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书法艺术

太极拳与书法艺术

太极拳与书法艺术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与艺术,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涵、法则,然而文武之道却是相辅相异的。以与书法艺术为例,两者同源而异流,其形象、神韵、刚柔之气,学练程序、艺术效果等,彼此互通、交流、融会诸方,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同源异流 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高层次的文化遗产,其理论基础是《易经》阴阳八卦学说。
 
     拳始自何时,尚无文字可考,但传说甚古。拳内涵极厚,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辩证思维与、医术、导引术最完美的结合。涵盖着阴阳、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化发、意力等一对对矛盾的辩证统一。
 
     中华文化无不起源于《周易》,其中中医学与汉字尤为明显。汉字如同国画、书法一样,充满了大写意,每一个字,每个笔画,都折射出中华的根--东方传统思维形态及内涵,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最富深邃哲理的意音文字。
 
     现在汉字已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文字,如今汉字是全世界输入电脑速度最快的文字。专家们说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电子计算机将来采用声控系统,它将摒弃由英文字母组成的键盘。这样象、数、形、声兼赅的汉字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
 
     古老的汉字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最完整系统的文字和书法艺术,是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三千三百多年前奴隶时期的甲骨文。然而就在198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西安市西郊一个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一批原始初民刻的甲骨文。这批甲骨文结构严谨、文字刚劲俊秀、清晰可辨,与殷代甲骨文相近。而且比殷墟甲骨文要早一千二百年,从这次考古发现上,把我国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提前到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以上。
 
      至于汉字的发端则更为久远。"古人认为八卦为伏羲所画,即文字之始,乃上古记事、记物之符号。"(《周易与文字》)"卦者其名,画者非卦,乃伏羲初制文字。"(《诚斋易传》)如果从伏羲画卦表义算起。汉字已有七千年历史了。
 
      古老的中国汉字源于八卦,源于易学。毫无疑问,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同步的,它不仅与太极拳同源并且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内涵深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形式之一,穷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会作者的情性于纸上。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艺术系统。概括书体主要可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各类又可分为小类。

      书法艺术讲究用笔、结构、布白、墨法等。运笔是书者基本,主要有中锋、侧锋、偏锋、裹锋、衄锋、圆笔、方笔等手法。笔法内涵是指刚柔、湿枯、黑白、提按、顿挫、转折、粗细、曲直、向背、疏密、揖让、动静等阴阳互补的矛盾统一形式。在笔画的粗细搭配上,有粗细变化较小的;也有粗细对比强烈的。由于笔画可长可短,可正可斜,可曲可直、可粗可细,它们之间又有种种不同的搭配形式,所以在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好比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变化无穷一样。上述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一文一武,同根同源,皆源于史前的八卦学说;具有同样深邃的理论知识,缜密的规范要求,同是易学难精、顶峰难攀同源异流的科学艺术。
 
      二、皆繁而严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内家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裹铁之术,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都含有相当哲理,外形和内在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中,较为全面地提出:虚领顶劲、松腰、气沉丹田、立身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项,是讲练拳时要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方能精神提起;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松腰,是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转动灵活;胸微内含利于气沉丹田,拔背使气贴于背,利于力由脊发;沉肩坠肘是松肘坠肩、气集丹田,全身得力。
 
      这些外形上的要求,还要时刻注意"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及手与足合。
 
     "十要"中的内在要求:要分虚实、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分虚实是阴阳变化之理,虚实能分,全身运转轻灵;用意不用力是不使用分毫之拙劲,方能轻灵变化;上下相随者,是周身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动作中腰动、手动、足动、眼神亦同时开或合;相连不断是讲练拳时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动中求静,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也。这些内在要求已含有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的基本要领在其中也。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变化很多,同太极拳一样,涵有深邃的理论、渊博的文化知识、严格的规范动作。
 
      书法艺术主要讲究笔法。笔法是指书法的点画和用笔的方法。笔法具体讲是书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用笔技巧以后,用各种书体即真、草、隶、篆诸体学习和创作中的笔法。在笔法中用笔主要有方、圆之别:有楞角者为"方笔",无楞角者为"圆笔"。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讲:"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用笔还讲究涩笔,即笔与纸磨擦有声,要笔笔送到尽处。如同太极拳之前式之末(做到位)为后式之始,是讲用笔或出拳均要恰到好处。
 
