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使劲儿,要有"渗"的意思!

不要使劲儿,要有"渗"的意思!

不要使劲儿,要有"渗"的意思!

记述汪脉传人朱春煊的事迹和心得,作者不考。心得者,无意求之,有心得之!
    师爷非常平易近人,对人非常忠诚。我从小跟师爷接触,那时住北京站,两家互有走动。等大了以后,我爸告诉我,你不要听别的,你好好听师爷的"断劲"。每次去的时候,我就哭着喊着让师爷多走"断劲",说走别的不听,师爷也没辙。
    师爷给我讲了好多故事启发我,讲了很多他怎么挨打,讲的都是杨少侯如何打他。
    举个例子吧,他那时候是小孩,有时候早上跑到杨家去练拳,什么目的呢,就是给杨少侯看,表示没偷懒。有一次,练到半截,杨少侯就叫"进来,练得什么?不对,伸手",这一伸手,杨少侯两个手指一点,他就撅着屁股从窗户出去了。还有一次,也是被叫进去了,杨少侯两个手指头一弹,也是撅着屁股出去了。
    师爷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曾经来了一个练八卦掌的问师爷看他怎么样,给提提他意见,这人每天在城墙跑道上下二十次,功夫下大了,我师爷说" 你功夫太好了,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一个练别的拳的,每天在院子里来回打拳,后来院子的主人不干了,说你赔我砖吧!"就是说练拳应该轻灵。
    这些故事对我后来都有很多启发,我们研究汪脉应该追求什么?
    师爷给我的第二个印象,他身怀绝技,功夫太妙了,我就没有见过这么干净的推手,一张手人就飞出去了。
    讲几个故事,我有一个师叔,叫张永昌,人十分忠诚老实,非常下功夫,就是体会不到里头内涵的东西。有一回我师爷去他们家,他的两个儿子就说:"您这拳没用,哪能打人,您看我爸练多少年了,我们俩一滴溜就给扔床上去了。"师爷说:"不是没用,是你爸还没练到那儿,你不信你看我这手",就这么"啪"地一拍,人就从院子的这头到那头了。
    我还有个师哥叫张铭心,那是有名的大力士,二百多斤,力大无穷,我师爷的这个手指头,就是中指一呼扇,出去好几丈。
    这些故事中的当事人都还健在。
    第三,我师爷是一个非常非常谦虚的人。
    咱们在北京市练过好多年拳,有谁听见过汪永泉打谁?实际我师爷汪永泉真打过人。
六十年代,有一个人,身高一米八,出言对师爷的师哥不尊重,进门就找汪永泉比试拳。两人一接手,那人一下子就飞到墙犄角那儿了,身上穿的棉袄撞到墙上都开了花,起来说:"小子,你等着--",一会儿又叫了一个穿西装革履的,同样一手还是扔那儿了。
    师爷功夫这么干净,但从来不炫耀自己,从来不轻易跟人动手。
    这三点永远记在我心中,现在我师爷的音容笑貌就在我脑子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师爷点拨我,我爸教我学拳,但是我觉得对不起前辈。
    我师爷是特别喜欢我。我小时候,因为我师爷在协和医院,我爸也在协和医院,那时我爸是个管理干部,那时候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关系跟现在大概不一样,我师爷也特别尊重我爸,爷俩儿都是互相尊重。那会儿,我爸虽然跟师爷学拳,我师爷没打算收他,因为之间好像有个距离。
    那时候我还很小,师爷见到我就搂我脑袋说这孩子挺好的,其实我是最不好的,最淘气的孩子,最不听话的孩子,都说"赶明儿这怎么升小学呀?"师爷是喜欢我,但是我没有好好练拳,我瞒得了谁,也瞒不了我这些师哥。
    我从小就不喜欢(练拳),我这个人是不服管,越管我我越逆反心理,越让我干什么我越不干什么。
    实际上,我师爷教过我什么?我爸教过我什么?我可以告诉大家。
我师爷告诉我,"练的是它"(伸出中指比划)、"乾三连,坤六段"、"三丰,三丰",老是这么说。我到现在还没完全弄明白。
    师爷还教我一个"蜣奂钒础保涛乙桓觥奥ァ薄br />     教我的"蜣奂钒础笔鞘裁矗壳谱啪驼饷瓷碜右换危颉薄ⅰ稗邸薄ⅰ凹贰薄ⅰ鞍础保ǖ笔保┪也欢谜飧觥蜣奂钒础保裁凑馐恰蜣奂钒础保肯衷诰吐昧耍褪且簧焓帧蜣奂钒础倍荚谄渲校谝猓辉诹Γ辉谛危几芯醯接械隳歉鲆馑肌br />     还教我一个"搂膝"--先打斜再打正,因为这"搂",你一斜就"搂"了。
我师爷就教过我这么多。
    我跟我爸学了些什么?我跟我爸学了两路拳和"点劲"。
    我爸叫我先好好练拳,我就不好好练拳,人家在练拳我在这里摸手,后来把我轰走了,不让我上他练功的场子去。
    可是我跟我的那些师兄弟们都非常好,我的这些师兄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我"打轮推四手"是师兄教我的,后来的几路拳是胡立群教我的,但是我打得也不好,也不敢教人,也不敢当人练。
    我更感谢的人是李和生师哥。那时李和生师哥已经成名了,在日本教拳,打败日本人,满处讲学,功成名就。有一次到我家找我,要把那个传给我,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我永远不能忘。但是说教给你,你不去努力,也是得不到的。
    我父亲后来腿不好,下楼困难,练拳的场子眼看要散。宋师哥、许师哥六七个人到家去了,说让老四下来,领着大家伙儿,我爸就同意了。这一下就给我推前头去了。因为我是不努力的,不想动脑筋的,可是这时给我叫出来,大家这么信任我,就把担子压我身上了,从那时起我就有责任,我不能让这个摊子散了,我要把这个摊子组织好,必须要以身作则,必须要努力,必须要做好。
    从那时开始,就是九六年年底,我开始把心思用在拳上。于是不到年龄我就退休了,一个当然是父亲有病需要照顾,一个还是练拳。这时候好多人就回来了,工体到今天这么兴旺,跟我的师兄弟都有关系,我们在一块儿研究老师讲的东西,都在不断进步。
我没有什么高深的技艺,我就在最简单的问题上聊聊我的体会。
    我回忆起来就是,我爸讲课,他的学生很多,分批讲课,每个礼拜都排满了。讲完了课以后,我们就按老师讲的出去摸,当时挺有收获的,第二天又没了。讲了第一个,我们又等着老师讲第二个。

