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传》第27章 祖龙之死第1节会稽郡的事情处理完毕后,始皇经吴县渡江水(现长江)至海,乘楼船北上,目的地是琅琊,他始终忘不了琅琊山上的美好风光。 在船上,他时时是由蒙毅和张良作陪,反而将李斯和赵高丢在一旁。 东海上一路风平浪静,始皇及从臣所乘的那艘楼船,既大又设备舒适,生活在上面,感觉不出和平地有太大的差异。 时值仲冬,海上甚寒,但船舱内生气火盆,焚着玉兰花香料,温暖和芒香犹如置身于春天的花丛里。 始皇喜欢听张良谈东海轶事,花山仙迹。他看出这个俊秀的年轻人,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比常人多了一种不臣君王的飘逸之气,这种人,君主只能以之为友为师,绝无法要他作你的不二忠臣。 始皇在想,中隐老人年轻的时候,大概就是这个模样吧?他始终以未能见到恩师年轻时的倜傥洒脱为憾事。 始皇本身所学也甚博杂,再加上多年的行政经验,认人识人可说中肯绝顶,不太会看走眼。 开始时,他见到张良这种英才,还想笼络收为己用。他认为只要过不多久,让他多点实务上的经验,将来会是他留给子孙的宰相之材。 但看到张良这股"仙气",他打消了这个主意。 可是他绝未想到张良会是在博浪沙投掷大铁锥,差点要了他老命的那个"盗匪"。 在张良这方面,他先前还单纯认为始皇只是个专制、富于谋略的独裁者,但经过多日的深谈以后,他发现始皇不仅雄才大略,处事明快,有他独到的见解,而且他最大的长处是知人善用,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且是什么样的人他都敢用,也用得很好。 也许,他唯一的缺点是他太过于自信,像李斯、赵高这种毒蛇似的小人,他也敢养在身边。 张良知道,只要始皇在一天,天下想乱都乱不起来;但他一死,天下想不乱都不行,扶苏仁慈,能得民心,立扶苏也许可使天下生民逃过又乱一次的浩劫。 张良有时对自己也感到奇怪,自遇黄石公后,思想竟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以前他时时志在复国,自认为和强秦--尤其是嬴政--有着不共戴天之仇。但自受到黄石公的教导以后,他的眼光和胸襟都放大了。 韩王算什么?嬴政又算什么?他们谁能为天下人谋福,就应该受到爱戴。嬴政做事也许过于性急一点,但除了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外,其余的工程都有它们的必要。 也许嬴政在这点上做得太傻,他想将数千年来君主及诸侯荒淫懒散所留下的担子,一个人一下就整个挑起来,他做得真是吃力不讨好! 他同时也看得出,始皇这次海上之行,名义上是要找海神决战,除掉海神阻碍他求取长生不老仙药,实际上他是想发展海上武力,消灭海盗,向海外作进一步的扩张。因为每到一处港口,他都会要从臣找当地父老记录港口潮汐、气象、水文、吞吐量和其他各有关资料。 只是,始皇有这个习惯,在事情未成熟前他绝不声张,这是独裁者处事明快的秘诀,但也是独裁者的悲哀,因为他们不知道先发动民意和制造民意。 张良只将发现到的这些事放在心里,连蒙毅他都不提起。他和始皇经常谈到的,只是如何与海神决战的神(鬼)话! 那天海上无风,阳光也特别好,始皇半躺在锦垫上,蒙毅和张良陪侍谈话。始皇一时兴起,笑着对张良说: "张生对东海神仙之事甚熟,朕这次到海上,是为了向海神进行决战,张生对海神的由来是否清楚?" "臣略知一二。"张良恭敬地回答。 "说来听听,蒙卿也注意听,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始皇闭目养神而听。 "海神相传姓敖名广,身兼东海龙王,另有三个兄弟分别为南、西及北海龙王,都为神龙所修炼而成,经过上帝封命,敖广为金龙所变,神通及地位都非兄弟所及,因此封为海神,掌管四海,而所有通海的江神、河神全都是敖广的儿子。"张良津津有味地说。 "这样说来,上次附体在你身上的就是敖广了?"始皇问。 "正是。"张良回答。 "他说朕是天上掌管天池的乌龙,这是为何?" "举凡人间帝王将相都是天上星宿下凡,敖广的话大概不会假。"张良说过一次鬼话,就只好逼得再说一次。 "敖广即然为神,朕目前为凡人,是否能斗得过他呢?"始皇口中如此问,心里想的却是能否征服海洋,找出海中或海外土地。 "人定胜天,以陛下的智慧和毅力必能征服四海,何况只是一个敖广!"张良看出始皇问的话中有话,也就用弦外有音的话回答他。 "不错!"始皇似乎也懂了张良的弦外之音,仰天哈哈大笑:"张生真是善解人意,朕正是要连败他们兄弟--东南西北四龙王,连他的儿子江神、河神也要纳入朕的掌握,只准他们造福黔首,而不准为害朕的子民!" "陛下的心愿必能达成!"张良语带鼓励地说:"只是事缓则圆,凡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一步步的来。" "当然,当然,"始皇仍然带笑地说:"朕会逐个逐个地击败和征服。" 海风转大,近侍催始皇下舱休息。 "你们在打些什么哑谜?"蒙毅私下问张良。 张良微笑不语。 第2节当晚,始皇心情特别好,也许是和张良的一席谈话,又引发了他的雄心壮志。 近来他老是失眠,常觉浑身倦怠,小腹上方肝的位置,常常隐隐作痛,细摩之下,会发现有硬块。 据御医诊断为操劳过度,肝火太旺,除了应多休息外,应服药清消肝火。始皇听到御医的话还是那老一套,忍不住笑言讽刺: "朕现在从早到晚躺在软榻上和人谈山海经,算不算是休息?" 随行的也有几名妃妾,以往始皇治失眠的良药就是行房,一阵激情过后,要近侍将女人带走,他很快就能入睡。近来医嘱不准他近女色,他只有靠饮点御医所配的药酒,微醺而后睡着,但饮量越来越多,又遇到医御的反对,他们的立论是酒伤肝,不能多饮,戒除为妙。 今天他照着御医限制份量喝了几杯药酒,却不像往日那样昏昏欲睡,而是越想越兴奋。他在想他伟大的海上水师;他在计算新造一千艘海上战船要费多少时间、多少钱,工匠要从哪里找。 的确,阿房宫可以停建,工匠木料用来造战船绰绰有余,还有骊山陵墓,他不急着死,现在建不建都没有关系,这些哪比得上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水师! 嗯!一千艘战舰,每条船上除开舵工及其他工作人员外,应该能载全付甲胄骑卒一百人,千艘的总容量就是十万骑兵,当然,要是载的是步卒,那数量还可加两倍。 一支十万骑兵的部队,就足够驰骋任何地方了。 当然,船上除了用帆作动力以外,船两侧都要设桨,不要像他现在所乘的船这样,海上无风,就全靠船后的两支橹在摇。另外,船上要装置特大的劲弩和投石机,可以发射利箭巨石,也可以发射火箭和油弹攻击对方船只。 战船本身不只是作运兵之用,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战斗利器。 还有,每艘母船至少要附十艘子船,以便没有码头的浅水沙滩,所运的部队也可以登岸。 还有还有 一样接一样的构想和计划,像海中波浪似的,一波接一波涌入他的脑海。 他仿佛看到自己率领着这支海上雄师,接连征服海外一处又一处的地方。每到一处,那里的人民穿着中原所见不到的奇装异服,用他听不懂的语言,跪伏在地上喊"万岁!"他要派人教他们用秦语喊"万岁!"这应该是最容易不过的。 