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骨响齐鸣"是太极拳功夫吗-魏坤梁

近年来,界传言一种新的叫"骨响"。 网上也出现一位当代名家的"骨响"视频,他能够站着使背部发出"答答答答"似的声响来。不过这位先生说他也弄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社会上与网上对此评论不一,有的人深信不疑这是一种拳功夫。有的人表示怀疑,有的人则否定这是一种功夫。从网上可知北京的一位人士也有这种"骨响"情况,可能也是他首次将"骨响"称为了"骨响齐鸣"。其实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所有文献中都没有"骨响齐鸣"之说,这"骨响齐鸣"应该是现代的产物。这位人士是颇有声名的中国武术协会会员,自我介绍是练太祖长拳、八闪翻拳、花拳的。他在某文中自述18岁时就已经练成了"骨响齐鸣",说:"'骨响齐鸣'的功夫艺境成熟便蕴含着'柔弱无骨'的功夫艺境熟练后,随意而动则抻筋拔骨,上下九节,节节贯穿,身法拧裹钻翻螺旋,内劲、形体时时处处'时空统一'。内变自身无牵拉、阻滞,外变体内虚空应之,便是柔弱无骨功夫成矣!此时如以'边球法'修炼,效果更好。再以此'柔弱无骨'的艺境,演示各种攻防招法,便能通明招法攻防的运用为何了。'顺随而用、以柔用刚'才是拳法用招的真谛。继之便可逐步修炼形体'蛇动、蚕动、蠕动、蛹动'等不同层次的'柔弱无骨'的功夫艺境。"网上又有一位网名"娟子"的说"骨响齐鸣功"在太极、形意、通备中都存在,说:"'骨响齐鸣功'其实就是抻筋拉骨。不要小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了这个环节,才能够做到放长击远,打出穿透力、爆炸力。一个女子,譬如小妹,高不过 1米67,重不足107斤,却能够把一个180斤的壮汉轻松发出丈外,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习练了"骨响齐鸣功"。" 她还说:"小妹接触此学较早,一天时间悟透,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

总括上述两位熟知"骨响齐鸣"者的论说,大致可以了解到:①"骨响齐鸣"是包括太极拳的多种武术的一种基本功;②"骨响齐鸣"的主要锻炼内容是"抻筋拔骨",形式包括了肢体肌肉的各种螺旋与蠕动;③"骨响齐鸣"可达到"柔弱无骨"的境界,特征是"内变自身无牵拉、阻滞,外变体内虚空应之"与"能通明招法攻防的运用为何了";而且,只有达到了"骨响齐鸣",才能有"放长击远"和"能够把一个180斤的壮汉轻松发出丈外"的"打出穿透力、爆炸力";④练"骨响齐鸣",能够"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从上述第③、④两点,可见"骨响齐鸣"的效果不仅能够达到很高的武术境界,而且也能够达到道家"小周天"成功的境界。无怪乎有很多人都认为"骨响齐鸣"是好功夫了。

