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佛经

《摄大乘论》,佛经

《摄大乘论》卷中 入因果胜相品第四


真谛(译)

如此已说入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胜相。由六波罗蜜。谓陀那尸罗羼提毗梨耶持诃那般罗若波罗蜜。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成入唯识果。此正法内有诸菩萨。不着富乐心。于戒无犯过心。于苦无坏心。于善修无懒堕心。于此散乱因中不住着故。常行一心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观。由依止六波罗蜜。菩萨已入唯识地。次得清净信乐意所摄六波罗蜜。是故于此中间设离六波罗蜜。加行功用。由信乐正说爱重随喜愿得思惟故。恒无休息行。故修习六波罗蜜究竟圆满。此中说偈。

修习圆白法  能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说
觉唯分别故  得无著智故
是乐信清净  名清净意地
菩萨在法流  前后见诸佛
已知菩提近  无难易得故

何故波罗蜜唯有六数为安立。能对治六种惑障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为对治不发行心因故。立施戒二波罗蜜。不发行心因者。贪着财物及以室家。若已发修行心。为对治退弱心因故。立忍精进二波罗蜜。退弱心因者。谓生死众生违逆。若事长时助善法加行疲怠。若已起发行及不退弱心。为对治坏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罗蜜。坏失心因者。谓散乱邪智。是故为对治六种惑障。立波罗蜜有六数。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者。前四波罗蜜是不散乱因。次一波罗蜜是不散乱体。由依止此不散乱故。能如实觉了诸法真理。一切如来正法皆得生起。是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立波罗蜜有六数。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罗蜜利益众生。由戒波罗蜜不损恼众生。由忍波罗蜜能安受彼毁辱不起报怨心。由精进波罗蜜生彼善根灭彼恶根。由此利益因一切众生皆得调伏。次彼心未得寂静为令寂静。已得寂静为令解脱。故立定慧二波罗蜜。由此六度菩萨善教众生。故得成熟。是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立波罗蜜有六数。由如此义。是故应知成立波罗蜜有六数。

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六波罗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无等。谓依止无上菩提心起。二由品类无等。谓一一波罗蜜略说皆有三品。菩萨皆具修行。三由行事无等。谓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事。菩萨所行诸度皆为成此二事故。四由方便无等。谓无分别智菩萨所行诸度。皆是无分别智所摄故。五由回向无等。谓回向无上菩提菩萨所行诸度。决定转趣一切智果故。六由清净无等。谓惑智二障永灭无余。菩萨所行诸度分分除二障。乃至皆尽故。施即是波罗蜜。波罗蜜即是施耶。有是施非波罗蜜。有是波罗蜜非施。有是施是波罗蜜。有非施非波罗蜜。如施中四句应知余度亦有四句。

云何说六波罗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罗蜜随顺次生后后波罗蜜故。复次前前波罗蜜。由后后波罗蜜所清净故。

依何义立六度名。此义云何可见。于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中。最胜无等故。以能到彼岸故。是故通称波罗蜜。能破灭吝惜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复得为大富主。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能寂静邪戒及恶道故名尸。复能令得善道及三摩提故称罗。能灭除嗔恚及忿恨心故名羼。复能生自他平和事故称提。能灭除懒惰及诸恶法名毗梨。复行不放逸生长无量善法故称耶。能灭除散乱故名持诃。及能引心令住内境故称那。能灭一切见行。能除邪智故名般罗。能缘真相随其品类知一切法故称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修习。若略说应知修习有五种。一修加行方法。二修信乐。三修思惟。四修方便胜智。五修利益他事。此中前四修应知如前。利益他事修者。诸佛无功用心。不舍如来事修习诸波罗蜜。至圆满位中。更修诸波罗蜜。

复次思惟修习者。爱重随喜愿得思惟六意摄所修六意者。一广大意。二长时意。三欢喜意。四有恩德意。五大志意。六善好意广大意者。若菩萨若干阿僧祇劫能得无上菩提。以如此时为一刹那刹那。菩萨于此时中刹那刹那常舍身命。及等恒伽沙数世界满中七宝奉施供养如来。从初发心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是菩萨施意犹不满足。如此多时刹那刹那满三千大千世界炽火。菩萨于中行住坐卧。为四威仪离一切生生之具。戒忍精进三摩提般若心菩萨恒现前修。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菩萨戒忍等意亦不满足。是无厌足心。是名菩萨广大意。若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不舍无厌足心。是名菩萨长时意。若菩萨由六波罗蜜所作利益他事。常生无等欢喜。众生得益其心欢喜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若菩萨行六波罗蜜利益众生已。见众生于我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若菩萨从六波罗蜜所生功德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以无著心回向。为令彼得可爱重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若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由此六意所摄爱重思惟菩萨修习。若菩萨随喜无量菩萨修加行六意所生功德善根。是名菩萨六意所摄随喜思惟。若菩萨愿一切众生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及愿自身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修习加行乃至成佛。是名菩萨六意所摄愿得思惟。若人得闻六意所摄菩萨思惟修习。生一念信心。是人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之聚。诸恶业障坏灭无余。若人但闻尚得无量无边福德。何况菩萨尽能修行。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差别。由各有三品知其差别。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守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利众生戒。忍三品者。一他毁辱忍。二安受苦忍。三观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勤勇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难坏无足精进。定三品者。一安乐住定。二引神通定。三随利他定。般若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般若。二无分别般若。三无分别后得般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摄义。一切善法皆入六波罗蜜摄以为彼性故。彼是六波罗蜜所流果故。一切善法所随成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所对治。摄一切惑以为彼性故。为彼生因故。为彼所流果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功德。若菩萨轮转生死。大富位自在所摄。大生所摄。大眷属徒众所摄。大资生业事成就所摄。无疾恼少欲等所摄。一切工巧明处聪慧所摄。如意无失富乐利益众生为正事故。菩萨修行六度功德。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恒在不异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更互相显。世尊或以施名说诸波罗蜜。或以戒名。或以忍名。或以精进名。或以定名。或以般若名说诸波罗蜜。如来以何意作如此说。于波罗蜜修行方便中。一切余波罗蜜皆聚集助成故。此即如来说意。此中说郁陀那偈。

位数相次第  名修差别摄
对治及功德  互显诸度义


分类:佛经 书名:《摄大乘论》 作者:[陈]真谛(译)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