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旧五代史》志一 天文志案:《天文志序》原本阙佚,然其日食、星变诸门,事迹具存,较《欧阳史· 司天考》为详备。今考《五代会要》所载星变、物异诸门,与《司天考》互有详略。 盖五代典章散佚,各记所闻,未能画一也。参考诸书,当以是书为得其实焉。
日食 梁太祖乾化元年,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时言事者多引汉高祖末年日食于岁 首,梁祖甚恶之,于是素服避正殿,百官各守本司。是日,有司奏:"云初阴晦, 事同不食。"百僚奉表称贺。 末帝龙德三年,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唐庄宗同光三年,四月癸亥朔,时有司奏:"日食在卯,主岁大旱。"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乙酉朔,日有食之。二年,八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三年,二月丁丑朔,日食。其日阴云不见,百官称贺。 长兴元年,六月癸巳朔,日食。其日阴冥不见,至夕大雨。二年,十一月甲申 朔,先是,司天奏:"朔日合食二分,伏缘所食微少,太阳光影相铄,伏恐不辨亏 阙,请其日不入阁。百官守司。"从之。 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乙卯,先是,司天奏:"正月二日,太阳亏食,宜避正 殿,开诸营门,盖藏兵器,半月不宜用军。"是日太阳亏,十分内食三分,在尾宿 十七度。日出东方,以带食三分,渐生,至卯时复满。三年,正月戊申朔,司天先 奏,其日日食。至是日不食,内外称贺。四年,七月庚子朔,时中书门下奏:"谨 按旧礼:日有变,天子素服避正殿,太史以所司救日于社,陈五兵、五鼓、五麾, 东戟西矛,南弩北楯,中央置鼓,服从其位,百职废务,素服守司,重列于庭,每 等异位,向日而立,明复而止。今所司法物,咸不能具,去岁正旦日食,唯谨藏兵 仗,皇帝避正殿素食,百官守司。今且欲依近礼施行。"从之。七年,四月甲寅朔, 是日百官守司,太阳不食,上表称贺。八年,四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少帝开运元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二年,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三年, 二月壬戌朔,日有食之。 汉隐帝乾祐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周太祖广顺二年,四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月食 梁太祖开平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夜,先是,司天奏:"是日月食,不宜用兵。" 时王景仁方总大军北伐,追之不及。至五年正月二日,果为后唐庄宗大败于柏乡。 唐庄宗同光三年,三月戊申,月食。九月甲辰,月食。 明宗天成三年,十二月乙卯,月食。四年,六月癸丑望,月食。十二月庚戌, 月食。 晋高祖天福二年,七月丙寅,月食。五年,十一月丁丑,月食鹑首之分。 少帝开运元年,三月戊子,月食。九月丙戌,月食。 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十二月乙未,月食。 周世宗显德三年,正月戊申,月食。五年,十一月辛未,月食。 ◎月晕 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月晕匝火、木。 ◎彗孛 梁太祖乾化二年,四月甲戌夜,彗见于灵台之西。 唐明宗天成三年,十月庚午夜,西南有孛,长丈余,东南指,在牛五度。 末帝清泰三年,九月己丑,彗出虚、危,长尺余,形细微,经天垒、哭星。 晋高祖天福六年,九月,有彗星长丈余。八年,十月庚戌夜,有彗见于东方, 西指,尾长一丈,在角九度。 周太祖显德三年,正月壬戌夜,有星孛于参角,其芒指于东南。 ◎五星凌犯 梁太祖开平二年,正月乙亥,岁星犯月。 乾化二年,五月壬戌,荧惑犯心大星,去心四度,顺行。占曰:"心为帝王之 星。"其年六月五日,帝崩。 唐庄宗同光二年,八月戊子,荧惑犯星。三年,三月丙申,荧惑犯上相。四月 甲申,荧惑犯左执法。六月丙寅,岁犯右执法。九月己亥,荧惑在江东犯第一星。 案《欧阳史》:九月丙辰,太白、岁相犯。是书不载,疑有阙文。 明宗天成元年,八月癸卯,太白犯心大星。辛亥,荧惑犯上将。 九月庚午,荧惑犯右执法,已卯,荧惑犯左执法。十月戊子,荧惑犯上相。十 二月,荧惑犯氐。二年,正月甲戌,荧惑、岁相犯。二月辛卯,荧惑犯键闭。三月, 荧惑犯上相。六月辛丑,荧惑犯房。九月壬子,岁犯房。 三年,正月壬申,太白、荧惑合于奎。闰八月癸卯,荧惑犯上相。乙卯,荧惑 犯右执法。庚午,太白犯左执法。九月庚辰,镇、岁合于箕。辛巳,太白、荧惑合 于轸。十二月壬寅,荧惑犯房,太白、岁相犯于斗。四年,三月壬辰,岁犯牛。九 月丙子,荧惑入哭星。 长兴元年,六月乙卯,太白犯天樽。十一月壬戌,荧惑犯氐。十二月丙辰,荧 惑犯天江。二年,正月乙亥,太白犯羽林。四月甲寅,荧惑犯羽林。八月,辰犯端 门。十一月丙戌,太白犯键闭。三年,四月庚辰,荧惑犯积尸。九月庚寅,太白犯 哭星。十一月己亥,太白犯壁垒。四年,八月己未,五鼓三筹,荧惑近天高星,岁 星近司怪,太白近轩辕大星。案《欧阳史》:九月辛巳,太白犯右执法。是书不载。
末帝清泰元年,六月甲戌,太白犯右执法。 晋高祖天福元年,三月壬子,荧惑犯积尸。四年,四月辛巳,太白犯东井北辕。 甲申,太白犯五诸侯。五月丁未,太白犯舆鬼中星。六年,八月辛卯,太白犯轩辕。 九月己卯,荧惑犯上将。八年,八月丙子,荧惑犯右掖。十月丙辰,荧惑犯进贤。 开运元年,二月壬戌,太白犯昴。己巳,荧惑犯天钥。四月丁巳,太白犯五诸 侯。七月甲申,太白犯东井。八月甲辰,荧惑入南斗。十月壬戌,荥惑犯哭星。案: 此条《欧阳史》不载。 十二月,太白犯辰。二年,八月甲戌,岁犯东井。九月 甲寅,太白犯南斗魁。十一月甲午朔,太白犯哭星。 汉天福十二年,十月己丑,太白犯亢距星。 乾祐元年,八月己丑,镇星入太微西垣。戊戌,岁犯右执法。十月丁丑,岁犯 左执法。二年,九月壬寅,太白犯右执法。庚戌,太白犯镇。丁卯,太白犯岁。十 一月,镇星始出太微之左掖门。自元年八月己丑,镇星入太微垣,犯上将、左右执 法、内屏、谒者,勾己往来,凡四百四十三日方出左掖。三年,六月乙卯,镇犯左 掖。七月甲申,荧惑犯司怪。八月癸卯,太白犯房。庚戌,太白犯心大星。十月辛 酉,太白犯岁。 周广顺元年,二月丁巳,岁犯咸池。己未,荧惑犯五诸侯。三月甲子,岁守心。 己卯,荧惑犯鬼。壬午,荧惑犯天户。四月甲午,岁犯钩钤。二年七月,荧惑犯井 钺。八月乙未,荧惑犯天樽。九月辛酉,荧惑犯鬼。庚辰,荧惑掩右执法。十月壬 辰,太白犯进贤。三年,四月乙丑,荧惑犯灵台。五月辛巳,荧惑犯上将。 显德六年,六月庚子,荧惑与心大星合度,光芒相射。先是,荧惑勾己于房、 心间,凡数月,至是与心大星合度,是夜顺行。案:此条《欧阳史》不载。
◎星昼见 唐同光三年,六月己巳,太白昼见。 天成元年,七月庚申,太白昼见。 长兴二年,五月己亥,岁星昼见。闰五月己巳,岁星昼见。八月戊子,太白昼 见。三年,十月壬申,太白昼见。四年,五月癸卯,太白昼见。 清泰元年,五月己未,太白昼见。 汉天福十三年,四月丙子,太白昼见。 乾祐二年,四月壬午,太白昼见, 周广顺二年,二月庚寅,太白经天。 ◎流星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甲辰,东方有流星如数升器,出毕宿口,曳光三丈余,有 声如雷。 唐长兴二年,九月丙戌夜,二鼓初,东北方有小流星入北斗魁灭。至五鼓初, 西北方次北有流星,状如半升器,初小后大,速流如奎灭。尾迹凝天,屈曲似云而 散,光明烛地。又东北有流星如大桃,出下台星,西北速流,至斗柄第三星旁灭。 五鼓后至明,中天及四方有小流星百余,流注交横。 应顺元年春,二月辛未夜,有大星如五升器,流于东北,有声如雷。 清泰元年,九月辛丑夜,五鼓初,有大星如五斗器而南流,尾迹长数丈,赤色, 移时盘屈如龙形,蹙缩如二铧,相斗而散。又一星稍小,东流,有尾迹,凝成白气, 食顷方散。 晋天福三年,三月壬申夜,四鼓后,东方有大流星,状如三升器,其色白,长 尺余,屈曲流出河鼓星东三尺,流丈余灭。 周显德元年,正月庚寅,子夜后,东北有大星坠,有声如雷,牛马震骇,六街 鼓人方寐而惊,以为晓鼓,乃齐伐鼓以应之,至曙方知之。三月,高平之役,战之 前夕,有大流星如日,流行数丈,坠于贼营之所。 ◎云气 梁开平二年,三月丁丑夜,月有苍白晕,又有白气如人形十余,皆东向,出于 晕内。九月乙酉,平旦,西方有气如人形甚众,皆若俯伏之状,经刻乃散。 唐同光三年,日有背气,凡十二。三年,九月丁未夜,遍天阴云,北方有声如 雷,四面鸡雉皆雊,俗谓之"天狗落"。