那么,这些说法对吗?先用现代医学来分析"骨响"的机理。因为"骨响"对于现代生理解剖学而言还并不是一个太难的问题,是有大致答案的。"骨响"其实应该叫"骨关节响"。在互联网"百度"或"Google"搜索中打入"骨关节响",不看不知道,一看原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问骨头为什么会响的人还真是不少;发生"骨响"者的年龄包括了老、壮、青、少;提问者的目的则主要是问骨头发响是不是一种毛病。概括网上的提问和回答,有三点可以肯定,①"骨响"是一种人体很罕见的异常现象,常发生的部位有指、膝、肩和背部。②绝大多数"骨响"者是不会武术的人。③"骨响"的原因有病理性的和生理性的两种。病理性的伴随有骨关节疾病的症状,往往发生于年老人;生理性的则往往发生于年青人;当然还有界于生理和病理之间的,有的人缺乏锻炼,开始锻炼初期,肩胛、膝胯等部位有的肌纤维存在尚未形成病态的粘连,这些部位活动时就会发出声响,这种声响有的只有自己听得到,有的别人也听得到;随着不断锻炼,肌粘连松解了,肌紧张消除了,这种现象也就消除了。不少学练太极拳者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网上一个回答有这样一段话;"最近一些研究有了答案。原来,当关节初'动'时,肌腱的作用力(如拉力等)会瞬间先使关节产生形变,最多可增大至7%,形变产生关节腔负压。这负压虽微,但足以使关节囊凹陷(被吸入),使溶于滑液内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部分气化成气泡。动作将完成之际,气泡及滑液受压缩,即像开香槟似'叭' 一声,把凹陷的关节囊给弹回去,回复原形,气体又再度溶回液中。也因气体回溶需要时间,所以指节响声虽可周而复始,却无法连发。研究虽指出这些响声不足以造成软骨伤害(能量不到可伤害软骨的15%),不必为此担心,不过另一项长达35年、针对350位长期扳响指节者的追踪,却发现这些人普遍有指节变大、抓握力却变弱的问题。由此看来,乐此不疲的仁兄,应该有所节制才好。当然,除此机转外,膝关节、踝关节或背部发出声音,也可能是绷紧的肌腱在关节运动时,先稍有'走'位,再弹回原位;或是与关节隆突处有较大的磨擦而发出响声,若未伴随红肿热痛,一般应无大碍。"这段叙述较具体,也符合"骨响"的实际,如从那位太极拳名家的"骨响"视频就可以知道,他背部的"骨响"不是象鸣气笛那样连发的,而是象打慢机关枪似的"答答答答"断续连发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却机理也有多种,常见的肌内气泡形成,再就是肌腱回弹,当然也可能还有其它原因,这些原因虽然异常,但一般还不能称为病态,因此有"骨响"者也不必太担心顾虑。不过从以上叙述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这"骨响"与肌肉活动有直接的关系,懂得声学物理和人体解剖学的人都知道:声音必须由振动才会发生;静止的骨头是不能振动的,因此是没有办法发出声音来的,只有人体中的肌肉纤维由于发生了紧绷着的运动,在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就可能发生振动,声音才会发生。这就象弹琴,琴弦绷紧了稍微的拨动才能有声音。所以,"骨响"的实质是"肌响"。人体关节部位的肌纤维发生绷紧的拉扯、移位、磨擦尤其多,所以,"肌响"多是发生在骨关节部位。当然,这些肌纤维拉扯、移位、磨擦必须是收缩紧张而紧绷的,如果肌肉松散柔软,就象琴弦松弛了,怎么会有声音呢?"肌响"自然是不可能形成的。有说"一运气","骨响"就发生了,这"一运气"实质上就是身体某部位紧张了。当然这"骨关节"不能只理解为有明显关节腔的骨关节,其实骨与骨相互有位置变化的在医学上都称为关节。比如背部,除了很多的肋椎关节,肩胛骨与多条肋骨的接触部位,医学上也称其为关节,也是"骨响"实质是"肌响"常见发生的部位。我在上海就遇到过一位太极拳传人有这种"骨响"的情况,声音就是从背部发出来的,"咕咕蝈蝈答答"似的清晰可闻,象是打慢机关枪似的断续连发,不是象鸣气笛似的没有断续的连发,与那位太极拳名家视频中反映的情况完全相同,与网上的分析也是相符合的。可见,"骨响"之所以能够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肌纤维的绷紧而有所移动。如此看来,确实可以将"骨响"说成是"抻筋拔骨"。但如果形成这种"骨响"是肌纤维粘连所引起的,这种情况则是所有武术锻炼者都应该避免消除的。

古代流传下来的其中有的现象的确至今还是现有的科学所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但是,大多数的机理是可以由已知的科学原理分析明白的。"小周天"功是道家的最初筑基功夫,"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的说法并非新说,80年代伪气功泛滥时期,这种说法很多,但是这种说法在近代之前的道家典籍中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而且,在伪气功泛滥时期也并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够在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的。那时常会遇见有人自称打通小周天了,结果一了解,从其丹田从来就没有发生温热的体验就可以明白这种所谓的"打通小周天"至多是属于所谓的"意通任督",按照道家的说法,并不是真正的"打通小周天",大多还是属于神经过敏。道家素有"百日筑基"的传统说法,这"百日"是指基本全天专门修炼的大致一、二百日左右,不是指一日练一、二个小时的"百日";近二千年来历代都有著名的道家内丹功家,但至近代结束也从未有谁否定"百日筑基"之说的;伪气功泛滥时期这种"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的说法其实至少绝大多数是属于商业欺诈宣传或将"意通任督"和神经过敏当作了"打通小周天"而已。根据道家典籍,历代能够在修炼中时时直接得到师傅口授身教真传指导的各位著名道家内丹功家,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修炼,也没有一位是能够"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的,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肌纤维紧绷运动的"抻筋拔骨"能够完成道家修炼筑基的"小周天"功吗?从古以来的道家典籍都没有可以用"抻筋拔骨"练"小周天"功的记载。这是因为道家"小周天"功与硬气功不一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全身肌肉放松,而"抻筋拔骨"需要某些肌肉紧绷,与放松正好相反,用"抻筋拔骨"练"小周天"功那就相当于是跑到火炉旁去乘凉,是越乘越不凉的。所以,所谓练"抻筋拔骨"的"骨响齐鸣功",能够"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的说法,就象是某个时期的一些保健品广告,说服用了就能够百病消散一样,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说达到了"骨响齐鸣",一周时间打通小周天之说实在使人有哗众取宠之感。

