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发表后,人民解放军以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进一步的战略进攻。至1948 年秋季,即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已经歼灭国民党军队264 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经过大量补充,但其兵力仍由战争开始时的430 万人下降到365 万人,并且在其构成中,相当部分军队或者是被歼灭后重新组建的,或者是遭受过人民解放军的严重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而分布在第一线的正规军170万人,又被人民解放军分割箝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等5 个战场上,大部分只能担任战略要点和交通线的守备任务,或在其附近地区作战役性机动,能够进行战略性机动的兵力已经不多。而人民解放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7 万人扩展为280 万人,敌我双方的兵力比例大大缩小,并且由于后方巩固,兵力可以集中于前线,用作战略机动的兵力明显地优于国民党军队。另外,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已有极大的改善,战略战术水平和攻坚作战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不仅积累了打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而且积累了攻克石家庄、四平街、洛阳、开封等大中城市的攻坚作战经验。
解放战争两年后的形势表明,蒋介石已经衰败,而毛泽东指挥下的人民解放军正走向全面胜利,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一两个会议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为了扭转败局,经过精心筹划后,于1948 年8月3 日至7 日在南京召开了军事检讨会。军事检讨会的宗旨是总结两年作战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扭转败局、战胜人民解放军的新战略。军事检讨会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军事上于东北求稳定,在华北力求巩固,在西北阻止人民解放军扩张,在华东华中则加强进攻,一面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一面攻打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军事检讨会还确定了若干条对付人民解放军的战法和提出了建军500 万的任务。军事检讨会后,蒋介石声称国民党军队即可“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国民党国防部也声称国军“仍有绝大把握,得到胜利”。美国驻华使馆也为蒋介石助威。
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61 页注(4)。
在国民党企图扭转败局的同时,中共中央于1948 年9 月8 日至13 日,在河北建屏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前两年的作战经验,确定了今后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政策。
关于战略任务。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1946 年7 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①
究竟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打倒国民党,这是毛泽东从内战全面爆发后就一直关注的问题。1947 年7 月,毛泽东估计,从1946 年7 月算起,要5 年左右的时间。1948 年3 月,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又提出“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②。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又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指出:战争第一年,国民党军队被歼112 万,补充100 万,总兵力由430 万降为373 万;第二年被歼152 万,补充144 万,总兵力为365 万;两年中,被歼的多,补充的少。照此下去,第三年如果又被歼152 万,补充100 万,总兵力就将降为312 万,第四年降为260 万,第五年就只有180 万了,那时战斗部队至多90 万人左右。而人民解放军现有兵力280 万,今后3 年准备从俘虏中补充170万,动员解放区农民参军200 万,除去消耗,5 年作战的结果,仍可达到500万军队。毛泽东指出:“如果五年作战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就可以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从根本上被我们打倒了。”①
关于战略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②。“必须每年歼敌正规军一百个旅(师)左右,五年并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师)左右。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③加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努力克服“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使战争由游击战争的形式过渡到正规战争的形式。”④“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⑤。一方面“恢复和发展老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使之较现有的水平有若干的增长”⑥;另一方面,从国民党方面和国民党区域去取给所需的大量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毛泽东强调指出:“只有这两方面的任务都完成了,才能够保证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否则是不可能的。”⑦
国民党南京军事检讨会和中共中央西柏坡村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两个针锋相对的会议,尽管在扩军数量上有着相同的500 万的指标,但其战略目标截然相反。国民党希图转败为胜;而共产党则希望再用3 年时间歼灭国民
① 《任弼时选集》第53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0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6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5~1346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6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7 页。⑥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8 页。⑦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8 页。党军队。因此,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刚开始,交战双方都紧锣密鼓,打算决一雌雄。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战略决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二决战序曲
1948 年9 月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精神和毛泽东的指示,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
在人民解放军的秋季攻势中,给国民党军队打击最重、对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华东野战军进行的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围歼国民党主力和解放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位于津浦、胶济两铁路的交会处,是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并且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和第二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1948 年7 月以后,济南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认为守济南有困难,向蒋介石提出了“放弃济南”的要求,美国顾问团团长巴大维也劝告蒋介石“退出济南,把军队撤至徐州”。但蒋介石基于为了屏障徐州,隔断华东、华北解放区的联系,并箝制华东野战军使之不能南进的考虑,不仅认为济南应该守,而且自信能够守住,因而拒绝了王耀武的要求和巴大维的建议。蒋介石决定以10 万余人的重兵守备济南,加固防御工事,并从徐州调集17 万人的强大兵团北援济南。
毛泽东很看重打济南,夺取济南,一是可以拔掉国民党安在山东解放区腹地的钉子;二是可以便利于华东野战军毫无顾虑地全力南进;三是可以使华东、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利于支援大规模作战;四是可以从攻克济南作战中解决如何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难题。毛泽东尤其看重第四点,因为人民解放军敢不敢打大城市,能不能攻占大城市,是影响战争发展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在8 月28 日致粟裕的电报中明确提出:济南战役“关系甚大”①。8 月15 日在致刘伯承等的电报中也提出:“九月华野攻济打援是一次严重作战,需要你们的有力配合。”②..
