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4 科句、披寻记汇编缀言,佛经

白话《瑜伽师地论》4 科句、披寻记汇编缀言


本书为韩清净老居士之遗作。韩老后半生中,朝斯夕斯,凡数十寒暑,始告完成 。记中将《瑜论》奥义,以独具之灼见,阐发无遗。尤为难得者,论中前后相关之处二指出,使读者瞻此顾彼,披寻有方。范古农老居士生前读其部分初稿,赞叹备至,誉为本世纪来汉文内典中之惊人作品,其价值可想见矣。原稿在十年浩劫中已荡然无剩。郑颂英居士在沪发现打字油印本,大喜过望,倡议印刷出版,海内外缁素大德纷纷表示赞助。要非佛力加被,慈氏垂愍,蕴椟潜珍,宁得人间重见?流通有日,谨缀数日,聊表庆幸云尔。顾兴根志于沪上。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十三卷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已说三摩呬多地。云何非三摩呬多地。当知此地相略有十二种。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受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着。而常受用。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惛睡所蔽。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法不名为定。或有未圆满故名非定地。谓虽得作意。然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为定。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硬涩艰难。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十三卷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一

已说有心无心地。云何闻所成地。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何等名五明处。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

云何内明处。当知略说由四种相。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

云何事施设建立相。谓三种事总摄一切诸佛言教。一素怛缆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如是三事。摄事分中当广分别。

云何想差别施设建立相。嗢拖南曰。

句迷惑戏论  住真实净妙
寂静性道理  假施设现观

云何句。谓内六处。无量境界。无量方所。无量时分。复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又有三界。谓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复有四众。谓在家众。出家众。邬波索迦众。非人众。复有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复有三世。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复有三宝。谓佛宝法宝僧宝。复有三法。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复有三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复有四圣谛。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复有九次第等至。谓初静虑等至。乃至。灭想受等至。复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复有四沙门果。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最胜阿罗汉果。复有众多胜妙功德。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六神通等。复有方广大乘五事。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复有二空性。谓补特伽罗空性。及法空性。复有二无我性。谓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复有远离二边处中观行。谓离增益边。离损减边。复有四种真实。谓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复有四寻思。谓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复有四如实遍智。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复有三种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复有三无性性。谓相无性性。生无性性。胜义无性性。复有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复有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发心。悲愍有情。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自他相续成熟。复有五无量想。谓有情界无量想。世界无量想。法界无量想。所调伏界无量想。调伏方便界无量想。复有真实义随至。谓于一切无量法中。遍随至真如及于彼智。复有不思议威德胜解无障碍智。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种随形相。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拔除习气一切相妙智等。如是诸句。略唯二句。谓声闻乘中所说句。及大乘中所说句。

云何迷惑。谓四颠倒。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于苦计乐颠倒。三于不净计净颠倒。四于无我计我颠倒。

云何戏论。谓一切烦恼及杂烦恼诸蕴。云何住。谓四识住或七识住。

云何真实。谓真如及四圣谛。

云何净。谓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二境界清净性。三分位清净性。

云何妙。谓佛法僧宝名最微妙。堕最第一施设中故。

云何寂静。谓从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得果。皆名寂静。

云何性。谓诸法体相。若自相。若共相。若假立相。若因相。若果相等。

云何道理。谓诸缘起及四道理。

云何假施设。谓于唯法。假立补特伽罗。及于唯相。假立诸法。

云何现观。谓六现观。如有寻有伺地已说。复次嗢拖南曰。

方所位分别  作执持增减
冥言所觉上  远离转藏护

云何方所。谓色蕴。

云何位。谓受蕴。

云何分别。谓想蕴。

云何作。谓行蕴。

云何执持。谓识蕴。

云何增。谓有二种。一烦恼增。二业增。如增。

有二种。当知减亦尔。

云何冥。谓无明及疑。

云何言。谓诸如来十二分教。说名为言。云何。

所觉。谓彼彼言音所说之义。名为所觉云何上。谓四沙门果。

云何远离。谓五种远离。一恶行远离。二欲远离。三资具远离。四愦闹远离。五烦恼远离云何转谓三界五趣云何藏护。谓追恋过去。希慕未来。耽着现在。复次嗢拖南曰。

思择与现行  睡眠及相属
诸相摄相应  说任持次第

云何思择。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复有有色法无色法。有见法无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有诤法无诤法。有味着法无味着法。依耽嗜法依出离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系属法无系属法。内法外法。粗法细法。劣法胜法。远法近法。有所缘法无所缘法。相应法不相应法。有行法无行法。有依法无依法。因法非因法。果法非果法。异熟法非异熟法。有因法非有因法。有果法非有果法。有异熟法非有异熟法。有执受法无执受法。大种造法非大种造法。同分法彼同分法。有上法无上法。又有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善法不善法无记法。欲系法色系法无色系法。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所断法修所断法无断法。又有四缘。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又有四依。一法是依。非补特伽罗。二义是依。非文。三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四智是依。非识。又有四无量法。四念住法。四正断法。四神足法。五根法。五力法。七觉支法。八支圣道法。四行迹法。四法迹法。奢摩他法。毗钵舍那法。增上戒法。增上心法。增上慧法。解脱法。胜处法。遍处法。如是等法。无量无边。应当思择。

