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评论:将相本无种|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评论:将相本无种


有一次正好碰上秦始皇从咸阳出发的巡幸队伍,真是雄伟壮观,数万人为一人造势, 让刘邦感动万分,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 角头亭长,脚踏黑白道

亭是秦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刘宋时代裴驷的《史记集解》上说:

"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民有争讼,由亭长调节或审 判。"

亭长就是类似目前派出所主管兼治安法官的职位。

秦末一个亭管十个里,大约250户人家,权力也不小。亭便是一个官衙,亭长也是 有办公室的,在专制社会,算是相当威风的职务。

亭长的任务主要是接待官员,同时也须巡查游民、缉捕盗贼,以维持治安。接待官 员,对刘邦而言是件苦差事,还好亭的单位实在太小,会来的长官不多,大部分也都是 些缉盗官员。这些人身分不高,性格也较豪迈,刘邦很容易便和他们称兄道弟了。

后面这件工作,刘邦倒相当胜任。由于平民时代便结交不少角头兄弟,黑社会那一 套对他并不陌生,加上受到曹参治理市诬蔑廛态度的影响,刘邦也很懂得防患未然。因 此在他任内,泗水亭虽难免有些小案件,但倒未出过大纰漏。

亭里面,除了亭长刘邦外,还有数十名的"亭父"及"求盗",但他们都是役夫, 属平民身分,如同现代的"义警"。只有刘邦属"吏"职,对一向喜欢夸张的他,自然 要设法好好表现一番了。

首先,他替自己制作了一顶"冠"。"冠"在当时是"士人"以上才能戴的帽子, 平民只能以"巾"束发,所以有"冠"的人,便代表他有身分、有地位。

战国时代,有不少"吏"职是由士人担任的,所以原则上"吏"是可以戴冠做。

于是刘邦决定以竹皮来制作类似楚国贵族戴的长冠,并特派亭内的"求盗"远赴作 冠手艺一流的薛县去订做。

这顶"亭长冠",使刘邦俨如高官般地威仪,不认识的人,很难看出他的身分只是 一名亭长而已。

据说这顶冠,刘邦非常喜欢,一生都戴着,即使日后成了大汉王朝的创业皇帝,在 平常休闲时候仍戴着这种"冠",因而时人称之为"刘氏冠"。

不过是一顶冠就这样坚持,可见刘邦的个性并不轻浮,虽然偶尔有些浪荡,但其实 是相当有主见且执着的。

由于"官场"中的朋友本来便不少,如今当上亭长,更可借此大展人脉关系。《史 记》上记载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可见他交友的方式,不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而是勾肩搭背、嬉笑辱骂式的"小人之交",所以对方的身分也大多不高。

年轻时便不用工作且到处游荡的刘邦,自然养成喜欢到酒楼等声色场所的习惯。

如今当上亭长,黑白两道的兄弟多了,更需要交际应酬,因此他常呼朋引友地到沛 城的酒楼去喝酒。他最喜欢去的是王婆婆和武大嫂的小酒铺子,由于手头钱不多,个性 又慷慨,因此常常需要赊账。不过,这两个酒铺主人却非常欢迎他,即使酒钱永远欠着 也无所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事?据《史记》上记载,刘邦酒量不大,酒品也不错,很容易 醉,醉了便睡在酒铺里。两位老板常在此时看到他身上附有龙的影子,深奇之,因而给 予优待。这当然是后人制造的神话了。

由于刘邦魁力强、人缘好,喜欢接近他、和他结交的朋友,往往会跑到酒楼来喝酒, 而好热闹的刘邦,自然也会尽力和这些人亲切的招呼一番。如此一来,喜欢到这两个酒 铺的人愈来愈多,刘邦俨然成为酒铺的"义务交际男",难怪两位主人特别欢迎他了。

加上刘邦酒品好,醉了便睡在酒铺里,等他醒来的朋友只好继续喝,消费额提高不 少,两位老板自然要呵呵大笑了。

其实刘邦也是很慷慨的,酒钱签账时,小费常给好几倍,虚账一大堆。两位老板由 他身上得到不少好处,总觉得良心过不去,到了年底便自动毁掉账单以讨好刘邦,希望 刘邦继续捧场。

当然有身为亭长的刘邦在,一般黑道分子也不敢到此闹事,刘邦也算是客人兼保镳 了。

不过,刘邦倒相当忠实,数年如一日,就只在这两家酒铺"混",即使其他酒馆有 意"挖角",刘邦也不为所动,捧场如故。难怪王婆婆及武大嫂对他印象特别好,就算 喝一辈子也不要钱。

  见王风范,大丈夫当如此也

虽然行为放浪不羁,但刘邦和陈胜一样,从年轻时代便有大志。

陈胜的志气,多少是为脱离生活困境的奋斗,但刘邦则属天生的气量。

以信陵君为榜样,便可看出刘邦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当上亭长后,他经常因公干到咸阳,总趁机多留两天,到处闹晃,领受一下大政治 环境下的气氛,也增广自己的见识。

有一次,正好碰到秦始皇从咸阳出发的巡幸队伍,真是雄伟壮观,数万人为一人造 势,让刘邦感动万分,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

或许是这次的机缘,加上这几年当"官"的经验,让刘邦开始有了窥伺天下的野心。

野心和见识,更增加了刘邦天生领袖的魁力,总让他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对他更为 尊敬。

不过回到沛县后,刘邦又一副嬉笑辱骂的模样了。在某次恶作剧中,他和夏侯婴间 便惹出了一件大麻烦。

这时候的夏候婴已升为试补县吏,某日两人拿比剑当游戏,一不小心,刘邦居然把 夏侯婴砍伤了。此事正好被其他县吏看到,便密告刘邦故意伤害"公务人员"。

身为亭长,却伤害同僚,依照秦法,不但会被革职,还要被判处重罪。

因此,刘邦硬是不承认夏侯婴是他砍伤的。

主其事的县官下令彻?椋┮坏闹と吮闶窍暮钣ぷ约毫恕?

但为了保护刘邦,夏侯婴硬是不吐露是谁伤害了他,因而以"知情不报,匿护罪犯" 之罪名,受到鞭答的苦刑数百下,并且打入大牢,判处一年余刑狱。

由于夏侯婴咬紧牙关不招拱,加上萧何及曹参从中疏通,刘邦才得以彻底脱罪,保 住亭长的"头路"。

这件事,感触最深的是萧何,他真正感受到刘邦那股可让人为他卖命牺牲却毫无怨 言的领袖魅力,因而更有肯定刘邦的价值,也成为他日后拥护刘邦起义的最主要因素了。

  巧遇贵人,获得美娇娘

但对刘邦身分、地位、声望最具提升效果的,却是吕公事件。

汝南地区单父县,有位人称为吕公的望族名士。

吕公为人仗义疏财,地方影响力颇大,因此得罪了当地的豪族恶势力,不得不举家 迁居于沛县。

由于吕公和沛县县令是故交,因而立刻成了贵宾,加上吕公知名度高、形象好,沛 县中的大小官吏也都想乘机结交认识他。

贵宾能够受欢迎,主人也有面子,所以县令特别帮吕公办一场接风宴席,让吕公能 和沛县父老及大小官吏有个较正式见面的机会。

想不到报名参加的人很多,宴席的座位不够,僧多粥小,让县令非常头痛,只好请 一向能干又颇得地方敬重的萧何主其事。

为了避免拥挤,萧何把座位分成数等份,其中有贵宾席,也有"经济舱",并宣布 贺金千钱以上为贵宾,可进入内厅直接会见吕公,其余者在外厅及前庭等待吕公出来和 大家打招呼。

大家看到萧何郑重其事,也不敢争执,有能力的人进入内席,其他的委屈暂坐在外 面。

亭长官不大,收入也不多,一般都只坐在外面。但刘邦可不在乎官位大小,一向喜 欢开玩笑的他,竟大大方方直入内间,大声喊道:

"贺金万钱!"

