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gj065
lsgj065
lsgj065
lsgj065
lsgj065



第一节 “纸老虎”策略






  1946 年6 月,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完成全面内战的准备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于6 月26 日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在这革命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清醒地估计了国内外的形势,确立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军事进攻的方针。1946 年7 月20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明确指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①。1946 年8 月6 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从思想上、精神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作坚决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一“纸老虎”策略的形成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著名论断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口号。它的提出虽然是在1946 年8 月,但这个论断的内容早就蕴含在毛泽东的思想中。

  1930 年,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对革命的悲观情绪而写成的《星星之火,可以燎燃》一文,就蕴含着这一论断的内容。当时正值革命处于低潮,而反革命的力量却异常强大。毛泽东提出了科学地分析中国政治形势的方法,即“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②毛泽东依据这一方法,提出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8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99 页。很快的”③。而反革命的力量看起来很强大,但从实质上分析,“也是相对地弱的”④。中国革命很快会走向高潮。毛泽东还用充满感情的笔调展示了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信心:“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①

  1934 年1 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明确提出,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反动派。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②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针对错误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而写成的《论持久战》一文,也蕴含着这一论断的内容。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尽管强大,但“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③,并且它所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已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而中国虽然是弱国,但正处于进步,“现在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④,并且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已经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因此,“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⑤只要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战,日本虽强,但将愈战愈弱;而中国虽弱,但将愈战愈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⑥历史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分析和预见。

  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地阐述了一切反动势力都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而人民大众的进步事业必将取得胜利。毛泽东指出:“一切内外黑暗势力的猖獗,造成了民族的灾难;但是这种猖獗,不但表示了这些黑暗势力的还有力量,而且表示了它们的最后挣扎,表示了人民大众逐渐接近了胜利。这在中国是如此,在整个东方也是如此,在世界也是如此。”①

  1942 年10 月,苏联红军粉碎了德国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在为庆祝这一胜利给《解放日报》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社论中,又明确指出了反动势力外强中于的实质。毛泽东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于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整个法西斯势力的兴起

  ③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99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99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06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3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451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453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451 页。⑥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15 页。① 《毛泽东选巢》第2 卷,第703~704 页。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略战争,正是这种最后挣扎的表现。”②世界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消亡,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并且毛泽东提出的反动势力“外强中干”的看法已经很接近他后来提出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论断的内容。

  1945 年6 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提出美帝国主义的倒行逆施的扶蒋反共政策是注定要失败的。毛泽东指出:“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现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动只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动的逆流企图压倒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主流,但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变为主流。”③..

  1945 年8 月,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这篇演讲中,明确提出:“美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④“帝国主义就会吓人的那一套,殖民地有许多人也就是怕吓。他们以为所有殖民地的人都怕吓,但是不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些人是不怕那一套的。”①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害怕帝国主义的恐吓。在谈到原子弹时,毛泽东指出:“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②..

  1946 年8 月,毛泽东在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中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论断时,同样有类似上述的论述:“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属于人民。”③“提起美国帝国主义,人们似乎觉得它是强大得不得了的,中国的反动派正在拿美国的‘强大’来吓唬中国人民。但是美国反动派也将要同一切历史上的反动派一样,被证明为并没有什么力量。在美国,另有一类人是真正有力量的,这就是美国人民。”④“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反动派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⑤..

  从以上的摘引和分析来看,毛泽东一贯坚持这样的观点:真正的力量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人民群众是不可战胜的;进步一定能战胜落后;革命一定能战胜反动;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光明一定能战胜黑暗;新生的事物一定能战胜腐朽的事物。同时,我们也看到,毛泽东一贯把进步、革命、正义、光明及新生事物等联系在一起,而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另一方面总是把落后、反动、邪恶、黑暗及腐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认为是必然要失败或灭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论断,并不是毛泽东一时的思想火花,而是他的一贯主张,或者说是他思想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84~88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103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32~113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33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33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95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95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95 页。

  二纸老虎论断的战略意义

  当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气势汹汹地发动全面内战的时候,毛泽东提出和阐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在军事力量方面:国民党拥有正规军和非正规军达430 万余人,居绝对的优势;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不过120 万人,居绝对劣势。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后期集结在西南西北各省,采取避战、观战的态度,而得到了充分的休整;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处在抗日战争的最前沿,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而未得到完全的休整。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方面:国民党军队拥有“飞机加坦克”的现代化兵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从日伪军手里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重新控制了大城市和主要交通运输线,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土地、3 亿以上人口及丰富的物产资源;而共产党部队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装备简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刚刚开始,后方并不巩固,内有封建反动势力尚未肃清,外遭国民党军队的分割包围。在外援上:蒋介石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有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和经济支持;而共产党没有外援,只有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道义支持。

  由于国民党军队拥有上述方面的绝对优势,所以蒋介石狂妄地叫嚣:“只需三个月至六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

  面对这种严峻的战争形势,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大规模进攻,国内外、乃至中国共产党内部都有一些人过高地估计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力量,而过低地估计人民革命的力量,只看到美蒋反动派表面上的进攻优势,而没有看到反动派的本质,从而对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缺乏信心,缺乏用革命战争去粉碎反革命战争的勇气。针对这些错误思想,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从战略上武装人民,使人民树立必胜的信心。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首先就具有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认识“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我们能够打败他”①的战略意义。

  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我们不打败它们,而让它们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阴谋得逞,那么,中国就将处于封建法西斯的统治之下,“中国就将变成黑暗世界,我们民族的前途就将被断送”②。所以,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③,争取光明的前途。

  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的军事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起暂时作用的因素。而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人心的向背则是起经常性作用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卫战争,是爱国的和正义的革命战争,必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是反人民反革命的战争,必然会遭到包括国民党统治区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反对。尽管蒋介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86 页。石在军事力量上居优势,“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④尽管蒋介石拥有装备上的优势,甚至背后站着一个唯一拥有原子弹的美帝国主义,但是,“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⑤“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卫战争,虽然“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①“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②

  毛泽东提出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高了中国人民对于美蒋反动派的本质的认识,使中国人民增强了战胜蒋介石的信心。

  (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论断,既是一个战略口号,也是一个战术口号,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本质的认识,又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策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从其本质上说的,是从长远的观点说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强大的美蒋反动派,必须做好与之作长期斗争的战略准备,应从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但是,从战术上说,美蒋反动派暂时确实强大,是一只真老虎,不仅能吃人,而且能成千上万地吃。如果中国共产党不重视它,它就有可能吃掉整个中国革命。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战术上要重视对美蒋反动派的斗争。在与美蒋反动派的斗争过程中,在战术上,在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具体斗争形式上,都要取谨慎的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时间、地点、条件,采取不同的斗争形式,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和消灭敌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1946 年8 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后来又在《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文中详细地阐发了这一论断。毛泽东指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被人民所推翻。”一切反动、落后、腐朽的阶级,在面临人民的决死斗争的时候,也都有两重性。一方面,真老虎,吃人,成百万人成千万人地吃。但是终究转化成了纸老虎,死老虎。这是历史事实。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时期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

  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95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94―1195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9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87 页。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毛泽东在与强大的敌人作斗争时所采用的策略。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就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①l946 年6 月,当蒋介石以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发动全面内战时,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我们能够打败他。”②这就从战略上表现了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藐视。但是,在粉碎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上,毛泽东一贯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并亲自起草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党内指示。这就是从战术上重视敌人。

  1948 年1 月18 日,当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毛泽东又针对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儿个重要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草案开篇就指出:“反对对敌人的力量估计过高。例如,惧伯美帝国主义、惧怕到国民党区域作战,惧怕消灭买办封建制度、平分地主土地和没收官僚资本,惧怕长期战争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全世界帝国主义和中国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统治,已经腐烂,没有前途。我们有理由轻视它们,我们有把握、有信心战胜中国人民的一切内外敌人。但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不论是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或思想的斗争),却又决不可轻视敌人,相反,应当重视敌人,集中全力作战,方能取得胜利。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如果我们在全体上过高估计敌人力量,因而不敢推翻他们,不敢胜利,我们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不采取谨慎态度,不讲究斗争艺术,不集中全力作战,不注意争取一切应当争取的同盟者(中农,独立工商业者,中产阶级,学生,教员,教授和一般知识分子,一般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和开明绅士),我们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①..

  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重视一切敌人的战略战术,是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坚定地相信人民、坚定地依靠人民的必然产物。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②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依据自己制订的战略战术,正确领导和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各个战场的重大战役,粉碎了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夺取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lsgj065
lsgj066
lsgj066
lsgj066
lsgj066
lsgj066



第二节 战略准备






  从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内战全面爆发,为军事决战的准备阶段。国民党蒋介石的内战方针是早已决定了的,并且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就

  准备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不得不与共产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2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5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67―126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8 页。党进行和平谈判。然而,即使在和平谈判期间,国共两党之间的军事斗争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可以说,在军事决战的准备阶段,国内外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和平与内战两种可能并存,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处于边谈边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局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力争取和平民主,避免内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坚决的斗争,并且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对付国民党蒋介石可能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为后来彻底打败蒋介石奠定了基础。

  一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抗日时期,我军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辅。在现在的内战时期,情况变了,作战方法也应改变,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①实现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关键的问题是集结力量,建立起能够展开大规模作战的作战兵团。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构想,早在党的七大时就形成了。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就提出要迅速地发展人民军队,不仅要建立“地方部队和地方兵团”,而且要建立“主力部队和主力兵团”②抗日战争结束时,即1945年8 月11 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各战区的电报中又强调指出:

  “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在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解决敌伪后,主力应迅速集结整训,提高战斗力,准备用于制止内战方面。”①毛泽东还要求,正规兵团的数量应占全部兵力的五分之三或三分之二;在集中主力组建正规兵团时,应保留和建立必要数量的地方部队和加强民兵建设。

  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若干军事区域作了新的划分,组建了能在较大范围内实施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1945 年10 月31 日,中共中央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 年1 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下辖10 个军区。在华北解放区,由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下辖5 个军区,并组建了津浦前线野战军。在苏皖地区,组建了华中军区,下辖8 个军分区,并组建了华中野战军。在华北解放区,组建了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分别下辖4 个军区,并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和晋察冀第一、第二野战军。在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区域,划分为陕甘宁和晋绥两个区域,在晋绥区建立晋绥军区,下辖3 个军区,并组建了晋绥野战军。在中原解放区,组建了中原军区,下辖3 个军区。至1946 年6 月,全国共建成三级军区34 个,军分区102 个,除东北民主联军外,还建成了6 支野战军和45个隶属于军区的独立师或旅,形成了以野战军为主体的与地方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从组织上实现了由分散打游击战为主到集中打运动战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99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92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68 页。为主的战略转变。

  在部署从组织上整编人民军队的同时,毛泽东狠抓了群众性的练兵运动,并把练兵作为1946 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和三大任务之一。毛泽东明确指出:不论野战军、地方军,还是民兵,都应利用作战间隙着重练兵。“练兵项目,仍以提高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程度为主,提高战术程度为辅,特别着重干练习夜战。练兵方法,应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练兵运动。”②在开展军事练兵的同时,毛泽东还强调对部队进行加强集中统一,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政治教育,从政治上练兵。通过练兵,人民军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适应了正规作战的要求,为迎战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创造了条件。

  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蒋介石一方面与共产党谈判,以所谓政令军令必须统一为借口,妄图取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另一方面,积极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抢占战略要地,为全面发动内战准备条件。

  抗日战争结束时,全国的战略形势大致是:国民党军队雄居西南、西北各省;而共产党的军队则控制华北、华中。在长江以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比较分散、薄弱,容易被国民党军队所占领,尤其是江浙一带,更是蒋介石的必争之地。而在东北,自“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那里没有一兵一卒,他要很快控制东北比较困难,并且要控制东北,势必先夺取共产党控制下的华北,因为华北是关内通向东北的必经之地。而共产党在东北较国民党有一定的优势。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那里不仅有一定群众基础,而且人民军队已控制了若干地区。共产党还在华北与东北的结合部创立了冀热辽根据地,这就有可能在东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特别是东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工业交迈发达,余粮较多,如果能在东北建成巩固的根据地,使华北与东北连成一片,对人民革命极为有利。