云何现行。谓诸烦恼缠。

云何睡眠。谓诸烦恼随眠。

云何相属。谓内六处。于一身中。当知展转互相系属。又若此法能引彼法。当知此彼互相系属。又诸根境。当知能取所取互相系属。

云何摄。谓十六种摄。一界摄。二相摄。三种类摄。四分位摄。五不相离摄。六时摄。七方摄。八一分摄。九具分摄。十胜义摄。十一蕴摄。十二界摄。十三处摄。十四缘起摄。十五处非处摄。十六根摄。

云何相应。当知此相略有五种。一与他性相应非自性。二于他性中。与不相违相应非相违。三于不相违中软中上品与软中上品自相应非余品。四于软中上品中。同时相应非异时。五于同时中。同地相应非异地。

云何说。谓四种言说。一见言说。二闻言说。三觉言说。四知言说。

云何任持。谓四食。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次第。谓六种次第。一流转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宣说次第。四生起次第。五现观次第。六等至次第。

复次嗢拖南曰。

所作及所缘  亦瑜伽止观
作意与教授  德菩提圣教

云何所作。谓八种所作。一灭依止。二转依止。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引发神通。

云何所缘。谓四种所缘。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烦恼所缘。

云何瑜伽。谓或四种。或九种。四种瑜伽者。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九种瑜伽者。一世间道。二出世道。三方便道。四无间道。五解脱道。六胜进道。七软品道。八中品道。九上品道。

云何止。谓九种住心。

云何观。谓或三事观。或四行观。或六事差别所缘观。三事观者。一有相观。二寻求观。三伺察观。四行观者。谓于诸法中。简择行观。极简择行观。遍寻思行观。遍伺察行观。六事差别所缘观者。一义所缘观。二事所缘观。三相所缘观。四品所缘观。五时所缘观。六道理所缘观。

云何作意。谓七种作意。了相等如前说。云何教授。谓五种教授。一教教授。二证教授。三次第教授。四无倒教授。五神变教授。

云何德。谓无量解脱等。如句中已说。云何菩提。谓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圣教。谓授以归依。制立学处。施设说听。建立师徒。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诃欲爱味。示欲过失。显说杂染及清净法。教导出离及与远离。称赞功德。乃至广说。无量无边清净品法。

云何摄圣教义相。此中有能修习法。谓于诸善法专志所作相续。所作方便勤修。有所修习法。谓所有诸善法。有有过患法。谓应遍知法。有有染污法。谓应不着制伏初应断法。有障碍法。谓违逆现观究竟法。有随顺法。谓随顺现观究竟法。有真如所摄法。谓应觉悟法。有胜德所摄法。谓所应引发法。有随顺世间法。谓应习应断及断已现行法。有得究竟法。谓究竟自义所应证法。

云何佛教所应知处相。当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种。谓日别住。尽寿住。善法可爱生展转住。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于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于诸不善无记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于杀生等事及威仪工巧等中审谛而作。然于善法不放逸者。于现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于后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复次依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有二种法。能摄一切诸戏论事。谓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

又诸世间。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能引无义无利杂染。谓于真实无正解行。及彼为先悕求无义。

又正法外。若诸沙门若婆罗门。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杂求我常。推求我断。

又诸有情。略有二种众苦根本。谓于有漏法喜爱俱行所有期愿。及非理所引厌离俱行所有期愿。

又有二种师及弟子。教授教诫相违之法。谓诸弟子。不能堪忍教诲语言。及师倒见习行邪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甚能违越世出世间正行境界。谓于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爱果。无有顾虑。于所作罪。无有羞耻。及于现法他所杀缚衰退等事。无有顾虑。于所作罪。无有羞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种无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于梵行终不唐捐。一正立学处。若有违越。便获大罪。若不违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离。令违越者速复出离。

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远离者。心常安定。现法乐住。二居愦闹者。有来求法。时时为说能令正法相续久住。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内正作意。外闻他音。二因缘故。于现法中。入谛现观。或令当来诸根成熟。一于因所生法。正通达因。二于如来所说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应经。一切缘性。及诸缘起。随顺作意。数数思惟。

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补特伽罗速证通慧。一于教授教诫。远离谄诳。二厌离为先。身语意行。离诸调戏。

又有二法。令居一处。同梵行者。展转皆得安乐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恼。二者自不逼恼于他。

