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隋史》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移都,改曰豫州。东面三门,北曰上春,中曰建阳, 南曰永通。南面二门,东曰长夏,正南曰建国。里一百三,市三。三年改为郡,置 尹。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 河南带郡。有关官。有郏山。有瀍水。洛阳有汉已来旧都。后魏置司州,东魏 改曰洛州。后周置东京六府、洛州总管。开皇元年改六府,置东京尚书省。其年废 东京尚书省。二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 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炀帝即位,废省。置河南县,东魏迁鄴,改为宜迁县。后 周复曰河南。大业元年徙入新都。又东魏置洛阳郡、河阴县。开皇初郡并废,又析 置伊川县。大业初河阴、伊川二县并入焉。阌乡旧曰湖城,开皇十六年改焉。有王 涧、全鸠涧、秦山。桃林开皇十六年置。有上阳宫。有淄水。陕后魏置,及置陕州、 恆农郡。后周又置崤郡。开皇初郡并废。大业初州废,置弘农宫。有常平仓、温汤。 有砥柱。熊耳后周置,有同轨郡。开皇初郡废。又有后魏崤县,大业初废入。有二 崤。有天柱山、大头山、硖石山、谷水。渑池后周置河南郡,大象中废。新安后周 置中州及东垣县,州寻废。开皇十六年置谷州,仁寿四年州废,又废新安入东垣。 大业初改名新安。有冶官。有騩山、强山、缺门山、孝水、涧水、金谷水。偃师旧 废,开皇十六年置。有关官。有河阳仓。有都尉府。有首阳山、郦山、乾脯山。巩 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有兴洛仓。有九山,有天陵山、缑山、东首阳山。宜阳后 魏置宜阳郡,东魏置阳州,后周改曰熊州。又复后魏置南渑池县。后周改曰昌洛。 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昌洛曰洛水。大业初废熊州,省洛水入宜阳。又东魏置金门 郡,后周废。有福昌宫、金门山、女几山、太阴山、嶕峣山。寿安后魏置县曰甘棠, 仁寿四年改焉。有显仁宫。有慈涧。陆浑东魏置伊川郡,领南陆浑县。开皇初废郡, 改县曰伏流。大业初改曰陆浑。又有东魏北荆州,后周改曰和州。开皇初又改曰伊 州。大业初州废。又有东魏东亭县,寻废。有方山、三涂山、孤山、阳山、王母涧。 伊阙旧曰新城,东魏置新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伊阙山。兴泰大 业初置。有鹿归山、石墨山、钟山。缑氏旧废,东魏置。开皇十六年废,大业初又 置。有缑氏山、轘辕山、景山。崇阳后魏置,曰颍阳。东魏分置堙阳,后周废颍阳 入。开皇六年改曰武林。十八年改曰轮氏,大业元年改曰嵩阳。又有东魏中川郡, 后周废。有嵩高山、少室山、颍水。阳城后魏置阳城郡,开皇初废。十六年置嵩州, 仁寿四年废。又后魏置康城县,仁寿四年废入焉。有箕山、偃月山、荆山、禹山、 崤山。 荥阳郡旧郑州。开皇十六年置管州。大业初复曰郑州。统县十一,户十六万九 百六十四。 管城旧曰中牟,东魏置广武郡。开皇初郡废,改中牟曰内牟。十六年析置管城。 十八年改内牟曰圃田入焉。后魏置曲梁县,后齐废,有郑水。汜水旧曰成皋,即武 牢也。后魏置东中府,东魏置北豫州,后周置荥州。开皇初曰郑州,十八年改成皋 曰汜水。大业初置武牢都尉府。有周山、天陵山。荥泽开皇四年置,曰广武。仁寿 元年改名焉。原武开皇十六年置。阳武圃田开皇十六年置,曰郏城。大业初改焉。 浚仪东魏置梁州、陈留郡,后齐废开封郡入,后周改曰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 州废。有关官。有通济渠、蔡水。酸枣后齐废,开皇六年复。有关官。新郑后魏废, 开皇十六年复,大业初并宛陵县入焉。有关官。有大騩山。荥阳旧置荥阳郡。后齐 省卷、京二县入,改曰成皋郡。开皇初郡废。有京索水、梧桐涧。开封东魏置郡, 后齐废。 梁郡开皇十六年置宋州。统县十三,户十五万五千四百七十七。 宋城旧曰睢阳,置梁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又置郡。又梁 置北新安郡,寻废。雍丘后魏置阳夏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杞州。大业初州废。 襄邑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宁陵后齐废,开皇六年复。虞城后魏曰萧,后齐废。 开皇十六年置,改名焉。又后魏置沛郡,后齐废。谷熟后魏废,开皇十六年复。陈 留后魏废,开皇六年复。十六年析置新里县,大业初废入焉。又有小黄县,后齐废 入。有睢水、涣水。下邑后齐废巳吾县入焉。考城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后齐郡 县并废,为城安县。开皇十八年以重名,改曰考城。楚丘后魏曰巳氏,置北谯郡。 后齐郡县并废。开皇四年又置巳氏,六年改曰楚丘。砀山后魏置,曰安阳。开皇十 八年改名焉。有砀山、鱼山。圉城旧曰圉,后齐废,开皇六年复置,曰圉城。有谷 水。柘城旧曰柘,久废。开皇十六年置,曰柘城。 谯郡后魏置南充州。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亳州。开皇元年府废。统县六,户 七万四千八百一十七。 谯旧曰小黄,置陈留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梅城县。大业三年,改小黄 为谯县,并梅城入焉。酂旧废,开皇十六年复。旧有马头郡,后魏又置下邑县,后 齐并废。城父宋置,曰浚仪。开皇十八年改焉。谷阳后齐省,开皇六年复。山桑后 魏置涡州、涡阳县,又置谯郡。梁改涡州曰西徐州。东魏改曰谯州。开皇初郡废, 十六年改涡阳为肥水。大业初州废,改县曰山桑。又梁置北新安郡,东魏改置蒙郡。 后齐废郡,置蒙县,后又置郡。开皇初郡废。又梁置阳夏郡,东魏废。临涣后魏置 临涣郡,又别置丹城县。东魏析置白椫县,后齐郡废。开皇元年丹城省,大业初白 椫又省,并入焉。有嵇山、龙冈。 济阴郡后魏置西兗州,后周改曰曹州。统县九,户十四万九百四十八。 济阴后魏置沛郡,后齐废。又开皇六年分置黄县,十八年改为蒙泽,大业初废 入焉。外黄后齐废成安县入。又开皇十八年置首城县,大业初废入焉。济阳 成武 后齐置永昌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戴州。大业初州废。冤句乘氏 定陶 单父 后魏曰离狐,置北济阴郡。后齐郡县并废。开皇六年更置,名单父。金乡开皇十六 年分置昌邑县,大业初并入。 襄城郡东魏置北荆州,后周改曰和州。开皇初改为伊州,大业初改曰汝州。统 县八,户十万五千九百一十七。 承休旧曰汝原,置汝北郡,后改曰汝阴郡。后周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承休,置 襄城郡。有黄水。梁旧置汝北郡,后齐废。有滥泉。郏城旧曰龙山。东魏置顺阳郡 及南阳郡、南阳县。开皇初改龙山曰汝南,三年二郡并废。十八年改汝南曰辅城, 南阳曰期城。大业初改辅城曰郏城,废期城入焉。有关官,有大留山。阳翟东魏置 阳翟郡,开皇初郡废。有钓台。有九山祠。汝源 汝南有后魏汝南郡及符垒县,并 后齐废。鲁后魏置荆州,寻废,立鲁阳郡,后置鲁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 有关官。有和山、大义山。犨城旧曰雉阳。开皇十八年改曰湛水,大业初改名焉。 又有后周置武山郡,开皇初废。后魏置南阳县、河山县,大业初并废入焉。有应山。 颍川郡旧置颍州,东魏改曰郑州,后周改曰许州。统县十四,户十九万五千六 百四十。 颍川旧曰长社,置颖川郡,后齐废颍阴县入,开皇初废郡改县焉。又东魏置黄 台县,大业初废入焉,置郡。襄城旧置襄城郡,后周置汝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 州废。有溵水。汝坟后齐置汉广郡,寻废,有首山。叶后齐置襄州。后周废襄州, 置南襄城郡。开皇初郡废。又东魏置定南郡,后周废为定南县。大业初省入。北舞 旧置定陵郡,开皇初废。有百尺沟。郾城开皇初置,十六年置道州,大业初州废。 又后魏置颍川郡,后齐改为临颍郡,开皇初郡废。又有邵陵县,大业初废。有溵水。 繁昌 临颍 尉氏后齐废,开皇六年复。长葛开皇六年置。许昌 氵隐强开皇十六 年置,曰陶城,大业初改焉。扶沟 鄢陵东魏置许昌郡,后齐废县。开皇初郡废, 七年复鄢陵县。十六年置洧州,大业初州废。又开皇十六年置蔡陂县,至是省入焉。 汝南郡后魏置豫州,东魏置行台。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舒州,寻复曰豫州, 及改洛州为豫州,此为溱州,又改曰蔡州。统县十一,户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五。 汝阳旧曰上蔡,置汝南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郡,改县曰汝阳,并废保城 县入焉。有鸿郄陂。城阳旧废,梁置,又有义兴县。后魏置城阳郡,梁置楚州,东 魏置西楚州,后齐曰永州。开皇九年,废入纯州。十八年改义兴为纯义。大业初州 县并废入焉。又梁置伍城郡,后齐废。有十丈山、大木山。真阳旧置郢州。东魏废 州,置义阳郡。后齐废郡入保城县。开皇十一年废县。十六年置县,曰真丘。大业 初改曰真阳。又有白狗县,梁置淮州。后齐废州,以置齐兴郡,郡寻废。开皇初, 改县曰淮川,至是亦省入焉。又有后魏安阳县,后废。有汶水。新息后魏置东豫州。 梁改曰西豫州。又改曰淮州。东魏复曰东豫州,后周改曰息州,大业初州废。又后 魏置汝南郡,开皇初郡废。又梁置滇州,寻废。又梁置北光城郡,东魏废,又有北 新息县,后齐废。褒信宋改曰包信。大业初改复旧焉。又梁置梁安郡,开皇初废。 又有长陵郡,后齐废为县。大业初又省县焉。上蔡后魏置,曰临汝。后齐废。开皇 中置,曰武津。大业初改名焉。平舆旧废,大业初改新蔡置焉。有葛陂。新蔡齐置 北新蔡郡,魏曰新蔡郡,东魏置蔡州。后齐废州置广宁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 舒州及舒县、广宁县。仁寿元年改广宁曰汝北。大业初州废,改汝北曰新蔡。又后 齐置永康县,后改名曰澺水,至是及舒县并废入焉。朗山旧曰安昌,置初安郡。废, 十八年县改名焉。又梁置除州,后魏废,又齐置荆州,寻废。后周又置威州,后又 废。吴房故曰遂宁,后齐省绥义县入焉。大业初改曰吴房。西平后魏置襄城郡,后 齐改郡曰文城,开皇初郡废。又有故武阳县,十八年改曰吴房,大业初省。又有故 洧州、灊州,并后齐置,开皇初皆废。 淮阳郡开皇十六年置陈州。统县十,户十二万七千一百四。 宛丘后魏曰项,置陈郡。开皇初县改名宛丘,寻废郡,后析置临蔡县。大业初 置淮阳郡,并临蔡县入焉。又后魏置南阳郡,东魏废。西华旧曰长平,开皇十八年 改曰鸿沟。大业初改焉。有旧长平县,后齐废。溵水开皇十六年置,又有后魏汝阳 郡及县,后齐郡废,大业初县废。抚乐开皇十六年置。有涡水。太康旧曰阳夏,并 置淮阳郡。开皇初郡废,七年更名太康。有洼水。鹿邑旧曰武平,开皇十八年改名 焉。项城东魏置扬州及丹阳郡、秣陵县,梁改曰殷州,东魏又改曰北扬州,后齐改 曰信州,后周改曰陈州。开皇初改秣陵为项县。十六年分置沈州,大业初州废,又 有项城郡,开皇初分立陈郡,三年并废。南顿旧置南顿郡。后齐废郡及平乡县入, 改曰和城。大业初又改为南顿。开皇六年置。鲖阳后齐废,开皇十一年复。又东魏 置财州,后齐废,以置包信县。开皇初废。 汝阴郡旧置颍州。统县五,户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六。 汝阴旧置汝阴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颍阳梁曰陈留,并置陈留郡及陈 州。东魏废州。开皇初废郡,十八年县改名焉。有郑县,后齐废。清丘梁曰许昌, 及置颍川郡。开皇初废郡,十八年县改名焉。颍上梁置下蔡郡,后齐废郡。大业初 县改名焉。下蔡梁置汴郡,后齐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又梁置淮阳郡,后齐改曰 颍川郡。开皇初郡废。 上洛郡。旧置洛州,后周改为商州。统县五,户一万五百一十六。 上洛旧置上洛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有秦岭山、熊耳山、洛水、丹水。 商洛有关官。洛南旧曰拒阳,置拒阳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有玄扈山、阳虚 山。丰阳后周置,开皇初并南阳县入。有洵水、甲水。上津旧置北上洛郡,梁改为 南洛州,西魏又改为上州,后周并漫川、开化二县入,大业初废州。有天柱山、诏 及山、女思山。 弘农郡大业三年置。统县四,户二万七千四百六十六。 弘农旧置西恆农郡,后周废。大业初置弘农郡。又有石城郡、玉城县,西魏并 废。有石堤山。卢氏后魏置汉安郡,西魏置义川郡。开皇初郡废,州改为虢州。大 业初州废。有关官。有石扇山。长泉后魏曰南陕,西魏改焉。有松杨山、檀山。硃 阳旧置硃阳郡,后周郡废。有邑阳县,开皇末改为邑川,大业初并入。有肺山,有 湖水。 淅阳郡西魏置淅州。统县七,户三万七千二百五十。 南乡旧置南乡郡,后周并龙泉、湖里、白亭三县入。又有左南乡县,并置左乡 郡。西魏改郡为秀山,改县为安山。后周秀山郡废。开皇初南乡郡废。大业初置淅 阳郡,并安山县入焉。有石墨山。内乡旧曰西淅阳郡,西魏改为内乡。后周废,并 淅川、石人二县入焉。有淅水。丹水旧置丹川郡。后周郡废,并茅城、仓陵、许昌 三县入。有胡保山。武当旧置武当郡。又侨置始平郡,后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 后周改为丰州。开皇初二郡并废,改为均州。大业初州废。有石阶山、武当山。均 阳梁置。安福梁置,曰广福,并为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焉。郧乡有防山。 南阳郡旧置荆州。开皇初,改为邓州。统县八,户七万七千五百二十。 穰带郡。有白水。新野旧曰棘阳,置新野郡。又有汉广郡,西魏改为黄冈郡。 又有南棘阳县,改为百宁县。后周二郡并废,并南棘县入焉。开皇初更名新野。南 阳旧曰上陌,置南阳郡。后周并宛县入,更名上宛。开皇初郡废,又改为南阳。课 阳旧曰涅阳,开皇初改焉。有课水、涅水。顺阳旧置顺阳郡。西魏析置郑县,寻改 为清乡。后周又并顺阳入清乡。开皇初又改为顺阳。冠军 菊潭旧曰郦,开皇初改 焉。有东弘农郡,西魏改为武关,至是废入。有梅溪、湍水。新城西魏改为临湍, 开皇初复名焉。有朝水。 淯阳郡西魏置蒙州。仁寿中,改曰淯州。统县三,户一万七千九百。 武川带郡。有雉衡山。有淯水、纻水、沣水。向城西魏置,又立雉阳郡。开皇 初郡废。方城西魏置,及置襄邑郡。开皇初废。东魏又置建城郡及建城县,后齐郡 县并废。又有业县,开皇末改为沣水,大业并入。有西唐山。 淮安郡后魏置东荆州,西魏改为淮州。开皇五年又改为显州。统县七,户四万 六千八百四十。 比阳带郡。后魏曰阳平,开皇七年改为饶良,大业初又改焉。又有后魏城阳县, 置殷州、城阳郡。开皇初郡并废,其县寻省。又有昭越县,大业初改为同光,寻废。 又有东南阳郡,西魏改为南郭郡,后周废。又有比阳故县,置西郢州。西魏改为鸿 州,后周废为真昌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废。平氏旧置汉广郡,开皇初郡废。 有淮水。真昌旧曰北平,开皇九年改焉。显冈旧置舞阴郡,开皇初郡废。临舞东魏 置,及置期城郡。开皇初郡废。又有东舞阳县,开皇十八年改为昆水,大业初废。 慈丘后魏曰江夏,并置江夏郡。开皇初郡废,更置慈丘于其北境。后魏有郑州、潘 州、溱州及襄城、周康二郡,上蔡、青山、震山三县,并开皇初废。有比水。桐柏 梁置,曰淮安,并立华州,又立上川郡。西魏改州为淮州,后改为纯州,寻废。开 皇初郡废,更名县曰桐柏。又梁置西义阳郡,西魏置淮阳郡及辅州,后周州郡并废, 又置淮南县。开皇末改为油水,大业初废。又有大义郡,后周置,开皇初废。有桐 柏山。 豫州于《禹贡》为荆州之地。其在天官,自氐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 卯,宋之分野,属豫州。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 三河,则河南。准之星次,亦豫州之域。豫之言舒也,言禀平和之气,性理安舒也。 洛阳得土之中,赋贡所均,故周公作洛,此焉攸在。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故 《汉志》云"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贱义贵财",此亦自古然矣。荥阳古之郑地, 梁郡梁孝故都,邪僻傲荡,旧传其俗。今则好尚稼穑,重于礼文,其风皆变于古。 谯郡、济阴、襄城、颍川、汝南、淮阳、汝阴,其风颇同。南阳古帝乡,搢绅所出, 自三方鼎立,地处边疆,戎马所萃,失其旧俗。上洛、弘农,本与三辅同俗。自汉 高发巴蜀之人,定三秦,迁巴之渠率七姓,居于商洛之地,由是风俗不改其壤。其 人自巴来者,风俗犹同巴郡。淅阳、淯阳、亦颇同其俗云。 东郡开皇九年置杞州,十六年改为滑州,大业二年为兗州。统县九,户十二万 一千九百五。 白马旧置东郡,后齐并凉城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灵昌开皇十六年置。卫南 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废西濮阳入焉。又有后魏平昌、长乐二县,后齐并废。濮阳 开皇十六年分置昆吾县,大业初入焉。封丘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匡城后齐曰长 垣,开皇十六年改焉。胙城旧曰东燕,开皇十八年改焉。韦城开皇六年置,十六年 分置长垣县,大业初省入焉。离狐。 东平郡后周置鲁州,寻废。开皇十年置郓州。统县六,户八万六千九十。 郓城后周置,曰清泽,又置高平郡。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万安。十八年改曰郓 城。大业初置郡,并廪丘入焉。鄄城旧置濮阳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濮州,大 业初州废。有关官。须昌开皇十六年置。有梁山。宿城后齐曰须昌,开皇十六年改 焉。旧置东平郡,后齐并废。雷泽旧曰城阳,后齐废。开皇十六年置,曰雷泽,又 分置临濮县。大业初并入焉。有历山、雷泽。钜野旧废,开皇十六年复,又置乘丘 县,大业初废入焉。 济北郡旧置济州。统县九,户十万五千六百六十。 卢旧置郡,开皇初废。六年分置济北县,大业初省入焉,寻置郡。有关官。有 成回仓,有鱼山、游仙山。范后齐废,开皇十六年置。阳谷开皇十六年置。东阿有 浮山、监山、狼水。平阴开皇十四年置,曰榆山,大业初改焉。长清开皇十四年 置。又有东太原郡,后齐废。济北开皇十四年置,曰时平,大业初改焉。寿张 肥 城宋置济北郡,后齐废。后周置肥城郡,寻废,又复。开皇初又废。 武阳郡后周魏置魏州。统县十四,户二十一万三千三十五。 贵乡东魏置。又有平邑县,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又置。大业初置武阳郡,并省 平邑县入焉。有惬山。元城后齐废。开皇六年复,又置马陵县,大业初废入焉。有 沙麓山。繁水旧曰昌乐,置昌乐郡。东魏郡废,后周又置。旧有魏城县,后齐废。 开皇初废郡,六年置县,曰繁水。大业初废昌乐县入焉。魏后齐废,开皇六年复。 十六年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入焉。莘旧曰阳平,后齐改曰乐平。开皇六年复曰阳 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年置莘州。大业初州废,改县名莘,又废莘亭县入焉。后 周置武阳郡焉,开皇初废。顿丘后齐省,开皇六年置。又有旧阴安县,后齐废。观 城旧曰卫国,开皇六年改。临黄后魏置,后齐省,开皇六年复,十六年分置河上县, 大业初省入焉。武阳后齐省,后周置。武水开皇十六年置。馆陶旧置毛州,大业初 州废。又有旧阳平郡,开皇初废。堂邑开皇六年置。冠氏开皇六年置。聊城旧置南 冀州及平原郡,未几,州废。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博州,大业初州废。 渤海郡开皇六年置棣州,大业二年为沧州。统县十,户十二万二千九百九。 阳信带郡。乐陵旧置乐陵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鬲津县,大业初废入焉。 滳河开皇十六置。又有后魏湿沃县,后齐废。有关官。厌次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 蒲台开皇十六年置。饶安旧置沧州、浮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无棣开皇 六年置。盐山旧曰高成。开皇十六年又置浮水县。十八年改高成曰盐山。大业初省 浮水入焉。有盐山、峡山。南皮 清池旧曰浮阳,开皇十八年改。 平原郡开皇九年置德州。统县九,户十三万五千八百二十二。 安乐旧置平原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又开官皇十六年置绎幕县,至是废 入焉。又有后魏鬲县,后齐废,有关官。平原后齐并鄃县入焉。有关官。又后魏置 东青州,置未久而为。将陵开皇十六年置。平昌后魏置东安郡,后齐废,并以重平 县入焉。般后齐省,开皇十六年复。长河旧曰广川。后齐省,开皇六年复置,仁寿 初改名焉。弓高旧废,开皇十六年置。东光旧置渤海郡,开皇初郡废。九年置观州, 大业初州废,又并安陵入焉。有天胎山。胡苏旧废,开皇十六年置。 兗州于《禹贡》为济、河之地。其于天官,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为寿星,于 辰在辰,郑之分野。兗州盖取沇水为名,亦曰兗,兗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故 其气纤杀也。东郡、东平、济北、武阳、平原等郡,得其地焉。兼得邹、鲁、齐、 卫之交。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 怀义,有古之风烈矣。 信都郡旧置冀州。统县十二,户十六万八千七百一十八。 长乐旧曰信都,带长乐郡,后齐废扶柳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分信都置长乐县。 十六年又分长乐置泽城县。大业初废信都及泽城入焉,置信都郡。堂阳旧县,后齐 废,开皇十六年复。衡水开皇十六年置。枣强旧县,后齐废索芦、广川二县入焉。 武邑旧县,后齐废。开皇六年置,并得后齐观津县地。十六年分武强置昌亭县,大 业初废入焉。武强旧置武邑郡,后齐郡废,又废武遂县入焉。南宫旧县,后齐废, 开皇六年复。斌强 鹿城旧曰枭阝,后齐改曰安国。开皇六年改为安定,十八年改。 开皇十六年又置晏城,大业初废入。下博,蓚旧曰脩,开皇五年改。十六年分置观 津县,大业初废。阜城 清河郡后周置贝州。统县十四,户三十万千六五百四十四。 清河旧曰武城,置清河郡。开皇初郡废,改名焉,仍别置武城县。十六年置夏 津县,大业初废入,置清河郡。清阳旧曰清河县,后齐省贝丘入焉,改为贝丘,开 皇六年改为清阳。又有后魏候城县,后齐省以入武城,亦入焉。武城旧曰上城。开 皇初改武城为清河县,于此置武城。历亭开皇十六年分武城置焉。漳南开皇六年置, 曰东阳,十八年改为漳南。有后魏故索卢城,后齐以入枣强,至是入。鄃旧废,开 皇十六年置。临清后齐废,开皇六年年复。又十六年置沙丘县,大业初废入焉。清 泉后齐废千童县入。开皇十六年置贝丘县,大业二年废入。清平开皇六年置,曰贝 丘,十六年改曰清平。高唐后魏置南清河郡,后齐郡废。经城后齐废,开皇六年置, 十六年分置府城县,大业初省入焉。宗城旧曰广宗,仁寿元年改。博平开皇六年置 灵县,大业初省入。茌平后齐废,开皇初复。 魏郡后魏置相州,东魏改曰司州牧。后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 以置总管府,未几,府废。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 安阳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鄴,开皇初郡废,十年复,名安阳,分 置相县,鄴还复旧。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有韩陵山。鄴东魏都。后周平齐,置 相州。大象初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又改焉。临漳东魏置。成安 后齐置。灵泉后周置。有龙山。尧城开皇十年置,名长乐,十八年改焉。洹水后周 置。滏阳后周置。开皇十年置慈州,大业初州废。临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 虑后魏置林虑郡,后齐郡废,后又置。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十六年置岩州。 大业初州废,又废淇阳入焉。有林虑谼、仙人台、洹水。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 十六年复。有淇水。 汲郡东魏置义州,后周为卫州。统县八,户十一万一千七百二十一。 卫旧曰朝歌,置汲郡。后周又分置修武郡。开皇初郡并废,十六年又置清淇县。 大业初置汲郡,改朝歌县曰卫,废清淇入焉。有朝阳山、同山。有纣朝歌城、比干 墓。汲东魏侨置七郡十八县。后齐省,以置伍城郡,后周废为伍城县,开皇六年改 焉。隋兴开皇六年置。后析置阳源县,大业初并入焉。有仓岩山。黎阳后魏置黎阳 郡,后置黎州。开皇初州郡并废。十六年又置黎州,大业初,罢。有仓。有关官。 有大伾山、枉人山。内黄旧废,开皇六年置。十六年分置繁阳县,大业初废入。汤 阴旧废,开皇六年又置。有博望冈。临河开皇六年置。澶水开皇十六年置。 河内郡旧置怀州。统县十,户十三万三千六百六。 河内旧曰野王,置河内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县改焉。有轵县,大业初废入, 寻置郡。有大行,有丹水。有絺城。温旧废,开皇十六年置。古温城。济源开皇十 六年置。旧有沁水县,后齐废入。有孔山、母山。有济水、濝水、古原城。河阳, 旧废,开皇十六年置。有盟津。有古河阳城治。安昌旧曰州县,置武德郡。开皇初 郡废,十八年县改为邢丘。大业初改名安昌,又废怀县入焉。旧有平高县,后齐废。 王屋旧曰长平,后周改焉,后又置怀州。及平齐,废州置王屋郡。开皇初郡废。有 王屋山、齐子岭。有轵关。获嘉后周置修武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殷州,大业 初州废。新乡开皇初年置。有关官。旧有获嘉县,后齐废。修武后魏置修武,后齐 并入焉。开皇十六年析置武陟,大业初并入焉。又有东魏广宁郡,后周废。共城旧 曰共,后齐废。开皇六年复署,曰共城。有共山、白鹿山。 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为泽州。统县六,户五万四千九百一十三。 丹川旧曰高都。后齐置长平、高都二郡,后周并为高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 年改为丹川,大业初置长平郡。有太行山。沁水旧置广宁郡。后齐郡废,县改为永 宁。开皇十八年改焉。有辅山。端氏后魏置安平郡,开皇初郡废。有巨峻山、秦川 水。濩泽有嶕峣山,濩泽山。高平旧曰平高,齐末改焉,又并玄氏县入焉。有关官。 陵川开皇十六年置。 上党郡后周置潞州。统县十,户十二万五千五十七。 上党旧置上党郡,开皇初郡废。有壶关县。大业初复置郡,废壶关入焉。有羊 头山、抱犊山。长子后齐废。开皇九年置,曰寄氏县。十八年改为长子。旧有屯留、 乐阳二县,后齐废。有浊漳水、尧水。潞城开皇十六年置。有黄阜山。屯留后齐废, 开皇十六年复。襄垣旧置襄垣郡,后齐郡废。后周置韩州,大业初州废。有鹿台山。 黎城后魏以潞县被诛遗人置,十八年改名黎城。有积布山、松门岭。涉后魏废,开 皇十八年复。有崇山。乡石勒置武乡郡,后魏去武字。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榆 社县,大业初废。又有后魏南垣州,寻改丰州,后周废。铜鞮有旧涅县,后魏改为 阳城。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大业初省入。有铜鞮水。沁源后魏置县及义宁郡,开 皇初废。十六年置沁州。又义宁县十八年改为和川。大业初州废,又废和川县入。 河东郡后魏曰秦州,后周改曰蒲州。统县十,户十五万七千七十八。 河东旧曰蒲坂县,置河东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析置河东县。大业初置河东 郡,并蒲坂入。有酒官。有首山。有妫、汭水。桑泉开皇十六年置。有三疑山。汾 阴旧置汾阴郡,开皇初郡废。有龙门山。龙门后魏置,并置龙门郡。开皇初郡废。 芮城旧置,曰安戎。后周改焉,又置永乐郡,后省入焉。有关官。安邑开皇十六年 置虞州,大业初州废。有盐池、银冶。夏旧置安邑郡,开皇初郡废。有巫咸山、稷 山、虞坂。河北旧置河北郡,开皇初郡废。有关官。有砥柱山。有傅岩。猗氏西魏 改曰桑泉,后周复焉。虞乡后魏曰安定,西魏改曰南解,又改曰绥化,又曰虞乡。 有石锥山、百梯山、百径山。 绛郡后魏置东雍州,后周改曰绛州。统县八,户七万一千八百七十六。 正平旧曰临汾,置正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置绛郡。又 有后魏南绛郡,后周废郡,又并南绛县入小乡县。开皇十八年改曰汾东,大业初省 入焉。翼城后魏置,曰北绛县,并置北绛郡。后齐废新安县,并南绛郡入焉。开皇 初郡废,十八年改为翼城。有乌岭山、东泾山。有浍水。绛旧置绛郡,开皇初郡废。 后周置晋州,建德五年废。曲沃后周置,建德六年废。有绛山、桥山。稷山后魏曰 高凉,开皇十八年改焉。有后魏龙门郡,开皇初废。又有后周勋州,置总管,后改 曰绛州,开皇初移。闻喜有景山。有董泽陂。垣后魏置邵郡及白水县。后周置邵州, 改白水为亳城。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为垣县,又省后魏所置清廉县及后 周所置蒲原县入焉。有黑山。太平后魏置,后齐省临汾县入焉。有关官。 文城郡东魏置南汾州,后周改为汾州,后齐为西汾州。后周平齐,置总管府。 开皇四年府废,十六年改为耿州,后复为汾州。统县四,户二万二千三百。 吉昌后魏曰定阳县,并置定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置 文城郡。有风山。文城后魏置。有石门山。伍城后魏置,曰刑军县,后改为伍城, 后又置伍城郡。开皇初郡废,又废后魏平昌县入焉。大业初又废大宁县入焉。昌宁 后魏置,并内阳郡。开皇初郡废。有壶口山,崿山。 临汾郡后魏置唐州,改曰晋州。后周置总管府,开皇初府废。统县七,户七万 一千八百七十四。 临汾后魏曰平阳,并置平阳郡。开皇初改郡为平河,改县为临汾,寻郡废。又 有东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阳等五郡,后周废为西河、定阳二郡。开皇 初郡并废。又有后魏永安县,开皇初改为西河,大业初省。又有旧襄城县,后齐省。 有姑射山。襄陵后魏太武禽赫连昌,乃分置禽昌县。