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遇到美女的感觉
佛教气功 >> 觉悟生慧 >>

和尚遇到美女的感觉

和尚遇到美女的感觉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总裁,各位负责人,今天讲演的题目是《佛教的情感观》。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众生,人是有情感的。人从那里来?佛教讲就是爱。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是一个链条,彼此套在一起。佛祖也主张,在家的弟子过正常的生活,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规矩。佛祖的教导是非常自由的:你愿意出家你就出家,不愿意出家就不出家,但是各有规章制度。

佛教还有个词是慈悲,佛教的爱和慈悲有上什么不同呢?爱是自私的,爱是痛苦的,它是一个人暂时占有欲的满足。就像一个人爱唱歌,爱跳舞,但是他不能蹦蹦跳跳二十四个小时。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暂时的感官刺激的满足。就像人身上痒,他用指甲挠一挠,感觉很舒服、很快乐。如果一个人不痒,那么他就不会挠。

佛者,大慈悲心也,佛陀怎么样教导众生在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人生?佛陀告诉我们,用慈悲去运作爱,用理智去净化爱,用礼法来规矩爱,用般若来化导爱。慈悲是无条件的,是不分对象的,是没有界限的,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爱,相反,它是有范围的,有适当的空间和距离的。你是我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我就去爱他。出家人把爱升华到慈悲,不仅关心自己的父母,还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关心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有苦难,只要他有痛苦,只要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就会按照菩萨道勇往直前,不求回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

佛教的慈善事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般若蜜贯穿始终。当一个人有烦恼的时候,爱也是一种烦恼,慈悲是一种智慧。当你感觉到爱带来痛苦的时候,就把心量放宽,想一下慈善事业。你对儿女做的再多,他认为是应该的。他吃饭都很困难,喝水都很困难,连基本的医药都没有,你出一千,出三千,给他打一口水。当他喝到水的时候,那种快乐,你的快乐会超过他。相信我们都有善心、都有善行,都有同样的感受,希望在爱护自己家人的同时,也关心社会上需要帮助、需要爱护的人。

出家人怎么对待情感?出家人也是有情感的,吃五谷杂粮。出家人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这层皮迷惑了。剥落这层皮,每个人都都是我们不愿见到的。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的时候,流出一点血,在身上或地板上,你不会感觉它干净。你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口腔里每天都流出很多不干净的东西。把这层皮揭开之后,你就不会自恋,就会对一切众生起一种慈悲心。

真正能看淡物质生活的人是少数,也就是说真正能出家的人是少数;多数人喜欢物质的生活,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但是,佛陀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也就是说,当你爱它的时候,你就会怕它失去,产生了恐怖。你会保护它、爱护他,比如你买了一辆汽车,你就会怕他压坏了、怕他被偷了。多一件东西,就多一份担心,就多一份烦恼。所以说就比如人的八万四千根头发,一根是一个烦恼。多一样物质,就会多一样烦恼;多一份物,就多一份挂碍。出家人把它剃了,剃掉所有的烦恼,没有挂碍,什么烦恼也没有。(众人笑)

佛法有比丘道、有菩萨道,中国是大乘菩萨道,不仅关注自己的解脱,而且在闹市红尘中自己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值得赞叹的!(众人鼓掌)

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后,唐太宗两次劝他还俗、一起治理江山,分半个江山给他,玄奘大师说:我从小是在水里长大的,你现在让我到陆地上生活,我不能适应。你的心计、领导才能我没有学会;我从小就出家,我的使命就是学习佛法、弘扬佛法。唐太宗就不强迫他了。第三次他就让宰相房玄龄大力支持,让他在西安翻译佛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世俗人眼中,有很多人对佛教不了解,认为佛教是迷信,认为出家人可有可无。认为是不是(出家人)没有什么能力才跑到佛门去了?其实大错特错,在唐朝的时候,出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制度。玄奘大师当时是十三岁,年龄不够,在考场外转来转去,非常郁闷。考官问他:小青年,你在外边转什么?他说我想出家。考官问你多大了?他说我十三。你这么小出家干什么呢?他说弘扬佛法,最终的目标是成佛,现前的目标是弘扬佛法。所以说,出家人有远大的志向,非帝王将相所能为。所以顺治皇帝赞叹:“黄金白璧未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黄金白璧多、金银财宝多值钱,当然,对大家来说小case,但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当然,出家人看起来悠哉游哉,其实也很辛苦,为了众生也要刻苦,日夜操劳。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出家人的那种奉献精神:“不为自己谋安乐,但愿众生脱离苦!”