又有二法。令居一处同梵行者。未生违诤。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无斗无讼。无诤无竞。一者展转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财法。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净梵行。一者忆持久远所作所说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无所犯便生欢喜。昼夜随学尝无懈废。二者于身语意一切事业。能正了知增上力故。于诸过失终无违犯。由此因缘。亦无忧悔。随生欢喜。广说乃至。解脱智见。又有二法能越众苦谓能超越诸恶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见现法当来诸过患故。远离恶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习菩提分法。又有二法。能令修断居远离者得安乐住。一者于诸境界。不生杂染。无恶寻伺扰乱其心。二者凡所啖食。要为利益。称量消化。能随顺断令身调适。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诸苾刍等时无虚度。一者于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时知量。少习睡眠。

又有二法。能坏增上心学慧学。一者建立邪学。违越正学。及怀犹豫。二者增益损减邪见决定。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资粮。未入现观补特伽罗速入现观。一者思惟现在过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谛行所摄。无倒作意。

又有二法。令观行者。最极究竟离垢梵行速得圆满。一者修谛现观。二者于后离欲。方便勤修。于诸等至。无有爱味。离诸障难。

又有二法。令观行者速能引发世出世间一切胜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种事。以正定心思择诸法。如声闻地当广分别。

又观行者。有二种净。谓作意净。及所依净。于三世中。远离愚痴。智清净故。名作意净。远离三界诸烦恼品粗重法。故名所依净。

又有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一者于现法中。苦因永尽。二者由此为先。

当来世苦毕竟不生。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十三卷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已说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境不现前故。阙作意故。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十四卷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

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谓依十相三门三种及与三根。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能令有情堕诸恶趣。言十相者。谓坏生命。财物。妻妾。若坏实义。善友。赞美。所为事业。若意三浊。谓执受他财欲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爱事。诽谤真实。所有恶见。言三门者。一作业毁坏门。二意乐毁坏门。三方便毁坏门。于十相中。前之七种。作业毁坏。其次二种。意乐毁坏。最后一种。方便毁坏。所谓恶见。由恶见故。羞耻慈悲离诸恶行。悉皆毁坏。无有羞耻。无有慈悲。广造众恶。言三种者。一身所作。二语所作。三意所作。言三根者。一为自饶益相。二为损害他相。三于他颠倒相。谓于非法而作法想。于不应作作应作想。坚执现行。

复有三法。能令有情不护诸根。一于依止中邪法种子。二于诸境界取不正相。三于私隐处不正思惟。如是三种。当知即是欲贪嗔恚。及与害品。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谓于自己利等四种白品法处。为欲获得。或为不失。生欲寻思。于能障彼怨中二品有情处所。生恚寻思。于亲友品有情处所。生害寻思。所以者何。若亲友品。或时违犯于彼不生全断灭欲。唯有轻微苦楚方便训罚之欲。与此相违。所有白品。如应当知。略有四种内法种子。遍摄一切诸法种子。一世间种子。二出世种子。三不清净种子。四清净种子。世间种子者。谓欲色无色界系诸行种子。出世种子者。谓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清净种子。不清净种子者。谓欲界系诸行种子。清净种子复有二种。一世间净。二出世间净。色无色系诸行种子名世间净。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所有种子名出世净。

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若于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于苦于因。能知能断。谓于欲界系法。染污希求。于色无色界系法亦尔。又有三种诸烦恼趣。令诸有情流转生死。谓于胜欲。发意悕求。名初烦恼趣。于色无色界胜自体中。发意悕求。名第二烦恼趣。于邪解脱。发意悕求。名第三烦恼趣。又有三种诸有情类。欲为根本作业方便。一为得胜欲。二为得胜自体。三为证胜解脱道。又有三种诸有情类。于三界中。摄受自体诸行威势。一牵引威势。二能得威势。三成满威势。牵引威势者。谓能引之业。能得威势者。谓健达缚正现在前。成满威势者。谓住于此受净不净诸业异熟。又有三种无明蕴。诸有情类住无明者。由此因缘。能生三世自体差别。谓于过去世前际等无知。能生现在自体。于现在世前际等无知。能生未来自体。于未来世前际等无知。即于未来能生后后当来自体。又有三种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生死灾患。若有于彼深厌怖者。当速断除三种憍逸。修习现法涅槃方便。一无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寿命衰退。其有智者。应观未来如是三事定当随逐。又有三种有情之类。贪嗔痴缚所依处所身分差别。能急系缚诸有情类。闭在大苦生死牢狱。一能饶益。二能损害。三者平等。二种俱离。又有三处所生诸苦。遍摄有情所有众苦。一合会所生苦。二乖离所生苦。三平等相续苦。初由损害位和合故。第二由饶益位变坏故。第三于一切位相续而转。粗重所摄诸行所生。唯众贤圣觉之为苦。非诸异生。又有三种心高举法。违害欲求沙门果证修方便者预流果支。能障沙门令不得证。一者以己校量于他。谓我为胜心生高举。二者以己校量于他。谓我相似心生高举。三者以己挍量于他。谓我为劣心生高举。

