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239 旱麓 | 诗经·大雅| 儒家经典

《诗经》239 旱麓 | 诗经·大雅| 儒家经典

《诗经》239 旱麓


歌颂周王祭祀得福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岂弟君子,干祿岂弟。

瑟彼玉瓚,黃流在中。
岂弟君子,福祿攸降。

鳶飞戾天,鱼躍于淵。
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騂牡既備。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岂弟君子,神所勞矣。

莫莫葛櫑,施于條枚。
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瞧那旱山山脚下,榛树楛树最茂密。
君子和乐又平易,求得福禄心欢喜。

鲜洁玉把金勺子,郁香黄酒盛勺里。
君子和乐又平易,大福大禄降给你。

鹞子高高飞天上,鱼儿跳跃在深渊。
君子和乐又平易,培育人才作贡献。

清酒已经摆上了,黄色公牛已备好。
祭祀神灵齐献上,祈求大福快来到。

柞树白桵洁又鲜,人们焚烧祭上天。
君子和乐又平易,神灵抚慰保平安。

茂茂密密野葡萄,爬满树干和枝条。
君子和乐又平易,求福从不违正道。

1、旱:山名。在今陕西省南郑县。   2、楛(户hù):木名。《集传》:"榛似栗而上,楛似荆而赤。济济,众多也。"   3、干:求。《毛传》:"干,求也。"《集传》:"岂弟(凯替kǎitì),乐易也。"   4、瑟:鲜亮貌。《郑笺》:"瑟,洁鲜貌。"《集传》:"玉瓒,圭瓒也。以圭为柄,黄金为勺,青金为外,而朱其中也。黄流,秬(聚jù)鬯(唱chàng)也。酿秬黍为酒,筑郁金煮而和之。" 秬(聚jù):黑黍子   5、载:斟。《集传》:"载,在尊也。"   6、燎:同"尞"。《说文o火部》:"尞,柴祭天也。"   7、劳(涝lào):保佑。   8、莫莫:《集传》:"莫莫,盛貌。" 施(易yì):蔓延。《韩诗》作"延"。   9、回:邪。《郑笺》:"不回者,不违先祖之道。"

《大雅》全都是西周的作品,它们主要是应用于诸侯朝聘、贵族宴飨等典礼的乐歌,除了周厉王、幽王时期的几篇剌诗外,基本内容是歌功颂德。《旱麓》一诗是《大雅》的第五篇,与下一篇《思齐》、上一篇《棫朴》,都是赞颂周文王的乐歌。

关于诗的主旨,《毛诗序》云:"《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三家诗义同。什么叫受祖呢?唐孔颖达疏云:"言文王受其祖之功业。"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能令人满意。清魏源《诗古微》说是"祭祖受福",差为得之。而宋朱熹《诗集传》以为本诗内容是"咏歌文王之德",其《诗序辨说》又谓"《序》大误,其曰'百福干禄'者,尤不成文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既斥《毛序》所说为"梦呓",又不满《诗集传》"语殊泛泛",认为"此盖祭祀受福而言也","上篇(指《棫朴》)言作人(《棫朴》第四章有"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之句),于祭祀见一端;此篇言祭祀,而作人亦见其极盛"。其实方氏之说可谓《毛序》"受祖说"的别解,只是他对"受祖"的理解与孔颖达相同,所以对《毛序》有所误解而大加非难。笔者认为《毛序》不误,但若以诠解的圆通程度论,不妨从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之说,将其视为一首"歌颂周文王祭祖得福,知道培养人才的诗"。

本诗全篇共六章,每章四句,以"岂弟君子"一句作为贯穿全篇的气脉。首章前两句以旱山山脚茂密的榛树楛树起兴,也带有比意。毛传解曰:"言阴阳和,山薮殖,故君子得以干禄乐易。"郑玄笺云:"林木茂盛者,得山云雨之润泽也。喻周邦之民独丰乐者,被其君德教。"他们从君与民两方面申说,讲得都很透辟。后两句"岂弟君子,干禄岂弟",如郑玄笺所说,意为君主"以有乐易之德施于民,故其求禄亦得乐易",也就是说,因和乐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和乐平易。前事之因适为后事之果,语有深意。

第二章起开始触及"祭祖受福"的主题。"瑟彼玉瓒,黄流在中"两句,玉之白与酒之黄,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由文字而产生的视觉效果极佳,姚际恒评之为"华语"(同上),当然是确切不移的。第三章从祭祀现场宕出一笔,忽然写起了飞鸢与跃鱼,章法结构显得摇曳多姿。"鸢飞戾天,鱼跃在渊",表层语义极其明晰,但深层语义则不易索解。郑玄笺云:"(鸢)飞而至天,喻恶人远去,不为民害也;鱼跳跃于渊中,喻民喜得所。"但在注《礼记·中庸》所引这两句诗时,他竟又说:"言圣人之德,至于天则鸢飞戾天,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其明著于天地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讥之为"随文解释",极是。但王氏书中认可的代表《鲁诗》说的汉王符《潜夫论·德化》所作的解释"君子修其乐易之德,上及飞鸟,下及渊鱼,罔不欢忻悦豫,又况士庶而不仁者乎"(释下面的"遐不作人"之"人"为"仁"),似乎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既然王氏认为《棫朴》"遐不作人"一句中的"作人"是"作养人材"的意思,那么本诗中的"遐不作人"句自然说的也是培养人才之事,不当另释"人"为"仁"。笔者在此愿进一解,以求正于今世治《诗》者。"鸢飞戾天,鱼跃在渊",实际上说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思,象征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因此下面两句接下去写"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也就是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怎么会不培养新人让他们发扬光大祖辈的德业呢?

第四章在第三章宕出一笔后收回,继续写祭祀的现场,"清酒既载"与第二章的"黄流在中"断而复接,决不是寻常闲笔。这儿写的是祭祀时的"缩酒"仪式,即斟酒于圭瓒,铺白茅于神位前,浇酒于茅上,酒渗入茅中,如神饮之。接下去的"騂牡既备"一句,写祭祀时宰杀作牺牲的牡牛献飨神灵。有牛的祭祀称"太牢",只有猪、羊的祭祀称"少牢",以太牢作祭,礼仪很隆重。第五章接写燔柴祭天之礼,人们将柞树棫树枝条砍下堆在祭台上作柴火,将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缕缕烟气升腾天空,象征与天上神灵的沟通,将世人对神灵虔诚的崇敬之意、祈求之愿上达。对于这样的君民,昊天上帝与祖宗先王在天之灵自然会有"所劳矣",自然会赐以"景福"。

于是最后一章,在第一章、第三章之后三用比兴,以生长茂密的葛藤在树枝树干上蔓延不绝比喻上天将永久地赐福给周邦之君民。葛藟之"莫莫"与榛楛之"济济",一尾一首两用叠字词,也有呼应之妙。至于最后一句"求福不回",解作求福"不违背先祖之道"(郑玄笺),或解作"求福不以邪道"(高诱注《吕氏春秋·知分》所引此诗),笔者以为已无关宏旨,不妨两存其说。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