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精神卫生有何关系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情志(心理)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并从理论上对此也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状态”。开始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满的心理状态。这也是目前“心身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所重视的问题。

现代心身医学或行为医学认为,健康的心理包括适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善于休息,对环境适应能力良好,处事乐观,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与传统的要求:“和喜怒而安居处”,“乐其络,好利人”,“心安而不惧”,“起居有常,劳而不倦”,“婉然从物”等是一致的。可见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这种修养和自身的实践了。

气功不仅可以开脑益智,祛病强身,还可在许多方面调节人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使之和谐统一。

具体地说,气功首先能消除病变对情志偏胜的影响。情志不单纯是一个心理修养的问题,而在它的物质基础。例如有肝病的人多急躁易怒,中医治疗时以舒肝理气为主,经过气功锻炼,使肝气平顺,精神调和,不易发怒。

其次,气功能防止异常情志活动对体内的影响。人在生活中,总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引起情志活动的过度。中医认为,这种过度的情志波动,必然会影响内脏的机能。古人概括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偏胜对人体的损伤程度,往往不取决于外界的刺激程度,而取决于人对刺激的态度,即内心世界的反应。通过长期练功修身养性,可使人理智地处理问题,做到“循道理,善自排解”。

再次,气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格特征。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是指个人对己、对人、对物乃至整个环境进行适应时所表现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它是人的先天素质在后天的不同实践过程中,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气质、性格就是人格特征的内容,这二者既有“难移”的一面,也有“可塑”的一面,通过气功锻炼,可使其向着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面发展。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