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志34 律历14|正史

《宋史》志34 律历14


中原既失,礼乐沦亡。高宗时,胡铨著《审律论》,曰:

臣闻司马迁有言曰:"六律为万事根本,其于兵械尤所重,望敌知吉凶,闻声 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臣尝深爱迁之言律于兵械为尤重,而深惜后之谈兵者 止以战斗、击刺、奇谋,此律之所以汨陈而学者未尝道也。

夫律、度、量、衡,古也渊源于马迁,滥觞于班固,刘昭挹其流,孟康、京房、 钱乐之之徒汨其泥而扬其波。迁之言曰:"黄钟之实八十一以为宫,而以九为法, 实如法,得长一寸,则黄钟为九寸矣。黄钟之实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以一万 九千六百八十三为法,实如法,亦得长一寸,亦黄钟为九寸也。然则十七万七千一 百四十七与夫所谓八十一者,虽多少之不同,而其实一也;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与夫 所谓九者,虽多少之不同,而其法一也。又曰,丑二,寅八,卯十六,辰六十四。 夫丑与卯,阴律也;寅与辰,阳律也。生阴律者皆二,所谓下生者倍其实;生阳律 者皆四,所谓上生者四其实。迁之言财数百,可谓简矣,而后之言律者祖焉,是不 亦渊源于马迁乎?

固之言曰:黄钟之实,八百一十分。盖迁意也。然以林钟之实五百四十,而乃 以为六百四十,林钟、太蔟之实以其长自乘,则声虽有,小同于黄钟之宫耳。然则 魏柴玉制律,而与黄钟商、徵不合,其失兆此矣。夫自子一分,终于亥十七万七千 一百四十七分,盖迁术也。而固亦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始动于子,参之于丑, 历十二辰之数,而得黄钟之实,以为阴阳合德,化生万物。其说盖有本矣。然其言 三分蕤宾损一,下生大吕,而不言夫所谓浊倍之变何?夫蕤宾之比于大吕,则蕤宾 清而大吕浊,今又损二分之一以生大吕,则大吕之声乃清于蕤宾,是不知夫倍大吕 之浊。然则萧衍之论,至于夹钟而裁长三寸七分,其失兆此矣。是不亦滥觞于班固 乎?

昭之言曰:推林钟之实至十一万八千九十八、太蔟之实至十五万七千四百六十 四,二乘而三约之者,为下生之实;四乘而三约之者,为上生之实。此迁、固之意, 昭则详矣。然以蕤宾为上生大吕,而大吕乃下生夷则,何也?盖昭之说阳生阴为下 生,阴生阳为上生。今以蕤宾为上生大吕,则是阳生阴,乃上生也;以大吕为下生 夷则,是阴生阳,乃下生也。其蔽亦由不知夫大吕有浊倍之变,则其视迁、固去本 远矣。是不亦挹其流于刘昭乎?

若夫孟康、京房、钱乐之之徒,则又大不然矣。夫班固以八十一分为黄钟之实, 起十二律之周径,度其长以容其实,初末尝有径三围九之说也。康之徒惑于八十一 分之实,以一寸为九十分,而不察方圜之异,于是有径三围九之论兴焉。天律之形 圜,如以为径三围九,则刓其四用之方,而不足于九分之数,以之容黍,岂能至于 千二百哉!然则所谓围九,方分也。何以知之?知龠之方,则知黄钟之分亦方也。 固虽无明说,其论洛下闳起历之法曰:"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 夫八十一寸者,是乃八百一十分,以千二百黍纳之龠中,则不摇而自满,是无异黄 钟之容也。龠之制,方寸而深八分。一龠之方,则黄钟之分,安得而不方哉!围九 方分而圜之,则径不止于三分矣。故夫径三围九之说,孟康为之也。

然由律生吕,数十有二,止矣;京氏演为六十,钱乐之广为三百六十,则与黄 帝之说悖矣。盖乐之用《淮南》之术,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而六之, 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以黄钟、太蔟、姑洗、林钟、南吕生三十有四,以 大吕、夹钟、中吕、蕤宾、夷则、无射生二十有七,应钟生二十有八,始于包育, 而终于安运。然由黄钟迄于壮进百有五十,则三分损一焉以下生;由依行迄于亿兆 二百有九,则三分益一焉以上生;惟安运为终而不生。其言与黄帝之法大相牴牾。 自迁、固而下,至是杂然莫适为主,至五季王朴而后议少定,沈括、蒋之奇论之当 矣。是不亦汨其泥而扬其波乎?

呜呼!律也者,固以实为本而法为末,陛下修其实于上,而有司方定其法于下, 以协天地中和之声,则夫数子者,其说有可考焉,臣敢轻议哉!

淳熙间,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吕新书》,朱熹称其超然远览,奋其独见,爬 梳剔抉,参互考寻,推原本根,比次条理,管括机要,阐究精微。其言虽多出于近 世之所未讲,而实无一字不本于古人之成法。其书有《律吕本原》、《律吕证辨》。 《本原》者,《黄钟》第一,《黄钟之实》第二,《黄钟生十二律》第三,《十二 律之实》第四,《变律》第五,《律生五声图》第六,《变声》第七,《八十四声 图》第八,《六十调图》第九,《候气》第十,《审度》第十一,《嘉量》第十二, 《谨权量》第十三。《证辨》者,《造律》第一,《律长短围径之数》第二,《黄 钟之实》第三,《三分损益上下相生》第四,《和声》第五。权臣既诬元定以伪学, 贬死舂陵,虽有其书,卒为空言,呜呼惜哉!

久之,宜春欧阳之秀复著《律通》,其自序曰:

自律吕之度数不见于经,而释经者反援《汉志》以为据,盖滥觞于《管子》、 《吕氏春秋》,流衍于《淮南子》、司马迁之书,而波助于刘歆、京房之学。班固 《汉志》,尽歆所出也;《司马彪志》,尽房所出也。后世协律者,类皆执守以为 定法。历代合乐,不为无人,而终不足以得天地阴阳之和声,所以不能追还于隆古 之盛者,大抵由三分损益之说拘之也。夫律固不能舍损益之说以求之,由其有损有 益,而后有上生下生之异。至其专用三分以为损益之法则失之,未免乎声与数之不 相合,有非天成之自然耳。

盖尝因其损益、上下生之义,而去其专用三分之蔽,乃多为分法以求之,自黄 钟以往,其下生者盈十,而上生者止一而已。此其数之或损或益,出于自然,而与 旧法固不侔矣。若谓相生之法,一下必一上,既上而复下,则其法之穷也,于蕤宾、 大吕间见之。夫黄钟而降,转以相生,至于姑洗则下生应钟,而应钟之上生蕤宾者, 法也。今乃蕤宾之生大吕,又从而上生焉,此《班志》所载,所以变其说为下生大 吕,而大吕之长遂用倍法矣。夫律之相生而用倍法,犹为有理,独专用三分以为损 益,则律之长短,不中乎天地自然之数尔。

生律之分,盖不止于三分损益之一端,以一律而分为三,此生律之极数,特一 求徵声之法耳。苟以三分损益,一下生而一上生,则声律殆无穷矣,何至于十二而 止也乎。夫十二律之生也,十律皆下生,一律独上生。唯其下生者,损之极也,而 后上生者益焉。上生则律穷矣,此穷上反下、穷下反上之理也。琴一弦之间具十二 律,皆用下生之法,而末以上生法终之。若以七弦而紧慢之为旋宫之法,则应钟一 均之律,宫声之外,多用倍法生一律矣。此天地声音自然而然,不可拘于一而不知 通变也。故正律止于十二而已。

窃意十二律之度数,当具于《周礼》之《冬官》,如《考工记》凫氏为钟、磬 氏为磬之类,各有一职。然《冬官》一篇既亡,则世无以考其度数之详,而三分损 益之说散见于书传者,恐或得之目击而不及识其全,或得之口授而未能究其误,或 求诸耳决而不能究其真,因是遂著为定论。夫人皆以为法之尽善矣,岂知三分损益 所生之律,乃仅得其声之近似而未真。盖非师旷之聪,则耳不能齐,其声之近似者, 足以惑人之听,是以不复求其法之未尽善者。此蔡邕所以不如耳决之明者,亦不能 尽信其法也。

后世之制乐者,不知律法之固有未善,而每患其声音高下之不协,以至取古昔 遗亡之器而求之,盖亦不知本矣。声以数而传,数以声而定,二者皆有自然之则。 如侈者声必咋,弇者声必郁,高者数必短,下者数必长。侈弇者,数也,未闻其声 而已知其有咋郁之分;高下者,声也,未见其数已知其有长短之异。故不得其自然 之声,则数不可得而考;不得其自然之数,则声不可得而言。今之制律者,不知出 此,而顾先区区于秬黍之纵横、古尺之修短、斛斗之广狭、钟磬之高下谋之,是何 足以得其声之和哉!

邵雍曰:"世人所见者,汉律历耳。"然则三分损益之法为未善,亦隐然矣。 近世蔡元定特著一书,可谓究心,然其说亦有可用与否。其可用者,多其所自得, 而又有证于古,凡载于吾书者可见矣;其否者,皆由习熟于三分上下生之说,而不 于声器之近似者察之也。岂尝察之而未有法以易之乎?此《律通》之所以作也。

盖律之所以长短,不止乎三分损益之一端,自四分以往,推而至于有二十分之 法。管之所以广狭,必限于千二百黍之定数,因其容受有方分、圜分之异,与黍体 不相合,而遂分辨其空龠有实积、隙积之理。其还相为宫之法,有以推见其为一阴 一阳相继之道,而非一上一下相生之谓也。

嗟乎!观吾书者,能知其数之出于自然而然,则知由先汉以前至于今日,上下 几二千年,凡史传所述三分损益一定之说者,可以删而去之矣。使其说之可用也, 则累世律可协、乐可和,何承天、刘焯辈不改其法矣。故京房六十律不足以和乐, 而况钱乐之衍为三百六十之非法,徒增多而无用乎?是其数非出于自然之无所加损, 而徒欲傅会于当期之日数云尔。

古之圣人所以定律止于十二者,自然之理数也。苟不因自然之理数,则以三分 损益之法衍之,声律殆不特三百六十而已也,而况京房之六十乎!且房之律,吾意 其自为之也,而托言受之焦延寿,以欺乎人,以售其说。使律法之善,何必曰受诸 人?律法不善矣,虽焦延寿何益哉!所谓善不善者,亦顾其法之可用与否耳。曩者, 魏汉津尝创用指尺以制律,乃窃京房之故智,上以取君之信,下以遏人之议,能行 之于一日,岂能使一世而用之乎?

今《律通》之作,其数之损益可以互相生,总为百四十四以为之体,或变之, 又可得二百一十有六以为之用,乾坤之策具矣。世不用则已,用则声必和,亦因古 黄钟九寸法审之,以人物之声而稍更定之耳。或曰:律止十二,胡为复衍百四十四 律乎?"应之曰:"十二者,正声也;百四十四者,变声也。使不为百四十四者, 何以见十二宫七声长短之有定数,而宫、商、角、徵、羽清浊之有定分乎?其要主 于和而已。故有正声则有变声也,通其变然后可与论律矣。"

《律通》上、下二篇:《十二律名数》第一,《黄钟起数》第二,《生律分正 法》第三,《生律分变法》第四,《正变生律分起算法》第五,《十二宫百四十四 律数》第六,《律数傍通法》第七,《律数傍通别法》第八;《九分为寸法辨》第 九、第十,《五十九律会同》第十一,《空围龠实辨》第十二,《十二律分阴阳图 说》第十三,《阳声阴声配乾坤图》第十四,《五声配五行之序》第十五,《七声 配五行之序》第十六,《七声分类》第十七,《十二宫七声倡和》第十八,《六十 调图说》第十九,《辨三律声法》第二十。真德秀、赵以夫皆盛称之。

舒州桐城县丞李如篪作《乐书》,评司马光、范镇所论律,曰:

镇得蜀人房庶言尺法,庶言:"尝得古本《汉书》,云:'度起于黄钟之长, 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积一千二百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 分。'今文脱去'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故自前世累黍为之,纵置之则太长, 横置之则太短。今新尺横置之不能容一千二百黍,则大其空径四厘六毫,是以乐声 太高,皆由儒者误以一黍为一分,其法非是。不若以千二百黍实管中,随其短长断 之,以为黄钟九寸之管九十分,其长一为一分,取三分以度空径,数合则律正矣。" 镇盛称此论,以为先儒用意皆不能到。其意谓制律之法,必以一千二百黍实黄钟九 寸之管九十分,其管之长一为一分,是度由律起也。光则据《汉书》正本之"度起 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 本无"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其意谓制律之法,必以一黍之广定为一分,九十 分则得黄钟之长,是律由度起也。

《书》云:"同律、度、量、衡。"先言律而后及度、量、衡,是度起于律, 信矣。然则镇之说是,而光之说非也。然庶之论积一千二百黍之广之说则非,必如 其说,则是律非起于度而起于量也。光之说虽非先王作律之本,而后之为律者,不 先定其分寸,亦无以起律。又其法本之《汉志》之文,则光之说亦不得谓其非是也。

故尝论之,律者,述气之管也。其候气之法,十有二月,每月为管,置于地中。 气之来至,有浅有深,而管之入地者,有短有长。十二月之气至,各验其当月之管, 气至则灰飞也。其为管之长短,与其气至之浅深,或不相当则不验。上古之圣人制 为十二管,以候十二辰之气,而十二辰之音亦由之而出焉。以十二管较之,则黄钟 之管最长,应钟之管至短;以林钟比于黄钟,则短其三分之一;以太簇比之林钟, 则长其三分之一;其余或长或短,皆上下于三分之一之数。其默符于声气自然之应 者如此也,当时恶睹所谓三分损益哉!又恶睹夫一千二百黍实黄钟容受之量与夫一 黍之广一为一分之说哉!古之圣人既为律矣,欲因之以起度、量、衡之法,遂取秬 黍之中者以实黄钟之管,满龠倾而数之,得黍一千有二百,因以制量;以一黍之广 而度之,得黄钟管九十分之一,因以起度;以一龠之黍之重而两之,因以生衡。去 古既远,先王作律之本始,其法不传,而犹有所谓一千二百黍为一龠容受之量与夫 一黍之广一为一分者可考也。推其容受而度其分寸,则律可得而成也。先王之本于 律以起度、量、衡者,自源而生流也;后人以度、量、衡而起律者,寻流而及源也。

光、镇争论往复,前后三十年不决,大概言以律起度,以度起律之不同。镇深 辟光以度起律之说,不知后世舍去度数,安得如古圣人默符声气之验,自然而成律 也哉?至若庶之增益《汉志》八字以为脱误,及其他纷纷之议,皆穿凿以为新奇, 虽镇力主之,非至当之论有补于律法者也。

如篪书曰《乐本》,曰《乐章》。

沙随程迥著《三器图议》,曰:"体有长短,所以起度也;受有多寡,所以生 量也;物有轻重,所以用权也。是器也,皆准之上党羊头山之秬黍焉。以之测幽隐 之情,以之达精微之理。推三光之运,则不失其度;通八音之变,则可召其和。以 辨上下则有品,以分隆杀则有节。凡朝廷之出治,生民之日用,未有顷刻不资焉者 也。古人以度定量,以量定权,必参相得,然后黄钟之律可求,八音五声从之而应 也。皇祐中,阮逸、胡瑗累黍定尺,既大于周尺,姑欲合其量也,然竟于权不合, 乃谓黍称二两,已得官称一两,反疑史书之误。及韩琦、丁度详定,知逸、瑗之失, 亦莫能以三器参相考也。"