太极拳有"抻筋拔骨"的"骨响齐鸣"功夫吗?张茂珍先生在《陈式太极拳精义》中的一段话对于理解"骨响"很耐人寻味,他说在太极拳训练中"习练者,关节时常会出现一种响声,陈式太极拳称之为'骨鸣',主要原因在于接骨斗榫运动中关节旋转时的圈没有转圆,关节腔内的摩擦力所致。这种响声开始微小,逐渐变大,尤其是肩胯关节表现为最。出现'骨鸣'表示骨节已有开意,但放松的程度远不够理想,关节在转动时多少还有用力的现象,使旋转不能圆活,所以拳论指出'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为此,需要在放松上多下功夫,使其旋转之圈愈转愈圆,随着功夫精进,骨鸣声会由强变弱、由弱变无,肢体则会轻灵活顺。"这种解释"骨鸣"的大意基本上是符合人体生理解剖学的。按照这种解释,这种"骨鸣"与气功锻炼中发生的肠鸣、放屁、出汗、颤抖、手麻、手胀等等相似,这些现象既反映了锻炼者有了进步,也反映了锻炼者存在着亚健康。只有这些现象消失了才是达到了气功理想的优质健康了,把这些现象说成是"内气贯通"实在是属于牵强附会令人哑然失笑。同样,将这样的"骨鸣"说成是功夫,不也是牵强附会吗?

近代结束之前的太极拳著作记载了很多有关太极拳的各种奇闻异事,可就是没有"骨响齐鸣"功。可见近代从杨露禅开始的三代杨家各位太极拳宗师是一位也没有"骨响齐鸣"功的。不少太极拳家如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等都称太极拳技艺为"柔可百折若无骨"。应该明白这只是对太极拳沾粘连随能够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的一种比喻,并不是说身躯可以象柳枝条那样柔软地弯来弯去,而是象郑曼青先生所说的身躯始终如"正襟危坐"那样"立身中正"的,是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说的要"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颉!倍杂诘腥瞬欢ゲ豢沟摹蚓ⅰ笔翘崭哒叩囊桓鲋匾硐郑渲匾卣骶褪茄畛胃ο壬档氖直邸叭崛沓林亍庇肷砬安灰滓保蚨恰叭岫蝗酢钡摹H绻摹叭崛怼背莆叭崛酢蔽抟墒欠从扯蕴囊磺喜煌ā/p>

许多武术都以被击中则"筋断骨折"著称,而近代太极拳一个特征性的武术效果则是"发人于寻丈外", 但是从太极拳经典著作中可以明白这主要是太极拳家在得机得势而对方背势的某一情况下将两脚能走的活人发出八至十尺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被推发者为了保持自己站立平衡的本能主动后退反应因而大大削弱甚至消除了反作用力,又由于这种本能主动的后退反应,增加了发劲力量的加速度,当急剧后退总的加速度超过了其脚移动的后退速度,就会出现退出了寻丈外仍然仰面朝天跌倒在地的结果,从而形成了被"发出寻丈之外"的现象。可见太极拳的"发人于寻丈外"除了力量还必须凭借沾粘连随造成人背我顺。太极拳的"发出寻丈外"并不是说象大炮发射炮弹那样完全是发劲者力量的作用造成被发者双脚全部离地悬空抛出丈外。所以,一个180斤的壮汉被练太极拳者发出丈外并不等于练太极拳发劲者有等于或大于180斤的力量作用给了这个壮汉。而如果被发者反应不过来,来不及动脚后退,无非就是原地翻倒而已;如果被发者有董英杰先生所说的"被打欲跌须雀跃"的技艺并能够恰到好处用上了,借被推发的作用力无非是跳开一大步而已;而如果发人者太极拳技艺不高、没有得机得势,将180斤的力量作用到180斤的人身上将其作用动,反作用力也会有180斤,这个发人者即使有180斤的体重也是可能会被反弹的,因为任何力的作用都是有相反作用的。可见在没有太极拳沾粘连随的作用下,要将180斤的人推动必须要有比180斤大得很多的力量。那么,"抻筋拔骨"的"骨响齐鸣"能不能够练出比180斤大得很多的"爆炸"性力量来呢?

