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志54 礼四(吉礼四)|正史

《宋史》志54 礼四(吉礼四)


○明堂

明堂。宋初,虽有季秋大享之文,然未尝亲祠,命有司摄事而已。真宗始议行 之,属封岱宗、祀汾阴,故亦未遑。皇祐二年三月,仁宗谓辅臣:"今年冬至日, 当亲祀圜丘,欲以季秋行大享明堂礼。然自汉以来,诸儒各为论议,驳而不同。夫 明堂者,布政之宫,朝诸侯之位,天子之路寝,乃今之大庆殿也。况明道初合祀天 地于此,今之亲祀,不当因循,尚于郊壝寓祭也。其以大庆殿为明堂,分五室于内。" 仍诏所司详定仪注以闻。礼院请依《周礼》,设五室于大庆殿。旧礼,明堂五帝位 皆为幔室。今旁帷上幕,宜用青缯朱里;四户八牖,赤缀户,白缀牖,宜饰以朱白 缯。

诏曰:"祖宗亲郊,合祭天地,祖宗并配,百神从祀。今祀明堂,正当亲郊之 期,而礼官所定,祭天不及地祇,配坐不及祖宗,未合三朝之制。且移郊为大享, 盖亦为民祈福,宜合祭皇地祇,奉太祖、太宗、真宗并配,而五帝、神州亦亲献之。 日、月、河、海诸神,悉如圜丘从祀之数。"礼官议诸神位未决,帝谕文彦博等曰: "郊坛第一龛者在堂,第二、第三龛设于左右夹庑及龙墀上,在壝内外者,列于堂 东西厢及后庑,以象坛壝之制。仍先缋图。"

令辅臣、礼官视设神位。昊天上帝,堂下山罍各四。皇地祇,大尊、著尊、牺 尊、山罍各二,在堂上室外神坐左;象尊二,壶尊二,山罍四,在堂下中陛东。三 配帝、五方帝,山罍各二,于室外神坐左。神州,大尊、著尊、山罍各二,在堂上 神坐左。牲各用一犊,毛不能如其方,以纯色代。笾豆,数用大祠。日、月、天皇 大帝、北极,大尊各二,在殿上神坐左。笾豆,数用中祠。五官,数用小祠。内官, 象尊各二,每方岳、镇、海、渎,山尊各二,在堂左右。中官,壶尊各二,在丹墀、 龙墀上。外官,每方丘陵、坟衍、原隰,概尊各二,众星,散尊各二,在东西厢神 坐左右。配帝席蒲越,五人帝莞,北极以上稿秸加褥,五官、五星以下莞不加褥, 余如南郊。景灵宫升降,置黄道褥位。致斋日,陈法驾卤簿仪仗,壝门大次之后设 小次。知庙卿酌奠七祠,文臣分享奉慈、后庙,近侍宿朝堂。行事及从升堂、百官 分宿升龙门外,内庭省司宿本所,诸方客宿公馆。设宿爟火于望燎位东南。牲增四 犊,羊、豕依郊各十六,以荐从祀。帝谓前代礼有祭玉、燔玉,今独有燔玉,命择 良玉为琮、璧。皇地祇黄琮、黄币,神州两圭有邸、黑币,日月圭、璧,皆置神坐 前,燔玉加币上。五人帝、五官白币,日月、内官以下,币从方色。

九月二十四日未漏上水一刻,百官朝服,斋于文德殿。明日未明二刻,鼓三严, 帝服通天冠、降纱袍,玉辂,警跸,赴景灵宫,即斋殿易衮圭,荐享天兴殿毕,诣 太庙宿斋,其礼具太庙。未明三刻,帝靴袍,小辇,殿门契勘,门下省奉宝舆先入。 及大次,易衮圭入,至版位,乐舞作,沃盥,自大阶升。礼仪使导入太室,诣上帝 位,奠玉币于神坐,次皇地祇、五方帝、神州,次祖宗。奠币酌献之叙亦然。皇帝 降自中阶,还版位,乐止。礼生引分献官奉玉币,祝史、斋郎助奠诸神坐,乃进熟。 诸太祝迎上帝、皇地祇馔,升自中阶;青帝、赤帝、神州、配帝、大明、北极、太 昊、神农氏馔,升自东阶;黄帝、白帝、黑帝、夜明、天皇大帝、轩辕、少昊、高 阳氏馔,升自西阶;内中官、五官、外官、五星诸馔,随便升设。亚献将升,礼生 分引献官俱诣罍洗,各由其阶酌献五人帝、日月、天皇、北极,下及左右夹庑、丹 墀、龙墀、庭中五官、东西厢外官众星坐。礼毕,帝还大次,解严,改服乘辇,御 紫宸殿,百官称贺。乃常服,御宣德门肆赦,文武内外官递进官有差。宣制毕,宰 臣百僚贺于楼下,赐百官福胙及内外致仕文武升朝官以上粟帛、羊酒。

嘉祐七年七月,诏复有事于明堂,有司言:"皇祐参用南郊百神之位,不应祭 法。宜如隋、唐旧制,设昊天上帝、五方帝位,以真宗配,而五人帝、五官神从祀, 余皆罢。又前一日,亲享太庙,尝停孟冬之荐,考详典礼,宗庙时祭,未有因严配 而辍者。今明堂去孟冬画日尚远,请复荐庙。前者祖宗并侑,今用典礼独配;前者 地祇、神州并享,今以配天而罢。是皆变于礼中之大者也。《开元》、《开宝》二 礼,五帝无亲献仪。旧礼,先诣昊天奠献,五帝并行分献,以侍臣奠币,皇帝再拜, 次诣真宗神坐,于礼为允。"而帝欲尽恭于祀事,五方帝位并亲献焉。朝庙用犊一, 羊七,豕七;昊天上帝、配帝犊各一,羊、豕各二;五方、五人帝共犊五,豕五, 羊五;五官从祀共羊、豕十。

英宗即位,礼官议仁宗配明堂,知制诰钱公辅等言:"《孝经》曰:'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又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 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以周公言之则严父,以成王言之则严祖。方是时,政 则周公,祭则成王,亦安在必严其父哉?《我将》之诗是也。真宗则周之武王,仁 宗则周之成王,虽有配天之业,而无配天之祭,未闻成、康以严父之故,废文王配 天之祭而移之。以孔子之心推周公之祭,则严父也;以周公之心摄成王之祭,则严 祖也,严祖、严父,其义一也。汉明始建明堂,以光武配,当始配之代,适符严父 之说,章、安二帝亦弗之变,最为近古而合乎礼。唐中宗时,则以高宗配;在玄宗 时,则以睿宗配;在永泰时,则以肃宗配。礼官不能推明经训,务合古初,反雷同 其论以惑时主,延及于今,牢不可破。仁宗嗣位之初,傥有建是论者,则配天之祭 常在乎太宗矣。愿诏有司博议,使配天之祭不胶于严父,而严父之道不专乎配天。"

观文殿学士孙抃等曰:"《易》称'先王作乐崇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盖祖、考并可配天,符于《孝经》之说,不可谓必严其父也。祖、考皆可配郊与明 堂而不同位,不可谓严祖、严父其义一也。虽周家不闻废文配而移于武,废武配而 移于成,然《易》之配考,《孝经》之严父,历代循守,不为无说。魏明帝祀文帝 于明堂以配上帝,史官谓是时二汉之制具存,则魏所损益可知,亦不可谓章、安之 后配祭无传,遂以为未尝严父也。唐至本朝讲求不为少,所以不敢异者,舍周、孔 之言无所本也。今以为《我将》之诗,祀文王于明堂而歌者,安知非孔子删《诗》, 存周全盛之《颂》被于管弦者,独取之也?仁宗继体守成,置天下于泰安四十二年, 功德可谓极矣。今祔庙之始,抑而不得配帝,甚非所以宣章严父之大孝。"

谏官司马光、吕诲曰:"孝子之心,孰不欲尊其父?圣人制礼以为之极,不敢 逾也。《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又《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下 此,皆不见于经。前汉以高祖配天,后汉以光武配明堂。以是观之,自非建邦启土、 造有区夏者,皆无配天之文。故虽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明、章,德业非不美 也,然而不敢推以配天,避祖宗也。孔子以周公有圣人之德,成太平之业,制礼作 乐,而文王适其父,故引以证'圣人之德莫大于孝'答曾子,非谓凡有天下者皆当 尊其父以配天,然后为孝也。近代祀明堂者,皆以其父配上帝,此乃误释《孝经》 之义,而违先王之礼也。景祐中,以太祖为帝者之祖,比周之后稷,太宗、真宗为 帝者之宗,比周之文、武,然则祀真宗于明堂以配上帝,亦未失古礼。仁宗虽丰功 美德洽于四海,而不在二祧之位,议者乃欲舍真宗而以仁宗配,恐于祭法不合。" 诏从抃议。

御史赵鼎请递迁真宗配雩祭,太宗配祈谷、神州,用唐故事。学士王珪等以为: "天地大祭有七,皆以始封受命创业之君配神作主,明堂用古严父之道配以近考, 故在真宗时以太宗配,在仁宗时以真宗配,今则以仁宗配。仁宗始罢太宗明堂之配, 太宗先已配雩祀、祈谷及神州之祭,本非递迁。今明堂既用严父之道,则真宗配天 之祭于礼当罢,不当复分雩祭之配也。"治平四年九月,大享明堂,以英宗配。

元丰,详定礼文所言:"祀帝南郊,以天道事之,则虽配帝用犊,《礼》所谓 '帝牛不吉,以为稷牛'是也。享帝明堂,以人道事之,则虽天帝用太牢,《诗》 所谓'我将我享,维羊维牛'是也。自梁用特牛,隋、唐因之,皆用特牲,非所谓 以人道享上帝之意也。皇祐、熙宁所用犊与羊、豕,皆未应礼。今亲祠上帝、配帝、 五方帝、五人帝,请用牛、羊、豕各一。"太常礼院言:"今岁明堂,尚在慈圣光 献皇后三年之内,请如熙宁元年南郊故事,惟祀事用乐,卤簿鼓吹、宫架、诸军音 乐皆备而不作,警场止鸣金钲、鼓角而已。"自是,凡国有故皆用此制。

六月,诏曰:"历代以来,合宫所配,杂以先儒六天之说,朕甚不取。将来祀 英宗皇帝于明堂,惟以配上帝,余从祀群神悉罢。"详定所言:"按《周礼》有称 昊天上帝,有称上帝,有称五帝者,一帝而已。将来祀英宗于明堂,合配昊天上帝 及五帝,欲以此修入仪注。"并据知太常礼院赵君锡等状:"按《周官》掌次职曰: '王大旅上帝,则张毡案;祀五帝,则设大次、小次。'又司服职曰:'祀昊天上 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明上帝与五帝异。则宗祀文王以配上帝者,非 可兼五帝也。自郑氏之学兴,乃有六天之说,而事非经见。晋泰始初,论者始以为 非,遂于明堂惟设昊天上帝一坐而已。唐《显庆礼》亦然。请如诏祀英宗于明堂, 惟配上帝,以称严父之意。"又请:"以莞席代稿秸、蒲越,以玉爵代匏爵,其豆、 登、簋、俎、尊、罍并用宗庙之器,第以不稞,不用彝瓒。罢爟火及设褥,上帝席 以稿秸,配帝席以蒲越,皆加褥其上。饮福受胙,俟终三献。"并从之。

监察御史里行王祖道言:"前诏以六天之说为非古,今复欲兼祀五帝,是亦六 天也。礼官欲去四圭而废祀神之玉,殊失事天之礼。望复举前诏,以正万世之失。" 仍并诏详定合用圭、璧。详定所言:"宋朝祀天礼以苍璧,则燎玉亦用苍璧;礼神 以四圭有邸,则燎玉亦用四圭有邸。而议者欲以苍璧礼神,以四圭有邸从燎,义无 所主。《开宝》、《开元礼》,祀昊天上帝及五帝于明堂,礼神燔燎皆用四圭有邸。 今诏唯祀上帝,则四圭有邸,自不当设。宜如南郊,礼神燔燎皆用苍璧。"又请: "宿斋于文德殿,祭之旦,服通天冠、绛纱袍,至大次,改祭服行事,如郊庙之礼。"

先是,三省言:"按天圣五年南郊故事,礼毕行劳酒之礼,如元会仪。今明堂 礼毕,请太皇太后御会庆殿,皇帝于帘内行恭谢礼,百僚称贺讫,升殿赐酒。"太 皇太后不许,诏将来明堂礼毕,更不受贺,百官并于内东门拜表。九月辛巳,大享 于明堂。礼毕,诣景灵宫及诸寺观行恭谢礼。元符元年,尚书左丞蔡卞言:"每岁 大享明堂,即南郊望祭殿行礼,制度隘窄,未足以仰称严事之意。今新作南郊斋宫 端诚殿,实天子洁斋奉祠及见群臣之所,高明邃深,可以享神,即此行礼,于义为 合。"

初,元丰礼官以明堂寓大庆路寝,别请建立以尽严奉,而未暇讲求。至是蔡京 为相,始以库部员外郎姚舜仁《明堂图议》上,诏依所定营建。明年正月,以彗出 西方,罢。大观元年九月辛亥,大享于明堂,犹寓大庆殿。

政和五年,诏:"宗祀明堂以配上帝,寓于寝殿,礼盖云阙。崇宁之初,尝诏 建立,去古既远,历代之模无足循袭。朕刺经稽古,度以九筵,分其五室,通以八 风,上圆下方,参合先王之制。相方视址,于寝之南,僝工鸠材,自我作古,以称 朕昭事上帝率见昭考之心。"既又以言者"明堂基宜正临丙方近东,以据福德之地", 乃徙秘书省宣德门东,以其地为明堂。

又诏:"明堂之制,朕取《考工》互见之文,得其制作之本。夏后氏曰世室, 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考夏后氏之制,名 曰世室,又曰堂者,则世室非庙堂。修二七,广四修一,则度以六尺之步,其堂修 十四步,广十七步之半。又曰五室三四步四三尺者,四步益四尺,中央土室也,三 步益三尺,木、火、金、水四室也。每室四户,户两夹窗,此夏制也。商人重屋, 堂修七寻,崇三尺,四阿重屋,而又曰堂者,非寝也。度以八尺之寻,其堂修七寻。 又曰四阿重屋,阿者屋之曲也,重者屋之复也,则商人有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则 知下方也。周人明堂度以九尺之筵。三代之制不相袭,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 明堂,则知皆室也。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者,九筵则 东西长,七筵则南北狭,所以象天,则知上圜也。名不相袭,其制则一,唯步、寻、 筵广狭不同而已。朕益世室之度,兼四阿重屋之制,度以九尺之筵,上圜象天,下 方法地,四户以合四序,八窗以应八节,五室以象五行,十二堂以听十二朔。九阶、 四阿,每室四户,夹以八窗。享帝严父,听朔布政于一堂之上,于古皆合,其制大 备。宜令明堂使司遵图建立。"

于是内出图式,宣示于崇政殿,命蔡京为明堂使,开局兴工,日役万人。京言: "三代之制,修广不相袭,夏度以六尺之步,商度以八尺之寻,而周以九尺之筵, 世每近,制每广。今若以二筵为太室,方一丈八尺,则室中设版位、礼器已不可容, 理当增广。今从周制,以九尺之筵为度,太室修四筵,三丈六尺。

广五筵,四 丈五尺。

共为九筵。木、火、金、水四室各修三筵,益四五,三丈一尺五寸。

广四筵,三丈六尺。

共七筵,益四尺五寸。十二堂古无修广之数,今亦广 以九尺之筵。明堂、玄堂各修四筵,三丈六尺。

广五筵,四丈五尺。

左右 个各修广四筵。三丈六尺。

青阳、总章各修广四筵,三丈六尺。

左右个各 修四筵,三丈六尺。 广三筵,益四五。三丈一尺五寸。

四阿各四筵,三丈六尺。

堂柱外基各 一筵,九尺。

堂总修一十九筵,一十七丈一尺。广二十一筵。一十八丈九尺。

"

蔡攸言:"明堂五门,诸廊结瓦,古无制度,汉、唐或盖以茅,或盖以瓦,或 以木为瓦,以夹纻漆之。今酌古之制,适今之宜,盖以素瓦,而用琉璃缘里及顶盖 鸱尾缀饰,上施铜云龙。其地则随所向甃以五色之石。栏楯柱端以铜为文鹿或辟邪 象。明堂设饰,杂以五色,而各以其方所尚之色。八窗、八柱则以青、黄、绿相间。 堂室柱门栏楯,并涂以朱。堂阶为三级,级崇三尺,共为一筵。庭树松、梓、桧, 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诏以"玄堂"犯祖讳,取"平在朔易"之义,改为平朔, 门亦如之。仍改敷祐门曰左敷佑,左承天门曰右敷佑,右承天门曰平秩,更衣大次 曰斋明殿。七年四月,明堂成,有司请颁常视朔听朝。诏:"明堂专以配帝严父, 余悉移于大庆、文德殿。"群臣五表陈请,乃从之。

礼制局言:"祀天神于冬至,祀地祇于夏至,乃有常日,无所事卜。季秋享帝, 以先王配,则有常月而未有常日。礼不卜常祀而卜其日,所谓卜日者,卜其辛尔。 盖月有上辛、次辛,请以吉辛为正。"

又言:"《周礼》:'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 冕。'盖于大裘举正位以见配位,于衮冕举配位以见正位,以天道事之,则举卑明 尊;大裘象道,衮冕象德,明堂以人道享上帝,请服衮冕。郊祀正位设蒲越,明堂 正配位以莞,盖取《礼记》所谓'莞簟之安'。请明堂正配位并用莞簟。又《周礼》: '以苍璧礼天。'又曰:'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然说者谓礼神在求神之 前,祀神在礼神之后。盖一祭而并用也。夏祭方泽,两圭有邸,与黄琮并用。明堂 大享,苍璧及四圭有邸亦宜并用。圜丘、方泽,执玄圭则搢大圭,执大圭则奠玄圭。 《礼经》,祀大神祇,享先王,一如明堂亲祠,宜如上仪。其正配二位,请各用笾 二十六,豆二十六,簠八,簋八,登三,铏三,柶盘、神位席、币篚,祝篚、玉爵 反坫、瑶爵、牛羊豕鼎各一,并局匕、毕茅、幂俎六,大尊、山尊、著尊、牺尊、 象尊各二,壶尊六,皆设而弗酌。尊加幂。牺尊、象尊、壶尊、牺罍、象罍、壶罍 各五,加勺、幂。御盘匜一,并篚、勺、巾。饮福受黍豆一,以玉饰。饭福受胙俎 一。亚献、终献盥洗罍、爵洗罍并篚、勺、巾各一,神厨鸾刀一。"