毛泽东从7 月中旬开始,就考虑济南战役的问题。7 月16 日在给粟裕等的电报中,毛泽东指示:“主力应不惜疲劳,抢占济南飞机场,并迅速完成攻击济南之准备,以期提早夺取济南。”③8 月12 日,在致粟裕等的电报中,毛泽东分析了济南战役的三种可能:“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你们所说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五军等部大部分援敌。第二,打一个大的但不是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援敌。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亦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④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部署情况,提出了适应华东、华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重兵密集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9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7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1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5 页。特点的战略战术,即“攻济打援”。在此电中,毛泽东倾向于争取第二种可能,认为“这样做比较稳当,比较能获结果。”⑤
8 月22 日,毛泽东在给粟裕等的电报中,对作战时间作了规定:“提议在九月十五日以前完成有关攻城及打援的一切准备工作,九月十五日左右开始攻城,御援及打援部队九月十五日以前进入指定阵地。”⑥8 月26 日,毛泽东在给粟裕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攻济打援战役必须预先估计三种可能情况:(一)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二)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三)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⑦毛泽东强调指出:“你们应首先争取第一种,其次争取第二种,又其次应有办法对付第三种。在第三种情况下,即应临机改变作战计划,由以攻城为主,改变为以打援为主,在打胜援敌后再攻城。”①在8 月28 日给粟裕的电报中,毛泽东针对“攻济打援”战役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明确提出:“战役计划应以能对付最坏情况,即我们二十六日三时电所说第三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而不应以第一第二两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攻克济南之时间不能预先只规定一种,而应预先规定三种,即二十天,一个月、两个月。这三种时间中,我们固然要争取第一种,其次是第二种,但这在战役发起之前只是一种理想,是否能实现要依攻击过程中敌之防御能力如何才能确定。”②毛泽东希望粟裕把根本出发点放在一个半月、两个月,甚至更多些时间才能攻克济南这个基点上,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求你们的是以一部分兵力真攻济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飞机场),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与打援。济南是否攻克,决定子时间,而取得时间则决定于是否能阻援与打援。”③毛泽东指示粟裕:“依情况发展,如援敌进得慢,而攻城进展顺利,又有内应条件,则可考虑增加攻城兵力,先克城后打援。如援敌进得快,则应以全力先打援,后攻城。”④
在9 月11 日给粟裕等的电报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攻城部署庆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优势兵力攻占西面飞机场,东面不要使用主力,此点甚为重要,并应迅即部署;第二阶段,则依战况发展,将主力使用于最利发展之方向,如果东面利于发展,则应使用于东面。”⑤毛泽东指示,整个攻济打援战役由粟裕指挥。
粟裕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以总兵力的44%即约14 万人攻打济南,以总兵力的56%即约18 万人部署于阻援和打援。战斗从9 月16 日午夜开始,至9 月24 日黄昏,人民解放军就攻克齐南,全歼守敌,活捉王耀武。济南战役所需的时间大大超出毛泽东的估计,以至国民党军队的援兵尚未集结完毕,济南城已落入人民解放军的手中。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人民解放军积累了攻占国民党重兵占据的大城市的经验,而且极大地振奋了人民解放军打败
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6 页。⑥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7~438 页。⑦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8~439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9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9~440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40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40 页。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43 页。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
三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是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也是东北野战军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东北的最后一个战役。
至1948 年夏,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全东北97%的土地和85%的人口,兵力从战争开始时的11 万人扩充至100 万,其中正规军达70 万。并且装备有了极大改善,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冬季攻势后的休整,士气高昂。而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却只有55 万人,并且还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3 个孤立的地区内。由于北宁铁路若干地段和营口被人民解放军控制,长春、沈阳国民党军队通向关内的交通己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已居战略上的优势,具备了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将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东北战场的决定。(一)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早在1948 年2 月7 日,即当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正在顺利发展的时
候,毛泽东在给林彪等的电报中,就针对蒋介石撤离东北兵力至华北的两种可能,提出了东北野战军应考虑以主力转至北宁线,切断国民党军队由陆地撤退的通路,封闭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毛泽东指出,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结束后,“下一次作战有两个方向:一是打抚顺、铁岭、法库之敌;一是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具等地之敌。究竟打何地之敌为好,依情况决定。”“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新、义县、兴城、绥中、榆关、昌黎、滦县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①..毛泽东请林彪等“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②。可见,毛泽东对东北野战军结束冬季攻势后的作战主张,即以主力向南,打义县至滦县地带,切断北宁线,堵塞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陆上退路。
然而,东北中央局林彪等对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构想还不甚理解,在讨论今后的作战问题时,提出了先打长春的方针。毛泽东遂尊重东北中央局的意见,在4 月22 日致林彪等的电报中,同意先打长春,但仍然针对东北局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指出:“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③..
东北野战军对长春的进攻,虽然扫清了长春外围的一些据点,但并没有达到攻占长春的预期目的。长春外围战后,东北野战军又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试图吸引沈阳之敌北援以歼灭之。然而东北国民党“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以不变应万变,沈阳国民党军队按兵不动。东北野战军又没有达到预期的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7~458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7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9 页。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野战军林彪等才开始执行毛泽东南下作战的方针。
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的方针确立后,首要的作战目标究竟指向何处?这又是毛泽东重点考虑的问题。毛泽东曾提出多个目标:或打北宁线义县至滦县之敌;或打平津线之敌;或打平承线之敌;或打平绥线之敌。供东北局林彪等考虑。1948 年7 月30 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等,明确指出:“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①9 月5 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等:“你们秋季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②。9 月7 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彪等:“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③毛泽东把歼击范汉杰作为重点,首先是因为歼灭了范汉杰集团,攻占了锦州、山海关、唐山诸地,就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陆上退路,能够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方针。其次,北宁线是华北“剿总”和东北“剿总”的结合部,从结合部开刀,实行中间突破,有利于以后向两翼发展。再次,如果不先打卫立煌、范汉杰,而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会将兵力集中于锦唐线,卫范协力援傅,会使东北野战军陷入被动局面。还有,“西面粮食极为困难,东面则是产粮区”④,有利于解决部队的粮食供应。毛泽东还预计,在围歼范汉杰时,卫立煌有极大可能增援。毛泽东明确电告林彪等:“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提请林彪等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①