实际上,刘邦身上一毛钱也没有,但他仍大胆要求拜见吕公。

负责接待的人大感为难,正不知如何处理。

吕公听到有人如此大手笔,大为惊讶,也将视线移向刘邦,却不禁为这位浪荡美男 子的长相大吃一惊,立刻站起来,亲自到门口迎接刘邦。

原来吕公颇通相术--尤其面相更是当时识人的准则,乍见仪表非凡的刘邦,竟当 场为他的奇相和气势所感动。

接待组长萧何深知刘邦底细,眼见这个玩笑开大了,只得出面替他解围。他不好意 思地向吕公表示:

"刘季这个人好夸大言,作事情不知分寸,您就不要和他计较了。"

吕公却笑着说:

"不妨,不妨,他也算是够诚意的了。"

于是吕公亲切地将刘邦引入内厅,并让他坐在自己身旁最尊贵的位置。刘邦可一点 也不客气,在县府的高官面前,落落大方地和吕公谈笑风生,宛如老友。

宴席中,吕公数度以目暗示刘邦不要早走,显然有事相告,刘邦解其意,便留到宴 席结束以后。众贵宾还以为刘邦是吕公久未谋面的老友,故也不特别在意,只有认识刘 邦较深的萧何,对吕公这番行为大感讶异。

吕公在送走所有的宾客后,便将刘邦带入后堂;并替他引见吕公夫人及女儿吕雉。

吕雉退入后房,吕公便当着夫人的面,对刘邦表示:

"我年轻时,便喜好相术,积这么多年的经验,对面相更是别有心得。但在我见过 的那么多面相中,没有人能和你一样,希望你不要妄自菲薄,应努力建立自己的事业。"

这番话,倒让一向大方的刘邦傻眼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吕公更明白表示:

"我的女儿,你也见过了,如不见弃,愿作为你刘季的妻子,一辈子侍奉你。"

吕雉便是日后的吕后,当时可还是清纯可爱、娇滴滴的美少女,已三十多岁犹未有 姻缘的刘邦自是高兴得满口答应了。

倒是旁边的吕夫人,大吃一惊,对这位不甚长进的中年人实在没有好印象,在爱女 心切下,也顾不得礼貌,便直接质问吕公:

"你不是平日常说我这个女儿是贵人,不可随便许人,前些日子县令欲纳之为妾, 你也当面拒绝,不怕得罪高官,怎么如此随便就许给了刘季呢?"

吕公微微生气表示:

"这种事不是你们妇道人家会了解的。"

吕夫人见吕公不高兴,也只好不再反对了。

吕雉便在父亲的坚持下,嫁给了这位官职低微又表现不佳的泗水亭长刘邦。

不过吕公的识人术,到底是高人一筹,他似乎坚信刘邦一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

这件事,也让冷眼旁观的萧何,不得不对刘邦再度重新评价。原先他只认为刘邦或 许是位乱世英雄而有意栽培他,现在他隐约地发现刘邦或许还有不为他人所了解的潜力 呢!

成家后的刘邦,并未依靠岳父的财势。或许吕公认为刘邦仍待磨练,也不刻意提拔 他。吕雉虽是千金之体,但嫁夫从夫,只得随刘邦回老家中阳里,过着朴实的农妇生活, 不久便替刘邦生下了一男一女,也就是日后的孝惠皇帝及鲁元公主了。

  谜样的个性,谜样的命运

有关刘邦的命相,有不少神奇的传说,或许这大多是后人牵强附会的杜撰。由于刘 邦的出身实在太差,加上由传统评鉴人物的观点来看,刘邦的能力似乎也没有值得称述 的,惟一就是长得颇为"上相",因此大家只好以"真命天子"来看他了。

《史记》中记载有这么一则故事:

话说吕雉奉父命嫁给刘邦,?愫驼煞蚍祷仄偶揖幼 M獗斫咳醯钠拮樱鲂缘瓜嗟? 坚强,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吕雉也非常相信刘邦一定会成大事。与一般妻子不同的 是,吕雉很能欣赏刘邦大而化之的性格,为了他,任何牺牲也都能忍受。所以她甘心由 千金小姐变成田里农妇,这可不是一般女子可以做得到的。

刘邦也很喜爱这位美娇娘,见到她亲自下田,心中更是不忍,过去放浪的习性收敛 不少,只要有机会,便会偷溜回家,数年如一日。尤其生了两个孩子后,刘邦的溜班变 得更勤了。

据说有一天,吕雉带着两个幼儿,正在田里锄杂草,有位作旅人状的老翁缓缓走过 来。

"这位大嫂,能否给我点茶水?"

家教不错也颇体人意的吕雉,见老人家显得疲累不堪,不但给予茶水,并将自己的 午餐分出一部分给老翁。

吃饭中,老翁面露惊讶地端详着吕雉,欣然叹道:

"夫人之相,可是天下奇贵之相啊!"

由于和父亲常说的相同,吕雉深感兴趣,便请老翁也相相两位幼儿未来的命运。

老翁看到长子,更惊讶道:

"依此儿面相看来,夫人之奇贵,正是来自这位公子之福荫啊!"

吕雉再请看看女儿。

老翁点头道:"也是贵人之命啊!"

说完,便拿起自己的拐杖慢慢走开了。

正好这天午后,刘邦也跷班回家探望妻儿,相差老翁离去仅约一个时辰。

吕雉便将老翁之言,转告刘邦。刘邦大为惊喜,便立刻循老人去的方向追赶过去。

不久,便看到一个老迈的背影。

"老人家,请留步!"

老翁回过头来,看到刘邦面相,未等刘邦开口,便惊叹道:

"刚刚我看到夫人和婴儿的贵相,正大惑不解,原来都和您有关啊!阁下之相极为 尊贵,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地表示:

"如果真如老先生所言,有显达之日,绝不忘您的恩德!"

后来,刘邦即帝位,便派人四处寻找这位老翁,但再怎么努力也见不到他了。

或许也正是一再出现"贵相"的说法,让刘邦能够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终至成其 大功。

不过经由这些事件,刘邦也的确有了改变。

虽然浪荡的时间少了,但因担任亭长需要结交黑白两道,使他不只拓展了人脉关系, 也使自己的器量更大了。

连萧何都感觉到刘邦的领导魁力愈来愈成熟了,他对朋友表示:

"刘季看来没有特别才能,但如同一个空虚的器物一样,反而更能兼容并蓄各色各 样的人才,能吸引更多人支持他,正是他更容易成功的有利条件。"

没有立场,没有包袱,以及豁达开朗的个性,使刘邦的可塑性极高,加上难得一见 的个人魅力,更使他命定中成了乱世英雄。

虽然命中极贵,但不久却发生了结束他安定幸福生活,甚至差点有生命危险的灾难 事件。

  率役上京,亭长成了通缉犯

秦始皇在位的晚年,因北征匈奴、建筑长城而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加上原先进行的 修驰道、修宫室以及骊山陵的工程,使政府原有的人力根本不足派用,只好由民间征调 大量的劳役。

早年,虽然秦法严苛,但对调派人民作劳役却非常谨慎。因为法令是用来集结国力, 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违农时,甚至发动战争也都会选在农闲的时候。然而商鞅在变法时的 原则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见法令不只用在人民身上,也在限制政府的滥权。

韩非子在诠释法家时,也非常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他认为政令清简而执 法严厉,才能建立一个公平的法治社会。

但统一以后,要进行改革及建设的工作太多,光是推动经济。文化的统一,就要动 用不少人力,加上效果不佳,于是耗费更大。工作太多了,超过了正常的运作,使国人 已产生不合理的压力,若执法又严厉而无弹性,人民便有受虐待的强烈感觉了。

尤其是劳役这件事,原本是大家利用农闲时间奉献劳力,来增强国家建设、促进社 会繁荣,现在征召太多,超过了农闲所能负担的,也影响农民正常作业及生活,自然要 变成苦役了。

征调劳役的命令,终于也到达了泗水亭。

逐渐有"领袖"意识--"大丈夫当如此"的刘邦,自然最反对这个影响人民生计 的任务。

"全部去作劳役,那么家里谁耕种?况且还要缴税赋,老百姓怎么生活得下去!"