先是,镇上封事曰:"乐者,和气也;发和气者,音声也。音声生于无形,故 古人以有形之物传其法,俾后人参考之。有形者何?秬黍也、律也、尺也、龠也、 鬴也、斛也、算数也、权称也、钟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相戾,而后为得也。" 迥谓:"以黍定三器,则十者无不该。三者,尺为之本。周尺也者,先儒考其制, 吻合者不一。至宋祁取《隋书》大业中历代尺十五等,独以周尺为之本,以考诸尺。 韩琦嘉祐累黍尺二,其一亦与周尺相近。司马备刻之于石。光旧物也。苟以是定尺, 又以是参定权量,以合诸器,如挈裘而振其领,其顺者不可胜数也。"

迥博学好古,朱熹深礼敬之。其后江陵府学教授庐陵彭应龙,既注《汉·律历 志》,设为问答,著《钟律辨疑》三卷,至为精密,发古人所未言者。

宋历在东都凡八改,曰《应天》、《乾元》、《仪天》、《崇天》、《明天》、 《奉元》、《观天》、《纪元》。星翁离散,《纪元历》亡,绍兴二年,高宗重购 得之,六月甲午,语辅臣曰:"历官推步不精,今历差一日,近得《纪元历》,自 明年当改正,协时月正日,盖非细事。"是岁,始议制浑仪。十一月,工部言, 《浑仪法要》当以子午为正,今欲定测枢极,合差局官二员。诏差李继宗等充测验 定正宫,俟造毕进呈日,同参详指说制度官丁师仁、李公谨入殿安设。三年正月壬 戌,进呈浑仪木样。壬申,太史局令丁师仁等言,省识东都浑仪四座:在测验浑仪 刻漏所曰至道仪,在翰林天文局曰皇祐仪,在太史局天文院曰熙宁仪,在合台曰元 祐仪,每座约铜二万余斤,今若半之,当万余斤。且元祐制造,有两府提举。时都 司覆实,用铜八千四百斤。诏工部置物料,临安府佣工匠,仍令工部长、贰提举。

五年,日官言,正月朔旦日食九分半,亏在辰正。常州布衣陈得一言:当食八 分半,亏在巳初。其言卒验。侍御史张致远言:"今岁正月朔日食,太史所定不验, 得一尝为臣言,皆有依据。盖患算造者不能通消息、盈虚之奥,进退、迟疾之分, 致立朔有讹。凡定朔小余七千五百以上者,进一日。绍兴四年十二月小余七千六百 八十,太史不进,故十一月小尽;今年五月小余七千一百八十,少三百二十,乃为 进朔,四月大尽。建炎三年定十一月三十日甲戌为腊,阴阳书曰:腊者,接也,以 故接新,在十二月近大寒前后戌日定之,若近大寒戌日在正月十一日,若即用远大 寒戌日定之,庶不出十二月。如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丙午大寒,后四日庚戌, 虽近,缘在六年正月一日,此时以十九日戊戌为腊。得一于岁旦日食,尝预言之, 不差厘刻。愿诏得一改造新历,委官专董其事。仍尽取其书,参校太史有无,以补 遗阙。择历算子弟粗通了者,授演撰之要,庶几日官无旷,历法不绝。"二月丙子, 诏秘书少监朱震即秘书省监视得一改造新历。八月,历成,震请赐名《统元》,从 之。诏翰林学士孙近为序,以六年颁行,迁震一秩,赐得一通微处士,官其一子。 道士裴伯寿等受赏有差。

得一等上推甲子之岁,得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日度起于虚中以为元。著《历 经》七卷,《历议》二卷,《立成》四卷,《考古春秋日食》一卷,《七曜细行》 二卷,《气朔入行草》一卷,诏付太史氏,副藏秘府。

绍兴九年,史官重修神宗正史,求《奉元历》不获,诏陈得一、裴伯寿赴阙补 修之。

十四年,太史局请制浑仪,工部员外郎谢伋言:"臣尝询浑仪之法,太史官生 论议不同,铸作之工,今尚阙焉。臣愚以为宜先询访制度,敷求通晓天文历数之学 者,参订是非,斯合古制。"苏颂之子应诏赴阙,请访求其父遗书,考质制度。宰 相秦桧曰:"在廷之臣,罕能通晓。"高宗曰:"此阙典也,朕已就宫中制造,范 制虽小,可用窥测,日以晷度、夜以枢星为则,非久降出,第当广其尺寸尔。"于 是命桧提举。时内侍邵谔善运思,专令主之,累年方成。

《统元历》颁行虽久,有司不善用之,暗用《纪元》法推步,而以《统元》为 名。乾道二年,日官以《纪元历》推三年丁亥岁十一月甲子朔,将颁行,裴伯寿诣 礼部陈《统元历》法当进作乙丑朔,于是依《统元历》法正之。

光州士人刘孝荣言:"《统元历》交食先天六刻,火星差天二度。尝自著历, 期以半年可成,愿改造新历。"礼部谓:"《统元历》法用之十有五年,《纪元历》 法经六十年,日月交食有先天分数之差,五星细行亦有二三度分之殊。算造历官拘 于依经用法,致朔日有进退,气节日分有误,于时宜改造。"伯寿言:"造历必先 立表测景验气,庶几精密。"判太史局吴泽私于孝荣,且言铜表难成、木表易坏以 沮之。乃诏礼部尚书周执羔提领改造新历,执羔亦谓测景验气,经涉岁月。孝荣乃 采万分历,作三万分以为日法,号《七曜细行历》,上之。三年,执羔以历来上, 孝宗曰:"日月有盈缩,须随时修改。"执羔对曰:"舜协时月正日,正为积久不 能无差,故协正之。"孝宗问曰:"今历与古历何如?"对曰:"尧时冬至日在牵 牛,今冬至日在斗一度。"

孝荣《七曜细行历》自谓精密,且预定是年四月戊辰朔日食一分,日官言食二 分,伯寿并非之,既而精明不食。孝荣又定八月庚戌望月食六分半,候之,止及五 分。又定戊子岁二月丁未望月食九分以上,出地,其光复满。伯寿言:"当食既, 复满在戌正三刻。"

侍御史单时言:"比年太史局以《统元历》稍差而用《纪元历》,《纪元》浸 差,迩者刘孝荣议改历,四月朔日食不验,日官两用《统元》、《纪元》以定晦朔, 二历之差,岁益已甚,非所以明天道、正人事也。如四月朔之日不食,虽为差误, 然一分之说,犹为近焉。八月望之月食五分,新历以为食六分,亦为近焉。闻欲以 明年二月望月食为验,是夜或有阴晦风雨,愿令日官与孝荣所定七政躔度其说异同 者,俟其可验之时,以浑象测之,察其稍近而屡中者,从其说以定历,庶几不致甚 差。"诏从之。十一月,诏国子司业权礼部侍郎程大昌、监察御史张敦实监太史局 验之。时孝宗务知历法疏密,诏太史局以高宗所降小浑仪测验造历。四年二月十四 日丁未望,月食生光复满,如伯寿言。

时等又言:"去年承诏,十二月癸卯、乙巳两夜监测太阴、太白,新历为近。 今年二月十四日望月食,臣与大昌等以浑仪定其光满,则旧历差近,新历差远。若 遽以旧历为是,则去年所测四事皆新历为近,今者所定月食,乃复稍差,以是知天 道之难测。儒者莫肯究心,一付之星翁历家,其说又不精密。愿令继宗、孝荣等更 定三月一日内七政躔度之异同者,仍令臣等往视测验而造历焉。"三月,诏时与大 昌同验之。太史局止用《纪元历》与新历测验,未尝参以《统元历》。臣等先求判 太史局李继宗、天文官刘孝荣等《统元》、《纪元》、新历异同,于三月初九日夜、 十一日早、十四日夜、二十日早诣太史局,召三历官上台,用铜仪窥管对测太阴、 木、火、土星昏晨度经历度数,参稽所供,监视测验。初九日昏度:旧历太阴在黄 道张宿十二度八十七分,在赤道张宿十度;新历在黄道张宿十四度四十分,在赤道 张宿十五度太。臣等验得在赤道张宿十五度半。今考之新历稍密,旧历皆疏。十一 日早晨度:木星在黄道室宿十五度七分,在赤道室宿十三度少;土星在黄道虚宿七 度三分,在赤道虚宿七度强。新历木星在黄道室宿十五度四十四分,在赤道室宿十 四度少弱;土星在黄道虚宿六度二十一分,在赤道虚宿六度少弱。臣等验得五更三 点,土星在赤道虚宿六度弱;五更五点,木星在赤道室宿十四度。今考之新历稍密, 旧历皆疏。十二日,都省令定验《统元》、《纪元》及新历疏密。《统元历》昏度, 太阴在黄道氐宿初度九十四分,在赤道氐宿三度少;《纪元历》在黄道氐宿初度八 十三分,在赤道氐宿二度太;新历在黄道亢宿八度七十一分,在赤道亢宿九度少弱。 三历官以浑仪由南数之,其太阴北去角宿距星二十一度少弱。新旧历官称昏度亢宿 未见,祗以窥管测定角宿距星,复以历书考东方七宿,角占十二度,亢占九度少; 既亢宿未见,当除角宿十二度,即太阴此时在赤道亢宿九度少弱。今考之新历全密, 《纪元》、《统元历》皆疏。二十日早晨度:《统元历》太阴在黄道斗宿十一度九 十一份,在赤道斗宿十二度少;火星在黄道危宿七度九十一分,在赤道危宿七度少; 土星在黄道虚宿八度八十二分,在赤道虚宿八度太强。《纪元历》太阴在黄道斗宿 十一度四十分,在赤道斗宿十一度半;火星在黄道危宿六度,在赤道危宿六度太; 土星在黄道虚宿七度三十九分,在赤道虚宿七度半弱。新历太阴在黄道斗宿十度六 十一分,在赤道斗宿十度少;火星在黄道危宿七度二十分,在赤道危宿六度;土星 在黄道虚宿六度五十三分,在赤道虚宿六度半。三历官验得太阴在赤道斗宿十度, 火星在赤道危宿六度强,土星在赤道虚宿六度半。今考之太阴,《纪元历》疏;火 星,新历、《纪元历》全密,《统元历》疏;土星,新历全密,《纪元》、《统元 历》疏。"

又诏时与尚书礼部员外郎李焘同测验,时等言:"先究《统元》、《纪元》、 新历异同,召三历官上台,用铜仪窥管对测太阴、土、火、木星晨度经历度数,参 稽所供,监视测验。二十四日早晨度:《统元历》太阴在黄道危宿十一度九十分, 在赤道危宿九度;木星在黄道室宿十八度一十五分,在赤道壁宿初度少;火星在黄 道危宿十度七十分,在赤道危宿十度;土星在黄道虚宿八度九十五分,在赤道虚宿 九度。《纪元历》太阴在赤道危宿十度五十三分,在赤道危宿八度半;木星在黄道 室宿十七度六十八分,在赤道室宿十四度少;火星在黄道危宿九度八十四分,在赤 道危宿九度;土星在黄道留在虚宿七度四十分,在赤道虚宿七度半。新历太阴在黄 道危宿十三度五分,在赤道危宿十二度;木星在黄道室宿十八度一十分,在赤道室 宿十六度半强;火星在黄道危宿十度八分,在赤道危宿九度;土星在黄道虚宿六度 六十分始留,在赤道虚宿六度半强始留。三历官验得太阴在赤道危宿十度,木星在 赤道室宿十六度太,火星在赤道危宿九度半,土星在赤道虚宿六度半弱。今考之太 阴,《统元历》精密、《纪元历》、新历皆疏;木星,新历稍密,《纪元》、《统 元历》皆疏;火星,《纪元》、新历皆稍密,《统元历》疏;土星,新历稍密, 《纪元》、《统元历》皆疏。二十七日早晨度:《统元历》木星在黄道壁宿初度四 十六分,在赤道壁宿初度太强;火星在黄道危宿十二度九十二分,在赤道危宿十二 度强;土星留在黄道虚宿八度九十八分,在赤道虚宿九度。《纪元历》木星在黄道 壁宿初度二十五分,在赤道壁宿初度分空;火星在黄道危宿十二度九十七分,在赤 道危宿十一度;土星留在黄道虚宿七度四十八分,在赤道虚宿七度半。新历木星在 黄道壁宿初度四十四分,在赤道壁宿初少强;火星在黄道危宿十二度二十二分,在 赤道危宿十一度半;土星留在黄道虚宿六度六十分,在赤道虚宿六度半强。三历官 验得木星在赤道壁宿初度少,火星在赤道危宿十一度,土星在赤道虚宿六度半。今 观木星,新历稍密,《纪元》、《统元历》皆疏;火星,《纪元历》全密,《统元》、 新历皆疏;土星,新历稍密,《纪元》、《统元历》皆疏。"

由是朝廷始知三历异同,乃诏太史局以新旧历参照行之。礼部言:"新旧历官 互相异同,参照实难,新历比之旧历稍密。"诏用新历,名以《乾道历》,己丑岁 颁行。

孝荣有《考春秋日食》一卷,《汉魏周隋日月交食》一卷,《唐日月交食》一 卷,《宋朝日月交食》一卷,《气朔入行》一卷,《强弱日法格数》一卷。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35 律历15|正史

《宋史》志35 律历15


乾道四年,礼部员外郎李焘言:"《统元历》行之既久,与天不合,固宜; 《大衍历》最号精微,用之亦不过三十余年,后之欲行远也难矣。抑历未差,无以 知其失;未验,无以知其是。仁宗用《崇天历》,天圣至皇祐四年十一月日食,二 历不效,诏以唐八历及宋四历参定,皆以《景福》为密,遂欲改作。而刘羲叟谓: "《崇天历》颁行逾三十年,所差无几,讵可偶缘天变,轻议改移?"又谓:"古 圣人历象之意,止于敬授人时,虽则预考交会,不必吻合辰刻,或有迟速,未必独 是历差。"乃从羲叟言,复用《崇天历》。羲叟历学为宋第一,欧阳修、司马光辈 皆遵用之。《崇天历》既复用,又十三年,治平二年,始改用《明天历》,历官周 琮皆迁官。后三年,验熙宁三年七月月食不效,乃诏复用《崇天历》,夺琮等所迁 官。熙宁八年,始更用《奉元历》,沈括实主其议。明年正月月食,遽不效,诏问 修历推恩者姓名,括具奏辨,得不废。识者谓括强辨,不许其深于历也。然后知羲 叟之言然。愿申饬历官,加意精思,勿执今是。益募能者,熟复讨论,更造密度, 补治新历。"缘焘尝承诏监视测验,值新历太阴、荧惑之差,恐书成所差或多,见 讥能者,乃诏诸道访通历者。久之,福州布衣阮兴祖上言新历差谬,荆大声不以白 部,即补兴祖为局生。