齐并襄陵入禽昌县。大业初又 改为襄陵。冀氏后魏置冀氏郡,领冀氏、合阳二县。后齐郡废,又废合阳入焉。杨 霍邑后魏曰永安,并置永安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为吕州,县 曰霍邑。大业初州废。有霍山。有彘水。汾西后魏曰临汾,并置汾西郡。开皇初郡 废,十八年县改为汾西。又有后周新城县,开皇十年省入。岳阳后魏置,曰安泽。 大业初改焉。 龙泉郡后周置汾州。开皇四年置西汾州总管,五年改为隰州总管。大业初府废。 统县五,户二万五千八百三十。 隰川后周置县,初曰长寿,又置龙泉郡。开皇初郡废,县改曰隰川。大业初置 郡。永和后周置,曰临河县及临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关官。楼 山后周置,曰归化。开皇十八年改名焉。有北石楼山,有孔山。石楼旧置吐京郡及 吐京县,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蒲后周置,有伍城郡及石城郡及石城县,周 末并废。又有后魏平昌县,开皇中改曰蒲川,大业初废入焉。 西河郡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统县六,户六万七千三百 五十一。 隰城旧置西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有隐泉山。介休后魏置定阳郡、平 昌县。后周改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介休。永安有 雀鼠谷。平遥开皇十六年析置清世县,大业初废入焉。又后魏置蔚州,后周废。有 鹿台山。灵石开皇十年置。有介山,有靖岩山。绵上开皇十六年置。有沁水。 离石郡后齐置西汾州,后周改为石州。统县五,户二万四千八十一。 离石后齐曰昌化县,置怀政郡。后周改曰离石郡及县,又置宁乡县。开皇初郡 废。大业初置郡,并宁乡入焉。修化后周置,曰窟胡,并置窟胡郡。开皇初郡废, 后县改为修化。又后周置卢山县,大业初并入焉。有伏卢山。定胡后周置,及置定 胡郡。开皇初郡废。有关官。平夷后周置。太和后周置,曰乌突,及置乌突郡。开 皇初郡废,县寻改焉。有湫水。 雁门郡后周置肆州。开皇五年改为代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五,户 四万二千五百二。 雁门旧曰广武,置雁门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雁门。大业初置雁门郡。 有关官。有长城。有摐头山,有夏屋山。繁畤后魏置,并置繁畤郡。后周郡县并废。 开皇十八年复置县。有东魏武州及吐京、齐、新安三郡,寄在城中。后齐改为北灵 州,寻废。有长城、滹沱水、泒水、唐山。崞后魏置,曰石城县。东魏置廓州。有 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后齐废郡。改为北显州。后周废。开皇十年改县 曰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又有云中城,东魏侨置恆州,寻废。有无京山、崞山。 有土城。五台旧曰虑虎,久废。后魏置,曰驴夷。大业初改焉。有五台山。灵丘后 魏置灵丘郡,后齐省莎泉县入焉。后周置蔚州,又立大昌县。开皇初郡废,县并入 焉。大业初州废。 马邑郡旧置朔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四千六百七十四。 善阳后齐置,县曰招远,郡曰广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曰善阳,置代郡, 寻曰马邑。又有后魏桑乾郡,后齐以置朔州及广宁郡。后周郡废,大业初州废。神 武后魏置神武郡,后齐改曰太平,后周罢郡。有桑乾水。云内后魏立平齐郡,寻废。 后齐改曰太平县,后周改曰云中,开皇初改曰云内。有后魏都,置司州,又有后齐 安远、临塞、威远、临阳等郡属北恆州,后周并废。有纯真山、白登山、武周山。 有湿水。开阳旧曰长宁,后齐置齐德、长宁二郡。后周废齐德郡。开皇初郡废,十 九年县改曰开阳。 定襄郡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一,户三百七十四。 大利大业初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紫河。 楼烦郡大业四年置。统县三,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七。 静乐旧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焉。有长城。有汾阳宫。有 关官。有管涔山、天池、汾水。临泉后齐置,曰蔚汾。大业四年改焉。秀容旧置肆 州,后齐又置平寇县。后周州徙雁门。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郡寻废。十年废 平寇县。十八年置忻州,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有程侯山、系舟山。有岚水。 太原郡后齐并州,置省,立别宫。后周置并州六府,后置总管,废六府。开皇 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十五,户十七万五千三。 晋阳后齐置,曰龙山。带太原郡。开皇初郡废,十年改县曰晋阳,十六年又置 清源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龙山、蒙山。太原旧曰晋阳,带郡。开皇十年分置阳真 县,大业初省入焉。有晋阳宫。有晋水。交城开皇十六年置。汾阳旧曰阳曲。开皇 六年改为阳直,十六年又改名焉,复分置孟县,大业初废。有摩笄山文水旧曰受阳, 开皇十年改焉。有文水、泌水。祁后齐废,开皇中复。寿阳开皇十年改州南受阳县 为文水,分州东故寿阳置寿阳。有甗岩。榆次后齐曰中都,开皇中改焉。太谷旧曰 阳邑,开皇十八年改焉。乐平旧置乐平郡,开皇初废郡。十六年分置辽州及东山县, 大业初废州及东山县。有皋洛山。有清漳水。和顺旧曰梁榆,开皇十年改。有九京 山。辽山后魏曰辽阳,后齐省。开皇十年置,改名焉。十六年属辽州,并置交漳县。 大业初废州,并罢交漳入焉。有萁水。平城开皇十六年置。有涂水。石艾有蒙 山。孟开皇十六年置,曰原仇,大业初改焉。有白鹿山。 襄国郡开皇十六年置邢州。统县七,户十万五千八百七十三。 龙冈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县,大业初省入焉。有黑山。 有幹水。南和旧置北广平郡,后齐省入广平郡,后周分置南和郡。开皇初郡废,十 六年置任县,大业初废入。平乡 沙河开皇十六置。有罄山。钜鹿后齐废,开皇六 年置南栾县,后废入焉。内丘有干言山。柏仁有鹊山。 武安郡后周置洛州。统县八,户十一万八千五百九十五。 永年旧曰广平,置广平郡,后齐废北广平郡及曲梁、广平二县入。开皇初郡废, 复置广平,后改曰鸡泽。仁寿元年改广平为永年。大业初置武安郡,又并鸡泽县入。 肥乡东魏省,开皇十年复。清漳开皇十六年置。平恩 洺水旧曰斥漳,后齐省入平 恩。开皇六年分置曲周,大业初废入焉。武安开皇十年分置阳邑县,大业初废入焉。 有榆溪,有阏与山,有浸水。邯郸东魏废。开皇十六年复置陟乡,大业初省入焉。 临洺旧曰易阳。后齐废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后周改为易阳县,别置襄国县。开皇 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改邯郸为临洺。开皇初郡废。有紫山、狗山、塔山。 赵郡开皇十六年置栾州,大业三年改为赵州。统县十一,户十四万八千一百五 十六。 平棘旧置赵郡,开皇初省。有宋子县,后齐废。大业初置赵郡,废宋子县入焉。 高邑 赞皇开皇十六年置。有孔子岭,有白沟。元氏旧县,后齐废,开皇六年置。 大业初置赵郡,废宋子县入焉。高邑 赞皇开皇十六年置。有孔子岭,有白沟。元 氏旧县,后齐废,开皇六年置。十六年分置灵山县,大业初废入焉。有灵山。Y陶 旧曰Y遥,开皇六年改为"陶"。栾城旧县,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大陆旧曰广 阿,置殷州及南钜鹿郡。后改为南赵郡,改州为赵州。开皇十六年分置栾州,仁寿 元年改为象城。大业初州废,县改为大陆。又开皇十六年所置大陆县,亦废入焉。 柏乡开皇十六年置。有宣务山。房子旧县,后齐省,开皇六年复。有赞皇山。 有彭水。城后齐废下曲阳入焉。改为高城县,置钜鹿郡。开皇初郡废。十年置廉 州,十八年改为城县,大业初州废。又开皇十六年置柏乡县,亦废入焉。鼓城旧 曰曲阳,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分置昔阳县,十八年改为鼓城。十六年又置廉平县, 大业初并入。 恆山郡后周置恆州。统县八,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十一。 真定旧置常山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常山县。大业初置恆山郡,省常山 入焉。滋阳开皇六年置。十六年又置王亭县,大业初省入焉。有大茂山、岁山。行 唐 石邑旧县,后齐改曰井陉,开皇六年改焉。十六年析置鹿泉县,大业初并入。 有封龙山、抱犊山。九门后齐废,开皇六年复。大业初,又并新市县入焉。有许春 垒。井陉后齐废石邑,以置井陉。开皇六年复石邑县,分置井陉。十六年于井陉置 井州,及置苇泽县。大业初废州,并废苇泽县及蒲吾县入焉。房山开皇十六年置。 灵寿后周置蒲吾郡,开皇初郡废。 博陵郡旧置定州。后周置总管府,寻罢。统县十,户十万二千八百一十七。 鲜虞旧曰卢奴,置鲜虞郡。后齐废卢奴入安喜。开皇初废郡,以置鲜虞县。大 业初置博陵郡,又废安喜入焉。有卢水。北平旧置北平郡。后齐郡废,又并望都、 蒲阴二县来入。开皇六年又置望都,大业初又废。有都山、伊祁山。有濡水。唐旧 县,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有尧山、郎山、中山。恆阳旧曰上曲阳,后齐去上字。 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恆阳。有恆山,有恆阳溪,有范水。新乐开皇十六年 置。有黄山。隋昌后魏曰魏昌,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仍改焉。毋极 义丰开皇 六年置。旧有安国县,后齐废。深泽后齐废,开皇六年复。安平后齐置博陵郡,开 皇初废。十六年置深州,大业初州废。 河间郡旧置瀛州。统县十三,户十七万三千八百八十三。 河间旧置河间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并武垣县入焉。文安有狐狸淀。 乐寿旧曰乐城,开皇十八年改为广城,仁寿初改焉。束城旧曰束州,后齐废。开皇 十六年置,后改名焉。景城旧曰成平,开皇十八年改焉。高阳旧置高阳郡,开皇初 郡废。十六年置蒲州,大业初州废,并任丘县入焉。鄚有易城县,后齐废。开皇中 置永宁县,大业初废入焉。博野旧曰博陆,后魏改为博野,后齐废蠡吾县入焉。有 君子淀。清苑旧曰乐乡。后齐省樊兴、北新城、清苑、乐乡入永宁,改名焉。开皇 十八年改为清苑。长芦开皇初置,并立漳河郡,郡寻废。十六年置景州,大业初州 废。平舒旧置章武郡,开皇初废。鲁城开皇十六年置。饶阳开皇十六年分置安平、 芜蒌二县,大业初省入焉。 涿郡旧置幽州,后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平齐,改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 县九,户八万四千五十九。 蓟旧置燕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涿郡。良乡 安次 涿旧置范阳郡,开皇初 郡废。固安旧曰故安,开皇六年改焉。雍奴 昌平旧置东燕州及平昌郡。后周州郡 并废,后又置平昌郡。开皇初郡废,又省万年县入焉。有关官。有长城。怀戎后齐 置北燕州,领长宁、永丰二郡。后周去北字。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有乔山, 历阳山,大、小翮山。有漷水、鳷水、涿水、阪泉水。潞旧置渔阳郡,开皇初废。 上谷郡开皇元年置易州。统县六,户三万八千七百。 易开皇初置黎郡,寻废。十六年置县。大业初置上谷郡。旧有故安县,后齐废。 有驳牛山、五回岭。有易水、徐水。涞水旧曰Z县,后周废。开皇元年,以范阳为 Z,更置范阳于此。六年改为固安,八年废。十年又置,为永阳。十八年改为涞水。 Z旧范阳居此,俗号小范阳。开皇初改为Z。遂城旧曰武遂。后魏置南营州,准营 州置五郡十一县:龙城、广兴、定荒属昌黎郡;石城、广都属建德郡;襄平、新昌 属辽东郡;永乐属乐浪郡;富平、带方、永安属营丘郡。后齐唯留昌黎一郡,领永 乐、新昌二县,余并省。开皇元年州移,三年郡废,十八年改为遂城。有龙山。永 乐旧曰北平,后周改名焉。有郎山。飞狐后周置,曰广昌。仁寿初改焉。有栗山。 有巨马河。 渔阳郡开皇六年徙玄州于此,并立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一,户三千九百 二十五。 无终后齐置,后周又废徐无县入焉。大业初置渔阳郡。有长城。有燕山、无终 山。有泃河、如河、庚水、氵垒水、滥水。有海。 北平郡旧置平州。统县一,户二千二百六十九。 卢龙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又省辽西郡并所领 海阳县入肥如。开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卢龙。大业初置北平郡。有 长城。有关官。有临渝宫。有覆舟山。有碣石。有玄水、卢水、温水、闰水、龙鲜 水、巨梁水。有海。 安乐郡旧置安州,后周改为玄州。开皇十六年州徙,寻置檀州。统县二,户七 千五百九十九。 燕乐后魏置广阳郡,领大兴、方城、燕乐三县。后齐废郡,以大兴、方城入焉。 大业初置安乐郡。有长城。有沽河。密云后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 后齐废郡及二县入密云。又有旧安乐郡,领安市、土垠二县,后齐废土垠入安市, 后周废安市入密云县。开皇初郡废。有长城。有桃花山、螺山。有渔水。 辽西郡旧置营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一,户七百五十一。 柳城后魏置营州于和龙城,领建德、冀阳、昌黎、辽东、乐浪、营丘等郡,龙 城、大兴、永乐、带方、定荒、石城、广都、阳武、襄平、新昌、平刚、柳城、富 平等县。后齐唯留建德、冀阳二郡,永乐、带方、龙城、大兴等县,其余并废。开 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余并废。寻又废郡,改县为龙山,十八年改为 柳城。大业初,置辽西郡。有带方山、秃黎山、鸡鸣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 冀州于古,尧之都也。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 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属冀州。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属幽州。自危十 六度至奎四度,为娵訾,属并州。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为鹑火,属三河,则河内、 河东也。准之星次,本皆冀州之域,帝居所在,故其界尤大。至夏废幽、并入焉, 得唐之旧矣。信都、清河、河间、博陵、恆山、赵郡、武安、襄国,其俗颇同。人 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前代称冀、幽之士钝如椎,盖取此 焉。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故《班志》述其土风,悲歌 慷慨,椎剽掘冢,亦自古之所患焉。前谚云"仕官不偶遇冀部",实弊此也。魏郡, 鄴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 习,得京、洛之风矣。语曰:"魏郡、清河,天公无奈何!"斯皆轻狡所致。汲郡、 河内,得殷之故壤,考之旧说,有纣之余教。汲又卫地,习仲由之勇,故汉之官人, 得以便宜从事,其多行杀戮,本以此焉。今风俗颇移,皆向于礼矣。长平、上党, 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盖少轻诈。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土地 沃少瘠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亦风气然乎?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 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机巧。俗与上党颇同,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离 石、雁门、马邑、定襄、楼烦、涿郡、上谷、渔阳、北平、安乐、辽西,皆连接边 郡,习尚与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云。然涿郡、太原,自前代已 来,皆多文雅之士,虽俱曰边郡,然风教不为比也。 北海郡旧置青州,后周置总管府,开皇十四年府废。统县十,户十四万七千八 百四十五。 益都旧置齐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北海郡。有尧山、鋋山。临淄及东安平、 西安,并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又置临淄及时水县。大业初废高阳、时水二县入焉。 有社山、葵丘、牛山、稷山。千乘旧置乐安郡,开皇初郡废。博昌旧曰乐安,开皇 十六年改焉。又十八年析置新河县,大业初废入焉。寿光开皇十六年置闾丘县,大 业初废入焉。临朐旧曰昌国。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又置般阳县。大业初改曰临朐, 并废般阳入焉。有逢山、沂山、穆陵山、大岘山。有汶水、浯水。都昌有箕山、阜 山、白狼山。北海旧曰下密,置北海郡。后齐改郡曰高阳,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 置潍州,大业初州废,县改名焉。营丘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有丛角山、女节山。 下密后魏曰胶东,后齐废。开皇六年复,改为潍水。大业初改名焉。有铁山。有溉 水。 齐郡旧曰齐州。统县十,户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三。 历城旧置济南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齐郡,废山茌县入焉。有舜山、鸡山、 卢山、鹊山、华山、鲍山。祝阿 临邑 临济开皇六年置,曰朝阳。十六年改曰临 济,别置朝阳。大业初废入焉。邹平旧曰平原,开皇十八年改名焉。章丘旧曰高唐, 开皇十六年改焉,又置营城县。大业初废入焉。又宋置东魏郡,后齐废。有东陵山、 长白山、龙盘山。长山旧曰武强,置广川郡,并东清河、平原二郡入,改曰东平原 郡。开皇初郡废。又十六年置济南县,十八年改武强曰长山。大业初省济南县入焉。 高苑后齐曰长乐。开皇十八年改为会城。大业初改焉。亭山旧曰卫国,后齐并土鼓, 肥乡入焉。开皇六年改名亭山。有龙舟山、儒山。淄川旧曰贝丘,置东清河郡。后 齐郡废。开皇十六年置淄州,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州废。 东莱郡旧置光州,开皇五年改曰莱州。统县九,户九万三百五十一。 掖旧置东莱郡,后齐并曲城,当利二县入焉。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郡。有 缶山。有掖水、光水。胶水旧曰长广,仁寿元年改名焉。有明堂山。卢乡后齐卢乡 及挺城并废。开皇十六年复置卢乡,并废挺城入焉。即墨后齐及不其县并废。开皇 十六年复,并废不其入焉。有大劳山、马山。有田横岛。观阳后周废。开皇十六年 复,又分置牟州。大业初州废。昌阳有巨神山。黄旧置东牟,长广二郡,后齐废东 牟郡入长广郡,开皇初郡废。牟平有牟山、龙山、金山、九目山。文登后齐置。有 石桥。有文登山、斥山、之罘山。 高密郡旧置胶州,开皇五年改为密州。统县七,户七万一千九百二十。 诸城旧曰东武,置高密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复置郡。有 烽火山。东莞后齐并姑幕县入焉。有箕山、潍水。郚城旧置平昌郡。后齐废郡,置 琅邪县,废硃虚入焉。大业初改名郚城。安丘开皇十六年置,曰牟山。大业初改名, 并省安昌入焉。高密后齐废淳于县入焉。胶西旧曰黔陬,置平昌郡。开皇初郡废。 十六年置县,曰胶西。大业初又以黔陬入焉。琅邪开皇十六年置,曰丰泉。大业初 改焉。有徐山、卢山、鄣日山、胶水。 《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在天官,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 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吴札观乐,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国未可 量也。"在汉之时,俗弥侈泰,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始太 公以尊贤尚智为教,故士庶传习其风,莫不矜于功名,依于经术,阔达多智,志度 舒缓。其为失也,夸奢朋党,言与行谬。齐郡旧曰济南,其俗好教饰子女淫哇之音, 能使骨腾肉飞,倾诡人目。俗云"齐倡",本出此也。祝阿县俗,宾婚大会,肴馔 虽丰,至于蒸脍,尝之而已,多则谓之不敬,共相诮责,此其异也。大抵数郡风俗, 与古不殊,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其归于俭约,则颇变旧风。东莱人尤朴鲁, 故特少文义。 分类:正史 书名:隋史 作者:魏徵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隋史》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彭城郡旧置徐州,后齐置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开皇七年行台废,大业 四年府废。统县十一,户一十三万二百三十二。 彭城旧置郡,后周并沛及南阳平二郡入。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有吕梁 山、徐山。蕲梁置蕲郡。后齐置仁州,又析置龙亢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 谷阳后齐置谷阳郡,开皇初郡废。又有巳吾、义城二县,后齐并以为临淮县,大业 初并入焉。沛留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有微山、黄山。丰萧旧置沛郡,后齐废为 承高县。开皇六年改为龙城,十八年改为临沛,大业初改曰萧。有相山。滕旧曰蕃, 置蕃郡。后齐废。开皇十六年改曰滕县。兰陵旧曰承,置兰陵郡。开皇初郡废,十 六年分承置郐州及兰陵县。大业初州废,又并兰陵、郐城二县入焉,寻改承为兰陵。 有抱犊山。符离后齐置睢南郡,开皇初郡废,有竹邑县,梁置睢州,开皇三年州废, 又废竹邑入焉。有女山、定陶山。方与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 鲁郡旧兗州,大业二年改为鲁郡。统县十,户十二万四千一十九。 瑕丘旧废,开皇十三年复,带郡。任城旧置高平郡,开皇初废。邹有邹山、承 匡山。曲阜旧曰鲁郡,后齐改郡为任城。开皇三年郡废,四年改县曰汶阳,十六年 改名曲阜。泗水开皇十六年置。有陪尾山、尼丘山、防山。有洙、泗水。平陆后齐 曰乐平,开皇十六年改焉。龚丘后齐曰平原县,开皇十六年改焉。梁父有龟山。博 城旧曰博,置泰山郡。后齐改郡曰东平,又并博平、牟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六年 改县曰汶阳,寻改曰博城。有奉高县,开皇六年改曰岱山,大业初州废,又废岱山 县入焉。有岱山、玉符山。嬴开皇十六年分置牟城县,大业初并入焉。有艾山。有 淄水。 琅邪郡旧置北徐州,后周改曰沂州。统县七,户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临沂旧曰即丘,带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分置临沂,大业初并即丘入焉。有 大祠山。费颛臾旧曰南城武阳,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又有南城县,后齐废。有开明 山。新泰后齐废蒙阴县入焉。沂水旧置南青州及东安郡,后周改州为莒州。开皇初 郡废,改县曰东安。十六年又改曰沂水。大业初州废。东安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 有松山。莒旧置东莞郡。后齐废,后置义唐郡。开皇初废。 东海郡梁置南、北二青州,东魏改为海州。统县五,户二万七千八百五十八。 朐山旧曰朐,置琅邪郡。后周改县曰朐山,郡曰朐山。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 带郡。有朐山、羽山。东海旧置广饶县及东海郡,后齐分广饶置东海县。开皇初废 郡及东海县,仁寿元年,改广饶曰东海。有谢禄山、郁林山。涟水旧曰襄贲。置东 海郡。东魏改曰海安。开皇初郡废,县又改焉。沭阳梁置潼阳郡。东魏改曰沭阳郡, 置县曰怀文。后周改县曰沭阳。开皇初郡废。怀仁梁置南、北二青州。东魏废州, 立义唐郡及怀仁县。开皇初郡废。 下邳郡后魏置南徐州,梁改为东徐州,东魏又改曰东楚州,陈改为安州,后周 改为泗州。统县七,户五万二千七十。 宿豫旧置宿豫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下邳郡。又梁置朝阳、临沭二郡,后 齐置晋宁郡,寻并废。夏丘后齐置,并置夏丘郡,寻立潼州。后周改州为宋州,县 曰晋陵。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州废,县复曰夏丘。又东魏置临潼郡,睢陵县,后齐 改郡为潼郡。又梁置潼州,后齐改曰睢州,寻废,亦入潼郡。开皇初郡县并废。徐 城梁置高平郡。东魏又并梁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郡为高平县,又并梁硃沛、 循仪、安丰三郡置硃沛县。又有安远郡,后齐废,后周又并硃沛入高平。开皇初郡 废,十八年更名徐城。淮阳梁置淮阳郡。东魏并绥化、吕梁二郡置绥化县。后周改 县为淮阳。开皇初郡废。又有梁临清、天水、浮阳三郡,东魏并为甬城县,后齐改 曰文城县,后周又改为临清,开皇三年省入焉。下邳梁曰归政,置武州,下邳郡。 魏改县为下邳,置郡不改,改州曰东徐。后周改州为邳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 废。有峄山、磬石山。良城梁置武安郡,开皇初郡废,十一年县更名曰良城。有徐 山。郯旧置郡,开皇初废。 《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彭城、鲁郡、琅邪、东海、下邳,得其地 焉。在于天文,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为降娄,于辰在戌。其在列国,则楚、宋及鲁 之交。考其旧俗,人颇劲悍轻剽,其士子则挟任节气,好尚宾游,此盖楚之风焉。 大抵徐、兗同俗,故其余诸郡,皆得齐、鲁之所尚。莫不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 学,得洙泗之俗焉。 江都郡梁置南兗州,后齐改为东广州,陈复曰南兗,后周改为吴州。开皇九年 改为扬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十六,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 江阳旧曰广陵,后齐置广陵、江阳二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为邗江,大 业初。更名江阳。有江都宫、扬子宫。有陵湖。江都自梁及隋,或废或置。海陵梁 置海陵郡。开皇初郡废,又并建陵县入,寻析置江浦县,大业初省入。宁海开皇初 并如皋县入。高邮梁析置竹塘、三归二县,及置广业郡,寻以有嘉禾,为神农郡。 开皇初郡废,又并竹塘、三归、临泽三县入焉。安宜梁置阳平郡及东莞郡。开皇初 郡废,又废石鳖县入焉。有白马湖。山阳旧置山阳郡,开皇初郡废。十二年置楚州, 大业初州废。有后魏淮阴郡,东魏改为淮州,后齐并鲁、富陵立怀恩县,后周改曰 寿张,又侨立东平郡。开皇元年改郡为淮阴,并立楚州,寻废郡,更改县曰淮阴。 大业初州废,县并入焉。盱眙旧魏置盱眙郡。陈置北谯州,寻省。开皇初郡废,又 并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入。有都梁山。盐城后齐置射阳郡,陈改曰盐城,开皇初 郡废。清流旧曰顿丘,置新昌郡及南谯州。开皇初改为滁州,郡废。又废乐钜、高 塘二县入顿丘,改曰新昌。十八年又改为清流。大业初州废。有白禅山、曲亭山。 全椒梁曰北谯,置北谯郡。后齐改郡为临滁,后周又曰北谯。开皇初郡废,改县为 滁水。大业初改名焉。有铜官山、九斗山。六合旧曰尉氏,置秦郡。后齐置秦州。 后周改州曰方州,改郡曰六合。开皇初郡废,四年改尉氏曰六合,省堂邑、方山二 县入焉。大业初州废。又后齐置瓦梁郡,陈废。有瓜步山、六合山。永福旧曰沛, 梁置泾城、东阳二郡,陈废州,并二郡为梁郡。后周改梁郡为石梁郡,改沛县曰石 梁县,省横山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永福。有香山、永福山。句容有 茅山、浮山、四平山。延陵旧置南徐州、南东海郡,梁改曰兰陵郡,陈又改为东海。 开皇九年州郡并废,又废丹徒县入焉。十五年置润州,大业初州废。有句骊山、黄 鹄山、蒜山、长塘湖。曲阿有武进县,梁改为兰陵,开皇九年并入。 钟离郡后齐曰西楚州,开皇二年改曰濠州。统县四,户三万五千一十五。 钟离旧置郡,开皇初郡废。大业中复置郡。定远旧曰东城。梁改曰定远,置临 濠郡。后齐改曰广安。开皇初郡废。又有旧九江郡,后齐废为曲阳县,县寻废。又 有梁置安州,侯景乱废。化明故曰睢陵,置济阴郡。后齐改县曰池南,陈复曰睢陵, 后周改为昭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涂山旧曰当涂。后齐改曰马头,置 郡曰荆山。开皇初改县曰涂山,废郡。有当涂山。 淮南郡旧曰豫州,后魏曰扬州,梁曰南豫州,东魏曰扬州,陈又曰豫州,后周 曰扬州。开皇九年曰寿州,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四,户三万四千二百七 十八。 