"任侠"自居的刘邦,打从心底反对这种过度欺负善良农民的命令。

但秦王朝利用早年的什伍制度,将全国各地的户口资料掌握得非常好,一里二十五 户有多少男丁,随时都有统计,并建立户口簿籍,以为征税及征调劳役的凭证。由于全 国的统计资料依地区保留在政府办公室中,地方官又采轮调制,根本不知道以前报上去 的数字,所以谁也不敢对现有户口报假资料,否则可能有抄家灭身之祸。

所以沛县县令立刻编造名册,并派遣属下的各亭亭长负责领队的工作。

由于这次的劳役是建筑骊山陵,是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加上大家对过多的劳役反感 颇深,因此负责领队是件危险差事,万一有人结队逃亡,领队也要连坐论罪。

考量所有亭长的能力后,县令认为只有刘邦压得住阵脚。刘邦虽万分不愿意,但公 家任务推辞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带领征调的五百多人出发了。

从沛县到咸阳有数千里之远,翻?皆搅欤苛街唤牛中恐氐拇毒呒耙八奚? 备,日夜兼行,是件非常苦的差事。

刘邦一向宽厚,故管理工作松散,有些吃不了苦或想念家乡的人便趁机逃走。

虽然发现有人逃亡,但监管的人员太少,山路又崎岖复杂,实在也难以搜捕。所以 刘邦虽头痛异常,却是束手无策,只好装作不知,继续领着前进。

但团体心理立刻有样看样,逃亡的人于是愈来愈多。刘邦无力掌握,心想再这样下 去,到咸阳恐怕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到时候交不了差,看情形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坐以 待毙,干脆错就错到底了。

下定了决心,反而轻松多了。

到达丰西泽中,刘邦下令将剩余路费全部换成了酒和酒菜,并召请剩余的劳役与他 痛痛快快大喝一场。

大家正莫名其妙时,刘邦在半醉状态下宣布,劳役队伍在今晚全部解散,要回去的 可以暗地回去,责任完全由他一个人扛。他慷慨激昂地表示:

"此去凶多吉少,你们赶快逃亡吧!到了这个地步,我也只好开溜了。"

劳役和监管人员中,有些较胆大而讲义气的便表示:

"我们愿跟随亭长逃亡!"

虽然有了一群人,可以相互照顾,但天涯茫茫,又毫无准备,该到哪里去呢?幸好 刘邦一向乐观,心理上虽也担心着,但仍谈笑风生,带着酒意,牵领着大家往深山里走。 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消息走漏后会被官方逮捕,一方面进入山区也比较容易找到吃的东 西,存活机会较大,或许可以暂时成为据寨而守的"山大王"呢!

  剑斩白蛇,神话传说诉因由

逃亡数天后的某夜,刘邦等人仍借着酒意及月光在山中的沼泽区里赶路。由于道路 不熟,刘邦派一名较机警的劳役在前面探寻,以免人数太多,容易被发现。

不久,这名先行者,慌慌张张地赶回来报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条巨蛇,盘据小路中,看情形,我们很难过得去,还是回头找 其他出路吧!"

刘邦微醉中,胆量更大,他大声表示:

"壮士出行,还怕什么东西!"

接着又猛喝了几口酒,便拔出佩剑,奋勇向前。大蛇遭到奇袭,立刻反抗。刘邦力 大,又劈又砍,大蛇不敌,终被劈为数段。

这时刘邦酒意上升,迷迷糊糊中,独自穿越小径而去,走了几里路后,终因醉酒又 疲劳过度而卧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跟随在后头的人,见没有动静,便向前追寻。

说也奇怪,就在刘邦斩蛇的位置,有位老妪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趋前 问道:

"老婆婆,你为什么在此哭泣呢?"

"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在此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么被人杀的呢?"

"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为蛇的原形,横在此路上,想不到却被赤帝之子 给杀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问话的人认为老太婆胡说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却突然不见了。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乃立刻寻找刘邦,并且叫醒他,告诉他这件奇遇,刘邦听到了 非常高兴,便认为自己是赤帝之子了。

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逃亡期间刘邦徒众故意创造出的神话,用以显示刘邦是天生的 领袖。

甚至也有人认为这是萧何为了掩护被通缉的刘邦,建立他在沛县父老心中的重要性, 故意制造出来的神话。

但依逻辑推论,这种可能性均不大。以刘邦当时的身分和境遇,刘邦的徒众及萧何 即使再大胆,也不敢将"帝"这个名词和刘邦连在一起。

这种斩白蛇起义的传说,应是刘邦成功以后,为突显他是真命天子所制造出来的神 话。由于刘邦出身的确太低,为稳定汉王朝政权,负责的官员不得不大下苦心来为他 "形象包装"一番。

刘宋的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则认为白帝代表秦王朝,刘邦平灭秦朝,故有此赤帝 之子斩白帝之子的传奇。

  图腾意义,象征解神奇

但以人类学的眼光来看,此处的蛇应属图腾的意义。因为秦王朝为鸟图腾(可由秦 皇室国玺的百鸟图证之),而且五行中排水德,色"尚黑",说什么也和白蛇扯不上关 系。

刘邦出身沛县,虽介乎各部族交杂之处,但主图腾仍属"蛇"。日后和刘邦争霸天 下的项羽起于江东,是楚国贵族后代,属蛇图腾族之嫡系。江东地方盛产白蛇,或许白 帝之子的象征指的是项羽。此一段传奇神话,指的可能是蛇图腾庶系的赤帝刘邦,在命 中会击败蛇图腾嫡系的白帝项羽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天命象征吧!

这段意外的逃亡,在刘邦的生涯中,应属最落魄的时段,没什么可称述的,对天命 所归的"刘皇帝",也成了最空白的一段。为补足此缺陷,汉朝官员乃强化刘邦的"天 生伟大",才会创造出这个"官制神话"吧!

《史记》中还有一段让人更难以置信的传说记载:

秦始皇在位时,便有不少懂得看天象的方士跟他建言:"东南方有天子气。"始皇 ?醯P模愠5蕉窖残矣蚍?

刘邦对此传说,深为自疑,便藏匿于芒县和砀县间的深山沼泽和岩石间,怕因为自 己有"天子气"而被发现。

但妻子吕雉和地方父老有事到山区寻找刘邦时,却仍很快就找到他,刘邦感到非常 奇怪,便问道:

"你怎么每次一来便找到我呢?"

吕雉答道:"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云气,只要顺着云气找,便可以很快找到你 了。

刘邦至此,更相信自己有祥瑞之异征,非常高兴。沛县子弟,听到这种传言,更相 信刘邦之贵相,也纷纷往山中投奔之,俨然成为一股力量。

这段故事,更明显是后人加上去了。方土再大胆,也不敢向专权又好猜疑的秦始皇 报告有"天子气"之事。即使有这件事,亦属宫廷中秘言,又怎会流传到刘邦耳中?

逃亡山区的刘邦,想必依靠卢绾、夏侯婴、樊啥、周勃等"兄弟兵"的协助,勉强 可维持生存,哪敢自比为"天子"。况且沛县不少子弟为了逃避接踵而至的劳役,得知 刘邦结众藏匿于山中,前往投奔者或许有之,但人数最多也数百人而已,成不了气候的。

但不久,一件意外事件,又使刘邦的运气由谷底,再次往上直冲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这个世上,"无"常比"有"更有用处。以车轮为例,车轮上"有"三十根辐, 都集中在车毂上,因为车毂本身是"空虚"的,所以能够承受这三十根车辐,车轮才能 转动。因为车毂的"无",接受了车辐的"有",车轮才能发挥作用。

揉和陶土作成各种器具,器具以陶土为外壳,本身是"有",但器具中间的空虚是 "无",器具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其间的"无",而非周边的"有"。

建筑房子,开凿门窗,真正能住人的是房屋内面的"无",而非窗户的"有"。

由这些例子可见,看得到的是"有",但发挥作用的却是"无。

这种哲理看似深奥,其实很浅显。

自己没有太多主见的,才能接受各方面意见,揉和成共识,以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 我们常以器量不足评估某人的能力,那些急于表现自己、以自已利益为中心的人,常不 是很好的领袖人才。

真正的领袖是懂得吸收别人意见的,他的器量表现于其心胸之宽厚,所谓"有容乃 大"、"宰相肚内可撑船",都是在表现空虚的力量。没有立场,以大家的立场为立场 的,包容得愈多的,发挥的力量便也愈大。

刘邦看似没有什么才能,其实他是"文武通吃"的。讲义气,论豪爽,他对低阶层 的市井人物吸引力颇大。他那副毫不在乎的形象,却又不让人觉得太粗野,像吕公、萧 何等文治派的也颇欣赏他的魁力,使他得以脚踏黑白两道,能屈能伸,可以当治安官, 也可以当通缉犯。

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无私"。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派",虽然尚不至于鲁莽, 但的确也从不怕事。或许是天生高贵异相,使他对自己信心十足,对意外的挫折和打击 并不太放在心上。必要时,他大多能配合着大家"顶着钢盔往前冲",反正死了也是命, 担心也无太大"路用"。

