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寡母贫不失志我们的主人公韩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个极为贫苦的农民家庭。具体一点的地点就是在今天的江苏省淮阴县境内。但是,韩信具体一点的出生年月我们已很难考证得出了,只能根据各种相关情况判断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30 年之后,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朝的兵役制度是成年男子自20 岁起服兵役两年,而韩信从军并非是去为秦王朝服兵役,而是以自由之身投入项梁的起义兵队伍的,那一年是公元前208 年,也就是说,公元前208 年时他还超不过20 岁。 由此,我们又可知,韩信七岁左右时正是秦楚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公元前223 年,秦灭楚。之后,幼小的韩信就生活在秦的统治之下了。我们又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在公元前213 年,可知,韩信在此之前应该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及兵法知识的。 有人说韩信自幼丧父,也有人说他的父亲是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但不论怎么说,韩信从小是由母亲抚养的,孤儿寡母俩人相依为命。在那样一个年代,又没有父亲,家境本来就很贫穷,小韩信和母亲的生活的困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家境是如此的贫穷,又没有父亲的庇护,小伙伴们都不愿和韩信一块玩。小韩信却非常懂事,他不愿让母亲为他难过,他很听母亲的话,经常安静地呆在家中。韩信的母亲是一个很刚强的人,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于韩信身上,她见她心爱的儿子非常懂事,更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可能地培养韩信成才。韩母设法让韩信读了一些书,而不让韩信学务农、做工和经商。而小韩信也很能体谅母亲对他的望子成龙的苦心,他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勤奋,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在小韩信的心灵之中产生了一个坚定的意志,他要不辜负母亲的深切期望,将来一定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他的这一抱负意志,支持着他一生的奋斗。 后来,韩信接触到了兵法书,他立即被吸引住了。似乎他天生就属于兵法一样,他对兵法的酷爱使他很快地就沉迷于对兵法的孜孜不倦的钻研之中。对兵法的热爱也使韩信明确了他事业的发展方向。虽然他这时还不能很清晰地去分析社会的发展形势,但是,他预感到,战争,很快又会到来,而他,也必然会在将来的战争中实现他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理想和抱负的。因此,韩信对兵法知识的钻研也就更加勤奋刻苦了。可是,就在这时,他伟大的母亲却因为长期的劳 苦和清贫的生活早逝了。 孤苦伶仃的韩信悲痛欲绝,在他的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人,他还要想让母亲看到他将来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呢!可是,母亲却静静地抛下他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 韩信觉得他没有尽到对母亲的孝敬,而将来也没有机会了,于是,他要"厚葬"他的母亲,一则尽孝,一则壮志。在当时,迷信的人们对安葬死人是很讲究的,不过,最讲究的还是富贵权势之家。他们不仅讲究葬礼的排场,殉葬品的丰厚,还要求坟地的风水好。达官显贵们所要求的风水是要能在坟地周围安置一些老百姓为其"守冢",即看守坟墓,以便于祭祀。因此,坟地的周围要开阔才行。 韩信一心要厚葬母亲。可是,贫困无钱怎么厚葬。既讲不起排场又买不起殉葬品。于是,韩信只好于风水上打主意。好在当时地广人稀,无主之地多的是。于是,韩信找到了一处非常开阔的高地,周围足以安置上万户老百姓居住。然后,韩信将母亲安葬到了这块高地上。 韩信的这一举动在壮志这方面已是将自己纳入了公侯将相之列。当时的人们是无法理解他的。直到后来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荣归故里时,人们才知道他这时就已有了很远大的志向了。司马迁曾亲入淮阴去看过韩母冢。他的评语是: "良然。"(《史记·淮阴侯列传》)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