-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辽史》第四十五卷 志第十五百官志一官生於职,职沿於事,而名加之。後世沿名,不究其实。吏部一太宰也,为大司徒,为尚书,为中书,为门下。兵部一司马也,为大司马,为太尉,为枢密使。沿古官名,分今之职事以配之,於是先王统理天下之法,如治丝而棼,名实淆矣。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初,太祖分迭剌夷离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辨。 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北 面 北面朝官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北院枢密使。 知北院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北院枢密副使。 知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签书北枢密院事。 北院都承旨。 北院副承旨。 北院林牙。 知北院贴黄。 给事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北院头子。 北枢密院敞史。 北院郎君。 北枢密院通事。 北院掾史。 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北院左中丞。 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北院侍御。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南院枢密使。 知南院枢密使事。 知南院枢密事。 南院枢密副使。 知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签书南枢密院事。 南院都承旨。 南院副承旨。 南院林牙。 知南院贴黄。 给事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南院头子。 南枢密院敞史。 南院郎君。 南枢密院通事。 南院掾史。 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南院左中丞。 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南院侍御。 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皇族四帐世预其选。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国舅五帐世预其选。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离,太祖分北、南院,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师。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北院郎君。 北院都统军司。掌北院从军之政令。 北院统军使。 北院副统军使。 北院统军都监。 北院详稳司。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北院详稳。 北院都监。 北院将军。 北院小将军。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 北院都部署。 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南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师。 南院太保。天庆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南院郎君。 南院都统军司。掌南院从军之政令。 南院统军使。 南院副统军使。 南院统军都监。 南院详稳司。掌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南院详稳。 南院都监。 南院将军。 南院小将军。 南院都部署司。掌南院部族军民之事。 南院都部署。 南院副部署。 宣徽北院。太宗会同元年置,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 北院宣徽使。 知北院宣徽事。 北院宣徽副使。 同知北院宣徽事。 宣徽南院。会同元年置,掌南院御前祗应之事。 南院宣徽使。 知南院宣徽事。 南院宣徽副使。 同知南院宣徽事。 大于越府。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鲁、屋质、仁先,谓之三于越。 大于越。 大惕隐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兴宗重熙二十一年,耶律义先拜惕隐,戒族人曰:「国家三父房最为贵族,凡天下风化之所自出,不孝不义,虽小不可为。」其妻晋国长公主之女,每见中表,必具礼服。义先以身率先,国族化之。辽国设官之实,於此可见。太祖有国,首设此官,其後百官择人,必先宗姓。 惕隐。亦曰梯里已。 知惕隐司事。 惕隐都监。 夷离毕院。掌刑狱。 夷离毕。 左夷离毕。 右夷离毕。 知左夷离毕事。 知右夷离毕事。 敞史。 选底。掌狱。 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 北面都林牙。 北面林牙承旨。 北面林牙。 左林牙。 右林牙。 敌烈麻都司。掌礼仪。 敌烈麻都。 总知朝廷礼仪。 总礼仪事。 文班司。所掌未详。 文班太保。 文班林牙。 文班牙署。 文班吏。 阿札割只。所掌未详。遥辇故官,後并枢密院。 阿札割只。 北面御帐官 三皇圣人也,当淳朴之世,重门击柝,犹严於待暴客。辽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御帐之官不得不谨。出於贵戚为侍卫,着帐为近侍,北南部族为护卫,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番宿为宿直。奉宸以司供御,三班以肃会朝,硬寨以严晨夜。法制可谓严密矣。考其凡如左。 侍卫司。掌御帐亲卫之事。 侍卫太师。 侍卫太保。 侍卫司徒。 侍卫司空。 侍卫。 近侍局。 近侍直长。 近侍。 近侍小底。 近侍详稳司。 近侍详稳。 近侍都监。 近侍将军。 近侍小将军。 北护卫府。掌北院护卫之事。皇太后宫有左右护卫。 北护卫太师。 北护卫太保。 北护卫司徒。 总领左右护卫司。 总领左右护卫。 左护卫司。 左护卫太保。 左护卫。 右护卫司。 右护卫太保。 右护卫。 南护卫府。掌南院护卫之事。 南护卫太师。 南护卫太保。 南护卫司徒。 总领左右护卫司。 总领左右护卫。 左护卫司。 左护卫太保。 左护卫。 右护卫司。 右护卫太保。 右护卫。 奉宸司。掌供奉宸御之事。 官名未详。 奉宸。 三班院。掌左、右、寄班之事。 左班都知。 右班都知。 寄班都知。 三班院祗候。 宿卫司。专掌宿卫之事。 总宿卫事。亦曰典宿卫事。 总知宿卫事。 同掌宿卫事。 宿卫官。 禁卫局。 总禁卫事。 禁卫长。 宿直司。掌轮直官员宿直之事。皇太后宫有宿直官。 宿直详稳。 宿直都监。 宿直将军。 宿直小将军。 宿直官。 宿直护卫。 硬寨司。掌禁围枪寨、下铺、传铃之事。 硬寨太保。 皇太子惕隐司。掌皇太子宫帐之事。 皇太子惕隐。 北面着帐官 古者刑人不在君侧。叛逆家属没为着帐,执事禁卫,可为寒心。此辽世所以多变起肘掖欤。 着帐郎君院。遥辇痕德可汗以蒲古只等三族害于越室鲁,家属没入瓦里。应天皇太后知国政,析出之,以为着帐郎君、娘子,每加矜恤。世宗悉免之。其後内族、外戚及世官之家犯罪者,皆没入瓦里。人户益众,因复故名。皇太后、皇太妃帐,皆有着帐诸局。 着帐郎君节度使。 着帐郎君司徒。 祗候郎君班详稳司。 祗候郎君班详稳。 祗候郎君直长。 祗候郎君闸撒。 祗候郎君。 祗候郎君拽剌。 左祗候郎君班详稳司。 左祗候郎君班详稳。 左祗候郎君直长。 左祗候郎君闸撒。 左祗候郎君。 左祗候郎君拽剌。 右祗候郎君班详稳司。 右祗候郎君班详稳。 右祗候郎君直长。 右祗候郎君闸撒。 右祗候郎君。 右祗候郎君拽剌。 笔砚局。 笔砚祗候郎君。 笔砚吏。 牌印局。 牌印郎君。 褥局。 褥郎君。 灯烛局。 灯烛郎君。 床幔局。 床幔郎君。 殿幄局。 殿幄郎君。 车舆局。 车舆郎君。 御盏局。 御盏郎君。 本班局。 本班郎君。 皇太后祗应司。 领皇太后诸局事。 知皇太后宫诸司事。 皇太妃祗应司。 皇后祗应司。 近位祗应司。 皇太子祗应司。 亲王祗应司。 着帐户司。本诸斡鲁朵户析出,及诸色人犯罪没入。凡御帐、皇太后、皇太妃、皇后、皇太子、近位、亲王祗从、伶官,皆充其役。 着帐节度使。 着帐殿中。 承应小底局。 笔砚小底。 寝殿小底。 佛殿小底。 司藏小底。 习马小底。 鹰坊小底。 汤药小底。 尚饮小底。 盥漱小底。 尚膳小底。 尚衣小底。 裁造小底。 北面皇族帐官 肃祖长子洽慎之族在五院司;叔子葛剌、季子洽礼及懿祖仲子帖剌、季子古直之族皆在六院司。此五房者,谓之二院皇族。玄祖伯子麻鲁无後,次子岩木之後曰孟父房;叔子释鲁曰仲父房;季子为德祖,德祖之元子是为太祖天皇帝,谓之横帐;次曰剌葛,曰迭剌,曰寅底石,曰安端,曰苏,皆曰季父房。此一帐三房,谓之四帐皇族。二院治之以北、南二王,四帐治之以大内惕隐,皆统於大惕隐司。 