自古,帝王将相、社会贤达、士大夫为什么与出家人交流呢?出家人不会与他争名夺利,不会笑话他、看不起他,不问他今天是平民、明天是官员,永远平等看待,永远是朋友。希望今天在座的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次佛法的大门为大家敞开了,希望清华大学国学班的总裁们、总经理们来到佛教圣地,沐浴佛的智慧、沐浴佛的阳光,相信这次长安之行、“长安悟佛禅”给你们带来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关于佛教与情感,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佛陀的格言》。薄薄的一本,网上就能搜到。另一个是《建设佛化家庭》,关于佛陀怎么教导在家弟子:先生怎样爱太太,妻子怎么爱丈夫,父母怎样爱孩子,母亲怎样爱女儿,怎么和邻居相处,怎么孝敬父母。佛陀是大慈悲的、佛陀是大智慧的,我们能接受佛陀的教育是幸福的。 

再次祝愿大家进步吉祥,阿弥陀佛!

 

 

高僧的眼泪
佛教气功 >> 觉悟生慧 >>

高僧的眼泪

有一位中年以后出家的高僧,居住在离家很远的寺院里,由于他有很高的修持,许多弟子都慕名来跟他修行。平常,他教化弟子们应该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精进开启智慧,破除自我的执著。唯有断除人间的情欲,才能追求无的解脱。

有一天,从高僧遥远的家乡传来一个消息,高僧未出家前的独子因疾病而死亡了。他的弟子接到这个消息时聚在一起讨论,他们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是要不要告诉师父这个不幸的消息?二是师父听到独子死亡的消息会有什么反应?

他们后来得到共同的结论,就是师父虽已断除世缘,孩子终究是他的,应该让他知道这个不幸。并且他们也确定了以师父那样高的修行,对自己儿子的死一定会淡然处之。

最后,他们一起去告诉师父不幸的变故,高僧听到自己儿子死的消息,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怆的眼泪,弟子们看到师父的反应都感受到大惑不解,因为没想到师父经过长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断除人间的俗情。

其中一位弟子就大着胆子问师父:"师父,您平常不是教导我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的觉悟吗?您断除世缘已久,为什么还会为儿子的死悲伤流泪?这不是违反了您平日的教化吗?"

高僧从泪眼中抬起头来说:"我教你们断除世缘,追求自我觉悟的成就,并不是教你们只为了自己,而是要你们因自己的成就使众生得到利益。每一个众生在没有觉悟之前就丧失了人身,都是让人悲悯伤心的,我的孩子是众生之一,众生都是我的孩子,我为自己的儿子流泪,也是为这世界尚未开悟就死亡的众生悲伤呀!"

弟子听了师父的话,都感到伤痛不已,精进了修行的勇气,并且开启了菩萨的心量。

这实在是动人的故事,说明了修行的动机与目标,如果一个人值得崇敬呢?只有一个人确立了修行是为使得众生得益,不是为了小我,修行才成为动人的、庄严的、无可比拟的志业。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大乘佛法以慈悲心为地,才使万法皆空原找到落脚的地方。也可以说是"说空不空",无我是空,慈悲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当一个人不解空义的时候,人不能如实知道一切众生和已身无二无别,则慈悲是有漏的,不是真慈悲。这是为什么高僧弟子先进入空性,才谈众生无别的慈悲。

进入空性才有真慈悲,在《严华经》对象里说,:"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恨顽毒、x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这是多么伟大的境界,想一想,如果菩萨没有进入"一切法平等性",如何能承担众生的恼乱、爱惜众生如子呢?

