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055集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四面,倒数第六行,从小注第六段看起。
【读经,当至诚恭敬读,悠游涵咏读。其中紧要之句,须时时存养於心中,令与自心冥合为一,此最妙之观门也。尤须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忏悔,礼敬三宝,请求加被。消除夙障,开启正见。】
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们平常自己用功不如法,功夫不得力,常常有这种感触。究竟什么地方不得法?什么地方不得力?自己也不晓得,这是懵懵懂懂的在那里修学,这一段正好帮我们解决了问题,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过去善导大师教导人,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个地方教我们读经,读经要至诚恭敬,就是要用真诚的心。因为佛的经典、佛的言语,都是从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如果用分别妄想与佛经就不相应,所以功夫不得力。佛是从真诚心流露出来的,我们用真诚心来接受,就起感应道交,道理在此地。悠游涵咏,这是形容非常自在、非常轻松、非常活泼,没有一丝毫压力。经文里面重要的句子,到底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实在讲这是因人而异,因我们自己程度而异。有些句子我们现前感觉到很重要,有些觉得不重要;过个两、三年之后,我们觉得那个不重要的变成很重要,那很重要的就变成不重要,这什么道理?境界不一样了,境界不相同了。由此可知,哪些是最紧要的?就是现在,现在你觉得最重要,是你最得受用的。虽然佛有很精辟的开导,我们听不懂、看不懂,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那也不重要了,在我们现在讲也不重要了。正如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我们读初中一年级,一年级课本对我们最重要,大学的教科书对我们不重要,我们可以不要去理会它,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是最紧要的?现在自己念了有感受,觉得很有用处,能够帮助自己改过自新,这就是非常重要。
这样重要的开示要常常记住,常常放在心上,使我们自己的心跟佛的教诲能够合而为一,念念当中不离开佛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的教训。特别是本经佛教给我们,不住六尘生心,经文里面讲了很多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些句子要常常记在心上,我们面对外面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立刻就想到佛这句教训,我们的心就平了,妄想就息了,执著就放下了,这就是最妙的观门。不但是观,观是明了,了解事实真相;要以行持来帮助,行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执著放下,用行来帮助观。观是属於解,透彻的理解,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样功夫一定就进步。
持戒修福,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循规蹈矩,要循序渐进,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不是限制在五戒、十戒这些戒条上,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戒就是佛的教诫。换句话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们都应该明了,都应该遵守,都应该奉行,这叫持戒。修福就决定不背因果;但是什么是福要能够辨别清楚,需要般若 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对於什么是福,往往看错,他也修错了。我们中国的文字,福跟祸害的祸差不多,要不仔细看,把祸当作福,这两个字写法很接近。这就是说明没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祸当作福,把福当作祸,搞颠倒了,那就大错了。
精勤忏悔,忏悔就是改过自新,真正修行的人不在乎形式。最近有一位同修送了一个小册子给我看,这个小册子是《金山活佛神异录》,乐观法师写的。乐观法师跟我也有一段因缘,我们也很熟悉,老法师也过世了。他跟金山活佛见过几次面,在一块曾经住过两三个月,对於金山活佛的行持很清楚,他很佩服。这个人是无拘无束,从外表看很像济公活佛,他什么也不在乎的,但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佛法相应。我看了很欢喜,过去听说有金山活佛这个人,这是江苏镇江金山寺的一个出家人,他的一些故事。我请居士林把它翻印两千本,印好之后跟诸位同修们结缘,你们看看很有趣味。真正修行人,一定要从忏悔门去修起。忏悔范围非常深广,可以包尽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忏悔法。忏悔最要紧的就是改往修来,我们讲改过自新,这是真实的功夫。一个人如果每天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那就是觉悟。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者,觉悟的人,知道自己有过失就真正觉悟了。今天一天没过失,那你没有觉悟,你决定没有觉悟。没有过失就没得改,没得改就不能进步。改才进,不改怎么会进步!改才会进,你没得改,你怎么会往前进!我们看佛在经典上所说的,菩萨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一直修到等觉,他怎么个修法?天天改过,天天进步,一直到最后把一品生相无明,那也是毛病,这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就圆满成佛,这才没有过失。圆教的佛才没有过失,别教的佛有过失,别教佛四十一品无明只破了十二品,过失还多!别教佛尚且如是,通教、藏教就不必说了,怎么可能没有过失?我们也常讲菩萨知道自己有过失,菩萨是觉者,觉有情。有两种人没过失:圆教佛没有过失,真的没有了;第二种人是凡夫没有过失,你问他:你今天有没有过失?想想,没有!没有过失。一身的过失不知道,不觉悟。所以我们一定要学菩萨,不能学凡夫,学凡夫就是继续不断的再去搞六道轮回,那个不得了!一定要学菩萨,菩萨才能够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就是知道自己有过失,天天不断的把自己的过失改掉。
礼敬三宝,请求加被。这个字加被念破音字,跟挑手边的那个披,衣服披在身上那个披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个字当披讲,也念披,现在念被,加被讲不通,加披才讲得通。求三宝的加持,求三宝的保佑,要用真诚恭敬,礼敬三宝。普贤菩萨十大愿,也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十大纲领。第一就是礼敬诸佛,《华严》的确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华严》要跟《无量寿经》一比,诸位必须要知道,《无量寿经》排在第一,《华严经》排在第二。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是教给我们直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直接念阿弥陀佛,必定得十方一切诸佛的加持。而《普贤行愿品》虽然是净土五经,但是它疏远。我们讲亲疏,净土三经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亲,因为他讲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比较疏远,因为他是修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净土,比直接念阿弥陀佛要难得多。念佛若一日若七日能成功、能往生,十大愿王修七天决定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但是普贤菩萨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导归极乐导归到哪里?就是导归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我在早年学佛的时候,对《华严》非常非常向往,所以三本《华严》,六十、八十、四十,以及《华严经》的注解,祖师大德的注疏我都搜集,我很想学清凉法师。清凉一生讲《华严》讲五十遍,值得后人羡慕,《华严》以后再就没有第二个。《华严经》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部。古时候寺院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的寺院没有经忏佛事,没有法会,没有一切的应酬,也没有什么观光旅游。寺院做什么?就是讲经修行。讲经一天八个小时,它跟学校一样。修行就是早晚课诵,早晚课诵大概总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坐禅,一个是念佛,所以一个完整的寺院里面,一定有念佛堂、有禅堂。喜欢坐禅的到禅堂去,由禅堂里面师父教导你,喜欢念佛的到念佛堂去,由念佛的师父带领你。白天上下午听讲。所以从前的寺院是学校,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什么时候能够把佛教本来的面目恢愎,我们不敢奢望,希望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道场能这样做,我们就很满意了;一个道场都没有。所以佛法今天这样衰,有它的原因。就好像学校一样,学校衰了,为什么衰?没有老师上课,也没有学生在读书,这个学校当然就衰了。这是我们四众弟子都要明了的。
我们天天要报佛恩,怎么报?一个道场每天晚上讲两个小时的经,不行,不够!比古时候差得太远太远,不成为一个学校,补习班而已。我们居士林这个道场,现在是每天讲两个钟点经是补习班,不能正式称为学校。可是这个补习班已经很难得,别的地方还找不到,已经很稀奇,其他地方还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恢复?讲经的人太少了。一天讲八个小时,天天这样讲,受不了,必须要有几个人讲经,轮流讲,那就没有问题。譬如四个人,一个人讲两个小时,一天讲八个小时,还可以,还能够维持。所以从前寺院丛林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有好几位,首座就是讲经的。住持方丈那是校长,他会聘请礼请,从前我们佛门叫礼请,礼请法师来担任首座,担任讲席,这才是一个真正佛教的道场。所以要从恭敬当中求,把对三宝的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一切从恭敬中求,就得佛加持,得佛保佑。
消除夙障,业障是多生多劫的,不是这一世的。这一世我们所受的是果报,这一世我们所造的是来世的业因,夙世所造作的那是缘,因缘结合果报就现前,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诚心诚意认真努力去修行,把错误的行为都修正过来,这样就消除业障,智慧就现前了。开启正见,正见是智慧,你的思想见解不会错误。
【要发广度众生之大愿,读经念佛,仰仗弥陀本愿加持,除其障蔽,解行并进,久久不懈。】
我们先看这一句。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想我们每位同修天天都在发愿,不过所发的是嘴皮上的愿,心里面没发;如果心里面发了,你就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愿一定要从自己心里面发出来,佛教导我们的这些言语,我们藉著佛的教导,要把自心真正的心愿发出来,这就对了。念念度众生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诚心,这个心是大慈悲心,决定就消业障。愿心要是发不出来,我们的业障随时会现前。看到别人比我好的,心里面就难过,嫉妒瞋恚的心就生起来;看到自己喜欢的,贪心就生起来,那就是业障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贪瞋痴慢的念头生起来,就叫做业障现前。大家都知道我要消业障,业障很重,那业障现前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觉悟?为什么不能觉察,还是让它继续不断的发展?这就错了,这就是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若能发广大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生贪瞋痴慢。所以发心摆在第一,不发心没有办法断烦恼。四弘誓愿,为什么不把断烦恼放在第一?要是我们凡夫来排这个顺序,应该是先断烦恼再修法门,最后成佛道,成了佛再倒驾慈航度众生。对不对?我们一定是这么安排法,这个满合理的!为什么把度众生放在第一条,烦恼也没有断,法门也没有学,怎么先度众生?怎么度法?不合逻辑,讲不通。佛把它摆在第一,有他的道理,这个道理太深了,心量不大,烦恼不会断。念念为我,念念自私,你的烦恼怎么会断掉!所以第一教你发愿,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这个我、私心淡了,断烦恼就比较容易,道理在此地。大家都念四弘誓愿,有没有发现过这个问题?这是很重要的问题,都没有发现到。这个地方摆在第一,这个意思说出来了。
读经,读经目的是开解、是明理,帮助我们看破。念佛是修持,帮助我们放下,只念佛不念其他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我统统不念了,只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决定正确。凡是念佛人,真正念佛人,一定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度众生,愿愿都加持一切众生,愿愿都加持念佛人。佛这样加持,我们没有感觉得佛加持,或者我们再说白一点,什么叫加持也不懂?佛保佑,这个大家懂得。佛菩萨保佑我,我没有觉得佛菩萨在保佑我们。其实佛菩萨念念当中都在保佑你,念念当中都在照顾你,一时一刻都没有空过;那你功夫怎么会不得力?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够觉察到佛保佑我们,没有觉察到佛照顾我们,是我们的心太粗,我们的念头太杂,我们贪瞋痴业障习气太重,所以没有发现。到这些业障习气稍微轻一点,你就感觉到了,诸佛如来确确实实在保佑我们,在照顾我们,从无间断。得佛力加持,无论在解行上,进步会更快。
除其障蔽,障是业障,蔽是无明,对於一切法不明了,那是无明;消业障、破无明。解行并进,久久不懈。学佛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决定不间断。不但我们一生当中不间断,而且一定要发真正的大愿,生生世世都不间断。学佛成佛,除了念佛往生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不是一生成就的。我们看佛在经上常讲,修行要无量劫,要三大阿僧只劫,那不是一世。我们看这部经上佛前面说的,曾经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不是一世,修忍辱波罗蜜都修了五百世,哪有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一生一世不懈怠还不够,一定要生生世世都不懈怠。生生世世对我们来讲太难了,我们能够保证来生还得人身吗?能够保证来生闻佛法吗?得人身的人多,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四十多亿人,这四十多亿人里头,有几个人曾经闻到佛法?诸位要晓得,十分之一都不到。闻到佛法,听说有佛法,几个人曾经读过佛经?恐怕那个十分之一里头又不到十分之一,读过佛经的人有几个人彻底能了解?这么一层一层淘汰到最后,剩没几个人。然后才知道佛所讲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话没讲错,是事实。几个人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一定要久久不懈,也就是讲要发长远心,要发愤、要努力,不眠不休,要这样干。
也许你认为,我体力不行,我三天不睡觉这身体就受不了。没错!你决定受不了。如果你发一个拼命的心,我就这样做下去,死了就算了。结果怎么样?一定是死去活来,你活起来了,这一关就突破了。没有死去,你怎么会活得来?你活不过来的,一定要死去才会活过来,这是真的。我们现在人讲突破,这个困难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后,你一天睡眠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够了,你一定精神饱满、体力充沛。为什么?三宝加持,这加上了。你自己认为身体不行,累一、两天一定会倒下去,你就不接受三宝加持,所以你非垮不可!佛在经上,我们也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病你就会害病,想不行你怎么会行?你决定不行!现在这个社会上流行说强人,什么是强人?不肯服输,样样我都行,那是强人。事情还没来,先就害怕,先就倒下去,弱者,这怎么能成功?世出世法里头都不可能有成就的。这是弱者,不是强人。一定要精进不懈。
