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毗尼母论》第05卷
尔时佛在波罗奈。五比丘往白世尊。听诸比丘畜何等药。
佛言。听诸比丘畜陈弃药。乃至流离亦听畜。治病药有四种。中前服药不得中后七日终身服也。中后药中前亦得服之。不得终身畜也。中后药有得七日畜有不得者。终身药中。中前中后乃至七日皆得服也。药犍度中当广明。有婆罗门子尸罗。持八种浆施佛。一庵罗浆。二瞻婆浆。三枣浆。四坏味浆。五多浆。六沙林毗浆。七破留沙浆。八甘浆。如此浆等。佛听比丘得服。佛制酒者。因莎提比丘饮酒醉。是故制之不听饮也。尊者弥沙塞说曰。莎提比丘小小因酒长养身命。后出家已不得饮四大不调。诸比丘白佛。
佛言。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若嗅不差者听用酒洗身。若复不差听用酒和面作酒饼食之。若复不差听酒中自渍。尊者迦葉惟说曰。有浆初中饮后不中饮。有浆初中饮中后亦中饮。有浆初不中后亦不中。有浆初不中饮中后中饮。如佛毗舍离所制。麴不食苦酢酒不中饮。尊者迦葉惟曰。有八种酒不得饮。与麴和合作酒不得饮。若面和合作酒。虽着种种药亦不得饮。有酒酢能使人醉者亦不得饮。有酒虽甜能使人醉者亦不得饮。清酒不得饮。小酢酒亦不得饮。细末饭酒亦不得饮。有书陀酒不得饮。如是等酒甚多皆不得饮。尊者萨婆多说曰。用蒱桃谷和作酒不得饮。用蜜作酒不得饮。破谷作酒不得饮。种种果杂作酒不得饮。如是等一切酒不得饮。是名不中饮酒。着屐人不应为说法。如耶奢童子。渡波罗河脱金屐舍去。已见此屐。即知耶奢诣佛求出家。
尔时佛在舍卫国。有六群比丘着高屐入禅坊。屐声高大。坐禅比丘闻此。谓是贼军马来到。生大惶怖。佛闻之因而制戒。从今已去。比丘一切不得着屐。除病者上厕。是名屐因缘。尔时有长者字流卢奴。其初生时父欢喜故。施子二十万亿金钱。即以二十亿为名。此人豪贵巨富生年已来足不蹈地。后求佛出家。精勤修学得阿罗汉果。行道苦故足皆流血。佛知其小小已来。富乐足不蹈地。听着一重革屣。流卢奴即白世尊。弟子能舍豪富如此家业。岂复贪着一革屣也。若世尊听一切比丘著者。弟子当着。佛因此故听一切比丘。着革屣者不得听法。病者得着听法。有比丘着革屣入塔。佛即制戒。不听着革屣入塔绕塔。乃至富罗亦不得着入塔。所以尔者。彼土诸人着革屣富罗者。皆起憍慢心。是故佛不听着也。是名著革屣因缘。阿盘提国寒故听畜皮。除五种皮。一师子皮。二熊皮。三罴皮。四龙皮。五人皮。如是等皮皆不得畜非所应也。所应畜者。象皮马皮驼皮牛皮驴皮。如是应畜者众多是。出家人法。不畜盛酒大瓮中盛酒大铜瓶斛。如是等生人慊疑。不应畜也。
尔时毗舍佉鹿母。施僧六种物。一者刻漏好床。二者铜盔。三者烛竖。四者扇。五者扫帚。六者大铜器。诸比丘等生疑问佛。
佛言。大铜器不应受。余五应受。有一瓦师。大作瓦器持布施僧。僧生疑问佛。
佛言。除大器余者皆受。尔时有二贾客。去只桓精舍不远。一者信道一不信道。不信者言。沙门释子为贪心故多畜大器。信者言。沙门释子无贪心也。不畜大器。两人相敢货金钱五百。共到只桓见诸檀越多将大器布施众僧。信者不如偿五百金钱。佛闻此已即制比丘。从今已去。不听畜盛酒大器。二贾复于余时更共诤理。不信者言。沙门今者贪心多故犹畜大器。信者言。沙门今者不畜大器。二人共诤更货千钱。不信者多将大器往施沙门。诸比丘皆不受。不信者负还偿千钱。是名不应畜器。尔时婆难陀释子。杖头系羊毛荷负而行。檀越见嗤笑佯问毛卖之。难陀答言。不卖也。如是展转彻世尊耳。世尊即制。从今已去。不听比丘杖头系羊毛肩上担行。
不听为捉杖人说法。杖头若铁若鹿角皆应着也。何以故。恐杖尽故。诸比丘煮染草法。作三尺杖。杖头系草。沸溢出时以杖搅之。若不知染草生熟者。一器中着水。取杖刺染草汁中。漉着水器中。染草若熟。染汁直沉水下。若不熟散浮水上。熟竟净漉染衣。染竟欲晒衣时着平地。当四角莫令绻缩。欲叠衣时当缠着轴上。莫令不平。跋难陀释子。结络囊盛钵系杖头倚头而行。诸大臣遥见谓王擎幢来到。皆远避之。到已始知是沙门。诸臣皆嫌之。佛闻即制。不听比丘杖头系钵络倚头而行。
六群比丘畜筒杖。俗人见之皆嫌言。沙门与国王大臣无异。佛闻之即制。不听畜也。
若病比丘有缘入聚落须杖。应求僧乞白二羯磨。僧为作羯磨者。得持钵络系杖头而行。不羯磨不得。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比丘尼檀林中夜闇行。心生怖畏。毒蛇虫螫诸恶兽等。因此白佛。
佛言。听诸比丘夜怖畏处。动锡杖作声。令诸恶毒虫远去。如是广知。
有讁罚杖者。呵责羯磨。摈出灭摈羯磨。依止羯磨。忏悔羯磨。僧不见犯事者羯磨。未受忏悔羯磨。不舍恶见羯磨。如是等作白四羯磨。与别住行六日摩那埵异语违返覆钵不语。五白四羯磨。二白一羯磨。是名摈罚。
云何名为络囊。乞食时至应安钵中置络囊中。诸檀越施羹饭。手捉络令泻钵中。羹饭虽溢出钵污络无患。但莫使热来触手。若有弟子乞食时至。应盛钵授与和尚阿阇梨。
尔时王舍城中有大长者。大得栴檀香木雇匠作栴檀钵。用宝作络。庭中立高幢。挂络幢头。唱言。若王舍城中沙门婆罗门有神德者。能飞取申手取。取者得之。外道富兰那迦葉。来到长者所语言。吾是真大阿罗汉现神力取之。诸六师等各各现神力不能得取。当于尔时。目连在大磐石上经行。宾头卢语目连言。大德。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能师子吼可现神力取是钵也。目连答言。不复乐现神通不能取也。世尊亦说。大德。是大阿罗汉神通第一。能师子吼今可取之。宾头卢即现神力立大石上。乘空而行绕王舍城。见者莫不惊怖。此石若下无有免者。长者尔时在高楼上。见宾头卢现神足已。叉手合掌向宾头卢礼白言。弟子已施尊者钵竟。愿取此钵。宾头卢取已。长者请入家内。取钵盛种种美食供养宾头卢。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唤宾头卢问言。汝实为此钵现神力也。宾头卢答世尊言。实尔。佛种种呵责宾头卢。云何为此木钵与诸白衣现神力耶。譬如淫女为半钱故示人形体。汝亦如是。从今已去。不听畜栴檀钵。亦不得为木钵故现神力也。若为降伏诸外道故可得现耳。所以令畜络者。沙弥净人共外行得果。好者自食恶者与师。佛闻此已。教诸比丘令得作络囊。得果着中坚系口自持之。至寺内洗手如法受食。尊者萨婆多说曰。有一比丘共净人乞食。此净人捉食不用心。外道着毒药不觉。比丘到住处食即命终。佛因此敕诸比丘。从今已去。各各作络囊盛钵好自持之。以诸因缘听畜络也。若有老病比丘随路行须杖。或道中有种种毒虫之难。佛听捉杖行。杖头或铁或铜或角应着之。蒜者。比丘除病。一切皆不得食。
尔时世尊在只桓精舍。大众中说法。有比丘食蒜。远佛在大众外坐。佛问阿难言。此比丘何故独远别坐。阿难白佛。此比丘食蒜。是以别坐。佛告阿难。如来善说法中。为此小事不闻法也。佛告阿难。自今已去。除病皆不得食蒜。有一时中。舍利弗得风病。医分处服蒜。即往白佛。
佛言。病者听服。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城外有一檀越大种蒜。偷罗难陀比丘尼数数过此蒜园边行。檀越善心为福德故。问言。尊者须蒜食不。尼答言。素自不能食。得蒜下食甚善。檀越即施之。日许与众僧五颗蒜。偷罗难陀即白尼众。某檀越日许僧五颗蒜。僧若须者遣沙弥尼往取。有一尼须蒜。遣式叉摩尼沙弥尼往取。正值蒜主持蒜入城市易。有一净人守蒜园。沙弥尼问。蒜主何处去。净人答言。入城市易。沙弥尼从彼索蒜。净人答言。我不知也。但知守蒜。沙弥尼怒曰大家见与。汝岂得护。手自掘之。此是和尚分。此是阿阇梨分。此是今日分。此是明日分。如是分处恣意持去。蒜主回还见之。问守园人言。此蒜谁持去。守园者以上因缘具白大家。蒜主即大嫌责诸比丘尼。如是展转世尊闻之。唤诸比丘尼种种呵责。告言。从今已去。比丘尼不得食蒜。食者波夜提。
诸比丘问佛。剃发法应用何等刀。
佛言。若铜若铁用作刀剃发。既作刀已无安置处。复问世尊。
佛言。若铜若铁若角若骨若竹若苇用作。安置刀处藏法。若木皮若牛羊皮裹之安置藏处。是名安置剃发刀法。杂犍度中广说。比丘尼剃发法。应各各展转相剃。若男子为剃发者。应二比丘尼抱令剃。若比丘尼于剃发男子有欲心。男子于尼亦有欲心者。不应令剃。乘有四种。一者象乘。二者马乘。三者车乘。四者舆乘。尔时拘睒弥城外有大树。名尼拘陀。此树下有种种乘憩驾止息。是名为乘若为法来。不下乘者。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如瓶沙王乘八万四千象马诣夜置林到佛听法。当尔时亦有迦葉兄弟徒众千人在佛边听法。当尔时世尊。从毗梨只国游行到毗舍离。庵罗女并离车子等。皆乘种种上妙御乘来至佛所而听法。闻法已劝请世尊。至庵罗园中宿。明日受弟子微供。如是诸人所乘皆名为乘。
尔时六群比丘乘种种御乘。诸人遥见。谓是国王大臣。到已始知是沙门。诸人皆嫌之。佛闻已制戒。除老病比丘。皆不得乘乘。不得象马乘也。病者皆得乘之。
尔时摩竭提国瓶沙王。有五种庄饰之具。一者金绳刀。二者七宝乘。三者七宝冠。四者杂七宝罗网扇。五者杂宝革屣。舍此五种严身之具。跣足到于佛前。头面着地礼如来足退坐一面。尔时摩竭提国。从王来者八万四千人。见优楼频蠡迦葉兄弟皆在于坐。心中生疑。为优楼频蠡迦葉就大沙门出家。为大沙门就迦葉出家。佛知诸人心中生疑。即说偈问迦葉。
于汝所行法 见于何等过
弃舍求出家 欲求何等利
本习事火法 云何息不奉
更见异胜法 不睹而舍之
迦葉即说偈。答佛。
饮食味为最 过患之甚大
女色味之上 其患过于彼
本所事火法 未免于彼苦
出家所求法 永绝诸苦难
尔时世尊说偈。重问迦葉。
为味所系缚 习久以成性
于天上人中 见何利解脱
迦葉还重说偈。答佛。
见三有生死 空寂无所有
诸法念念灭 是故舍不着
尔时摩竭提国瓶沙王诸从来者。疑犹未解。佛与迦葉各说二偈。为是谁胜。佛知此念。即告迦葉。汝持扇扇吾。迦葉即起捉扇扇佛。扇已即空中作神通。还下佛前顶礼佛足。口复呜足说言。世尊是师我是弟子。诸人见已。始知佛是大师度迦葉也。佛知时坐心疑已解。便为说法示教利喜。王等八万四千人。皆得须陀洹果。十亿那由他诸天。亦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天帝释四天王等。变身为婆罗门形。捉金扇扇佛。如是应广知。
尔时六群比丘。捉珠拂自拂伤损众生。诸檀越嫌之。云何出家人畜此拂。为庄饰故伤损众生。佛因而制戒。从今已去。不得捉坚䩕拂伤损众生。
又比丘捉拂欲拂如来塔。佛即可之。尔时有八人在边捉拂拂佛。一者迦葉。二者优陀夷。三者莎伽陀。四者弥卑喻。五者那迦婆罗。六者均陀。七者修那刹逻。八者阿难。如此等比丘所捉拂拂佛。名之为拂。
尔时诸比丘齐集一处。时景盛热。佛听诸比丘畜扇。若破坏听补治。作扇法。若布若氎若竹若����若纸皆得作也。尔时有夫妇二人年老出家。后此道人乞食到尼寺。此老尼食上持扇扇之。比丘语言不须扇也。此尼忿恚用扇打比丘直舍入房。佛闻之因而制曰。从今已去。不听尼捉扇扇比丘也。若时热众僧大集。听和上共行弟子扇之。阿阇梨听共宿弟子扇之。大众差下座比丘扇之。如迦葉等八人捉扇扇佛。名之为扇。
尔时六群比丘。捉伞盖着革屣随路而行。诸檀越嫌之。云何比丘自恣捉伞盖着革屣随路而行。佛因而制曰。从今已去。不听捉伞盖着革屣而行。若在寺中听着革屣。木皮或草作盖听之。入聚落除老病。余者一皆不听。尔时诸离车子诣佛来时。乘马乘车及与衣服。一切严身之具皆作青色。佛告诸比丘。汝欲知忉利诸天出游观时相貌。如今离车子等无有异。尔时跋难陀。手捉奇妙宝盖随路而行。诸人遥见。谓是大国王。至已知是比丘。诸人嫌言。云何出家之人捉如此妙盖随路而行。佛闻已即制。不听比丘捉盖行除老病者。是名为盖。
云何名为镜。能令身体现处名之为镜。若病比丘面上有疮欲涂药者。当唤比丘令涂。若无比丘。或水或钵或壁。于面可现处照见自涂。铁镜中一不得照有比丘眼痛。往白世尊。佛教作三种眼药。一者羊胆。二者其兰禅。三者苏毗兰禅。石上细磨之用涂眼。若有宝入眼药者。佛亦听之。举药法。当筒盛。不听用宝作。如是应广知。
复有比丘。眼冥无所见。佛听用人血涂。亦听若人骨人发烧令作灰细磨。亦得着眼中。如是应广知。
天竺土地常用药涂眼当为严饰。六群比丘如俗人法。日用药涂治眼当为庄严。佛闻之。不听用此药日涂眼也。若病者听用三种药治眼。
尔时六群比丘尼为女人庄饰。佛闻之。唤比丘尼呵责。从今已去。不听尼与妇女庄饰。
比丘法自不得舞。亦不得教人舞。佛所不听。阿犯只富那婆苏六群比丘等。自歌舞作伎也。佛闻之制。一切比丘不得歌舞作伎也。
有六群比丘。如狗槃走法走。佛不听也。舞法。是童蒙小儿所作。歌者似哭音。此法比丘皆不应作。露齿笑者。狂人相貌亦不听也。
六群比丘作歌音诵经叹佛。佛不听也。作者有五种过。一者于此音中自生染着。二者生人染着。三者诸天不乐。四者言音不正。五者语义不了。是名音乐。花鬘璎珞自不得着。亦不得作花鬘璎珞与俗人着。比丘若为佛供养若为佛塔声闻塔供养故作伎不犯。何者是作鬘璎珞花。一优钵罗花。二婆师迦花。三瞻卜迦花。四阿提目多迦花。五打金作花。六打银作花。七白镴花。八铅锡花。九作木花。十作衣花。十一作带花。是名花鬘花。尊者迦葉惟说曰。若为佛不为。余众生得作。不犯。
尔时六群比丘。用跋那香涂身。诸白衣嫌之。佛不听。六群比丘复用香捣香涂身。而为俗人所讥。如是等众多皆不听也。
若比丘得种种好香。涂佛塔声闻塔。为供养塔故。作种种形像。皆得为之。佛于一时。不听诸比丘着死尸衣入塔。比丘言。我等皆着粪扫衣。云何入塔礼拜。佛闻之告诸比丘。汝等得粪扫衣。水中久渍。用纯灰浣令净。用奚墨伽香涂上。然后得着入塔。诸比丘所住房内。若有臭气不得住者。听烧种种好香熏之。是名为香。
天竺土法。贵胜男女皆和种种好香用涂其身上着妙服。六群比丘如俗人法用香涂身。诸檀越嫌之。云何比丘如俗人法。世尊闻已制。一切比丘不听用香涂身。若有病者须香涂差随宜得不犯。云何名为坐。坐者。众僧集会敛容整服加趺而坐。用可观名之为坐。又复坐者。佛游行到一树下加趺而坐。观者无厌名之为坐。如坐禅人一坐经劫身不动摇皆名为坐。出家人不应与女人屏覆处坐。俗人所以。共屏覆处坐者。男以女欲为食。女以男欲为食。比丘既舍。此法。不应同屏处坐。波斯匿王遣军马出路边。有一小寺客僧来多。为避军故尽入房里。房小人多狭膝而坐。亦名为坐。尊者离跋多。来到萨婆钳边。萨婆钳见离婆多来处悬远身体疲懈。自狭坐令离婆多宽坐。离婆多内自思惟。尊者萨婆钳。阎浮提中第一上座。云何于其前懈怠宽纵。即敛身端坐系念思惟。如此二人坐。名之为坐。云何名为不应卧。不得与女人同房卧。被摈沙弥亦不得同房卧。
