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原理
气功入门 >>

入静原理

一、为什么要入静?气功入门.
    答:回归天真。
    二、为什么能入静?
    答:天真本清静。
    三、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四、入静之前、入静过程中、最终入静后,一路行来,身心又经历了那些具体的、实际的变化?
    答:入静之前“识神灼盛、杂念纷起”;入静过程中,身心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步:
    1、“识神反盛、杂念反多”阶段。
    原因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的缘故;
    2、昏沉散乱、昏昏欲睡的阶段。
    原因还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以至于“神疲”的缘故;
    3、“撞门”阶段(也叫“偶静”阶段)。
    不碰南墙不回头。就象“跑五千米的人累坏了,自然就再也不想跑了”,人为的、劳神费力的入静次数多了之后,偶然的就再也不想做脑力劳动了,于是偶然的放下了,于是偶然的入静了。
    偶静阶段的身心体验是:我终于休息一次了。很舒服、很轻松。
    但是,由于“偶静”通常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学者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能偶然入静”的道理,因此,“偶静”常常不稳定,往往是“这一次静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
    4、“摸门”阶段
    “偶静”次数多了,学者自然就慢慢悟出道理了。于是,当杂念再起时,既不会“跟着它走,忘记入静了”,也不会“提起精神,跟它斗争到底了”,而是“冷眼旁观、如同闲看云聚云散”,“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了”。
    “摸门”阶段的标志是:每一次静坐都能入静。
    “摸门”阶段的身心体验是:功中“识神渐驯、杂念渐少”;功后,神充气足。
    到这阶段,神经衰弱、失眠能彻底痊愈。
    5、“动触”阶段
    由于身心渐静,平时感觉不到的身心活动,于是就渐渐浮现出来;于是,学者会自觉“功中,五感特别敏锐”;于是,各种“动触”渐次发生。
    在这阶段,不能对任何“动触”感到惊奇、害怕、喜欢、留恋,而应“它来由它来,它去由它去,反正我不参与”的对待。
    如果能以如此态度对待,则各种“动触”会自然的“依次的从无到有,然后又依次的从有到无,最后一切归静”。
    在这阶段,一般的疾病都能渐渐痊愈。
    6、“初静”阶段
    当所有“动触”停息后,就进入了“初静”阶段(或叫“初定”阶段更恰当)。
    其实,所有“动触”彻底停息的实质是“五感停息、意识泯灭”。
    “胃病的人,早已习惯了胃酸分泌不足的‘胃环境’。这时,如果猛然的给他改善胃酸的分泌,反而会使他不适应”。同理,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五感停息、意识泯灭”的常人来讲,他很习惯“五感潮涌、意识起落”的身心环境,反而对“五感失灵、意识泯灭”的身心环境感到非常不适应。因此,当终于走到“五感失灵、意识泯灭”那一刻时,他会感到特别的、莫名其妙的恐惧。这就是前人戏称的“初夜恐”。
    7、“见性”阶段
    “初静”经历多了,熟悉了,自然就不害怕了。于是,就逐渐进入了“见性”阶段。
     “见性”阶段的标志是“心(性)光显露”(即见元神)。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心光”,意指“发生于‘心地’的、五感混同的、没有大小的、没有方位的、不知道在那里的光”,而不是那种“眼前的、只有光感的、有方位的、有大小的、能知道在那里的光”。
    虽然,通过观“眼前之光”可以导人入静,从而最终的验证到“心地之光”,但究其实质,那种“眼前之光”依然只不过是一种“动触”罢了。    
    见性光时,虚室生白。在修道人的主观感觉上,就好象黑暗中醒来,突然发现天快亮了一样。明明是黑夜,但修道人却觉得屋里是亮的。因此,祖师们对见性光的描述还有一句话:黑地引针。的确,在黑暗的地方可以穿针。呵呵,这可不是比喻,而是实际的身心效验。
     另外,由于“心地之光”是“没有方位的、五感混同的”,因此,到达此境的修道者“能同时‘看’到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东西和动静(即声音)”到这时,修道者才能彻底的明白,为什么“音可以观”。
    到了“见性”阶段,修道从此就算是真正入门了。虽然以后还有功夫,但修道者已经可以自己修行,而不用事事请教师父了。

 

 

内丹心法之入静法
气功入门 >>

内丹心法之入静法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读者可以参考。
一、入静的征象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些共同的征象。
  神志方面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呼吸方面
  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
  体感方面
  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层意识方面
  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
二、入静的姿式
    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见图l、2、3、4)。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
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三、入静的方法

 呼吸人静法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意守人静法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穴位见图5)。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具体做法请读者参看第四章周天法和第九章观想法。
 