大内惕隐司。掌皇族四帐之政教。 大内惕隐。 知大内惕隐事。 大内惕隐都监。 大横帐常衮司。掌太祖皇帝後九帐皇族之事。 横帐常衮。亦曰横帐敞稳。 横帐太师。 横帐太保。 横帐司空。 横帐郎君。 横帐知事。 孟父族帐常衮司。掌蜀国王岩木房族之事。 仲父族帐常衮司。掌隋国王释鲁房族之事。 季父族帐常衮司。掌德祖皇帝三房族之事。 四帐都详稳司。掌四帐军马之事。 都详稳。 都监。 将军。本名敞史。 小将军。 横帐详稳司。 孟父帐详稳司。 仲父帐详稳司。 季父帐详稳司。 舍利司。掌皇族之军政。 舍利详稳。 舍利都监。 舍利将军。 舍利小将军。 舍利。 梅里。 亲王国。官制未详。 王府近侍。 王府祗候。 大东丹国中台省。太祖天显元年置,乾亨四年圣宗省。 左大相。 右大相。 左次相。 右次相。 王子院。掌王子各帐之事。 王子太师。 王子太保。 王子司徒。 王子司空。 王子班郎君。 驸马都尉府。掌公主帐宅之事。 驸马都尉。 北面诸帐官 辽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遥辇氏,尊九帐於御营之上,一也;灭渤海国,存其族帐,亚於遥辇,二也;并奚王之众,抚其帐部,拟於国族,三也。有英雄之智者三:任国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遥辇是已。观北面诸帐官,可以见之矣。 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掌遥辇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痕德可汗九世宫分之事。太祖受位于遥辇,以九帐居皇族一帐之上,设常衮司以奉之,有司不与焉。凡辽十二宫、五京,皆太祖以来征讨所得,非受之於遥辇也。其待先世之厚,蔑以加矣。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遥辇九帐南向,皇族三父帐北向。东西为经,南北为纬,故谓御营为横帐云。 大常衮。亦曰敞稳。 遥辇太师。 遥辇太保。 遥辇太尉。 遥辇司徒。 遥辇司空。 遥辇侍中。一作世烛。太宗会同元年置。 敞史。 知事。 遥辇帐节度使司。 节度使。 节度副使。 遥辇纠详稳司。 遥辇纠详稳。 遥辇纠都监。 遥辇纠将军。 遥辇纠小将军。 遥辇克。官名未详。 大国舅司。掌国舅乙室已、拨里二帐之事。太宗天显十年,合皇太后二帐为国舅司;圣宗开泰三年,又并乙室已、拨里二司为一帐。 乙室已国舅大翁帐常衮。一作敞稳。 乙室已国舅小翁帐常衮。 拨里国舅大父帐常衮。 拨里国舅少父帐常衮。 国舅太师。 国舅太保。 国舅太尉。 国舅司徒。 国舅司空。 敞史。太宗会同元年,改郎君为敞史。 知事。 国舅乙室已大翁帐详稳司。 国舅详稳。 国舅都监。 国舅本族将军。 国舅本族小将军。兴宗重熙五年,枢密院奏,国舅乙室已小翁帐敞史,准大横帐及国舅二父帐,改为将军。 国舅乙室已小翁帐详稳司。 国舅拨里大父帐详稳司。 国舅拨里少父帐详稳司。 国舅夷离毕司。 国舅夷离毕。 国舅左夷离毕。 国舅右夷离毕。 敞史。 国舅帐克。 国舅别部。世宗置。 官制未详。 国舅别部敞史。圣宗太平八年,见国舅别部敞史萧塔葛。 渤海帐司。官制未详。 渤海宰相。 渤海太保。 渤海挞马。 渤海近侍详稳司。 奚王府。 乙室王府。并见部族官。 北面宫官 辽建诸宫斡鲁朵,部族、蕃户,统以北面宫官。具如左。 诸行宫都部署院。总契丹汉人诸行宫之事。 诸行宫都部署。 知行宫诸部署司事。 诸行宫副部署。 诸行宫判官。 契丹行宫都部署司。总行在行军诸斡鲁朵之政令。 契丹行宫都部署。 知契丹行宫都部署事。 契丹行宫副部署。 契丹行宫判官。 行宫诸部署司。掌行在诸宫之政令。 行宫都部署。 行宫副部署。 行宫部署判官。 十二宫职名总目: 某宫。 某宫使。 某宫副使。 某宫太师。 某宫太保。 某宫侍中。太宗会同元年置,亦曰世烛。 某宫都部署司。掌本宫契丹军民之事。 某宫都部署。 某宫副部署。 某宫判官。 某宫提辖司。官制未详。 某宫马群司。 侍中。 敞史。 某石烈。石烈,县也。 夷离。本名弭里马特本,改辛衮,会同元年升。 麻普。本名达剌干,会同元年改。 牙书。会同元年置。 某瓦里。内族、外戚、世官犯罪,没入瓦里。 抹鹘。 某抹里。 闸撒。 某得里。官名未详。 太祖弘义宫。 太祖弘义宫。 太宗永兴宫。 世宗积庆宫。 应天皇太后长宁宫。 穆宗延昌宫。 景宗彰愍宫。 承天皇太后崇德宫。 圣宗兴圣宫。 兴宗延庆宫。 道宗太和宫。 天祚永昌宫。 孝文皇太弟敦睦宫。 文忠王府。 已上十二宫一府,部署、提辖、石烈、瓦里、抹里、得里等,并见营卫志。 押行宫辎重夷离毕司。掌诸宫巡幸扈从辎重之事。 夷离毕。 敞史。 ※校勘记一:北面及北面朝官原无此二目。接卷首目录有「北面」,下文卷四七有「南面」、「南面朝官」之目,南面朝官序云:「辽有北面朝官。」又续通志一三二辽官制亦列「北面」、「北面朝官」。道光殿本已增,今补。 二:北宰相府皇族四帐世预其选及南宰相府国舅五帐世预其选按纪传所见,北府宰相多出于国舅五帐,南府宰相多出于皇族四帐。此应是错简。 三:重熙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原误「二十二年」。据纪重熙二十一年十二月、卷九○耶律义先传改。 四:内族外戚及世官之家犯罪者犯罪者,原误「罪犯者」。据营卫志上着帐郎君条及文义改。 五:大内惕隐司冯校,大内惕隐司即大惕隐司。 六:乾亨四年圣宗省四,原误「元」。按纪乾亨四年九月,圣宗即位,十二月,省置中台省官。据改。 七:昭古可汗卷七九耶律阿没里传作嘲古可汗。 八:知事原在「敞史」一行之末,依遥辇大常衮司之例,改另行。 九:国舅乙室已小翁帐纪重熙五年正月作乙室小功帐。 一○:圣宗太平八年见国舅别部敞史萧塔葛「舅别部」三字原脱,据上文补。又按外戚表序:「世宗以舅氏塔列葛为国舅别部。」卷九○萧塔剌葛传:「世宗即位,以舅氏故,补国舅别部敞史。」此言「圣宗太平八年」,相距八十馀年,未合。或为另一人。 一一:麻普及牙书按纪会同元年十一月,麻普作马步,牙书作牙署。下卷部族职名总目云:「麻普,亦曰马步。」 分类:正史书名:辽史作者:脱脱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辽史》第四十六卷 志第十六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 部族,详见营卫志。设官之制具如左。 部族职名总目: 大部族。 某部大王。本名夷离。 某部左宰相。 某部右宰相。 某部太师。 某部太保。 某部太尉。 某部司徒。本名惕隐。 某部节度使司。 某部节度使。 某部节度副使。 某部节度判官。 某部族详稳司。 某部族详稳。 某部族都监。 某部族将军。 某部族小将军。 某石烈。 某石烈夷离。 某石烈麻普。亦曰马步,本名石烈达剌干。 某石烈牙书。 某弭里。弭里,乡也。 辛衮。本曰马特本。 小部族。 小部族。 某部族司徒府。 某部族司徒。 某部族司空。 某部族节度使司。 某部族详稳司。 某石烈。 令稳。 麻普。 牙书。 某弭里。 辛衮。 五院部。有知五院事,在朝曰北大王院。 六院部。有知六院事,在朝曰南大王院。 乙室部。在朝曰乙室王府。有乙室府迪骨里节度使司。 奚六部。在朝曰奚王府。有二常衮,有二宰相,又有吐里太尉,有奚六部汉军详稳,有奚拽剌详稳,有先离挞览官。 已上四大王府,为大部族。 品部。 楮特部。 乌隗部。 突吕不部。 突举部。 涅剌部。 遥里部。 伯德部。 堕瑰部。 楚里部。 奥里部。 南克部。 北克部。 突吕不室韦部。 涅剌拿古部。 迭剌迭达部。 乙室奥隗部。 楮特奥隗部。 品达鲁虢部。 乌古涅剌部。 图鲁部。 撒里葛部。 窈爪部。 耨碗爪部。 讹仆括部。 特里特勉部。 稍瓦部。 曷术部。 隗衍突厥部。 奥衍突厥部。 涅剌越兀部。 奥衍女直部。 乙典女直部。 斡突碗乌古部。 迭鲁敌烈部。 大黄室韦部。 小黄室韦部。二黄室韦闼林,改为仆射。 术哲达鲁虢部。 梅古悉部。 颉的部。 匿讫唐古部。 北唐古部。 南唐古部。 鹤剌唐古部。 河西部。 北敌烈部。 薛特部。 伯斯鼻骨部。 达马鼻骨部。 五国部。 已上四十九节度,为小部族。 北面坊场局冶牧厩等官 辽始祖涅里究心农工之事,太祖尤拳拳焉,畜牧畋渔固俗尚也。坊场牧厩,设官如左。 诸坊职名总目: 某坊使。 某坊副使。 某坊详稳司。 某坊详稳。 某坊都监。 鹰坊。 铁坊。 五坊。未详。 八坊。内有军器坊,馀未详。 已上坊官。 围场。 围场都太师。 围场都管。 围场使。 围场副使。 已上场官。 局官职名总目: 某局使。 某局副使。 客省局。 器物局。 太医局。 医兽局。有四局都林牙。 已上局官。 五冶。未详。 太师。 已上冶官。 群牧职名总目: 某路群牧使司。 某群太保。 某群侍中。 某群敞史。 总典群牧使司。 总典群牧部籍使。 群牧都林牙。 某群牧司。 群牧使。 群牧副使。 西路群牧使司。 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 浑河北马群司。 漠南马群司。 漠北滑水马群司。 牛群司。 已上群牧官。 尚厩。 尚厩使, 尚厩副使。 飞龙院。 飞龙使。 飞龙副使。 总领内外厩马司。 总领内外厩马。 已上诸厩官。 监鸟兽详稳司职名总目: 监某鸟兽详稳。 监某鸟兽都监。 监某鸟。 监某兽。 监鹿详稳司。 监雉。 已上监养鸟兽官。 北面军官 辽宫帐、部族、京州、属国,各自为军,体统相承,分数秩然。雄长二百馀年,凡以此也。考其可知者如左。 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太子、亲王总军政。 天下兵马大元帅。 副元帅。 大元帅府。大臣总军马之政。 大元帅。 副元帅。 都元帅府。大将总军马之事。 