  针对全国的战略形势,国民党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是:完全占领长江以南地区,着重夺取华北战略要地和交通线,以分割和压缩解放区,并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依据中苏条约对它有利的规定,占领全东北。从这一战略意图出发,蒋介石迅速将西南、西北地区的大量军队运往前线。1945 年8 月中旬以后,国民党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步向华北解放区推进,力图占领华北要地,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

  此时,毛泽东正在重庆谈判,党中央的工作由刘少奇主持。刘少奇、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全国战略形势的变化,在电告毛泽东,并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于1945 年9 月19 日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刘少奇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部署》的指示中指出:“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的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①“向北发展”,就是“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并争取控

  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75 页。①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第338 页。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②。“向南防御”,就是人民军队撤离广东、浙江、苏南、皖角、皖中、湖声、湖北、河南(不含豫北)等8 个解放区,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撤至苏皖边区和山东,新四军军部率二师、四师、七师大部分主力北移山东,这佯使8 个解放区的人民军队不致被国民党各个击破,同时,使华东解放区的兵力更加集中,以利于对付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宗旨,就是集中力量控制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战略上改变人民军队长期处于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的局面。国民党蒋介石也熟知东北是战略要地,充分了解中共力控东北的宗旨,因而也把主要矛头指向东北。国共两党之间展开了一场抢占东北的斗争。

  为了抢占东北,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收编伪满洲国军队,组成保安支队、保安总队,为它在东北占领地盘。其次,大量增兵华北,企图占领华北要地,从陆上打开东北的通道。再次,请求美国支持,美国用军舰、飞机将国民党5 个军运送到天津、北平、秦皇岛、青岛等地登陆,还出动美军海军陆战队5 万多人在塘沽、秦皇岛、青岛等地登陆,控制这些战略要地,以接应沿铁路向华北推进的国民党军队,并准备运兵东北。再其次,请求苏联红军延期撤离,以根据中苏条约的规定,确保对东北的占领。

  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贯彻落实“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首先,9 月14 日,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奔赴东北开展工作,10 月31 日,又成立了以林彪为总司令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统一领导和指挥进入东北的所有部队。其次,派遣大量的训练有素的干部去东北开展工作,干部中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20 人,其中还有4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再次,加强东北的自卫力量。早在8 月下旬,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即遵照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以部分兵力分三路挺进热河和东北。中共中央正式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后,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先后派出11 万人的部队开赴东北,这些部队包括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恒所率领的山东主力部队6 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所率领的部队3.5 万人,等等。再其次,中共中央及时地关心、指导和支持东北局的工作,在热河、冀东一带调集重兵,掩护东北部队的战略展开;10 月28 日,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全力控制东北、拒止蒋军登陆着陆给东北局的指示》;11 月20 日,中共中央又给东北局发出指示,决定东北部队让出中长路沿线及大城市,将主要力量迅速转向东满、北满和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并加强热河、冀东的工作;12 月28 日,毛泽东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党内指示,强调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①“我党在东北的工作重心是群众工作”②,应“组织各种群众团体,建立党的核心,建立群众的武装和人民的政权,把群众斗争从经济斗争迅速提高到政治斗争,参加根据地建设。”①东北局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将部队撤离锦州、沈阳等大城市,并派出大批干部深入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

  ②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第337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79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8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80 页。生产运动,建立地方武装和人民政权,很快在东满、北满、西满以及南满广大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东北局还根据毛泽东“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②的指示,将东北人民武装迅速扩大整编成21 个师(旅),并建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等10 个军区。至1945 年底,东北人民军队总兵力已发展到28 万多人。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贯彻“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使大批部队迅速北移,争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比蒋介石的军队提前3 个月进入东北,不仅赢得了发展的好时机,为控制热察两省和争取控制东北打下了可靠的基础,而且打破了国民党独占东北、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的企图。在实现这个战略方针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又及时地将分散于江南的兵力集中到江北,不仅避免了被各个击破的危险,而且加强了华东和华北解放区的力量,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基本阵地。这样,就形成了对付国民党全面内战的有利战略态势。历史证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确实是一项正确的具有远见的重大战略方针。
lsgj066
lsgj068
lsgj068
lsgj068
lsgj068
lsgj068



第四节 战略进攻






  从1946 年6 月全面内战爆发至1947 年6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 个半旅,计78 万人,歼灭非正规军34 万人,共计歼敌112 万人,不仅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而且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至1947 年6 月,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已增加到195 万人,其中正规军在100 万以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地提出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任务。

  一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7 年9 月1 日,毛泽东在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中,明确提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①这不仅提出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任务,而且也指明了其重要意义。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0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1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1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2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30 页。首先,人民解放军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但其重点进攻仍在进行。1947 年7 月,国民党通过《厉行全国总动员方案》,颁布《动员勘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决心采取更残暴的手段,镇压人民群众的爱国民主运动,搜刮人力、物力、财力,继续贯彻执行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方针,以进一步破坏解放区,最后达到摧毁解放区的目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战争在内线进行,解放区的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和人民解放军在人力物力的补充方面部面临严重困难。而毛泽东部署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从内线引向外线,从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这就不仅能避免战争对解放区的进一步破坏,保护解放区,利于解放区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及时补充提供保证,粉碎蒋介石“使我不能持久战的反革命战略方针”,而且还可以变“使我不能持久战”为使国民党蒋介石不能持久战,加速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程。

  其次,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尽管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奋斗,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但是,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并没有被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仍大大多于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深入敌人的后方,这就可以调动敌人回防后方,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破坏蒋介石把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的战略方针。而且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又迫使敌人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样就可以改变敌我双方的攻防形势,将中国革命推向高潮。

  再次。当时的战争形势也为人民解放军提供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可能。当时,全国的战争形势已朝着有利于人民革命的方向发展。国民党蒋介石在政治上完全孤立,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国民党军队尽管在数量上和装备上仍然占着优势,但已明显地暴露出弱点:一是国民党军队连连打败仗,士气低落,又由于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战斗力显著削弱;二是用于作战的机动兵力不足,在国民党全部兵力的248 个旅中,能用于战略机动的兵力不足五分之一;三是国民党后方空虚,担任守备的只有21 个旅,且遍布在10 多个省区。而共产党在政治上却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得到了解放区人民的信赖,而且得到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拥护。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正与国民党军队相反:一是由于连连告捷,士气高涨;二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实施了各项政策,充分调动了解放区人民的积极性,解放区广大人民不仅从各方面支援人民解放军,而且还踊跃参军参战,人民解放军的兵员能及时得到补充,用于作战的机动兵力多。这些都为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在提出战略进攻的任务时,还充分考虑了这样做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毛泽东指出:“我军执行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方针。当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到国民党区域创立新根据地需要时间,需要在多次往返机动的作战中大量歼灭敌人、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建立人民武装之后,方能创立巩固的根据地。在这以前,困难将是不少的。但是,这种困难能够克服和必须克服。因为敌人将被迫更加分散,有广大地区作为我军机动作战的战场,可以求得运动战;那里的广大民众是痛恨国民党拥护我军的;虽然部分敌军仍然有较强的战斗力,但一般地敌军士气比一年前低落得多,其战斗力比一年前削弱得多了。”毛泽东指出:“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

  在坚持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毛泽东强调指出:“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①..

  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及时提出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人民解放战争历史进程中的一项伟大的战略部署,大大缩短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

  二大举出击,经略中原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而拉开序幕的。至1947 年2 月,人民解放军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3 月以后,在使国民党军队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受到严重挫折的同时,人民解放军已在晋冀鲁豫、晋察冀和东北战场展开局部反攻。至1947 年6月,全国的战场形势是:在北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军继续发动攻势;在南线,敌人还在对陕北、山东实行所谓重点进攻,其主力已经深深陷入这两个战场。而连接陕北和山东这两个战场的中间部位,即鲁西南、豫皖苏直至大别山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强、中间弱的局面。

  早在中原解放军突围时,毛泽东就有日后经略中原的构想。晋冀鲁豫野战军展开局部反攻后,毛泽东就开始考虑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至外线作战,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战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在1947 年5月22 日给陈毅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用也是如此。”①..

  1947 年5 月,毛泽东已经形成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并决定6 月实施这一战略。毛泽东在5 月8 日给刘、邓、陈、粟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为着在6、7 两个月内,击破顾祝同系统第一线兵力之目的,“刘伯承、邓小平军仍按中央五月四日电,争取于六月一日前休整完毕,六月十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为着在该区长期立脚,全军应有充分的政治动员(使每个人明白政治任务,提倡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及干部、经费等项的充分准备。”②“陈毅、粟裕军在六月十日以前,应集结全力(二十六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并准备于六月十日以后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谭震林率七纵亦似于六月十日以后向苏中出动为宜。”③..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 万人,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于1947 年6 月30 日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随后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4 个师部9 个半旅计6 万余人,由此正式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为了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在鲁西南战役进行中,即7 月19 日,毛泽东又电告刘伯承等,对兵力部署和归属作了调整。毛泽东指出:“为着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袁、谢富治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关、洛阳、郑州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30~1231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2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4 页。③《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5 页。

  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陈谢纵队仍属彭德怀、习仲勋序列不变,同时仍属晋冀鲁豫建制。”“提议赵基梅纵队(五师主力)、秦基伟纵队及孔从周、汪锋三十八军与陈谢一同南进,统受陈谢指挥。”①

  至此,毛泽东为实现“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已经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三军配合,即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首先突破黄河防线,在鲁西南地区歼灭敌人,配合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然后挺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以陈凑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在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陕鄂,配合西北野战军兵团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豫西、陕南、鄂西实施战略展开;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后,首先在鲁西南地区牵制敌人,支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行动,然后挺进豫皖苏实行战略展开。以上三支大军的任务是在江淮汉之间以“品”字形阵势配合作战,机动歼敌,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敌人主力回援,以策应内线兵团的作战。两翼牵制,即以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兵团主动出击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以利于陈赓兵团的行动;以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开展攻势,把进攻山东的敌军引向海边,以利于华东野战军主力的行动。同时,毛泽东还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等部继续坚持内线歼敌,收复失地,扩大解放区,以策应外线作战。

  7 月23 日,毛泽东又电告刘伯承等:“刘邓军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①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即7 月29 日,毛泽东电告刘伯承等,指出: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原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视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7 月30 日,毛译东又电告刘伯承等做好直出大别山的准备。8 月6 日,毛泽东又电告刘伯承等,分析了直出大别山后蒋介石可能采取的三种对策或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迅速组织进攻,使你们不能立足。”“第二种办法,宁可给我以立足机会,不急于尾我进攻。”“第三种办法,即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办法,既以十二个旅左右分数路迅速进攻,又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用于长江方面。”②根据国民党可能采取的对策,毛泽东分析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三种可能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准备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创建了根据地。毛泽东指出:“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③毛泽东要求刘邓大军从最困难的方面着想,勇于克服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5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6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09~310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11 页。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进入鲁西南的华东野战军的掩护下,刘邓大军迅速甩开向它围拢的几路国民党军队,提前于8 月7 日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先后跨越陇海路、黄砭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20 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底先后进入大别山。进入大别山后,先后胜利地进行了张家店战役和高山铺战役,至11 月底,共歼敌3 万余人,创建了33 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

  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西北野战军的策应下,于8 月22 日渡过黄河,挺进豫西,截断横贯中原的陇海路,东逼洛阳郑州,西叩潼关。然后挥师南下,以一部进击陕南,主力进击平汉路两侧。至11 月底,共歼敌5 万余人,建立了39 个县的民主政权,完成了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

  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 月初会合于鲁西南,月底分五路进入豫皖苏平原。至11 月底,完成了在豫皖苏边地区的战略展开。

  三路大军胜利实现在中原地区的战略展开,和中原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毛泽东194S 年3 月7 日所说的:“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从去年夏秋起渡河南进,纵横弛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于自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①

