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气功治疗心悸

医疗气功治疗心悸
    气功综合 >> 治疗案例 >>

    医疗气功治疗心悸

    心悸是自觉心跳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可伴有心前区不适,常见于贫血、各种心脏病和神经官能症。临床上一般是虚症多,气血虚或心阳虚是其本,治本应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如有心烦、失眠、易惊、应治以补心气、安心神;如有心血瘀阻,应治以活血化瘀。气功辨证论治,常有较好疗效。
    病因病机
      心神不宁:过度悲虑惊恐或精神刺激,均能引起心神不安。
      心血不足:失血过多,或病后气血未复,均可造成心血不足。当血不养心,心失所养,不能藏神,则心神不安而心悸、怔忡。
      心肾两亏:一般由于房室过度,遗泄频繁,或久病不愈,伤及肾阴,或肾阴素亏所致。由于肾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心火偏旺,心神不安,发为心悸。
      心阳不振:心阳不足,心气亏损,无以鼓脉,甚至气阳不足,心血瘀阻,而心悸不宁。
    辨证论治:
    一、心神不宁
      临床表现:心悸、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舌苔如常,脉象小数。
      主证分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以致心神不能自主,甚至坐立不安,心悸不已,形成善惊易怒,影响饮食睡眠,常为恶梦惊醒,脉动小数。
      治疗法则:松舒安神
      气功处方:惊恐不安,宜练简易动功,如六节保健功,逍遥步,不宜练静功。待心神稍安,教练"坐式松静练气法"。即正坐式;诱导三线放松;默念口诀:"松静自然,祛病保健";自然呼吸;收功(搓手,抹面梳头,擦耳轮,擦腰)。十天后,第二次处方:正坐式;三线行气;意守外景;自然呼吸;四收功,气息归元。均每日二~四次,每次半小时。按摩:内关双,补法36;神门双,补法36。
      方解:突然惊恐后,交感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不可能骤然安静下来,故宜练舒松自然的简易动功以安神。如稍安,或迁延已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失调,故宜精神放松和肢体放松,守致宁静。由于这类病人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其灵活性可能也强于正常人,故不宜内守,以防"着意"出偏。
      二、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唇与指甲苍白,四肢无力。舌淡,苔薄,脉濡细。
      主证分析:血虚故面色不华,唇与指甲苍白。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心血不能上荣于脑,故见头晕。血虚不能养筋,故四肢无力。舌淡,脉濡细,均是血虚之象。
      治疗法则:益气养血,补心安神。
      气功处方:坐式:一般放松;心经意守;自然呼吸;收功,气息归元。每日二~四次,每次半小时。
      方解:松静练气是基本功法,患者血虚头晕,故宜一般放松,即不宜由上而下放松,以免气机向下而加重病情。心经意守,就是在肢体放松后,两手缓缓提起,指尖向前,两中指尖相接,两内劳宫穴相对,成捧物状,置于小腹前。中指尖(中冲穴)在经络属心包络经,在五行属火,两中指尖相接并意守之,可产生"真气",经心包经而"气至病所",以补益心气,"气为血帅"、"养血必先养气",故也有养血作用,心经意守又一特点是简单易学、容易意守,不会出偏。又由于杂念减少,神不外驰,故能安神。
      三、心肾两亏
      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心烦眩晕,夜眠不安,耳鸣健忘,腰膝无力,舌质红,脉细弱。
      主证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旺,故心悸。心烦,夜眠不安,健忘。肾阴下亏,故腰膝无力。阳亢于上,故眩晕,耳鸣。舌质红,脉细弱,是阴虚火旺之象。
      治疗法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气功处方:
      初诊处方:坐式松静练气法。
      二诊处方:坐式;三线行气;心经意守;自然呼吸;收功;气息归元。每日二~四次,每次半小时。
      三诊处方:坐式;三线行气;心经感应;中冲、涌泉交替意守,自然呼吸;收功,气息归元。每日二~四次,每次半小时。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