 体感人静法
  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这种感觉
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看第十二章禅定法。
    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口诀人静法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各门派的口决当于各门派中求之,这里介绍一种简便的口诀:"松一静一通一洞一"。练功时可以轻轻发声念,声音悠长缓急,高低相间。念"松"时,声波从会阴一直震荡到百会,念"静"寸,声波震荡从百会到会阴,念"通"时,声波震荡从会阴到百会,念"洞"时,声波震荡从百会到涌泉,再念"松"时,声波震荡从涌泉到百会,如此循环。熟练以后,可以不发声,默念口诀,也能帮助入静,疏通经络。
  念师默像人静法
  念师默像法就是清师傅法中的一种,是一种师承传功的秘法,无论是用于静功中入静,或者开发自身功能,以及利用师傅的功力帮助发功治病,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做法是,练功时,先放松入静,然后轻轻地默想师傅的形象。开始时可能比较模糊,随着功夫加深,慢慢地就会默想得比较清楚。入静的程度就越高,师傅的形象就会默想得越清楚。在入静过程中,不要让师傅的形象离开自己的啮海,如果其他人进入脑海就是杂念,--定要排除。如果对师傅形象记忆不清,可以看清楚师傅的照片后默想,这样入静的效果也不错。
    入静除了作为一种功夫需要不断修炼以外,同时也需要练功者超脱世俗的名利,从善重德,自求心地安宁。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蝇营苟丑、脑满畅肥、利欲熏心、心计满腹的人是很难入静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从善重德。才是练功者应修的大道。读者巨参照第二章清心法,细心体会,细心实行,自是功德无量。

 

 

引气纳丹田,呼达四稍
气功入门 >>

引气纳丹田,呼达四稍

  脐下三寸,主纳气,是人体之气的由来。 ­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见。
 
       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
 
        然而对于一般习拳尤其是初学者,气功入门,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
 
        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
 
        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
         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
       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
       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
       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
       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
 
       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
 
       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
 
        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
 
        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
即可进行第三步。
 
      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呼吸的重要性
气功入门 >>

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的重要性
节选自《性命双修:道家入门》
李谨伯讲述 陈阳整理   