至此,基本上形成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首先攻占锦州,封闭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二)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1948 年9 月12 日,东北野战军开始举行北宁路作战。经过20 天的奋战,
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造成了封闭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的有利态势。但是,作为北宁路战略枢纽的锦州尚未攻占。因此,并未完全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
在1948 年8 月召开的南京军事检讨会上,蒋介石还力图东北求稳定。但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66 页。② 《毛泽东军事丈选》第470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2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66 页。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3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3 页。是,济南失守,锦州被困,使蒋介石意识到军事上的失败已不可避免。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改变战略,决定放弃东北,将东北国民党军队撤至华北、华东,以确保黄河、长江之间对蒋介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区域,以延长自己的统治。为了确保突围,蒋介石还于10 月2 日飞抵沈阳作亲自部署,摆出了一副以锦州为中心,东西对进,同东北野战军进行决战的架式。
本来,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时,是准备执行毛泽东的攻打锦州的计划的。9 月27 日在分析战情时,也提出了先打锦州,后打锦西的方针。济南战役的胜利,对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是一个极大的鼓舞。9 月28 日,林彪致电毛泽东,表明了“先打锦州,后打锦西”的决心。毛泽东在9 月29 日的回电中对林彪等的决心表示赞许:“先打锦州,后打锦西,计划甚好。”②并强调指出:“你们必须将作战重心放在攻占这三点(即义县、锦州、锦西――引者注)上面,因为这是你们整个战局的关键。如果以现到锦州地区各纵难于在二十天左右时间内攻占三点,则宜从现位沈阳以西各纵中抽调一部加强之,确保迅速攻占三点至少三点中之两点。”①毛泽东还强调指出:“你们是否能取得战役主动权(当然战略主动权是早已有了的)决定于你们是否能迅速攻克三点,尤其是锦州一点。”②9 月29 日,林彪等电告毛泽东,汇报了军事部署和表明了决心。9 月30 日,毛泽东回电林彪等,明确指出:“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③毛泽东还催促林彪等,动作要快,“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④
然而,当林彪获悉锦西方面国民党军队增加了4 个师,攻打锦州,主要援敌不仅来自沈阳,也来自锦西时,林彪便对攻打锦州产生了犹豫。10 月2日,林彪致电毛泽东,提出了回师攻打长春的计划。毛泽东接电后,于10月3 日17 时和19 时连续起草了两份电报告林彪,明确指出:要坚持既定的攻打锦州的方针,坚决制止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毛泽东强调指出:“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⑤“我们不赞成你们再改计划,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与攻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⑥毛泽东再一次指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⑦。
林彪在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前,已在罗荣恒、刘亚楼的斗争下改变了回师长春的计划,并致电毛泽东,决心攻打锦州。毛泽东在10 月4 日1 时30 分看到林彪的电报后非常高兴,于10 月4 日6 时致电林彪:“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⑧。在电报中,毛泽东强调指出:“攻击锦州的时间愈快愈好,但因你们兵力尚未到齐,你们指挥所方才接近锦州附近,部队的攻城动员准备工作尚未进行,当然应当稍待时日,等候兵力到齐和完成准备工作,然后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4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5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5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6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6 页。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7 页。⑥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7 页。⑦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7 页。⑧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8 页。开始攻击。但是你们应当力求缩短这一准备过程,不要延迟太久。当然,绝不要有任何的慌忙。”①..
至此,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就正式确立了。这个方针的基本点就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并准备连续大举歼灭援敌,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于东北。
由于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也由于毛泽东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还由于东北野战军指战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奋勇作战,并且东北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个战略决战――辽沈战役从9 月12 日开始发动,至11 月2 日就取得了彻底胜利,歼敌47 万,解放了全东北!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时,蒋介石住在北平,眼睁睁地看到东北国民党军队彻底灭亡,伤心得“在北平吐血,回到南京后因伤心过度又连续吐血”②。美国政府对华关系的《白皮书》中也写道:“满洲的丧失对政府是一个大悲剧,因为满洲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亦是原来吸引政府到那里去的原因。军队和资源的损失,尤其值得注意,没有军队和资源,在华北的安全的抵抗就成为不可能了。”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广大中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获得了战略上巩固的和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后方,而且拥有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部队,即东北野战军投入关内其他战场作战,以加速革命战争的胜利,还取得了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这对于战略决战的进一步展开和胜利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①..
四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淮海战役发起前的形势与辽沈战役发起前的形势不同。辽沈战役发起前的东北战场,无论兵力、装备,还是战略态势,东北野战军都处于优势,因此在东北决战半年前,毛泽东就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构想。而在淮海战役发起前的华东、中原战场,国民党是兵多装备好,处优势,而人民解放军则是兵力少、装备差,处劣势。就是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因而直至淮海战役打响时,毛泽东还下不了吃这锅夹生饭的决心。淮海战役打响后,毛泽东才大胆、果断地作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
(一)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
9 月24 日济南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即于25 日召集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付华东野战军南进,中原野战军东进,华东、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的问题。蒋介石决定,对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实行有限制目标攻击,确保对津浦路、陇海路、平汉路的控制,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与中原野战军汇合。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在蒋介石的有限制目标攻击的基础上,大加发挥,制订了一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9 页。② 李敖:《蒋介石研究》,华文出版社1988 年版,第279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1 页。个“攻击山东计划”。由于东北战场吃紧,锦州陷落已成定局,杜聿明被蒋介石调往东北收拾残局,“攻击山东计划”自然流产。明显地看出,东北战场作战的胜利展开,延缓了国民党军队在华东、中原战场的进攻。