是岁,日有背气,凡十三。是月,司天监 奏:"自七月三日阴云大雨,至九月十八日后方晴,三辰行度灾祥,数日不见。" 闰十二月庚午,日有黑气,似日,交相错磨,测在室十度。 天成二年,十二月壬辰,西方有赤气,如火焰焰,约二千里。占者云"不出二 年,其下当有大兵。" 长兴三年,六月,司天监奏:"自月初至月终,每夜阴云蔽天,不辨星月。" 应顺元年,四月九日,白虹贯日,是时闵帝遇害。 晋天福初,高祖将建义于太原,日傍多有五色云,如莲芰之状。二年,正月丙 辰,一鼓初,北方有赤气,向西至戌亥地,东北至丑地已来向北,阔三丈余,状如 火光。赤气内见紫微宫共北斗诸星,其气乍明乍暗。至三点后,后有白气数条,相 次西行,直至三鼓后散。 汉乾祐二年十二月,日晕三重,上有背气。 周显德三年,十二月庚午,白虹贯日,气晕勾环。 分类:正史 书名: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旧五代史》列传四罗绍威,《旧唐书》云:绍威,字端己。魏州贵乡人。父宏信,本名宗弁,初 为马牧监,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彦贞子从训骄盈太横,招聚兵甲,欲诛牙军。 牙军怒,聚噪攻之,从训出据相州。牙军废彦贞,囚于龙兴寺,逼令为僧,寻杀之, 推小校赵文建为留后。先是,宏信自言,于所居遇一白须翁,谓之曰:"尔当为土 地主。"如是者再,心窃异之。既而文建不洽军情,牙军聚呼曰:"孰愿为节度使 者?"宏信即应曰:"白须翁早以命我,可以君长尔曹。"唐文德元年四月,牙军 推宏信为留后。朝廷闻之,即正授节旄。乾宁中,太祖急攻兗、郓,硃瑄求援于太 原。时李克用遣大将李存信率师赴之,假道于魏,屯于莘县。存信御军无法,稍侵 魏之刍牧,宏信不平之。太祖因遣使谓宏信曰:"太原志吞河朔,回戈之日,贵道 堪忧。"宏信惧,乃归款于太祖,仍出师三万攻李存信,败之。未几,李克用领兵 攻魏,营于观音门外,属邑多拔。太祖遣葛从周援之,战于洹水,擒克用男落落以 献。太祖令送于宏信,斩之,晋军乃退。是时,太祖方图兗、郓,虑宏信离贰,每 岁时赂遗,必卑辞厚礼。宏信每有答贶,太祖必对魏使北面拜而受之,曰:"六兄 比予有倍年之长,兄弟之国,安得以常邻遇之。"故宏信以为厚己。其后,宏信累 官至检校太尉,封临清王。光化元年八月,薨于位。 绍威袭父位为留后,《旧唐书》:绍威自文德初授左散骑常侍,充天雄军节度 副使,自龙纪至乾宁,十年之中,累加官爵。朝廷因而命之,寻正授旄钺,累加检 校太尉、兼侍中,封长沙郡王。昭宗东迁,命诸道修洛邑,绍威独营太庙,制加守 侍中,进封鄴王。初,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召募 军中子弟,置之部下,号曰"牙军",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年代浸远,父子相 袭,亲党胶固,其凶戾者,强贾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变易主帅,有同兒 戏,自田氏已后,垂二百年。主帅废置,出于其手,如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 乐彦贞,皆为其所立。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诛。绍威惩其往弊,虽以货赂姑息, 而心衔之。 绍威嗣世之明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谋乱河朔,进陷贝州,长驱攻魏。 绍威求援于太祖,太祖遣李思安援之,屯于洹水。葛从周自邢、洺引军入魏州。燕 将刘守文、单可及与王师战于内黄,大败之,乘胜追蹑。会从周亦出军掩击,又败 燕军,斩首三万余级。三年,绍威遣使会军,同攻沧州以报之。自是绍威感太祖援 助之恩,深加景附。绍威见唐祚衰凌,群雄交乱,太祖兵强天下,必知有禅代之志, 故倾心附结,赞成其事,每虑牙军变易,心不自安。天祐初,州城地无故自陷,俄 而小校李公牷谋变,绍威愈惧,乃定计图牙军,遣使告太祖,求为外援。太祖许之, 遣李思安会魏博军再攻沧州。先是,安阳公主薨于魏,太祖因之遣长直军校马嗣勋 选兵千人,伏兵仗于巨橐中,肩舁以入魏州,言助女葬事。天祐三年正月五日,太 祖亲率大军济河,声言视行营于沧、景,牙军颇疑其事。是月十六日,绍威率奴客 数百与嗣勋同攻之,时宿于牙城者千余人,迟明尽诛之,凡八千家,皆赤其族,州 城为之一空。翼日,太祖自内黄驰至鄴。时魏军二万,方与王师同围沧州,闻城中 有变,乃拥大将史仁遇保于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勍敌,太祖遣诸将分讨之,半岁 方平。自是绍威虽除其逼,然寻有自弱之悔。 不数月,复有浮阳之役,绍威飞挽馈运,自鄴至长芦五百里,叠迹重轨,不绝 于路。又于魏州建元帅府署,沿道置亭候,供牲牢、酒备、军幕、什器,上下数十 万人,一无阙者。及太祖回自长芦,复过魏州,绍威乘间谓太祖曰:"邠、岐、太 原终有狂谲之志,各以兴复唐室为词,王宜自取神器,以绝人望。天与不取,古人 所非。"太祖深感之。及登极,加守太傅、兼中书令,赐号扶天启运竭节功臣。车 驾将入洛,奉诏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木良匠非当时所有,倏架于地,溯流西立 于旧址之上,张设绨绣,皆有副焉。太祖甚喜,以宝带、名马赐之。先是,河朔三 镇司管钥、备洒扫皆有阉人,绍威曰:"此类皆宫禁指使,岂人臣家所宜畜也。" 因搜获三十余辈,尽以来献,太祖嘉之。开平中,加守太师、兼中书令,邑万户。 绍威尝以临淄、海岱罢兵岁久,储庾山积,惟京师军民多而食益寡,愿于太行伐木, 下安阳、淇门,斫船三百艘,置水运自大河入洛口,岁漕百万石,以给宿卫,太祖 深然之。会绍威遘疾革,遣使上章乞骸骨,太祖抚案动容,顾使者曰:"亟行语而 主,为我强饭,如有不可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以相报也。"仍命其子周翰监总军府。 及讣至,辍朝三日,册赠尚书令。绍威在镇凡十七年,年三十四薨。 绍威形貌魁伟,有英杰气,工笔札,晓音律。性复精悍明敏,服膺儒术,明达 吏理。好招延文士,聚书万卷,开学馆,置书楼,每歌酒宴会,与宾佐赋诗,颇有 情致。《太平广记》引《罗绍威传》云:当时籓牧之中,最获文章之誉。每命幕客 作四方书檄,小不称意,坏裂抵弃,自擘笺起草,下笔成文,虽无藻丽之风,幕客 多所不及。江东人罗隐者,佐钱镠军幕,有诗名于天下。绍威遣使赂遗,叙南巷之 敬,隐乃聚其所为诗投寄之。绍威酷嗜其作,因目己之所为曰《偷江东集》,至今 鄴中人士讽咏之。绍威尝有公宴诗云:"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虽 深于诗者,亦所叹伏。 绍威子三人,长曰廷规,位至司农卿,尚太祖女安阳公主,又尚金华公主,早 卒。次曰周翰,继为魏博节度使,《通鉴考异》引《梁功臣传》云:周翰起复云麾 将军,充天雄军节度留后,寻检校司徒,正授魏博节度使。亦早卒。季曰周敬,历 滑州节度使,别有传。开平四年夏,诏金华公主出家为尼,居于宋州元静寺,盖太 祖推恩于罗氏,令终其妇节也。 《五代史补》云:罗鄴王绍威,俊迈有词学,尤好戏判。常有人向官街中鞴驴, 置鞍于地,值牛车过,急行碾破其鞍,驴主怒,欧驾车者,为厢司所擒。绍威更不 按问,遂判其状云:"鄴城大道甚宽,何故驾车碾鞍?领鞴驴汉子科决,待驾车汉 子喜欢!"词虽俳谐,理甚切当,论者许之。 赵犨,其先天水人。代为忠武牙将,曾祖宾,祖英奇,父叔文,皆历故职。犨 幼有奇智,龆龀之时,与邻里小兒戏于道左,恆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自为董 帅,指顾有节,如夙习焉,群兒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其父目而异之,曰: "吾家千里驹也,必大吾门矣!"及赴乡校,诵读之性出于同辈。弱冠有壮节,好 功名,妙于弓剑,气义勇果。郡守闻之,擢为牙校。唐会昌中,壶关作乱,随父北 征,收天井关。末几,从王师征蛮,浃月方克,惟忠武将士转战溪洞之间,斩获甚 众。本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 乾符中,王仙芝起于曹、濮,大纵其徒,侵掠汝、郑,犨乃率步骑数千袭之, 贼党南奔。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 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其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守陈州刺史。 既视事,乃谓将吏曰:"贼巢之虐,遍于四方,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 以东下。