  毛泽东“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战略进攻的方向选得准。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毛泽东充分地利用了敌人所造成的“哑铃”形战争态势,采用从中央突破的方法,把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国民党军队防御薄弱的中原地区,直捣既是敌弱点,又是敌要害的战略纵深大别山,这就如同一把利剑刺进了敌人的心脏,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人民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战略进攻的时机选得及时。毛泽东曾在论述战略退却时说:“退却开始时机的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①。退却过早或过迟,都有损失,但一般来说,过迟的损失大于过早的损失。“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有极大的影响。”②那么怎样选择战略退却时机呢?毛泽东指出:“全靠收集必要的材料,从敌我双方大势上去判断。”③把握战略进攻的时机,也是这个道理,也是这种方法。毛泽东的战略进攻时机选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这就使蒋介石措手不及。“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进攻展开后,国民党蒋介石还以为人民解放军“立足不稳,被迫流窜”,直到刘邓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沙河南岸时,蒋介石才恍然大悟,认清人民解放军南进的真实意图,因而在蒋介石尚未抽出时间组织有效的战略防御、建立战略防御体系时,人民解放军却已经完成战略进攻的准备,展开战略进攻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形势,为人民解放军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9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1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13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13 页。再次,战略进攻的方式独特。“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进攻,不是像通常的战略进攻那样,采用大兵团逐城逐地推进,而是采用大兵团跳跃式地推进;不是像通常的战略进攻那样,建立巩固的后方,有回旋的余地,而是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人,直插敌人的心脏;不是像通常的战略进攻那样,攻占大城市和控制交通要道,而是占领敌人守备薄弱的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创建根据地,作为战略进攻的基础。这是毛泽东的伟大创造,是毛泽东开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总策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军事决战战略进攻中的运用。

  三内线与外线相结合

  毛泽东在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党内指示中,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任务,并对战略反攻作了具体部署:“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夜外线大量歼敌”,同时,“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①。毛泽东的战略进攻方针,是一个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战略进攻方针。在实施“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进攻计划时,毛泽东就采用了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敌人的方法。刘邓出击外线,本身就是为牵制内线敌人;陈粟集中6 个纵队于内线,也是为了配合刘邓出击外线。三路大军完成在中原的战略展开后,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从内线和外线同时对敌人展开攻势。

  在外线,三路大军对国民党军队展开攻势。1947 年12 月30 日,三路军各一部胜利会师于确山地区,将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三块新开辟的解放区联成一片。三路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经过4 个月的奋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9.5 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恢复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对国民党的战略后方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且有力地策应了内线作战。

  在内线,各战场人民解放军逐步转入战略反攻。

  在陕北战场,西北野战军主力攻击榆林,虽未攻克,但调动了胡宗南主力10 个旅北援,策应了刘邓“经略中原”的作战。8 月20 日,西北野战军主力取得了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后由于陈谢兵团进击豫西,威胁西安,胡宗南主力南撤,西北野战军乘势转入内线反攻,发起黄清战役,解放了延安东北广大地区,并开辟了黄龙山新解放区。

  在山东战场,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为策应外线主力挺进中原,进行前后侧背相配合的机动作战,大量寻机歼敌。国民党抽兵回援中原后,华东野战军主动发起攻坚战和追击战。至12 月,共歼敌6.3 万人,收复胶东大片地区,胜利地进行了胶东保卫战,不仅根本上改变了山东战场的局势,而且配合了外线兵团的作战。

  东北民主联军从9 月14 日至11 月5 日,发起秋季攻势作战,重创敌军,使国民党军队退缩到锦州、沈阳、长春等仅占东北总面积14%的34 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30 页。在晋察冀战场,晋察冀野战军于9 月上旬发起大清河北战役,并取得了清风店战役的胜利,扭转了这个战场的战局。11 月9 日至12 日,晋察冀野战军又一举攻克国民党坚固设防的石家庄,全歼守敌,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7 年下半年,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内线和外线的攻势作战,形成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共歼敌75 万余人。至1947 年底,人民解放军基本上都转入外线作战,从战略防御转入全面战略进攻,标志着战争形势已经根本转变,标志着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①..

  四十大军事原则

  1947 年10 月10 日,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0 月27 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为了制定全面的行动纲领,准备夺取全国的胜利,中共中央于1947 年12 月25 日至28 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村召开会议,讨论了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毛泽东在书面报告中,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阐明了打倒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纲领和政策。

  毛泽东在报告中谈到军事问题时,提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全面规定了人民军队作战的指导思想、作战形式: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大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全歼敌人;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等等。十大军事原则全面规定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指导思想、作战形式、作战对象、作战方法、作战准备、战斗作风及兵力休整和兵员补充等原则;成功地处理了先打弱敌与后打强敌的关系,夺取乡村与夺取大小城市的关系,歼敌有生力量与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的关系。

  毛泽东在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时明确指出:“这些方法,是人民解放军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并完全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的。”

  ①1958 年6 月23 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时期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②十大军事原则的确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凝炼而成的独特的作战思想,其中的基本内容不难从毛泽东在内战时期与抗日时期的军事思想中找到准确的依据。前面已有专章论述,此处不复赘述。但这里要指出的是,十大军事原则提出的直接背景是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4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8 页。②《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61 页,注(4)。

  时期,作战规模不断扩大,兵力集中性也空前提高了。特别是从内战准备到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过程中丰富的军事斗争实践,为毛泽东系统地总结军事斗争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

  首先,人民解放战争的实践,检验了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战略战术依然有效,这就促使毛泽东将早已形成的战略战术上升到军事原则的高度。

  其二,人民解放战争新的实践,提供了大量新的军事经验材料,毛泽东依据这些经验材料,能够概括出一些新的战略战术原则。

  其三,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发展,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这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将从此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开始新的军事实践。新的军事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这就促使毛泽东依据已有的军事实践,对未来的军事实践作出科学的分析,提出科学的理论原则去指导未来的军事实践。

  其四,人民解放军的其他高级指挥员也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也为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其五,从解放战争初期起,毛泽东就注意及时总结人民解放军各个战场的经验,在他根据各地战场的经验而写成的给党内的指示中,如《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党内指示中,基本上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成为毛泽东概括十大军事原则的直接基础。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了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在步骤、方针、方法上,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为基本作战方针,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基本作战方法。而其核心的歼灭敌人,因此,毛泽东主张“尽可能的歼灭战”①,并明确指出人民军队的“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②。

  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十大军事原则“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③。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蒋介石匪帮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在华军事人员,熟知我们的这些军事方法。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方法。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替蒋介石训练军队,接济军事装备。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匪帮的失败。”④究其原因就在于:蒋介石代表反动,不代表人民,他所进行的战争是反人民的反革命战争;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却代表人民,代表进步,所进行的是人民的革命战争。

  其次,十大军事原则是建立在人民解放军的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的基础上的。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04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37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8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48 页。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也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

  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迅速地打败了蒋介石,夺取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然,还必须指出,十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在领导人民军队同国内外敌人的长期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停止的,是向前发展的,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①..
lsgj068
lsgj067
lsgj067
lsgj067
lsgj067
lsgj067



第三节 战略防御






  1946 年6 月底,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自卫,从而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达193 旅(师),共160 余万人,占国民党总兵力的80%,并且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而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确处于绝对劣势,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军只有61 万入,加上地方部队,也只有100 余万人,并且缺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后,向全党发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号召,明确提出:“我们是能够打败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①..

  从1946 年6 月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 年7 月人民解放军依次由内外线转入外线,转入战略进攻止,为军事决战的防御阶段。在这个阶段,毛泽东依据战争的发展规律,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有效地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一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提出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一)以保存自己实力为主要目标。要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标,首先必须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为条件,这是毛泽东弱者战略的一贯思想。中原解放军的突围就是这一战略方针的生动表现。

  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82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187 页。

  全面内战的战火首先在中原解放区点燃。中原解放区位于南京、武汉之间。日本投降前,中原解放区扩展到60 余县,形成了对战略要地武汉的包围态势。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成为国民党进军华东、华北、东北的战略枢纽。国民党调集20 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至1946 年6 月中旬,中原解放区被压缩到方圆不足一百里的狭小区域,面积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在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之际,毛泽东于6 月1 日、6 月19 日两次致电中原军区郑位三、李先念等。要求做好突围的准备。中原解放军鉴于国民党重兵围攻的情况,为了争取主动,保存实力,于6 月21 日电告中共中央,请求突围。6 月23 日,毛泽东回电指示:“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①6 月25 日,毛泽东又电告郑位三、李先念:“(一)巧妙避开敌人,分途突出包围圈。(二)如遇严重不利情况,则以旅为单位分散前进。(三)留下部队至少万人,坚持原有地区。”②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开始后,中原解放军即依照毛泽东的指示,除留一部分地方部队原地坚持游击斗争,以皮定钩旅伪装主力,迷惑国民党军队外,主力部队分左右两路从26 日便开始向西突围。7 月13 日,毛泽东又电告郑位三、李先念:“我中原军之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是为作战之第一阶段;然后,我内线部队渡淮向南,与中原军会合,夺取信阳、大别山、安庆之线,是为第二阶段。”③毛泽东在中原解放军突围时,就提出了以后经略中原的设想。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李先念等率领的右路约1.5 万人,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终于到达陕南,与陕南游击队会合,创建了游击根据地,并于8 月初成立了鄂豫陕军区。王树声率领的左路约1 万人,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入武当山区,创建了游击根据地,并于8 月下旬建立了鄂西北军区。担任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的皮定钧旅,转战20 余天,跋涉上千里,进入苏皖解放区,编入华中野战军序列。中原解放军主动突围,不仅保存了实力,而且还扩建了两块根据地。同时,中原解放军坚持原地斗争的地方部队,共牵制国民党30 个旅的兵力调往豫西和陕南,使之不能在预定时间内转向进攻华中、华北和西北解放区,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正如毛泽东在7 月15 日致郑位三、李先念的电报中指出的:“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①

  (二)实行内线歼敌。实行内线歼敌,就是依托解放区,在解放区内歼灭敌人。实行内线歼敌,

  可以保护解放区,鼓舞解放区军民的斗志。

  华东解放区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京、沪、杭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国民党军队以主要兵力进攻华东解放区。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企图先占领苏皖解放区,消灭华中野战军或迫使其北辙,然后在山东地区同华中和山东解放军决战,以占领整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81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81~282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82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83 页。个山东。针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企图,毛泽东于7 月4 日电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华中局,提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粟裕等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主动迎击12 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华中野战军充分利用在解放区作战的各种有利条件,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部的作战方法,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而且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山东和晋冀鲁豫两军的作战,为人民解放军的内线作战提供了经验。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了配合苏皖解放军作战,并吸引围追中原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主动出击陇海路徐州至开封的国民党军队。接着转入内线,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主力进行了定陶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在菏泽地区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合击消灭的计划。定陶战役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人民解放军依托解放区进行内线作战,可以大量歼灭敌人。8 月28 日,毛泽东在给备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总结了集中兵力实行内线歼敌的作战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①

  (三)机动灵活,主动撤离。

  机动灵活,主动撤离,即采取灵活作战的方针,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能攻则攻,能守则守,攻不破,守不住,则主动撤离。晋察冀和晋绥部队就采取了这一作战方针。1946 年7 月至9 月,贺龙领导的晋绥部队和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部队,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先后进行了晋北战役和大同、集宁战役,攻取了朔县、宁武、繁峙等地,控制了同蒲路以北、大同以南一段,予国民党军队以很大打击,并向国民党坚固设防的大同城发起进攻。但由于缺乏攻城经验,大同城久攻不克,于是,在傅作义东犯时主动撤离大同,并随之主动撤离集宁。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晋察冀部队又进行了张家口保卫战。在张家口保卫战中,中央军委的方针是:防御是为着集结主力,消灭敌人,应以小部队抗击敌之进攻,集中主力实行机动歼敌,改变原定在北线的外线作战计划,而取内线歼敌的方针。晋察冀部队在张家口外围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大杀伤后,于10 月11 日主动撤离张家口。经过7、8、9 三个月的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虽然“损失淮阴、菏泽、承德、集宁等几十个中小城市”②(“其中多数是不可避免地要放弃和应当主动地暂时放弃的。”③),但大量地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歼敌二十五个旅的伟大成绩”①。10 月中旬,东北国民党军队为实施“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首先在南满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消灭或赶走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部队,然后全力北犯,进攻北满。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主动放弃一些地方,诱敌深入,然启集中优势兵力于10月底至11 月初一举歼敌一个整编师8000 余人。这又是一个主动弃城弃地,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9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06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06~1207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06 页。实施内线机动歼敌的一个成功范例。

  10 月24 日,毛泽东在给冀东军区和冀热辽军区的电报中,又部署了围城打援的作战方法。毛泽东指出:“你们作战方针,应着重歼敌有生力量,然后敌占各据点自然容易为我收复。为实行此方针,应采取围城打援办法。围城之目的不在得城,而在打援。集中七八倍于敌之兵力(例如集中四五个团打敌援兵一个至二个营),每次事前均应有充分准备,不浪打,打则必胜。打时须用包围迂回,以期尽歼。”②..