      笔法离不开"身法",古人主张书法全身力到,即力送笔端。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皆运于右体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勾,如屐之有齿以刻于地者。"
 
      晋王羲之说:"点、画、波、撇、屈曲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书法艺术所说的"力"与太极拳的"力"是一个意思,这个力决不是大力士或粗壮工的拙劲;而是久久练出的内劲,即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力由意生,意到力至,恰到好处。
 
      书法艺术与太极拳共同之处,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要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要求高、规范严,功夫深浅皆表现在艺术水平上,不管是拳架或交手,还是书法作品,行家一眼,便知高低。
 
      三、很吃功夫太极拳和书法艺术都是我国高层次的文化遗产,易学而难精则是它们的共性。如果按照一般要求,几个月就能学练一趟拳,或者学几个月书法,就能拿毛笔来写字。但是要达到入门的程度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要练到上乘境界,不是什么人都能达到的。
 
      先辈们为我们指明了学练太极拳的正确途径,归纳以下三点:
      一是太极拳是哲理深,要求严的一门学问,聪明人功夫不到,也接受不了的。
      二是学太极拳必须有名师教导,不然是摸不清门路的。
      三是太极拳非常吃功夫,要靠恒心,多练,要循序渐进,还要靠多思、多悟、多体会,下苦功夫才能有成就。
      以上三点,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但是,有这样一些人,没经正式老师,练不几天,自己还没找到拳味,就在社会上教拳。这样的拳师,经内行一看,便知道他还没有入门。
 
      姚继祖老师说:"传统套路严格,现在社会上许多人,比划两下架子,就说会太极拳了,那是不行的。"还有这样一种人,接触老师时间很短,自己电没练多长时间拳,自称"登堂入室",岂非自欺欺人。
 
      另外,有的年轻人,在一定比赛场合,拿到过奖牌,是不是就成了太极高手呢?我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过去某省有一名运动员,年未满二十岁,就在全国大赛中开始夺冠,十年左右曾取得全国和国际太极拳赛金牌一、二十枚。后来在转业时,经过一位太极拳界前辈一看,就为其指出好多不足之处。这说明由于多种因素全国大赛的金牌与上乘功夫,是不能划等号的。

      学习书法,初学时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的意义,是从碑贴吸取前人的经验。学习用笔的方法,结构的规律,打好书法的基础,提高书写技能,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这是学习书法的正确途径。
 
      但由于书学之山、顶峰难攀,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穷尽毕生精力,能尽其玄妙者寥若晨星。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因其天资聪慧,早年即有家教,又有名师,加上勤苦用功,终于大成。仅从其刻苦学习一例说明:关于用笔,古有"永字八法"之说,有传永字八法是王羲之所创。他曾攻书"永"字十五年,用功之深,可见一斑。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及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是讲人们学书法,开始没有达到平正,经过长期练习之后,用笔超过了平正,而后才将平正与险绝融会贯通,久而久之,穷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的情性于纸上,即是到了能够融会贯通的境界之时,书法达到老成境地,此时人也到了老年了。说明书法达到老成的境地,已耗尽了毕生之精力。
 
      练太极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前人在练习书法中,总结出了三个步骤:
      一是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是不能求快;
      三是坚持在实践上下功夫。
      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也相当高。曾经自以为不在其父之下。有一次王羲之去京,行前曾在墙上题字,献之悄悄地把字迹擦掉另写。自以写得不差,王羲之回来见后,叹道:"我走的时候,真是醉得太厉害了。"此时,王献之才感到内心的惭愧。这个故事说明攀登书学顶峰是多么不容易啊!
 