不太会计较,不太注意自己可能会有的伤害,大大方方往前迈进;刘邦最可爱之处, 便在于他不在乎自己的立场,也没有什么私欲,只要大家肯接受他的领导,他是那种可 以把"生命"交给众人的人。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第01章 将门虎种|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第01章 将门虎种


刘邦以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 最为骠悍的樊哙则为先锋。刘邦下令攻胡陵及方与,并将大本营基地暂设故乡丰邑。 陈胜起义,楚民响应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吴广等起兵于蕲(今安徽省),成为正式以武装力量反秦 的第一人。

这年刘邦三十八岁,仍匿居于山泽中避难。

陈胜的力量其实并不大"只是楚地各部族一向对秦皇室反感最大,乃趁机杀害各郡 县之秦王朝官吏,到处响应起义。一时间,蕲地周围的经、酂、苦、柘、谯等县,皆成 了叛军统辖的范围。

吴广乘机收编各郡乱民,劫取粮仓,使实力大增,等到进入河南一带时,已有车乘 六百、马千骑,士卒更多达数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军团。他们的目标是过去的陈国首 都陈城。

陈国原是舜帝后代的封国,春秋末期为楚国占领,成为楚国涉猎中原的前进基地, 因此建设上颇为完善。经过战国的两百多年,这地方居民对楚文明已相当认同,战国末 年时楚国京都郢屡遭到秦军攻破,一度便定都于此。秦国统一后,在这里设有郡治,由 郡守治理之。

陈胜的故乡颖川虽非楚地,但他举事的地点在楚,班底更大多是楚人,所以得到陈 城父老的热烈支持。于是郡守不敢守城,弃职逃脱,陈胜顺利攻破陈城,并在此建立军 事基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秦始皇晚年流行于楚地的"秘密箴言",也象征楚 人反秦的强烈意识。因此,陈胜进入陈城后,各地楚国部落领袖及长老也立刻响应,纷 纷向已夺取楚国故都的陈胜军团输诚,使陈胜在一夕间成了抗秦楚军的首席领导者。

偶然事件中起义的陈胜,其声势及力量却如滚雪球般的大增,相信连他自己都是很 意外的。

"真的就这样成功了吗?我真的能以平民的身分成为拥地自立的君王吗?"

但到底自己并非楚国贵族,实在很难得到大部分楚国部族领袖及长老的认同,因此 他只得先就教于陈城附近的长老。

对驱逐秦军、恢复楚国的陈胜,陈城的长老处于事件当中,对他自然是全力支持, 因而表示:

"将军亲自率军作战,讨伐无道,驱逐暴秦,再立楚国社稷,论功劳理应称王。"

陈胜乃自立为"张楚王",亦即"欲张大楚国之王也。"

  进军荥阳,震动半壁江山

陈城里拥有大量粮食和兵器,但各地响应并向陈胜输诚的军团愈来愈多,再多的粮 食也不够用。陈胜虽派军攻打附近粮仓要地,但由于各地秦国守粮官员已加强警戒,成 绩不佳。

随着时间流逝,粮食问题日愈严重,各地集结来的流民及小军团面临饥饿,不满的 情绪四起,怨声载道,使新兴的"张楚王"政权面临严重挑战。

吴广向陈胜警告道:"看情形只有攻取粮都荥阳了。"

然而粮都一向防备森严,不是轻易可以攻击的。

荥阳在郑州东方,由于河川汇集,自古便是粮食汇集中心,并有大道可通咸阳,是 东方最重要的粮仓,城虽小,武备却是一流水准。

但粮食欠缺情况已非常严重,陈胜和吴广只好铤而走险了。由于吴广一向人缘较好, 由他出面大家不得不拚命,因此陈胜封吴广为"假王"(代理王),率主力人马向西攻 击荥阳。

为了减少吴广军的压力,陈胜也设法发动多处的攻击行动,以分散秦军的注意力。 于是陈国人武臣奉令结合赵国著名的遗民张耳、陈余,率众在赵地起义,汝阴人邓宗则 攻击九江郡一带,制造声势。

在这段期间,楚国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拥有数千名军队的兵团,不可胜数。其中以 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会稽,以及沛县父老拥刘邦自立最为有名。

  县令造反,刘邦出头

在陈胜全力造势下,华东地区风声鹤唳,各地地方官员大为紧张,沛县自然也不例 外。

县令立刻召集萧何与曹参等重要干部商议。

为了免于成了被革命的对象,县令有意干脆背叛朝廷,率军响应陈胜。但萧何却反 对:

"您本为秦朝官吏,是外地人,如今欲背弃朝廷,恐怕沛县的子弟兵不会跟从您 的。"

县令:"那怎么办呢?"

曹参:"不如由萧何来发号施令吧!相信沛县子弟一定会听你的。"

萧何:"我也是食朝廷俸禄,不宜出面,不如召回在外亡命的沛县子弟,由他们领 导抗秦,必可保住本县城的安全。"

县令:"有谁可以担此重任呢?"

萧何:"泗水亭长刘季,曾因押解劳役失职而逃亡在外,今已聚集有数百人之众, 何不召他回来,以他的名义抗秦,大家才会跟着奋起。"

情况紧急,孤掌难鸣,县令不得已,只好答应了。

萧何立刻派樊哙往深山中去找刘邦。

这时候,刘邦正以他惊人的魁力,领导着数百名为逃避秦王朝劳役痛苦而逃亡山中 的沛县子弟。他们在听闻陈胜起义时,本也有意响应,但以人少势弱,又缺乏门路,只 好暂时观望。

听到县令召请,刘邦大喜望外,立刻整理行装,率领徒众,浩浩荡荡奔向县城。

但刘邦实在不相信县令会放弃县城,由他来领导叛变,乃派樊哙先回,联系沛县父 老以为内应,必要时强夺之。

果然县令看到萧何、曹参态度暧昧,行动又过分积极,恐对自己不利,乃下令闭门 坚守,并欲捕杀曹参及萧何两人。

但这个消息立刻被夏侯婴探知,夏侯婴曾为县令马车夫,故在这方面人际关系颇熟。 危急中,他发动县府所有马车,将萧何、曹参等人在城门尚未封闭前送出城外,投奔返 回中的刘邦部众。

  杀害县令,自立为沛公

萧何见到刘邦,立刻告诉他县令反悔之事变,并且城门已封闭,可能需要从长计议。

但刘邦只微笑点头,并示意继续前进。

原来刘邦早令樊哙先回城,由留居城中的"刘季党"煽动沛城父老策动兵变,既然 县城主要干部萧何等均已站到刘邦阵营,这场争斗,自己已掌握绝对优势了。

萧何见刘邦经过这几年痛苦磨练,颇有大将之器,心中大为高兴,更加坚定自己选 择刘邦之信心。

到城门下时,见城门早已紧闭,戒备森严。

萧何便建议刘邦亲自书写书帛数十封,系在箭梢上射入城内,以发动政治喊话的效 果。射出的书帛虽大多由守城兵士截获,交由县令处理,但仍有数封辗转至沛城父老之 手,书帛上写道:

天下之人受苦于秦国的苛政已久,现在父老虽与县令共负有守城之责,但各路诸候 皆已起兵抗秦,兵旅所至,恐沛县亦将遭屠城之难。父老们不如响应义军,擒杀县令, 选沛城子弟可为领袖者共同尊奉之,以和各路诸侯站在同一阵线,才是保家卫城之道啊! 不然,父老与子弟们可能会玉石俱焚,是很不值得的。

这封书帛最主要用意,在制造县令和沛城父老们的矛盾。果然县令为之大惊,立刻 在城内实施严格军管。父老们看到县令极端的强硬作风,深怕反为所害,便一不作二不 休,当晚发动民变,原县府守卫的子弟兵也响应叛变,县令孤身逃离府邸,终为乱民所 杀。

父老们在樊哙领导下,开城门迎接刘邦党众入城,沛县居民夹道欢迎,拥刘邦入县 衙,并恳切请求刘邦出任县令。刘邦谦让地表示:

"今天下方乱,四方诸侯并起,竞争上相当激烈,选择领导将领若不适任,可能会 导致一败涂地。我倒不是爱惜自己生命,只怕自己才能不足以膺重任,不能符合父老弟 兄们的期待。这对大家都是件大事,应更慎重来选择领导人物啊!"