  二集中优势兵力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毛泽东的一贯作战方针。在井冈山时期,他就提出反对分兵击敌,主张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大于我之敌。1930 年至1931 年,毛泽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成功地指挥了红一方面军以四万人的兵力,连续粉碎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第一、二、三次“围剿”。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集中兵力是我军作战的重要原则,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集中兵力一着。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在反敌围攻作战中,对数路前进之敌,应集中兵力打破敌之一路后,再转移兵力去打破敌之另一路,如此各个地击破之围攻。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为实现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地方或城市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也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1946 年9 月16 日,毛泽东还起草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党内指示。1946 年10 月1 日,他在起草的《三个月总结》的党内指示中,明确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时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①同时强调指出:“我们集中的兵力必须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方能有效地歼敌。不论在战役上、战术上都须如此。不论是高级指挥员,或中下级干部,都须学会此种作战方法。”②毛泽东起草的《三个月总结》的党内指示还要求全党:“今后数月是一个重要而困难的时期,必须实行全党紧张的动员和精心计划的作战,从根本上转变军事形势。”③并强调指出:“必须在今后三个月内外,继续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的伟大成绩,再歼敌二十五个旅左右。这是改变敌我形势的关键。”④11 月9 日,毛泽东在给东北民主联军的电报中,又强调“战役上必须集中兵力,战术上亦须集中兵力”⑤。1947年1 月25 日,毛泽东在给晋察冀军区的电报中,提出了“打大歼灭战的两个条件:(一)以小部兵力籍制敌之其他部分,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一个敌人,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敌人,也不可将很多兵力使用于籍制方面。(二)以一部打正面,以主力打迂回,决不可以主力打正面,以一部打迂回。”⑥毛泽东《三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94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0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07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09~1210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06 页。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95 页。⑥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96 页。个月总结》的党内指示下达后,各解放区部队展开了更大规模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

  在华东战场,华中和华东野战军会合后,于1946 年12 月中旬在苏北宿迁以北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3 个半旅计2 万余人。1947 年1 月,华中、华东野战军集中兵力,进行鲁南战役,围歼包括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第二十六师和国民党自称为“国军精华”的第一快速部队在内的国民党军队共5.3万余人,开创了一次歼敌两个整编师的胜利记录。鲁南战役后,华中、华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坐镇指挥的53 个旅计31万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鲁南会战。华东野战军采取集中主力打运动战的形式,包歼孤军深入之敌,歼敌两个军7 个师,计5.6 万多人,创造了一次歼敌7 个师的范例。

  在晋冀鲁豫战场,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前4 个月作战中遭受严重打击,但仍然力图控制鲁西南,追歼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黄河以北,借此打通平汉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了打破蒋介石打通平汉路的计划,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采取远距离奔袭,先打击敌军首脑机关、打乱敌军部署的“掏心战术”,打破了敌人预期的战役目的。然后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大踏步地退至国民党后方徐州西北地区,1947 年1 月中旬,在鲁西南一带歼敌1.6 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

  蒋介石在华北、华东战场失利后,集结重兵,进攻东北的南满地区,企图歼灭南满主力或压迫南满主力北辙。据此,中共中央于12 月13 日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方面应集中主力各个歼灭敌人,收复失地,于拖延敌对北满进攻必有帮助。”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南拉北打、南北满密切策应、集中优势兵力、主动打击敌人的方针,从1947 年1 月至4 月,进行了三次南下松花江以南、四次保卫临江地区的作战,在运动中共歼敌4 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由攻势转为守势,从而改变了东北战场的局势。

  毛泽东《三个月总结》的党内指示下达后至1947 年2 月,各中央局、各军区、各野战军尽可能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取得了歼敌34 个旅计41 万人的重大胜利,大量地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这一时期的作战,较全面内战爆发初期的作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歼敌万人以上的歼灭战明显增多,为初期的4 倍;二是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损失和城市失守大幅度地下降。这就表明,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规模越来越大,战斗力量显著提高,战局正朝着有利于人民革命的方向发展,中国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三诱敌深入

  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坚持贯彻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城市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坚持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尽管丢失了一些城市和地方区域,但大量地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从1946 年7 月至1947 年2 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正规军66个旅计54 万余人,非正规军17 万人,共计71 万余人。而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虽然抢夺了一些城市,占领了一些解放区,但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据统计,国民党军队每抢占一座城市,平均付出了7000 人的代价。由于大量有生力量被歼,又由于抢占的城市须留下军队防守,这就形成了战线拉长与

  兵力不足的尖锐矛盾,国民党军队在这种尖锐的矛盾面前陷于被动。不仅如此,国民党在政治上也处于孤立的状态。国民党的内战政策、独裁政策和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上海摊贩为反对国民党禁止营业,于1946 年11 月底12 初率先举行了数千人的请愿游行。1946 年12月底,驻华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女生的事件,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的学生爱国运动。与此同时,国统区人民群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与蒋管区后方民变武装起义也不断发展,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互相配合,形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被迫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军事上受挫,政治上孤立,更加处于被动的局面。

  全国的战略形势面临着转变!

  在这种转变的前夜,即1947 年2 月1 日,毛泽东在延安召集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毛泽东向全党宣告:“目前各方面情况显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即是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现在是它的前夜。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①毛泽东还指出:敌强我弱的形势还没有改变,争取新的人民大革命高潮到来的关键,是继续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必须在今后几个月内争取再歼蒋军四十至五十个旅,这是决定一切的关键”②。为此,必须继续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国民党军队由于无力维护全面进攻的局面,遂改为重点进攻。从1947年3 月起,集中了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43%,即94 个旅,重点进攻解放区的东西两翼,即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蒋介石的战略意图:压迫华东野战军至胶东狭窄地区而加以消灭,以解除对它的心脏地区南京、上海的威胁;攻占延安,打击中共首脑机关,并消灭西北野战军;然后分头北进,在华北与人民解放军决战,进而出关攻占东北,达到将人民解放军各个击破的目的。蒋介石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在晋冀鲁豫战场实施所谓的“黄河战略”,“引黄归故”,企图依靠黄河的天然屏障,构成从风陵渡至济南约7000 里的正面防线,以阻止晋冀鲁豫野战军抽兵支持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战斗。1947 年3 月中旬,国民党派飞机狂轰滥炸延安,进攻延安的战斗正式打响。国民党军队的战术部署是:胡宗南部14 万人从南线主攻,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的12 个师及榆林第22 军两个师分别从西、北策应,叫嚷“三日之内占领延安”。

  当时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6 个旅计2 万人,兵力约为国民党军队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在装备上,更处于绝对劣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兼政委的西北野战兵团,担任主要作战任务,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基础和有利地形,采用“蘑菇战术”与敌周旋,集中兵力寻机歼敌,各地方部队、民兵在敌占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同时还集中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解放区的人力、物力,支援战争。

  中共中央于3 月19 日撤离延安后,于3 月29 日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的精干机关和解放军总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1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15 页。部继续留在陕北,统一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以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央及中央军委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及军委总部继续留在陕北,对西北野战兵团官兵和整个西北解放区军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国民党军队进驻延安后,气焰十分嚣张,认为中共“不堪一击”,并急于寻找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决战。西北野战兵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根据敌军求胜心切的心理,采用变化莫侧的运动战法,一方面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埋伏,于3 月25 日和4 月14 日进行了青化砭和羊马河两次伏击歼灭战,歼敌7000 余人;另一方面则采用“蘑菇战术”与敌周旋,牵得敌人东奔西跑,精疲力竭,情绪低落。

  1947 年4 月15 日,毛泽东又制定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指出:“目前敌之方针是不顾疲劳粮缺,将我军主力赶到黄河以东,然后封锁绥德、米脂,分兵‘清剿’。”毛泽东指出:“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因此,“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个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①毛泽东强调指出:“应向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①西北野战兵团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安定、瓦窑堡、清涧、永坪之间与国民党军队继续周旋,并于5 月2 日成功地进行了蟠龙镇战役,歼敌6700 人。尔后,西北野战兵团又进行了陇东战役、榆林战役和沙家店战役,分别歼敌4000 余人、5200 余人和6000 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1947 年10 月11 日,毛泽东在给各军区、各野战军的电报中,肯定了彭德怀指挥下的西北战场的作战经验:“我军虽在数量上少于敌人几倍,但在战斗力上优于敌人,尤其是在精神上压倒敌人。敌人极怕我们,我们不伯敌人。”②

  在山东战场,国民党投入的兵力达24 个整编师60 个旅,计45 万人。它的战略部署是:第一步,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集中主力向鲁中推进,迫使华东野战军在鲁中山区与之决战,或压迫华东野战军北渡黄河,从而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在作战方法上,它也吸取了以往分路进击常遭分割围歼的教训,采取了集中兵力,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打稳扎、逐步推进的方针。

  针对敌人的进攻态度,在华东野战军莱芜战役后,即1947 年3 月6 日,毛泽东就电示华东野战军:“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即是对于敌人之威胁与对于友军之配合,不必顾虑距离之远近。转入外线之时间,现亦不必考虑。”“大约本年全部时间均可用于内线作战”。③在5 月4 日给陈毅等的电报中,毛泽东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你们后方移至胶东、渤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22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22~1223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317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97 页。海、胶济线以南广大地区均可诱敌深入,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惟(一)要有极大忍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①在5 月6 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又指出:“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两种可能性。例如调动敌人,可能被调动,亦可能不被调动;可能大部被调动,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调动。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②“我主力距敌要远一点,不要守阵地,对敌正面侧面后面一枪不打,让敌放心前进,又使敌完全不知我主力所在,当此时机,好打则打之,不好打则以主力转入敌后,局势必起变化。”③..

  华东野战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坚持内线作战,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成功地组织了新泰、孟良崮和沂蒙山3 次战役,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孟良岗战役全歼敌“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的巨大胜利,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盂良崮战役后,毛泽东于5 月22 日在给陈毅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的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④..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采用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宣告了蒋介石重点进攻战略的破产。
lsgj067
lsgj069
lsgj069
lsgj069
lsgj069
lsgj069



第五节 战略决战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发表后,人民解放军以十大军事原则为指导,对国民党军队展开了进一步的战略进攻。至1948 年秋季,即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已经歼灭国民党军队264 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经过大量补充,但其兵力仍由战争开始时的430 万人下降到365 万人,并且在其构成中,相当部分军队或者是被歼灭后重新组建的,或者是遭受过人民解放军的严重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而分布在第一线的正规军170万人,又被人民解放军分割箝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等5 个战场上,大部分只能担任战略要点和交通线的守备任务,或在其附近地区作战役性机动,能够进行战略性机动的兵力已经不多。而人民解放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7 万人扩展为280 万人,敌我双方的兵力比例大大缩小,并且由于后方巩固,兵力可以集中于前线,用作战略机动的兵力明显地优于国民党军队。另外,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已有极大的改善,战略战术水平和攻坚作战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不仅积累了打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而且积累了攻克石家庄、四平街、洛阳、开封等大中城市的攻坚作战经验。

  解放战争两年后的形势表明,蒋介石已经衰败,而毛泽东指挥下的人民解放军正走向全面胜利,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一两个会议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为了扭转败局,经过精心筹划后,于1948 年8月3 日至7 日在南京召开了军事检讨会。军事检讨会的宗旨是总结两年作战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扭转败局、战胜人民解放军的新战略。军事检讨会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军事上于东北求稳定,在华北力求巩固,在西北阻止人民解放军扩张,在华东华中则加强进攻,一面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一面攻打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军事检讨会还确定了若干条对付人民解放军的战法和提出了建军500 万的任务。军事检讨会后,蒋介石声称国民党军队即可“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国民党国防部也声称国军“仍有绝大把握,得到胜利”。美国驻华使馆也为蒋介石助威。