况与忠武久为仇雠,凌我土疆,势必然也。"乃遣增垣墉,浚沟洫,实仓 廪,积薪刍。凡四门之外,两舍之内,民有资粮者,悉令挽入郡中。缮甲兵,利剑 槊,弓弩矢石无不毕备。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 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长子麓、次子霖,皆分领锐兵。黄巢在长安,果为王师四 面扼束,食尽人饥,谋东奔之计,先遣骁将孟楷拥徒万人,直入项县,犨引兵击之。 贼众大溃,斩获略尽,生擒孟楷。 中和三年,朝廷闻其功,就加检校兵部尚书,俄转右仆射。不数月,加司空, 进颍川县伯。巢党知孟楷为陈所擒,大惊愤,乃悉众东来,先据溵水,后与蔡州秦 宗权合势以攻宛丘,陈人惧焉。犨恐众心携离,乃于众中扬言曰:"忠武素称义勇, 淮阳亦谓劲兵,是宜戮力同心,捍御群寇,建功立节,去危就安,诸君宜图之,况 吾家食陈禄久矣!今贼众围逼,众寡不均,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又何惧也。且死于 为国,不犹愈于生而为贼之伍耶!汝但观吾之破贼,敢有异议者斩之!"由是众心 靡不踊跃。无何,开门与贼接战,每战皆捷,贼众益怒。巢于郡北三四里起八仙营, 如宫阙之状,又修百司廨署,储蓄山峙,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凡围陈三百 日,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然人心益固。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太祖 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四年四月,太祖引大军与诸军会于陈之西北,陈人望旗鼓 出军纵火,急攻巢寨,贼众大溃,重围遂解。献捷于行在。 五年八月,除犨为蔡州节度使。于时巢党虽败,宗权益炽,六七年间,屠脍中 原,陷二十余郡,惟陈去蔡百余里,兵少力微,日与争锋,终不能屈。文德元年, 蔡州平,朝廷议勋,以犨检校司徒,充泰宁军节度使,又改授浙西节度使,不离宛 丘,兼领二镇。龙纪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 仍以陈州为理所。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 设法招抚,人皆感之。犨兄弟三人,时称雍睦。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军 功,乃下令尽以军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后数月,寝疾,卒于陈州官舍,年六 十六;葬于宛丘县之先域,累赠大尉。 犨虽尽忠唐室,保全陈州,然默识太祖雄杰,每降心托迹,为子孙之计,故因 解围之后,以爱子结亲。又请为太祖立生祠于陈州,朝夕拜谒。数年之间,悉力委 输,凡所征调,无不率先,故能保其功名。 长子麓,位至列卿。次子霖,改名岩,尚太祖女长乐公主。开平初,授卫尉卿、 驸马都尉。二年九月,权知洺州军州事,俄转天威军使。十二月,授右羽林统军, 改右卫上将军,充大内皇墙使。三年七月,出为宿州团练使,旋移州刺史。其后累 历近职,连典禁军。预诛庶人友珪有功,末帝即位,用为租庸使、守户部尚书。岩 以勋戚自负,货赂公行,天下之贿,半入其门。又以身尚公主,闻唐朝驸马都尉杜 悰位极将相,以服御饮馔自奉,务极华侈,岩耻其不及。由是丰其饮膳,嘉羞法馔, 动费万钱,僦敛网商,其徒如市,权势熏灼,人皆阿附。及唐庄宗灭梁室,岩逾垣 而逸。素与徐州温韬相善,岩往依之。既至,韬斩岩首送京师。 昶,字大东,犨仲弟也。弱冠习兵机,沈默大度,神形洒落,临事有通变之才。 及兄犨为陈州刺史,以昶为防御都指挥使。未几,巢将孟楷拥众万余据项城县,昶 与兄犨领兵击破之,擒楷以归。不数月,巢党悉众攻陈,以报孟楷之役;又与蔡寇 合从,凶丑百万,栖于陈郊,陈人大恐。一夕,昶因巡警,假寐于闉阇,恍惚间如 有阴助,昶异而待之。迟明,开门决战,人心兵势,勇不可遏,若有阴兵前导。是 日,擒贼将数人,斩首千余级,群凶气沮。其后连日交战,无不应机俘斩,未尝小 衄,以至重围数月,士心如一。及贼败围解,朝廷纪勋,昶一门之中,叠加爵秩。 当时方镇之内,言忠勇者、言守御者、言功勋者、言政事者,皆以犨、昶为首焉。 及犨遥领泰宁军节度,以昶为本州刺史、检校右仆射。俄而犨有疾,遂以军州尽付 于昶。诏授兵马留后,旋迁忠武军节度使,亦以陈州为理所。时宗权未灭,中原方 受其毒。陈、蔡封疆相接,昶每选精锐,深入蔡境。蔡贼虽众,终不能抗,以至宗 权败焉。朝廷赏勋,加检校司徒。昶以大寇削平之后,益留心于政事,劝课农桑, 大布恩惠。景福元年秋,陈、许将吏耆老录其功,诣阙以闻,天子嘉之,命文卧撰 德政碑植于通衢,以旌其功。俄加同平章事。昶自围解之后,恆曰:"梁王之恩, 不敢忘也。"是后太祖每有征伐,昶训练兵甲,馈挽供亿,无有不至。乾宁二年寝 疾,薨于镇,年五十五,追赠太尉。 珝,字有节,犨季弟也。幼而刚毅,器宇深沉。既冠,好书籍。及壮,工骑射, 尤精《三略》。及犨为陈州刺史,以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时巢党东出商、邓,与 蔡贼会,众至百余万,掘长壕五百道攻陈,陈人大惧。珝与二兄坚心誓众,激励将 校,约以死节。珝以祖先松楸,去郭数里,虑为群盗穿发,乃夜纵心膂之士,迁柩 入城。府库旧有巨弩数百枝,机牙皆缺,工人咸谓不可用。珝即创意制度,自调弦 筈,置之雉堞间,矢激五百余步,凡中人马,皆洞达胸腋,群贼畏之,不敢逼近。 自仲秋至于首夏,军食将竭,士虽不饱,而坚拒之志不移。会太祖率大军解其围, 珝兄弟抆泣感谢。其后朝廷议功,加检校右仆射,遥领处州刺史。犨薨,昶为忠武 军节度使,珝迁为行军司马、检校司空。昶薨,珝知忠武军留后。珝公干之才,播 于远迩,至于符籍虚实,财谷耗登,备阅其根本,民之利病,无不洞知。庶事简廉, 公私俱济,太祖深加慰荐。寻加特进、检校司徒,充忠武军节度使。陈州土壤卑疏, 每岁壁垒摧圮,工役不暇,珝遂营度力用,俾以甓周砌四墉,自是无霖潦之虞。光 化二年,加检校太保、平章事。明年,检校侍中,进封天水郡公。珝博通前古,以 陈州本伏羲所都,南顿乃光武旧地,遂稽考古制,崇饰庙貌,为四民祈福之所。又 询邓艾故址,决翟王河以溉稻梁,大实仓廪,民获其利。珝兄弟节制陈、许,继拥 旌钺,共二十余年,陈人爱戴,风化大行。天复元年冬,韩建为忠武军节度使,乃 征珝知同州匡国军节度留后。时太祖统军岐下,珝输挽调发,旁午道途。俄而昭宗 还长安,诏征入觐,锡迎銮功臣之号。珝因坚辞籓镇,遂加检校太傅、右金吾卫上 将军。及扈从东迁,岁余,以痼疾免官,遂归淮阳。未几,薨于私第,年五十五。 诏赠侍中,陈人为之罢市。子縠,仕至左骁卫大将军、宣徽北院使。唐庄宗入汴, 与从兄岩皆族诛。 王珂,河中人。祖纵,盐州刺史。父重荣,河东节度使,破黄巢有大功,封琅 邪郡王。珂本重荣兄重简之子,出继重荣。唐僖宗光启三年,重荣为部将常行儒所 害,推重荣弟重盈为蒲帅,以珂为行军司马。及重盈卒,军府推珂为留后。时重盈 子珙为陕州节度使,瑶为绛州刺史,由是争为蒲帅,瑶、珙连上章论列,又与太祖 书云:"珂非吾兄弟,盖余家之苍头也,小字忠兒,安得继嗣!"珂亦上章云: "亡父有兴复之功。"又遣使求援于太原,李克用为保荐于朝,昭宗可之。既而珙 厚结王行瑜、李茂贞、韩建为援,三镇互相表荐,昭宗诏谕之曰:"吾以太原与重 荣有再造之功,已俞其奏矣。"乾宁二年五月,三镇率兵入觐,贼害时政,请以河 中授珙、瑶,又连兵以攻河中。克用闻之,出师以讨三镇,瑶、珙兵退,晋师拔绛 州,擒瑶斩之。及克用驻军于渭北,昭宗以珂为河中节度使,正授旄钺,克用因以 女妻珂;珂至太原谢婚成礼,克用令李嗣昭将兵助珂,攻珙于陕焉。光化末,太祖 谓张存敬曰:"珂恃太原之势,侮慢邻封,尔为我持一绳以缚之。"天复元年春, 存敬兵下晋、绛,令何纟因守晋州以扼太原援师。二月,大军逼河中,珂妻书告太 原曰:"敌势攻逼,朝夕为俘囚,乞食于大梁矣,大人安忍不救!"克用曰:"前 途既阻,众寡不敌,救则与尔两亡。可与王郎归朝廷。"珂复求救于李茂贞,茂贞 不答。珂势穷蹙,即登城谓存敬曰:"吾与汴王有家世事分,公宜退舍,俟汴王至, 吾自听命。"存敬即日退舍。三月,太祖自洛阳至,先哭于重荣之墓,蒲人闻之感 悦。珂欲面缚牵羊以见,太祖曰:"太师阿舅之恩,何时可忘,郎君若以亡国之礼 相见,黄泉其谓我何!"《欧阳史》云:梁太祖自同州降唐,即依重荣,以母王氏, 故事重荣为舅。及珂出迎于路,握手歔欷,联辔而入。乃以居敬守河中,珂举家徙 于汴。后入觐,被杀于华州传舍。 珙,少有俊气,才兼文武,性甚骄虐。属世多故,遂代伯父重霸为陕州节度使。 为政苛暴,且多猜忌,残忍好杀,不以生命为意,内至妻孥宗属,外则宾幕将吏, 一言不合,则五毒将施,鞭笞刳斮,无日无之。奢纵聚敛,民不堪命,由是左右惕 惧,忧在不测。唐光化二年夏六月,为部将李璠所杀。璠自称留后,因是陕州不复 为王氏所有。 