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见论》《善见毗婆沙律》《善见律》| 佛经

《善见论》第05卷


弃乐弃苦者。

问曰。何谓弃乐弃苦。

答曰。于四禅定中弃乐心苦心。又言。弃名乐名苦也。

问曰。乐心苦心于第四禅言何时得弃。

答曰。于第四禅定门中弃也。

问曰。何处身苦灭尽。

答曰。如经所说。佛语诸比丘。离欲清净已。即入第一禅。苦于此灭。

问曰。苦心乐心于何处灭无余。

答曰。于修满中。佛语诸比丘。于第四禅定灭尽无余苦乐喜悉于禅定门灭无余也。何以故。初禅定念思未离故心苦。念思灭者苦亦灭。亦如第二第三第四禅定。念为初次第而灭。喜者。于第四禅定门灭尽。乐到第四禅定。入乐住舍起不过乐也。是故苦于第四禅中灭尽无余。是谓不苦不乐。此法极细不可以意取也。何以故。譬如恶牛牧者捉之不得。乃立作栏驱群内栏。一一牵出次第而至。至恶牛已此即是然后捉得。佛亦如是。先取乐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不乐。不苦心不乐心。此是不苦不乐受。

问曰。此不苦不乐可得捉不。

答曰。不可得捉。又问曰。上句何以云得捉。

答曰。以名知其相故。犹如捉得。语相如此自当知之。如经文所说有四缘。长老以不苦不乐以名解脱。以三昧故弃除苦乐。即入第四禅定。长老。此是四缘不苦不乐。以名解脱。以三昧故。如第三道邪见。为诸法初灭。此赞叹第三道。此中亦复如是。

问曰。何谓为诸法。

答曰。嗔恚愚痴为初。如是自当知。亦如第四禅定。苦乐心为初。因乐起生欲。因苦起故生嗔恚。嗔恚起故灭乐心。是故于第四禅定极远。是名不苦不乐。

问曰。不苦不乐。其相云何。

答曰。舍乐舍不乐。

问曰。其味云何。

答曰。舍苦舍乐味。亦言不偿味。舍识净者。

问曰。何谓舍识识净。

答曰。舍者令识得净洁。此是第四禅定识净洁。识净洁已即生三识。悉是舍所作非余法作。是故律本说舍识净洁譬如月光有云覆之其光不明。云除去已月即光明净洁。此中思乐亦如是。思乐离者识即净洁。

问曰。前三禅定有无。答曰有。

问曰。何不出识。

答曰。为思为初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禅定舍。即是夜识即是月满。理合者然后显月光明。如第一禅有五支。亦如第四禅有三支舍识一心。广说有三略说有二。如经中所说。何时起二支。是第四禅定中起二支。禅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禅定者。有欲作观地有欲一心。又欲作通地。有欲灭谛地。有欲入生。爱尽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禅定得一心。我住乐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学。凡人从三昧起已一心谛谛。我观是名观地也。复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禅地已。从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万身。如是次第自当知。是故以禅为通地。又有作八三昧已。入灭谛三昧已。七日入灭尽定。此世间涅槃。我念取七日乐。此是灭谛地。有人入八三昧。从禅定不乐。我欲生梵天。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禅定。于菩提树下从三昧起。如来观地禅亦言通地。亦入灭谛地。二入一切法世间法圣利法。法师曰。今略说取如是。第四禅定次第自当知。以此法故。入第四禅定。以三昧一心谛。是故言净。如律本所说已舍识净。

问曰。何谓为净。

答曰。白而不黑亦言光明。因乐故。离欲离诸烦恼已离竟。心即清白随用能堪。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极处。如经文所说。若心已柔随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锻成柔已随用所堪。若欲作种种璎珞打之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随。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我不见一法如心者。调伏非一过柔辱。堪可施用极净而住。已住故名为不动。为精进故非懈怠。不可动一心。摄已非掉心。可动智慧。摄已非无明。可蔽为识所摄。非妄可辱光明所摄。非烦恼闇所障。此六法所摄非可动转。如是心入八支已。随所堪任分别诸法。以第四禅定三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诸盖远离。心无垢浊念思已过。心得清净得智慧故。一切诸盖不得覆蔽。以无念故即至不动。去烦恼已名亦不动。此句是修多罗中说。自当知之。宿命智者。从通地生。宿者。过去世阴。住者。生此家生彼家。此家死彼家死。更堕彼家此家。离此家往生彼家。自用智慧一一悉分别知。如是自识宿命过去。如律本所说。识宿命智。以识故。知前身所住处。受生皆悉识。或一生二生如是展转。心知而识之。如佛到波罗蜜。已不复有调伏。心心下而识。初学之人作已然后识。我今略说。于净道毗婆沙自当知之。此中随律本说。一生者。

问曰。何谓为一生。

答曰。一过入胎乃至死。是名一生。如是次第乃至无数生。三拔劫者汉言劫灭。

问曰。何谓为无数三拔劫。

答曰。次第而灭。是为三拔劫。毗拔夷劫者汉言劫成。

问曰。何谓为毗拔咤夷劫。

答曰。次第而生。是名毗拔咤夷劫。取三拔劫者。含入三拔叉夷劫。是叉夷根。若取毗拔劫者。即入毗拔叉夷。是劫心下而识。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有四阿僧祇劫。何谓为四。三拔咤三拔叉夷毗拔咤毗拔叉夷。何谓三拔咤。有三三拔咤。何谓为三。火三拔咤。水三拔咤。风三拔咤。有三三拔咤处。阿婆沙罗天。修婆紧那天。卑胁破罗天。若火三拔咤起时。从阿婆沙罗天下火烧尽。若水三拔咤起时。从修婆紧那天下洪水没尽。若风三拔咤起时。从卑胁破罗天下飘尽。广一佛境界。法师问曰。佛境界云何。

答曰。生境界灭境界知境界。

问曰。何谓为生境界。

答曰。十千世界。若佛生者。十千世界皆悉震动。佛威德百亿世界。若佛说宝咒聚咒他阇咒阿咤咒无罗咒。闻不从者。即出风飘落百亿世界外。知境界者。不可度量佛三境界。灭境界与生境界。皆悉崩坏。若兴盛者亦俱成立。我今略说。于净道毗婆沙自当知。如是佛于菩提树下得一切智。非一劫二劫。如是三拔咤劫皆悉知之。若处生者。

问曰。何谓若处生者。若处坏劫时。或生天上或入人间。或化生胎生或湿生。如是次第悉知。此是我姓。此是我父母名。我名或迦葉。姓或婆罗门。种或刹利种。苦乐色如是。或白或黑。饮食如是粳米麦粟。树木甘果美香之味。身口意业作如是行。寿命长短如是。从世间上至第一天乃至梵天。受生如是展转。后生兜率天一生补处。于兜率与天人同姓。名斯多揩多(汉名白旗天人)身黄金色。饮食甘露受天之乐。寿命五十七亿六万世间岁。从天宫下托生白净饭王家。于摩耶夫人受胎。知过去世一切生处种姓受形好丑贫富贵贱相貌。如是皆悉知之。法师问曰。佛一人知余人亦知。

答曰。余人亦知。辟支佛声闻外道梵志各为分别。外道梵志知四十劫。此外不知。智慧狭劣故不得远知。正知受生而已。余一切悉不能知。何以故。为狭劣故。大阿罗汉有八十人。知十千劫。有二上阿罗汉。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劫。辟支佛亦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余劫。此是随所行而得知。佛所知非可穷尽。外道梵志次第得知。若欲悬略知者不能自辨。譬如盲人行须次第而得。若不次第无有是处。声闻知者两头合得。辟支佛亦如是。诸佛知者随意而得。从无数劫中上下反覆悉得知。此是我知婆罗门。佛语婆罗门。我于菩提树下得无上智慧。即知过去无央数劫。我今无明闇灭得慧光明。从何而得。皆从精勤不惜身命得之。譬如鸡子以嘴破㲉。佛语婆罗门。我宿命智为嘴无明覆前身宿命为㲉。我今以嘴破㲉于㲉前出。是故我名无上智也。宿命智品他生随知。以慧知众生堕生。是故名生堕知。以天眼观看众生。如来已满波罗蜜故。始观即知。余人皆须修行而知。今我略说。净道毗婆沙自当知之。圣者。

问曰。何为圣。

答曰。以肉眼如圣眼无异。天人所行诸善得成此眼。离诸肉眼。离诸尘垢能远照故。是故律本所说。以圣眼观慧眼者。以精勤而得。亦如圣眼无异。何以故。已住于圣然后而得。是故名慧眼为圣眼。何以故。以身依止圣故。得圣光明。心摄光故。而得远观。彻通石壁如真明无异。是故以清净慧眼。观众生生堕落受生。是故外道梵志。见堕不见生故生断见。又有外道。见生不见堕故生常见九众生居。佛常见亦观断见亦观。是故律本所说。以慧眼见众生堕生。极净者。如来离十一烦恼。是故名极净。如经文所说。佛语阿㝹楼陀。狐疑是心烦恼。智已而弃之。不摄心者。是烦恼。睡心眠心亦是烦恼。惊喜施心大心。过精勤心极柔心。极多言心。不分别心。极观色心。如是诸烦恼心。阿㝹楼陀。此十一烦恼。如来极精勤故。离此烦恼。若我见色不见光。见光不见色。如是为初。如来已过十一烦恼。亦过人眼。是故律本所说。以圣眼净过世间肉眼观者。众生如肉眼无异。众生堕落受生亦见。法师曰。佛见众生初生堕不。

答曰。初生堕落见。于中间不见。是故律本所说亦如是。贱者。

问曰。何谓为贱。

答曰。以愚痴行行恶法。是名为贱。又生贫穷亦是贱人所恶贱。贵者。

问曰。何谓为贵。

答曰。以慧心受生。是故名贵。好色者从不嗔中来。恶色从嗔恚中来。善道者生至善道。或言。多金银珍宝亦名善道。恶道者。从悭贪而生贫穷下贱。亦名恶道。下贱者。饮食难得朝暮不供。随业所行如来悉知。复观看众生。于地狱中受诸楚毒。如来见已而作是念。此诸众生种何罪根而受是苦日夜不休。如来观已。此诸众生当作恶业故乃受此报。复观天上见诸天人。于离陀园林眉沙园林。于波留沙迦园林。诸天人观看游戏。如来见已而作念言。此诸众生种何福业。来生此处受天福位。种诸善业得如是报。此是行业所知。当来知亦如是。如来以圣眼知得大神通。身作恶业者。

问曰。何谓身作恶。

答曰。恶者杂秽不净。以身作恶业如是。如来悉知口作恶业意作恶业。悉如前句说无异。毁谤善人者。

问曰。何谓为善人。

答曰。佛辟支佛声闻乃至白衣须陀洹道亦名善人。

问曰。何谓毁谤。

答曰。灭诸善法骂詈。此是毁谤言。复有余言。佛辟支佛声闻悉是恶法非正法。无有禅定法无涅槃法无道果法。如是谤作如是谤。或知者毁谤。或不知亦毁谤。悉入毁谤善人。如此人等造作重业。以重业故。天上门闭开地狱门。法师曰。我今说证。有一聚落有二比丘。一老一少。二人入聚落。初至一家得热糜一稀。老比丘得糜已而作是念。我腹中有风。此糜复热。若服此糜当除腹里风。是时有人持木一段欲作门限掷置一边。于是老比丘即坐木上歠糜。年少比丘见老比丘歠糜已而薄。摩呵罗作我羞耻也。老比丘歠糜竟。而还到寺已。老比丘问年少比丘。长老。于佛法中有所得无。

答言。有。得须陀洹道。老比丘言。若如是者。不须更进求余道。何以故。为汝诽谤爱尽比丘。于是年少比丘闻已即作悔过。大德。我于大德作不善法。愿得悔过。即受欢喜而去。法师曰。若人骂詈圣人。若大比丘作如是言。长老。我今于长老忏悔。愿长老受。若少者头面礼足叉手作如是言。大德。此是我过。于大德中我今忏悔。大德受。若不受者。即去余方若至余寺。来至比丘所若老者。头面礼足叉手而言。大德。此是我过。愿大德受。若少者而言。长老。此是我过。我今忏悔。愿长老受。若入涅槃者。于涅槃处作忏悔。作忏悔已。如是天道涅槃道门不闭。即如前无异。邪见者。

问曰。何谓为邪见。

答曰。颠倒见此是邪见。已受邪见形更教余人。以口恶故。诽谤圣人。意恶业亦如是。已取邪见。一切诸恶业含入邪见。邪见者。是大罪业作之逆罪。如经文所说。佛语舍利弗。比丘持戒具足。三昧智慧具足。自身正见。转教余人如是。舍利弗。邪见亦如是。不离身口意。如人以土丸掷不离于土。邪见恶业不离地狱。何以故。为大罪故。如经文所说。佛语诸比丘。我见恶业无过邪见极最大罪。若身死者。

问曰。何谓为死。

答曰。死者罪堕地狱无脱时。又言四大坏散。亦言更受生。法师曰。若取地狱者。即塞天道解脱门。又言。若取恶道者。饿鬼畜生阿修罗悉含入。又言地狱者。阿鼻为初白黑自知。又言善道者。人间亦是善道。