寿春旧有淮南、梁郡、北谯、汝阴等郡,开皇初并废,并废蒙县入焉。大业初 置淮南郡。有八公山、门溪。安丰梁置陈留、安丰二郡,开皇初并废。有芍陂。霍 丘梁置安丰郡,东魏废。开皇十九年置县,名焉。长平梁置北陈郡,开皇初废,又 并西华县人。 弋阳郡梁置光州。统县六,户四万一千四百三十三。 光山旧置光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置县焉。大业初置光阳郡。又有旧黄川 郡,梁废。乐安梁置宋安郡,及宋安、光城二县,又有丰安郡,开皇三年并废入焉。 有弋阳山、浮光山、金山、锡山。定城后齐置南郢州,后废入南、北二弋阳县,后 又省北弋阳入南弋阳,改为定远焉。又后魏置弋阳郡,及有梁东新蔡县。后周改为 淮南郡。又后齐置齐安、新蔡二郡,及废旧义州,立东光城郡。至开皇初,五郡及 郢州并废。殷城旧曰包信,开皇初改名焉。梁置义城郡及建州,并所领平高、新蔡、 新城三郡,开皇初并废。有大苏山、南松山。固始梁曰蓼县。后齐改名焉,置北建 州,寻废州,置新蔡郡。后周改置浍州。开皇初州郡并废入,又改县为固始。有安 阳山。期思陈置边城郡。开皇初郡废,改县名焉。有后齐光化郡,亦废入焉。有大 别山。 蕲春郡后齐置雍州,后周改曰蕲州。开皇初置总管府,九年府废。统县五,户 三万四千六百九十。 蕲春旧曰蕲阳,梁改曰蕲水。后齐改曰齐昌,置齐昌郡。开皇十八年改为蕲春。 开皇初郡废。有安山。浠水旧置永安郡,开皇初郡废。有石鼓山。蕲水旧曰蕲春, 梁改名焉。有鼓吹山。有蕲水。黄梅旧曰永兴,开皇初改曰新蔡,十八年改名焉。 有黄梅山。罗田梁置义州、义城郡,开皇初并废。 庐江郡梁置南豫州,又改为合州。开皇初改为庐州。统县七,户四万一千六百 三十二。 合肥梁曰汝阴,置汝阴郡。后齐分置北陈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庐江齐 置庐江郡,梁置湘州,后齐州废,开皇初郡废。有冶甫山、上薄山、三公山、圣山、 蓝家山。襄安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微山、亚父山、半阳山、白石山、 四鼎山。慎东魏置平梁郡,陈曰梁郡,开皇初郡废。有浮阇山。霍山梁置霍州及岳 安郡、岳安县。后齐州废。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渒水梁置北沛郡及新蔡县。开 皇初郡废,又废新蔡入焉。有坠星山。开化梁置。有衡山、九公山、蹋鼓山、天山、 多智山。 同安郡梁置豫州,后改曰晋州,后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开皇初曰熙州。 统县五,户二万一千七百六十六。 怀宁旧置晋熙郡,开皇初郡废。大业三年置同安郡。宿松梁置高塘郡。开皇初 郡废,改县曰高塘,十八年又改名焉。有雷水。太湖开皇初改为晋熙,十八年复改 名焉。望江陈置大雷郡。开皇十一年改曰义乡,十八年改名焉。同安旧曰枞阳,并 置枞阳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浮度山。 历阳郡后齐立和州。统县二,户八千二百五十四。 历阳旧置历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乌江梁置江都郡,后齐改为齐 江郡,陈又改为临江郡,周改为同江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历阳郡。有六合山。 彤阳郡自东晋已后置郡曰扬州。平陈,诏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城置蒋州,统 县三,户二万四千一百二十五。 江宁梁置丹阳郡及南丹阳郡,陈省南丹阳郡。平陈,又废丹阳郡,并以秣陵、 建康、同夏三县入焉。大业初置丹阳郡。有蒋山。当涂旧置淮南郡。平陈,废郡, 并襄垣、于湖、繁昌、西乡入焉。,有天门山、楚山。溧水旧曰溧阳。开皇九年废 丹阳郡入,十八年改焉。有赭山、庐山、楚山。 宣城郡旧置南豫州。平陈,改为宣州。统县六,户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九。 宣城旧曰宛陵,置宣城郡。平陈,郡废,仍并怀安、宁国、当涂、浚遒四县入 焉。大业初置郡。有敬亭山。泾平陈,省安吴、南阳二县入焉。有盖山、陵阳山。 南陵梁置,并置南陵郡,陈置北江州。平陈,州郡并废,并所管石城、临城、定陵、 故治、南陵五县入焉。秋浦旧曰石城。平陈废,开皇十九年置,改名焉。永世平陈 废,开皇十二年又置。有灵光山。绥安旧曰石封,平陈,改名焉。梁末立大梁郡, 又改为陈留。平陈,郡废,省大德、故鄣、安吉、原乡四县入焉。 毗陵郡平陈,置常州。统县四,户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九。 晋陵旧置晋陵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郡。有横山。江阴梁置,及置江阴郡。 平陈,废郡,及利城梁丰县入焉。有毗陵山。无锡有九龙山。义兴旧曰阳羡,置义 兴郡。平陈,郡废,改县名焉。又废义乡、国山、临津三县入焉。有计山、洞庭山。 吴郡陈置吴州。平陈,改曰苏州,大业初复曰吴州。统县五,户一万八千三百 七十七。 吴旧置吴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置。有胥山、横山、华山、黄山、姑苏山、 太湖。昆山梁置。平陈废,开皇十八年复。常熟旧曰南沙,梁置信义郡。平陈废, 并所领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南沙入焉。有虞山。乌程旧置吴兴郡。平 陈,郡废,并东迁县入焉。仁寿中置湖州,大业初州废。有雉山。长城平陈废,仁 寿二年复。有卞山。 会稽郡梁置东扬州。陈初省,寻复。平陈,改曰吴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 置越州。统县四,户二万二百七十一。 会稽旧置会稽郡。平陈,郡废,及废山阴、永兴、上虞、始宁四县入,大业初 置郡。有稷山、种山、会稽山。句章平陈,并余姚、鄞、鄮三县入。有太白山、方 山。剡有桐柏山。诸暨有泄溪、大农湖。 余杭郡平陈,置杭州。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六,户一万五千三 百八十。 钱唐旧置钱唐郡。平陈,废郡,并所领新城县入。大业三年置余杭郡。有粟山、 石甑山、临平湖。富阳有石头山、鸡笼山。余杭有由拳山、金鹅山。於灊有天目山、 石镜山。有桐溪。盐官有蜀山。武康平陈废,仁寿二年复。有封嵎山、青山、白鹄 山。 新安郡平陈,置歙州。统县三,户六千一百六十四。 休宁旧曰海宁,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大业初置郡。歙平陈废,十一年复。黟平 陈废,十一年复。 东阳郡平陈,置婺州。统县四,户一万九千八百五。 金华旧曰长山,置金华郡。平陈,郡废,又废建德、太末、丰安三县入,改为 吴宁县。十二年改曰东阳,十八年改名焉。大业初置东阳郡。有长山、龙山、楼山、 丘山。有赤松涧。永康 乌伤有香山、歌山。信安有江山、悲思岭。有定阳溪。 永嘉郡开皇九年置处州,十二年改曰括州。统县四,户一万五百四十二。 括仓平陈,置县,大业初置永嘉郡。有缙云山、括仓山。永嘉旧曰永宁,置永 嘉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有芙蓉山。松阳 临海旧曰章安,置临海郡。平陈, 郡废,县改名焉。有赤山、天台山。 建安郡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平陈,改曰泉州。大业初改曰闽州。统 县四,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 闽旧曰东侯官,置晋安郡。平陈,郡废,县改曰原丰。十二年改曰闽,大业初 置建安郡。有岱山、飞山。建安旧置建安郡。平陈废。南安旧曰晋安,置南安郡。 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又置莆田县,寻废入焉。龙溪梁置,开皇十二年并兰水、 绥安二县入焉。 遂安郡仁寿三年置睦州。统县三,户七千三百四十三。 雉山旧置新安郡。平陈,废为新安县。大业初县改名焉,置遂安郡。有仙坛山。 遂安平陈废,仁寿中复。桐庐平陈废,仨寿中复。有白石山。 鄱阳郡梁置吴州,陈废。平陈,置饶州。统县三,户一万一百二。 鄱阳旧置鄱阳郡。平陈废,又有陈银城县废入焉。大业初复置郡。余干弋阳旧 曰葛阳,开皇十二年改。有弋水。 临川郡平陈,置抚州。统县四,户一万九百。 临川旧置临川郡。平陈,郡废,大业三年复置郡。有铜山、黄山。有梦水。南 城有五章山。崇仁梁置巴山郡,领大丰、新安、巴山、新建、兴平、丰城、西宁七 县。平陈,郡县并废,以置县焉。邵武开皇十二年置。 庐陵郡平陈,置吉州。统县四,户二万三千七百一十四。 庐陵旧置庐陵郡。平陈废,大业初复置。泰和平陈置,曰西昌。十一年省东昌 入,更名焉。安复旧置安成郡。平陈,郡废,县改曰安成。十八年又曰安复。有更 生山、长岭。新淦有玉笥山。 南康郡开皇九年置虔州。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一百六十八。 赣旧曰南康,置南康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寻置郡。有储山。有 赣水。虔化旧曰宁都,开皇十八年改名焉。有石鼓山。雩都旧废,平陈置。有金鸡 山、君山。南康旧曰赣,大业初改名焉。有廪山、上洛山、赣山。 宜春郡平陈,置袁州。统县三,户一万一百一十六。 宜春旧曰宜阳。开皇十一年废吴平县入,十八年改名焉。大业初置郡。有庐溪、 渝水。萍乡有宜春江。新喻 豫章郡平陈,置洪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一万二千二十一。 豫章旧置豫章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置郡。丰城平陈废。十二年置,曰广 丰。仁寿初改名焉。建昌开皇九年省并、永修、豫章、新吴四县入焉。建城有然石。 南海郡旧置广州,梁、陈并置都督府。平陈,置总管府。仁寿元年置番州,大 业初府废。统县十五,户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二。 南海旧置南海郡。平陈,郡废;又分置番禺县,寻废入焉。大业初置郡。曲江 旧置始兴郡。平陈废,十六年又废浈阳县入焉。有玉山、银山。始兴齐曰正阶,梁 改名焉,又置安远郡,置东衡州。平陈,改郡置大庾县,又于此置广州总管。开皇 末移向南海,又十六年废大庾入焉。翁源梁置,陈又置清远郡。平陈郡废。增城旧 置东官郡。平陈废。有罗浮山。宝安 乐昌梁置,曰梁化,又分置平石县。开皇十 二年省平石入,十八年改焉。四会旧置绥建郡,又有乐昌郡。平陈,二郡并废。大 业初又并始昌县入焉。化蒙大业初废威城县入焉。清远旧置清远郡,又分置威正、 廉平、恩洽、浮护等四县。平陈并废,以置清远县。又齐置齐康郡,至是亦废入焉。 含洭梁置衡州、阳山郡。平陈,州改曰洭州,废郡。二十年州废。有尧山。政宾旧 置东官郡。平陈,郡废。怀集新会旧置新会郡。平陈,郡废,又并盆允,永昌、新 建、熙潭、化召、怀集六县入,为封州。十一年改为允州,后又改为冈州。大业初 州废,并废封乐县入。有社山。义宁开皇十年废新夷、初宾二县入;又有始康县, 废入封平。大业初又废封平入焉。有茂山。 龙川郡平陈,置循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五,户六千四百二十。 归善带郡。有归化山、怀安山。河源开皇十一年省龙川县入焉。又有新丰县, 十八年改曰休吉,大业初省入焉。有龙山、亢山。有修江。博罗 兴宁 海丰有黑 龙山。有涨海。 义安郡梁置东扬州,后改曰瀛州,及陈州废。平陈,置潮州。统县五,户二千 六十六。 海阳旧置义安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郡。有风皇山。程乡 潮阳海宁有龙 溪山。万川旧曰义招,大业初改名焉。 高凉郡梁置高州。统县九,户九千九百一十七。 高凉旧置高凉郡。平陈废,大业初复置。连江梁置连江郡。平陈,郡废。梁又 置梁封县,开皇十八年改为义封。梁又置南巴郡。平陈,郡废为南巴县。大业初二 县并废入。电白梁置电白郡。平陈,郡废。又有海昌郡废入焉。杜原旧曰杜陵。梁 置杜陵郡,又有永宁、宋康二郡。平陈,并废为县。十八年改杜陵曰杜原,宋康曰 义康。大业二年二县并废入杜原。海安旧曰齐安,置齐安郡。平陈,郡废。开皇十 八年改县名焉。阳春梁置阳春郡。平陈,郡废。石龙旧置罗州、高兴郡。平陈,郡 废。大业初州废。吴川 茂名 信安郡平陈,置端州。统县七,户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 高要旧置高要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信安郡。有定山。端溪旧置晋康郡。 平陈,郡废。有端水。乐城开皇十二年废文招、悦成二县入。平兴旧置宋隆郡,领 初宁、建宁、熙穆、崇德、召兴、崇化、南安等县。平陈,郡废,并所领县入焉。 又梁置梁泰郡及县。平陈,郡废,县改曰清泰。大业初废入焉。新兴梁置新州、新 宁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州废,又废索卢县入焉。博林大业初废抚纳县入。铜陵 有流南县,开皇十八年改曰南流。又有西城县,大业初废入。 永熙郡梁置泷州。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九。 泷水旧置开阳县,置开阳、平原、罗阳等郡。平陈,郡并废,以名县。开皇十 八年改平原曰泷水,罗阳县为正义。大业初置永熙郡,开阳、正义俱废入焉。怀德 旧曰梁德,置梁德郡。平陈,废郡。十八年改名怀德。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 焉。安遂梁置建州、广熙郡,寻废。州大业初废。永业梁置永业郡,寻改为县,后 省。开皇十六年又置。永熙大业初并安南县入。 苍梧郡梁置成州,开皇初改为封州。统县四,户四千五百七十八。 封川梁曰梁信,置梁信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为封川。大业初又废封兴县 入焉。都城开皇十二年省威城、晋化二县入焉。苍梧旧置苍梧郡。平陈,郡废。封 阳。 始安郡梁置桂州。平陈,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十五,户五万四千五 百一十七。 始安旧置始安、梁化二郡。平陈,郡并废。大业初废兴安县入焉。平乐有目山。 荔浦 建陵 阳朔象 隋化 义熙旧曰齐熙,置齐熙、黄水二郡及东宁州。平陈, 郡并废。十八年改州曰融州,县曰义熙。大业初州废,并废临、黄水二县入焉。 龙城梁置。马平开皇十二年置象州,大业初州废。桂林大业初并西宁县入。阳寿有 马平、桂林、象、韶阳等四郡。平陈,并废。又有淮阳县,开皇十八年改曰阳宁。 大业初省入焉。富川旧置临贺、乐梁二郡。平陈,并废,置贺州。大业初州废,又 置临贺、绥越、荡山三县入焉。龙平梁置静州,梁寿、静慰二郡。平陈,并废,又 置归化县。大业初州废,又废归化、安乐、博劳三县入焉。豪静梁置开江、武城二 郡,陈置逍遥郡。平陈,郡并废。又有猛陵、开江二县,大业初并废入焉。 永平郡平陈,置藤州。统县十一,户三万四千四十九。 永平旧置永平郡。平陈,郡废。大业置郡。武林有燕石山。隋建开皇十九年置。 安基梁置建陵郡。平陈,郡废。隋安开皇十九年置。普宁旧曰阴石,梁置阴石郡。 平陈,郡废,改县为奉化。开皇十九年又改名焉。戎成梁置,曰遂成。开皇十一年 改名焉。有农山。宁人开皇十五年置,曰安人。十八年改名焉。有寿原山。淳人开 皇十九年置。大宾开皇十五年置。贺川开皇十九年置,又陈置建陵、绥越、苍梧、 永建等四郡。平陈,并废。 郁林郡梁置定州,后改为南定州。平陈,改为尹州。大业初改为郁州。统县十 二,户五万九千二百。 郁林旧置郁林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又置郡,又废武平、龙山、怀泽、布山 四县入。郁平 领方梁置领方郡。平陈,郡废。阿林石南陈置石南郡。平陈,废郡。 桂平梁置桂平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又废皇化县入。马度 安成梁置安成郡。平 陈,郡废。宁浦旧置宁浦郡,梁分立简阳郡。平陈,郡废,置简州。十八年改为缘 州。大业二年州废。乐山梁置乐阳郡。平陈,改为乐阳县。十八年改名焉。岭山梁 置岭山郡。平陈,改为岭县。十八年改为岭山。大业初并武缘县入。有武缘山。宣 化旧置晋兴郡。平陈,废为县。开皇十八年改名焉。 合浦郡旧置越州。大业初改为禄州,寻改为合州。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六百 九十。 合浦旧置合浦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郡。南昌 北流大业初废陆川县入。 封山大业初废廉昌县入。定川旧立定川郡。平陈,郡废。龙苏旧置龙苏郡。平陈, 郡废。大业初又并大廉县入。海康梁大通中,割番州合浦立高州,寻又分立合州。 大同末,以合肥为合州,此置南合州。平陈,以此为合州,置海康县。大业初州废, 又废摸落、罗阿、雷川三县入。抱成旧曰抱,并置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曰抱 成。隋康旧曰齐康,置齐康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扇沙旧有椹县,开皇十八 年改为椹川,大业初废入。铁杷开皇十年置。 珠崖郡梁置崖州。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 义伦带郡。感恩 颜卢 毗善 昌化有藤山。吉安 延德 宁远澄迈 武德有 扶山。 宁越郡梁置安州,开皇十八年改曰钦州。统县六,户一万二千六百七十。 钦江旧置宋寿郡。平陈,郡废。开皇十八年改曰钦江,大业初置宁越郡。安京 旧置安京郡。平陈,郡废。有罗浮山。有武郎江。内亭旧置宋广郡。平陈,郡废。 十七年改曰新化县,十八年改名焉。南宾开皇十八年置。遵化开皇二十年置。海安 梁置,曰安平,置黄州及宁海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州曰玉州。大业初州废, 其年又省海平、玉山二县入。 交趾郡旧曰交州。统县九,户三万五十六。 宋平旧置宋平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交趾郡。龙编旧置交趾郡。平陈,郡 废。硃枿旧置武平郡。平陈,郡废。隆平旧曰武定,置武平郡。平陈,郡废。开皇 十八年县改名焉。平道旧曰国昌,开皇十二年改名焉。交趾 嘉宁旧置兴州、新昌 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曰峰州,大业初州废。新昌 安人旧曰临西,开皇十八 年改名焉。 九真郡梁置爱州。统县七,户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五。 九真带郡。有阳山、尧山。移风旧置九真郡。平陈,郡废。胥浦隆安旧曰高安, 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军安 安顺旧曰常乐,开皇十六年改名焉。日南 日南郡梁置德州,开皇十八年改曰驩州。统县八,户九千九百一十五。 九德带郡。咸驩 浦阳 越常 金宁梁置利州。开皇十八年改为智州,大业初 州废。交谷梁置明州,大业初州废。安远 光安旧曰西安,开皇十八年改名焉。 比景郡大业元年平林邑,置荡州,寻改为郡。统县四,户一千八百一十五。 比景 硃吾 寿泠 西扌卷 海阴郡大业元年平林邑,置农州,寻改为郡。统县四,户一千一百。 新容 真龙 多农 安乐 林邑郡大业元年平林邑,置冲州,寻改为郡。统县四,户一千二百二十。 象浦 金山 交江 南极 扬州于《禹贡》为淮海之地。在天官,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 在丑,吴、越得其分野。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 之资,然而亦无饥馁。其俗信鬼神,好淫祀,父子或异居,此大抵然也。江都、弋 阳、淮南、钟离、蕲春、同安、庐江、历阳,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 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此则其旧风也。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 丧纪婚姻,率渐于礼。其俗之敝者,稍愈于古焉。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 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京口东 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 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戏,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 东阳,其俗亦同。然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 子尚礼,庸庶敦厖,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豫章之俗,颇同 吴中,其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 其夫。及举孝廉,更要富者,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以避后人。 俗少争讼,而尚歌舞。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 鸡鸣布。新安、永嘉、建安、遂安、鄱阳、九江、临川、庐陵、南康、宜春,其俗 又颇同豫章,而庐陵人厖淳,率多寿考。然此数郡,往往畜蛊,而宜春偏甚。其法 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 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藏,死则其产移 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累世子孙相传不绝,亦有随女子嫁 焉。干宝谓之为鬼,其实非也。自侯景乱后,蛊家多绝,既无主人,故飞游道路之 中则殒焉。 自岭已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厉,人尤夭折。南海、交趾,各一 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其人 性并轻悍,易兴逆节,椎结踑踞,乃其旧风。其俚人则质直尚信,诸蛮则勇敢自立, 皆重贿轻死,唯富为雄。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 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诸獠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 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 铜鼓钗。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 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陀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故俚人犹呼其所 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云。 南郡旧置荆州。西魏以封梁为蕃国,又置江陵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七年并梁, 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废。统县一十,户五万八千八百三十 六。 江陵带南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长杨开皇八年置,并立睦州,十七 年州废。有宜阳山。宜昌开皇九年置松州,又省归化、受陵二县入。十一年州废, 又省宜都县入。有丹山,、黄牛山。枝江 当阳后周置平州,领漳川、安远二郡, 属梁蕃。开皇七年改为玉州,九年州郡并废。梁又置安居县,开皇十八年改曰昭丘, 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有清溪山。松滋江左旧置河东郡。平陈,郡废。有涔水。 长林旧曰长宁县。开皇十一年省长林县入,十八年改曰长林。公安陈置荆州。开皇 九年省孱陵、永安二县入。有黄山。有灵溪水。安兴旧置广牧县,开皇十一年省安 兴县入,仁寿初改曰安兴。又有定襄县,大业初废入。紫陵西魏置华陵县,后周改 名焉。其城南面,梁置都州,又置云泽县。大业初州县俱废入焉。有硖石山。 夷陵郡梁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曰硖州。统县三,户五千一百七十九。 夷陵带郡。有马穴。夷道旧置宜都郡,开皇七年废。有女观山。远安旧曰高安, 置汶阳郡。又周改县曰安远。开皇七年郡废。 竟陵郡旧置郢州。统县八,户五万三千三百八十五。 长寿后周置石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竟陵郡。又梁置北新州及梁宁等八 郡,后周保定中,州及八郡总管废入焉。有敖山。蓝水宋侨立冯翊郡,莲勺县,西 魏改郡为汉东,县为蓝水。又宋置高陆县,西魏改曰滶水。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省 滶水入焉。有唐水。棨川后周置,及置滶川郡。又置清县,西魏改曰滶陂。开皇初 郡废,大业初省滶陂入焉。汉东齐置,曰上蔡,及置齐兴郡。后周郡废。开皇十八 年县改名焉。有东温山。清腾梁置,曰梁安,又立崇义郡。后周废郡。后周又有遂 安郡。开皇初废,七年改名焉。有清腾山。乐乡旧置武宁郡,西魏置鄀州。又梁置 旌阳县,后改名惠怀,西魏又改曰武山。开皇七年郡废,大业初州废,又废武山入 焉。有武陵山。丰乡西魏置,又置基州及章山郡。开皇七年郡废,大业初州废。章 山西魏置,曰禄麻,及立上黄郡。开皇七年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 沔阳郡后周置复州,大业初改曰沔州。统县五,户四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沔阳梁置沔阳、营阳、州城三郡。西魏省州陵、惠怀二县,置县曰建兴。后周 置复州,后又省营阳、州城二郡入建兴。开皇初州移郡废,仁寿三年复置州。大业 初改建兴曰沔阳,州废,复置沔阳郡焉。监利 竟陵旧曰霄城,置竟陵郡。后周改 县曰竟陵。开皇初置复州,仁寿三年州复徙建兴。又有京山县,齐置建安郡,西魏 改曰光川,后周郡废。大业初京山县又废入焉。甑山梁置梁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 置江州,寻改郡曰汶川。后周置甑山县,建德二年州废。开皇初郡废。有阳台山。 汉阳开皇十七年置,曰汉津,大业初改焉。有沌水。 沅陵郡开皇九年置辰州。统县五,户四千一百四十。 沅陵旧置沅陵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大乡梁置。盐泉梁置。龙檦梁置。 有武山。辰溪旧曰辰阳。平陈,改名;并废故夜郎郡,置静人县,寻废。又梁置南 阳郡,建昌县,陈废县。开皇初废郡,置寿州,十八年改为充州,大业初州废。有 郎溪。 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曰沅州。平陈,为朗州。统县二,户三千四百一十六。 武陵旧置武陵郡。平陈,郡废,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 置武陵郡。有望夷山、龙山。龙阳有白查湖。 清江郡后周置亭州,大业初改为庸州。统县五,户二千六百五十八。 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清江郡。巴山梁置宜都郡、 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 江入焉。清江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开皇初郡废,五年置清江县,大业初州废。在 阳瞿水。开夷后周置,曰乌飞,开皇初改焉。建始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开皇初郡 废,五年置县,大业初州废。 襄阳郡江左并侨置雍州。西魏改曰襄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十一, 户九万九千五百七十七。 襄阳带襄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有钟山、岘山、凤林山。安养西魏 置河南郡,后周废樊城。山都二县入,开皇初郡废焉。谷城旧曰义城,置义城郡。 后周废郡,开皇十八年改县名焉。又梁有筑阳,开皇初废,又梁有兴国,义城二郡, 并西魏废。有谷城山、阙林山。上洪宋侨立略阳县,梁又立德广郡。西魏改县曰上 洪。开皇初郡废。又梁置新野郡,西魏改曰威宁,后周废。有亚山。率道梁置。汉 南宋曰华山,置华山郡。西魏改县为汉南,属宜城郡。后周废武建郡及惠怀、石梁、 归仁、鄢等四县入,后省宜城郡入武泉。又梁置秦南郡,后周并武泉县俱废。有石 梁山。阴城西魏置酂城郡,后周废。又梁置南阳郡,西魏改为山都郡,后周省。义 清梁置,曰穰县。西魏改为义清,属归义郡。后周废郡及左安、开南、归仁三县入 焉。又有武泉郡,开皇初废。有柤山、灵山。有檀溪水、襄水。南漳西魏并新安、 武昌、武平、安武、建平五县置,初曰重阳,又立南襄阳郡。后周置沮州,寻废, 复改重阳县曰思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漳。有荆山。常平西魏置,曰义 安,置长湖郡,后改县曰常平。开皇初郡废。又后魏置旱停县,大业初废。鄀 舂陵郡后魏置南荆州,西魏改曰昌州。统县六,户四万二千八百四十七。 枣阳旧曰广昌,并置广昌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元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置舂陵 郡。又西魏置东荆州,寻废。有霸山。有溲水。舂陵旧置安昌郡,开皇初郡废。又 后魏置丰良县,大业初废。有石鼓山。有四望水。清潭有大洪山。有淯水。湖阳后 魏置西淮安郡及南襄州,后郡废,州改为南平州。西魏改曰升州,后又改曰湖州。 后周改置升平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曰升州,大业初州废。又后魏置顺阳郡, 西魏改为柘林郡。后周省郡,改县曰柘林。大业初县废入焉。