距离近的,可以纳为大秦版图建郡,一切照新收地处理,设官分职一如内地。路途太遥远的,就派遣教化人员在该处宣扬中原文化,一如现在的藩属。 这时候典客的编制太小,已经不够用,应该扩大,也许另成立一个专营海外领地地机构会更方便。 他要多找一些像任嚣这类的人才,分别镇抚各领地,用他的治番八字诀:"怀柔,优遇,教养,同化。"来将这些地方一一转变成大秦的版图。 到时候,他的出巡不再像如今这样只限陆地和沿海,而是要乘风破万里浪,巡视一次海外领地,恐怕就得费时一年,那朝中要何人留守呢? 的确,应该是立太子的时候了!但要立谁?胡亥?他太愚蠢,无法独当一面。再说要是建立了横跨海内外的偌大帝国,他继位后会无法控制! 立扶苏,也许太过仁慈宽厚,恐怕斗不过李斯和赵高这班小人,不过没关系,他会像现在这样,走到哪里就将他们带到哪里,在他的眼皮下面,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有他才能要他们尽心力,而这两个人都是极有才干的,值得利用。 等到扶苏立位,当然可以让他们退休,甚至是杀了他们! 也许,太子只是留守,永远也不会继位因为因为他这次战胜了海神海神叫什么名字来着?哦,他叫敖广他只要战胜敖广去除了去仙岛的障碍他取服了"青春之泉",就会长生不老! 哈,太子不再是继位者的专属称号而是而是留守者的尊称太子留守 始皇朦胧入梦。 第3节始皇梦到自己徒步行走在茫茫大海上,没有船只也没有从人。他习惯了在众人拥戴下出行,环顾左右寂无一人,心上有股难以形容的孤独和寂寞。 还好,他的龙泉宝剑在腰,给了他不少的抚慰。 迎面打来的浪涛像小山,奇怪的是都没有撞击到他脸上,而是从他的脚底平滑过去。 他始终是走在怒涛奔腾的波浪间,但也一直是如履平地地向前行。 他远远看到一处海岛,很像徐巿口中形容的蓬莱仙岛,在梦中他仍记得现在时值仲冬,那岛远望去却是一片碧绿,青翠欲滴,岛中央最高的山峰没有冒烟,也是绿油油的长满丛林。 他继续往前行,仙岛越来越近,他仿佛看清了岛上的城市街道和港口,还有在上面走动的行人。 啊,一切正如徐巿所形容的,黄金、白银为宫阙,奇石铺路,珠玉嵌墙,只是周围海中看不见徐巿所说的火轮船。 大理石建筑的码头上,逐渐聚满人群,他越行越近,似乎能看清码头群众的人头。忽然他看到码头上的人都纷纷下跪。 "万岁!万岁!" 始皇大感诧异,岛上今天有贵宾来?但他环视四周,浪涛汹涌的海面上,仍然只他孤寂一人,难道说他们是在欢迎他?正在他狐疑之间,这次他清晰地听到他们在高呼: "始皇帝万岁,功过三皇,德超五帝的秦始皇万岁!万万岁!" 群众的"万岁"声,盖过了海浪的声音,就像暴风雨中的雷声盖过风雨声一样。 不错,他们是在欢迎他的! 始皇高兴得难以形容,想不到不用战船,他的声威已传到了仙岛,难道说徐已比他先到一步? 他兴奋感动,真想不到仙岛上的人这样爱戴他,看样子,他要求点"青春之泉"应该没有问题! 他踏着波浪而行,越过层层波浪,有如平地。 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亮起火蛇似的闪电,雷声此时又盖过了群众的"万岁"声和海浪声,等到雷声过去,仙岛不见了,在他前面海中不远处,一字排开大约十几个龙头人身的怪人,全都宝剑在手。 当中一个金龙头的怪人,未说话先仰天哈哈大笑,笑了很久才止笑说道: "嬴政,你果真来了!" 始皇想起金龙应该是海神兼东海龙王敖广,他礼数周到,拱手施礼说: "嬴政并没有入侵你领土的野心,只是想到仙岛求取一点'青春之泉'而已,为何要阻挡于我?" 你这几天心中想的是什么,不讲出来,凡人不会知道,难道孤家这个神也会不知道吗?嬴政,你太小看了神的神通了!" 始皇听他这样,明白今天不能善了,也就缓缓拔剑出鞘,只见龙泉宝剑恰似一泓秋水,在闪电中熠熠发光。始皇大声喝道: "敖广,认得此剑?" 敖广及从人一见龙泉剑,惊吓得都不由自主的退后半步,敖广更是惊呼出声: "龙泉剑!" "不错,"始皇傲然地说:"天下第一名剑,专斩孽龙的龙泉宝剑!" 相传龙泉剑为黄帝所遗留,他曾用这把剑砍下蚩尤的头,而蚩尤化作一条无头赤龙飞去。 "说到孽龙,你才是将天下弄得大乱的大乌龙!"敖广狠狠地骂道:"你不但弄乱了陆地,还想翻江倒海搞浑海洋!" "龙泉剑下历来不斩无名之人,你我都是帝王身份,在你身边的这些孽龙又是些什么?始皇执剑喝问。 "嬴政,你真是孤陋寡闻!"敖广说:"让孤家为你一一介绍。"说罢敖广又是仰天一阵狂笑,笑声使得天地风云为之失色。 第4节敖广指着左边一个白色龙头、身穿白色锦绣龙袍的人说:这是孤的二弟西海龙王敖智!" 始皇点头为礼,因为他记得中隐老人的话,越是会咬人的狗越不会叫,斗剑时期命大喊大叫的人,全是胆怯心虚,借着骂人来壮胆,本身早就失去冷静,未出剑就输了一半。 敖广又指着右边的一个红色龙头,身穿红色龙袍的人和黄龙头黄龙袍的人说: "这是孤的三弟南海龙王敖仁,四弟北海龙王敖信,其余全是我们的太子,担任各江河之神,用不着再介绍了。" "父王请慢,还有孩儿要自我介绍一下。"随着说话声从列队中走出一人。 始皇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小金龙,凭直觉他要比其它的龙年轻得多。 "嬴政,你还认识我吗?"他一出来就出声怒吼。 始皇轻蔑地摇摇头。 "从来没见过。" "我乃钱塘君是也,"这个金色小龙说:"还说没见过,你破坏我的好事,打破数千年来的成规。" "原来是你这条淫龙,朕正要斩你为你所害的数千女子偿命,祭祷那天你为何不敢出面,现在才仗人多势众?" 钱塘君气得满脸通红,也不请示父王,举剑就刺。 "孩儿小心,你一个人不是隐者之剑的对手!" 但他的喊叫还是慢了一步,只见始皇用了一招"指地问天"起手势,轻巧的拨开钱塘君的剑,顺势来一招"横扫千军",以剑作刀横削,一颗龙头就飞上了天,无头人身一蓬血箭喷了出来。 "我儿!"东海龙王敖广出声痛哭。 其余龙王及龙子、龙孙皆惊呼失色。 "嬴政,你心狠手辣,不顾都是龙族的道义,今天非要你碎尸万段不可!兄弟孩儿们,不要管什么单打独斗规则,大家一起上!" 十几个龙头人身的龙王及龙子、龙孙一拥而上,将始皇围在中央,纷纷从各方面围攻,始皇使出隐者之剑中屠狗者所用的那招,群龙兵器一一被他击落丢手,最后只剩下敖广一个人剑尚在手。 群龙跳出战斗圈外,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大家全知道龙泉剑专斩孽龙的厉害。 敖广带着哭声嘶吼: "嬴政,你杀我子,孤家不会与你善罢甘休!" 始皇横剑在胸,心定气闲地笑着说: "敖广,还有什么绝招,全都使出来好了!" 只听敖广突然一声龙啸,大海跟着翻腾起来,无数鱼、虾、蟹、龟等水族,纷纷露出水面,各拿奇形怪状的兵器,向始皇围攻上来,一时间攻得始皇手忙脚乱,顾到左方就顾不到右边。 这时候,只见东海龙王敖广一声石破天惊地长啸,像条金色长虹似地跃起,一剑直刺始皇胸前。 始皇感到一阵疼痛,胸前伤口鲜血汩汩流出,他一心慌,脚下踩空,他不再是踏凌波浪如履平地,而像是掉入悬岩,一直在往下坠落。 他耳边还听到敖广得意的大笑,说话的声音像发自空谷,满耳周围都是回音: "嬴政!你胸部中我一剑,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死你就会死哈哈哈哈我会随时跟着你,看你死时痛苦的样子!哈哈哈哈" 始皇从梦中惊醒,全身都流着冷汗,摸摸胸口,真的在隐隐作痛。 值夜近侍听到他在梦中的叫声,也连忙赶进舱来。 "陛下又做恶梦了?"近侍关怀地问。 "嗯,没事了,你出去吧!"始皇有点腼腆而不耐烦,就像惯于说谎的孩子又被别人视破一样。 恶梦!恶梦!他这一辈子都为恶梦所困扰! 第5节始皇的船队继续在海上航行,到达离琅琊不远的地方,风浪突然转大。 始皇想起梦中敖广所说的,他要随时跟着他,看着他痛苦地死,因此,他绝不能示弱。虽然几天来他都感到胸部隐隐作痛,有时还会轻微发烧,他仍装得若无其事,照旧在甲板上晒太阳,和蒙毅、张良聊天。 有天他实在忍不住,将那晚的恶梦告诉张良,要他为他解梦。 张良恭敬地回答说: "梦其实有很多种,有能解释的,也有不能解释的。有的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想得太多,这个人或这件事,就会出现在梦中。" "照你这样说,朕是白天想这件事想得太多,所以才会有此恶梦,"始皇双手放在胸前,却不愿说出胸口疼痛的事: "还有哪些梦是无法解释的呢?" "大部分的梦都不需要解释,很多人在睡觉时,受到外界的刺激,也会以梦的方式表达出你的反应。譬如说,有水偶尔滴在脸上,人就会梦到下大雨;蚊虫在耳边叫,有时会反应在梦中出现打雷的现象等等。" "前几天晚上可没有蚊子在耳旁,可是朕却梦到闪电打雷的声音。"始皇不服地说。 "臣只是举例而言,不一定某种刺激就会产生某种固定的反应,梦中的反应乃是千变万化的。" "这样说来,圆梦者所说的梦能预兆,乃是无稽之谈了?"始皇怀疑地问。 "不然,"张良摇头说:"梦有时是某种事情要发生的先兆,这种梦是可以作解释的,不过这种梦要具备三个条件。" "哦?要具备哪三个条件?"始皇的兴趣被提起来了。 "第一,梦必须完整。第二,梦必须清晰。第三,醒来时必须是在半夜。" "朕这个梦都合乎这三个条件,应该属于可解释类了!"始皇半信半疑地说。 "正是。"张良说。 "那敖广说是要随时找朕报仇,我们应该预作防备。"始皇有点担忧地说。 他没告诉张良敖广说要等着看他死的话,他讳言死,根本不愿提到"死"这个字。 "陛下放心,这可由臣来安排。"张良安慰他说。 "你要如何安排,可否先告诉朕得知?" "海神只有在梦中才能以人形出现,他要是随时都窥视在陛下左右,那一定是化作海龟或大鱼,所以陛下可以在船上安排强弩和巨网,发现有巨大的海族,就加以捕捉或射杀。" "这个安排甚好,只要敖广敢纠缠不清,出现在朕眼前,朕就要亲手加以捕捉或射杀!" 始皇开心地笑了。 海上风浪加大,近侍又来催始皇下舱休息,始皇也感到身体倦怠,想小睡一下,于是交代了蒙毅准备捕杀海神事宜,他就下到卧舱去了。 在恭送始皇下去船舱以后,蒙毅半埋怨半开玩笑地对张良说: "你对主上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张良长长叹口气说: "说一次谎话,为了要圆谎就得继续说无数谎话,说到后来,连自己也弄不清到底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了,可见装神弄鬼的事是做不得的,哪怕目的是完全正确的。" 蒙毅面有愧色的沉默,避开张良的目光,看到海上远方去。 张良接着正色地说: "我刚才对主上所说有关解梦的事,的确是真话,有的梦确实可以预兆未来的事!" "那你对主上的梦,要如何解释呢?"蒙毅转过脸来,急切地注视着张良问。 "主上的梦,可说是真假参半,部分是预兆的,部分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 "你解释来听听。" "大战敖广,斩杀钱塘君,这些梦境的出现,乃是听我谈'山海经'听多了,而且他早存有杀钱塘君为民除害,以及击败海神,求取仙药之心,所以凑合起来在梦中出现!"张良笑着说。 "那敖广刺他的那一剑呢?"蒙毅追问。 "这是某种不良预兆!"张良忧形于色地说。 "不良预兆?我听某个博士说过,根据《周公解梦》此书,被人刺,见鲜血,乃是上上大吉?"蒙毅立即反驳。 "《周公解梦》乃是后世阴阳家,假借周公名义所杜撰,根本是些信口雌黄之谈!"张良轻蔑地说。 "那依你要作何解释呢?"蒙毅反问。 "廷尉要听真话,还是要听敷衍讨好之言?"张良认真地问。 "那还用得着说,当然是听真话!"蒙毅也严肃地回答。 "主上被敖广刺那一剑,表示主上原先的肝疾,鲜血直流,预兆病情会突然变得严重。张良沉吟地说。 "真的?"蒙毅惊问。 "廷尉,你应该看得出近日主上脸色焦黄,精神不振,和我们言笑都是勉强装出来的,这都是肝疾恶化的象征!" "那该如何是好?"蒙毅急得没有了主意:"在这路途当中!" "李斯和赵高都是小人,主上病情有变,廷尉就随时不可离开主上身边,提防他们动手脚。"张良张望四周无人,压低了声音说。 "他们敢加害主上?"蒙毅也压低了声音,但语气充满愤怒和怀疑。 "这他们绝对不敢,"张良抚慰他说:"张继是指立太子之事。" "张先生的意思是" "始皇此刻假若有事,必然会立扶苏" "我明白了。"蒙毅点头说。 两人会意,但都陷入了沉思。 第6节为了讨始皇欢喜,张良建议在楼船船头、船尾及两舷,派人准备连发劲弩和巨网,凡发现有水物即予射杀或捕捉。但至琅琊的一路上,并没有什么重大发现,射杀的只是一些小鱼小龟,网到的也是一些小蟹小虾,没有疑似敖广的大东西。 更可证明没抓到敖广的是,始皇几乎夜夜都做恶梦,敖广不是和他恶斗,就是哭喊着要他偿还儿子的命。 到达琅琊港口,始皇上岸休息,船队也借这段时间补充粮食,加添淡水。 果然琅琊太守向始皇禀奏了一件怪事,就在始皇梦斩钱塘君那一夜,浙江水突然低落减退,大潮时也到达不了平时的水线。会稽太守乘此大好机会发动黔首修堤,预计堤防修好后,水患从此根绝,而同时进行的渠道和水库建筑好以后,沿江荒地都将变成肥沃良田。 始皇当然高兴听到这项好消息,因此更确信那天晚上的梦是真实的。 连带更增强了他求取长生不老药的信心。 在琅琊台上住了几天,眺望秀丽的山景和壮阔浩瀚的大海,始皇觉得精神好了不少,虽然御医和几位近臣都已知道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 蒙毅好几次想提立太子的事,全都为始皇兴高采烈的态度所打消,他不忍心破坏他的好兴致。 李斯和赵高同样想进言,可是他们不敢。 始皇亲眼看到他自己的成果,二十八年初登琅琊,这里只是一处荒凉没有人烟的偏僻的海岸,自他下令迁移三万户来此,如今已蔚成大邑,不但渔耕发达,也建立了良好港口,商贸四通八达,几乎可直追即墨。 在留连不舍的情况下,始皇又登船北行,这次主要目的是北部海域,他要探勘北方港口,也希望在海上找出敖广刺杀或捕捉。 不过,他对琅琊的依恋不舍,自己有了不祥的惊觉,他自知有病,但并不认为有多严重,但对琅琊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却表示他的意志力已逐渐衰退,是因为他老了?他才五十岁,祖父秦昭襄王在他这个年龄,正是积极向外发展,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时候。 还是他真病得严重,以致意志消沉,压制不住对旧昔事物的依恋? 他这辈子都紧记恩师中隐老人在教他帝王学时,所告诫的那番话。老人说-- 一个称得上好的君主,必须意志力坚强,而要做到意志坚强又必须紧守"不依、不恋、不怨、不悔"四项原则。 "不依",帝王的生涯本来就是孤独寂寞的,他站在所有人之上,只有别人依靠他,他绝无法依赖别人,否则就会造成大权旁落。 "不恋",在事物方面,留恋旧的,就不能开创新的;在人的方面,惜恋旧人就不能大刀阔斧地提用新人,会造成腐化、老化。而在个人感情方面留恋往日事物,就没有精力和勇气向未来挑战。 "不怨",君主要有"有功分众人,过由一身当"的担待和宽大胸襟,这样才能受到底下九臣的敬重和心服。有功归己,有过怨人,一定会造成众叛亲离的结局。 "不悔",再大的失败,只要保持君主的权力,就有重新来过的本钱,时间和精力用在追悔过去,不如用在开创将来。 始皇自信平生都能做到这四项原则,所以能统一天下,威慑群臣,没有任何臣子敢自夸他是朝中不可或缺的人,但现在,他凡事都想找蒙毅和赵高商量,对琅琊台竟怀着"美好时光不再"的缅怀心情。 他是老了? 还是真的病得很重? 第7节一百余艘大楼船,以战斗队形分成数列、数行在大海上航行,乘风波浪颇为壮观。 每艘船上准备好了连发劲弩和巨网,发现水物就予以射杀捕捉。 始皇全身朝服端坐头排中间的楼船船头,李斯、蒙毅和张良侍坐,赵高和座船船长两旁侍立。 他手执连发劲弩,箭已上弦,一面注意水面上动静,随时准备"敖广"的出现,一面还在看船队的操演。 座船船长也就是整个船队的都尉,他以鼓声和旗号指挥整个船队变换各种攻击队形。 始皇精神奕奕,似乎忘了身体的疼痛,他不时转过头去夸奖和勉励都尉几句。 这只是七拼八凑由江上水师楼船组合而成,就有如此相当不错的场面,要是将来一千艘海上水师建立起来,那会是多伟大、多壮观! 那天,船队通过之罘山海域进入渤海。 忽然,左侧最边上的楼船发出了短促紧急鼓声,由远至近,一艘一艘的船接连相传过来。 船队都尉命旗语手打旗问讯,接着向始皇跪禀: "启奏陛下,左首第三号船发现敌踪!" "敌踪?是海盗船?"始皇笑着说:"好大胆的海盗,连朕一百多艘大船队也敢打劫起来?" 楼船都尉跪在甲板上不敢插嘴,等到始皇把话说完,他才又禀奏说: "不是海盗,乃是发现了一条小船般的大鱼。" "真的?"始皇高兴得站了起来:"何不早说!你下令将鱼赶到中央,由朕亲自射杀!" 都尉命人打出旗号,传出鼓声,随着头排十多艘船,迅速改变了包围队形,最左侧的两艘船超前拦在前面。 包围圈逐渐缩小,每艘船的劲弩手和投石机纷纷发箭投石,却不敢直接射投在大鱼身上,而是逐渐将鱼逼向中央始皇的座船前面。 侍立在始皇背后的张良,不禁暗暗摇头,皇帝真是不好伺候,发现大鱼射杀也就罢了,还要赶来让他亲自射杀,要是跑了,又不知有多少人获罪。他因此下定决心,为某个有作为的人打天下创事业可以,绝不沦落为专伺候帝王好恶的弄臣! 大鱼渐渐被赶到中央,果然体积不小,大约有一般江船大,头上还在喷水。张良在仓海君处见过这种巨鱼,大的比这只鱼还大,当地人称之为京鱼,京者大也。 跟他到中原的仓海力士本是以捕此种鱼为主,所以练得好手劲,能投一百二十斤铁锥。 原来当地捕京鱼,是以带长索的倒钩铁矛射鱼,鱼一被射中,负痛而逃,铁矛倒钩陷于肉内,血流不止,鱼就拖着渔船上下翻腾,因为这种京鱼和人一样,必须在水面上呼吸,所以时而水下,时而水面,拖得渔船满海跑,最后流血过多死亡,才用船将鱼拖回。 始皇全神惯注于京鱼,手执连发劲弩瞄准,只见大鱼到处,波涛像小山头一样拥起落下,座船也随之摇摆不定,根本就无法瞄准,他转脸问张良说: "这是什么鱼,体积如此庞大?" 如此大鱼,臣虽住过沧海,也是首次见到。"张良不说真话,但他也未说谎。 "想必是敖广所变,待朕赏他几箭。"始皇得意地哈哈大笑。 随着说话,始皇的劲弩发出,六支连环箭,支支射插在京鱼背上,但京鱼似乎没有一点感觉。 这时随行的渔家能手大概已认出此鱼,知道该怎么捕捉法,纷纷下了小艇,解缆向大鱼划去,就像群蚁奔向活泼鲜跳的大蚁蜢,他们手上都拿着带有长索的长矛。 这边始皇接过内侍递来的强弩,又接连发了六支箭,这次是两支箭射中大鱼的眼睛。 那边十多艘小艇也已接近大鱼,带倒钩的长矛不断射中鱼身鱼背,大鱼负痛发狂,大尾巴一扫,一道大浪迎着始皇扑来,始皇被惊得倒退了好几步,全身溅得透湿。 大鱼拖着十多艘小艇往远处逃逸,船上众士卒吆喝声如雷,战鼓敲得更为激烈。 眼看着大鱼时而水下,时而水面,翻腾疾驰,血染红了大片海水,始皇似乎又回到八岁在邯郸看人家斗狗时的兴奋。 他喜欢见到血,不管是什么血,只要是血就会使他有股莫名的兴奋。 "陛下,到舱内更衣吧!陛下的衣袍全湿了。"近侍上前禀奏,这是他对始皇的关怀,也是他的职责。 始皇粗鲁地推他,不耐烦地说: "等等,朕要看个结果!" 他不再是五十岁的皇帝,而是八岁在街头看热闹的任性孩子。 为了让始皇看到结果,整个船队张满了帆,紧跟着大鱼逃逸的方向追,但船的速度到底比不上临死挣扎的大鱼,渐渐鱼和小艇只剩下一些小黑点,最后终于消失在海平线下。 "敖广,朕这次会抓到你!你想不到吧,实际的情况正和梦中相反!"始皇喃喃自语:"你应该知道,现实宇内是由朕在掌管!" 他又转脸问张良: "大鱼到底会挣扎到什么时候?" "也许半天,也许两三天,要看它受伤的程度。"张良这回说的是老实话。 "那朕恐怕等不及了!"始皇依然自说自话:"朕要下舱更衣。" 众人中只有张良懂得始皇话中的意思,他意不在大鱼,而是指求取仙药和征服海洋。 张良在想,始皇也许已知道自己病况严重。 第8节始皇真的没等得及看捕捉大鱼的结果,因为一天以后,那些捕京鱼小艇拖着小山似的尸体回来时,他正发着高烧。 御医们会诊的结论:受到风寒,引起旧疾复发。 始皇躺在病榻上,时而昏迷。当他清醒的时候,近侍向他禀奏大鱼已捕获的消息,但他似乎失去当天看捕鱼时所有的狂热,他只淡淡地说: "朕知道了。" 但过了一天,当他高烧刚退,人稍微清醒点的时候,他主动召见蒙毅和张良到病榻前,问起捕大鱼的情形。 "陛下龙体欠安,还会想到这些琐碎小事,请多休养安神。"蒙毅不太赞同地说。 但他还是禀奏了大鱼的追捕惊险过程,伤鱼拖着十多艘小艇挣扎了一天一夜才算死,现在拖在座船的后面,等候处理。 "张生明白朕为什么这样关心大鱼吗?"始皇笑着问张良。 张良考虑了一会,没有答话。 "张生不必为难,有话直说,说错了,朕也不会见怪。"始皇注视着鼓励他。 张良会意,知道该说真话的时候到了,他态度诚恳地说: "捕捉大鱼对陛下来说,象征意义大过实质意义。" "是为了朕真将大鱼看成是敖广?"始皇露出狡黠的笑容。 "中隐老人的传人应该没有这样迷信。"张良说话的口气,没有将始皇看成是拥有无上权威的皇帝,而当成是起辈好友似的。 蒙毅深怕始皇会生气,暗暗扯了张良的衣服一下,张良依然不动声色,装作不懂。 "不然,"始皇摇摇头说:"虽然老爹灌输朕的思想,说鬼神都是聪明人用来骗无知的愚夫愚妇的,但朕总觉得冥冥之中一定有个主宰,正如同人间有帝王一样。人间有帝王,就有分担职守的将相百官;有上帝,当然也就有代上帝牧民的各种鬼神。" 始皇的这番话大出张良的意料,现在他才完全明了始皇具有一个矛盾的性格,一会信,一会不信,全看他的高兴,或者说是全看对他是否方便或有利与否而定。 "那陛下是将大鱼当作敖广的化身了。"张良也露出狡黠的笑容。 "不然,"始皇还是摇头:"敖广没有这样愚蠢,朕也没有这样笨!" 张良无话可答,只有保持沉默。 "那张生知道大鱼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吗?" 张良看出始皇的刚愎性格,他绝不愿承认别人猜透他的心意,还是让他自己说出来比较好。 果然,始皇并没有等张良答话,而是自言自语地说: "大鱼象征敖广,敖广象征海洋,朕想亲眼看到--甚至是亲手捕捉到--这条大鱼,那就象征朕将亲自征服海洋或亲眼看到海洋被征服。