复有三种种子。当知能生一切诸行。一已与果。二未与果。三果正现前。又有三种诸行言说所依处所。谓去来今。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谓显形作用。安立眼识所取之色。于自处所障碍余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当知一切总有十色及定地色。若得净定为引变化修方便者所有诸色。当知是内化心境界。亦是未满变化心果。又有三种为诸烦恼所随逐心。一诸异生心。二未满学心。三已满学心。又有三种听闻法者。一于法于义不能受持。二唯能领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观身语意无常性观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寻伺。三者想思。又有三种尊胜应受敬养。一年齿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又有三种住定不定因。二是定因。一不定因。一恶趣定因。谓无间业。二善趣涅槃定因。谓无漏有为法。三不定因。谓所余法。又有三法。为令圣教得久住故。展转举罪。一者现见身语现行违犯学处。二从他闻。三以余相比度了知。又诸如来自说具足三不护德。为显外道诸师内怀众恶自称一切智者实非一切智者。又欲令彼于如来所发起真实一切智信。

复有三种邪执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烧恼。一贪爱烧恼。二愁忧烧恼。三颠倒烧恼。又有三火。为化乐福邪事外火。胜解有情示无虚诳所应事火。虽实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实应供福田。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住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又有三种。诸受欲者。劣中胜欲。观待诸欲所生乐故。一多用功力依缘诸欲。谓现前住所有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诸欲。谓乐化天所有诸欲。三极少功力依心诸欲。谓他化天所有诸欲。又有三种。超过诸欲劣中胜乐。一有寻伺喜。二无寻伺喜。三离喜之乐。又有三种。觉悟所知。能令三乘出离众苦。一从他闻音种类。二内正思惟种类。三长时修习止观种类。又有三种。觉悟所知。一者具缚。二不具缚。三全无缚。又有三种所应作事。修观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习信等一切善法。一者永断见道所断诸烦恼已。证预流果。二者永断修道所断诸烦恼已。渐次证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三者证得阿罗汉已。现法乐住。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增上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显露无有障碍有见诸色。二者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有障无障有见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种若色非色所有诸法。又有三法。能害现行烦恼怨敌。一者信顺善友。二者不与在家出家诸众杂住。三者内正作意觉悟所知真实道理。

复有三种正教诫方便。能展转证后后所证。及得涅槃。一于尸罗正教诫方便。二于心住正教诫方便。三于觉悟所知真实道理正教诫方便。如正教诫方便有三种。当知数习正教诫方便亦尔。又于正教诫方便。现修习时。由三种法得安隐住。一者空无愿无相灭尽等至。二者四静虑。三者四无量。又略有三种心一境性。能令证得如实智见。一于意言中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二意言无间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三超度意言专注一境无种种无差别所缘行相。又有三处。能善摄受于恶邪处妄计尊胜及处中庸所化有情。引入圣教。一现己所有最胜神通。二于他所有染净诸行。遮止开许。三宣说妙法正教正诫。又有三净。为欲断除乐净外道以外事水暂除外垢。自谓已得第一清净。所起邪慢故建立此三。第一义净不净处生超越因故。又有三种牟尼。为欲断除持牟尼戒诸外道等。暂息语言。自谓已得真实寂静所起邪执故。又为显说无倒牟尼故。建立三种真实牟尼。即是圣所爱戒所摄身语二业。及无漏心。又有三法。能令处远离者断除现行不正寻思。谓由他所诽毁自所诽毁。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愧惭。及与爱敬。又依道及道果。当知有三种最胜无上。谓无常智。苦智。无我智。乐速通等四种行迹。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学无学。时解脱不动心解脱。最胜无上。修观行者。先得其智。由此智故。为断烦恼。次修行迹。修行迹已。心得解脱。又有三明。当知为显于前后中际。断常二边邪执。现法涅槃愚痴。沙门婆罗门无明性故。建立三明。已说三种佛教所应知处。

次说四种。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谓身及闻思修增上念住。以为依止。缘身境慧。如身及缘身境慧。当知受心法。及缘受心法境慧亦尔。复有差别。谓四种缚。一执取缚。二领受缚。三了别缚。四执着缚。当知心于身。由执取缚所缚。于受。由内领受缚所缚。于色等境界相。由了别缚所缚。即于所说身等。由贪嗔等大小烦恼执着缚所缚。对治如是四种缚故。立四念住。又有四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及断彼系。能得善法。及能增长。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为得胜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长门。一乐出离欲。二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三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闲处。观察诸法。又有四种心定心住。一有寻有伺有喜心住。二无寻无伺有喜心住。三无寻无伺离喜心住。四舍念清净超度一切苦乐心住。又有四种所知真实。染污清净二品别故。建立四种。若能了知。善了知者。能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一染污品果真实。二彼品因真实。三清净品果真实。四彼品因真实。又有四种想为先戏论缚。一于小欲中想为先戏论缚。二于大色中想为先戏论缚。三于无量空识无边处想为先戏论缚。四于无所有处想为先戏论缚。又有四法。于诸有情对治恚害。不乐欲贪。善修习时。能生大福。能趣离欲。一慈。二悲。三喜。四舍。又有四法。超过色界。令成远分。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有四种。为令解脱速得圆满。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为断四爱。增上力故。谓为衣服饮食卧具少有所求。无作无乱。时无虚度。勤修方便。心离散乱。乐断烦恼。乐修正道。又有四种修习道果诸烦恼断。一见所断烦恼断。二修所断下分结上中品断。三即此无余断。四上分结无余断。