有蓼山。上马后魏置, 曰石马,后讹为上马,因改焉。有钟离县,置洞州、洞川郡。后周州废,开皇初郡 废。十八年改钟离曰洞川县,大业初废入焉。蔡阳梁置蔡阳郡,后魏置南雍州。西 魏改曰蔡州,分置南阳县,后改曰双泉;又置千金郡、瀴源县。开皇初郡并废,大 业初州废,双泉、瀴源二县并废入焉。有唐子山、大鼓山。有瀴水。 汉东郡西魏置并州,后改曰隋州。统县八,户四万七千一百九十三。 隋旧置随郡,西魏又析置氵厥西郡及氵厥西县。梁又置曲陵郡。开皇初郡并废。 大业初废氵厥西县,寻置汉东郡。土山梁曰龙巢,置土州、东西二永宁、真阳三郡, 及置石武县。后周废三郡为齐郡,改龙巢曰左阳;又有阜陵县,改为漳川县。开皇 初郡废。十八年改左阳为真阳,石武为宜人。大业初又改真阳为土山,州及宜人、 漳川并废入焉。唐城后魏曰氵厥西,置义阳郡。西魏改氵厥西为下溠,又立肆州, 寻曰唐州。后周省均、款、涢、归四州入,改曰唐州。又有东魏南豫州,至是改为 氵厥川郡,又置清嘉县。开皇初郡并废。十六年改下溠曰唐城,大业初州及诸县并 废入焉。有清台山。有氵厥水。安贵梁置,曰定阳,又置北郢州。西魏改定阳曰安 贵,改北郢州为款州,又寻废为涢水郡,别置戟城郡及戟城县。后废戟城郡,改戟 城县曰横山。开皇初涢水郡废,大业初又废横山县入焉。顺义梁置北随郡。西魏改 为南阳,析置淮南郡;以厉城、顺义二县立冀州,寻改为顺州;又置安化县。开皇 初郡并废,十八年改安化曰宁化。大业初州废,改厉城为顺义,其旧顺义及宁化, 并废入焉。有浮山。平林梁置上明郡,开皇初废。有漂水。上明西魏置,曰洛平县, 开皇十八年改名焉。有鹦鹉山。光化旧曰安化,西魏改为新化,后周又改焉。 安陆郡梁置南司州,寻罢。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开皇十四年府废。统县八,户 六万八千四十二。 安陆旧置安陆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有旧永阳县,西魏改曰吉阳, 至是废入。孝昌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后周州郡并废。又有嵒岳郡,开皇初废。有 凤皇冈。吉阳梁置,曰平阳,及立汝南郡。西魏改郡为董城,改县曰京池。后周置 嵒州,寻州郡并废。大业初改县曰吉阳。又梁置义阳郡,西魏改为南司州,寻废。 应阳西魏置,曰应城,又置城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有潼水、温水。 云梦西魏置。京山旧曰新阳,梁置新州、梁宁郡。西魏改州为温州,改县为角陵, 又置盘陂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角陵曰京山,废盘陂入焉。有角陵山、 京山。富水旧曰南新市。西魏改为富水,又置富水郡。开皇初郡废。应山梁置,曰 永阳,仍置应州,又有平靖郡。西魏又置平靖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又省 平靖县入焉。有大龟山、安居山。 永安郡后齐置衡州,陈废,后周又置,开皇五年改曰黄州。统县四,户二万八 千三百九十八。 黄冈齐曰南安,又置齐安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黄冈。又后齐置巴州, 陈废。后周置,曰弋州,统西阳、弋阳、边城三郡。开皇初州郡并废,大业初置永 安郡。黄陂后齐置南司州。后周改曰黄州,置总管府,又有安昌郡。开皇初府废。 又后齐置浐州,陈废之。木兰梁曰梁安,置梁安郡,又有永安、义阳二郡。后齐置 湘州,后改为北江州。开皇初别置廉城县,寻及州、二郡相次并废。十八年改县曰 木兰。麻城梁置信安,又有北西阳县。陈废北西阳,置定州。后周改州曰亭州,又 有建宁、阴平、定城三郡。开皇初州郡并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阴山。 义阳郡齐置司州。梁曰北司州,后复曰司州。后魏改曰郢州,后周改曰申州, 大业二年为义州。统县五,户四万五千九百三十。 义阳旧曰平阳,置宋安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大业初置义阳郡。有大龟 山、金山。钟山旧曰盟阝。后齐改曰齐安,仍置郡。开皇初郡废,县改曰钟山。有 钟山。罗山后齐置,曰高安。开皇初废,十六年置,曰罗山。礼山旧曰东随,开皇 九年改焉。有关官。有礼山。淮源后齐置,曰慕化,置淮安郡。开皇初郡废,大业 初县改名焉。有油水。 九江郡旧置江州。统县二,户七千六百一十七。 湓城旧曰柴桑,置寻阳郡。梁又立汝南县。平陈,郡废,又废汝南、柴桑二县, 立寻阳县,十八年改曰彭蠡。大业初置郡,县改名焉。有巢湖、彭蠡湖。有庐山、 望夫山。彭泽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平陈,郡县并废,置龙城 县。开皇十八年改名焉。有钓矶。 江夏郡旧置郢州。梁分置北新州,寻又分北新立土、富、洄、泉、豪五州。平 陈,改置鄂州。统县四,户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一。 江夏旧置江夏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置。有烽火山、涂水。武昌旧置武昌 郡。平陈,郡废,又废西陵、鄂二县入焉。有樊山、白山。永兴陈曰阳新。平陈, 改曰富川。开皇十一年废永兴县入,十八年改名焉。有五龙山。蒲圻梁置上隽郡, 又有沙阳县,置沙州,州寻废。平陈,郡废。有石头山、鱼岳山、鲍山。 澧阳郡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统县六,户八千九百六。 澧阳平陈,置县,大业初置郡。有药山。有油水。石门旧置天门郡。平陈,郡 废。孱陵旧曰作唐,置南平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安乡旧置义阳郡。平陈, 郡废。有皇山。崇义后周置衡州。开皇中置县,名焉。十八年改州曰崇州,大业初 州废。有澧水。慈利开皇中置,曰零陵,十八年改名焉。有始零山。 巴陵郡梁置巴州。平陈,改曰岳州,大业初改曰罗州。统县五,户六千九百三 十四。 巴陵旧置巴陵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置郡。华容旧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 寻废。开皇十八年县改名焉。沅江梁置,曰药山,仍为郡。平陈,郡废,县改曰安 乐,十八年改曰沅江。湘阴梁置岳阳郡及罗州,陈废州。平陈,废郡及湘阴入岳阳 县,置玉州。寻改岳阳为湘阴,废玉山县入焉。十二年废玉州。罗开皇九年废吴昌、 湘滨二县入。有氵贸水、汩水。 长沙郡旧置湘州,平陈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一万四千二百 七十五。 长沙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有铜山、锡山。衡山旧置 衡阳郡。平陈,郡废,并衡山、湘乡、湘西三县入焉。益阳平陈,并新康县入焉。 有浮梁山。邵阳旧置邵陵郡。平陈,郡废,并扶夷、都梁二县入焉。 衡山郡平陈,置衡州。统县四,户五千六十八。 衡阳旧置湘东郡。平陈,郡废,并省临烝、新城、重安三县入焉。有衡山、武 水、连水。洡阴旧曰洡阳。平陈,改名焉。有肥水、酃水。湘潭平陈,废茶陵、攸 水、阴山、建宁四县入焉。有武阳山。有历水。新宁有宜溪水、舂江。 桂阳郡平陈,置郴州。统县三,户四千六百六十六。 郴旧置桂阳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置。有万岁山。有溱水。临武有华阴山。 卢阳陈置卢阳郡。平陈,郡废。有渌水。 零陵郡平陈初,置永州总管府,寻废府。统县五,户六千八百四十五。 零陵旧曰泉陵,置零陵郡。平陈,郡废,又废应阳、永昌、祁阳三县入焉。大 业初复置郡。湘源平陈,废洮阳、灌阳、零陵三县置县。有黄华山。有观水、湘水、 洮水。永阳旧曰营阳,梁置永阳郡。平陈,郡废,并营浦、谢沐二县入焉。营道平 陈,并冷道、舂陵二县入。有九疑山、营山。冯乘有冯水。 熙平郡平陈,置连州。统县九,户一万二百六十五。 桂阳梁置阳山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熙平郡。有贞女山、方山。有卢水、 洭水。阳山有斟水。连山梁置,曰广德,隋改曰广泽,仁寿元年改名焉。有黄 连山。宣乐梁置,曰梁乐,并置梁乐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为宣乐。游安 熙 平旧置齐乐郡,平陈,郡废。武化梁置。桂岭旧曰兴安,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开建 梁置南静郡,平陈,郡废。 《尚书》:"荆及衡阳惟荆州。"上当天文,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首, 于辰在巳,楚之分野。其风俗物产,颇同扬州。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盖亦天性然也。 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舂陵、汉东、安陆、永安、义阳、 九江、江夏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 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 多以班布为饰。其相呼以蛮,则为深忌。自晋氏南迁之后,南郡、襄阳,皆为重镇, 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九江襟带所在,江夏、竟陵、安陆, 各置名州,为籓镇重寄,人物乃与诸郡不同。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 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 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 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 襄阳尤甚。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 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 其事亦传于他郡。梁简文之临雍部,发教禁之,由是颇息,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 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敛毕,送到山中,以十三 年为限。先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拾骨必须女婿,蛮重女婿,故以委之。 拾骨者,除肉取骨,弃小取大。当葬之夕,女婿或三数十人,集会于宗长之宅,著 芒心接篱,名曰茅绥。各执竹竿,长一丈许,上三四尺许,犹带枝叶。其行伍前却, 皆有节奏,歌吟叫呼,亦有章典。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乃以竹木刺而下之, 故相承至今,以为风俗。隐讳其事,谓之刺北斗。既葬设祭,则亲疏咸哭,哭毕, 家人既至,但欢饮而归,无复祭哭也。其左人则又不同,无衰服,不复魄。始死, 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乐事, 以到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歌数十阕,乃衣衾棺敛,送往山林,别为庐舍,安 置棺柩。亦有于村侧瘗之,待二三十丧,总葬石窟。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 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无巾裤;其女子 青布衫、班布裙,通无鞋屩。婚嫁用铁钴莽为聘财。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 阳、衡山、熙平皆同焉。其丧葬之节,颇同于诸左云。 分类:正史 书名:隋史 作者:魏徵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隋史》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谯周撰。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 《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 《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 《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 《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 《论前汉事》一卷蜀丞相诸葛亮撰。 《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 《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 《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 《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晋江州从事张莹撰。 《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后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晔撰。 《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 《后汉书音》一卷后魏太常刘芳撰。 《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 《范汉音》三卷萧该撰。 《后汉书赞论》四卷范晔撰。 《汉书缵》十八卷范晔撰。梁有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王韶《后汉林》二 百卷,韦阐《后汉音》二卷,亡。 《魏书》四十八卷晋司空王沈撰。 《吴书》二十五卷韦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残缺。 《吴纪》九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亡。 《三国志》六十五卷叙录一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义》一卷卢宗道撰。 《论三国志》九卷何常侍撰。 《三国志评》三卷徐众撰。梁有《三国志序评》三卷,晋著作佐郎王涛撰,亡。 《晋书》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残缺。晋著作郎王隐撰。 《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硃凤撰,讫元帝。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 《晋书》三十六卷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 《晋书》一百一十卷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 《晋书》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残缺。萧子云撰。 《晋史草》三十卷梁萧子显撰。梁有郑忠《晋书》七卷,沈约《晋书》一百一 十一卷,庾铣《东晋新书》七卷,亡。 《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书》六十五卷齐冠军录事参军孙严撰。 《宋书》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 分类:正史 书名:隋史 作者:魏徵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隋史》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 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 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 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 《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 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 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 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 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 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 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则《三 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纪言书 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 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 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此则天子 之史,凡有五焉。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 史董狐书曰"赵盾杀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 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 既书矣,乃还。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则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 以记言书事,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虚美,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 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国语》有《郑书》之类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以大 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 《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言 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圣人之至德 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驳,以至于秦。秦政奋豺狼之心,刬先代之迹,焚 《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 失本经,口以传说。 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绵蕝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后张苍 治律历,陆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 于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二, 《诗》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余互有踳驳,不 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 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 广内、秘室之府。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断自轩皇,逮于孝武,作《史 记》一百三十篇。详其礼制,盖史官之旧也。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 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 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 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 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 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 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 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 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 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 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 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 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 所论辩。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 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后中朝遗书,稍 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 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 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 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 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 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 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 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 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恆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 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 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 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 《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 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 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 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 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 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硃之乱,散落 人间。后齐迁鄴,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 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 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 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 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 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 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 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 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 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 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 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 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 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 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 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 遗阙焉。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 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 《周易》二卷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缺。梁六卷。 《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周易》八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 四卷,亡。 《周易》九卷后汉大司农郑玄注。梁又有汉南郡太守马融注《周易》一卷,亡。 《周易》五卷汉荆州牧刘表章句。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周易》十卷, 亡。 《周易》十一卷汉司空荀爽注。 《周易》十卷魏卫将军王肃注。 《周易》十卷魏尚书郎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 王弼又撰《易略例》一卷,梁有魏大司农卿董遇注《周易》十卷,魏散骑常侍荀煇 注《周易》十卷,亡。 《周易》十卷吴太常姚信注。 《周易》四卷晋儒林从事黄颖注。梁有十卷,今残缺。 《周易》九卷吴侍御史虞翻注。 《周易》十五卷吴郁林太守陆绩注。 《周易》十卷晋散骑常侍干宝注。 《周易》三卷晋骠骑将军王暠注,残缺。梁有十卷。 《周易》八卷晋著作郎张璠注,残缺。梁有十卷。 《周易马、郑、二王四家集解》十卷 《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 《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梁有《集马、郑、二王解》十卷,亡。 《周易》十卷蜀才注。梁有齐安参军费元珪注《周易》九卷,谢氏注《周易》 八卷,尹涛注《周易》六卷,亡。 《周易》十卷后魏司徒崔浩注。 《周易》十卷梁处士何胤注。梁有临海令伏曼容注《周易》八卷,侍中硃异集 注《周易》一百卷,又《周易集注》三十卷,亡。 《周易》七卷姚规注。 《周易》十三卷崔觐注。 《周易》十三卷傅氏注。 《周易》一帙十卷卢氏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桓玄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西中郎将谢万等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太常韩康伯注。 《周易系辞》二卷梁太中大夫宋褰注。又有宋东阳太守卞伯玉注《系辞》二卷, 亡。 《周易系辞》二卷荀柔之注。 《周易集注系辞》二卷梁有宋太中大夫徐爰注《系辞》二卷,亡。 《周易音》一卷东晋太子前率徐邈撰。 《周易音》一卷东晋尚书郎李轨弘范撰。 《周易音》一卷范氏撰。 《周易并注音》七卷秘书学士陆德明撰。 《周易尽神论》一卷魏司空钟会撰。梁有《周易无互体论》三卷,钟会撰,亡。 《周易象论》三卷晋尚书郎栾肇撰。 《周易卦序论》一卷晋司徒右长史杨乂撰。 《周易统略》五卷晋少府卿邹湛撰。 《周易论》二卷晋冯翊太守阮常撰。 《周易论》一卷晋荆州刺史宋岱撰。梁有《拟周易说》八卷,范氏撰;《周易 宗涂》四卷,干宝撰;《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周易问答》一卷,扬州从事 徐伯珍撰;《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撰;《周易杂论》十四卷。 亡。 《周易义》一卷宋陈令范歆撰。 《周易玄品》二卷 《周易论》十卷齐中书郎周颙撰。梁有三十卷,亡。 《周易论》四卷范氏撰。 《周易统例》十卷崔觐撰。 