但当天突来的巨浪打湿朕的衣服,使得朕病了几天,无法亲眼看到捕鱼船队凯歌而归,朕不喜欢这个象征意义。"始皇若有所思地说。 "陛下真是想得太多了!"蒙毅感叹。 "不然,"始皇憔悴的脸上勉强挤出笑容:"朕这几天发烧,昏昏迷迷,做了许多怪梦,稍微清醒时也想了很多事情,总算想通了一件事。" "陛下,什么事?"蒙毅恭敬地问。 "那就是天下之至大,非一人能治,时间之无穷,应世代相递!" "陛下圣明!"张良用道贺的口气大声说。 "张生是否要恭贺朕的大澈大悟?"始皇笑着说。 张良被他道破心事,不禁满脸通红,不像须眉男子,反而似姣好少女。 始皇忍不住在心里想,真是个奇特的人。 "另外,朕想到立太子的事"始皇没将话说完,却以目示意侍立榻前的近侍。 近侍会意走了出去,将卧舱外面的所有人都赶出船舱,自己就守在船舱口。 "朕想立太子,蒙毅看该立谁比较好?"始皇乏力地问。 蒙毅听到他虚弱的声音,看不到他脸上原有的刚戾之气,眼前叱咤风云的始皇帝,一病之下,意变成一个平凡孤独的老人! "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容臣等插嘴。"蒙毅在席前俯身回奏。 "蒙卿这句话就说错了,立太子怎么会是朕一家的事?"始皇面露不悦:"张生,你的看法呢?" "臣就更无置喙的余地了!" 这是张良和蒙毅商量好的对策,因为他们清楚始皇多疑的性格,急欲帮扶苏说话,反而会使得始皇反感,因为胡亥这次随时随侍在侧,而且无论怎么说,胡亥是皇后嫡出的独生子。 张良大胆判断,以目前天下尚未大定,建设工程千头万绪,民心不服,始皇自知来日无多的情况,他要立太子,一定会立扶苏,用不着他们多言。 这叫做欲擒故纵的策略! 果然始皇叹了口气说: "爹娘疼幼儿,胡亥是朕最小的儿子,也是皇后留下的独嫡子,本应立他,但他生性愚顽,当一个太平天子尚可。现天下虽定,但民心未全附,各种建设方兴未艾,政事千头万绪,不是胡亥所能应付得了的。"说到这里,始皇仿佛很累,停下来喘了口气。 喝了一口茶,休息一会,始皇又缓缓说道: "前些日子我也曾问过李斯丞相,他建议立扶苏,你们认为怎样?" "陛下圣明。"蒙毅和张良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你们也赞成立扶苏?"始皇怀疑地问。 "臣保持初衷,不敢断言!"蒙张两人又是异口同声。 这时近侍来报,众御医等在舱外,该会诊的时候到了。 蒙毅和张良借此机会告辞。 第9节御医诊断,始皇的病是因风寒引起,所以必须紧急靠岸,由陆路回咸阳。大队人马行至平原津,始皇病情加重,已不适合旅行,改在沙丘平台行宫休养。 始皇的病一天比一天重,脾气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坏,他明知自己快死了,却不许任何近侍提到"死"字,否则就受重罚。 群臣都关心立太子的事,但谁都不敢提起,因为谈立嗣就免不掉要提到"死"字,谁都不敢触及始皇的这项忌讳,连蒙毅和张良都不敢,因为怕引起反作用。 始皇病情越来越严重,群医已经束手,但始皇严命他们不得向外透露他的病情,违者灭族,所以御医对外宣布始皇的病情,一直说始皇偶受风寒,需要休养,大小政事皆由李斯丞相处理,择要向始皇禀奏,以作裁决。 随时陪侍的只有胡亥公子,能见到始皇的也只有赵高、李斯、蒙毅及几个亲近的内侍。 有一天,随行博士联名上奏,皇帝偶染风寒,长岂不愈,应该派出大臣前去泰山祭祷,并祭德水祈福。 始皇准奏,命李斯考虑人选。 李斯原本想亲自去以讨好始皇,召集蒙毅和赵高三人聚集讨论。 当蒙毅犹未到场,赵高首先问李斯: "这次至泰山祭祷,丞相准备派谁去?" "以亲贵关系而言,当然应该由我们三人中间选派一个人去,因为这是代表主上亲自上泰山祈福,并非一般祭祀,"李斯加重语气说:"所以这个人不但要份量够,而且要有真诚爱护主上之心。" "那我们三人中间又以谁最为合适?"赵高又问。 李斯故作考虑,很久一会儿才说: "中车府令要照顾主上起居,当然不宜随行,蒙廷尉陪伴皇帝,主上似乎一日无他就不快乐,那只有老夫走一趟了。" 赵高听了他的话,不断微笑摇头。 "怎么?你不赞成老夫去?"李斯着急地问,大有怕赵高抢功夺宠的意味。 "我认为应该由蒙毅去。"赵高一针见血地说。 "为什么?" "丞相,我们之间合作已久,应该无话不可说,是吗?"赵高不回答他问题,反而倒问一句。 "不错,应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李斯点头。 "那我请问丞相,你看主上的病情到底如何?" 李斯心想,看始皇的样子,可说是病情严重,整个人都瘦得走了样,腹部肿胀,明显是积了水,命危已在旦夕,但他不愿直接回答,而是淡然地说: "老夫只能偶尔见到主上一下,而你是时时陪侍在侧,应该比老夫清楚。" 赵高先作一阵鹭鸶笑,然后才开口说话: "主上的病情我们都心知肚明,为了忌讳不必挑明了讲,一时有什么不讳的话,你做丞相的不在主上身边,怎么应急?所以丞相是千万不能去的!" "那派中车府令你去?"李斯仍然有点不服气。 "在这种节骨眼上,我才不会傻得肯离开主上身边!"赵高不屑地微笑。 他这句话使得李斯蓦然惊醒。 对啊!看情形始皇的病是不会好了,那他千里迢迢的到泰山祭祷,他要讨好谁?再说太子未立,始皇一死必有一场惨烈的政治斗争,他不在场,注定会倒楣遭祸。但他不能就此改方向松口,便假惺惺地叹了一口气说: "我李斯承蒙皇帝厚恩,三十多年来由一无名书生,提拔到位极人臣,荣封通侯,儿子皆尚公主,女儿亦皆嫁公子。主上对斯如此恩德深重,老夫不表达一点心意,于心不安!" 赵高微笑地看着李斯,不断地摇头。他在心里想--你这只惯会惺惺作态的老狐狸,你经过我的点破后,真要你去的话,你才会着急得哭出来。 但他口中说的却是: "丞相,打开天窗说亮话,在立太子方面,我们是立场不同的。" "哪里!哪里!"李斯连口否认。 "我得到宫人报告,说前不久主上问到立太子的事,你建议立扶苏,可有此事?"赵高带着逼问的口吻。 "没有,没有,你别听他们胡说。" "也许你站在大公无私的立场,建议立扶苏是对的。"赵高阴沉地说。 "不对,不对。"李斯情急,接连不承认。 "丞相是说我的话不对?还是立扶苏不对?"赵高对这个极富才能,却利欲薰心的老头子,打从心里看不起。 "老夫是说我根本未建议立扶苏,那个传话的宫人说得不对。" "好,现在谈这些无益,立太子的事,还可缓一步商量,因为在这种情形下,谁都不敢向主上提起。" "不错,不错,"李斯乘机改变话题:"我们应讨论的是派谁去祭祷山川。" "依丞相所说,在下不适宜去,依小人之见,丞相不应离开,那该谁去,不言自明了!赵高装出豪放状,仰天哈哈大笑,但不男不女的声音,更加尖锐刺耳。 李斯无奈地跟着笑,不知为什么,他李斯学富五车,足智多谋,遇着赵高这个阉人,却是胆战心惊,凡事不能不步步为营。 外面家仆来报,廷尉蒙毅大人到。李斯和赵高不敢托大,两人皆至门外迎接。 坐定以后,两人轮番提出理由,说以蒙毅既亲又贵的身份,乃是代表始皇祭祷山川的不二人选。 蒙毅自思祖孙三代皆受始皇恩宠,本人和始皇更是名虽君臣,情同父子,理所当然地该由他去,他欣然的一口答应了,决定几天内择吉出行。 第10节"贤弟,你真的就这样舍我而去?" 十里长亭的送别宴后,蒙毅执着张良的手,再三盘桓,依依不舍。多日来的相聚,两人不再是宾主情谊,而是成了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蒙毅脸上充满离愁,张良则是满脸的忧郁。 "只怪我一时感情冲动,自忖于情于理,这次祭祷之行都该我去,忘了你的叮嘱。"蒙毅自怨自艾地说。 "事已成定局,再后悔无益,"张良安慰他说:"何况事情也许不会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糟,说不定因为你的虔诚感动上帝,始皇的病真会好起来。" "但愿如此,只是按照目前主上身体状况看起来,病想好,难!难!难!" 离愁加上伤感,蒙毅忍不住两眼湿润。 张良内心感动,也不禁神情惘然,两人相对默然良久,蒙毅折下长亭边柳树上一根长枝,递给张良说: "天涯海角,愿长相忆!说实在的,你为什么不能留下帮我?" "多蒙蒙兄厚爱,张良只是一个亡国臣虏!"张良心中也是充满了激动,不忍再欺骗他。 "贤弟何出此言?"蒙毅惊问。 "小弟不名张继,本名张良。"接着他将自己的家世原原本本说了,当然没提博浪沙以铁锥刺秦王的事。 蒙毅听得目瞪口呆,想不到多时来倚同心腹的人,却是一个胸怀复国的亡国余孽。最后他叹口气说: "往事已矣,现天下一统,贤弟不该再存这种地域观念!" "早就没有这种狭窄的偏见了,不然我会赞成立胡亥,不会费这么多的事,装神弄鬼帮你促立扶苏了。"张良强笑着说。 "功败垂成,只怕我这次离去,事情会有变。"蒙毅又懊恼起来。 张良仰脸看天,日头还未正中,他执起蒙毅的手说: "时间还早,说实在的,我也舍不得就此上路,来,让我们进入亭内小歇,以茶代酒,小弟为你借箸代筹一番!" 蒙毅命从人再摆出茶具,重新生火煮茶。两人再进入亭内坐下。 "蒙兄去后,这里可能发生三种状况,"张良喝了一口热茶说道:"一个状况是蒙兄祭祷回来,始皇病情好转或是没有恶化,那就一切照我们的原计划,什么都不要说了。" "那第二种情况呢?"蒙毅急切地问。 "第二种情况是蒙兄回来,始皇已有不讳,但明示诏立扶苏。这时你只要防备朝中其他公子有变,以及各地引发的动乱。但这些可能性不太大,你只要会同李斯丞相及各大臣维持朝中秩序,等待扶苏回来发丧继位即可。怕只怕发生第三种状况" "什么状况?"蒙毅插口问。 "那就是等你回来,始皇已去世,而诏立的是胡亥!" "那又怎么样呢?主上一直想立的就是胡亥。"蒙毅不以为然地说。 "这里面一定有诈,因为依小弟判断,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始皇绝不会立胡亥。" "你是说李斯赵高他们可能矫诏立胡亥?"蒙毅不相信地摇摇头:"他们不敢,再说李斯一向都是主张立扶苏的,继位的事需要经由丞相之手公告天下,单凭赵高一人无法弄鬼。" "但你不要忘记,赵高虽名为中车府令,而且一直委屈为始皇御车,可是印玺和文书全由他掌管,无异掌握了整个宫中枢密!" 蒙毅蓦然一惊,喃喃着说: "那该怎么办?我是否该请求另派人去?" "事已如此,后悔无益,你要求改派别人去,会伤到始皇的心,因为他认为这些大臣中,唯有你会真诚为他祈福。" "那该怎么办?贤弟何以教我?" "以我这些日子观察所得,不管胡亥是始皇本意所立,或是矫诏所立,今后政局会由赵高所主导。"张良忧形于色地说。 "这个我知道,胡亥从小就在赵高的管教之下。"蒙毅点点头说。 "那扶苏和蒙家就危险了!"张良感叹地说。 "何以见得?"蒙毅并不完全相信张良的警告。 "扶苏几年来监北地蒙恬军,和令兄处得很好。" "这我知道。" "胡亥和赵高怕扶苏有所异心,必定会先除去扶苏的势力,也就是令兄和那三十万大军。" "" "蒙家一直受始皇宠信,远超过所有将相,早已成为朝中大臣的妒忌目标,一时有事,幸灾乐祸的多,愿加援助的可说绝无仅有。" "那蒙家要如何自保?"蒙毅这时才真的完全醒悟,长叹一口气说:"蒙家自先大父蒙骜,家父蒙武,一直到我们兄弟,只知忠心报国,并未刻意邀宠!" "只是树大招风,这是一定的道理,别人只妒忌蒙家得宠,不会管宠信是怎么得来的!张良也跟着长叹一声。 "那该怎么办?"短短的一段谈话中,蒙毅连说了几个 "该怎么办?"显示他已慌张得失去了主意。 第11节张良环视周围,只见群仆正围在山坡远处聊天,不会听到这边的话,他压低声音说: "假若有这种情况发生,蒙家唯一自保之途,只有破釜沉舟的做!" "如何破釜沉舟?"蒙毅不解问。 "只怕你们兄弟做不到!"张良注视着蒙毅说。 "说说看,让我衡量一下。"蒙毅催促说。 "一旦胡亥立位,赵高势必煽动胡亥除掉扶苏,免留心腹之患,连带将蒙家连根拔除,不仅是你兄弟二人,恐怕会是灭族之祸!" 蒙毅由心底冒出寒意,但他不能不承认有这个可能。 "蒙家将如何自处?贤弟有以教我!"蒙毅恳切地说。 "拥兵自保,待势而动,这是蒙家唯一自保之道!" "胡亥如要加罪,一定是反叛罪名,那岂不正应了这个罪名?"蒙毅摇头说。 "扶苏和蒙家可效昔日赵国李牧故事" "怎么做法" "不奉诏,不言叛。你应早些通知令兄和扶苏预作准备,令尊虽在渭水躬耕,自认已在尘世外,但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弄不好还成为要挟你们弟兄的人质,所以你应及早通知令尊和其他家族,以投亲名义提早迁往北边。而你祭祷山川已毕,假若得知始皇已驾崩的消息,也就不必再回去覆命,南奔北边令兄军中。" "只怕家父和家兄都会说我危言耸听。"蒙毅有点懊恼地说。 "不然,"张良笑着说:"依我判断,只要你将始皇病重的消息传回令尊处,令尊就会迁地为良,不过不一定会去北边。" "难道说,贤弟比我这个做儿子的更了解自己的父亲?"蒙毅有点不服。 "也许令尊和张良乃是同道中人,淡泊名利,知机先着,一切以养生恬适为主,能为则为之,不能为则高蹈远飞,绝不像一般所谓忠臣烈士或贪夫夸士,自起名利之火。至于令兄和扶苏,那就看你如何说服他们了。" "这又要惹出一场刀兵之祸,蒙毅兄弟于心不忍。"蒙毅低头叹息。 "我的看法不同,"张良说:"只要扶苏和令兄不公开言反,胡亥和赵高不敢轻撄三十万精兵之锋,再说朝中大将也没有一个是令兄的对手。"张良侃侃而论。 ""蒙毅陷入沉思。 "这样一来,胡亥在位若贤,扶苏和令兄可加以辅助,若赵高以恶济恶,胡作非为,引起朝中宗室和大臣反感,民间不安,扶苏可以名正言顺讨伐,这就是所谓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上上之策。" 蒙毅仍然沉默不语。 "临别之言,望廷尉留意,否则听从乱命,不但扶苏公子及蒙家遭殃,而且会祸延天下百姓。始皇帝加在民众身上的压力已到极限,始皇因为英明勤劳,尚能控制。最要紧的是因他年事已高,有志之士尚怀一点希望,等待仁慈的继位者。假若年轻的胡亥继位,再变本加厉地增加百姓的负担,一旦反抗发动,将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发就不可收拾。" 张良注视蒙毅,只见蒙毅还是低头无语。他抬头望望天际,日头已经当中,他充满离愁地说: "蒙兄,时间已不早,小弟该上路了。" 蒙毅握住他的双手说: "假若扶苏能继大位,还望贤弟出山辅助。" "到时候再说吧!"张良洒脱地笑了:"只希望蒙兄能谨慎而又果断地度过这一关。" "贤弟放心,我虽然离开主上身边,还是留得有人,有所动静会先通知我。" "那小弟就放心了,我会永远记得和蒙兄这段交往。"张良诚恳地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告辞!" 张良爬上一部单马安车,自行御驾,绝尘而去,犹时时回头挥着手上的柳枝。 蒙毅伫立远望,一直到车后尘灰散去,仍舍不得走。 