初,新历之成也,大声、孝荣共为之。至是,大声乃以太阴九道变赤道别演一 法,与孝荣立异于后。秘书少监、崇政殿说书兼权刑部侍郎汪大猷等言:"承诏于 御史台监集局官,参算明年太阴宿度,笺注御览诣实。今大声等推算明年正月至月 终九道太阴变赤道,限十二月十五日以前具稿成,至正月内,臣等召历官上台,用 浑仪监验疏密。"从之。

五年,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程大昌、侍御史单时,秘书丞唐孚、秘书郎李木 言:"都省下灵台郎充历算官盖尧臣、皇甫继明、宋允恭等言:'厥今更造《乾道 新历》,朝廷累委官定验,得见日月交食密近天道,五星行度允协躔次,惟九道太 阴间有未密。搜访能历之人补治新历,半年未有应诏者,独荆大声别演一法,与刘 孝荣《乾道历》定验正月内九道太阴行度。今来二法皆未能密于天道,《乾道》太 阴一法与诸历比较,皆未尽善。今撮其精微,撰成一法,其先推步到正月内九道太 阴正对在赤道宿度,愿委官与孝荣、大声验之。如或精密,即以所修九道经法,请 得与定验官更集孝荣、大声等同赴台,推步明年九道太阴正对在赤道宿度,点定月 分定验,从其善者用之。'大昌等从大声、孝荣所供正月内太阴九道宿度,已赴太 史局测验上中旬毕,及取大声、孝荣、尧臣等三家所供正月下旬太阴宿度,参照览 视,测验疏密,尧臣、继明、允恭请具今年太阴九道宿度。欲依逐人所请,限一月 各具今年太阴九道变黄道正对赤道其宿某度,依经具稿,送御史台测验官不时视验, 然后见其疏密。"

裴伯寿上书言:

孝荣自陈预定丁亥岁四月朔日食、八月望月食,俱不验。又定去年二月望夜二 更五点月食九分以上,出地复满。臣尝言于宰相,是月之食当食既出地,《纪元历》 亦食既出地,生光在戌初二刻,复满在戌正三刻。是夕,月出地时有微云,至昏时 见月已食既,至戌初三刻果生光,即食既出地可知;复满在戌正三刻,时二更二点: 臣所言卒验。孝荣言见行历交食先天六刻,今所定月食复满,乃后天四刻,新历谬 误为甚。

其一曰步气朔,孝荣先言气差一日,观景表方知其失,此不知验气者也。臣之 验气,差一二刻亦能知之。《纪元》节气,自崇宁间测验,逮今六十余载,不无少 差,苟非测验,安知其失?凡日月合朔,以交食为验,今交食既差,朔亦弗合矣。

其二曰步发敛,止言卦候而已。

其三曰步日躔,新历乃用《纪元》二十八宿赤道度,暨至分宫,遽减《纪元》 过宫三十余刻,殊无理据。而又赤道变黄道宿度,娄、胃二宿顿减《纪元》半度。 在术则娄、胃二宿合二十八度,娄当十二度太,今新历娄作十二度半,乃弃四分度 之一。室、轸二宿虚收复多,少数变宿,分宫既讹,是以乾道己丑岁太阳过宫差误。

其四曰步晷漏,新历不合前史。唐开元十二年测景于天下,安南测夏至午中晷 在表南三寸三分,新历算在表北七寸;其铁勒测冬至午中晷长一丈九尺二寸六分, 新历算晷长一丈四尺九寸九分,乃差四尺二寸七分,其谬盖若此。

其五曰步月离,诸历迟疾、朏朒极数一同,新历朏之极数少朒之极数四百九十 三分,疾之极数少迟之极数二十分,不合历法。

其六曰步交会,新历妄设阳准、阴准等差,盖欲苟合已往交食,其间复有不合 者,则迁就天道,所以预定丁亥、戊子二岁日月之食,便见差违。

其七曰步五星,以浑仪测验新历星度,与天不合。盖孝荣与同造历人皆不能探 端知绪,乃先造历,后方测验,前后倒置,遂多差失。夫立表验气,窥测七政,然 后作历,岂容掇拾绪余,超接旧历,以为新术,可乎?

新历出于五代民间《万分历》,其数朔余太强,明历之士往往鄙之。今孝荣乃 三因万分小历,作三万分为日法,以隐万分之名。三万分历即万分历也。缘朔余太 强,孝荣遂减其分,乃增立秒,不入历格。前古至于宋诸历,朔余并皆无秒,且孝 荣不知王处讷于万分增二,为《应天历》日法,朔余五千三百七,自然无秒,而去 王朴用秒之历。

臣与造《统元历》之后,潜心探讨复三十余年,考之诸历,得失晓然。诚假臣 演撰之职,当与太史官立表验气,窥测七政,运算立法,当远过前历。

诏送监视测验官详之,达于尚书省。

时谈天者各以技术相高,互相诋毁。谏议大夫单时、秘书少监汪大猷、国子司 业权礼部侍郎程大昌、秘书丞唐孚、秘书郎李木言:"《乾道新历》,荆大声、刘 孝荣同主一法,自初测验以至权行施用,二人无异议。后缘新历不密,诏访求通历 者,孝荣乃讼阮兴祖缘大声补局生,自是纷纷不已。大声官以判局提点历书为名, 乃言不当责以立法起算。不知起历授时,何所凭据。且正月内五夜,比较孝荣所定 五日并差,大声所定五日内三日的中,两日稍疏。继伯寿进状献术,时等将求其历 书上台测验,务求至当,而大声等正居其官,乃饰辞避事,测验弗精。且大声、孝 荣同立新法,今犹反覆,苟非各具所见,他日历成,大声妄有动摇,即前功尽废。 请令孝荣、大声、尧臣、伯寿各具乾道五年五月已后至年终,太阴五星排日正对赤 道躔度,上之御史台,令测验官参考。"诏从之。

六年,日官言:"比诏权用《乾道历》推算,今岁颁历于天下,明年用何历推 算?"诏亦权用《乾道历》一年。秋,成都历学进士贾复自言,诏求推明荧惑、太 阴二事,转运使资遣至临安,愿造新历毕还蜀,仍进《历法九议》。孝宗嘉其志, 馆于京学,赐廪给。太史局李继宗等言:"十二月望,月食大分七、小分九十三。 贾复、刘大中等各亏初、食甚分夜不同。"诏礼部侍郎郑闻监李继宗等测验。是夜, 食八分。秘书省言,灵台郎宋允恭、国学生林永叔、草泽祝斌、黄梦得、吴时举、 陈彦健等各推算日食时刻、分数异同。乃诏谏议大夫姚宪监继宗等测验五月朔日食。 宪奏时刻、分数皆差舛,继宗、泽、大声削降有差。

太史局春官正、判太史局吴泽等言:"乾道十年颁赐历日,其中十二月已定作 小尽,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注:癸未朔,毕乾道十一年正月一日。《崇天》、《统 元》二历算得甲申朔,《纪元》、《乾道》二历算得癸未朔,今《乾道历》正朔小 余,约得不及进限四十二分,是为疑朔。更考日月之行,以定月朔大小,以此推之, 则当是甲申朔。今历官弗加精究,直以癸未注正朔,窃恐差误,请再推步。于是俾 继宗监视,皆以是年正月朔当用甲申。兼今岁五月朔,太阳交食,本局官生瞻视到 天道日食四分半:亏初西北,午时五刻半;食甚正北,未初二刻;复满东北,申初 一刻。后令永叔等五人各言五月朔日食分数并亏初、食甚、复满时刻皆不同。并见 行《乾道历》比之,五月朔天道日食多算二分少强,亏初少算四刻半,食甚少算三 刻,复满少算二刻已上。又考《乾道历》比之《崇天》、《纪元》、《统元》三历, 日食亏初时刻为近;较之《乾道》,日食亏初时刻为不及。继宗等参考来年十二月 系大尽,及十一年正月朔当用甲申,而太史局丞、同判太史局荆大声言《乾道历》 加时系不及进限四十二分,定今年五月朔日食亏初在午时一刻。今测验五月朔日食 亏初在午时五刻半,《乾道历》加时弱四百五十分,苟以天道时刻预定乾道十二年 正月朔,已过甲申日四百五十分。大声今再指定乾道十一年正月合作甲申朔,十年 十二月合作大尽,请依太史局详定行之。"五月,诏历官详定。

淳熙元年,礼部言:"今岁颁赐历书,权用《乾道新历》推算,明年复欲权用 《乾道历》。"诏从之。十一月,诏太史局春官正吴泽推算太阳交食不同,令秘书 省敕责之,并罚造历者。三年,判太史局李继宗等奏:"令集在局通算历人重造新 历,今撰成新历七卷,《推算备草》二卷,校之《纪元》、《统元》、《乾道》诸 历,新历为密,愿赐历名。"于是诏名《淳熙历》,四年颁行,令礼部、秘书省参 详以闻。

淳熙四年正月,太史局言:"三年九月望,太阴交食。以《纪元》、《统元》、 《乾道》三历推之,初亏在攒点九刻,食二分及三分已上;以新历推之,在明刻内 食大分空,止在小分百分中二十七。是夜,瞻候月体盛明,虽有云而不翳,至旦不 见亏食,于是可见《纪元》、《统元》、《乾道》三历不逮新历之密。今当预期推 算淳熙五年历,盖旧历疏远,新历未行,请赐新历名,付下推步。"

礼部验得孟邦杰、李继宗等所定五星行度分数各有异同。继宗云:六月癸酉, 木星在氐宿三度一十九分。邦杰言:夜昏度瞻测得木星在氐宿三度半,半系五十分, 虽见月体,而西南方有云翳之。继宗云:是月戊寅,木星在氐宿三度四十一分;邦 杰言:四望有云,虽云间时露月体,所可测者木星在氐宿三度太,太系七十五分。 继宗云:庚辰土星在毕宿三度二十四分,金星在参宿五度六十五分,火星在井宿七 度二十七分;邦杰言:五更五点后,测见土星入毕宿二度半,半系五十分,金星入 参宿六度半,火星入井宿八度多三分。继宗云:七月辛丑,太阴在角宿初度七十一 分,木星在氐宿五度七十六分;邦杰言:测见昏度太阴入轸宿十六度太,太系七十 五分,木星入氐宿六度少,少系二十五分。孝宗曰:"自古历无不差者,况近世此 学不传,求之草泽,亦难其人。"诏以《淳熙历》权行颁用一年。

五年,金遣使来朝贺会庆节,妄称其国历九月庚寅晦为己丑晦。接伴使、检详 丘辨之,使者辞穷,于是朝廷益重历事。李继宗、吴泽言:"今年九月大尽,系三 十日,于二十八日早晨度瞻见太阴离东浊高六十余度,则是太阴东行未到太阳之数。 然太阴一昼夜东行十三度余,以太阴行度较之,又减去二十九日早晨度太阴所行十 三度余,则太阴尚有四十六度以上未行到太阳之数,九月大尽,明矣。其金国九月 作小尽,不当见月体;今既见月体,不为晦日。乞九月三十日、十月一日差官验之。" 诏遣礼部郎官吕祖谦。祖谦言:"本朝十月小尽,一日辛卯朔,夜昏度太阴躔在尾 宿七度七十分。以太阴一昼夜平行十三度三十一分,至八日上弦日,太阴计行九十 一度余。按历法,朔至上弦,太阴平行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当在室宿一度太。金国 十月大尽,一日庚寅朔,夜昏度太阴约在心宿初度三十一分。太阴一昼夜亦平行十 三度三十一分,自朔至本朝八日为金国九日,太阴已行一百四度六十二分,比之本 朝十月八日上弦,太阴多行一昼夜之数。今测见太阴在室宿二度,计行九十二度余, 始知本朝十月八日上弦,密于天道。"诏祖谦复测验。是夜,邦杰用浑天仪法物测 验,太阴在室宿四度,其八日上弦夜所测太阴在室宿二度。按历法,太阴平行十三 度余,行迟行十二度。今所测太阴,比之八日夜又东行十二度,信合天道。

十年十月,诏:甲辰岁历字误,令礼部更印造,颁诸安南国。继宗、泽及荆大 声削降有差。

十二年九月,成忠郎杨忠辅言:"《淳熙历》简陋,于天道不合。今岁三月望, 月食三更二点,而历在二更二点;数亏四分,而历亏几五分。四月二十三日,水星 据历当夕伏,而水星方与太白同行东井间,昏见之时,去浊犹十五余度。七月望前, 土星已伏,而历犹注见。八月未弦,金已过氐矣,而历犹在亢。此类甚多,而朔差 者八年矣。夫守疏敝之历,不能革旧,其可哉!忠辅于《易》粗窥大衍之旨,创立 日法,撰演新历,不敢以言者,诚惧太史顺过饣布非。恃刻漏则水有增损、迟疾, 恃浑仪则度有广狭、斜正。所赖今岁九月之交食在昼,而《淳熙历》法当在夜,以 昼夜辨之,不待纷争而决矣。辄以忠辅新历推算,淳熙十二年九月定望日辰退乙未, 太阴交食大分四、小分八十五,晨度带入渐进大分一、小分七;亏初在东北,卯正 一刻一十一分,系日出前;食甚在正北,辰初一刻一十分;复满在西北,辰正初刻, 并日出后。其日日出卯正二刻后,与亏初相去不满一刻。以地形论之,临安在岳台 之南,秋分后昼刻比岳台差长,日当先历而出,故知月起亏时,日光已盛,必不见 食。以《淳熙历》推之,九月望夜,月食大分五、小分二十六,带入渐进大分三、 小分四十七;亏初在东北,卯初三刻,系攒点九刻后;食甚在正北,卯正三刻后; 复满在西北,辰正初刻后,并在昼。"礼部乃考其异同,孝宗曰:"日月之行有疏 数,故历久不能无差,大抵月之行速,多是不及,无有过者。可遣台官、礼部官同 验之。"诏遣礼部侍郎颜师鲁。其夜戌正二刻,阴云蔽月,不辨亏食。师鲁请诏精 于历学者与太史定历,孝宗曰:"历久必差,闻来年月食者二,可俟验否?"