《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周易乾坤义》一卷齐步兵校尉刘瓛撰。梁又有齐临沂令李玉之、梁释法通等 《乾坤义》各一卷,亡。 《周易大义》二十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几义》一卷梁南平王撰。梁有《周易疑通》五卷,宋中散大夫何諲之撰; 《周易四德例》一卷,刘瓛撰。亡。 《周易大义》一卷梁有《周易错》八卷,京房撰;《周易日月变例》六卷,虞 翻、陆绩撰;《周易卦象数旨》六卷,东晋乐安亭侯李颙撰;《周易爻》一卷,马 揩撰。亡。 《周易太义》二卷陆德明撰。 《周易释序义》三卷 《周易开题义》十卷梁蕃撰。 《周易问》二十卷 《周易义疏》十九卷宋明帝集群臣讲。梁又有《国子讲易》议六卷;《宋明帝 集群臣讲易义疏》二十卷;《齐永明国学讲周易讲疏》二十六卷;又《周易义》三 卷,沈林撰。亡。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褚仲都撰。 《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撰。 《周易系辞义疏》三卷萧子政撰。 《周易讲疏》三十卷陈谘议参军张讥撰。 《周易文句义》二十卷梁有《拟周易义疏》十三卷。 《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撰。 《周易私记》二十卷 《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刘瓛撰。 《周易系辞义疏》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萧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图》各一 卷;又《周易普玄图》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统》一卷,颜氏撰。 《周易谱》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 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 《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 《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 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汉初,传《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宽, 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仇、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 又有东郡京房,自云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尝立,后罢。后汉施、 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传者甚众。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易》,其本皆 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母将永。 故有费氏之学,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 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 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 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 今殆绝矣。《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尚书》九卷郑玄注。 《尚书》十一卷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李颙注。 《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宁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 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 《尚书逸篇》二卷 《古文尚书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徐 邈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大传音》二卷顾彪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 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 二卷,吴太尉范顺问,刘毅答。亡。 《尚书新释》二卷李颙撰。 《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甝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 说撰,亡。 《尚书义疏》三十卷萧詧司徒蔡大宝撰。 《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 《尚书义疏》七卷 《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 《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 《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 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南伏 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 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倪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 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于张生,以授族 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从子建,别为小夏侯之学。故有欧阳, 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帝时,鲁恭王 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 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 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余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 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 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 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 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 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 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 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 建武中,吴姚方兴于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国 学。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 自余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于齐、梁之间,考其篇目,似孔壁中 书之残缺者,故附《尚书》之末。 《韩诗》二十二卷汉常山太傅韩婴,薛氏章句。 《韩诗翼要》十卷汉侯苞传。 《韩诗外传》十卷梁有《韩诗谱》二卷,《诗神泉》一卷,汉有道征士赵晔撰, 亡。 《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傅毛苌传,郑氏笺。梁有《毛诗》十卷,马融注,亡。 《毛诗》二十卷王肃注。梁有《毛诗》二十卷,郑玄,王肃合注;《毛诗》二 十卷,谢沈注;《毛诗》二十卷,晋兗州别驾江熙注。亡。 《集注毛诗》二十四卷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注。梁有《毛诗序》一卷,梁隐居先 生陶弘景注,亡。 《毛诗笺音证》十卷后魏太常卿刘芳撰。梁有《毛诗音》十六卷,徐邈等撰; 《毛诗音》二卷,徐邈撰;《毛诗音隐》一卷,干氏撰。亡。 《毛诗并注音》八卷秘书学士鲁世达撰。 《毛诗谱》三卷吴太常卿徐整撰。 《毛诗谱》二卷太叔求及刘炫注。 《谢氏毛诗谱钞》一卷梁有《毛诗杂议难》十卷,汉侍中贾逵撰,亡。 《毛诗义问》十卷魏太子文学刘桢撰。 《毛诗义驳》八卷王肃撰。 《毛诗奏事》一卷王肃撰。有《毛诗问难》二卷,王肃撰,亡。 《毛诗驳》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残缺。梁五卷。又有《毛诗答问》、《驳谱》, 合八卷;又《毛诗释义》十卷,谢沈撰;《毛诗义》四卷,《毛诗笺传是非》二卷, 并魏秘书郎刘潘撰;《毛诗答杂问》七卷,吴侍中韦昭、侍中硃育等撰;《毛诗义 注》四卷。亡。 《毛诗异同评》十卷晋长沙太守孙毓撰。 《难孙氏毛诗评》四卷晋徐州从事陈统撰。梁有《毛诗表隐》二卷,陈统撰, 亡。 《毛诗拾遗》一卷郭璞撰。梁又有《毛诗略》四卷,亡。 《毛诗辨异》三卷晋给事郎杨乂撰。梁有《毛诗背隐义》二卷,宋中散大夫徐 广撰;《毛诗引辨》一卷,宋奉朝请孙暢之撰;《毛诗释》一卷,宋金紫光禄大夫 何偃撰;《毛诗检漏义》二卷,梁给事郎谢昙济撰;《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 义》十卷,并梁处士何胤撰。亡。 《毛诗异义》二卷杨乂撰。梁有《毛诗杂义》五卷,杨乂撰;《毛诗义疏》十 卷,谢沈撰;《毛诗杂义》四卷,晋江州刺史殷仲堪撰;《毛诗义疏》五卷,张氏 撰。亡。 《毛诗集解叙义》一卷顾欢等撰。 《毛诗序义》二卷宋通直郎雷次宗撰。梁有《毛诗义》一卷,雷次宗撰;《毛 诗序注》一卷,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诗序义》七卷,孙暢之撰。亡。 《毛诗集小序》一卷刘炫注。 《毛诗序义疏》一卷刘瓛等撰,残缺。梁三卷。梁有《毛诗篇次义》一卷,刘 瓛撰;《毛诗杂义注》三卷。亡。 《毛诗发题序义》一卷梁武帝撰。 《毛诗大义》十一卷梁武帝撰。梁有《毛诗十五国风义》二十卷,梁简文撰。 《毛诗大义》十三卷 《毛诗草木虫鱼疏》二卷乌程令吴郡陆机撰。 《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撰。 《毛诗谊府》三卷后魏安丰王元延明撰。 《毛诗义疏》二十八卷萧岿散骑常侍沈重撰。 《毛诗义疏》二十卷 《毛诗义疏》二十九卷 《毛诗义疏》十卷 《毛诗义疏》十一卷 《毛诗义疏》二十八卷 《毛诗述义》四十卷国子助教刘炫撰。 《毛诗章句义疏》四十卷鲁世达撰。 《毛诗释疑》一卷梁有《毛诗图》三卷,《毛诗孔子经图》十二卷,《毛诗古 圣贤图》二卷,亡。 《业诗》二十卷宋奉朝请业遵注。 右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 《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上古人淳俗朴,情志未惑。其后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称为谄,目谏为谤,故诵 美讥恶,以讽刺之。初但歌咏而已,后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劝戒。夏、殷已上, 诗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绪,武王 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幽、厉板荡,怨刺并兴。 其后王泽竭而诗亡,鲁太师挚次而录之。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 至秦,独以为讽诵,不灭。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诂训,是为 《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 《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 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 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于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序,子夏所创, 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 笺》,至今独立。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注。 《周官礼》十二卷郑玄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梁又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 亡。 《集注周官礼》二十卷崔灵恩注。 《礼音》三卷刘昌宗撰。 《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撰。梁有《周官驳难》三卷,孙琦问,干宝驳,晋散 骑常侍虞喜撰。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沈重撰。 《周官礼义疏》十九卷 《周官礼义疏》十卷 《周官礼义疏》九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礼图》十四卷梁有《郊祀图》二卷,亡。 《仪礼》十七卷郑玄注。 《仪礼》十七卷王肃注。梁有李轨、刘昌宗音各一卷,郑玄音二卷,亡。 《仪礼义疏见》二卷 《仪礼义疏》六卷 《丧服经传》一卷马融注。 《丧服经传》一卷郑玄注。 《丧服经传》一卷王肃注。 《丧服经传》一卷晋给事中袁准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晋庐陵太守孔伦撰。 《丧服经传》一卷陈铨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 《略注丧服经传》一卷雷次宗注。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宋丞相谘议参军蔡超注。梁又有《丧服经传》一卷,宋 徵士刘道拔注,亡。 《集解丧服经传》二卷齐东平太守田僧绍解。 《丧服义疏》二卷梁步兵校尉、五经博士贺瑒撰。梁又有《丧服经传义疏》五 卷,齐散骑郎司马宪撰;《丧服经传义疏》二卷,齐给事中楼幼瑜撰;《丧服经传 义疏》一卷,刘瓛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齐徵士沈麟士撰。 《丧服经传义疏》一卷梁尚书左丞何佟之撰,亡。 《丧服传》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丧服文句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皇侃撰。 《丧服义》十卷陈国子祭酒谢峤撰。 《丧服义钞》三卷梁有《丧服经传隐义》一卷,亡。 《丧服要记》一卷王肃注。 《丧服要记》一卷蜀丞相蒋琬撰。梁有《丧服变除图》五卷,吴齐王傅射慈撰, 亡。 《丧服要集》二卷晋征南将军杜预撰。又有《丧服要记》二卷,晋侍中刘逵撰, 亡。 《丧服仪》一卷晋太保卫瓘撰。梁有《丧服要记》六卷,晋司空贺循撰;《丧 服要问》六卷,刘德明撰;《丧服》三十一卷,宋员外郎散骑庾蔚之撰;《丧服要 问》二卷,张耀撰;《丧服难问》六卷,崔凯撰;《丧服杂记》二十卷,伊氏撰; 《丧服释疑》二十卷,刘智撰。亡。 《汉荆州刺史刘表新定礼》一卷 《丧服要略》一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 《丧服要略》二卷 《丧服制要》一卷徐氏撰。 《丧服谱》一卷郑玄注。 《丧服谱》一卷晋开府仪同三司蔡谟撰。 《丧服谱》一卷贺循撰。 《丧服变除》一卷晋散骑常侍葛洪撰。 《凶礼》一卷晋广陵相孔衍撰。 《丧服要记》十卷贺循撰。梁有《丧服要记》,宋员外常侍庾蔚之注;又《丧 服世要》一卷,庾蔚之撰;《丧服集议》十卷,宋抚军司马费沈撰。 《丧服古今集记》三卷齐太尉王俭撰。 《丧服世行要记》十卷齐光禄大夫王逡撰。 《丧服答要难》一卷袁祈撰。 《丧服记》十卷王氏撰。 《丧服五要》一卷严氏撰。 《驳丧服经传》一卷卜氏传。 《丧服疑问》一卷樊氏撰。 《丧服图》一卷王俭撰。 《丧服图》一卷贺游撰。 《丧服图》一卷崔逸撰。梁有《丧服祥禫杂议二十九卷,《丧服杂议故事》二 十一卷,又《戴氏丧服五家要记图谱》五卷,《丧服君臣图仪》一卷,亡。 《五服图》一卷 《五服图仪》一卷 《丧服礼图》一卷 《五服略例》一卷 《丧服要问》一卷 《丧服问答目》十三卷皇侃撰。 《丧服假宁制》三卷 《丧礼五服》七卷大将军袁宪撰。 《论丧服决》一卷 《丧礼钞》三卷王隆伯撰。 《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 刘熙注,亡。 《夏小正》一卷戴德撰。 《礼记》十卷汉北中郎将卢植注。 《礼记》二十卷汉九江太守戴圣撰,郑玄注。 《礼记》三十卷王肃注。梁有《礼记》十二卷,业遵注,亡。 《礼记宁朔新书》八卷王懋约注。梁有二十卷。 《月令章句》十二卷汉左中郎将蔡邕撰。 《礼记音义隐》一卷谢氏撰。 《礼记音》二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梁有郑玄、王肃、射慈、射贞、孙毓、缪 炳音各一卷,蔡谟、东晋安北谘议参军曹耽、国子助教尹毅、李轨、员外郎范宣音 各二卷,徐邈音三卷,刘昌宗音五卷,亡。 《礼记音义隐》七卷 《礼记》三十卷魏秘书监孙炎注。 《礼略》二卷 《礼记要钞》十卷缑氏撰。梁有礼义四卷,魏侍中郑小同撰;《摭遗别记》一 卷,楼幼瑜撰,亡。 《礼记新义疏》二十卷贺瑒撰。梁有《义疏》三卷,宋豫章郡丞雷肃之撰,亡。 《礼记讲疏》九十九卷皇侃撰。 《礼记义疏》四十八卷皇侃撰。 《礼记义疏》四十卷沈重撰。 《礼记义》十卷何氏撰。 《礼记义疏》三十八卷。 《礼记疏》十一卷 《礼记大义》十卷梁武帝撰。 《礼记文外大义》二卷秘书学士褚晖撰。 《礼大义》十卷 《礼记义证》十卷刘芳撰。 《礼大义章》七卷 《丧礼杂义》三卷 《礼记中庸传》二卷宋散骑常侍戴颙撰。 《中庸讲疏》一卷梁武帝撰。 《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 《礼记略解》十卷庚氏撰。 《礼记评》十一卷刘隽撰。 《石渠礼论》四卷戴圣撰。梁有《群儒疑义》十二卷,戴圣撰。 《礼论》三百卷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撰。 《礼论条牒》十卷宋太尉参军任预撰。 《礼论帖》三卷任预撰。梁四卷。 《礼论钞》二十卷庾蔚之撰。 《礼论要钞》十卷王俭撰。梁三卷。 《礼论要钞》一百卷贺瑒撰。 《礼论钞》六十九卷 《礼论要钞》十卷梁有齐御史中丞荀万秋《钞略》二卷;尚书仪曹郎丘季彬论 五十八卷,议一百三十卷,统六卷。亡。 《礼论答问》八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 《礼论答问》十三卷徐广撰。 《礼答问》二卷徐广撰,残缺。梁十一卷。 《礼答问》六卷庾蔚之撰。 《礼答问》三卷王俭撰。梁有晋益阳令吴商《礼难》十二卷,《杂议》十二卷, 又《礼议杂记故事》十三卷,《丧杂事》二十卷;宋光禄大夫傅隆议二卷,《祭法》 五卷。亡。 《礼答问》十二卷 《礼杂问》十卷范宁撰。 《礼答问》十卷何佟之撰。梁二十卷。 《礼杂问》十卷 《礼杂答问》八卷 《礼杂答问》六卷 《礼杂问答钞》一卷何佟之撰。 《问礼俗》十卷董勋撰。 《问礼俗》九卷董子弘撰。 《答问杂仪》二卷任预撰。 《礼义答问》八卷王俭撰。 《礼疑义》五十二卷梁护军周舍撰。 《制旨革牲大义》三卷梁武帝撰。 《礼乐义》十卷 《礼秘义》三卷 《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梁有陶弘景注一卷,亡。 《三礼义宗》三十卷崔灵恩撰。 《三礼宗略》二十卷元延明撰。 《三礼大义》十三卷 《三礼大义》四卷 《三礼杂大义》三卷梁有《司马法》三卷,《李氏训记》三卷;又《郊丘议》 三卷,魏太尉蒋济撰;《祭法》五卷,又《明堂议》三卷,王肃撰;《杂祭法》六 卷,晋司空中郎卢谌撰;《祭典》三卷,晋安北将军范汪撰;《七庙议》一卷,又 《后养议》五卷,干宝撰;《杂乡射等议》三卷,晋太尉庾亮撰;《逆降义》三卷, 宋特进延颜之撰;《逆降义》一卷,田僧绍撰;《分明士制》三卷,何承天撰; 《释疑》二卷,郭鸿撰;《答问》四卷,徐广撰;《答问》五十卷,何胤撰;又 《答问》十卷。亡。 《三礼图》九卷郑玄及后汉侍中阮谌等撰。 《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祁谌撰。梁又有《冠服图》一卷,《五宗图》一 卷,《月令图》一卷,亡。右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二百 一十一郎,二千一百八十六卷。 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先王制其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亲疏之节。至于 三代,损益不同。周衰,诸侯僭忒,恶其害己,多被焚削。自孔子时,已不能具, 至秦而顿灭。汉初,有高堂生传十七篇,又有古经,出于淹中,而河间献王好古爱 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而又得《司马穰苴兵法》一 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阴阳》之记,并无敢传之者。唯古经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 殊,而字多异。自高堂生至宣帝时后苍,最明其业,乃为《曲台记》。苍授梁人戴 德,及德从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并立。后汉唯曹元 传庆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虽存并微,相传不绝。汉末,郑玄传小戴之学,后以 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其《丧服》一篇,子夏先传之,诸儒多 为注解,今又别行。而汉时有李氏得《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 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 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以行于世。河南缑氏及杜子春受业于歆, 因以教授。是后马融作《周官传》,以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汉初,河间献王 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 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 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 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 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定《月令》一篇、《明 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郑玄受业于融,又为之注。今《周官》 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唯《郑注》立于国学,其余并 多散亡,又无师说。 《乐社大义》十卷梁武帝撰。 《乐论》三卷梁武帝撰。梁有《乐义》十一卷,武帝集朝臣撰,亡。 《乐论》一卷卫尉少卿萧吉撰。 《古今乐录》十二卷陈沙门智匠撰。 《乐书》七卷后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 《乐杂书》三卷 《乐元》一卷魏僧撰。 《管弦记》十卷凌秀撰。 《乐要》一卷何妥撰。 《乐部》一卷 《春官乐部》五卷梁有《宋元嘉正声伎录》一卷,张解撰,亡。 《乐府声调》六卷岐州刺史、沛国公郑译撰。 《乐府声调》三卷郑译撰。 《乐经》四卷 《琴操》三卷晋广陵相孔衍撰。 《琴操钞》二卷 《琴操钞》一卷 《琴谱》四卷戴氏撰。 《琴经》一卷 《琴说》一卷 《琴历头簿》一卷 《新杂漆调弦谱》一卷 《乐谱》四卷 《乐谱集》二十卷萧吉撰。 《乐略》四卷 《乐律义》四卷沈重撰。 《钟律义》一卷 《乐簿》十卷 《齐朝曲簿》一卷 《大隋总曲簿》一卷 《推七音》二卷并尺法。 《乐论事》一卷 《乐事》一卷 《正声伎杂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太常寺曲簿》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历代乐名》一卷 《钟磬志》二卷公孙崇撰。 《乐悬》一卷何晏等撰议。 《乐悬图》一卷 《钟律纬辩宗见》一卷 《当管七声》二卷魏僧撰。 《黄钟律》一卷梁有《钟律纬》六卷,梁武帝撰,亡。 右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 乐者,先王所以致神祇,和邦国,谐万姓,安宾客,悦远人,所从来久矣。周 人存六代之乐,曰《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 其后衰微崩坏,及秦而顿灭。汉初,制氏虽纪其铿锵彭儛,而不能通其义。其后窦 公、河间献王、常山王、张禹,咸献《乐书》。魏、晋已后,虽加损益,去正转远, 事在《声乐志》。今录其见书,以补乐章之阙。 《春秋经》十一卷吴卫将军士燮注。 《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汉侍中贾逵章句。 《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贾逵撰。 《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王肃注。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董遇章句。 《春秋左氏传义注》十八卷孙毓注。 《春秋左氏传》十二卷魏司徒王朗撰。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杜预撰。 《春秋杜氏》、《服氏注春秋左传》十卷残缺。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魏中散大夫嵇康撰。梁有服虔、杜预音三卷,魏高贵乡 公《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曹躯音、尚书左人郎荀讷等音四卷,亡。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李轨撰。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徐邈撰。 《春秋释训》一卷贾逵撰。 《春秋左氏经传硃墨列》一卷贾逵撰。 《春秋释例》十卷汉公车徵士颖容撰。梁有《春秋左氏传条例》九卷,汉大司 农郑众撰。 《春秋左氏膏肓释疴》十卷服虔撰。梁有《春秋汉议驳》二卷,服虔撰,亡。 《驳何氏汉议》二卷郑玄撰。 《春秋成长说》九卷服虔撰。梁有《春秋左氏达义》一卷,汉司徒掾王玢撰, 亡。 《春秋塞难》三卷服虔撰。梁有《春秋杂议难》五卷,汉少府孔融撰;《春秋 左氏释驳》一卷,王朗撰。亡。 《春秋说要》十卷魏乐平太守糜信撰。 《春秋释例》十五卷杜预撰。梁有《春秋释例引序》一卷,齐正员郎杜乾光撰, 亡。 《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杜预撰。 《春秋条例》十一卷晋太尉刘寔撰。梁有《春秋公羊达义》三卷,刘寔撰,亡。 《春秋经例》十二卷晋方范撰。梁有《春秋释滞》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 《春秋释难》三卷,晋护军范坚撰。亡。 《春秋左氏传条例》二十五卷 《春秋义例》十卷 《春秋左传例苑》十九卷梁有《春秋经传说例疑隐》一卷,吴略撰;《春秋左 氏分野》一卷;《春秋十二公名》一卷,郑玄撰。亡。 《春秋左氏经传通解》四卷王述之撰。 《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五卷孙毓撰。 《春秋左氏函传义》十五卷干宝撰。 《春秋左氏区别》三十卷尚书功论郎何始真撰。 《春秋文苑》六卷 《春秋丛林》十二卷 《春秋义林》一卷 《春秋大夫辞》三卷 《春秋嘉语》六卷 《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 《春秋五辩》二卷梁五经博士沈宏撰。 《春秋辩证》六卷 《春秋旨通》十卷王述之撰。 《春秋经传解》六卷崔灵恩撰。 《春秋申先儒传论》十卷崔灵恩撰。 《春秋左氏传立义》十卷崔灵恩撰。 刘寔等《集解春秋序》一卷 《春秋序论》二卷干宝撰。 《春秋序》一卷贺道养注。 《春秋序》一卷崔灵恩撰。 《春秋序一卷田元休注。 《春秋左传杜预序集解》一卷刘炫注。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陈国子博士沈文阿撰。 《王元规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十卷 《春秋义略》三十卷陈右军将军张冲撰。 