敷具者。床绳床草敷木叶敷及道人所有敷具。皆名敷具。
有比丘尼。游行入聚落乞食。主人不在。尼辄入舍坐。舍主从外来。见尼坐问内人。汝等谁安此尼住此。内人答曰。尼自来无人安也。家主嫌言。云何比丘尼不语直坐。佛闻此已制。比丘尼到檀越舍。不问不得坐也。
尔时比丘尼问佛。出家人入聚落中。若僧多房舍迮狭。人应得几许地。佛告诸比丘。尼随房宽狭筹量分之。
若人无病自大卧地。不应为说法。病者卧欲闻法。应为说。
尔时亿耳比丘。阿槃提国迦旃延子边出家。持戒修道翘勤不懈得阿罗汉。得果已。从阿槃提国向瞻婆国到如来所。佛见其远来兼得阿罗汉果。以此因缘告阿难言。汝为吾敷敷具。亦为此比丘吾房内敷敷具。此比丘佛房里卧法。面向佛不得背佛卧。
尔时复有诸比丘。贪着睡眠乐故废舍三业。金刚力士默作此念。如来三阿僧祇劫种种苦行乃得成佛。今诸比丘贪着睡卧乐故。不复行道。云何得尔心念口言。诸比丘闻已。具以上事往白佛世尊。佛告诸比丘。食人信施不应懈怠。夜三时中。二时应坐禅诵经经行。一时中以自消息。是名卧具。有诸比丘露地而坐。上座长宿皆患背痛。如是展转乃彻世尊。佛告诸比丘。露地坐背痛者。除锦上色白皮革。余一切得用作禅带坐。时当用带自束。作带法。广一磔手。长短随身量作。是名禅带。
尔时比丘初出家。时佛未听用绳系着泥洹僧法。用两头接腰间。后时到檀越舍众中忽脱落地。诸人皆笑。比丘惭愧。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以去。听编长短使得再匝缠腰。余有二尺长。若作绳令三匝直用缠腰头。各使有一尺余。是名带因缘。共行弟子共宿弟子。和尚阿阇梨欲出行时。应看此绳。无虫鼠啮处不。审悉看已然后过授。若阿练若处比丘无弟子者。下座应如是审悉看已授与上座。若比丘头痛者。应用腰绳急系。若比丘腰绳头有须者。不应得畜。六群比丘畜如是绳。佛即制也。
有比丘为戏笑故藏他绳。过时不与令主忧恼。佛亦不听。
尔时舍利弗入白衣舍。值飘风急疾吹体上。袈裟落地露身而立。佛因而制曰。从今已去。比丘袈裟上皆应着纽。一边安钩钩纽中。莫令衣堕。是名衣安纽钩法。
尔时六群比丘。抄泥洹僧背上。负重低头而行。身体露现。为白衣所嫌。佛闻之因而作制。从今已去。不听比丘负重襞抄。若有因缘。为三宝事须襞抄者。好自料理莫令身现。是名襞抄法。比丘应畜稚弩。何以故。若有贼时。应望空放弩令贼怖去。有法。名同用异。如稚弩甘蔗。皆名忆初。有贼索忆初。知索稚弩。食时索忆初。知索甘蔗。是同名用异。有比丘经行处应敷毡氎不得敷皮革。寒处得也。和尚阿阇梨经行处。弟子不得在中经行。可在边行。有老道人。如和尚阿阇梨腊数年相似者。经行处年少比丘不得在中经行。
和尚阿阇梨若经行时。弟子有所咨问。应合掌曲躬低头而问。有重阁。上屋欲崩向不净地。诸比丘心疑。往白世尊。
佛言。但使不坏。未落不净处者。名为净房。众僧住处未有净厨。若众集羯磨第一好房作净厨者。佛所不听。应用第二房作净厨。若先作羯磨者。应还解羯磨第二房以为净厨。所以锦不听敷经行处者。有檀越持国土所贵重锦。持来施僧。僧得已用敷经行地。檀越后来见之嫌言。云何比丘无爱惜心。如此贵物云何敷经行地。而践蹈之。如此展转世尊闻之。告诸比丘。从今已去。檀越所施好贵重物。不应敷经行地。
有二种比丘。不得与僧同宿。一者行事别住比丘。二者有比丘不如法。智者谏之不用其言。辄自出寺。是二人等各不得共宿。有檀越施僧地。佛听受用。是名为地。
有五种树。比丘不得斫伐。一菩提树。二鬼神树。三阎浮树。四阿私陀树。五尼屈陀树。
有诸释子出家。优波离是其家剃发人。唤来语言。汝奉事吾已久。今欲别去。无可余馈汝。唯有身上所著好宝衣璎珞环玔及七宝严刀。尽舍与汝。优波离得已内自思惟。此人性高体贵。尚能舍去求道。况我微贱守宝受苦。即用三叠裹悬着树上。谁须有须者随意持去。即随释子诣佛出家。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有比丘乐空静处树下安居者。往白世尊。得树下安居不。
佛言。可得安居。心中生疑。复更问佛。大小树下。复得安居耶。
佛言。大者益好若无。极小者高于人。枝叶四布稠致极厚。雨雪不漏日光不彻。如此树下可得安居。有比丘树上安居。缚木作床。即不下树放便利树下。此树有大鬼。忿嗔打此比丘杀。
佛言。从今已去。不听比丘树上安居树下便利。佛未制戒前。比丘尼皆冢间树下空闲处坐禅经行。花色比丘尼得无著果。行坐威仪善有法式。贼主行来会遇见之。即生信心。去余处食已。有余长肉。以叠裹之悬着树上。作是愿言。若有阿罗汉得道者。中前或来至此。可得中食。花色尼六通具足。遥闻此言。明日遣沙弥尼往取。尔时世尊随路而行。到一树下敷座而坐。值遇毗赖吒子散只耶。六十乘车载黑石蜜供佛及僧。树因缘如是广知。
有比丘共一女人独树下坐。俗人见之嫌言。云何沙门与女人独树下坐。诸比丘闻已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不听比丘独共女人树下坐。
若众僧地中有树木枯者。不得独取燃火。何以故。此是属四方僧故。若僧地中有好树。众和合得用作佛塔僧房。不和不得。若大众中三四人别作大房共住。作房地中先有树。众僧分处与得用。若僧不分处与不得用也。若作房者。此地中自种树得用。若本作房者无后僧住。此树不须白僧得用。若所住房处有空地处。房主为此房故种树。得用治房。若种树者不在。有余僧住。此树不须白僧亦得用也。花树果树。除众僧和合用治塔作房。私不得斫。
有五种树不得斫。一菩提树。二神树。三路中大树。四尸陀林中树。五尼拘陀树。除因缘。因缘者。若佛塔坏。若僧伽蓝坏为水火烧。得斫四种。除菩提树。有五种树应得受用。一者火烧。二者龙火烧。三者自干。四者风吹来。五者水漂。如是等树得受用。云何名为斗诤。言讼斗者。二人共竞名之为斗。徒党相助是名为诤。往彻僧者名之为言。各说其理是名为讼。
复有四种诤。一言语诤。二不受谏诤。三所犯诤。四所作诤。是名为诤。云何名为破。破有二种。一破法轮。二破僧。法轮者。八正道不行。邪法流布。以智为邪。用愚为正。智障邪显。是名坏法。轮破僧者。一僧伽蓝中一人布萨。乃至五人布萨。或一人为二人羯磨。乃至为大众羯磨。大众为大众羯磨。是名破僧。
共提婆达多相随者。皆得偷兰遮。还来僧中忏悔者得除。不来者助成破僧。不得破僧罪。唯提婆达多一人得破僧罪。复有一说。无有破僧法轮。不行即是破僧。
复有二种破。一朋党破。二见破。如拘睒弥比丘。朋党共诤不依阿毗昙修多罗毗尼。以非为是。此是愚痴故尔。此拘睒弥犍度中广明。见破者。如提婆达多破僧。是名破见。破僧犍度中广明。如上所说十八种破。
尔时有一比丘独处安居。闻有一比丘欲行破僧法。此比丘心生疑。若往谏恐破安居。若不往恐恶法流行。佛闻已告此比丘。言若为法事不破安居。比丘尼亦如是。为法不破安居也。所以谏者。畏其堕地狱受报慈心谏。复有比丘闻彼中已破僧竟。欲往和合之。恐失安居。心中疑念。佛知而告曰。若为和合破僧法者。不失安居。比丘尼亦如是。用四句法破僧。法言非法。非法言法。非毗尼言毗尼。是毗尼言非毗尼。非犯言犯。犯言非犯。轻者言重。重者言轻。以此四句或比丘心。一僧伽蓝中别有徒众。乃至布萨羯磨十八种法。皆自别作。不与僧同。比丘经比丘尼经中应广知。是名为破。云何为和合。为破僧者说。法如法说。非法如非法说。犯如犯说。不犯如不犯说。毗尼如毗尼说。非毗尼如非毗尼说。重如重说。轻如轻说。乃至布萨羯磨皆与僧同。不复别作。是名和合。复有五种和合。一者见法和合。二者见初和合。三者与欲和合。四者信和合。五者默然和合。以此五法能令僧和合。如是广知。优波离问世尊。和合破僧者得何等利。
佛说曰。和合破僧者生天受一劫报。比丘白佛言。僧诤事起未忏悔名和合不。
佛言。不忏悔不名和合。如法悔已乃名和合。
分类:佛经 书名:《毗尼母论》 作者:佛经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毗尼母论》第06卷
若有比丘欲舍房余行。应先扫除房内涂治令净。擗叠敷具。以床远壁。安敷具床上。好者着下恶者覆上。二种敷具如上应广知。去时应白和尚阿阇梨。若听应去。不听当住。若过十腊有胜法事必能利益者。和尚阿阇梨虽不听去自往无过。若去时出寺外应望去处方所。复应筹量行伴。中同行不中同行。若欲过国逻被破取税物而去者不中共伴。若盗贼人不中同伴。若有不信邪见亦不中共伴。如是众多今总说二三。复应思惟。同寺共结伴至道中。若有病痛能相料理不。若先知心必应好者可共去。若未相知可待后好伴。复更思惟。此同行伴。如我心中欲有所作共同不。复应思惟。其人威仪常能摄不。非是懈怠人不。此人于我为利为衰为可信不。可信若共行时为苦为乐。复应思惟。从本已来为有病也为无病也为健不健。或至道中不相舍不。如是筹量进路。是名去者。寺中上座去时。所住房内先自料理。然后应嘱年少比丘。后时当料理此房如我在时。复次上座嘱法。从布萨说戒乃至一切分处是也。如是嘱已。然后出寺去至寺外。复问同行比丘。汝等衣钵乃至一切自随之物无所忘不。复兼诫敕。诸比丘今当共行。汝等时言少语守摄诸根。路中处处若有见者。皆令欢喜发其善心。诸同行下座。闻上座所说诫敕。皆叉手合掌胡跪对曰。如所教敕欢喜奉行。此诸比丘随路行时。下座常应恭敬赞叹上座前后围绕而行。处处若有住止发时。上座应遍看无遗落物不。若有者应语令取。又复上座道中行法。下座在前上座在后。复语诸下座。各自摄心莫令散乱。若道中下座得病。上座应为说法令善心相续。虽有急难因缘不得舍去。道中行时。下座若有难事。上座应助料理。一父母难。二兄弟姊妹难。三六亲难。四国王大臣难。五盗贼难。六野兽难。上座尽其筋力令得脱难。若自力不能者。应到聚落郡县城邑有僧伽蓝处国人所重有德比丘所。乃至笃信婆罗门诸檀越大臣所语令料理。若得脱者善。若不脱应躬自诣国王门前。营理使得解脱。莫使受苦。若比丘非时入聚落。应白和尚阿阇梨语比坐而入。是名入聚落法。非时集会者。除食时食粥时饮甜浆时。是余一切作法事时。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是名非时集。若非时诸比丘集。此中有上座。上座应问诸大德。何故僧非时集。诸比丘答曰。有如此等法事。应当作故集。上座应作羯磨。若白一若白二若白四。是名非时上座集法。复有二种聚会。一众竟夜说经论议。二众默然端坐禅思。复有五日一会法。会时有上中下三众尽集。集已皆敛容整服端身静坐。兼复各相恭敬。威仪法则观者无厌。能生人善心。此是五日聚会法。听者摄心在法更无余缘。若说法者脱有忘误。听众应各自忆之。若无忘误。不中嫌呵言丰义滞。于法及说法者。皆应恭敬如奉帝释。不应自轻及轻法师。于智慧人所说法中不应散乱。定心而听。念念相续莫令有间。听法时内心应立五德。一未曾闻法今始得闻。二已曾闻法还令通利。三断我疑心。四正我所见。五增长净心。是为内五德。此事增一阿含中应广知。闻法有九利益。一生信心。二因信心欢喜。三欢喜爱乐。四舍贪求利养听法无疑。五正见成就。六断无明智慧心生。七断心上缠缚。八于四圣谛中得法眼净。九于五阴中得苦空无常无我观。得此观已内心踊跃。信心转深不可俎坏。得离烦恼证涅槃道受解脱乐。以是义故应至心听法。
法会座中若有上座。应先须臾静坐。静坐竟当自为大众略说少法。说已观此众中。有七能者。上座当自请为大众说法。上座复应观。此法师所说法次第义味及与才辩。此文句不前后颠倒不。义相应不。文及义次第相续不断绝不。并才了了不。所说与三藏合不。复观法师说法称众情不。若所说文句及义不合三藏。乃至言说不了了者。不得讥嫌。上座应当语说法者。可略说法。众中法师众多。皆欲令说。若法师所说文句次第义理亦善。乃至所说才辩了了合三藏经称大众心。上座先应劳谢法师称赞微妙。大众亦应同共赞叹随喜。此座中有笃信檀越。上座应当广为说听法因缘所得利益。令增进善心转固不退。于此座中有比丘。欲为四众说法者。不得直尔而说。先语比坐。比坐比丘复当向上座说。上座不得辄听说法。要先观其所知德行。若必能者上座应当于大众前请其说法。若知才不任默然置之。若有外道来至会中欲坏正法者。上座应当与往返论议而降伏之。如法如毗尼如佛教示其义趣。有如此之德。名会中上座。若说法者。持波罗提木叉。自摄身口意善行三业。奉和尚阿阇梨奉上座。如上文中所说。此人当成就四念处法。于微罪中。生大怖想。应善学如是随顺行法。若我所说戒行。必令前人而信受之。受法以耳听者心缘不散如闻而行。是名为受。我若说慧若说定。若说涅槃应听受之。善摄耳根莫着余音。若我所说必欲令解。
复次说法比丘。先自行阿练若行。复赞叹阿练若行。若我说阿练若行。当摄耳根而善听采。敢有所说必欲令解。乞食乃至三衣说法。说者应自行之。复应赞叹乞食乃至三衣。复教人行亦教人赞叹。若我有所说乞食乃至三衣。应善摄耳而听受用。我今所说必欲令解。复次说法比丘。应当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众若应闻深法当为说深法。应闻浅者为说浅法。不益前人名为恶说。何故不益前人。闻此浅法不欲听闻不求取解。何者名为深法。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缘乃至论涅槃。是名深法。应闻深者说如是法。乐欲听闻思求取解。是名为益。若乐浅者应为说浅。何者是浅法。论持戒论布施论生天论。若众乐浅。为说深不乐听闻。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恶说。浅者为说浅法利益故。名为善说。复次若说法比丘。应知义文句男女之音。复能善巧方便说法。如其所知令前人解。复应善知文句义味次第前后不相间杂。若巧说者乃至微法。能令前人而趣向之。乃至最后行者。所以言最后行者。最后有二种。一者说法最后。名为最后。二者所说法最浅。名为最后。复就人名义。有二种最后。一者如须跋陀罗。最后得道。名为最后。二者如比丘比丘尼。此报身上得阿罗汉。此身亦名最后。复次说法者。欲说法时。应当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众。若比丘比丘尼。应为说持戒定慧涅槃。若优婆塞优婆夷。应为说持戒布施生天乃至清净法。复次若说法者。应除贪心不染心不恶心不愚痴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应慈心喜心利益心堪忍心不动心无惑心。立如此等心应当说法。复次说法者。不应用余缘说法。应故说法。以法重难闻。此法是宝是药能利益人。是以故说。说者应慈心悲心为人说法。乃至一四句能使前人如实解者。于长夜中利益安乐。复作此念。用此次第满足句义。令听众平等得解。复次说法比丘。不应眼见利养而生贪心为人说法。不应怖心为人说法。何以故。若怖心为人说法。令身疲顿兼复所说言不比次音不辩了。若说法不妙义亦难解。若庠序安心为人说法。乃至义味皆亦明了。复次说法比丘。应当次第随顺说法。复应为众说厌患法远离法。当令前人心生欢喜求于解脱速得涅槃。若说法比丘。复应常念观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莫使有绝。何以故。当得十二念成圣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愿得人身。四念生种姓家。五念于佛法中得信心。六念所生处不加其功而得悟法。七念所生处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现于世。九念所生处常得说正法。十念愿所说法常得久住。十一念愿法久住得随顺修行。十二念常得怜愍诸众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圣法。是名故说法。从难得法乃至观身不断绝。说法者所说法也。