兵马都元帅。 副元帅。 同知元帅府事。 便宜从事府。亦曰便宜行事。 便宜从事。 大详稳司。 大详稳。 都监。 将军。 小将军。 军校。 队帅。 东都省。分掌军马之政。 东都省太师。 西都省。分掌军马之政。 西都省太师。 大将军府。各统所治军之政令。 大将军。 上将军。 将军。 小将军。 护军司。 护军司徒。 卫军司。 卫军司徒。 诸路兵马统署司。 诸路兵马都统署。 诸路兵马副统署。 左皮室详稳司。 右皮室详稳司。 北皮室详稳司。 南皮室详稳司。太宗选天下精甲三十万为皮室军。初,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馀人,置为腹心部,耶律老古以功为右皮室详稳。则皮室军自太祖时已有,即腹心部是也。太宗增多至三十万耳。 黄皮室军详稳司。黄皮室,属国名。 属珊军详稳司。应天皇太后置,军二十万。选蕃汉精兵,珍美如珊瑚,故名。 舍利军详稳司。统皇族之从军者,横帐、三父房属焉。 北王府舍利军详稳司。五院皇族属焉。 南王府舍利军详稳司。六院皇族属焉。 禁军都详稳司。掌禁卫诸军之事。 各部族舍利司。掌各部族子弟之军政。 郎君军详稳司。掌着帐郎君之军事。 拽剌军详稳司。走卒谓之拽剌。 旗鼓拽剌详稳司。掌旗鼓之事。 千拽剌详稳司。 猛拽剌详稳司。 墨离军详稳司。 炮手军详稳司。掌飞炮之事。 弩手军详稳司。掌强弩之事。 铁林军详稳司。 大鹰军详稳司。 鹰军详稳司。 鹘军详稳司。大、小鹘军,即二室韦军号。 凤军详稳司。 龙军详稳司。 飞龙军详稳司。 虎军详稳司。 熊军详稳司。 左铁鹞子军详稳司。 右铁鹞子军详稳司。 龙卫军详稳司。 威胜军详稳司。 天云军详稳司。 特满军详稳司。 敌烈军详稳司。 敌烈皮室详稳司。 肴里奚军详稳司。 涅哥奚军详稳司。 渤海军详稳司。 女古烈详稳司。 奚王南克军详稳司。诸帐并有克官为长,馀同详稳司。 奚王北克军详稳司。 国舅帐克军。 三克军。 频必克军。 九克军。 十二行纠军。诸纠并有司徒,馀同详稳司。 各宫分纠军。 遥辇纠军。 各部族纠军。 群牧二纠军。 怨军八营都详稳司。天祚天庆六年,命秦晋王淳募辽东饥民,得二万馀人,谓之怨军。及淳僭位,改号常胜军。 前宜营。八营皆以所募州名为号。 後宜营。 前锦营。 後锦营。 乾营。 显营。 乾显大营。 岩州营。 北面边防官 辽境东接高丽,南与梁、唐、晋、汉、周、宋六代为劲敌,北邻阻卜、术不姑,大国以十数;西制西夏、项、吐浑、回鹘等,强国以百数。居四战之区,虎踞其间,莫敢与撄,制之有术故尔。观於边防之官,太祖、太宗之雄图见矣。 诸军都虞候司。 都虞候。 奚王府。见部族官。 大惕隐司。见帐官。 大国舅司。 大常衮司。 五院司。见部族官。 六院司。 沓温司。未详。 已上上京路诸司,控制诸奚。 诸部署职名总目: 某兵马都部署。 某兵马副部署。 某兵马都监。 某都部署判官。 诸指挥使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 某军副指挥使。 某军都监。 诸统军使职名总目: 有都统军使、副使、都监等官。 东京兵马都部署司。 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 契丹奚军都指挥使司。 奚军都指挥使司。 汉军都指挥使司。 渤海军都指挥使司。 东京都统军使司。 东京都详稳司。 保州都统军司。 汤河详稳司。亦曰南女直汤河司。 杓司。未详。 金吾营。属南面。 铜州北兵马指挥使司。 涞州南兵马指挥使司。 已上辽阳路诸司,控扼高丽。 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一作都监署司。 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 咸州兵马详稳司。有知咸州路兵马事、同知咸州路兵马事、咸州纠将。 东北路都统军使司。有掌法官,道宗大安六年置。 已上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 南京都元帅府。本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改。有都元帅、大元帅。 南京兵马都总管府。属南面。有兵马都总管,有总领南面边事,有总领南面军务,有总领南面戍兵等官。 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属南面。 侍卫控鹤都指挥使司。属南面。 燕京禁军详稳司。 南京都统军司。又名燕京统军司。圣宗统和十二年复置南京统军都监。 牛栏都统领司。 都统领。 副统领。 距马河戍长司。圣宗开泰七年,沿距马河宋界东西七百馀里,特置戍长一员巡察。 戍长。 监军寨统领司。 石门统领司。 南皮室军详稳司。 北皮室军详稳司。 猛拽剌详稳司。 管押平州甲马司。 管押平州甲马。 已上南京诸司,并隶元帅府,备御宋国。 西南面安抚使司。 西南面安抚使。 西南面都招讨司。太祖神册元年置。亦曰西南路招讨司。 西南面招讨使。 西南边大详稳司。 西南路详稳司。 西南面五押招讨司。 五押招讨大将军。 西南路巡察司。又有西南巡边官。 西南路巡察将军。 西南面巡检司。 西南面巡检。 西南面同巡检。 西南面拽剌详稳司。 山北路都部署司。又有知山北道边境事官。 金肃军都部署司。 南王府。见北面朝官。 北王府。 乙室王府。 山金司。一作山阴司。置在金山之北。 已上西京诸司,控制西夏。 西北路招讨使司。有知西路招讨事,有监军。 西北路管押详稳司。 西北路总领司。有总领西北路军事官。 领西北路十二班军使司。 契丹军详稳司。 吐浑军详稳司。 述律军详稳司。 禁军详稳司。 奚王府舍利军详稳司。 大室韦军详稳司。 小室韦军详稳司。 北王府军详稳司。 特满军详稳司。 群牧军详稳司。 宫分军详稳司。 西北路金吾军。属南面。 西北路兵马都部署司。 西北路阻卜都部署司。 西北路统军司。 西北路戍长司。 西北路禁军都统司。 西北部镇抚司。兼掌西北诸部军民。有镇抚西北部事官。 西北路巡检司。 黑水河提辖司。在中京黔州置。 已上西北路诸司,控制诸国。 东北路兵马详稳司。亦曰东北面详稳司。 东北路监军马司。有东北路监军马使,有管押东北路军马事官。 东北路女直详稳司。 北女直兵马司。在东京辽州置。 已上东北路诸司。 东路兵马都总管府。有东路兵马都总管,有同知东路兵马事官。 东路都统军使司。 遥里等十军都详稳司。 遥里军诸详稳司。未详。 九水诸夷安抚使。 已上东路诸司。 西南面节制司。有节制西南诸军事。 西南面都统军司。 已上西南边诸司。 山西兵马都统军司。 西路招讨使司。 西边大详稳司。 四蕃都军所。圣宗统和四年置,授李继冲。 夏州管内蕃落使。圣宗统和四年置,授李继迁。 倒塌岭节度使司。 倒塌岭统军司。 塌西节度使司。 塌母城节度使司。 已上西路诸司。 北面行军官 辽行军官,枢密、都统、部署之司,上下相维,先锋、两翼严重,中军於远探侦候为尤谨,临阵委重於监战。司存有常,秩然整暇,所以为制胜之道也。 行枢密院。有左、右林牙,有叁谋。 行军都统所。有监军,有行军诸部都监,有监战。 行军都统。 行军副都统。 行军都监。 行军都押司。有都押官、副押官。 行军都部署司。 先锋使司。 先锋都统所。 左翼军都统所。 右翼军都统所。 中军都统所。 御营都统所。 远探军。有小校,有拽剌。 候骑。有侦候,有候人,有拽剌。 东征行枢密院。 东征行枢密院。 东征都统所。亦曰东面行军都统所,又曰东路行军都统所。 东征统军司。 东征先锋使司。 西征统军司。 南征都统所。亦曰南面行军都统所。 南征统军司。 南面行营总管府。 南面行营都部署司。 河南道行军都统所。 北道行军都统所。 东北面行军都统所。 西北面行军都统所。 西南面行军都统所。 北面属国官 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制,得柔远之道。考其可知者具如左。 属国职名总目: 某国大王。 某国于越。 某国左相。 某国右相。 某国惕隐。亦曰司徒。 某国太师。 某国太保。 某国司空。本名闼林。 某国某部节度使司。 某国某部节度使。 某国某部节度副使。 某国详稳司。 某国详稳。 某国都监。 某国将军。 某国小将军。 大部职名: 并同属国。 诸部职名: 并同部族。 女直国顺化王府。景宗保宁九年,女直国来请宰相、夷离之职,以次授者二十一人。圣宗统和八年,封女直阿海为顺化王,亦作阿改。天祚天庆二年有顺国女直阿鹘产大王。 北女直国大王府。 南女直国大王府。 曷苏馆路女直国大王府。亦曰合苏衮部女直王,又曰合素女直王,又曰苏馆都大王。圣宗太平六年,曷苏馆诸部许建旗鼓。 长白山女直国大王府。圣宗统和三十年,长白山三十部女直乞授爵秩。 鸭渌江女直大王府。 濒海女直国大王府。 阻卜国大王府。 阻卜扎剌部节度使司。 阻卜诸部节度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九年置。 阻卜别部节度使司。 西阻卜国大王府。 北阻卜国大王府。 西北阻卜国大王府。 乞粟河国大王府。 城屈里国大王府。 术不姑国大王府。亦曰述不姑。又有直不姑。 阿萨兰回鹘大王府。亦曰阿思懒王府。 回鹘国单于府。兴宗重熙二十二年,诏回鹘部副使以契丹人充。 沙州回鹘炖煌郡王府。 甘州回鹘大王府。 高昌国大王府。 项国大王府。 西夏国西平王府。 高丽国王府。 新罗国王府。 日本国王府。 吐谷浑国王府。 吐浑国王府。 辖夓斯国王府。 室韦国王府。 黑车子室韦国王府。 铁骊国王府。 国王府。 沙陀国王府。 貊国王府。 突厥国王府。 西突厥国王府。 斡朗改国王府。 迪烈德国王府。亦曰敌烈,亦曰迭烈德。 于厥国王府。 越离睹国王府。亦曰斡离都。 阿里国王府。 袄里国王府。 朱灰国王府。 乌孙国王府。 于阗国王府。 狮子国王府。 大食国王府。 西蕃国王府。 大蕃国王府。 小蕃国王府。 