在沛县居民心中,萧何和曹参的地位虽高于刘邦,但他们都是文吏,对指挥作战毫 无把握。何况万一失败,依秦法是要满门抄斩的,因此大家仍全力拥护刘邦,希望由他 出面领导。诸父老更直接表示:

"小时候起,您就一直有很多令人惊讶的珍怪异相,注定将成为贵人。我们依前日 卜筮的结果,卜中指示刘季为领袖最是大吉,我们看您还是不要客气了,沛县的安危, 从今天起全在您手中了。"

刘邦在数度谦让后,眼见众人诚意,便勇敢地承担起领导人的任务。

但刘邦最高的官位只是个小亭长,如今跃升为全县领导人,到底如何来称呼他好呢?

萧何在深思后,便向大家表示:

"就改称刘季为'沛公'吧!既可以表示是沛地的领袖,又有贵族的气派,而且也 颇具亲切感,对外表尊贵、个性随和的刘季,的确相当的合适。"

接着便重新整编人马,由原先的"刘季党众"为基础,重新编入沛城的子弟兵,总 共有二、三千人,换上全新的戎装,排列在县衙大门广场上。

刘邦首先到大庙祷告黄帝,以象征志在恢复天下秩序,并在广场祭祀战神蚩尤。之 后,刘邦下令战鼓齐擂,并以牲血祭鼓,所有旗帜均采用红色战旗,人数虽不多,但阵 容还算壮大。

令刘邦最头痛的是,这支队伍的作战经验几乎等于零,而且主要干部程度也不高, 虽然相当"中看",但是否"中用"就很难讲了。

刘邦以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 最为骠悍的樊哙则为先锋。

刘邦下令攻击周围的县城胡陵及方与,并将大本营基地暂时设在刘邦的故乡丰邑。

经过一番转折,受了不少痛苦,刘邦以"时势造英雄"的姿态,成了秦末起义群雄 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农民杂牌军领袖。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 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着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 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 天下。"

熙熙攘攘为名利,日日夜夜在算计,在"功利"挂帅的社会里,这似乎是相当普通 的处世哲学。因此受宠时,患得患失,受辱时,沮丧颓志,因而成日提心吊胆。

即使在最幸福得志时,也得整天担心会有大祸临身。为什么会有这种"无事烦恼" 呢?是因为每个人最关心自己,每天为自己的利害作算计,害怕别人会对自已不利,这 样的心情下,又如何能快乐得起来。

所以老子告诫我们,最重要是"放弃"自己,如果能够忘了自己的身体,使自己成 了"无"身,那还会有什么祸患呢?基于此,老子便大胆地下了结论:"一个人能为天 下而牺牲自己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愿意牺牲自己而为天下服务的,便可把天下 委托给他。"

刘邦和陈胜、吴广最大不同,便在这里。

陈胜、吴广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自已,结合众人冒险叛变,无论成败,他们的目的 都在于自己的利益。

初击成功后,便急着自封为王,更显现他们的野心。陈胜、吴广只想到破坏既有秩 序,以建立自己的势力,他们从未想到为他人服务,所以只要行动进行中碰到困难,也 立刻引来部属甚多的反感。

刘邦虽有点"散散"的,但他一向不太顾及自己的利害。押解劳役失败时,他想到 的是牺牲自己的官职,陪着大家逃亡而已。

或许就是这种不太考虑自己利害的习性,使他个人魁力大增,不但以豪放为本色的 樊哙、夏侯婴等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就算精明能干的萧何及曹参,都不得不对他另眼 看待。

奉命返回沛城时,他似乎并未有领导沛城的野心。经过逃亡生涯的苦难折磨,刘邦 更为成熟了,他想到的只是协助沛城父老脱离秦政统治,并参与群雄起义的活动而已。

由于萧何、曹参拒绝成为领导者,刘邦只好"众望所归"的率领了这支弱小的杂牌 军。其实他一直便没有太强的意见,一切由萧何及地方父老安排,看起来有点像是"傀 儡",其实他的作为更像老子所谓"无心"、"无身"的领导人物。

这种作风,也是他日后在群雄激烈竞争中,能脱颖而出的最大本钱了。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第03章 双雄对决|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第03章 双雄对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

大道普行的时候,忠信孝悌是人之常情,根本不用特别表达仁义。人民诚实朴质, 安分守己,何须特别的智慧。所以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家中成员推诚相处,和睦以待,没有人会去谈论孝慈。国家政治清明,群臣各司其 所,各尽其能,也没有必要去褒奖忠臣。所以只有在社会混乱、六亲不和时,才要尊崇 孝慈;国家昏乱、局势不稳的,才会要求忠臣。

当"非"本身不存在时,就不用去辨识"是"了。也就是在道德破产、人心堕落之 际,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才有意义,才受到重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各自遗忘, 只有被丢在陆地上,对会吐沫相濡。相濡虽是美德,但只在不幸的时候才会产生。

所以当强者刻意被重视的时候,也就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第02章 章邯反击|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第02章 章邯反击


创造麦当劳帝国的雷·克劳克(Ray Kroc)曾写下一首打油诗,来描写他的创业 哲学:

世界没有任何事
可以取代坚毅不拔
才华不行
世界上没有比怀才不遇
更为稀松平常事
天才也不行
有志未伸的天才者故事
几乎已是老生常谈
教育也不行
受过高等教育的失败者
有如过江之鲫
到处都是
只有坚毅和决心
才是无所不能的

不刻意去求成功,没有包袱,没有私欲,只有努力,不断努力去解决周边的困难, 努力到不必刻意用心去努力的程度时,便也是最容易成功的时候。

真正的成功者,大多是冒险家,或许他们审慎小心,但多半是没有任何包袱压力的。 身段太多,顾前顾后,刻意想去求追成功的人,反而很少真正的成功。

美国有名的创业大王雷·克利斯(Ray Kris)曾表示,成功的创业者,最重要的 是要笨、要狂、要天真、要懒散。

"要笨到不在乎会得到什么结果,要狂到肯把自己的一切全投入工作中,要天真到 不想一个人独享成果,所以一开始便想和人分享,要懒散到必须有一大堆人替你工作。 你只要坐下来,好好想你正在做些什么,以及你打算怎么做。"

创业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够不患得患失,勇往前进,做自己认为需要去做的 事,不设定太多预期目标,便可以使自己较无心也较无欲。只要坚毅不拔地去做,抓住 方向,努力到底,不把成果看得太重的人,反而比较容易突破困难。

刘邦在创业上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的无心。他不像陈胜一般,一开始便想追求成 功,刻意努力、苦心经营的,都是使自己出人头地,成为领导者。这股庞大的心理压力, 主导了陈胜日后的行为,也限制了他的发展。

刘邦则不同,他成为众兄弟的领导者,只是出于个性上率真的喜好而已,并非想从 这里获得什么成就。他模仿信陵君,也是直觉地喜欢而已,并不特别地觉得自己必须和 信陵君一样的成功。即使到了中壮年,刘邦仍甘心作个小亭长,而且似乎也很喜欢自己 的工作,他并不为自己的"不成功"感到苦恼,只努力想扮好自己个性上的角色。或许 就是这一点,让他展现出一股别人没有的轻松,很自然拥有他人难以模仿的领袖题力。

他完全让自已跟着命运跑,无怨无悔,做他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的确是够狂也够笨, 或许就是这一点,成为他日后成功的最重要特质。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评论:弱势者的机运|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评论:弱势者的机运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认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 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系出名门,悲剧英雄的后裔。

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楚国部族中,最受瞩目,而且势力成长也最快的,要属拥有 会稽城的项梁和项羽叔侄。

会稽城便是现在的浙江省会稽市,春秋晚年曾是越国的京城。越国在勾践王时代, 击败了当代霸主吴王夫差,不但恢复了险被灭亡的国运,进而挥军北上,成为春秋时代 最后一任的中原霸主。

但勾践并未在中原发展实力,他仍很快回到会稽,以此为中心发挥其霸主威信。也 因为如此,会稽城很快便声名远播,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成了中国东南方 的军事重镇。

但越国在勾践死后,继承人便发生内哄,不久即为南方霸主楚国所灭,会稽城也成 了楚国的一部分。

由于东方的吴、越等部族在传统上与楚国有宿怨,加上民性强悍,统治不易,楚王 便特别将战斗力最强的主要部落贵族镇守在这些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项氏"部族。

项是地名,原在今河南省项城。

这部族以擅长野战闻名,出现过不少有名将领,在原本便勇于作战的楚国诸部族中, 项氏的英勇更是出类拔革的。自从奉命负责军事占领这块宿敌的土地后,他们更是软硬 兼施、恩威并济,不但能作有效管理,而且也颇赢得吴越地区长老们的敬重。