    也许这一生我们追求半天没得到(太极的真谛),就像我爸或者五师叔,没有追求到这个东西,但是他没有放弃,他也还让我们沿着他们的路继续走下去。我们接过这个棒子,我觉得我们都有这个责任,既然我们是汪脉的人,就应该得到汪脉的真谛,我想大家也会得到这个真谛。那就要我们共同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研究它。

    绝对不能说我能给人推了或者别人推不着我了,你们就心满意足了。那就太低级了。反过来就说,我觉得不要以胜败论谁练得好。谁符合汪脉的理论和要求谁就好,不符合还是不好,你把人打了也不好。

   我们要从基础上下功夫。基础得不到,你怎么就能得到那个呢?你连劲都不懂你就能得到那个了?话又说回来,你不懂劲,你的拳就练不好,推手是检验拳架的,那么你拳架练不好一推手就知道了。我们学了几十年,你还跟人杠,你还跟人瞎推,就说明你的拳练得不好,练拳是有要求的。

    我觉得刘金印师叔讲汪师爷里边的东西就比较透了,他说拆架子,拆手要分劲,要入化,这系列的东西,你必须融会贯通,你把这一个一个地学会了没用,你要融会贯通了才有用。

    拆架子不过就是颉⑥邸⒓贰础⒉伞、肘、靠八个架子,八八六十四手。我可以走蚓⒌氖裁词裁矗铱梢宰咿劬⒌氖裁词裁吹鹊热绾巍2鹗志褪悄惆颜飧鼍⒂檬直硐殖隼矗缓竽阍侔颜庑┚⒏址挚缓笕诨峁嵬ā⑷牖憔陀型锏阶罡呔辰纭K哉庑┒鹘谈阋院笤趺慈诨峁嵬ň褪悄阕约旱氖露皇抢鲜Φ氖露鲜υ趺锤闳诨峁嵬ㄑ剑烤拖M阋桓鲆桓龊煤醚Ш昧耍桓鲆桓鋈チ罚缓蟀阉诨峁嵬恕/p>

    太极拳内外相合,有内有外,我们练拳的时候有没有这个概念?说我在这个蚶锩妗坝心谟型狻保阍诙氖焙蛳氲搅恕坝心谟型狻绷嗣挥校勘匦胗懈拍睿忝挥姓飧拍睿闼滴易叩妹酪坏悖酪坏忝挥谩U庾耸莆倚∫坏阌惺裁从茫笠坏阌惺裁从茫空馊煌夂蹩购徒舸眨煌夂醮笾行。咧械停愕淖耸贫嗉父觯涫稻褪侨吒鍪阶樱薹鞘侵馗炊嘁坏恪N颐谴蛄税胩烊滴艺飧鱿窭鲜Γ窭鲜ο裨谀亩客庑蜗瘢锿废衤穑/p>

    功夫上手,我师爷特别强调这个手的问题。功夫上手,有人说是劲上手,实际上是把你学的那些东西用手表现出来,通过意用手来表现出来。(所以),手的问题非常重要。

    我(曾经)请汪师叔走过几路拳,还真好,真有我师爷的味儿,尽管没有下功夫练,但是他听过,练过,知道是什么味儿。这些老前辈都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去体会去学他们那个味儿,去学他们精华的东西。我上回去了就跟汪师叔学了东西,汪师叔告诉我说,你不要使劲,你要有"渗"的意思,我有时候就要使劲,给我启发就很大。我觉得我们做小辈的要谦虚点,不要看不起老前辈,他们听说那点儿我们还没听说过呢!

    比方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之处气亦通","先而意动,始而劲动","用意不用力"我们好好去体会这些歌诀,我们每一举动的时候,是意先动的吗?准是这手先出来的,意跟不上,这些基本的东西需要我们好好去琢磨琢磨。

下面讲讲接手的问题,我们走的是"动中动"还是"动中静"?这也需要我们去好好体会。两人一接手,手往这儿一搁,你让他动,他动不了,你这里什么都没有或者你这里是瞎动,人家可不就瞎动吗?两个人就成了角力,就成了"争"。所谓"要点不要面",你要什么"点",哪来的"点"?

    "听"、"问"、"化"、"拿"、"发"等等,你的"听劲"有吗?研究过没有?我怎么"听"?(是)我的问题,大家也是这个问题。过去我就是傻在那儿,往这里一摸,"我听着呢",实际上,人家一动,坏了,我没辙了,就说明我没有"听劲"。

    "听"是一种"劲",一种"定",一种"静"。我们在这里"静"的是什么,"静"的是这地儿(手),我听着呢,问着呢。所以我就说,听是一种"劲",太极劲,它就是圆活的,变化无穷的,所以它就不是跑,不是顶。

    接手第一步就是"听"。假如说我们一搭手就是"听",对方动不了了,或者这一动就给你发现,找出方向来了,你就对了;他能动,能进攻你,说明你"听"得不对了。

    "听"、"问",你要是"听"了,你就可以"问"。实际我认为"听"是什么,就是一个"听",别给它复杂化,是一个简单东西。他一动,你什么都"听"得到,你能知道他的定向,他的劲端、劲源在哪儿,你要是知道,你找出方向来,他就出去了。

    "问",它是一个"意",意产生出的一种劲,有意就有气,这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你不要找那个气,气在哪儿呢?摸不着。

