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敏:别扯犊子了,正是你的不教育废了你的孩子

一个笔名叫“烧伤超人阿宝“的作者写了一篇题为“她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代价是让孩子面对一个失败的人生。”这篇概念不清逻辑不通的文章居然是一篇热文,点击量奇高,一天内超过10万+,100多人打赏,6千多人点赞。

可见有关教育的话题,总能够轻易地牵动国人脆弱的神经。

在这篇文章中,“快乐教育”和“减负教育”成为攻击的靶子。

文中举了一例,一位 “快乐教育”至上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可以不做作业,不去夜自休,游戏可以玩,恋爱可以谈。孩子做错了事,不批评,不责骂。那孩子当然是快乐了,可下场不好:高考成绩100多分,大学上不了,花钱也白搭,全家人咬咬牙凑钱送孩子到国外,可这孩子是阿斗,预科班都没读完就给送回来了。

成了废人一个。

于是母亲痛心疾首:都是“快乐教育“造的孽!

这位 “烧伤超人阿宝“趁机扯起国学大旗,搬出了“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等怵人的字眼:看看,看看,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好经验不用,偏偏学洋人的 “减负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自作孽,不可活!

哪一个名人的成功是“快乐”“减负”的结果?哪一个不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理在握呀!

其实跟这位仁兄较劲没有一点意思。首先是举例不当,试问这位母亲教育孩子了吗?孩子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不爱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教育必然有约束,有引导。可这位母亲根本放任孩子自流,孩子为所欲为的快乐和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完全是两码事。这不是“教育不当”,分明是“不教育”。

“快乐教育”何其无辜!

作为对 “死记硬背“ ”题海战术“的宣战,对“标准答案”“填鸭式”“满堂灌”的抗议。“快乐教育”的目的是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设置情景,启发思维,鼓励动手,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着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快乐教育“不是不要孩子勤奋、努力,而是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孩子主动投入、钻注钻研的能力。

教育方式一直处在探索中,有些还各执一词。但还是有公认的法则。比如,没有人反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因为教育对像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卢梭《爱弥尔》 的“体力教育” “智力教育”“爱情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回响,因为不同年龄的特征的确不同。此外,教育还是一个系统工程,“快乐教育”仅是诸多方法里的一种,孤军作战解决不了问题,诸多方式携手并进方能有效果。

这个话题必然涉及到教育目的。

在此君眼里,教育的目的是取得“成功”。何谓成功?他举了几个大名人,梅兰芳,陈景润,鲁迅,这些大师级人物通过“书山有径勤为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斩获成功人生。

“成功”跟名望,地位,权力,金钱划上等号。

按此标准,世上恐怕没有多少人的人生是成功的,像我等碌碌无为者都要在失败之列。

可是我从不觉得我的人生是失败的。我没有高官,没有厚碌,也不是什么领域拔尖人才。可是我工作稳定,家庭和睦,身体健康,还有自己的兴趣,小日子过得忙忙碌碌而充实,我没有虚度人生。

我父亲,退休以后,回归农民本色,种出的番薯又多又好,一家家地送过去,那感觉好极了,他生活得有滋有味。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不出类拔萃。他们探险、爬山、出行、跑步、骑游。对生活充满好奇,真诚地热爱生活,他们的人生并不失败。

假如把“成功”和名望挂钩,那要赚多少钱,做多大的官,出多大的息才算得成功?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名利是永无止境的。

再者,“成功”人物一定幸福快乐吗?比尔盖茨、马云、王健林一定比我们快乐?未必!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

一天,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狗儿第欧根尼。”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一个是武功赫赫的世界征服者,行宫遍布欧亚,被万众呼为神;另一个是靠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教育的目的不必那么功利,我非常赞同龙应台先生对她儿子所说的话:

“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通向世界的路”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还非常认同刘瑜给她女儿的话:

“小布谷,等你长大,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如果你想从政,只要出于恰当的理由,妈妈一定支持,但如果你只想做个动物园饲养员,那也挺好。 ”

祈祷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社会,这是一个较好的社会,它保证了我们衣食无虞。在摆脱为生存而努力这一桎梏的当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还有我们自身,不争脱“名利”疆绳的狭隘束缚,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投入热气腾腾的生活?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