人的力量以手臂而言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也是人所习以为常的,是肩臂由于局部肌肉发生缩短和拉长收缩造成运动以及等长收缩形成持续所引起的力,发生运动的力其大小可以用运动肢体的质量与运动速度的乘积来表示。这些都是属于骨杠杆性质的力量,有的拳种将这种力称为"内劲",太极拳则称其为"力";另一种是手臂发出的力由脚开始向上传递而来的,现代运动力学称之为人体中的"动量传递",太极拳家则称这种力为"劲"或"内劲"。太极拳这种"劲"发生作用,虽然手臂肌肉保持松软、没有明显的紧张收缩发生,但身体的其它部位还是有肌肉骤然收缩发生的。运动解剖学反映肌肉收缩发生之力量的大小与肌肉的初长度、肌肉的横断截面积也就是肌纤维的粗壮与肌肉收缩变化的速度有关。肌肉的初长度越长、肌肉的横断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变化的速度越快,肌肉发生的力量就越大。太极拳锻炼尤其重视不用力的放松,实质上也反映了肌肉初长度的变长,因而也可以称为"抻筋拔骨",但这是与一般武术所谓的依靠自身与外部的力量将肌肉强行拉长紧绷的"抻筋拔骨"是有本质不同的肌纤维放松的"抻筋拔骨"。而其实肌肉变长不一定力量也能够变大。大致地说:锻炼是肌纤维拉伸要求最高的,但是绝大多数锻炼者肌肉力量都不是很大的。肌肉不用力的放松确是太极拳培养"内劲"的重要手段,只不过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必须还要有"用意"才能得到"内劲"。这"用意"就是神经锻炼。太极拳也很重视力量做功锻炼,比如涮枪、抖大杆这些都是有助于肌纤维的粗壮。太极拳尤其注重精神的安静,太极拳的"用意"则就是对神经反应速度的训练。太极拳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当然与放松有关,肌肉的横断截面积当然与肌纤维的粗壮有关,而肌纤维的粗壮与其平时长期的做功消耗有关,在一定的条件下,做功消耗越大,由于肌纤维的新陈代谢越旺盛,肌纤维的横截面积也越大;肌肉收缩变化的速度当然与神经的传导速度有关。神经的传导速度一般人大约最快为每秒50米,而央视台10套《走近科学》栏目曾报导某人能够达到每秒70米,因此能够将铁面盆硬是象撕纸头一样的撕了开来。"骨响"之所以能够发生,肌肉被绷紧拉抻,必然不能松弛,其初长度必然是长不了的;而这种肌肉拉抻的功耗是很有限的,对于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增大也没有太特别的促进作用;而要肌肉被拉抻,速度也不能很快,对神经的传导速度的锻炼似乎也不大。也就是说"骨响"锻炼对肌肉发生力量的几个要素都没有帮助,显然对于肌肉力量的增加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从网上的答案看来,"骨响"的原因不论是关节囊的回弹还是肌腱的弹动,都与肌纤维的初长度变化、肌纤维横截面积变化没有很大的关系,与神经传导速度也看不出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样低频率的声响应该是反映变化速度并不快。这就反映"骨响"与人体肌力发生的大小应该是没有什么大关系的。既然如此,"骨响"与发人于丈外也是应该没有什么大关系的,与能够打出穿透力、爆炸力也是应该没有什么大关系的。太极拳家有"柔可百折若无骨"之说的,这句话是用来比喻太极拳特有的使人"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功夫,或者说是"随人而动"的功夫。然而,"骨响"则主要是一种自主的与别人无关的生理现象,与"随人而动"显然联系不上,既然如此,"骨响"与太极拳也是应该没有什么联系的,与太极拳的"柔可百折若无骨"当然也是应该没有联系的。这就是说这种"骨响"的单单肌纤维被拉长是不可能具有太极拳这种"发人于寻丈外"功夫的。另外人的肌纤维初长度变长了也不一定能够具有有穿透的力量。力量是否有穿透还与被作用的物体是否被作用而移动有关,只有这个物体被作用时不能及时移动,力量才会发生穿透的效果。由此看来,这种"骨响"对于锻炼出穿透力似乎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世界上的一个结果是可能由多种原因发生的。这"骨响"与武术锻炼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只是可以肯定:由武术锻炼之因而发生"骨响"之果的人是极其罕见的,尤其中国近代各种信息的记载与传播是远较古代为方便的,这一历史时期出了多少功夫高强的著名实战武术名家,如果谁有这种"骨响",作为异于常人的情况,总应该有一、二位在其传记轶闻中有讲到吧,然近代的杨、吴、孙式太极拳名家中没有一位有"骨响"的轶闻,而武式太极拳家中,据网上说近代仅有魏沛霖先生也有这种情况,其他人如姚继祖、李锦藩、李逊之、李亦畲先生等武式太极拳家都是没有这种情况的。所以这种"骨响"在太极拳锻炼者中也只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与太极拳功夫的高低肯定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并且,从网上可以知道有很多不会武术的人也有这种"骨响"的情况,如此看来,"骨响"与武术锻炼也是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武术功夫的高低,不仅决定于劲力的大小,还十分重要的决定于长期锻炼所形成的各种武术条件反射的数量和神经反应的速度;究竟"骨响"与肌力是不是存在有内在的关系,现代有各种测力器可方便定量地测试劲力的大小;至于与武术功夫是不是有内在的关系,有机会争取去央视台的武林大会擂台赛上一展身手就可以大致见分晓了。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