十三年,右谏议大夫蒋继周言,试用民间有知星历者,遴选提领官,以重其事, 如祖宗之制。孝宗曰:"朝士鲜知星历者,不必专领。"乃诏有通天文历算者,所 在州、军以闻。八月,布衣皇甫继明等陈:"今岁九月望,以《淳熙历》推之,当 在十七日,实历敝也。太史乃注于十六日之下,徇私迁就,以掩其过。请造新历。" 而忠辅乞与历官刘孝荣及继明等各具己见,合用历法,指定今年八月十六日太阴亏 食加时早晚、有无带出、所见分数及节次、生光复满方面、辰刻、更点同验之,仰 合乾象,折衷疏密。再请今年八月二十九日验月见东方一事,苟见月余光,则其日 不当以为晦也。又今年九月十六日验月未盈一事,苟见月体东向之光犹薄,则其日 不当为望也。知晦望之差,则朔之差明矣。必使气之与朔无毫发之差,始可演造新 历。付礼部议,各具先见,指定太阴亏食分数、方面、辰刻,定验折衷。诏师鲁、 继周监之。既而孝荣差一点,继明等差二点,忠辅差三点,乃罢遣之。

十四年,国学进士会稽石万言:

《淳熙历》立元非是,气朔多差,不与天合。按淳熙十四年历,清明、夏至、 处暑、立秋四气,及正月望、二月十二月下弦、六月八月上弦、十月朔,并差一日。 如卦候、盈、虚、没、灭、五行用事,亦各随气朔而差。南渡以来,浑仪草创,不 合制度,无圭表以测日景长短,无机漏以定交食加时,设欲考正其差,而太史局官 尚如去年测验太阴亏食,自一更一点还光一分之后,或一点还光二分,或一点还光 三分以上,或一点还光三分以下,使更点乍疾乍徐,随景走弄,以肆欺蔽。若依晋 泰始、隋开皇、唐开元课历故事,取《淳熙历》与万所造之历各推而上之于千百世 之上,以求交食,与夫岁、月、日、星辰之著见于经史者为合与否,然后推而下之, 以定气朔,则与前古不合者为差,合者为不差,甚易见也。

然其差谬非独此耳,冬至日行极南,黄道出赤道二十四度,昼极短,故四十刻, 夜极长,故六十刻;夏至日行极北,黄道入赤道二十四度,昼极长,故六十刻,夜 极短,故四十刻;春、秋二分,黄、赤二道平而昼夜等,故各五十刻。此地中古今 不易之法。至王普重定刻漏,又有南北分野、冬夏昼夜长短三刻之差。今《淳熙历》 皆不然,冬至昼四十刻极短、夜六十刻极长,乃在大雪前二日,所差一气以上;自 冬至之后,昼当渐长,夜当渐短,今过小寒,昼犹四十刻,夜犹六十刻,所差七日 有余;夏至昼六十刻极长、夜四十刻极短,乃在芒种前一日,所差亦一气以上;自 夏至之后,昼当渐短,夜当渐长,今过小暑,昼犹六十刻,夜犹四十刻,所差亦七 日有余;及昼、夜各五十刻,又不在春分、秋分之下。

至于日之出入,人视之以为昼夜,有长短,有渐,不可得而急与迟也,急与迟 则为变。今日之出入增减一刻,近或五日,远或三四十日,而一急一迟,与日行常 度无一合者。请考正《淳熙历》法之差,俾之上不违于天时、下不乖于人事。

送秘书省、礼部详之。

皇甫继明、史元寔、皇甫迨、庞元亨等言:"石万所撰《五星再聚历》,乃用 一万三千五百为日法,特窃取唐末《崇元》旧历而婉其名尔。《淳熙历》立法乖疏, 丙午岁定望则在十七日,太史知其不可,遂注望于十六日下,以掩其过。臣等尝陈 请于太史局官对辨,置局更历,迄今未行。今考《淳熙历经》则又差于将来。戊申 岁十一月下弦则在二十四日,太史局官必俟颁历之际,又将妄退于二十三日矣。法 不足恃,必假迁就,而朔望二弦,历法纲纪,苟失其一,则五星盈缩、日月交会、 与夫昏旦之中星、昼夜之晷刻,皆不可得而正也。浑仪、景表,壶漏之器,臣等私 家无之,是以历之成书,犹有所待。国朝以来,必假创局而历始成,请依改造大历 故事,置局更历,以祛太史局之敝。"事上闻,宰相王淮奏免送后省看详,孝宗曰: "使秘书省各司同察之,亦免有异同之论。"六月,给事中兼修玉牒官王信亦言更 历事,以为历法深奥,若非详加测验,无以见其疏密。乞令继明与万各造来年一岁 之历,取其无差者。诏从之。十二月,进所造历。淮等奏:"万等历日与淳熙十五 年历差二朔,《淳熙历》十一月下弦在二十四日,恐历法有差。"孝宗曰:"朔岂 可差?朔差则所失多矣。"乃命吏部侍郎章森、秘书丞宋伯嘉参定以闻。

十五年,礼部言:"万等所造历与《淳熙历》法不同,当以其年六月二日、十 月晦日月不应见而见为验,兼论《淳熙历》下弦不合在十一月二十四日,是日请遣 官监视。"诏礼部侍郎尤袤与森监之。六月二日,森奏:"是夜月明,至一更二点 入浊。"十月晦,袤奏:"晨前月见东方。"孝宗问:"诸家孰为疏密?"周必大 等奏:"三人各定二十九日早,月体尚存一分,独忠辅、万谓既有月体,不应小尽。" 孝宗曰:"十一月合朔在申时,是以二十九日尚存月体耳。"

十六年,承节郎赵涣言:"历象大法及《淳熙历》,今岁冬至并十二月望,月 食皆后天一辰,请遣官测验。"诏礼部侍郎李巘、秘书省邓驲等视之。巘等请用太 史局浑仪测验,如乾道故事,差秘书省提举一员专监之。诏差秘书丞黄艾、校书郎 王叔简。

绍熙元年八月,诏太史局更造新历颁之。二年正月,进《立成》二卷、《绍熙 二年七曜细行历》一卷,赐名《会元》,诏巘序之。

绍熙四年,布衣王孝礼言:"今年十一月冬至,日景表当在十九日壬午,《会 元历》注乃在二十日癸未,系差一日。《崇天历》癸未日冬至加时在酉初七十六分, 《纪元历》在丑初一刻六十七分,《统元历》在丑初二刻二分,《会元历》在丑初 一刻二百四十分。迨今八十有七年,常在丑初一刻,不减而反增。《崇天历》寔天 圣二年造,《纪元历》崇宁五年造,计八十二年。是时测景验气,如冬至后天乃减 六十七刻半,方与天道协。其后陈得一造《统元历》,刘孝荣造《乾道》、《淳熙》、 《会元》三历,未尝测景。苟弗立表测景,莫识其差。乞遣官令太史局以铜表同孝 礼测验。"朝迁虽从之,未暇改作。"

庆元四年,《会元历》占候多差,日官、草泽互有异同,诏礼部侍郎胡纮充提 领官,正字冯履充参定官,监杨忠辅造新历。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姚愈言:"太史局 文籍散逸,测验之器又复不备,几何而不疏略哉!汉元凤间,言历者十有一家,议 久不决,考之经籍,验之帝王录,然后是非洞见。元和间,以《太初》违天益远, 晦朔失实,使治历者修之,以无文证验,杂议蜂飨起,越三年始定。此无他,不得 儒者以总其纲,故至于此也。《周官》冯相氏、保章氏志日月星辰之运动,而冢宰 实总之。汉初,历官犹宰属也。熙宁间,司马光、沈括皆尝提举司天监,故当是时 历数明审,法度严密。乞命儒臣常兼提举,以专其责。"

五年,监察御史张岩论冯履唱为诐辞,罢去。诏通历算者所在具名来上。及忠 辅历成,宰臣京镗上进,赐名《统天》,颁之,凡《历经》三卷,《八历冬至考》 一卷,《三历交食考》三卷,《晷景考》一卷,《考古今交食细草》八卷,《盈缩 分损益率立成》二卷,《日出入晨昏分立成》一卷,《岳台日出入昼夜刻》一卷, 《赤道内外去极度》一卷,《临安午中晷景常数》一卷,《禁漏街鼓更点辰刻》一 卷,《禁漏五更攒点昏晓中星》一卷,《将来十年气朔》二卷,《己未庚申二年细 行》二卷,总三十二卷。庆元五年七月辛卯朔,《统天历》推日食,云阴不见。六 年六月乙酉朔,推日食不验。

嘉泰二年五月甲辰朔,日有食之,诏太史与草泽聚验于朝,太阳午初一刻起亏, 未初刻复满。《统天历》先天一辰有半,乃罢杨忠辅,诏草泽通晓历者应聘修治。

开禧三年,大理评事鲍澣之言:"历者,天地之大纪,圣人所以观象明时,倚 数立法,以前民用而诏方来者。自黄帝以来,至于秦、汉,六历具存,其法简易, 同出一术。既久而与天道不相符合,于是《太初》、《三统》之法相继改作,而推 步之术愈见阔疏,是以刘洪,祖冲之之减破斗分,追求月道,而推测之法始加详焉。 至于李淳风、一行而后,总气朔而合法,效乾坤而拟数,演算之法始加备焉。故后 世之论历,转为精密,非过于古人也,盖积习考验而得之者审也。试以近法言之: 自唐《麟德》、《开元》而至于五代所作者,国初《应天》而至于《绍熙》、《会 元》,所更者十二书,无非推求上元开辟为演纪之首,气朔同元,而七政会于初度。 从此推步,以为历本,未尝敢辄为截法,而立加减数于其间也。独石晋天福间,马 重绩更造《调元历》,不复推古上元甲子七曜之会,施于当时,五年辄差,遂不可 用,识者咎之。今朝廷自庆元三年以来,测验气景,见旧历后天十一刻,改造新历, 赐名《统天》,进历未几,而推测日食已不验,此犹可也。但其历书演纪之始,起 于唐尧二百余年,非开辟之端也。气朔五星,皆立虚加、虚减之数;气朔积分,乃 有泛积、定积之繁。以外算而加朔余,以距算而减转率,无复强弱之法,尽废方程 之旧。其余差漏,不可备言。以是而为术,乃民间之小历,而非朝廷颁正朔、授民 时之书也。汉人以谓历元不正,故盗贼相续,言虽迂诞,然而历纪不治,实国家之 重事。愿诏有司选演撰之官,募通历之士,置局讨论,更造新历,庶几并智合议, 调治日法,追迎天道,可以行远。"

澣之又言:"当杨忠辅演造《统天历》之时,每与议论历事,今见《统天历》 舛近,亦私成新历。诚改新历,容臣投进,与太史、草泽诸人所著之历参考之。" 七月,澣之又言:"《统天历》来年闰差,愿以诸人所进历,令秘书省参考颁用。"

秘书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曾渐言:"改历,重事也,昔之主监事 者,无非道术精微之人,如太史公、洛下闳、刘歆、张衡、杜预、刘焯、李淳风、 一行、王朴等,然犹久之不能无差。其余不过递相祖述,依约乘除,舍短取长,移 疏就密而已,非有卓然特达之见也。一时偶中,即复舛戾。宋朝敝在数改历法。 《统天历》颁用之初,即已测日食不验,因仍至今置闰遂差一月,其为当改无疑。 然朝廷以一代钜典责之专司,必其人确然著论,破见行之非,服众多之口,庶几可 见。按乾道、淳熙、庆元,凡三改历,皆出刘孝荣一人之手,其后遂为杨忠辅所胜。 久之,忠辅历亦不验,故孝荣安职至今。绍熙以来,王孝礼者数以自陈,每预测验, 或中或不中;李孝节、陈伯祥本皆忠辅之徒;赵达,卜筮之流;石如愚献其父书, 不就测验晷景,止定月食分数,其术最疏;陈光则并与交食不论,愈无凭依。此数 人者,未知孰为可付,故鲍澣之屡以为请。今若降旨开局,不过收聚此数人者,和 会其说,使之无争。来年闰差,其事至重。今年八月,便当颁历外国,而三数月之 间急遽成书,结局推赏,讨论未尽,必生诋訾。今刘孝荣、王孝礼、李孝节、陈伯 祥所拟改历,及澣之所进历,皆已成书,愿以众历参考,择其与天道最近且密者颁 用,庶几来年置闰不差。请如先朝故事,搜访天下精通历书之人,用沈括所议,以 浑仪、浮漏、圭表测验,每日记录,积三五年,前后参较,庶几可传永久。"

渐又言:"庆元三年以后,气景比旧历有差,至四年改造新历未成时,当颁五 年历,乃差官以测算晷景、气朔加时辰刻附《会元历》颁赐。今若颁来年气朔,既 有去年十月以后、今年正月以前所测晷景,已见天道冬至加时分数,来年置闰,比 之《统天历》亦已不同,兼诸所进历并可参考。请速下本省,集判局官于本省参考, 使澣之覆考,以最近之历推算气朔颁用。"于是诏渐充提领官,澣之充参定官,草 泽精算造者、尝献历者与造《统天历》者皆延之,于是《开禧》新历议论始定。诏 以戊辰年权附《统天历》颁之。既而婺州布衣阮泰发献《浑仪十论》,且言《统天》、 《开禧》历皆差。朝廷令造木浑仪,赐文解罢遣之。

嘉定三年,邹淮言历书差忒,当改造。试太子詹事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兼秘书监戴溪等言,请询渐、澣之造历故事。诏溪充提领官,澣之充参定官,邹淮 演撰,王孝礼、刘孝荣提督推算官生十有四人,日法用三万五千四百。四年春,历 成,未及颁行,溪等去国,历亦随寝。韩侂胄当国,或谓非所急,无复敢言历差者, 于是《开禧历》附《统天历》行于世四十五年。

嘉泰元年,中奉大夫、守秘书监俞丰等请改造新历。监察御史施康年劾太史局 官吴泽、荆大声、周端友循默尸禄,言灾异不及时,诏各降一官。臣僚言:"颁正 朔,所以前民用也。比历书一日之间,吉凶并出,异端并用,如土鬼、暗金兀之类, 则添注于凶神之上犹可也,而其首则揭九良之名,其末则出九曜吉凶之法、勘昏行 嫁之法,至于《周公出行》、《一百二十岁宫宿图》,凡闾阎鄙俚之说,无所不有。 是岂正风俗、示四夷之道哉!愿削不经之论。"从之。二年五月朔,日食,太史以 为午正,草泽赵大猷言午初三刻半日食三分。诏著作郎张嗣古监视测验,大猷言然, 历官乃抵罪。

嘉定四年,秘书省著作郎兼权尚左郎丁端祖请考试司天生。十三年,监察御史 罗相言:"太史局推测七月朔太阳交食,至是不食。愿令与草泽新历精加讨论。" 于是泽等各降一官。

淳祐四年,兼崇政殿说书韩祥请召山林布衣造新历。从之。五年,降算造成永 祥一官,以元算日食未初三刻,今未正四刻,元算亏八分,今止六分故也。

八年,朝奉大夫、太府少卿兼尚书左司郎中兼敕令所删修官尹涣言:"历者, 所以统天地、侔造化,自昔皆择圣智典司其事。后世急其所当缓,缓其所当急,以 为利吾国者,惟钱谷之务;固吾圉者,惟甲兵是图,至于天文、历数,一切付之太 史局,荒疏乖谬,安心为欺,朝士大夫莫有能诘之者。请召四方之通历算者至都, 使历官学焉。"

十一年,殿中侍御史陈垓言:"历者,天地之大纪,国家之重事。今淳祐十年 冬所颁十一年历,称成永祥等依《开禧》新历推算,辛亥岁十二月十七日立春在酉 正一刻,今所颁历乃相师尧等依《淳祐》新历推算,到壬子岁立春日在申正三刻。 质诸前历,乃差六刻,以此颁行天下,岂不贻笑四方!且许时演撰新历,将以革旧 历之失。又考验所食分数,《开禧》旧历仅差一二刻,而李德卿新历差六刻二分有 奇,与今颁行前后两历所载立春气候分数亦差六刻则同。由此观之,旧历差少,未 可遽废;新历差多,未可轻用。一旦废旧历而用新历,不知何所凭据。请参考推算 颁行。"