  我们修炼,不管是佛门的、道门的、儒门的,都要掌握"止息法门";息特指修道人的呼吸往来,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息。我们的呼吸主要跟空气里的氧气打交道,一呼一吸到达肺里,横膈膜以上而已,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个在佛学里叫"风"。所以我们现在也要练呼吸,以便"由风入息",最后达到"息停脉住"真正入定。进入无为法的修炼,也就进了金丹大道的门了。
  现在,我们练的时候,不要平均呼吸。什么叫平均呼吸?吸三下,吐三下;一二三吸,一二三吐,不要这样练,这样练不出来。我们练的时候要练"差额呼吸",这种"差额呼吸法",在佛教里面就叫"安般法门"。我们现在练差额呼吸,就是呼长吸短,意念管呼不管吸;或者反过来,吸长呼短,意念管吸不管呼。这两种方法,我们现在就要学会,吸长呼短,古人修道叫做"升阳法";呼长吸短,古人修道叫做"降阴法",都很关键。
  具体修炼的时候,开始吸三下,慢慢地吸四下,再慢慢地吸五下,但是要自然,别憋气。我们现在还谈不上"练息",现在算是"练风",总之就是不要像平时那样平静呼吸,要差额呼吸,古代把练习呼吸的修道人叫"练气士",就是这个原因。差额呼吸很重要,如果我们呼三下,吸三下,基本没有什么治病的效果,就是练效果也不好。那么凡是阳性病,太阳病、少阳病,比如发烧、脸红,一号脉是阳性的病,就用呼长吸短的办法来修炼治病;凡是阴性病,比如少阴病、厥阴病,脸色苍白,身上怕冷,那我们就用吸长呼短的办法修炼治病。所以,我们要是有高血压病,就以呼为主;低血压,就以吸为主--修炼内丹更要注意呼吸。
  现在公园里也有些人练吸呼,叫"吸吸呼",我在地坛、天坛公园都看到有人在练。这个方法就是延长吸,然后要停。这样练,相当于做人体内部的"有氧运动",做着做着会体内生热,而癌细胞怕热,癌细胞在特定的温度是不能存活的;而且我们知道"卫气"可以运用意念引领,卫气卫气,能护卫我们的身体,那么我们延长吸来呼吸,再意守相应的病患部位,就能让身体的某个局部温度升高。原来我曾开过一家防癌治癌的医院,前后开了七年,我当时兼任医院院长,防癌治癌就用这种方法,呼吸法门运用得当,是有效果的,比如吸吸呼呼停,然后脚跟着动。
  我们修道,先这么练,练"风";最后你能够达到"止息"的程度,这就是训练"止息"的方法。一开始练功打坐,我是一分钟呼吸两次,后来就是八九分钟一息了。所以毛主席在长江里游泳,他不是漂着的吗?他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他抢一口气,憋着,然后人就浮在水面上了。原先在昆明湖,就是颐和园里边那个湖,燕京大学有几个外国教授,能躺在水面上看报、抽烟,就是憋气、抢一口气而已--从这个方法开始,渐渐地"止息"。我们练呼吸的目的,最后是"止息",也就是靠毛孔来呼吸,配合意念,可以达到"息停脉住",这时候才算是真正得定了。
  我们修道,必定要训练呼吸,所以先要憋气,憋气在修道里面叫"屏息"。屏息,就是你拿一根线往针眼里穿的时候,你屏住呼吸不喘气,这就叫"屏息";但是屏息只能算"入静",不能算"入定",只有息停脉住,达到毛孔呼吸,才能算真正入定。
  现在大家当一回"练气士",具体修炼一下吐纳,就是呼吸的方法,佛教叫它安般法门,也就是"安那般那";道家呢,就叫吐纳法。在我们初步修炼吐纳的时候,我们需要"正身",就是调整姿势。正身我们之前讲过,正身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达到不用正身了,不用调整姿势了。这样一来,你长期都堂堂正正的,姿势都是调整正确的,不讲正身了,这就到位了。说实话,正身真正到位了,你会觉得任何椅背都是多余的,也不喜欢腿抬高、跷二郎腿了,因为气脉通了。我们开始练,就非得讲正身,讲调整姿势,因为我们身不正,管道不通,气脉不通,所以调整姿势的目的是为了让气脉通。
  现在我们复习一下"七支坐",以及里边的二十六个要点。从做人的道理来讲,正身既是,也是做人,会养生就一定会处世。为什么?人在意诚身正的情况下,他虽然达不到"入定",但至少是"入静"了;宁静以致远,在这种心情非常平静的情况下,人是非常理智的,待人接物,决策决定,协调用人,都是在脑子清醒的情况下做出的。所以,我们入世修道有一条做人的原则,就是凡是在激动的情况下,你不要作任何决定--比如,要跟人家签协议,要投资或者不投资,去不去这个地方,一定要心平静了再定。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我们说会养生必会做人,必会处世;会处世的人必会养生,就是这个意思。