【则障渐轻,心渐空。】
心空就灵了。
【慧开观圆,我法二执,渐化渐除。】
这个效果就显著。障是什么?大家总应该明了,障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少了、轻了,没有从前执著那么重,现在的执著还有,比以前轻了,这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心空,心清净了;心里面从前忧虑牵挂很多,现在逐渐逐渐放下了,忧虑牵挂少了,心空了!空了智慧就现前。心里面为什么不生智慧?因为你里面东西太多,塞得满满的,贪瞋痴慢、忧虑牵挂塞得满满的,所以智慧没有了;生起来的统统是烦恼,贪瞋痴慢,它生这个东西。你心里面要有,有的愈多就会生贪瞋痴慢;心不能有,这个诸位要知道。特别是你们现在要想学教、学经、学讲经,我们中国人常讲某人学问好,满腹经纶,满肚子都是的;要是真的满腹经纶,这个人一定是贡高我慢。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他为什么会贡高我慢?因为他肚子里头有,有就坏了。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学佛法,一面学一面舍,佛法要不要?要;要了马上就舍,决不执著,这样学佛法开智慧。前面讲过,随得随舍,得了就要舍。把它拦住就坏了,毛病马上就生了。所以决定不能够执著,要保持心地清净。空就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世间人讲,空就灵了,心就灵,就聪明了;不空就呆板。
慧开观圆,智慧开了;观是见解,你无论看什么事情都会看得很圆满。我法二执,这是病根,众生的病根,我执跟法执渐渐的化了。我执化了,般若 法门最大的好处,破我执,大而化之;它跟小乘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念念想众生,念念想光大佛法,我的念头、私的念头不断,自己没有了,这叫化。法执也渐渐的除掉。
【法与非法,渐渐不著。】
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两边都不执著。
【所谓水到渠成,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修行证果,可见得没有作意,没有心里想著我要去证果,自自然然证得了。说实在的话,这个证果是别人说的,你证得阿罗汉果,你证得菩萨果,你证得登地,都是别人说的。这个修行人自己怎么样?自己心中若无其事。不但大乘法如此,我们在本经清清楚楚的看出,连小乘须陀洹,都没有执著我证须陀洹果,没有!他没有这个念头。正因为他心地清净,若无其事,旁人看到了,佛看到了,他证须陀洹果,那个证斯陀含果,别人说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一定要学习,如果不学习,你永远不能证果,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永远不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坚固的执著,你证什么果!小乘初果也没分。小乘初果这个四相是很淡薄,不执著,他才能够证得须陀洹,须陀洹以上更不必说了。这桩事情,就譬如你们同修到这个讲堂来听经,这个讲堂在五楼,你们一定从底下楼梯一层一层上来,那一层一层就等於菩萨的果位。菩萨果位是五十一阶级,一步一步往上爬。有没有爬楼梯的,我上了一阶,我再上一阶,有没有?你们哪个爬楼梯是这么爬法的?你们从底下一层爬到最上一层没动念头,若无其事你就上来了,你要是爬高一层好欢喜,我升了一级,你半天都上不来,你慢慢在里面欢喜去了。
无论大小乘学人修行,心里头都是干干净净,若无其事。证果都若无其事,修行里头稍稍有一点得、有一点领悟,就著了相,那还能成就吗?诸位如果从这方面去想、去观察,你才晓得自己修行为什么没进步,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修行也没进步。什么原因?毛病就出在这里。稍稍有一点小悟就沾沾自喜、就执著,不能够大而化之,若无其事,他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心里头常常有,他不是无。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佛为什么在《金刚般若 》里面这样的强调,多次重复的强调无住生心,无住要紧!无住生心,生心还是要无住,生心跟无住是一不是二;二你就又错了,就又不得其门而入。《维摩经》上教给我们入不二法门,你能不能入金刚般若 的法门,怎么入?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把无住跟生心是二,你就入不进来;因为这是大乘门,大乘门是不二门。怎样把无住跟生心融合成一不是二,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那恭喜你,你就入门了。读般若 、学般若 ,这一点意思要不能体会,经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决定得不到。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很容易,若无其事就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再看下面一段:
【菩萨广度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不舍尘境。】
这一段好!有一些修行人讨厌众生,讨厌尘境,离开远远的好,愈远愈好,以为自己得清净,其实自己并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因为佛告诉你的那个清净心不是染净的净,你搞错了。染净是二法,它不是一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般若 ,这个地方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六祖坛经》里面记载一桩事情,能大师刚刚到广州,遇到印宗法师讲经,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听经的人其中有几个不老实,看到那个风吹的幡在动,有的人说:风动。那个说:不是!幡动。在那里吵架争论。他插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到,这个人见解高。讲完经跟他见面请教他,晓得他是黄梅法嗣,对他很尊敬,向他请教:五祖忍和尚平常给你们大家开示,有没有讲禅定、解脱?六祖答覆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记住!凡是二法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因此修清净心,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净不是染净之净,染净的净都不清净。什么是清净?染净两边都舍,这清净了。我们今天念佛得不到清净心,为什么?你纵然得到,你是染净之净,所以你不会开悟,你不能入门。我们佛门表法常常用法轮,法轮的意思要懂得,也表一、表不二,法轮表空有不二、动静不二,不二就是一。莲花,这是佛门表法用得最多的,莲花表染净不二。莲花生在淤泥当中,那是染;莲花生长出来的时候,要通过泥上面的水,水是净,水是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染净都不要了。染净都离开了,那才叫净。所以它不是对待法,我们是把它看成对待、相对的。它那叫真清净,真清净是染净两边都不执著,这就高了。
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众生,没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你怎么度他?你要度他,一定要跟他接触,一定要跟他往来;你不接触他,你怎么能度他。众生的生活环境,业报现前的,种种不同,你要不接触那个环境,你也度不了他。有些众生生活得很苦,环境非常恶劣,「那个地方我不能去!」那个地方众生你就度不了。你发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里头还加个注解,那个地方太肮脏、太落后,我不能去,那些众生我不度,哪有这个道理?你的四弘誓愿不就有缺陷,不就不圆满吗?
【以是之故,必应不住六尘生心,而后乃离一切相。】
一切众生生活环境最恶劣的,无过於地狱,地藏菩萨偏偏到地狱去度众生,这个大家知道。其他的菩萨好像没发愿,「我们不要学地藏菩萨,我们学别的菩萨」。其实诸位同修要知道,一尊菩萨具一切菩萨之修德,无论哪一尊菩萨,到地狱都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在六道里面行救苦救难,他就叫观世音菩萨。那个名号不是一定的,会常常改变的,无论哪一尊菩萨或者哪一尊佛,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到这个世间来成佛,都叫做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要到我们这儿来成佛,他叫什么名字?叫释迦牟尼佛。我们释迦牟尼佛到极乐世界现在就成佛了,他也要改名字,他叫阿弥陀佛。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名号是代表这个地区、这个时段里面的教学宗旨,它代表这个意思。所以任何菩萨到地狱度众生都叫地藏菩萨,都叫地藏,地藏菩萨不是一个人,观音菩萨也不是一个人,无量无边,它是通号,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名号,它是通号。好像一个学校,教国文的老师,一定都叫他做国文老师,教英语的一定是英语老师,它是通号,那个英语老师姓谁名谁不一定,太多太多了!菩萨的名号就是如此。地藏菩萨是个通号,是姓谁名谁,哪一位地藏菩萨。只要你发心修学地藏法门,你就是地藏菩萨;你如果要发心修观音三经,你就是观音菩萨;你发心修普贤行愿,你就是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凡是生到那边去的统统是普贤菩萨,因为那个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贤法门,《无量寿经》上都讲得很清楚,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没有一个不是。普贤菩萨有多少?无量无边。不但我们没法子计算,诸佛如来都算不清楚。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这些道理,明了这些事实真相。
以是之故,因为这个缘故。必应不住六尘生心,生心是必要的,生什么心?广度众生之心;但是生心不能住。这个不能住,就是说心里面不能有牵挂,不能有执著,不能有分别。诸位想想看,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还有什么染净?染净就融成一,那叫真净。一有分别、一有执著,就不是真正清净。有分别、有执著,一切法都是相对的;换句话说,把原本的一法变成二法,相对的。二就迷了,一就觉了,觉是佛法,迷是世间法,世法跟佛法是迷悟之分。「必应」这两个字非常肯定,一丝毫犹豫都没有,必定要这样做法,你的心才清净,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牵挂。然后乃离一切相,於一切相上不执著、不分别了。
【相离则性显】
性在哪里?性就在相上。性相是一不是二,我们今天见不了性,就是把性跟相又分开了,又对立了,不晓得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只要心里头不著一切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古人怕初学不容易体会这个境界,不得已用金器来做比喻,《华严.金师子章》就是解释这个现象,「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著相,金就见不到了,因为你只看在相上,你忘了它这个体质。但是金跟器一般人都知道,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没有问题;今天我们跟你讲,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你怀疑了。你为什么怀疑?这个器拿在手上,真的是金造的,我看得很清楚是金造的,没错!这个相拿在手上,这不像性,他见不到性。其实相就是性,至於你见不到,那也难怪你,因为你没有见到真相,见到真相,原来是这样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常讲一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佛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个空、不可得就是性,当体即空,当体即性,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因为相是性显示出来的,它所显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今天看的是短暂的连续相、相续相,难怪一切众生看不出来。可是金与器这个比喻,的确很接近,确实有不少人从这个比喻里面开悟了。
【相离则性显,性显而后乃能不动道场。】
这个时候,性显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你见性了。见性就是法身大士,就不是普通人,见了性之后你就得大自在。这里举出一个自在,什么自在?可以分身,这个很自在。像我现在就不自在,现在国内外有几十个地方请我去讲经,我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多自在,哪里请,分一个身去,这个多自在!见了性就有这个能力,可以分身。
【现身尘刹】
不动道场,现身尘刹。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上看到,极乐世界那个地方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很惬意很自在,不需要工作。工作很苦,赚钱不容易,西方世界的人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赚钱。他的生活呢?生活从念当中变现的,想穿什么衣服,也不要去买料子,也不要裁缝,衣服已经在身上,这一想就在身上;想换一件,旧的就没有了,新的就来了,统统是念头。一切生活是变化所作。生活的空间非常大,这个显出大自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拜拜这尊佛,看看那尊佛,都去!经上讲的,经上讲的是个比例,还不是事实真相。每天清旦早晨供养十万亿佛,这是佛的方便说,实际上他的能力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一尊都不漏,他有这个能力。他怎么去供?分身去供。自己的身体还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面前没离开,十方一切诸佛面前他都在,他都在那里供养,都在那里闻法。遇到有缘的众生,他也说法度众生,你看这多自在!这种能力是性德本能,只要你见了性,你这个能力就恢复。
为什么佛家这样重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我们修行的目标,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目的相同。但是每一个宗里面说的名相不相同,禅宗叫明心见性;教下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里面叫理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一个境界,这是要知道的。所以他有能力不动道场,现身尘刹,
【满其上求下化之弘愿】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才真正能达到圆满。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上求下化永远不可能圆满的。所以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大圆满,你要是搞其他法门,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
【发大心,修大行,不亦难乎。】
像前面所说的,发大心、修大行。什么是大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大行。一切诸佛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是遵守这个原则,都是这样修成的。难是难,
【虽然,有胜方便在,难而不难也。】
这是告诉我们,难,的确是难,是真难!但是有一个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在;如果你能用这个法门,那就不难。这个法门是什么?