史臣曰:绍威始为唐雄,据魏地,当土德之季运,倡梁祖以强禅,在梁则为佐 命也,在唐则岂得为忠臣乎!赵犨以淮阳咫尺之地,抗黄巢百万之众,功成事立, 有足多者。岩、縠非贤,遽泯其嗣,惜哉!王珂奕世山河,势危被掳,乃魏豹之徒 与! 分类:正史 书名: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旧五代史》志三 五行志昔武王克商,以箕子归,作《洪范》。其九畴之序,一曰五行,所以纪休咎之 征,穷天人之际。故后之修史者,咸有其说焉。盖欲使后代帝王见灾变而自省,责 躬修德,崇仁补过,则祸消而福至,此大略也。今故按五代之简编,记五行之灾沴, 追为此志,以示将来。其于京房之旧说,刘向之绪言,则前史叙之详矣,此不复引 以为证焉。 ○水淹风雨 梁开平四年十月,梁、宋、辉、亳水,诏令本州开仓赈贷。十一月,大风,下 诏曰:"自朔至今,异风未息,宜命祈祷。" 唐同光二年七月,汴州雍丘县大雨风,拔树伤稼。曹州大水,平地三尺。八月, 大雨,河水溢漫流入郓州界。十一月,中书门下奏":"今年秋,天下州府多有水 灾,百姓所纳秋税,请特放加耗。"从之。三年六月至九月,大雨,江河崩决,坏 民田。七月,洛水泛涨,坏天津桥,漂近河庐舍,舣舟为渡,覆没者日有之。鄴都 奏,御河涨于石灰窑口,开故河道以分水势。巩县河堤破,坏廒仓。八月,敕: "如闻天津桥未通往来,百官以舟船济渡,因兹倾覆,兼踣泥涂。自今文武百官, 三日一趋朝,宰臣即每日中书视事。"四年正月,敕:"自京以来,案:此句疑有 脱误。 幅圜千里,水潦为沴,流亡渐多。宜自今月三日后,避正殿,减常膳, 撤乐省费,以答天谴。应去年经水灾处乡村,有不给及逃移人户,夏秋两税及诸折 科,委逐处长吏切加点检,并与放免,仍一年内不得杂差遣。应在京及诸县,有停 贮斛斗,并令减价出粜,以济公私,如不遵守,仰具闻奏。" 长兴元年夏,鄜州上言,大水入城,居人溺死。二年四月,棣州上言,水坏其 城。是月己巳,郓州上言,黄河水溢岸,阔三十里,东流。五月丁亥,申州奏大水, 平地深七尺。是月戊申,襄州上言,汉水溢入城,坏民庐舍,又坏均州郛郭,水深 三丈,居民登山避水,仍画图以进。是月甲子,洛水溢,坏民庐舍。六月壬戌,汴 州上言,大雨,雷震文宣王庙讲堂。十一月壬子,郓州上言,黄河暴涨,漂溺四千 余户。三年七月,诸州大水,宋、亳、颍尤甚。宰臣奏曰:"今秋宋州管界,水灾 最盛,人户流亡,栗价暴贵。臣等商量,请于本州仓出斛斗,依时出粜,以救贫民。" 从之。是月,秦州大水,溺死窑谷内居民三十六人。夔州赤甲山崩,大水漂溺居人。 清泰元年九月,连雨害稼。诏曰:"久雨不止,礼有祈禳,萗都城门,三日不 止,乃祈山川,告宗庙社稷。宜令太子宾客李延范等萗诸城门,太常卿李怿等告宗 庙社稷。" 晋天福初,高祖将建义于太原,城中数处井泉暴溢。四年七月,西京大水,伊、 洛、瀍、涧皆溢,坏天津桥。八月,河决博平,甘陵大水。六年九月,河决于滑州, 一概东流。居民登丘冢,为水所隔。诏所在发舟楫以救之。兗州、濮州界皆为水所 漂溺,命鸿胪少卿魏玭、将作少监郭廷让、右领军卫将军安濬、右骁卫将军田峻于 滑、濮、澶、郓四州,检河水所害稼,并抚问遭水百姓。兗州又奏,河水东流,阔 七十里。至七年三月,命宋州节度使安彦威率丁夫塞之。河平,建碑立庙于河决之 所。 开运元年六月,黄河、洛河泛溢堤堰,郑州原武、荥泽县界河决。 周广顺二年七月,暴风雨,京师水深二尺,坏墙屋不可胜计。诸州皆奏大雨, 所在河渠泛溢害稼。三年六月,诸州大水,襄州汉江涨溢入城,城内水深一丈五尺, 仓库漂尽,居人溺者甚众。 ○地震 唐同光二年十一月,镇州地震。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夜,魏、博、徐、宿地大 震。 天成三年七月,郑州地震。 长兴二年六月,太原地震,自二十五日子时至二十七日申时,二十余度。左补 阙李详上疏曰: 臣闻天地之道,以简易示人;鬼神之情,以祸福为务。王者祥瑞至而不喜,灾 异见而辄惊,罔不寅畏上穹,思答天谴。臣闻北京地震,日数稍多。臣曾览国书, 伏见高宗时,晋州地震,上谓群臣曰:"岂朕政教之不明,使晋州地震耶?"侍中 张行成奏曰:"天阳也,地阴也,天阳君象,地阴臣象,君宜转动,臣宜安静。今 晋州地震,弥旬不休,将恐女谒使事,臣下阴谋。且晋州是陛下本封,今地震焉, 尤彰其应。伏愿深思远虑,以杜未萌。"又,开元中,秦州地震,寻差官宣慰,兼 降使致祭山川,所损之家,委量事安置奏闻。 伏惟陛下中兴唐祚,起自晋阳,地数震于帝乡,理合思于天戒。况圣明御宇, 于今六年,岁稔时康,人安俗阜。臣虑天意恐陛下忘创业艰难之时,有功成矜满之 意。伏望特委亲信,兼选勋贤,且往北京慰安,密令巡问黎民之疾苦,严山川之祭 祀,然后鉴前朝得丧之本,采历代圣哲之规,崇不讳之风,罢不急之务。 明宗深嘉之,锡以三品章服。十一月,雄武军士上言,洛阳地震。三年八月, 秦州地震。 汉乾祐二年四月丁丑,幽、定、沧、营、深、贝等州地震,幽、定尤甚。 周广顺三年十月,魏、邢、洺等州地震数日,凡十余度,魏州尤甚。 ○虫鱼禽兽 梁龙德末,许州进绿毛龟,宫中造室以畜之,命之曰"龟堂"。识者以为不祥 之言。 唐天祐十八年二月,张文礼叛于镇州,时野水变,其色如血,游鱼多死,浮于 水上,识者知其必败。十九年,定州王处直卒。先是,处直自为德政碑,建楼于衙 城内,言有龙见。或睹之,其状乃黄么晰蜴也。处直以为神异,造龙床以安之。又, 城东麦田中,有群鹊数百,平地为巢,处直以为己德所感。识者窃论曰:"虫蛇阴 物,比藏山泽,今据屋室,人不得而有也。南方为火,火主礼,礼之坏则羽虫失性, 以文推之,上失其道,不安于位之兆也。"果为其子都所废。 应顺元年闰正月丙寅辰时,唐闵帝幸至德宫,初出兴教门,有飞鸢自空而落, 死于御前,是日,大风晦冥。 清泰元年十月辛未巳时,有雉金色,自南飞入中书,止于政事堂之上,吏驱之 不去,良久又北飞。是日,民家得之。二年,鄴西李固镇,有大鼠与蛇斗于桥下, 斗及日之申,蛇不胜而死。三年三月戊午,有蛇鼠斗于洛阳师子门外,而鼠杀蛇。 夏四月戊子,熊入市,形如人,搏人。又一熊自老君庙南走向城,会车驾幸近郊, 从官射之而毙。 汉乾祐三年正月,有狐出明德楼,获之,比常狐毛长,腹别有二足。 周广顺三年六月,河北诸州旬日内无乌,既而聚泽、潞之间山谷中,集于林木, 压树枝皆折。是年,人疾疫死者甚众。至显德元年,河东刘崇为周师所败,伏尸流 血,故先萌其兆。 显德元年三月,潞州高平县有鹊巢于县郭之南平地,巢中七八雏。 ○蝗 梁开平元年六月,许、陈、汝、蔡、颍五州蝝生,有野禽群飞蔽空,食之皆尽。 唐同光三年九月,镇州奏,飞蝗害稼。 晋天福七年四月,山东、河南、关西郡蝗害稼,至八年四月,天下诸州飞蝗害 田,食草木叶皆尽。诏州县长吏捕蝗,华州节度使杨彦询、雍州节度使赵莹命百姓 捕蝗一斗,以禄粟一斗偿之。时蝗旱相继,人民流移,饥者盈路,关西饿殍尤甚, 死者十七八。朝廷以军食不充,分命使臣诸道括粟麦,晋祚自兹衰矣。 汉乾祐元年七月,青、郓、兗、齐、濮、沂、密、邢、曹皆言蝝生。开封府奏, 阳武、雍丘、襄邑等县蝗,开封尹侯益遣人以酒肴致祭,寻为瞿鹆食之皆尽。敕 禁罗弋瞿鹆,以其有吞蝗之异也。二年五月,博州奏,有瞿生,化为蝶飞去。 宋州奏,蝗一夕抱草而死,差官祭之。 ○火 唐天成四年十一月,汝州火,烧羽林军营五百余间。先是,司天奏,荧惑入羽 林,饬京师为火备,至是果应。 长兴二年四月辛丑,汴州封禅寺门扉上欻然火起,延烧近舍。是月,卫州奏, 黎阳大火。先是,下诏于诸道,令为火备,至是验之。三年十二月壬戌,怀州军营 内,三处火光自起,人至即灭,并不焚烧舍宇。明宗谓侍臣曰:"火妖乎?"侍臣 曰:"恐妖人造作,宜审诘之。" 晋天福三年十一月,襄州奏,火烧居民千余家。九年春,左龙武统军皇甫遇从 少帝御契丹于郓州北,将战之夕,有火光荧荧然,生于牙竿之上。 周显德五年四月,吴越王钱俶奏,十日夜,杭州火,焚烧府署殆尽。世宗命中 使赍诏抚问。 ○草木石冰 梁开平三年春正月,潞州军前李思安进,壶关县庶穰乡村人因伐树倒,自分为 两片,内有六字,皆如左书,曰"天十四载石进",乃图其状以进。梁祖异之,命 示百官,莫有详其义者,及晋高祖即位,人以为虽有图姓,计其甲子则二十有九年 矣。识者曰:"'天'字取'四'字中两画加之于傍,则'丙'字也;'四'字去 中间两画加'十'字,则'申'字也。晋祖即位之年,乃丙申也。" 唐天祐五年,长柳巷田家有僵桃树,经年旧坎犹在,其仆木一朝屹然而起,行 数十步,复于旧坎,其家骇异,仓皇散走。议者以汉昭帝时,上林仆木起生枝,时 虫蠹成文而宣帝兴。今木理成文,仆而重起,乃庄宗中兴之兆也。 同光元年冬十二月辛卯,亳州太清宫道士上言,圣祖殿前枯桧再生一枝,画图 以进。 清泰末年,末帝先人坟侧古佛刹中石像,忽然摇动不已,观者咸讶焉。 晋开运元年七月一日,少帝御明德门,宣赦改元。是日,遇大雷雨,门内有井 亭,亭有石盆,有走水槽,槽有龙首,其夕悉飘行数十步,而龙首断焉。识者曰: "石,国姓也,此兆非祥,石氏其迁乎!其绝乎!"二年正月,汴州封丘门外,壕 水东北隅水上有文,若大树花叶芬敷之状,相连数十株,宛若图画,倾都观之。识 者云:"唐景福中,卢彦威浮阳壕水有树文亦如此,时有高尼辞郡人曰:'此地当 有兵难。'至光化中,其郡果为燕帅刘仁恭所陷。"三年九月,大水,太原葭芦茂 盛,最上一叶如旗状,皆南指。