  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61 页注(4)。

  在国民党企图扭转败局的同时,中共中央于1948 年9 月8 日至13 日,在河北建屏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前两年的作战经验,确定了今后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政策。

  关于战略任务。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1946 年7 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①

  究竟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打倒国民党,这是毛泽东从内战全面爆发后就一直关注的问题。1947 年7 月,毛泽东估计,从1946 年7 月算起,要5 年左右的时间。1948 年3 月,毛泽东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又提出“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②。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又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充分的论证,指出:战争第一年,国民党军队被歼112 万,补充100 万,总兵力由430 万降为373 万;第二年被歼152 万,补充144 万,总兵力为365 万;两年中,被歼的多,补充的少。照此下去,第三年如果又被歼152 万,补充100 万,总兵力就将降为312 万,第四年降为260 万,第五年就只有180 万了,那时战斗部队至多90 万人左右。而人民解放军现有兵力280 万,今后3 年准备从俘虏中补充170万,动员解放区农民参军200 万,除去消耗,5 年作战的结果,仍可达到500万军队。毛泽东指出:“如果五年作战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就可以说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从根本上被我们打倒了。”①

  关于战略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②。“必须每年歼敌正规军一百个旅(师)左右,五年并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师)左右。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③加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努力克服“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使战争由游击战争的形式过渡到正规战争的形式。”④“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⑤。一方面“恢复和发展老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使之较现有的水平有若干的增长”⑥;另一方面,从国民党方面和国民党区域去取给所需的大量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毛泽东强调指出:“只有这两方面的任务都完成了,才能够保证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否则是不可能的。”⑦

  国民党南京军事检讨会和中共中央西柏坡村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两个针锋相对的会议,尽管在扩军数量上有着相同的500 万的指标,但其战略目标截然相反。国民党希图转败为胜;而共产党则希望再用3 年时间歼灭国民

  ① 《任弼时选集》第53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0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6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5~1346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6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7 页。⑥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8 页。⑦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48 页。党军队。因此,人民解放战争第三年刚开始,交战双方都紧锣密鼓,打算决一雌雄。人民解放战争的军事战略决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二决战序曲

  1948 年9 月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精神和毛泽东的指示,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

  在人民解放军的秋季攻势中,给国民党军队打击最重、对战局影响最大的是华东野战军进行的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围歼国民党主力和解放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重点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济南战役的胜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位于津浦、胶济两铁路的交会处,是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并且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和第二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1948 年7 月以后,济南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认为守济南有困难,向蒋介石提出了“放弃济南”的要求,美国顾问团团长巴大维也劝告蒋介石“退出济南,把军队撤至徐州”。但蒋介石基于为了屏障徐州,隔断华东、华北解放区的联系,并箝制华东野战军使之不能南进的考虑,不仅认为济南应该守,而且自信能够守住,因而拒绝了王耀武的要求和巴大维的建议。蒋介石决定以10 万余人的重兵守备济南,加固防御工事,并从徐州调集17 万人的强大兵团北援济南。

  毛泽东很看重打济南,夺取济南,一是可以拔掉国民党安在山东解放区腹地的钉子;二是可以便利于华东野战军毫无顾虑地全力南进;三是可以使华东、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利于支援大规模作战;四是可以从攻克济南作战中解决如何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难题。毛泽东尤其看重第四点,因为人民解放军敢不敢打大城市,能不能攻占大城市,是影响战争发展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在8 月28 日致粟裕的电报中明确提出:济南战役“关系甚大”①。8 月15 日在致刘伯承等的电报中也提出:“九月华野攻济打援是一次严重作战,需要你们的有力配合。”②..

  毛泽东从7 月中旬开始,就考虑济南战役的问题。7 月16 日在给粟裕等的电报中,毛泽东指示:“主力应不惜疲劳,抢占济南飞机场,并迅速完成攻击济南之准备,以期提早夺取济南。”③8 月12 日,在致粟裕等的电报中,毛泽东分析了济南战役的三种可能:“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你们所说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五军等部大部分援敌。第二,打一个大的但不是极大的歼灭战,这即是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援敌。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亦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④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部署情况,提出了适应华东、华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重兵密集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9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7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1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5 页。特点的战略战术,即“攻济打援”。在此电中,毛泽东倾向于争取第二种可能,认为“这样做比较稳当,比较能获结果。”⑤

  8 月22 日,毛泽东在给粟裕等的电报中,对作战时间作了规定:“提议在九月十五日以前完成有关攻城及打援的一切准备工作,九月十五日左右开始攻城,御援及打援部队九月十五日以前进入指定阵地。”⑥8 月26 日,毛泽东在给粟裕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攻济打援战役必须预先估计三种可能情况:(一)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二)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三)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⑦毛泽东强调指出:“你们应首先争取第一种,其次争取第二种,又其次应有办法对付第三种。在第三种情况下,即应临机改变作战计划,由以攻城为主,改变为以打援为主,在打胜援敌后再攻城。”①在8 月28 日给粟裕的电报中,毛泽东针对“攻济打援”战役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明确提出:“战役计划应以能对付最坏情况,即我们二十六日三时电所说第三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而不应以第一第二两种情况为根本出发点。攻克济南之时间不能预先只规定一种,而应预先规定三种,即二十天,一个月、两个月。这三种时间中,我们固然要争取第一种,其次是第二种,但这在战役发起之前只是一种理想,是否能实现要依攻击过程中敌之防御能力如何才能确定。”②毛泽东希望粟裕把根本出发点放在一个半月、两个月,甚至更多些时间才能攻克济南这个基点上,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求你们的是以一部分兵力真攻济南(不是佯攻,也不是只占飞机场),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与打援。济南是否攻克,决定子时间,而取得时间则决定于是否能阻援与打援。”③毛泽东指示粟裕:“依情况发展,如援敌进得慢,而攻城进展顺利,又有内应条件,则可考虑增加攻城兵力,先克城后打援。如援敌进得快,则应以全力先打援,后攻城。”④

  在9 月11 日给粟裕等的电报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攻城部署庆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优势兵力攻占西面飞机场,东面不要使用主力,此点甚为重要,并应迅即部署;第二阶段,则依战况发展,将主力使用于最利发展之方向,如果东面利于发展,则应使用于东面。”⑤毛泽东指示,整个攻济打援战役由粟裕指挥。

  粟裕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以总兵力的44%即约14 万人攻打济南,以总兵力的56%即约18 万人部署于阻援和打援。战斗从9 月16 日午夜开始,至9 月24 日黄昏,人民解放军就攻克齐南,全歼守敌,活捉王耀武。济南战役所需的时间大大超出毛泽东的估计,以至国民党军队的援兵尚未集结完毕,济南城已落入人民解放军的手中。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人民解放军积累了攻占国民党重兵占据的大城市的经验,而且极大地振奋了人民解放军打败

  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6 页。⑥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7~438 页。⑦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8~439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9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39~440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40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40 页。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43 页。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

  三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是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也是东北野战军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东北的最后一个战役。

  至1948 年夏,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全东北97%的土地和85%的人口,兵力从战争开始时的11 万人扩充至100 万,其中正规军达70 万。并且装备有了极大改善,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冬季攻势后的休整,士气高昂。而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却只有55 万人,并且还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3 个孤立的地区内。由于北宁铁路若干地段和营口被人民解放军控制,长春、沈阳国民党军队通向关内的交通己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已居战略上的优势,具备了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将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东北战场的决定。(一)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早在1948 年2 月7 日,即当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正在顺利发展的时

  候,毛泽东在给林彪等的电报中,就针对蒋介石撤离东北兵力至华北的两种可能,提出了东北野战军应考虑以主力转至北宁线,切断国民党军队由陆地撤退的通路,封闭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毛泽东指出,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结束后,“下一次作战有两个方向:一是打抚顺、铁岭、法库之敌;一是打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具等地之敌。究竟打何地之敌为好,依情况决定。”“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新、义县、兴城、绥中、榆关、昌黎、滦县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①..毛泽东请林彪等“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②。可见,毛泽东对东北野战军结束冬季攻势后的作战主张,即以主力向南,打义县至滦县地带,切断北宁线,堵塞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陆上退路。

  然而,东北中央局林彪等对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构想还不甚理解,在讨论今后的作战问题时,提出了先打长春的方针。毛泽东遂尊重东北中央局的意见,在4 月22 日致林彪等的电报中,同意先打长春,但仍然针对东北局强调南下作战的困难指出:“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③..

  东北野战军对长春的进攻,虽然扫清了长春外围的一些据点,但并没有达到攻占长春的预期目的。长春外围战后,东北野战军又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试图吸引沈阳之敌北援以歼灭之。然而东北国民党“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以不变应万变,沈阳国民党军队按兵不动。东北野战军又没有达到预期的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7~458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7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9 页。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野战军林彪等才开始执行毛泽东南下作战的方针。

  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的方针确立后,首要的作战目标究竟指向何处?这又是毛泽东重点考虑的问题。毛泽东曾提出多个目标:或打北宁线义县至滦县之敌;或打平津线之敌;或打平承线之敌;或打平绥线之敌。供东北局林彪等考虑。1948 年7 月30 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等,明确指出:“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①9 月5 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等:“你们秋季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②。9 月7 日,毛泽东又致电林彪等:“你们如果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就可以达到歼敌十八个旅左右之目的。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③毛泽东把歼击范汉杰作为重点,首先是因为歼灭了范汉杰集团,攻占了锦州、山海关、唐山诸地,就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陆上退路,能够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方针。其次,北宁线是华北“剿总”和东北“剿总”的结合部,从结合部开刀,实行中间突破,有利于以后向两翼发展。再次,如果不先打卫立煌、范汉杰,而先打傅作义,则卫立煌会将兵力集中于锦唐线,卫范协力援傅,会使东北野战军陷入被动局面。还有,“西面粮食极为困难,东面则是产粮区”④,有利于解决部队的粮食供应。毛泽东还预计,在围歼范汉杰时,卫立煌有极大可能增援。毛泽东明确电告林彪等:“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第一大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因为你们主力不是位于新民而是位于锦州附近,卫立煌才敢于来援),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提请林彪等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①

  至此,基本上形成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首先攻占锦州,封闭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二)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1948 年9 月12 日,东北野战军开始举行北宁路作战。经过20 天的奋战,

  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造成了封闭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的有利态势。但是,作为北宁路战略枢纽的锦州尚未攻占。因此,并未完全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

  在1948 年8 月召开的南京军事检讨会上,蒋介石还力图东北求稳定。但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66 页。② 《毛泽东军事丈选》第470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2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66 页。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3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3 页。是,济南失守,锦州被困,使蒋介石意识到军事上的失败已不可避免。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改变战略,决定放弃东北,将东北国民党军队撤至华北、华东,以确保黄河、长江之间对蒋介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区域,以延长自己的统治。为了确保突围,蒋介石还于10 月2 日飞抵沈阳作亲自部署,摆出了一副以锦州为中心,东西对进,同东北野战军进行决战的架式。

  本来,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时,是准备执行毛泽东的攻打锦州的计划的。9 月27 日在分析战情时,也提出了先打锦州,后打锦西的方针。济南战役的胜利,对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是一个极大的鼓舞。9 月28 日,林彪致电毛泽东,表明了“先打锦州,后打锦西”的决心。毛泽东在9 月29 日的回电中对林彪等的决心表示赞许:“先打锦州,后打锦西,计划甚好。”②并强调指出:“你们必须将作战重心放在攻占这三点(即义县、锦州、锦西――引者注)上面,因为这是你们整个战局的关键。如果以现到锦州地区各纵难于在二十天左右时间内攻占三点,则宜从现位沈阳以西各纵中抽调一部加强之,确保迅速攻占三点至少三点中之两点。”①毛泽东还强调指出:“你们是否能取得战役主动权(当然战略主动权是早已有了的)决定于你们是否能迅速攻克三点,尤其是锦州一点。”②9 月29 日,林彪等电告毛泽东,汇报了军事部署和表明了决心。9 月30 日,毛泽东回电林彪等,明确指出:“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③毛泽东还催促林彪等,动作要快,“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④

  然而,当林彪获悉锦西方面国民党军队增加了4 个师,攻打锦州,主要援敌不仅来自沈阳,也来自锦西时,林彪便对攻打锦州产生了犹豫。10 月2日,林彪致电毛泽东,提出了回师攻打长春的计划。毛泽东接电后,于10月3 日17 时和19 时连续起草了两份电报告林彪,明确指出:要坚持既定的攻打锦州的方针,坚决制止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毛泽东强调指出:“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⑤“我们不赞成你们再改计划,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与攻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⑥毛泽东再一次指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⑦。

  林彪在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前,已在罗荣恒、刘亚楼的斗争下改变了回师长春的计划,并致电毛泽东,决心攻打锦州。毛泽东在10 月4 日1 时30 分看到林彪的电报后非常高兴,于10 月4 日6 时致电林彪:“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⑧。在电报中,毛泽东强调指出:“攻击锦州的时间愈快愈好,但因你们兵力尚未到齐,你们指挥所方才接近锦州附近,部队的攻城动员准备工作尚未进行,当然应当稍待时日,等候兵力到齐和完成准备工作,然后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4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5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5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6 页。④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6 页。⑤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7 页。⑥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7 页。⑦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7 页。⑧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8 页。开始攻击。但是你们应当力求缩短这一准备过程,不要延迟太久。当然,绝不要有任何的慌忙。”①..