十二年,秘书省言:"太府寺丞张湜同李德卿算造历书,与谭玉续进历书颇有 牴牾,省官参订两历得失疏密以闻。其一曰:玉讼德卿窃用《崇天历》日法三约用 之。考之《崇天历》用一万五百九十为日法,德卿用三千五百三十为日法,玉之言 然。其二曰:玉讼积年一亿二千二十六万七千六百四十六,不合历法。今考之德卿 用积年一亿以上。其三曰:玉讼壬子年六月,癸丑年二月、六月、九月,丙辰年七 月置闰皆差一日。今秘书省检阅林光世用二家历法各为推算。其四曰:德卿历与玉 历壬子年立春、立夏以下十五节气时刻皆同,雨水、惊蛰以下九节气各差一刻。其 五曰:德卿推壬子年二月乙卯朔日食,带出已退所见大分八;玉推日食,带出已退 所见大分七。辰当壁宿度,同。其六曰:德卿历斗分作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 八秒,玉历斗分作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九秒,二历斗分仅差一秒。惟二十八 秒之法,起于齐祖冲之,而德卿用之。使冲之之法可久,何以历代增之?玉既指其 谬,又多一秒,岂能必其天道合哉!请得商隺推算,合众长而为一,然后赐名颁 行。"十二年,历成,赐名《会天》,宝祐元年行之,史阙其法。

咸淳六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至后为闰十一月。既已颁历,浙西安抚司准备差 遣臧元震言:

历法以章法为重,章法以章岁为重。盖历数起于冬至,卦气起于《中孚》,十 九年谓之一章,一章必置七闰,必第七闰在冬至之前,必章岁至、朔同日。故《前 汉·志》云:"朔旦冬至,是谓章月。"《后汉·志》云:"至、朔同日,谓之章 月。""积分成闰,闰七而尽,其岁十九,名之曰章。"《唐志》曰:"天数终于 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章法之不可废也若此。

今所颁庚午岁历,乃以前十一月三十日为冬至,又以冬至后为闰十一月,莫知 其故。盖庚午之闰,与每岁闰月不同;庚午之冬至,与每岁之冬至又不同。盖自淳 祐壬子数至咸淳庚午,凡十九年,是为章岁,其十一月是为章月。以十九年七闰推 之,则闰月当在冬至之前,不当在冬至之后。以至、朔同日论之,则冬至当在十一 月初一日,不当在三十日。今以冬至在前十一月三十日,则是章岁至、朔不同日矣。 若以闰月在冬至后,则是十九年之内止有六闰,又欠一闰。且一章计六千八百四十 日,于内加七闰月,除小尽,积日六千九百四十日或六千九百三十九日,约止有一 日。今自淳祐十一年辛亥章岁十一月初一日章月冬至后起算,十九年至咸淳六年庚 午章岁十一月初一日当为冬至,方管六千八百四十日。今算造官以闰月在十一月三 十日冬至之后,则此一章止有六闰,更加六闰除小尽外,实积止六千九百十二日, 比之前后章岁之数,实欠二十八日。历法之差,莫甚于此。况天正冬至乃历之始, 必自冬至后积三年余分,而后可以置第一闰。今庚午年章岁丙寅日申初三刻冬至, 去第二日丁卯仅有四分日之一,且未正日,安得遽有余分?未有余分,安得遽有闰 月?则是后一章之始不可推算,其谬可知矣。今欲改之,有简而易行之说。盖历法 有平朔,有经朔,有定朔。一大一小,此平朔也;两大两小,此经朔也;三大三小, 此定朔也。今正以定朔之说,则当以前十一月大为闰十月小,以闰十一月小为十一 月大,则丙寅日冬至即可为十一月初一,以闰十一月初一之丁卯为十一月初二日, 庶几递趱下一日置闰,十一月二十九日丁未始为大尽。然则冬至既在十一月初一, 则至、朔同日矣;闰月既在至节前,则十九年七闰矣。此昔人所谓晦节无定,由时 消息,上合履端之始,下得归余于终,正谓此也。

夫历久未有不差,差则未有不改者。后汉元和初历差,亦是十九年不得七闰, 历虽已颁,亦改正之。顾今何靳于改之哉!元震谓某儒者,岂欲与历官较胜负?既 知其失,安得默而不言邪!

于是朝廷下之有司,遣官偕元震与太史局辨正,而太史之词穷,元震转一官, 判太史局邓宗文、谭玉等各降官有差。因更造历,六年,历成,诏试礼部尚书冯梦 得序之;七年,颁行,即《成天历》也。

德祐之后,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走海上,命礼部侍郎邓光荐与蜀人杨某等作历, 赐名《本天历》,今亡。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37|正史

《宋史》志37


表略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36 律历16|正史

《宋史》志36 律历16


○绍兴统元 乾道 淳熙 会元历

演纪上元甲子,距绍兴五年乙卯,岁积九千四百二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一。 《乾道》上元甲子,距乾道三年丁亥,岁积九千一百六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三。 《淳熙》上元甲子,距淳熙三年丙申,岁积五千二百四十二万一千九百七十二。 《会元》上元甲子,距绍熙三年辛亥,岁积二千五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六十七。

步气朔

元法:六千九百三十。《乾道》三万。《淳熙》五千六百四十。《会元》统率 三万八千七百。

岁周:二百五十三万一千一百三十八;岁周日:三百六十五、余一千六百八十 八。《乾道》期实一千九十五万七千三百八,岁周三百六十五、余七千三百八。 《淳熙》岁实二百五万九千九百七十四,岁周日三百六十五、余一千三百七十四。 《会元》气率一千四百一十三万四千九百二十二。

气策:一十五日、余一千五百一十四、秒十五。《乾道》余六千五百五十四半。 《淳熙》余一千二百二十二、秒二十五。《会元》余八千四百五十五半。

朔实:二十万四千六百四十七。《乾道》八十八万五千九百一十七、秒七十六。 《淳熙》一十六万六千五百五十二、秒五十六。《会元》朔率一百一十四万二千八 百三十四。

岁闰:七万五千三百七十四。《乾道》三十二万六千二百九十四、秒八十八, 又有闰限八十五万八千七百二十六、秒五十二,月闰二万七千一百九十一、秒二十 四。《会元》四十二万九百二十四,又有闰限七十二万一千九百一十。《乾道》又 有没限二万二千四百四十五半。《淳熙》四千四百七、秒七十五。《会元》三万二 百四十四半。

朔策:二十九日、余三万六千七十七。《乾道》余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七、秒七 十六。《淳熙》余三千九百九十二、秒五十六。《会元》余二万五百三十四,约分 五十三、秒五。

望策:十四日、余五千三百三半。《乾道》余一万二千九百五十八、秒八十八。 《淳熙》余四千三百一十六、秒二十八。《会元》余二万九千六百一十七。

弦策:七日、余二千六百五十一太。《乾道》余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九,秒四十 四。《淳熙》余二千一百五十八、秒一十四。《会元》余一万四千八百八半。

中盈分:三千三百二十八、秒三十。《乾道》一万三千一百九。《淳熙》二千 四百六十四、秒五十。《会元》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一。

朔虚分:三千二百五十三。《乾道》一万四千八十二、秒二十四。《淳熙》二 千六百四十七、秒四十四。《会元》一万八千一百六十六。

旬周:四十一万五千八百。漙《乾道》一百八十万。《淳熙》三十三万八千四 百、秒一。《会元》二百三十二万二千。

纪法:六十。三历同。

推天正冬至:置距所求积年,以岁周乘之,为气积分;以旬周去之,不尽,总 法约之为大余,不满为小余。大余命甲子,算外,即得所求年天正冬至日辰及余。 其小余总法退除为约分,即百为母。

求次气:置冬至大、小余,以气策及余秒加之,秒盈秒法从一小余,小余满总 法从一大余,满纪法去,命甲子,算外,合得次气日辰及余秒。

求天正经朔:置天正冬至气积分,以朔实去之,不尽为闰余;以减冬至气积分, 余为天正十一月经朔加时朔积分;以旬周去之,不满,总法约之为大余,不满为小 余。命甲子,算外,即得所求年天正十一月经朔加时朔积分。以旬周去之,不满, 总法约之为大余,不满为小余。大余命甲子,算外,即得所求天正十一月经朔日辰 及余。

求弦望及次朔经日:置天正十一月经朔大、小余,以弦策加之,为上弦;累加 之,去命如前,各得弦、望及次月朔经日及余也。

求没日:置有没之气小余,以一百八十乘之,秒从之,用减一百二十六万五千 五百六十九,余以一万八千一百六十九除之为日,不满为余。命其气初日,算外, 即得其气辰。凡二十四气,小余五千四百一十五、秒一百六十五。

求灭日:置有灭经朔小余,三十乘之,满朔虚分除为日,不满为余。命经朔初 日,算外,即得其月灭日辰。经朔小余不满朔虚分者,为有灭之朔。

步发敛

候策:五日、余五百四、秒一百二十五。《乾道》余二千一百八十四、秒二十 五。《淳熙》余四百一十、秒七十五。《会元》余二千八百一十二、秒五十。

卦策:六日、余六百五、秒一百一十四。《乾道》余二千六百二十一、秒二十 四。《淳熙》余四百九十二、秒九十。《会元》余三千三百八十二、秒二十。

土王策:三日、余三百二、秒一百四十七。《乾道》余二千三百一十、秒二十 七。《淳熙》余二百四十六、秒四十五。《会元》一千六百九十一、秒一十。

辰法:五百七十七半。《乾道》二千五百。《淳熙》四百七十。《会元》三千 二百二十五。

半辰法:二百八十八太。《乾道》一千二百五十。《淳熙》二百三十五。《会 元》一千六百一十二半。

刻法:六百九十三。《乾道》三百。《淳熙》五百六十四。《会元》三百八十 七。

秒法:一百八十。《乾道》三十。《淳熙》、《会元》同一百。《淳熙》又有 月闰五千一百一十一、秒九十四。

求六十四卦、五行用事日、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四历俱与前历同,此不载。

求发敛去经朔日:置天正闰余,以中盈及朔虚分累益之,即每月闰余;满总法 除之为闰日,不尽为小余,即各得其月中气去经朔日辰。因求卦候者,各以卦、候、 土王策依次累加减之,中气前减,中气后加。

各得其月卦、候去经朔日辰。

求发敛加时:置所求小余,以辰法除之为辰数,不满,进一位,以刻法而一为 刻,不尽为刻分。其辰数命子正,算外,各得加时所在辰、刻及分。加辰刻即命起 子初。

步日躔

周天分:二百五十三万一千二百二十六、秒八十七。《乾道》分一千九十五万 七千七百一十七、秒五。

岁差:八十八、秒八十七。《乾道》四百九、秒五。《淳熙》一万一千五百一 十三。《会元》轨差五百二十五、秒一十三。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约分二十五、秒六十四。三历同。

乘法:五十五。《乾道》八十七。《淳熙》一百一十九。《会元》一百一十九。

除法:八百三十七。《乾道》一千三百二十四。《淳熙》一千八百一十二。 《会元》一千八百一十一。

秒法:一百。三历同。

《乾道》又有象限九十一度、分三十一、秒九,《淳熙》、《会元》同。《淳 熙》又有乾实三亿九百万七千六百一十三,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分二十五、秒七 十二。《会元》半周天度同、分六十二、秒八十六。

表略

求每月盈缩分,朔、弦、望入气朏朒定数,赤道宿度,冬至赤道日度,赤道宿 积度入初末限,二十八宿黄道度,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二十四气加时黄道日度, 二十四气初日晨前夜半黄道日躔宿次,晨前夜半黄道日躔宿次,太阳入宫日时刻及 分。法同前历,此不载。

步月离

转周分:一十九万九百五十三、秒二千五百六十三。《乾道》八十二万六千六 百三十七、秒七千三百九十五。《淳熙》一十五万五千四百七、秒九千七百四十。 《会元》转率一百六万六千三百六十一、秒七千三百一十。

转周日:二十七、余三千八百四十三、秒二千五百六十三。《乾道》余一万六 千六百三十七、秒七千三百九十五。《淳熙》余三千一百二十七、秒九千七百四。 《会元》余三万一千四百六十一、秒七千三百一十。

朔差日:一、余六千七百六十三、秒七千四百三十七。《乾道》余二万九千二 百八十、秒二百五。《淳熙》余五千五百四十、秒五千八百六十。《会元》余三万 七千七百七十二、秒二千六百一十。

望策:一十四、余五千三百三、秒五千。

弦策:七、余二千六百五十一、秒七千五百。《乾道》余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九、 秒四千四百。《淳熙》余二千一百五十八、秒一千四百。《会元》一万四千八百八、 秒五十。

七日:初数六千一百五十八,约分八十九;末数七百七十二,约分一十一。

十四日:初数五千三百八十七,约分七十八;末数一千五百四十三,约分二十 二。

二十一日:初数四千六百一十五,约分六十七;末数二千三百一十五,约分三 十三。

二十八日:初数三千八百四十三,约分五十五;末数空。

以上秒母一万。

以下秒母一百。

上弦:九十一度三十一分、秒四十一。三历同。

望: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秒八十二。三历秒八十六。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九十四分、秒二十三。三历秒二十九。

平行分:一十三度三十六分、秒八十七半。

推天正十一月经朔入转,经弦、望及次朔入转。法同前历,此不载。

表略

《乾道》又有七日初数二万六千六百五十九、初约八十九,末数三千三百四十 一、末约一千一;十四日初数二万二千三百一十九、初约七十八,末数六千六百八 十一,末约二十三;二十一日初数一万九千九百九十八、初约六十七,末数一万二 十二、末约三十三;二十八日初数一万六千六百三十七、初约五十五,末数空、末 约空。《淳熙》七日初数五千一十一,末数六百二十,初约八十九、末约一千二; 十四日初数四千三百八十三、末数一千二百五十七,初约七十八、末约二十二;二 十一日初数三千七百五十五、末数一千八百八十五,初约六十七、末约三十三;二 十八日初数三千一百二十七、初约五十五。《会元》七日初数三万四千三百九十、 安约八十九,末数四千三百一十、末约一十一;十四日初数三万八千、初约七十八, 末数八千六百二十、末约二十一;二十一日初数二万五千七百七十二、初约六十七, 末数一万二千九百二十九、末约三十三;二十八日初数二万一千四、初约五十五, 末数一百六十一。

求朔、弦、望入转朏朒定数:朔、弦、望定日朔、弦、望加时日所在度;推月 行九道;求九道宿度,月行九道平交入气,平定入转,朏朒定数,正交入气,正交 加时黄道日度,正交加时月离九道宿度,定朔、弦、望月所在宿度,定朔夜半入转, 次朔夜半入转,月晨昏度,朔、弦、望晨昏定程,转定度,晨昏月,天正十一月经 朔加时平行月,天正十一月定朔日晨前夜半平行月,次朔夜半平行月,定弦、望夜 半平行月,天正定朔夜半入转,弦、望及后朔定日夜半入转,定朔、弦、望夜半月 度。法同前历,此不载。

步晷漏

二至限:一百八十二、六十三分。《乾道》分同,秒一十八。《淳熙》、《会 元》同。

象限:九十一、三十一分。三历同,秒九。

消息法:一万二千二百十一。

辰法:五百七十七半,计八刻二百三十一分。《乾道》余一百。《淳熙》余一 百八十八。《会元》余一百二十九。

昏明刻:三百四十六半。《乾道》余一百五十。《淳熙》余二百八十二。

昏明余数:一百七十三少。《乾道》昏明分七百五十。《淳熙》昏明分一百四 十一。《会元》九百六十七半。

冬至岳台晷景:一丈二尺八寸三分。

夏至岳台晷景:一尺五寸六分。

冬至后初限夏至后末限:六十二日。分空。

夏至后初限冬至后末限:一百二十日六十二分。

求每日消息定数:黄道去极度及赤道内、外度,晨昏日出、入分及半昼分,每 日距中度,夜半定漏,昼、夜刻及日出、入辰刻,更筹辰刻,昏、明度,五更攒点 中星,九服距差日,九服晷景,九服所在昼、夜漏刻。法与前历同,此不载。