又言:"明堂用牲而不设庶羞之鼎。按元丰礼,明堂牲牢正配,各用牛一、羊 一、豕一。宗祀止用三鼎而不设庶羞之鼎,其俎亦止合用六。宗庙祭祀五齐三酒, 有设而弗酌者,若酒正所谓'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是也。有设而酌者,若 司尊彝所谓'醴齐缩酌,盎齐涚酌,凡酒脩酌'是也。今太庙、明堂之用,请以大 尊实泛齐,山尊实醴齐,著尊实盎齐,牺尊实缇齐,象尊实沉齐,壶尊实三酒,皆 为弗酌之尊。又以牺尊实醴齐为初献,象尊实盎齐为亚献,并陈于阼阶之上,牺在 西,象在东。壶尊实清酒为终献,陈于阼阶之下,皆为酌尊。尊三,其贰以备乏匮。 明堂虽严父,然配天与上帝,所以求天神而礼之,宜同郊祀,用礼天神六变之乐, 以天帝为尊焉。皇祐以来,以大庆殿为明堂,奏请致斋于文德殿,礼成,受贺于紫 宸殿。今明堂肇建,宜于大庆殿奏请致斋,于文德殿礼成受贺。宿斋奏严,本以警 备。仁宗诏明堂直端门,故斋夕权罢。今明堂在寝东南,不与端门直,将来宗祀, 大庆殿斋宿,皇城外不设卤簿仪仗,其警场请列于大庆殿门之外。王者祀上帝于郊, 配以祖,祀于明堂,配以祢。今有司行事,乃寓端诚殿,未尽礼意。请非亲祀岁, 有司行事,亦于明堂。改仪仗使曰礼卫,卤簿使曰礼器,桥道顿递使曰礼顿,大礼、 礼仪二使仍旧制。又设季秋大享登歌,并用方士。"

初,礼部尚书许光凝等议:"明堂五室祀五帝,而王安石以五帝为五精之君, 昊天之佐,故分位于五室,与享于明堂。神宗诏唯以英宗配帝,悉去从祀群神。陛 下肇新宏规,得其时制,位五帝于五室,既无以祢概配之嫌,止祀五帝,又无群神 从祀之渎,则神考绌六天于前,陛下正五室于后,其揆一也。"至是诏罢从祀,而 亲祠五室焉。寻诏每岁季秋大享,亲祠明堂如孟月朝献礼,罢有司摄事,及五使仪 仗等。

已而太常寺上《明堂仪》:皇帝散斋七日于别殿,致斋三日于内殿,有司设大 次于斋明殿,设小次于明堂东阶下。祀曰,行事、执事、陪祠官立班殿下,东西相 向。皇帝服衮冕,太常卿、东上阁门官、太常博士前导。礼部侍郎奏中严外办,太 常卿奏请行礼。太常卿奏礼毕,礼部郎中奏解严。其礼器、牲牢、酒馔、奠献、玉 币、升烟、燔首、祭酒、读册、饮福、受胙并乐舞等,并如宗祀明堂仪。其行事、 执事、陪祠官,并前十日受誓戒于明堂。行事、执事官致斋三日,前一日并服朝服 立班省馔,祀日并祭服。陪位官致斋一日。祀前二日仍奏告神宗配侑。自是迄宣和 七年,岁皆亲祀明堂。

高宗绍兴元年,礼部尚书秦桧等言:"国朝冬祀大礼,神位六百九十,行事官 六百七十余员,今卤簿、仪仗、祭器、法物散失殆尽,不可悉行。宗庙行礼,又不 可及天地。明堂之礼,可举而行,乞诏有司讨论以闻。"礼部、御史、太常寺言: "仁宗明堂以大庆殿为之,今乞于常御殿设位行礼。"乃下诏曰:"肇称吉礼,已 见于三岁之郊;载考彝章,当间以九筵之祀。因秋成物,辑古上仪,会天地以同禋, 升祖宗而并配。"乃以九月十八日行事。

四年,太常寺看详、国子监丞王普言明堂有未合礼者十一事:其一,谓陶匏用 于郊丘,玉爵用于明堂,今兹明堂实兼郊礼,宜用陶匏,他日正宗祀之礼,当奉玉 爵。其二,《礼经》,太牢当以牛、羊、豕为序,今用《我将》之诗,遂以羊、豕、 牛为序,所谓以辞害意,岂有用大牲作元祀,而反在羊、豕之后者?其三,陈设尊 罍,宜仿《周官》司尊彝秋尝之制。其四,泛齐醴齐,宜代以今酒而不易其名。其 五、其六,祭器、冕服,当从古制。其七,皇帝未后诣斋室,则是致斋二日有半, 乞用质明以成三日之礼。其八,斋不饮酒茹荤,乞罢官给酒馔,俾得专心致志,交 于神明。其九,设神位版及升烟、奠册,不当委之散吏。其十、十一,皆论乐。并 从之。

三十一年,以钦宗之丧,用元祐故事,皆前期朝献景灵宫、朝享太庙,皆遣大 臣摄事;唯亲行大享之礼,礼毕宣赦,乐备不作。附庙毕如故事。享罢合祭,奉徽 宗配。祀五天帝、五人帝于堂上,五官神于东厢,仍罢从祀诸神位,用熙宁礼也。

孝宗淳熙六年,以群臣议,复合祭天地,并侑祖宗、从祀百神,如南郊。十五 年九月,有事于明堂,上问宰执配位。周必大奏:"昨已申请,高宗几筵未除,用 徽宗故事未应配坐,且当以太祖、太宗并配。"留正亦言之。上曰:"有绍兴间典 故,可参照无疑。"

嘉定十七年闰八月,理宗即位,大享当用九月八日,在宁宗梓宫未发之前,下 礼官及台谏、两省详议。吏部尚书罗点等言:"本朝每三岁一行郊祀,皇祐以来始 讲明堂之礼,至今遵行。稽之《礼经》,有'越绋行事'之文,'既殡而祭'之说, 则虽未葬以前,可以行事。且绍熙五年九月,在孝宗以日易月释服之后,未发引之 前;庆元六年九月,亦在光宗以日易月释服之后,未发引之前。今来九月八日,前 祀十日,皇帝散斋别殿,百官各受誓戒,系在闰八月二十七日,即当在以日易月未 释服之内。乞下太史局,于九月内择次辛日行礼,则在释服之后,正与前史相同。" 乃用九月二十八日辛卯。前二日,朝献景灵宫,前一日,享太庙,遣官摄事。皇帝 亲行大享,礼成不贺。

淳祐三年,将作少监、权枢密都承旨韩祥言:"窃以明堂之礼,累圣不废严父 配侑之典。南渡以来,事颇不同。高庙中兴,徽宗北狩,当时合祭天地于明堂,以 太祖、太宗配,非废严父之祀,以父在故也。及绍兴末,乃以徽庙配。孝宗在位二 十八年,娱奉尧父,故无祀父之典,南郊、明堂,惟以太祖、太宗配,沿袭至今, 遂使陛下追孝宁考之心有所未尽。"时朝散大夫康熙亦援倪思所著合宫严父为言。 上曰:"三后并侑之说最当。"是后明堂以太祖、太宗、宁宗并侑。宝祐五年九月 辛酉,复奉高宗升侑。于是明堂之礼,一祖三宗并配。度宗咸淳五年,明堂大享, 又去宁宗,奉理宗与祖宗并配。

先是,绍兴初,权礼部尚书胡直孺等言:"国朝配祀,自英宗始配以近考,司 马光、吕诲争之,以为诎祖进父,然卒不能夺王珪、孙抃之谄辞。其后,神宗谓周 公守祀在成王之世,成王以文王为祖,则明堂非以考配明矣。王安石亦对以误引 《孝经》严父之说,惜乎当时无有辨正之者。今或者曰:后稷为周之祖,文王、武 王是为二祧。高祖为汉之祖,孝文、孝武特崇两庙。皆子孙世世所奉承者。太祖为 帝者祖,太宗、真宗宜为帝者宗。皇祐以一祖二宗并配,议出于此。直孺等闻前汉 以高祖配天,后汉以光武配明堂,盖古之帝王非建邦启土者,皆无配之祭。故虽周 之成、康,汉之文、景、明、章,其德业非不美也,然而子孙不敢推以配天者,避 祖宗也。有宋肇基创业之君,太祖是已。太祖则周之后稷,配祭于郊者也;太宗则 周之文王,配祭于明堂者也。此二祭者,万世不迁之法。皇祐宗祀,合祭天地,固 宜以太祖、太宗配。当时盖拘于严父,故配帝并及于真宗。今主上绍膺大统,自真 宗至于神宗均为祖庙,独跻则患在于无名,并配则几同于袷享。今参酌皇祐诏书, 请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于明堂,奉太祖、太宗以配,惟礼专而事简,庶几可以致 力于神,万世行之可也。"

七年,徽宗哀闻。是岁九月,中书舍人傅崧卿援严父之说,不幸太上讳问奄至, 而大享不及,理实未安。吏部尚书孙近等言:"元年以来,祖、宗并配,今论者乃 欲祖、宗并配之外,增道君皇帝一位,不合典礼。"权礼部侍郎陈公辅言:"今梓 宫未还,庙社未定,疆土未复,臣窃意祖宗、上皇神灵所望于陛下者,必欲兴衰拨 乱,恢复中原,迎还梓宫,归藏陵寝,以隆我宋无疆之业。若如议者之言,以陛下 贵为天子,上皇北狩十有一年,未获天下之养,今不幸而崩,且欲因明堂之礼,追 配上帝,谓是足以尽人子之孝,则于陛下之志,恐亦小矣。宜依故事合祭天地,祖、 宗并侑。太上升配,似未可行。"至嘉定四年,遂以太祖、太宗、高宗、宁宗并侑, 至度宗,复以太祖、太宗、高宗、理宗并配焉。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55 礼五(吉礼五)|正史

《宋史》志55 礼五(吉礼五)


○社稷 岳渎 籍田 先蚕 奏告 祈禜

社稷,自京师至州县,皆有其祀。岁以春秋二仲月及腊日祭太社、太稷。州县 则春秋二祭,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簿尉终献。如有故, 以次官摄。若长吏职官或少,即许通摄,或别差官代之。牲用少牢,礼行三献,致 斋三日。其礼器数:正配坐尊各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二,俎三。从祀笾、豆 各二,簠、簋、俎各一。太社坛广五丈,高五尺,五色土为之。稷坛在西,如其制。 社以石为主,形如钟,长五尺,方二尺,剡其上,培其半。四面宫垣饰以方色,面 各一屋,三门,每门二十四戟,四隅连饰罘罳,如庙之制,中植以槐。其坛三分宫 之一,在南,无屋。庆历用羊、豕各二,正配位笾、豆十二,山罍、簠、簋、俎二, 祈报象尊一。

元丰三年,详定所言:"社稷祝版、牲币、馔物,请并瘗于坎,更不设燔燎。 又《周礼·大宗伯》'以血祭社稷',社为阴祀,血者幽阴之物,是以类求神之意。 郊天先荐血,次荐腥,次荐爓,次荐熟。社稷、五祀,先荐爓,次荐熟。至于群小 祀,荐熟而已。今社稷不用血祭,又不荐爓,皆违经礼。请以埋血为始,先荐爓, 次荐熟。古者祭社,君南向于北墉下,所以答阴也,今社稷壝内不设北墉,而有司 摄事,乃设东向之位,非是。请设北墉,以备亲祠南向答阴之位,有司摄事,则立 北墉下少西。《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今一用少牢, 殊不应礼。夫为一郡邑报功者,当用少牢;为天下报功者,当用太牢。所有春秋祈 报太社、太稷,请于羊、豕外加角握牛二。"又言:"社稷之祭,有瘗玉而无礼玉, 《开元礼》:奠太社、太稷,并以两圭有邸。请下有司造两圭有邸二,以为礼神之 器,仍诏于坛侧建斋厅三楹,以备望祭。"

先是,州县社主不以石。礼部以谓社稷不屋而坛,当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 气,故用石主,取其坚久。又《礼》:诸侯之坛半天子之制。请令州县社主用石, 尺寸广长亦半太社之制。遂下太常,修入祀仪。元祐中,又从博士孙谔言,祭太社、 太稷,皆设登歌乐。大观,议礼局言:"太社献官、太祝、奉礼,皆以法服;至于 郡邑,则用常服。请下祭服制度于郡县,俾其自制,弊则听改造之。"

绍兴元年,以春秋二仲及腊前祭太社、太稷于天庆观,又望祭于临安天宁观。 十四年,始筑坛壝于观桥之东,立石主,置太社令一员,备牲牢器币,进熟、望燎 如仪。

岳镇海渎之祀。太祖平湖南,命给事中李昉祭南岳,继令有司制诸岳神衣、冠、 剑、履,遣使易之。广南平,遣司农少卿李继芳祭南海,除去刘鋹所封伪号及宫名, 易以一品服。又诏:"岳、渎并东海庙,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掌祀事。" 又命李昉、卢多逊、王祐、扈蒙等分撰岳、渎祠及历代帝王碑,遣翰林待诏孙崇望 等分诣诸庙书于石。六年,遣使奉衣、冠、剑、履,送西镇吴岳庙。

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诣白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璧。 自是,凡河决溢、修塞皆致祭。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 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 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史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 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 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 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北岳恒 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 渎庙望祭。土王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中镇霍山于晋州。

真宗封禅毕,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遣职方郎中沈维宗致告。又封威雄将军 为炳灵公,通泉庙为灵派侯,亭山神庙为广禅侯,峄山神庙为灵岩侯,各遣官致告。 诏泰山四面七里禁樵采,给近山二十户以奉神祠,社首、徂徕山并禁樵采。车驾次 澶州,祭河渎庙,诏进号显圣灵源公,遣右谏议大夫薛映诣河中府,比部员外郎丁 顾言诣澶州祭告。秘书丞董温其言:"汉以霍山为南岳,望令寿州长吏春秋致祭。" 礼官言:"虽前汉尝以霍山为南岳,缘今岳庙已在衡山,难于改制。其霍山如遇水 旱祈求及非时,准别敕致祭,即委州县奉行。"诏封江州马当上水府,福善安江王; 太平州采石中水府,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

及祀汾阴,命陈尧叟祭西海,曹利用祭汾河。车驾至潼关,遣官祠西岳及河渎, 并用太牢,备三献礼。庚午,亲谒华阴西岳庙,群臣陪位,庙垣内外列黄麾仗,遣 官分奠庙内诸神,加号岳神为顺圣金天王。还至河中,亲谒奠河渎庙及西海望祭坛。 五月乙未,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 曰安天元圣帝,中岳曰中天崇圣帝。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崇饰神像 之礼。其玉册制,如宗庙谥册。帝自作《奉神述》,备纪崇奉意,俾撰册文。有司 设五岳册使一品卤簿及授册黄麾仗、载册辂、衮冕舆于乾元门外,各依方所。群臣 朝服序班、仗卫如元会仪。上服衮冕,御乾元殿。中书侍郎引五岳玉册,尚衣奉衮 冕升殿,上为之兴。奉册使、副班于香案前,侍中宣制曰:"今加上五岳帝号,遣 卿等持节奉册展礼。"咸承制再拜。奉册使以次升自东阶,受册御坐前,降西阶; 副使受衮冕舆于丹墀,随册使降立丹墀西。玉册发,至于朝元门外,帝复坐。册使 奉册升辂,鼓吹振作而行。东岳、北岳册次于瑞圣园,南岳册次于玉津园,西岳、 中岳册次于琼林苑。及庙,内外列黄麾仗,设登歌。奉册于车,奉衮冕于舆,使、 副袴褶骑从,遣官三十员前导。及门,奉置幄次,以州长吏以下充祀官,致祭毕, 奉玉册、衮冕置殿内。又加上五岳帝后号:东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肃明,北曰 靖明,中曰正明。遣官祭告。诏岳、渎、四海诸庙,遇设醮,除青词外,增正神位 祝文。又改唐州上源桐柏庙为淮渎长源公,加守护者。帝自制五岳醮告文,遣使醮 告。即建坛之地构亭立石柱,刻文其上。

天禧四年,从灵台郎皇甫融请,凡修河致祭,增龙神及尾宿、天江、天记、天 社等诸星在天河内者,凡五十位。

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 为清源王,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 冲圣广泽王。皇祐四年,又以灵台郎王大明言,汴口祭河,兼祠箕、斗、奎,与东 井、天津、天江、咸池、积水、天渊、天潢、水位、水府、四渎、九坎、天船、王 良、罗堰等十七星在天河内者。五年,以侬智高遁,益封南海洪圣广利招顺王。其 五镇,沂山旧封东安公,政和三年封王;会稽旧封永兴公,政和封永济王;吴山旧 封成德公,元丰八年封王;医巫闾旧封广宁公,政和封王;霍山旧封应圣公,政和 封应灵王。东海,大观四年,加号助顺广德王。

绍兴七年,太常博士黄积厚言:"岳镇海渎,请以每岁四立日分祭东西南北, 如祭五方帝礼。"诏从之。

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国家驻跸东南,东海、南海,实在封域之内。 自渡江以后,惟南海王庙,岁时降御书祝文,加封至八字王爵。如东海之祠,但以 莱州隔绝,未尝致祭,殊不知通、泰、明、越、温、台、泉、福,皆东海分界也。 绍兴中金人入寇,李宝以舟师大捷于胶西,神之助顺,为有功矣。且元丰间尝建庙 于明州定海县,请依南海特封八字王爵,遣官诣明州行礼。"诏可。