   释迦佛讲法讲了四十九年,到最后,他跟他的弟子说:我老实告诉你们,我这一辈子给你们说法,其实我什么都没有说。(见《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话,当时有的弟子明白了,有的弟子不明白。他的弟子阿难,后来就问了:"你老人家讲了四十九年了,还说什么也没讲,那你走了以后怎么办呢?我们向谁去求教?"释迦佛说了一句:"以觉者为师。"就是以觉悟的人为老师。后来,我们把这个"以觉者为师"就改成了"以戒为师"了,这个很麻烦。戒怎么能为师呢?那只是规范制度,它怎么做导师?岂不荒谬。你不吃肉了不说谎了,那不过是准备学费去找真正的导师学习,佛教密宗叫"修资粮",资粮够了,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觉者"为师。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持了几条戒就很了不起,一脸佛相,满嘴佛话,看谁都不顺眼,逮谁就说谁,自命清高,神经兮兮,这哪里是修佛啊,明明是胡来嘛!真正修佛,就要"去妄念空",不要妄想,念头要空掉,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的胡思乱想靠边站,让自己的心猿孙悟空靠边,我们自然就修佛了,就这么简单。
   呼吸在修行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呼吸和我们的思维息息相关--尤其是吸气,必然要影响中枢神经;其他五根(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都要靠大脑的思维才能分辨思量,都需要通过意根(也就是大脑)来作用,所以,意根靠边站了,其他五根也就靠边站了,就能去妄念空,其性存焉。要想去妄念,口鼻就不能呼吸,口鼻里牙、舌、鼻窦等都是大神经,一呼吸必然刺激大脑思维,妄念纷飞,所以要止息。止息的最高的状态就是灭息,罗汉能达到灭尽定、灭受想定,这个才是修佛的正果。修道的人讲究拿根鸡毛粘在鼻子上,鸡毛不动这才能叫"入定",鼻子一喘气就入不了定,因为中枢神经活动了,后天的妄念又开始纷飞了。
  这个止息,说句实话,也不过是修小道。真正的大道是什么呢?就是金丹大道,得修炼内丹。明天给大家具体讲修炼内丹的方法,其实修炼内丹和修佛太一致了。张伯端张紫阳真人是道家全真教龙门派的南五祖,他就说过:佛家的修炼方法和道家的修炼方法太一致了,越高级越一致,只不过,在初练的时候,道家讲得更细致具体,而佛家就讲得笼统一些。比如,道家逐级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对这四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讲得特别具体;而佛家就讲得很笼统,就讲暖、顶、忍、世,太笼统了。但是,到后面的高级阶段,佛家讲得更具体,而道家则讲得笼统。并不是它们不同,而是用的话语体系、修炼的方法略有区别而已。《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像佛道两家,初级阶段都是以行善为主,都是在"修资粮"。就中国的广大群众来说,真正修佛修道的,实际上是非常一致的,不谋而合的;很多不同,有的确实是印度和中国的话语体系或者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但另外有很多不同,不客气地说,是人为的,是后人人为加上去的,所谓"门户之见,宗派之争",这个跟真理就没什么关系了。
  所以我们不要去争论,修大道的人不跟人争,那些"我修炼的是佛家的,你修炼的是道家的,我就比你高"的说法,都是违背法教的。所谓"法法平等",不要去争,认真修行,不要去争是非短长,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这个也是修道当中涉及的做人道理。