问曰。天何义耶。

答曰。色声香味最胜。是名天。知者是眼知。余者自当知。我今略说圣眼品竟。如无明覆过去宿命。宿命嘴啄故。无明覆㲉。亦如现在堕落知。漏尽智者。于阿罗汉道漏灭尽智。是名漏尽智。过下置心者。是观心也。观心能知苦。于此灭不过一切苦谛相貌味。皆悉洞达知。又观苦谛。从何而起。从集起。此即集谛。又观苦灭。此是灭谛。将至灭谛者。即是道观。四谛已相貌如是。正实无异洞达悉知。是故佛言。我知四谛如是见如是知。欲漏者。从欲漏出。此是指示果。于果中说我今脱已。又有覆知心。观已而知。我不复更生。是故律本所说。佛语婆罗门。我不更生。法师问曰。为是过去不生现在不生当来不生。若言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言现在生。现在生已生。若言当来生。当来生未至。有何更生。

答曰。断因故。是名不生。住者。于梵行而住。梵行者。凡善人与七学等共住。此是佛指示出家人。所作已作者。于四谛四道所作已竟。是故佛语婆罗门。我所作已竟不复还。

问曰。何谓不还。

答曰。诸烦恼漏不还至我所。是故不还更无精勤。如来已观知如此。是名漏尽智。何以故。如来欲开示婆罗门。佛已得三达智过去现在当来智。法师曰。如此语者不应自称。何故。如来而自誉耶。

答曰。佛为欲哀愍世间及婆罗门等故。作是语。我圣人。我最长无上尊。一切知。我不为人作礼。婆罗门闻佛种种说发心欢喜。即于佛前悔过言。瞿昙沙门有如是圣利满足。我实不知瞿昙沙门。即是前生功德具足。婆罗门便自克责。克责已闻说法即赞言善哉善哉。瞿昙沙门。为指示法味。法师问曰。何故二赞善哉。复以偈颂曰。

嗔灭急赞叹  殷勤极惊笑
信心愁足美  句句当重说

此中赞叹。何以故。婆罗门闻佛说法心欢喜。无以谢答。为自歌咏。法师曰。婆罗门心当有是思惟。佛所说法。其义深远其语美味。善入人心生大慈悲。甚为悦乐。婆罗门向佛说言。我如覆钵。佛今说法令我得闻。如钵已仰得受甘露。如人以草木覆藏珍宝有人指示令知。如人迷路有人捉手指示善道。如在大闇处有人施与灯烛令得见道。我亦如是。法师曰。婆罗门何以作是言者。我今更演此义。婆罗门心如覆钵不得受甘露味。佛今开示令受甘露。何以故。如草木覆藏。自迦葉佛后邪见为草木。覆藏正法无人指示。今佛指示令知。迷路者。外道邪见为路。于妙道中迷惑不见善道。佛以法为手。指道令得度脱。如愚痴闇不见三界。佛以法为灯烛。施与令得光明。毗兰若婆罗门。作赞叹已心极清净。白世尊言。我今归依瞿昙沙门。归依者。言随从。又言依止。知佛杀烦恼。次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法者。如来积行得此法。不更堕落。若人随法法即受。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法者义受。又言圣道涅槃。道者是法。如经所说。佛语诸比丘。法不作有八支道众法之上。法师曰。我今略说。复有婆罗门。名车多摩那婆。歌咏赞佛。而作颂曰。

欲离欲不动  愁忧法不作
不逆流美味  极好分别知
于众法最上  应当受归依
布施四向人  若分别有八
于僧中最上  获得大果报
于此自归依  名真优婆塞

如是婆罗门言。愿佛知我已受三归。法师曰。若于此解三归者。即成纷多。若欲知者。可于阿毗昙毗婆沙自当知。愿瞿昙沙门。知我已作优婆塞。愿佛名我是佛优婆塞。

问曰。何谓为优婆塞。谁为优婆塞。谁不为优婆塞。云何有戒为优婆塞。有心为优婆塞。云何名为优婆塞。云何不名为优婆塞。法师曰。此义甚多。此中不可说。于修陀尼毗婆沙。自当知之。从今以去者。从今至命终不受余师。愿佛知之。若有人以刀斫断我头。使我言非佛非法非比丘僧。我头宁当落地。不作是言。婆罗门以身命奉托如来欲自供养。作如是言。愿世尊当受我请。于毗兰若国。前夏三月与比丘僧。婆罗门言。我今已作优婆塞。愿如来怜愍我。当受我请。于毗兰若国。如来默然受请。法师问曰。佛何不答婆罗门请。

答曰。已应世间人以身口答。世尊用忍心而答。为怜愍婆罗门。知佛受请者。

问曰。何谓为受请。

答曰。若不受请者。当以口身而答。世尊默然颜色怡悦。是故知佛受请。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四方作礼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顶上却行。绝不见如来。更复作礼回前而去。是时毗兰若国极大饥俭。是时者。佛受毗兰若婆罗门前夏三月。饥俭者。饮食难得。若人不清净至心。正有饮食不与。亦名饥俭。毗兰若国不尔。以五谷不结实故。二疑者。

问曰。何谓为二疑。

答曰。二者二种心疑。何谓二种心疑。

答曰。心疑。于此夏三月乞食。或疑得或疑不得。或疑可得生活。或疑不可得生活。是为二种心疑。白骨者。贫穷下贱人乞食不得。饿死弃尸骨旷野狼藉。是名白骨。又言。五谷不秀实白如骨。亦名白骨。如筹者。禾始结秀而遭大旱。根株直竖如筹。是名如筹。又言不尔。饥俭时以筹市井。是名如筹。何以故。临市时。强者得入羸者不得。于外大叫。粜米人见诸羸人。生怜愍发平等心。开门令入次第坐。先受取直然后与米。随其多少用筹计数。诸比丘自念言。此间饥俭皆悉用筹计挍。时诸比丘入经七八聚落。或得少许或不得者。尔时估客从北方。驱马五百匹。向南贩货。或得二三倍利。以求利故。遍历诸国次第至毗兰若国。住夏四月。

问曰。贩马人何故不去而住四月。

答曰。雨水多故。不通马行。即于城外立马厩。并自立屋舍篱障都围。于是诸比丘往到估客处乞食。人得马麦各五升。

问曰。为信故为不信故。而以麦与诸比丘。答曰信。贩马人入聚落。日日见诸比丘乞食空钵而归。见已估客还向诸同侣说如上事。各作是念。诸比丘乞食极大疲苦都无所得。宜共计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不周立。我等当减取马分。各五升与诸比丘。比丘得此马麦便不疲倦。于我等马不甚为损。作是筹量已。诸估客往到诸比丘所作礼而白言。诸大德。可受我等麦。日日人各五升及杂食随意所作饮食。是故律本所说。日施比丘麦。着衣服已朝行乞食。

问曰。何谓为朝。

答曰。从旦至中是名朝。着衣服者。以袈裟裹身。分卫者。毗兰若聚落乞食不得。遍历聚落都无一人出应对者。持麦还寺者。行乞处处得麦而还。取麦捣舂而食者。老比丘无净人。复无为作者。躬自作糜作饭。或八或十共作竟。当分而食。贤者阿难取如来分手自磨。阿难智慧具足。作食极美味。诸天复内甘露作竟。佛受而食即入三昧。从此以后不复乞食。

问曰。是时大德阿难侍佛不。答曰侍。如来从菩提树下起。二十年中侍佛者皆不专一。或时大德那伽。或大德那耆多。或大德弥耆耶。或大德优伽婆。或大德沙伽多。或大德须那诃多。如是诸大德随意乐侍。而来不乐而去或悉去。时大德阿难来侍。

问曰。国中饥俭。云何无一人作功德分割少饭供诸众僧。又有婆罗门请世尊前夏三月复不供养。何以故。为天魔波旬蔽一由旬内。悉令一切人民心志都无供养者。蔽已而去。

问曰。如来心宁不知。善哉。因欲制戒说法故。佛语阿难。汝辈善人已胜。未来比丘当觅稻禾肉。法师曰。我未解此义。如来当作如是语。阿难汝等辈善人。于饥俭时乞食难得。已知足故护持正法。是故为胜。于饥俭时能伏贪心。是故为胜。余聚落中禾米丰饶甘果异味甚多。而无往者。于众中都无一人思者嗔者怨言者。何以住此。世尊何不往到彼丰饶聚落饮食易得。都无此言亦不怨恨。毗兰若婆罗门何以请我等来此。夏坐而不供养。复无异心思欲行求利养者。亦无更相赞叹。是人得道令人得知。希望供养如是之言。各缄口默然。但一心依止如来住耳。是故为胜。

问曰。知魔蔽耶。答曰知。又问。如来何不往舍卫王舍城及余国结安居。而来此国耶。

答曰。若置舍卫王舍城国。政使往到郁单越。或上忉利天。魔王亦当来蔽。不可得隐避。何以故。此年魔王大忿。如来已自遍观。唯有毗兰若国贩马人可依安居。

问曰。魔王既能蔽余人。何意不蔽贩马人。使佛及众僧不得食。

答曰。亦能蔽。何以故。魔王已去后。贩马人后至。是以不得蔽。

问曰。魔王何不更为蔽贩马人。

答曰。不得都蔽。法师曰。有四种魔不能蔽。何谓为四。一者朝中供养。二者汤药不乏。三者如来寿命。四者如来光明。日月梵王至如来所。光明隐蔽不现。是故魔王种种方便而不能蔽。一时佛闻舂臼声者。诸比丘得马麦还舂捣。是故有声。知而故问。知而不问。知故问者。佛知有因缘利益众生。是故问。知而不问者。无利益是故不问。时而问者。若问正时而问。是故时而问。不问者。如来知非时而不问。有义而问。无义不问。有二因缘问。一者为欲说法。二者为声闻弟子制戒因缘或轻或重。是故问。阿难此声何物声耶。阿难答言。此是诸比丘舂麦声。佛言。善哉善哉。阿难。何以佛叹言。未来比丘住在寺中饮食易得。而生憍心言。饭粗谷或言大熟。或言大强或言粒碎或言酢碱。如是之言。即是觅禾稻肉义。佛语阿难。汝等善人。当为后世比丘作善法因缘。以汝等法。未来比丘若得饮食。于好于恶不生增减。往昔法王在世诸大罗汉犹食马麦。况我等辈于此饮食而有嫌薄。


分类:佛经 书名:《善见论》 作者:僧伽跋陀罗
《善见论》《善见毗婆沙律》《善见律》| 佛经

《善见论》第05卷 摩诃大目揵连品


尔时大目揵连。大者。于声闻神力智慧最大。是故名大。目揵连者姓。白佛言者向世尊言。

问曰。何以向世尊言。

答曰。大德目揵连出家七日即得声闻波罗蜜。如来复赞叹神通第一目揵连。所以目揵连有神通力。而作是念。毗兰若国大俭。诸比丘僧乞食难得极为疲劳。我今当反地取地肥供与众僧。复自思惟。若我反地。不白世尊者。便是与如来并神力则乖我法。作是思已而白佛言。世尊。地初成时地肥。譬如生酥亦如蜜味。善哉世尊。我欲反地取地下肥供诸众僧。反者。取下还上。何以故。为众僧故。佛不欲许。令目揵连作师子吼。佛而问目揵连。一切众生城邑聚落悉依止。此地复不得悬置虚空。汝云何作。目揵连答曰。世尊。我今以一手化作地受取城邑聚落一切众生与地无异。以一手度众生等依止地。佛答。止目揵连。

问曰。何以世尊不听目揵连反地。

答曰。为哀愍众生颠倒住故。或言是或言非。我住处若城邑聚落更相惊怪。此非我城邑聚落田园池林。法师曰。唯有神力人能作。非无神力者。非一时俭未来亦俭。若遭俭时谁得如目揵连。当来声闻弟子少有神力。若入聚落乞食。诸人见已而作是言。世尊在世声闻弟子。持戒具足故。得神通力。即于俭时回反大地而取地味以供众僧。今者众僧持戒不具。若具足者如前无异。复无少少分施。余人以倒见故。轻慢圣人。以轻慢故。死堕地狱。是故世尊语目揵连。勿乐反地。目揵连就佛乞求反地不得。复作余乞。善哉世尊言且止。法师曰。从善哉文句。如前所说。汝自当知。法师曰。有小异。何者。目揵连复欲牵郁单越地还令连阎浮利地。