若说法众中有上座。观说法者乃至不称众情。上座应语说法者。长老不应作如是说。何以故。有五事因缘。为正法作留难。法不得久住隐没不现。何者为五。一者所诵经文不具足。所习学法不能究尽。所教弟子文不具足。师及弟子。所说不了义亦不尽。二者若学习者尽知三藏。文义皆具所说明了。若不教四部众弟子者。其身灭已法亦随灭。三者若僧中上座为众导首者。不修三业乐营世俗生死中业。其边所习学徒众弟子。不修三业乐营世事。如此徒众能灭正法。四者若有比丘。性戾喜嗔不随人语。闻善闻恶皆生嗔恚。若有国土所重知见比丘。皆舍避去不复往返是灭法之本。五者若有比丘。常喜斗讼朋党相助。共诤形势利养。如此五事能速灭正法。若说法者。语言辩了殊音亦正。所习文句及义皆悉具足。复称众情。如此说者。一切大众皆应称叹随喜。复有五法因缘。能令正法不速隐没。一者所诵习经文句具足。前后次第所有义味悉能究尽。复教徒众弟子同己所知。如此人者。能令佛法久住于世。二者广知三藏文义具足。复能为四部之众如所解教之。其身虽灭令后代正法相续不绝。如此人者。能使正法不坠于地。三者僧中若有大德上座。为四部所重者。能勤修三业舍营世事。其徒众弟子递代相续皆亦如是。此亦复令正法久住。四者若有比丘。其性柔和言无违逆。闻善从之闻恶远避。若有高才智德者训诲。其言奉而修行。是亦能令佛法久住。五者若比丘共相和顺。不为形势利养朋党相助共诤是非。如此五事能令正法流传不绝。是名说法中上座。尔时瓶沙王在楼上。见诸白衣皆相随而去。王问边人。此等诸众欲诣何处。诸臣答曰。外道有说法处到彼听法。王心中自念。彼此俱听。何不诣佛听法。尔时佛在王舍城。王即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外道日日说法。诸白衣辈日日大设供养。弟子意中愿。世尊。月六斋日聚集沙门讲说论议。弟子当作种种供养饭佛及僧兼得闻法。外道自言我法真正。佛若不说法。世人不识正法皆入邪道。如来以是因缘即集诸比丘。比丘集已默然而坐。诸檀越皆来集已。意欲听法语诸比丘。比丘闻已即白世尊。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佛虽听。言说未知说何等法。诸比丘复咨问世尊。
佛言。从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随意所说。诸比丘佛既听说十二部经。欲示现此义复有疑心。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撰集好辞直示现义。不知如何。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尔时佛听说法。时有二比丘。同一坐中并共说一法。如来闻之即制不听。尔时会中复有一比丘。去佛不远立高声作歌音诵经。佛闻即制不听。用此音诵经。有五事过如上文说。用外道歌音说法。复有五种过患。一者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患。尔时瓶沙王笃信三宝。若佛及僧有所须者与欲随意。乃至浴池皆亦如是。瓶沙王晨朝大将人众诣池欲洗。遥闻池中言语诵经音声极高。即问边人。此是何人。从者白王。此是六群比丘。王即止所将侍从不听更前。恐惊动沙门。王住极久。比丘浴犹未讫。王不得洗即回驾还宫。如是展转世尊闻之。即制诸比丘。从今已去听十五日一浴。浴时不听高声大语。是名语法也。
尔时诸比丘聚集一处。意欲系念思惟不乐言说。佛知诸比丘意。即告言。听汝等默然若系念思惟。若默然经行不言定心思义皆亦听之。是名不语法也。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比丘养徒众。主常应方便教授眷属。莫令多求。摄令坐禅诵经修福。于此三业中应教作种种方便。一教多求法。二教莫舍。三教勤作方便而修习学。复应观其徒众。不乐多言不。贪着多言不。于多言中不勤作方便不。复不乐多眠不。不贪着眠不。于眠中不勤求眠缘不。复观徒众。不多爱乐在家不。不贪着在家不。不勤求方便多作在家缘不。复应观徒众。不多乐聚集调戏欢乐不。于调戏中不贪着不。复不勤方便作调戏缘不。复应观其徒。众中谁行如法谁行不如法。若如法者。应加衣食乃至法味数数教授。若不如法者。应语令去。后时脱有改悔心者。还听在众。供给衣食教其法味。是名养徒众法。比丘众主入大众法。应敛容整服端身直视谦言下身恭敬前人。威仪庠序诸根寂静观者无厌。入僧之法应修如此德行。众者四众是。四众中有如法众有不如法众及自己众。如己所行入大众法。皆应教徒众。如此入大众也。是名入大众法。比丘作众主法在众中应观此众。于坐禅经行默念思惟言辞往返论说经义。乐何等法。若乐言辞论说者。随习何经。共论其所习莫违逆之。是名众主法。众中上座应观时人。当乐何法。为乐施论。为乐持戒论。为乐生天论。为乐涅槃论。随众乐何等论应为说之。复应观大众。于空无相无愿法中。当乐何等法。随众中所宜而为说之。是名众中说法上座法。尔时世尊在静房中思惟。当为比丘制戒。因缘如上文中所说。五种说戒亦如上文。比丘至五腊。要诵波罗提木叉使利。比丘说戒因缘如上文广说。一人布萨。二人三人布萨。如上文说。布萨中所作事。皆名羯磨。如上文所说。受安居法。亦如上文安居法。客比丘先语旧住者。若有难缘不听安居。更余处求觅不得强力而住。若安居处好。无檀越可语者。当自立心结安居法。比丘夏安居处。若僧伽蓝中。若别波演中。若树下。应先往看之。有敷具不。此住处无音声恼乱不。无师子虎狼贼蚊虫水等难不。此中可得安隐安居竟不。有石窟石篱不。若有者。彼中有草木。皆应料理除却之。此石窟中复应涂治。如是广应知。比丘夏安居时。应自思惟。此处安居饮食如意不。若病患时随病医药可得不。复观共住者。相随如意得好共事不。同住者可信不。共住得安隐行道不。若共行住坐卧时。不为我作留难不。若病时不弃舍去不。如是筹量众事和合已。然后安居。复观大众中。夏安居时此众中。无有健斗诤者不。不生我恶心恶语不。不能为我作留难不。复更思惟。如世尊说。夏安居要依波罗提木叉。此众中有知法解毗尼解摩得勒伽藏不。莫使我夏安居中脱有所犯欲除灭之无所趣向。又如世尊说。愚痴无所解者。尽形寿不离依止。复更思惟。此众中有僧如父母教训子者不。有名德高远道俗所敬重者。若我犯罪当诣彼生大惭愧求于忏悔。彼上座为怜愍心故。时时当教授令我不生放逸。如世尊说。破僧大恶。如坚涩苦辛无有乐者。此住处众中。无有健斗诤。夏安居中不起破僧因缘事不。当不为我作留难不。如是筹量无留难已。然后受安居。是名欲受安居时筹量法。诸比丘受安居法。先受安居法竟。然后受房舍敷具。房中应当修补涂治。及所坐床皆应一一料理。夏安居中若无因缘不得余行。若为因缘者。若为佛为法为僧为病者。应受七日法出界外。还来此中安居。为饮食利养不得出界外。为钵为衣为药为针毡。得受七日法出界外。尔时钵住王子。于佛法中出家。其父王为塔故大设供养。即遣信唤其子。可来共供养塔。夏安居中不得出行。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为塔故诸比丘听受七日法。七日满还此中安居。诸比丘夏安居法受七日。七日满不中过。七日及夜不来到安居处。比丘夏安居法即失。前衣钵乃至针毡因缘应勤方便。未解者令解。未得者令得。未证者令证。是名受安居法。安居众中上座。应当问大界标相处所。复问失衣不失衣处所。复应问净处所。问布萨处所。说戒说法。差说法人咒愿。差营事人。慰喻营事人。差行筹人。差僧净人。诸比丘出界外。七日十五日乃至一月。白二羯磨教授年少比丘。应当自教语劝人教语。如此等事皆应夏安居中上座所作。复应巡房看敷具。谁如法受用。谁不如法受用。如法受用者。示教利喜赞其所行。不如法者。应谏令忆念语言。长老应如法受用。不如法受用有五事过患。如来制戒应忆念此事。安居中上座法。若中食时食粥时及饮甜浆时。众中上座应唱言。尔许时已过。余有尔许时在。若众中上座。行如此等行者。是名僧父母。亦名僧师。是名安居中上座法。安居比丘自恣时得作一事。一者自恣时说见闻疑罪是也自恣后得作四事。一解大界。二还结大界。解界有二种因缘。一为大水漂标相坏不知处所。二为贼难故诸比丘皆出界外。有此二因缘故须解须结也。三受迦絺那衣。四安居竟受敷具。是事自恣后因缘。众者有四众。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复有四众僧。一凡夫僧。二圣人僧。三惭愧僧。四无惭愧僧。比丘僧者。一二三不成僧。四人成僧。乃至二十人成僧。四人僧者。得作白一白二羯磨。不得自恣。不得受具。不得作阿浮呵那。除此三已。余一切法事皆得作。五人僧者。得自恣布萨。边地有律师得受具。中国不得。中国边地不得作阿浮呵那。二十人僧者。一切法事皆得。十人僧。除阿浮呵那。余一切法事得作。若四人作法事。少一人。法事不成。名为非法作法事。五人作法事处。少一人。法事不成。名为非法作法事。十人作法事处。少一人。法事不成。名为非法作法事。二十人作法事处。少一人。法事不成。名为非法作法事。是名僧事。入僧法。从敛容乃至生人善心。如上文中所说。入僧时用心法。如扫帚扫地。不见是非普起慈心。应如是心入僧。是名入僧法。
入僧中坐法。入僧中时应恭敬上座。自知坐处所。复不得宽纵多。取坐处。若僧中见作非法事欲谏者。恐僧不用其言。可忆识默然而坐。若比丘入僧中时。应筹量僧所作法事。为如法为不如法。与毗尼相应不相应。若相应者善。若不相应者。有同心如法行毗尼者可共谏之。若无默然而坐。是名入僧中事。
若僧集时。众中上座。应观中座下座。威仪坐起如法不。不裸露不。若坐不如法。兼有裸露者。上座应当弹指令中下座知。若犹不觉者。应遣使语之。僧中事上座皆应料理。中座比丘众中坐时。应观上座下座。坐如法不。衣服自覆形体不。若不如法者。应弹指令知。若犹不觉。应语知法人使往语。上座自知时。语下座言。长老自知时。于上座边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名中座法。
下座众中坐法。众坐已定。应看上座中座。坐及衣服如法不。若不如法。应弹指令知。若复不知。亦遣知法人往语。大德自知时。于上中座复应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下座僧中应取水洒地及涂扫令净。僧浴室中应燃火。佛制下座僧中所应作法。皆应作之。是名下座法。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过五十腊已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一切僧所行法应学。学净持戒。净持戒者。一切佛所制戒皆能受持。无微毫之失。故名持戒得净戒净。心戒者。禅戒是也。持心不散得与定合。故名得心戒也。净慧戒者。守持此慧不令散乱得见四谛。名净慧戒。一切人若有信心持戒者。应当作心生如是念。若犯微细戒生于怖心与重戒无异。作如是持戒者梵行清净。所受持波罗提木叉戒亦清净。一切应修身业口业意业令成就善行。乃至能防身口意不作十恶。是名一切人所行法。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诸离车子等设食请僧。有种种美食。僧食过多皆患不乐。耆婆医王观病处药。若得浴室此病可差。复欲令只桓精舍中浴室得立。以是因缘比丘往白世尊。佛听诸比丘作浴室。浴室法。应垒泥作。若土不可得处。用木作之。当以泥涂。此浴室中。一壁下燃火令热。余壁下敷床洗浴。入浴室洗法。随上座须热当闭户须冷当开。下座不得违上座。入浴室洗时。上座应先入取好床洗浴。此入浴室中洗法。因六群比丘佛制也。又一时比丘。共俗人入浴室洗。佛闻之不听。比丘不得与白衣一时浴室中共洗。若有笃信檀越听之。后一时诸比丘。皆裸身入浴室中共洗。各各相视皆生惭愧。因此展转乃彻世尊。
佛言。从今已去不听裸身共入浴室洗。复不得相洗。若一有衣一无衣。有衣得与无衣者淋水。亦得洗之。无衣者不得灌水洗他。若浴室去水远者。听浴室中安池水。亦得凿井。入浴室洗法如是应广知。入浴室洗僧中上座。若见浴室中大热小开户令暂冷。复应为入浴室众僧说洗因缘。洗者不为严身净洁故洗。当为说厌患身法。复为说调伏心法。当生慈心。为令得少欲知足而为说法。复更为说。此澡浴者不为余缘。但欲令除身中风冷病。得安隐行道故洗。是名浴室中上座所作法用。共行弟子共宿弟子奉事和尚阿阇梨。和尚阿阇梨畜弟子法。此皆如上文所说。沙弥法。沙弥得除草净地取杨枝取花果。取来已应白和尚。和尚阿阇梨应当受取受用。沙弥法应知惭愧。应善住奉事师。法中不应懈怠放恣。应当自慎身口卑已敬人。应常乐持戒。莫乐调戏。亦不应自恃才力。复莫轻躁。应知惭耻。复不应说无定乱言。敢有言说应庠序合理。常应自知净不净法。常应随逐和尚阿阇梨读诵经法。一切僧中有所作皆不得违逆。如是广知。共伴行时前行比丘法。在前应回顾看后者。所著衣齐整不。不参差不。不骞缩不。不摄心不。作不威仪行不。若入他家于妙色上不起染心不。若见珍琦异宝不起盗心不。有比丘僧遣比丘到檀越边忏悔。受使比丘到檀越舍在前入。应作如是语语檀越言。此比丘众僧已讁罚竟。可受此比丘忏悔。是名前行比丘法。所以言前行者。受僧使往先入檀越舍语。名为前行。又复同道来时。僧遣此比丘引道在前到檀越处。亦名在前。