 

 

初学气功常见问题答疑
气功入门 >>

初学气功常见问题答疑

1、什么是气功?
  答:气功一词,古代一些典籍中有已经出现过,但未被广泛采纳。建国以后,刘贵珍、蒋维桥等一些气功界的老前辈,向社会推出了一些强身健体的一些功法,被大众所认识接受。刘贵珍先生把中国的传统内养方法、内功、吐呐、导引、打坐、静功,还有各种各样的自发动功功法,统一起来,起一个名称,就称为气功,气功一词就是这样普及开来的。
  “气功”一词同时也给大家造成了很多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甚至把气理解为空气之气。其实,气功的涵盖面较广,包括吐呐、导引、打坐、静功、动功及一些养生术等。但不管哪种功法,都离不开气功的三调,即:调身(形体姿势与锻炼)、调息(呼吸训练)、调心(心意锻炼)。而调心则是这三调的核心内容。“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这一句功夫界的谚语,比较准确的概括气功。它道出了气功的实质,就是心意锻炼的功夫。林中鹏先生在《中华气功学基础教程》中,对气功提出了比较科学的定义:通过意识的运用,使身心健康优化的锻炼方法。
2、气功的“气”指的是什么?
(练功中出现的放屁现象是真气走失现象吗?)
  这里首先要弄清的是气的概念。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与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流动着的微粒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是宇宙万物与人体运动的原动力。从人体的角度来说,气是促动人体血液循环等等各类生命现象的能量基础。气给人体造成的感觉主要有:热、胀、麻、凉、跳、刺、沉、窜等等,并不是单一的气流感。从此,我们也就知道了,这个气不是空气之类的气体,象练功中出现的放屁或口中呕气等这些现象,自然也不是走漏真气了。这些现象,只是在练功的过程中,因为体内元气滋长活跃后,会自行运行于经络与脏腑,对人体潜在的一些病变进行自我调理与修复,这个过程中,人体会出现一些发病现象,如酸痛、呕吐、排气等,都是气冲病灶的反应。等这些现象消失以后,相应病灶部位也自然康复。而呕气、放屁等现象,正是气功对肠胃进行调理过程中排泄废气的反应。
3、我想练气功,该从什么地方开始?
(我适合练什么样的功法,请老师推荐。)