问曰。海云何。

答曰。海如牛迹一步而度。令诸比丘食如诸聚落。


分类:佛经 书名:《善见论》 作者:僧伽跋陀罗
《善见论》《善见毗婆沙律》《善见律》| 佛经

《善见论》第06卷


默然者已受请。佛告婆罗门。汝勿系心家业。佛已语竟。复观看随其所堪而为说法。说今世后世悉现令知。于功德中。复已受持精勤修已。如来即雨法雨。雨法雨已。佛即从座而起还向本处。是时婆罗门即集儿子孙息。咄汝等辈。我先请佛三月安居。不得一日供设。我今以三月供限。并设明日语竟。即馔办饮食。昼夜料理。至旦扫洒家内清净。即以涂香烧香华鬘璎珞。悬缯旛盖。施敷床席。皆悉精丽种种供养。备具办已。来到佛所白佛言。世尊。饮食已办时今至矣。尔时如来与比丘僧围绕而去。是故律本所说。佛往至婆罗门家。到已与诸比丘共坐。是时婆罗门供设佛及比丘僧。比丘僧中佛为上座。极美者无上味以手者自手与食令饱。饱者言满足。亦言快意。却者言止。止有三种。何谓为三。一者以手。二者以眼。三者以口。食欲竟此亦易解。婆罗门以三衣施佛。三袈裟直金钱三千。又施五百众僧白氎各一双。合直金钱五十万。婆罗门虽作如是施已。心犹未止。复更施绛钦婆罗一张。又钵兜那波咤(汉言绢也)佛与比丘截断钦婆罗。各作禅带及钵囊襻。又断裂钵兜那波咤。作腰绳漉水囊二种。复有百煎药膏。满一器直金钱一千。以供众僧涂身。法师曰。布施沙门者。法止四种。不与世人同。今已备足。律本所说。布施三衣不及四种。我今故演耳。于是婆罗门作此施已。与眷属俱头面礼佛及比丘僧却坐一面。尔时世尊作是念言。此婆罗门及其眷属。请我夏坐。三月之中为魔所娆未闻法要。我今以其三月未听法故。并为一日敷演解说甘露法味。令其眷属各得饱满。佛为婆罗门说法竟。即起出门欲向余国。于是婆罗门及其眷属。各各头面着地为佛作礼流泪而言。唯愿世尊。哀愍我等时复一来。与我相见使不恨耳。尔时世尊于兰若中。停三日入佛境界。观诸比丘九十日中日食马麦。身体羸瘦不堪远涉。直路而去到须离国。从须离去取波夜伽处。到已即渡大江。渡已便向婆罗那私国。到已从此而去到毗舍离城。是时世尊。便于摩呵句咤罗精舍而住。法师曰。律毗婆沙。名善具足毗兰若因缘竟。

迦兰陀品。

此毗婆沙义味具足。不杂他法分别戒相。于律中因缘根本所说甚为难解。此毗婆沙善能分别一切律藏。无有障碍。故名具足。

世间中尊王  哀愍众生故
今说毗尼藏  令众生调伏
亦将众善行  灭除诸恶法

尔时毗舍离城。如是次第易可解耳。若有深奥不可解者。我当为说。迦兰陀者。是山鼠名。时毗舍离王将诸妓女入山游戏。王时疲倦眠一树下。妓女左右四散走戏。时树下窟中有大毒蛇。闻王酒气出欲螫王。树上有鼠。从上来下鸣唤觉王。蛇则还缩。王觉已复眠。蛇又更出而欲螫王。鼠复鸣唤下来觉王。王起已见树下窟中大毒蛇即生惊怖。四顾求诸妓女。又复不见。王自念言。我今复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报鼠恩。时山边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以后我之禄限。悉回供鼠。因此鼠故。即号此村。名为迦兰陀村。迦兰陀子者。是时村中有一长者。有金钱四十亿。王即赐长者位。因村名故。号迦兰陀长者。法师问曰。长者独名迦兰陀。余人亦尔。

答曰。悉名迦兰陀。律本所说。须提那者。是迦兰陀长者子多知识。知识者。苦乐共同。时有因缘往毗舍离。因缘者。寻觅负债人。复有法师言。九月九日国人大集游戏。以是之故。须提那往观看。尔时世尊九月前十五日至毗舍离见者。问何谓为见。

答曰。须提那清旦食竟。见诸人偏袒右肩赍持种种华香往至佛所欲供养听法从城门出。须提那见已而问。咄善人何处去耶。

答言。今往佛所供养听法。须提那曰。善哉。我亦随去。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以梵音声为众说法。须提那到已。见佛为大众说法故。律本名为见。法师曰。此是须提那往昔福因令其发悟。须提那。心自念言。云何因缘得入听法。何以故。四众围绕至心听法。不可移动难得入故。是时迦兰陀子须提那渐近众边。

问曰。何不入众。

答曰。为后到故。是以近众边坐。律本所说。迦兰陀子须提那。往到众所坐一处已。迦兰陀子须提那而作是念。

问曰。坐已作是念。为闻法已作是念。

答曰。闻佛赞叹戒定慧已作是念。

问曰。念何等。

答曰。当作是念。佛一一分别说法。我已知反覆思惟。戒定慧中义理一味。作是念。我在家修戒定慧梵行。一日得过者其事甚难。不宜在家。如磨琢者。

问曰。何谓磨琢。

答曰。如人磨琢极能白净。在家修如琢者亦甚难得。我今云何得剃除须发。披袈裟衣而修梵行。我得出有为家入无为家。

问曰。何谓有为家无为家。

答曰。有为家者。耕田种植贩货种种事业。无为家者。无诸事业寂然无欲。是名出有为家入无为家。众起未久往到佛所者。须提那众未起时。往到佛所不求出家。何以故。若求出家者。兄弟眷属在坐听法。当作留难而作是言。父母唯汝一子。若求出家谁当侍养。作是语已必捉将还。则作我出家艰难。须提那与众俱退。行至数步方便而还。往到佛所便求出家。是故律本说。众起未久。须提那往到佛所。唯愿世尊。从罗睺出家之后。父母不听出家佛不得度。是故佛问须提那。汝父母听汝出家不。法师曰。此句次第易解。自当知。应作已讫者。须提那心乐出家。于游戏处心不染着。于诸债主得与不得匆匆而还。次第易解。阿摩多多者(汉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汝者易解。一子者。唯汝一子无兄弟。法师曰。父母何以作是言。为念故。住在欢乐者。从小至大不经辛苦。自初生时乳母抱养遂及长大。百味饮食恒相给恤。车马出入脚不践地。是名住在欢乐。父告须提那。汝小苦亦不知。不知苦者。一苦破作十分。于一分苦汝亦未经知。我至死不与汝别离者。父母言。我生世若汝死亦不弃舍。况今生别无有此理。即于此中卧地上者。言无毡席而卧地上。供养者。

问曰。云何为供养。

答曰。男女妓乐琴瑟箫笛箜篌琵琶种种音声。与诸知识而娱乐之。诸知识人方便慰喻令其心退。于五欲中食。

问曰。何谓为食。

答曰。食者。自己身与妇于五欲中共相娱乐。复作功德者。言供佛法僧。得种种布施修治善道者作功德。默然而住者。父母种种教化令其心息。如是父母反覆至三。执志不转。父母唤须提那知识。而言曰。此卿等知识。今卧在地上。我已三请永不肯起。卿等为我令止出家。于是诸知识往至须提那所。三过作如是言。知识卿父母唯卿一子。若必出家。父母年老谁当供养。卿出家者。愁忧憔悴致死无疑。于卿何益。卿豪贵出家者。捉瓦器乞食。或粗或恶或得或不得。日复一食而复独眠。若修习梵行此法甚难。如是种种方便永无退心。诸知识议言。今当听其出家。即往须提那父母所劝。放出家听已。是故律本说。迦兰陀子须提那知识。往至父母所。知识向须提那言。卿父母已听卿出家。须提那即从地而起欢喜踊跃。须提那七日不食身体羸瘦。父母以香汤洗浴。以油涂身洗梳头发。作种种饮食肴膳。三四日中体力平复。于是须提那礼父母。于是流泪与别。往到佛所。唯愿世尊度我出家者。

问曰。为是如来度。为众僧度。

答曰。比丘度。是时世尊边有一乞食比丘。佛告乞食比丘。汝可度须提那出家与具足戒。比丘答。善哉世尊。即取须提那度为沙门。即字尊与比丘与具足戒。是故律本说。是时须提那。于佛所得出家。已受具足戒。受头陀法。头陀者。汉言抖擞烦恼尘垢。受者言行。阿兰若者。弃舍聚落房舍。住阿兰若处乞食。乞食者。不受长利养。弃舍十四食。受粪扫衣者。不受檀越衣。次第乞食者。不越次。拔阇村者。拔阇王村财宝无量。财者。朝冥受用。宝者。恒覆藏不令人见。无量者过数。饮食丰饶者。日日恒有盈长饮食。料理房舍者。摒挡床席卷叠覆蔽。赍六十大银盘者。一盘堪十人食。合供六百众僧饮食。食者取也。

问曰。何谓为取。

答曰。取四大力。回与者。舍与众僧心不恋慕。自入乞食。家中婢将经宿残饭不中食出外掷弃。经宿或一二夜饭醋臭。

问曰。为是粳米为是粟米。

答曰。粟饭也。大姊者。出家人不得唤为婢。故唤姊掷我钵中。

问曰。出家人得作是语不。答曰得。何以故。主人弃薄故。如此弃掷之物。亦可得言将与我内置我钵。法师曰。有一比丘乞食。见人担残宿饭欲掷弃。比丘言。若必弃者置与我钵。是比丘佛所赞叹。

问曰。唯饭一种得余物亦得。

答曰。一切掷弃之物皆得索取。勿生狐疑。手足者。乞食下钵受食露手至腕。足者。从踝上四指。音声者。须提那唤时得闻声。忆识者。识其三相。佛成道十二年后须提那出家。须提那在他国八年。学道八年后还迦兰陀村。佛成道已二十年。须提那别家已经八年。婢是故不识。入白大家言者。

问曰。何不即问而入白大家。

答曰。婢见畏难故。不敢辄问。是故匆匆入白。若审尔者谛墙边而食者。尔时村中家家。各于墙边作小屋贮水浆。拟乞食人止息所须随意。是故律本说。出门外于墙边而食何物人者。父问须提那。何物人于墙边食此残宿饭。出家人不应如此食此宿饭。父向须提那言。汝在家时。肴膳饮食于中嫌呵。或言粗恶冷热不调。汝今食此残宿饭。如食甘露无有怨言。法师曰。须提那父应作是语。但父心中逼切。不得申如此语。师师相承作如是解。捉手俱共还家者。

问曰。何以与白衣捉手还家。

答曰。须提那为人至孝。父既捉手不违父命。俱共还家受请默然而住者。

问曰。须提那受上乞食法。何以受父请。

答曰。须提那当作是念。离家既久。若不受檀越请者檀越当生恶心。以哀愍故。为受一请。受者令知。金银聚者。

问曰。为铤为碎。答曰钱。人者。亦不长不短。于后施幔者。疑静处绕四周安幔。晨朝着衣钵者。应请也。

问曰。何不待檀越来赴而自往耶。答曰已报。律中不说。母者。能生他为义。母物者。从外家随母来是。朝冥洗浴用直余。我先娉汝母物限复未出我物未出。汝祖父母物亦未出。未出者。言财物无量。汝可还俗者。父语须提那。汝可舍弃出家衣服。还俗着好衣服受五欲乐。汝出家非是畏王使故出家。非负债出家不能复俗者。须提那语檀越。我极乐梵行。我于复俗心无贪着。愿檀越勿有所怪。须提那语檀越。我有所白愿勿嗔责。父答善哉善哉者。父闻须提那作是语。心中欢喜故赞善哉。取麻布作大囊。以金银内里。坚缚囊口十余车。载至大江中深处弃之。为此因缘者。须提那语辞用宝何为。缘此宝故能起诸烦恼。水火盗贼悉从斯生。毛竖者。或有国王。见宝物多便来求索。或有盗贼而来劫夺。或为水火之焚漂。深思惟此已。举身震栗毛为之竖。日夜守护者。未瞑时便处分前后。布置人力持时卓逻。关闭门户极令坚密。勿使劫盗得入怨家所伺故名守护。唤新妇者。须提那父种种方便。令须提那还俗。了无从意故。唤新妇言。唯汝先相爱念。能令其心回。何以故。一切财宝犹不能坏。唯有女人能令人回转。天上玉女端正若为者。此是新妇问须提那辞。新妇所以见诸刹利及诸贵姓舍诸财宝及宫殿妻子眷属。意谓诸种姓悉皆为求天玉女故而修梵行。不为天女者。不求天女。新妇闻须提那以妹相答。自谓先夫妇共床寝息。今唤为妹。即是共父母生之义。故生大苦恼闷绝躃地。勿触恼者。莫以财宝及女欲触或我心。可留续种者。父母语须提那。愿汝恒修梵行。于虚空中而入涅槃。愿汝留一子以续种姓。勿令财宝空失无有主领。我等死亡。必入梨车毗王库藏故。请求续种耳。须提那答。此事甚易我能为之。

问曰。何以须提那作是言。须提那心生念言。若我不与种者。终不置我日夜恼我。我若与子令其心息。不复娆我。我因此故。得安住道门修习梵行。月华者。月生水华。此是血名。女人法。欲怀胎时。于儿胞处生一血聚。七日自破从此血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后成胎。譬如田家耕治调熟。然大过水以谷下中。谷浮水上流出四面。何以故。水大谷不着泥故。不成根株。女人亦复如是。若血尽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捉妇臂者。此是抱将。入深处共为欲事。尔时佛从菩提树下。二十年中未为诸弟子结戒。诸弟子既新涉学故。佛未为制戒。须提那不知罪相。谓之无罪。若须提那以知罪相者。乃可没命何敢有犯。三行不净者。三过捉妇共作不净。行不净故而便有胎。法师曰。有与无。答曰有。何谓有。一者身相触。二者取衣。三者下精。四者手摩脐下。五者见。六者声。七者香。以此七事女人怀胎。

