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为主宰浅论

腰为主宰浅论

腰为主宰浅论

杨澄甫《术十要》中第三项,曰:"松腰";指明:"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这段话不长,却字字句句皆珠玑;与《论》中"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势歌》中"刻刻留心在腰间",《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气若车轮,腰如车轴"诸言皆相吻合,决不可等闲视之。 学、练拳常有之大弊,为腰不转、不活、不松,僵力、拙力、硬力遍布于手、臂、腿、脚,用力完全失却拳"腰为纛",带动全身,大松大软之本意。习拳者就这么着练上十年、二十年,也不可能窥太极拳之门径,徒然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腰之僵硬,乃人之通病。因为在生活中,凡人皆大抵无转腰、松腰,以腰之转动带臂、腿而至手、脚之日常动作也。凡人练拳架多年,而无腰之转动、松软,就已背叛了太极之要旨。内家拳传诵之"太极腰、八卦步",这六个字,当然就完全落空。 松腰既然与日常习惯相背,学拳式、盘架子的过程中,就不能不专而注之,习而练之,时时牢记并实践"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之言,才能有所得、有所进也。 可惜得很,大多数学练太极拳者,腰部均不转动或少转动,多多少少皆得僵死之病。 如有志于求太极拳之"真"的有心人,无论年龄大小,均宜在练拳架之起始、之全过程中,苦练腰转动、松软、轻灵之辅助动作。其法乃端坐椅凳上,全身放松,虚领顶劲,腰自然松直,闭目舐舌,七分意守丹田,三分意用在左右转动腰际。冥想"腰为车轮",则左右转动腰部,自感如横划阿拉伯的"八"字;以意行气转腰,始则十数度、数十度,而后约一百八十度。数分钟后,如有疲累感,便是有僵力在腰,于是再求其沉着松软,再求自己的手、臂、肩、腿、脚、体无任何硬力在,再转挤腰,便是正途,可臻佳境。 这种练习法,乃舍却所有的手、脚、肩、腿的动作,而专注于腰部之松软、转动也。腰不松软,就转不灵、转不动;不转腰,就得不到腰部之松软,一而二,二而一也。 以杨式太极拳之"预备式"为例,立身中正,虚领顶劲,两臂下垂,全身放松,颈宜直,膝微曲,此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之起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句中的"无极"势。习练太极拳者取站立之"预备式",维持此式不变,在上述之坐式转腰若干年月后,再练立式转腰,还是七分意守丹田腰际,三分意渐布全身至手脚端部,求其大松大软之中,微有鼓荡之意。 久练此二式之外,按此要领,随时随地皆可练松腰、转腰。惟意守丹田腰际,松、软、匀、慢,转腰,此二"要点"得须守,理解与做到腰转动幅度不大,亦可得其益,或其功也。 "腰为主宰"这四个字,实为极难;但不得不练,不得不求,否则上下肢体决然不通,身心必然散乱。"主宰"两个字的意思,在于腰转动在先,再带动肩、腿。臂、掌、脚,皆无分毫之僵力。上肢之动,有点像老人晨练之甩手活动;下肢之动,有点像八封掌之趟泥步,而其松软尤为过之。 这种以腰转动来带动全身四肢,是"周身一家"之体现,亦太极拳之精髓所在。而学练起来又极难,因为这样以腰为主宰的"周身一家",与人们日常用力的习惯完全相反,与常识完全相反。 学、练太极拳之通病在于"形似"而缺"神似"。在于以手、足练拳,而腰部僵硬,更无腰转动而带肩、腿之可能。腰不松软,什么"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什么"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就都成了空话。 以腰转动,带动四肢,或坐或立,皆可分练。练上肢,是上肢完全松弛无力,七分意守丹田腰际,匀松缓缓转动,三分意先注于肩部,求其大松大软,两臂便有前后曲线摆动。这种摆动的自我感觉,积而蓄之,其后,便可在盘架子时候,时刻用之于不同上肢之拳式。 转腰而动腿、脚,更是难上难。但不学会、练熟,却又是决然不行的。其法在于上身、上肢完全松软,七分意守丹田腰际,三分意注髋骨之灵活松软,被腰转动带动之左腿脚或右腿脚,被转动的腰带动,自然前移或后退。完全无力之脚掌,可任其在地面上极轻极软地被拖动,不必人为地提举离地。此谓之真虚步。练习者亦须留神积聚这种先转腰,以转腰带动大腿动作,小腿与掌则完全松弛无力之自我感觉。如此练习日久,才能略得"腰如车轴"、"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之意。 腰部的整体运动,可分为四:前后、左右,形成孤形运动;旋转,形成圆形运动;沉降与提升,形成上下运动。有学拳教拳者,把腰部运动定位、定势于一个平面上,就取消了腰与体之起伏动作,既消灭了沉降力,也根除了提升力与腿足的软弹力。 身、臂、腿、脚得完全松柔,才能做到以沉劲为主。每一拳式,俱有起有沉,时日既久,脚可全盘松柔,双腿才能有自然的软弹力。腰部的转动,圆形、弧形的轨迹,便会有不同角度平面之倾斜度。如此,松胯、开挡就自然而得矣。 太极拳式中,以转腰而带动四肢之原则,须贯串始终。练此较难之拳式如:"左右倒撵猴"、"左右分脚"、"转身左蹬脚"、"左右打虎势"、"回身右蹬脚"等,则须勤练、久练,按上述要领,重复几十遍,几百遍,尤须"默识揣摩",方能得其精要。"左右搂膝拗步"、"左右倒撵猴"四式,都要转腰一百八十度;求其始终匀净与松软,乃其难处,乃其要旨也。 习拳者于此渐有所悟、有所得、有所积蓄,得其自然,则其手掌走极细小的弧形,皆腰走弧形之转动,带而动之者也。当然,有时小臂亦有弧形动作,可能略快于、或略慢于腰之转动,并兼有左旋右转之小动作,这才能形成腰有螺旋力,而小臂与掌同时有缠丝劲。这样的太极拳,才能"以心行气",才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才能登堂入室也。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