  现在出山的气功功法,总的来说有几千种,佛道医儒武,各家都有。这么多的功法,往往让初学者无所适从。其实,至于每个人适合练习什么样的功法,要依据各人的情况来定。比如一些自身有一些疾病的朋友,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疾病选择相应的治疗康复功法。比如六字诀,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气功功法,很普通,但对五脏疾病的治疗康复很有效果,有五脏病变的就可以选择六字诀。有些只希望气功健身的朋友,就可以站站养生桩,练练内养静坐的功法,或是练练大小周天功。还有想悟道修真的朋友,就可以选择佛家的禅定、道家内丹术之类的功法,这是第一,看各人的要求。第二,就是要看各人的情况选择好功法。比如有高血压的朋友,就不要选择守上丹田的功法。没有某些功能慧根的,如没有天眼慧根,就不要死抱着天眼功功法去“持之以恒”,那样也会得不偿失。所以,功法的选择,要根据各人的综合情况。在这里,建议大家的是,在练功之前,先看一下论坛的一些气功知识,等对气功有一些了解了以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功法,开始入手练功。在一边练功的同时,一边学习,了解更多的气功知识,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4、我对气功不太了解,练了会走火入魔吗?
  这里,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很多朋友把一些普通的气功偏差,都归结于走火入魔。这是不正确的。气功里说的“走火入魔”的本意是:“走火”是说练功练功高级阶段的时候,由于火候控制不好,引起丹田三昧真火,严重的会出现焚禅现象。“入魔”是在上乘修炼中,修炼者阳神(法身)出体后,另一类的邪魔趁虚进入体内,从而出现的颠狂失心之类的现象。(这里要说明。关于阳神与法身,只是为了阐述入魔的观点而引用,至于其中真假,本人不表示观点与立场)所以,一般人要出现走火入魔是不可能的。
  而很多功友,把练功出现的偏差,比如用意过重引起的上火、出鼻血、头胀头痛等,调身调息不当导致的气短胸闷等现象归结为走火入魔,其实,气功界的行话来说,这叫出偏。就是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的东西,而引起的偏差。这些偏差都是可以纠治的。而且也只会出现在一些没有把握好练功要领,练功机械化,刻意执着的人身上,练功者入门,应该放宽心胸,只要把握好要领练功。自然与偏差无缘,不要把这些当成心理负担。
5、我想拜师(练气功一定要有师父指导吗?)
  这里讲述的也就是气功界的师承的问题。
  当然,练功中有明师指导,就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弯路。但并不是没有明师就无法练功了。其实现在的气功与修真资料也是汗牛充栋。都是许多练功有经验的先辈们的经验总结。对于一些有自学能力的人来说,在这些资料典籍中,也是同样可以开始自己的气功之路的。当然,能者为师。在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在网上与有经验的气功师交流气功理法,“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大家交流,学习他人的经验,解疑开惑。自然也能不断提高。所以说,现在练功求师解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练功能有明白的老师指点最好,没有老师指点,也可以依据资料典籍,自学明悟。当然,这是指一般的功法而言。在一些专业的气功修炼中,有些就离不开老师了。比如在丹道周天功中,在许多关键的时候,都需要有人护功。这就需要有明白的老师在旁指导保护才行。
  第二就是说说气功界的师承问题。其实,我们可以把气功修炼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普通的气功锻炼,一个是专业的修真。两者的层次是不同的。普通的气功锻炼中,找到明白理法,有练功经验的指导老师就行了,这里可以称他们为老师,不一定要拜为师父。师父与老师是不同的,有一个师缘的关系。在专业的修真中,应该要有自己的师承,特别是在上乘修炼中,师父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尤其是一些高级功法,需要心传的。一个为人师者,能否做到心传,徒弟能否在他的眼神中心领神会,就是师父与徒弟之间的能力与缘份的问题了。所以,一个人能否胜任为他人的师父,是有较高的标准的,不是简单的称为师父就行了。做为学功者,也不要见人就拜为师父,在你不达上乘之时,寻找的练功指导者,就称为老师。不要称师父。
还有呢,就是对师的选择的问题。气功界师徒的选择是双向的。师父往往要选择有慧根的、有悟性的徒弟。徒弟也往往要选择深明理法、德高功高的师父。这是双向的。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师父,也是您的权力,不要轻易使用这个权利。
  另外呢,就是向师学习中的道德问题了。不管这个人是师父还是老师。都应该遵循我们相应的道德水准。气功界的师父,应写为父亲的”父“。而不是“傅”,前者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气功人所应具有的道德标准。所以不管是指导老师也好,授业师父也好,都要敬重爱戴。而“师傅”一词指的是一般的技术指导者。在生产社会中,这个“傅”也常学成“付”,也常常指代一些技术付出的劳动者。比如说,司机师付等。这种师付有含有要求他人为你付出的内容了。这都不是气功人所应有的道德标准
6、习练气功为什么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我们中医上有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说,通是表示经络畅通之意,痛是表示病痛。也就是说经络畅通,就不会有病痛。哪里有病痛,就表示哪里经络不通。
  身体的健康与否,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气血。我们都知道,我们血管里流动的血液担负者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任务。人体吸收的各种营养都是经过血液的运输,传送到相应的部位。而人体各部位产生的垃圾与毒素,同样是经过血液传输到我们人体的排泄系统而排出体外,血液的运输能力,正是我们人体正常吸收营养与正常排泄垃圾的重要保证。是我们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保证。
  然而我们知道,任何的运动都离不开能量的支持。血液的运输效能的发挥同样离不开能量供应的保证。这个能量是什么呢?
  前面的问题中,我们提到了,我们气功中所说的气并不是一种气体,而是促动万物运动的动力之源。简言之,气所表现出的主要是能量效应。中医上说,气随血行,血随气走,气为血之帅。说明了,气是促动血液循环的能量之源。这个能量供应充足,血液运行就正常,人体就能正常的吸收各种营养,维持机体的机能,并将产生的垃圾与毒素正常的排泄,不在体内阻滞,阻碍人体系统的正常运转。这个气不足,血液的运行就要受到影响,人体就不能正常吸收营养,相关部位得不到营养的供应,就会表现出枯黄萎缩的现象,人体的垃圾得不到正常的排泄,就会在体内淤积,形成各类的疾病之因。
  所以,要保证人体的正常代谢,就是要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要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就要保证气能的充足。无疑,习练气功,培育体内元气,使人体气血保持在常旺的状态。就能使人体各种的疾病自然痊愈,人体始终吸收充份的营养,使人体各机能保持旺盛不衰的状态,自然能使能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7、练功一定要知道人的经络与穴位吗?

    能准确的认识人体的经络与穴位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在练功过程中,你就能对自身真气的运行情况心中有数。当然,这要看功法来决定。比如,道家功、医家功,讲的是经络,而佛家功讲的是脉轮,你对三脉七轮能够有深入的了解,当然对练功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一下子了解完这些,再入手练功,似乎没有绝对的必要。对于初学的朋友,你只要根据你自己功法的要求,掌握好功法中提到的经络、穴位或脉、轮。找准他们位置,就行了。不一定要了解全部的经络或脉轮。
8、气功与修炼是一回事吗?