十二月己丑,雨木冰。是月戊戌,霜雾大降,草木 皆如冰。 汉乾祐元年八月,李守贞叛于河中,境内芦叶皆若旗旒之状。 周广顺三年春,枢密使王峻遥镇青州,有司制旄节以备迎授。前夕,其节有声。 主者曰:"昔后唐长兴中,安重诲授河中,其节亦有声,斯亦木之妖也。" 分类:正史 书名: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旧五代史》志二 历志古先哲王,受命而帝天下者,必先观象以垂法,治历以明时,使万物服其化风,四海同其正朔,然后能允釐下土,钦若上穹。故虞舜之绍唐尧,先齐七政;武王之得箕子,首叙九畴。皇极由是而允兴,人时以之而不忒。历代已降,何莫由斯。 粤自轩黄,肇正天统,岁躔辛卯,历法时成。故黄帝始用《辛卯历》,颛顼次用《乙卯历》,虞用《戊午历》,夏用《丙寅历》,商用《甲寅历》,周用《丁巳历》,鲁用《庚子历》,秦用《乙卯历》。汉用《太初历》、《四分历》、《三统历》,凡三本。魏用《黄初历》、《景初历》,凡二本。晋用《元始历》、《合元万分历》,凡二本。宋用《大明历》、《元嘉历》,凡二本。齐用《天保历》、《同章历》、《正象历》,凡三本。后魏用《兴和历》、《正光历》、《正元历》,凡三本。梁用《大同历》、《乾象历》、《永昌历》,凡三本。后周用《天和历》、《丙寅历》、《明元历》,凡三本。隋用《甲子历》、《开皇历》、《皇极历》、《大业历》,凡四本。唐用《戊寅历》、《麟德历》、《神龙历》、《大衍历》、《元和观象历》、《长庆宣明历》、《宝应历》、《正元历》、《景福崇元历》,凡九本。 洎梁氏之应运也,乘唐室陵迟之后,黄巢离乱之余,众职未修,三辰孰验。故当时岁历,犹用《宣明》、《崇元》二法,参而成之。 及晋祖肇位,司天监马重绩始造新历,奉表上之,云:"臣闻为国者,正一气之元,宣万邦之命,爰资历以立章程。《长庆宣明》,虽气朔不渝,即星躔罕验;《景福崇元》,纵五历甚正,而年差一日。今以《宣明》气朔,《崇元》星纬,二历相参,方得符合。自古诸历,皆以天正十一月为岁首,循太古甲子为上元,积岁弥多,差阔至甚。臣改法定元,创为新历一部二十一卷,七章上下经二卷,算草八卷,立成十二卷,取唐天宝十四载乙未,立为上元,以雨水正月朔为岁首。谨诣阁门上进。"《玉海》:《调元历》,盖仿曹士蔿小历之旧。唐建中时,曹士蔿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世谓之小历。 晋高祖命司天少监赵仁锜、张文皓,秋官正徐皓,天文参谋赵延乂、杜升、杜崇龟等,以新历与《宣明》、《崇元》考核得失。俾有司奉而行之,因赐号《调元历》,仍命翰林学士承旨和凝撰序。 其后数载,法度浸差。至周显德二年,世宗以端明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王朴明于历算,乃命朴考而正之。朴奉诏岁余,撰成《钦天历》十五卷,上之。表云: 臣闻圣人之作也,在乎知天人之变者也。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天道之动,则当以数知之。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岁月日时,由斯而成;阴阳寒暑,由斯而节;四方之政,由斯而行。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布政考绩,必因其岁;礼动乐举,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授其时;五刑九伐,必顺其气;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六籍宗之为大典,百王执之为要道。是以圣人受命,必治历数。故得五纪有常度,庶征有常应,正朔行之于天下也。 自唐而下,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天之历数,汩陈而已矣。今陛下顺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询庶官,振举坠典。以臣薄游曲艺,尝涉旧史,遂降述作之命,俾究迎推之要,虽非能者,敢不奉诏。乃包万象以立法,齐七政以立元,测圭箭以候气,审朓朒以定朔,明九道以步月,校迟疾以推星,考黄道之斜正,辨天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阳之策三十六,阴之策二十四,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十二,同则阴阳之数合。七十二者,化成之数也,化成则谓之五行之数。五行得期之数,过者谓之气盈,不及谓之朔虚。至于应变分用,无所不通,所谓包万象矣。故以七十二为经法,经者常也,常用之法也。法者数之节也,随法进退,不失旧位,故谓之通法。以通法进经法,得七千二百,谓之统法。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以通法进统法,得七十二万,气朔之下,收分必尽,谓之全率。以通法进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之大率,而元纪生焉。元者,岁日月时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正之宿,当盈缩先后之中,所谓七政齐矣。 古之植圭于阳城者,以其近洛故也,盖尚嫌其中,乃在洛之东偏。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国,北距横野军,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皇家建国,定都于梁。今树圭置箭,测岳台晷漏,以为中数,晷漏正,则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 日月皆有盈缩。日盈月缩,则后中而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自古朓肭之法,率皆平行之数,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伦。《皇极》旧述,则迂回而难用,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今以月离朓朒,随历较定,日躔朓朒,临用加减,所得者入离定日也。一日之中,分为九限,逐限损益,衰稍有伦。朓肉之法,所谓审矣。 赤道者,天之纮带也,其势圆而平,纪宿度之常数焉。黄道者,日轨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赤道极远二十四度。当与赤道交,则其势斜;当去赤道远,则其势直。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故二分前后加其度,二至前后减其度。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道内,半在黄道外,去黄道极远六度。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道谓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比黄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比黄道反直。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则其势差斜。故较去二至、二分远近,以考斜正,乃得加减之数。自古虽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空有祖述之文,全无推步之用。今以黄道一周,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用九道,尽七十二道而复,使日月二轨,无所隐其斜正之势焉。九道之法,所谓明矣。 星之行也,近日而疾,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自古诸历,分段失实,隆降无准,今日行分尚多,次日便留,自留而退,唯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为入历之数,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定逐日行分,积逐日行分以为变段。于是自疾渐而迟,势尽而留,自留而行,亦积微而后多。别立诸段变历,以推变差,俾诸段变差际会相合,星之迟疾,可得而知之矣。 自古相传,皆谓去交十五度以下,则日月有蚀,殊不知日月之相掩,与暗虚之所射,其理有异焉。今以日月径度之大小,较去交之远近,以黄道之斜正,天势之升降,度仰视旁视之分数,则交亏得其实矣。 乃以一篇步日,一篇步月,一篇步星,案:以下脱"一篇步发敛"五字。