  至此,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就正式确立了。这个方针的基本点就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并准备连续大举歼灭援敌,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于东北。

  由于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也由于毛泽东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还由于东北野战军指战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奋勇作战,并且东北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个战略决战――辽沈战役从9 月12 日开始发动,至11 月2 日就取得了彻底胜利,歼敌47 万,解放了全东北!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时,蒋介石住在北平,眼睁睁地看到东北国民党军队彻底灭亡,伤心得“在北平吐血,回到南京后因伤心过度又连续吐血”②。美国政府对华关系的《白皮书》中也写道:“满洲的丧失对政府是一个大悲剧,因为满洲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这亦是原来吸引政府到那里去的原因。军队和资源的损失,尤其值得注意,没有军队和资源,在华北的安全的抵抗就成为不可能了。”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广大中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获得了战略上巩固的和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后方,而且拥有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部队,即东北野战军投入关内其他战场作战,以加速革命战争的胜利,还取得了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这对于战略决战的进一步展开和胜利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①..

  四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淮海战役发起前的形势与辽沈战役发起前的形势不同。辽沈战役发起前的东北战场,无论兵力、装备,还是战略态势,东北野战军都处于优势,因此在东北决战半年前,毛泽东就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构想。而在淮海战役发起前的华东、中原战场,国民党是兵多装备好,处优势,而人民解放军则是兵力少、装备差,处劣势。就是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因而直至淮海战役打响时,毛泽东还下不了吃这锅夹生饭的决心。淮海战役打响后,毛泽东才大胆、果断地作出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

  (一)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

  9 月24 日济南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即于25 日召集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付华东野战军南进,中原野战军东进,华东、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的问题。蒋介石决定,对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实行有限制目标攻击,确保对津浦路、陇海路、平汉路的控制,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与中原野战军汇合。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在蒋介石的有限制目标攻击的基础上,大加发挥,制订了一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79 页。② 李敖:《蒋介石研究》,华文出版社1988 年版,第279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1 页。个“攻击山东计划”。由于东北战场吃紧,锦州陷落已成定局,杜聿明被蒋介石调往东北收拾残局,“攻击山东计划”自然流产。明显地看出,东北战场作战的胜利展开,延缓了国民党军队在华东、中原战场的进攻。

  在国民党蒋介石蕴酿有限制目标攻击的同时,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提出了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的战略方针是:第一阶段,乘两淮国民党军队兵力空虚,由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攻占淮阴、淮安、高邮、宝应,野战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线,准备歼击来自徐州的增援之敌。第二阶段,用3 个纵队攻击海州、连云港,结束战役。尔后,华东野战军全军休整,作渡江作战准备。粟裕说:“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涪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①

  毛泽东收到粟裕9 月24 日的电报后,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对粟裕的意见作了重大补充,提出了华东、中原野战军今后一个时期内总的作战构想,并于9 月25 日电告饶漱石、粟裕和刘伯承、陈毅等。在电报中,毛泽东除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②外,还明确指出这个战役,应“准备进行几个作战:(一)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毛泽东强调指出:“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③

  毛泽东真是神机妙算。9 月27 日,黄百韬果然命令所辖部队返回新安镇地区。邱清泉兵团由成武,单县退回商丘、砀山地区。李弥兵团由徐州以西退往徐州以东碾庄、曹八集地区。因此,华东野战军要打两淮,必须首先歼灭黄百韬,而要歼灭黄百韬,又必须挡住徐州东援之敌。根据这种情况,9月28 日,毛泽东又电告饶漱石、粟裕等:“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箝制邱清泉、李弥两乓团,歼灭黄百韬兵团。”①

  10 月11 日,毛泽东致电饶漱石、粟裕等,对淮海战役的具体部署提出了重要意见:“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一个师的办法,共以六个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以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

  “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

  ①《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70 页注释(1)。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17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18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19 页。敌,并占领各城。..须用五个纵队担任攻击,而以其余兵力(主力)担任

  箝制邱李两兵团,仍然是九月间攻济打援部署的那个原则。”“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亦须准备以五个纵队左右的

  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其余主力担任打援和箝制。”②毛泽东10 月11 日的电报对9 月25 日电报中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歼敌目标作了较大调整。由此可以看出,计划中的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自战争开始以来最大的战役。要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要使用华野的全部兵力,而且还需中原野战军战略和战役上的配合。于是,毛泽东于10 月11 日又致电命令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你们应即速部署以攻击郑(州)徐(州)线歼敌一部之方法,牵制孙兵团,否则孙兵团加到徐州方面将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

  毛泽东在10 月11 日的电报中,还分析了“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毛泽东指出:如果出现这种形势,则华东野战军“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①

  毛泽东在电报中,还规定了作战步骤和时间。毛泽东指出:华东野战军于11 月、12 月两个月完成淮海战役。1949 年1 月休整,2 月西兵团转移,3至7 月与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将敌人打至长江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②

  至此,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突破口的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基本上形成。(二)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确立。毛泽东10 月11 日提出的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主要是打淮阴、淮安、

  打海州、连云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等部的十几个师。这与后来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是“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但这个方针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的,这个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是在原来的淮海战役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军事形势和华东、中原地区敌我情况的变化而逐步形成的。

  毛泽东10 月11 日提出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后,中原野战军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实施了郑州战役。郑州、开封的国民党军队遵照蒋介石保持徐州,加强徐州、蚌埠间防御的部署,弃城而撤。中原野战军遂于10 月21 日和24 日相继占领郑州和开封。

  郑州解放时,毛泽东对中原野战军的下一步行动方向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箝制徐州之敌;二是出淮南,迫使徐州之敌南援,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10 月22 日,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希望陈毅、邓小平作出全盘考虑,拿出具体方案,电告中央军委。10 月24 日,陈毅、邓小平经过反复考虑后,电告毛泽东,提出了中原野战军主力东进的三个方案:一是,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后,乘邱清泉兵团东进,黄维兵团又远在豫西,集中中原野战军4 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2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20~521 页。①《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55 页,注(6)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21 页。个纵队,歼灭开封、徐州线上的孙元良兵团;二是,如果孙元良兵团不好打,则以6 日行程于11 月10 日左右进至徐蚌线,实行军委原定任务;三是,如黄维兵团孤军东进,亦属歼击一两个师之良机。陈毅、邓小平认为,“无论哪个方案,我们位于商邱西南均机动。”①10 月25 日,陈毅、邓小平致电毛泽东,主张“以力求歼击孙元良为第一要着,如不好打,则向宿蚌线进攻”。而“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②

  陈毅、邓小平关于不出淮南的意见,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见。中原野战军位于徐蚌线以西,既可以箝制徐州之敌,从战略上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又可以根据战局发展,逐步向徐州以南推进,同华东野战军联合,遂行歼灭徐蚌地区之敌的任务。10 月26 日和28 日,毛泽东两次致电陈毅、邓小平,同意陈、邓不出淮南,并明确指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徐蚌线以西地区出现,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这种威胁作用,胜过在汴徐线上打一个胜仗。

  10 月27 日,中原野战军主力4 个纵队由郑州地区东进,于11 月初进至睢县、柘城、毫县及商丘以南之间的地区。10 月31 日,粟裕电告毛泽东,建议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毛泽东于11 月1 日接受粟裕的意见。11 月2 日,陈毅、邓小平向毛泽东表示,愿意负指挥之责。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和华东两军,使原来由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的格局,变成了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新格局。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形成了新的力量,作战能力极大地增强。正如毛泽东所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的力量。”①两支野战军联合作战,是促使毛泽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敢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原因。

  淮海战役打响前,即1948 年1O 月下旬,蒋介石已经预计到人民解放幸有出兵苏北和攻打郑州的可能。因此决定放弃郑州、开封等地,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弃南阳,以加强和确保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然而,东北决战已接近尾声,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固守徐州,能否守得住,国民党内部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徐州难守易攻。不如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南岸,凭借河川的自然条件,阻挡人民解放军的攻势,确保京沪;一种意见认为,徐州是南京的屏障,要有效地保卫南京,必须守住徐州,因而主张以一二个军固守徐州,布主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路两侧,确保徐蚌通道,作攻势防御,伺机与人民解放军决战。但蒋介石对徐州是守是撤,一直举棋未定。至11 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已经完成淮海战役的战略展开,蒋介石撤离徐州已经成为不可能,于是连忙调整兵力部署,迅速向徐蚌地区集结兵力,把能够调动的兵力全部调往徐蚌地区。

  因此,淮海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从总兵力来讲,中原、华东野战军会合后,总兵力还不足60 万,并且装备上不如国民党军队;而国民党总兵力达80 万,不仅兵力高度集中,而且装备比较好,其中几个军有根强的战斗力。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的军事形势又对人民解放军有利。首先,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对固守徐州失却信心,由于信心不足,决心不定,兵力部署儿经调整,部队处于慌乱状态;而人民解放军

  ① 《淮海战役》第1 册,第88~89 页。② 《淮海战役》第1 册,第92 页。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4 页。

  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对进行淮海战役,歼灭刘峙主力信心百倍,不仅主动建议组织淮海战役,而且群策群力,向毛泽东提供作战的方针和部署,兵力调整和展开也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东北决战国民党军队全军覆灭给刘峙官兵以沉重打击,刘峙官兵士气低落;而辽沈战役的彻底胜利却给中原、华东野战军指战员极大鼓舞,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战员斗志高昂。再次,蒋介石与白崇禧矛盾公开化,根本调不动白崇禧支援刘峙,指挥不统一;而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已经会合,指挥统一。还有,中共地下党员,第3 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和何基淬正积极策划绥靖区部队起义,有利于人民解放军从该区获得突破口。

  总之,形势既有利又不利,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不能不慎重地权衡利弊。毛泽东一贯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如果达不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就是失败的战争。毛泽东将此时的形势比喻为“一锅夹生饭”①,如何吃这一锅夹生饭,他此时还没有拿定最后的主意。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必须就地歼灭刘峙主力。他最后拿定吃这顿夹生饭的主意,制定出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得力于华东和中原野战军指挥员的努力。

  首先,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粟裕等的努力。粟裕率先提出了打淮海战役的要求,并阐述了自己的具体设想。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夕,刘峙一面变更部署,一面南运物资。张克侠、何基沣及时向粟裕汇报了这些情况。粟裕根据张、何提供的情况及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判断蒋介石有撤退徐州,以淮河为第一线守备的可能。11 月7 日,粟裕在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认为淮海战役发起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如果冯治安部顺利起义,则徐州北面、东北面完全暴露,邱清泉兵团如被中原野战军拉住,刘峙很可能将李弥兵团靠近徐州,加强守备;二是,如果黄百韬兵团及刘汝明部被华东、中原野战军分别歼灭,而邱清泉兵团又被分割不能收缩徐州或己退缩徐州,只要华东野战军运河以西各纵队能包围李弥兵团,则可能孤立徐州,使刘峙不能南撤;三是,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第二步歼灭李弥兵团,则徐州之敌可能提早南撤,固守蚌埠淮河线,黄维兵团集结蚌埠或退守信阳。根据以上分析,粟裕建议:(一)华东野战军运河以西部队应乘冯治安部起义,迅速直出陇海线,分割包围碾庄、曹八集地区李弥兵团,切断其徐州退路,逐次歼灭之;运河以东部队在解决黄百韬兵团大部后,抽出2 个纵队加入运河以西作战。(二)建议中原野战军歼灭商丘、砀山线刘汝明部后,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切断刘峙退路;华东野战军运河以东部队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即以主力协同中原野战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粟裕强调:“孤立徐州,切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这样可更有利于尔后之渡江作战。”