在国民党蒋介石蕴酿有限制目标攻击的同时,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提出了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的战略方针是:第一阶段,乘两淮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由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野战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线,准备歼击来自徐州的增援之敌。第二阶段,用3 个纵队攻击海州、连云港,结束战役。尔后,华东野战军全军休整,作渡江作战准备。粟裕说:“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涪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①
毛泽东收到粟裕9 月24 日的电报后,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对粟裕的意见作了重大补充,提出了华东、中原野战军今后一个时期内总的作战构想,并于9 月25 日电告饶漱石、粟裕和刘伯承、陈毅等。在电报中,毛泽东除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②外,还明确指出这个战役,应“准备进行几个作战:(一)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毛泽东强调指出:“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③
毛泽东真是神机妙算。9 月27 日,黄百韬果然命令所辖部队返回新安镇地区。邱清泉兵团由成武,单县退回商丘、砀山地区。李弥兵团由徐州以西退往徐州以东碾庄、曹八集地区。因此,华东野战军要打两淮,必须首先歼灭黄百韬,而要歼灭黄百韬,又必须挡住徐州东援之敌。根据这种情况,9月28 日,毛泽东又电告饶漱石、粟裕等:“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箝制邱清泉、李弥两乓团,歼灭黄百韬兵团。”①
10 月11 日,毛泽东致电饶漱石、粟裕等,对淮海战役的具体部署提出了重要意见:“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
“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
①《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70 页注释(1)。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17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18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19 页。敌,并占领各城。..须用五个纵队担任攻击,而以其余兵力(主力)担任
箝制邱李两兵团,仍然是九月间攻济打援部署的那个原则。”“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亦须准备以五个纵队左右的
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其余主力担任打援和箝制。”②毛泽东10 月11 日的电报对9 月25 日电报中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歼敌目标作了较大调整。由此可以看出,计划中的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自战争开始以来最大的战役。要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要使用华野的全部兵力,而且还需中原野战军战略和战役上的配合。于是,毛泽东于10 月11 日又致电命令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你们应即速部署以攻击郑(州)徐(州)线歼敌一部之方法,牵制孙兵团,否则孙兵团加到徐州方面将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
毛泽东在10 月11 日的电报中,还分析了“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毛泽东指出:如果出现这种形势,则华东野战军“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①
毛泽东在电报中,还规定了作战步骤和时间。毛泽东指出:华东野战军于11 月、12 月两个月完成淮海战役。1949 年1 月休整,2 月西兵团转移,3至7 月与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将敌人打至长江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②
至此,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突破口的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基本上形成。(二)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确立。毛泽东10 月11 日提出的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主要是打淮阴、淮安、
打海州、连云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等部的十几个师。这与后来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是“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但这个方针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的,这个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在原来的淮海战役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军事形势和华东、中原地区敌我情况的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毛泽东10 月11 日提出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后,中原野战军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实施了郑州战役。郑州、开封的国民党军队遵照蒋介石保持徐州,加强徐州、蚌埠间防御的部署,弃城而撤。中原野战军遂于10 月21 日和24 日相继占领郑州和开封。
郑州解放时,毛泽东对中原野战军的下一步行动方向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箝制徐州之敌;二是出淮南,迫使徐州之敌南援,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10 月22 日,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希望陈毅、邓小平作出全盘考虑,拿出具体方案,电告中央军委。10 月24 日,陈毅、邓小平经过反复考虑后,电告毛泽东,提出了中原野战军主力东进的三个方案:一是,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黄维兵团又远在豫西,集中中原野战军4 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2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20~521 页。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55 页,注(6)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21 页。个纵队,歼灭开封、徐州线上的孙元良兵团;二是,如果孙元良兵团不好打,则以6 日行程于11 月10 日左右进至徐蚌线,实行军委原定任务;三是,如黄维兵团孤军东进,亦属歼击一两个师之良机。陈毅、邓小平认为,“无论哪个方案,我们位于商邱西南均机动。”①10 月25 日,陈毅、邓小平致电毛泽东,主张“以力求歼击孙元良为第一要着,如不好打,则向宿蚌线进攻”。而“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②
陈毅、邓小平关于不出淮南的意见,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见。中原野战军位于徐蚌线以西,既可以箝制徐州之敌,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又可以根据战局发展,逐步向徐州以南推进,同华东野战军联合,遂行歼灭徐蚌地区之敌的任务。10 月26 日和28 日,毛泽东两次致电陈毅、邓小平,同意陈、邓不出淮南,并明确指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在汴徐线上打一个胜仗。
10 月27 日,中原野战军主力4 个纵队由郑州地区东进,于11 月初进至睢县、柘城、毫县及商丘以南之间的地区。10 月31 日,粟裕电告毛泽东,建议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毛泽东于11 月1 日接受粟裕的意见。11 月2 日,陈毅、邓小平向毛泽东表示,愿意负指挥之责。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和华东两军,使原来由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的格局,变成了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新格局。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形成了新的力量,作战能力极大地增强。正如毛泽东所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的力量。”①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是促使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敢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原因。
淮海战役打响前,即1948 年1O 月下旬,蒋介石已经预计到人民解放幸有出兵苏北和攻打郑州的可能。因此决定放弃郑州、开封等地,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弃南阳,以加强和确保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然而,东北决战已接近尾声,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固守徐州,能否守得住,国民党内部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徐州难守易攻。不如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南岸,凭借河川的自然条件,阻挡人民解放军的攻势,确保京沪;一种意见认为,徐州是南京的屏障,要有效地保卫南京,必须守住徐州,因而主张以一二个军固守徐州,布主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路两侧,确保徐蚌通道,作攻势防御,伺机与人民解放军决战。但蒋介石对徐州是守是撤,一直举棋未定。至11 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已经完成淮海战役的战略展开,蒋介石撤离徐州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连忙调整兵力部署,迅速向徐蚌地区集结兵力,把能够调动的兵力全部调往徐蚌地区。