战国末年,项氏更出了一位盖世名将项燕。当时楚王室力量颓弱,正规的主力部队 根本无法抵抗秦军的南侵。当楚国正面临存亡危急关头时,项燕临危授命,指挥组织松 散的楚国各地区部落的增援联合部队,居然大败秦国的南征军团,让当年的秦王政(秦 始皇)都大为震惊。于是项燕立刻成为全体楚人心目中的首席英雄,并将重振楚国的希 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为了面对这意外的挫折,秦王政不得不再请出已退休的秦国名将王翦,倾尽秦国力 量,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征讨楚国。由于楚国原本便是联盟组织,结构松散,向心力较 弱。面对秦国的统战运用,有不少部族早已个别和秦国讲和,有些甚至暗中和王翦勾结, 倒戈来对付项燕的联合军团。

王翦早看出楚军的弱点,因此他不和项燕正面作战,反而消极地采取坚壁清野的战 术,以持久战来消耗项燕的实力。果然项燕军团粮食不继,各部族自行撤军,联合阵线 因此崩溃。项燕不得已,下令退军,企图集中力量守住自己大本营的东半壁江山。不幸 在撤军途中,遭到主和派出卖,王翦以疾如风的追击战术,正确捕捉住撤退中的项燕主 力部队,使楚国最后的防卫力量也被击溃,项燕则在苦战中以身殉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燕不但英勇善战,对部属更如同兄弟,因而在军中声望极高,很得楚人敬重。他 死后,楚国民间几乎均不愿接受此恶耗,因此纷纷传言死去的项燕只是个替身,真正的 项燕将军则仍藏于楚境的某一山区,等待机会随时准备再度领导楚人抗秦。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便在这种执着的信念下广为流传。即使在秦始皇 统治的10年中,项燕的大名不但未消失,反随着秦国统一政策失败和楚人憎恨秦政的情 绪而愈滚愈大。

陈胜、吴广起义时,吴广的部队便一度托名是项燕的残余军团东山再起,将领导楚 人以反抗秦军。

传说中,项梁便是项燕的嫡传幼子。

项燕战死时,嫡长子和几位较大的儿子,都随着殉国。留守在大本营的长老,便在 秦军攻入其东方大本营前,护送其幼子逃避于山区中。

10余年后,终于在原先大本营的会稽城附近,出现一位自称是项燕儿子和嫡长孙的 一对浪人--项梁和项羽叔侄。

有关项梁的记载在史书上非常少,经过10余年的变局,他是否真正为项燕的后代其 实也很难求证了。我们只知道他大约30岁,中等身材,外貌和举止倒颇雍容典雅,的确 有贵族气质。而且也深通兵法,富于谋略,领导魁力也不错。因此,当他自称为项燕幼 子时,大多数的楚人都毫不怀疑地接受了。

但更令人瞩目的却是他身旁的侄儿项羽。和一般楚人的中短身材不同,项羽的身形 十分魁伟,史料记载他身高古制8尺余,大约??178公分到180公分,对南方的楚人而言, 算是个彪形巨汉了。

据项梁的说法,项羽是项燕的嫡长孙,或许其母系方面有北方人的血统,因此身材 较高大。项燕父子殉国时,项羽不到10岁,所以在重臣保护下,和小叔父项梁共同避开 秦军追捕,逃亡到山区中,长大后则追随项梁浪迹天涯,寻找机会以领导楚人重建江山。

  天生武将,要学万人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这便显示他的确属于贵族, 才能够有名又有字。他的出生地相传在今安徽省的下相地方,也是原本项燕部族的根据 地。这些传闻,加上他独特的巨大身材,使楚人完全相信他是名将项燕的嫡传后代。

天生武将条件,加上幼年困苦环境,使项羽颇具领袖气质,年纪轻轻便颇有大志和 主见,独立性亦强,因而项梁也非常看重他,似乎倾尽全力想培养这位没有父母的孤儿 早日出人头地。

他首先教项羽读书识字,但项羽却认为这太麻烦了,他实在没有耐心,因而一点也 不用功。

稍大以后,项梁便教他基本的剑法,这方面项羽由于力大无穷,因而颇有天分,很 难找到同等的练习对手,没多久他便又不感兴趣了。

文的、武的都不行,"爱侄心切"的项梁也不免要生气了。他担心项羽长大不成材, 有愧家风,便恼怒地埋怨道:

"你这样没有耐心,将来到底想做什么呢?"

想不到项羽倒理直气壮地表示:

"识字只不过能记诵一些姓名而已,剑术再好也只能击败一个对手,这又有什么好 学的?我想学的是成为万人敌的大将。"

项梁甚奇之,乃教他学习兵法。项羽这方面倒是才气十足,稍加指点便能抓住重点, 举一反三。只是他没什么耐心,不肯动脑筋深思,因此只能掌握几个大原则罢了。

项梁在逃亡途中,有次因为被背叛的族人出卖,在栎阳地区遭到逮捕。幸而蕲县的 狱掾曹咎深知项梁之身世,乃暗中通知栎阳的狱椽司马欣,设法救出项梁。项梁也因而 与此两人结为深交,暗中常有来往。

不久,项梁杀死了出卖他的仇人而被追捕,风声颇紧,司马欣恐泄露项梁身世,乃 协助他逃往吴中地区,接受这些地方楚国部族的保护。

  避难吴中,渐展鸿图

吴中即现在的苏州一带,原为吴国的大本营,在秦王朝时代,配置于会稽郡的管辖 下。

到了战国中期,吴中地区已成了楚国贵族项氏部落的势力范围,因此项梁叔侄的到 来,便受到英雄式的欢迎。加上项梁学问好,慷慨好施,立刻得到地方长老的拥护,成 为了非正式组织下的领导人。

中国人自古最重视的是丧事和祭祖,通常都会请地方最有人望者来主其事,直到今 天治丧委员会的主委也必是德高望重者。古代的"治丧主委",由于分派工作上的需要, 更实际掌有地方上最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哪个人能办事,哪个人有哪些特长,身为主委 者是再清楚不过了。《史记》中记载:

"项梁避居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 办。"

因此不但声名膨胀得快,对地方人才的掌握,也拥有绝对优势。

为了日后打算,项梁更趁机积极组织吴中的楚人豪族及其子弟,暗中授以兵法,并 让大家深服其才能。没多久,便建立了相当雄厚的班底及人脉。

秦始皇巡幸会稽郡,在渡过钱塘江之际,曾在江口举办大型仪式,阵容非常雄伟, 项梁也特别带着项羽前往查探。

想不到项羽看到秦始皇的非凡气派后,深为感动,当场脱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听了大惊,立刻掩其口:

"不可乱讲,是会抄家灭族的。"

项羽却做做鬼脸,一副不在乎的模样。

项梁以其豪气干云,也不禁受到感动,从此更认为项羽必是非凡之才。

据说项羽身材雄伟,力大无比,单手可以扛起鼎镬,因此吴中的年青子弟,对他疯 狂着迷般的崇拜。

  会稽叛秦,项梁夺取地方政权

由于项梁在吴中地区名气颇大,早年流浪各地,途中又见闻不少,因此对时局大势 常有他独到的过人见地,连秦王朝派任在会稽的郡守殷通,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看待,引 为贵宾。

秦皇朝的会稽郡,统有春秋时代的吴、越两国版图,居民大约100余万人,辖区共 有二十六个大小县城,几乎占据了中国的东南半壁江山。

因此殷通在表面上权势颇大,俨然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君主。

不过,秦王朝是彻底的中央集权,郡守只是中央政府派在地方的代理人,负责替朝 廷征收租税和劳役,权轻而责重,万一有所延误,只要中央一道谕旨,随时都可能丢官 入狱。

古代的通讯不发达,一个地方首长想要完全掌握各乡镇县城之情报,其实是非常不 容易的,因此必须借重地方有力之士来帮助他。也就是必须笼络地方"角头",才能有 效推动政令,对朝廷有所交代。

项梁在殷通的眼中,正是吴中地区的"大龙头",只要有项梁的支持,什么事都好 办多了。

对于负责规划此中央集权郡县制度的李斯而言,会有这种民间非正式领袖的产生, 实在是始料未及的制度弱点。

"连郡守大人都对他礼让三分!"