   手掌握着自己的中正安舒, 听、问、颉⑥邸⒓贰慈坑檬直硐殖隼础D憷舷敫思虺鋈ィ馐遣豢赡艿摹蚓褪颍虻幕∩希憧梢杂玫诙鼍ⅲ梢杂玫谌鼍ⅰD阋挥颍思乙且煌颇悖憔兔挥斜鸬亩鳎憔兔挥泻笤N彝舛颍焕矗揖涂梢赞鬯⒖梢约匪蚴蔷渤龅囊桓龆鳎馐俏业奶寤幔蠹遗械亟邮堋/p>

    "正"、"侧",我师爷给我讲的"正"、"侧",说你没有"正"哪来的"侧"呀,你没有找来这个(正)点,你哪有的侧点?原来我们摸点,摸这、摸那都顶,可不摸哪儿都是正。这你有了正了才有那侧。实际咱们讲的都跟中国的哲学(有关),有了它才有它,不会孤立存在的,太极就是一个深奥的哲学,一个简单的道理。

    手是干什么的呢,手是给劲指出方向的。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指出去,顶着你愣想指出来,不可能。假如说,我这里问着人家,他一顶我,我找出一个方向来,在不丢这个点的情况下,你指出一个方向,往那个方向打,你就有了。没有(这个点),你指就没用,人家就给你扒拉走了。

    我爸讲的,"不丢不顶",就是不丢"顶点",你要得着对方的顶点,顶点就是对方里面的"中"。过去我们不懂,老找这个顶点,越找越没有,其实就在那儿呢!这是自己的感觉,老师教你那东西,你自己去感觉,不要说老师不告诉你,老师都告诉你了。这个顶点,他摸着是,你摸着不是。