复有四种。证预流支。能令行者于佛圣教及善趣中毕竟不动。谓于大师所。真觉所生无动心净。如于大师所。当知于所证法及为证法修证行者所亦尔。如是三种。名心清净。第四一种。名色清净。圣所爱戒所摄故。前之三种令于圣教无有动摇。最后一种。令于善趣无有动摇。又有四种证预流支。一于说法师及教授者。能善承事无所违犯。二无倒听闻师所说法及教授法。三于所闻法。能正思惟。及善通达。四成办所修。又有四智。摄一切智。一唯无漏。于诸法中能现见智。二一向无漏。于诸法中非现见智。三一向有漏。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世间智。四通有漏无漏。他心差别智。又有四种。于转还品真实能取智。能尽诸漏。一转品果真实智。二转品因真实智。三还品果真实智。四还品因真实智。又有四法。能令信者为断烦恼修正方便。一相续殷重作用精进。二正知行念。三奢摩他。四毗钵舍那又有四种。能通达法。能尽上漏所依足迹。谓为得圣道。修有漏慧。既得道已。缺诸烦恼。及缺诸事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如所得道。转更修习。又有四法。展转相应。有行有缘和合而转。同一缘转。谓受想行识。又有四护。能令已入佛圣教者爱乐圣教。一者命护。二者力护。三者心烦恼护。四者正方便护。又有四种。能得正见无倒义行所依处所。由前三种。行时清净。由后一种。住时清净。谓守根门者。于诸境界。不顺不违。为守根门。念增上力。正智而行。住远离者。心无染污。专注一缘。又由四行。当知能证明及解脱。由念眼慧。能证于明。又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复有四法。能为广大种种差别诸所造色生起依止。一者坚性二者湿性。三者暖性。四者轻等动性。又有四法。能持已生诸有情类。令得久住及能摄益。寻求有者。摄事分中。当广分别。又有四种。于生死中。诸识流转所依足迹。谓于诸色见已趣向。由贪爱故。取为所缘。所依境界。俱有建立。如于诸色。于受想行。当知亦尔。又诸苾刍。顾恋现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衣服饮食卧具。生希求爱。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悕求爱。愚于涅槃。为依止故。而于无有。生悕求爱。如是略有四种悕求之爱。谓依服爱。饮食爱。卧具爱。有无有爱。又有四法。能令有情现行造作所不应作。谓随顺可爱事。违逆不可爱事。怖畏强敌。其心颠倒。愚于现法及后法果。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能断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不如理应当置记。于此问中。云何名记。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又有四种惠舍。或清净或不清净。三种清净。谓唯自身戒见具足。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自及他戒见具足。一不清净。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其清净者。当生善趣资产丰饶。不清净者。当生恶趣资产无匮。又有四种摄众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一饶益方便二摄受方便。三引导方便。四修治方便。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依止门。一由业及卵㲉[què]。二由业及胎膜。三由业及润污。四唯由业。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一者由自故死。谓於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谓在欲界所余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复有四清净道。一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二功用根圆满。非喜乐圆满。三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四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又有四清净道。一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二向善说法及毗奈耶。三资粮道。四清净道。此中最初。谓如有一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心不爱乐。亦不忍可。第二。谓如有一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诸善巧中。爱乐忍可。又能堪忍寒热等苦。第三。谓净尸罗守根门等。诸善资粮所摄正法。第四。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断诸烦恼。现法乐住。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或不还果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又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又为自己断诸烦恼得胜决择。又有二业四相差别。谓转所摄业差别有三。还所摄业。总立一种。当知初业一向能感不可爱果恶趣异熟。第二业一向能感可爱乐果色无色界异熟。第三业能感爱非爱果欲界天人异熟。第四业能断前三业。又有四种诸有情类增上勤务。一乐而非利益。二利益而非乐。三亦乐亦利益。四非乐非利益。又有四门。起诸烦恼。能令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一染着诸欲门。二染着色无色等至门。三外道诸见门。四住此法中未得眼者无智门。又修圣道令此四门所生众苦速得离系。如能令有情与苦和合。能令顺流取后有业。难可解说。当知亦尔。复有四种补特伽罗。当知遍摄一切补特伽罗。一者异生。二者未离欲有学。三者已离欲有学。四者超萨迦耶见一切无学。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自住律仪。不能为他宣说正法。二自不住律仪。而能为他宣说正法。三俱能作。四俱不能作。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族姓卑下。现行白法。二族姓尊高。现行恶法。三族姓卑下。现行恶法。四族姓尊高。现行白法。此中最初现法有苦非于后法。第二后法有苦非于现法。第三二世俱苦。第四二世俱乐。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以苦自任。不任于他而生非福。谓受外道自苦戒者。二以苦任他不任于自而生非福。谓随有一不律仪者。三以苦俱任。而生非福。谓诸国王及祠祀主马祠祀等。四不以苦任。于自他而生大福。谓住静虑者。及离诸恶补特伽罗。又略有四种语失。一不实。二乖离三毁德。四无义。兴此相违。当知即是四种语德。又略有四种非圣妄语。谓于见不见颠倒而说。于闻不闻。于觉不觉。于知不知。当知亦尔。与此相违。当知即是贤圣谛语。