因此,淮海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从总兵力来讲,中原、华东野战军会合后,总兵力还不足60 万,并且装备上不如国民党军队;而国民党总兵力达80 万,不仅兵力高度集中,而且装备比较好,其中几个军有根强的战斗力。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的军事形势又对人民解放军有利。首先,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对固守徐州失却信心,由于信心不足,决心不定,兵力部署儿经调整,部队处于慌乱状态;而人民解放军
① 《淮海战役》第1 册,第88~89 页。② 《淮海战役》第1 册,第92 页。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4 页。
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对进行淮海战役,歼灭刘峙主力信心百倍,不仅主动建议组织淮海战役,而且群策群力,向毛泽东提供作战的方针和部署,兵力调整和展开也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东北决战国民党军队全军覆灭给刘峙官兵以沉重打击,刘峙官兵士气低落;而辽沈战役的彻底胜利却给中原、华东野战军指战员极大鼓舞,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战员斗志高昂。再次,蒋介石与白崇禧矛盾公开化,根本调不动白崇禧支援刘峙,指挥不统一;而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已经会合,指挥统一。还有,中共地下党员,第3 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和何基淬正积极策划绥靖区部队起义,有利于人民解放军从该区获得突破口。
总之,形势既有利又不利,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不能不慎重地权衡利弊。毛泽东一贯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如果达不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就是失败的战争。毛泽东将此时的形势比喻为“一锅夹生饭”①,如何吃这一锅夹生饭,他此时还没有拿定最后的主意。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必须就地歼灭刘峙主力。他最后拿定吃这顿夹生饭的主意,制定出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得力于华东和中原野战军指挥员的努力。
首先,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等的努力。粟裕率先提出了打淮海战役的要求,并阐述了自己的具体设想。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夕,刘峙一面变更部署,一面南运物资。张克侠、何基沣及时向粟裕汇报了这些情况。粟裕根据张、何提供的情况及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判断蒋介石有撤退徐州,以淮河为第一线守备的可能。11 月7 日,粟裕在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认为淮海战役发起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如果冯治安部顺利起义,则徐州北面、东北面完全暴露,邱清泉兵团如被中原野战军拉住,刘峙很可能将李弥兵团靠近徐州,加强守备;二是,如果黄百韬兵团及刘汝明部被华东、中原野战军分别歼灭,而邱清泉兵团又被分割不能收缩徐州或己退缩徐州,只要华东野战军运河以西各纵队能包围李弥兵团,则可能孤立徐州,使刘峙不能南撤;三是,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第二步歼灭李弥兵团,则徐州之敌可能提早南撤,固守蚌埠淮河线,黄维兵团集结蚌埠或退守信阳。根据以上分析,粟裕建议:(一)华东野战军运河以西部队应乘冯治安部起义,迅速直出陇海线,分割包围碾庄、曹八集地区李弥兵团,切断其徐州退路,逐次歼灭之;运河以东部队在解决黄百韬兵团大部后,抽出2 个纵队加入运河以西作战。(二)建议中原野战军歼灭商丘、砀山线刘汝明部后,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切断刘峙退路;华东野战军运河以东部队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即以主力协同中原野战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粟裕强调:“孤立徐州,切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尔后之渡江作战。”
11 月8 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扣留刘峙集团,将其歼灭于长江以北的建议。在建议中,粟裕分析了蒋介石可能采取的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长江以北部队和从葫芦岛撤回的部队,继续在江北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华南的防御。如果蒋介石采取这种方针,则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有大量歼敌机会,从而造成今后渡江作战的有利条件,渡江后不致有大的战斗。第二,立即放弃徐州、蚌埠、信阳、淮阴、淮安等地,将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长江防御,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争取时间整理
① 《淮海战役》第2 册,第12 页。部队,以图划江而治,俟机反攻。如果蒋介石采取这种方针,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要困难得多,渡江后还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而江南的作战条件较江北差。粟裕认为,迫使蒋介石实行第一种方针,对于人民解放军有利。如果这样,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11 月7 日至尸日,粟裕还几次致电陈毅、邓小平,提议在华东野战军歼击黄百韬兵团时,中原野战军以一部兵力破坏徐州、蚌埠段铁路,使徐州粮食困难。
粟裕明确提出了切断徐州之敌的退路,歼灭徐州之敌的构想。其次,是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努力。11 月3 日,即淮海战役打响前夕,刘伯承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会攻徐
州的意见。刘伯承指出:“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有一律浦路,..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要线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刘伯承指出:“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按:此时孙元良兵团移至宿县),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①刘伯承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隔断徐蚌”、“会攻徐州”的方针。
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1 月5 日进至永城西北会亭集、白庙及毫县以东地区,决定先歼灭尚在商丘、蔡道口、马牧集地区的刘汝明部,同时命令豫皖苏军区部队从11 月7 日开始破击津浦铁路宿县南北段,以切断徐州与蚌埠的联系。11 月8 日,陈毅、邓小平根据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情况,判断刘峙有可能南撤,随即电告中央军委,如果判明蒋军系南撤,设防淮河时,则建议华东野战军应举行追击,迅速进至淮河以南,津浦路以东地区,堵塞敌人的退路。
华东、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员对敌情的判断,无疑比毛泽东更准确。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夕,华东、中原野战军的指挥员们基本上形成了“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方针。这正与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相吻合。早在10 月22 日,毛泽东就提出了切断徐蚌线,孤立刘峙全军的构想,只是在如何围歼刘峙全军的方针上,尚未有成熟的意见。华东、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员关于会攻徐州的种种设想和关于徐州刘峙集团可能南撤的份份电报,使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构想进一步成熟,决心进一步坚定。同时,淮海战役已经打响,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战员高昂的斗志也鼓舞着毛泽东发出进行战略决战的命令。
11 月9 日16 时,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粟裕等,提出了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电报说:“(一)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二)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华野三广两纵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以便与宿县我军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六个纵队歼灭之。(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以
① 《淮海战役》第1 册,第114 页。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用迅速手段歼灭该兵团的全部或大部,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毛泽东指出:“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敌人总退却的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①..
11 月9 日亥时(21 至23 时),毛泽东致电粟裕,“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②..毛泽东要求中原、华东野战军,“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并强调指出:“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③..