【方便云何,念佛求生西方是也。】
这就不难了。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在诸佛刹土当中,广大法界之中,有多少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求不到!我们今天遇到了,还觉得不稀奇,许许多多菩萨生生世世希望求这个法门,求不到!给诸位说,他求这个法门,不是说他知道有极乐世界,有念佛往生的法门,他要晓得了,他就求到了。他心里想求一个,有什么法门比较容易一点,让我们赶快的成佛,赶快就满上求下化的愿,不晓得是哪个法门!没有人告诉他是念佛法门。我们得来并不容易,大家看《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就知道,这是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在成熟,你才遇到。你若是以为我们很容易遇到,不稀奇!居士林四周围住的人家,他为什么不来听经?他为什么不来拜佛?他这一生没遇到,你看就在隔壁,就遇不到。业障重没法子,丝毫都不能勉强。所以要知道这个法门,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门当中,叫做殊胜第一方便法门。遇到这个法门,如果能够肯定,深信不疑、发愿求生,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当生成就的法门,一生成佛,不必等到第二生。我常常讲,这不是说开玩笑的话,佛门里面没有戏论,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逃过生死,唯独这个方法不死。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死了,你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并没有断气,你神智很清楚,眼看得见,耳听得见,嘴也会说话,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欢欢喜喜跟著阿弥陀佛去了,这个肮脏的身体不要了、丢了,所以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这个法门真的是不死的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身丢掉换一个身,换一个什么样的身?跟阿弥陀佛同样的身。四十八愿里面讲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身体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阿弥陀佛身体一样,相貌也一样,无比的端正庄严。这相貌从哪里来的?念佛来的。你心里面有佛,常常念佛,相随心转,他这个相貌自自然然就变成佛相。所以真的是不死的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果觉,圆教的佛果。无量无边法门,唯独这一门叫做当生成就的佛法;就是一生成佛,决定不等二生。诸位要是把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之后,你自自然然会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舍掉。
我在美国有一位同修问我,他说:法师,假如在《大藏经》里面,只准你选择一部经,你选择哪一部?我告诉他:我决定选择《佛说阿弥陀经》。为什么选择这一部?我晓得这部经是一切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经,保证我这一生成佛的经典,我不选它选谁?你为什么不选《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太长,我们年岁大受持不容易,愈简单愈好。年轻的人可以选择《无量寿经》,年岁大的人不选择长的,选择短的,愈简单愈好。念佛念四个字,不念六个字,六个字多了三分之一,不少!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愈容易成就。喜欢找麻烦的人,喜欢罗嗦的人,根性都不利。真正根性猛利的人,他一定是选择最简单、最容易、最有效果的,那是根性猛利,真正有智慧,会选择。
【当知念佛求生法门,正为发大道心者说,兼为余众耳。】
这句话说得好。佛讲净土这个法门,可以说四十九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古人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是真的。净土三经是专讲,其他诸经是附带的讲。附带,有的讲得比较多,有的讲得比较少。像《楞严经》上,讲《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那讲得多;有些经典里面只有一、两句,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一句、两句如果这个经典统统都把它搜集起来,随便看一看就是几百部。由此可知,念佛求生净土,佛在讲一切经的时候常常提起,可见得这个法门正是为发大道心者说。发大道心是什么人?就是希望一生当中要作佛,我不愿意再搞第二生,这样的道心叫大道心。来生还要作人,还有一些法师来生还要来当法师,当法师有瘾,著了相,舍不得离开。这个愿是不错,来生还想当法师,来生能保得住得人身吗?那个不叫愿,那叫打妄想,你来生能保得住还得人身吗?纵然得人身,你能保得住来生有因缘会出家吗?一般而论,在佛法里真正修行,假修行那个不算的,真修行,持戒修福真修行,来生可以得人身,一得人身一定去享富贵,财色名食睡就把你迷住了,出家的念头忘得干干净净,连佛菩萨来提也提不醒你,迷了。所以这种愿不能发,非常不保险、不可靠。发念佛往生的愿可靠,这个有佛力加持,这个可靠。所以正是为这些人说的,就是一生当中决定要成佛,决定要脱离三界六道,这是大道心。「兼为余众」,余众是像一般的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修学其他法门的人,附带给他们阿赖耶识种一个念佛的种子而已,这是兼为他们说的。
【起信论云】
《起信论》是马鸣菩萨造的。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马鸣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净土圣贤录》里面有他,他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是第一等聪明人,这是真正发大道心之人,他所说出来的就是他的经验、他的方法,他成就了,教我们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紧的是专,专就不能夹杂,夹杂就不专,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关键就在这个字。所修善根,这句话实在讲包含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活动。因为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这个世间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一切工作,没有一桩不善,穿衣吃饭也善。善从哪里来?因为你那个心是佛心,念念是阿弥陀佛,念念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与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统统都相应,这是善根。以这个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即得往生。
所以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不求别的,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决不求人间的富贵。有很多人到这里拜佛,你问他求什么?求保平安,求发财,求升官,他求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求到了,还是搞六道生死轮回,你说多可惜!他求能求得到吗?求不到!天天在求,始终也没求到。为什么?他不懂得求的方法。实在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一样求不到的。他之所以求不到,他不如理不如法,他当然求不到。很多人在佛菩萨面前求愿,用的是什么心态,用的什么方法?贿赂、行贿。跟佛菩萨谈条件,你保佑我,然后我怎样来报答你;你保佑我发财,我发一百万,我拿一万块钱供养你。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你说他怎么会求得到?实在讲,佛菩萨没有降祸给他,已经很万幸了,他怎么可能求得到!其实佛菩萨不会降祸,佛菩萨大慈大悲,你怎样侮辱他,他修忍辱波罗蜜,他若无其事。但是你决定求不到,因为你的心错了,你这个心污秽肮脏、不清净、不真诚,这样求佛求不到,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那在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这是决定得往生。
后面这一段,「常见佛故,终无有退。」我们晓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句话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的。《要解》实在讲,无怪印光大师赞叹,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把《要解》赞叹到颠峰、顶点,没有办法比这个更高了。蕅益大师这个解释,如佛亲说,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里面,那个关键的字眼在「圆」。学教的同修知道,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就证三不退,但是不圆,没有圆满。真正的圆证三不退,严格的来说,是等觉菩萨,他这个三不退圆满了;再破一品无明,他就成究竟佛。所以他这个三不退,才真正叫圆满。假如把标准放低一点,不要拉得这么高,放低一点,最低的标准也是七地菩萨。在一般讲,应当是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不退!我们想想看,我们这样的人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凭著念佛,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去就当八地菩萨,这还得了,这不得了!什么法门能够比?找不到,真是千经万论里头没有,一切诸佛刹土里头也没有这个事,只有这么一个法门。可惜学佛的人很多不认识,还有人毁谤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阿弥陀佛是太阳神,有人拿这些书来给我看。我说:他说假的,我说真的。他不学这个法门,我学这个法门。他不相信,我相信。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人往生,哪里是假的?说这些话的人,他是什么人我不晓得,心里想想,只有魔王才障碍,怕你往生,怕你出三界,用一点方法把你拦阻住,大概总是属於这一类的。故意来障碍你,你没有智慧,你没有信心,一听心里头马上就动摇,这多可怜!这也是说这一次为什么我们要讲金刚般若 ,念佛人不能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你的信心很容易动摇,很容意被人障碍住;没有智慧,对於净宗的教义不够透彻。
我过去在美国洛杉矶,好像是一九八五年,那个时候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查遍《大藏经》没有带业往生这么一句话。有很多人去查经查不到,所以在报纸上发表很多文章,带业不能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对於净宗海内海外起了很大的震撼,许多人怀疑。我在洛杉矶下了飞机,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迎接我,周老居士算很难得了,一大把年纪,那个时候他八十多岁,也是一生念阿弥陀佛。他对於台湾的佛教也很有贡献,台湾大专佛学运动是他创办的,他提倡的,台湾第一个大学里面佛学的社团,是他协助建立的。我以为他念佛还算不错,这在机场碰到我:法师,不得了!我说:什么大事?他说:现在有人说带业不能往生,那我这一生不就白念了?说的话好可怜,垂头丧气。我就跟他讲:原来这桩事情,既然带业不能往生,就不去也罢。他听了就很奇怪!他说:怎么不去?我说:如果要不带业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少人,你晓不晓得?他说:我不知道。如果不带业,西方世界只有一个人,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你去干什么?他还没有听懂我的意思,他很茫然,他看了半天,为什么?还是不懂。我就告诉他,我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是不是叫业?他这才有一点明白。等觉菩萨还带业,不带业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经上没有说带业往生,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有!这经上有。如果要不带业的话,哪来的四土三辈九品?佛讲经是讲原则、讲原理,没有说句句话都给你讲清楚,哪有那么多时间跟你讲?你应当要举一反三,四土三辈九品怎么来的?还不就带业多寡不一样!带得多的品位低,带得少的品位高,不就这个道理!这才把他的信心恢愎了。我说,老实念佛决定没错。不能听人乱说,查经查遍《大藏经》没有;《大藏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他没有看见,四土三辈九品就是讲这个。没有一个不带业,除了佛之外没有一个不带业。等觉菩萨都带业,文殊普贤都去往生,哪不带业往生!这个地方《起信论》的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哪个不带业?龙树菩萨初地,带的业还多,还带的不少!所以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透彻教义,没有智慧,被人家几句话就难倒了。所以我那时候看到周老居士,我真的心里很感慨,他不是初学的人,他学佛比我年岁久;我们年轻,他比我大概要大三十岁的样子。学了那么多年佛,被人家一句话就难倒,你说这个问题严重不严重!所以般若 重要,一定要有智慧。这是能常常见佛,决定不退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分类:佛经 书名: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作者:净空法师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第056集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五页,第六行,从第十小段看起。
【当知念佛求生法门,正为发大道心者说,兼为余众耳。《起信论》云: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我们上一次讲到此地,后面还有两句,今天接著这个地方讲。
【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证法身,分身百界,广度众生。】