吐蕃国王府。 阿撒里国王府。 波剌国王府。 惕德国王府。 仙门国王府。 铁不得国王府。 鼻国德国王府。 辖剌国只国王府。 赁烈国王府。 获里国王府。 怕里国王府。 噪温国王府。 阿钵颇得国王府。 阿钵押国王府。 没里国王府。 要里国王府。 徒睹古国王府。亦曰徒鲁古。 素撒国王府。 夷都衮国王府。 婆都鲁国王府。 霸斯黑国王府。 达离谏国王府。 达卢古国王府。 三河国王府。 核列哿国王府。 述律子国王府。 殊保国王府。 蒲昵国王府。 乌里国王府。 已上诸国。 蒲卢毛朵部大王府。 回跋部大王府。 埢母部大王府。 黄龙府女直部大王府。道宗大康八年,赐官及印。 吾秃婉部大王府。 乌隈于厥部大王府。 婆离八部大王府。 于厥里部族大王府。太宗会同三年,赐旗鼓。 已上大部。 生女直部。 直不姑部。 狐山部。 拨思母部。 茶扎剌部。 粘八葛部。 耶睹刮部。 耶迷只部。 挞术不姑部。 渤海部。 西北渤海部。 达里得部。亦曰达离底。 乌古部。 隈乌古部。 三河乌古部。 乌隈乌骨里部。 敌烈部。 迪离毕部。 涅剌部。 乌部。已上三部,隶夫人婆底里东北路管押司。 德部。 谛居部。亦曰谛举部。 涅剌奥隗部。 八石烈敌烈部。 迭剌葛部。 兀惹部。亦曰乌惹部。 项部。 隗衍项部。 山南项部。 北大浓兀部。 南大浓兀部。 九石烈部。 娘改部。 鼻骨德部。 退欲德部。 涅古部。 遥思拈部。 划离部。圣宗统和元年,划离部请今後详稳於当部人内选授,不许。 四部族部。 四蕃部。 三国部。 素昆那山东部。 胡母思山部。 卢不姑部。 照姑部。 白可久部。 俞鲁古部。 七火室韦部。 黄皮室韦部。 瑶稳部。 嘲稳部。 二女古部。 蔑思乃部。 麻达里别古部。 梅里急部。 斡鲁部。 榆里底乃部。 率类部。 五部蕃部。 蒲奴里部。 闸古胡里扒部。 已上诸部。 ※校勘记一:大黄室韦部小黄室韦部按营卫志下:「突吕不室韦部,本名大、小二黄皮韦户。太祖为挞马沙里,以计降之,乃置为二部。」即突吕不室韦、涅剌拿古二部。检该二部已见上文,此是重出。 二:伯斯鼻骨部达马鼻骨部按营卫志下作伯斯鼻骨德部、达马鼻骨德部。 三:已上四十九节度按自品部至五国部共五十部。突吕不室韦部、涅剌拿古部与大、小二黄室韦部为前後异名,实四十八部。检营卫志下:「奥里部,统和十二年以与梅只、堕瑰三部民籍数寡,合为一部。」以上所列有堕瑰无梅只。按在合并之後应除堕瑰,为四十七部;未合之前,则应加梅只为四十九部。 四:黄皮室军详稳司黄皮室属国名按下文「诸部」名内有黄皮室韦部。 五:炮手军手,原作「首」。按纪统和四年六月有炮手,寿隆元年九月有炮人、弩人,下文有「弩手军」。据改。 六:熊军按纪统和八年七月,「改南京熊军为神军」。此仍用旧名。 七:肴里奚军肴里,原作「滑里」,据纪开泰八年七月及高丽外记改。 八:契丹奚军都指挥使司「奚」字疑衍。 九:涞州南兵马指挥使司涞州,地理志二作屽州。 一○:开泰七年特置戍长一员巡察按纪,置戍长巡察事,始于太平八年二月。 一一:夏州管内蕃落使按纪统和四年二月作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一二:沙州回鹘炖煌郡王府府字原缺,据前後文补。 一三:新罗国王府按新罗为高丽重出。 一四:貊国突厥国及西突厥国按此三国已亡,或是遗人用旧名贡献者,因存于史册。下文乌孙国同此。 一五:仙门国按纪重熙十六年十月,「铁骊仙门来朝,以始入贡,加右监门卫大将军」。仙门似是铁骊酋长名。铁骊已见,此重出。 一六:铁不得国铁不得即吐蕃,此与上文西蕃、大蕃等并是当时吐蕃不同部分朝贡於辽者,故以不同名称存於史册。 一七:鼻国德国按兵卫志下作鼻骨德。此与诸部之鼻骨德重出。 一八:辖剌国只国按纪会同三年六月作辖剌骨只。 一九:乌隈乌骨里部及敌烈部乌隈乌骨里部即上文乌隈于厥部;敌烈部即上文迪烈德,亦曰敌烈或迭烈德,纪开泰四年正月作迪烈得。均一部重出。 二○:婆底里按纪统和七年七月作婆里德。 二一:德部按部族表,「会同六年六月,奚锄勃德部进白麝」。疑德即锄勃德,亦即伯德部。 二二:遥思拈部按纪开泰八年三月作遥恩拈部。 二三:统和元年划离部请今後详稳於当部人内选授按纪及部族表并作统和二年三月。 二四:三国部「三」,疑当作五,即五国部。下文五部蕃部,亦指此五国部。卷九六萧乐音奴传:「监障海东青鹘,获白花者十三,拜五蕃部节度使。」海东青鹘产于五国,五蕃部即五国部。 二五:白可久部按上文又有退欲德部。纪天显十年四月,「吐谷浑酋长退欲德率众内附」;会同九年四月,「吐谷浑白可久来附」。退欲德、白可久均为吐谷浑酋长名。与前吐谷浑、吐浑重出。或是当时吐谷浑之不同部分。 二六:麻达里别古部按纪寿隆二年二月及部族表并作达麻里别古部。 分类:正史书名:辽史作者:脱脱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辽史》第四十八卷 志第十七下百官志四南面京官 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馀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五京并置者,列陈之;特置者,分列于後。 三京宰相府职名总目: 左相。 右相。 左平章政事。 右平章政事。 东京宰相府。圣宗统和元年,诏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 中京宰相府。 南京宰相府。 诸京内省客省职名总目: 某京某省使。 某京某省副使。耶律蒲奴,开泰末为上京内客省副使。 上京内省司。 东京内省司。地理志,东京大内不置宫嫔,唯以内省使、副、判官守之。 五京诸使职名总目: 某京某使。王棠,重熙中为上京盐铁使。 知某京某使事。张孝杰,清宁间知户部使事。 某京某副使。刘伸,重熙中为三司副使。 同知某京某使事。道宗大康三年见挞不也同知度支使事。 某京某判官。圣宗太平九年见户部使判官。 上京盐铁使司。 东京户部使司。 中京度支使司。 南京三司使司。 南京转运使司。亦曰燕京转运使司。 西京计司。 五京留守司兼府尹职名总目: 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圣宗统和元年见上京留守、行临潢尹事吴王稍。 某京副留守。天祚天庆六年见东京副留守高清臣。 知某京留守事。萧惠,开泰二年知东京留守事。 某府少尹。圣宗太平四年见临潢少尹郑弘节。」一: 同知某京留守事。太平八年见中京同知耶律野。 同签某京留守事。萧滴冽,太平六年同签南京留守事。 某京留守判官。室,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官。 某京留守推官。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留守推官李可举。 上京留守司。 东京留守司。 中京留守司。太宗大同元年命赵延寿为中京留守,治镇州。圣宗统和十二年命室为中京留守,治大定府。 南京留守司。太宗天显三年升东平郡为南京,治辽阳。十三年以幽州为南京,治析津。圣宗开泰元年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西京留守司。 五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京都总管、知某府事。 同知某府事。圣宗太平五年见同知中京事萧尧衮。 上京都总管府。 东京都总管府。 中京都总管府。 南京都总管府。 西京都总管府。 五京都虞候司职名总目: 都虞候。 上京都虞候司。 东京都虞候司。 南京都虞候司。 西京都虞候司。 中京都虞候司。 五京警巡院职名总目: 某京警巡使。 某京警巡副使。 上京警巡院。 东京警巡院。 中京警巡院。 南京警巡院。 西京警巡院。 五京处置使司职名总目: 某京处置使。 上京处置司。 东京处置司。 中京处置司。 西京处置司。 南京处置司。 五京学职名总目:道宗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四:颁经及传疏,置傅士、助教各一员。 博士。 助教。 上京学。上京别有国子监,见朝官。 东京学。 中京学。中京别有国子监,与朝官同。 南京学。亦曰南京太学,太宗置。圣宗统和十三年,赐水庄一区。 西京学。 已上五京官。 上京城隍使司。亦曰上京皇城使。 上京城隍使。韩德让,景宗时为上京皇城使。」五: 东京渤海承奉官。圣宗开泰八年耶律八哥奏,渤海承奉班宜设官以统之,因置。 渤海承奉都知押班。 辽阳大都督府。太宗会同二年置。 辽阳大都督。会同二年,都督曷鲁泊等关防辽阳东都。 东京安抚使司。 东京安抚使。 东京军巡院。地理志,东京有归化营军千馀人,籍河朔亡命於此,置军巡院。 东京军巡使。 中京文思院。 中京文思使。马人望父为中京文思使。 中京路按问使司。 中京路按问使。耶律和尚,重熙二十四年为中京路按问使。 中京巡逻使司。 中京巡逻使。耶律古昱,开泰间为中京巡逻使。 中京大内都部署司。 中京大内都部署。圣宗开泰元年见中京大内都部署。 中京大内副部署。 南京宣徽院。 南京宣徽使。道宗寿隆元年见宣徽使耶律特末。 知南京宣徽院使事。 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京宣徽副使。 同知南京宣徽院事。 南京处置使司。圣宗开泰元年见秦王隆庆为燕京管内处置使。 燕京管内处置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萧讨古,乾亨初为南京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步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马军都指挥使。 南京马军副指挥使。 