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观》调和第四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然后坐中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着,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是起行修习也。
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须先善巧调泥,令使不强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如弄,出诸妙曲。行者修习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1、调食】
一、调食者。
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2、调睡眠】
二、调睡眠者。
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因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
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
【3、调身】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趾与右髀齐,右脚趾与左髀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次宽解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着,舌向上颚。
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
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调身之法。
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4、调息】
四、初入禅调息法者。
息有四种: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无障碍。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
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5、调心】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
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
1、初入有二义:
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
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
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
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水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
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
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相,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2、坐住中调三事者。
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
3、出时调三事者。
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双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僵,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法,以从细出粗故。
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分类:佛经 书名:小止观 作者:智者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