后行比丘应成就五法。一行时不应在前而去。二不得远在后。要次后而行。三前比丘若是和尚阿阇梨若是上座。其所言说不得违逆。若问行道诵经所修之业。皆应实答不得藏隐。除得禅得圣果。若前有所说善法。胜者应随喜赞叹。四若有不达忘误处。应语此处所说不合佛意。夫欲语不是处者要屏猥语。五若得如法财。及投钵中所得。皆应为取料理。是名后比丘五德。若比丘为在家人作师。教化作福田者。有五事不得。一不应依此檀越舍止住。二不应系心贪其利养。三不应为檀越总说法示教利喜。应别教转修余法。余法者。布施持戒受八斋法。如是一一说之四不得与在家人戏乐共相娱乐。五不得系心常欲相见。复有五事不得。一若檀越未亲旧处。不得强作旧意而往。二复不得求其形势料理檀越家业。三不得私共檀越窃言。四不中语檀越良时吉日祠祀鬼神。五不得于亲旧檀越处过度所求。比丘应成就五法。当为檀越尊重恭敬。何者为五。一者非亲旧处不应往返。二不自求形势料理檀越家业。三不共檀越窃言令他家中生疑。四不教檀越良时吉日祠祀鬼神。五不过度所求。
比丘入檀越家。应成就五法。一入时小语。二敛身口意业。三摄心卑恭而行。四收摄诸根。五威仪庠序发人善心。是名入檀越舍五法用。比丘有九事一知檀越心不应坐说法。若比丘入他舍时。檀越虽为礼拜。知不实生恭敬心者不应坐。二虽往迎逆。心不殷重亦不应坐。三虽让令坐。知心不实。亦不应坐。四虽请令坐。安不恭敬处。复不应坐。五设有所说。法言及非法言。心不采录亦不应坐。六虽闻有德不信受之。亦不应坐。七若有所求索知有甚多。而少与者亦不应坐。八到其舍时。设有美食不施设之。而办粗食亦不应坐。九虽供给所须。如市易法与。亦不应坐。复有九事。知檀越心应坐说法。一者知有敬心而礼。二知敬心迎逆。三知敬心故请入。四知重心故敷坐处高。五知心受教故。法言及非法言。皆摄受用。六知闻其德生信。七知少难得而更得多。八知先有粗食而更为办细美之食。九知有所欲好心施与。用此九事因缘。知檀越心者。应坐为说法。
比丘若入白衣舍时。如月光喻摄心。若入聚落行时。应卑恭惭愧而行。不应高心放逸无有惭愧散乱而行。摄心之法。譬如人足蹈高山悬岩绝崄方寸之处。念念生怖更无余念。亦如有人于峻极之处临于深渊。但生怖心更无余念。入聚落时摄心不散亦应如此。诸比丘汝等摄心入聚落时。如迦葉入聚落行也。佛问比丘。汝等入聚落。如月徐行不。有惭愧不。汝自忆念心中所念行不。如高岩深渊喻生怖心不。摄身口意不。令放逸不。汝不如深毛羊入荆棘中随着而住不。为六尘利养所牵住不。入聚落时如怖畏牢狱枷锁不。汝入聚落时不生着心。如着弶鹿得脱不。忆念本处不。是故比丘入聚落时。如上种种喻应行。入聚落时如蜂采华不损色香而饵其味。入聚落时。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为其善而行聚落。如世尊说。若有比丘欲入聚落时。生如是念。檀越所有尽施于我。莫与余人。愿多与我莫与我少。愿施好者莫与我恶。心恭敬故施莫不恭敬而与。作是念已入聚落中。所求种种皆不如愿。于所求处皆生退心。愁忧惭愧苦恼不乐。若有比丘。欲入聚落乞时。不作如此念。檀越所有尽施于我莫与余人。愿多与我莫与我少。愿施好者莫与我恶。乃至不恭敬而与。不作此念入聚落时。所得多少好恶如此等。不生愁忧惭愧苦恼之心。诸比丘。迦葉入聚落时。终不生如此等念。不生此念故。于好恶多少一切事中。不生退心。乃至不生苦恼不乐之心。
汝行时恒常 如蜂采花木
所获好恶中 或迟或疾得
如蜂取花味 不坏其色香
仙人行世间 修善亦如是
彼此不相违 正观其过患
应自观其身 好恶作不作
汝敷具有不 家系缚脱未
犹座而自缠 如蚕虫处茧
是故如蜂喻入聚落而行。于六尘不取其味。如空中手无有碍处。入聚落时心无所碍亦应如此。如世尊说告诸比丘。汝等意谓行何等行。比丘堪为檀越家作师范耶。比丘即答佛言。世尊。是诸法根本。亦知诸法次第。亦是大医。唯愿世尊。为我等解说。诸比丘闻已然后得解。世尊即时动手于空。告诸比丘言。此手今空中回转无碍无系缚。诸比丘行世心无碍无系缚亦应如此。若人求财者作心制身然后乃得。若欲求福系心苦身后乃得报。若有比丘。于好于恶心生平等。见他得利如已所得。心生随喜。如此比丘堪为世人作师。诸比丘。迦葉入聚落时。不碍不缚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欲得福者求福。如自已得利欢喜。见他得利欢喜亦复同之。如手空中转无碍无系缚。
若善入聚落 衰利心平等
同梵共入聚 不生嫉妒心
汝所亲识舍 无别亲旧处
是名师行法
比丘入檀越家内所行法。不应调戏。不应自恃憍慢。不应轻躁。不应无忌难所说。不应杂乱无端绪语。不应坐处远故低身就他共语。复不应相逼坐共谈。不应偏蹲危坐。不中大笑而坐。虽执威仪不应示现有德相貌而坐。不应累髀而坐。不应累膝而坐。不应累脚而坐。不应用手左右捞摸而坐。不应动脚不住而坐。不中大瓮器上而坐。不中与比丘尼独静房内而坐。不中与女人独房内坐。不得下处坐为高坐人说法。比丘应一切衰利中常应忍辱。是名入家中比丘坐法。入家中上座比丘法。上座应知时知齐量知己。身知大众知人德行高下。应教诸比丘威仪。应为诸白衣如法而说。教令听法教令读诵。如是应广种种教诸善法。咒愿时到复应咒愿。是名家中上座法。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憍娑罗国有一住处。众多比丘欲夏安居。诸比丘共相议言。我等夏安居中。云何得安隐安乐行道。复共议言。欲得安隐行道者。当共作制。不听有所言说。欲有所须。当用手作相貌索。夏安居竟。诸比丘相随。到世尊所礼拜问讯。佛见已知而故间。夏中得安隐欢乐行道不。诸比丘答世尊言。得安隐行道。佛复问言。汝等共作制限。
答言。共作不语法限。
佛言。此作冤家法限共住。乃至是苦云何言乐。从今已后不听诸比丘作不语制。
是众上座布萨时。若有檀越来。应为说法慰喻。于一座中有比丘。字优波斯那。其性闇钝不习学三藏。兼言辞讷钝。僧聚集时有檀越来。不能为说法不能慰劳答谢。檀越心疑。不知众僧为何缘见慊无所言说。如是展转世尊闻之。告诸比丘。从今已去众集时白衣来者。上座应当为说法慰喻。上座若不能者。当语第二上座。上座若不语得罪。若语第二上座。不用其言。亦自得罪。
比丘行道中。若见同出家人及见白衣。应当问来方所语言。善安隐来不。是名言语法一时有众多比丘在路而行。身体疲极意欲止息。心疑不敢。后时往白世尊佛言。听诸比丘远行之时路边止息。
若和尚阿阇梨有所犯。众僧羯磨驱出。羯磨成已弟子即失依止。若弟子犯事。众僧羯磨成已亦失依止。若弟子和尚阿阇梨语言。从今已去不须我边住。心决定者。尔时即失依止。若明相未现。与和尚阿阇梨别亦失依止。若比丘僧中有所犯事。僧与讁罚。若此比丘求乞一日。假至后日者。上座应听呵责羯磨驱出羯磨发起善心羯磨实示现羯磨覆钵羯磨不语羯磨。如此羯磨忏悔已。后众僧与作舍羯磨。是名放舍法。经行处经行。不得余处经行。坐禅处坐禅。不得余处。行时不中生疲厌心。不中生散乱心而行。若经行处地不平者。应当平之莫令高下。尔时世尊在波罗只国。告侍者那伽波罗。取吾洗浴衣来。得已着衣经行。佛经行时。帝释化作金舍。前礼佛足白世尊言。愿受此金舍经行。尔时佛在毗舍离经行。六群比丘着革屣随佛经行。
佛言。弟子法。和尚阿阇梨前着革屣经行。乃至经行处亦不得经行。况吾前着革屣。吾经行处经行耶。如是广应知。有行摩那埵比丘。众僧经行处经行。佛见之即制。不听有罪比丘清净比丘经行处经行。有比丘露地经行。值天大雨污湿衣尽愁忧不乐。佛闻已告诸比丘。听比丘作经行舍。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露地经行。值天卒风暴雨兼复日热所逼。佛闻此因缘。听诸比丘作经行舍。复于一时比丘尼住处。下座比丘尼在上座尼前经行。憍慢自大无恭敬心。六群比丘尼。见诸下座尼恼上座亦学。故来上座前经行。以是因缘世尊闻之。不听下座比丘尼上座前经行。上座尼经行处。下座尼不得在中经行。有比丘体上生疮。医教治法。用唾涂疮上。烧热瓦熨之。令加脱疮得差。医如此分处。佛即听之。有一时诸比丘。在僧房中新涂治彩画。为寒故燃火。烟熏彩色皆坏。佛闻之不听。若寒者教露地燃火自炙。诸比丘后时白世尊。露地燃火自炙。炙前后寒炙后前寒。不能令温。佛闻之。听房中燃火自炙。但使无烟。诸比丘住处房前巷间。处处小便污地臭气皆不可行。佛闻之告诸比丘。从今已去不听诸比丘僧伽蓝中处处小行。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若木筒埋地中就中小行。小行已以物盖头。莫令有臭。有诸比丘。寒时露洗足。寒切极苦。佛闻之。听用或铜或瓦或木作器着舍内就中洗足。诸比丘所用钵生穿破。破处饮食在中臭不可用。佛听作熏钵炉。若麻子若胡麻子捣破用涂钵。炉上安钵在中熏之。此炉熏钵已竟。好举莫令见雨。
若比丘用神通力在空中住。欲受戒者师及众僧在地。不得受戒。若师在空中。受戒者及众僧在地。亦不得受戒。若僧在空中。师及受戒者在地。不得受戒。师及弟子及众僧皆在空中。亦不得受戒。何以故。空中无齐限可结界故。若比丘夜中着三衣肩上。乘神通向余处去。不失衣也。若衣在地。比丘乘神通在空中。若明相未现。还下足蹈衣边地。不失衣。若明相现。足不蹈衣边地。失衣。何以故。空是界外故。有诸比丘。乘神通空中思欲饮水。佛听饮之。虽听饮水。未知何方而得饮水。若持衣入水恐落水中。若着岸上复恐失衣。佛教令取水时一脚入水一脚在岸上得取水。是名虚空法。气有二种。一者上气。二者下气。出时莫当人张口令出。要回面向无人处张口令出。若下气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令出。然后回来入众。莫使众讥嫌污贱。入塔中时。不应放下气令出。塔舍中安塔树下大众中。皆不得令出气。师前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风出声。若腹中有病。急者应出外莫令人生污贱心。扫地法。不中众在下。不得在上风扫地。食粥法。不得张口哈作声。粥冷已徐徐密哈之。是名食粥法。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诸比丘以上因缘具白世尊。佛唤此比丘问。汝实尔不。比丘白佛。实尔世尊。
佛言。汝犹尚自污其身。况复余人。佛种种呵责此比丘已语言。应当自拥护身。若欲便利时。不得恣意用力放令出声。应当徐徐渐渐令出。上厕去时。应先取筹草至户前三弹指作声。若人非人令得觉知。户前安衣处脱衣着上。若值天雨无藏衣处。持衣好自缠身。开户看厕内。无诸毒虫不。看已欲便利时。应徐徐次第抄衣而上。不得忽褰令露身体。坐起法。不中倚侧当中而坐。莫令污厕两边。欲起时衣。次第渐渐而下。不得忽放。上厕法。一一三摩兜犍度中广明。诸比丘上厕时。坐起处危疲寄。佛闻此已。听行来处安好板。莫令高下不平。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不听诸比丘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尊者迦葉惟说曰。得用石用瓦。昙无德不听也。
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厕户前着净瓶水。复应着一小瓶。若自有瓶者当自用。若无瓶者用厕边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厕用水法。嚼杨枝法。尔时诸比丘不嚼杨枝。口气臭可恶。不嚼杨枝有五过患。一口气臭。二咽喉中不净。三痰癊宿食风冷不消。四不思饮食。五增人眼病。嚼杨枝有五种功德。一口气香洁。二咽喉清净。三除痰癊宿食。四思食。五眼无病。有诸比丘。嚼杨枝时。或就僧坊内。或就众僧净地。或在经行处。或就师前。或大德上座前。佛闻之皆制不听。复有诸比丘。木皮作杨枝。复有诸比丘。嚼短杨枝。即入咽喉中作患。佛亦制不听。杨枝法度。长者一磔手短者四指。弟子法。应晨朝取杨枝授与和尚阿阇梨。迦葉惟说曰。嚼杨枝法。短者四指嚼两指。塔前众僧前和尚阿阇梨前。不得张口大涕唾着地。若欲涕唾当屏猥处。莫令人恶贱。是名㖒唾法。
诸比丘食后须摘齿者。当用铜铁骨竹木苇作。不得令头太尖伤破。若摘齿竟应洗净。莫令有陈宿食使他污贱。是名摘齿法。
诸比丘耳中尘垢满。时佛听用铜铁骨角竹木苇作却耳中垢。
晨起嚼杨枝竟。须刮舌者。佛听用铜铁木竹����作刮。是名刮舌法。
小便法。欲觉知时即应起去。不得耐久住。是名小便法。小便处应安木屐。欲小行时。当着屐屐上。莫令㖒唾小便污上。诸比丘住处。若有老病不堪远上厕者。听私屏处若大瓮若木筒埋地中作起止处。好覆上莫令人见。此行来处上应安好板莫令不净污之。云何名为不行。受具足者名之为行。不受具足名为不行。
云何名为行法人。受具足者名行法人。不受具足名不行法人。是名行法。又行者。佛所听者行。名为行。佛所不听者。虽行名为不行。
云何复名为行。法言是法。非法言非法。轻言是轻。重言是重。是名为行。非行者。法言非法。非法言法。轻言是重。重言是轻。是名非行法。
又复行者。身三业乃至十善业是。不行者。身三业乃至十不善业是。又复行者。八正道是行。八邪道非行。又复行佛所制戒随顺行者。名之为行。不随顺行者。名为非行。是行非行法。第三事竟。略名一切章句。如是应广知。
分类:佛经 书名:《毗尼母论》 作者:佛经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毗尼母论》第08卷
十夜相应法者。若比丘畜长衣。不作净施不过十日。畜长钵不作净施。亦不过十日。是名十夜相应法。半月相应法者。夏安居前一月求浴衣。得衣已要半月着。至夏安居中半月一用浴。若比丘尼犯僧残。二部僧集半月行摩那埵。比丘尼半月中从僧乞教诫法。二部众半月应洗。半月应布萨。比丘夏安居中有缘出界外。远者应受十五日法。为持戒令清净故。名半月相应法。一月相应法者。比丘三衣中若少一衣。求衣财得已。一月中要割截染治缝竟受持。若过一月尼萨耆波逸提。自恣后一月离衣宿。春一月残应求浴衣。浴衣法。长六肘广二肘半。夏安居中所为事。七日十五日竟应求一月。受迦絺那衣法。七月十六日应受。若事缘不及乃至八月十五日故得受。过是不得受。是名一月相应法。