这样,淮海战役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淮海战役了,它由原定打淮阴、淮安、打海州、连云港,歼灭黄百韬兵团等部十几个师,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大决战。从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来看,毛泽东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表现了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对毛泽东制订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发挥了重要的作佣。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制订,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淮海战役从1948 年11 月6 日正式打响,至1949 年1 月10 日胜利结束,中原、华东野战军经过66 天的英勇奋战,歼灭国民党军队55.5 万人,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预定任务,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面前,为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同时也是毛泽东军事路线和政治路线取得的重大胜利。在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的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给予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543 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 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 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 万副,大小车88 万辆,挑子30.5 万副,牲畜75.7 万头,船只8539 艘,为战役筹粮9.6 亿斤,其中运送到前线的粮食达4.3 亿斤。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力地保证了淮海战役战略决战的胜利。正如陈毅元帅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中共中央在1949年1 月17 日的贺电中也明确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皆我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和战斗员,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前后方党政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获的结果。”
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军事决战的最后一个战役,发起于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和淮海战役的顺利发展过程中。因此,平津战役发起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平津战役上已经处于战略上和战役上的优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35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36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35 页。势,并且在全国的战争形势上也处于主动地位。(一)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辽沈战役临近结束、东北全境将要解放时,解决华北问题自然成为毛泽东思考的问题。由于东北与华北接壤,经过辽沈战役锻炼的东北百万野战军一入关就是踏上华北的土地,华北国民党军队便成为东北野战军下一步首先打击的对象。拥有100 万东北野战军作为机动部队的毛泽东,也不能不考虑解决华北的问题。而所谓解决华北的问题,就是歼灭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解放北平、天津等地;就是歼灭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集团,夺取太原。毛泽东解决华北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先夺取归绥,攻克太原,解放绥远、山西全境,然后集中华北解放军全部和经过休整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解决傅作义集团。毛泽东的初步设想是先进行归绥战役和太原战役,然后进行平津战役。
1948 年10 月30 日,林彪在部署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入关的同时,致电毛泽东:东北野战军主力“等营口、沈阳之线战斗结束后,稍加补充兵员,即向北平、天津前进,夺取平津。”毛泽东接电后,从既定的先夺取归绥,攻克太原,后夺取平津的战略构想出发,以及考虑东北野战军进行辽沈战役后需要休整的实际情况,于10 月31 日致电林彪:“东北主力除四纵、十一纵等部即行南下外,其余在沈营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准备于战争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一月至六月期间,协问华北力量歼灭傅作义主力,夺取平津及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以便于战争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长江流域出动,并使政治协商会议能干明年夏季在北平开会。”①毛泽东还就东北野战军主力休整期间的工作部署给予了具体指示。太原战役于10 月5 日打响,于11 月中旬交战双方处于时峙状态。归绥战役也于11 月5 日前部署完毕,11 月6 日,淮海战役正式拉开战幕。早在辽沈战役进程中,蒋介石就坐镇北平,并与傅作义一起制订了偷袭石家庄的计划,企图以此改善华北战局。辽沈战役结束时,蒋介石满怀凄惨的心情,于10 月30 日伤心地溜回南京,偷袭石家庄的计划遂告破产。11 月4 日,蒋介石在南京官邪会见傅作义,征询傅对华北作战的意见。经过多方切磋,仔细权衡利弊,蒋介石与傅作义终于形成共识:暂时固守平津。但是,蒋、傅的暂时固守平津不是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人民解放军的积极性估计不足的基点上,带有很大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力量足以对付华北的人民解放军,当然事实上也是如此。同时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东北野战军必然要进关,东北野战军一进关,他们就对付不了,但他们认为东北野战军不可能立即进关,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3 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时间,才能入关作战。暂时固守平津,就可以暂时貉制东北和华北的人民解放军,取得部署长江防线和组训新兵所需要的时间。傅作义作出暂时固守平津的决策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固平津地区的防御,同时,蒋介石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集中兵力加固平津地区,傅作义从11 月中旬开始,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形成了以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为重点的一字长蛇阵部署,以保证西撤或南逃的通路。同时,傅作义还有意将自己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以西,将蒋介石的嫡系部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82 页。队部署在北平以东,以便形势发展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可以各奔东西。
针对傅作义的兵力部署和从有关方面获得的情报,中央军委及时分析了傅作义今后可能采取的两种行动方针:一是固守平津。固守平津,对人民解放军有利,可以将傅作义部队就地歼灭。二是放弃平津。放弃平津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傅系部队退回归绥、包头,蒋系部队撤至南京一带;二是蒋、傅两系部队均南撤。傅作义采取这种方针,对人民解放军有利有不利。有利,即不战而占领平津;有不利,即没有消灭平津的敌人,对今后作战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于11 月9 日和13 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两份电报,提出了“抑留傅匪部队于平、张、津、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为了实现这个总方针,周恩来还提出了停攻归绥,将包围归绥部队撤至归绥与集宁之间休整,稳住傅作义,使傅作义不致西撤的意见。
停攻归绥,将包围归绥的部队撤至归绥与集宁之间休整,是中央军委为稳住傅作义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林彪接电后,除认为“暂不攻归绥的方针很好”外,还于11 月15 日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暂不攻太原”的建议。林彪建议“暂不攻太原”,集中华北解放军包围保定或张家口,采取围而不攻的作法,拖住傅作义,等到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后,再同时发动攻势,歼灭全部敌人。
毛泽东认真考虑了林彪的建议。毛泽东认为,集中华北解放军,可以阻止傅作义嫡系向绥远撤退,但无力阻止蒋傅两系从海上撤离,并且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此目的,至于包围保定,“包围与否不关于大局”。毛泽东仔细分析了形势后,于11 月16 日电告林彪,希望林彪考虑争取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的问题。同时,毛泽东又指示华北解放军,对太原停止军事进攻,而进行政治攻势,“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人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