已说四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五种。谓有五种诸欲贪品粗重。随逐流转杂染所摄行聚。一所依所缘自性行聚。二能领纳自性行聚。三能分别言说分位。取诸法相自性行聚。四能作用自性行聚。五能了别自性行聚。此五相违。当知即是离欲贪品粗重还灭清净所摄自性行聚。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诸背欲者恒正观察。谓色声香味触。当知此中依所追求所寻思所染着事。有四种爱乐。谓未来所爱乐事。即所追求。过去所爱乐事。即所寻思。现在所爱乐事。即所染着。此复二种。一所爱乐事。二从彼所生所爱乐受。又有五种有情所得受爱非爱业果异熟自体。谓天人那落迦傍生鬼趣。又有五种失利养因行。亦是背涅槃因行。谓若于是处受用利养。若从彼得。若所得物。若所为得。若如是得。于此诸处。心生吝惜。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毁净戒多闻。后亏止观善轭。谓于诸欲中。心生爱染。于能觉发忆念教授教诫者所。心生嗔恚。未受尸罗。令其不受。虽先受得。后令弃舍。或使穿穴。耽着惛睡。恒不寂静。染污追悔。常怀疑惑。于所闻法。不能领受。虽初领受。寻即忘失。虽不忘失。不证决定。又有二种下分。谓见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无色界下分。约此二种下分。说五下分结。依初下分。说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依第二下分。说贪欲嗔恚。又有二种上分。谓色界及无色界。依此二种上分。说五上分结。或有无差别结。谓色贪无色贪。或有有差别结。谓爱上静虑者掉。慢上静虑者慢。无明上静虑者无明。又为五种不信敬所执持者。心不调柔。不能生长诸善根本。谓于大师所说正法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正觉发者。正教授者。正教诫者。同梵行所。无有信敬。又有五种为断烦恼正精进障。一者耽着等至及生。二者耽着利养恭敬。三者放逸。四者恶慧。五者其心下劣。或增上慢。

复有不能堪忍补特伽罗。于他怨敌所。起五种邪行。谓不堪忍者。于他怨敌。先起嗔心怨嫌意乐。于彼亲友。乐欲破坏。常欲令彼发生忧苦广作一切不饶益事。坏自所受清净尸罗。由身语意多行恶行。由此五种恶邪行故。能感后世还来此中三种等流过患。一种现法等流过患。一种后法异熟过患。谓此生中多诸怨敌。亲友乖离。由他发起种种忧苦。不可爱事。恒现在前。临命终时。多生忧悔。命终已后。颠坠恶趣。与此相违。能堪忍者。于他怨敌。发起五种正行。由此所感胜利差别。如应当知。又有五法。能生现法后法一切忧苦。一亲属灭亡。二所有财宝非理丧失。三疾病缘身。此三能生现法忧苦。四毁犯尸罗。五毁谤一切。诸恶邪见。此二能生后法忧苦。与此相违五法。当知能生现法后法所有喜乐。又阿罗汉。虽现追求供身财物亦常受用。而能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谓能超过杀生偷盗妄语所引三邪追求。亦能超过妻妾畜积二邪受用。又修断者。成就五法。随其所欲。于诸善品。方便修行。亦能速证究竟通慧。一者于所修断。猛利乐欲。如教奉行。二者于自所有如实发露。三者身力康强。四者相续无间修方便中其心勇锐。五者成就通达止举舍相时分智慧。又有五种。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谓于诸法中。有三种愚。以为依止。起三颠倒。三种愚者。一时节愚。二分位愚。三自性愚。三颠倒者。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者于苦计乐颠倒。三于无我计我颠倒。及规求利养。希望寿命。为治如是五所治法。起五取相。谓于诸行。取无常相。亦取苦相。于诸法中。取无我相。于饮食中。取恶逆相。于其命根。取中夭相。又有五种修定修智二胜行者。正心解脱生长之门。定胜行者。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如因听闻因广大音。读诵经典。因为他人。开阐妙义。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正解法义。当知亦尔。智胜行者。于上品乱贪欲。对治无倒思惟。又有五种修观行者意乐方便悉皆具足。谓于涅槃菩提。起猛利信解。名意乐具足。无间殷重。修习正智。而行奢摩他毗钵舍那。名方便具足。又有五法。令诸有情受爱非爱业果异熟。烦恼身心。具摄众苦。谓苦乐忧喜舍。又由成就如前所说意乐方便。悉皆具足不退转故。令观行者。堪能速证圣谛现观。亦善安住诸胜善品。又有五种离欲界欲。未尽余结学生差别。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槃。二于初静虑。初受生已。得般涅槃。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四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五或色界边际。乃至。色究竟得般涅槃。或无色界边际。乃至。有顶方能究竟得般涅槃。又有五种杂修第四静虑果得不还者生地差别。一下品静虑果生地。二中品静虑果生地。三上品静虑果生地。四上胜品静虑果生地。五上极品静虑果生地。又有五种修观行者观察作意。能令三界烦恼永断究竟决定。谓虽深厚忆念分别思惟欲相。于诸欲中。仍不趣入。任运舍心。于离欲相。率尔思惟。便能任运其心趣入。如于欲离欲相如是。于恚无恚相。害无害相。色等至生相。无色等至生相。及涅槃相。当知亦尔。已说五种佛教所应知处。

