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发展值得肯定,但能否成为传世经典,需要‘大浪淘沙’”。中国著名作家彭荆风2012年3月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网络作家们很有才气,且内容开放,思想自由,他们的作品有着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彭荆风认为,这是网络文学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网络文学作品大多创作周期较短,使质量受到一定限制。
“玉不琢,不成器。”文学作品创作周期短,难免存在打磨不精的问题,但也有成功的案例,彭荆风举例说,《盗墓笔记》的结构不错,故事也引人入胜,不但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在文学艺术技巧方面也很好。
作为中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83岁的彭荆风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以严谨著称,他花整整12年的时间创作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该作共修改了11次,手稿重达27公斤。在此经验之上,彭荆风认为,网络文学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经得住时间和读者的检验,必须精雕细琢。
“大众性的网络文学,好的坏的作品共存,严肃与不严肃的思想相互交错。”彭荆风表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都需要有时间的沉淀和丰富的人生体悟。吸引眼球只是其中一个元素,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当代中国开放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社会思潮,让众多的网络作家走到公众的视野。但是,真正对自己的作品负责的网络作家不多,尤其是对作品可能会带来的社会影响负责的人更少。“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但是有的网络文学在“高尚”方面是失败的。彭荆风认为,网络作家也应该树立责任意识、精品意识。
彭荆风是江西萍乡人,中国作家,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已出版作品20余部,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