《春秋左氏义略》八卷 《春秋五十凡义疏》二卷 《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东京太学博士刘炫撰。 《春秋序义疏》一卷梁有《春秋发题》一卷,梁简文帝撰;《春秋左氏图》十 卷,汉太子太傅严彭祖撰;《古今春秋盟会地图》一卷。亡。 《春秋公羊传》十二卷严彭祖撰。 《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汉谏议大夫何休注。 《春秋公羊经传》十三卷晋散骑常侍王愆期注。梁有《春秋公羊传》十二卷, 晋河南太守高龙注;《春秋公羊传》十四卷,孔衍集解;《春秋公羊音》,李轨、 晋徵士江淳撰,各一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 《春秋决事》十卷董仲舒撰。 《春秋决疑论》一卷 《春秋左氏膏盲》十卷何休撰。 《春秋谷梁废疾》三卷何休撰。 《春秋汉议》十三卷何休撰。 《驳何氏汉议》二卷郑玄撰。梁有《汉议驳》二卷,服虔撰,亡。 《驳何氏汉议叙》一卷 《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何休撰。 《春秋公羊例序》五卷刁氏撰。 《春秋公羊谥例》一卷何休撰。梁有《春秋公羊传条例》一卷,何休撰;《春 秋公羊传问答》五卷,荀爽问,魏安平太守徐钦答;《春秋公羊论》二卷,晋车骑 将军庾翼问,王愆期答。亡。 《春秋公羊解序》一卷鲜于公撰。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 《春秋谷梁传》十三卷吴仆射唐固注。梁有《春秋谷梁传》十五卷,汉谏议大 夫尹更始撰,亡。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魏乐平太守糜信注。 《谷梁传》十卷晋堂邑太守张靖注。梁有《春秋谷梁传》十三卷,晋给事郎徐 乾注;《春秋谷梁传》十卷,胡讷集解。亡。 《春秋谷梁传》十六卷程阐撰。 《春秋谷梁传》十四卷孔衍撰。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徐邈撰。 《春秋谷梁传》十四卷段肃注,疑汉人。 《春秋谷梁传》五卷孔君揩训,残缺。梁十四卷。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范甯集解。梁有《谷梁音》一卷,亡。 《春秋谷梁传》四卷残缺,张、程、孙、刘四家集解。 糜信《理何氏汉议》二卷魏人撰。 《春秋谷梁传义》十卷徐邈撰。 《春秋议》十卷何休撰。 徐邈《答春秋谷梁义》三卷 薄叔玄《问谷梁义》二卷梁四卷。 《春秋谷梁传例》一卷范宁撰。 《春秋公羊、谷梁传》十二卷晋博士刘兆撰。 《春秋谷梁废疾》三卷何休撰,郑玄释,张靖笺。 《春秋公羊、谷梁二传评》三卷 《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贾逵撰。宋有《三家经》二卷,亡。 《春秋三传论》十卷魏大长秋韩益撰。 《春秋经合三传》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成夺》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三传评》十卷胡讷撰。梁有《春秋集三师难》三卷,《春秋集三传经解》 十卷,胡讷撰。今亡。 《春秋土地名》三卷晋裴秀客京相璠等撰。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贾逵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虞翻注。 《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梁二十二卷。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二卷韦昭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晋五经博士孔晁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唐固注。梁有《春秋古今盟会地图》一卷,亡。 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遗制尚 存。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 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于是大惧。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 子。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遭秦灭学,口说尚存。汉初,有 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初,齐人胡 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 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 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而《左氏》汉初出于张苍之家,本无传者。至文帝 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其后刘歆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于学, 诸儒莫应。至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时陈元最明《左传》,又上书讼之。 于是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遂罢。然 诸儒传《左氏》者甚众。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其后贾逵、服 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于世。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谷梁》范甯注、 《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谷梁》,但 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 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说。 《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孝经》一卷郑氏注。梁有马融、郑众注孝经》二卷,亡。 《孝经》一卷王肃解。梁有魏散骑常侍苏林,吏部尚书何晏,光禄大夫刘邵、 孙氏等注《孝经》各一卷,亡。 《孝经解赞》一卷韦昭解。 《孝经默注》一卷徐整注。 《集解孝经》一卷谢万集。 《集议孝经》一卷晋中书郎荀昶撰,亡。 《集议孝经》一卷晋东阳太守袁敬仲集。梁有《孝经皇义》一卷,宋均撰;又 有晋给事中杨泓,处士虞槃佐、孙氏,东阳太守殷仲文,晋陵太守殷叔道,丹阳尹 车胤,孔光各注《孝经》一卷;荀昶注《孝经》二卷;宋何承天、费沈,齐光禄大 夫王玄载,国子博士明僧绍,梁五经博士严植之,尚书功论郎曹思文,羽林监江系 之,江逊等注《孝经》各一卷;释慧始注《孝经》一卷;陶弘景《集注孝经》一卷; 诸葛循《孝经序》一卷。亡。 《孝经》一卷释慧琳注。梁有晋穆帝时《晋孝经》一卷,武帝时《送总明馆孝 经讲》、《议》各一卷,宋大明中《东宫讲》,齐永明三年《东宫讲》,齐永明中 《诸王讲》及贺緌讲、议《孝经义疏》各一卷,齐临沂令李玉之为始兴王讲《孝经 义疏》二卷,亡。 《孝经义疏》十八卷梁武帝撰。梁有皇太子讲《孝经义》三卷,天监八年皇太 子讲《孝经义》一卷,梁简文《孝经义疏》五卷,萧子显《孝经义疏》一卷,亡。 《孝经敬爱义》一卷梁吏部尚书萧子显撰。 《孝经私记》四卷无名先生撰。 《孝经义》一卷 《孝经义疏》一卷赵景韶撰。 《孝经义疏》三卷皇侃撰。 《孝经私记》二卷周弘正撰。 《古文孝经述义》五卷刘炫撰。 《孝经讲疏》六卷徐孝克撰。 《孝经义》一卷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撰。梁有《孝经玄》、《孝经图》各 一卷,《孝经孔子图》二卷,亡。 《国语孝经》一卷 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 其义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 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 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 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 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 章,其余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 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 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故疑之。梁代, 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 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 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 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 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论语》十卷郑玄注。梁有《古文论语》十卷,郑玄注;又王肃、虞翻、谯周 等注《论语》各十卷。亡。 《论语》九卷郑玄注,晋散骑常侍虞喜赞。 《集解论语》十卷何晏集。 《集注论语》六卷晋八卷,晋太保卫瓘注。梁有《论语补阙》二卷,宋明帝补 卫瓘阙,亡。 《论语集义》八卷晋尚书左中兵郎崔豹集。梁十卷。 《论语》十卷晋著作郎李充注。 《集解论语》十卷晋廷尉孙绰解。梁有盈氏及孟整注《论语》各十卷,亡。 《集解论语》十卷晋兗州别驾江熙解。 《论语》七卷卢氏注。梁有晋国子博士梁觊、益州刺史袁乔、尹毅、司徒左长 史张凭及阳惠明、宋新安太守孔澄之、齐员外郎虞遐及许容、曹思文注,释僧智略 解,梁太史叔明集解,陶弘景集注《论语》各十卷;又《论语音》二卷,徐邈等撰。 亡。 《论语难郑》一卷梁有《古论语义注谱》一卷,徐氏撰;《论语隐义注》三卷, 《论语义注》三卷。亡。 《论语难郑》一卷 《论语标指》一卷司马氏撰。 《论语杂问》一卷 《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郑玄撰。 《论语体略》二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撰。 《论语旨序》三卷晋卫尉缪播撰。 《论语释疑》三卷王弼撰。 《论语释》一卷张凭撰。 《论语释疑》十卷晋尚书郎栾肇撰。梁有《论语释驳》三卷,王肃撰;《论语 驳序》二卷,栾肇撰;《论语隐》一卷,郭象撰;《论语藏集解》一卷,应琛撰; 《论语释》一卷,曹毗撰;《论语君子无所争》一卷,庾亮撰;《论语释》一卷, 李充撰;《论语释》一卷,庾翼撰;《论语义》一卷,王濛撰;又蔡系《论语释》 一卷,张隐《论语释》一卷,郄原《通郑》一卷,王氏《修郑错》一卷,姜处道 《论释》一卷。亡。 《论语别义》十卷范暠撰。梁有《论语疏》八卷,宋司空法曹张略等撰;《新 书对张论》十卷,虞喜撰。 《论语义疏》十卷褚仲都撰。 《论语义疏》十卷皇侃撰。 《论语述义》十卷刘炫撰。 《论语义疏》八卷 《论语讲疏文句义》五卷徐孝克撰,残缺。 《论语义疏》二卷张冲撰。梁有《论语义注图》十二卷,亡。 《孔丛》七卷陈胜博士孔鲋撰。梁有《孔志》十卷,梁太尉参军刘被撰,亡。 《孔子家语》二十一卷王肃解。梁有《当家语》二卷,魏博士张融撰,亡。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撰。 《尔雅》三卷汉中散大夫樊光注。梁有汉刘歆,犍为文学、中黄门李巡《尔雅》 各三卷,亡。 《尔雅》七卷孙炎注。 《尔雅》五卷郭璞注。 《集注尔雅》十卷梁黄门郎沈〔注。 《尔雅音》八卷秘书学士江氵崔撰。梁有《尔雅音》二卷,孙炎、郭璞撰。 《尔雅图》十卷郭璞撰。梁有《尔雅图赞》二卷,郭璞撰,亡。 《广雅》三卷魏博士张揖撰。梁有四卷。 《广雅音》四卷秘书学士曹宪撰。 《小尔雅》一卷李轨略解。 《方言》十三卷汉扬雄撰,郭璞注。 《释名》八卷刘熙撰。 《辩释名》一卷韦昭撰。 《五经音》十卷徐邈撰。 《五经正名》十二卷刘炫撰。 《白虎通》六卷 《五经异义》十卷后汉太尉祭酒许慎撰。 《五经然否论》五卷晋散骑常侍谯周撰。 《五经拘沈》十卷晋高凉太守杨方撰。 《五经大义》三卷戴逵撰。梁有《通五经》五卷,王氏撰;《五经咨疑》八卷, 周杨撰;《五经异同评》一卷,贺緌撰;《五经秘表要》三卷。亡。 《五经大义》十卷后周县伯中大夫樊文深撰。 《经典大义》十二卷沈文阿撰。 《五经大义》五卷何妥撰。 《五经通义》八卷梁九卷。 《五经义》六卷梁七卷。梁又有《五经义略》一卷,亡。 《五经要义》五卷梁十七卷,雷氏撰。 《五经析疑》二十八卷邯郸绰撰。 《五经宗略》二十三卷元延明撰。 《五经杂义》六卷孙暢之撰。 《长春义记》一百卷梁简文帝撰。 《大义》九卷 《游玄桂林》九卷张讥撰。 《六经通数》十卷梁舍人鲍泉撰。 《七经义纲》二十九卷樊文深撰。 《七经论》三卷樊文深撰。 《质疑》五卷樊文深撰。 《经典玄儒大义序录》二卷沈文阿撰。 《玄义问答》二卷 《六艺论》一卷郑玄撰。 《圣证论》十二卷王肃撰。 《郑志》十一卷魏侍中郑小同撰。 《郑记》六卷郑玄弟子撰。 《谥法》三卷刘熙撰。 《谥法》十卷特进、中军将军沈约撰。 《谥法》五卷梁太府卿贺緌撰。 《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六卷 右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二十七卷。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 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 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 鲁人传者二十篇。齐则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 胶东庸生。鲁则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韦丞相节侯父子、鲁扶卿、前将 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并名其学。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 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 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 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 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 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 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 何晏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 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 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河图》二十卷梁《河图洛书》二十四卷,目录一卷,亡。 《河图龙文》一卷 《易纬》八卷郑玄注。梁有九卷。 《尚书纬》三卷郑玄注,梁六卷。 《尚书中候》五卷郑玄注。梁有八卷,今残缺。 《诗纬》十八卷魏博士宋均注。梁十卷。 《礼纬》三卷郑玄注,亡。 《礼记默房》二卷宋均注。梁有三卷,郑玄注,亡。 《乐纬》三卷宋均注。梁有《乐五鸟图》一卷。亡。 《春秋灾异》十五卷郗萌撰。梁有《春秋纬》三十卷,宋均注;《春秋内事》 四卷,《春秋包命》二卷,《春秋秘事》十一卷,《书、易、诗、孝经、春秋、河 洛纬秘要》一卷,《五帝钩命诀图》一卷。亡。 《孝经勾命诀》六卷宋均注。 《孝经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经内事》一卷梁有《孝经杂纬》十卷,宋均注;《孝经元命包》一卷, 《孝经古秘援神》二卷,《孝经古秘图》一卷,《孝经左右握》二卷,《孝经左右 契图》一卷,《孝经雌雄图》三卷,《孝经异本雌雄图》二卷,《孝经分野图》一 卷,《孝经内事图》二卷,《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一卷,又《口授图》 一卷;又《论语谶》八卷,宋均注;《孔老谶》十二卷,《老子河洛谶》一卷, 《尹公谶》四卷,《刘向谶》一卷,《杂谶书》二十九卷,《尧戒舜、禹》一卷, 《孔子王明镜》一卷,《郭文金雄记》一卷,《王子年歌》一卷,《嵩高道士歌》 一卷。亡。 右十三部,合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德累业,丰功厚 利,诚著天地,泽被生人,万物之所归往,神明之所福飨,则有天命之应。盖龟龙 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 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 谶,以遗来世。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 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 《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书中候》、 《洛罪级》、《五行传》、《诗推度灾》、《氾历枢》、《含神务》、《孝经勾命 诀》、《援神契》、《杂谶》等书。汉代有郗氏、袁氏说。汉末,郎中郗萌集图纬 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律之注。然其文辞浅俗, 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起王 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 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唯孔安 国、毛公、王璜、贾逵之徒独非之,相承以为妖妄,乱中庸之典。故因汉鲁恭王、 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参而考之,以成其义,谓之"古学"。当世之儒,又非毁之, 竟不得行。魏代王肃,推引古学,以难其义。王弼、杜预,从而明之,自是古学稍 立。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 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 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今录其见存,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 《三苍》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纂篇》,后汉郎 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梁有《苍颉》二卷,后汉司空杜林注,亡。 《埤苍》三卷张揖撰。梁有《广苍》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汉黄门令史游撰。 《急就章》二卷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豆卢氏撰。 《吴章》二卷陆机撰。 《小学篇》一卷晋下邳内史王义撰。 《少学》九卷杨方撰。 《始学》一卷 《劝学》一卷蔡邕撰。有司马相如《凡将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 崔瑗《飞龙篇》,蔡邕《圣皇篇》、《黄初篇》、《吴章篇》,蔡邕《女史篇》, 合八卷,又《幼学》二卷,硃育撰;《始学》十二卷,吴郎中项峻撰;又《月仪》 十二卷。亡。 《发蒙记》一卷晋著作郎束皙撰。 《启蒙记》三卷晋散骑常侍顾恺之撰。 《启疑记》三卷顾恺之撰。 《千字文》一卷梁给事郎周兴嗣撰。 《千字文》一卷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注。 《千字文》一卷胡肃注。 《篆书千字文》一卷 《演千字文》五卷 《草书千字文》一卷 《古今字诂》三卷张揖撰。梁有《难字》一卷,《错误字》一卷,并张揖撰; 《异字》二卷,硃育撰;《字属》一卷,贾鲂撰。亡。 《杂字解诂》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义 训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彦撰。亡。 《杂字指》一卷后汉太子中庶子郭显卿撰。 《字指》二卷晋朝议大夫李彤撰。梁有《单行字》四卷,李彤撰;又《字偶》 五卷。亡。 《说文》十五卷许慎撰。梁有《演说文》一卷,庾俨默注,亡。 《说文音隐》四卷 《字林》七卷晋弦令吕忱撰。 《字林音义》五卷宋扬州督护吴恭撰。 《古今字书》十卷 《字书》三卷 《字书》十卷 《字统》二十一卷阳承庆撰。 《玉篇》三十一卷陈左卫将军顾野王撰。 《字类叙评》三卷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宋豫章太守谢康乐撰。梁有《常用字训》一卷,殷仲堪撰; 《要用字对误》四卷,梁轻车参军邹诞生撰,亡。 《要用杂字》三卷邹里撰。梁有《文字要记》三卷,王义撰,亡。 《俗语难字》一卷秘书少监王劭撰。 《杂字要》三卷密州行参军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 《正名》一卷 《文字集略》六卷梁文贞处士阮孝绪撰。 《今字辩疑》三卷李少通撰。 《异字同音》一卷梁有《释字同音》三卷,宋散骑常侍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薛立撰。 《文字谱》一卷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刘歊撰;《文字统略》一卷,焦子 明撰。亡。 《文字辩嫌》一卷彭立撰。 《辩字》一卷戴规撰。 《杂字音》一卷 《借音字》一卷 《音书考源》一卷 《声韵》四十一卷周研撰。 《声类》十卷魏左校令李登撰。 《韵集》十卷 《韵集》六卷晋安复令吕静撰。 《四声韵林》二十八卷张谅撰。 《韵集》八卷段弘撰。 《群玉典韵》五卷梁有《文章音韵》二卷,王该撰;又《五音韵》五卷。亡。 《韵略》一卷阳休之撰。 《修续音韵诀疑》十四卷李概撰。 《纂韵钞》十卷 《四声指归》一卷刘善经撰。 《四声》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约撰。 《四声韵略》十三卷夏侯咏撰。 《音谱》四卷李概撰。 《韵英》三卷释静洪撰。 《通俗文》一卷服虔撰。 《训俗文字略》一卷后齐黄门郎颜之推撰。 《证俗音字略》六卷梁有《诂幼》二卷,颜延之撰;《广诂幼》一卷,宋给事 中荀楷撰。亡。 《文字音》七卷晋荡昌长王延撰。梁有《纂文》三卷,亡。 《翻真语》一卷王延撰。 《真言鉴诫》一卷 《字书音同异》一卷 《叙同音义》三卷 《河洛语音》一卷王长孙撰。 《国语》十五卷 《国语》十卷 《鲜卑语》五卷 《国语物名》四卷后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真歌》十卷 《国语杂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十八传》一卷 《国语御歌》十一卷 《鲜卑语》十卷 《国语号令》四卷 《国语杂文》十五卷 《鲜卑号令》一卷周武帝撰。 《杂号令》一卷 《古文官书》一卷后汉议郎卫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郭显卿撰。 《六文书》一卷 《四体书势》一卷晋长水校尉卫恆撰。 《杂体书》九卷释正度撰。 《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 《古今篆隶杂字体》一卷萧子政撰。 《古今文等书》一卷 《篆隶杂体书》二卷 《文字图》二卷 《古今字图杂录》一卷秘书学士曹宪撰。 《婆罗门书》一卷梁有《扶南胡书》一卷。 《外国书》四卷 《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一卷 《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梁有三卷。 《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 《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亡。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 《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梁有一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梁有二卷。 《一字石经典论》一卷 《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经尚书》五卷 《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谓书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说者以为书之所起,起自黄帝苍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 谓之书。故有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处事六义之别。古者童子示而不诳,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书计。二十而冠,始习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 而任事。然自苍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曰古文,即苍颉所作。二曰大篆,周宣 王时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时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邈所作。五曰草书,汉初 作。秦世既废古文,始用八体,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 隶书。汉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鸟,并藁书、楷 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余种之势,皆出于上六书,因事生变也。魏世又有八 分书,其字义训读,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 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自后汉佛法行于 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 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经夷语,后染 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今取以附音韵之末。又 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 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鄴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 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鄴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 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 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 篇,以备小学。 凡六艺经纬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百五十部,七 千二百九十卷。 《传》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识而不穷, 畜疑以待问:学不逾等,教不陵节;言约而易晓,师逸而功倍;且耕且养,三年而 成一艺。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学者离群索居,各为异说。至于 战国,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万言。致令学 者难晓,虚诵问答,脣腐齿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设教,以防人欲,必本于人事,折 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说。至后汉好图谶,晋世重玄言, 穿凿妄作,日以滋生。先王正典,杂之以妖妄,大雅之论,汨之以放诞。陵夷至于 近代,去正转疏,无复师资之法。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仇对, 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说。