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作战,是毛泽东原来解决华北问题的战略构想的重大改变。毛泽东将解决平津之敌的时间从1949年1 月至6 月提前到1948 年底和1949 年初。
林彪接到毛泽东11 月16 日关于考虑争取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问题的电报后,于17 日致电毛泽东,陈述了“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的问题。11月17 日,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人仔细地分析了所处的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要抑留华北国民党军队于就地歼灭,必须增加华北战场上的兵力,而唯一能调动到华北的兵力,只有东北野战军。因此,中央军委于17 日在给林彪及东北局、华北局的电报中,又请林彪考虑争取早日入关作战的问题。
11 月中旬,淮海战役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原野战军不仅取得了徐沣作战的胜利,已经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剿总”的唯一补给线与唯一陆上退路,陷徐州主力于孤立地位,而且重挫了从西面支持刘峙的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已近尾声。整个战场的形势日趋明朗,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预期的胜利。在这种形势面前,华北国民党军队傅作义集团撤离平津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必须及时地阻止傅作义集团撤退,否则,就会丧失良机,犯最大的错误,毛泽东冷静分析了面临的形势,认为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有困难,但困难并非不可克服。为了争取时间而下致贻误战机,毛泽东果断地作出了令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定。11 月18 日,毛泽东电令林彪:“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
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①11 月19 日,林彪回电毛泽东:“我们决遵来电子二十二日出发。”至此,毛泽东已经形成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解放军联合
举行平津战役,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予以歼灭的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二)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已经形成的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其基本点是加强华北战场的兵力,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予以歼灭,但是,究竟怎样歼灭,此时尚未制定出明确的方针。
傅作义将自己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随时准备西逃;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至唐山一线,随时准备南撤。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稳住傅作义,使傅作义不致西逃和南撤,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问题,特别是东北80 万大军挺进华北,人民解放军便在华北战场占据绝对优势,傅作义西逃或南撤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因为傅作义早就认识到,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他无力与人民解放军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后,应选择什么样的攻击对象,才不致傅作义西逃或北撤,或者说能够有效地阻止傅作义西逃或南撤,这是毛泽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11 月19 日,林彪致电毛泽东,提议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于24 日左右包围唐山,使唐山守敌不能南撤。毛泽东仔细分析了林彪的建议,认为在东北野战军主力距离唐山、天津较远的情况下,用先遣兵团包围唐山无异于打草惊蛇,这样会促使敌人从海路南撤,而且敌人也有足够的力量解唐山之围,接出唐山之敌,完成从海路南撤的准备,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很难歼敌。基于上述考虑,毛泽东于11 月20 日致电林彪,明确指出包围唐山之敌的时间值得考虑,须等候毛泽东的最后命令。11 月26 日,毛泽东又电告林彪,明确指出“不要去包围唐山”①。
毛泽东主张平津战役应从西线开始,即攻歼平津铁路的平、张段之敌,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是稳住傅作义集团,待到完成战略包围之后再予以全部歼灭。因为作义部队部署是一字线长蛇阵,如果把唐山、塘沽、天津比作蛇头的话,那么绥远、张家口则是蛇尾,捉住蛇尾,蛇头必然回转。也就是说,包围张家口,即可稳住傅作义,使之不致南撤,也不可能西逃。毛泽东说,只要在12 月份内吸引傅作义几个军于平张线上,并歼灭该线各军之一部或大部,“打得该敌不能动弹,不能西逃也不能东窜,那就是极大的战略上的胜利。”②毛泽东亲自部署了平张线上的作战,并对东北野战军入关后的作战任务及兵力部署作了明确的规定。关于兵力部署,毛泽东的设想是,东北野战军位于锦州、大虎山、营口等地区的5 个纵队先行出发,其中以3 个至4 个纵队担负隔断北平与天津之敌;以1 个纵队隔断天津与塘沽之敌;以1 个纵队与先遣兵团隔断唐山、塘沽之敌。即从兵力部署上分割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之敌,使之不能收缩,也不能从海上逃走,以利各个歼灭之。关于作战任务,毛泽东指出:东北野战军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是歼灭平津线上廊房等地之敌,只有歼灭此地之敌,并歼灭北平方面可能派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84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90 页。出的增援之敌,才能实现切断平津联系的任务。与此同时,还应以必要兵力包围唐山之敌,使其跑不掉。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切断平津联系和包围唐山的任务完成后,第二个作战任务是歼灭唐山与天津之间的敌人。然后逐一歼灭唐山之敌,占领天津,歼灭北平周围之敌,最后夺取北平。
毛泽东提出了明确的分割围歼傅作义集团的步骤,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进一步具体化了。11 月23 日,东北野战军兵分南北两路,夜行晓宿,浩浩荡荡向华北挺进。
11 月29 日,平张线上的作战正式打响,平津战役正式揭开战幕。毛泽东选择在平张线发起进攻,旨在拖住傅作义,一是阻塞其西逃,二是使其不致南撤。然而,傅作义错误地理解了毛泽东的意图,认为华北解放军在张家口方向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于是决心趁东北野战军入关前华北解放军分散的时机,集中兵力给进攻张家口的解放军以一次歼灭性打击,以利回过头来固守平津。他即调主力驰援张家口,以保障平张线的畅通,便于以后西逃。
平张线上的作战将傅作义的嫡系大部调往平张线上,造成北平势力薄弱。为了加固北平,傅作义又急忙调整部署,除令增援张家口的部队返回北平外,还从天津、塘沽地区调集兵力增防北平,这样又造成天津、塘沽、唐山等地兵力减弱。
为了达到将傅作义集团歼灭于平、津地区的目的,毛泽东于12 月11 日致电林彪,提出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方针明确规定,平津战役的攻击次序为:“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①方针规定了继续抑留傅作义集团的重大战略措施:
首先,“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毛泽东强调指出:“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因此,在目前两星期内一般应采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②“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此点务求你们体会。”③毛泽东提议林彪命令东北野战军,“十二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数日内即取神速动作,以三纵(由北平东郊东调)、六纵、七纵、八纵、九纵、十纵等六个纵队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之敌,如果诸点之敌那时大体仍如现时状态的话。其办法是以两个纵队位于以武清为中心的地区,即廊房、河西务、杨村诸点,以五个纵队插入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古冶诸点之间,隔断诸敌之联系。各纵均须构筑两面阻击阵地,务使敌人不能跑掉,然后休整部队,恢复疲劳,然后攻歼几部分较小之敌。此时,四纵应由平西北移至平东。我华北杨罗耿兵团应于四纵移动之前歼灭新保安之敌。东面则应依情况,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以上部署,实际上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北平、怀柔、顺义、通县、宛平(涿县、良乡已被我占领)、丰台、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开平诸点之敌一概包围了。”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6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①其次,“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仕幸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②..
再次,“为着不使敌人向青岛逃跑,我们准备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③..