这一段文是非常希有的殊胜。实在说,一般修学佛法真正是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说这样的说法。信根成就,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往生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都具足,当然信根成就了。要紧的是后面这三句。「且已分证法身」,这个说法正是与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所见完全相同。蕅益大师跟我们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此地下下品往生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都是圆证三不退,注意那个圆字。圆证三不退,经上一再告诉我们,就是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生到西方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身大士,分证法身,这是真实不可思议!我们听说这样一个消息,这是太好的消息,决定要信受、要奉行,我们这一生就圆满成佛。何况生到西方世界,就有能力分身百界,这个百不是数字,这个界是大千世界。如果当数字讲,一百个大千世界,一百尊诸佛化土,所以它在此地不是当作数字讲;代表圆满,就与弥陀果地上的大圆满无二无别。如果百界是数字,那跟经义就不相应。《弥陀经》上讲的,西方世界距离我们娑婆,当中是十万亿个佛国土,那百界怎么行?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随时都可以回到娑婆世界来。世尊讲的十万亿佛国土,依旧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随意分身,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立刻就有这个能力。一般菩萨要得到这种能力,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证得圆教初住之后,还要修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到这个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带业的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这是真实不可思议。
【我等若离相与念佛同修,离相是般若 ,仰蒙本师及接引导师十方诸佛护念之力,则一推一挽,顺风扬帆,有不速登彼岸者哉。】
这一段话是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我等就是我们这些人,如果真正能够离相跟念佛同修,就是般若 与净土同修。江味农居士就是用这个方法。般若 是什么?不是叫你天天念《大般若 经》,也不是叫你天天来拜《金刚经》,不是的,离相!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都放下,这就是般若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把这些事情挂在心上,这叫做般若 。然后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人是真正的般若 净土共修。
我们过去在倓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他老人家为我们说的三个往生的故事。第一位是一位出家人,修无师,他是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师在世的时候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没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做苦工的,做泥水匠,生活非常清苦。以后出了家,听说念阿弥陀佛好,他老人家专念阿弥陀佛,遇到别人就劝人念阿弥陀佛,他除了这个法子以外,他什么也不会。倓老法师那个时候在极乐寺作住持,定西法师作当家师。那一年开戒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修无师就到极乐寺去帮忙,他去讨一个单,想修一点福。定西法师就问他:你能做什么?他说:我愿意照顾生病的人。那个时候,大陆上传戒五十三天,戒子免不了有伤风感冒的,他发心专门照顾生病的新戒,常住对他也很感谢。住了没几天,他就找定西法师,找倓老和尚,他说他要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有一点功夫,没有责怪他,你去到哪里都好。定西法师就没有倓老那么好的修养,定西法师说:你这个人来了没几天,我们传戒不过两个月,你这个功德做不圆满,怎么就退心要走了;就责怪他。修无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两位老法师一听,这不简单,预知时至,这还得了!马上就转变态度向他请教:你什么时候走?修无师说:不出十天。他要求常住给他预备两百斤柴火,往生之后火化用。定西法师把这个事情就记下来了。这很了不起,传戒当中有人真正的往生,这个跟大家是作证,三转法轮是作证转。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找两位老法师。他说: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定西法师赶紧给他在柴房里,临时收拾一个房间、搭一个铺,他要求找几个人给他助念,送送他往生。送他往生的这几个人,亲眼看到的。修无师腿一盘,坐在那个地方,坐著走的,没有生病,预知时至。大家就说:修无师,你也得作首偈、作两首诗,给我们留个纪念。修无师说:我是个苦恼的出家人,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偈子,也不会作诗,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奉告大家,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真正修行,那就没有真实的智慧。大家听他说这几句话,也觉得很踏实,真正是一个修行人所说的。大家给他念佛不到一刻钟,一刻是十五分钟,他就坐在那个地方,满面笑容就走了。谛闲老法师到了这个道场,亲自去看他,对他非常赞叹,认为他是我们出家人真正的好榜样。
所以那个真实智慧不是别的,修无师修的是什么?般若 净土共修。他也没念过《般若 经》,也没有念过《金刚经》,怎么修般若 的?他统统放下了,放下就是般若 ;离一切相,那就是般若 。哪里要念什么《般若 经》?《大般若 经》里面没有般若 ,修无师那真有般若 。诸位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身心放下是真实的金刚般若 。念《金刚经》没用处,天天念,样样放不下,什么都要计较、是非人我,那个念了没用处,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修无师大概从来也没念过《金刚经》,他是真实的金刚般若 。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样的人一定得本师释迦牟尼佛,接引导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十方诸佛,《弥陀经》上讲的六方佛,《无量寿经》上讲的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一尊都不漏,每一尊佛都加持你,都护念你。为什么?因为你离相念佛求生净土,就凭这个,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就要护念你,就得要照顾你。看你是不是真的?真的,诸佛就照顾你;假的,佛不照顾。我们这一念心是真是假,自己都不晓得,佛晓得。自己不知道,佛知道!
我讲自己不知道,这个话是真的,我也亲眼见到的。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圆山临济寺。临济寺里面有一个念佛会,成立很久了。里面有一位副会长林道奇居士,平常念佛会共修,他担任维那,唱念很好,不输出家人,是个很好的维那师,领众念佛,遇到人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老人家临走时生病了,得的是癌症,非常痛苦。大家念佛来帮助他,他一听到佛号就发脾气,不准任何人在他面前念佛,把念佛人统统赶走。平常口口声声要念佛往生,临走的时候怕念佛,这是业障现前。所以那个念佛的心是真是假不知道,临终那个时候才显得出来。临终的时候贪生怕死,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没有一样能放得下,有这么样一回事情,这是我们亲眼看见的。所以放下要在平时,现在就要放,不要等著,时间还长,等我走的时候再放吧!走的时候像林道奇那样子,那就完了,那个时候来不及,后悔就来不及了,一定要在平常就放下。放下,诸位要记住,不是在事上放下,心上放下,心上放下就成功了。事照做,随时心里头都没有,甚至於正做著事也能站著走,说走就走了,这是念佛人的功夫,这是念佛人的气象。所以事事无碍,那就是般若 净土共修的一个好样子。他得十方一切诸佛护念。
一推一挽,这是比喻一个人在后面推你,一个人在前面接你。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推我们,阿弥陀佛在那里接我们,就好比顺风扬帆,那很快就到达了。这是古时候,古时候也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那个时候大概交通最方便的就是船只、帆船。帆船,这是古时候古人的比喻。所以这一段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许许多多念佛往生,我们亲耳听到的,亲眼看见的。
【观照功夫,下手方法,若不得力。则念佛,心中有佛即是真实功夫。】
观照是讲般若 ,用般若 经上的理论与方法。就像我们这个经上说的,应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都是《般若 经》上所讲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做,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做的功夫不得力。说老实话,还不如修无师,修无师方法都不懂,理论也不懂。他为什么能般若 净土共修?因为他从小出身太苦,他觉得人太苦,人没有意义,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好,一心一意赶紧求生,要脱离苦海。他的信心、愿心比我们强得太多了。我们还在慢慢拖,能拖一天最好拖一天,心里想去又舍不得这个世间,能拖就拖。拖到不能拖再说,这种心态,那怎么行?修无师的心态坚定、坚决,所以他具足了真实的智慧。的确是我们的好榜样。
我们看《往生论》,无论是过去的、近代的,真正念佛往生瑞相好的,大概都是生活相当清苦。富裕人家往生,有这个瑞相太少太少了。富裕人家他生活过得舒服,舍不得离开。他有钱、有产业、有房子,样样都放不下,反而耽误了。学了般若 ,般若 也不得力。为什么?还是放不下,那就不得力。不如生活非常清苦之人,这种人容易往生,也就是容易放下,他的愿心恳切。如果我们用的这个方法要是不得力,没有关系,学修无师就行了。心里面只要有佛,那就是真实功夫;但是诸位要记住,不能夹杂,心里只有佛,其他东西统统都没有,这才叫真实功夫。心里念佛,又掺杂许许多多的杂念,那个功夫就破坏掉了,那就没有功夫了,这一点要清楚。
【起心动念时,即提起一句佛号,令佛与念,水乳交融,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蓦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摄之。】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念佛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之好,我们要记住、要学习。念佛在哪里念?在起心动念之处。心里面一个念头生了,不要去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要去理会它。恶念固然不好,善念也不好。为什么?不出六道轮回,那好在哪里?赶紧把这个念头换掉,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要紧,这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它一定会起来。念头一起来,你觉察到了,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过来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提不起阿弥陀佛,那个念头继续生的时候,那是迷;无论是善念、恶念统统是迷。赶紧回到阿弥陀佛这儿来,提起一句佛号,这个时候念跟佛要融成一片,念就是佛,佛就是念,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如果能念跟所念是分成两个,我能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成了两截,这个力量就差很多很多。《弥陀经》上讲的标准: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合成一个,那就是一心,那就不乱了。我能念,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这样念佛是决定不能得一心的。因为你心里面有分别、有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就合一。你要问,怎么把它合成一个?有这一念你决定合不起来,这一念都没有,就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个修无师合成一片了,不要看不起他,他是个老粗,什么都不懂,他有真智慧。所以他讲: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这个人能行不会说,那个没有关系,他真能行;你叫他讲,他不会讲,他有真智慧,他是真正得一心不乱。走得那么潇洒、那么自在,说走就走,没有病苦、没有牵挂,这就是念与佛交融一片。不但念跟佛融成一片,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这是必然的。为什么说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返本还源,一丝毫的希奇都没有。道理在哪里?道理在离一切分别执著。如果我们常常想到,我们是个人身,六道里面你就出不了人道。常常想到还有天,还有佛讲的大千世界,你有这样的分别,你决定离不开三千大千世界。诸位要晓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这样的见解叫做轮回见,这样的思想叫轮回心。无论你干的什么事情,都叫做轮回业,你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念佛人的心,什么都不想,不但世法他放下,佛法也放下,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了,他心地光明就照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自己心性的功能,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一句里头,前一半是讲的方法,后一半是讲的效果,效果真实不可思议。
末后劝我们,功夫怎么用?一直念去。什么都不要理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就是平常我们讲的老实念佛,真的老实了。心少昏散,昏散是念佛人免不了的毛病,这是我们的习气、业障,每个人都有。昏是昏沉,这个佛号念念就打瞌睡,睡著了。我们在佛七当中很容易看到的,特别是止静的时候,大家坐在那里,我们看到很多人睡著,打呼!这我看到的,那叫昏沉。还有一种是散乱,就是不念佛的时候还好,一念佛就胡思乱想,念头不晓得那么多,都上来了。我遇到很多人说,法师,我不念佛不打妄想,一念佛,妄想特别多,於是吓得他不敢念佛了。其实不念佛的时候,妄想本来就那么多;不念佛你没有注意、没有发现,这一念佛,想心定下来,发现这么多妄想。所以那些妄想不要害怕,你老实念就好,照顾佛号,不要理会妄想,那个妄想渐渐就少了。愈是照顾那个妄想,妄想就愈多、妄想就愈坚固。所以你根本不理会它,有妄想也好,无妄想也好,根本不要在意,这个样子佛号渐渐会得力,妄想会减少。这是两种业障现前,现前的时候要晓得对治的方法。当我们昏沉的时候,我们出声念佛,这是个方法;或者我们下位绕佛,或走动,或者是拜佛,使身体在那里活动,佛号还是继续不断,这是对治昏沉。散乱也叫掉举,要把精神集中,专注在佛号上;或者加上观想的方法来对治它,观佛像也可以,观名号也可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面念佛,一面这四个字、六个字清清楚楚,这样子你这个妄想就不容易生了。我们想佛号、或者想佛像,用这个方法都好。哪一种方法有效,就用哪一种方法,方法没有一定。