    我们跟老师学,(要)学老师的思想,老师讲的是他的思想的体验,你要跟他碰出火花来了,你就得到了。
    一天早晨,汪永泉到杨少侯家的时候,杨少侯还没起床。汪永泉想,趁老师还没出屋,先在院子里走走拳吧,一来温习这段时间的功课,二来表示自己也算勤奋,没偷懒。他两趟拳走下来,自觉浑身舒坦,微汗待出,心中正有些得意,猛听得屋里一声喝:"练的什么玩意儿?进来!汪永泉吓了一个激灵,赶紧三步并做两步进了屋。
    进屋一看,杨少侯已 端坐在椅子上,问道:"你练什么呢?" 汪永泉直纳闷,"我,我练太极呀。""练太极?你走一个我看看" 汪在山出手刚一比划,杨少侯就说"不对!",再一比划,杨少侯还说"不对!",汪永泉不禁有些忿忿,问道"那什么叫对?" 杨少侯说"你来打我!",汪永泉摆好架势,一掌推过去,杨少侯轻轻一化说"你就这点吃奶的力气?没出息!",汪永泉顿时满脸通红,恼羞成怒,暗运气力一个打虎拳直奔杨少侯心窝。汪永泉后来回忆说,"大先生(杨少侯时称大先生)在我拳快到的时候,伸出两指点在我拳心,然后朝窗户的方向屈指一弹,整个人就被一股力道生生拔起,斜着上了炕,根本收不住脚,撞开窗格撅着屁股直接飞出了屋",扑倒在地。身后飘来一句话,"这叫对!"
    汪永泉从杨少侯家回来,满身尘土,满脸委屈,其父汪崇禄见状就问怎么回事,汪永泉嘟囔着说出事情原委,汪崇禄乐了,说道"小子啊,给我记住了,今后学就学大先生那个核儿!"
    杨少侯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当时号称京城太极第一大家。他很少手把手教拳,出手就走劲,让人直接体会,学员与他搭手往往鼻青脸肿,容易心生怨愤,半途而废。汪永泉也有鼻青脸肿的时候,但他牢记了爹的话,立志要学大先生功夫的核儿,因此经常自告奋勇给杨少侯做靶子表演推手,从不断被发中悉心体会太极内功之奥妙。
汪永泉是我师爷,曾有机缘向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父子三人学习太极拳多年。他和我讲这些往事的时候,提的最多的话就是"要学那个核儿"。那时我年轻气盛,并没有完全领悟,走了很多弯路。这些年我不断总结、回顾前辈们的教诲,才体会到所谓的"核儿",其实就是 "一接点中求"。
    太极拳谱里有段歌诀,描述了太极拳技击的身形手法:
    手如刀锯身如猴,辗转跳跃不停留,
    千着变化中心在,全在一接点中求。
    我师爷说,杨少侯一辈子与人过手,从来都是左手背在身后,右手伸出两个手指一点,对方就飞出了圈外,多伸出一个手指就算输。而我师爷汪永泉与人接手,两手轻轻一抹,对方就飞出一两丈外;我父亲朱怀元大拇指在四指上一撮、两手一递,能把对方腾空贴到客厅墙上;这些我亲耳所听、亲眼所见的神奇功夫,都是"一接点中求"的最好的诠释。
    "手如刀锯身如猴,辗转跳跃不停留",说的是身形。
    年轻人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如"字。手如刀锯,是比喻我方手如待敌之刃,听清敌方出劲意图,敌方蛮拙之力必迎刃而解;如果理解为拿手去砍人锯人,则是乱动妄动,必为敌所破。身如猴,辗转跳跃不停留,是比喻我方身形灵活,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走,虚腿能抬,时刻听清敌方劲力,敌方必为我方牵制,如顽童遭戏;如果理解为像猴一样上窜下跳,则是自寻烦恼,累己伤己。