次说六种。谓依六相。宣说八种有情事差别。为令堕在我及有情命者见等众生趣入无我故。谓我所依事差别。境界事差别。自性事差别。受用因事差别。受用事差别。随说事差别。作用事差别。希望事差别。于如是等事差别中。未善纯熟修观行者。便谓有我。依眼等根。于色等境。由触及受。种种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等。于自于他。随起言说。造作一切法非法行。于可爱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于非爱事。悕望不合。不住捐减。若于如是事差别中。已善纯熟修观行者。尔时妄计皆不得生。又于宝学有六轻懱能令善法或未得退。或已得退。舍佛圣教。乃至微信。亦皆退失。谓于佛法僧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由恶友故。于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诫教授。由恶语故。全无所得。彼由邪僻及无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六法。又有情心。与不如理作意俱行。于色等境。有六种贪所依处平等分位。如贪所依处平等分位。如是嗔所依处不平等分位。痴所依处非平等。非不平等分位。当知亦尔。又有六种最极清净。转自所依。第一究竟。无间无缺。无有染污。恒平等住。谓若行若住。于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中。恒平等住。又有六法。是诸色根及所依处。随其所应之所依止。无有障碍。引导安养。于彼彼生自在而转。谓四大种。空界识界。如是识界。能于现在。积集任持福非福业。能引当来爱非爱果。亦能执持识所依止五种色根及所依处。令不烂坏。又由现法后后所生识自在力。令诸有情于善不善无记业中。差别而转。

复有三处诸修行者难可超越。一者超越欲贪恚害不乐所摄下界。二者超越一切行相现行。三者超越有顶。超越此三难超越处。当知由六种无上对治。四无量是初对治。无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对治。我慢永尽是第三对治。永害如是所对治故。诸三摩地皆悉成满。善修对治故。害所对治。令彼决定不复现行。已断我慢者。终不为彼我。为究竟为不究竟。如是疑惑缠扰其心。当知有疑惑者。必不离我慢。若离我慢。必无疑惑。又有六种诤根本处。一展转相违。作不如意。二覆藏诸恶。三于等类中剩受利养。执为己有。四于衣服等。更相欺诳。五违越学处。六于法于义颠倒执着。又有六法。能断如是诤根本处。慈心所发身语意业。能断初二。同受利养。能断三四。同趣尸罗。能断第五。同趣正见。能断第六。又有六法。能摄一切诸修行者威德究竟。谓神境。天耳。宿住。他心。生死智通。能摄威德。漏尽智通。能摄究竟。又于圣谛未得现观补特伽罗。略有六种能障谛现观法。谓如前说。三种愚痴增上力故。起三颠倒。规求利养。悕望寿命。此中差别者。于顺恶见恶闻恶说恶分别处法中。喜乐恶见恶闻恶说恶分别事。如是喜乐。于未得圣谛现观异生心。最能漂动。极为障碍。非于圣者。是故说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脱成熟分中。对治如是能障碍法。当知即是六种正取相。谓如前说五种取相。及一切世间不可乐取相。又有二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谓归依具足随念。有三种行。证具足随念。有三种行。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于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又有六法。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立为无上。不与一切诸外道共。谓见大师。闻正法。得净信。随学一切所有学处。于大师所。起随念行。谓佛世尊。是正等觉者。能说一切法。乃至广说。又于大师。以身语行。承事供养。又有六法。能令为尽贪爱修观行者。决定证知我于今者犹有贪爱。非无贪爱。谓于色境乃至法境。系摄其心。又六因缘故。应知诸业是实可依。非种家姓是实可依。谓下劣种性补特伽罗。亦生不善。往于恶趣。亦生善业。往于善趣。亦于现法能般涅槃。贵胜种姓三种亦尔。已说六种佛教所应知处。