二月相应法者。不剃发极迟。得满二月不得过。是名二月相应法。三月相应法者。三月夏安居竟。应一宿出外。是名三月相应法。四月相应法者。夏四月中用雨浴衣。若檀越施僧四月药令服者。僧即应受用。不得过四月。若外道诣诸僧求出家。应四月令别住观其行迹。不觅僧过故来也。不伪心求出家不。心意调和不。知其行已然后剃发度令出家。
复有四月相应者。四月是冬。四月是春。四月是夏。是名四月相应法。五月相应法者。自恣后满五月。舍迦絺那衣。是名五月相应法。十二月相应法者。受大道人具足戒已。十二月中教授。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然后更有受具足者当为受。未满十二月不得受也。沙弥受大戒已。后更得受一沙弥。沙弥尼受戒式叉摩尼戒二年。不得度沙弥尼。式叉摩尼受具足已得度沙弥尼。比丘尼亦如大僧十二月中教其所应作法竟。后若有式叉摩尼欲受具足。听与受具足。是名十二月相应法。依止法亦十二月竟。得受人依止。不得一时并受二人依止。一岁相应法。即上十二月相应法是。二岁相应法者。若度童女年十八者。受沙弥尼戒。即得受式叉摩尼二年学戒。若女人十岁已有夫主者。度令出家受沙弥戒。满二年后。得与受式叉摩尼戒。复满二年后。得受具足戒。是名二岁相应法。三岁相应法者。一腊比丘得与五腊者同床坐简三岁。是名三岁相应法。五岁相应法者。比丘满五腊。要诵戒令利。诵白一白二白四三羯磨皆令使利。未满五腊比丘不离依止。五种失依止如上说。是名五岁相应法。六岁相应法者。尼师坛满六年应畜。若过不满破应用施人。若着衲得自畜。若不破亦应自畜。若房先已有四边墙上未覆。僧羯磨差人令覆竟。满六年在中住应还僧。不得过也。是名六年相应法。十岁相应法者。比丘满十腊。得为人作和上受具足。得受人依止。得受沙弥。十岁女人有夫主者。受沙弥十戒二年。得受式叉摩尼戒。是名十岁相应法。十二岁相应法者。若比丘有檀越主。欲为僧作房。僧差比丘令营房。房成已十二年在中住。后还僧不得过也。是名十二年相应法。十八岁相应法。度沙弥尼年满十八。受式叉摩尼戒。是名十八岁相应法。二十岁相应法者。童女受沙弥戒。二岁学戒年满。二十得受具足。是名二十岁相应法。一人相应法者。胡床唯得一人坐。故名一人相应法也。二人相应法者。绳床唯受二人。是名二人相应法。三人相应法者。大床唯容三人。是名三人相应法。四人相应法者。若极大床得安四人。是名四人相应法。五相应法者。五正食是。七相应法者。夜中离衣七七四十九弓地一弓四肘。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作床法。一切床脚。除上入梐。下八指。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听用十种衣财作衣。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二十众作阿浮阿那。是名二十相应法。一相应法者。受具足时惟一和上。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受具足时唯二阿阇梨。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受具足时先办三衣。若少不得受具。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无五种遮得受具足。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取欲者语一人。如是展转语第七人。皆得取欲清净。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若有长财。广佛四指长八指。应作净施。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受具时有十人得受具。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年满二十而得受具。是名二十相应法。
一相应法者比丘尼织绳一匝。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不织绳一匝织绳一匝。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织绳一匝不织绳二匝。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四迦罗沙畔是也。天竺国十六铜钱。是一迦罗沙畔。冬天遮寒极重价衣。用四迦罗沙畔作不过。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比丘尼五衣具足得受具足。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七种饭是。是名七种相应法。八相应法者。有檀越请比丘尼食。比丘尼去时晚至。彼中尼多问腊次第。日已逼中食不得足。世尊闻已因而制戒。从今已去比丘尼大众集时。听上座八人问次第余者随意而坐。十相应法者。比丘成就十法。僧羯磨差令作教诫比丘尼师。何者十。一成就波罗提木叉戒。二多闻。多闻者。诵三藏文义皆利。是为多闻。三诵比丘比丘尼经。四口中常说微妙好语。心中起悲语了了可解。五诸根完具相貌殊特人所爱敬。六族姓子若刹利居士婆罗门。七有好才辩为尼说法示教利喜。八为比丘尼所贵重。九于比丘尼三业无失。十若二十腊若过二十腊。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二十腊是。
一相应者。阿练若比丘独在一处。僧布萨日心念口言。众僧今日布萨我亦布萨。二相应法者。二比丘共展转言。长老。今日众僧清净布萨。我亦布萨清净。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三人亦展转相语。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一人白已然后布萨。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边地无僧。通律师五人得受具。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七灭诤是。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比丘尼八敬法是。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比丘成就十法得正说戒。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如上童女说。一相应法者。一比丘自恣是。二相应法者。二比丘展转自恣法是。三相应法四相应法。皆展转自恣是。五相应法者。五人羯磨差一人作自恣者是。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成就七法。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在家白衣笃信三宝成就八非法。僧为作覆钵羯磨。舍八非法已。僧还为舍覆钵羯磨。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不成就十法。不得与人受具。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若比丘三衣不具尽力求索满二十日作办割截缝受持。若不办至三十日得办者割截缝受持。若过三十日不办应作净施。若不净施犯舍堕。一相应法者。二比丘共住。一者命过。在者作是念。此亡比丘物应属我。此人即得。后来者不得。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三人共住。一人命过。二人应展转相语。大德忆念。此物应属我等。二人如是展转。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四人共住一人终亡。三人展转如上所说。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五人共住一人终亡。四人作羯磨分之。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五人羯磨分亡比丘物。四人羯磨施一人。一人还施众。然后得共分之。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恭敬七法。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比丘成就八法。僧应差令发檀越信心忏悔。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有说十人作法事得如法。若说九人十一人不如法。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二十人拔筹。是名二十相应法。一相应法者。若比丘独住。自知有所犯。无忏悔处。应作心忆持。后见一比丘即忏悔。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比丘犯罪已向一人发露。若不除后至众中更忏悔。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比丘犯罪已向二比丘发露。若不除后至僧中更忏悔。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若比丘犯罪。向四人忏悔作羯磨得除。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五种忏悔法是。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比丘成就七法得止说戒。八相应法者。如来见八种过患。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听畜十种粪扫衣。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若比丘欲作新敷具。应用二十两羊毛作。是名二十相应法。中前相应者。五正食九种似食。及余中前相应者是。是名中前相应法。初夜相应者。如蒲桃浆乃至水解浆等。是名初夜相应法。七日相应者。五种药及余药。是名七日相应法。尽形寿相应法者。一山涉子。二识留三留草。四善善。五卢破罗。六胡椒。七姜。八毗钵。九尸罗折勒。十真浮留。十一填力。十二伽伦拘卢喜。如此等众多。是名尽形相应法。养生众具相应者。三衣钵敷具针毡筒盆瓶箧。如是等比丘所须物。名为养生具相应法。钵与人相应者。铁钵苏摩钵如是等众多。是名与人相应法。衣与人相应者。十种衣财如法染治割截得受持。是名与人相应法。敷具相应者。如齐量作。是名与人相应法。针毡筒与人相应者。如上文说。是名与人相应法。乞食相应者。乞食时得食与钵平不得多受。乞衣时檀越虽大有所施。少三衣者取不得过取。是名乞衣相应法。尔时世尊。乞食已还住处。执衣擗揲着一处。是名衣相应法。敷具相应者。如敷具揵度中广明。是名敷具相应法。齐量者。泥洹僧。长四肘广一肘半。是名齐量。钵衣敷具针毡筒行道人房。如是等一切物。如佛说者名为齐量。不如佛语名不齐量。染色相应者。诸比丘衣色脱。佛听染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果。八佉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是衣三点作净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种三点净衣。威仪相应者。所著衣服齐整。乃至不应立大小便。是名威仪相应法。所应差人者。白二白四羯磨差人。先结不净地。次结众僧房舍。后结十界。结大界已当问众僧。何处作净厨。僧所可处结作净厨。后结布萨处。最后结不失衣界。解界时。先解不失衣界。后解布萨界。复解众僧净厨界。次解大界。次解僧房舍界。次解不净地界安杂物处。教授比丘尼。自恣行筹僧使。为四方僧营事。从檀越信心分粥分前食。乃至寺中净人。不听笃信檀越家乞食。作制狂乱失性为尼受大戒。如是等及余未列名者。差人作羯磨。是皆名差人相应法。处所相应者。若塔若衣坏破穿。皆应修补涂治。是名处所相应。和尚住处。阿阇梨住处。众僧住处。僧布萨处。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羯磨净地作食处。若客比丘来到。寺主人应语。不净处。僧房处。结大界处。净厨处。布萨处。不失衣界处。饮水处。是名处所相应法。方相应者。若和上众僧。随师僧向何方。是名方所。又复方者。佛在王舍城中。月尽十五日说戒时众僧皆来集。佛问。汝等从何处来。诸比丘说其方所是名为方。东方有罗睺跋陀塔。南方有处所名多奴。西方有处所。名书毗陀楼陀。北方有处所。名无至罗毗阇。此四处最是边方。通律师得五人受戒。是名方所相应法。国土相应法者。阿槃提国通律师五人得受具足。阿犯干提热得数数洗。亦听两三重皮作革屣着。尔时诸比丘雪山中夏安居。身体剥坏来到佛所佛闻已如此国土。听着富罗复衣。有二比丘。一名乌嗟罗。二名三摩跎。来到佛所白言。诸比丘有种种性种种国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坏佛经义。愿世尊听我用阐提之论正佛经义。
佛言。我法中不贵浮华之言语。虽质朴不失其义。令人受解为要尔时世尊在毗舍离。世俭谷贵乞食难得。诸比丘乘神通力至岂伽国乞食。彼国人恶贱道人。持食着地不过手中。有诸比丘往白世尊。