步交会

交终分:一十八万八千五百八十、秒六千四百五十七。《乾道》八十一万六千 三百六十六、秒六千三十四。《淳熙》交实一十五万三千四百七十六、秒九千五百 四十六。《会元》交率一百五万三千一百一十二、秒二千一百四十。

交终日:二十七、余一千四百七十、秒六千四百五十七。《乾道》余六千三百 六十六、秒六千三十四。《淳熙》余一千一百九十六、秒九千五百四十二。《会元》 余八千二百一十三、秒二千一百四十。

交中日:一十三、余四千二百、秒三千二百二十八半。《乾道》余一万八千一 百八十三、秒三十七。《淳熙》余三千四百一十八、秒四千七百七十一半。《会元》 余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秒六千七十。

朔差:二日、余二千二百六、秒三千五百四十三。《乾道》余九千五百五十一、 秒一千五百六十六。《淳熙》余一千七百九十五、秒六千五十七。《会元》余一万 二千三百二十、秒七千八百六十。

后限:一日、余一千一百十三、秒一千七百七十一半。《乾道》余四千七百七 十五、秒五千七百八十三。

前限:十二日、余三千九十七、秒一千四百五十。《乾道》余一万三千四百九、 秒七千二百三十四。

望策:十四日、余五千三百三、秒五十。《乾道》余二万二千九百五十八、秒 八千八百。《淳熙》余四千三百一十六、秒二千八百。《会元》余二万九千六百三 十七。

交率:四十二。《乾道》八十。《淳熙》六十一。《会元》五百七。

交数:五百三十五。《乾道》一千一十九。《淳熙》七百七十七。

交终度:三百六十三度七十六分。《乾道》分七十九、秒四十。《淳熙》同。 《会元》分同、秒四十四。

交象度:九十度九十四分。《乾道》分同、秒八十五。《淳熙》同。《会元》 分同、秒八十六。

半交象度:一百八十一度八十八分。《乾道》度四十五、分四十七、秒四十二 半。《淳熙》同。《会元》秒四十二。

阳历食限:二千七百四十五。《乾道》一万四千四百。《淳熙》二千六百三十。 《会元》一万八千。

阳历定法:二百七十四半。《乾道》一千四百四十。《淳熙》二百六十三。

阴历食限:四千五百八十五。《乾道》一万八千。《淳熙》三千二百四十。 《会元》二万二千五百。

阴历定法:四百五十八半。《乾道》三百二十四。

《乾道》又有月食限二万九千一百,《淳熙》五千四百六十,《会元》三万六 千。《乾道》月食定法一千八百,《淳熙》三百五十六。《乾道》月食既限一万一 千一百。《淳熙》月食既限一千九百。

推天正十一月加时入交泛日:求次朔及望入交泛日,定朔、望夜半交泛,次朔 夜半入交泛日,朔、望加时入交常日,朔望加时入交定日,月行阴阳历,朔、望加 时入阴阳历积度,朔、望加时月去黄道度,食甚定余,日月食甚入气,日月食甚中 积、气差、刻差,日入食限,日入食分,日食泛用分,月入食限,月入食分,月食 泛用分,日月食定用分,日月食亏初、复满小余,月食既内、外分,日月食所起, 月食更、点定法,月食入更点,日月带食出入所见分数,日月食甚宿次。法同前历, 此不载。

步五星

五星会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秒九十。

木星终率:二百七十六万四千二百三十八、秒三十二。《乾道》一千一百九十 六万六千五百八十一、秒五十五。《淳熙》周实二百二十四万九千七百一十五、秒 六十五。《会元》周率一千五百四十三万六千八百三十四、秒九十八。

终日:三百九十八、约分八十八、秒七十九。《乾道》分八十八、秒六十。 《淳熙》约分八十八、秒五十七。《会元》分八十八、秒四十六。

岁差:六十七、秒九十八。《乾道》周差一百万八千八百六十四、秒五十。 《淳熙》一十八万九千七百四十一、秒六十五。

伏见度:一十三。

《乾道》历率一千九十五万七千二百四十九、秒九。《淳熙》二百五万九千九 百八十一、秒一十。《会元》一千四百一十三万五千四百五十六、秒九。《乾道》 历中度一百八十三、分六十三、秒二十四。《淳熙》同。《会元》秒八十六。《乾 道》历策度一十五、分二十一、秒八十五。《淳熙》同。《会元》秒九十。

表略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38 地理1|正史

《宋史》志38 地理1


○京城 京畿路 京东路 京西路

唐室既衰,五季迭兴,五十余年,更易八姓,宇县分裂,莫之能一。宋太祖受 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建隆四年, 取荆南,得州、府三江陵府,归、峡。 ,县一十七,户一十四万二千三百。平 湖南,得州一十五、监一潭、衡、邵、郴、道、永、全、岳、澧、朗、蒋、辰、锦、 溪、叙,桂阳监 ,县六十六,户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乾德三年,平蜀,得州、 府四十六益、彭、眉、嘉、邛、蜀、绵、汉、资、简、梓、黎、雅、陵、戎、泸、 维、茂、昌、荣、果、阆、渠、合、龙、普、利、兴、文、巴、剑、蓬、壁、夔、 忠、万、集、开、渝、涪、黔、施、达、洋,兴元府 ,县一百九十八,户五十 三万四千三十九。开宝四年,平广南,得州六十广、韶、潮、循、封、端、英、连、 雄、龚、惠、康、恩、春、泷、勤、新、高、潘、雷、罗、辨、桂、贺、昭、梧、 蒙、恭、象、富、融、宜、柳、严、思唐、邕、澄、贵、蛮、横、宾、钦、浔、容、 牢、白、廉、党、绣、郁林、藤、窦、义、禺、顺、琼、崖、儋、万安、振 , 县二百一十四,户一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军三升、宣、 歙、池、洪、润、常、鄂、筠、饶、信、虔、吉、袁、抚、江、汀、建、剑、江阴、 雄远、建昌军 ,县一百八,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计其末年,凡有州二百九 十七,县一千八十六,户三百九万五百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献地,得州 二,漳、泉。县十四,户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钱俶 入朝,得州十三、军一 杭、苏、越、湖、衢、婺、台、明、温、秀、睦、福、处,衣锦。 ,县八十六, 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四年,平太原,得州十、军一并、汾、岚、宪、忻、代、辽、 沁、隆、石,宝兴。

,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七年,李继捧来朝,得州四夏、银、绥、宥。 雍熙元年,复以四州授继捧,自后不复领于职方 ,县八。雍熙中,天下上闰年 图,州、府、军、监几于四百 。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几复汉、唐之旧,其未 入职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

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京东东、 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东、西,曰永兴,曰秦凤,曰河东,曰淮南东、西,曰 两浙,曰江南东、西,曰荆湖南、北,曰成都,曰梓、利、夔、曰福建,曰广南东、 西。东南际海,西尽巴僰,北极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万一千六百二 十里。崇宁四年,复置京畿路。大观元年,别置黔南路。三年,并黔南入广西,以 广西黔南为名。四年,仍旧为广南西路。当是时,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万二千二百 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天下主客户:自至道末四百一十三万 一千五百七十六,天禧五年,主户六百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户不预焉。至嘉祐 八年,主户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一,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 一。至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口二千五十万六 千九百八十。熙宁十年,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口三千八十万七千二 百十一。元祐元年,户一千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九十二,口四千七万二千六百六。绍 圣元年,户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口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 元符三年,户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口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 崇宁元年,户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各 府、州下户口与总数少异,姑两存之 ,视西汉盛时盖有加焉。隋、唐疆理虽广, 而户口皆有所不及。迨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京府 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监六十三,县一千二百三十四,可谓极盛矣。

大抵宋有天下三百余年,繇建隆初讫治平末,一百四年,州郡沿革无大增损。 熙宁始务辟土,而种谔先取绥州,韩绛继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谢 景温取徽、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最后李宪取兰州,沈括取葭芦、米脂、 浮图、安疆等砦。虽尝以河东边界七百里地与辽人,当时王安石议,盖曰:"吾将 取之,宁姑与之也。"迨元祐更张,葭芦等四砦给赐夏人,而分画久不能定。绍圣 遂罢分画,督诸路各乘势攻讨进筑。自三年秋八月讫元符二年冬,凡陕西、河东建 州一安西 ,军二晋宁、绥德 ,关三龙平、会宁、金城 ,城九安西,平 夏、威戎、兴平、定边、威羌、金汤、白豹、会川 ,砦二十八平羌、平戎、殄 羌、暖泉、米脂、克戎、安疆、横山、绥远、宁羌、灵平、高平、西平、新泉、荡 羌、通峡、天都、临羌、定戎、龛谷、大和、通秦、宁河、弥川、宁远、神泉、乌 龙 ,堡十开光、通塞、石门、通会、大和、通秦、宁河、弥川、宁川、三交 ,又取青唐鄯。 ,邈川湟。 、宁塞廓。 、龙支宗哥 等城。建中 靖国悉还吐蕃故壤,稍纾民力。崇宁亟变前议,专以绍述为事,蔡京始任童贯、王 厚,更取湟、鄯、廓三州二十余垒。陶节夫、钟传、刑恕、胡宗回、曾孝序之徒, 又相与凿空驾虚,驰骛于元符封域之表。讫于重和,既立靖夏泾原 、制戎鄜延

、制羌西宁 三城,虽夏人浸衰,而民力亦弊。西事甫定,北衅旋起。盖自 崇宁以来,益、梓、夔、黔、广西、荆湖南、北迭相视效,斥大土宇,靡有宁岁, 凡所建州、军、关、城、砦、堡,纷然莫可胜纪。厥后建燕山、云中两路,粗阅三 岁,祸变旋作,中原板荡,故府沦没,职方所记,漫不可考。

高宗苍黄渡江,驻跸吴会,中原、陕右尽入于金,东画长淮,西割商、秦之半, 以散关为界,其所存者,两浙、两淮、江东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广东、广西 十五路而已,有户一千二百六十六万九千六百八十四此宁宗嘉定十一年数 。建 国江左又百五十年,迨德祐丙子,遂并归于我皇元版图,而天下始复合为一焉。

今据元丰所定,并京畿为二十四路,首之以京师,重帝都也。终之以燕、云, 以其既得而旋失,故附见于后。而凡四京之城阙宫室,及南渡行在之所,其可考者 冠乎篇首,为《地理志》云。

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建隆 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雍熙三年, 欲广宫城,诏殿前指挥使刘延翰等经度之,以居民多不欲徙,遂罢。宫城周回五里。

南三门:中曰乾元宋初依梁、晋之旧,名曰明德,太平兴国三年改丹凤,大中 祥符八年改正阳,明道二年改宣德。雍熙元年改今名 ,东曰左掖,西曰右掖。 东西面门曰东华、西华旧名宽仁、神兽,开宝三年改今名。熙宁十年,又改东华门 北曰謻门 ,北一门曰拱宸旧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熙宁十年,改门内 西横门曰临华 。乾元门内正南门曰大庆,东、西横门曰左、右升龙。左右北门 内各二门,曰左、右长庆熙宁间,改左、右长庆隔门曰左、右嘉肃 ,左、右银 台。东华门内一门曰左承天祥符乾德六年赐名,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书降其上, 诏加"祥符"二字而增茸之 。西华门内一门曰右承天。左承天门内道北门曰宣 祐旧名光天,大中祥符八年改大宁,明道元年改今名 。

正南门内正殿曰大庆,东、西门曰左、右太和宋初曰日华、月华,大中祥符八 年改今名 。正衙殿曰文德宋初曰文明,雍熙元年改今名。熙宁间,改南门曰端 礼 。两掖门曰东、西上阁,东、西门曰左、右嘉福宋初曰左、右勤政,明道元 年十月改今名 。大庆殿旧名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曰乾元,太平兴国九年改 朝元,大中祥符八年改天安,明道三年改今名 。北有紫宸殿旧名崇德,明道元 年改 ,视朝之前殿也。西有垂拱殿旧名长春,明道元年改。 常日视朝之所 也。次西有皇仪殿开宝四年,赐名滋福,明道元年十月改。 ,又次西有集英殿 旧名广政,开宝三年曰大明,淳化间曰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名会庆,明道元年十月 改今名。 宴殿也。殿后有需云殿旧名玉华,后改琼华,熙宁初改今名。 东 有升平楼旧名紫云,明道元年改。 宫中观宴之所也。宫后有崇政殿旧名简贤讲 武,太平兴国二年改今名。熙宁间,改北横门曰通极。 阅事之所也。殿后有景 福殿,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大中祥符七年,建后苑东门,洎北向便殿 成,赐名宣和门、承明殿,明道元年改端明,二年改今名。 凡殿有门者,皆随 殿名。

宫中又有延庆、旧名万岁,大中祥符七年改。 安福、观文、旧名集圣,明 道二年改肃仪,庆历八年改今名。 清景、庆云、玉京等殿,寿宁堂旧名清净, 明道元年改。 延春阁。旧名万春,宝元元年改。 福宁殿即延庆,明道元年 改。 东西有门曰左、右昭庆。观文殿西门曰延真,其东真君殿曰积庆,前建感 真阁。又有龙图阁,下有资政、崇和、宣德、述古殿。天章阁下有群玉、蕊珠二殿, 后有宝文阁,即寿昌阁,庆历元年改。 阁东西有嘉德、延康二殿,前有景辉门。 后苑东门曰宁阳,即宣和门,明道元年改。 苑内有崇圣殿、太清楼,其西又有 宜圣、化成、即玉宸殿,明道元年改。 金华、西凉、清心等殿,翔鸾、仪凤二 阁,华景、翠芳、瑶津三亭。延福宫有穆清殿,延庆殿北有柔仪殿,初有殿无名, 章献太后名曰崇徽,明道元年改宝慈,景祐二年改今名。 崇徽殿北有钦明殿。 旧名天和,明道元年改观文,又改清居,治平三年改今名。 延福宫北有广圣宫, 天圣二年建,名长宁, 景祐二年改。内有太清、玉清、冲和、集福、会祥五殿, 建流杯殿于后苑。明道元年八月,修文德殿成。是夜,禁中火,延燔崇德、长春、 滋福、会庆、延庆、崇徽、天和、承明八殿,命宰相吕夷简为修茸大内使,枢密副 使杨崇勋副之,发京东西、河北、淮南、江东西路工匠给役,内出乘舆物,左藏库 易缗钱二十万助其费,以故改诸殿名。

又有慈德殿,杨太后所居,景祐元年赐名。 观稼殿,在后苑,观种稻,景 祐二年创建。 延义阁,在崇政殿西。 迩英阁,在崇政殿西南,盖侍臣讲读 之所也,与延义同,景祐三年赐名。 隆儒殿,迩英阁后小殿,皇祐三年始赐名。

