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老王》赏析

 

    【芳草地】: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君临芳草地,与您一起赏读杨绛的作品《老王》。。。

 

 

 

 

《老王》

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①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②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③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④。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⑤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⑥,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⑦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⑧。

 

 

【注释】

① [塌败]塌陷破败。

② [默存]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的字。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③ [干校]这里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

④ [凑合]将就。

⑤ [伛]弯(腰)曲(背)。

⑥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⑦ [滞笨]呆滞笨拙。

⑧ [愧怍]惭愧。

 

杨绛《老王》的写作手法: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杨绛作品《老王》写于1984年,被选为初中教材。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

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

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含泪的微笑——谈杨绛《老王》的语言特色

作者:长清实验中学 董丽丽  

 

     杨绛先生的作品,语言平和冲淡却字字含情。《老王》更是一篇足以体现她“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 

  《老王》创作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悲苦不幸却善良真诚的老王深深打动。“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就用这样水波不兴的语言徐徐道来。“我常坐”,起笔就与下文“乘客不愿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闲话中”也就向我们介绍出老王的基本状况。作者以非常集中的笔墨刻画老王的“苦”。一是伶仃孤苦,“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二是谋生难,一只眼瞎,好眼也有病,别人先前“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也不是无端猜疑,“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半面肿胀、又青又紫”,但还有人嘲笑、污蔑他“大约年轻时不老实”;“我”却让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而且猜测老王眼瞎是因为“更深的不幸”。这段叙述看起来平平淡淡,有些幽默和调侃的味道,其实却蕴含鲜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对老王的同情、关怀,为下文老王知恩图报作铺垫,更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以践踏弱者为乐的世风的厌恶和批判。接着作者介绍老王住所的荒破,再写其困窘。 

  “我们从五七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谋生更加艰难,“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他才“可以凑合”维持生活。“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仿佛这样,“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作者用幽默诙谐的叙述写来,粗读令人忍俊不禁,再读却不觉倍感心酸,仿佛看到了老王脸上满足的笑容,更看到文字背后杨绛微笑的面颊上一双盈盈的泪眼。老王身患重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苦得不成人样的老王,还要挣扎着来到“我”家,作者着意刻画了他临终前的样子:瘦、僵。“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是总写,用“直僵僵”活画出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样子,“镶嵌”更是用得特别,传神地刻画出老王清瘦、单薄、僵直,没有一丝活气。“直僵僵”在全文出现了3次,他像一具“僵尸”,“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直”字写他僵直、艰难的动作,两手却都拿着东西——瓶子里竟是香油,包裹里竟是鸡蛋,如此珍贵、易碎的东西!老王这一路该是如何走来?巨大的悲剧感压在读者心头,终于催人泪下。  

  身体没病时,生活尚只能“凑合”,几月不出车,老王的境况之苦无法可想。但就这样穷困不堪,病魔缠身,他却省出来香油、鸡蛋;就这样直僵僵,羸弱不堪,他却硬撑着亲自送来香油、鸡蛋,如此之苦,更见其善!作者还通过回忆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肯收钱等生活片段再现老王的老实厚道、知恩图报。临终前送香油、鸡蛋不收钱,他是要最后一次感谢杨先生一家对他的同情、关爱、照顾和尊重。如此之善却如此之苦,更突出其“不幸”!作者在结尾写道“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自己在老王生前不曾真正了解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没能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他改善处境,改变不幸而惭愧不安。“文革”爆发后,杨绛一家受尽了屈辱和蹂躏,夫妇先是被迫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来女婿德一含冤自杀,全家被迫离家逃走……忆及那些“含泪”的往事,杨绛却淡淡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想起的却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怎能不感叹、敬重于杨先生那种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中评价说,杨绛的文学语言“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此言真是一语中的。 

 

 

 

细读《老王》

作者:刘瑜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巴金曾这样说过:“友情从这里开始,苦难巩固它,欢乐装饰它,在寒冷中我感到它的温暖,在黑夜里我感到它的光辉。”蹬三轮的老王与作家杨绛的交往,在那个“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使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凄苦与艰辛,也体会到他们人性的真诚与善良。 

  作者笔下的老王,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憨厚老实,质朴善良,酷似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鲁迅笔下的闰土以及老舍小说中的骆驼祥子。 

  这篇文章的叙述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在“三送”中,一是老王因为给人家送冰,所以顺带给作者一家送冰,这样可以“车费减半”;二是在“文革”中,作者一家落难,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不避嫌疑。很热心地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尤其是那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的问候,其中蕴含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人性关爱;三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并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临终前,挣扎着把他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这“三送”,可以看出他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 

  作者也特别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当老王的载客三轮变成平板三轮后,生意不好做,作者就关切地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而且作者的女儿也关心老王,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由此可看出,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并没有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同样给老王以尊重、平等与理解,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文中有两个词特别形象生动,“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里的“强笑”、“镶嵌”不但准确,而且很含蓄,透露出作者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却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和悲痛。 

  这种友好善良的人性品质让我们感到些许的欣慰,在那个“文革”恶的年代,人们之间还有温情存在,人性尚存。 

  文章结尾写到:“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呢?杨绛真的很幸运吗?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放心。”由此可见,作者一家人生活的并不好。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受了许多苦。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以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而作者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千万个善良的逝去的不幸者中,作者幸存了下来,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中最后一句原文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呢?从“三送”中可以得知作者在物质上是没有让老王“吃亏”的,不管是附带送冰、送先生上医院还是送来香油和鸡蛋都是付了钱的,按道理说不上“多吃多占”,更谈不上“愧怍”!但作者却是“几年过去了”才“渐渐明白”,看来作者一直在思考自己与老王的交往,这一切是真的让她“愧怍”不已!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自己身体多病,省吃俭用,将省下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还说“我不吃”,这对作者而言,就是“多吃多占”,更何况自己因为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而曲解了别人真心的帮助。当然有许多东西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真挚的感情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觉得自己是“拿钱去侮辱他”,心中很是“愧怍”。 

  作者心中感到“愧怍”,写了此文来纪念那位曾经丢掉的老朋友,可知作者依旧是心中充满了慈爱,一颗善良的心永没改变!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