籍田之礼,岁不常讲。雍熙四年,始诏以来年正月择日有事于东郊,行籍田礼。 所司详定仪注:"依南郊置五使。除耕地朝阳门七里外为先农坛,高九尺,四陛, 周四十步,饰以青;二壝,宽博取足容御耕位。观耕台大次设乐县、二舞。御耕位 在壝门东南,诸侯耕位次之,庶人又次之。观耕台高五尺,周四十步,四陛,如坛 色。其青城设于千亩之外。"又言:"隋以青箱奉穜稑,唐废其礼。青箱旧无其制, 请用竹木为之而无盖,两端设襻,饰以青;中分九隔,隔盛一种,覆以青帊。穜稑 即早晚之种,不定谷名,请用黍、稷、秫、稻、粱、大小豆、大小麦,陈于箱中。" 大礼使李昉言:"按《通礼》,乘耕根车,今请改乘玉辂,载耒耜于耕根车。又前 典不载告庙及称贺之制,今请前二日告南郊、太庙。耕礼毕,百官称贺于青城。礼 有劳酒,合设会于还宫之翼日,望如亲祀南郊之制,择日大宴。"详定所言:"御 耒耜二具,并盛以青绦,准唐乾元故事,不加雕饰。礼毕,收于禁中,以示稼穑艰 难之意。其祭先农,用纯色犊一,如郊祀例进胙,余并权用大祠之制。皇帝散斋三 日,致斋二日,百官不受誓戒。神农、后稷册,学士院撰文进书。"以卤簿使贾模 等言,复用象辂载耒耜,以重其事。五年正月乙亥,帝服衮冕,执镇圭,亲享神农, 以后稷配,备三献,遂行三推之礼。毕事,解严,还行宫,百官称贺。帝改御大辇, 服通天冠、绛纱袍,鼓吹振作而还。御乾元门大赦,改元端拱,文武递进官有差。 二月七日,宴群臣于大明殿,行劳酒礼。

景德四年,判太常礼院孙奭言:"来年画日,正月一日享先农,九日上辛祈谷, 祀上帝。《春秋传》曰:'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月令》曰:'天子以元日祈 谷于上帝。乃择元辰,亲载耒耜,躬耕帝籍。'先儒皆云:元日,谓上辛郊天也; 元辰,谓郊后吉亥享先农而耕籍也。《六典》、《礼阁新仪》并云上辛祀昊天,次 云吉亥享先农。望改用上辛后亥日,用符礼文。"

明道元年,诏以来年二月丁未行籍田礼,而罢冬至亲郊。遣官奏告天地、宗庙、 诸陵、景灵宫,州都就告岳渎、宫庙。其礼一如端拱之制,而损益之。礼成,遣官 奏谢如告礼。

元丰二年,诏于京城东南度田千亩为籍田,置令一员,徙先农坛于中,神仓于 东南,取卒之知田事者为籍田兵。乃以郊社令辛公佑兼令。公佑请因旧麦殿规地 为田,引蔡河水灌其中,并植果蔬,冬则藏冰,凡一岁祠祭之用取具焉。先荐献而 后进御,有余,则贸钱以给杂费,输其余于内藏库,著为令。权管干籍田王存等议, 以南郊麦殿前地及玉津园东南羡地并民田共千一百亩充籍田外,以百亩建先农坛 兆,开阡陌沟洫,置神仓、斋宫并耕作人牛庐舍之属,绘图以进。已而殿成,诏以 思文为名。

政和元年,有司议:享先农为中祠,命有司摄事,帝止行耕籍之礼。罢命五使 及称贺、肆赦之类。太史局择日不必专用吉亥。耕籍所乘,改用耕根车,罢乘玉辂。 躬耕之服,止用通天冠、绛纱袍,百官并朝服。仿雍熙仪注,九卿以左右仆射、六 尚书、御史大夫摄,诸侯以正员三品官及上将军摄。设庶人耕位于诸侯耕位之南, 以成终亩之礼。备青箱,设九谷,如隋之制。寻复以耕籍为大祠,依四孟朝享例行 礼,又命礼制局修定仪注。

孟春之月,太史择上辛后吉日,皇帝亲耕籍田,命有司以是日享先农、后稷于 本坛,如常仪。前期,殿中监设御坐于思文殿,仪鸾司设文武官次殿门外之左右。 其日早,奉礼郎设御耕褥位于耕籍所,尚舍设观耕御坐于坛上,南向。典仪设侍耕 群臣位于御耕之东西,设从耕群臣位于御耕之东南,西向,北上。奉礼郎设御耒席 于三公之北,稍西,南向。太仆设御耕牛于御坛之西,稍北;太仆卿位于耕牛之东, 稍前,南向。太常设左辅位于御耕之东,稍南,西向;设司农位二,一在左辅之后, 一在其南,并西向。籍田令三,皆位司农卿南,少退,北上。奉青箱官位于后。诸 执耒耜者位公卿耕者后,侍耕者前,西向。三公、三少、宰臣、亲王等每员三人, 执政二人,从耕;群官一名助耕,并服绛衣、介帻。三公以次群官耒耜各一具,每 一具正副牛二,随牛二人。庶人耕位在从耕官位之南,西向。庶人百人,并青衣, 耕牛二百,每两牛用随牛一人,耒耜百具,畚五十具,锸二十五具,以木为刃。耆 老百人,常服陪位于庶人位南,西向。司农少卿位二于庶人位前,太社令位司农少 卿之西,少退,俱北向。畿内诸令位庶人之东,西向。尚辇局设玉辂于仗内。前期 三日,司农以青箱奉九谷穜稑之种进内。前二日,皇后率六宫献于皇帝,受于内殿。 前一日,降出付司农。

其日质明,左辅奉耒耜载于玉辂讫,耕籍使朝服乘车,用本品卤簿,以仪仗二 千人卫耒耜先诣坛所。尚辇奉御设平辇于祥曦殿,皇帝靴袍出自内东门,从驾臣僚 禁卫并起居如常仪。将至耕所,文武侍耕、从耕以下及耆老、庶人俱诣籍田西门外 立班,再拜奉迎讫,各就次。从耕、陪耕等官服朝服以俟耕。车驾至思文殿,进膳 讫,左辅以御耒耜授籍田令,横执之,诣耕籍所,置于席,遂守之。凡执耒耜者横 执之,受则先其耒、后其耜。诸县令率终亩庶人、陪耕耆老先就位,司农卿、籍田 令、太社令、奉青箱官、诸执耒耜者以次就位。御史台引殿中侍御史一员先入就位, 次礼直官、宣赞舍人等分引侍耕、从耕群官各就位。尚辇奉御进辇思文殿。左辅奏 请中严。少顷,奏外办。皇帝通天冠、绛纱袍,乘辇出。将至御耕位,尚舍先设黄 道,太常请降辇就位。既降辇,太常卿前导至褥位南向立,奏请行礼。礼直官请籍 田令进诣御耒席南向,引司农卿诣籍田令东西向,籍田令俯伏跪,执事者以绦受之, 籍田令解绦出耒,执耒兴,东向立,以授司农卿,司农卿西向立,以授左辅,左辅 诣御耕位前少东,北向。太常卿奏请受耒耜,左辅执以进,执耒者助执之。皇帝受 以三推,左辅前受耒耜,授司农卿,以授籍田令,各复位。籍田令跪而纳于縚,执 耒兴,以授执事者,退复位。

皇帝初耕,诸执耒耜者以耒耜各授从耕者,礼直官引太常卿诣御位前,北向, 奉请皇帝升坛观耕,复位立。前导官导皇帝升坛,即御坐南向。礼直官、太常博士、 太常卿近东,西向北上立。礼直官引三公、三少、宰臣、亲王各五推,余从耕官各 九推,讫,执耒耜者前受耒耜。礼直官引司农少卿帅庶人以次耕于千亩,候耕少顷, 礼直官引左辅诣御坐前跪奏礼毕。降坛,乘辇还思文殿,左辅奏解严,侍耕、从耕 官皆退。次籍田令以青箱授司农卿,诣耕所,出穜稑播之。次司农少卿帅太社令检 校终亩。次司农卿诣御前北向俯伏跪奏省功毕,退。所司放仗以俟,皇帝常服还内, 侍卫如常仪。绍兴七年,始举享先农之礼,以立春后亥日行一献礼。十六年,皇帝 亲耕籍田,并如旧制。

先蚕之礼久废,真宗从王钦若请,诏有司检讨故事以闻。按《开宝通礼》: "季春吉巳,享先蚕于公桑。前享五日,诸与享官散斋三日,致斋二日。享日未明 五刻,设先蚕氏神坐于坛上北方,南向。尚宫初献,尚仪亚献,尚食终献。女相引 三献之礼,女祝读文,饮福、受胙如常仪。"又按《唐会要》:"皇帝遣有司享先 蚕如先农可也。"乃诏:"自今依先农例,遣官摄事。"礼院又言:"《周礼》: '蚕于北郊。'以纯阴也。汉蚕于东郊,以春桑生也。请约附故事,筑坛东郊,从 桑生之义。坛高五尺,方二丈,四陛,陛各五尺。一壝,二十五步。祀礼如中祠。"

庆历用羊、豕各一,摄事献官太尉、太常、光禄卿,不用乐。元丰,详定所言: "季春吉巳,享先蚕氏。唐《月令注》:'以先蚕为天驷。'按先蚕之义,当是始 蚕之人,与先农、先牧、先炊一也。《开元享礼》:为瘗坎于坛之壬地。而《郊祀 录》载《先蚕祀文》,有'肇兴蚕织'之语,《礼仪罗》又以享先蚕无燔柴之仪, 则先蚕非天驷星明矣。今请就北郊为坛,不设燎坛,但瘗埋以祭,余如故事。"

政和,礼局言:"《礼》:天子必有公桑蚕室,以兴蚕事。岁既毕,则奉茧而 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郊庙之祭服。今既开籍田以供粢盛,而未有公桑蚕室 以供祭服,尚为阙礼。请仿古制,于先蚕坛侧筑蚕室,度地为宫,四面为墙,高仞 有三尺,上被棘,中起蚕室二十七,别构殿一区为亲蚕之所。仿汉制,置茧馆,立 织室于宫中,养蚕于薄以上。度所用之数,为桑林。筑采桑坛于先蚕坛南,相距二 十步,方三丈,高五尺,四陛。凡七事。置蚕官令、丞,以供郊庙之祭服。又《周 官内宰》:'诏后帅内外命妇蚕于北郊。'郑氏谓:'妇人以纯阴为尊。'则蚕为 阴事可知。《开元礼》享先蚕,币以黑,盖以阴祀之礼祀之也。请用黑币,以合至 阴之义。"诏从其议,命亲蚕殿以无斁为名。又诏:"亲蚕所供,不独衮服,凡施 于祭祀者皆用之。"

宣和元年三月,皇后亲蚕,即延福宫行礼。其仪:季春之月,太史择日,皇后 亲蚕,命有司享先蚕氏于本坛。前期,殿中监帅尚舍设坐殿上,南向;前楹施帘, 设东西阁殿后之左右。又设内命妇妃嫔以下次于殿之左右,外命妇以下次于殿门内 外之左右,随地之宜,量施帷幄。于采桑坛外,四面开门,设皇后幄次于坛壝东门 之内道北,南向。

其日,有司设褥位坛上,少东,东向。设内命妇位坛下东北,南向;设外命妇 位坛下东南,北向,俱异位重行西上。内外命妇,一品各二人;二品、三品各一人。 又设从采桑内命妇等位于外命妇之东,南向;用内命妇一员充诣蚕室,授蚕母桑以 食蚕。设从采桑外命妇等位于外命妇东,北向,俱异位重行西上。设执皇后钩箱者 位于内命妇之西,少南,西上。尚功执钩,司制执箱;内外命妇钩箱者,各位于后, 典制执钩,女史执箱。又于坛上设执皇后钩箱位于皇后采桑位之北,稍东,南向, 西上。

前出宫一日,兵部率其属陈小驾卤簿于宣德门外,太仆陈厌翟车东偏门内,南 向。其日未明,外命妇应采桑及从采桑者,先诣亲蚕所幕次,以俟起居,各令其女 侍者进钩箱,载至亲蚕所,授内谒者监以授执钩箱者。前一刻,内命妇各服其服, 内侍引内命妇妃嫔以下,俱诣殿庭起居讫,内侍奏请中严;少顷,又奏外办。皇后 首饰、鞠衣,乘龙饰肩舆如常仪,障以行帷,出内东门至左升龙门。内侍跪奏: "具官臣某言,请降肩舆升厌翟车。"讫,俯伏,兴,少退。御者执绥升厌翟车, 内侍诣车前奏,请车进发,出宣德东偏门,执事者进钩箱,载之车。至亲蚕所殿门, 降车,乘肩舆入殿后西阁门,侍卫如常仪。内侍先引内外命妇及从采桑者俱就坛下 位,诸执钩箱者各就位。内侍奏请中严;少顷,奏外办。皇后首饰、鞠衣,乘肩舆, 内侍前导至坛东门,华盖、仗卫止于门外,近侍者从之入。内侍奏请降肩舆,至幄 次内,下帘。又内侍至幄次,请行礼,导皇后诣坛,升自南陛,东向立。执钩箱者 自北陛以次升坛就位次,内侍引尚功诣采桑位前西向,奉钩以进,皇后受钩采桑, 司制奉箱进以受桑,皇后采桑三条,止,以钩授尚功,尚功受钩,司制奉箱俱退, 复位。

初,皇后采桑,典制各以钩授内外命妇,皇后采桑讫,内外命妇以次采桑,女 使执箱者受之,内外命妇一品各采五条,二品、三品各采九条,止,典制受钩,与 执箱者退,复位。内侍各引内外命妇退,复位。内侍诣皇后前,奏礼毕,退,复位。 内侍引皇后降自南陛,归幄次。少顷,奏请乘肩舆如初。内侍前导,皇后归殿后阁, 内侍奏解严。初,皇后降坛,内侍引内命妇诣蚕室,尚功帅执钩箱者以次从至蚕室, 尚功以桑授蚕母,蚕母受桑缕切之,授内命妇食蚕,洒一簿讫,内侍引内外命妇各 还次,皇后还宫。

宣和重定亲蚕礼,外命妇、宰执并一品夫人升坛侍立,余品列于坛下。六年闰 二月,皇后复行亲蚕之礼焉。绍兴七年,始以季春吉巳日享先蚕,视风师之仪。乾 道中,升为中祀。

告礼。古者,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命吏告社稷及圻内山川。又天子有事,必 告宗庙,历代因之。宋制:凡行幸及封泰山、祠后土、谒太清宫,皆亲告太庙。三 岁郊祀,每岁祈谷上帝,祀感生帝,雩祀,祭方丘,明堂、神州地祇、圜丘,并遣 官告祖宗配侑之意。他大事:即位、改元、更御名、上尊号、尊太后、立皇后太子、 皇子生、籍田、亲征、纳降、献俘、朝陵、肆赦、河平及大丧、上谥、山陵、园陵、 祔庙、奉迁神主,皆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诸陵、岳渎、山川、宫观、在京 十里内神祠。其仪用牺尊、笾、豆各一,实以酒、脯、醢。宫寺以素馔、时果代, 用祝币,行一献礼。若车驾出京,则有爰祭,用羝羊一。所过州郡桥梁、山川、 帝王名臣陵庙去路十里内者,各令本州以香、酒、脯祭告。建降元年,太祖平泽、 潞,仍祭袄庙、泰山、城隍。征扬州、河东,并用此礼。四年,修葺太庙,遣官奏 告四室及祭本庙土神。凡修葺同。如迁神主,修毕奉安。是岁十一月,诏以郊祀前 一日,遣官奏告东岳、城隍、浚沟庙、五龙庙及子张、子夏庙,他如仪。

太平兴国五年十一月,车驾北征。前一日,遣官祭告天地于圜丘,用特牲;太 庙、社稷用太牢;望祭岳渎、名山、大川于四郊,磔风于风伯坛,祀雨师于本坛, 祷马于马祖坛,祭蚩尤、祃牙于北郊,并用少牢;祭北方天王于北郊迎气坛,用香、 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果。仍遣内侍一人监祭。咸平中北征,礼同。八年, 滑州合河口毕工,遣官告天地、岳渎,后天禧中,又遣谢玉清昭应景灵上清太一宫、 会灵祥源观及诸陵。雍熙四年,诏以亲耕籍田,遣官奏告外,又祭九龙、黄沟、扁 鹊、吴起、信陵、张耳、单雄信七庙,后又增祭德安公、岳台诸神庙,为定式。

淳化三年十二月将郊,常奏告外,又告太社、太稷及文宣、武成等庙。景德二 年,契丹遣使修好,遣官奏告诸陵。四年二月次西京,遣告汾阴、中岳、太行、河、 洛、启母少姨庙,东还,奏告如常仪。大中祥符元年,天书降,及封禅,告天地、 宗庙、社稷及诸祠庙、宫观;其在外者,乘传以往。澶、郓、兖州、高阳帝喾、帝 尧,亦皆告之。四年,加五岳帝号,告天地、宗庙、社稷。五年,圣祖降,告如封 禅礼。六年,宫庭嘉禾生,遣官告庙及玉皇、圣祖天尊大帝。天禧元年,奉迎太祖 圣容赴西京,遣官奏告如常仪,及经由五里内并西京城内外神祠。天圣七年,玉清 昭应宫火,遣告诸陵。十年,大内火,遣告天地、庙社。明道二年,诏以虫螣为沴, 减尊号四字,告天地、宗庙。熙宁七年,南郊雅饰,奏告太庙、后庙。八年,以韩 琦配享,告英宗庙。元符三年四月朔,太阳亏,遣官告太社。大观元年十二月,以 恭受八宝,告天地、宗庙、社稷。政和二年冬至,受元圭,礼同。三年二月,以太 平告成,册告诸陵。四年二月,皇长子冠,告天地、宗庙、社稷、诸陵。五年,建 明堂,告如上礼,及宫观、岳渎。

高宗建炎已后,事有关于国体者皆告。绍兴九年,金人遣使议和割地;十一年, 诏撰讲和誓文;二十四年,进《徽宗御集》;二十六年,进《太后回銮事实》;二 十七年,进《玉牒仙源类谱》;明年,进《神宗宝训》,进祖宗《仙源积庆图》, 进《徽宗实录》,进《祐陵迎奉录》;三十一年,金人叛盟兴师;开禧二年,吴曦 伏诛;嘉定七年,进《高宗中兴经武要略》;十三年,进《宗藩庆系录》,刊正 《宪圣慈烈皇后圣德事迹》,进《光宗玉牒》;十四年,进《孝宗宝训》;十五年, 得玉玺;明年,上玉玺;端平元年,获完颜守绪函骨;淳祐五年,进《光宗宁宗两 朝宝训》、《经武要略》、《玉牒》、《日历》、《会要》;宝祐元年,皇女延昌 公主进封瑞国公主,又封升国;五年,进《中兴四朝史》;景定二年,进《孝宗》、 《光宗实录》,皇女周国公主下降;咸淳四年,安奉《宁宗理宗实录》、《御集》、 《会要》,《经武要略》:皆告天地、宗庙、社稷、欑陵。其余即位、改元、受禅、 册宝,皇子生、冠及巡幸、纳降、献俘之属,并仍旧制。