佛陀在《涅经》里说,"我爱一切众生,皆如罗罗。"(罗罗是佛陀的独生子,后随佛出家)也无非是说明众生如子。菩萨与小乘最在的区别,就是慈悲,例如佛教说三毒贪嗔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修小乘者断贪嗔痴,修大乘菩萨则不断,反而以它来度众生。为什么呢?月溪法师说:贪者,贪度众生,使成佛道。嗔者,呵骂小乘,赞叹大乘。痴者,视众生为子。"菩萨不断贪嗔痴,非是菩萨有所执迷,而是慈悲众生,所以不断。

什么是慈悲呢?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同情或怜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把众生从苦中救出来,给予真实的快乐才是慈悲。

佛法里把慈悲分成三种:一是"众生缘慈悲",就是以一慈悲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姐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二是 "法缘慈悲",就是自己破了人我执著,但怜众惩治知是法空,一心想拔苦得乐,随众生意而拔苦与乐。三是"无缘慈悲",就是诸佛之心,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谬误
佛教气功 >> 觉悟生慧 >>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谬误

女人们爱用化妆品来美容自己,仁人志士们喜欢用座右铭来鼓舞自己。

许多化妆品里含有铅等有害成份,但女人们仍然趋之若鹜;许多座右铭也有巨大的危害,但仁人志士们仍然坚信不疑。

女人们觉得某种化妆品有效的话,就会向别的女人夸耀和推荐;仁人志士们喜欢某种格言或者理论的话,不当政的就要启蒙民众,希望民众都喜欢这套理论;当政的就要教化甚至强迫民众,以使全社会接受这种理论。

女人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肤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化妆品;仁人志士们则不一样,他们喜欢某种格言或者理论的话,就要向全社会推广,于是,本来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却成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本来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却成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疯狂。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就是这样,它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同时,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们折腾民众的借口。

我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的天和道家的天是不一样的,虽然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意思是:"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儒家的天是刚健有力的,统治者应该仿效天道,施行仁政;君子应该仿效天道,自强不息;而道家的理念跟这完全不同,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化。",人类仿效天道的结果是:"官无为而民自化",如果一个君子是统治者中的一员,他应该仿效天道,无为而治,放任万民自为自治自化自富;如果一个君子是万民中的一员,他就可以"各因其性,率性而为"地自化,而且因为这个自化是各因其性的,所以可以是自强不息,也可以是消极无为,只要是一个成年公民,他就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所有责任,别人无权也不应该对此说三道四。

显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是单线的,不分层的,而且它的天道刚健有力的假设也与孔子说的常识是不相符合的,这样的理论被统治者使用,就会使得官权越来越大,民权越来越小,并成为统治者折腾民众的很好借口,于是所谓的仁政经常成为了暴政,所谓的自强不息经常成为了折腾不止。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分层的,天河万物处在一个系统不同的层次上,统治者和万民也处在一个系统不同的层次上,更符合人类社会复杂的情况,所以能造就中国国古代的汉唐盛世。并终将成为未来中国的最佳选择。

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人为的东西,可能更璀璨、更艳丽、更醒目,但当铅华洗尽,那种本色之美才更加摄人心魄,何况铅还是一剂毒药呢!

儒家的东西,许多也像铅华一样,像春天一样温暖,像夏天一样热烈,对社会和人生,不能说没有一点好处,但那里面潜藏着的毒菌,却经常在不经意间冒了出来,使人中招。这也罢了,最令人不齿的是,儒家对这一切又进行道德审判,认为这些毒菌都是在却犯人意的环境中长成的,然后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真是强啊,怪不得当年儒家还没有成为官方思想,庄子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抨击儒家思想了。

 

 

