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洗心退藏图,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道家

《性命圭旨》洗心退藏图,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道家

《性命圭旨》31.洗心退藏图


艮其背不获其身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行其庭不见其人 圣人以此斋戒神明其德

道乃天地心,愚痴不解寻。
破衣要缝补,须用水磨针。

红红白白水中莲,出污泥中色转鲜。
茎直藕空蓬又实,修行妙理恰如然。
一条直路少人寻,寻到山根始入门。
坐定更知行炁主,真人之息自深深。

时时灌溉,常教玉树气回根,
日日栽培,不使金花精脱蒂。

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
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然混沌心。

退藏沐浴工夫

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谓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这个窍妙。原夫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

故初机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紧,未免有烦燥火炎之患,是以暂将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养,自然念虑不生。即白玉蟾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是也。

然沐浴虽为洗心之法,艮背虽有止念之功,二理是则是矣,皆未到实际之地。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灭,此息先灭,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

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联属,渐吹渐开,中空如管,通气在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泥丸,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曰鼻祖。

斯时,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隔阂。几乎气数满足,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囚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立命之处。自此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驻于其中。凡夫尘生尘灭,万死万生,只为寻不着来时旧路耳。

太上教人修炼而长生者,由其能夺天地之正气。人之所以能夺天地之正气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以夺天地之正气而寿绵长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气弱,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元气不为己之所有,反为天地所夺。何也?盖为呼吸不得其门而入耳。

一切常人,时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

若是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后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义。既得深深,则我命在我,而不为大冶陶铸矣。

今之人,有调息、数息、抑息、闭息,皆是隔靴止痒,不得到于玄窍。

此窍初凝,就生两肾,次生其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

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渐次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府,方才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按了真了曰:欲点常明灯,当用添油法。尹师曰:涵养本原为先,救护命宝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点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千灯灭,气绝身亡。然非此窍则不能添油,非添油则不能接命,命不接则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无常到来,则懵懵然而去矣。故吕公曰:啬精宜及早,接命莫教迟。果然是接之则长生,不接则夭死。

盖人禀天地气数有限,不知保养,自暴自弃,如刘海蟾云: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阖辟之机一停,呼吸之气立断。呜呼!生死机关,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道耶?

况此着工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损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起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炁,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

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销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既上,真息自现,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恒存。性存命固、悬念俱销,此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无根之树,全凭气息以为根株,一息不来,命非己有。故欲修长生者,必固其气。气固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真气恒随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长生有路矣。

此段当与第三节蛰伏藏气穴同看。


分类:道家 书名:性命圭旨 作者:佚名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