祈报。《周官》:"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其福祥。"于是历代皆有 襘禜之事。宋因之,有祈、有报。祈,用酒、脯、醢,郊庙、社稷,或用少牢;其 报如常祀。或亲祷诸寺观,或再幸,或彻乐、减膳、进蔬馔,或分遣官告天地、太 庙、社稷、岳镇、海渎,或望祭于南北郊,或五龙堂、城隍庙、九龙堂、浚沟庙, 诸祠如子张、子夏、信陵君、段干木、扁鹊、张仪、吴起、单雄信等庙亦祀之。或 启建道场于诸寺观,或遣内臣分诣州郡,如河中之后土庙、太宁宫,毫之太清、明 道宫,兖之会真景灵宫、太极观,凤翔之太平宫,舒州之灵仙观,江州之太平观, 泗州之延祥观,皆函香奉祝,驿往祷之。凡旱、蝗、水潦、无雪,皆禜祷焉。

咸平二年旱,诏有司祠雷师、雨师。内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择东方 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茗果、餈饵,率群 吏、乡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乐、巫觋。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之,饰以 方色。大凡日干及建坛取土之里数,器之大小及龙之修广,皆以五行成数焉。犣 渲盥贰?/font>

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法:择潭洞或湫泺林木 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帅耆老斋洁,先以酒脯告社令讫,筑 方坛三级,高二尺,阔一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坛上植竹枝,张画龙。 其图以缣素,上画黑鱼左顾,环以天鼋十星;中为白龙,吐云黑色;下画水波,有 龟左顾,吐黑气如线,和金银朱丹饰龙形。又设皂幡,刎鹅颈血置盘中,柳枝洒水 龙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大中祥符二年旱,遣司天少监史序 祀玄冥五星于北郊,除地为坛,望告。已而雨足,遣官报谢及社稷。

初,学士院不设配位,及是问礼官,言:"祭必有配,报如常祀。当设配坐。" 又诸神祠、天齐、五龙用牛祠,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笾,八豆。旧制,不祈四海。 帝曰:"百谷之长,润泽及物,安可阙礼?"特命祭之。

天禧四年四月,大风飞沙折木,昼晦数刻,命中使诣宫观,建醮禳之。天圣三 年九月,帝宣谕:"近内臣南中勾当回,言诸处名山洞府,投送金龙玉简,开启道 场,颇有烦扰。速令分祈,投龙处不得开建道场。"康定二年三月,以黄河水势甚 浅,致分流入汴未能通济,遣祭河渎及灵津庙。又澶州曹村埽方开减水直河,而水 自流通,遣使祭谢,后修塞,礼同。治平四年十二月,诏以来岁正旦日食,命翰林 学士承旨王珪祭社。

熙宁元年正月,帝亲幸寺观祈雨,仍令在京差官分祷,各就本司先致斋三日, 然后行事。诸路择端诚修洁之士,分祷海镇、岳渎、名山、大川,洁斋行事,毋得 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令监司察访以闻。诸路神祠、灵迹、寺观,虽不系祀典, 祈求有应者,并委州县差官洁斋致祷。已而雨足,复幸西太一宫报谢。九年十二月, 以安南行营将士疾病者众,遣同知太常礼仪院王存诣南岳虔洁致祷,仍建祈福道场 一月。又以西江运粮获应,命本州长吏往祭龙祠。十年四月,以夏旱,内出《蜥蜴 祈雨法》:捕蜥蜴数十纳瓮中,渍之以杂木叶,择童男十三岁下、十岁上者二十八 人,分两番,衣青衣,以青饰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咒曰: "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雨足。

元丰元年十月,太皇太后违豫,命辅臣以下分祷天地、宗庙、社稷,及都内诸 神祠。又作祈福道场于寺观及五岳、四渎凡灵迹所在。八年,帝疾,分祷亦如之。 又以京城火灾,建醮于集禧观,且为民祈福。元祐元年十二月,以华州郑县山摧, 命太常博士颜复往祭西岳。七年,诏:"太皇太后本命岁,正月一日,京师及天下 州军,各斋僧尼、道士、女冠一日,在京宫观、寺院,开建道场七昼夜,内外狱囚 并设食三日。"八年,太皇太后违豫,祈祷如元丰,仍致祷诸陵。又令南京等处长 吏,诣祖宗神御所在建置道场。绍兴二年三月苦雨,命往天竺山祈晴,即日雨止。 四年,知枢密院张浚言:"四川自七月以来霖雨、地震,乞制祝文,名山大川祈祷。" 上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兵久在蜀,调发供馈,民怨所致。当修德以应之, 又可祷乎?"

七年正月一日,诏:"朕痛两宫北狩,道君皇帝春秋益高,念无以见勤诚之意, 可遣官往建康府元符万岁宫修建祈福道场三昼夜,务令严洁,庶称朕心。"又谓辅 臣曰:"宣和皇后春秋浸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安处。已遣人于三茅山设黄箓醮, 仰祝圣寿。"是岁七月,张浚等言:"雨泽稍愆,乞祷。"上曰:"朕患不知四方 水旱之实,宫中种稻两区,其一地下,其一地高,高者其苗有槁意矣,须精加祈祷, 以救旱。"八年,宰臣奏积雨伤蚕,上曰:"朕宫中自蚕一薄,欲知农桑之候, 久雨叶湿,岂不有损?"乃命往天竺祈晴。

三十二年,太常少卿王普言:"逆亮诛夷,虏骑遁去,两淮无警,旧疆浸归。 兹者回銮临安,当行报谢之礼。"从之。嘉定八年八月,蝗,祷于霍山。九年六月 蝗,祷群祀。淳祐七年六月大旱,命待从祷于天竺观音及霍山祠。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57 礼七吉礼7|正史

《宋史》志57 礼七吉礼7


○封禅 汾阴后土 朝谒太清宫 天书九鼎

封禅。太宗即位之八年,泰山父老千余人诣阙,请东封。帝谦让未遑,厚赐以 遣之。明年,宰臣宋琪率文武官、僧道、耆寿三上表以请,乃诏以十一月二十一日 有事于泰山,命翰林学士扈蒙等详定仪注。既而乾元、文明二殿灾,诏停封禅,而 以是日有事于南郊。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兖州父老吕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及诸道贡举之士八百四十 六人诣阙陈请,而宰臣王旦等又率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父老 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五上表请,始诏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遣官告天地、宗庙、社 稷、太一宫及在京祠庙、岳渎,命翰林、太常礼院详定仪注,知枢密院王钦若、参 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并判兖州,三司使丁谓计度粮草,引进使曹利用、 宣政使李神福修行宫道路,皇城使刘承珪等计度发运。诏禁缘路采捕及车骑蹂践田 稼,以行宫侧官舍、佛寺为百官宿顿之所,调兖、郓兵充山下丁役。行宫除前后殿 外,并张幕为屋,覆以油帊。仍增自京至泰山驿马,令三司沿汴、蔡、御河入广济 河运仪仗什物赴兖州,发上供木,由黄河浮筏至郓州,给置顿费用,省辇送之役。 以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知枢密院陈尧叟为卤 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顿递使,仍铸五使印及经度制置使印给之。遣使诣岳州,采三 脊茅三十束,有老人黄皓识之,补州助教,赐以粟帛。

初,太平兴国中,有得唐玄宗社首玉册、苍璧,至是令瘗于旧所。其前代封禅 坛址摧圯者,命修完之。山上置圜台,径五丈,高九尺,四陛,上饰以青,四面如 其方色;一壝,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燎坛在其东南,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 南出户,方六尺。山下封祀坛,四成,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饰以玄,四面如方色; 外为三壝,燎坛如山上坛制。社首坛,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 陛,上等广八尺,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一丈二尺;三壝四门:如方丘制。又为瘗埳 于壬地外壝之内。以玉为五牒,牒各长尺二寸,广五寸,厚一寸,刻字而填以金, 联以金绳,缄以玉匮,置石感中。金脆难用,以金涂绳代之。

正坐、配坐, 用玉册六副,每简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简数量文多少。匮长一尺三 寸。检长如匮,厚二寸,阔五寸,缠金绳五周,当缠绳处刻为五道,而封以金泥, 泥和金粉、乳香为之。

印以受命宝。封匮当宝处,刻深二分,用石感藏之。 其感用用石再累,各方五尺,厚一尺,凿中广深,令容玉匮。感旁施检处,皆 刻深七寸,阔一尺,南北各三,东西各二,去隅皆七寸,缠绳处皆刻三道,广一寸 五分,深三分。为石检十以擫感,皆长三尺,阔一尺,厚七寸,刻三道,广深如 缠绳。其当封处,刻深二寸,取足容宝,皆有小石盖,与封刻相应。其检立感旁, 当刻处又为金绳三以缠感,皆五周,径三分,为石泥封感。泥用石末和方色土 为之。

用金铸宝,曰"天下同文",如御前宝,以封感际。距石十二分,距 四隅皆阔二尺,厚一尺,长一丈,斜刻其道,与感隅相应,皆再累,为五色土圜 封感,上径一丈二尺,下径三丈九尺。命直史馆刘锴、内侍张承素领徒封圜台石 感,直集贤院宋皋、内侍郝昭信封社首石感,并先往规度之。

详定所言:"朝觐坛在行宫南,方九丈六尺,高九尺,四陛。陛,南面两陛, 余三面各一陛。一壝,二分在南,一分在北。又按唐封禅,备法驾。准故事,乘舆 出京,并用法驾,所过州县不备仪仗。其圜台上设登歌、钟、磬各一虡,封祀坛宫 架二十虡,四隅立建鼓、二舞。社道坛设登歌如圜台,坛下宫架、二舞如封祀坛。 朝觐坛宫架二十虡,不用熊罴十二案。又按《六典》,南郊合祀天地,服衮冕,垂 白珠十有二,黝衣纁裳十二章。欲望封禅日依南郊例。洎礼毕,御朝觐坛。诸州所 贡方物,陈列如元正仪。令尚书户部告示,并先集泰山下。"仍诏出京日,具小驾 仪仗:太常寺三百二十五人,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九 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一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

有司言:"南郊惟昊天、皇地祇、配帝、日月、五方、神州各用币,内官而下 别设六十六段分充。按《开宝通礼》,岳镇、海渎币从方色,即明皆有制币。今请 封祀坛内官至外官三百一十八位,社首坛岳镇以下一十八位,并用方色币。又南郊 牲,正坐、配坐用犊,五方帝、日月、神州共用羊、豕二十二,从祀七百三十七位, 仍以前数分充。今请神州而上十二位用犊,其旧供羊、豕,改充从祀牲。又景德中, 升天皇、北极在第一等,今请亦于从祀牲内体荐。"

旧制,郊祀正坐、配坐褥以黄,皇帝拜褥以绯。至是,诏配坐以绯,拜褥以紫。 又以灵山清洁,命祀官差减其数,或令兼摄,有期丧未满、余服未卒哭者不得预祭, 内侍诸司官,除掌事宿卫外,从升者裁二十四人,诸司职掌九十三人。其文武官升 山者,皆公服。

详定所言:"《汉书》八神与历代封禅帝王及所禅山,并于前祀七日遣官致祭, 以太牢祀泰山,少牢祀社首。"九月,诏审刑院、开封府毋奏大辟案。帝习仪于崇 德殿。初,礼官言无帝王亲习之文,帝曰:"朕以达寅恭之意,岂惮劳也。"既毕, 帝见礼文有未便,谕宰臣与礼官再议。于是详定所言:"按《开宝礼》,则燔燎毕 封册;开元故事,则封感后燔燎。今如不对神封册,则未称寅恭,或封感后送 神,则并为喧渎。欲望俟终献毕,皇帝升坛,封玉匮,置感中,泥印讫,复位, 饮福,送神,乐止,举燎火。次天书降,次金匮降。礼仪使奏礼毕,皇帝还大次, 俟封感毕,皇帝再升坛省视。缘祀礼已毕,更不举乐。省讫,降坛。"仍诏山上 亚献、终献,登歌作乐。

十月戊子朔,禁天下屠杀一月。帝自告庙,即屏荤蔬食,自进发至行礼前,并 禁音乐。有司请登封日圜台立黄麾仗,至山下坛设权火。将行礼,然炬相属,又出 朱字漆牌,遣执仗者传付山下。牌至,公卿就位,皇帝就望燎位,山上传呼万岁, 下即举燎。皇帝还大次,解严,又传呼而下,祀官始退。社首瘗坎,亦设权火三为 准。遣司天设漏壶山之上下,命中官覆校日景,复于坛侧击板相应。自太平顶、天 门、黄岘岭、岱岳观,各竖长竿,揭笼灯下照,以相参候。

辛卯,发京师,以玉辂载天书先行。次日如之。至郓州,令从官、卫士蔬食。 丁未,次奉高宫。戊申,斋于穆清殿,诸升山者官给衣,令祀日沐浴服之。庚戌, 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幄次,改服靴袍,乘步辇登山,卤 簿、仪卫列山下,天书仗不上山,与法驾仗间立。知制诰朱巽奉玉册牒及圜台行事 官先升,且以回马岭至天门路峻绝,人给横板二,长三尺许,系彩两端,施于背, 膺选从卒,推引而上。卫士皆给钉鞋,供奉马止于中路。自山趾盘道至太平顶,凡 两步一人,彩缯相间,树当道者不伐,止萦以缯。帝每经陕险,必降辇徒步。亚献 宁王元偓,终献舒王元偁,卤簿使陈尧叟从。祀官、点馔习仪于圜坛。是夕,山下 罢警场。

辛亥,设昊天上帝位于圜台,奉天书于坐左,太祖、太宗并配西北侧向,帝服 衮冕,升台奠献,悉去侍卫,拂翟止于壝门,笼烛前导亦彻之。玉册文曰:"嗣天 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臣嗣膺景命,昭事上穹。昔太祖揖让开基,太宗忧勤 致治,廓清寰宇,混一车书,固抑升中,以延积庆。元符锡祚,众宝效祥,异域咸 怀,丰年屡应。虔修封祀,祈福黎元。谨以玉帛、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禋燎, 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玉牒文曰:"有宋 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启运大同,惟宋受命,太祖肇基,功成治定;太 宗膺图,重熙累盛。粤惟冲人,丕承列圣,寅恭奉天,忧勤听政。一纪于兹,四隩 来暨,丕贶殊尤,元符章示,储庆发祥,清净可致,时和年丰,群生咸遂。仰荷顾 怀,敢忘继志,佥议大封,聿申昭事。躬陟乔岳,对越上天,率礼祗肃,备物吉蠲, 以仁守位,以孝奉先。祈福逮下,侑神昭德,惠绥黎元,懋建皇极,天禄无疆,灵 休允迪,万叶其昌,永保纯锡。"命群官享五方帝及诸神于山下封祀坛。上饮福酒, 摄中书令王旦跪称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三献毕,封 金、玉匮。王旦奉玉匮,置于石感,摄太尉冯拯奉金匮以降,将作监领徒封感。 帝登圜台阅视讫,还御幄。宰臣率从官称贺,山下传呼万岁,声动山谷。即日仗还 奉高宫,百官奉迎于谷口。帝复斋于穆清殿。

壬子,禅祭皇地祇于社首山,奉天书升坛,以祖宗配。玉册文曰:"嗣天子臣 某,敢昭告于皇地祇:无私垂祐,有宋肇基,命惟天启,庆赖坤仪。太祖神武,岁 震万宇;太宗圣文,德绥九土。臣恭膺宝命,纂承丕绪,穹昊降祥,灵符下付,景 祚延鸿,秘文昭著。八表以宁,五兵不试,九谷丰穰,百姓亲比,方舆所资,凉德 是愧。溥率同词,缙绅协议,因以时巡,亦既肆类。躬陈典礼,祗事厚载,致孝祖 宗,洁诚严配。以伸大报,聿修明祀,本支百世,黎元受祉。谨以玉帛、牺牲、粢 盛、庶品,备兹禋瘗,式荐至诚。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帝至山下,服靴袍,步出大次。

癸丑,有司设仗卫、宫县于坛下,帝服衮冕,御封禅坛上之寿昌殿受朝贺,大 赦天下,文武递进官勋,减免赋税、工役各有差,改乾封县曰奉符县,宴百官卿监 以上于穆清殿、泰山父老于殿门。甲寅,发奉符,始进常膳。

帝之巡祭也,往还四十七日,未尝遇雨雪,严冬之候,景气恬和,祥应纷委。 前祀之夕,阴雺风劲,不可以烛,及行事,风顿止,天宇澄霁,烛焰凝然,封感 讫,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匣。悉纵四方所献珍鸟异兽山下。法驾还奉高宫, 日重轮,五色云见。鼓吹振作,观者塞路,欢呼动天地。改奉高宫曰会真宫。九天 司命上卿加号保生天尊,青帝加号广生帝君,天齐王加号仁圣,各遣使祭告。诏王 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圜台奉祀官 并于山上刻名,封祀、九宫、社首坛奉祀官并于《社首颂》碑阴刻名,扈从升朝官 及内殿崇班、军校领刺史以上与蕃夷酋长并于《朝觐颂》碑阴刻名。

明年二月,诏知兖州李迪、京东转运使马元方等同修圜封,以吕良首请,命摄 兖州助教。

政和三年,兖、郓耆寿、道释等及知开德府张为等五十二人表请东封,优诏不 允。六年,知兖州宋康年请下秘阁检寻祥符东封典故付臣经画。时蔡京当国,将讲 封禅以文太平,预具金绳、玉检及他物甚备,造舟四千艘,雨具亦千万计,迄不能 行。