下云"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者,言为步发敛之下篇。《欧阳史》约其文,称"谨以步日、步月、步星、步发敛为四篇",是也。 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都四篇,为历经一卷,历十一卷,草三卷,《显德三年七政细行历》一卷。 臣检讨先代图籍,今古历书,皆无蚀神首尾之文,盖天竺胡僧之祆说也。近自司天卜祝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有逆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便言历者有九道,以为注历之恆式,今并削而去之。 昔在唐尧,钦若昊天。陛下亲降圣谟,考历象日月星辰。唐尧之道也,其历谨以"显德钦天"为名。天道元远,非微臣之所尽知,但竭两端,以奉明诏。疏略乖谬,甘俟罪戾。 世宗览之,亲为制序,仍付司天监行用,以来年正旦为始,自前诸历并废。《玉海》:《钦天》于朔分之下,立小分谓之杪。说者谓前代谓历朔余未有杪者。若可用杪,何待求日法以齐朔分也。 其历经一卷,今聊纪于后,以备太史氏之周览焉。 《显德钦天历经》 演纪上元甲子,距今显德三年丙辰,积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四百五十二。 《钦天》统法:七千二百 《钦天》经法:七十二 《钦天》通法:一百 《钦天》步日躔术 岁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朔率:二十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十八 岁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七百六十四十 轨策:三百六十五 一千八百四十四八十 岁中:一百八十三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 轨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五百二十二四十 朔策:二十九 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 气策:一十五 一千五百七十三三十五 象策:七 二千七百五十五七 周纪:六十 岁差:八十四四十 辰则:六百 八刻二十四分 案:以上题称步日躔术及后步月离术、步五星术,合为历经四篇者之三,又皆 仅列用数而不及推步。据《欧阳史》云:"旧史亡其步发敛一篇,而在者三篇,简 略不完。"然则是书原文固已阙矣。 《钦天》步月离术 离率:一十九万八千三百九十三九 交率:一十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离策:二十七 三千九百九十三九 交策:二十七 一千五百二十七九十七 五十六 望策:一十四 五千五百一十一十四 交中:一十三 四千三百六十三九十八 七十八 离朔:一 七千二十七一十九 交朔,二 二千二百九十二三十 四十四 中准:一千七百三十六 中限:四千七百八十 平离:九百六十三 程节:八百 《钦天》步五星术 ◎岁星 周率:二百八十七万一千九百七十六六 变率:二十四万二千二百一十五六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一七十八 周策:三百九十八 六千三百七十六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九十六 案:欧阳史小分作八十九,此云九十六,非也。据历中倍之为历率,倍九十六, 适得大分一,小分七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后留 二十六三十二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顺疾 九十 一十六六十三 一十一一十三 前留 二十六三十二 退疾 二十七 四三十八 一三十七 退迟 一十四 一一十二 空二十八 顺迟 二十五 二九 一二十九 夕伏 一十七 三三十七 二二十四 ◎荧惑 周率:五百六十一万五千四百二十二一十一 变率:二百九十八万五千六百六十一七十一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 周策:七百七十九 六千六百二十二一十一 历中: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前留 八六十九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疾 二十一 七四十六 二四十 退迟 一十 一五十八 空四十四 后留 八六十九 顺迟 六十二 一十九二十九 一十八二十 次迟 七十一 四十五三十三 四十二五十八 次疾 七十一 四十六六十九 四十四一十七 顺疾 七十三 五十一一 四十八三 夕伏 七十三 五十三六十八 五十五十八 ◎镇星 周率:二百七十二万二千一百七十六九十 变率:九万二千四百一十六五十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九八十 周策:三百七十八 五百七十六九十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九九十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晨见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前留 三十七三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疾 三十三 二三十五 空六十 退迟 一十六 空四十三 空一十四 后留 三十七三 顺迟 一十九 空六十三 空三十五 顺疾 六十五 六三十八 三五十一 夕伏 一十九 二七 一一十四 ◎太白 周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变率:四百二十万四千一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五十五十六 周策:五百八十三 六千五百四十三九十六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七十五二十八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三十二四十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前留 六六十九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夕伏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晨见 七 四四十 一三十七 退疾 六 三六十五 一二十二 退迟 四 一二十二 空三十一 后留 六六十九 顺迟 二十四 一十一六十一 一十一二十四 次迟 三十三 三十四一 二十二四十 次疾 七十三 八十三十七 七十七一 顺疾 九十六 一百二十一五十七 一百一十六三十九 晨伏 四十二 五十三四十 五十一一十七 ◎辰星 周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变率: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率:二百六十二万九千七百六十四十四 周策:一百一十五 六千三百三十五五十二 历中:一百八十二 四千四百八十二十二 变段 变日 变度 变历 夕见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前留 二六十八 夕伏 一十一 六 二 晨见 一十一 六 二 后留 二六十八 顺迟 一十六 一十一四十三 一十一十 顺疾 一十一 一十八二十四 一十六四 晨伏 一十七 三十四一 二十九五十四 分类:正史 书名: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等 |
- Details
- Category: 正史
《旧五代史》志四 礼志上案:《礼志序》,原本阙佚。