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南京步军都指挥使。 南京步军副指挥使。 南京栗园司。 典南京栗园。 云州宣谕招抚使司。 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二员。统和四年见韩毗哥、邢抱朴为云州管内宣谕招抚使。 南面大蕃府官 黄龙府。 知黄龙府事。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知黄龙府事耶律瓯里斯。 同知黄龙府事。 黄龙府判官。 黄龙府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亲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马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侍卫步军副指挥使。 黄龙府学。 博士。 助教。 兴中府。 知兴中府事。咸雍元年见知兴中府事杨绩。 同知兴中府事。 兴中府判官。 兴中府学。 博士。 助教。 南面方州官 辽东、西,燕、秦、汉、唐已置郡县,设官职矣。高丽、渤海因之。至辽,五京列峙,包括燕、代,悉为畿甸。二百馀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冠以节度,承以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以刺史、县令,大略采用唐制。其间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赐额,谓之「头下州军」;唯节度使朝廷命之,後往往皆归王府。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其设官则未详云。 节度使职名总目: 某州某军节度使。 某州某军节度副使。 同知节度使事。耶律,重熙中同知辽兴军节度使事。 行军司马。 军事判官。 掌书记。刘伸,重熙五年为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 衙官。 某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马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某步军指挥使司。 指挥使。 副指挥使。 上京道: 怀州奉陵军节度使司。 庆州玄宁军节度使司。 泰州德昌军节度使司。 长春州韶阳军节度使司。 仪坤州启圣军节度使司。 龙化州兴国军节度使司。 饶州匡义军节度使司。 徽州宣德军节度使司。 成州长庆军节度使司。 懿州广顺军节度使司。 渭州高阳军节度使司。 镇州建安军节度使司。 东京道: 开州镇国军节度使司。 保州宣义军节度使司。 辰州奉国军节度使司。 兴州中兴军节度使司。 海州南海军节度使司。 渌州鸭渌军节度使司。 显州奉先军节度使司。 乾州广德军节度使司。 贵德州宁远军节度使司。 渖州昭德军节度使司。 辽州始平军节度使司。 通州安远军节度使司。 双州保安军节度使司。 同州镇安军节度使司。 咸州安东军节度使司。 信州彰圣军节度使司。 宾州怀化军节度使司。 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司。 苏州安复军节度使司。 复州怀德军节度使司。 祥州瑞圣军节度使司。 中京道: 成州兴府军节度使司。 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 宜州崇义军节度使司。 锦州临海军节度使司。 川州长宁军节度使司。 建州保静军节度使司。 来州归德军节度使司。 南京道: 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司。 平州辽兴军节度使司。 西京道: 西京道: 云中大同军节度使司。 云内州开远军节度使司。 奉圣州武定军节度使司。 蔚州忠顺军节度使司。 应州彰国军节度使司。 朔州顺义军节度使司。 观察使职名总目: 某州军观察使。 某州军观察副使。 某州军观察判官。王鼎,清宁五年为易州观察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中京道: 高州观察使司。 武安州观察使司。 利州观察使司。 东京道: 益州观察使司。 宁州观察使司。 归州观察使司。 宁江州混同军观察使司。 上京道: 永州永昌军观察使司。 静州观察使司。 团练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团练使。 某州团练副使。 某州团练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安州团练使。 防御使司职名总目: 某州防御使。 某州防御副使。 某州防御判官。 州学。 博士。 助教。 东京道: 广州防御使司。 镇海府防御使司。 冀州防御使司。 衍州安广军防御使司。 州刺史职名总目: 某州刺史。 某州同知州事。耶律独挴,重熙中同知金肃军事。 某州录事叁军。世宗天禄五年,诏州录事叁军委政事省差注。 州学。 博士。 助教。 上京道五州:乌、降圣、维、防、招。 东京道三十七州:穆、贺、卢、铁、崇、耀、嫔、辽西、康、宗、海北、岩、集、祺、遂、韩、银、安远、威、清、雍、湖、渤、郢、铜、屽、率宾、定理、铁利、吉、麓、荆、胜、顺化、连、肃、乌。 中京道十三州:恩、惠、榆、泽、北安、潭、松山、安德、黔、严、隰、迁、润。 南京道八州:顺、檀、涿、易、蓟、景、滦、营。 西京道八州:弘、德、宁边、归化、可汗、儒、武、东胜。 县职名总目: 某县令。 某县丞。 某县主簿。世宗天禄五年,诏县主簿委政事省差注。 某县尉。 县学。大公鼎为良乡县尹,建孔子庙。 博士。 助教。 五京诸州属县,见地理志。县有驿递、马牛、旗鼓、乡正、厅隶、仓司等役。有破产不能给者,良民患之。马人望设法,使民出钱免役,官自募人,仓司给使以公使充,人以为便。 南面分司官 平理庶狱,采摭民隐,汉、唐以来,贤主以为恤民之令典。官不常设,有诏,则选材望官为之。 分决诸道滞狱使。圣宗统和九年,命邢抱朴等五员,又命马守瑛等三员,分决诸道滞狱。 按察诸道刑狱使。开泰五年遣刘泾等分路按察刑狱。 采访使。太宗会同三年命于骨邻为采访使。 南面财赋官 辽国以畜牧、田渔为稼穑,财赋之官,初甚简易。自涅里教耕织,而後盐铁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 诸钱帛司职名总目: 某州钱帛都点检。大公鼎为长春州钱帛都提点。 长春路钱帛司。兴宗重熙二十二年置。 辽西路钱帛司。 平州路钱帛司。 转运司职名总目: 某转运使。 某转运副使。 同知某转运使。 某转运判官。 山西路都转运使司。杨,兴宗重熙二十年为山西转运使。 奉圣州转运使司。圣宗开泰三年置。 蔚州转运使司。 应州转运使司。 朔州转运使司。 保州转运使司。已上并开泰三年置。 西山转运使。圣宗太平三年见西山转运使郎玄化。 南面军官 传曰:「虽楚有材,晋用之。」辽自太祖以来,攻掠五代、宋境,得其人,则就用之,东、北二鄙,以农以工,有事则从军政。计之善者也。 点检司职名总目: 某都点检。穆宗应历十六年见殿前都点检耶律夷剌葛。 某副点检。圣宗太平六年见副点检耶律野。 同知某都点检。道宗清宁九年见同知点检司事耶律挞不也。 点检司。 殿前都点检司。 点检侍卫亲军马步司。 诸指挥使司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圣宗统和二年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倬。 某军副指挥使。 某军都监。 某军都指挥使司。 某军副指挥使司。 并同前。 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控鹤兵马都指挥使司。 侍卫汉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四军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兵马都指挥使司。圣宗统和五年,以宋降军置七指挥署,左右厢,凡四十二员。七年,隶总管府。 归圣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归圣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一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二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三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四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五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六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左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第七右厢兵马都指挥使司。 宣力军都指挥使司。 四捷军都指挥使司。 天圣军都指挥使司。 汉军都指挥使司。 诸军都团练使职名总目: 某军都团练使。