问曰。何谓为摩细滑。有女人月水生时嬉乐男子。若男子以身触其一一身分。即生贪着而便怀胎。此是相触怀胎。

问曰。何谓取衣。

答曰。如优陀夷比丘。与妇俱共出家。分别久。优陀夷往到比丘尼所。两情欲爱不止。各相发开。欲精出污优陀夷衣。以衣与比丘尼。比丘尼得已便舐之。复取内女根中。即便怀胎。有女人华水生时触男子衣。是名取衣。

问曰。何谓为下精。

答曰。如鹿子道士母。往昔有一鹿母行。次第至一道士处。道士小便有精气俱下。鹿母时正华水生。嗅看小便汁。欲心着而欲饮。遂怀胎。生鹿子道士。是名下精。摩脐下者。如睒菩萨父母欲盲。天帝释逆知。下来至其所而言。宜合阴阳当生儿。夫妇既悉出家为道。

答言。我等已出家。法不得如此。帝释复言。若不合阴阳。可以手摩脐下。即随言便怀胎而生睒。是名手摩脐下。闵陀婆耶。与栴陀钵殊多。二人亦如是生。

问曰。何谓为见。

答曰。有一女人。月华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极盛唯视男子为志。譬如王宫婇女亦复如是。即便怀胎。是名见。

问曰。何谓为声。

答曰。譬如白鹭鸟悉是雌无雄。到春时阳气始布雷鸣。雌但一心闻声便怀胎。鸡亦有时如此。但闻雄声亦怀胎。是名声。

问曰。何谓为香。

答曰。如秦牛母。但嗅特气而怀子。是名香。须提那不如此。实行不净法。男女欲色俱合便托生。三事悉合然后生子。须提那如是。是时地神见须提那行不净法。即大叫唤。一切作诸恶法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次知他心天人知。如此之人天神俱见。是故大叫唤。展转相承传至于梵天者。置无色界。余者悉闻知。时子渐渐长大与母俱共出家者。续种年八岁。与续种母出家。母依比丘尼。续种依比丘僧。各得善知识。是故律本说。即共出家次第得阿罗汉果。即生悔心者。前既作不净行故。恒日夜生悔心。于利我不得利者。于佛法中修习梵行得三达智。我不得此利。是名于利。我不得此利。我得恶利者。余人出家得善利。我不得善利得恶利。梵行者。总持戒定慧藏。而我不得总持。羸瘦者。为自悔所行饮食不通。是故血肉燋小。形体色变者。如树叶萎黄欲落。筋脉悉现者。为无肉血故筋脉悉现。心亦蔽塞者。心孔悉闭也。羞耻低头者。于清净行自观不善而生羞耻。时诸比丘各出房前游戏。见须提那羸瘦而问。先面貌休满者。身体美满手足平正肥壮。今何以羸瘦。诸比丘语须提那。汝于梵行中何所忧恨。为不乐出家耶。须提那答。诸长老。我于梵行非不乐。于清净法勤心修治。为我已作恶法故。已作恶者。已得恶法。恒在眼前见。诸比丘语须提那言。汝所作足可狐疑。

问曰。何谓狐疑。

答曰。于清净法中为不净行故。而生狐疑。不得修梵行。于是诸比丘作方便。释须提那意而作是言。不尔长老。佛以种种方便说法离欲者。所以佛为一切众生。于三界中说五欲法。皆令离欲不使得合。语异而义同。说法令爱尽者。令至涅槃不住三界。是故不令爱。佛已如是说欲。令分别不共。汝今而合者。佛说离不净行。而汝与故二作不净行。此义易解。佛种种说法令离迷惑者。佛所以为众生说法。令除迷惑断渴爱者。所以一切众生渴于五欲。佛说法令众生断除渴爱故。断种者。佛说法令断三界种爱尽涅槃。爱者。三界爱欲众生所以不得出。为爱欲所缠缚。尽者。灭为爱尽。而得涅槃者。三界中四生五道七识。住九众生居。从此至彼从彼还此。犹如綖绣衣孔更相贯穿缠缚。不解爱即缠缚。尽即灭也。爱尽者即涅槃也。又涅槃者。涅者言不。槃者言织。谓不织义。佛说除欲者。五尘欲烦恼欲。皆悉令除。知欲者。一切诸欲应一一知已而调伏之。是名为知。渴欲者。于诸欲中极求欲。思欲者。有所思与欲共思。烦闷欲者。于五欲中思未得。而生烦闷。此说皆道谛所说。前句说世间法。后句说出世间法。长老是不信人不信令信者为作恶法故。未信心人不得令信。长老信心者。更回转其心。回转心者。于法中信心而生悔恨。若人以道信心。譬如须弥山四方风摇不能转动。此信心者亦复如是。是故律本所说。有人如此无人如此时诸比丘以事白世尊。诸比丘以须提那所作恶法。而白佛令知。心不希佛独誉已。亦不令佛贱薄。遣须提那。出于清净法中。又不以此恶法斗乱故。但依实理而言。诸比丘各自念言。垢法已起。白世尊言。今垢法已起。愿为声闻弟子结戒。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者。以须提那所行恶过圣人法。是故集比丘僧。佛即贱薄须提那者。若人作恶法应薄贱。如来即薄贱。有人能持戒精进者。应赞叹如来即赞叹。如此善恶行者。佛不覆藏。如须提那者应薄贱。是故律本所说。应薄贱如来以慈悲心薄贱。佛言。汝痴人空无所有。痴者。应作而不作。不应作而作。不顺从作即不净。以不净故。即非沙门法。佛问。以何因缘作如此事。佛言。我说离欲。一一如前说。佛见须提那已作恶法。以慈悲之心而言痴人。譬如慈父母见子作恶。亦呵骂其子。痴人何以作如此事。是故律本所说。痴人汝可以男根内毒蛇口。勿内女根中。毒蛇口者。若人触毒蛇口。肉即烂坏。此死为善。若人以男根内女根中者。死入地狱无有出期。宁可以男根内蝮蛇口亦复如是。一人即烂。为此命终不堕地狱。若内女根中轮转地狱。宁以男根置大火聚中不内女根。何以故。痴人若火聚置者。或死或不死。若死者现身暂小受苦。不为此因缘堕地狱受大苦痛。不善诸法者。恶人法。山野人法者。于山野中人法。大罪者。大烦恼。末水法者。作非法竟然后用水。故名末水。于静处者。唯有二人。可作不净行。一切恶法为初。

问曰。佛何以作是言。

答曰。于清净法中。而须提那作垢故。名须提那于净法中最初犯垢。如来以种种方便者。种种薄贱。此人难养者。于覆藏法。自不能护其身。是名难养。不知足者。为住于覆藏处故。名不知足。若得珍宝如须弥山。亦不称意故。名不知足。说身聚集一处者。共集一处而相赞叹或烦恼赞叹。懒堕者。有八所作悉具足。如来方便赞叹少欲知足易养易长。少欲者。无悭贪心。若于一供养随其所得。若持易养者。能制六情不随六尘。是名易养。易长者。于四供养知量知足。是名易长。若粗若细趣得而受。为少欲故。即是知足。净者。为少欲知足。是名净。已净故。不染尘垢。即是抖擞。因抖擞尘垢。是名端正。又言三业俱净弃除三不善业无人毁呰。是名端正。不聚者。身覆藏烦恼。令开发使分散。是名不聚。以不聚故。即勇猛精进。佛为诸比丘制戒。善者能信受随应比丘。何以故。若少欲知足人者。即能受持。是故佛为说戒本。如五色华次第贯穿。亦如七宝珠贯之次第。今世后世说令恐怖。若人乐学者住学地。而得阿罗汉。或得斯陀含阿那含须陀洹。若无因缘者亦得生天。若佛说长阿含短阿含。善者能信受。戒者学地。何谓为学地。

答曰。禅定三昧法。何谓为学地。因十法。因十法故。而为结戒。令众僧安隐。安隐者。不倾危。若人能受如来所说禁戒者。当来世极大安乐。是名安隐。佛言。若人受我语者。我为结戒。若人不受我语。我不说戒。但说根本因缘。亦不强伏。是故律本所说。因十法故。令众僧安乐。此作不得罪。此作得罪。此时应作。此时不应作。为乐学故。莫令狐疑。是故律本所说。惭愧比丘不言。制不惭愧比丘。以此法故。令惭愧得安乐。何以故。不惭愧比丘。不得入众集僧布萨自恣。惭愧比丘得安乐。何以故。得闻禅定三昧。不惭愧比丘不得触娆故。故律本说。惭愧比丘得安乐。断今世恼漏故。今世恼漏者。为不覆五情。即于今身作不净行。或人捉或打或杀或自悔过。如是种种苦恼。断令得度脱。制不惭愧比丘。不惭愧者。破戒。又言。已作不善法故。而不羞耻。如此人佛制之。若如来制已。作恶法反问他人。见我何所作何所闻我得何罪。如是恼乱众僧。若结戒者。众僧以毗尼法。呵责破戒比丘。不得动转。是故律本说。制不惭愧比丘。惭愧者。得安乐住。若有惭愧比丘乐学法戒。此应作此不应作。断灭未来漏者。为不断五情故。而行恶法。后身堕地狱中。受诸种种苦毒。非直一受而已。轮转在中无央数劫。如来为此说戒断此因缘。未信心者令信。如来所以结戒。若善比丘随顺戒律威仪具足。若未信心见之即生信心。而作是言。此沙门释家种子。勤心精进难作能作所作极重。见如是作已而生信心。若外道见毗尼藏而作是言。佛诸比丘亦有围陀。如我无异。而生敬心。是故律本所说。未信令信。已信者令增长。若有信心出家。随禁戒所说。人见所行甚为恭敬。又言。云何尽形寿。日止一食而修梵行。护持禁戒。见如是已信心增长。是故律本所说。已信者令增长。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三种。何谓为三。一者学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

问曰。何谓学正法久住。

答曰。学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说。是名正法。于三藏中十二头陀、十四威仪、八十二大威仪戒.禅定三昧。是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门道果及涅槃者。是名得道正法久住。如来结戒故。令比丘随顺。若随顺者。具足而得圣利。是故学为初正法久住。为爱重律者。有结戒故。覆藏毗尼。弃舍毗尼。调直毗尼。结戒毗尼。此四毗尼极为爱重。是故律本所说。爱重毗尼藏。法师曰。以一切语句。若初中后句。汝自当知。于戒中罪福。比丘应学。是故律本说。佛语诸比丘。汝当说戒。

问曰。此语云何。佛语比丘。我已结戒。汝当说当持当学当教余人。作如是说。若比丘行淫欲法。得波罗夷罪不得共住。如是断根法。坚固作已。初结波罗夷。为欲随结猕猴。今说其根本。如是佛以为声闻弟子结戒。是故律本所说。为诸比丘结戒。初结品竟。

法师曰。若句义难解者。我今当说。尔时有一比丘。此句义易解。以饮食诱猕猴者。是时大林中多诸比丘行慈悲心。为慈悲故。多畜生无所畏。獐鹿猕猴孔雀翡翠雁雉诸杂禽兽。于禅房前经行游戏。是时有一比丘。于猕猴群有一雌猕猴。形状肥壮可爱。此比丘以饮食诱。共行不净法。是比丘行不净法。游行观看房舍者。诸比丘从余国来问讯世尊。因而往到此。是时比丘早朝得阿揵多食(汉言客比丘食)食竟而作是念。我等宜往观诸比丘房舍。是故律本言。往观房舍。往至诸比丘所。是猕猴先与一比丘作不净行。猕猴见诸比丘来。意谓诸比丘悉如先比丘无异。即往到诸比丘所。而以欲心行调。如先所共行淫比丘无异。到已便以欲根向诸比丘。现其淫相。举尾现示待。恐诸比丘皆有淫意。于久不见。便自作其淫形状。示诸比丘。诸比丘知猕猴欲为淫事。诸比丘言。我等可在屏处伺乞食道人还。当见其所行。定是长老。定者实不虚。如劫盗人具收其藏不敢隐蔽。实为长老不作如此耶。女人欲根畜生女根不异。佛所结戒皆为此事。人女见者。若见若捉若摩。所为不净行者。畜生女亦如是。一切作悉是恶法。汝长老。汝以此方便而作。乃至共畜生。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若共畜生女以作不净行。亦言成波罗夷罪。法师曰。随结令得坚固。戒有二法。一者世间自然罪。二者违圣人语得罪。若心崇于恶法者。即是世间自然罪法。余者如来所结戒罪。于世法随制。以断结令坚固。唯除梦中。于梦中不犯。制中随结无性罪。展转食别众食。无性罪随结。不犯如是世间法。如是如来。以为诸比丘随结戒已。猕猴品竟。