    "千着变化中心在",说的是心法。
    千着变化中心在,很多人理解成"重心在",以为是要保持重心,大家知道重心越低越稳定,所以一些人的拳架越打越低,几乎贴地而走,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中心在,就是心不散乱,管它对方千招万变,我方的意图明确,由心而出。心不散乱,神就不会散乱;神不散乱,形就不会散乱;形自然和谐,劲力就通达所至。打个比方,就像用筷子夹菜一样,我们要夹什么菜,意图明确,我们根据经验在瞬间判断出菜的分量和软硬,手法配合意图,筷子夹菜的动作自然和谐,一气呵成。如果夹菜时聊天说话分心走神,筷子要么停在半空,要么在盘子里翻江倒海,不知所终。
   "全在一接点中求",说的是手法。
    接手是一瞬间的事情,两人过招,一接手,就应该能分出胜负。所谓接手就是接点,接对方的中心点。如果说中心点是对方劲源,那劲端就是对方肢体的末梢;接劲端是为了点劲源,点劲源是为了走劲端,二者互为依托。
    点,又分实点和虚点。实点,顾名思义就是实手相接时,点问对方的劲力,再作判断和反应。虚点,又称空点或神点,是一方功夫达到相当境界的时候,还未与对方接手,就用意或神点住对方,一旦得机得势,直接出手指出劲的方向,或甩手不要,对方身体失中,必然跃出或扑跌。
    当然,实点也好,虚点也好,指的是内劲的方向,并没有某种固定的姿势动作。杨少侯能用二指点人发人,用二指接拳,并不是因为他练过铁砂掌、二指禅什么的,而是用二指点问对方的劲力,听清之后迅速一断,这时对方已经失中飘忽,再指出自己内劲本来要去的方向,来者"如球碰壁还",所谓点断发。我们说的断弹、断冷,也是指的这种点断劲。只不过,这一切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大家看到的现象就是来人被杨少侯用二指发出,以为有神,于是将太极功夫神秘化,复杂化;殊不知这是杨少侯经过多年潜心修炼而成,大家懂得了太极拳的一些道理,经过训练体悟,同样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一接点中求,很多练家子都听说过。但是,求什么,却各有各的理解。有人求的是密方,有人求的是奇巧,有人求的是胜负,有人求的是功名。我年轻时,有过几次无心而为的绝唱,扬手将人发出十多米远,众人一喝彩,自己脑子发热,就总想将人发得更远更漂亮,执著于形,结果越追反而离目标越远,弄得自己痛苦不堪,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我才悟到,一接点中求,求的就是一个静字。那段歌诀中,"手如刀锯",求的是静;"身如猴,辗转跳跃不停留",求的是静;"千着变化中心在",求的是静;"全在一接点中求 ",求的还是静。至于发人的远近、高低、轻重,则完全要看当时的机缘条件,切不可一概而论。
    两人过手,动中求静是万能。心不散乱,心手合一,彼此之劲不混合,才能静中生动。生动则灵,灵则巧,巧则近化。杨少侯身材瘦小,神色清秀,似无缚鸡之力,却能将太极修入化境,独承浩瀚威名,原来就在于内心的静。