【常令其心等虚空遍法界超出尘外者,性体本如是故。常作此观,令此心空空洞洞,则念佛时,便易得力。】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修正我们对於宇宙人生一切错误的观念,现在人所说的人生观、宇宙观,观就是观念。人生观是对於人生的看法,宇宙观是对於环境的看法、想法。我们的看法、想法全是错误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是真的。新加坡的报纸张数不少,我每天看厚厚的一叠,这里面的讣闻占很大的篇幅。报纸一送来,先翻翻这些人过去了,梦幻泡影,再不久就轮到我,什么念头都放下了。不要看其他的,其他的那些新闻都是假的,这个新闻是真的,会开智慧,你每天看这个会开智慧。我很年轻就有一点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前我还没有学佛,每天报纸一送来,我第一个看讣闻,今天哪些人走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头一个看这个。这里面有老人,有很年轻的人,真正是黄泉路上无老少。看看他们已经走了,他来的时候带什么来?走的时候带什么去?空空而来,也空手而去。什么都带不走,这世间有什么好争的,有什么好求的。每天报纸送来先看这个会开智慧,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要讲你放不下,你每天看这个,看上半年,看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一切都放下了,心清净,心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知道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梦一场!我们现在正在作梦,知道我现在在作梦。不知道在作梦,把梦当真,那个日子过得很苦。知道自己在作梦,那就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哪一样不自在?顺境很自在,逆境也很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真正能够随缘,真正能够恒顺众生,成就自己的道业。什么是道业?清净心是道业,万缘放下是道业。这个时候,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超出尘外,尘是五欲六尘,五欲六尘不染就超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境界现前?性体本来如是。可见得这个境界不是你修得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是因为有障碍,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障住了,所以心量变得很小。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心量恢复了,恢复就是这个样子。
常作此观,这是劝我们常常这样看,常常想著这些事情,我们这个心对於一切境缘就淡了、冷了,不会有那么热情。那个热情是迷惑颠倒,不是好事情,心就淡了。令此心空空洞洞,这个时候念佛就很容易得力。这个得力,就是前面所讲的心佛融成一体、融成一片,很容易得力。
【念即是佛,佛外无念。我与弥陀,本与十方诸佛、法界众生,同一性海,无彼此、无差别。】
这个意思,世尊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处处说、时时说。诸佛的心性、真心本性,跟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世尊在《楞严经》上举的比喻很有意思,佛将大海比喻作真如本性,把佛跟一切众生比喻成大海里面起的水泡。那水泡起得很多,一个一个的,水泡从哪里起来?从大海起来的。水泡一破了,大海就现前。这个比喻很有味道!我们与十方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个大海。他是一个水泡,我也是一个水泡,我们两个彼此就不相容;水泡一破了,原来是一个,这才明了、才觉悟是一不是二。所以上与一切诸佛、下与一切众生同一体。这个体是法性,海是比喻法性广大无有边际。世间最大的就是海,所以佛用这个来做比喻。无彼此、无差别,这个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佛眼睛里面看十法界的众生没有差别,我们凡夫看到有差别。为什么会有差别?那个差别是从分别心里面起来的,执著心里面起来的;分别是妄想,执著是烦恼,从这里生起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平等了,十法界平等了,六道平等了。平等心非常重要,我们因为心不平等,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要想功夫成片,用什么方法?心平等,功夫就成片了。由此可知,功夫得力不得力,确实就在《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三个原则;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念这一段就是清净、平等、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就是觉。
【念念上求,念念下化。】
如何能把上求下化也融成一体?上求就是下化,下化原来就是上求,是一不是二,这就入境界。这个境界是诸佛菩萨果地上所证的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是把上求跟下化分作两桩事情,把佛跟众生分作两桩事情;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上求下化岂能是二?这个理要把它参透,然后,
【所向无前,至诚念之而已。】
这个时候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一切的障碍自自然然都突破了。我们的真诚心现前了,真心在念。
【凡夫染念不停】
凡夫所以会变成凡夫,染念就是杂念,杂念好比染污了心性,所以叫它做染念。就是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它障碍了清净心,所以叫它做染念,也叫它做染污心。染污心是什么?法相里面讲八识,第七识,第七识是意根,染污意,它执著。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这一执著就变成染污。
【不得不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
这是说明念佛功夫殊胜之所以然。念佛好,好在哪里?这就把念佛的好处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的大病就是染污。现在污染这桩事情,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环境污染,地球被污染,连太空当中臭氧层都破一个大洞,也被污染了。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地方政府,都在想尽方法来提倡环保,环境保护不能再污染了。环保提倡这么多年了,其实污染的状况依旧是一天比一天严重,没收到效果。能不能收到效果?我们学佛的人明白,决定收不到效果,无论他用什么方法都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里?佛在经上讲得好,依报随著正报转。这个地球是我们的依报,正报是什么?是人心。我们的心染污,环境也就变污染了。所以要讲求环保,真正有效的方法要学佛,而且最有效的方法,要念阿弥陀佛。
念阿弥陀佛叫净念,用净念的方法把我们心地的污染转变过来;心清净,外面环境就清净,这才是讲求环保最有效的方法。很可惜,佛法不普遍,这些负责环保的人员没有听过佛法,不知道念阿弥陀佛。我们也觉得这个事态非常严重,所以要拿全部的精神来宣扬念佛法门。干什么?希望这个世界环境能够恢复到清净,让这个世界众生住在这个地球上,人人安居乐业,我们干这个事情。所以用念佛这个方法,念佛是净念。像前面念般若 ,那还是智念,还隔一层;这个真正是直截了当,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染污念就是杂念。
【念佛之念,虽非真如本体。】
真如本体上连佛念也没有,这一念也没有。所以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不是自性清净心?是不是真如本性?还不是的。虽不是,在一切念头当中,这一念跟真如本性、清净心最接近,靠近了,这就好!
【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
这一句佛号也就是趋向清净心的妙用。
【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
清净念能把清净心念出来,清净心念出来,这问题就解决了。
【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
清净心现前就是无念。无念是无一切妄念,不是无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是阿弥陀佛,无量觉。念念觉、念念清净、念念平等,念念觉而不迷,那是无量觉。这是说明念佛功德的殊胜。
【极乐世界,亦是幻相。】
极乐世界是真的吗?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没有加一句极乐世界除外,他没有说这个;也没有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不在内,没有说这个。由此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也包括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没有两个例子。它那个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我在前面讲了好多遍,它那个世界住世的时间长,我们这个世界寿命很短,人的寿命短,地球的寿命也短;西方世界人寿命长,它那个世界寿命也长。原因在哪里?不难懂!我们这个世间,寿命之所以这样短促,是因为你的妄念太多,好像这个心上上下下大风大浪,这好苦!西方世界的人这个心是平的,他那个念头动得非常非常的细微,几乎见不到,好像心没动;心没动,那个境界就没动。所有这个境界,境界随著心变,心要是动得快,这个世界变得快。我们从人身体上就特别容易感觉到。你看人,为什么有很多人好像衰老得很快?你仔细问他,为什么你会衰老这么快?他不知道!你再问他:你平常生活当中,你心里在想什么?他忧虑烦恼多得很,那就是他衰老的因素。我们中国古人讲,忧能使人老,忧虑、牵挂、操心的事情太多,所以他老化就快。你遇到那个长寿,好像很不容易衰老的人,你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健康,不见得衰老?一天到晚心里没事,他心里什么事都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这样的人就不容易衰老。为什么?他那个心的波动幅度很小。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的波动几乎停止,几乎是平的。所以他那个世界寿命长,人的寿命也长,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我们可以相信,有理论做依据。
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人心都清净、都一念不生,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他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多,所以寿命短促,这个世界污染。实在讲,从物质方面来观察,也能看得出来,不过你们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中国古人建房子,稍微富有人家建一栋房子,打算要住多少年?一般是三百年。古时候盖房子,说你这个房子不能保三百年,没人请你盖,你这个设计建筑师没有人请,房子要能保持三百年。所以工料都真实,只要保养得好,三百年确实没问题。家里面用的家具,桌椅板凳这些家具,那个寿命多长?要能使用一百年。可是你看看现代,我们盖的房子,没几年就觉得很破烂,就要拆掉再翻修、重盖,寿命短促,这房子寿命短促。家具没用个两、三年换了,我们看到很多人家一年都换两次,寿命这么短。现在外国的家具,样子看起来很漂亮,寿命很短,不耐用。现在市场上讲,要讲求消费。一个家具用一百年,他还做什么生意?他没生意好做了。希望你买回家几个月就用破了,赶紧再买新的。现在人是搞这个!这是贪瞋痴慢在不断的增长,污染,严重的污染。所以跟古时候观念确确实实不相同。我们要晓得,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世界,也都是幻相。同样一个道理,都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就是它那个生灭波动很缓慢。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波动的幅度非常非常之大,是这么一个道理。
【然而不可不求往生】
我们了解这个情形,还是要求往生。它那个世界人的寿命长,世界的寿命也长,一定要求往生。到了西方世界,换句话说,保证你很快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后,那就真的无量寿。成了佛之后,问问你,你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刹土,都是自己的报土。这里坏了,那里去住;那里坏了,那里去住。等於说你的房地产太多,到处都是。这里坏了无所谓,住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世界不断有成住坏空,对他丝毫障碍都没有,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的报土。
【净幻非同染幻】
这是两个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幻土,我们这个世界是染污的。说实在的话,现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常常在报纸杂志上宣布报导,催著我们赶快往生,你们有没有看到,有没有听到?他怎么催我们?我想你们也许看到,你们没有感觉他在催我们。科学家说这个地球上环境的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个地球五十年之后,就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在催我们,五十年很快!你们这边地产九九年,不到,只一半,五十年就不能住了。那个时候水有毒,不能饮用;空气有毒,不能呼吸。会污染到这种程度,实在太可怕了。这些科学家的确他拿出科学的证据来,这是现在这个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失掉了,而且还不断在破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我们一般人麻木不仁,看到还有五十年,早了,不著急,还五十年。不知道五十年真的一弹指就过去了。我是四九年离开中国大陆,真的是一弹指,想到那个时候就像昨天一样,这算一算,四十七年了,这么快!所以五十年很快就过去了,这是一定要提高警觉,一定要在短短期间当中,我们有决定往生的把握。能够有往生的把握,那就不在乎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少住几年没关系。甚至於这个地球毁坏,你再走也来得及。但是你真正要能够有把握才行,没有把握那不行,那个问题严重了。把握在哪里?一切放下,都不挂在心上,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有把握。所以这个世间一切法,不可以有丝毫的挂念,那个一丝毫的挂念,就是你的心被污染了。
【清净土,本由清净心显现故。当知净心净土,本来不二。】