今起余法。悉是因拔阇子而起。如调达得拔阇子都党而破和合僧。此是拔阇子起。又佛涅槃后一百岁。而作非法非毗尼非佛教。皆是拔阇子起。如律本所说。佛已结戒竟。拔阇子恣食恣眠已而生欲意。又不舍戒行淫欲法。而后眷属坏败。坏败者。各迸散为王所罚。或死亡别离。是名眷属坏败。或病苦逼迫病者。身体羸损。以羸损故。而生大苦。大德阿难。我等非毁谤如来者。不说如来罪。不诽谤法。不毁众僧。我辈自毁身。无福德无威风。今当修持正法者。三十八观法。我等辈次第而观菩提法者。此是阿罗汉道。慧因修集者。令增长我等而住者。弃舍白衣所住。住清净处无所余作。阿难答言。善哉。是时阿难不知他心。但闻发大誓言。若得如是极为大善。是故阿难答言。善哉。无有是处。此语断。若应果者。即言有处。以无果故。而无是处。是故佛答阿难。无有是处。如来已观拔阇子等无有因缘。若佛与拔阇子等具足戒者。此等已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是故律本所说。无有是处。若至莫与具足戒。若众僧与具足戒者。非清净法不成沙门。于沙弥地而住。若住沙弥地者。尊重正法所修而得。佛以怜愍此等故。不与具足戒。亦与具足戒。何以故。为不破戒故。于清净法中恭敬尊重。此有因不久得道。是故律本说。若出家者。与具足戒。不与具足戒。此三法已具。如来为欲结戒。告诸比丘。汝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不应共住。法师曰。此律本已具。我今当分别说。若者总名。不属一人。法师曰。于戒句中于戒本中于问难中。若欲知者有四毗尼。应当知。诸大德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尔时集众时。

问曰。何谓为四。一者本。二者随本。三者法师语。四者自意。

问曰。何谓为本。一切律藏是名本。何谓随本。四大处名为随本。佛告诸比丘。我说不净而不制。然此随入不净。于净不入。是名不净。佛告诸比丘。我说不净而不制。然此随入净。是名净。佛告诸比丘。我说听净。然此随入不净。于净不入。此于汝辈不净。佛告诸比丘。我说听净。然此随入净。于汝辈净。是名四大处。

问曰。何谓法师语。

答曰。集众五百阿罗汉时。佛先说本。五百阿罗汉广分别流通。是名法师语。

问曰。何谓自意。

答曰。置本置随置法师语。以意度用方便度。以修多罗广说。以阿毗昙广说。以毗尼广说。以法师语者。是名自意。又问。此义云何。莫辄取而行。应先观根本已次观句义。一一分别共相度量。后观法师语。若与文句等者而取。若观不等莫取。是名自意。从自意者。法师语坚强。法师语应观。随本文句俱等应当取。若文句不等勿取。从法师语。随本坚强。若观随本文义等者应当取。若不等莫取。从随本本皆强坚。不可动摇。如众僧羯磨。亦如佛在世无异。法师曰。若观随本不能自了者。应观修多罗本义疏。俱等者取。法师曰。有二比丘共相诘问。一比丘言净。第二比丘言不净。更观本及随本。若本与随本。言净者善。若言不净莫取。若一比丘观本已净。又文义证多。第二比丘文义寡少。应从第一比丘语。法师曰。若二比丘文义俱等者。应反覆思惟筹量义本。应可取不可取。此是学四种毗尼人。若律师者。有三法者然后成就。

问曰。何谓为三。

答曰。一者。于本讽诵通利句。义辩习文字不忘。此是一法。第二者。于律本中坚持不杂。三者。从师次第受持不令忘失。

问曰。何谓为本。

答曰。一切毗尼藏。是名为本讽诵通利者。若有人不以次第句问。不假思虑随问能答。句义辩习者。律本句义善能分别。义及义疏皆悉能解。坚持不杂者。有惭愧意。是名坚持。若无惭愧人。虽多文解义敬重供养。不依法律。是法中蕀刺。何以故。亦能破和合僧。亦能恼僧。有惭愧者。于戒中恒生惭愧。乃可没命不为供养而破正法。缘有惭愧者。而有戒律。不杂者。于文句中不相杂乱。若有人问者次第而答。若颠倒律本义及义疏而答。譬如人行刺蕀中难可得度。若有人以此理问者。乃以彼语而答。若能辩者有所问难。随问而答无所脱落。如以金碗请师子膏。不得漏失。故名不杂。次第从师受持不忘者优波离从如来受。陀写俱从优波离受。须提那俱从陀写俱受。悉伽婆从须那俱受。目揵连子帝须从悉伽婆受。又栴陀跋受。如是师师相承乃至于今。若知如是者。是名坚固受持。若不能得次第尽知师名者。须当知一二名字也。若能具足善三法者。是名律师。若是律师。众僧集判诸诤事。律师于中先观六事。安详而答。

问曰。何谓为六。

答曰。一者观处。二者观本。三者观文句。四者观三叚。五者观中间罪。六者观无罪。

问曰。何谓为观处。

答曰。若草若树叶应覆身而来。若不覆身裸形入寺者。得突吉罗。如是观罪相已。即取律本为证。而灭诤法。是名观处。观本者。

问曰。何谓为观本。

答曰。若故妄语得波夜提罪。如是五篇罪。于五篇中。可一一观罪性。即取本为证。而灭诤法。是名观本。何谓观文句。身未坏者得偷兰遮。如是七聚罪相。可一一观罪性。即取本为证。而灭诤法。是名各观文句。何谓三。僧伽婆尸沙有三叚。波夜提有三叚。于三叚中观。即取本为证。而灭诤法。何谓为观中间罪。

答曰。举火榛得突吉罗罪。如是戒本中。观中间罪取本为证。而灭诤法。是名为观中间罪。何谓无罪。不受乐。无盗心。无杀心。无妄语意。无出心。不故作不知。如是一一无罪相观。以本为证。而灭诤法。若比丘知四毗尼法。又善三法观六事已成灭法。若比丘灭法不俱回转。如佛在世无异。若比丘犯制戒。即往律师自有狐疑。而便问言。此事云何。律师先善观。若有罪答言有罪。无罪者应答言无罪。可忏悔者语令忏悔。应与阿浮呵那者答言与。若不与当言不与。见波罗夷罪相。莫道言汝得波罗夷。何以故。初波罗夷淫欲虚诳妄语其相易现。杀盗二戒其相难知。因细而得从细而解。是故莫向狐疑人道。汝得波罗夷罪。若有师者答言。汝今可往咨问汝师。即便遣去。仍往到律师所。而问言。此罪云何。若此律师观其罪相可治。此比丘得律师语已。即还报律师言可治。律师言。善哉。随语而作。若无师者。教问同学。同学若答言可治。还报律师。律师答言。善哉。若无同学教问弟子。弟子又答言可治。还报律师。律师言。善哉。随语而作。若弟子见有罪相。莫作是言。汝得波罗夷罪。何以故。法师曰。佛出世难得。出家亦难得。受具足戒甚难。语已律师即净扫洒房舍。令狐疑比丘尽日坐。坐已即与三十禅法。令其自观。若戒无病。观者禅法即现。威仪贯通心便入定。坐在定中。若过一日亦不觉知。到瞑律师往至其所。而问言。长老。心意云何。

答言。大德。我心意唯有定耳。律师又言。长老。出家人甚难。于沙门法慎勿懈怠。皆应修学。若破戒者。入禅心即不定。如坐棘刺。何以故。为悔过火所烧。亦如坐热石上。不得安定。而复起去。若律师往到其所而言。长老。心意云何。为定与不。

答言。不定。律师言。人于世间为罪行。不可覆藏。初作时。护身善神先应观知。又沙门婆罗门略知人心。长老。汝可随宜觅安止处。四种毗尼及律师三法品竟。


分类:佛经 书名:《善见论》 作者:僧伽跋陀罗
《善见论》《善见毗婆沙律》《善见律》| 佛经

《善见论》第05卷 舍利弗品


优波离欲证律藏根本。于是舍利弗从静处起。而作是念。

问曰。何谓为静。

答曰。寂静无声。亦言一心寂静。云何佛法久住。从毗婆尸佛而答。余者义自当知。

问曰。舍利弗何不自以神力观看可知而来白佛。答曰不得。舍利弗若以神力观看。正可知诸佛久住不久住。若分别诸佛因缘不能通了。大德大莲华言能。何以故。所以上罗汉十六种智。如此之理不足为难。依止如来欲显世尊为上。是故来白佛而问。佛答舍利弗。余者律句次第自当知。云何因缘者。此义易知。佛语舍利弗毗婆尸佛者。语为初。诸佛非是懈怠。或为一人二三人如是增上乃至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众生说法有生异心。此众少应略说。此众大应广说。亦不作高下说法。悉皆平等一种说法。譬如师子王七日一起觅食。临捉众生无大小先吼而捉。何以故。若师子捉众生时不先大吼用轻心故。或得脱者。是故皆吼令众生怖伏而捉。佛亦如是。于一切众生无大小。皆以殷勤说之。若有略说众生或不勤心修习。何以故。如来为尊重法故。今我世尊说法。譬如大海水同一味。过去诸佛亦复如是。然众生心易教授。今说一偈义令入四谛。是故过去诸佛。不广说法修登偈耶。法师曰。前句已说故不重说。不为声闻结戒者。

问曰。过去诸佛何不为声闻弟子结戒。

答曰。诸声闻弟子不犯非故。亦不结威德波罗提木叉。亦不半月半月说戒乃至六年。六年止说教授波罗提木叉。此说如来自说。不令声闻说。尔时阎浮利地槃头摩底王舍城翘摩鹿野苑。是毗婆尸佛所住处。一切比丘僧悉集。佛布萨众僧布萨。三人布萨二人布萨一人布萨。往昔阎浮利地有八万四千寺。寺或有十万二十万比丘。亦不喧闹皆寂静而住。是时诸天人心思欲闻佛说戒。恒计年岁。应到六年即集大众。往佛所待佛说戒。是时诸比丘。若有神力者来。无神力者诸天来白时可去即取衣钵。诸比丘承天人神力。到布萨堂往至头顶礼足。时毗婆尸佛知众集。即说教授波罗提木叉。

忍辱第一道  涅槃佛胜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一切恶莫作  当具足善法
自净其志意  是即诸佛教
不恼不说过  不破坏他事
如戒所说行  饭食知节量
一切知止足  常乐在闲处
是名诸佛教

以如是方便。一切过去诸佛以此偈教授波罗提木叉。此是诸佛寿命长短。是故如是说短寿。诸佛从菩提树下。为声闻弟子结戒。此是威德波罗提木叉。非如来说。诸声闻弟子说。是故我等释迦牟尼佛。从菩提树下二十年中。皆说教授波罗提木叉。复一时于富婆僧伽蓝。于眉伽罗母殿中。诸比丘坐已。佛语诸比丘。我从今以后。我不作布萨。我不说教授波罗提木叉。汝辈自说。何以故。如来不得于不清净众布萨说波罗提木叉。从此至今。声闻弟子说威德波罗提木叉。是故律中说。佛语舍利弗。过去诸佛不说威德波罗提木叉。说教授波罗提木叉。毗婆尸三佛不说波罗提木叉。三佛已入涅槃。声闻弟子复入涅槃。最后声闻弟子。姓非一种。名非一种。或姓瞿昙。或姓目揵连。或名佛无德。或名昙无德。从非一种。或婆罗门种。或居士种。或刹利种。又非一种家。或富家。或贫穷家。或下贱家。从如此种种非一家。非一姓等出家。而作梵行。为非一种姓名入正法故。而各自用其志意处。当佛法不相承受。所以佛法不久住世。为此等故。

问曰。诸比丘何不勤修精进。而使正法速颓灭耶。

答曰。先诸大德犹为不善。况我等辈各不护法藏。故令佛正法而速灭耶。不用綖贯穿者。风吹即散。贯者言缚。譬如种种花不以綖贯之风吹即散。佛法亦如是。为不结戒故。以心先观然后教授声闻。问曰其义云何。

答曰。过去诸佛先观声闻心然后教授。缘诸声闻易悟理故。佛亦不为广说。怖畏林者。此林若有入者即生怖畏。如是汝等思惟者。有三思惟。出家为初。汝等当勤心思惟。汝等莫作是思惟者。有三恶法。思欲为初。汝等慎莫思如是。汝等当忆持在心。观无常苦空无我。心恒忆持莫如是。汝等莫思忆者。无常莫思常理。不净莫思言净。汝等勿作是思。此是汝等应弃者。诸恶法应弃。此应起而住者。善法汝等应起。若已得者令增长。从不起烦恼心得脱者。心不取烦恼故而脱。亦言以灭不起灭而灭。是故律本所说。从不起烦恼心得脱。一切皆是阿罗汉。譬如莲华日光始出即便开敷。舍利弗往昔恐怖林中者。若人未离欲入此林。林有威相故。皆悉毛竖。舍利弗此是因缘者。法师曰。次第句义易自当知。不久住者。毗婆尸佛寿命八万岁。诸声闻众亦复如是。从佛在世乃至最后声闻。佛法住世百千六万岁。尸弃佛寿命七万岁。声闻弟子寿命亦尔。惟卫佛寿命六万岁。声闻寿命亦如是。二佛寿命到最后。声闻佛法住世。百千四十二十万岁。次第而数。是故佛法不久住。于是舍利弗。闻三佛佛法不久。闻已意欲更问佛久住。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佛法久住诸佛寿命。拘那卫佛寿命四万岁。拘那含牟尼佛寿命三万岁。迦葉佛寿命二万岁。释迦牟尼佛寿命百岁。诸声闻弟子寿命亦如是。是故佛法久住。我今世尊。应取迦葉半寿一万岁。是时应出世。观看众生根无熟者。五千岁应出。次第五百岁应出。又复无根熟众生。乃至百岁。然后有众生可度。是故佛出世短寿。声闻弟子亦如是。佛法久住如前。三佛法与寿命俱灭。是故名不久住。后三佛者。佛虽灭度。佛法犹在世。是名久住。于是舍利弗闻佛说已。欲令佛法久住。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声闻弟子结戒。如律本所说。舍利弗从三昧起。余者后句次第自当知。佛告舍利弗。止止时未至矣。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诸弟子结戒。佛告舍利弗。止止。此法非声闻缘觉所知。唯佛与佛乃能知耳。未垢起故。