赵思温,太祖神册二年为汉军都团练使。 某军团练副使。 某军团练判官。 汉军都团练使司。 诸军兵马都总管府职名总目: 某兵马都总管。圣宗太平四年见兵马都总管。 某兵马副总管。 同知某兵马事。 某兵马判官。 兵马都总管府。 归圣军兵马都总管府。 南面边防官 三皇、五帝宽柔之化,泽及汉、唐。好生恶杀,习与性成。虽五代极乱,习於战斗者才几人耳。宋以文胜,然辽之边防犹重於南面,直以其地大民众故耳。卒之亲仁善邻,桴鼓不鸣几二百年。此辽之所以为美也欤。易州飞狐招安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三年改安抚使司。易州飞狐兵马司。道宗咸雍四年改易州安抚司。易州飞狐招抚司。西南面招安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宁初为西南面招安使。巡检使司。耶律合住,景宗保宁中为巡检使。五州都总管府。耶律速撒,穆宗应历初为义、霸、祥、顺、圣五州都总管。山後五州都管司。圣宗统和四年见蒲奴宁为山後五州都管。五州制置使司。圣宗开泰九年见霸、建、宜、泉、锦五州制置使。三州处置使司。韩德枢,太宗时为平、滦、营三州处置使。霸州处置使司。统和二十七年废。 ※校勘记一:太平四年见临潢少尹郑弘节按纪,郑弘节为临潢少尹在太平五年三月。 二:萧滴冽太平六年同签南京留守事按卷九五萧滴冽传,同签南京留守事在重熙六年。 三:统和十二年命室为中京留守治大定府考异谓中京大定府,始于统和二十五年,不应先得为留守。卷七九传称保宁间改南京副留守,统和八年请致政,後病剧,遣人就第授中京留守。疑中京本南京之讹,治大定者,则附益之说。 四:清宁五年诏设学养士按纪,诏设学养士在清宁元年十二月。 五:韩德让景宗时为上京皇城使皇,原作「隍」。据上文「亦曰上京皇城使」及卷八二本传改。 六:马人望父 ,卷一○五马人望传作诠。 七:南京处置使司按此目重出。又此下「圣宗开泰元年见秦王隆庆为燕京管内处置使」一句当在下文「燕京管内处置使」下。此职亦应列于前五京处置司职名总目南京处置司下。 八:邢抱朴抱朴原误抱质,据纪统和四年六月及卷八○本传改。 九:上京道据地理志一,上京道缺祖州天成军节度使司。 一○: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按地理志三,兴中府本霸州彰武军,重熙十年升府。升府後军名已废,已非节度州。 一一: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司按地理志四,幽州入辽以後即升南京,府曰幽都,军号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已非节度州。 一二:西京道据地理志五,西京道缺丰州天德军节度使司。另天德军,後亦由招讨升节度。 一三:云中大同军节度使司按地理志五,大同于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已非节度州。 一四:冀州防御使司据地理志二,应作冀州永安军防御使司。 一五:东京道三十七州据地理志二,贺州下应有宣州、怀化军,嫔州下应有嘉州。总数四十。又地理志胜州作媵州;无乌州,有安州。 一六:隰隰,原误「湿」。据地理志三及金史地理志改。 一七:大公鼎为良乡县尹按卷一○五大公鼎传作良乡县令。 一八:又命马守瑛等三员分决诸道滞狱按纪统和九年三月,「复遣库部员外郎马守琪、仓部员外郎祁正、虞部员外郎崔、蓟北县令崔简等分决诸道滞狱。」马守瑛即马守琪,「三员」应作四员。 一九:开泰五年遣刘泾等分路按察刑狱按纪在开泰六年七月,刘泾作刘京。 二○:杨兴宗重熙二十年为山西转运使按卷八九杨皙传作重熙十二年。 二一:奉圣州转运使司至已上并开泰三年置按纪开泰三年三月,南京、奉圣、平、蔚、云、应、朔等州置转运使。此缺南京、平州、云州,多保州。 二二:西山转运使叁见卷一六※校勘记。 二三:太平四年见兵马都总管按纪太平三年十一月有兵马都总管韩制心。 二四:开泰九年见霸建宜泉锦五州制置使按辽无泉州。检地理志三,统和中制置建、霸、宜、锦、白川等五州,「泉」应是白川之误。 分类:正史书名:辽史作者:脱脱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辽史》第四十七卷 志第十七上百官志三南面 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玄宗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後习闻河北藩镇受唐官名,於是太师、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枢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勋为南院枢密。则枢密之设,盖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禄四年,建政事省。於是南面官僚可得而书。 其始,汉人枢密院兼尚书省,吏、兵刑有承旨,户、工有主事,中书省兼礼部,别有户部使司。以营州之地加幽、冀之半,用是适足矣。 中叶弭文,耶律杨六为太傅,知有三师矣。忽古质为太尉,知有三公矣。於斡古得为常侍,刘泾为礼部尚书,知有门下、尚书省矣。库部、虞部、仓部员外出使,则知备郎官列宿之员。室监修,则知国史有院。程翥舍人,则知起居有注。邢抱朴承旨,王言敷学士,则知有翰林内制。张干政事舍人,则知有中书外制。大理、司农有卿,国子、少府有监,九卿、列监见矣。金吾、千牛有大将,十六列卫见矣。太子上有师保,下有府率,东宫备官也。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咸在方州,如唐制也。 凡唐官可考见者,列具于篇;无徵者不书。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三师府。本名三公,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故称三师。 太师。穆宗应历三年见太师唐骨德。 太傅。太宗会同元年命冯道守太傅。 太保。会同元年刘守太保。 少师。耶律资忠传见少师萧把哥。 少傅。 少保。 掌印。耶律乙辛,重熙中掌太保印。 三公府。先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後汉更名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显十一年见太尉赵思温。 司徒。世宗天禄元年见司徒划设。 司空。圣宗统和三十年见司空邢抱质。 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後改用士人。晋天福中废,开运元年复置。太祖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太宗入汴,因晋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尚书省。 枢密使。太宗大同元年见枢密使李崧。 知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杨遵,咸雍中为枢密副使。 同知枢密院事。圣宗太平六年见同知枢密院事耶律迷离已。 知枢密院副使事。杨皙,兴宗重熙十二年知枢密院副使事。 枢密直学士。圣宗统和二年见枢密直学士郭嘏。 枢密都承旨。圣宗开泰九年见枢密都承旨韩绍芳。 枢密副承旨。杨遵,重熙中为枢密副承旨。 吏房承旨。 兵刑房承旨。 户房主事。 厅房即工部主事。 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禄四年建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 中书令。韩延徽,太祖时为政事令;韩知古,天显初为中书令;会同五年又见政事令赵延寿。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见大丞相赵延寿。 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见左丞相张俭。 右丞相。圣宗开泰元年见右丞相马保忠。 知中书省事。萧孝友,兴宗重熙十年知中书省事。 中书侍郎。韩资让,寿隆初为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太宗大同元年见平章事张砺。 叁知政事。圣宗统和十二年见叁知政事邢抱朴。 堂後官。太平二年见堂後官张克恭。 主事。 守当官。并见耶律俨建官制度。 令史。耶律俨,道宗咸雍三年为中书省令史。 中书舍人院。 中书舍人。室,景宗保宁间为政事舍人;道宗咸雍三年见中书舍人马铉。 右谏院。 右谏议大夫。圣宗统和七年见谏议大夫马得臣。 右补阙。 右拾遗。刘景,穆宗应历初为右拾遗。 门下省。 侍中。赵思忠,太宗会同中为侍中。 常侍。兴宗重熙十四年见常侍斡古得。 散骑常侍。马人望,天祚乾统中为左散骑常侍。 给事中。圣宗统和二年见给事中郭嘏。 门下侍郎。杨皙,清宁初为门下侍郎。 起居舍人院。 起居舍人。圣宗开泰五年见起居舍人程翥。 知起居注。耶律敌烈,重熙末知起居注。 起居郎。杜防,开泰中为起居郎。 左谏院。 左谏议大夫。 左补阙。 左拾遗。统和三年见左拾遗刘景。 通事舍人院。 通事舍人。统和七年见通事舍人李琬。 符宝司。 符宝郎。耶律,重熙初为符宝郎。 东上阖门司。太宗会同元年置。 东上阖门使。韩延徽传见东上阖门使郑延丰。 东上阖门副使。 西上阖门司。 西上阖门使。统和二十一年见西上阖门使丁振。 西上阖门副使。 东头承奉班。 