  前面已经谈到了气功。应该说气功是古今养生技术方法的合称。它的目标就是在于使人的身心优化。而对于古今许多人来说,尤其是各家各派的。他们的追求已经不局限于养生全体而已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气功与修炼的方式,来了解人体自身与宇宙大自然的奥秘,探求人与自然大道的本源,求得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求得一种生命层次的升华,求得生命与世界观的最高层次的境界。这些都是以修炼技术做为基础的。
  所以,气功与修炼应该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气功是修炼的初级阶段。对于部分人来说,经过气功训练,对气功与修炼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必然要升华,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就自然走上了它的高级形式--修炼。
9、什么是出世修炼(法),什么是入世修炼(法)?
现在许多人对出世与入世有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出世修的是比入世的高。认为出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炼,而入世只能是练强身健体的气功。认为出世法才是了脱生死的大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不是这样呢?这实际上是对出世与入世的误解。出世与入世,只是修炼者对修炼大环境的选择,是修炼的方式。并不是区分功法层次的标准。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出世修炼与入世修炼。
出世修炼指的是象和尚道士们一般,抛开尘世间的纷杂烦恼,割断正常社会的人际关系,而行修炼之事。出世修炼者认为,这样修行,没有人世间的烦恼与牵挂,没有物欲的干扰,利于静心养性,修出成果。而入世修炼呢,就是指修炼者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中进行修炼。
问题是:出世修炼可以理解,没有世欲俗与物欲的干扰,修炼容易成功,而在世间修行,这么多的干扰,能够静心的修行,能够有成果吗?个人认为,修炼成功与否的根本,不在出世与入世,而在个人的觉悟心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出世之人,有两种,一种是起觉悟性,要求真求本的,选择一个清净的修炼外部环境(出世),在这个环境下,努力研习,实证实修,孜孜以求,一丝不苟。这样的人,往往都能成功。还有一种,是厌倦或是害怕了世俗的生活,抛家舍业,逃到寺观中“躲清净”。这样的人,并不是想修行,而是想过得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对经典不认真研读,对大道若存若亡。虽然出世,但并不会成功,虽然可以怡情养性,但终摆脱不了凡夫俗语子的地位。
而对于入世修炼来说,虽然修炼者处在一个并不清静的环境中,但其一心向道,对外物的利诱无动于心,事来心现,事去心就空。外物对他来说,不是追求的目标,不是永恒的东西,他一心向道,一心求真。这样,只要方法得当,都有可能成功。
10、下丹田的位置在哪里?
  这是个困扰很多初学者的问题。国为,从古至今的各类修炼典籍与各家功法中,对下丹田的位置说法不一。有说在脐下四横指的,有说是气海穴的,有说是关元穴的,也有说脐下一寸三分的等等。到底哪一个对呢?
  其实,我们下丹田的位置应该是因人因功法而异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个体上的差异,与及所修功法及修炼目的上的差异,下丹田的位置都会有区别。做为初学者如何正确的找准自己的下丹田位置呢?大家完全可以在开始入手练功时,不必过于计较下丹田的具体位置,可以先将小腹这块区域做为下丹田,在练功中,从这块区域中认真体会,找出平时练功时感觉最为明显的那个点,就定为你的下丹田的位置。
11、如何收功?
  这是许多初学者都在询问的问题。
  “练功不收功,到老一场空!”这句功谚已经为大多数的气功爱好者所知。但多数练功者并不清楚收功是怎么一回事,该如何收功?甚至许多练功者将收功当成了停止练功。在许多功法中,收功部分往往配用了许多的辅助收功动作,所以也有许多练功者将收功当成了做辅助收功动作。因为不明白收功的意义在哪,不明白如何收功。许多练功者练了很长时间的功,都不见好的成效,甚至出现一些小的偏差。那么收功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象农民种粮食一样,在收成之时,要将粮食收回粮仓。不至于误了时机,令成果荒废在田中。练功也一样,就是将你一次练功的成果收归相应的位置,以达到“保存”练功效果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功法,收功的方式与意义也不同。
  就象农民收成要讲时机一样,我们练功收功,也一样要讲时机。什么时机呢?把握一个原则:“见好就收!”怎么理解呢?就是在您在练功态中,境界与感觉处在最佳状态时,将这个最佳效果回收。因为各层收功方式及意义不同。这里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论述引气归元收功之法。
  一般在养生炼气阶段,收功就是指将练功中所产生的真元之气,收归丹田气穴封存。就是我们常说的引气归元。具体怎么做呢?在您练功中,感觉全身真气充盈暖融,如沐春风,如痴如醉之时,就是收功的最佳时间。这时,加个意念,我要收功了。然后,加意念,意想全身的真元之气循经络自然流向下丹田(气穴),在下丹田凝聚成团后封存于下丹田。初学练功者,往往感觉不到这样的状态,那是因为真气不足之故,同样要加意收功。不用担心感觉不明显有没有效果的问题。有练有收必有所得。只要有这个意念,意想全身真气流回下丹田就行。而对于有一定练功成效的练功者,因为收功时,能感觉到真气下行的状态。最好注意着真气回流下丹田的感觉,不要仅单纯的一想。收功以后,可以加一些辅助的收功动作,如干浴面,全身排打之类的,这有助于活动周身气血,使人体气血始终处于旺盛状态。
  关于收功的问题,其实内容也比较多,这里只对初学者给予一定的解释,也是个人观点,供初学者借鉴参考。
  作个补充说明:
  此帖发出以后,收到一些朋友的询问,主要意思是:我练功正处在最好的状态,就要收功了。不是说练功时间越久越好吗?就这样收功,不练功了,是不是太可惜了。
  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朋友把收功当成了停止练功。其实,收功与停功不是一回事。停功一定要收功,但收功不一定停功。也就是说,我们练功练出最佳状态,即将由盛返衰时,我们抓住时机将这个最好的状态收归丹田。这是收功。能收到最佳的功效。而收功以后,可以继续练功,继续训练出下一个最佳状态,再收功,再练功,而不是停功。一定要注意。收功不等于停功。
12、什么是无为?气功与修炼的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什么?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提出来的思想。《道德经》在多处提到了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大道无为无不为,所以对政治提倡无为之治,提倡圣人行事,当以无为而为之。故而很多人对老子的无为思想简单的理解为,什么都不做或不行事,就叫无为。如老子推崇的上古无为之治,就认为君王什么都不要管,让国家顺其自然的发展,让百姓在无治的情况下,自行修养生息。是这样吗?
  老子说的大道无为,是说大道不以机巧聪明用事,而是顺其自然本性生育、造化万物。圣人无为,是说圣人明大道之理,不以自身聪明机巧用事,而是顺应大道的自然规律行事。讲的无为之治,是说圣人治世,要通彻大道的规律,按大道的规律行使治世之道,这样就合于自然规律,就能得自然之造化,自然无所不为,所以合于自然,就能无所不为,天下无不治矣。
  由上可知,无为之法,并非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就行。而是行始无为之法之人,首先要明道得道,懂得大道的根本规律,按规律办事。一切行事,皆合于物性使然而不违背物性之理。这样才能顺势而为。也是说,无为之法,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合行物性自然办事。
  用于气功与修炼呢?是不是只管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叫顺应自然了,迟早能得大道?可是历代修炼大家为什么都提醒我们:“不要枯坐旁门”呢?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有为法是后天的,无为法是先天的。对不对呢?不全对,但有一定道理。从上面的观点,我们知道,无为是要尊重物性,要尊重自然法则,要找到我们自身合于大道的东西,使之合道用事,顺应其性而用事。这是什么呢?元神、元精、元气。元神为主。不启发元神的功用,任何法门,都是后天有为之法。就算你说坐着什么都不管,也不叫无为之法,结果只是枯坐旁门,什么也得不到。想靠这个,说成无为之法,是自然成道之法,那更是误己欺人之谈了。
  要真正体会无为之道,她的入手方法,就是有为之法,两者互为阴阳,要从有为过度到无为,要从后天修炼逐步进入先天修炼。故初学者不要把古人的教育简单化理解。这里不多做解释,需要大家慢慢的修证体悟,不要以为自己一个观点就是得到无为之境了。离道太远了。慎之
13、通小周天是否祛百病