佛言。虽非手受施心已竟可取食之。是名国土相应法。自恣相应法者。一人心念口言。二人三人四人皆展转相语。五人羯磨自恣。是名自恣相应法。自恣与欲相应法者。有五种与欲。一我与自恣。二我自恣。三为我故作自恣。四手作相貌自恣。五口作相貌自恣。若此五种不成。不名与自恣欲。是名自恣相应法。自恣取欲相应法者。僧差人令取欲。取欲者。若父母病难非梵行难。如是众多难。当与余人令持欲去。与欲法。语持欲去者言。大德忆念我某甲。今日众僧自恣我亦自恣。与众僧清净欲。是名与欲相应法。取欲比丘若未得还。忽大水来及师子虎狼难不得往自恣。出界外自恣者亦得清净。去者亦得清净。是名取欲人自恣相应法。
波罗提木叉相应者。尔时世尊。在静房中作是思惟。今为诸比丘制听集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我若不为制者。新学比丘欲学波罗提木叉者。云何得闻何所修集。尔时世尊从静房起告诸比丘。从今已去汝等当集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欲说戒时先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白如是。名波罗提木叉戒相应法。说波罗提木叉相应者。有五种略说波罗提木叉。文如上说。复有说波罗提木叉相应者。文如上母经中说。是名说戒相应法。布萨相应者。乃至三人展转语布萨。如法布萨者。四人已上一白然后布萨。布萨处下座比丘应扫洒地。是名布萨相应法。欲相应者。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唱净。唱净已今日众僧布萨。有病比丘不来者听与欲遣人取之。是名欲相应法。若有缘与欲无缘应去。与欲有五种。如上文说。取欲人相应者。若取欲有众难不得来取欲者。清净众僧清净。是名取欲人相应。清净相应者。若病不得来自说清净。是名清净相应布萨。自恣中得言与清净欲余欲直言与欲。不言清净。是名与欲清净。取欲者。有难不得去。名清净取欲。是名取欲人清净相应法。上来所说种种制者。比丘经。比丘尼经。摩得勒伽经。增一经。诸干度经。如此等经中推求之。若与五经义合者。应受持莫舍。若不与合者。置而莫行。复应推法。一缘二制三重制。总略犯不犯。要与五种经相应。五经中缘制重制。对而求之。云何名为总。比丘即名一切比丘。是名为总。云何名为略说。初中后说但令义显。是名为略。广说者。若有比丘向比丘说其所解。我从佛边闻如是说。闻此者即不得非其所说。亦不得即取持。此所解与五部经对之。若与经相应者。应语言。长老所说甚善。好自受持莫令废舍。常应为人如是广说。若不与五经相应者应谏之。长老所说不应受持。亦莫广为人说。更求胜解。是名第一广。第二广者。自云。从众僧边闻。亦向他人说其所解。闻者亦如上。不非不受取。五经验之。是名第二广。第三广者。若有比丘自云。从三人边闻。亦向余比丘说其所解。此闻者受不受亦推五部经中验之。是名第三广。第四广者。复有比丘自称。我从二大德比丘边闻如是说。亦向余人说其所解。彼闻比丘受不受亦应如上验之。是名第四广。广有二种。一者广文。二者广义。是名为四广。复更略明应不应义。应者铁钵瓦钵。优伽国钵。优伽奢国钵。毗舍离国黑钵。舍卫国赤钵。钵虽有六种。其实铁瓦二也。是名钵相应钵。不相应钵者。栴檀钵尸舍婆木钵。石钵金钵银钵。琉璃钵玉钵七宝钵。是名不相应。是故言相应不相应也。彼人应此人不应。应者。比丘畜长钵得满十日。不应者。比丘尼畜长钵不得过一日。是名不应。此是彼人应此人不应。尔所人应尔所不应者。若钵破过五缀更求新钵受持者。要四人中白二羯磨受持。三人已下不得。是名尔许人应尔许人不应。齐量应不齐量不应。应者。升半已上至二升半。是名应。不应者。不满升半过二升半。是名不应。以是义故。言齐量相应不相应也。是色应是色不应者。受熏色应。不受熏色不应。是名色相应不相应。
或时应或时不应。应者。若为贼劫水㵱若堕地破若失。如是人者应语父母亲里眷属索。是名应。若不为水㵱贼劫堕地破失。语父母亲里眷属索者。是名不应。是名人应不应。衣相应不相应。应者。十种衣财应。不应者。上色衣锦衣白色衣着须衣。如是等众多皆不相应。是名衣不应。三衣独受持一衣亦不应。乃至头有须钦婆罗衣亦不应。有时中应有时中不应。若为贼急水㵱火烧若忘失。如是时中应语父母兄弟亲里。若不如此不应语求索也。是名是时应是时不应。僧竭支相应者。极短过系腰下一搩手作。法令覆两乳柱腋下。是名相应。不相应者。过限短作不相应。衬身衣者。暮卧时齐咽覆脚。但使莫污外净衣。是为齐量。覆疮衣长四肘广二肘。雨浴衣长二搩手半。净体巾长一搩手广一搩手。净面巾长结卷一肘广亦结卷一肘。净眼巾纵广皆自一搩手。是名此应此不应。尔所人应尔所人不应。应者。四人三人。二人不应。是名尔所人应尔所人不应。或时应或时不应。应者。从自恣后一月中得受迦絺那衣。过是不得受。是名或时应或时不应。有色应有色不应。佛所听者应。佛所不听者不应。是名有色应有色不应。有齐量应有齐量不应。应者。泥洹僧踝上三指应。过是长不应。是故名应不应。行路法。前安居后安居。随向何处好应行向安居处。安居处后有缘乞七日法是亦应行。安居前后一月是亦应行。不应行者。夏中无缘不应乞七日。冬中无缘不应行。是名应行不应行。人应不应者。过度长过度短。有诸难师僧不具。是名不应。应者。不长不短年满二十。无诸难师僧清净具足。是名应。是故名人应不应。房应不应。应者。僧如法施地。地处无诸难。作应齐量。是名应。不应者。僧不如法与地。地处有诸难。作过量所求甚多。令檀越讥嫌。是名不应。此是房应不应。犯毗尼者。七聚犯干度。是此七聚法应一一推其所犯缘。复应推此罪。当云何忏悔而得灭除。复应知起此罪时。初夜竟夜何时中起。复是二夜中起耶。复应更推前食后食昼日犯。所起犯。为因人为因法。初夜所犯者。不应受用而受用是也。夜犯者。比丘为比丘尼说法犯也。二夜犯者。共未受具人过二夜。明相未现不起不出。是名为犯。中前犯者。中前洗足以油涂足入聚落除病犯也。后食犯者。先受人请中食。后更余处受请。不语比座去。是名犯也。昼日犯者。若比丘昼日露处胁着地卧。是名为犯。复有昼日犯者。不着泥洹僧僧竭支。单着袈裟经行。又复弟子与和上阿阇梨。过食取食不中着革屣。是名昼日犯。从法所起犯者。得过人法。不得向白衣说。若同出家人知旧言不相违者可向说。不应向余者说。复有因法犯者。若授前人经若并诵。授经者授前句。受者接后句诵。如此人者不应授经。不并诵者。上座诵前句竟。下座次应诵上座所诵句。若同时诵不得。不得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不得为覆肩覆头。如是等众多不得为说法。是名因法所犯。因人所犯者。长短过度不满二十。有遮法师僧不具亦不清净。非法群品受戒。虚空中受戒。界外受戒。若授十三种非法人戒。受戒不得戒者。一切皆名因人犯也。所犯因六处起。应推六处忏悔。有犯因身起非心口。有犯因口非身心。有犯因心非身口。有犯因身心起。有犯因心口起。有犯因身口心起。有犯因贪欲起。有犯因嗔恚起。有犯因愚痴起。有犯是身口愚痴所害。有犯是身口嗔恚所害。有犯是身口贪欲所害。有犯因身非心口者。初波罗夷故弄阴出精。有犯是不善。有犯是无记。离三衣宿若故以杖手打人等。比丘皆名身犯。从口所起犯者。第四波罗夷。若共女人淫欲心粗浊语若嗔恚心语。若自称叹己身以淫欲供养我。若以二无根谤。若毁呰他种姓形貌。妄语两舌。如是等及余口业所犯者。是名口业所起犯。从身口所起犯者。第二波罗夷。为人行媒。若为房事。此等及余。是名身口所犯。因心所起犯者。如三十事中。金银施主所与。手虽不捉心作己有。语净人持着某处。不语净人言任汝所为。如比丘见他所犯。覆藏不向人发露。是为心犯。身心所起犯者。如上身心所犯是也。从身口心所起犯者。如上身口心所犯是也。从贪欲所起犯者。初波罗夷。故弄阴出精。身触口赞叹己身。如是等是也。从嗔恚所起犯者。第三波罗夷二无根谤是也。从愚痴所起犯者。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谏。如是比皆因愚痴所起犯也。身贪者。初波罗夷身触故弄阴出精。及余身贪所起者是也。口贪者。粗浊语为淫欲故赞叹己身乃至及余。如此比皆名口贪也。身口贪者。如有母子二人出家。子常来供养母。母子各生贪心。母语子言。此是汝本所出处。今还看之有何咎也。子用母言即行不净。是名身口所贪也。如此比众多略说之耳。从身嗔生者。手自断他命。及杖打他。复有比丘共白衣诤。决他谷田中水。令谷得死。如是等嗔。是名从身嗔所生。从口嗔所生者。若比丘语人言。为我断某甲命若遣书。如是等非一。是名从口嗔所生。
从身口嗔所生者。乘嗔心若身若口害他恼他。是名从身口嗔所生从身愚痴所生者。若比丘取床敷卧具。露地敷坐。去时不自举。是名从身愚痴所生。从口愚痴所生者。若客比丘受众僧房舍卧具。去再宿不自来语不教人来语。是名从口愚痴所生。从身口愚痴所生者。若受众僧房舍床敷。去时不教人举不自举。是名从身口愚痴所生。
从身贪所害者。有一比丘名能加僧提。僧差令守寺。后有一小女来至寺中。即捉共行不净。此女年小根坏而死。诸比丘心疑。杀淫于此二处何中犯罪。往问世尊。
佛言。淫边得罪也。是名身贪所害犯也。从口贪所害犯者。尔时白衣疾病而卧。其人有妻颜貌端正。有一比丘往到问疾。语彼妻言。可共行欲事。女人答言。我有夫主不得自从。比丘即为病者说法语言。若作罪行久住于世。后世受罪甚久。若有福德命终即受天乐。何用此恶活为。此病者即因此厌身方便取死。诸比丘白佛。
佛言。此人犯波罗夷。是名从口所贪犯也。从身口所染害者。即身口贪是也。尔时有优婆夷苏毗耶。语比丘言。若共我行欲者。不净欲出时应舍起去不犯。比丘即用其言共行欲。谓为不犯。如是展转世尊闻之。
佛言。此是身口所贪犯也。又复身口所贪犯者。有一比丘为弟子受戒。白四羯磨受戒已。不为说戒相。直舍来向寺。弟子在后见其本二。问言君何所作。
答言。师将此中受大戒。妇即语言。持戒日长。今因便相见可共行欲。夫即用妇言共行不净。此人所以行不净者。不识戒相故尔。佛闻已制戒。从今已去受戒已。即为受戒者说戒相令知。是名身口所贪犯也。身嗔恚所害者。乘嗔心手自断他命。是名身嗔心害犯也。口嗔害犯者。遣使杀人。是名口嗔害犯也。身口嗔恚所害者。身自杀口语人杀。是名身口嗔所害犯也。身愚痴所害者。若属他木。若果若树。不语主辄取。是名身愚痴所害犯也。口愚痴所犯者。若有比丘。见比丘所作不是。语言。长老此所作不如法。不须重作。答谏者言。我不用大德语。当更问有智慧者。此名口愚痴所犯也。复有口愚痴所犯者。众僧说戒时语言。何用说此微细戒为。此亦是口愚痴所犯也。
复有人僧说戒时作如此语。汝等所说我等数数闻。他何须重说也。此是口愚痴所犯。
身口愚痴所犯者。若二三人教一人令杀。去者言可尔即往杀之。是名身口愚痴所犯也。不善犯者。是凡夫人故作所犯。及学人故作所犯是。何者犯是无记。凡夫人非故心作忘误作。学人及阿罗汉忘误作。名为无记有犯。忆念忏悔者。若知而故作者重。若愚痴不解作者轻。重者若一人前若众僧前忏悔得除。轻者心念口言除也。此是犯突吉罗恶口罪也。一切不善无非突吉罗。
突吉罗者。皆名恶作也。死人未坏尸上取粪扫衣。穿墙壁出死尸置外尸上取粪扫衣篱上有衣谓粪扫衣取。皆轻。心念忏悔即除。是身所犯。若有所犯。说戒时至不得忏悔。当自忆持说戒竟然后忏悔。有忘误犯者。心念自责灭也。心念自责灭者。众学中不故作者是。故作下者。一人前忏悔者。是名轻也。故作中者。自性偷兰。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是名中犯。一人前悔也。重者。十三僧残。僧残边偷兰。波罗夷边偷兰。此是忏悔中重者。不可悔者。四重突吉罗波逸提偷兰。此罪不可悔也。若比丘共诤欲除罪者。先共斗者忏悔。如草敷泥上令人过不污。共和合忏悔。覆恶上得生善。然后悔所犯也。阿浮呵那忏悔。如上文所说灭斗诤言讼毗尼者。相打恶骂。是名为斗。诤者。朋党相助。是名为诤。言者。彻断事官。故名为言。讼者。各说事理是非。名为讼也。斗有三种。善不善无记。复应推诤缘因何而起。云何忏悔而得灭也。此诤为初夜起中夜起后夜起。为前食起后食起中后起。为二夜起。为因法起。为因人起也。因初夜起者。此初夜浆。或言过初夜中饮。或言不中乃至长短非法群品受具。或言得或言不得。因是起斗。如是一切皆如上犯毗尼文中说。此诤缘根本有六分别十八。何者为六。一者嗔恚。二者恼害。三者幻伪。四者悭嫉。五者见取。六者边邪二见。嗔者。面色变异令人可怖。恼害者。能害他令恼。幻伪者。心不真实诈作虚事。是名幻伪。悭嫉者。贪前物不欲与人。名之为悭。嫉者。见他所得生恼。是名为嫉。见取者。取已所见为是。他见为非。是名见取。边见者。见续为常见灭为断。邪见者。谤无因果。是名六处所起。何者十八种分别。上起从法非法乃至说非说。十八种上起斗。是名诤根本聚也。此斗聚有二因缘灭。一者人现前。二者推求所起处。如六群比丘住舍卫城。向阿梨跋提河上浴。脱衣着岸上。后迦留陀比丘来。脱衣着六群衣上。出来不审谛。着六群比丘衣去。六群谤迦留陀盗衣。即屏处为作羯磨。迦留心疑往白世尊。
佛言。汝取衣时作何等心取。迦留言作已想取。