       四、形式相合太极拳是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集技击与健身为一体的武术。每一着式皆含高深的技击作用。初学时,从学动作入手,在教者的指导下,以其示范为榜样,细心模仿,一式一式的学。好比小学生学写字,一笔一画地学,一个字一个字的学和写。
 
      拳式由手眼身法步组成,好比书法结字由点、直、横、勾、撇、捺等组成一样。太极拳的手法在拳、掌、勾手型的基础上分棚、捋、挤、按、搂掌、分掌、云掌、穿掌、插掌、抱掌、挑掌、和搬拳、撇拳、冲拳等。
 
      步法有上步、退步、侧行步、摆步、扣步、跟步、碾步等。脚法如分脚、蹬脚、摆莲脚等。
 
      身法要求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松活,腰为主宰,完整贯串等。
 
      眼法:根据拳式变化需要,目视前方或前手上方或者动作方向,换势时要做到精神贯注、意动势随,神态自然等。
 
      学拳时务必贯串以下规则: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分清虚实,连绵不断,举动轻灵,运行和缓等。
 
      书法一般以每个汉字为基本单位,汉字笔画繁简悬殊,结构纷杂多变,其基本规律,谓之间架结构。间架是指字形安排;结构就是文字中笔画的组织。两者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称间架结构。间架好就能使字体端正稳健,结构好,笔画配置合理,就能使字有气势。给人以美的感受,好比一个拳式表现的美好是一样的。
 
      太极拳套路是指整趟拳的全部动作,打完一趟拳好比写了一篇完整的书法作品。观供欣赏。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动作和顺,立身中正,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圆活饱满、沉稳浑厚、结构严谨、形象优美、气势宏大。动作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为纲,带动全身,绵绵柔柔,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整个套路朴实无华,既自然又高雅,人们把它喻为"流畅的山水画、优美的抒情诗、活的雕塑象、流动的音乐。如能连续练上几趟传统大架太极拳,不仅感觉不到疲劳,相反,会有轻松,舒适,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受。"
 
      书法创作,离不开章法,要注意其艺术形象特征,讲究笔画优美,结构严谨,笔画匀称,章法布局,计白当黑。起一笔决定这个字的大小、位置的偏正,第一个宇决定了全篇的风格布局。存乎一心,运用自如。笔画强调有"力"。"力"是书法的内精神,线条要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丰富的弹力。肥而不胖,瘦而不削,刚而非石、柔而非泥。要笔实而墨沉,忌笔飘而墨浮。要笔到墨到,墨到之处,皆有笔在。  
 
      打拳好比书法创作,举手动足好比写一笔一画,一个拳式的优劣,好比一个字的好坏。一趟拳演练好比完成一篇书法作品,在幽美的环境里练一两遍或几遍太极拳,如同创作一幅满意的条幅中堂或长卷。不仅文字美、章法美、整体美,而且轻松愉快、心旷神怡,得到无限美的受。
 
      五、皆可健身 太极拳与书法的健身功能也是相通相近的。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也是体育。
 
      练习太极拳的步骤:先是练体,其次是练气,最后是练神。但这三步又不能截然分开。练肢体是基础,是练本体的柔顺,用意不用力,动作到位,无过不及,久之,动作缓慢,呼吸深长,自然进步。
 
      太极拳是天然的,不求自得。在此基础上练神,则是更上一层楼。此时,体已柔顺,气已充盈,就要注意精神的涵养,静境的追求。至此,体力消耗更少,精力聚集更多,身体更健康,追求技术上的虚无变化,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太极拳的体育功能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由于近代火器的发展,冷兵器的没落,太极拳的健身价值越来越突出,对增强人们体质,对多种慢性病的体疗效果越来越明显,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健康长寿之道。我国古代书法家作书皆运腕,全身力到。
 
      书法创作过程,按从前人作书,先磨墨,此时心静,边磨,边构思,心平气和,然后挥毫于纸上,力送毫端,一气呵成。久之,书法、气功,功夫渐长。由于作书中每笔的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久而久之,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求自得的。
 
      古今书法家,概多长寿者,列举八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如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文征明、董其昌、刘墉、齐白石、沈尹默、于右任和萧龙士等。太极拳与书法艺术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众多相近,相同,相通之处,已作了初步介绍。至于如何运用太极拳功夫,结合运用到书法艺术中去,从而促进提高书法艺术的创作水平,这一课题,愿与同好作进一步探讨之。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