  中医上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哪里经络不通,哪里才会有病。经络畅通了,疾病自然也会消除。
  人身的经脉也分为阴阳两类,小周天通的是任督二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通畅并且元气充足,可以平衡体内阴阳,并且与任督二脉相关的一些疾病会好转或痊愈。比如督脉两侧有许多内脏相关的俞(念“输”)穴,督脉元充充足,自然会流注俞穴,滋养调理相应的脏腑机能。理论上如此。不是所有疾病会痊愈。能不能治愈,也要因人的病情,因各人的身体情况,因各人练功是否得法等等有关,就象中西药物一样,也不能对百分之百的人都有百分之百的效果,故气功可治百病,但不包治百病。而且只应该做为辅助康复手段。
14、意通周天是否为真通?

  题引:目前在网络上对于通周天问题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许多朋友都说,用意引气通的周天是假通(或说是意通),而不是真通(气通),也就是说以意引气通的周天并不是真正的通周天。这个说法正确与否,这已经成为许多功友所关心的问题了,因此,我在本论坛特发此帖,对这一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希望能解答有此类问题的朋友的疑虑。
  周天功,也称为内丹术或丹鼎术等等。是道家修炼的最全面最核心的功法。我们现在所说的通周天,也就是源于传统的内丹术中的大小周天部分,是内丹术中炼精化气的部分。道家内丹术修炼的核心内容就是精、气、神三宝,道家认为精、气、神是分为先后天的,内丹术所炼的正是先天的精、气、神,即元精、元气与元神。因为内丹术修炼的是先天精气神,所以在修炼上是有严格的程序、严格的要求与火候的。它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内景效验,而且也包括了许多要求,比如要节欲禁欲等,注重道德修养,淡泊世俗名利等。而每一步都有严格的火候,这个火候又是极难言明,也是很难掌握的。故古人有“圣人传功不传火”之说。而且内丹术修炼的目标也不在于养生健体,延年益寿,而是追求一种生命与思想的超越与解放。所以,有志于此的修炼者,都常常脱离尘俗去静修。这在今人来说,能够有条件进行传统丹道修炼的并不多,毕竟大家都还是世俗中人,都还需要我们正常人的生活。而且,现在多数人练气功的目标也不是什么身心解放,只是为了治病健身、延年益寿而已。
  因此,现在一些气功师根据普通大众健身延年的需要,根据传统的周天功的理法,根据现代人的实际健身需要,改编出了现代的一些适合在普通大众中普及的健身型的周天功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念周天与经络周天。根据道家与中医学的理论,人要保证身体的健康,只要保证全身经络畅通,气血通畅常盈,邪气就不能侵入,身体就能维持在健康状态。根据现在的意念周天与经络周天,只要坚持不懈的锻炼,就能使人身体处在气血常盈的健康状态,而不需要非按传统的丹道周天去炼先天的内药,也不需要有太高的对世俗伦理的要求,也不需要非常严格的辨明火候。所以,如果只对于只想健身延年的普通大众来说,意念周天与经络周天是非常有益的气功功法。而在意念周天与经络周天中,虽然引的不是先天内药去通的任督,但也仍然能保证全身经络(包括任督二脉)的畅通。所以通过这两类普及型周天功的习练的朋友通的任督同样是真通,而不是假通。同样是气通(因为意到气到,没有气通的作用,以意引气,周天环路就不会有相应的气感),而不是简单的想通。如果大家在普通型周天功的基础上,想向传统的丹道周天过渡,有这个普及周天功的基础,走丹道周天就显得更为容易,更有基础了。
  另外要说明的是,意念周天(意通)与经络周天(气通)也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概念。应该说,意念周天是经络周天的基础。即在人体内气并不太充足时,需要以意引气,冲开周天环路。经过不断的聚气养元以及意念周天的不断训练,体内真气充沛旺盛时,真气自然不需用意引导,自行沿经络运行,就是向经络周天转变了。
  终上所述,网络上所说的真通与假通的说法是不太合理的,应该说各种通只是层次上的不同。就相当于说你只需要中学的物理学基础,就不一定非要强迫自己去深究大学物理一样。并不是说只有大学的才是真物理,中学的是假物理。所以说,只根据我们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功法,不同层次的通法。而不是真与假的问题。
15、什么是“活子时”
  要了解“活子时”,首先知道一下子时与子时练功。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就如同我们将一天分为24小一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的十二时辰分别为: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13点)、未时(13点至15点)、申时(15点至17点)、酉(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法于阴阳,一天中的时辰也分为阴时与阳时。其中,子、丑、寅、卯、辰、巳为六阳时,午、未、申、酉、戌、亥为六阴时。而阴阳之间又是对立统一体。阴阳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亥时为阴极之时,子时为阳生之时,这个时候,天地之气机也处在阴极而阳生的状态。
  而我们人也是一个小宇宙体,与天地的气机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在天地阴气至了极至而元阳初生之时,人体内的元阳之气也开始萌动,先天之精在这个时候自然萌生。这时,借天地阴阳交变之机炼化精气,就有夺天地造化之意。这时是进行炼精化气的最佳时机,所以古人提倡练子时功。
  子时元阳(先天精、真精)萌动是的反映的,主要表现为:
  男性会出现阳举、阳亢的现象,甚至久坚不下,会阴部位会有轻微的震动,而女性会出现子宫震动或收缩、会阴轻微震动,阴户抽动,乳房膨胀的现象。此外,还有男女共同的现象:如下丹田的暖融如春之感、内气在下丹田内旋动,身体绵绵软软,如温水浴后的感觉等等。这些就是先天精生的现象。在这个状态下要及时把握火候行炼精化气之功,将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
  当然,这些现象从人的观察来看,并不是每人都在子时出现,随着年龄与体质的不同,出现这些现象的时间也不同,因人而异。
  而且,对于多数练功者来说,一天中也可能在任何时间出现象子时精生的现象,这时同样须按子时的方式进行炼精化气,这就是古人称的“活子时”,也就是任何时间身中出现的类似子时才出现的精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