问曰。何谓为垢。

答曰。垢处者。于今世后世过如来法。是名为垢。未为声闻结戒者。

问曰。何以不为声闻结戒。

答曰。未有漏者如来结戒。众生生诽谤想。云何瞿昙沙门。如诸声闻弟子。悉是贵姓。或是王位。舍其财物宫殿妻子眷属。不惜身命。皆是知足。于世间无所希求。云何瞿昙。反以波罗提木叉而系之。是瞿昙未善别世人。故言如此。若我结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医师未善治病。见人始欲生痈。虽有痈性未大成就。辄为破之。破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药涂之疮即还复。医师谓曰。我为汝治病。当与我直。病人答曰。此痴医师。若是我病可为我治。我本无病。强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责我直。讵非狂耶。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若先结戒而生诽谤。我自无罪强为结戒。是故如来不先结戒。若漏起者。

问曰。何谓为漏起。

答曰。若漏于僧中已起者。是时如来当为诸弟子结戒。指示波罗提木叉。譬如良医应病设药令得除愈。大获赏赐又被赞叹。此好医王善治我患。如来亦复如是。随犯而制。欢喜受持无有怨言。是以律本云。止止舍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法师曰。余句自当知之。于佛法中谁先出家。崩揵多儿。名忧波斯那。因忧波斯那制戒。未满十腊而与弟子授具足戒。忧波斯那二腊。弟子一腊。如是次第从此。已佛为制戒。告诸比丘。自今以后若未满十腊。而与弟子授具足戒者。犯突吉罗罪。佛已结戒竟。复有比丘。虽满十腊若过十腊。痴无智慧。而与弟子授具足戒。佛又制戒。告诸比丘。若人无智慧。与人授具足者。得突吉罗罪。佛听有智慧人者。十腊若过十腊。善能教授。听与弟子授具足戒。未多者。众僧中老少未多。戾舍亦未大。若众僧多者。当有犯漏法者。是时如来然后结戒。若比丘与未受具足戒共宿。过二三宿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年年度弟子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尼年年度弟子。是比丘尼得波夜提罪。已说如是。汝自当知。大利养者。若众僧得大供养者。便生有漏法。是时如来当结戒。若比丘受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与饮食等。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未多闻者。若众僧中未有多闻。若比丘僧中多闻。便生漏法。若一阿含若五阿含读诵通利。以不正心而说颠倒义。非律言是律。非法言是法。是故佛结戒若比丘作是语。佛所说法我已知。作是言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次如沙弥语无异。所以如来因有漏法。我云何为诸弟子结戒。云何漏者。

答曰。劫贼云何为劫贼。

答曰。于佛法犯戒即是劫贼。云何名为劫贼。

答曰。非沙门者。自言我是沙门。劫四辈物。是故律中所说。未有漏法未有劫人。亦言未有犯戒人无罪者。言无烦恼亦言无患。无犯戒不染黑法者。黑法言破戒。亦言众僧不破。极净者。言极光明住。真实地者。戒三昧智慧解脱。是真实地而住。法师曰。我当说次第。于毗兰若国前夏三月。五百比丘最小得须陀洹道。

问曰。何谓为须陀洹道。

答曰。须陀洹言流。

问曰。云何为流。

答曰。道若人入此流道。名须陀洹道。如经文所说。佛问舍利弗。须陀洹云何名须陀洹。舍利弗答。此是世尊善贯八道。何谓为八。一者正见。二者正思。三者正口。四者正行。五者正生。六者正勤。七者正识。八者正三昧。复问。何谓为须陀洹。

答曰。若人以八贯故。来至善道。是名须陀洹。如是名如是姓。因道而名果。是故名须陀洹。汝自当知。不堕落法者。不言无须陀洹人。无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何以故。断烦恼故。以道故。便回向菩提者。回向前三道必当至。何以故。为道故。如是大智舍利弗答如来已。于毗兰若夏三月大自恣竟。尔时佛告阿难者。告者。语又言。觉佛法久有此法。过去诸佛告。受人别请竟得去。声闻弟子。别与不别随意而去。佛怜愍众生。欲遍行诸国。佛行诸国者。佛行有三境界。一者大境界。二者中境界。三者小境界。三境界随意而行。

问曰。何谓大境界。

答曰。九百由旬。何谓中境界。

答曰。六百由旬。小境界云何。

答曰。一百由旬。若佛欲大境界行时。大安居竟。九月一日与比丘僧围绕而去。次第到聚落教化说法。受诸饮食。应可度者即为度之。未得度者令获福利。九月日游行。于夏三月中。多诸比丘行三昧法未竟。如来不大自恣。待小自恣到。九月十五日竟而去。中境界行时。八月日游行。小境界者。先观众生根熟而住。次根熟而去。到十一月一日。与比丘僧围绕而去。七月日游行。此三境界中处处众生。令离烦恼得四道果。为教化故。譬如采华人遍行山中。见诸杂华有开荣者。便摘持去。如来亦复如是。又有佛法。于清旦时入禅定乐从三昧起。以大慈悲观看十方世界。应可度者如来即往度之。又有诸佛法。有新从余国来者。如来便相劳问说法。因缘今欲发起。结禁戒故。此是诸佛无上道法。

问曰。何谓为声闻法。佛在世时二过集众。何谓为二。一过初入夏坐欲取禅定。第二过夏坐竟现有所得。此是声闻法故。如律本所说。佛语阿难宜可共往。往者。别诸婆罗门。别者。白婆罗门言。安居以竟。我今便欲游行余国。尔时世尊即着袈裟整衣服晨朝而去。阿难侍从往到城门。到已而入。放大光明遍照城内巷陌舍宅。皆如金聚。玄黄五色犹如电光。即向毗兰若婆罗门家。到门下立。使人忽见佛光明。入白婆罗门言。瞿昙沙门今在门外。婆罗门闻佛来声。霍然而悟。即起取氍氀毾㲪敷置床座。躬自出迎白世尊言。可从此路而入。于是佛入已而坐。时毗兰若婆罗门。本心欲坐近世尊边。无因得坐故。于座边叉手而立。法师曰。次第后句自当知之。婆罗门白言。世尊。应与未与。法师曰。此是婆罗门欲发起先所许供养如来者。婆罗门言。我先请如来三月夏坐。应日日赍饭食糜粥甘果水浆供养世尊。而便痴忘。未有一毫。非为不与。未得奉设。缘我白衣多诸事务。嗔恚愚痴逼迫迷乱。我心而忘。是故不与。法师曰。何以婆罗门作此语。不知魔王所迷。而自克责。为白衣业故。遂忘世尊。于是婆罗门自念。我请佛三月供养。都未施设。我今以三月供限并一日施。唯愿世尊哀愍纳受明日者。婆罗门供如来明日即办。佛观婆罗门心极大欢喜。佛为哀愍故自念。若我不受请者。此婆罗门当生恶心作如是言。瞿昙沙门于三月请未得供养。今者怨恨不受我请。当复有言。瞿昙沙门非一切智。不能暂忍。或当作如是言轻贱如来获大罪报。是故我今应当受请。


分类:佛经 书名:《善见论》 作者:僧伽跋陀罗
《善见论》《善见毗婆沙律》《善见律》| 佛经

《善见论》第07卷


法师曰。今当为解律中文句。如律本所说名者。不独一随人而结。人身修习生名姓戒寺行年纪。当以一一而知。我今分别解说。人身者。随得一人。或长或短。或赤或黑或白。或肥或瘦。修习者。或修禅定。或修僧事。或修学问。是名修习。生者。或生刹利家。或婆罗门家。或毗舍家。或修陀家。故名为生。名者。或名佛陀勒诘多。或名昙无勒诘多。或名僧伽勒诘多。是为名。姓者。或姓迦旃延。或姓婆私叉。或姓拘私夜。是名为姓。戒者。随其所持禁戒。故名为戒。寺者。随其所住寺舍。是名为寺。行者。随业而行。故名行。年纪者。或五或十或二十或三十。故名年纪。是名律中文句。若有比丘行。是比丘得。比丘者。是乞士。或得或不得。亦名乞士。此皆是善人之行。佛辟支佛声闻悉行乞食。或贫或富舍家学道。弃舍牛犊田业及治生俗务。而行乞食资生有无。皆依四海以为家居。是名比丘。着割截衣者。衣价直千万。比丘得已。便割截而着。坏衣价直。以针綖刺纳。毁其细软。遂成粗恶。衣先鲜白。而以树皮坏其本色。便是故衣。名为比丘。是故律本所说能着割截衣者。是名比丘。沙弥者。亦名比丘。如有檀越来请比丘。沙弥虽未受具足。亦入比丘数。是名字比丘。长老。我亦名比丘。此是假名比丘。法师曰。云何名假名比丘。如长老阿难夜行见一犯戒比丘而问。咄此为是谁。犯戒比丘应言。我是比丘。此是假名无坚实也。善来比丘者。有白衣来诣佛所欲求出家。如来即观其根因缘具足应可度者。便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而成比丘。唤者。如来于纳衣里出右手。手黄金色。以梵音声唤善来。可修梵行令尽苦源。佛语未竟。便成比丘得具足戒。三衣及瓦钵贯着左肩上。钵色如青郁波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綖、斧子.漉水囊。皆悉备具。此八种物是出家人之所常用。自然而有威仪具足。世尊即为和尚。亦是戒师。来至佛所头顶礼足退坐一面。法师曰。如来从初得道乃至涅槃。善来比丘其数有几。

答曰。如此比丘其数有一千三百四十一人。

问曰。名字何等。其名曰阿若憍陈如等五人。次名耶输长者子。其诸知识五十四人。拔群有三十人。阇致罗一千人。此二大声闻二百五十人。鸯掘摩罗一人。是故律以赞一千三百四十一人。

一千三百  四十一人  有大信心
皆来诣佛  如来慈悲  举金色手
以梵音唤  应时得度  衣钵自降
皆悉善来

有大智慧皆悉是善来比丘名。非但此等比丘善来。复有诸善来比丘。斯楼婆罗门与三百人俱。复有摩诃劫宾那。与一千人俱。迦维罗卫国。复与一万人俱。又有一万六千人。与波夜罗尼婆罗门俱共出家。悉是善来比丘。此是修多罗中说。于毗尼藏不说其名。以三归得具足戒者。如是三过说三归。即得具足戒。如律所说。善来比丘得具足戒。三归得具足戒。受教得具足戒。答问得具足戒。受重法得具足戒。遣使得具足戒。以八语得具足戒。白羯磨得具足戒。法师曰。善来三归得具足戒已说。

问曰。何谓为受教授。佛告迦葉。汝应如是学言。我于上中下坐发惭愧心。佛告迦葉。汝今应听一切善法入骨置于心中。我今摄心侧耳听法。佛告迦葉。汝应如是学念身而不弃舍。汝迦葉应当学。大德迦葉。以教授即得具足戒。迦葉具足戒者。皆是佛神力得。答问得具足戒者。须波迦佛听受具足戒。尔时世尊。于富婆罗弥寺经行。问须波迦沙弥。或问膖胀名。或问色名。此二法者。为是同一为是各异。因十不净而问须波迦即随问而答。佛即叹言。善哉。又问。汝年几。须波迦答。我年七岁。世尊语须波迦。汝与一切智人。并善能答问正心。我当听汝受具足戒。是名答问得具足戒。受重法得具足戒者。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是受八重法。即得具足戒。遣使受具足戒者。半迦尸尼遣使。八语得具足戒者。从比丘尼得白四羯磨。比丘僧复白四羯磨。是名八语得具足戒。白四羯磨得具足戒者。此是今世比丘常用八语得具足戒。法师曰。我取本为证。佛告诸比丘。我听汝等三归竟得受具足戒。如是佛听诸比丘受具足戒。善者无恶。今世凡人修善乃至阿罗汉。悉名善人。何谓为善。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与五分合。是名善人。真者。戒为最真。是名为真。譬如白氎以青色染之。既成色已。便唤为青㲲。真比丘亦尔因戒故。名为真比丘。去烦恼内漏尽罗汉。亦名为真。学者。凡夫人与七学人学于三学。是名学比丘。无学者。学地已过住于上果。从此无复余学诸漏已尽。是名无学。集僧比丘者。最少集僧五人。多者随集多少。应取欲者。取欲现前。僧既和合。无有呵者。便作和合羯磨。白四羯磨者。一白三羯磨。应羯磨者。以法而作羯磨。不恶者。人身无难白羯磨。心善众不可坏者。无有薄故名不恶。善者。行法亦善。行如来教亦善。足者。得上相亦言至。