佛言。若如是者不犯盗也。因此即制。从今已去要具二缘。一推其缘。二人现前。然后作灭毗尼。是名灭诤毗尼。断烦恼毗尼者。此毗尼断欲界色界无色界见谛修道使缠。是名灭烦恼毗尼。使者。随逐行人不令修善。是使义。久来所习难舍。是使义。能使人沉没恶道。是使义。系缚行人在生死中。是使义。能使人受身相续不绝。是使义。不断烦恼是使义。怨家是使义。方便不舍是使义。作恶不断是使义。十使者。见使疑使戒取使欲染使恚使色染使无色染使无明使慢使掉使。缠者。无明缠嗔恚缠懈怠缠睡缠掉缠悔缠疑缠自贪己物缠复贪他物缠。从是生斗诤竞讼。因此后生害心。缠缚行人不令解脱。是名缠义。又复缠者。我见缠疑缠戒取缠欲缠恚缠悭缠嫉缠无明缠慢缠掉缠。此十缠即是十结。是故名缠。欲界所摄十二居止。色界二十二居止。无色界四居止。见谛所断。身见戒取疑。何者修道所断。薄欲界贪欲嗔恚无明。得斯陀含果断欲界贪欲嗔恚无明尽。得阿那含果。断色无色界贪欲无明尽。得阿罗汉果。此所起烦恼应推求。何处起何处灭。起处者。于结使起处。生贪着染心。能生一切烦恼。何者结使起处。眼见身色生爱着心。计以为常亦计我。乃至意法亦如是。外六尘中六识内六触。六受六爱六觉六观。乃至五阴十二入四大识眷属。观此以为我以为常。因此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上起我起常故。能生结使一切烦恼。凡有五百故言一切也。是名所起处聚。灭聚者。于烦恼起处法中。生过患想。眼见身色乃至意法。作无常无我观。识眷属。作无常苦病痈毒箭在身空无我观。作此观已。能断一切烦恼。是名灭聚处也。欲断烦恼要作五种观行。无常行苦行无我行寂灭法。空行。无常行者。念念不住病坏所加。是名无常。苦者。如痈如病如箭入心如物坏生苦。是名苦行。空者。观我我所皆如幻化无有实法。是名为空。无我行者。观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无常苦二行总观一切有漏法。空无我二行。通观有漏无漏法寂灭义。无有生死变易。故名寂灭法也。是故行者。常应系心在五行观也。所观境界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乃至作六念处观。及寂灭法身念处。安般念处乃至四无量心念处。食不净想乃至断想。杂阿含中应广知。若作骨想坏想。从足至顶作不净观乃至散灭想。此是心所缘境界。若住三空中。随用何门观而断结使。是名住三解脱门。若行人住地中时。应观六地。一者白骨观地。二者性地。三者八人地。四者薄地。五者离欲地。六者已作地。是名住地。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是故言。此等断故得果。以果分别于人。得须陀洹果故名须陀洹。得斯陀含果故名斯陀含。得阿那含果故名阿那含。得阿罗汉果故名阿罗汉。是名断聚集处。比丘毗尼受具足者。或应或不应乃至齐量。或应或不应或听或不听。应齐量听不应不听。有犯不犯。如法者不犯。不如法者犯。如此次第应推。钵乃至房。应不应如上文所说。一切受具足人相应者。钵囊革屣针筒禅带袈裟钩纽绳腰绳盛眼药筒药����药器头上帽水漉。如是等物有应不应。是名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者。受具足比丘尼或应或不应若齐量者不犯。不齐量者犯。亦应次第推钵乃至房。若诸比丘尼得钵。即日受持一。余者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泥洹僧僧竭支如上说。覆疮巾如上说。浴衣如上说。衣乃至房。如比丘经中说。式叉摩尼得自取食。今日取明日得食。余者皆如大比丘尼法学。是名比丘尼毗尼。少分毗尼者。比丘有二百五十法。比丘尼有五百法。式叉摩尼如大比丘尼法。但除自取食食取已至明日故得食。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各自有戒。皆是其人毗尼。是名少分毗尼。一切处毗尼者。一切净持戒净心戒净慧戒应当学。一切微细戒尽应如重持之。乃至究竟令梵行。波罗提木叉戒使得清净。一切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应随顺行正见乃至正定。优婆塞优婆夷。应当除其邪淫。乃至远离杀生邪见。是名俗人戒也。推求所犯轻重聚。及起处缘可灭不可灭经。
分类:佛经 书名:《毗尼母论》 作者:佛经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毗尼母论》第07卷
犯罪凡有三种。一者初犯罪缘。二者因犯故制。三者重制。云何名缘。
尔时世尊在修赖吒国游行。迦兰陀子修提那。为续种继后故作欲心。与其本二行欲。因此初犯。佛集诸比丘。是名为缘。云何名为制。若比丘行非梵行。乃至畜生。犯波罗夷不共住。是名为制。云何名为重制。
尔时世尊在毗梨只国。有一毗梨只子出家。后不乐道常思念欲事。归家即共其本二行欲。行欲已讫即生悔心。制本住寺。向诸比丘说所犯事。诸比丘闻已往白世尊。佛告诸比丘。初入犯波罗夷。如毗舍离林中乞食比丘。此是重制。
尔时尊者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顶礼佛足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若有人于畜生边行淫。此为犯不。佛告优波离。初入亦犯。优波离复问。非道行淫为犯不。佛言初入亦犯。初入犯因缘。如律中广解。
重制有二种因缘。一者急二者缓。急者。乃至畜生与人同犯。是名为急。云何名缓。若有比丘欲舍道还俗行淫者。听舍戒还家。若后时还乐在道者。听出家与受具足。是名为缓。如难提伽比丘犯重。听忏悔在大僧下沙弥上。此亦是缓。譬如国王有犯罪者一者急二者缓。重制中亦如是。一缓一急。是故三处得决所犯事。
复有三处决了非犯。一者缘。二者制。三者重制。缘者。佛未制戒时初犯者此是缘。制者。初犯者制不犯戒。是名为制。重制者。若比丘比丘尼不得自在。为强力所逼强。共行欲不受乐者不犯。是名重制。是名三处决断不犯。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世尊在王舍城。陀腻加比丘不与取。瓶沙王所护材木。如来欲令后比丘更不作过患。以此事故集诸比丘。是名为缘。若比丘若空地若聚落不与取犯波罗夷。是名为制。若自取若为他外逻教取若遣人取。是三处不与取犯波罗夷。是名重制。若他所有不作他想取犯突吉罗。此亦重制。一切所犯。如此三处决了应广知。
重制复有二种。一者急二者缓。急者。乃至草木小叶他物不与不得取。是名为急。缓者。若他物不作他想取。是名为缓。是名三处决断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如上说。制者。初未结戒时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他物他想不取。乃至不起盗心。是名重制。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有比丘住跋裘河边。起不净想厌患此身。以衣钵雇比丘相杀。如来欲断如此恶因缘故。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若比丘断人命。得波罗夷。不应共住。是名为制。重制者。从受母胎乃至老时断人命者。皆得波罗夷。是名重制。
复有重制。若人病求欲自杀。比丘若自与刀。若教人与刀。若自与药。若教人与药。如是等众多方便。皆名重制。重制有二因缘。一者急二者缓。急者。一切不得杀乃至蚁子。是名为急。缓者。若人作非人想杀者不犯。是名为缓。此是三处决断所犯。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初未制戒时作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于一切众生上不起杀心。是名重制。以是义故。名三处决断不犯。
复有三处决断。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世尊在毗舍离跋裘河摩帝寺。诸比丘为乞食故。故妄语。如来断此因缘。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若比丘自称得过人法。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应共住。是名为制。重制者。自称得身念处。乃至自称言得果。是名重制。重制复有二种。一急二缓。急者。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是名为急。缓者。若欲故作妄语。语不成令人不解者得偷兰遮。是名为缓。是名三处决断所犯。
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即如上说。制者。初未制戒时所作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如增上慢比丘。实未得道。闻边人说其得道。意谓实得。后翘勤不已。得阿罗汉果。知其本谓得者不实。心疑问佛。佛言不犯。是名重制。此是决断三处不犯。如是乃至众学。皆以此三法推可知。
复次应推缘。一钵二衣三尼师檀四针筒五道行人六人七房。钵缘者。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王舍城有一长者。其家中有大栴檀木作钵。乃至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应畜栴檀钵。是名为制。重制者。不应为诸白衣现神通力。是名重制。复有重制。比丘不应畜木钵石钵金钵银钵宝钵珠钵。不应架上安钵。不应泥团上安钵。乃至不应湿钵置钵囊中。此杂犍度中广明。是名三处决断犯。不应坐钵上。不应卧钵上。不应钵中盛水洗手足。一切处不应用。除病。不应用钵除粪。不应不爱护钵。敬之如目。除病。是名三处决断犯。
复有三处。应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诸比丘白佛。我等应当畜何等钵。是名为缘。制者。听诸比丘畜笼口钵更竖钵。是名为制。重制者。听诸比丘畜铁钵苏摩钵乃至赤钵。皆应畜之。是名重制。复有重制。若钵挂肩腋下使破者。听作筐盛之。若苏摩钵破者。劫波缕麻缕缀之。乃至用落沙胶之。若铁钵生穿破。应打铁令薄补熏受用。长钵不应过十日畜。钵破未过五缀。不应舍更求余钵。比丘尼得钵。即日作净施。不应过夜。此亦是重制。
衣缘者。一缘二制三重制。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六群比丘畜上色衣。佛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听畜上色衣。是名为制。重制者。不得畜锦衣白衣。不听畜有须衣罗网衣。是名重制。又复不听裹头行。又复不听畜革行缠除因缘。不得用僧伽梨裹木新面牛屎草土。不得脚蹑僧伽梨。不得揲僧伽梨敷坐。不得衬身着僧伽梨。不得不爱护僧伽梨。如自护其皮。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所犯。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有诸比丘。白佛。我等应当畜何等衣。是名为缘。制者。听诸比丘畜粪扫衣。是名为制。重制者。听畜十种乃至粪扫衣。又复比丘畜长衣不过十日。若有水火盗贼失衣者。有檀越大持衣来施。得受三衣不得过取。比丘得新衣。应作三点净。若比丘衣破听着衲。是名三处决断不犯。尼师坛。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六群比丘畜尼师坛。长广过度。佛因是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若诸比丘畜尼师坛过量。是名为犯。齐量者。长二修伽陀搩手半。广一修伽陀搩手半。重制者。不应畜上色尼师坛锦尼师坛帛尼师坛革尼师坛。不得用尼师坛裹木柿奈乃至裹土。护尼师坛法如护身皮。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如佛齐量作。是名为制。重制者如佛度量作十种袈裟。衣财中染作袈裟色亦得作。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不犯。
针筒。有三处决断。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针筒工师。信心三宝请众僧。常施针筒。常施不已。贫不自活。佛闻已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听比丘畜骨牙角针筒。是名为制。重制者。有诸比丘用上色作针毡。锦帛革作针毡。佛不听用上色乃至革作针毡。是名重制。此针毡筒。应好秘密藏之。不听与白衣持行。何以故。有一比丘。共贾客同路而行。尔时比丘语贾客言。我有因缘须下道行。可为我持此针筒去。须臾相及。道人去后。持直百千两价金珠着针筒中。道人来还。与针筒不语令知。至税处过已。还唤来捡挍。税主针筒中得此宝珠。种种呵责道人。极受苦恼。佛闻之制曰。从今已去不听与白衣持针筒行。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所犯。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云何名缘。缘者如上说。制者。如初未制戒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用铜铁铅锡竹苇木泥石作针筒听畜。复听比丘用十种衣裁作针毡受用。是名重制。此是决断三处不犯。
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六群比丘常行诸国。夏时或值天雨水涨漂失衣钵。或伤众生乃至践蹋生草。诸檀越慊言。外道持戒者。畏伤杀众生。夏犹不行。况佛弟子慈心者冬夏所求无有厌足。鸟依林树。野兽依山。皆有住时。云何比丘无暂时息。以是因缘世尊闻之。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不听比丘夏安居中行。是名为制。重制者。有一比丘。夏安居时。结安居已无缘而出。夫安居法。结安居竟。不得无缘而出。如婆难陀释子杖头挂毛毳而行。皆不听也。
又如六群比丘。共比丘尼同路而行。复不中共盗贼同路而行。乃至不得如婆难陀释子擎宝盖着道而行。复不得挂钵络幢头而行。一切行路中所不应作。如是应广知。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若不及前安居。及后安居者。此亦不犯。复非无缘出行。此亦不犯。复有比丘。受七日法出到家中。知日尽欲来。母不听之。过七日已作失安居想。往白世尊。