慈寿殿,皇太后所居,治平元年赐名。 庆寿宫,保慈宫,熙宁二年建。 玉华殿,在后苑。 基春殿,熙宁七年建,在玉华殿后。 睿思殿,八年建。

承极殿,元丰三年建。 崇庆、隆祐二宫,元祐元年建。 睿成宫,神宗 所居东宫,绍圣二年赐名。 宣和殿,在睿思殿后,绍圣二年四月殿成,其东侧 别有小殿曰凝芳,其西曰琼芳,前曰重熙,后曰环碧。元符三年废,崇宁初复作, 大观三年,徽宗制记刻石,实蔡京为之。 圣瑞宫,皇太妃所居,因以名宫。 显谟阁,元符元年建,藏神宗御集,建中靖国元年,改曰熙明,寻复旧。 玉 虚殿,元符初建。 玉华阁,大观初建,在宣和殿后。 亲蚕宫,政和元年建。

燕宁殿,在延福北,奉安仁宗慈圣光献皇后御容。 延福宫,政和三年春, 新作于大内北拱辰门外。旧宫在后苑之西南,今其地乃百司供应之所,凡内酒坊、 裁造院、油醋柴炭鞍辔等库,悉移它处,又迁两僧寺、两军营,而作新宫焉。始南 向,殿因宫名曰延福,次曰蕊珠,有亭曰碧琅玕。其东门曰晨晖,其西门曰丽泽。 宫左复列二位。其殿则有穆清、成平、会宁、睿谟、凝和、昆玉,群玉,其东阁则 有蕙馥 、报琼、蟠桃、春锦、叠琼、芬芳、丽玉、寒香、拂云、偃盖、翠葆、 铅英、云锦、兰薰、摘金,其西阁有繁英、雪香、披芳、铅华、琼华、文绮、绛萼、 穠华、绿绮、瑶碧、清阴、秋香、丛玉、扶玉、绛云、会宁之北,叠石为山,山上 有殿曰翠微,旁为二亭:曰云岿,曰层巘。凝和之次阁曰明春,其高逾一百一十尺。 阁之侧为殿二:曰玉英,曰玉涧。其背附城,筑土植杏,名杏冈,覆茅为亭,修竹 万竿,引流其下。宫之右为佐二阁,曰宴春,广十有二丈,舞台四列,山亭三峙。 凿圆池为海,跨海为二亭,架石梁以升山,亭曰飞华,横度之四百尺有奇,纵数之 二百六十有七尺。又疏泉为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堤中作梁以通湖,梁之上又为茅 亭、鹤庄、鹿砦、孔翠诸栅,蹄尾动数千,嘉花名木,类聚区别,幽胜宛若生成, 西抵丽泽,不类尘境。初,蔡京命童贯、杨戬、贾详、蓝从熙、何等分任宫役, 五人者因各为制度,不务沿袭,故号"延福五位"。东西配大内,南北稍劣。其东 直景龙门,西抵天波门,宫东西二横门,皆视禁门法,所谓晨晖、丽泽者也,而晨 晖门出入最多。其后又跨旧城修筑,号"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浚壕,深者水三 尺,东景龙门桥,西天波门桥,二桥之下叠石为固,引舟相通,而桥上人物外自通 行不觉也,名曰景龙江。其后又辟之,东过景龙门至封丘门。景龙江北有龙德宫。 初,元符三年,以懿亲宅潜邸为之,及作景龙江,江夹岸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对 峙,中途曰壶春堂,绝岸至龙德宫。其地岁时次第展拓,后尽都城一隅焉,名曰撷 芳园,山水美秀,林麓畅茂,楼观参差,犹艮岳、延福也。宫在旧城,因附见此。

保和殿,政和三年四月作,九月殿成,总为屋七十五间。 玉清神霄宫,政 和三年建,旧名玉清和阳,在福宁殿东,七年改今名。 上清宝阴宫,政和五年 作,在景龙门东,对景晖门。既又作仁济、辅正二亭于宫前,命道士施民符药,徽 宗时登皇城下视之。又开景龙门,城上作复道,通宝阴宫,以便斋醮之路,徽宗数 从复道上往来。是年十二月,始张灯于景龙门上下,名曰"预赏"。其明年,乃有 期门之事。 万岁山艮岳。政和七年,始于上清宝箓宫之东作万岁山。山周十余 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山之东有萼绿华 堂,有书馆、八仙馆、紫石岩、栖真嶝、览秀轩、龙吟堂。山之南则寿山两峰并峙, 有雁池、噰噰亭,北直绛霄楼。山之西有药寮,有西庄,有巢云亭,有白龙沜、濯 龙峡,蟠秀、练光、跨云亭,罗汉岩。又西有万松岭,半岭有楼曰倚翠,上下设两 关,关下有平地,凿大方沼,中作两洲:东为芦渚,亭曰浮阳。西为梅渚,亭曰雪 浪。西流为凤池,东出为雁池,中分二馆,东曰流碧,西曰环山,有阁曰巢凤,堂 曰三秀,东池后有挥雪厅。复由嶝道上至介亭,亭左复有亭曰极目,曰萧森,右复 有亭曰丽云、半山。北俯景龙江,引江之上流注山间。西行为漱琼轩,又行石间为 炼丹、凝观、圜山亭,下视江际,见高阳酒肆及清澌阁。北岸有胜筠庵、蹑云台、 萧闲馆、飞岑亭。支流别为山庄,为回溪。又于南山之外为小山,横亘二里,曰芙 蓉城,穷极巧妙。而景龙江外,则诸馆舍尤精。其北又因瑶华宫火,取其地作大池, 名曰曲江,池中有堂曰蓬壶,东尽封丘门而止。其西则自天波门桥引水直西,殆半 里,江乃折南,又折北。折南者过阊阖门,为复道,通茂德帝姬宅。折北者四五里, 属之龙德宫。宣和四年,徽宗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之艮,故名艮岳。蔡条 谓初名凤凰山,后神降,其诗有"艮岳排空霄",因改名艮岳。宣和六年,诏以金 芝产于艮岳之万寿峰,又改名寿岳。蔡绦谓南山成,又改名寿岳。岳之正门名曰阳 华,故亦号阳华宫。自政和讫靖康,积累十余年,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斯,楼台 亭馆,虽略如前所记,而月增日益,殆不可以数计。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 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拆闸,数月乃至,赐号"昭功敷 庆神运石",是年,初得燕地故也。勔缘此授节度使。大抵群阉兴筑不肯已。徽宗 晚岁,患苑囿之众,国力不能支,数有厌恶语,由是得稍止。及金人再至,围城日 久,钦宗命取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汴河,听其所之。拆屋为新,凿石为炮,伐 竹为笓篱。又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啖卫士云。

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东二门:北曰望春,宋初名和政。 南曰丽 景。南面三门:中曰朱雀,东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创建。 西曰崇明。西二门: 南曰宜秋,北曰阊阖。北三门:中曰景龙,东曰安远,西曰天波。以上宋初仍梁、 晋旧名,至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

新城周回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大中祥符九年增筑,元丰元年重修,政和六年, 诏有司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旧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显德 三年筑。 南三门:中曰南薰,东曰宣化,西曰安上。东二门:南曰朝阳,北曰 含辉。太平兴国四年改寅宾,后复。 西二门:南曰顺天,北曰金耀。北四门: 中曰通天,天圣初改宁德,后复。 东曰长景,次东曰永泰,西曰安肃。初号卫 州门。以上皆因周旧名,至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 汴河上水门,南曰大通, 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天圣初,改顺济,后复今名。 北曰宣泽。旧南北水门皆曰 大通,熙宁十年改。 汴河下,南曰上善,北曰通津。天圣初,改广津,熙宁十 年复。 惠民河,上曰普济,下曰广利。广济河,上曰咸丰,下曰善利,旧名咸 通。 上南门曰永顺。熙宁十年赐名。 其后又于金耀门南置开远门。旧名通 远。以上皆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天圣初改今名。

西京。唐显庆间为东都,开元改河南府,宋为西京,山陵在焉。宫城周回九里 三百步。城南三门:中曰五凤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因隋、唐旧名。 东一 门,曰苍龙。西一门,曰金虎。北一门,曰拱宸。旧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 五凤楼内,东西门曰左、右永泰,门外道北有鸾和门,太平兴国三年,以车辂院 门改。 右永泰门西有永福门。兴教、光政门内各三门,曰:左、右安礼,左、 右兴善,左、右银台。苍龙、金虎门内第二隔门曰膺福、千秋。膺福门内道北门曰 建礼。

正殿曰太极,旧名明堂,太平兴国三年改。 殿前有日、月楼、日华、月华 门,又有三门,曰太极殿门。后有殿曰天兴,次北殿曰武德。西有门三重,曰:应 天、乾元、敷政。内有文明殿,旁有东上阁门、西上阁门,前有左、右延福门。后 又有殿曰垂拱,殿北有通天门,柱廊北有明福门,门内有天福殿,殿北有寝殿曰太 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东又有广寿殿,视朝之所也。北第二殿曰明德, 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天福殿西有金鸾殿,对殿南廊有彰善门。殿北第二 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阳,第七殿 曰善兴。西有射弓殿。千秋门内有含光殿。拱宸门内西偏有保宁门,门内有讲武殿, 北又有殿相对。内园有长春殿、淑景亭、十字亭、九江池、砌台、娑罗亭。宫城东 西有夹城,各三里余。东二门:南曰宾曜,北曰启明。西二门:南曰金曜,北曰乾 通。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夹城内及内城北,皆左右禁军所处。

皇城周回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南面三门:中曰端门,东西曰左、右掖门。东 一门,曰宣仁。西三门:南曰丽景,与金曜相直,中曰开化,与乾通相直;北曰应 福。内皆诸司处之。

京城周五十二里九十六步。隋大业元年筑,唐长寿二年增筑。 南三门:中 曰定鼎,东曰长夏,西曰厚载。东三门:中曰罗门,南曰建春,北曰上东。西一门, 曰关门。北二门:东曰安喜,西曰徽安。政和元年十一月,重修大内,至六年九月 毕工。朱胜非言:"政和间,议朝谒诸陵,敕有司预为西幸之备,以蔡攸妻兄宋昪 为京西都漕,修治西京大内,合屋数千间,尽以真漆为饰,工役甚大,为费不赀。 而漆饰之法,须骨灰为地,科买督迫,灰价日增,一斤至数千。于是四郊冢墓,悉 被发掘,取人骨为灰矣。"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应天府为南京。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门曰重熙、 颁庆。殿曰归德。元丰六年,赐度僧牒修外城门及西桥等。 京城周回一十五里 四十步。东二门: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门:南曰顺成,北曰回銮。南一门, 曰崇礼。北一门,曰静安。中有隔城,又有门二:东曰承庆,西曰祥辉。其东又有 关城,南北各一门。

北京。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驻跸行 宫。城南三门:中曰顺豫,东曰省风,西曰展义。东一门,曰东安。西一门,曰西 安。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东曰凝祥, 西曰丽泽。殿东南时巡殿门,次北时巡殿,次靖方殿,次庆宁殿。时巡殿前东西门 二:东曰景清,西曰景和。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门一十七。熙宁九年,改正 南南河门曰景风,南砖曰亨嘉,鼓角曰阜昌。正北北河门曰安平,北砖曰耀德。正 东冠氏门曰华景,冠氏第二重曰春祺,子城东曰泰通。正西魏县门曰宝成,魏县第 二重曰利和,子城西曰宣泽。东南朝城门曰安流,朝城第二重曰巽齐。西南观音门 曰安正,观音第二重曰静方。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内城创置北门曰靖武。 鵩元丰七年,废善利、永济关。

行在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宫室制度皆从 简省,不尚华饰。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 重华、慈福、寿慈、寿康四宫,重寿、宁福二殿,随时异额,实德寿一宫。延和、 崇政、复古、选德四殿,本射殿也。慈宁殿,绍兴九年,以太后有归期建。 钦 先孝思殿,十五年建,在崇政殿东。 翠寒堂,孝宗作。 损斋,绍兴末建, 贮经史书,为燕坐之所。 东宫,在丽正门内,孝宗、庄文、景献、光宗皆常居 之。 讲筵所,资善堂。在行宫门内,因书院而作。 天章、龙图、宝文、显 猷、徽猷、敷文、焕章、华文、宝谟九阁,实天章一阁。

京畿路。皇祐五年,以京东之曹州,京西之陈、许、郑、滑州为辅郡,隶畿内, 并开封府,合四十二县,置京畿路转运使及提点刑狱总之。至和二年,罢京畿路转 运使、提点刑狱。其曹、陈、许、郑、滑各隶本路,为辅郡如故。崇宁四年,京畿 路复置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先是,改开封府界为京畿路,是年,又于京畿四面置四 辅郡:颍昌府为南辅,郑州为西辅,澶州为北辅,建拱州于开封襄邑县为东辅,并 属京畿。大观四年,罢四辅,许、郑、澶州还隶京西及河北路,废拱州,复以襄邑 县隶开封府。政和四年,襄邑县复为拱州,后与颍昌府、郑州、开德府复为东、南、 西、北辅。宣和二年,罢四辅,颍昌府、郑州、开德府各还旧隶,拱州隶京东西路, 旧开封府界依旧为京畿。

开封府。崇宁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贡方纹 绫、方纹纱、藨席、麻黄、酸枣仁。县十六:开封,赤。 祥符,赤。东魏浚仪 县。大中祥符三年改。 尉氏,畿。 陈留,畿。 雍丘,畿。 封丘, 畿。 中牟,畿。宣和三年,改纣王城为青阳城。 阳武,畿。 延津,畿。 旧酸枣县,政和七年改。 长垣,隋匡城县。建隆元年,改为鹤丘,后又改。 东明,畿。本东明镇,乾德元年置。 扶沟,畿。 焉陵,畿。 考城, 畿。崇宁四年,与太康同隶拱州。大观四年,废拱州,二县复来隶。 太康,畿。 宣和二年,复隶拱州,六年,仍隶京畿。 咸平。畿。旧通许镇,隶陈留,咸平 五年置县。

京东路。至道三年,以应天、兖徐曹青郓密齐济沂登莱单濮潍淄、淮阳军广济 军清平军宣化军、莱芜监利国监为京东路。熙宁七年,分为东、西两路:以青淄潍 莱登密沂徐州、淮阳军为东路;郓兖齐濮曹济单州、南京为西路。元丰元年,割西 路齐州属东路,割东路徐州属西路。元祐元年,诸提点刑狱不分路,京东东路、京 东西路并为京东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并为京西路,秦凤等路、永兴军等路并为 陕府西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并为河北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并为淮南路,其 后仍分为两路。

东路。府一,济南。州七:青,密,沂,登,莱,潍,淄。军一,淮阳。县三 十八。

青州,望。北海郡,镇海军节度。建隆三年以北海县置军。淳化五年,改军名。 庆历二年,初置京东东路安抚使。崇宁户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八,口一十六万二千八 百三十七。贡仙纹绫、梨、枣。县六:益都,望。 寿光,望。 临朐,紧。

博兴,上。 千乘,上。 临淄。上。

密州,上。本防御州。建隆元年,复为防御。开宝五年,升为安化军节度。后 降防御。六年,复为节度。崇宁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六十七,口三十二万七千三百 四十。贡绢、牛黄。县五:诸城,望。 安丘,望。唐辅郡,梁改安丘,晋胶西 县。开宝四年,复今名。 莒,望。 高密,上。 胶西。元祐三年,以板 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