太极高手朱春煊---祝大彤

    朱春煊,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先生的徒孙,为其大弟子朱怀元之子。朱春煊幼年,家与汪先生住宅咫尺,时常过去看师爷。师爷汪永泉跟前有不少弟子,学生来学拳,院子大,有练拳的,有站桩的,他最爱的是听汪老爷子说拳。回到家又听父亲给学生讲课说拳,听劲发人...
    春煊对传统太极拳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春煊和我很投脾气,他没有门户之见,我专攻吴式太极拳也没有门户偏见,我们聊起拳来十分投机。春煊言必提师爷在拳上的主张,从拳理中体验深刻,可谓"活学活用"。春煊常说:"太极拳本来很简单,被现在的人搞复杂了。"
    春煊身怀太极拳松空绝技,待人谦虚,和善,只要说拳毫无保留。按他说的拳理操作,极易把握,以此法可以将春煊打出去。他笑着说:"你作对了,我就出去!"他给别人说拳,手把手试验,做对了,他便被打出去,这是一种美德,也是难能可贵之处。社会上常看到将人打出去从不说道理他每天上午和晚上在工体练拳,凡认识的不认识的,来到拳场,有的说:"向朱老师学习"。他忙着笑笑说:"一块研究,多交流。"从不说"我教你","你不对"这种有伤对方自尊的话语。春煊为人平和,低调,从不说高深的理论,也不想独占太极松空绝技,敞开心扉,尽说修炼之法,怕你不懂,故反复介绍。
春煊说的拳理简单,用则灵。有一位朋友被对方掌推在胸上,推方用力推,防方晃动胸部以手力捋,力碰力僵持住。春煊见此情景忙过去笑着说:"太极可不是力气活,使这么大劲累不累?咱这太极拳是用意听说过吗,用意不用劲",他想了想说,"哦,这是李亦畲大师说的。"说罢,请两位轮流象刚才那样用力推他的胸部,俩位都推了一次,谁也没敢推,手掌还没推上春煊的胸两只脚已经晃悠人往上冒,张着两掌发不出力。朱老师给他们解释说:"对方推你胸,你别想胸,你周围那么大的地方想哪儿他都得出去。"话语不多,这里边蕴涵着劲与松,力与空的深刻哲理。太极拳绝对"不是力气活",春煊说太极拳是思想,一想便是。记得朱怀元大师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关于推手的法则,他说:"对方扑来,周围都是你家的地方,你请他到哪边坐他便到哪儿去。这时你要是用力拉,用劲拽人家可不听你的。"太极推手就是这么简单。
    与时俱金,简单,简捷,如果十年数十载练来练去练不好太极拳,内功不上身,你该改变思维方式,对太极拳重新认识。春煊认为传统太极拳的修炼,先解决修炼者对太极拳的认识上的烦琐,首要是"解决思想问题",什么思想问题呢?凭多年与春煊接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朱春煊,杨式太极拳家汪永泉先生的徒孙,为其大弟子朱怀元之子。朱春煊幼年,家与汪先生住宅咫尺,时常过去看师爷。师爷汪永泉跟前有不少弟子,学生来学拳,院子大,有练拳的,有站桩的,他最爱的是听汪老爷子说拳。回到家又听父亲给学生讲课说拳,听劲发人...
    春煊对传统太极拳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春煊和我很投脾气,他没有门户之见,我专攻吴式太极拳也没有门户偏见,我们聊起拳来十分投机。春煊言必提师爷在拳上的主张,从拳理中体验深刻,可谓"活学活用"。春煊常说:"太极拳本来很简单,被现在的人搞复杂了。"