汾阴后土。真宗东封之又明年,河中府言:"进士薛南及父老、僧道千二百人 列状乞赴阙,请亲祠后土。"诏不允。已而南又请,河南尹宁王元偓亦表请,文武 百僚诣东上阁门三表以请。诏明年春有事于汾阴后土,命知枢密院陈尧叟为祀汾阴 经度制置使,翰林学士李宗谔副之,枢密直学士戚纶、昭宣使刘承珪计度发运,河 北转运使李士衡、盐铁副使林特计度粮草,龙图阁待制王曙、西京左藏库使张景宗、 供备库使蓝继宗修治行宫、道路,宰臣王旦为大礼使,知枢密院王钦若为礼仪使, 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赵安仁为卤簿使,陈尧叟为桥道顿递使。又以旦为天书仪 卫使,钦若、安仁副之,丁谓为扶侍使,蓝继宗为扶侍都监,内侍周怀政、皇甫继 明为夹侍。发陕西、河东兵五千人赴汾阴给役,出厩马,增传置,命翰林、礼院详 定仪注,造玉册、祭器。先令尧叟诣后土祠祭告,分遣常参官告天地、庙社、岳镇、 海渎。

详定所言:"祀汾阴后土,请如封禅,以太祖、太宗并配。其方丘之制,八角, 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陛广八尺,中广一丈,下广一丈二尺。 三重壝,四面开门。为瘗坎于坛之壬地外壝之内,方深取足容物。其后土坛别无方 色。正坐玉册,玉匮一副;配坐玉册,金匮二副;金泥,金绳。所用石匮并盖三层, 方广五尺,下层高二尺,上开牙缝一周,阔四寸,深五寸,中容玉匮,其阔一尺, 长一尺六寸。匮刻金绳道三周,各相去五寸,每缠绳处,阔一寸,深五分。上层厚 一尺,仍于上四角更刻牙缝,长八寸,深四寸。每缠金绳处深四寸,方三寸五分, 取容封宝。先即庙庭规地为坎,深五尺,阔容石匮及封固者。先以金绳三道南北络 石匮,候祀毕封匮讫,中书侍郎奉匮至庙,与太尉同置石匮中,将作监加盖,系金 绳毕,各填以石泥,印以'天下同文之宝',如社首封感制。帝省视后,将作监 率执事更加盝顶石盖,然后封固如法。上为小坛,如方丘状,广厚皆五尺。"

经度制置使诣脽上筑坛如方丘,庙北古双柏旁有堆阜,即其地为之。有司请祭 前七日遣祀河中府境内伏羲、神农、帝舜、成汤、周文武、汉文帝、周公庙及于脽 下祭汉、唐六帝。

四年正月,帝习仪于崇德殿。丁酉,法驾发京师。二月丙辰,至宝鼎县奉祇宫。 戊午,致斋。己未,遣入内都知邓永迁诣祠上衣服、供具。庚申,百官宿祀所。是 夜一鼓,扶侍使奉天书升玉辂,先至脽上。二鼓,帝乘金辂,法驾诣坛,夹路设燎 火,盘道回曲,周以黄麾仗。初,路出庙南,帝以未修谒,不欲乘舆辇过其前,令 凿路由庙后至坛次。翼日,帝服衮冕登坛,祀后土地祇,备三献,奉天书于神坐之 左次,以太祖、太宗配侑。

册文曰:"维大中祥符四年,岁次辛亥,二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嗣天子臣 某,敢昭告于后土地祇:恭惟位配穹旻,化敷品汇。瞻言分壤,是宅景灵。备礼亲 祠,抑惟令典。肇启皇宋,混一方舆,祖祢绍隆,承平兹久。眇躬缵嗣,励翼靡遑, 厚德资生,绵区允穆,清宁孚祐,戴履蒙休。申锡宝符,震以珍物,虔遵时迈,已 建天封。明察礼均,有所未答,栉沐祇事,用致其恭。夷夏骏奔,瑄牲以荐,肃然 鄈上,对越坤元。式祈年丰,楙昭政本,兆民乐育,百福蕃滋,介祉无疆,敢忘祇 畏。恭以琮币、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瘗礼。皇伯考太祖皇帝、皇考太宗皇帝侑 神作主。尚享。"亲封玉册,正坐于玉匮,配坐于金匮,摄太尉奉之以降,置于石 匮,将作监封固之。

帝还次,改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辇谒后土庙,设登歌奠献,遣官分奠诸神。 至庭中,视所封石匮。还奉祇宫,钧容乐、太常鼓吹始振作。是日,诏改奉祇曰太 宁宫。壬戌,御朝觐坛受朝贺,肆赦,宴群臣于穆清殿、父老于宫门。穆清殿,奉 祇宫之前殿也。诏五使、从臣刻名碑阴。谒西岳庙,从官皆刻名庙中,仗卫仪物大 略如东封之制。命薛南试将作监主簿,以首请祠汾阴故也。

太清宫。大中祥符六年,亳州父老、道释、举人三千三百十六人诣阙,请车驾 朝谒太清宫,宰臣帅百官表请。诏以明年春亲行朝谒礼。命参知政事丁谓为奉祀经 度制置使、判亳州,翰林学士陈彭年副之,权三司使林特计度粮草。礼仪院言: "按唐太清宫令,奠献用碧币,同人灵,故不用玉。今详太上老君,宜同天神用玉。 胙荐献圣祖大帝用四圭有邸。"诏用苍璧,太清宫用竹册一副。丁谓言:"太清宫 封藏太上老君宝册,请用玉匮各一副,长广一尺,高如之,检厚一寸二分,长广如 匮。刻金绳道五,封处深二分,方取容受命宝。石匮三层,各长五尺三寸。阔四尺 二寸,下层高二尺,中容玉匮,凿深尺二寸,长二尺五寸,阔尺三寸。中层高一尺, 南北刻金绳道三,相距各五寸,阔一寸,深五分。系金绳处各深四分,方取容'天 下同文'宝,上层为盝顶盖。"以王旦为奉祀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王钦若为 礼仪使,陈尧叟为卤簿使,丁谓为桥道顿递使。又以王旦为天书仪卫使,王钦若同 仪卫使,丁谓副之,兵部侍郎赵安仁为扶侍使,入内副都知张继能为扶侍都监。帝 朝谒玉清昭应宫,赐亳州真源县行宫名曰奉元,殿曰迎禧。

七年正月十五日,发京师。十九日,至奉元宫,斋于迎禧殿。二十一日,帝服 通天冠、绛纱袍,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号册宝。夜漏上五刻,天书扶侍使 奉天书赴太清宫。二鼓,帝乘玉辂,驻大次。三鼓,奉天书升殿,改服衮冕,行朝 谒之礼,相王元偓为亚献,荣王元俨为终献。帝还大次,太尉奉册宝于玉匮,缠以 金绳,封以金泥,印以受命之宝,纳于醮坛石匮,将作监加石盖其上。群臣称贺于 大次。分命辅臣荐献诸殿,改奉元宫曰明道宫,奉安玉皇大帝像,改真源曰卫真县。 车驾次亳州城西,诣新立圣祖殿朝拜。至应天府朝拜圣祖殿,诏号曰鸿庆宫,仍奉 安太祖、太宗像。驾至自亳州,百官迎对于太一宫西之幄殿,有司以卫真灵芝二百 舆洎白鹿前导天书而入。帝服靴袍,乘大辇,备仪卫还宫。

先是,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帝谓辅臣曰:"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 方就寝,忽室中光曜,见神人星冠、绛衣,告曰:'来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黄箓道 场一月,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竦然起对,已复无见,命笔识之。自十 二月朔,即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以伫神贶。适皇城司奏,左承天门屋南角有黄帛 曳鸱尾上,帛长二丈许,缄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道,封处有字隐隐,盖神人所谓 天降之书也。"王旦等皆再拜称贺。帝即步至承天门,瞻望再拜,遣二内臣升屋, 奉之下。旦跪奉而进,帝再拜受之,亲奉安舆,导至道场,付陈尧叟启封。帛上有 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昚。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缄书甚 密,抉以利刀方起。帝跪受,复授尧叟读之。其书黄字三幅,词类《书·洪范》、 老子《道德经》,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 读讫,帝复跪奉,蕴以所缄帛,盛以金匮。旦等称贺于殿之北庑。丙寅,群臣入贺, 于崇政殿赐宴,帝与辅臣皆蔬食。遣官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及京城祠庙。丁卯, 有司设大次朝元殿之西廊,黄麾仗,宫县、登歌,文武官陪列,帝服靴袍升殿,酌 献三清天书。礼毕,步导入内。戊辰,大赦,改元,百官并加恩,改左承天门为左 承天祥符。

四月辛卯朔,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六月八日,封祀制置使王钦若言:"泰山 西南垂刀山上,有红紫云气,渐成华盖,至地而散。其日,木工董祚于灵液亭北, 见黄素书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识,言于皇城使王居正,居正睹上有御名,驰告钦 若,遂迎至官舍,授中使捧诣阙。"帝御崇正殿,趣召辅臣曰:"朕五月丙子夜, 复梦乡者神人言:'来月上旬,当赐天书于泰山,宜斋戒祇受。'朕虽荷降告,未 敢宣露,惟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异即上闻。朕今得其奏,果与梦协。上天眷佑, 惟惧不称。"王旦等曰:"陛下至德动天,感应昭著,臣等不胜大庆。"再拜称贺。 己亥,迎导天书,安于含芳园之正殿。辛丑,帝致斋。翼曰,备法驾诣殿再拜受, 授陈尧叟启封。其文曰:"汝崇孝奉吾,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 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读讫,复奉以升殿。

九月甲子,告太庙,奉安天书朝元殿,建道场。扶侍使上香,庭中奏法曲,将 行礼,诣幄殿酌献讫,奉以玉辂,中设几褥,夹侍立旁,周以黄麾仗,前后部鼓吹, 道门威仪。扶侍使以下前导,封禅日皆奉以升坛,置正位之东。自是凡举大礼,皆 如此制。于是制行殿供物,定仪仗千六百人。每岁元日,召宰臣、宗室至禁中朝拜。 前一日,却去荤茹。帝自制誓文,刻石,置玉清昭应宫宝符阁下,摹刻天书奉安昭 应宫刻玉殿,行酌献礼,令刻玉使日赴殿行香,副使已下,日莅事焉。

天禧元年正月,诏以十五日行宣读天书之礼。前二日,斋于长春殿,以王钦若 为宣读天书礼仪使。有司设次天安殿,中位玉皇像,置录本天书于东,圣祖板位于 西,建金箓道场三昼夜。其日三鼓,帝服通天冠、绛纱袍诣道场,焚香再拜,西向 立,百官朝服升殿。摄中书令任中正跪奏:"嗣天子臣某,谨与宰臣等宣读天书, 讲求圣意,虔思睿训,抚育生民。"仪卫使王旦跪取左承天门天书置案上,摄殿中 监张景宗、张继能捧案,摄司徒王曾、摄司空张知白跪展天书,摄太尉向敏中宣读, 每句已,即详绎其旨,言上天训谕之意,摄中书令王钦若录之。宣读毕,摄侍中张 旻跪奏:"嗣天子臣某,敢不虔遵天命。"仪卫使受天书,跪纳匣中。又取功德阁 天书、泰山天书宣读如上仪。王钦若跪进所录天书,帝跪受之,登歌酌献。礼毕, 奉天书还内。帝自作《钦承宝训述》以示中外。是月之朔,又奉天书升太初殿,恭 上玉皇大天帝圣号宝册、衮服焉。

帝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语辅臣曰:"朕梦先降神人传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 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翼日,复梦神人传天尊言: '吾坐西,斜设六位以候。'是日,即于延恩殿设道场。五鼓一筹,先闻异香,顷 之,黄光满殿,蔽灯烛,睹灵仙仪卫天尊至,朕再拜殿下。俄黄雾起,须臾雾散, 由西陛升,见侍从在东陛。天尊就坐,有六人揖天尊而后坐。朕欲拜六人,天尊止 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皇帝,凡 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 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为抚育苍生,无怠前志。'即离 坐,乘云而去。"王旦等皆再拜称贺。即召旦等至延恩殿,历观临降之所,并布告 天下,命参知政事丁谓、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待制陈彭年与礼官修崇奉仪注。 闰十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号曰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圣祖母号 曰元天大圣后,遣官就南郊设昊天及四位告之。

七年九月,即滋福殿设玉皇像,奉圣号匣,安于朝元殿后天书刻玉幄次。诏以 来年正月上玉帝圣号,帝亲撰文,及天书下,亦以此日奏告,仍定仪式班之。以王 旦为奏告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寇准为卤簿使,丁谓为礼仪使,王嗣宗为桥道 顿递使。

八年正月朔,驾诣玉清昭应宫奉表奏告,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 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奉刻玉天书安于宝符阁,以帝御容侍立于侧,升阁酌献。复 朝拜明庆二圣殿。礼毕还宫,易常服,御崇德殿,百官称贺。

九年,诏以来年正月朔诣玉清昭应宫上玉皇圣号宝册,二日诣景灵宫上圣祖天 尊大帝徽号。十二月己亥,奉宝册、仙衣安于文德殿,乃斋于天安殿后室。四鼓, 帝诣天安殿酌献天书毕,大驾赴玉清昭应宫,衮冕升太初殿,奉册讫,奠玉币,荐 馔三献,饮福,登歌,二舞,望燎,如祀昊天上帝仪。毕,诣二圣殿,奉上绛纱袍, 奉币进酒,分遣摄殿中监上紫微大帝绛纱袍、七元辅弼真君红绡衣、翊圣保德真君 皂袍。帝改服靴袍,诣紫微殿、宝符阁焚香,群臣诣集禧殿门表贺。是日,天书赴 景灵宫,大驾次至,斋于明福殿。二日,帝服衮冕,诣天兴殿奉上圣祖天尊大帝册 宝、仙衣,荐献如上仪。乃改服诣保宁阁焚香,还宫,群臣入贺于崇德殿。命诸州 设罗天大醮,先建道场二十七日。命王旦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赵安仁副之, 遣官摄中书侍郎、殿中监,押当册宝、仙衣。二月丁亥,帝斋于长春殿。翼日,有 司设圣母板位文德殿,行酌献礼,拜授册宝于王旦、仙衣于赵安仁,以升金辂,具 卤簿仪卫,所过禁屠宰。三月乙巳,旦等诣观奉册上懿号曰圣祖母元天大圣后。其 日,帝不视朝。礼毕,群臣入贺,赐饮崇德殿。

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复奉玉册、玉宝,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 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盖以论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又诏 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只率万邦黎庶,强为之名,以玉册、玉宝昭告上帝,而地祇 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明年五月,诣玉清和阳宫奉上宝册,所用之礼,以瘗坎易燎柴,设望瘗位,玉 以黄琮及两珪有邸,币以黄,舞以八成,其余并如奉上玉皇尊号之仪。徽宗崇尚道 教,制郊祀大礼,以方士百人执威仪前引,分列两序,立于坛下。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恭上神宗、哲宗徽号于太庙。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太师蔡京奏:"天神降格,实为大庆,乞付史馆。"帝出手诏,播告天下。群臣诣 东上阁门拜表称贺,御制《天真示现记》,寻以天神降日为天应节,即其地建迎真 宫。明年夏至,躬祀方丘,又制《神应记》,略云:"羽卫多士,奉辇武夫,与陪 祝官,顾瞻中天,有形有象,若人若鬼,持矛执戟,列于空际,见者骇愕。"仍遣 使奏告陵庙,诏天下。

又用方士魏汉津之说,备百物之象,铸鼎九,于中太一宫南为殿奉安之,各周 以垣,上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筑垣环之,曰九成宫。中央曰帝鼐,其色黄,祭以 土王日,为大祠,币用黄,乐用宫架。北方曰宝鼎,其色黑,祭以冬至,币用皂。 东北方曰牡鼎,其色青,祭以立春,币用皂。东方曰苍鼎,其色碧,祭以春分,币 用青。东南曰冈鼎,其色绿,祭以立夏,币用绯。南方曰彤鼎,其色紫,祭以夏至, 币用绯。西南曰阜鼎,其色黑,祭以立秋,币用白。西方曰皛鼎,其色赤,祭以秋 分,币用白。西北曰魁鼎,其色白,祭以立冬,币用皂。八鼎皆为中祠,乐用登歌, 享用素馔,复于帝鼐之宫立大角鼎星祠。

崇宁四年八月,奉安九鼎,以蔡京为定鼎礼仪使。帝幸九成宫酌献。九月朔, 百官称贺于大庆殿,如大朝会仪。郑居中言:"亳州太清宫道士王与之进《黄帝崇 天祀鼎仪诀》,皆本于天元玉册、九宫太一,合于汉津所授上帝锡夏禹隐文。同修 为《祭鼎仪范》,修成《鼎书》十七卷、《祭鼎仪范》六卷。先是,诏曰:"九鼎 以奠九州,以御神奸,其用有法,后失其传。阅王与之所上《祀仪》,推鼎之意, 施于有用,盖非今人所能作。去古绵邈,文字杂糅,可择其当理合经,修为定制, 班付有司。"至是书成,并以每岁祀鼎常典,付有司行之。

又诏以铸鼎之地作宝成宫,总屋七十一区,中置殿曰神灵,以祠黄帝;东庑殿 曰成功,祀夏后氏;西庑殿曰持盈,祠周成王及周公、召公;后置堂曰昭应,祀唐 李良及隐士嘉成侯魏汉津。太常礼部言:"每岁欲于大乐告成崇政殿元进乐日,秋 八月二十七日举祀事,祀黄帝依感生帝、神州地祇为大祠,币用黄,乐用宫架,祝 文依祀圣祖称嗣皇帝臣名。其成功、持盈二殿,礼用中祀,币各用白。昭应堂礼用 小祀,并以素馔。"从之。

政和六年,用方士王仔昔议,定鼎阁于天章阁,自九成宫徙九鼎奉安之。又诏 改帝鼐为隆鼐,正南彤鼎为明鼎,西南阜鼎为顺鼎,正西皛鼎为蕴鼎,西北魁鼎为 健鼎,正北宝鼎如旧,东北牡鼎为和鼎,正东苍鼎为育鼎,东南冈鼎为洁鼎,鼎阁 为圜象徽调之阁。阁上神像,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阁下鼎鼐神 像,各守逐鼎布列,亦用仔昔议也。驾诣鼎阁奉安神像,明日复诣阁行香,百僚陪 位。其后,又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改,皆无依据,宜复旧名,惟圜象徽调阁仍旧。

八年,用方士言,铸神霄九鼎成,曰太极飞云洞劫之鼐、苍壶祀天贮醇酒之鼎、 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 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奉安于上清宝箓宫神霄殿,与魏汉津所铸, 凡十八鼎焉。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56 礼六吉礼6|正史