第12节始皇躺在病床上,近日来也都处在昏迷状态,今晚夜半,他突然清醒过来。 内寝沉寂,只有一名轮值的小近侍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头一点一点的在打着瞌睡。 往日见到这样,他一定会加以叱责,甚至是交近侍总管严罚,但今夜对这个只有十多岁的半大女孩,却有着说不出的一股怜惜。 俗话说得真是一点都不错,"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十多岁的孩子应该是最贪睡,雷都打不醒的年龄。 他不想惊醒她,虽然他感到有点饿。 中隐老人告诉过他,身为帝王,应该凡事都以理智判断,不能带一点感情成分,譬如,眼前轮值的这名小近侍打瞌睡,按宫规,不出事杖责二十,因而误事者论斩,绝不能因为她年幼长得可爱,就动了怜悯。 中隐老人说,帝王动了感情,就表示他的统治人格已经软化,乃是帝王的一大危机。 他为什么近来常出现这种统治人格软化的现象?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依恋,因而对周遭的人和事,动不动就会感到伤感和怜惜,还是因为在这几天的断断续续昏迷中,他想到和梦到的都是充满着柔情的人和事? 刚才他还梦到了皇后,病后这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会梦到皇后,中间偶尔会掺杂着其他的人:中隐老人、名义上的父亲庄襄王、生身父亲吕不韦、母亲帝太后等等,但都没有像梦到皇后这样真切,两相面对,就像生前一样。 刚才他梦到的皇后着的是仙女装,宽大的绿袍,大袖细腰,头戴珠珞冠,长长的珍珠串成排地覆着额头,看上去比着皇后服更多一份飘逸。 她无限怜爱地抚摸着他苍老瘦削的脸说: "嬴政,你辛苦了几十年,如今是该休息的时候了,看,你好可怜!" "可怜?"当时在梦中的他不服平地笑了:"朕拥有宇内,贵为天子,富贵为前世任何帝王所不及,你还说朕可怜吗?" 皇后笑了,就像听到他八岁时说错话那样笑了,轻蔑而带着姑息。 "我说得不对吗?你有什么好笑的?"他有点生气。 皇后耐着性子,就像十三岁时抚慰他刚愎的脾气一样,挂着甜甜的笑容说: "人间本就是苦难,乃是上天责罚生灵的牢狱,权势越大的人也就是受罚越重的,寿命长也就是刑期长,你懂得吗?" "玉姊,你的话我听不懂!"他困惑地摇头。 "就拿你来做比喻吧!你自认功过三皇,德超五帝,实际上情形也是如此,但想想看这几十年你过的是什么日子,所以你要明白一句话:'最好不生,次好早死!'没有犯天条造下罪孽的生灵,不会罚到世间受苦,这就是'最好不生!'刑罚期短,活得短,最好是出娘胎生下地就夭折,这是'次好早死!'的解释,你懂了吗?" "我不懂,我也不想懂,"他嬉皮赖脸地说:"为什么我掌握天下大权,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食前方丈,后宫三千。一声令下,千百万人随之迁移,一皱眉头,千百人头落地,你反而说我不如刚出娘胎就夭折的婴儿!" "痴儿,痴儿,你真是至死执迷不悟了!"皇后娇嗔跳脚地叹息。 他注视着皇后娇艳的脸颊和轻盈的体态,有如十七、八岁的处子,真是越长越年轻了,再想想自己比她还小五岁,却是半头白发,脸有皱纹,垂垂老矣,这也许是仙界人间最大的好坏区别,仙界自然而然永保青春,但在人间,以他天下之主的权势财富,却换不来片刻时间的留驻。 他不禁又想起徐巿和他的"青春之泉"。 皇后仿佛能看穿他的思想,微笑着说: "痴儿,你现在总算开始有点开窍了!" 他凝视着皇后的娇态,忍不住有点意乱情迷起来,他上前想拥抱她,口中说着: "玉姊,好久没亲近你了,让我抱抱!" "别碰我!"皇后怒叱:"你的混浊之气会弄脏了我!" 看到他难过沮丧的样子,皇后似乎不忍,又展开笑靥说: "时候快到了,我俩会永远相聚,痴儿,你这样急在一时干嘛?" 第13节他从梦中醒来,也是昏迷中清醒,心中还残留着梦中的感性温馨,久久不能自己。 也许皇后的话说得对,"最好不生,次好早死!"他认真仔细的回忆和检讨他这一生气来。 的确,不管他外表是多尊荣显赫,日夜都有多少人围拥在他的身边,服侍他,守候他,护卫他,但自懂事以后,他心中总存在着一股孤单寂寞,怎样都排遣不去。 婴儿期,不记事,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渡过的,但能肯定的,他那个名义上的父亲,也就是给予他世间地位权势的父亲庄襄王,看他的时候一定不会有好眼色。 自他懂事以后,他就最怕"父亲"那种综合着痛恨、厌恶、耻辱却又带几分怜惜的复杂眼神。 "父亲"从来不抱他,从来不像别人的父亲那样,将他抱在膝上亲他、吻他。 阴阳家将男女之气也分成阴阳,一个孩子的长成,不但需要母亲女性阴气的滋润,也得靠父亲男性的阳气来培植,阴阳之气相交培养,才能成长出一个各方面都健全的人。所以修道的人讲求吸取日月精华,只是日的阳气或是月的阴气,都不能使一个人或其他生灵修成正果。 这种说法听上去荒唐无稽,但想想也有几分道理,这辈子他最遗憾的是,从未闻过男性身上那股微带汗酸的粗犷味道,他只记得这些女人的脂粉味和阴柔气息。 然后是"父亲"立为太子,在秦国广纳姬妾,却将他们母子丢在赵国几年不闻不问,让他被那些同年龄的孩子喊为 "弃儿",受尽了欺凌和侮辱。 邯郸几年应该是最富欢乐回忆的童年,留下的只是和一个孤独老人浪游市井,看尽人间惨痛的辛酸回忆,除了和皇后短短的那段温馨,但即使是这段温馨回忆,其中仍然是怅惘的成分居多。 再后来,以十三岁的稚年成为秦王,国事又有可靠的大臣处理,照说这段日子应该过得充实而充满欢乐。但事实上不然,母亲的公开淫行,使他成了群臣和百姓的笑柄。 在上位者被臣属轻视,而又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这种羞惭夹杂着愤怒的难堪滋味,非亲身尝试,绝对无法体会! 然后是和亲生父亲吕不韦的政治斗争;同父异母弟成蟜的反叛;母亲情夫嫪毐的叛乱! 明知道是母亲的情夫,是她淫行的罪魁祸首,还得让他裂土封侯,别人事先造成事实,事后还要他签名用玺,以他的名义发表。 这是多大的屈辱!非身受者,谁能体会? 再然后是逼死生父,放逐亲母,让他受尽群臣的责难和背后的辱骂,说他是枭獍禽兽,杀父食母,连尚知反哺的乌鸦都不如。 但谁知道他这样做的苦衷?谁知道他下这个决心时所遭到的内心痛苦? 他不这样,很快秦国就将成为商人的王国,以吕不韦为核心的官商勾结集团,很快会掌握整个秦国经济筋脉血管,全国人民都会变成这些商人的工奴和农奴! 他能向群臣和民众这样解释吗?就是解释,又有几个人愿意听、能够懂?事后秦国国力大增,能够以一国之力气定天下,这次政治也是经济的政变,占着关键地位。 没有人体谅为了国家而牺牲生父的苦心,对他的回报反而是全国一致的唾骂。 孔丘说得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骂就让他们骂吧! 还有他那位可怜的母亲,"父亲"在世时是弃妇,死了以后她成为寡妇,境遇和他一样堪悯,但她是母仪天下的太后,如此不知检点,他不羞辱她一下,让她收敛点,他怎么面对全国甚至是天下? 右史在秦王行事史上已为他记上了一笔-- ×年×月,秦王政逐母并扑杀两同母异父兄弟。 当时、现在以及后世的人看到这段史实,肯定都会骂他残忍,骂就让他们骂吧! 