次说七种。谓有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圆满解脱。谓毗钵舍那品有三。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地。三舍。念通二品。又由根故。果故。解脱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于向道中。依钝根利根故。建立随信随法行。于果道中。即此二种名信解脱见到。定障解脱。非烦恼障解脱故。建立身证。烦恼障解脱。非定障解脱故。建立慧解脱。定障烦恼障俱解脱故。建立俱分解脱。又三因缘七种行故。令修行者心得内定心正一缘。谓趣入。安住。摄受因缘。若世间正见。了知定有施与等行及此为依。了知居家迫迮。居家尘染等行。出离所引正思惟。名趣入因缘。既趣入已。受持正语正业正命。名安住因缘。于趣入因缘。安住因缘。及后方便作意随行中。所有正精进正念。名摄受因缘。又诸世间乐求财者。为得乐故。虽乐积集一切凡财。而未能得七种圣财所生之乐。谓与信俱行清净之乐。生于善趣所起之乐。顾自妙好不行诸恶。无有追悔所生之乐。顾他诽毁不行诸恶。无有追悔所生之乐。于法于义正解俱行所生之乐。后世资财无所匮乏所生之乐。于胜义谛如实觉悟所生之乐。诸如是等无量无边无罪之乐。乐求积集世间财者。皆所未得。惟得现法资财无匮所生有罪妄想之乐。又有七种魔惑品力。一憎嫉圣教。二现行能往恶趣恶行。三乐习不顾自妙好障法。四乐习不顾他诽毁障法。五于善不善。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及广分别缘起法中。不能解了。六悭垢弊心。积集众具。七智慧陜劣。愚痴增广。若能降伏如是七种魔惑品力。当知即是圣法律中信等七力。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所对治法。能令正法衰退隐没。如是七法三衰损摄。谓受用衰损。增上意乐衰损。方便衰损。于衣服等。乐求妙好。乐欲多求。及彼所起种种受用。名受用衰损。于道及道果涅槃。心不信解。名增上意乐衰损。懈怠。失念。心乱。恶慧。名方便衰损。受用衰损。是贪不善根品类。意乐方便衰损。是痴不善根品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七法。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品法。能令正法无退久住。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四不为恶缘侵损依止。五正求财法。六无增上慢。七于可供养不可供养补特伽罗。能善简择此可供养此不可供养。此中由闻慧故。于未了义能正解了。由思慧故。于未善决定义能善思惟。由修慧故。断诸烦恼。由无恶缘侵损依止故。堪能修断正求财法故。速证通慧。无增上慢故。于下品所证。不生喜足。能善拣择补特伽罗故。于诸世智大福者等。不乐亲近。亦不供养。唯乐亲近供养少欲者等。又有七种诸有情类受生处所。于彼处所受生有情。诸识现前相续而住。于三界中唯除恶趣。无想有情。及非想非非想处。由恶趣中极可厌故。不立识住。无想有情。一向转识不现行故。不立识住。非想非非想处。行与不行不决定故。不立识住。身异类故。名种种身。想异类故。名种种想。当知与此相违。名一种身一种想。梵世已下。身形异类。所生身形种种色相有差别故。于梵世中。初受生时。彼诸梵众。咸作是念。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尔时梵王亦作是念。是诸梵众皆吾所生。如是彼想非有异类。第二静虑已上一切诸天。身光等照故。名一种身。光音天众先后生者。由睹梵世猛焰烧然。尔时便有怖不怖想。是故于彼有异类想。又诸有情有七种粗重。遍摄一切烦恼品粗重。谓劣界贪嗔品粗重。中界妙界贪品粗重。劣中妙界慢无明见疑品粗重。又于外道恶说法律中。当知有七种过失。谓解过失。行过失。依止过失。思惟过失。功用过失。增上心过失。增上慧过失。彼诸外道虽少于法听闻受持。而常随顺四颠倒故。凡兴言论。专为毁他免脱征难。为胜利故。其所生解。皆有过失。所受禁戒。邪范邪命所摄受故。不能令自得出离故。亦有过失。所事师友。唯能宣说颠倒道故。亦有过失。所有思惟。邪求出离损坏心故。亦有过失。所有功用。离方便故。亦有过失。彼增上心。忘念爱慢及与无明疑上静虑之所摄故。亦有过失。彼增上慧。六十二见所损坏故。亦有过失。与此相违。当知善说法律中。亦有七种无过失事。又有七法。令诸苾刍所起违犯诤事止息。余如摄事分中。当说当知。此中有七种违犯诤事。一开悟现前犯诤事。二开悟过去失念犯诤事。三开悟不自在犯诤事。四寻思犯诤事。五决择犯诤事。六自悔犯诤事。七忍愧建立二众展转举罪诤事。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