《宋史》志56 礼六吉礼6


○朝日夕月 九宫贵神 高禖 大火 寿星灵星 风伯雨师 司寒 蜡 七祀 马祖 酺神

朝日,夕月。庆历,用羊、豕各二,笾豆十二,簠、簋、俎二。天禧初,太常 礼院以监察御史王博文言,详定:"准礼,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 《国语》:'太采朝日,少采夕月。'又曰:'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唐柳宗元 论云:'夕之名者,朝拜之偶也。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按礼,秋分夕月。 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未前十刻,太官令 率宰人割牲,未后三刻行礼,盖是古礼以夕行朝祭之仪。又按礼云:从子至巳为阳, 从午至亥为阴。参详典礼,合于未后三刻行礼。"皇祐五年,定朝日坛,旧高七尺, 东西六步一尺五寸;增为八尺,广四丈,如唐《郊祀录》。夕月坛与隋、唐制度不 合,从旧则坛小,如唐则坎深。今定坎深三尺,广四丈。坛高一尺,广二丈。四方 为陛,降入坎深,然后升坛。坛皆两壝,壝皆二十五步。增大明、夜明坛山罍二, 笾豆十二。礼生引司天监官分献,上香,奠币、爵,再拜。嘉祐加羊、豕各五。 《五礼新仪》定二坛高广、坎深如皇祐,无所改。中兴同。

太一九宫神位,在国门之东郊。坛之制,四陛外,西南又为一陛,曰坤道,俾 行事者升降由之。其九宫神坛再成,第一成东西南北各百二十尺,再成东西南北各 一百尺,俱高三尺。坛上置小坛九,每坛高一尺五寸,纵广八尺,各相去一丈六尺。 初用中祀,咸平中改为大祀,坛增两壝,玉用两圭有邸,藉用稿秸加褥如币色,其 御书祝礼如社稷。寻以封禅,别建九宫坛泰山下行宫之东,坛二成,成一尺,面各 长五丈二尺,四陛及坤道各广五丈。上九小坛,相去各八尺,四隅各留五尺。坛下 两壝,依大祠礼。及祀汾阴,亦遣使祀焉。自后亲郊恭谢,皆遣官于本坛别祭。

景祐二年,学士章得象等定司天监生于渊、役人单训所请祀九宫太一依逐年飞 移位次之法:"案郄良遇《九宫法》,有《飞棋立成图》,每岁一移,推九州所主 灾福事。又唐术士苏嘉庆始置九宫神坛,一成,高三尺,四陛。上依位次置九小坛: 东南曰招摇,正东曰轩辕,东北曰太阴,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北曰太一,西 南曰摄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龙。五数为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上, 六八为下,符于遁甲,此则九宫定位。岁祭以四孟,随岁改位行棋,谓之飞位。自 乾元以后,止依本位祭之,遂不飞易,仍减冬、夏二祭。国朝因之。今于渊等所请, 合天宝初祭之理,又合良遇《飞棋之图》。然其法本术家,时祭之文经礼不载。议 者或谓不必飞宫,若日月星辰躔次周流而祭有常所,此则定位之祀所当从也。若其 推数于回复,候神于恍忽,因方弭沴,随气考祥,则飞位之文固可遵用。请依唐礼, 遇祭九宫之时,遣司天监一员诣祠所,随每年贵神飞棋之方,旋定祭位。仍自天圣 己巳入历,太一在一宫,岁进一位,飞棋巡行,周而复始。"诏可。庆历仪,每坐 笾、豆十二,簠、簋、俎二。皇祐增坛三成。又礼官言:"岁雩祀外,水旱稍久, 皆遣官告天地、宗庙、社稷及诸寺观、宫庙,九宫贵神今列大祀,亦宜准此。"

熙宁四年,司天中官正周琮言:"《太一经》推算,七年甲寅岁,太一阳九、 百六之数,复元之初。故《经》言:'太岁有阳九之灾,太一有百六之厄,皆在入 元之初终。'今阳九、百六当癸丑、甲寅岁,为灾厄之会。然五福太一移入中都, 可以消异为祥。窃详五福太一,自国朝雍熙元年甲申岁,入东南巽宫时,修东太一 宫。天圣七年己巳岁,五福太一入西南坤位,修西太一宫。请稽详故事,崇建祠宇, 迎之京师。"诏建中太一宫于集禧观。十太一神,并用通天冠、绛纱袍。元丰中, 太常博士何洵直言:"熙宁祀仪,九宫贵神祝文称'嗣天子臣某',以礼秩论之, 当与社稷为比,请依祀仪为大祀。其祝版即依会昌故事及《开宝通礼》,书御名不 称臣。又近制,诸祠祭牲数,正配以全体解割,各用一牢,贵神九位悉是正坐,异 坛别祝,尊为大祝,而共用二少牢,于腥熟之俎,骨体不备。谓宜每位一牢,凡九 少牢。"诏下太常,修入祀仪。

元祐七年,监察御史安鼎言:"按汉武帝始祠太一一位,唐天宝初兼祀八宫, 谓之九宫贵神。汉祀太一,日用一犊,凡七日而止。唐祀类于天地。今春秋祀九宫 太一,用羊、豕,其四立祭太一宫十神,皆无牲,以素馔加酒焉。再详《星经》: 太一一星在紫宫门右,天一之南,号曰天之贵神。其佐曰五帝,飞行诸方,蹑三能 以上下,以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常居。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疫 疾、灾害之事。《唐书》曰:'九宫贵神,实司水旱。太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辅 人极。'《国朝会要》亦云:'天之尊神及十精、十六度,并主风雨。'由是观之, 十神太一、九宫太一与汉所祀太一共是一神。今十神皆用素馔,而九宫并荐羊豕, 似非礼意。"诏礼官详定:十神、九宫太一各有所主,即非一神,故自唐迄今皆用 牲牢,别无祠坛用素食礼。遂依旧制。

崇宁三年,太常博士罗畸言:"九宫诸神位,无礼神玉,惟有燔玉。窃谓宜用 礼神玉,少仿其币之色荐于神坐。"议礼局言:"先王制礼,用圭璧以祀日月星辰, 所谓圭璧者,圭,其邸为璧,以取杀于上帝也。今九宫神皆星名,而其玉用两圭有 邸。夫两圭有邸,祀地之玉,以祀星辰,非周礼也。乞改用圭璧以应古制。"

《政和新仪》:"立春日祀东太一宫;立夏、季夏土王日祀中太一宫;立秋日 祀西太一宫;立冬日祀中太一宫,宫之真室殿,五福太一在中,君基太一在东,太 游太一在西,俱南向。延休殿,四神太一。承厘殿,臣基太一在东,西向,北上。 凝祐殿,直符太一。臻福殿,民基太一在西,东向,北上。膺庆殿,小游太一在中, 天一太一在东,地一太一在西。灵贶殿,太岁在中,太阴在西,俱南向。三皇、五 方帝、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天地水三官、五行、九宫、八卦、 五岳、四海、四渎、十二山神等,并为从祀。东、西太一宫准此。东太一宫大殿, 五福太一在东,君基太一在西,俱南向。太游太一殿在大殿之北,南向。臣基太一 殿在南,北向。小游太一、直符太一、四神太一殿在大殿之东,西向,北上。天一 太一、民基太一、地一太一在大殿之西,东向,北上。西太一宫黄庭殿,五福在中, 君基在东,太游在西;均福殿,小游在中,俱南向。延贶殿,天一在中,四神在南, 臣基在北,俱西向。资祐殿,地一在中,四神在南,臣基在北,俱西向。资祐殿, 地一在中,民基在南,直符在东北,俱东向。"九宫贵神坛三成,一成纵广十四丈, 再成纵广十二丈,三成纵广十丈,各高三尺。上依方位置小坛九,各高一尺五寸, 纵广八尺。四陛、坤道,两壝,每壝二十五步,如旧制。

绍兴十一年,太常丞朱辂言:"九宫贵神所主风、雨、霜、雪、雹、疫,所系 甚重,请举行祀典。"太常寺主簿林大鼐亦言:"十神太一,九宫太一,皆天之贵 神,国朝分为二,并为大祀。比一新太一宫,而九宫贵神尚寓屋而不坛。"乃诏临 安府于国城之东,建筑九宫坛壝,其仪如祀上帝。其太一宫,初议者请即行宫之北 隅建祠,后命礼官考典故,择地建宫。十八年,宫成,御书其榜。十太一位于殿上, 南面,西上。从祀,东庑九十有八,西庑九十有七,皆北上。孝宗受禅,又建本命 殿,名曰崇禧。光宗又迁介福殿像于挟室,而名新殿曰崇福。

高禖。初,仁宗未有嗣,景祐四年二月,以殿中侍御史张奎言,诏有司详定。 礼官以为:"《月令》虽可据,然《周官》阙其文,《汉志》郊祀不及禖祠,独 《枚皋传》言'皇子禖祝'而已。后汉至江左概见其事,而仪典委曲,不可周知。 惟高齐禖祀最显,妃嫔参享,黩而不蠲,恐不足为后世法。唐明皇因旧《月令》, 特存其事。开元定礼,已复不著。朝廷必欲行之,当筑坛于南郊,春分之日以祀青 帝,本《诗》'克禋以祓'之义也。配以伏羲、帝喾,伏羲本始,喾著祥也。以禖 从祀,报古为禖之先也。以石为主,牲用太牢,乐以升歌,仪视先蚕,有司摄事, 祝版所载,具言天子求嗣之意。乃以弓矢、弓韣致神前,祀已,与胙酒进内,以礼 所御,使斋戒受之。仍岁令有司申请俟旨,命曰特祀。"即用其年春分,遣官致祭。 为圜坛高九尺,广二丈六尺,四陛,三壝,陛广五尺,壝各二十五步。主用青石, 长三尺八寸,用木生成之数,形准庙社主,植坛上稍北,露其首三寸。青玉、青币, 牲用牛一、羊一、豕一,如卢植之说。乐章、祀仪并准青帝,尊器、神坐如勾芒, 唯受福不饮,回授中人为异。祀前一日,内侍请皇后宿斋于别寝,内臣引近侍宫嫔 从。是日,量地设香案、褥位各二,重行,南向,于所斋之庭以望禖坛。又设褥位 于香案北,重行。皇后服祎衣,褥位以绯。宫嫔服朝贺衣服,褥位以紫。祀日,有 司行礼,以福酒、胙肉、弓矢、弓韣授内臣,奉至斋所,置弓矢等于箱,在香案东; 福酒于坫,胙肉于俎,在香案西。内臣引宫嫔诣褥位,东上南向。乃请皇后行礼, 导至褥位,皆再拜。导皇后诣香案位,上香三,请带弓韣,受弓矢,转授内臣置于 箱,又再拜。内臣进胙,皇后受讫,转授内臣。次进福酒,内臣曰:"请饮福。" 饮讫,请再拜。乃解弓韣,内臣跪受,置于箱。导皇后归东向褥位。又引宫嫔最高 一人诣香案,上香二,带弓韣,受弓矢,转授左右,及饮福,解弓韣,如皇后仪, 唯不进胙。又引以次宫嫔行礼,亦然。俟俱复位,内侍请皇后诣南向褥位,皆再拜 退。是岁,宫中又置赤帝像以祈皇嗣。

宝元二年,皇子生,遣参知政事王鬷以太牢报祠,准春分仪,惟不设弓矢、弓 韣,著为常祀,遣两制官摄事。庆历三年,太常博士余靖言:"皇帝嗣续未广,不 设弓矢、弓韣,非是。"诏仍如景祐之制。

熙宁二年,皇子生,以太牢报祀高禖,惟不设弓矢,弓韣。既又从礼官言: "按祀仪,青帝坛广四丈,高八尺。今祠高禖既以青帝为主,其坛高广,请如青帝 之制。又祀天以高禖配,今郊禖坛祀青帝于南郊,以伏羲、高辛配,复于坛下设高 禖位,殊为爽误。请准古郊禖,改祀上帝,以高禖配,改伏羲、高辛位为高禖,而 彻坛下位。"诏:"高禖典礼仍旧,坛制如所议,改犊为角握牛,高禖祝版与配位 并进书焉。"又言:"伏羲、高辛配,祝文并云'作主配神'。神无二主,伏羲既 为主,其高辛祝文,请改云'配食于神'。"

元祐三年,太常寺言:"祀仪,高禖坛上正位设青帝席,配位设伏羲、高辛氏 席,坛下东南设高禖,从祀席正配位各六俎,实以羊、豕腥熟,高禖位四俎,实以 牛腥熟。祀日,兵部、工部郎中奉羊、豕俎升坛,诣正配位。高禖位俎,则执事人 奉焉。窃以青帝为所祀之主,而牲用羊豕;禖神因其嘉祥从祀,而牲反用牛,又牛 俎执事者陈之,而羊、豕俎皆奉以郎官,轻重失当。请以三牲通行解割,正、配、 众祀位并用,皆以六曹郎官奉俎。今羊俎以兵部,豕俎以工部,牛俎请以户部郎官。"

《政和新仪》:春分祀高禖,以简狄、姜嫄从祀,皇帝亲祠,并如祈谷祀上帝 仪。惟配位作《承安》之乐,而增简狄、姜嫄位牛、羊、豕各一。绍兴元年,太常 少卿赵子画言:"自车驾南巡,虽多故之余,礼文难备,至于祓无子,祝多男,所 以系万方之心,盖不可阙。乞自来岁之春,复行高禖之祀。"十七年,车驾亲祀高 禖,如政和之仪。

大火之祀。康定初,南京鸿庆宫灾,集贤校理胡宿请修其祀,而以阏伯配焉。 礼官议:"阏伯为高辛火正,实居商丘,主祀大火。后世因之,祀为贵神,配火侑 食,如周弃配稷、后士配社之比,下历千载,遂为重祀。祖宗以来,郊祀上帝,而 大辰已在从祀,阏伯之庙,每因赦文及春秋,委京司长吏致奠,咸秩之典,未始云 阙。然国家有天下之号实本于宋,五运之次,又感火德,宜因兴王之地,商丘之旧, 为坛兆祀大火,以阏伯配。建辰、建戌出内之月,内降祝版,留司长吏奉祭行事。" 乃上坛制:高五尺,广二丈,四陛,陛广五尺,一壝,四面距坛各二十五步。位牌 以黑漆朱书曰大火位,配位曰阏伯位。牲用羊、豕一,器准中祠。岁以三月、九月 择日,令南京长吏以下分三献,州、县官摄太祝、奉礼。庆历,献官有祭服。

建中靖国元年又建阳德观以祀荧惑。因翰林学士张康国言,天下崇宁观并建火 德真君殿,仍诏正殿以离明为名。太常博士罗畸请宜仿太一宫,遣官荐献,或立坛 于南郊,如祀灵星、寿星之仪。有司请以阏伯从祀离明殿,又请增阏伯位。按《春 秋传》曰: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祝融,高辛氏之火正也;阏伯,陶唐氏 之火正也。祝融既为上公,则阏伯亦当服上公衮冕九章之服。既又建荧惑坛于南郊 赤帝坛壝外,令有司以时致祭,增用圭璧,火德、荧惑以阏伯配,俱南向。五方火 精、神等为从祀。坛广四丈,高七尺,四陛,两壝,壝二十五步,从《新仪》所定。

绍兴三年,诏祀大火。太常寺言:"应天府祀大火,今道路未通,宜于行在春 秋设位。"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等言:"本寺已择九月十四日,依旨设位,望 祭应天府大火,以商丘宣明王配。二十一日内火,祀大辰,以阏伯配。大辰即大火, 阏伯即商丘宣明王也。缘国朝以宋建号,以火纪德,推原发祥之所自,崇建商丘之 祠,府曰应天,庙曰光德,加封王爵,锡谥宣明,所以追严者备矣。今有司旬日之 间举行二祭,一称其号,一斥其名,义所未安。乞自今祀荧惑、大辰,其配位称阏 伯,祝文、位板并依应天府大火礼例,改称宣明王,以称国家崇奉火正之意。"

诸星祠,有寿星、周伯、灵星之祭。大中祥符二年,翰林天文邢中和言:"景 德中,周伯星出亢宿下。按《天文志》,角、亢为太山之根,果符上封之应。望于 亲郊日特置周伯星位于亢、宿间。"诏礼官与司天监定议,且言:"周伯星出氐三 度,然亢、氐相去不远,并郑分。兖州,寿星之次,宜如中和奏,设位氐宿之间, 以为永式。"景德三年,诏定寿星之祀。太常礼院言:"按《月令》:'八月,命 有司享寿星于南郊。'《注》云:'秋分日,祭寿星于南郊。寿星,南极老人星也。' 《尔雅》云:'寿星,角、亢也。'《注》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云寿 星。'唐开元中,特置寿星坛,常以千秋节日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请用祀灵星 小祠礼,其坛亦如灵星坛制,筑于南郊,以秋分日祭之。"

元丰中,礼文所言:"时令秋分,享寿星于南郊。熙宁祀仪:于坛上设寿星一 位,南向。又于坛下卯陛之南设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位,东向。按《尔 雅》所谓'寿星角、亢',非此所谓秋分所享寿星也。今于坛下设角、亢位,以氐、 房、心、尾、箕同祀,尤为无名。又按晋《天文志》:'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日南 极,常以秋分之旦见于丙,春分之夕没于丁,见则治平,主寿昌,常以秋分候之南 郊。"后汉于国都南郊立老人星庙,常以仲秋祀之,则寿星谓老人矣。请依后汉, 于坛上设寿星一位,南向,祀老人星。其坛下七宿位不宜复设。"

庆历以立秋后辰日祀灵星,其坛东西丈三尺,南北丈二尺,寿星坛方丈八尺。 皇祐定如唐制,二坛皆周八步四尺。其享礼,笾八,豆八,在神位前左右,重三行。 俎二,在笾、豆外,簠、簋一,在二俎间。象尊二,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西上。七 宿位各设笾一,豆一,在神位前左右。俎一,在笾、豆外,中设簠一、簋一,在俎 左右。爵一,在神位正前。壶尊二,在神位右。光禄实以法酒。

《政和新仪》改定:坛高三尺,东西袤丈三尺,南北袤丈二尺,四出陛,一壝, 二十五步。初,乾兴祀灵星,值屠牲有禁,乃屠于城外。至是,敕有司:"凡祭祀 牲牢,无避禁日,著为令。"南渡后,灵星、寿星、风师、雨师、雷师及七祀、司 寒、马祖,并仍旧制。