问曰。何谓为上相。

答曰。比丘相是名上相。以白四羯磨得至上相。是名具足戒白四羯磨。我今于中说白四羯磨。余者后当广说。阿波娄加(汉言小小白众也)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如是次第从骞陀迦到波利婆罗。以羯磨本若至句。我当广说。若于中说者。于初波罗夷中而便乱杂。是以至句次说者令人易解。此中僧已集众竟。白四羯磨比丘。若是比丘行不净。得波罗夷罪。余诸比丘悉是同名比丘。若比丘共诸比丘。尽形寿入戒法中。戒者应学。学有三学。有上戒.上心.上慧。是名三学。

问曰。何谓为上戒。上者。言无等也。戒者。学亦名无等学。上心者。是果心。上慧者。作业以知果。

问曰。何谓为学。何谓为上学。何谓为心。何谓为上心。何谓为慧。何谓为上慧。

答曰。五戒十戒是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于世间中此戒常有。佛出世时。佛声闻教授余人。若未出世时。辟支佛.业道沙门.婆罗门.转轮圣王.诸大菩萨。教授余人。身自智慧教授沙门婆罗门。若其能学此功德者。死得生天或生人间。受诸欢乐。是名学波罗提木叉者。名无等学。于诸光明日光为王。于诸山中须弥为最。一切世间学波罗提木叉为最。如来出世便有此法。若无佛出世。无有众生能竖立此法。身口意行诸恶业。佛以无等学而制。又言。若入此同入道果。是名上学。心者。六欲有八功德心。世间有八心三昧。是名上心。过一切世间心。唯佛出世乃有此心。是名上心。此是道果心。若有此心。便无行不净法慧者。有因有果。业为因报为果。以慧而知。是名慧。佛出世不出世。便有此法。佛声闻教授余人。若不出世时。业道沙门婆罗门转轮圣王诸大菩萨亦教授余人。如阿拘罗十千岁作大布施。如毗罗摩婆罗门。如脾陀罗及诸大智慧人。作大布施功德满具。上生天上受诸快乐。转轮三相者。苦空无我。是名上慧。上学上心此二法者。智慧最胜。是名上慧。上慧者。唯佛出世乃有此法。道果慧亦名上慧。是故比丘入于三学中。行不净行得波罗夷罪。此三学中波罗提木叉学。若入其中。是名尽形寿。又言。诸比丘非一种。各异国土乡居不同。非一姓非一名。同一住处共一学。亦名共生。于波罗提木叉学不犯。是名尽形寿。戒羸不出者。不舍戒戒羸相不向人说。若戒羸向人说而不舍戒。戒亦不出。法师曰。何不言舍戒。而云戒羸。如戒本所说。不过二三宿共宿。而得罪。言语便易。所以佛说。此戒羸亦如是。是故律本所说。言语亦善而为说法。不舍戒义已足。何须言羸。譬如大王无人侍从。复无天冠璎珞。亦不庄严。人见不以为好。是以先云戒羸。后言不出。二句既合。是名为善。有戒羸而不出。戒不羸而出。于学中心厌不持。是名戒羸。愁忧者。于佛法中厌恶不乐。或言。今日我去明日我去。或从此路去彼路去。而出气长叹心散乱不专。是名愁忧。欲舍沙门法者。欲舍比丘相。厌恶者。以比丘相极为羞辱。见比丘相如见粪秽。乐白衣相。法师曰。次第律中易解。我今舍佛。善哉。我当舍佛。发言令人解。如是戒羸而不舍戒。法师曰。更有余戒羸我舍佛舍法舍僧。舍学舍毗尼。舍波罗提木叉。舍和尚舍阿阇梨。舍同学舍弟子。舍阇梨弟子。舍共和尚同学。舍共阿阇梨和尚同学。此十四句皆是戒羸之初。我今作白衣作优婆塞。作净人作沙弥。作外道作外道优婆塞。我非沙门我非释种子。此八句悉是戒羸因。从此二十句。合有一百一十句。名戒羸。从此以后。我忆母为初。有十七句。田者。稻田为初。处者。从此出甘果菜茹若叶。是名为处。技巧者。或能作瓦器或能受使。如是为初。犹恋家者。我有父母今还供养。此为初有九句。从此依止。我有母应还养母。母视养我。如是为初十六句从此作。梵行人一食一眠甚为难行为初有八句。我不能我不忍我不乐。如是为初五十句。又一百一十句。又复一百六十句。

法师曰。次第戒羸已说。汝自当知。次舍戒句云何。比丘者。法师曰。此句次第易解。我舍佛舍法舍僧。舍毗尼舍波罗提木叉舍同学。舍和尚弟子阿阇梨弟子。舍同和尚弟子。舍同阿阇梨弟子。舍同学。此十四句与舍语相等。而说令人解。此是欲从法下。欲从比丘僧下。而说令人解。若此人欲说佛我舍。临发口而言。我舍佛非天竺正语。随得一语而说。我佛舍我法舍。如是次第乃至同学。如律本所说。于圣利满足。我欲入第一禅定。临发口误言。我入第二禅定。若如是语。此人欲舍比丘相。是故作如是言。此语若知者。即成舍戒。如帝释如梵魔堕无异。亦如此人从如来法堕还白衣。若是说。我已舍佛我欲舍佛我应舍佛。此过去现在当来语。若遣使若书若作手印向人说。此不成舍戒。若空诳妄语。以手现相而得重罪。此中不尔。若人舍者向人而舍。以心发言已然后说成舍戒。若发言向一人说。若此人解者。即成舍戒。若此人不解者。边有人解者。亦不成舍戒。若向两人说。一人解一人不解成舍戒。若悉解者成舍戒。若向百千人说。解者成舍戒。若比丘为淫欲所恼。欲向同学说者。复自忌畏。因在屏处作大声而言。我今舍佛。随有解者。忽有边人解。此比丘欲舍戒。舍于如来法堕落。即成舍戒。不前不后解此比丘语。如世间语无异。若此比丘语已未即时解。久久方思然后解欲舍戒者。不成舍戒。如空说如粗恶语供养。身口嗔故虚语。如此等语与此间无异。若置心而解便即得。若有狐疑久久方解。而不得罪。佛告诸比丘。如是戒羸者而成舍戒。若言白衣受我。我欲成白衣。我今成白衣。我已成白衣。而说者不成舍戒。若言今日令白衣受我。今知而置心中而说。以天竺中国语。或非天竺语。若人解此语者。便即舍戒。

法师曰。如是次第优婆塞为初。从此七句八句十四句二十二句。我不用此何为。佛于我无益。我已说此四句。汝自当知。文句虽多义理归一。法师曰。我不能尽解。次第律本汝自知。

法师曰。优波离言。佛有一百名。法名亦如是。余诸句亦如是。我今略说。我今舍佛失戒。我舍三藐三佛陀。我舍无量意。舍无譬意。我舍菩提智。舍无愚痴。舍通达一切。如是随号皆成舍戒。又言舍法。此名非号。即成舍戒。舍善分别。舍现身报。舍不异。舍来见。舍能济出。舍智慧真实知。复言。我舍无作法。舍离欲。舍灭。舍甘露法。舍长阿含。舍短阿含。舍梵网。舍初本经。舍僧述多。舍鸯掘经。舍本生经。舍阿毗昙。舍功德法。舍非功德亦非功德。舍识处。舍善置。舍神通地。舍摄领。舍勇猛。舍菩提。舍道。舍果。舍涅槃。我舍八万四千法聚。以如此号悉成舍戒。我舍僧。此说非号。舍善从僧。舍正随。舍以理随。舍集僧。舍四双僧。舍八辈僧。舍应供。舍叉手供养。舍无上福田。号名僧。亦成舍戒。我今舍戒。此说非号。成舍戒。舍比丘戒。舍比丘尼戒。舍上学上心。舍上慧。以号舍即成舍戒。舍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舍初波罗夷第二第三第四波罗夷。舍僧伽婆尸沙。舍偷兰遮。舍波逸提。舍波罗提提舍尼。舍突吉罗。舍头婆和多(汉言微细罪也)如是戒号。亦成舍戒。我舍波罗提木叉。此名非号。便成舍戒。舍比丘波罗提木叉。舍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此是号。亦成舍戒。我舍学而成舍戒。舍比丘学比丘尼学第一第二乃至波罗提木叉学。舍三藐三佛陀学无量意学。舍智慧学舍离学。如是次第我今当舍。和尚人度我出家。及与具足戒。于某处。我得出家。于某处我得具足戒。此人我舍。如是说舍和尚。以号名舍和尚。戒亦得舍。我今舍阿阇梨。此语非号。戒即得舍。若人度我。若人教我依止某处而问而学。此人我当舍。如是以阿阇梨号而说。便得舍戒。我舍弟子。此语非号。戒即得舍。若人我度。我与具足戒。于我处得出家已。得具足戒已。此人我今舍。如是舍弟子。以名号故。即成舍戒。我今舍阿阇梨弟子。即成舍戒。若人我出家。若教授咨问我者。此人我舍。以此名号。即成舍戒。我今舍同学戒。即得舍戒。若人我师度与具足戒。于我师处得具足戒。此人我舍。以同学名号。即得成舍。我今舍同学阿阇梨。戒即得舍。若人我阿阇梨度与具足戒。于阿阇梨处咨问。我阿阇梨教授令知。此人我舍。如是以阿阇梨同学名号。即成舍戒。我今舍一切同学。即得舍戒。若人与我共一学心共一学慧。此人我舍。如是以一切同学名号。即成舍戒。我今作白衣。即成舍戒。我还复如故。我作估客。我今耕田养牛畜五欲。如是以白衣名号。即成舍戒。我今作优婆塞。便成舍戒。我今作优婆塞二语。作优婆塞三语。我持五戒或持十戒。我今作优婆塞。如是以优婆塞名号。戒即成舍。我今作净人。戒即成舍。我为众僧驱使。我今分粥分米果木果。如是以净人名号。即成舍戒。我作沙弥。即成舍戒。作年少沙弥。作小沙弥。如以沙弥名号。即成舍戒。我今作外道。即成舍戒。作尼乾陀.阿寅婆迦。作多波须。作波利婆阇。作畔郎具。如是以外道名号。即成舍戒。我作外道优婆塞。即成舍戒。作尼干优婆塞。作阿寅优婆塞迦优婆塞作多婆须优婆塞。作波利波阇优婆塞。作畔郎具优婆塞。如是以外道名号。即成舍戒。我非沙门。即成舍戒。我作破戒行恶法。作臭秽净行覆法。非沙门而言沙门。非梵行而言梵行。中盛臭秽。如是以非沙门名号。即成舍戒。我非释迦种子。即成舍戒。我非三藐三佛陀子。非无量意子。非无譬意子。非菩提智子。非勇猛子。非无愚痴子。非通达无碍子非胜胜子。如是以释迦种子名号。即成舍戒。以此因故。以此表故。以此方便故。以佛名号故。如是说已。悉是舍戒因。置佛为初。更有余语舍戒。无有是处。

法师曰。如是舍戒相。我已现耳。于不舍戒者。莫令狐疑。我今广说舍戒。因人为初。或因人成舍戒。或因人不成舍戒。法师曰。律本所说。佛告诸比丘。云何不成舍戒。初句说颠者。或夜叉颠狂瞻颠狂。余者随颠倒心。若其舍戒。不成舍戒。若于颠狂人舍戒。意甚乐舍戒。而颠狂人不解戒。不成舍戒。失心者。如夜叉颠狂无异。法师曰。夜叉颠狂与瞻颠狂。此无罪。后当说。如是失心舍戒。而不成舍。为苦逼迫者。苦刀已触以心闷故。而言舍戒。戒不成舍。或向受苦者说。以苦闷故。不解此说。不成舍戒。向天神者。地神为初。乃至阿咤贰杈天神。若向此诸神舍戒。戒不成舍。向畜生者。摩睺罗伽.迦楼罗.紧那罗.象.猕猴。及诸畜生。向此辈舍戒。戒不成舍。颠狂人向颠狂人。为不知故。戒不成舍。法师曰。向诸神舍戒其速知。何以故。为其大功德故。三因受胎所以速知。若此人转心我欲舍戒。诸天神已自知。佛护人心易动勿令失戒。是故佛断。勿向天神舍戒。于人中不断。若共者若不共。若等例者不等例者。若向白衣若向出家。向解人舍戒。皆即成舍。若此人不解。皆不成舍。法师曰。我已说此义。善语者。何谓为善语。所以善人所行。是摩竭国语。若边地安陀罗弥国语。而不解摩竭国语。或有余国语。展转相语皆悉不解。而教之。汝作如是言。若不知者。先教授令知。戏论言语。速急误言。我舍佛痴疙。如是诸舍戒。戒不舍。智慧人速急或误语。而不成舍戒。不欲舍而言舍。如人读律无异。如人闻律如人诵律无异。教授无异。如此诸语不成舍戒。欲向说而不说。已有戒羸相。我今舍戒。不作是言。此是欲说而不说。向痴人说者。向老耄人说。向土像木像人说。或向野中小儿。或至不向说。如此语悉不成舍戒。法师曰。我今断言。以一切随方便。我今舍佛为初。即成舍戒。余者不成舍戒。法师曰。今行不净法为初。我今分别说义。如律本所说。行不净法者。