济南府,上,济南郡,兴德军节度。本齐州。先属京东路。咸平四年,废临济 县。元丰元年,割属京东东路。政和六年,升为府。崇宁户一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 一,口二十一万四千六十七。贡绵、绢、阳起石、防风。县五:历城,紧。 禹 城,紧。 章丘,中,景德三年,以章丘县置清平军。熙宁二年废军,即县治置 军使。 长清、中。至道二年,徙城于刺榆 临邑。中。建隆元年,河决公乘 渡口,坏城。三年,移治孙耿镇。政和元年,升为望。

沂州,上,琅琊郡,防御。崇宁户八万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一十六万五千二百 三十。贡仙灵脾、紫石英、茯苓、钟乳石。县五:临沂,望。 承,望。 沂 水,望。 费,望。 新泰。中。

登州,上,东牟郡,防御。崇宁户八万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万三千四百 八十四。贡金、牛黄、石器。县四:蓬莱,望。 文登,中。 黄,望。 牟平。紧。有乳山、阎家口二砦。

莱州,中,东莱郡,防御。崇宁户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万八千九百 八。贡牛黄、海藻、牡砺、石器。县四:掖,望。 莱阳,望。 胶水,望。

即墨。中

潍州,上,团练。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县隶之。乾德 三年,升为州,又增昌乐县。崇宁户四万四千六百七十七,口一十万九千五百四十 九。贡综丝素絁。县三:北海,望。 昌邑,望。本隋都昌县,后废。建隆三年, 复置。 昌乐。紧。本唐营丘县,后废。乾德中,复置安仁县,俄又改。

淄州,上,淄川郡,军事。崇宁户六万一千一百五十二,口九万八千六百一十。 贡绫、防风、长理石。县四:淄川,望。 长山,中。 邹平,中下。景德元 年,移治济阳废县。 高苑。下。景德三年,以县置宣化军。熙宁三年,废军为 县,隶州,即县治置军使。

淮阳军,同下州。太平兴国七年,以徐州下邳县建为军,并以宿迁来属。崇宁 户七万六千八百八十七,口一十五万四千一百三十。贡绢。县二:下邳,望。 宿迁。中

西路。府四:应天,袭庆,兴仁,东平。州五:徐,济,单,濮,拱。军一, 广济。县四十三。

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节度。本唐宋州。至道中,为京东路。景德三年,升 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熙宁五年,分属西路。崇宁户七万九千七百 四十一,口一十五万七千四百四。贡绢。县六:宁陵,畿。与楚丘同隶拱州。大观 四年,复来隶。政和四年,又拨隶拱州。宣和六年,复来隶。 宋城,赤。 谷熟,畿。 下邑,畿。 虞城,畿。 楚丘。畿。

袭庆府,鲁郡,泰宁军节度。本兖州。大中祥符元年,升为大都督。政和八年, 升为府。崇宁户七万一千七百七十七,口二十一万七千七百三十四。贡大花绫、墨、 云母、紫石英、防风、茯苓。县七:瑕,上。大观四年,以瑕丘县为瑕县。 奉 符,上。本汉乾封县。开宝五年,移治岱岳镇。大中祥符元年改。 泗水,上。

龚,上。大观四年,以龚丘县为龚县。 仙源,中上。魏曲阜县。大中祥符 五年改。 莱芜,中。 邹。下。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仙源。元丰七年复。

监一,莱芜。主铁冶。

徐州,大都督,彭城郡,武宁军节度。本属京东路,元丰元年,割属京东西路。 崇宁户六万四千四百三十,口一十五万二千二百三十七。贡双丝绫、、绢。县五: 彭城,望。 沛,望。 萧,望。 滕,紧。 丰。紧。 监二:宝丰, 元丰六年置,铸铜钱,八年废。 利国。主铁冶。

兴仁府,辅,济阴郡,彰信军节度。本曹州。建中靖国元年,改赐军额曰兴仁。 崇宁元年,升曹州为兴仁府,复还旧节。大观二年,以拱州为东辅,升督府。政和 元年,罢督府,复为辅郡。崇宁户三万五千九百八十,口六万六千九百三十一。贡 绢、葶苈子。县四:济阴,望宛亭,望。元祐元年,改冤句县为宛亭。 乘氏, 紧。 南华。上。

东平府,东平郡,天平军节度。本郓州。庆历二年,初置京东西路安抚使。大 观元年,升大都督府。政和四年,移安抚使于应天府。宣和元年,改为东平府。崇 宁户一十三万三百五,口三十九万六千六十三。贡绢、阿胶。县六:须城,望。 阳谷,望。景德三年,徙孟店。 中都,紧。 寿张,上。 东阿,紧。

平阴。上。 监一,东平。宣和二年复置。政和三年罢。

济州,上,济阳郡,防御。户五万七百一十八,口一十五万九千一百三十七。 贡阿胶。县四:钜野,望。 任城,望。 金乡,望。 郓城,望。

单州,上,砀郡,建隆元年,升为团练,崇宁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口一十一万 六千九百六十九。贡蛇床、防风。县四:单父,望。 砀山,望。 成武,紧

鱼台。上。

濮州,上,濮阳郡,团练。崇宁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七,口五万二千六百八十 一。贡绢。县四:鄄城,望。 雷泽,紧。 临濮,上。 范。上。

拱州,保庆军节度。本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建为州,赐军额,为东辅。以 开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宁陵、楚丘、柘城来隶。大观四年,废拱州,复为襄邑 县,还隶开封。政和四年,复为州,又复为辅郡。宣和二年,罢辅郡,仍隶京东西 路,以襄邑、太康、宁陵为属县,余归旧隶。六年,又以宁陵归南京,太康归开封, 复割柘城来隶。县二:襄邑畿。 柘城。畿。

广济军。乾德元年,置发运务。开宝九年,改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 四年,割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县以隶焉。熙宁四年废军,以定陶县隶曹州。 元祐元年,复为军。县一,定陶。上。

开封府,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得兖、豫、青、徐之域,当虚、危、房、心、 奎、娄之分,西抵大梁,南极淮、泗,东北至于海,有盐铁丝石之饶。其俗重礼义, 勤耕纟任,浚郊处四达之会,故建为都。政教所出,五方杂居。睢阳当漕舟之路, 定陶乃东运之冲,其后河截清水,颇涉艰阻。兖、济山泽险迥,盗或隐聚。营丘东 道之雄,号称富衍,物产尤盛。登、莱、高密负海之北,楚商兼凑,民性愎戾而好 讼斗。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直,甚者失之滞固,然专经之士为多。下邳俗尚颇类淮楚 焉。

京西路。旧分南、北两路,后并为一路。熙宁五年,复分南、北两路。

南路。府一,襄阳。州七:邓,随,金,房,均,郢,唐。军一,光化。县三 十一。

襄阳府,望,襄阳郡,山南东道节度。本襄州。宣和元年,升为府。崇宁户八 万七千三百七,口一十九万二千六百五。贡麝香、白谷、漆器。县六:襄阳,紧。

邓城,望。 谷城,紧。 宜城,中下。 中卢,中下。隋义清县。太 平兴国元年改。绍兴五年,省入南漳。 南漳。中下。

邓州,望,南阳郡,武胜军节度。旧为上郡。政和二年,升为望郡。建隆初, 废临濑县。崇宁户一十一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九万七千五百五十。贡白菊花。 县五:穰,上。 南阳,中下。庆历四年,废方城县为镇入焉;元丰元年,改为 县,隶唐州。 内乡,中下。 顺阳。中下。太平兴国六年,升顺阳镇为县。

淅川。中下。

随州,上,汉东郡,崇信军节度。乾德五年,升为崇义军节度。太平兴国 元年,改今名。崇宁户三万八百四,口六万七千二十一。贡绢、绫、葛、覆盆子。 县三:随,上。熙宁元年,废光化县为镇入焉。 唐城,中下。

枣阳。中下。

金州,上,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军节度。崇宁户三万九千六百三十六, 口六万五千六百七十四。贡麸金、麝香、枳壳实、杜仲、白胶香、黄檗。县五:西 城,下。 洵阳,中。乾德四年,废淯阳县入焉。 汉阴,中。 石 犎 ㄏ隆#┢嚼ㄏ隆N跄辏∥颍胛鞒恰Tv复。

房州,下,房陵郡,保康军节度。开宝中,废上庸、永清二县。雍熙三年并为 军。崇宁户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一,口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一。贡麝香、纟宁布、钟乳 石、笋。县二:房陵,上。 竹山。下。

均州,上,武当郡,武当军节度。本防御。乾德六年,移入上州防御。宣和元 年,赐军额。崇宁户三万一百七,口四万四千七百九十六。贡麝香。县二:武当, 上。 郧乡。上。

郢州,上,富水郡,防御。崇宁户四万七千二百八十一,口七万八千七百二十 七。贡白纻。县二:长寿,上。 京山。下。

唐州,上,淮安郡,建隆元年,升为团练。开宝五年,废平氏县。崇宁户八万 九千九百五十五,口二十万二千一百七十二。贡绢。县五:泌阳,中下。 湖阳, 中下。有银场。 比阳,中下。 桐柏,下。开宝六年,移治淮渎故庙。 方城。下。后魏县。庆历四年,废为镇,入邓州南阳县,元丰元年,复为县,隶州。

光化军,同下州。乾德二年,以襄州阴城镇建为军,析谷城县三乡,置乾德县 隶焉。熙宁五年废军,改乾德为光化县,隶襄州。元祐初,复为军。县一,乾德。 望。

北路。府四:河南,颍昌,淮宁,顺昌。州五:郑,滑,孟,蔡,汝。军一, 信阳。县六十三。

河南府,洛阳郡,因梁、晋之旧为西京。熙宁五年,分隶京西北路。崇宁户一 十二万七千七百六十七,口二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贡蜜、蜡、瓷器。县十六:河 南,赤。 洛阳,赤。熙宁五年,省入河南,元祐二年复。 永安,赤。奉陵寝。景德四年,升镇为县。 偃师,畿。庆历二年废,四年复, 熙宁五年,省入缑氏,八年,复置,省缑氏县为镇隶焉。 颍阳,畿。废历二年, 废为镇,四年,复。熙宁二年,省入登封,元祐二年,复置。

巩,畿。 密,畿。崇宁四年,割隶郑州,宣和二年,还隶府。 新安, 畿。 福昌,畿。熙宁五年,省入寿安,元祐元年,复为县。 伊阳,畿。熙 宁二年,割栾川冶镇入虢州卢氏县。五年,废伊阙县为镇入河南,六年,改隶伊阳。

渑池,畿。景祐四年,改铁门镇曰延禧。 永宁,畿。 长水。畿。 寿安,畿。庆历三年,废为镇,四年,复。 河清,畿。开宝元年,移治白波镇。 熙宁八年闰四月,置铁监。 登封。畿。

监一,阜财。熙宁七年置,铸铜钱。

颍昌府,次府,许昌郡,忠武军节度。本许州。元丰三年,升为府。崇宁四年, 为南辅,隶京畿。大观四年,罢辅郡。政和四年,复为辅郡,隶京畿。宣和二年, 复罢辅郡,依旧隶京西北路。崇宁户六万六千四十一,口一十六万一百九十三。贡 绢、藨席。县七:长社,次赤。熙宁四年,省许田县为镇入焉。 郾城,次畿。

阳翟,次畿。 长葛,次畿。 临颍,次畿。 舞阳,次畿。 郏。 中。元隶汝州,崇宁四年来隶。

郑州,辅,荥阳郡,奉宁军节度。熙宁五年,废州,以管城、新郑隶开封府; 省荥阳、荥泽县为镇入管城,原武县为镇入阳武。元丰八年,复州。元祐元年,还 旧节;复以荥阳、荥泽、原武为县,与滑州并隶京西路。崇宁四年,建为西辅。大 观四年,罢辅郡。政和四年,又复。宣和二年,又罢。崇宁户三万九百七十六,口 四万一千八百四十八。贡绢、麻黄。县五:管城,望。 荥泽,中。 原武, 上。 新郑,上。 荥阳。紧。

滑州,辅,灵河郡,太平兴国初,改武成军节度。熙宁五年,废州,县并隶开 封府。元丰四年,复旧,县复来隶。元祐元年,还旧节度。崇宁户二万六千五百二 十二,口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贡绢。县三:白马,中。熙宁三年,废灵河县隶焉。

韦城,望。 胙城。紧。

孟州,望。河阳三城节度。政和二年,改济源郡。崇宁户三万三千四百八十一, 口七万一百六十九。贡梁米。县六:河阳,望。 济源,望。 温,望。 汜水,上。熙宁五年,省入河阴。元丰二年复置。大中祥符四年,改武牢关曰行庆。

河阴,中。 王屋。中。熙宁五年,自河南来隶。

蔡州,紧,汝南郡,淮康军节度。崇宁户九万八千五百二,口十八万五千一十 三。贡绫。县十:汝阳,上。 上蔡,上。 新蔡,中。 褒信,中。 遂平,中。 新息,中。 确山,中。隋朗山县。大中祥符五年改。 真阳, 中。 西平,中。 平舆。中。

淮宁府,辅,淮阳郡,镇安军节度。本陈州。政和三年,改辅为上。宣和元年, 升为府。崇宁户三万二千九十四,口一十五万九千六百一十七。贡、绢。县五: 宛丘,紧。 项城,上。 商水,中。 西华,中。 南顿。中。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商水、项城二县。元祐元年复。

顺昌府,上,汝阴郡,旧防御,后为团练。开宝六年,复为防御。元丰二年, 升顺昌军节度。旧颍州,政和六年,改为府。崇宁户七万八千一百七十四,口一十 六万六百二十八。贡、絁、绵。县四:汝阴,望。开宝六年,移治于州城东南十 里。 泰和,望。 颍上,紧。 沈丘。紧。

汝州,辅,临汝郡,陆海军节度。本防御州。政和四年,赐军额。崇宁户四万 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一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五。贡絁、绢。县五:梁,中。 襄 城,紧。 叶,上。 鲁山,中 宝丰。中。旧名龙兴,熙宁五年,省为镇, 入鲁山。元祐元年复。宣和二年,改为宝丰县。

信阳军,同下州。开宝九年,降为义阳军,废钟山县。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 阳军。崇宁户九千九百五十四,口二万五十,贡纟宁布。县二:信阳,中下。 罗山。中下。开宝九年废,雍熙二年复置。

京西南、北路,本京西路,盖《禹贡》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而 豫州之壤为多,当井、柳、星、张、角、亢、氐之分。东暨汝、颍,西被陕服,南 略鄢、郢,北抵河津。丝、枲、漆、纩之所出。而洛邑为天地之中,民性安舒,而 多衣冠旧族。然土地褊薄,迫于营养。盟津、荥阳、滑台、宛丘、汝阴、颍川、临 汝在二京之交,其俗颇同。唐、邓、汝、蔡率多旷田,盖自唐季之乱,土著者寡。 太宗迁晋、云、朔之民于京、洛、郑、汝之地,垦田颇广,民多致富,亦由俭啬而 然乎!襄阳为汴南巨镇,淮安、随、枣阳、西城、武当、上庸、东梁、信阳,其习 俗近荆楚。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