风伯、雨师,诸州亦致祭。大中祥符初,诏惟边地要剧者,令通判致祭,余皆 长吏亲享。未几,泽州请立风伯、雨师庙,乃令礼官考仪式颁之。有司言:"唐制, 诸郡置风伯坛社坛之东,雨师坛于西,各稍北数十步,卑下于社坛。祠用羊一,笾、 豆各八,簠、簋各二。"元丰详定局言:"《周礼》:'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 郊,四类亦如之。"郑氏曰:'兆为坛之营域。四类,日、月、星、辰,运行无常, 以气类为之位,兆日于东郊,兆月与风师于西郊,兆司中、司命于南郊,兆雨师于 北郊。'各以气类祭之,谓之四类。汉仪,县邑常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己丑 日祀雨师于丑地,亦从其类故也。熙宁祀仪:兆日东郊,兆月西郊,是以气类为之 位。至于兆风师于国城东北,兆雨师于国城西北,司中、司命于国城西北亥地,则 是各从其星位,而不以气类也。请稽旧礼,兆风师于西郊,祠以立春后丑日;兆雨 师于北郊,祠以立夏后申日;兆司中、司命、司禄于南郊,祠以立冬后亥日。其坛 兆则从其气类,其祭辰则从其星位,仍依熙宁仪,以雷师从雨师之位,以司民从司 中、司命、司禄之位。"

旧制,风师坛高四尺,东西四步三尺,南北减一尺。皇祐定高三尺,周三十三 步;雨师坛、雷师坛高三尺,方一丈九尺。皇祐定周六步。政和之制,风坛广二十 三步,雨、雷坛广十五步,皆高三尺,四陛,并一壝,二十五步。其雨师、雷师二 坛同壝。司中、司命、司民、司禄为四坛,各广二十五步,同壝。

又言:"《周礼》:'大宗伯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所谓周 人尚臭,升烟以报阳也。今天神之祀皆燔牲首,风师、雨师请用柏柴升烟,以为歆 神之始。"又言:"《周礼》乐师之职曰:'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说 者曰:'小祀也。'小师职《注》:'小祭祀谓司中、司命、风师。'是也。既已 有钟鼓,则是有乐明矣。请有司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用乐,仍制乐章以为降 神之节。"又言:"《周礼》小司徒之职:'凡小祭祀奉牛牲羞其肆。'又《肆师》 云:'小祭祀用牲。'所谓小祭祀,即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宫中七祀之类是 也。后世以有司摄事,难于纯用太牢,犹宜下同大夫礼,用羊、豕可也。今祀仪, 马祖、先牧、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司寒,岁用羊、豕一。《祠令》:小祠, 牲入涤一月,所以备洁养之法。今每位肉以豕,又取诸市,与令文相戾。请诸小祠 祭以少牢,仍用体解。"又言:"社稷五祀,先荐爓,次荐熟;至于群小祀,荐熟 而已。请四方百物、宫中七祠、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止荐熟。"并从之。

司寒之祭,常以四月,命官率太祝,用牲、币及黑牡、秬黍祭玄冥之神,乃开 冰以荐太庙。建隆二年,置藏冰署而修其祀焉。秘书监李至言:"案《诗·豳·七 月》曰:'四之日献羔祭韭。'盖谓周以十一月为正,其四月即今之二月也。《春 秋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谓夏十二月,日在危也。'献羔而启之',谓二 月春分,献羔祭韭,始开冰室也。'火出而毕赋',火星昏见,谓四月中也。又案 《月令》:'天子献羔开冰,先荐寝庙。'详其开冰之祭,当在春分,乃有司之失 也。"帝览奏,曰:"今四月,韭可苫屋矣,何谓荐新?"遂正其礼。天圣新令: "春分阴冰,祭司寒于冰井务,卜日荐冰于太庙。季冬藏冰,设祭亦如之。"

元丰,详定所言:"熙宁祀仪,孟冬选吉日祀司寒。按古享司寒,惟以藏冰启 冰之日,孟冬非有事于冰,则不应祭享。今请惟季冬藏冰则享司寒,牲用黑牡羊, 谷用黑秬黍。仲春开冰,则但用羔。孔颖达注《月令》曰:'藏冰则用牡黍,启唯 告而已。'祭礼大、告礼小故也。且开冰将以御至尊,当有桃弧、棘矢以禳除凶邪。 设于神坐,则非礼也。当从孔氏说,出冰之时,置弓矢于凌室之户。"

大观,礼局言:"《春秋左氏传》,以少昊有四叔,其二为玄冥。杜预、郑玄 皆以玄冥为水官,故历代祀为司寒,则玄冥非天神矣。今仪注,礼毕有司取祝币瘗 坎,赞者赞币燔燎,是以祀天神之礼享人鬼也。请罢燔燎而埋祝币。"诏从其请。

大蜡之礼,自魏以来始定议。王者各随其行,社以其盛,腊以其终。建隆初, 以有司言:"周木德,木生火,宜以火德王,色尚赤。"遂以戌日为腊。三年,戊 戌腊,有司画日,以七日辛卯。和岘奏议曰:"按蜡始于伊耆,后历三代及汉,其 名虽改,而其实一也。汉火行,用戌腊,腊者接也,新故相接,畋猎禽兽以享百神, 报终成之功也。王者因之,上享宗庙,旁及五祀,展其孝心,尽物示恭也。魏、晋 以降,悉沿其制。唐乘土德,贞观之际,以前寅日蜡百神,卯日祭社宫,辰日享宗 庙。开元定礼,三祭皆于腊辰,以应土德。今以戌日为腊,而以前七日辛卯行蜡礼, 恐未为宜。况宗庙、社稷并遵腊享,独蜡不以腊,请下礼官议。"议如岘言,今后 蜡百神、祀社稷、享宗庙皆用戌腊一日。天圣三年,同知礼院陈诂言:"蜡祭一百 九十二位,祝文内载一百八十二位,唯五方田畯、五方邮表叕一十位不载祝文。 又《郊祀录》、《正辞录》、《司天监神位图》皆以虎为于菟,乃避唐讳,请仍为 虎。五方祝文,众族之下增入田畯、邮表畷云。"

元丰,详定所言:"《记》曰:'八蜡以祀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历 代蜡祭,独在南郊为一坛,惟周、隋四郊之兆,乃合礼意。又《礼记·月令》以蜡 与息民为二祭,故隋、唐息民祭在蜡之后日。请蜡祭,四郊各为一坛,以祀其方之 神,有不顺成之方则不修报。其息民祭仍在蜡祭之后。"先是,太常寺言:"四郊 蜡祭,宜依百神制度筑坛,其东西有不顺成之方,即祭日月。其神农以下,更不设 祭。又旧仪,神农、后稷并设位坛下,当移坛上。按《礼记正义》:伊耆氏,神农 也。今坛下更设伊耆氏位,合除去之。"

《政和新仪》:腊前一日蜡百神。四方蜡坛广四丈,高八尺,四出陛,两壝, 每壝二十五步。东方设大明位,西方设夜明位,以神农氏、后稷氏配,配位以北为 上。南北坛设神农位,以后稷配,五星、二十八宿、十二辰、五官、五岳、五镇、 四海、四渎及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田畯,仓龙、朱鸟、麒 麟、白虎、玄武,五水庸、五坊、五虎、五鳞、五羽、五介、五毛、五邮表畷、五 臝、五猫、五昆虫从祀,各依其方设位。中方镇星、后土、田畯设于南方蜡坛酉阶 之西,中方岳镇以下设于南方蜡坛午阶之西。伊耆设于北方蜡坛卯阶之南,其位次 于辰星。

绍兴十九年,有司检会《五礼新仪》,腊前一日蜡东方、西方为大祀,蜡南方、 北方为中祀,并用牲牢。乾道四年,太常少卿王瀹又请于四郊各为一坛,以祀其方 之神,东西以日月为主,各以神农、后稷配;南北皆以神农为主,以后稷配。自五 帝、星辰、岳镇、海渎以至猫虎、昆虫,各随其方,分为从祀。其后南蜡仍于圆坛 望祭殿,北蜡于余杭门外精进寺行礼。

太庙司命、户、灶、中霤、门、厉、行七祀,熙宁八年,始置位版。太常礼院 请禘享遍祭七祀。详定所言:"《周礼》:天子六服,自冕而下,各随所祭而服。 今既不亲祀,则诸臣摄事日,当从王所祭之服,其摄事之臣不系其官。"又言: "《礼·祭法》曰:'王自为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行,曰泰厉,曰门, 曰户,曰灶。'孟春祀户,祭先脾;孟夏祀灶。祭先肺;中央土祀中霤,祭先心; 孟秋祀门,祭先肝;孟冬祀行,祭先肾。又《传》曰:'春祀司命,秋祠厉。'此 所祀之位,所祀之时,所用之俎也。《周礼》:'司服掌王之吉服,祭群小祀则服 玄冕。'《注》谓宫中七祀之属。《礼记》曰:'一献熟。'《注》谓宫中群小神 七祀之等。《周礼·大宗伯》:'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此所祀之服,所献之礼, 所摄之官也。近世因禘袷则遍祭七祀,其四时则随时享分祭,摄事以庙卿行礼而服 七旒之冕,分太庙牲以为俎,一献而不荐熟,皆非礼制。请以立春祭户于庙室户外 之西,祭司命于庙门之西,制脾于俎;立夏祭灶于庙门之东,制肺于俎;季夏土王 日祭中霤于庙庭之中,制心于俎;立秋祭门及厉于庙门外之西,制肝于俎;立冬祭 司命及行于庙门外之西,制肾于俎,皆用特牲,更不随时享分祭。有司摄事,以太 庙令摄礼官,服必玄冕,献必荐熟。亲祀及腊享,即依旧礼遍祭之。"《政和新仪》 定太庙七祀,四时分祭,如元丰仪,腊享袷享则遍祭,设位于殿下横街之北、道西, 东向,北上。

马祖。《祀典》:仲春祀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并择 日。坛壝之制,三坛各广九步,高三尺,四陛,一壝。

又有酺神之祀。庆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为害,乞内外并修祭酺。"礼院 言:"按《周礼》:'族师,春秋祭酺。'酺为人物灾害之神。郑玄云:'校人职 有冬祭马步。则未知此酺者,蝝螟之酺欤,人鬼之步欤?盖亦为坛位如雩禜云。' 然则校人职有冬步,是与马为害者,此酺盖人物之害也。汉有蝝螟之酺神,又有人 鬼之步神。历代书史,悉无祭酺仪式。欲准祭马步仪,坛在国城西北,差官就马坛 致祭,称为酺神。

若外州者,即略依禜礼。其仪注,先择便方除地,设营缵为位,营缵谓立表施 绳以代坛。其致斋、行礼、器物,并如小祠。先祭一日致斋,祭日,设神坐内向, 用尊及笾一、豆一,实以酒酺,设于神坐左。又设罍洗及篚于酒尊之左,俱内向。 执事者位于其后,皆以近神为上。荐神用白币一丈八尺在篚。将祭,赞祀官拜,就 盥洗讫,进至神坐前,上香、奠币。退诣罍盥洗,实以酒,再诣神坐前奠爵,读祝, 再拜,退而瘗币。其酺神祝文曰:"维年岁次月朔某日,州县具官某,敢昭告于酺 神:蝗蝝荐生,害于嘉谷,惟神降祐,应时消殄。请以清酒、制币嘉荐,昭告于神, 尚享。"

绍兴祀令:虫蝗为害,则祭酺神。嘉定八年六月,以飞蝗入临安界,诏差官祭 告。又诏两浙、淮东西路州县,遇有蝗入境,守臣祭告酺神。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58 礼八(吉礼八)|正史

《宋史》志58 礼八(吉礼八)


○文宣王庙 武成王庙 先代陵庙 诸神祠

至圣文宣王。唐开元末升为中祠,设从祀,礼令摄三公行事。朱梁丧乱,从祀 遂废。后唐长兴二年,仍复从祀。周显德二年,别营国子监,置学舍。宋因增修之, 塑先圣、亚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庑之木壁,太祖亲撰 《先圣》、《亚圣赞》,十哲以下命文臣分赞之。建隆中,凡三幸国子监,谒文宣 王庙。太宗亦三谒庙。诏绘三礼器物、制度于国学讲论堂木壁。又命河南府建国子 监文宣王庙,置官讲说及赐《九经》书。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诏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备礼谒文宣王庙。内外 设黄麾仗,孔氏宗属并陪位,帝服靴袍,行酌献礼。又幸叔梁纥堂,命官分奠七十 二弟子、先儒洎叔梁纥、颜氏。初,有司定仪肃揖,帝特展拜,以表严师崇儒之意, 亲制赞,刻石庙中。复幸孔林,以树拥道,降舆乘马,至文宣王墓,设奠再拜,诏 追谥曰玄圣文宣王,祝文进署,祭以太牢,修饰祠宇,给便近十户奉茔庙。仍追封 叔梁纥为齐国公,颜氏鲁国太夫人,伯鱼母开官氏,郓国夫人。

二年五月乙卯,诏追封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先儒为伯或赠官。亲制 《玄圣文宣王赞》,命宰相等撰颜子以下赞,留亲奠祭器于庙中,从官立石刻名。 既以国讳,改谥至圣文宣王。赐孔氏钱帛,录亲属五人并赐出身,又赐太宗御制、 御书一百五十卷,银器八百两。诏太常礼院定州县释奠器数:先圣、先师每坐酒尊 一、笾豆八、簋二、簠二、俎三、罍一、洗一、篚一,尊皆加勺、幂,各置于坫, 巾共二,烛二,爵共四,坫。有从祀之处,诸坐各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 烛一、爵一。仁宗再幸国子监,谒文宣王庙,皆再拜焉。

熙宁七年,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廷,仍赐爵号,又请追尊孔 子以帝号。下两制礼官详定,以为非是而止。

京兆府学教授蒋夔请以颜回为兖国公,毋称先师,而祭不读祝,仪物一切降杀, 而进闵子骞九人亦在祀典。礼官以孔子、颜子称号,历代各有据依,难辄更改,仪 物祝献,亦难降杀,所请九人,已在祀典。熙宁祀仪,十哲皆为从祀,惟州县释奠 未载。请自今二京及诸州春秋释奠,并准熙宁祀仪。

诏封孟轲邹国公。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议者 以谓凡配享、从祀,皆孔子同时之人,今以孟轲并配,非是。礼官言:"唐贞观以 汉伏胜、高堂生、晋杜预、范宁之徒与颜子俱配享,至今从祀,岂必同时?孟子于 孔门当在颜子之列,至于荀况、扬雄、韩愈,皆发明先圣之道,有益学者,久未配 食,诚阙典也。请自今春秋释奠,以孟子配食,荀况、扬雄、韩愈并加封爵,以世 次先后,从祀于左丘明二十一贤之间。自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邹国公像,冠服 同兖国公。仍绘荀况等像于从祀:荀况,左丘明下;扬雄,刘向下;韩愈,范宁下。 冠服各从封爵。"诏如礼部议,荀况封兰陵伯,扬雄封成都伯,韩愈封昌黎伯,令 学士院撰赞文。又诏太常寺修四孟释菜仪。

元祐六年,幸太学,先诣国子监至圣文宣王殿行释奠礼,一献再拜。

崇宁初,封孔鲤为泗水侯,孔伋为沂水侯。诏:"古者,学必祭先师,况都城 近郊,大辟黉舍,聚四方之士,多且数千,宜建文宣王庙,以便荐献。"又诏: "王安石可配享孔子庙,位于邹国公之次。"国子监丞赵子栎言:"唐封孔子为文 宣王,其庙像,内出王者衮冕衣之。今乃循五代故制,服上公之服。七十二子皆周 人,而衣冠率用汉制,非是。"诏孔子仍旧,七十二子易以周之冕服。又诏辟雍文 宣王殿以"大成"为名。帝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殿,皆再拜行酌献礼,遣官分奠兖 国公而下。国子司业蒋静言:"先圣与门人通被冕服,无别。配享、从祀之人,当 从所封之爵,服周之服,公之衮冕九章,侯、伯之冕七章。衮,公服也,达于上。 郑氏谓公衮无升龙,误矣。考《周官》司服所掌,则公之冕与王同;弁师所掌,则 公之冕与王异。今既考正配享、从祀之服,亦宜考正先圣之冕服。"于是增文宣王 冕为十有二旒。

大观二年,从通仕郎侯孟请,绘子思像,从祀于左丘明二十四贤之间。议礼局 言:"建隆三年,诏国子监庙门立戟十六,用正一品礼。大中祥符二年,赐曲阜庙 桓圭,从上公之制。又《史记·弟子传》曰,受业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自颜回 至公孙龙三十五人颇有年名及受业见于书传,四十二人姓名仅存。《家语》曰,七 十二弟子皆升堂入室者。按《唐会要》七十七人,而《开元礼》止七十二人,又复 去取不一。本朝议臣,断以七十二子之说,取琴张等五人,而去公夏首等十人。今 以《家语》、《史记》参定,公夏首、后处、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黑、秦商、 原抗、乐欬、廉洁,《唐会要》、《开元礼》亦互见之,皆有伯爵,载于祀典。请 追赠侯爵,使预祭享。"诏封公夏首钜平侯,后处胶东侯,公肩定梁父侯,颜祖富 阳候,鄡单聊城侯,罕父黑祈乡侯,秦商冯翊候,原抗乐平侯,乐欬建成侯,廉洁 胙城侯。又诏改封曾参武城侯,颛孙师颍川侯,南宫纟舀汶阳侯,司马耕睢阳侯, 琴张阳平侯,左丘明中都伯,谷梁赤睢陵伯,戴圣考城伯,以所封犯先圣讳也。

政和三年,诏封王安石舒王,配享;安石子雱临川伯,从祀。《新仪》成,以 孟春元日释菜,仲春、仲秋上丁日释奠。以兖国公颜回、邹国公孟轲、舒王王安石 配享殿上;琅邪公闵损、东平公冉耕、下邳公冉雍、临淄公宰予、黎阳公端木赐并 西向,彭城公冉求、河内公仲由、丹阳公言偃、河东公卜商、武城侯曾参并东向; 东庑。颍川侯颛孙师以下至成都伯扬雄四十九人并西向,西庑,长山侯林放以下至 临川伯王雱四十八人并东向。颁辟雍大成殿名于诸路州学。