梁开平元年夏四月,太祖初受禅,乃立四庙于西京,从近古之制也。 唐同光二年六月,太常礼院奏:"国家兴建之初,已于北都置庙,今克复天下, 迁都洛阳,却复本朝宗庙。按礼无二庙之文,其北都宗庙请废。"乃下尚书省集议。 礼部尚书王正言等奏议曰:"伏以都邑之制,宗庙为先。今卜洛居尊,开基御宇, 事当师古,神必依人。北都先置宗庙,不宜并设。况每年朝享,礼有常规,时日既 同,神何所据。窃闻近例,亦有从权。如神主已修,迎之藏于夹室;若庙宇已崇, 虚之以为恆制。若齐桓公之庙二主,礼无明文,古者师行,亦无迁于庙主。昔天后 之崇巩、洛,礼谓非宜;汉皇之恋丰、滕,事无所法。况本朝故事,礼院具明,洛 邑旧都,嵩高正位,岂宜远宫阙之居,建祖宗之庙。事非可久,理在从长。其北都 宗庙,请准太常礼院申奏停废。"从之。 天成元年,中书舍人马缟奏曰:"伏见汉、晋已来,诸侯王宗室承袭帝统,除 七庙之外,皆别追尊亲庙。汉光武皇帝立先四代于南阳,其后桓帝已下,亦皆上考 前修,追崇先代。乞依两汉故事,别立亲庙。"诏下尚书省,集百官定议。礼部尚 书萧顷等议曰:"伏见方册所载,圣概所存,将达蘋藻之诚,宜有楶棁之制,臣等 集议,其追尊位号及建庙都邑,乞特降制命,依马缟所议。" 二年,中书门下又上奏曰:"伏以两汉以诸侯王入继帝统,则必易名上谥,广 孝称皇,载于诸王故事,孝德皇、孝仁皇、孝元皇是也。伏乞圣慈,俯从人愿,许 取皇而荐号,兼上谥以尊名,改置圆陵,仍增兵卫。"遂诏太常礼院定其仪制焉。 太常博士王丕等引汉桓帝入嗣,尊其祖河间孝王曰孝穆皇帝、父蠡吾侯曰孝崇皇帝 为例,请付太常卿定谥。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马缟复议曰:"伏准两汉故事,以 诸侯王宗室入承帝统,则必追尊父祖,修树园陵,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孝飨之道, 故事具存。自安帝入嗣,遂有皇太后令,别崇谥法,追曰某皇,所谓孝德、孝穆之 类是也。前代惟孙皓自乌程侯继嗣,追父和为文皇帝,事出非常,不堪垂训。今据 礼院状,汉安帝以下,若据本纪,又不见"帝"字。伏以谥法"德象天地曰帝"。 伏缘礼院已曾奏闻,难将两汉故事,便述尊名,请诏百官集议。"时右仆射李琪等 议曰:"伏睹历代已来,宗庙成制,继袭无异,沿革或殊。马缟所奏,礼有按据, 乞下制命,令马缟虔依典册,以述尊名。"时明宗意欲兼加"帝"字,乃下诏曰; "朕闻开国承家,得以制礼作乐,故三皇不相袭,五帝不相沿,随代创规,于礼无 爽。矧或情关祖祢,事系丞尝。且追谥追尊,称皇与帝,既有减增之字,合陈褒贬 之辞。大约二名俱为尊称,若三皇之代故不可加帝,五帝之代不可言皇。爰自秦朝, 便兼二号。至若圣祖老君,事隔千祀,宗追一源,犹显册于鸿名,岂须遵于汉典。 况朕居九五之位,为亿兆之尊,不可总二名于眇躬,惜一字于先代,苟随执议,何 表孝诚!可委宰臣与百官详定,集两班于中书,逐班各陈所见。"惟李琪等请于祖 祢二室先加"帝"字。宰臣合众议奏曰:"恭以朝廷之重,宗庙为先,事系承祧, 义符致美。且圣朝追尊之日,即引汉氏旧仪,在汉氏封崇之时,复依何代故事?理 关凝滞,未协圣谟;道合变通,方为民则。且王者功成治定,制礼作乐,正朔服色, 尚有改更,尊祖奉先,何妨沿革。若应州必立别庙,即地远上都。今据开元中追尊 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皆立庙于京都。臣等商量所议追尊四庙, 望依御札并加皇帝之号,兼请于洛京立庙。"敕:"宜于应州旧宅立庙,余依所奏。" 案《文献通考》:后唐之所谓七庙者,以沙陀之献祖国昌、太祖克用、庄宗存勖而 上继唐之高祖、太宗、懿宗、昭宗。此所谓四庙者,又明宗代北之高、曾、祖、父 也。
其年八月,太常礼院奏:"庄宗神主以此月十日祔庙,七室之内,合有祧迁。" 中书门下奏议,请祧懿祖一室。后下百僚集议,礼部尚书萧顷等奏,请从中书所奏, 从之。 应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以大行山陵毕祔庙。今太庙见飨七室,高 祖、太宗、懿宗、昭宗、献祖、太祖、庄宗,大行升祔,礼合祧迁献祖,请下尚书 省集议。"太子少傅卢质等议曰:"臣等以亲尽从祧,垂于旧典,疑事无质,素有 明文。顷庄宗皇帝再造寰区。复隆宗庙,追三祖于先远,复四室于本朝,式遇祧迁, 旋成沿革。及庄宗升祔,以懿祖从祧,盖非嗣立之君,所以先迁其室。光武灭新之 后,始有追尊之仪,比只在于南阳,元不归于太庙,引事且疏于故实,此时须禀于 新规。将来升祔先庙,次合祧迁献祖,既协随时之义,又符变体之文。"从之。时 议以懿祖赐姓于懿宗,以支庶系大宗例,宜以懿祖为始祖,次昭宗可也,不必祖神 尧而宗太宗。若依汉光武,则宜于代州立献祖而下亲庙,其唐庙依旧礼行之可也, 而议谥者忘咸通之懿宗,又称懿祖,父子俱"懿",于理可乎!将硃耶三世与唐室 四庙连叙昭穆,非礼之甚也。议祧者不知受氏于唐懿宗而祧之,今又及献祖。以礼 论之,始祧昭宗,次祧献祖可也,而懿祖如唐景皇帝,岂可祧乎? 晋天福二年正月,中书门下奏:"皇帝到京,未立宗庙,望令所司速具制度典 礼以闻。"从之。二月,太常埔士段颙议曰: 夫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考礼经,以求故事。谨按《尚书·舜典》曰:"正 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此是尧之庙也,犹未载其数。又按《郊祀录》曰:夏立五 庙,商立六庙,周立七庙。汉初立祖宗庙于郡国,共计一百六十七所。后汉光武中 兴后,别立六庙。魏明帝初立亲庙四,后重议依周法立七庙。晋武帝受禅,初立六 庙,后复立七庙。宋武帝初立六庙,齐朝亦立六庙。隋文帝受命,初立亲庙四,至 大业元年,炀帝欲遵周法,议立七庙。次属传禅于唐,武德元年六月四日,始立四 庙于长安,至贞观九年,命有司详议庙制,遂立七庙,至开元十一年后,创立九庙。 又按《礼记·丧服小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郑氏注云:高祖巳下至祢四世,即亲尽也,更立始祖为不迁之庙,共五庙也。又按 《礼记·祭法》及《王制》、《孔子家语》、《春秋穀梁传》并云:天子七庙,诸 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此是降杀以两之义。又按《尚书·咸有一德》曰: "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又按《疑义》云:天子立七庙,或四庙,盖有其义也。 如四庙者,从祢至高祖已下亲尽,故有四庙之理。又立七庙者,缘自古圣王,祖有 功,宗有德,更封立始祖,即于四亲庙之外,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所以有五庙、 六庙,或七庙、九庙,欲后代子孙观其功德,故《尚书》云"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矣。又按周舍论云:"自江左已来,晋、宋、齐、梁相承,多立七庙。"今臣等参 详,唯立七庙,即并通其理。伏缘宗庙事大,不敢执以一理定之,故检七庙、四庙 二件之文,俱得其宜,他所论者,并皆勿取。请下三省集百官详议。 敕旨宜依。左仆射刘昫等议曰: 臣等今月八日,伏奉敕命于尚书省集议太常博士段颙所议宗庙事。伏以将敷至 化,以达万方,克致平和,必先宗庙。故《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 庙,大夫三庙。"疏云:"周制之七者,太祖庙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 祖,后稷也。商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 而已。自夏及周,少不减五,多不过七。"又云:"天子七庙,皆据周也。有其人 则七,无其人则五。若诸侯庙制,虽有其人,则不过五。此则天子、诸侯七、五之 异明矣。"至于三代已后魏、晋、宋、齐、隋及唐初,多立六庙或四庙,盖于建国 之始,不盈七庙之数也。今欲请立自高祖已下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伏 俟圣裁。 御史中丞张昭远奏议曰: 臣前月中预都省集议宗庙事,伏见议状于亲庙之外,请别立始祖一庙,近奏中 书门下牒,再令百官于都省议定闻奏者。 臣读十四代史书,见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唯商、周二代, 以稷、契为太祖。《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 玄注:"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后稷及文王、武王与四亲庙。"又曰:"商人六庙, 契及成汤与二昭、二穆也。夏后氏立五庙,不立太祖,惟禹与二昭、二穆而已。" 据《王制》郑玄所释,即商、周以稷、契为太祖,夏后无太祖,亦无追谥之庙。自 商、周以来,时更十代,皆于亲庙之中,以有功者为太祖,无追崇始祖之例。具引 今古,即恐词繁,事要证明,须陈梗概。汉以高祖父太上皇执嘉无社稷功,不立庙 号,高帝自为高祖。魏以曹公相汉,垂三十年,始封于魏,故为太祖。晋以宣王辅 魏有功,立为高祖,以景帝始封晋,故为太祖。宋氏先世,官阀卑微,虽追崇帝号, 刘裕自为高祖。南齐高帝之父,位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得为太祖,高帝自为太 祖。