至此,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正式确立了。这个方针可概括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解放军联合作战,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办法稳住傅作义集团,并实施战略分割和包围,待到完成战略分割包围后,对敌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以求就地全歼。叶剑英曾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对傅作义集团采取“围而不打”和“隔而下围”以及对杜聿明集团延缓最后歼灭部署的战略措施,认为这是“超乎寻常的”,表现了毛泽东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而为一般军事家所望尘莫及。
平津战役从1948 年11 月29 日正式打响,至1949 年1 月31 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宣告北平和平解放,历时64 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平津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平津战役的胜利,使整个华北基本得到解放,并使东北、华北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的基础。
六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精心组织和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从1948 年9 月12 日开始,至1949 年1 月31 日结束,历时142 天,共歼国民党正规军144 个师,非正规军29 个师,共154 万人,歼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有生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呕心沥血,密切注视各个战场的变比,起草了300 余份军事电文。亲手制订了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不仅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也表现了自身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作为杰出的军事家的才能。
毛泽东的首要贡献,在于根据战争形势,掌握战略决战的时机,审慎地选准决战方向和决战目标,从而奠定了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的胜利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很多著作及论文均有精辟的分析和论述,我们不打算进一步展开。我们只就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采用的战略战术作一个简要的概括。
首先,毛泽东根据不同的敌情,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这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根据敌人兵力部署形成的战略态势,采用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战术。东北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从长春、沈阳、锦州3 个城市自然形成的战略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4~136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态势看,可以作这样的比喻:锦州是其头,沈阳是其腹,长春是其尾。如果打以锦州为中心的北宁线,就可以扼住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咽喉,切断其陆上退路,置国民党军队于死地;如果攻打长春,则是揪住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尾巴,沈阳之敌可能增援,人民解放军可能拖住或歼灭长沈之敌之一部或大部;如果沈阳之敌不增援,反而利用人民解放军攻打长春之机,撤离沈阳退至锦州,这就更加强了锦州的力量,锦州和沈阳之敌有可能浩浩荡荡,破关而去。并且蒋介石早有撤离东北之敌的主张。如果打沈阳,不仅是沈阳地区集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兵力多,战斗力强,不好打,而且在攻打沈阳时,国民党军队有可能从长春和锦州增援,对人民解放军形成南北夹击、中间突破之势。针对长春、沈阳、锦州自然形成的战略态势,毛泽东力主先打锦州。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攻破锦州,就造成了一个关门打狗的战略态势。
在攻打锦州时,毛泽东采用的是集中兵力,实施“攻锦打援”的确略战术。一方面力求迅速地攻克锦州;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攻打锦州时,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援锦之敌。毛泽东9 月7 日命令东北野战军:你们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榆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①9 月10 日,毛泽东又命令东北野战军:“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②毛泽东还对如何歼灭援锦之敌作了具体部署:如果“沈阳援敌进得较快,而锦州之敌业已大部被歼,全城已接近于攻克,则你们应使沈敌深入大陵河以北,以便及时转移兵力包围该敌,然后徐图歼击。”③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集中兵力80 万,采取一点两线的作战部署,把部队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线津浦线上,重兵密集,便于相互支援,以免被人民解放军各个击破。针对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毛泽东采取了集中兵力分割围歼、中间突破,并以一半以上兵力阻击、打援和牵制敌人的战略战术。当时,黄百韬兵团位于徐州以东,是刘峙集团的左翼劲旅,歼灭了黄百韬,就等于砍掉了刘峙的左臂,并还可吸引徐州的敌人东援,便于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消灭了黄百韬,也切断了徐海之间的联系和敌人的海上逃路,形成对徐州的包围,从而为战役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①毛泽东在部署围歼黄百韬时,同时部署攻克宿县,切断徐蚌线。这就完成了分割围歼,孤立徐州的任务。第二阶段,在宿县双堆集地区围歼蒋介石从华中调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同时将从徐州南下增援的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包围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当即消灭孙元良兵团。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在平津战役中,针对傅作义的一字线长蛇阵,毛泽东采取了与辽沈战役相反的打法,即辽沈战役先打头,其次打尾,最后包围腹部,而平津战役是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3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37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37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51 页。先打尾,其次打头,最后包围腹部;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平津战役是先捉尾,迫使蛇回头。毛泽东首先发动了平张线上的作战。平张线上的作战迫使傅作义将部队调往平张线上并加固北平后,毛泽东立即部署部队,切断傅作义的海上退路,进行分割包围,并成功地运用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毛泽东成功地运用了其他一系列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一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略原则贯穿三大战役的全过程。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决战,交战双方都拥有重兵,或者说是重兵交战。蒋介石也深深地懂得这一战略原则的作用。然而,毛泽东却比蒋介石技高一筹,将这一原则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一是毛泽东尽可能地将尽可能多的兵力部署于一个战场。在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毛泽东集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于淮海战场,集中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兵团于平津战场,两军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二是在战役发展的阶段上,毛泽东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对象。在打锦州时,毛泽东叫东北野战军置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集中兵力歼灭锦州之敌;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人民解放军分别包围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毛泽东部署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第三阶段集中兵力歼灭杜聿明集团;在平津战役中,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完集中兵力打新保安,接着集中兵力打天津。三是毛泽东采用集中兵力的办法,切割敌人的兵力,从整体上削弱敌人,陷分散的敌人于孤立的地位,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之。辽沈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军队就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城市;淮海战役开始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将相互策应的一点两线部署的刘峙集团分割在碾庄、徐州、蚌埠、蒙城四个地区。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集团的一字长蛇阵部署迅速地被人民解放军切割成若干段。另外,毛泽东还用集中兵力的原则组织战略协同、打援和阻击。
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不仅坚持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在运动中大量地歼灭敌人;而且坚持打大规模的阵地战,夺取敌人的重要据点和大城市;并且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辽沈战役中的“攻锦打援”,不仅是攻破锦州这个大城市,而且试图调动沈阳之敌在运动中加以歼灭。对于城市攻坚战,毛泽东强调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才能开始攻击。要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尽可能多的炮火和炸药,以及灵活机动的战术。当国民党军队撤离或逃跑时,要跟踪追击,平行追击和堵击,应大胆地穿插在运动的敌人之间,实行分割围歼,各个击破。
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还成功地运用了军事进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战略战术。1937 年7 月25 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①在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中,毛泽东一直重视瓦解敌军的工作,并提出了“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的方针。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一直坚持了军事进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后,人民解放军对困守长春的敌人在采取军事包围的同时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通过政治攻势,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第60 军起义,国民党新7 军投降,长春宣告和平解放,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后,针对傅作义的和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379 页。谈要求,于12 月19 日派出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与傅作义的代表进行谈判,但傅作义要价太高,没有和谈的诚意。人民解放军遂于20 日隔断北平与天津、天津与塘沽间的联系,并于21 日至24 日,先后发起新保安和张家口战役,从军事上给傅作义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傅作义举行第二次谈判,然而傅作义依仗手中的几十万军队,不肯接受和平改编。人民解放军遂于1949年1 月14 日发起天津战役,仅29 个小时便攻克天津,全歼守敌。这又给傅作义一个严正的警告!1 月16 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恒向傅作义送去和平解决北平的最后通牒,限傅作义于4 天之内作出最后答复。在强大的军事攻势面前,傅作义不得不选择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是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紧密结合的结果。
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获得了新的发展,同时三大战役丰富生动的战争实践,也给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养料,培育了军事天地里这株大放异彩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