五年,太常寺言:"兖州邹县孟子庙,诏以乐正子配享,公孙丑以下从祀,皆 拟定其封爵:乐正子克利国侯,公孙丑寿光伯,万章博兴伯,告子不害东阿伯,孟 仲子新泰伯,陈臻蓬莱伯,充虞昌乐伯,屋庐连奉符伯,徐辟仙源伯,陈代沂水伯, 彭更雷泽伯,公都子平阴伯,咸丘蒙须城伯,高子泗水伯,桃应胶水伯,盆成括莱 阳伯,季孙丰城伯,子叔承阳伯。"大晟乐成,诏下国子学选诸生肄习,上丁释奠, 奏于堂上,以祀先圣。

靖康元年,右谏议大夫杨时言王安石学术之谬,请追夺王爵,明诏中外,毁去 配享之像,使邪说淫辞不为学者之惑。诏降安石从祀庙廷。尚书傅墨卿言:"释奠 礼馔,宜依元丰祀仪陈设,其《五礼新仪》勿复遵用。"

时又有算学。大观三年,礼部、太常寺请以文宣王为先师,兖、邹、荆三国公 配享,十哲从祀。自昔著名算数者画像两庑,请加赐五等爵,随所封以定其服。于 是中书舍人张邦昌定算学:封风后上谷公,箕子辽东公,周大夫商高郁夷公,大挠 涿鹿公,隶首阳周公,容成平都公,常仪原都公,鬼俞区宜都公,商巫咸河东公, 晋史苏晋阳伯,秦卜徒父颍阳伯,晋卜偃平阳伯,鲁梓慎汝阳伯,晋史赵高都伯, 鲁卜楚丘昌衍伯,郑裨灶荥阳伯,赵史墨易阳伯,周荣方美阳伯,齐甘德菑川伯, 魏石申隆虑伯,汉鲜于妄人清泉伯,耿寿昌安定伯,夏侯胜任城伯,京房乐平伯, 翼奉良成伯,李寻平陵伯,张衡西鄂伯,周兴慎阳伯,单飏湖陆伯,樊英鲁阳伯, 晋郭璞闻喜伯,宋何承天昌卢伯,北齐宋景业广宗伯,隋萧吉临湘伯,临孝恭亲丰 伯,张胄玄东光伯,周王朴东平伯,汉邓平新野子,刘洪蒙阴子,魏管辂平原子, 吴赵逵谷城子,宋祖冲之范阳子,后魏商绍长乐子,北齐信都芳乐城子,北齐许遵 高阳子,隋耿询湖熟子,刘焯昌亭子,刘炫景城子,唐傅仁均博平子,王孝通介休 子,瞿昙罗居延子,李淳风昌乐子,王希明琅琊子,李鼎祚赞皇子,边冈成安子, 汉郎顗观阳子,襄楷隰阴子,司马季主夏阳男,落下闳阆中男,严君平广都男,魏 刘徽淄乡男,晋姜岌成纪男,张丘建信成男,夏侯阳平陆男,后周甄鸾无极男,隋 卢大翼成平男。寻诏以黄帝为先师。

礼部员外郎吴时言:"书画之学,教养生徒,使知以孔子为师,此道德之所以 一也。若每学建立殿宇,则配食、从祀,难于其人。请春秋释奠,止令书画博士量 率职事生员,陪预执事,庶使知所宗师。医学亦准此。"诏皆从之。

其释奠之礼:景德四年,同判太常礼院李维言:"按《开宝通礼》,诸州释奠, 并刺史致斋三日,从祭之官斋于公馆。祭日,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 献。今诸州长吏不亲行祀,非尊师重教之道。"诏太常礼院检讨以闻。按《五礼精 义》,州县释奠,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主簿终献。有故, 以次官摄之。大中祥符三年,判国子监孙奭言:"上丁释奠,旧礼以祭酒、司业、 博士充三献官,新礼以三公行事,近岁止命献官两员临时通摄,未副崇祀向学之意。 望自今备差太尉、太常、光禄卿以充三献。"又命崇文院刊《释奠仪注》及《祭器 图》颁之诸路。熙宁五年,国子监言:"旧例遇贡举岁,礼部贡院集诸州府所贡第 一人谒奠先圣,如春秋释奠仪。况春秋自有释奠礼,请罢贡举人谒奠。"崇宁,议 礼局言:"太学献官、太祝、奉礼,皆以法服,至于郡邑,则用常服。望命有司降 祭服于州县,凡献官、祝、礼,各服其服,以尽事神之仪。"诏以衣服制度颁使州 县自造焉。

其谒先师之礼:建隆二年,礼院准礼部贡院移,按《礼阁新仪》云:"旧仪无 贡举人谒先师之文。开元二十六年,诏诸州贡举人见讫,就国子监谒先师,官为开 讲,质问疑义,所司设食。昭文、崇文两馆学士及监内诸举人亦准此。"自后诸州 府贡举人,十一月朔日正衙见讫,择日谒先师,遂为常礼。大观初,大司成强渊明 言:"考之礼经,士始入学,有释菜之仪。请自今每岁贡士始入辟雍,并以元日释 菜于先圣。"其仪:献官一员,以丞或博士;分奠官八员,以博士、正录;大祝一 员,以正录。应祀官前释菜一日赴学,各宿其次。至日,诣文宣王殿常服行礼,贡 士初入学者陪位于庭,其他亦略仿释奠之仪。绍兴十年,诏与大社、大稷并为大祀。 淳熙四年,去王雱画像。淳祐元年正月,理宗幸太学,诏以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从祀,黜王安石。景定二年,皇太子诣学,请以张栻、吕祖谦从祀。从 之。

咸淳三年,诏封曾参郕国公,孔伋沂国公,配享先圣。封颛孙师陈国公,升十 哲位。复以邵雍、司马光列从祀。其序:兖国公、郕国公、沂国公、邹国公,居正 位之东面,西向北上,为配位;费公闵损、薛公冉雍、黎公端木赐、卫公仲由、魏 公卜商,居殿上东面,西向北上,郓公冉耕、齐公宰予、徐公冉求、吴公言偃、陈 公颛孙师,居殿上西面,东向北上,为从祀;东庑,金乡侯澹台灭明、任城侯原宪、 汝阳侯南宫适、莱芜侯曾点、须昌侯商瞿、平舆侯漆雕开、睢阳侯司马耕、平阴侯 有若、东阿侯巫马施、阳谷侯颜辛、上蔡侯曹恤、枝江侯公孙龙、冯翊侯秦祖、雷 泽侯颜高、上邽侯壤驷赤、成邑侯石作蜀、钜平侯公夏首、胶东侯后处、济阳侯奚 容点、富阳侯颜祖、滏阳侯句井疆、鄄城侯秦商、即墨侯公祖句兹、武城侯县成、 汧源侯燕伋俯句侯颜之仆、建成侯乐劾、堂邑侯颜何、林虑侯狄黑、郓城侯孔忠、 徐城侯公西点、临濮侯施之常、华亭侯秦非、文登侯申枨、济阴侯颜哙、泗水侯孔 鲤、兰陵伯荀况、睢陵伯谷梁赤、莱芜伯高堂生、乐寿伯毛苌、彭城伯刘向、中牟 伯郑众、缑氏伯杜子春、良乡伯卢植、荥阳伯服虔、司空王肃、司徒杜预、昌黎伯 韩愈、河南伯程颢、新安伯邵雍、温国公司马光、华阳伯张栻,凡五十二人,并西 向;西庑,单父侯宓不齐、高密侯公冶长、北海侯公皙哀、曲阜侯颜无繇、共城侯 高柴、寿张侯公伯寮、益都侯樊须、钜野侯公西赤、千乘侯梁鳣、临沂侯冉孺、沐 阳侯伯虔、诸城侯冉季、濮阳侯漆雕哆、高苑侯漆雕徒父、邹平侯商泽、当阳侯任 不齐、牟平侯公良孺、新息侯秦冉、梁父侯公肩定、聊城侯鄡单、祁乡侯罕父黑、 淄川侯申党、厌次侯荣旂、南华侯左人郢、朐山侯郑国、乐平侯原亢、胙城侯廉洁、 博平侯叔仲会、高堂侯邽巽、临朐侯公西舆如、内黄侯蘧瑗、长山侯林放、南顿侯 陈亢、阳平侯琴张、博昌侯步叔乘、中都伯左丘明、临淄伯公羊高、乘氏伯伏胜、 考城伯戴圣、曲阜伯孔安国、成都伯扬雄、歧阳伯贾逵、扶风伯马融、高密伯郑玄、 任城伯何休、偃师伯王弼、新野伯范宁、汝南伯周敦颐、伊阳伯程颐、郿伯张载、 徽国公朱熹、开封伯吕祖谦,凡五十二人,并东向。

昭烈武成王。自唐立太公庙,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上元初,封为武成王, 始置亚圣、十哲等,后又加七十二弟子。梁废从祀之祭,后唐复之。太祖建隆三年, 诏修武成王庙,与国学相对,命左谏议大夫崔颂董其役,仍令颂检阅唐末以来谋臣、 名将勋绩尤著者以闻。四年四月,帝幸庙,历观图壁,指白起曰:"此人杀已降, 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命去之。景德四年,诏西京择地建庙,如东京制。大中 祥符元年,加谥昭烈。

初,建隆议升历代功臣二十三人,旧配享者退二十二人。庆历仪,自张良、管 仲而下依旧配享,不用建隆升降之次。元丰中,国子司业朱服言:"释奠文宣王, 以国子祭酒、司业为初献,丞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太祝、奉礼并以监学官充。及 上戊释奠武成王,以祭酒、司业为初献,其亚献、终献及读祝、捧币,令三班院差 使臣充之。官制未行,武学隶枢密院,学官员数少,故差右选。今武学隶国子监, 长、贰、丞、簿,官属已多,请并以本监官充摄行事,仍令太常寺修入《祀仪》。"

政和二年,武学谕张滋言:"《诗》云'赫赫南仲'、'维师尚父'、'文武 吉甫'、'显允方叔'、'王命召虎'、'程伯休父',是均为周将,功著声诗, 今昔所尊惟一尚父,而南仲、吉甫之徒不预配食,余如却縠之阅礼乐、敦诗书,尉 缭以言为学者师法,不当弃而不录,请并配食。"博士孙宗鉴亦请以黄石公配。后 有司讨论不定,国子监丞赵子崧复言之。

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除本传已有封爵者,其未经封爵之人, 齐相管仲拟封涿水侯,大司马田穰苴横山侯,吴大将军孙武沪渎侯,越相范蠡遂武 侯,燕将乐毅平虏侯,蜀丞相诸葛亮顺兴侯,魏西河守吴起封广宗伯,齐将孙膑武 清伯,田单昌平伯,赵将廉颇临城伯,秦将王翦镇山伯,汉前将军李广怀柔伯,吴 将军周瑜平虏伯。"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 李勣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东庑,白起、孙膑、廉 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 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 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 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 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 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并东向。凡七十二将云。

绍兴七年五月,太常博士黄积厚乞以仲春、仲秋上戊日行礼。十一年五月,国 子监丞林保奏:"窃见昭烈武成王享以酒脯而不用牲牢,虽曰时方多事,礼用绵蕝, 然非所以右武而励将士也。乞今后上戊释奠用牲牢,以管仲至郭子仪十八人祀于殿 上。"从之。

乾道六年,诏武成王庙升李晟于堂上,降李勣于李晟位次,仍以曹彬从祀。先 是,绍兴间,右正言都民望言:"李勣邪说误国,唐祀几灭,李晟有再造王室之勋; 宜升李晟于堂上,置李勣于河间王孝恭之下。"至是,著作郎傅伯寿言:"武成庙 从祀,出于唐开元间,一时铨次,失于太杂。如尹吉甫之伐玁狁,召虎之平淮夷, 寔亚鹰扬之烈;陈汤、傅介子、冯奉世、班超之流,皆为有汉之隽功;在晋则谢安、 祖逖,在唐则王忠嗣、张巡辈,皆不得预从祀之列。窃闻迩日议臣请以本朝名将从 祀,谓宜并诏有司,讨论历代诸将,为之去取,然后与本朝名将,绘于殿庑,亦乞 取建隆、建炎以来骁俊忠概之臣,功烈暴于天下者,参陪庙祀。"故有是命。

先代陵庙及录名臣后。建隆元年,诏:"前代帝王陵寝、忠臣贤士丘垅,或樵 采不禁、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户以守,隳毁者修葺之。"

乾德初,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甲令,可举而行。自五代乱离,百 司废坠,匮神乏祀,阙孰甚焉。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 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诸陵庙。"又诏: "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 炎帝、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帝光武、唐高祖 太宗,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汉文 帝宣帝、魏太祖、晋武帝、后周太祖、隋高祖,各置三户,岁一享以太牢;秦始皇 帝、汉景帝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帝、唐玄宗宪宗肃宗宣宗、梁太祖、 后唐庄宗明宗、晋高祖,各置守陵两户,三年一祭以太牢;周桓王景王威烈王、汉 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献帝、魏明帝高贵乡公陈留王、晋惠 帝怀帝愍帝、西魏文帝、东魏孝静帝、唐高宗中宗睿宗德宗顺宗穆宗代宗敬宗文宗 武宗懿宗僖宗昭宗、梁少帝、后唐末帝诸陵,常禁樵采。"寻又禁河南府民耕晋、 汉庙需地。凡诸陵有经开发者,有司造衮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郭以葬,掩 坎日,所在长吏致祭。

又诏前代功臣、烈士,详其勋业优劣以闻。有司言:"齐孙膑晏婴、晋程婴公 孙杵臼、燕乐毅、汉曹参陈平韩信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关羽张飞诸葛 亮、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李靖李勣尉迟恭浑瑊段秀实等,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 冠;晋赵简子、齐孟尝君、赵赵奢、汉邴吉、唐高士廉唐俭岑文本马周为之次;南 燕慕容德、唐裴寂、元稹又次之。"诏孙膑等各置守冢三户,赵简子等各二户,慕 容德等禁樵采;其有开毁者,皆具棺郭、朝服以葬,掩坎日致祭,长吏奉行其事。

景德元年,诏:"前代帝王陵寝,名臣贤士、义夫节妇坟垄,并禁樵采,摧毁 者官为修筑;无主者碑碣、石兽之类,敢有坏者论如律。仍每岁首所在举行此令。" 郑州给唐相裴度守坟三户,赐秦国忠懿王钱俶守坟三户。加谥太公望昭烈武成王, 建庙青州,周公旦追封文宪王,建庙兖州,春秋委长吏致祭。

熙宁元年,从知濮州韩铎请:"尧陵在雷泽县东谷林山,陵南有尧母庆都灵台 庙,请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五户,免其租,奉洒扫。"又以中丞邓润甫言,唐 诸陵陵已定顷亩外,其余许耕佃为守陵户,余并禁止。先是,仁宗尝录唐张九龄九 代孙锡,狄仁杰裔孙国宝,郭子仪孙元亨,长孙无忌孙宏,皆命以官。神宗又录魏 征孙道严,段秀实十二世孙昊、八世孙文酉,仍复其家。

元祐六年,诏相州商王河亶甲冢、沂州费县颜真卿墓并载祀典。先是,乾德中, 定先代帝王配享仪,下诸州以时荐祭,牲用羊、豕,政和议礼局遂为定制。

绍兴元年,命祠禹于越州,及祠越王句践,以范蠡配。淳熙四年,静江守臣张 栻奏所领州有唐帝祠,其山曰尧山;有虞帝祠,其山曰虞山;请著之祀典。十四年, 衡州守臣刘清之奏:"史载炎帝陵在长沙茶陵,祖宗时给近陵七户守视,禁其樵牧, 宜复建庙,给户如故事。"淳祐八年,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陈韡再言,从之。

初,绍兴二年,驾部员外郎李愿奏:"程婴、公孙杵臼于赵最为功臣,神宗皇 嗣未建,封婴为成信侯,杵臼为忠智侯,命绛州立庙,岁时奉祀,其后皇嗣众多。 今庙宇隔绝,祭亦弗举,宜于行在所设位望祭。"从之。十一年,中书舍人朱翌言: "谨按晋国屠岸贾之乱,韩厥正言以拒之,而婴、杵臼皆以死匿其孤,卒立赵武, 而赵祀不绝,厥之功也。宜载之祀典,与婴、杵臼并享春秋之祀,亦足为忠义无穷 之劝。"礼寺亦言:"崇宁间已封厥义成侯,今宜依旧立祚德庙致祭。"十六年, 加婴忠节成信侯,杵臼通勇忠智侯,厥忠定义成侯。后改封婴疆济公,杵臼英略公, 厥启侑公,升为中祀。

诸祠庙。自开宝、皇祐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 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熙宁复诏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 以名闻。于是太常博士王古请:"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 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 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 次真君。"大观中,尚书省言,神祠加封爵等,未有定制,乃并给告、赐额、降敕。 已而诏开封府毁神祠一千三十八区,迁其像入寺观及本庙,仍禁军民擅立大小祠。 秘书监何志同言:"诸州祠庙多有封爵未正之处,如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 在潭州者封忠洁侯。永康军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应公。如此之类,皆未 有祀典,致前后差误。宜加稽考,取一高爵为定,悉改正之。他皆仿此。"故凡祠 庙赐额、封号,多在熙宁、元祐、崇宁、宣和之时。

其新立庙:若何承矩、李允则守雄州,曹玮帅秦州,李继和节度镇戎军,则以 有功一方者也。韩琦在中山,范仲淹在庆州,孙冕在海州,则以政有威惠者也。王 承伟筑祁州河堤,工部员外郎张夏筑钱塘江岸,则以为人除患者也。封州曹觐、德 庆府赵师旦、邕州苏缄、恩州通判董元亨、指挥使马遂,则死于乱贼者也。其王韶 于熙河,李宪于兰州,刘氵扈于水洛城,郭成于怀庆军,折御卿于岚州,作坊使王 吉于麟州神堂砦,各以功业建庙。寇准死雷州,人怜其忠,而赵普祠中山、韩琦祠 相州,则以乡里,皆载祀典焉。其他州县岳渎、城隍、仙佛、山神、龙神、水泉江 河之神及诸小祠,皆由祷祈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云。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