驰骋烦言,以紊彝叙,哓哓成俗,而不知变, 此学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 分类:正史 书名:隋史 作者:魏徵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隋史》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 子《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 《曾子》二卷目一卷。鲁国曾参撰。 《子思子》七卷鲁穆公师孔亻及撰。 《公孙尼子》一卷尼,似孔子弟子。 《孟子》十四卷齐卿孟轲撰,赵岐注。 《孟子》七卷郑玄注。 《孟子》七卷刘熙注。梁有《孟子》九卷,綦毋邃撰,亡。 《孙卿子》十二卷楚兰陵令荀况撰。梁有王孙子一卷,亡。 《董子》一卷战国时董无心撰。 《鲁连子》五卷、录一卷鲁连,齐人,不仕,称为先生。 《新语》二卷陆贾撰。 《贾子》十卷录一卷。汉梁太傅贾谊撰。 《盐铁论》十卷汉庐江府丞桓宽撰。 《新序》三十卷录一卷。刘向撰。 《说苑》二十卷刘向撰。 《扬子法言》十五卷、解一卷扬雄撰,李轨注。梁有《扬子法言》六卷,侯苞 注。亡。 《扬子法言》十三卷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九卷宋衷注。梁有《扬子太玄经》九卷,扬雄自作章句,亡。 《扬子太玄经》十卷陆绩、宋衷注。 《扬子太玄经》十卷蔡文邵注。梁有《扬子太玄经》十四卷,虞翻注;《扬子 太玄经》十三卷,陆凯注;《扬子太玄经》七卷,王肃注。亡。 《桓子新论》十七卷后汉六安丞桓谭撰。 《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梁有王逸《正部论》八卷,后汉侍中王逸撰; 《后序》十二卷,后汉司隶校尉应奉撰,《周生子要论》一卷,录一卷,魏侍中周 生烈撰。亡。 《申鉴》五卷荀悦撰。 《魏子》三卷后汉会稽人魏朗撰。梁有《文检》六卷,似后汉末人作,亡。 《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典论》五卷魏文帝撰。 《徐氏中论》六卷魏太子文学徐干撰,梁目一卷。 《王子正论》十卷王肃撰。梁有《去伐论集》三卷,王粲撰。亡。 《杜氏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梁有《新书》五卷,王基撰;《周子》 九卷,吴中书郎周昭撰。亡。 《顾子新语》十二卷吴太常顾谭撰。《通语》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典 语》十卷、《典语别》二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亡。 《谯子法训》八卷谯周撰。梁有《谯子五教志》五卷,亡。 《袁子正论》十九卷袁准撰。梁又有《袁子正书》二十五卷,袁准撰;《孙氏 成败志》三卷,孙毓撰;《古今通论》二卷,王婴撰;《蔡氏化清经》十卷,松滋 令蔡洪撰;《通经》二卷,晋丞相从事中郎王长文撰。 《新论》十卷晋散骑常侍夏侯湛撰。梁有《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杨子大元 经》十四卷,并晋徵士杨泉撰;《新论》十卷,晋金紫光禄大夫华谭撰;《梅子新 论》一卷。亡。 《志林新书》三十卷虞喜撰。梁有《广林》二十四卷,又《后林》十卷,虞喜 撰;《干子》十八卷,干宝撰;《闳论》二卷,晋江州从事蔡韶撰;《顾子》十卷, 晋扬州主簿顾夷撰。亡。 《要览》十卷晋郡儒林祭酒吕竦撰。 《正览》六卷梁太子詹事周舍撰。梁有《三统五德论》二卷,曹思文撰,亡。 《诸葛武侯集诫》二卷 《众贤诫》十三卷 《女篇》一卷 《女鉴》一卷 《妇人训诫集》十一卷 《娣姒训》一卷 《曹大家女诫》一卷 《贞顺志》一卷 右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计亡书,合六十七部,六百九卷。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 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周官》: 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人,其四曰儒是也。其后陵夷衰乱,儒道废阙。仲尼祖述前代, 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于战国,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 各有著述,发明其指。所谓中庸之教,百王不易者也。俗儒为之,不顾其本,苟欲 哗众,多设问难,便辞巧说,乱其大体,致令学者难晓,故曰"博而寡要"。 《鬻子》一卷周文王师鬻熊撰。 《老子道德经》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汉文帝时河上公注。梁有战国时河上丈 人注《老子经》二卷,汉长陵三老丘望之注《老子》二卷,《汉》徵士严遵注《老 子》二卷,虞翻注《老子》二卷,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嗣注;《老子道德 经》二卷,蜀才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钟会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晋太傅羊祜解释; 《老子经》二卷,东晋江州刺史王尚述注;《老子》二卷,晋郎中程韶集解;《老 子》二卷,邯郸氏注;《老子》二卷,常氏传;《老子》二卷,孟氏注;《老子》 二卷,盈氏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音一卷晋尚书郎孙登注。 《老子道德经》二卷刘仲融注。梁有《老子道德经》二卷,巨生解;《老子道 德经》二卷,晋西中郎将袁真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张凭注;《老子道德经》 二卷,释惠琳注;《老子道德经》二卷,释惠严注;《老子道德经》二卷,王玄载 注。亡。 《老子道德经》二卷卢景裕撰。 《老子音》一卷李轨撰。梁有《老子音》一卷,晋散骑常侍戴逵撰,亡。 《老子》四卷梁旷撰。 《老子指归》十一卷严遵注。 《老子指趣》三卷蠙丘望之撰。 《老子义纲》一卷顾欢撰。梁有《老子道德论》二卷,何晏撰;《老子序决》 一卷,葛仙公撰;《老子杂论》一卷,何、王等注;《老子私记》十卷,梁简文帝 撰;《老子玄示》一卷,韩壮撰;《老子玄谱》一卷,晋柴桑令刘遗民撰;《老子 玄机》三卷,宗塞撰;《老子幽易》五卷,又《老子志》一卷,山琮撰。亡。 《老子义疏》一卷顾欢撰。梁有《老子义疏》一卷,释慧观撰,亡。 《老子义疏》五卷孟智周私记。 《老子义疏》四卷韦处玄撰。 《老子讲疏》六卷梁武帝撰。 《老子义疏》九卷戴诜撰。 《老子节解》二卷 《老子章门》一卷 《文子》十二卷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 《鹖冠子》三卷楚之隐人。 《列子》八卷郑之隐人列御寇撰,东晋光禄勋张湛注。 《庄子》二十卷梁漆园吏庄周撰,晋散骑常侍向秀注。本十二卷,今阙。梁有 《庄子》十卷,东晋议郎崔撰注,亡。 《庄子》十六卷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今阙。 《庄子》三十卷、目一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注。梁《七录》三十三卷。 《集注庄子》六卷梁有《庄子》三十卷,晋丞相参军李赜注;《庄子》十八卷, 孟氏注,录一卷。亡。 《庄子》音一卷李轨撰。 《庄子音》三卷徐邈撰。 《庄子集音》三卷徐邈撰。 《庄子注音》一卷司马彪等撰。 《庄子音》三卷郭象撰。梁有向秀《庄子音》一卷。 《庄子外篇杂音》一卷 《庄子内篇音义》一卷 《庄子讲疏》十卷梁简文帝撰。本二十卷,今阙。 《庄子讲疏》二卷张讥撰,亡。 《庄子讲疏》八卷 《庄子文句义》二十八卷本三十卷,今阙。梁有《庄子义疏》十卷,又《庄子 义疏》三卷,宋处士王叔之撰,亡。 《庄子内篇讲疏》八卷周弘正撰。 《庄子义疏》八卷戴诜撰。 《南华论》二十五卷梁旷撰,本三十卷。 《南华论音》三卷 《庄成子》十二卷梁有《蹇子》一卷,今亡。 《玄言新记明庄部》二卷梁澡撰。 《守白论》一卷 《任子道论》十卷魏河东太守任嘏撰。梁有《浑舆经》一卷,魏安成令桓威撰, 亡。 《唐子》十卷吴唐滂撰。梁有《苏子》七卷,晋北中郎参军苏彦撰;《宣子》 二卷,晋宜城令宣舒撰;《陆子》十卷,陆云撰。亡。 《杜氏幽求新书》二十卷杜夷撰。 《抱朴子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葛洪撰。梁有《顾道士新书论经》三卷,晋 方士顾谷撰,亡。 《孙子》十二卷孙绰撰。 《符子》二十卷东晋员外郎符朗撰。梁有《贺子述言》十卷,宋太学博士贺道 养撰;《少子》五卷,齐司徒左长史张融撰;梁有《养生论》三卷,嵇康撰;《摄 生论》二卷,晋河内太守阮侃撰;《无宗论》四卷,《圣人无情论》六卷。亡。 《夷夏论》一卷顾欢撰。梁二卷。梁又有《谈众》三卷,亡。 《简文谈疏》六卷晋简文帝撰。 《无名子》一卷张太衡撰。 《玄子》五卷 《游玄桂林》二十一卷、目一卷张讥撰。 《广成子》十三卷商洛公撰。张太衡注,疑近人作。 右七十八部,合五百二十五卷。 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夫阴阳者,天地之谓也。 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至于道者,精微淳粹,而莫知其体。处阴与 阴为一,在阳与阳不二。仁者资道以成仁,道非仁之谓也;智者资道以为智,道非 智之谓也;百姓资道而日用,而不知其用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 先王惧人之惑,置于方外,六经之义,是所罕言。《周官》九两,其三曰师,盖近 之矣。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 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异 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 《管子》十九卷齐相管夷吾撰。 《商君书》五卷秦相卫鞅撰。梁有《申子》三卷,韩相申不害撰,亡。 《慎子》十卷战国时处士慎到撰。 《韩子》二十卷、目一卷韩非撰。梁有《晁氏新书》三卷,汉御史大夫晁错撰, 亡。 《正论》六卷汉大尚书崔寔撰。梁有《法论》十卷,刘邵撰;《政论》五卷, 魏侍中刘暠撰;《阮子正论》五卷,魏清河太守阮武撰。亡。 《世要论》十二卷魏大司农桓范撰。梁有二十卷。又有《陈子要言》十四卷, 吴豫章太守陈融撰;《蔡司徒难论》五卷,晋三公令史黄命撰。亡。 右六部,合七十二卷。 法者,人君所以禁淫慝,齐不轨,而辅于治者也。《易》著"先生明罚饬法", 《书》美"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周官》,司寇"掌建国之三典,以佐王刑邦 国,诘四方";司刑"以五刑之法,丽万民之罪"是也。刻者为之,则杜哀矜,绝 仁爱,欲以威劫为化,残忍为治,乃至伤恩害亲。 《邓析子》一卷析;郑大夫。 《尹文子》二卷尹文,周之处士,游齐稷下。 《士品》一卷魏文帝撰。梁有《刑声论》一卷,亡。 《人物志》三卷刘邵撰。梁有《士纬新书》十卷,姚信撰,又《姚氏新书》二 卷,与《士纬》相似;《九州人士论》一卷,魏司空卢毓撰;《通古人论》一卷。 亡。 右四部,合七卷。 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春秋 传》曰:"古者名位不同,节文异数。"《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周官》,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辩其名物之类",是也。 拘者为之,则苛察缴绕,滞于析辞而失大体。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 《隋巢子》一卷巢,似墨翟弟子。 《胡非子》一卷非,似墨翟弟子。梁有《田俅子》一卷,亡。 右三部,合一十七卷。 墨者,强本节用之术也。上述尧、舜、夏禹之行,茅茨不翦,粝粱之食,桐棺 三寸,贵俭兼爱,严父上德,以孝示天下,右鬼神而非命。《汉书》以为本出清庙 之守。然则《周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地禋人鬼",肆师"掌立国祀及兆中庙中 之禁令",是其职也。愚者为之,则守于节俭,不达时变,推心兼爱,而混于亲疏 也。 《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周世隐于鬼谷。梁有《补阙子》十卷, 《湘东鸿烈》十卷,并元帝撰。亡。 《鬼谷子》三卷乐一注。 右二部,合六卷。 从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汉书》以为本出行人之 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故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周官》,掌交"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姓之聚,导王之德意志 虑,使辟行之,而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谕以九税之利,九仪之亲,九牧之维, 九禁之难,九戎之威"是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 覆邦乱家。 《尉缭子》五卷梁并录六卷。尉缭,梁惠王时人。 《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黄初 中续。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秦相吕不韦撰,高诱注。 《淮南子》二十一卷汉淮南王刘安撰,许慎注。 《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 《论衡》二十九卷后汉徵士王充撰。梁有《洞序》九卷、录一卷,应奉撰,亡。 《风俗通义》三十一卷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 《仲长子昌言》十二卷录一卷。汉尚书郎仲长统撰。 《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梁有《笃论》四卷,杜恕撰;《刍荛论》五卷, 钏会撰;梁有《诸葛子》五卷,吴太傅诸葛恪撰。亡。 《傅子》百二十卷晋司隶校尉傅玄撰。《默记》三卷,吴大鸿胪张俨撰。《裴 氏新言》五卷,吴大鸿胪裴玄撰。梁有《新义》十八卷,吴太子中庶子刘褵撰; 《析言论》二十卷,晋议郎张显撰;《桑丘先生书》二卷,晋征南军师杨伟撰。亡。 《时务论》十二卷杨伟撰。梁有《古世论》十七卷,《桓子》一卷;《秦子》 三卷,吴秦菁撰;《刘子》十卷,《何子》五卷。亡。 《立言》六卷苏道撰。梁有《孔氏说林》二卷,孔衍撰,亡。 《抱朴子外篇》三十卷葛洪撰。梁有五十一卷。 《金楼子》十卷梁元帝撰。 《博物志》十卷张华撰。 《张公杂记》一卷张华撰。梁有五卷,与《博物志》相似,小小不同。又有 《杂记》十卷,何氏撰,亡。 《杂记》十一卷张华撰。梁有《子林》二十卷,孟仪撰。亡。 《广志》二卷郭义恭撰。 《部略》十五卷 《博览》十三卷 《谏林》五卷齐晋陵令何翌之撰。 《述政论》十三卷陆澄撰。 《古今注》三卷崔豹撰。 《古今训》十一卷张显撰。 《古今善言》三十卷宋车骑将军范泰撰。 《善谏》二卷宋领军长史虞通之撰。 《缺文》十三卷陆澄撰。 《政论》十三卷陆澄撰。 《记闻》二卷宋后军参军徐益寿撰。 《新旧传》四卷 《释欲语》八卷刘霁撰。 《称谓》五卷后周大将军卢辩撰。 《备遗记》三卷 《纂要》一卷戴安道撰,亦云颜延之撰。 《方类》六卷 《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 《杂说》二卷沈约撰 《袖中记》二卷沈约撰。 《袖中略集》一卷沈约撰。 《珠丛》一卷沈约撰。 《采璧》三卷梁中书舍人庾肩吾撰。 《物始》十卷谢吴撰。 《宜览》二十二卷 《玉府集》八卷 《鸿宝》十卷 《显用》九卷 《坟典》三十卷卢辩撰。 《玉烛宝典》十二卷著作郎杜台卿撰。 《典言》四卷后魏人李穆叔撰。 《典言》四卷后齐中书郎荀士逊等撰。 《补文》六卷 《四时录》十二卷 《正训》二十卷 《内训》二十卷 《杂略》十三卷 《清神》三卷 《前言》八卷 《会林》五卷 《对林》十卷 《道言》六卷叱罗羡撰。 《道术志》三卷 《述伎艺》一卷 《诸书要略》一卷魏彦深撰。 《文府》五卷梁有《文章义府》三十卷。 《语对》十卷硃澹远撰。 《语丽》十卷硃澹远撰。 《对要》三卷 《杂语》三卷 《众书事对》三卷 《廊庙五格》二卷王彬撰。 《名数》八卷 《新言》四卷裴立撰。 《善说》五卷 《君臣相起发事》三卷 《物重名》五卷 《真注要录》一卷 《天地体》二卷 《杂事钞》二十四卷 《杂书钞》四十四卷 《子抄》三十卷梁黟令庾仲容撰。 《子钞》二十卷梁有《子钞》十五卷,沈约撰,亡。 《论集》八十六卷殷仲堪撰。梁九十六卷。梁又有《杂论》五十八卷,《杂论》 十三卷,亡。 《皇览》一百二十卷缪袭等撰。梁六百八十卷。梁又有《皇览》一百二十三卷, 何承天合;《皇览》五十卷,徐爰合,《皇览目》四卷;又有《皇览抄》二十卷, 梁特进萧琛抄。亡。 《帝王集要》三十卷崔安撰。 《类苑》一百二十卷梁征虏刑狱参军刘孝标撰。梁《七录》八十二卷。 《华林遍略》六百二十卷梁绥安令徐僧权等撰。 《要录》六十卷 《寿光书苑》二百卷梁尚书左丞刘杳撰。 《科录》二百七十卷元晖撰。 《书图泉海》二十卷陈张式撰。 《呈寿堂御览》三百六十卷 《长洲玉镜》二百三十八卷 《书钞》一百七十四卷 《释氏谱》十五卷 《内典博要》三十卷 《净住子》二十卷齐竟陵王萧子良撰。 《因果记》十卷 《历代三宝记》三卷费长房撰。 《真言要集》十卷 《义记》二十卷萧子良撰。 《感应传》八卷宋尚书郎王延秀撰。 《众僧传》二十卷裴子野撰。 《高僧传》六卷虞孝敬撰。 《皇帝菩萨清净大舍记》三卷谢吴撰,亡。 《宝台四法藏目录》一百卷大业中撰。 《玄门宝海》一百二十卷大业中撰。 右九十七部,合二千七百二十卷。 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 历记前言往行,祸福存亡之道。然则杂者,盖出史官之职也。放者为之,不求其本, 材少而多学,言非而博,是以杂错漫羡,而无所指归。 《氾胜之书》二卷汉议郎氾胜之撰。 《四人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寔撰。 《禁苑实录》一卷 《齐民要术》十卷贾思勰撰。 《春秋济世六常拟议》五卷杨瑾撰。梁有《陶硃公养鱼法》,《卜式养羊法》、 《养猪法》、《月政畜牧栽种法》,各一卷,亡。 右五部,一十九卷。 农者,所以播五谷,艺桑麻,以供衣食者也。《书》叙八政,其一曰食,二曰 货。孔子曰:"所重民食。"《周官》:冢宰"以九职任万民",其一曰"三农生 九谷",地官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悬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 而悬于邑闾",是也。鄙者为之,则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燕丹子》一卷丹,燕王喜太子。梁有《青史子》一卷;又《宋玉子》一卷、 录一卷,楚大夫宋玉撰;《群英论》一卷,郭颁撰;《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 撰。亡。 《杂语》五卷 《郭子》三卷东晋中郎郭澄之撰。 《杂对语》三卷 《要用语对》四卷 《文对》三卷 《琐语》一卷梁金紫光禄大夫顾协撰。 《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 《笑苑》四卷 《解颐》二卷阳玠松撰。 《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 《世说》十卷刘孝标注。梁有《俗说》一卷,亡。 《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 《小说》五卷 《迩说》一卷梁南台治书伏挺撰。 《辩林》二十卷萧贲撰。 《辩林》二十卷希秀撰。 《琼林》七卷周兽门学士阴颢撰。 《古今艺术》二十卷 《杂书钞》十三卷 《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 《座右法》一卷 《鲁史欹器图》一卷仪同刘微注。 《器准图》三卷后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 《水饰》一卷 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 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 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而训方氏 "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 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司马兵法》三卷齐将司马穰苴撰。 《孙子兵法》二卷吴将孙武撰,魏武帝注。梁三卷。 《孙子兵法》一卷魏武、王凌集解。 《孙武兵经》二卷张子尚注。 《钞孙子兵法》一卷魏太尉贾诩钞。梁有《孙子兵法》二卷,孟氏解诂;《孙 子兵法》二卷,吴处士沈友撰;又《孙子八阵图》一卷。亡。 《吴起兵法》一卷贾诩注。 《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二卷 《续孙子兵法》二卷魏武帝撰。 《孙子兵法杂占》四卷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又《慕容氏兵法》一卷,亡。 《皇帝兵法》一卷宋武帝所传神人书。梁有《杂兵注》二十四卷,《兵法序》 二卷,亡。 《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 《太公阴符钤录》一卷 《太公金匮》二卷 《太公兵法》二卷梁三卷 《太公兵法》六卷梁有《太公杂兵书》六卷。 《太公伏符阴阳谋》一卷 《黄帝兵法孤虚杂记》一卷 《太公三宫兵法》一卷梁有《太一三宫兵法立成图》二卷。 《太公书禁忌立成集》二卷 《太公枕中记》一卷 《周书阴符》九卷 《周吕书》一卷 《黄石公内记敌法》一卷 《黄石公三略》三卷下邳神人撰,成氏注。梁又有《黄石公记》三卷,《黄石 公略注》三卷。 《黄石公三奇法》一卷梁有《兵书》一卷,《张良经》与《三略》往往同,亡。 《黄石公五垒图》一卷 《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一卷梁有《黄石公秘经》二卷。 《大将军兵法》一卷 《黄石公兵书》三卷 《兵书接要》十卷魏武帝撰。梁有《兵书接要别本》五卷,又有《兵书要论》 七卷,亡。 《兵法接要》三卷魏武帝撰。 《三宫用兵法》一卷 《兵书略要》九卷魏武帝撰。梁有《兵要》二卷。 《魏武帝兵法》一卷梁有《魏时群臣表伐吴策》一卷,《诸州策》四卷,《军 令》八卷,《尉缭子兵书》一卷。 《兵林》六卷东晋江都相孔衍撰。 《兵林》一卷 《玄女战经》一卷 《武林》一卷王略撰。 《黄帝问玄女兵法》四卷梁三卷。 《秦战斗》一卷 《梁主兵法》一卷 《梁武帝兵书钞》一卷 《梁武帝兵书要钞》一卷 《玉韬》十卷梁元帝撰。 《金韬》十卷 《金策》十九卷 《兵书要略》五卷后周齐王宇文宪撰。 《兵书》七卷 《兵书要术》四卷伍景志撰。 《兵记》八卷司马彪撰。一本二十卷。 《兵书要序》十卷赵氏撰。 《兵法》五卷 《杂兵书》十卷梁有《杂兵书》八卷,《三家兵法要集》三卷,《戎略机品》 二卷,亡。 《大将军》一卷 《杂兵图》二卷 《兵略》五卷 《军胜见》十卷许昉撰。 《戎决》十三卷许昉撰。 《阵图》一卷 《阴策》二十二卷大都督刘祐撰。 《阴策林》一卷 《承神兵书》二十卷 《真人水镜》十卷 《战略》二十六卷金城公赵煚撰。 《金海》三十卷萧吉撰。 《兵书》二十五卷 《杂撰阴阳兵书》五卷莫珍宝撰。 《黄帝兵法杂要决》一卷 《黄帝军出大师年命立成》一卷 《黄帝复姓符》二卷许昉撰。梁有《辟兵法》一卷。 《黄帝太一兵历》一卷 《黄帝蚩尤风后行军秘术》二卷梁有《黄帝蚩尤兵法》一卷,亡。 《老子兵书》一卷 《吴有道占出军决胜负事》一卷梁二卷。又《黄帝出军杂用决》十二卷,《风 气占军决胜战》二卷,太史令吴范撰。 《对敌权变》一卷吴氏撰。 《对敌占风》一卷梁有《黄帝夏氏占气》六卷,《兵法风气等占》三卷,亡。 《对敌权变逆顺》一卷 《兵法权仪》一卷 《六甲孤虚杂决》一卷梁有《孙子战斗六甲兵法》一卷。 《六甲孤虚兵法》一卷 《孤虚法》十卷梁有《兵法遁甲孤虚斗中域法》九卷。 《兵书杂占》十卷梁有《兵法日月风云背向杂占》十二卷,《兵法》三卷, 《虚占》三卷,《京氏征伐军候》八卷。 《兵书杂历》八卷 《太一兵书》一十一卷梁二十卷。 《兵书内术》二卷 《兵法书决》九卷阙一卷。 《军国要略》一卷 《兵法要录》二卷 《用兵撮要》二卷 《用兵要术》一卷 《用兵秘法云气占》一卷 《五家兵法》一卷 《兵法三家军占秘要》一卷李行撰。 《气经上部占》一卷 《天大芒雾气占》一卷 《鬼谷先生占气》一卷 《五行候气占灾》一卷 《乾坤气法》一卷 《杂匈奴占》一卷汉武帝王朔注。 《对敌占》一卷 《杂占》八卷梁有《推元嘉十二年日时兵法》二卷,《逆推元嘉五十年太岁计 用兵法》一卷。 《兵杀历》一卷 《马槊谱》一卷梁二卷。梁有《骑马都格》一卷,《骑马变图》一卷,《马射 谱》一卷,亡。 《棋势》四卷梁有《术艺略序》五卷,孙暢之撰;《围棋势》七卷,湘东太守 徐泓撰;《齐高棋图》二卷;《围棋九品序录》五卷,范汪等撰;《围棋势》二十 九卷,晋赵王伦舍人马朗等撰;《棋品叙略》三卷;建元永明《棋品》二卷,宋员 外殿中将军褚思庄撰;天监《棋品》一卷,梁尚书仆射柳恽撰。亡。 《杂博戏》五卷 《投壶经》一卷 梁东宫撰《太一博法》一卷 《双博法》一卷 《皇博法》一卷梁有《大小博法》一卷;《投壶经》四卷,《投壶变》一卷, 晋左光禄大夫虞潭撰;《投壶道》一卷,郝冲撰;《击壤经》一卷。亡。 《象经》一卷周武帝撰。 《博塞经》一卷邵纲撰。 《棋势》十卷沈敞撰。 《棋势》十卷二卷,成。 《棋势》十卷王子冲撰。 《棋势》八卷 《棋图势》十卷 《棋九品序录》一卷范汪等注。 《棋后九品序》一卷袁遵撰。 《围棋品》一卷梁武帝撰。 《棋品序》一卷陆云公撰。 《棋法》一卷梁武帝撰。 《弹棋谱》一卷徐广撰。 《二仪十博经》一卷 《象经》一卷王褒注。 《象经》三卷王裕注。 《象经》一卷何妥注。 《象经发题义》一卷 右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二卷。 兵者,所以禁暴静乱者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周官》:大司马"掌九法九伐, 以正邦国"是也。然皆动之以仁,行之以义,故能诛暴静乱,以济百姓。下至三季, 恣情逞欲,争伐寻常,不抚其人,设变诈而灭仁义,至乃百姓离叛,以致于乱。 《周髀》一卷赵婴注。 《周髀》一卷甄鸾重述。 《周髀图》一卷 《灵宪》一卷张衡撰。 《浑天象注》一卷吴散骑常侍王蕃撰。 《浑天义》二卷 《浑天图》一卷石氏 《浑天图》一卷 《浑天图记》一卷梁有《昕天论》一卷,姚信撰;《安天论》六卷,虞喜撰; 《图天图》一卷,《原天论》一卷,《神光内抄》一卷。 《定天论》三卷 《天仪说要》一卷陶弘景撰。 《玄图》一卷 《石氏星簿经赞》一卷 《星经》二卷 《廿氏四七法》一卷 《巫咸五星占》一卷 《天仪说要》一卷陶弘景撰。 《录轨象以颂其章》一卷内有图。 《天文集占》十卷晋太史令陈卓定。 《天文要集》四十卷晋太史令韩杨撰。 《天文要集》四卷 《天文要集》三卷 《天文集占》十卷梁百卷。梁有《石氏》、《甘氏天文占》各八卷。 《天文占》六卷李暹撰。 《天文占》一卷 《天文占气书》一卷 《天文集要钞》二卷 《天文书》二卷梁有《杂天文书》二十五卷。 《杂天文横占》一卷 《天文横图》一卷高文洪撰。 《天文集占图》十一卷梁有《天文五行图》十二卷,《天文杂占》十六卷,亡。 《天文录》三十卷梁奉朝请祖恆撰。 《天文志》十二卷吴云撰。 《天文志杂占》一卷吴云撰。梁有《天文杂占》十五卷,亡。 《天文》十二卷史崇注。 《天文十二次图》一卷梁有《天宫宿野图》一卷,亡。 《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婆罗门舍仙人所说。 《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三十卷 《婆罗门天文》一卷 《陈卓四方宿占》一卷梁四卷 《黄帝五星占》一卷 《五星占》一卷丁巡撰。 《五星占》一卷梁有《五星集占》六卷,《日月五星集占》十卷。 《五星占》一卷陈卓撰。 《五星犯列宿占》六卷 《杂星书》一卷 《星占》二十八卷孙僧化等撰。 《星占》一卷梁有《石氏星经》七卷,陈卓记;又《石氏星官》十九卷,又 《星经》七卷,郭历撰。亡。 《天官星占》十卷陈卓撰。梁《天官星占》二十卷,吴袭撰。 《星占》八卷梁又有《星占》十八卷。 《中星经簿》十五卷梁有《星官簿赞》十三卷,又有《星书》三十四卷,《杂 家星占》六卷,《论星》一卷,亡。 《著明集》十卷 《杂星图》五卷 《天文外官占》八卷 《杂星占》七卷 《杂星占》十卷 《海中星占》一卷梁有《论星》一卷。 《星图海中占》一卷 《解天命星宿要决》一卷 《摩登伽经说星图》一卷 《星图》二卷梁有《星书图》七卷。 《雪星占》一卷 《妖星流星形名占》一卷 《太白占》一卷 《流星占》一卷 《石氏星占》一卷吴袭撰。 《候云气》一卷 《星官次占》一卷 《彗孛占》一卷 《二十八宿二百八十三官图》一卷 《荆州占》二十卷宋通直郎刘严撰。梁二十二卷。 《翼氏占风》一卷 《日月晕》三卷梁《日月晕图》二卷。 《孝经内记》二卷 《京氏释五星灾异传》一卷 《京氏日占图》三卷 《夏氏日旁气》一卷许氏撰。梁四卷。 《日食弗候占》一卷 《魏氏日旁气图》一卷 《日旁云气图》五卷 《天文占云气图》一卷梁有《杂望气经》八卷,《候气占》一卷,《章贤十二 时云气图》二卷。 《天文洪范日月变》一卷 《洪范占》二卷梁有《洪范五行星历》四卷。 《黄道晷景占》一卷梁有《晷景记》二卷。 《月行黄道图》一卷梁有《日月交会图郑玄注》一卷,又《日月本次位图》二 卷。 《月晕占》一卷 《日月食晕占》四卷 《日食占》一卷 《日月薄蚀图》一卷 《日变异食占》一卷 《日月晕珥云气图占》一卷梁有《君失政大云雨日月占》二卷。 《二十八宿十二次》一卷 《二十八宿分野图》一卷 《五纬合杂》一卷 《五星合杂说》一卷 《垂象志》一百四十八卷 《太史注记》六卷 《灵台秘苑》一百一十五卷太史令庾季才撰。 右九十七部,合六百七十五卷。 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变,而参于政者也。《易》曰:"天垂象,见吉凶。" 《书》称:"天视自我人视,天听自我人听。"故曰:"王政不修,谪见于天,日 为之蚀。后德不修,谪见于天,月为之蚀。"其余孛彗飞流,见伏陵犯,各有其应。 