  11 月8 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扣留刘峙集团,将其歼灭于长江以北的建议。在建议中,粟裕分析了蒋介石可能采取的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长江以北部队和从葫芦岛撤回的部队,继续在江北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华南的防御。如果蒋介石采取这种方针,则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有大量歼敌机会,从而造成今后渡江作战的有利条件,渡江后不致有大的战斗。第二,立即放弃徐州、蚌埠、信阳、淮阴、淮安等地,将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长江防御,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争取时间整理

  ① 《淮海战役》第2 册,第12 页。部队,以图划江而治,俟机反攻。如果蒋介石采取这种方针,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要困难得多,渡江后还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而江南的作战条件较江北差。粟裕认为,迫使蒋介石实行第一种方针,对于人民解放军有利。如果这样,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11 月7 日至尸日,粟裕还几次致电陈毅、邓小平,提议在华东野战军歼击黄百韬兵团时,中原野战军以一部兵力破坏徐州、蚌埠段铁路,使徐州粮食困难。

  粟裕明确提出了切断徐州之敌的退路,歼灭徐州之敌的构想。其次,是中原野战军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努力。11 月3 日,即淮海战役打响前夕,刘伯承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会攻徐

  州的意见。刘伯承指出:“蒋匪重兵守徐州,其补给线只有一律浦路,..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变化,陈邓主力似应力求首先截断徐宿间铁路,造成隔断孙兵团,会攻徐州之形势,亦即从我军会战重点之西南要线斩断敌人中枢方法收效极大。”刘伯承指出:“盖如此,则不仅孙兵团可能北援(按:此时孙元良兵团移至宿县),便于我在运动中给以歼击,即邱兵团亦可能被迫南顾,减轻其东援之压力,对整个战役帮助较大。”①刘伯承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隔断徐蚌”、“会攻徐州”的方针。

  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1 月5 日进至永城西北会亭集、白庙及毫县以东地区,决定先歼灭尚在商丘、蔡道口、马牧集地区的刘汝明部,同时命令豫皖苏军区部队从11 月7 日开始破击津浦铁路宿县南北段,以切断徐州与蚌埠的联系。11 月8 日,陈毅、邓小平根据国民党军队的调动情况,判断刘峙有可能南撤,随即电告中央军委,如果判明蒋军系南撤,设防淮河时,则建议华东野战军应举行追击,迅速进至淮河以南,津浦路以东地区,堵塞敌人的退路。

  华东、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员对敌情的判断,无疑比毛泽东更准确。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夕,华东、中原野战军的指挥员们基本上形成了“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方针。这正与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思想相吻合。早在10 月22 日,毛泽东就提出了切断徐蚌线,孤立刘峙全军的构想,只是在如何围歼刘峙全军的方针上,尚未有成熟的意见。华东、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员关于会攻徐州的种种设想和关于徐州刘峙集团可能南撤的份份电报,使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构想进一步成熟,决心进一步坚定。同时,淮海战役已经打响,华东、中原野战军指战员高昂的斗志也鼓舞着毛泽东发出进行战略决战的命令。

  11 月9 日16 时,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粟裕等,提出了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电报说:“(一)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二)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华野三广两纵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以便与宿县我军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六个纵队歼灭之。(三)粟陈张应令谭王集中七、十、十三纵及由南向北之十一纵,以

  ① 《淮海战役》第1 册,第114 页。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用迅速手段歼灭该兵团的全部或大部,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运东主力则歼灭黄兵团。”毛泽东指出:“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敌人总退却的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①..

  11 月9 日亥时(21 至23 时),毛泽东致电粟裕,“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②..毛泽东要求中原、华东野战军,“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并强调指出:“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③..

  这样,淮海战役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淮海战役了,它由原定打淮阴、淮安、打海州、连云港,歼灭黄百韬兵团等部十几个师,发展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边境,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大决战。从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来看,毛泽东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表现了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对毛泽东制订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发挥了重要的作佣。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的制订,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淮海战役从1948 年11 月6 日正式打响,至1949 年1 月10 日胜利结束,中原、华东野战军经过66 天的英勇奋战,歼灭国民党军队55.5 万人,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预定任务,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面前,为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取得的重大胜利,同时也是毛泽东军事路线和政治路线取得的重大胜利。在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的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给予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达543 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 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 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 万副,大小车88 万辆,挑子30.5 万副,牲畜75.7 万头,船只8539 艘,为战役筹粮9.6 亿斤,其中运送到前线的粮食达4.3 亿斤。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力地保证了淮海战役战略决战的胜利。正如陈毅元帅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中共中央在1949年1 月17 日的贺电中也明确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皆我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和战斗员,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前后方党政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所获的结果。”

  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军事决战的最后一个战役,发起于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和淮海战役的顺利发展过程中。因此,平津战役发起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在平津战役上已经处于战略上和战役上的优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35 页。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36 页。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35 页。势,并且在全国的战争形势上也处于主动地位。(一)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形成。辽沈战役临近结束、东北全境将要解放时,解决华北问题自然成为毛泽东思考的问题。由于东北与华北接壤,经过辽沈战役锻炼的东北百万野战军一入关就是踏上华北的土地,华北国民党军队便成为东北野战军下一步首先打击的对象。拥有100 万东北野战军作为机动部队的毛泽东,也不能不考虑解决华北的问题。而所谓解决华北的问题,就是歼灭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解放北平、天津等地;就是歼灭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集团,夺取太原。毛泽东解决华北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先夺取归绥,攻克太原,解放绥远、山西全境,然后集中华北解放军全部和经过休整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解决傅作义集团。毛泽东的初步设想是先进行归绥战役和太原战役,然后进行平津战役。

  1948 年10 月30 日,林彪在部署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入关的同时,致电毛泽东:东北野战军主力“等营口、沈阳之线战斗结束后,稍加补充兵员,即向北平、天津前进,夺取平津。”毛泽东接电后,从既定的先夺取归绥,攻克太原,后夺取平津的战略构想出发,以及考虑东北野战军进行辽沈战役后需要休整的实际情况,于10 月31 日致电林彪:“东北主力除四纵、十一纵等部即行南下外,其余在沈营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准备于战争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一月至六月期间,协问华北力量歼灭傅作义主力,夺取平津及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以便于战争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长江流域出动,并使政治协商会议能干明年夏季在北平开会。”①毛泽东还就东北野战军主力休整期间的工作部署给予了具体指示。太原战役于10 月5 日打响,于11 月中旬交战双方处于时峙状态。归绥战役也于11 月5 日前部署完毕,11 月6 日,淮海战役正式拉开战幕。早在辽沈战役进程中,蒋介石就坐镇北平,并与傅作义一起制订了偷袭石家庄的计划,企图以此改善华北战局。辽沈战役结束时,蒋介石满怀凄惨的心情,于10 月30 日伤心地溜回南京,偷袭石家庄的计划遂告破产。11 月4 日,蒋介石在南京官邪会见傅作义,征询傅对华北作战的意见。经过多方切磋,仔细权衡利弊,蒋介石与傅作义终于形成共识:暂时固守平津。但是,蒋、傅的暂时固守平津不是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人民解放军的积极性估计不足的基点上,带有很大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力量足以对付华北的人民解放军,当然事实上也是如此。同时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东北野战军必然要进关,东北野战军一进关,他们就对付不了,但他们认为东北野战军不可能立即进关,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3 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时间,才能入关作战。暂时固守平津,就可以暂时貉制东北和华北的人民解放军,取得部署长江防线和组训新兵所需要的时间。傅作义作出暂时固守平津的决策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固平津地区的防御,同时,蒋介石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集中兵力加固平津地区,傅作义从11 月中旬开始,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形成了以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为重点的一字长蛇阵部署,以保证西撤或南逃的通路。同时,傅作义还有意将自己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以西,将蒋介石的嫡系部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82 页。队部署在北平以东,以便形势发展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可以各奔东西。

  针对傅作义的兵力部署和从有关方面获得的情报,中央军委及时分析了傅作义今后可能采取的两种行动方针:一是固守平津。固守平津,对人民解放军有利,可以将傅作义部队就地歼灭。二是放弃平津。放弃平津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傅系部队退回归绥、包头,蒋系部队撤至南京一带;二是蒋、傅两系部队均南撤。傅作义采取这种方针,对人民解放军有利有不利。有利,即不战而占领平津;有不利,即没有消灭平津的敌人,对今后作战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于11 月9 日和13 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两份电报,提出了“抑留傅匪部队于平、张、津、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为了实现这个总方针,周恩来还提出了停攻归绥,将包围归绥部队撤至归绥与集宁之间休整,稳住傅作义,使傅作义不致西撤的意见。

  停攻归绥,将包围归绥的部队撤至归绥与集宁之间休整,是中央军委为稳住傅作义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林彪接电后,除认为“暂不攻归绥的方针很好”外,还于11 月15 日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暂不攻太原”的建议。林彪建议“暂不攻太原”,集中华北解放军包围保定或张家口,采取围而不攻的作法,拖住傅作义,等到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后,再同时发动攻势,歼灭全部敌人。

  毛泽东认真考虑了林彪的建议。毛泽东认为,集中华北解放军,可以阻止傅作义嫡系向绥远撤退,但无力阻止蒋傅两系从海上撤离,并且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此目的,至于包围保定,“包围与否不关于大局”。毛泽东仔细分析了形势后,于11 月16 日电告林彪,希望林彪考虑争取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的问题。同时,毛泽东又指示华北解放军,对太原停止军事进攻,而进行政治攻势,“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人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

  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作战,是毛泽东原来解决华北问题的战略构想的重大改变。毛泽东将解决平津之敌的时间从1949年1 月至6 月提前到1948 年底和1949 年初。

  林彪接到毛泽东11 月16 日关于考虑争取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问题的电报后,于17 日致电毛泽东,陈述了“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的问题。11月17 日,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人仔细地分析了所处的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要抑留华北国民党军队于就地歼灭,必须增加华北战场上的兵力,而唯一能调动到华北的兵力,只有东北野战军。因此,中央军委于17 日在给林彪及东北局、华北局的电报中,又请林彪考虑争取早日入关作战的问题。

  11 月中旬,淮海战役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原野战军不仅取得了徐沣作战的胜利,已经攻占宿县,切断了徐州“剿总”的唯一补给线与唯一陆上退路,陷徐州主力于孤立地位,而且重挫了从西面支持刘峙的黄维兵团。华东野战军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已近尾声。整个战场的形势日趋明朗,人民解放军取得了预期的胜利。在这种形势面前,华北国民党军队傅作义集团撤离平津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必须及时地阻止傅作义集团撤退,否则,就会丧失良机,犯最大的错误,毛泽东冷静分析了面临的形势,认为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有困难,但困难并非不可克服。为了争取时间而下致贻误战机,毛泽东果断地作出了令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定。11 月18 日,毛泽东电令林彪:“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

  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①11 月19 日,林彪回电毛泽东:“我们决遵来电子二十二日出发。”至此,毛泽东已经形成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解放军联合

  举行平津战役,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予以歼灭的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二)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已经形成的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其基本点是加强华北战场的兵力,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予以歼灭,但是,究竟怎样歼灭,此时尚未制定出明确的方针。