这就是说明,依报确确实实是随著正报转的。所以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清净,这一定的道理。我们在这个世间,大环境对我们来讲,叫共业。共业里面有不共业,所以有别业。像今天这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大环境不好,新加坡的环境好。新加坡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地方,就是一个城市。这一个城市人的别业,跟这个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共业不一样,共业当中这是别业。同样一个道理,我们自己身心清净,我们附近邻居不清净,我这一家清净,共业当中有不共业。这才晓得修净业的重要。修净业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佛修清净心,菩萨修清净心,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各个人都修清净心。须知带业往生,古德跟我们讲了很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决定带,新业有一丝毫就不能往生。什么叫旧业?过去造的业就叫旧业。昨天造的业,对今天来讲那是旧业,今天造业不能往生;昨天造业,我今天不造业可以往生,这个新旧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听到这个话,就放心,不要紧,天天造恶业没关系,等到我往生那一天不造恶业;这个念头在理论上讲,讲得通,可是在事上讲,你未必有把握。天天造恶业,恶业的习气很重,恐怕临终那一念恶念还起来,那不就糟了吗?造作恶业的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他念佛,一念、十念尚且往生,可见得在理论上讲决定没有问题。临命终时,他真正能够改过自新,那是什么人?一生当中没有机会没有闻到佛法,他不知道!临终时听到佛法,想到一生造的罪业,赶紧忏悔念佛求生,他成功了。这个事情不偶然。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这些人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善缘,做错了很多事情,造了很多罪业,临终给善知识这一提醒,忽然觉悟了。不是每个人都行!你过去生中有没有这样善根、福德,临终时有没有遇到这个因缘?我们决定不能存侥幸之心,不可以。一定要认真的断恶修善,一定要修清净心,要放下、要舍。再看底下这一段:
【在凡夫位,应舍染趋净故。】
六道里面没有一样不是污染,样样都是污染,没有一样是清净的。不要认为每天我冲凉洗澡,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不干净,身不干净,冲凉的水也不干净,拿去化验一下,那个水里头细菌很多,那个水不能饮用,所以水不干净。怎么样化妆,怎么样的香水都不香,都是臭水,没有干净的东西。一定要清楚,要认识清楚,没有一样东西是干净的。把它统统都放下,统统都舍掉了,那真的清净现前,真清净现前了。染净要搞不清楚的话,会产生很大的误会。不但世法不清净,佛法也不清净。佛在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你要是在佛法里面起了分别执著,糟糕了!三世佛看到都叹气,冤枉、冤枉!诸佛都喊冤枉。佛没有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佛法也不能执著,可以用它,不能执著它。我们在这个世间,世间一切法我们可以用它,衣服我们可以穿它,食物我们可以吃它,可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穿衣服一定要讲求穿什么料子,穿什么款式,完了,被污染了。吃饭一定要讲求到什么餐馆、吃什么菜、用什么餐具,都被污染了。所以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是污染,起心动念都是错误。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一样也穿衣、也吃饭、也工作,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人家的本事就在此地。我们住六道轮回,人家住一真法界。我们两个手拉手,我住轮回,他住一真法界。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他心清净无染,我心要分别、要执著,要讲求这个、要讲求那个,就坏在此地。我们心里头什么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没有,我们跟诸佛菩萨就无二无别,立刻转娑婆世界就变成一真法界,跟西方乐土无二无别。境界是心转,境界是心在造,不可以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这非常非常重要。一部《金刚般若 》自始至终,说老实话就讲这么一句话。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
【则供养他方诸佛,普度遍界众生,何尝住著净土之相。】
这几句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些人,他们的生活状况。生到西方世界,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一放下之后,永远不再起了。不像我们凡夫,听了经一发心,放下吧!过了两分钟之后又起来了,它会再起来。西方极乐世界一放下就往生,生到那边阿弥陀佛就加持他,不会再起来了,真的永远放下了,它的好处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求生他方其他诸佛国土不行,他这个妄念还会起来。因为其他诸佛如来没有发这个愿来加持你,没有这个愿,一切要靠自己。唯独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发这个愿,四十八愿加持你。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心里头没有障碍,那个心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於是他活动的空间大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来去自在。到他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上求下化。
何尝住著净土之相。没有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地是琉璃的。琉璃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翡翠,绿色的玉,透明的。大概翡翠现在价钱很高,大家当作宝贝戴在身上,西方极乐世界是地下的泥土。我们把黄金看得很重,西方极乐世界黄金是像我们用柏油一样,铺马路的,黄金是铺马路的,翡翠是大地。我们这个世间觉得七宝不得了,人家七宝是盖房子用的建筑材料。在西方世界一文不值,没有一个人要它,一点都不稀罕。所以贪心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断了。你在这边贪求世间五欲六尘,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断掉了,为什么?太多太多了。哪一个人把地下的泥土挖起来放在家里藏起来?没有!他为什么不贪这些?因为太多,他就不贪了。没有人把空气贮藏起来当宝贝,其实空气对我们人来讲最重要。黄金、七宝没有,不成问题,我们还能活得下去,空气没有了要命,活不下去。为什么不贪空气?为什么不把这个多藏一点?太多了。西方世界的七宝遍地都是,太多了。所以到那个地方,这个心就断掉,贪念就断掉了。所以没有见到这些人住著净土之相,对於净土也若无其事,绝对不会有分别妄想执著。他念念当中都是去供佛度生。诸位要晓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性的能力统统恢复了。我们今天要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太辛苦了!不要说十方世界,新加坡这些道场、这些寺庙,叫你每天到这些寺庙去拜拜这些法师,去供养,请他们开示,从早到晚这个庙还没跑一半,就累得不得了。西方世界的人不要这么辛苦,化身去的、分身去的。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的面前都有他的身,在那里礼佛、供养、闻法。每一尊佛同一个时间统统都有,你看这多自在,不必一个一个地方跑。想哪个地方,身已经在那个地方,不要开车,用不著坐飞机,那个速度太慢,念头一动念就到了。这是那边人的生活状况。
【亲近弥陀,成就信根。】
这个信是真信。我们现在信佛,一般人讲正信,正信的佛教徒。什么叫正信?明白了道理,不是迷信,有理论做依据的、做凭据的,我们相信它,这是正信。真信是他亲自证得这个境界,不是听佛讲的,这个境界他亲自证得,那个信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了。
【此求生净土之重要原因也】
你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念佛求生净土?原因在此地。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空间、生活情趣,你想不想?你要想,那就要往生净土,道理在此地。除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外,要凭自己功夫修到这个地方,这个境界佛给我们讲要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圆教初住以前不算。要连以前统统算是无量阿僧只劫,不是三大劫,《华严经》上讲得对,无量阿僧只劫你才能够得到。这个我们想想,可以理解。因为我们自己本人,每一位同修你们自己,过去生中修行已经是无量劫,你自己不知道。你要问我,我怎么会知道的?我听佛说的。佛在本经说过,你听到《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岂不是已经修了无量劫!这佛在经上讲的。在《无量寿经》上,佛也是这么说,你能够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净土法门,听到阿弥陀佛心里生欢喜心;在这个讲堂能够坐上两个钟点,不简单!要不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两个钟点你坐不住。你不相信,你到外头马路上找个人来,你叫他坐,保险坐不到五分钟他就跑了,他坐不住,这个就证明他没有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实实在在不简单。我们已经修了无量劫,成绩如何?自己想想就晓得了,还是今天这个模样。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的毛病就是放不下,就被这个害了。世法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这个是叫我们吃亏上当。佛对得起我们,佛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自己不老实,自己不肯干。佛只能够劝我们,不能逼我们。这是我们想通了,我们才晓得净土殊胜,我们这种苦难的日子不想再过了,我们想得大自在,把我们的生活空间拓展为尽虚空遍法界。
现在科学家在动脑筋,希望科学能更进一步,飞行的速度再加快,能够到外太空去探险,太阳系去探险,银河系去探险;那个活动的空间还是很渺小,银河系算什么!要是照黄念祖老居士那个说法,一个银河系只是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而已。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才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那要照他这样算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尊佛的教区,很小、很小!在这个太虚空当中,像这样的教区、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这一个区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就是一个三界。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科学已经发展到很可观,还不能想到月球就到月球,还没有办法。其他的星球,人类还没有能真正登陆。你才晓得人类生活的空间多么渺小、多么可怜!跟西方世界人比,怎么能比法?赶紧到极乐世界去。
【行菩萨道,应现起庄严妙相之清净土,以救痴迷著相之苦众生。今之求生,正为速证无生,乃得现起无边净土也。】
这一段讲得好。尤其末后一句,把净土的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了。行菩萨道,修菩萨行,菩萨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菩萨道是觉悟的道路,不再迷惑了。诸佛如来教导我们,应现起庄严妙相的清净土,这个应,不是作意、不是有心要怎样去庄严,怎么样去设计,怎么样去创造,不是的,它是性德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净土。心清净了,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庄严妙相的清净土。秽土怎么变现出来的?是一些痴迷著相的众生,他居住的环境痴迷著相,把本来庄严妙相的清净土,变成我们现在这个秽土。这个境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是真理。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法界无量无边,归纳为十大类,每一类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无量无边的法界怎么来的?众生心变的。你心里头想什么就变什么,一点都不错。也许你说,我心里想,想了没变成?那是你想的那个功夫还不够,所以没有变出来。想的功夫不够,专心去想,想的那个功夫够了,就变了、就起变化了。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记载,这在正史里面、二十五史里面,那个决定不是假的。元朝初年,有一位很有名的画家赵子昂(赵孟俯),他喜欢画马,他的字也写得非常好。一直到现在,他的字帖还在一般市面上流通得很多。他画马,天天想马那个动作,去看马、想马。他那个观想的功夫到家了,观成了。他有一天中午睡午觉,那个时候有蚊帐,挂著蚊帐。睡觉还想马,想马在那个地方打滚。他的太太不晓得,进了他房门,把蚊帐一掀,床上一匹马,在那里打滚。这一吓,惊吓一叫,他醒了,醒了是个人。才晓得,想那个境界,身体变成马了。他要想佛,不就变成佛了吗?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不是假的。你们想一个什么东西没想成功,你们是胡思乱想,赵孟俯先生想马是一心专想,他就想成了。我们胡思乱想,想什么也想不成,道理在此地,事实如此。
阿弥陀佛现的净土,是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这是因。缘,佛给我们讲的,他在因地当中曾经参观、考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取诸佛之善,舍诸佛刹土之恶,建立了西方无比殊胜庄严的国土,提供给我们大家做为修学的环境,那是缘。有因有缘,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这个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得非常清楚,《无量寿经》上记载著有西方世界的历史,西方世界的因缘。末后一句好。我们现在求生,就是快速证得无生;凭自己功力证无生,那个太遥远、太遥远了。无生法忍的菩萨,要是依《仁王经》所讲,七地。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这三个位次是无生忍菩萨。念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就证得,无生忍原来就是阿惟越致菩萨,生到西方就证得,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的。证得这个境界,乃得现起无边净土,这句话诸位要牢牢的记住。什么叫无边净土?菩萨所到之处统统是净土。菩萨即使示现到阿鼻地狱去度众生,他在阿鼻地狱还是住净土,他的净土没有改变。别人住的是阿鼻地狱,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到我们人间来,我们人住的是秽土,他住的是净土,这就叫无边净土。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同时就证得无边的净土。尽虚空遍法界,随便你到哪个地方,你住的这个土跟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凡夫肉眼看不见,他清清楚楚,这是真实不可思议。