殷通对项梁愈尊重,项梁在地方的声望立刻水涨船高,因而也愈有影响力,殷通便 不得不更依赖他了。

不久,这位民间领袖便成为会稽郡的"地下郡守",其实际的影响力更大于正牌官 派郡守的殷通。

对这种情况的继续恶化,心里最不安的便是殷通。他可真是有苦说不出。对项梁势 力的忧心与日增加,但对项梁的依赖性也一天比一天更形重要。

不久,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

陈胜、吴广起义的风潮,由江北迅速向江南漫延。

会稽郡也很快受其影响,一方面怕起义的叛军南下征粮,一方面也基于对秦王朝之 怨恨,各县城长老纷纷集合,商组自卫部队,他们心中的理想领导人才便是项梁。

项梁自然也有这个意向,问题只在于时机到底对不对。深晓兵法加上谨慎作风,使 他不轻易表露自己的野心,尽管地方长老一再暗尔,项梁仍只作不知,以等待一个更好 的机会。

给项梁起义机会的却是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的会稽郡守殷通。

郡内情势急速恶化,让殷通胆战心惊。他深知只要有人响应叛变,第一个遭殃的便 是自己,就算秦王朝中央能派来援军,恐怕也缓不济急。

因此殷通决定先下手为强,不如自己主动响应叛军,或许反而会得到地方长老支持, 割地自立,成为一个诸侯也说不定。

  狙杀殷通,叔侄联手进击

但自己是王朝派来的空降部队,缺乏地缘关系,因此必须抓住几个重要干部,只要 得到他们的拥护,起义绝对不成问题。

眼前最好的人物,自然是项梁了。但项梁声望太高,一不小心,反而会被他取代, 因此最好有另外一个可以牵制他的力量。

殷通想到了另一个楚部落地方领袖桓楚,桓楚勇猛而少心机,目前正好犯罪逃亡在 外,如果由自己赦免他,桓楚一定会感激不尽,成为自己忠诚干部。桓楚在楚部落中也 拥有一定实力,正可用来制衡项梁。

但桓楚不知行踪,当今之计,应先找项梁来好好商量。

项梁表面上仍一副谦恭忠诚的模样,以免殷通对他有任何怀疑。

想不到心急如火的殷通,单刀直入便表明自己有意造反的心态:

"长江北岸及江西一带已完全进入叛军占领下,此天亡秦之时也。我认为我们应先 发制人,以免反为人所制,我打算在会稽郡城起义,并以你和桓楚为左右两翼大将。"

项梁大吃一惊,心想秦王朝如此严厉的法制,一旦碰到危机反而因缺乏弹性,更容 易迅速崩溃。

看到身为最高地方首长的殷通,对朝廷的忠诚度竟如此脆弱,项梁感慨良深。于是 他以怀疑的眼光逼视着殷通,表现出一副不了解其心态的样子。

看到项梁质疑的眼光,殷通更紧张了,他几乎口不择言表示:

"再慢可能就来不及了,我们必须尽速募兵,以免被别人抢先。"

顶梁觉得好笑,但另一个灵感立刻闪现在其脑中。他在心中暗忖道:

"要造反怎么可能支持你这个朝廷官吏呢?必须要抢先机的应该是我呀!"

但表面上,项梁仍不动声色,他客气地向殷通表示:

"桓楚目前逃亡在外,他的藏匿处只有我的侄儿项籍知道,我现在去把他找来,由 您直接命令他去找桓楚吧!"

殷通不疑有他,立刻答应。

项梁很快跑到郡守府邸外面,找到正在门口等待的项羽,只见他低声和项羽交代几 句话,两人便又很快进入府邸内。

项梁的神情和语气均显得有些激动,失去了往日的冷静,显示心中正有情绪上的大 冲击在沸腾着。反而项羽面不改色,只不断微笑点头,便快步跟随在叔父后面,显现颇 为恭谨的模样。

殷通见他们叔侄进来,也立刻起身笑脸相迎。

不料,项梁脸色一变,大声喝道:"是时候了!"

殷通还来不及反应,项羽已火速冲到其跟前,拔剑一挥,殷通人头已随着一束血箭, 飞向半空中。

由于这是秘密会谈,现场并无他人。

项梁这才恢复从容状,慢慢拾起殷通首级,拿下他身上的郡守印绶,和项羽走向门 外,对郡府官员告知此一事变。

守卫队见状大惊,立刻呼喊"刺客",郡守大门口陷入一片混乱。

项羽拔剑向前,立斩10余人,众皆惊伏。

项梁这才宣布在郡守办公室召集紧急会议,郡城重要官吏一律参加。

府内官吏大多是楚人,原本便和项梁交好,见其势也都顺水推舟,表示支持项氏叔 侄,并主动安抚人心。

项梁也正式公布殷通之野心及罪行,并宣布即日起会稽郡恢复独立,由楚人自治, 以响应陈胜等在江北地区的叛变行动。

郡府官员立刻编集人马,由各县城募得人员8000余,并由吴中长老及子弟中选择较 能干者,分别封为校尉、侯及司马等官吏,没多久,项梁便将会稽郡的军政体系完全纳 入掌握中。

有位原属楚国贵族的地方领袖,在这次分派工作中未获得重用,非常不高兴地亲自 向项梁抗议。项梁笑着表示:

"前些日子,我曾派你主办一件丧事,但你却显得无法胜任,我看你的领导才能有 问题,所以这次不能再重用你了。"

这件事充分表示,项梁在平常已作了非常详细的"人才库"建立工作,对每个人的 能力有完整评估,让吴中地区的地方领袖们不得不服气于他的领导。

于是项梁自任为会稽郡守,并以项羽为裨将,积极结合郡辖内各县城的楚民力量。

这一年,项羽才24岁,但俨然已成为江南地区起义军的副领袖了。

  陈胜发兵,中原全面动乱

陈胜在自立为张楚王后,便派出了不少军力,分别经营原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地 区。

为抢得长期粮袜根据地,"假王"吴广的主力军全力抢攻粮仓荥阳。但固守荥阳城 的是秦王朝的宰相李斯之子李由,他原任三川郡(洛阳)郡守,动乱再起时,李由便主 动安抚境内百姓,并亲自率军守住荥阳。

以军略而言,吴广并不如李由,因此虽然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却无法攻占荥阳,只在 城外对峙,将荥阳城团团围住。

陈胜不得已,再派出自己的主力部队,由周文率领,直接由颖川攻打三川郡城,并 企图直入函谷关,威胁咸阳城。

周文是陈胜手下首席大将,负责全军统御任务,如同现在的参谋总长职衔。

但周文其实是个文人,作战的实务经验不多。他曾是楚国名相春申君的宾客,项燕 举兵对抗秦国南征部队时,周文曾出任项燕参谋,因此对名将项燕的战术有相当程度的 了解。加上他学问好、口才佳,组织力又强,谈起往事,头头是道,让人觉得项燕的战 绩有一半应属他的功劳。

由于陈胜军团中的将领,大多是民间流寇出身,实在没有能力指挥正规作战,因此 陈胜只好全权委托给稍有军事知识的周文了。

周文这时已是六十余岁老人,体力和反应大不如前,但到底经验丰富。他不但迅速 攻下颖川,更集结各地前来投奔的部队达数十万人,兵车也有数千乘,浩浩荡荡攻向函 谷关。

在陈胜分派到各地的军团中,较为重要的尚有武臣、张耳、陈余经营赵地,汝阴人 郑宗经营九江郡,韩广经营燕地,周市经营齐地,葛婴经营吴地。

张耳为大梁人(魏国),年轻时曾当过信陵君食客,后犯罪逃亡中,得到外黄县富 翁之助,不但将女儿嫁给他,并且运用钱财帮助张耳重建声名,终能出任外黄县令,进 入魏国的贵族阶级行列。

陈余也是大梁人,年轻时好儒术,曾长期游学于赵国。和张耳相同,他的岳家也是 千万巨富,因此两人不但有才名,而且有相当财力作后盾。

陈余比张耳年轻一个辈份,因此一直尊重张耳为父执辈,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张耳在早年曾认识刘邦,由于他个性慷慨好施,相当获得刘邦的敬重。

秦国击灭魏国后,张耳及陈余流亡在外,由于他们两人在魏国民间声望颇高,朝廷 特别下令缉捕:

"凡缉获张耳着,赏千金,缉获陈余者,赏五百金。"

两人不得已化名逃亡,藏匿于陈城,为里监门(里中卫队)自求生活。

有次里吏责陈余办事不力,以鞭答打之,陈余怒,欲起身反抗,张耳阻止之,并以 身掩护,代陈余受答。里吏怒消离去,张耳带陈余至外面桑树下,责备之:

"我一再教导你,难道你都忘了!?我们两人责任重大,怎可为一小吏之辱而寻 死?"