问曰。云何不净法。

答曰。非好法非善人法。野人法愚痴人法。如律本说。大罪乃至捉水于静处二人。此恶法从句义。捉触历沙。悉成大罪。以水为端。是名为不净行。于覆藏处者。静处无人而行不净行二人可尔。是名不净行。

问曰。何谓行不净行。

答曰。二人俱欲俱乐。亦言二人俱受欲。是名行不净行。如律本所说。以男表置女表。以女表置男表。以男根内女根。若入一胡麻。风不至处湿处。若入如此处。得波罗夷罪。女根中四面当中央此五处。四边及中央皆犯罪。男根亦有四边当头屈入。此六事若一一入。犯波罗夷罪。屈者。如屈指如称头。高低俱犯。若男根生疣死。不受乐突吉罗。觉乐者得波罗夷。以男根毛。手指头若入者。得突吉罗。法师曰。此是行不净法。何以故。此恶不善语。若诸长老。闻说此不净行。慎勿惊怪。是沙门惭愧心。应至心于佛。何以故。如来为慈悲我等。佛如此世间中王。离诸爱欲得清净处。为怜愍我等辈。为结戒故。说此恶言。若人如是观看如来功德。便无嫌心。若佛不说此事。我等云何知得波罗夷罪偷兰遮突吉罗。若法师为人讲。听者说者。以扇遮面。慎勿露齿笑。若有笑驱出。何以故。三藐三佛陀怜愍众生金口所说。汝等应生惭愧心而听。何以笑。驱出。乃至共畜生者。此是下极语。共畜生亦得波罗夷罪。岂况女人。法师曰。我次第而解。有足无足畜生。无足者蛇。有足者二足。下至鸡上至金翅鸟。四足者。下至猫上至犬者。取蛇者。蚺蛇一切长者。其中三处。一一入如胡麻。得波罗夷。余不堪者突吉罗。鱼者。一切鱼龟鼍鳖蛤等。亦如前说三处得罪。此中有小异。蛤口极大。若以男根内蛤口。而不足如内疮无异。得偷兰遮。若取鸡乌鸟雉鸠鸟一切诸鸟于三处。应得波罗夷者得。应得突吉罗者得。若取猫者。狐狸狗猘亦如前三处得罪。波罗夷者。退堕不如。此是比丘罪。如律本所说。佛语阿难。佛为拔阇子结波罗夷戒已。成就如是。汝比丘得波罗夷罪。是名波罗夷。法师曰。若人犯此戒。名为波罗夷。是故于波利婆品偈言。

我说波罗夷  汝当一心听
堕落是不如  违背正法故
不同一住处  是名波罗夷

此是犯波罗夷重罪。此人名为堕。亦言从如来法中堕非释迦种子。于比丘法中不如。是名波罗夷。不共住者。不共行为初。法师曰。我当次第说罪。僧有四行。于戒坛中作四法事和合。是名一行。亦言五行波罗提木叉。应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无惭愧人不得入。于一众僧事不得同入。驱出在外。是名不共住。是故律本说。不共布萨及诸羯磨。是比丘得波罗夷罪不应共住。律本说竟。

如是已说次第戒句。若处处犯者。欲知分别。是故如来结此文句已。根入根不但人女。一切女亦如是。金银女。此女非处若处。得罪者。我今当说。三女者。于三女根中。人女有三道。黄门有三。各有三根。有三男子波罗夷。十二处人男女。此易可解。二根黄门后自解说。人女有三根。畜生女亦三根。人女有三根。非人女有三根。畜生女有三根。二根黄门人非人畜生合九。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有二合六。人男子非人男子畜生男子合六。都合三十。若二处乃至入如胡麻子。行不净行。得波罗夷。非欲心不成。是故律本中说。比丘不起心。如是初说。比丘者。此是行欲比丘。谷道者。是粪道。若比丘行淫。于粪道中入如胡麻。得波罗夷罪。非但己作。亦教人作。若行时已自受乐。罪亦不免。此皆用心。非余事得罪。善人出家。若人捉令作不净行。此比丘不乐一心护戒。此不得罪。后受乐得波罗夷罪。有怨家将女人至比丘所欲坏比丘。或以饮食诱。知识眷属至比丘所。而作是言。大德。此是我等事。愿大德为作。夜半将一女人。捉比丘推眠。或有捉比丘手捉头捉脚者。而以女根谷道逼内比丘根。若此比丘三时受乐。得波罗夷罪。若精出亦犯不出亦犯。莫作是言。此我怨家捉而不得罪。心受乐便犯。若具四事。何谓为四。一者初入。二者停住。三者出。四者受乐。若初入不受乐。停住出时乐。得波罗夷。初入不乐停住不乐。出时乐亦得波罗夷。四时无乐不犯。不受乐者。如内毒蛇口。如内火聚中。是故律本说。出入不受乐。不得波罗夷罪。是故比丘坐禅。观苦空无我不计身命。女人围绕如火绕无异。于五欲中。如五拔刀贼伤害无异。若如此者即无罪。初四事竟。

如是四事已现。诸怨家将人女至比丘所。不但谷道得重罪。小便道口亦得罪。又时怨家将人女。或将竟夜不眠。或将醉女颠狂女或将死女。又怨家将女死尸野兽未食。法师曰。未食何等。未食女根。又将女死尸。女根多分在或少在。不但女根。谷道及口。或多分在少分在。不但人女。畜生女亦如是。于三处多分在少分在。二根男子二根黄门。或多分在少分在。此有四种如是无异。法师曰。人女有三道。于三道中三四。不眠女有三四。醉女有三四。颠女有三四。狂女有三四。死女多分在有三四。死女少分在有三四。死女余少分在有三四。有二十七。非人女畜生女亦如是。合诸女八十一。二根黄门亦如诸女人无异。合八十一。黄门男子二三道。合五十四。非人男畜生男各有二。合五十四。女如此都合二百七十处。此义易可解。多分在少分在。我当分别广说。于师子国有二律师。此二律师共一阿阇梨。一名大德优波帝写。第二名大德写写提婆。此二法师如恐怖处护律藏无异。优波帝写有弟子极智慧。一名大德摩诃波头摩。二名大德摩诃须摩。摩诃须摩已曾九遍听律。摩诃波头摩。与摩诃须摩俱共九遍听受。复自覆九遍。是故最胜。大德摩诃须摩。九倒听律已。舍阿阇梨渡江别住。大德摩诃波头摩。闻摩诃须摩已渡江住。而作是念。此律师极大勇猛。其师犹在而舍师去往住处。是名最勇猛。若师犹在。应听律藏及广义疏。年年应受。非一过也。讽诵通利。是名律师恭敬于律。又一日。大德优波帝写大德摩诃波头摩为初。五百弟子。于初波罗夷中。说此文句而坐。是时弟子问师。大德。多分在得波罗夷罪。余少分在得偷兰遮。半分在云何。得何等罪。师答言。长老。如来所以结波罗夷。尽结不余。若波罗夷处。结波罗夷罪。此皆是世间罪。非结罪。若是半分在成波罗夷罪。佛便应结。不见波罗夷影。唯见偷兰遮影。若死尸中。佛结波罗夷。多分在得波罗夷罪。少分在得偷兰遮。从偷兰遮不见有罪。少分者。于死尸中。应知非生。若肉如指爪根皮或筋犹在根中。得波罗夷。若坏烂肉皮无有。犹有形摸。用入男根者得重罪。若形摸尽坏烂平如疮无异。得偷兰遮。从此狗啖离尸肉。若肉中行淫得突吉罗。若于死尸中一切尽啖。唯余三道中行淫得重罪。若半分在少分在得偷兰遮。若生身中眼鼻耳。又男根头皮及伤疮。若有欲心入一胡麻子。得偷兰遮。余身掖者得突吉罗。此是淫心。若死尸犹湿处。若于波罗夷处偷兰遮。偷兰遮处突吉罗。突吉罗处若有犯者。而随犯得罪。若此尸膖胀烂臭诸蝇围绕。从九孔脓出。若欲往而不堪。若于波罗夷处偷兰遮。偷兰遮处突吉罗。突吉罗处有行淫者。悉得突吉罗。畜生象马����牛驴骆驼水牛。于鼻中行不净。得偷兰遮。一切眼耳疮。得突吉罗。余处者突吉罗。若死犹湿。于波罗夷处偷兰遮。突吉罗处有犯者。随其轻重得罪。若死尸膖胀如前说。得突吉罗。男子根头皮中。或乐细滑。或乐行淫心。两男根相拄。得突吉罗。若淫心与女根相拄。得偷兰遮。此大义疏出。若比丘欲心。与女根相拄或口中。得偷兰遮。为谁起。

答曰。因六群比丘。尔时六群比丘。于阿寅罗波帝夜江边。诸����牛度江泅。遂捉得角而行淫于角间。或行耳颈尾下背上。欲意而触。不分别说。佛告诸比丘。若欲意相触者。得偷兰遮。此一切相畴量而取。不失此义。云何不失此义。若欲心以口与口。此不成淫相。得突吉罗罪。本无淫心。乐受细滑。以口与口。僧伽婆尸沙。以男根触女根外分。亦僧伽婆尸沙。畜生女根以男根触外分。得偷兰遮。乐受细滑得突吉罗。都合二百六十九。四种说竟。如是世尊。为护顺从者。说二百七十四种。如来为欲遮将来恶比丘故。莫作是言。以物裹男根行淫言无罪。故作此事以遮正法。勿使当来成就于二百七十四种。取一四隔分别而现。有怨家将女人。欲坏比丘净行。或以谷道水道口。以此二事而坏比丘。有隔无隔。有隔无隔者。以女三道。无隔者比丘根。法师曰。此事我当分别善说。有隔者。于女三道中。以物隔女根。或以树叶。或衣或熟皮。或蜡或铅锡。是名为隔。法师曰。随得物而用隔。有无隔而入。无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有隔。有淫心作。得波罗夷罪。若犯波罗夷得波罗夷罪。若犯偷兰遮得偷兰遮罪。犯突吉罗得突吉罗罪。若以物塞女根。于物上行淫。得突吉罗罪。若以物缠男根。以物头内女根中。得突吉罗罪。两物相触。得突吉罗罪。若以竹籚筒内女根。于筒行淫。若入触肉者。得波罗夷罪。若破筒两边触肉。亦得波罗夷罪。若以竹节遮男根头。四边着肉。亦得波罗夷。若于竹筒不触者。得突吉罗。如是一切罪相。汝自当知。隔四种竟。如是隔四分别说已。不但怨家将女人至比丘所。怨家将比丘至女人所。有隔无隔如前说。怨家四事说竟。何以故。比丘怨家故。而作如是。或国王为初怨家。我今当说。此诸怨家。将女人至比丘所。或贼或多欲男子。以欲事为乐。或乐走放逸人。或乾陀贼。此贼常取人心以祠鬼神。何以故。不以耕田种植供给妻子。唯破村人估客取物。以此为业。诸乾陀贼求觅村人估客。劳自防卫。不能得故。比丘在阿练若处。无人防卫。易可得故。捉得而作是念。若杀比丘应得大罪。欲破比丘戒。而将女人至比丘所。令其破戒。法师曰。如前说无异。说四种竟。前说人女三道行淫。初说如是。今当演说断诸迷惑。以道道者。

问曰。何谓以道道者。

答曰。女人有三道。于一一道中。以男根内。或二道合成一道。水道入从谷道出。以谷道入以水道出。从道非道出者。从水道入。水道边有疮。从疮而出。以非道者。以疮入水道出。以非道入从非道出。波罗夷偷兰遮。二疮道合成一道。从第一疮入。第二疮道出。得偷兰遮。次说无罪不知不受乐者。此二我当演说。眠比丘者。若知受乐莫言我眠。而言不知不觉。言得脱二人俱驱还俗。应问眠者。汝受乐不。若受乐者犯波罗夷。故作者。不须问。如是有罪悉现。今次至无罪不觉者。此比丘若眠不觉。如人入定。都无所知。是故无罪。如律本所说。白世尊。我不觉此事。佛语比丘。若不觉不知即不犯罪。觉不受者。觉已即起不受乐便无罪。如律本所说。白世尊。我觉已不受乐。佛语比丘。若觉已不受乐。便无罪。颠狂者有二。一者内瞻颠狂。二者外瞻颠狂。外瞻如血遍身。若病起时体生疥癞。合身振动。若以药治即便得差。若内瞻起者。而生狂乱不知轻重。若以药治都无除差。如此颠狂不犯。失心者。夜叉反心有二种。一者或夜叉现形人见可畏。是故失心。二者夜叉以手内人口中反人五藏。于是失心。如此二者。便无罪也。若此二颠狂。失本心故。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屎而捉如栴檀无异。如是颠狂犯戒无罪。又时失心。又时得本心。若得本心作。狂病者。随病至处者不犯。初者。于行中之初。如须提那作。不犯波罗夷。余者犯。猕猴比丘跋阇子波罗夷罪。解律本竟。


分类:佛经 书名:《善见论》 作者:僧伽跋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