  傅作义将自己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随时准备西逃;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部署在北平至唐山一线,随时准备南撤。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稳住傅作义,使傅作义不致西逃和南撤,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问题,特别是东北80 万大军挺进华北,人民解放军便在华北战场占据绝对优势,傅作义西逃或南撤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因为傅作义早就认识到,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他无力与人民解放军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后,应选择什么样的攻击对象,才不致傅作义西逃或北撤,或者说能够有效地阻止傅作义西逃或南撤,这是毛泽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11 月19 日,林彪致电毛泽东,提议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于24 日左右包围唐山,使唐山守敌不能南撤。毛泽东仔细分析了林彪的建议,认为在东北野战军主力距离唐山、天津较远的情况下,用先遣兵团包围唐山无异于打草惊蛇,这样会促使敌人从海路南撤,而且敌人也有足够的力量解唐山之围,接出唐山之敌,完成从海路南撤的准备,东北野战军入关后很难歼敌。基于上述考虑,毛泽东于11 月20 日致电林彪,明确指出包围唐山之敌的时间值得考虑,须等候毛泽东的最后命令。11 月26 日,毛泽东又电告林彪,明确指出“不要去包围唐山”①。

  毛泽东主张平津战役应从西线开始,即攻歼平津铁路的平、张段之敌,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首先是稳住傅作义集团,待到完成战略包围之后再予以全部歼灭。因为作义部队部署是一字线长蛇阵,如果把唐山、塘沽、天津比作蛇头的话,那么绥远、张家口则是蛇尾,捉住蛇尾,蛇头必然回转。也就是说,包围张家口,即可稳住傅作义,使之不致南撤,也不可能西逃。毛泽东说,只要在12 月份内吸引傅作义几个军于平张线上,并歼灭该线各军之一部或大部,“打得该敌不能动弹,不能西逃也不能东窜,那就是极大的战略上的胜利。”②毛泽东亲自部署了平张线上的作战,并对东北野战军入关后的作战任务及兵力部署作了明确的规定。关于兵力部署,毛泽东的设想是,东北野战军位于锦州、大虎山、营口等地区的5 个纵队先行出发,其中以3 个至4 个纵队担负隔断北平与天津之敌;以1 个纵队隔断天津与塘沽之敌;以1 个纵队与先遣兵团隔断唐山、塘沽之敌。即从兵力部署上分割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之敌,使之不能收缩,也不能从海上逃走,以利各个歼灭之。关于作战任务,毛泽东指出:东北野战军的第一个作战任务是歼灭平津线上廊房等地之敌,只有歼灭此地之敌,并歼灭北平方面可能派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84 页。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90 页。出的增援之敌,才能实现切断平津联系的任务。与此同时,还应以必要兵力包围唐山之敌,使其跑不掉。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切断平津联系和包围唐山的任务完成后,第二个作战任务是歼灭唐山与天津之间的敌人。然后逐一歼灭唐山之敌,占领天津,歼灭北平周围之敌,最后夺取北平。

  毛泽东提出了明确的分割围歼傅作义集团的步骤,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进一步具体化了。11 月23 日,东北野战军兵分南北两路,夜行晓宿,浩浩荡荡向华北挺进。

  11 月29 日,平张线上的作战正式打响,平津战役正式揭开战幕。毛泽东选择在平张线发起进攻,旨在拖住傅作义,一是阻塞其西逃,二是使其不致南撤。然而,傅作义错误地理解了毛泽东的意图,认为华北解放军在张家口方向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于是决心趁东北野战军入关前华北解放军分散的时机,集中兵力给进攻张家口的解放军以一次歼灭性打击,以利回过头来固守平津。他即调主力驰援张家口,以保障平张线的畅通,便于以后西逃。

  平张线上的作战将傅作义的嫡系大部调往平张线上,造成北平势力薄弱。为了加固北平,傅作义又急忙调整部署,除令增援张家口的部队返回北平外,还从天津、塘沽地区调集兵力增防北平,这样又造成天津、塘沽、唐山等地兵力减弱。

  为了达到将傅作义集团歼灭于平、津地区的目的,毛泽东于12 月11 日致电林彪,提出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方针明确规定,平津战役的攻击次序为:“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①方针规定了继续抑留傅作义集团的重大战略措施:

  首先,“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毛泽东强调指出:“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因此,在目前两星期内一般应采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②“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此点务求你们体会。”③毛泽东提议林彪命令东北野战军,“十二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数日内即取神速动作,以三纵(由北平东郊东调)、六纵、七纵、八纵、九纵、十纵等六个纵队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之敌,如果诸点之敌那时大体仍如现时状态的话。其办法是以两个纵队位于以武清为中心的地区,即廊房、河西务、杨村诸点,以五个纵队插入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古冶诸点之间,隔断诸敌之联系。各纵均须构筑两面阻击阵地,务使敌人不能跑掉,然后休整部队,恢复疲劳,然后攻歼几部分较小之敌。此时,四纵应由平西北移至平东。我华北杨罗耿兵团应于四纵移动之前歼灭新保安之敌。东面则应依情况,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以上部署,实际上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北平、怀柔、顺义、通县、宛平(涿县、良乡已被我占领)、丰台、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开平诸点之敌一概包围了。”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6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①其次,“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仕幸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②..

  再次,“为着不使敌人向青岛逃跑,我们准备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③..

  至此,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正式确立了。这个方针可概括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解放军联合作战,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办法稳住傅作义集团,并实施战略分割和包围,待到完成战略分割包围后,对敌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以求就地全歼。叶剑英曾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对傅作义集团采取“围而不打”和“隔而下围”以及对杜聿明集团延缓最后歼灭部署的战略措施,认为这是“超乎寻常的”,表现了毛泽东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而为一般军事家所望尘莫及。

  平津战役从1948 年11 月29 日正式打响,至1949 年1 月31 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宣告北平和平解放,历时64 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平津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平津战役的胜利,使整个华北基本得到解放,并使东北、华北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的基础。

  六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精心组织和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从1948 年9 月12 日开始,至1949 年1 月31 日结束,历时142 天,共歼国民党正规军144 个师,非正规军29 个师,共154 万人,歼灭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有生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呕心沥血,密切注视各个战场的变比,起草了300 余份军事电文。亲手制订了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不仅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也表现了自身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作为杰出的军事家的才能。

  毛泽东的首要贡献,在于根据战争形势,掌握战略决战的时机,审慎地选准决战方向和决战目标,从而奠定了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的胜利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很多著作及论文均有精辟的分析和论述,我们不打算进一步展开。我们只就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采用的战略战术作一个简要的概括。

  首先,毛泽东根据不同的敌情,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这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根据敌人兵力部署形成的战略态势,采用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战术。东北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从长春、沈阳、锦州3 个城市自然形成的战略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4~136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65 页。态势看,可以作这样的比喻:锦州是其头,沈阳是其腹,长春是其尾。如果打以锦州为中心的北宁线,就可以扼住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咽喉,切断其陆上退路,置国民党军队于死地;如果攻打长春,则是揪住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尾巴,沈阳之敌可能增援,人民解放军可能拖住或歼灭长沈之敌之一部或大部;如果沈阳之敌不增援,反而利用人民解放军攻打长春之机,撤离沈阳退至锦州,这就更加强了锦州的力量,锦州和沈阳之敌有可能浩浩荡荡,破关而去。并且蒋介石早有撤离东北之敌的主张。如果打沈阳,不仅是沈阳地区集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兵力多,战斗力强,不好打,而且在攻打沈阳时,国民党军队有可能从长春和锦州增援,对人民解放军形成南北夹击、中间突破之势。针对长春、沈阳、锦州自然形成的战略态势,毛泽东力主先打锦州。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攻破锦州,就造成了一个关门打狗的战略态势。

  在攻打锦州时,毛泽东采用的是集中兵力,实施“攻锦打援”的确略战术。一方面力求迅速地攻克锦州;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攻打锦州时,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援锦之敌。毛泽东9 月7 日命令东北野战军:你们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榆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①9 月10 日,毛泽东又命令东北野战军:“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②毛泽东还对如何歼灭援锦之敌作了具体部署:如果“沈阳援敌进得较快,而锦州之敌业已大部被歼,全城已接近于攻克,则你们应使沈敌深入大陵河以北,以便及时转移兵力包围该敌,然后徐图歼击。”③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集中兵力80 万,采取一点两线的作战部署,把部队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线津浦线上,重兵密集,便于相互支援,以免被人民解放军各个击破。针对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毛泽东采取了集中兵力分割围歼、中间突破,并以一半以上兵力阻击、打援和牵制敌人的战略战术。当时,黄百韬兵团位于徐州以东,是刘峙集团的左翼劲旅,歼灭了黄百韬,就等于砍掉了刘峙的左臂,并还可吸引徐州的敌人东援,便于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消灭了黄百韬,也切断了徐海之间的联系和敌人的海上逃路,形成对徐州的包围,从而为战役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①毛泽东在部署围歼黄百韬时,同时部署攻克宿县,切断徐蚌线。这就完成了分割围歼,孤立徐州的任务。第二阶段,在宿县双堆集地区围歼蒋介石从华中调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同时将从徐州南下增援的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包围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当即消灭孙元良兵团。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在平津战役中,针对傅作义的一字线长蛇阵,毛泽东采取了与辽沈战役相反的打法,即辽沈战役先打头,其次打尾,最后包围腹部,而平津战役是

  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3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37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37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351 页。先打尾,其次打头,最后包围腹部;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平津战役是先捉尾,迫使蛇回头。毛泽东首先发动了平张线上的作战。平张线上的作战迫使傅作义将部队调往平张线上并加固北平后,毛泽东立即部署部队,切断傅作义的海上退路,进行分割包围,并成功地运用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毛泽东成功地运用了其他一系列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一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略原则贯穿三大战役的全过程。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决战,交战双方都拥有重兵,或者说是重兵交战。蒋介石也深深地懂得这一战略原则的作用。然而,毛泽东却比蒋介石技高一筹,将这一原则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一是毛泽东尽可能地将尽可能多的兵力部署于一个战场。在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毛泽东集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于淮海战场,集中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兵团于平津战场,两军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二是在战役发展的阶段上,毛泽东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对象。在打锦州时,毛泽东叫东北野战军置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集中兵力歼灭锦州之敌;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人民解放军分别包围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毛泽东部署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第三阶段集中兵力歼灭杜聿明集团;在平津战役中,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完集中兵力打新保安,接着集中兵力打天津。三是毛泽东采用集中兵力的办法,切割敌人的兵力,从整体上削弱敌人,陷分散的敌人于孤立的地位,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之。辽沈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军队就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城市;淮海战役开始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将相互策应的一点两线部署的刘峙集团分割在碾庄、徐州、蚌埠、蒙城四个地区。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集团的一字长蛇阵部署迅速地被人民解放军切割成若干段。另外,毛泽东还用集中兵力的原则组织战略协同、打援和阻击。

  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不仅坚持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在运动中大量地歼灭敌人;而且坚持打大规模的阵地战,夺取敌人的重要据点和大城市;并且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辽沈战役中的“攻锦打援”,不仅是攻破锦州这个大城市,而且试图调动沈阳之敌在运动中加以歼灭。对于城市攻坚战,毛泽东强调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才能开始攻击。要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尽可能多的炮火和炸药,以及灵活机动的战术。当国民党军队撤离或逃跑时,要跟踪追击,平行追击和堵击,应大胆地穿插在运动的敌人之间,实行分割围歼,各个击破。

  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还成功地运用了军事进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战略战术。1937 年7 月25 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①在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中,毛泽东一直重视瓦解敌军的工作,并提出了“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的方针。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一直坚持了军事进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后,人民解放军对困守长春的敌人在采取军事包围的同时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通过政治攻势,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第60 军起义,国民党新7 军投降,长春宣告和平解放,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后,针对傅作义的和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379 页。谈要求,于12 月19 日派出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与傅作义的代表进行谈判,但傅作义要价太高,没有和谈的诚意。人民解放军遂于20 日隔断北平与天津、天津与塘沽间的联系,并于21 日至24 日,先后发起新保安和张家口战役,从军事上给傅作义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傅作义举行第二次谈判,然而傅作义依仗手中的几十万军队,不肯接受和平改编。人民解放军遂于1949年1 月14 日发起天津战役,仅29 个小时便攻克天津,全歼守敌。这又给傅作义一个严正的警告!1 月16 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恒向傅作义送去和平解决北平的最后通牒,限傅作义于4 天之内作出最后答复。在强大的军事攻势面前,傅作义不得不选择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和平解决,是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紧密结合的结果。

  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获得了新的发展,同时三大战役丰富生动的战争实践,也给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养料,培育了军事天地里这株大放异彩的奇葩。
lsgj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