陈余立刻答谢,两人并向天地共誓,结为生死与共之刎颈交。

陈胜占领陈城时,张耳偕陈余共见之,以两人素有贤名,陈胜非常高兴,聘之为参 谋。

陈胜欲自立为王,张耳阻之,认为应先攻打秦廷,重建战国时代6国之后裔,并宣 示以天下为公,据咸阳,诛暴秦,以成帝业,但未为陈胜接受。

陈余又劝陈胜,应派兵经营赵地,因为赵人一向强悍善战,若得赵军支持,就不用 再担心秦国之武装部队了。

陈胜便以自己的亲信--陈国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及陈余为左右校 尉,率3000人北向经略赵地。

武臣等由白马津渡过黄河北上,原赵国贵族后裔及地方长老纷纷响应,结集了数万 兵马,号为武信君,并攻下赵地十余县城。

  粉饰太平,赵高夺得主导机

虽然关东一带叛军四起,但秦王朝的京城咸阳仍显得一片太平。即使由东方常有探 马急报动乱讯息,但朝廷总以流寇处理之,未曾重视。

由于有函谷关为屏障,咸阳城所属的关中地区拥有极为优势之地利。这块土地原为 周王朝立国的大本营,周平王东迁后,便将它赠送给秦国经营。

400年来,关中不但富裕,而且防备完善,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政治、军事及经济 重镇。

除函谷关外,北有萧关要塞,西有散关,南有武关,地势险要。一将当关,万夫莫 开,不论中原有如何变局,关中都不易受到影响。

因此仅管各诸侯国后裔已快速自立,天下大势很快又回到了统一前的情势,但二世 皇帝胡亥仍稳稳地安坐其位,似乎未受到影响。

由于身为幼子,从小便缺乏掌权的心里准备,如果不是赵高半强迫式的拥立,胡亥 绝不会登上皇帝宝座。

虽然并非天生愚蠢,但胡亥对掌权及治国的确毫无概念,他作皇帝只是为了享受自 己的生活而已,人民的需求。政治秩序的维持,跟他好像一点关系也没有。

秦始皇晚年,由于统一政策失败,各地已严重不稳,加上军役、劳役太多,人民流 离失所,小集团盗贼四起,抓不胜抓。始皇去世后,执政的宰相李斯彻底检讨施政上的 缺失,乃决定暂停大型军役、劳役;与民休养生息。

他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共同进谏胡亥,为求长治久安之道,应降低王朝享受, 减税薄赋,平息民怨,重揽人心。

但对胡亥而言,任何事都好商量,但要他减少开支,降低享受,绝对无法接受,否 则作皇帝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群倚老卖老的大臣不断的叨扰,因此有 意无意间总尽量逃避他们,有什么事便找要他作皇帝的赵高去抵挡一番。

这下却正中赵高下怀。从小便为宦者,加上聪明又富才学,赵高对宫廷内的行政及 皇权的运用了若指掌,因此深得胡亥信任。但在实际政治作业上,由于缺乏外界的资讯 及经验,他还不如元老重臣的李斯,因而让赵高有着强烈的心理压力。

既然胡亥害怕处理政事,赵高便乘机兴风助浪地怂恿道:

"皇上本来便是尊贵无比,应当远离尘世俗人,不必处理复杂琐事。"

这句话是胡亥最爱听的,既然有这样的"理论根据",他更乐得不再上朝听事,成 天留连在后宫,纵情享乐,一切政事委由赵高。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

赵高成了"假皇帝",他权力欲甚重,事无巨细大小,事事干涉。但对于平定流寇、 重建天下秩序之事,他却一点也拿不出办法。为了不让自己的弱点暴露,他竟下令不可 在朝廷上讨论流寇之事。

等到周文的大军进逼到函谷关口一个名叫"戏"的要塞时,赵高才大感惊慌。

他一面埋怨李斯等对政事处置上的失当,一方面也只得向胡亥报告,希望借用皇帝 的威权来解决此一危机。

突然接到这个紧急军情,胡亥也吓了一大跳,如同醉梦中刚醒过来的人,他急就章 地求救于满朝文武。

对关东流寇问题了解最多的,是主管渔政和税政的少府章邯。

战乱发生不久,影响最大的便是各地方的租税和渔税,因此章邯比任何人都了解问 题的严重性。半年来,哪个地方已沦陷,哪个地方仍平靖,他一清二楚。虽属文官,但 他是传统的秦部落贵族后裔,有武学的基础素养,加上个性果断,度量宽宏,颇得人心, 在文武官员中拥有不少朋友。平常交谈中,他们便常论及有什么方法可以应付当前的危 机。因此对于这件工作,章邯的思虑最为完整而周密。

由于蒙恬事件及诸公子事件,使不少秦国原有的武装部队都被编入骊山陵的罪犯劳 役中,其中更不乏作战力甚强的秦部落传统军团。为了对抗周文急奔而来的大军,唯有 重编这股潜在的军事力量才足以胜任。

当天,章邯详细分析流寇态势,并向胡亥提出建议:

"盗贼大军已至,声势浩大,即使我们想召集附近的郡县守军来对抗,恐怕也远水 救不了近火。在骊山陵劳役的罪犯中,不乏过去的军团,只要先赦免他们,重新编组, 再加以短期集训,便足以对抗来犯的盗贼了。"

赵高虽对章邯抢尽风头的表现颇多不满,但以李斯为首的重臣强烈支持章邯,胡亥 自己又无主见,赵高本身也不懂军事问题,只好顺水推舟地交给章邯去办了。

胡亥于是下令大赦天下,命令章邯赴骊山免除"骊山众"之"罪行",重新编组军 团,至于人员不足部分,则将奴隶阶级的后裔也收编为后勤部队,尽速开往战场。

章邯大开府库,将秦军传统的黑色战袍战盔全部发给骊山众,连旌旗也是黑色的, 使重整后的大军更显出一股凄厉、宏伟的模样,满山遍野,乌黑一片,军容十分壮观。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把政治分为四等,最上等的领导者无为而治,人民只知道有国君,而不感觉到 其势力,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换句现代语汇来说,即一切都制度化,每个人依循运作 模式,各负责其工作,达成其任务。

其次是必须努力去讨好人民,让民众感觉到其德政,不断地赞誉他,也不断地表示 自己的支持。这种刻意努力的领导者,充分显示一切未步入轨道,未正常化。所以"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口号喊得愈响的,领袖愈不断需要人民表态的,便代表其 尚有需要努力克服的缺陷。

再次等的领导者,就必须用严刑峻法来吓唬部属了,让人民至少在表面对他畏惧。 这表示情势不安,统治者不得不板起面孔,以维持秩序及正常运转。

最末一等的领导者,则看不起民众,喜欢用权术以表现他的聪明。这种领导人本身 诚信不足,人民也不会相信他。

所以真正的政治领袖,会努力建立制度化的常模,不喊口号,也不刻意呼吁民众效 忠,时机不成熟,绝不发号施令。有耐心地维持住常态的努力工作,让一切顺理成章的 达成其目标,人民感受不出领导者的手段,只认为一切本来便应该如此。

法家的学说源自于老子的"道学",以建立制度来维持政治的常态运作,这的确是 富国强兵、维持长治久安的好方法。只是商殃和孝公都急于尝试这新制度的力量,因此 在政治力量尚未完全生根时便急于向外扩充,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把秦国带进 了扩张主义的不归路。

扩张的结果,使现有制度无法承受其需求,因此张仪必须用权谋来维持王朝的声势, 到了秦昭襄王时代,更不得不发动军事恐怖主义,来让民众畏之如虎狼了。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使扩张主义达到最高层次,但王朝的力量也已显出力不从心的 情形了。秦始皇从统一前强有力的精明领袖,变成神经质的暴君,晚年更酿成焚书坑儒 的惨剧。扶苏、蒙恬、李斯、赵高等的强烈内斗,不择手段,使法治精神破坏无遗,已 成了老子所谓畏之、侮之的最下等境界了。

殷通的态度充分显示秦王朝统一以后,其文化已趋于僵化,一味相信权术和投机, 真是老子所谓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个理想的体制,如果不能配合其环境发展掌握再生的契机,同样会趋于衰败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便在强调一切配合环境需要, 顺其自然,该改则改,须止则止,才能永远维持体制永久不休止的生机。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