【心净则佛土净,不著有也。求弥陀之接引,不著空也。】
这是给你讲,念佛法门是般若 净土同修。所以大家只管念佛,一直念去。深深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不要听人家乱说,人家说西方,你往西方走,地球是圆的,现在飞机飞,没几个小时又飞回来了,西方在哪里?说这些话不是佛说,是魔说,魔来破坏你的信心,不希望你往生,因为你往生,他就不能控制了;他的希望,永远逃不出魔掌,他希望你永远在他魔掌之中,受他的控制。你一念佛就出去了,这是他最害怕的、最恐惧的,想种种方法来破坏你。我们不要听,相信佛的话,佛说西方我们就往西方去。这是求感应,并不是真正有个方向,我们从真实这个西方,从这里求感应,是这么一个道理。西方到底在哪里?不要担心。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就是那个无线电,跟西方极乐世界就联上,这个佛号是导航,只要循著这个佛号,就决定不错;何况到时候佛还来接我们,操什么心!所以方向、路在哪里?不要去辨别,不要看西方世界好多好多星球,到底哪个星球是极乐世界,别打这个妄想,打这个妄想就错了。为什么?你又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错了。叫你要离一切相,你就这么做就对了。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著。
【此即是真修二边不著也】
二边不著是般若 ,金刚般若 法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与金刚般若 融成一体。说共修,共修还是两样都去共修,两个变成一个,般若 就是净土,净土就是般若 ,已经入不二法门了。好,今天时间到了。
分类:佛经 书名: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作者:净空法师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出自乾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22部,由唐三藏法师义净翻译,与《妙法莲华经》、《护国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在开阐如来秘密心髓、忏悔业障、积聚福德资粮以及弘扬佛法、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念诵此经,国家及持诵人可得四大天王保护 ,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 |
唐龙兴三藏教序 | |||
第01卷 | 序品第一 | 如来寿量品第二 | |
第02卷 | 分别三身品第三 | 梦见忏悔品第四 | |
第03卷 | 灭业障品第五 | ||
第04卷 | 净地陀罗尼品第六 | ||
第05卷 | 莲华喻赞品第七 | 金胜陀罗尼品第八 | 重显空性品第九 |
依空满愿品第十 | 四天王观察人天品第十一 | ||
第06卷 |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 | ||
第07卷 | 无染著陀罗尼品第十三 | 如意宝珠品第十四 | 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一 |
第08卷 | 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二 | 大吉祥天女品第十六 | 大吉祥天女增长财物品第十七 |
坚牢地神品第十八 | 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第十九 | 王法正论品第二十 | |
第09卷 |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 诸天药叉护持品第二十二 | 授记品第二十三 |
除病品第二十四 | 长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 ||
第10卷 | 舍身品第二十六 | 十方菩萨赞叹品第二十七 | 妙幢菩萨赞叹品第二十八 |
菩提树神赞叹品第二十九 |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第三十 | 付嘱品第三十一 |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净空法师,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 1959年,净空法师于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法名觉净,字净空,受具足戒后于台湾及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先后讲述《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净土五经》、《金刚经》、《地藏经》、《梵纲经》及《大乘起信论》等佛教三藏典籍数十部。 《金刚般若大意》是净空法师于1995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所作的演讲。《金刚般若》,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名《金刚经》。这里讲的《金刚般若大意》是就《金刚经》里最主要的概念和旨意作了阐发,如怎样"无住",怎样"生心"等,这都是《金刚经》中最根本的法门。 |
第001讲 | 第002讲 | 第003讲 | 第004讲 |
第005讲 | 第006讲 | 第007讲 | 第008讲 |
第009讲 | 第010讲 | 第011讲 | 第012讲 |
第013讲 | 第014讲 | 第015讲 | 第016讲 |
第017讲 | 第018讲 | 第019讲 | 第020讲 |
第021讲 | 第022讲 | 第023讲 | 第024讲 |
第025讲 | 第026讲 | 第027讲 | 第028讲 |
第029讲 | 第030讲 | 第031讲 | 第032讲 |
第033讲 | 第034讲 | 第035讲 | 第036讲 |
第037讲 | 第038讲 | 第039讲 | 第040讲 |
第041讲 | 第042讲 | 第043讲 | 第044讲 |
第045讲 | 第046讲 | 第047讲 | 第048讲 |
第049讲 | 第050讲 | 第051讲 | 第052讲 |
第053讲 | 第054讲 | 第055讲 | 第056讲 |
第057讲 | 第058讲 | 第059讲 | 第060讲 |
第061讲 | 第062讲 | 第063讲 | 第064讲 |
第065讲 | 第066讲 | 第067讲 | 第068讲 |
第069讲 | 第070讲 | 第071讲 | 第072讲 |
第073讲 | 第074讲 | 第075讲 | 第076讲 |
第077讲 | 第078讲 | 第079讲 | 第080讲 |
第081讲 | 第082讲 | 第083讲 | 第084讲 |
第085讲 | 第086讲 | 第087讲 | 第088讲 |
第089讲 | 第090讲 | 第091讲 | 第092讲 |
第093讲 | 第094讲 | 第095讲 | 第096讲 |
第097讲 | 第098讲 | 第099讲 | 第100讲 |
第101讲 | 第102讲 | 第103讲 | 第104讲 |
第105讲 | 第106讲 | 第107讲 | 第108讲 |
第109讲 | 第110讲 | 第111讲 | 第112讲 |
第113讲 | 第114讲 | 第115讲 | 第116讲 |
第117讲 | 第118讲 | 第119讲 | 第120讲 |
第121讲 | 第122讲 | 第123讲 | 第124讲 |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大国师·鸠摩罗什传奇》引子
----鸠摩罗什是把大乘佛教带往中国的第一人,从此佛教文化开始汇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浩浩长河中。
话说魏晋年间,在西域天竺国,有一位宰相名叫达多。达多养了一个盖世无双的聪明儿子名叫鸠摩罗炎。鸠摩罗炎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不管哪一个国家的语言,无论这语言有多复杂难懂,他都一学便会,到十岁时他的学问便已了不得。
家有神童,这对任何做父母的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达多亦不例外,人前人后都乐于谈论他儿子鸠摩罗炎的学问、才识。为此,达多得到了许多的恭唯话。然而,达多的话并非每一个人都爱听,其时,国中的王宫大臣们家中都养有一些不太争气的子弟,他们一听到达多说起他的儿子来,就少不了心生嫉恨。不知从何时开始,只要达多一说起儿子的聪明能干,就认为这是达多对他们的蔑视和嘲讽。碍着面子,他们当面并没说什么,心里却日趋一日地积压了强烈的不满和妒意。达多并不明白妒贤嫉能乃是人的天性,仍一如既往地吹嘘他的儿子。
一日国王临朝,当众人散去,国王单单留下达多并问道:"爱卿,朕听说你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儿子?"
达多不知道有人在暗算他,在国王面前如实回答道:"启禀殿下,臣有一小儿确实聪明过人。"
国王一听很高兴,即道:"很好!朕正要见识见识,不知爱卿何时可带你的神童儿子来见我?"
其时,鸠摩罗炎年方十一岁,他虽然聪明,却从未见过大场面,更别说要见君王了。达多此时方觉不妙,但话已出囗不可更改,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某一天,小罗炎被父亲带上朝觐见国王。
达多原以为国王只是单独见一下儿子,顺带着考一考儿子的才学,当上得大殿,达多不觉暗暗叫苦--原来大殿上是满朝文武,那阵势像是一场大考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罗炎在国王和大臣们的面前表现得比他父亲还要镇定--事实上,他从骨子里只当是来看一场热闹。
众目睽睽之下,达多的神态越来越紧张,因为他知道,一旦儿子答不上题或答非所问,他犯下的可是欺君之罪此时他真有点后悔不该答应国王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了后悔的机会,他能够做的就是向满朝文武频递眼色,希望他们不要出太难的考题,让小罗炎过了这一关
在一阵令人窒息的静默过后,国王和蔼可亲地把小罗炎招到跟前,然后抚着他的头说:"罗炎,听说你是个智慧超群的孩子,朕今天想考考你,不用怕,答得好朕会奖励你。"随之吩咐大臣们出题。
接下来的事情比达多担心的还要可怕,出题目的大臣们对达多的暗示视而不见,他们利用自已的专业优势向鸠摩罗炎频频发问--掌管农耕的向罗炎问天文地理;带兵打仗的将军们则向罗炎提问阵法和兵书还真是难为了小罗炎,在父亲一阵紧似一阵的提心吊胆中,他居然能八九不离十的应答自如,令那些本想发难的文武大臣们暗暗称奇甚至连一向威严的国王都频频点头微笑
几道题考下来,小罗炎顺利过关,正当达多暗暗松了囗气,此时不料经常出使东方诸国的大臣出班道:"陛下,小罗炎虽然聪明过人,不过据我刚才所见,诸位所出考题内容都没出本国本土,且难度不大,一个从小生长在天竺国的臣民,只要他不是天生痴呆,多能回答,所以臣敢说小罗炎最多只称得上聪明,与神童美誉相去甚远。"
国王闻言道:"依你之见如何才称得上是神童?"
大臣道:"臣自幼对东土大国有所研究,成年后亦经常出使,那可是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今后我国若要发展,必须向他们学习臣以为如果宰相的公子真是神童,不能不熟悉东土文明,今日正好可以考考他。"
这位大臣话一出囗,立即得到多数人的响应,此时此刻,达多倒抽一囗凉气,他这才明白有人要刁难他
大臣在得到国王的允许后就向小罗炎提问,他见罗炎小小年纪居然懂得汉文,于是加大难度,内容涉及到姬昌的八卦、屈原的诗赋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好在小罗炎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对中原文化情有独钟,可以说这道考题是他的强项,对大臣的发问他不但应对如流,还能说出自已的见解论及到问题深处,小罗炎凭借他的博闻强记居然占据上风,频频向这位自认为汉学大师的的外交大臣发问,直至他无言以对,在众目睽睽之下败下阵来
这一次,小罗炎的表现无疑赢得了满堂喝彩,让那些想教达多在国王面前无地自容的大臣们不得不对小罗炎刮目相看。国王满怀喜悦,对小罗炎说:"小小年纪果然了得,朕说过要奖励你,君无戏言,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出来。"
小罗炎想了想对国王说:"我不要奖励,只要陛下答应罗炎一件事。"
国王道:"我可爱的神童,你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厚礼,你说吧,你有什么要求,你就是要天上的星星朕也会差人架梯去摘。"
鸠摩罗炎道:"我不要天上的星星,只求尊敬的陛下今后不要再召见罗炎。"
小罗炎此言一出,令满堂惊愕,本来已经平静的达多,他的一颗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上这是典型的轻蔑行为啊,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居然敢当众对一国之君说出这样的话来。那些大臣们看看国王又看看达多父子,内心暗暗地幸灾乐祸起来此时,国王脸上的肌肉搐动着,他忍住内心的怒火问罗炎道:"你能说出为什么吗?" 罗炎全然不在意大人们是如何想的,见国王问他,不亢不卑地回答道:"陛下乃一国之君,日理万机,有忙活不完的大事、正事,罗炎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孩,如果陛下为了一个毛头小孩而耽误宝贵的时间,这便是罗炎的罪过。"
国王听后哈哈大笑,拍着小罗炎的肩膀道:"果然是个百年难求的奇才,朕答应你,你安心在家里用功吧,在你未成年之前朕不会来打搅你。"又对达多道,"爱卿,从现在起朕交给你一项重任--为了国家,好好地抚养这个孩子吧!"
一惊一乍的达多这才回过神来,急忙跪下连连谢恩。
这一次小罗炎的表现彻底征服了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人。事情过去一段时日了,可又有人还是为一样事想不通:俗话说人往高处走,这年头举国上下谁都以接近国王为荣,小罗炎既然是神童他应该知道巴结国王的好处,可他为什么不愿意与国王见面呢?不光是别人,连国王自已都找不到答案,甚至连达多都不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这样。有一次父子俩在一起,达多特地问到此事,小罗炎用充满智慧的话语回答道:"父亲,别人都不明白的事情你没必要去问,这通常有两种可能,一是它本身没有答案,二是它有答案,但还没有到出答案的时候。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又何必为此劳神?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父亲啊,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你有做不完的事情,又何必违背天意去打探不该提前知道的事情呢?"
达多深以为然,从此也不再过问。
达多家是世袭的宰相,这就意味当他老了以后在他众多的儿子当中有人要继承他的职位。达多认为,将来能够继位者非鸠摩罗炎莫属。因此,在罗炎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着意培养,教罗炎学习为官之道。父亲的偏爱让鸠摩罗炎的兄长产生了本能的妒忌,为了缓解矛盾,小罗炎对他的兄弟说:你们放心,我不会与你们争夺宰相的职位,如若不信,我敢起誓:有朝一日鸠摩罗炎若当上了天竺国的宰相,我不得好死!
为了让兄长放心,自此他不再过问文武之道,转而潜心研究起佛教来。
再说国王,自从殿试过后,他就开始牵挂那个小神童。无奈他当了众人的面有过承诺,才没有经常招见小罗炎。他像大臣们一样,也想不通小罗炎为什么不愿意见他,但后来发生的事终于让他明白。
却说自从那次考试之后,"天竺国出了个盖世神童"的消息不胫而走,并很快传遍西域诸国。有好奇者,不惜跋山涉水远道而来,为的就是想要见一见"神童"。国王以答应过罗炎为由,谢绝了这些热情的外国人。这些人因为见不到罗炎,心自不甘,他们四处宣传,使小罗炎的名声越传越远。到后来,有不少国家的达官贵人或王宫大臣都要求见。这令国王不胜其烦,不过他在烦过之后又恍然明白: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先见,可见他的智慧是如何了得啊!
一日国王临朝问达多道:"我的爱卿,你那位可爱的神童儿子近日都在干什么?"
达多道:"启禀陛下,罗炎近日在研读佛经。"
国王不悦道:"他是国家栋梁,将来要治理天下,佛教对治理天下有用吗?"