东头承奉官。韩德让,景宗时为东头承奉官。 西头承奉班。 西头承奉官。 通进司。 左通进。 右通进。耶律瑶质,景宗时为右通进。 登闻鼓院。 登闻鼓使。 匦院。 知匦院使。太平三年见知匦院事杜防。 诰院。 诰院给事。耶律铎斡,重熙末为诰院给事。 尚书省。太祖尝置左右尚书。 尚书令。萧思温,景宗保宁初为尚书令。 左仆射。太祖初康默记为左尚书,三年见左仆射韩知古。 右仆射。太宗会同元年见右仆射烈束。 左丞。武白为尚书左丞。 右丞。 左司郎中。 右司郎中。 左司员外郎。 右司员外郎。 六部职名总目: 某部。 某部尚书。圣宗开泰元年见吏部尚书刘绩。 某部侍郎。王观,兴宗重熙中为兵部侍郎;李,穆宗朝累迁工部侍郎。 某部郎中。刘辉,道宗大安末为礼部郎中。 某部员外郎。开泰五年见礼部员外郎王景运。 某部郎中。圣宗统和九年见虞部郎中崔。诸曹郎官未详。 御史台。太宗会同元年置。 御史大夫。会同九年见御史大夫耶律解里。 御史中丞。 侍御。重熙七年见南面侍御壮骨里。 殿中司。 殿中。圣宗开泰元年见殿中高可。 殿中丞。 尚舍局。见辽朝杂礼。 奉御。 尚乘局奉御。 尚辇局奉御。 尚食局奉御。 尚衣局奉御。 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 翰林都林牙。兴宗重熙十三年见翰林都林牙耶律庶成。 南面林牙。耶律磨鲁古,圣宗统和初为南面林牙。 翰林学士承旨。赵延寿传见翰林学士承旨张砺。 翰林学士。太宗大同元年见和凝为翰林学士。 翰林祭酒。韩德崇,景宗保宁初为翰林祭酒。 知制诰。室,太宗入汴,诏知制诰。 翰林画院。 翰林画待诏。圣宗开泰七年见翰林画待诏陈升。 翰林医官。天祚保大二年见提举翰林医官李。 国史院。 监修国史。圣宗统和九年见监修国史室。 史馆学士。景宗保宁八年见史馆学士。 史馆修撰。刘辉,大安末为史馆修撰。 修国史。耶律,重熙初修国史。 宣政殿。 宣政殿学士。穆宗应历元年见宣政殿学士李。 观书殿。 观书殿学士。王鼎,寿隆初为观书殿学士。 昭文馆。 昭文馆直学士。杨遵子晦为昭文馆直学士。 崇文馆。 崇文馆大学士。韩延徽,太祖时为崇文馆大学士。 乾文阁。 乾文阁学士。王观,道宗咸雍五年为乾文阁学士。 宣徽院。太宗会同元年置。 宣徽使。 知宣徽院事。马得臣,统和初知宣徽院事。 宣徽副使。 同知宣徽使事。 同知宣徽院事。 内省。 内省使。圣宗太平九年初见内省使。 内省副使。 内藏库。 内藏库提点。道宗清宁元年见内藏库提点耶律乌骨。 内侍省。 黄门令。 内谒者。 内侍省押班。 内侍左厢押班。 内侍右厢押班。 契丹、汉儿、渤海内侍都知。 左承宣使。 右承宣使。 内库。 都提点内库。 尚衣库。 尚衣库使。 汤药局。 都提点、勾当汤药。 内侍省官,并见王继恩、赵安仁传。 客省。太宗会同元年置。 都客省。兴宗重熙十年见都客省回鹘重哥。 客省使。会同五年见客省使耶律化哥。 左客省使。萧护思,应历初为左客省使。 右客省使。 客省副使。 四方馆。 四方馆使。高勋,太宗入汴为四方馆使。 四方馆副使。道宗咸雍五年,诏四方馆副使止以契丹人充。 引进司。 引进使。圣宗统和二十八年见引进使韩杞。 点签司。 同签点签司事。兴宗重熙六年见同签点签司事耶律圆宁。 礼信司。 勾当礼信司。兴宗重熙七年见勾当礼信司骨欲。 礼宾使司。 礼宾使。大公鼎曾祖忠为礼宾使。 寺官职名总目: 某卿。兴宗景福元年见崇禄卿李可封。 某少卿。耶律俨子处贞为太常少卿。 某丞。 某主簿。 太常寺。有博士、赞引、太祝、奉礼郎、协律郎。 诸署职名总目: 某署令。 某署丞。 太乐署。 鼓吹署。 法物库。辽朝杂礼有法物库所掌图籍。 法物库使。 法物库副使。 崇禄寺。本光禄寺,避太宗讳改。 卫尉寺。 宗正寺。职在大惕隐司。 太仆寺。有乘黄署。 大理寺。有提点大理寺,有大理正,圣宗统和十二年置。 鸿胪寺。 司农寺。 诸监职名总目: 某太监。兴宗景福元年见少府监马惮。 某少监。兴宗重熙十七年见将作少监王企。 某监丞。 某监主簿。 秘书监。有秘书郎,秘书郎正字。 着作局。 着作郎。 着作佐郎。杨,圣宗太平十一年为着作佐郎。 校书郎。杨佶,统和中为校书郎。 正字。开泰元年见正字李万。 司天监。有太史令,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五官正,丞,主簿,五官灵台郎、保章正、司历、监候、挈壶正、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 国子监。上京国子监,太祖置。 祭酒。 司业。 监丞。 主簿。 国子学。 博士。武白为上京国子博士。 助教。 太府监。 少府监。 将作监。 都水监。 已上文官。 诸卫职名总目: 各卫。 大将军。圣宗开泰七年见皇子宗简右卫大将军。 上将军。王继忠,统和二十二年加左武卫上将军。 将军。圣宗太平四年见千牛卫将军萧顺。 折冲都尉。 果毅都尉。 亲卫。 勋卫。 翊卫。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虎军。 左右神武军。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已上武官。 东宫三师府。凡东宫官多见辽朝杂礼。 太子太师。太宗大同元年见太子太师李崧。 太子太傅。世宗天禄五年见太子太傅赵莹。 太子太保。大同元年见太子太保赵莹。 太子少师。圣宗太平十一年见太子少师萧从顺。 太子少傅。耶律合里,重熙中为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大同元年见太子少保冯玉。 太子宾客院。 太子宾客。 太子詹事院。 太子詹事。 少詹事。 詹事丞。 詹事主簿。 太子司直司。 太子司直。 左春坊。 太子左庶子。 太子中允。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中允冯若谷。 太子司议郎。 太子左谕德。 太子左赞善大夫。 文学馆。 崇文馆学士。 崇文馆直学士。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韩滦。 司经局。 太子洗马。刘辉,大安末为太子洗马。 太子文学。 太子校书郎。圣宗太平五年见太子校书郎张昱。 太子正字。 典设局。 典设郎。 宫门局。 宫门郎。 右春坊。 太子右庶子。 太子中舍人。 太子舍人。 太子右谕德。 右赞善大夫。 太子通事舍人。 太子家令寺。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太子率更寺。 太子率更令。 丞。 主簿。 太子仆寺。 太子仆。 丞。 主簿。 太子率府职名总目: 某率。兴宗重熙十四年见率府率习罗。 太子左右卫率府。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太子左右内率府。 已上东宫官。 王傅府。 王傅。萧惟信,重熙十五年为燕赵王傅。 亲王内史府。 内史。道宗大康三年见内史吴家奴。 长史。 叁军。 诸王文学馆。 诸王教授。姚景行,重熙中为燕赵国王教授。 诸王伴读。圣宗太平八年,长沙郡王宗允等奏选诸王伴读。 已上诸王府官。 南面宫官 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亦曰南面行宫都部署司。圣宗开泰九年改左仆射。 汉儿行宫都部署。开泰七年见汉儿行宫都部署石用中。 汉儿行宫副部署。兴宗重熙十五年见汉儿行宫副部署耶律敌烈。 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重熙十年见知南面诸行宫副部署耶律里。 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道宗大康三年见同知汉儿行宫都部署事萧挞不也。 同签部署司事。耶律俨,大康中为同签部署司事。 都部署判官。耶律俨,咸雍中为都部署判官。 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职名总目: 某宫汉人行宫都部署。 某宫南面副都部署。 某宫同知汉人都部署。 弘义宫。 永兴宫。 积庆宫。 长宁宫。 延昌宫。 彰愍宫。 崇德宫。 兴圣宫。 延庆宫。 太和宫。 永昌宫。 敦睦宫。 ※校勘记一:明年世宗以高勋为南院枢密按纪,大同元年八月始署北院枢密使,九月改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以高勋为南院枢密即在九月,虽改元而非明年。 二:於斡古得为常侍「於」字衍。斡,原误「韩」,据纪重熙十四年正月及下文改。 三:枢密直学士郭嘏按纪统和二年十一月作郑嘏。 四:兵刑房承旨按史愿亡辽录:「尚书省并入枢密院,有副都承旨,吏房、兵房、刑房承旨。」据此,兵、刑分房。 五:厅房即工部主事原「即工部」与「主事」误倒。按亡辽录:「户房、厅房即工部也,主事各一员。」据改。 六:重熙十三年改中书省检纪,改中书省在重熙十二年。会同三年六月称中书令萧僧隐,五年正月又称政事令。 七:太平四年见左丞相张俭至开泰元年见右丞相马保忠按纪,张俭为左丞相在太平六年,马保忠为右丞相在开泰二年。此类歧异不备注。 八:加王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郁,原误「都」。按卷七五王郁传:「从太祖平渤海,战有功,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王都未曾入辽。据改。 九:守当官按续通考五二同,续通志一三二作守堂官。 一○:东头承奉官承奉,石刻中并作供奉。金避章宗父允恭嫌名,改为承奉。 一一:某部郎中此目重出。按上文有礼部郎中刘辉。又纪统和九年崔官虞部员外员。员外郎、郎中即郎官。 一二:殿中司唐书百官志殿中省有监、少监、丞。