接着是六国战争,他制造了多少旧既得利益者的仇恨?他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虽然他没有亲冒矢石,可是在后方面对不可知的焦虑恐惧,比其亲临战场,一切情况明朗化的情形,还要可怕、可怜得多! 然后是修道路、建水利、筑长城、开发南疆,样样都有人反对,件件都有人在背后骂,几千年来懒散惯的民族,想一下推动起来,真还不容易。 为了后代子孙的富强,就让他多挨点这一代人的骂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史要怎样写,后人要怎样相信,那是他们的事。 第14节打瞌睡的小近侍也醒了,她惊惶地四处张望,看是否有人,然后悄悄地走近卧床,察看始皇是否醒了。 始皇本想责备他几句,最后还是闭眼装睡,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和别人说话。 小近侍认为他是睡熟的,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坐下,这次大概精神养足,再不敢打瞌睡了。 真的,也许他犯的天条,比这个小近侍重多了,所以到人间受的罚也重。这个小女孩只要能偷偷在值班时睡一会儿,就会产生莫大的满足,只要下班无事就可以做着少女的美梦,三年后轮换出宫,存点嫁妆私房钱,就可嫁个如意郎君。 而他是孤单、寂寞,为别人受惊担怕到死! 想到死,他突然惊觉,中隐老人的"不依、不恋、不怨、不悔"的帝王八字诀,又浮上心头。 过去的怨悔无益,他还有很多后事需要安排。 立扶苏继位,在目前这种情形下是无可质疑的了,虽然他心中仍有所遗憾,不能立他和皇后所生的唯一爱子。 他应该交代扶苏,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的来,前六国贵族及囚儿人数减少,工程应交由全国地方分担,不要将建设重担像他一样一个人独担。 他应该开始注意与民休养。阿房宫工程应立即停止,不要再扩大,骊山陵墓能省则省,能停则停,这些囚犯可以转用到筑长城及实边上去。 还有,秦法已经够严,他在世时是因为天下初定,残余反对势力犹存,他不得不用峻法严刑,今后新主即位,天下人都希望松一口气,扶苏可借这个机会行仁政。 他曾答应过以武力夺天下,然后以仁政治民,可惜他命短,要做的事太多,不能实现对中隐老人的诺言,扶苏应该可以为他实现。 还有,扶苏的资质比不上自己,应该要他广纳众议,集思广益 要注意培养人才,免得到时人才断层,无人可用 还有 还有 平时对这些儿子们似乎是无话可谈,到了临终前,却发现有这么多事情交代不完。 千头万绪,他的胸口又感作痛,头晕耳鸣,作呕想吐。 他闭上眼睛养神,什么都不去想他,过了一会,舒服一点,他想起刚才想要交代扶苏的话,应该立即记下来,并写下诏书,明令扶苏继位。 诏书写好,明天就召集群臣发布,命令扶苏赶回咸阳为他办理丧事。他想,他是不会活着回到咸阳了,沙丘离咸阳,经由直道也有足足两千里。假若病势轻点,他要立即赶回咸阳,要扶苏在九原直道启端迎接他。 不过,看自己的病势,算了,他拖不了那么久,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将要交代扶苏的事先写出来。 "来人!"他用力喊出,惊恐地发现到,喊出的声音却是如此微弱。 小近侍闻声连忙跑过来,跪伏在地行礼: "陛下有什么吩咐?" "将笔墨和锦绫准备好,朕要写点东西。" "陛下龙体欠安"小近侍非常体贴。 "不要罗嗦,照吩咐做!"他斥责中带点笑意。 小近侍一切准备好以后,将始皇扶坐到书案前。开始时始皇还想强示硬朗,不要她扶,谁知下床脚一落地,就像踩在云端,一点都着不了力,头一晕眩,差点跌倒,小近侍连忙扶住他,但他人高体重,小近侍用尽全身力气才勉强顶住。 "陛下,还是上床休息,奴婢去传侍中来记录。"小近侍恭声劝谏。 "不要你管,快扶朕坐下!"始皇有点不耐地说。 始皇坐正,要小近侍在枕边取出他随身携带的密玺,他手头无力,要她先在锦绫上盖上,然后他提笔写了称呼和勉励话,刚开始写下第一句正文--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他只觉得胸口暴痛,头脑一阵昏眩,连人带笔扑在书案上,再也没坐起来。 小近侍不敢声张,轻泣着赶快找赵高去。 第15节赵高得到消息,带着一名心腹近侍匆匆赶到。他们连忙将始皇扶上床,始皇只指着书案上的信和玺,断断续续地说: "玺和信派人传给扶苏!" 说完话就气绝身亡。 赵高最先有要喊"来人"的冲动,但他立即冷静下来,要心腹近侍守住内寝门口,不准任何人进来。 他先摸摸始皇的鼻息,确定他已死,而且体温也在逐渐下降。 他拿起书案上未写完的信,看了很久,心中产生极大的矛盾。 他转头看看僵卧在床的始皇,狠狠在心中骂着: "看你在生时威风不可一世,到如今躺在那里,还不是和死狗一样!" 他在室内又来回转了几趟,两只鼠眼向天,不停地转动,最后他咬咬牙齿,将信封好,连同玉玺装入自己的袖袋里。 他将心腹近侍喊进来,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等到近侍离开,他大摇大摆地在书案前坐下,将小近侍喊到面前,问了一点始皇死前的情形。 这时候他的心腹近侍另外又带了两个宦者来,他们不怀好意的围住小近侍。赵高也一改刚才和蔼的态度,凶巴巴地说: "你照顾主上不周,以致主上跌倒身亡,该当何罪?" "中车府令请饶命!"小近侍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大人,这不能怪奴婢!" 赵高态度又突然转变,装出一副怜惜她的样子,和言悦色地说: "想活命并不难,只是回答我一句话,主上驾崩了没有?" 小近侍转头看看僵卧在床上的始皇,结结巴巴地说: "刚才奴婢探过鼻息,确定主上是已经断了气。" "大胆!"赵高又沉声怒喝说:"你是在找死!" 小近侍浑身颤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主上活得好好的,正在安寝,任何人都不得打扰,对不对?" "主上正在安寝,任何人都不得打扰!"小近侍为了保证赵高不会生气,只有照着他的话说。 "对了,除了我以外,任何人问起主上都要这样说,明白吗?" "奴婢明白。" "好,起来吧!" "多谢大人。" 小近侍磕了头,正要爬起来,赵高忽然又说: "等一等,嘴上无毛,年纪轻不懂事,再加上女人话多,我不能相信你!"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小近侍叩头流血。 "这样吧,"赵高缓缓地说:"要命就不要口,为了防止你控制不住自己乱说话,把这瓶药喝下去!" 他的心腹近侍从袖口取出一个小药品,另外两名近侍上来一边抓一手,心腹近侍抓住她的头发,硬将她的嘴拉开,整瓶喑哑药都倒了进去。 小近侍不敢挣扎,从此也不能再说话。 "好好听着,"赵高神气地说:"从此由你照顾主上的起居,不准任何人进来打扰,听清楚就点头,否则就要你的命!" 小近侍连连点头,泪像泉水一样从秀丽的眼睛中涌出来。赵高又交代心腹近侍一些事情,然后讽刺地跪倒在床前行礼: "陛下请休息,奴婢告退!" 分类:春秋战国历史 书名:秦始皇大传 作者:李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