佛言。若心决断欲来。母不听者不失安居。若比丘夏安居竟。应移余处住。若有缘。不得去者不犯。若无缘。安居竟出外一宿还来亦不犯。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不犯。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中有童子十七群。最大者年十七。下者十二。上富者。有八十亿万钱下贫者。有八十万钱。此童子中。一者父母所爱。字优波离父母生念。我唯有此一子。我百年后。云何得令此子长命老寿无苦常得安乐。意欲令学书诵经。恐复眼劳受苦。若欲教画。恐立久脚疼。若教天文算计。恐劳身心。又复思念。沙门释子常处闲静志求无为。此乃是大乐。可安着沙门中。复有十七群童子。是其伴侣。数数来唤相随出家。于是父母放令出家。师即为受具足戒。但年小昼二时食。夜未晓复啼索食。佛以天耳闻其啼声。即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年满二十听受具足。是名为制重制者。年未满二十而不得受戒。复有十三种人受戒不听。于十三种中。若受一人戒。知不应与受戒。而与受戒者。受戒师亦有所犯。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如上说。制者。如未制戒前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年满二十与受戒不犯。若不知年未满二十。受戒者亦不自知。与受戒不犯。有一沙弥。年未满二十受具。心中生疑。为得戒不。往白世尊。
佛言。听汝数胎中年。若不满者听数闰月。若复不满者。听数十四日布萨。数十四日布萨复不满。佛问诸比丘。此人得阿罗汉果未。诸比丘白佛言。实得阿罗汉果。佛语诸比丘。此是上受具。若如此者。虽未满二十得具足。不犯。如耶输陀善男子等受戒得戒不犯。乃至珊阇耶伽优婆提舍拘律陀等。二百五十人及余人等受戒得戒。是名重制。此是三处决断不犯。
复有三处决断所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尔时世尊在王舍城。听阿罗毗比丘作私房。此阿罗毗比丘作房广长。所须甚多求索非一。此比丘住处村舍诸人。遥见比丘皆避入舍不欲相见。佛闻此因缘集诸比丘。是名为缘。制者。比丘无主私乞作房。应量作若过犯僧残。是名为制。重制者。如尊者阐陀私作房。从王索材。王言自恣听取。即伐路中一切人所贵重树。世人慊言。云何比丘无慈心断树生命。佛因是制戒。私作房不得伐路中大树。是名重制。
复于一时。世尊在拘睒弥国。阐陀比丘私作房。用有虫水和泥作房。作房竟有余长泥。尽取����在房上。房即崩坏。佛因此制戒。不听私作房伐路中大树。不听用有虫水和泥。不听����泥着屋上。是名重制。
尔时尊者罗睺罗。在那罗伽波宁。有一檀越笃信三宝。于尊者罗睺罗边生恭敬心。为罗睺罗私起房。作房竟即请罗睺罗受用。罗睺罗数时受用。舍向余方教化。房主复用此房施多人。罗睺罗后时来到。闻已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佛教罗睺罗。汝到檀越边问之。檀越见我身口意有何等过。檀越答言。不见有过。罗睺罗还到佛所。具说檀越之言。佛因此即集诸比丘。或有施如法施如法受如法用。或有施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檀越。自出意作房施一人。若后时转施与众多人。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人自意作房施与一人。后时转施与众僧。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出意自作房施众中一人。此众后时分作二部。若回此房与一部。是名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若有檀越自出意作房施众多人。后时转施一人若转施大众。此皆不如法施不如法受不如法用。如法者。若施一人一人受用。施众多人众多人受用。施众僧众僧受用。若僧分作二部。施一边一边受用。是名如法受用。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所犯。
复有三处决断不犯。一缘二制三重制。缘者即如上说。制者。如初未制戒时所作不犯。是名为制。重制者。若众僧示作房处。所作齐量无诸妨难。若复作塔为僧作房舍不犯。是名重制。王舍城中有檀越。为僧起六十口房。皆不犯。是名重制。此三处决断不犯。一切不犯者。顺佛教而行是也。犯者。违佛教行是也。比丘法。佛所听者应作。佛所不听不应作。如初中后亦如是。云何名毗尼。毗尼者。凡有五义。一忏悔二随顺三灭四断五舍。云何名为忏悔。如七篇中所犯。应忏悔除。忏悔能灭。名为毗尼。云何名为随顺。随顺者。七部众随如来所制所教。受用而行无有违逆。名为随顺毗尼。云何名灭。能灭七诤。名灭毗尼。云何名断。能令烦恼灭除不起。名断毗尼。云何名舍。舍有二种。一者舍所作。二者舍见事。舍作者。十三僧残是也。就十三中。九事作即成不得谏。四事三谏不受。僧为作白四羯磨。罪成。成已若白三羯磨悔事不成。如此十三名舍作法。见者。如阿梨吒比丘说言。我亲从佛闻。行欲不能障道。舍是见故名为舍也。此二种名舍毗尼。总有二种。一可发露。二不可发露。可发露者。比丘十三僧残。比丘尼十九僧残。六三谏此有羯磨可除罪。名可发露。不可发露中。尼有一事可三谏。如比丘犯罪。僧羯磨摈出。有比丘尼。常来佐助言语比丘尼。比丘尼谏言。此不须佐助。乃至三谏不止。僧为作白四羯磨。至三羯磨时悔者罪犹可除。至第四羯磨。事成。不复可除。是名不可发露。如是比丘四。比丘尼七。皆无谏也。是名舍毗尼。此五总名毗尼义。云何为犯。犯有二种。一者犯重。二者犯轻。犯重者。欲作恶时烦恼火盛。能烧善心令灭恶事得成。名为烧义。成恶事已后改悔时。心生苦恼善心炽盛。能灭恶心。亦名烧义。犯轻者。起烦恼心微。随犯微罪灭微善心。不得自存名为炙义。后改悔时。起微善心炙小恶心。亦名炙义。
云何名犯。能使众生轮回三有。名为犯义。云何复名犯。所不听作而作。名之为犯。
云何名犯。犯所持戒。所犯受果。不可贪乐。故名为犯。
云何复名为犯。过患苦恼触逼切身。皆名犯义。能断善法。名为犯义。又言犯者。人及六欲天四禅四空三界中所作不善。皆名为犯。又言犯者。嗔心现前。名为犯。又烦恼染心。亦名为犯。又复犯者。烦恼在道中增长。名为犯义。又烦恼满足。亦名犯义。
云何烦恼名为犯义。如器中着水然火。溢出烦恼火。能令身口放逸。作不善业。是名为犯。又复犯者。七聚法中所不应作。作者皆名为犯。何故名波罗夷。波罗夷者破坏离散名波罗夷。又波罗夷者。为他刀槊所伤。绝灭命根。名波罗夷。佛法中波罗夷者。与烦恼共诤。为恶所害。名波罗夷。又复波罗夷者。为三十七住道法所弃。为四沙门果所弃。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一切善法所弃者。名波罗夷。
又波罗夷者。于毗尼中正法中比丘法中。断灭不复更生。名波罗夷。世尊说言。有涅槃彼岸。不能度到彼岸故名波罗夷。波罗夷者。如人为他斫头更不还活。为恶所灭不成比丘。名波罗夷。尊者迦葉惟说曰犯最重恶。于比丘法中更无所成。名波罗夷。又波罗夷者如人犯罪施其死罚更无生路。犯波罗夷永无忏悔之路。于比丘法中更不可修。名波罗夷。如人欲到彼岸。愚痴故中道为他所诳而失彼岸。于佛教中。为烦恼所诳。失涅槃彼岸。是名为堕。
恶中淫欲最 不与取为最
断人命为最 过人法亦最
于善中翘勤 最能方便断
背舍诸功德 是名波罗夷
虽假着法服 入僧次而坐
与梵者超隔 故名波罗夷
受他施济命 行非功德器
能劫国土贼 是名波罗夷
云何名僧残。僧残者。所犯僧中应忏悔。不应一人边。乃至二三人边不得忏悔。众中忏悔名为僧残。一切比丘所忏悔事。皆应僧中。僧为作是名僧残。又言僧残者。残有少在不灭。名为僧残。又复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如二人共入阵斗。一为他所害命绝。二为他所害少在不断。不断者若得好医良药可得除差。若无者不可差也。犯僧残者亦复如是。有少可忏悔之理。若得清净大众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无清净大众不可除灭。是名僧残除灭罪法。教令别住。行六日行摩那埵行阿浮呵那。行阿浮呵那得清净竟。于所犯处得解脱。得解脱起已更不复犯。是名僧残。
云何名为波逸提。波逸提者。所犯罪微故。名波逸提。又复波逸提者。非断灭善根罪枝条罪。名波逸提。又复波逸提者。如被斫者少伤其皮不至损命。波逸提罪亦复如是。此罪伤善处少。名波逸提。
云何名为波罗提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者。犯即忏悔。数犯数悔故。名波罗提提舍尼。又复名波罗提提舍尼者。忘误作非故心作故。名波罗提提舍尼。
云何名为偷兰遮。偷兰遮者。于粗恶罪边生故。名偷兰遮。又复偷兰遮者。欲起大事不成。名为偷兰遮。又复偷兰遮者。于突吉罗恶语重故。名为偷兰。一食人肉偷兰。二畜人皮偷兰。三剃阴上毛腋下毛偷兰。四用药灌大便道偷兰。五畜人发钦畔罗偷兰。六裸形行偷兰。七畜石钵偷兰。八嗔恚破衣偷兰。九嗔恚破房偷兰。十嗔恚破塔偷兰。是名自性偷兰。突吉罗者。名为恶作。犯身口律仪名为恶作。恶语二种。一者妄语二者非时语。非时语者。释摩男释子作平等心持药布施众僧。六群比丘谤言。好者与上座恶者与我等。施主答言。我当市上更买好药与尊者。六群比丘谤他故名恶语。所说不当时。名非时语。
应初夜受用者。一甘蔗浆。二水和甘蔗浆。复有八种浆。一庵罗果浆。二瞻波浆。三拘罗浆。四咒提浆。五元提浆。六舍林毗浆。七破楼尸浆。八蒲桃浆。如此等浆气味未变。至初夜得饮。变不得饮。二日二夜相应者。受具足人。与未受具足者共宿。至第三夜。具足者明相未现时应起坐。复有二夜相应者。若犯罪者应发露别。住别住处有畏难不得住者。听二夜覆藏。复有二时相应法。初夜时后夜时。应翘勤坐禅经行。何故不劝三时。行者中夜一时以自消息。是故不得教竟夜行。所以劝初夜后夜者。欲令行道不懈。是名二时相应。
夜应作者。夜中露地得卧昼日不得。欲晓时还入房中眠卧。若夜中经行时。为热故不得具着衣者。直被袈裟得经行。若竭支大者。不着泥洹僧袈裟亦得。着革屣取水与人若池边取水。夜得昼不得。中前所应者。从明相现至中。此时中应食无犯。有中所应食。五种正食是。非余不正食也。不正食中前得数数食。中前入聚落食法。若无檀越请。不语比座得入聚落乞食无过。若受请者。不语比座去有过。何以故。如拔难陀释子。处受请不语比座。晨朝向一受请处去。后更余处请檀越来至。唤拔难陀兼唤余比丘。比丘待拔难陀。日时已过不得中食。以是因缘佛制。比丘有请处。应语比座令知。中前病比丘得食粥。复有中前应入聚落。不应语比座。为佛为法为四方僧为塔为病得入聚落。
共行弟子一切入聚落。皆应白和尚。若有比丘。入聚落见檀越者应语比座令知。
后食者。食已竟后更得食。日时未过作残食法食。是名后食。病者。后食得数数食无过。看病者。作残不作残皆得食后食。若有檀越请应语比座。若无檀越请不语无过。若比丘昼相应夜不相应者。教授比丘尼时。昼日应教夜不应教。
若比丘尼受教诫法。十五日语教诫师。若即得白僧者。十五日暮尼得布萨。若昼日僧不集不得白僧者。至暮布萨时当白僧。得教诫已至十六日。比丘尼教诫师边取教诫。取教诫已即得布萨。若十五日比丘尼就大僧中受教诫。僧集时即乞教诫。更不须后时来乞。若比丘尼。比丘尼僧中受具足竟。即昼日大僧中受具足。不应夜来也。
若比丘尼得长钵。即日施人及作净施。至明相未现不犯。
若比丘尼得所用器听畜。十六种器中各畜一。若长者亦即日施人及作净施。至明相未现已来不犯。复有昼日相应者。若比丘贪乐坐禅。坐处无有依止师。依止师住处但使一日得往还。遥依止不失。若两寺相去一日得往还。若有守僧伽蓝者。亦得遥依止不失。若比丘同布萨结大界处。极远听一日往还结大界。是名昼相应法也。昼夜所应作法。受具布萨自恣与欲与清净欲自恣欲受安居受功德衣受三衣不离宿。是名昼夜相应法也。复有二日二夜相应法。受具足人与未受具人。二日二夜同宿第三夜受具者。明相未现时应起坐。若客比丘到他寺上。请房舍卧具受已。不语旧住者出外再宿。至第三夜明相未现时。若自来若遣人来。语旧住者善。若不语至明相现得罪。
若比丘在军中再宿。至第三夜明相未现时。若有时。可与相识者别。若无时。直去出军外明相现不犯。若与相识者辞知不放者。可直去不须辞也。是名二日二夜相应法也。
三夜相应法者。受具足者。与未受具足者。三夜同房。至第四夜明相未现时。未受具足者应出界外。若不能出。受具足者应出界外。是名三夜相应法也。复有五日五夜相应法。若比丘有盗贼难军贼难。不得持三衣自随者。应持三衣寄知旧白衣舍五日。至六日明相未现。应来看衣手自捉之。若过六日至明相现。尼萨耆波逸提。若比丘作亲意。不语取他衣着。过五日至六日明相现突吉罗。
若比丘自三衣。至五日应捡挍。无虫鼠伤坏不。若过五日至六日明相现。得突吉罗。是名五夜相应法。
六夜相应法者。若比丘离衣宿。至六日明相现失衣。复有六夜所行法。六夜行摩那埵是也。是名六夜相应法。七夜相应法者。酥油生酥蜜黑石蜜。为病者七日应畜。明相现至八日不应畜。若比丘夏安居中。若为佛法僧塔病。如是等众多受七夜法。尊者萨婆多说曰。若比丘受依止竟。乞七日法出界外。七日满还来到寺不失依止。是名七夜相应法。
分类:佛经 书名:《毗尼母论》 作者:佛经
- Details
- Category: 佛经
《毗尼母论》
《毗尼母论》又作《毗尼毋经》,或《毗尼母》,略称《母经》、《母论》。是注释《律藏》〈犍度品〉的典籍。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书内容如下:(1)卷一,先释经名,其次说明善来比丘受具、三语受具,乃至建立善法上受具、不受具等诸种受戒法。(2)卷二,说明单白、白二、白四羯磨,乃至诃责羯磨等各种羯磨法,及谏法、调伏法、舍戒、说戒、食法、别住、比丘尼法等事项。(3)卷三,说明犯戒、迦絺那衣法、养生具等僧物,及五百结集等事项。(4)卷四,内含七百结集、药草、草屣、病比丘法、自恣、说戒、田园法、破僧、住处、营事、治病法等事项。(5)卷五,说明比丘所需之药、酒,及不应畜诸物等之相关事项。(6)卷六,说明出房、集会、安居、自恣、入僧、浴室、入白衣舍、家中法、经行、食法、嚼杨枝、涕唾、小便等法。(7)卷七,说明犯罪之缘、和制、重制等。(8)卷八,叙述相应不相应法、断烦恼毗尼、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少分毗尼等事项。 |
第01卷 | 第02卷 | 第03卷 | 第04卷 |
第05卷 | 第06卷 | 第07卷 | 第08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