检礼志五皇帝受册仪有「殿中监、少监、殿中丞等押金吾四色仗入」,是殿中司与唐殿中省设官相同。唐殿中省下属六局,此设五局,以尚药为汤药局,隶内侍省。又殿中高可,纪开泰元年十二月作高可垣。 一三:点签司至同签点签司事耶律圆宁按纪重熙六年五月,耶律涅哥同签点检司。此点签司应作点检司。涅哥即圆宁。 一四:大理寺有提点大理寺有大理正按纪统和十二年十月,「大理寺置少卿及正」。卷九八刘伸传,重熙五年登进士,历任大理正、大理少卿、大理卿、提点大理寺。 一五:某太监按监职但称某监,如「太府监」、「少府监」及卷九六姚景行传「为将作监」,不称太监。乘轺录有秘书大监张肃。 一六:将作少监王企按纪重熙十七年二月作王全。 一七:秘书郎正字按正字自是一职,秘书郎若非重出,或是校书郎。 一八:五官灵台郎至司辰按新唐书百官志司天台有五官灵台郎、五官保章正、五官司历、五官监候、五官契壶正、五官司辰,注云:「武后长安二年署契壶正,乾元元年与灵台郎、保章正、司历、司辰皆加五官之名。」辽仿唐制,保章正、司历、监候、契壶正、司辰皆当冠以五官二字,史省其文。 一九:太子校书郎韩滦按纪太平五年十一月,「以张昱等一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韩滦即韩栾。此学士、直学士、校书郎应移前崇文馆下。文学如曾设专馆,则太子文学等似应属之。道光殿本考证云:「志引张昱於司经局条下,则文学馆条下应作校书郎,『太子』二字疑衍。」 二○:率府率习罗按纪重熙十四年正月:「以常侍斡古得战殁,命其子习罗为帅。」非谓习罗为率府率。辽文汇四李内贞墓志称内贞於景宗时曾官太子左卫率府率。 二一:开泰九年改左仆射按纪开泰九年十一月:「以夷离毕萧孝顺为南面诸行宫都部署,加左仆射。」是加官,非改都部署为左仆射。 二二:汉儿行宫副部署耶律敌烈按纪重熙十五年十一月,耶律敌烈为汉人行宫都部署,非副部署。 二三:耶律俨咸雍中为都部署判官卷九八耶律俨传,大康初,历都部署判官。非「咸雍中」。 分类:正史书名:辽史作者:脱脱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辽史》第四十九卷 志第十八礼志一理自天设,情由人生。以理制情,而礼乐之用行焉。林豺梁獭,是生郊;洼尊燔黍,是生燕飨; 瓦棺,是生丧葬;俪皮缁布,是生婚冠。皇造帝秩,三王弭文。一文一质,盖本于忠。变通革弊,与时宜之。唯圣人为能通其意。执理者胶瑟聚讼,不适人情;徇情者稗绵,不中天理。秦、汉而降,君子无取焉。 辽本朝鲜故壤,箕子八条之教,流风遗俗,盖有存者。自其上世,缘情制宜,隐然有尚质之风。遥辇胡剌可汗制祭山仪,苏可汗制瑟瑟仪,阻午可汗制柴册、再生仪。其情朴,其用俭。敬天恤灾,施惠本孝,出於悃忱,殆有得於胶瑟聚讼之表者。太古之上,椎轮五礼,何以异兹。太宗克晋,稍用汉礼。 今国史院有金陈大任辽礼仪志,皆其国俗之故,又有辽朝杂礼,汉仪为多。别得宣文阁所藏耶律俨志,视大任为加详。存其略,着于篇。 吉仪祭山仪:设天神、地祗位于木叶山,东乡;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皇帝、皇后至,夷离毕具礼仪。牲用赭白马、玄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拽剌,杀牲,体割,悬之君树。太巫以酒酹牲。礼官曰敌烈麻都,奏「仪办」。皇帝服金文金冠,白绫袍,绛带,悬鱼,三山绛垂,饰犀玉刀错,络缝乌靴。皇后御绛挸,络缝红袍,悬玉佩,双结帕,络缝乌靴。皇帝、皇后御鞍马。群臣在南,命妇在北,服从各部旗帜之色以从。皇帝、皇后至君树前下马,升南坛御榻坐。群臣、命妇分班,以次入就位;合班,拜讫,复位。皇帝、皇后诣天神、地位,致奠;阖门使读祝讫,复位坐。北府宰相及惕隐以次致奠于君树,遍及群树。乐作。群臣、命妇退。皇帝率孟父、仲父、季父之族,三匝神门树;馀族七匝。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上香,再拜如初。皇帝、皇后升坛,御龙文方茵坐。再声警,诣祭东所,群臣、命妇从,班列如初。巫衣白衣,惕隐以素巾拜而冠之。巫三致辞。每致辞,皇帝、皇后一拜,在位者皆一拜。皇帝、皇后各举酒二爵,肉二器,再奠。大臣、命妇右持酒,左持肉各一器,少後立,一奠。命惕隐东向掷之。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六拜。皇帝、皇后复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位。执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胙肉,诣皇帝、皇后前。太巫奠酹讫,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皇帝、皇后一拜,饮福,受胙,复位,坐。在位者以次饮。皇帝、皇后率群臣复班位,再拜。声跸,一拜。退。 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於拜山仪过树之後,增「诣菩萨堂仪」一节,然後拜神,非胡剌可汗之故也。兴宗先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然後行拜山仪,冠服、节文多所变更,後因以为常。神主树木,悬牲告办,班位奠祝,致嘏饮福,往往暗合于礼。天理人情,放诸四海而准,信矣夫。兴宗更制,不能正以经术,无以大过於昔,故不载。 瑟瑟仪: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中柳者质志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不胜者进饮於胜者,然後各归其冠服。又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皇族、国舅、群臣与礼者,赐物有差。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四疋、衣四袭;否则以水沃之。 道宗清宁元年,皇帝射柳讫,诣风师坛,再拜。 柴册仪:择吉日。前期,置柴册殿及坛。坛之制,厚积薪,以木为三级坛,置其上。席百尺毡,龙文方茵。又置再生母后搜索之室。皇帝入再生室,行再生仪毕,八部之叟前导後扈,左右扶翼皇帝册殿之东北隅。拜日毕,乘马,选外戚之老者御。皇帝疾驰,仆,御者、从者以毡覆之。皇帝诣高阜地,大臣、诸部帅列仪仗,遥望以拜。皇帝遣使敕曰:「先帝升遐,有伯叔父兄在,当选贤者。冲人不德,何以为谋?」群臣对曰:「臣等以先帝厚恩,陛下明德,咸愿尽心,敢有他图。」皇帝令曰:「必从汝等所愿,我将信明赏罚。尔有功,陟而任之;尔有罪,黜而弃之。若听朕命,则当谟之。」佥曰:「唯帝命是从。」皇帝于所识之地,封土石以志之。遂行。拜先帝御容,宴飨群臣。翼日,皇帝出册殿,护卫太保扶翼升坛。奉七庙神主置龙文方茵。北、南府宰相率群臣圜立,各举毡边,赞祝讫,枢密使奉玉宝、玉册入。有司读册讫,枢密使称尊号以进,群臣三称「万岁」,皆拜。宰相、北南院大王、诸部帅进赭、白羊各一群。皇帝更衣,拜诸帝御容。遂宴群臣,赐赉各有差。 拜日仪:皇帝升露台,设褥,向日再拜,上香。门使通,阁使或副、应拜臣僚殿左右阶陪位,再拜。皇帝升坐。奏榜讫,北班起居毕,时相已下通名再拜,不出班,奏「圣躬万福」,又再拜,各祗候。宣徽已下横班同。诸司、阖门、北面先奏事;馀同。教坊与臣僚同。 告庙仪:至日,臣僚昧爽朝服,诣太祖庙。次引臣僚,合班,先见御容,再拜毕,引班首左上,至褥位,再拜。赞上香,揖栏内上香毕,复褥位,再拜。各祗候立定。左右举告庙祝版,於御容前跪捧。中书舍人跪,读讫,兴,退。引班首左下,复位,又再拜。分引上殿,次第进酒三。分班引出。 谒庙仪:至日昧爽,南北臣僚各具朝服,赴庙。车驾至,臣僚於门外依位序立,望驾鞠躬。班首不出班,奏「圣躬万福」。舍人赞各祗候毕,皇帝降车,分引南北臣僚左右入,至丹墀褥位。合班定,皇帝升露台褥位。宣徽赞皇帝再拜,殿上下臣僚陪位皆再拜。上香毕,退,复位,再拜。分引臣僚左右上殿位立,进御容酒依常礼。若即退,再拜。舍人赞「好去」,引退。礼毕。 告庙、谒庙,皆曰拜容。以先帝、先后生辰及忌辰行礼,自太宗始也。其後正旦、皇帝生辰、诸节辰皆行之。若忌辰及车驾行幸,亦尝遣使行礼。凡瑟瑟、柴册、再生、纳后则亲行之。凡柴册、亲征则告;幸诸京则谒。四时有荐新。 孟冬朔拜陵仪:有司设酒馔于山陵。皇帝、皇后驾至,敌烈麻都奏「仪办」。阖门使赞皇帝、皇后诣位四拜讫,巫赞祝燔胙及时服,酹酒荐牲。大臣,命妇以次燔胙,四拜。皇帝、皇后率群臣、命妇,循诸陵各三匝。还宫。翼日,群臣入谢。 节仪:皇帝即位,凡征伐叛国俘掠人民,或臣下进献人口,或犯罪没官户,皇帝亲览闲田,建州县以居之,设官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户、府库、钱粟,穹庐中置小毡殿,帝及后妃皆铸金像纳焉。节辰、忌日、朔望,皆致祭于穹庐之前。又筑土为台,高丈馀,置大盘于上,祭酒食撒於其中,焚之,国俗谓之节。 岁除仪:初夕,敕使及夷离毕率执事郎君至殿前,以盐及羊膏置炉中燎之。巫及大巫以次赞祝火神讫,阖门使赞皇帝面火再拜。 初,皇帝皆亲拜,至道宗始命夷离毕拜之。 ※校勘记一: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宗,原误「祖」。据地理志一永州兴王寺迁白衣观音像事改。 二:坛之制至龙文方茵按燕北录:「柴笼之制,高三十二尺,用带皮榆柴叠成,上安黑漆木坛三层,坛安御帐。」 分类:正史书名:辽史作者:脱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