《周官》:冯相"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 其叙事,以会天位"是也。小人为之,则指凶为吉,谓恶为善,是以数术错乱而难 明。 《四分历》三卷梁《四分历》三卷,汉修历人李梵撰。梁又有《三统历法》三 卷,刘歆撰,亡。 《赵隐居四分历》一卷 《魏甲子元三统历》一卷 《姜氏三纪历》一卷 《历序》一卷姜氏撰。 《乾象历》三卷吴太子太傅阚泽撰。梁有《乾象历》五卷,汉会稽都尉刘洪等 注;又有阚泽注五卷,又《乾象五星幻术》一卷,亡。 《历术》一卷吴太史令吴范撰。 《景初历》三卷晋杨伟撰。梁有《景初历术》二卷,《景初历》法三卷,又一 本五卷,并杨伟撰;并《景初历略要》二卷。亡。 《景初壬辰元历》一卷杨冲撰。 《正历》四卷晋太常刘智撰。 《河西甲寅元历》一卷凉太史赵匪攵撰。 《甲寅元历序》一卷赵匪攵撰。 《宋元嘉历》二卷何承天撰。梁又有《元嘉历统》二卷,《元嘉中论历事》六 卷,《元嘉历疏》一卷,《元嘉二十六年度日景数》一卷,亡。 《历术》一卷何承天撰。梁有《验日食法》三卷,何承天撰;又有《论频月合 朔法》五卷,《杂历》七卷,《历法集》十卷,又《历术》十卷;《京氏要集历术》 四卷,姜岌撰。亡。 《历术》一卷崔浩撰。 《神龟壬子元历》一卷后魏护军将军祖莹撰。 《魏后元年甲子历》一卷 《壬子元历》一卷后魏校书郎李业兴撰。 《甲寅元历序》一卷赵匪攵撰。 《魏武定历》一卷 《齐甲子元历》一卷宋氏撰。 《宋景业历》一卷景业,后齐散骑常侍。 《周天和年历》一卷甄鸾撰。 《甲子元历》一卷李业兴撰。 《周大象年历》一卷王琛撰。 《历术》一卷王琛撰。 《壬辰元历》一卷 《甲午纪历术》一卷 《新造历法》一卷 《开皇甲子元历》一卷 《历术》一卷华州刺史张宝撰。 《七曜本起》三卷后魏甄叔遵撰。 《七曜小甲子元历》一卷 《七曜历术》一卷梁《七曜历法》四卷。 《七曜要术》一卷 《七曜历法》一卷 《推七曜历》一卷 《五星历术》一卷 《天图历术》一卷 《陈永定七曜》四卷 《陈天嘉曜历》七卷 《陈天康二年七曜历》一卷 《陈光大元年七曜历》二卷 《陈光大二年七曜历》一卷 《陈太建年七曜历》十三卷 《陈至德年七曜历》二卷 《陈祯明年七曜历》二卷 《开皇七曜年历》一卷 《仁寿二年七曜历》一卷 《七曜历经四卷张宾撰。 《春秋去交分历》一卷 《历日义说》一卷 《律历注解》一卷 《龙历草》一卷 《推汉书律历志术》一卷 《推历法》一卷崔隐居撰。 《历疑质谳序》二卷 《兴和历疏》二卷 《七曜历数算经》一卷赵匪攵撰。 《算元嘉历术》一卷 《七曜历疏》一卷李业兴撰。 《七曜义疏》一卷李业兴撰。 《七曜术算》二卷甄鸾撰。 《七曜历疏》五卷太史令张胄玄撰。 《阴阳历术》一卷赵匪攵撰。梁有《朔气长历》二卷,皇甫谧撰;,《历章句》 二卷,《月令七十二候》一卷,《三五历说图》一卷。亡。 《杂注》一卷 《历注》一卷 《历记》一卷 《杂历》二卷 《杂历术》一卷梁《三棋推法》一卷。 《太史注记》六卷 《太史记注》六卷 《见行历》一卷 《八家历》一卷 《漏刻经》一卷何承天撰。梁有后汉待诏太史霍融、何承天、杨伟等撰三卷, 亡。 《漏刻经》一卷祖恆撰。 《漏刻经》一卷梁中书舍人硃史撰。 《漏刻经》一卷梁代撰。梁有《天监五年修漏刻事》一卷,亡。 《漏刻经》一卷陈太史令宋景撰。 《杂漏刻法》十一卷皇甫洪泽撰。 《晷漏经》一卷 《九章术义序》一卷 《九章算术》十卷刘徽撰。 《九章算术》二卷徐岳、甄鸾重述。 《九章算术》一卷李遵义疏。 《九九算术》二卷杨淑撰。 《九章别术》二卷 《九章算经》二十九卷徐岳、甄鸾等撰。 《九章算经》二卷徐岳注。 《九章六曹算经》一卷 《九章重差图》一卷刘徽撰。 《九章推图经法》一卷张崚撰。 《缀术》六卷 《孙子算经》二卷 《赵匪攵算经》一卷 《夏侯阳算经》二卷 《张丘建算经》二卷 《五经算术录遗》一卷 《五经算术》一卷 《算经异义》一卷张缵撰。 《张去斤算疏》一卷 《算法》一卷 《黄钟算法》三十八卷 《算律吕法》一卷 《众家算阴阳法》一卷 《婆罗门算法》三卷 《婆罗门阴阳算历》一卷 《婆罗门算经》三卷 右一百部,二百六十三卷。 历数者,所以揆天道,察昏明,以定时日,以处百事,以辨三统,以知厄会, 吉隆终始,穷理尽性,而至于命者也。《易》曰:"先王以治历明时。"《书》叙: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春秋传》曰:"先王之正时 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又曰:"闰以正时,时以序事,事以厚生, 生民之道。"其在《周官》,则亦太史之职。小人为之,则坏大为小,削远为近, 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 《黄帝飞鸟历》一卷张衡撰。 《黄帝四神历》一卷吴范撰。 《黄帝地历》一卷 《黄帝斗历》一卷 《黄石公北斗三奇法》一卷 《风角集要占》十二卷 《风角要占》三卷梁八卷,京房撰。 《风角占》三卷梁有《侯公领中风角占》四卷。亡。 《风角总占要决》十一卷梁有《风角总集》一卷,《风角杂占要决》十二卷, 亡。 《风角杂占》四卷梁有《风角杂占》十卷,亡。 《风角要集》十卷 《风角要集》六卷梁十一卷。 《风角要集》一卷 《风角要候》十一卷翼奉撰。 《风角书》十二卷梁十卷。 《风角》七卷章仇太翼撰。 《风角占候》四卷梁有《风角杂兵候》十三卷,亡。 《风角镮历占》二卷吕氏撰。 《风角要候》一卷章仇太翼撰。 《兵法风角式》一卷 《战斗风角鸟情》三卷梁有《风角五音六情经》十三卷,《风角兵候》十二卷。 亡。 《风角鸟情》一卷翼氏撰。 《风角鸟情》二卷仪同临孝恭撰。 《阴阳风角相动法》一卷梁有《风角回风卒起占》五卷,《风角地辰》一卷, 《风角望气》八卷,《风雷集占》一卷。 《五音相动法》二卷 《五音相动法》一卷梁有《风角五音占》五卷,京房撰,亡。 《风角五音图》二卷 《风角杂占五音图》五卷翼氏撰。梁十三卷,京房撰,翼奉撰。亡。 《黄帝九宫经》一卷 《九宫经》三卷郑玄注。梁有《黄帝四部九宫》五卷,亡。 《九宫行棋经》三卷郑玄注。 《九宫行棋经》三卷 《九宫行棋法》一卷房氏撰。 《九州行棋立成法》一卷王琛撰。 《九宫行棋杂法》一卷 《九宫行棋法》一卷 《行棋新术》一卷 《九宫行棋钞》一卷 《九宫推法》一卷 《三元九宫立成》二卷 《九宫要集》一卷豆卢晃撰。 《九宫经解》二卷李氏注。 《九宫图》一卷 《九宫变图》一卷 《九宫八卦式蟠龙图》一卷 《九宫郡县录》一卷 《九宫杂书》十卷梁有《太一九宫杂占》十二卷,亡。 《射候》二卷 《太一飞鸟历》一卷王琛撰。 《太一飞鸟历》一卷 《太一飞鸟历》二卷 《太一十精飞鸟历》一卷 《太一飞鸟立成》一卷 《太一飞鸟杂决捕盗贼法》一卷 《太一三合五元要决》一卷梁有《黄帝太一杂书》十六卷,《黄帝太一度厄秘 术》八卷,《太一帝记法》八卷,《太一杂用》十四卷,《太一杂要》七卷,《杂 太一经》八卷,亡。 《太一龙首式经》一卷董氏注。梁三卷。梁又有《式经》三十三卷,亡。 《太一经》二卷宋琨撰。 《太一式杂占》十卷梁二十卷。 《太一九宫杂占》十卷 《黄帝飞鸟历》一卷 《黄帝集灵》三卷 《黄帝绛图》一卷 《黄帝龙首经》二卷 《黄帝式经三十六用》一卷曹氏撰。 《黄帝式用当阳经》二卷 《黄帝奄心图》一卷 《玄女式经要法》一卷 《黄帝阴阳遁甲》六卷 《遁甲决》一卷吴相伍子胥撰。 《遁甲文》一卷伍子胥撰。 《遁甲经要钞》一卷 《遁甲万一决》二卷 《遁甲九元九局立成法》一卷 《遁甲肘后立成囊中秘》一卷葛洪撰。 《遁甲囊中经》一卷 《遁甲囊中经疏》一卷 《遁甲立成》六卷 《遁甲叙三元玉历立成》一卷郭弘远撰。 《遁甲立成》一卷 《遁甲立成法》一卷临孝恭撰。 《遁甲穴隐秘处经》一卷 《黄帝九元遁甲》一卷王琛撰。 《黄帝出军遁甲式法》一卷 《遁甲法》一卷 《遁甲术》一卷 《阳遁甲用局法》一卷临孝恭撰。 《杂遁甲钞》四卷 《三元遁甲上图》一卷 《三元遁甲图》三卷 《遁甲九宫八门图》一卷 《遁甲开山图》三卷荣氏撰。 《遁甲返覆图》一卷葛洪撰。 《遁甲年录》一卷 《遁甲支手决》一卷 《遁甲肘后立成》一卷 《遁甲行日时》一卷 《遁甲孤虚记》一卷伍子胥撰。 《遁甲孤虚注》一卷 《东方朔岁占》一卷 《斗中孤虚图》一卷 《孤虚占》一卷 《遁甲九宫亭亭白奸书》一卷 《战斗博戏等法》一卷 《玉女反闭局法》三卷 《逆刺》一卷京房撰。 《逆刺占》一卷 《逆刺总决》一卷 《壬子决》一卷 《鸟情占》一卷王乔撰。 《鸟情逆占》一卷 《鸟情书》二卷 《鸟情杂占禽兽语》一卷 《占鸟情》二卷 《六情决》一卷王琛撰。 《六情鸟音内秘》一卷焦氏撰。 《孝经元辰决》九卷 《孝经元辰》二卷 《元辰本属经》一卷 《推元辰厄会》一卷 《元辰事》一卷 《元辰救生削死法》一卷 《推元辰要秘次序》一卷 《元辰章用》二卷 《杂推元辰要秘立成》六卷 《元辰立成谱》一卷 《方正百对》一卷京房撰。 《晋灾祥》一卷京房撰。 《灾祥集》七十六卷 《地形志》八十七卷庾季才撰。 《海中仙人占灾祥书》三卷 《周易占事》十二卷汉魏郡太守京房撰。 《遁甲》三卷梁有《遁甲经》十卷,《遁甲正经》五卷,《太一遁甲》一卷, 亡。 《遁甲要用》四卷葛洪撰。 《遁甲秘要》一卷葛洪撰。 《遁甲要》一卷葛洪撰。 《遁甲》三十三卷后魏信都芳撰。 《三元遁甲》六卷许昉撰。 《三元遁甲》六卷陈员外散骑常侍刘毗撰。 《三元遁甲》二卷梁《太一遁甲》一卷,《遁甲三元》三卷。 《三元九宫遁甲》二卷梁有《遁甲三元》三卷,亡。 《三正遁甲》一卷杜仲撰。 《遁甲》三十五卷 《遁甲时下决》三十三卷 《阴阳遁甲》十四卷 《遁甲正经》三卷梁五卷 《遁甲经》十卷 《遁甲开山图》一卷梁《遁甲开山经图》一卷。 《遁甲九星历》一卷 《遁甲三奇》三卷 《遁甲推时要》一卷 《遁甲三元九甲立成》一卷 《杂遁甲》五卷梁九卷。《遁甲经外篇》一百卷,《六甲隐图》并《遁甲图》 二卷,亡。 《阳遁甲》九卷释智海撰。 《阴遁甲》九卷 《武王须臾》二卷 《六壬式经杂占》九卷梁有《六壬式经》三卷,亡。 《六壬释兆》六卷 《破字要决》一卷 《桓安吴式经》一卷梁有《杂式占》五卷,《式经杂要》、《决式立成》各九 卷,《式王历》、《伍子胥式经章句》、《起射覆式》、《越相范蠡玉笥式》,各 二卷,亡。 《光明符》十二卷录一卷,梁简文帝撰。 《龟经》二卷晋掌卜大夫史苏撰。梁有《史苏龟经》十卷;《龟决》二卷,葛 洪撰;《管郭近要决》、《龟音色》、《九宫著龟序》各一卷;《龟卜要决》、 《龟图五行九亲》各四卷;又《龟亲经》三十卷,周子曜撰。亡。 《史苏沉思经》一卷 《龟卜五兆动摇决》一卷 《周易占》十二卷京房撰。梁《周易妖占》十三卷,京房撰。 《周易守林》三卷京房撰。 《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 《周易飞候》九卷京房撰。梁有《周易飞候六日七分》八卷,亡。 《周易飞候》六卷京房撰。 《周易四时候》四卷京房撰。 《周易错卦》七卷京房撰。 《周易混沌》四卷京房撰。 《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 《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京房撰。 《周易占》一卷张浩撰。 《周易杂占》十三卷 《周易杂占》十一卷 《周易杂占》九卷尚广撰。梁有《周易杂占》八卷,武靖撰。亡。 《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 《易林变占》十六卷焦赣撰。 《易林》二卷费直撰。梁五卷。 《易内神筮》二卷费直撰。梁有《周易筮占林》五卷,费直撰,亡。 《易新林》一卷后汉方士许峻等撰。梁十卷。 《易灾条》二卷许峻撰。 《易决》一卷许峻撰。梁有《易杂占》七卷,许峻撰,又《易要决》三卷,亡。 《周易通灵决》二卷魏少府丞管辂撰。 《周易通灵要决》一卷管辂撰。 《周易集林律历》一卷虞翻撰。梁有《周易筮占》二十四卷,晋徵士徐苗撰, 亡。 《周易新林》四卷郭璞撰。梁有《周易杂占》十卷,葛洪撰。亡。 《周易新林》九卷郭璞撰。梁有《周易林》五卷,郭璞撰,亡。 《易洞林》三卷郭璞撰。 《周易新林》一卷 《周易新林》二卷 《易林》三卷鲁洪度撰。 《周易林》十卷梁《周易林》三十三卷,录一卷。 《易赞林》二卷 《易立成林》二卷郭氏撰。 《易立成》四卷 《易玄成》一卷 《周易立成占》三卷颜氏撰。 《神农重卦经》二卷 《文王幡音》一卷 《易三备》三卷 《易三备》一卷 《易占》三卷 《易射覆》二卷 《易射覆》一卷 《周易孔子通覆决》三卷颜氏撰。 《易林要决》一卷 《易要决》二卷梁有《周易历》、《周易初学筮要法》各一卷。 《周易髓脑》二卷 《易脑经》一卷郑氏撰。 《周易玄品》二卷 《易律历》一卷虞翻撰。 《易历》七卷 《易历决疑》二卷 《周易卦林》一卷 《洞林》三卷梁元帝撰。 《连山》三十卷梁元帝撰。 《杂筮占》四卷 《五兆算经》一卷 《十二灵棋卜经》一卷梁有《管公明算占书》一卷,《五行杂卜经》十卷,亡。 《京君明推偷盗书》一卷 《天皇大神气君注历》一卷 《太史公万岁历》一卷 《千岁历祠》一卷任氏撰。 《万岁历祠》二卷 《万年历二十八宿人神》一卷 《六甲周天历》一卷孙僧化撰。 《六十甲子历》八卷 《历祀》一卷 《田家历》十二卷 《三合纪饥穰》一卷 《师旷书》三卷 《海中仙人占灾祥书》三卷 《东方朔占》二卷 《东方朔书》二卷 《东方朔书钞》二卷 《东方朔历》一卷 《东方朔占候水旱下人善恶》一卷梁有《择日书》十卷,《太岁所在占善恶书》 一卷,亡。 《杂忌历》二卷魏光禄勋高堂隆撰。 《百忌大历要钞》一卷 《百忌历术》一卷 《百忌通历法》一卷梁有《杂百忌》五卷。亡。 《历忌新书》十二卷 《太史百忌历图》一卷梁有《太史百忌》一卷,亡。 《杂杀历》九卷梁有《秦灾异》一卷,后汉中郎郗萌撰;《后汉灾异》十五卷, 《晋灾异簿》二卷,《宋灾异簿》四卷,《杂凶妖》一卷,《破书》、《玄武书契》 各一卷。亡。 《二仪历头堪余》一卷 《堪余历》二卷 《注历堪余》一卷 《地节堪余》二卷 《堪余历注》一卷 《堪余》四卷 《大小堪余历术》一卷梁《大小堪余》三卷。 《四序堪余》二卷殷绍撰。梁有《堪余天赦书》七卷,《杂堪余》四卷,亡。 《八曾堪余》一卷 《杂要堪余》一卷 《元辰五罗算》一卷 《孝经元辰》四卷梁有《五行元辰厄会》十三卷,《孝经元辰会》九卷,《孝 经元辰决》一卷,亡。 《元辰历》一卷 《杂元辰禄命》二卷 《河禄命》三卷梁有《五行禄命厄会》十卷,亡。 《乾坤气法》一卷许辩撰。 《易通统卦验玄图》一卷 《易通统图》二卷 《易新图序》一卷 《易通统图》一卷 《易八卦命录斗内图》一卷郭璞撰。 《易斗图》一卷郭璞撰。 《易八卦斗内图》二卷 《八卦斗内图》二卷梁有《周易八卦五行图》、《周易斗中八卦绝命图》、 《周易斗中八卦推游年图》各一卷,亡。 《周易分野星图》一卷 《举百事略》一卷 《五姓岁月禁忌》一卷 《举百事要》一卷 《嫁娶经》四卷 《阴阳婚嫁书》四卷 《杂阴阳婚嫁书》三卷 《婚嫁书》二卷 《婚嫁黄籍科》一卷 《六合婚嫁历》一卷梁《六合婚嫁书》及图,各一卷。 《嫁娶迎书》四卷 《杂婚嫁书》六卷 《嫁娶阴阳图》二卷 《阴阳嫁娶图》二卷 《杂嫁娶房内图术》四卷 《九天嫁娶图》一卷 《六甲贯胎书》一卷 《产乳书》二卷 《产经》一卷 《推产妇何时产法》一卷王琛撰。 《推产法》一卷 《杂产书》六卷 《生产符仪》一卷 《产图》二卷 《杂产图》四卷 《拜官书》三卷 《临官冠带书》一卷 《仙人务子传神通黄帝登坛经》一卷 《坛经》一卷四等撰。 《登坛经》三卷 《五姓登坛图》一卷 《登坛文》一卷梁有《二公地基》一卷,《杂地基立成》五卷,《八神图》二 卷,《十二属神图》一卷,亡。 《沐浴书》一卷梁有《裁衣书》一卷,亡。 《占梦书》三卷京房撰。 《占梦书》一卷崔元撰。 《竭伽仙人占梦书》一卷 《占梦书》一卷周宣等撰。 《新撰占梦书》十七卷并目录。 《梦书》十卷 《解梦书》二卷 《海中仙人占体及杂吉凶书》三卷 《海中仙人占吉凶要略二卷》 《杂占梦书》一卷梁有《师旷占》五卷,《东方朔占》七卷,《黄帝太一杂占》 十卷,《和菟鸟鸣书》、《王乔解鸟语经》、《騑书》、《耳鸣书》、《目书》 各一卷,《董仲舒请祷图》三卷,亡。 《灶经》十四卷梁简文帝撰。梁又有《祠灶书》一卷,《六甲祀书》二卷,又 有《太玄禁经》、《白兽七变经》、《墨子枕中五行要记》、《淮南万毕经》、 《淮南变化术》、《陶硃变化术》各一卷,《三五步刚》三十卷,《五行变化墨子》 五卷,《淮南中经》四卷,《六甲隐形图》五卷,太史公《素王妙论》二卷,亡。 《瑞应图》三卷 《瑞图赞》二卷梁有孙柔之《瑞应图记》、《孙氏瑞应图赞》各三卷,亡。 《祥瑞图》十一卷 《祥瑞图》八卷侯亶撰。 《芝英图》一卷 《祥异图》十一卷 《灾异图》一卷 《地动图》一卷 《张掖郡玄石图》一卷高堂隆撰 《张掖郡玄石图》一卷孟众撰。梁有《晋玄石图》一卷,《晋德易天图》二卷, 亡。 《天镜》二卷 《乾坤镜》二卷梁《天镜》、《地镜》、《日月镜》、《四规镜经》各一卷, 《地镜图》六卷,亡。 《望气书》七卷 《云气占》一卷梁《望气相山川宝藏秘记》一卷,《仙宝剑经》二卷,亡。 《地形志》八十卷庾季才撰。 《宅吉凶论》三卷 《相宅图》八卷 《五姓墓图》一卷梁有《冢书》、《黄帝葬山图》各四卷,《五音相墓书》五 卷,《五音图墓书》九十一卷,《五姓图山龙》及《科墓葬不传》各一卷,《杂相 墓书》四十五卷,亡。 《相书》四十六卷 《相经要录》二卷萧吉撰。《相经》三十卷,钟武隶撰;《相书》十一卷,樊、 许、唐氏《武王相书》一卷,《杂相书》九卷,《相书图》七卷。亡。 《相手板经》六卷梁《相手板经》、《受版图》、韦氏《相板印法指略抄》、 魏征东将军程申伯《相印法》各一卷,亡。 《大智海》四卷 《白泽图》一卷 《相马经》一卷梁有《伯乐相马经》、《阙中铜马法》、《周穆王八马图》、 《齐侯大夫宁戚相牛经》、《王良相牛经》、《高堂隆相牛经》、《淮南八公相鹄 经》、《浮丘公相鹤书》、《相鸭经》、《相鸡经》、《相鹅经》、《相贝经》、 《祖恆权衡记》、《称物重率术》各二卷,《刘潜泉图记》三卷,亡。 右二百七十二部,合一千二十二卷。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气者也。在天为五星,在人为五藏, 在目为五色,在耳为五音,在口为五味,在鼻为五臭。在上则出气施变,在下则养 人不倦。故《传》曰:"天生五材,废一不可。"是以圣人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 变,为卜筮以考其吉凶,占百事以观于来物,观形法以辨其贵贱。《周官》则分在 保章、冯相、卜师、筮人、占梦、綍,而太史之职,实司总之。小数者才得其十觕, 便以细事相乱,以惑于世。 《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黄帝甲乙经》十卷音一卷。梁十二卷。 《黄帝八十一难》二卷梁有《黄帝众难经》一卷,吕博望注,亡。 《黄帝针经》九卷梁有《黄帝针炙经》十二卷,徐悦、龙衔素《针经并孔穴暇 蟆图》三卷,《杂针经》四卷,程天祚《针经》六卷,《灸经》五卷,《曹氏灸方》 七卷,秦承祖《偃侧杂针灸经》三卷,亡。 《徐叔响针灸要钞》一卷 《玉匮针经》一卷 《赤乌神针经》一卷 《岐伯经》十卷 《脉经》十卷王叔和撰。 《脉经》二卷梁《脉经》十四卷,又《脉生死要诀》二卷;又《脉经》六卷, 黄公兴撰;《脉经》六卷,秦承祖撰;《脉经》十卷,康普思撰。亡。 《黄帝流注脉经》一卷梁有《明堂流注》六卷,亡。 《明堂孔穴》五卷梁《明堂孔穴》二卷,《新撰针灸穴》一卷,亡。 《明堂孔穴图》三卷 《明堂孔穴图》三卷梁有《偃侧图》八卷,又《偃侧图》二卷。 《神农本草》八卷梁有《神农本草》五卷,《神农本草属物》二卷,《神农明 堂图》一卷,《蔡邕本草》七卷,《华佗弟子吴普本草》六卷,《陶隐居本草》十 卷,《随费本草》九卷,《秦承祖本草》六卷,《王季璞本草经》三卷,《李譡之 本草经》、《谈道术本草经钞》各一卷,《宋大将军参军徐叔响本草病源合药要钞》 五卷,《徐叔响等四家体疗杂病本草要钞》十卷,《王末钞小兒用药本草》二卷, 《甘浚之痈疽耳眼本草要钞》九卷,《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卷,《赵赞本草经》 一卷,《本草经轻行》、《本草经利用》各一卷,亡。 《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甄氏本草》三卷 《桐君药录》三卷梁有《云麾将军徐滔新集药录》四卷,《李譡之药录》六卷, 《药法》四十二卷,《药律》三卷,《药性》《药对》各二卷,《药目》三卷, 《神农采药经》二卷,《药忌》一卷,亡。 《太清草木集要》二卷陶隐居撰。 《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 《华佗方》十卷吴普撰。佗,后汉人。梁有《华佗内事》五卷,又《耿奉方》 六卷,亡。 《集略杂方》十卷 《杂药方》一卷梁有《杂药方》四十六卷。 《杂药方》十卷 《寒食散论》二卷梁有《寒食散汤方》二十卷,《寒食散方》一十卷,《皇甫 谧、曹翕论寒食散方》二卷,亡。 《寒食散对疗》一卷释道洪撰。 《解寒食散方》二卷释智斌撰。梁《解散论》二卷。 《解寒食散论》二卷梁有《徐叔响解寒食散方》六卷,《释慧义寒食解杂论》 七卷,亡。 《杂散方》八卷梁有《解散方》、《解散论》各十三卷,《徐叔响解散消息节 度》八卷,《范氏解散方》七卷,《解释慧义解散方》一卷,亡。 《汤丸方》十卷 《杂丸方》十卷梁有《百病膏方》十卷,《杂汤丸散酒煎薄帖膏汤妇人少小方》 九卷,《羊中散杂汤丸散酒方》一卷,《疗下汤丸散方》十卷。 《石论》一卷 《医方论》七卷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徐文伯辨 伤寒》各一卷,《伤寒总要》二卷,《支法存申苏方》五卷,《王叔和论病》六卷, 《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徐叔响、谈道述、徐悦体疗杂病疾源》三卷,《甘浚 之痈疽部党杂病疾源》三卷,《府藏要》三卷,亡。 《肘后方》六卷葛洪撰。梁二卷。《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亡。 《姚大夫集验方》十二卷 《范东阳方》一百五卷录一卷。范汪撰。梁一百七十六卷。梁又有《阮河南药 方》十六卷,阮文叔撰;《释僧深药方》三十卷,《孔中郎杂药方》二十九卷, 《宋建平王典术》一百二十卷;《羊中散药方》三十卷,羊欣撰;《褚澄杂药方》 二十卷,齐吴郡太守褚澄撰。亡。 《秦承祖药方》四十卷见三卷。梁有《阳眄药方》二十八卷,《夏侯氏药方》 七卷,《王季琰药方》一卷,《徐叔响杂疗方》二十二卷,《徐叔响杂病方》六卷, 《李譡之药方》一卷,《徐文伯药方》二卷,亡。 《胡洽百病方》二卷梁有《治卒病方》一卷;《徐奘要方》一卷,无锡令徐奘 撰;《辽东备急方》三卷,都尉臣广上;《殷荆州要方》一卷,殷仲堪撰。亡。 《俞氏疗小兒方》四卷梁有《范氏疗妇人药方》十一卷,《徐叔响疗少小百病 杂方》三十七卷,《疗少小杂方》二十卷,《疗少小杂方》二十九卷,《范氏疗小 兒药方》一卷,《王末疗小兒杂方》十七卷,亡。 《徐嗣伯落年方》三卷梁有《徐叔响疗脚弱杂方》八卷,《徐文伯辨脚弱方》 一卷,《甘浚之疗痈疽金创要方》十四卷,《甘浚之疗痈疽毒惋杂病方》三卷, 《甘伯齐疗痈疽金创方》十五卷。亡。 《陶氏效验方》六卷梁五卷。梁又有《疗目方》五卷,《甘浚之疗耳眼方》十 四卷,《神枕方》一卷,《杂戎狄方》一卷,宋武帝撰;《摩诃出胡国方》十卷, 摩诃胡沙门撰;又《范晔上香方》一卷,《杂香膏方》一卷。亡。 《彭祖养性经》一卷 《养生要集》十卷张湛撰。 《玉房秘决》十卷 《墨子枕内五行纪要》一卷梁有《神枕方》一卷,疑此即是。 《如意方》十卷 《练化术》一卷 《神仙服食经》十卷 《杂仙饵方》八卷 《服食诸杂方》二卷梁有《仙人水玉酒经》一卷。 《老子禁食经》一卷 《崔氏食经》四卷 《食经》十四卷梁有《食经》二卷,又《食经》十九卷;《刘休食方》一卷, 齐冠军将军刘休撰。亡。 《食馔次第法》一卷梁有《黄帝杂饮食忌》二卷。 《四时御食经》一卷梁有《太官食经》五卷,又《太官食法》二十卷,《食法 杂酒食要方白酒》并《作物法》十二卷,《家政方》十二卷,《食图》、《四时酒 要方》、《白酒方》、《七日面酒法》、《杂酒食要法》、《杂藏酿法》、《杂酒 食要法》、《酒》并《饮食方》、《絺及铛蟹方》、《羹翙法》、《且膢朐法》、 《北方生酱法》各一卷,亡。 《疗马方》一卷梁有《伯乐疗马经》一卷,疑与此同。 《黄帝素问》八卷全元起注。 《脉经》二卷徐氏撰。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 《脉经决》二卷徐氏新撰。 《脉经钞》二卷许建吴撰。 《黄帝素问女胎》一卷 《三部四时五藏辨诊色决事脉》一卷 《脉经略》一卷 《辨病形证》七卷 《五藏决》一卷 《论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 《服石论》一卷 《痈疽论方》一卷 《五藏论》五卷 《虐论并方》一卷 《神农本草经》三卷 《本草经》四卷蔡英撰。 《药目要用》二卷 《本草经略》一卷 《本草》二卷徐太山撰。 《本草经类用》三卷 《本草音义》三卷姚最撰。 《本草音义》七卷甄立言撰。 《本草集录》二卷 《本草钞四卷》四卷 《本草杂要决》一卷 《本草要方》三卷甘浚之撰。 《依本草录药性》三卷录一卷。 《灵秀本草图》六卷原平仲撰。 《芝草图》一卷 《入林采药法》二卷 《太常采药时月》一卷 《四时采药及合目录》四卷 《药录》二卷李密撰。 《诸药异名》八卷沙门行矩撰。本十卷,今阙。 《诸药要性》二卷 《种植药法》一卷 《种神芝》一卷 《药方》二卷徐文伯撰。 《解散经论并增损寒食节度》一卷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徐氏杂方》一卷 《少小方》一卷 《疗小兒丹法》一卷 《徐太山试验方》二卷 《徐文伯疗妇人瘕》一卷 《徐太山巾箱中方》三卷 《药方》五卷徐嗣伯撰。 《堕年方》二卷徐太山撰。 《效验方》三卷徐氏撰。 《杂要方》一卷 《玉函煎方》五卷葛洪撰。 《小品方》十二卷陈延之撰。 《千金方》三卷范世英撰。 《徐王方》五卷 《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十卷 《徐氏家传秘方》二卷 《药方》五十七卷后魏李思祖撰。本百一十卷。 《禀丘公论》一卷 《太一护命石寒食散》二卷宋尚撰。 《皇甫士安依诸方撰》一卷 《序服石方》一卷 《服玉方法》一卷 《刘涓子鬼遗方》十卷龚庆宣撰。 《疗痈经》一卷 《疗三十六瘘方》一卷 《王世荣单方》一卷 《集验方》十卷姚僧垣撰。 《集验方》十二卷 《备急单要方》三卷许澄撰。 《药方》二十一卷徐辨卿撰。 《名医集验方》六卷 《名医别录》三卷陶氏撰。 《删繁方》十三卷谢士秦撰。 《吴山居方》三卷 《新撰药方》五卷 《疗痈疽诸疮方》二卷秦政应撰。 《单复要验方》二卷释莫满撰。 《释道洪方》一卷 《小兒经》一卷 《散方》二卷 《杂散方》八卷 《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释昙鸾撰。 《疗百病散》三卷 《杂汤方》十卷成毅撰。 《杂疗方》十三卷 《杂药酒方》十五卷 《赵婆疗漯方》一卷 《议论备豫方》一卷于法开撰。 《扁鹊陷水丸方》一卷 《扁鹊肘后方》三卷 《疗消渴众方》一卷谢南郡撰。 《论气治疗方》一卷释昙鸾撰。 《梁武帝所服杂药方》一卷 《大略丸》五卷 《灵寿杂方》二卷 《经心录方》八卷宋侠撰。 《黄帝养胎经》一卷 《疗妇人产后杂方》三卷 《黄帝明堂偃人图》十二卷 《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 《明堂虾蟆图》一卷 《针灸图要决》一卷 《针灸图经》十一卷本十八卷。 《十二人图》一卷 《针灸经》一卷 《扁鹊偃侧针灸图》三卷 《流注针灸》一卷 《曹氏灸经》一卷 《偃侧人经》二卷秦承祖撰。 《华佗枕中炙刺经》一卷 《谢氏针经》一卷 《殷元针经》一卷 《要用孔穴》一卷 《九部针经》一卷 《释僧匡针灸经》一卷 《三奇六仪针要经》一卷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人图》一卷 《老子石室兰台中治癞符》一卷 《龙树菩萨药方》四卷 《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目一卷。本二十五卷。 《香山仙人药方》十卷 《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 《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本十二卷。 《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 《婆罗门药方》五卷 《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目一卷。本三卷。 《乾陀利治鬼方》十卷 《新录乾陀利治鬼方》四卷本五卷,阙。 《伯乐治马杂病经》一卷 《治马经》三卷俞极撰,亡。 《治马经》四卷 《治马经目》一卷 《治马经图》二卷 《马经孔穴图》一卷 《杂撰马经》一卷 《治马牛驼骡等经》三卷目一卷。 《香方》一卷宋明帝撰。 《杂香方》五卷 《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 《食经》三卷马琬撰。 《会稽郡造海味法》一卷 《论服饵》一卷 《淮南王食经》并目百六十五卷大业中撰。 《膳羞养疗》二十卷 《金匮录》二十三卷目一卷。京里先生撰。 《练化杂术》一卷陶隐居撰。 《玉衡隐书》七十卷目一卷。周弘让撰。 《太清诸丹集要》四卷陶隐居撰。 《杂神丹方》九卷 《合丹大师口诀》一卷 《合丹节度》四卷陶隐居撰。 《合丹要略序》一卷孙文韬撰。 《仙人金银经并长生方》一卷 《狐刚子万金决》二卷葛仙公撰。 《杂仙方》一卷 《神仙服食经》十卷 《神仙服食神秘方》二卷 《神仙服食药方》十卷抱朴子撰。 《神仙饵金丹沙秘方》一卷 《卫叔卿服食杂方》一卷 《金丹药方》四卷 《杂神仙丹经》十卷 《杂神仙黄白法》十二卷 《神仙杂方》十五卷 《神仙服食杂方》十卷 《神仙服食方》五卷 《服食诸杂方》二卷 《服饵方》三卷陶隐居撰。 《真人九丹经》一卷 《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一卷 《练宝法》二十五卷目三卷。本四十卷,阙。 《太清璇玑文》七卷冲和子撰。 《陵阳子说黄金秘法》一卷 《神方》二卷 《狐子杂决》三卷 《太山八景神丹经》一卷 《太清神丹中经》一卷 《养生注》十一卷目一卷。 《养生术》一卷翟平撰。 《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 《引气图》一卷 《道引图》三卷立一,坐一,卧一。 《养身经》一卷 《养生要术》一卷 《养生服食禁忌》一卷 《养生传》二卷 《帝王养生要方》二卷萧吉撰。 《素女秘道经》一卷并《玄女经》。 《素女方》一卷 《彭祖养性》一卷 《郯子说阴阳经》一卷 《序房内秘术》一卷葛氏撰。 《玉房秘决》八卷 《徐太山房内秘要》一卷 《新撰玉房秘决》九卷 《四海类聚方》二千六百卷 《四海类聚单要方》三百卷 右二百五十六部,合四千五百一十卷。 医方者,所以除疾病,保性命之术者也。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 乐好恶之情。节而行之,则和平调理,专壹其情,则溺而生火。是以圣人原血脉之 本,因针石之用,假药物之滋,调中养气,通滞解结,而反之于素。其善者,则原 脉以知政,推疾以及国。《周官》:医师之职"掌聚诸药物,凡有疾者治之",是 其事也。鄙者为之,则反本伤性。故曰:"有疾不治,恆得中医。 凡诸子,合八百五十二部,六千四百三十七部。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 而有所偏。兵及医方,圣人之政也,所施各异。世之治也,列在众职,下至衰乱, 官失其守。或以其业游说诸侯,各崇所习,分镳并骛。若使总而不遗,折之中道, 亦可以兴化致治者矣。《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伎》之略, 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 分类:正史 书名:隋史 作者:魏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