    春煊身怀太极拳松空绝技,待人谦虚,和善,只要说拳毫无保留。按他说的拳理操作,极易把握,以此法可以将春煊打出去。他笑着说:"你作对了,我就出去!"他给别人说拳,手把手试验,做对了,他便被打出去,这是一种美德,也是难能可贵之处。社会上常看到将人打出去从不说道理他每天上午和晚上在工体练拳,凡认识的不认识的,来到拳场,有的说:"向朱老师学习"。他忙着笑笑说:"一块研究,多交流。"从不说"我教你","你不对"这种有伤对方自尊的话语。春煊为人平和,低调,从不说高深的理论,也不想独占太极松空绝技,敞开心扉,尽说修炼之法,怕你不懂,故反复介绍。
春煊说的拳理简单,用则灵。有一位朋友被对方掌推在胸上,推方用力推,防方晃动胸部以手力捋,力碰力僵持住。春煊见此情景忙过去笑着说:"太极可不是力气活,使这么大劲累不累?咱这太极拳是用意听说过吗,用意不用劲",他想了想说,"哦,这是李亦畲大师说的。"说罢,请两位轮流象刚才那样用力推他的胸部,俩位都推了一次,谁也没敢推,手掌还没推上春煊的胸两只脚已经晃悠人往上冒,张着两掌发不出力。朱老师给他们解释说:"对方推你胸,你别想胸,你周围那么大的地方想哪儿他都得出去。"话语不多,这里边蕴涵着劲与松,力与空的深刻哲理。太极拳绝对"不是力气活",春煊说太极拳是思想,一想便是。记得朱怀元大师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关于推手的法则,他说:"对方扑来,周围都是你家的地方,你请他到哪边坐他便到哪儿去。这时你要是用力拉,用劲拽人家可不听你的。"太极推手就是这么简单。
   与时俱金,简单,简捷,如果十年数十载练来练去练不好太极拳,内功不上身,你该改变思维方式,对太极拳重新认识。春煊认为传统太极拳的修炼,先解决修炼者对太极拳的认识上的烦琐,首要是"解决思想问题",什么思想问题呢?凭多年与春煊接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 不要将太极拳看的过于玄奥,或者精深难求,学不会弄不懂。自然,简单,虚空,不要刻意去修炼。春煊推手很简单,自自然然,推不上他。
    2. 怎样练拳就怎样推手,身形不要慌乱也不要主动,也不要妄动。推手不是力气活,不用强力拙力,要虚实分清,对方推来。不要想着被人推的部位,顺人之势,屈已从人,往身外空间想,可解困得安。春煊推手舍已从人,出手往他身上推,他轻松将你手化开。
    3. 推手往来用意不用力。不要求胜,在推手来往中其奥妙表现出推手艺术的完美,松,软,圆,灵活运用上蕴涵着之道。一定警惕蛮力推手,伤人也伤己。春煊空手空身,任你怎么推,他也微笑着从容轻随。
    4. 推手是拳架的深层次神、意、气内外相合的巧妙运用,空灵不僵,动作越小越好,不要动作过大,对方看不出动作为佳,周身轻灵通畅,最高境界是"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春煊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不动声色以笑应对。
    5. 推手中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八法,在运用中不可呆板,一变应万变,棚里有采、挤、按八法,捋里有棚、挤、按等八法,灵活把握该静发,不可动,该动发,要轻灵圆活。
    6. 功夫越练越精,动作越小越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小要小到一点,春煊以点轻化,没有力点。身形手势不可乱动,接手四梢空,一接点中求。我和春煊经常说,推手在有意无意之间;求之不得,不求也不得,咂磨着滋味,有嚼头。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