达多无言以对说要回家问问罗炎。
达多回到家向儿子重复国王的疑问,鸠摩罗炎反问达多道:"孩儿请问父亲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达多随囗答道:"是国泰民安。"
鸠摩罗炎又问道:"相反呢?"
达多道:"当然是匪盗蜂起民不聊生。"
"那么匪盗蜂起民不聊生又因何而起?"鸠摩罗炎见父亲一时无语,接着道,"那是因为人心生乱所致--一个国家的百姓如果没有信仰,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迷失方向,乱像即由此而生。佛教正是给人指点迷津,引导迷路的人如何走向正道,你说佛教对治理天下怎能没用呢?"
翌日,国王又向达多问及同样的问题,达多将儿子的答案告诉了国王。国王很高兴,即令文武百官及宫中人员学佛,一时间,学佛在天竺国蔚然成风。
其时,东土中原正由司马炎三世孙司马衍主政,史称晋成帝。晋成帝即位时年纪尚小,由母亲庚太后辅政。不久庚太后病故,由王导和庚亮辅政。其间,因苏峻与祖约之乱,王宫迁至石头城,直到陶侃平定了苏峻之乱才迁回建康。
公元342年,司马衍病死,因其无子,权臣庚冰、庚翼力主以"兄终弟及"之方式让其弟司马岳继承帝位,史称晋康帝,年号建元。
建元元年,天竺国宰相达多因年老体衰向国王告老,王许之。消息传开,昔日平静的宰相府门庭若市,文武大臣们趋之若鹜,都来向鸠摩罗炎示好,这让他的兄长们感到不安。鸠摩罗炎安慰道:你们放心,我说过的话一定算数,到时你们会知道。
一日,达多私自召见鸠摩罗炎,老宰相道:"我的孩子,你就要做宰相了,心里可有准备?"
鸠摩罗炎道:"父亲,我问你,将来孩儿上任是做个好官?还是做个坏官?"
达多道:"我的孩子,如此简单的事你为何还来问我?做官当然要做好官。"
鸠摩罗炎道:"父亲,孩儿只是不知什么样的官才算好官?"
达多道:"第一是忠君,第二是爱国,第三便是勤政廉明,做到了这三点就是个好官了。"
鸠摩罗炎扑通跪在达多身前道:"父亲,孩儿不孝,我做不到你所期望的那种好官!"
达多不解:"你难道不愿流芳百世做个好官么?"
鸠摩罗炎叩首道:"孩儿自幼就有光宗耀祖做个好官的愿望,只是这事对孩儿来说实在太难。"
达多道:"都说你聪明绝世,难道你连我都不如?"
鸠摩罗炎道:"正是因为这个'聪明绝世',孩儿才不如父亲。"
达多不解:"此话怎讲?"
鸠摩罗炎道:"父亲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身处官场,有几个能做到不贪赃枉法的?以孩儿的聪明,满朝文武只要他们稍有异动,又有谁可以瞒天过海逃过我的双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到时候满朝文武都成敌人一旦孩儿稍有闪失,必招至群起而攻之到那时啊,孩儿死无葬身之地不足惜,怕就怕连累家人招惹诛连九族之灾"
达多闻听立觉毛骨耸然,遂道:"你且起来,坐着与我说话。"
鸠摩罗炎道:"父亲要答应孩儿不做宰相,孩儿才敢起来。"
"好吧,我答应你。"待鸠摩罗炎落座道:"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才好?"
鸠摩罗炎道:"父亲知道,三国争雄时期,蜀国因为孔明太过聪明,本来人才济济的泱泱大国,到最后落得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下场,这就是蜀国之所以溃败的原因。此事足能说明,做官不须太聪明,平平常常才是国之大材。所以我说你的众多儿子中,除了鸠摩罗炎,每一个都能当好宰相。"
达多叹道:"你说的极是只是--我的孩子,国王一向器重于你,如今又钦点你做宰相,如你这般有才聪明之人却不愿为他所用,他会放过你么?"
鸠摩罗炎道:"他不会放过我,不过孩儿早想好了--东土那里有一着现成的计谋正好可以用上。"
达多关心道:"什么计谋?"
鸠摩罗炎压低声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达多点头:"也只能如此了。唉--你的聪明一直是我的骄傲,也一直指望你光宗耀祖,万万没想到你的聪明原来是一种灾难。你想过要往何处去了吗?"
鸠摩罗炎道:"想过了,我将往东土--那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应该会有孩儿立身之地。"
达多有些不忍道:"为了家族你远走高飞我的孩子,你要吃苦了"
鸠摩罗炎道:"吃苦不算什么,只是孩儿身为人子却不能尽孝此去万里迢迢也许这一辈子就见不到父亲了在此父亲再受孩儿一拜"说着又跪拜在达多身前。
达多此时更是难舍,有点哽咽道:"天妒英才,不是我亲身经历,我哪敢相信一个国家竟然没有聪明人的容身之地!孩子,你何时走?"
鸠摩罗炎道:"夜长梦多,当然是越早越好。"
达多道:"好,也好"
鸠摩罗炎道:"父亲,我走之前有两件事不放心,今日有必要交代。"
"哪两件事?你说。"
"有一事,如果不是这最后时刻我是不会说的--父亲之待我,自小就比其他兄弟关爱有多,甚至公开声称要将宰相之位传我父亲啊,你哪里知道,正是你的这份偏爱,让孩儿自小就置身在刀山火囗上是孩儿发毒誓长大不会当宰相才逃过一劫"
听到此处,达多两腮的肌肉搐动,直视着鸠摩罗炎道:"告诉我,他们是如何为难你的?"
鸠摩罗炎道:"父亲不必细问,这很正常,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历代帝王后代为争王位有几个不是亲兄弟自相残杀的?我走后,你的儿子中必有一人要继承宰相之职,我希望那样的事情不要发生在我的家中,孩儿第一件要交代的事便是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
达多道:"你说,我都听你的。"
鸠摩罗炎从囗袋里掏出一方素绢递上:"我要说的事都在这上头。"
达多看后连连点头:"很好,很好!我的孩子,你要交代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鸠摩罗炎道:"我要交代的第二件事便是我走后你如何向国王交代--孩儿也一并写在上面了。"
达多再次打量素绢,皱了皱眉头似有所悟地翻转过来,果见素绢的背面还有字他看罢抬头看着儿子道:"难为你想得如此周到"说到此处,达多哽咽了,"我的孩子,你就要离开天竺我心有不舍难道我们父子之缘就到这里了断了?为父真想此生还能见到你"
鸠摩罗炎也流泪道:"父亲,孩儿也不想离开你,可是在命运面前我们真的太弱小了至于我们父子此生是否还能团聚,这要看缘分,有缘我们就还能在一起,无缘谁也无法强求在我即将离开之际,才真切感受到在父亲的跟前做儿子真好今后无论孩儿在天涯海角,都会怀念这一段美好时光"
鸠摩罗炎忍不住哭出了声,达多受到感染,便扑过去与儿子抱头痛哭哭够后,达多又问鸠摩罗炎具体什么时候走,他想亲自送一程。鸠摩罗炎称还想在家里待几天,并称越是到了这一刻越感觉到家的重要。
当天无话,次日早餐时候,达多差下人去书房请鸠摩罗炎用餐,他想好好地和儿子说几句话。一会,下人回来告知达多,说少爷不在书房,在别处也没有找到。达多意识到了什么,他去到书房发现书案上儿子留给他的字条:父亲,我走了,也许只有这样彼此才不至伤感,交代的事记得按孩儿说的去做。
达多在书房发了好一阵呆,才向家人公布鸠摩罗炎已经出逃,然后一边指令几个儿子去追赶,一边整装上朝向国王禀报
上朝礼毕,国王屏退文武百官,只留下达多。达多见国王一脸沉重,便明白他已经收到鸠摩罗炎的辞别信。但他还是装成万分惶恐的样子跪拜在国王面前道:"启禀陛下,下官失职,未能好好看管孽子他他逃跑了"
国王淡然道:"他逃了知道他逃往何处吗?"
"他说是要往东土学佛"
国王道:"佛在我们西域,他往东土学什么佛?无非是虚晃一枪罢了。"
达多道:"下官也这样认为已差犬子们追赶去了,一旦抓获一定绑来向陛下谢罪。"
国王道:"他说要去东土学佛,这显然是谎言朕确实想知道他为何要离朕而去。"
达多 "痛哭流涕"道:"下官也想不通,陛下对我们家恩重如山,对他更是宠爱有加现成的荣华富贵他不享,却要背井离乡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受苦"
国王长叹一气道:"今天就这样了,不要对外张扬,罗炎是个难得的天才,朕已经传令各关隘囗岸设卡拦截,若能拦住,只要他悔改,朕还如先前一般器重他,拦不住时再另做安排。"
达多退下。出得殿来,不觉暗暗为儿子捏一把汗,担心他被国王的禁军拦住回到家里,几个儿子先后从外面回来,都称没有发现鸠摩罗炎。达多心里明白,他们心里打着各自的算盘,都巴不得弟弟离开,谁都不会尽力寻找。
由于国王不愿意放弃鸠摩罗炎,接下来达多的心就一直这样悬着,直到多日过去,被惹火的国王发出通缉令悬赏巨金捉拿鸠摩罗炎,他才放下心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虽有巨金诱惑,但鸠摩罗炎仍是迟迟未到案,久而久之,被杂事缠身的国王就把这事淡忘了。
达多老矣,选一个继承者已经刻不容缓。既定的鸠摩罗炎已经离去,在达多众多儿子中选一个就排上了日程。
还在鸠摩罗炎刚刚离去的时候,他的兄弟们就已经开始为继承宰相之位忙活,他们暗中发力、相互猜忌,甚至不惜勾心斗角让家里充满着一股浓烈的*味这一切达多都看在眼里,但他装做不知道。在一个隆重的家祀日,达多把他众多的儿子召集到祖先的灵位前,在一种庄严得令人窒息的氛围里,他突然问道:"你们知道鸠摩罗炎去了哪里吗?"众人面面相觑,然后摇头。达多长叹一声有点难过地说,"我也不知道他在何处,但我知道他在受苦我们是官宦之家,过的是锦衣玉食的日子,可是你们的弟弟已经在异地他乡漂泊了多时他身边没有随员,也没带上多少银两,为了躲避国王陛下无处不在的禁军,他只能夹杂在商队马帮中日晒雨淋、餐风宿露一路上除了防不胜防的毒蛇猛兽,更有打家劫掠的强盗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去受这份苦吗?"见众人摇头,达多哽咽道:"他都是为了你们啊!他说过他只是家中的一员,和你们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国王和我却在多年前要将宰相之位交给他,他认为是对你们的不公。"众人听到此处羞愧不已,都低下了头。达多接着道,"他离开就是要还你们一个公正,他临走时说过,谁当宰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神圣的亲情不能受到伤害你们都是我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宰相的位置只有一个,大家说,我应给谁才公道?"
在一阵针落地都能发出声的沉静过后,达多的大儿子立身道:"父亲,这事由你做主,你说谁合适就是谁,我绝无多话可说。"
达多道:"让我做主,不论让谁继位,对其他人都是不公。我看还是抓阄吧,老天是最公道的,让它来决定你们的前程。"
众人无异议,谁继位的事于是很快定了下来。没多久这件事传到外面,一时成为美谈。后来又传到国王的耳里,国王感动得同时也被鸠摩罗炎过人的智慧折服,"千兵易得,一帅难求",他对鸠摩罗炎的思念甚烈,于是增加了更多的悬赏金,发誓要把鸠摩罗炎找回来!
分类:佛经 书名:《大国师·鸠摩罗什传奇》 作者:灵悟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