梁武帝父顺之,佐佑齐室,封侯,位至领军、丹阳尹,虽不受封于梁,亦为太 祖。陈武帝父文赞,生无名位,以武帝功,梁室赠侍中,封义兴公,及武帝即位, 亦追为太祖。周闵帝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于周,故为太祖。隋文帝父忠, 辅周室有大功,始封于隋,故为太祖。唐高祖神尧祖父虎为周八柱国,隋代追封唐 公,故为太祖。唐末梁室硃氏有帝位,亦立四庙,硃公先世无名位,虽追册四庙, 不立太祖,硃公自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之成例也。 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汉、魏之制,非有功德不得立为祖宗,商、周受命,以 稷、契有大功于唐、虞之际,故追尊为太祖。自秦、汉之后,其礼不然,虽祖有功, 仍须亲庙。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证明。秦称造父之后,不以造父为始祖;汉称唐尧、 刘累之后,不以尧、累为始祖;魏称曹参之后,不以参为始祖;晋称赵将司马卯之 后,不以仰为始祖;宋称汉楚元王之后,不以元王为始祖;齐、梁皆称萧何之后, 不以萧何为始祖;陈称太丘长陈实之后,不以实为始祖;元魏称李陵之后,不以陵 为始祖;后周称神农之后,不以神农为始祖;隋称杨震之后,不以杨震为始祖;唐 称皋陶、老子之后,不以皋陶、老子为始祖。唯唐高宗则天武后临朝,革唐称周, 又立七庙,仍追册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此盖当时附丽之徒,不谙故实,武立姬庙, 乖越已甚,曲台之人,到今嗤诮。臣远观秦、汉,下至周、隋,礼乐衣冠,声明文 物,未有如唐室之盛。武德议庙之初,英才间出,如温、魏、颜、虞通今古,封、 萧、薛、杜达礼仪,制度宪章,必有师法。 夫追崇先王、先母之仪,起于周代。据《史记》及礼经云:"武王缵太王、王 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尊为天子,宗庙飨之。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 太王、王季,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据此言之,周武虽 祀七世,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故自东汉以来,有国之初,多崇四庙,从周制 也。况商因夏礼,汉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请依隋、唐有国之初, 创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太祖。谨议以闻。 敕:宜令尚书省集百官,将前议状与张昭远所陈,速定夺闻奏。左仆射刘昫等 再议奏曰: 臣等今月十三日,再于尚书省集百官详议。夫王者祖武宗文,郊天祀地,故有 追崇之典,以申配飨之仪。初详太常礼院议状,唯立七庙四庙,即并通其理。其他 所论,并皆勿取。七庙者,按《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 之庙而七。"郑玄注云:"此周制也。"详其礼经,即是周家七庙之定数。四庙者, 谓高、曾、祖、祢四世也。按《周本纪》及《礼记·大传》皆曰:"武王即位,追 王太王、王季、文王。以后稷为尧稷官,故追尊为太祖。"此即周武王初有天下, 追尊四庙之明文也。故自叹、魏已降,迄于周、隋,创业之君,追谥不过四世,约 周制也。此礼行之已久,事在不疑。今参详都省前议状,请立四庙外,别引始祖, 取裁未为定议。续准敕据御史中丞张昭远奏,请创立四庙之外,无别封始祖之文。 况国家礼乐刑名,皆依唐典,宗庙之制,须约旧章。请依唐朝追尊献祖宣皇帝、懿 祖光皇帝、太祖景皇帝、代祖元皇帝故事,追尊四庙为定" 从之。 七年七月,太常礼院奏:"国朝见飨四庙:靖祖、肃祖、睿祖、宪祖。今大行 皇帝将行升祔,按《会要》:唐武德元年,立四庙于长安;贞观九年,高祖神尧皇 帝崩,命有司详议庙制,议以高祖神主并旧四室祔庙。今先帝神主,请同唐高祖升 祔。"从之。 汉天福十三年闰七月,时汉高祖已即位,尚仍天福之号。太常博士段颙奏议曰: "伏以宗庙之制,历代为难,须按礼经,旁求故实,又缘礼贵随时,损益不定。今 参详历代故事,立高、曾、祖、祢四庙,更上追远祖光武皇帝为始祖百代不迁之庙, 居东向之位,共为五庙,庶符往例,又合礼经。"诏尚书省集百官议。吏部尚书窦 贞固等议云:"按《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疏云: "周制之七庙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也。"。又云: "天子七庙,皆据周也。有其人则七,无其人则五。"至于光武中兴及历代多立六 庙或四庙,盖建国之始,未盈七庙之数。又按《郊祀录》王肃云:"德厚者流泽广, 天子可以事六代之义也。"今欲请立高祖已下四亲庙。又自古圣王,祖有功,宗有 德,即于四亲庙之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今除四亲庙外,更请上追高皇帝、光 武皇帝,更立六庙。"从之。《文献通考》:庄宗、明宗既舍其祖而祖唐之祖矣, 及敬瑭、知远崛起而登帝位,俱欲以华胃自诡,故于四亲之外,必求所谓始祖而祖 之。张昭远之言,议正而词伟矣。至汉初,则段颙、窦贞固之徒,曲为谄附,乃至 上祖高、光,以为六庙云。
周广顺元年正月,中书门下奏:"太常礼院议,合立太庙室数。若守文继体, 则魏、晋有七庙之文;若创业开基,则隋、唐有四庙之议。圣朝请依近礼,追谥四 庙。伏恐所议未同,请下百官集议。"太子太傅和凝等议:"请据礼官议,立四亲 庙。"从之。《五代会要》:和凝议曰:"恭以肇启洪图,惟新黄屋。左宗庙而右 社稷,率由旧章;崇祖祢而辨尊卑,载于前史。虽质文互变,义趣各殊,或观损益 之规,或系兴隆之始。陛下体元立极,本义祖仁,开变家成国之基,遵奉先思孝之 道,合据礼官议,立四亲庙,以叶前文。"从之。 其年四月,中书门下奏: "太常礼院申,七月一日,皇帝御崇元殿,命使奏册四庙。准旧仪,服兗冕即座, 太尉引册案入,皇帝降座,引立于御座前南向,中书令奉册案进,皇帝搢珪捧授, 册使跪受,转授舁册官,其进宝授宝仪如册案。臣等参详,至时请皇帝降阶授册。" 从之。 三年九月,将有事于南郊,议于东京别建太庙。时太常礼院言:"准洛京庙室 一十五间,分为四室,东西各有夹室,四神门,每方屋一间,各三门,戟二十四, 别有斋宫神厨屋宇。准礼,左宗庙,右社稷,在国城内,请下所司修奉。"从之。 其月,太常礼院奏:"迎太庙社稷神主到京,其日未审皇帝亲出郊外迎奉否。检讨 故事,元无礼例,伏请召三省官集议。"敕:"宜令尚书省四品以上、中书门下五 品已上同参议。"司徒窦贞固、司空苏禹珪等议:"按吴主孙休即位,迎祖父神主 于吴郡,人祔太庙,前一日出城野次,明日常服奉迎,此其例也。"遂署状言车驾 出城奉迎为是,请下礼仪使草定仪注。至十月,礼仪使奏:"太祖神主将至,前一 日仪仗出城掌次,于西御庄东北设神主行庙幄幕,面南。其日放朝,群臣早出西门, 皇帝常服出城诣行宫,群臣起居毕,就次。神主将至,群臣班定,皇帝立于班前。 神主至,太常卿请皇帝再拜,群臣俱拜。神主就行庙幄幕座,设常馔,群臣班于神 幄前。侍中就次,请皇帝谒神主。既至,群臣再拜,皇帝进酒毕再拜,群臣俱拜。 皇帝还幄,群臣先赴太庙门外立班,俟皇帝至起居。俟神主至,群臣班于庙门外, 皇帝立于班前,太常卿请皇帝再拜,群臣俱拜。皇帝还幄,群臣就次,宫闱令安神 主于本室讫,群臣班于庙庭。太常卿请皇帝于四室奠飨,逐室皇帝再拜,群臣俱拜。 四室祔飨毕,皇帝还宫。前件仪注,望付中书门下宣下。"从之。 显德六年七月,诏以大行皇帝山陵有期,神主将祔太庙,其庙殿室宇合添修否? 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聂崇义奏议曰:"奉敕,为大行皇帝山陵有期,神主祔庙,恐 殿室间数少,合重添修。今诣庙中相度,若是添修庙殿一间至两间,并须移动诸神 门及角楼宫墙仗舍,及堂殿正面檐栿阶道,亦须东省牲立班位,直至斋宫,渐近迫 窄。今重拆庙殿,续更添修,不唯重劳,兼恐未便。窃见庙殿见虚东西二夹室,况 未有祧迁之主,欲请不拆庙殿,更添间数,即便将夹室重安排六室位次。所有动移 神主,若准旧礼,于殿庭权设行庙幕殿,即恐雨水犹多,难于陈设。伏请权于太庙 斋宫内奉安神主,至修奉毕日,庶为宜称。又,按《礼记》云:庙成则于中屋刲羊 以衅之,夹室则用鸡。又,《大戴礼》及《通典》亦有夹室,察文观义,乃是备庙 之制。况新主祔庙,诸经有迁易之文,考古沿今,庶合通礼。伏请递迁诸室奉安大 行皇帝神主,以符礼意。"敕依典礼。 分类:正史 书名:旧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