圣与凡
佛教气功 >> 觉悟生慧 >>

圣与凡

圣是自修自证的,是自己穷理尽性,开发出生命本具的大灵明、大智慧,悟证到存在的至理、奥妙,而在生杀为则的天地间处于化变的高层,以一种清醒不迷的状态投入到天地设定的化变流程当中,掌握着自我生命的自主权、控制权,在生命的深层次的生存竞争当中一样处于主动、主控的地位,在生命的进化过程当中实现了飞跃式的升华。而其他的生命则在蒙昧昏迷中被动地进入生命分化组合的新流程,自己生命的形神都将成为构成新生命形式的原材料--那个时候,因为是昏迷的,而不是清醒、自主的,因此,生命的主体意识便不会长存,而将成为更强大的主体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们这个天地中,生命是以互相兼并、互相吞噬为基本生存发展形式的,不仅在有形可见的物质世界是这样,在超越有形的境界一样存在生命元素和能量的兼并、吞噬,分化组合。这个天地的基本规则,就是生杀为则:生和杀,新陈代谢、生命之间的互相吞噬、生命形神元素的分化组合便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基本规则。

就个体生命而言,圣者悟证本性,清醒不迷,即能避免被动分化组合的命运,能保持本性之知的不化不灭(即所谓"外化内不化"),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式升华;凡人于本性之在未能亲证,因而于生死关头、新旧境界交替之际便昏迷蒙昧,在被动的分化组合流程中成为别的生命兼并的对象,被动地进入下一轮的生命流程中,他便无法保持生命主体意识的不化不灭,这便是内外俱化的被动"轮回"。

所谓"轮回",不仅仅是肉体的新陈代谢,不仅仅是有形世界的生命之间的互相吞噬,不仅仅是肉体物质的分化组合;它还应该包括精神能量的分化组合、互相吞噬。所以,对物质境界、有形境界以外的其他境界一无所知,心神定力一无所成的人,在生死关头、在新旧境界临界交替的时候,难逃蒙昧昏迷,而被动沦入新一轮生命兼并流程而成为被吞噬对象的命运。

所以,下世再来,生命的信息就总体而言虽然还在,但已经不知被分化重组为多少单位、多少形式,成为多少新生命的组成部分,哪里还会有一个原来的"你"存在呢?

轮回说的灵魂不灭,说得还是太天真了,是为了安慰善良的信众而设的吧?

就我们的层次来说,不灭的,只有本性的存在,其他的,没有不灭的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悟证本性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只有悟证了本性,找到了自己生命中那不化不灭的存在,才能在任何境界的变化中都如如不动,而能在任何变化中都掌握主动权,认识到一切变化的根本规律,从而自主自造,不被造化之力所夺而成为其他生命的组成元素;而是以一个清醒不迷的本知状态向着大道不断地升华,不断地靠拢,永远进行着这样一个永无止境的进化升华的历程!

 

 

何处惹尘埃?
佛教气功 >> 觉悟生慧 >>

何处惹尘埃?

《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里头的两句话。这个词是"洗濯垢污"。这个"濯"字,就是《四书》里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当"洗"字讲的,一个古字。"洗濯垢污",洗掉一些脏的东西。"显明清白",把这个清白的显出来,就是以这个为题目。

这个题目呢,可以。我常常说,佛法的东西可以从幼稚园用到研究院,一个课本,这两句话也就是如此,可以从一个很粗浅的事情--谁都可以用得上--一直到成佛,都不离开这两句话。

"洗濯垢污",洗一洗啊,把他原来的清白显明出来。今天这个洗脸呢,哪个人不洗脸呢?咱们都是初修来了,谁也要洗脸啊!我们这个煤炭的工人哪,满脸都是煤炭灰啊,很辛苦,他这个眉毛也看不出来,什么也看不出来了,但是他一洗--他要洗啊--一洗,眉目很漂亮,眉毛、眼清清楚楚。这不就是"洗濯垢污"了吗?洗濯了垢污,显明了清白。清白是什么呢?是他的本来面目啊!他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不是满脸煤炭啊!眉毛看出来了,眉毛也不是新有的,是原来有的,他原来所有的都显出来了。所以小到洗脸哪,就合乎这两句话。这两句话的事情也很深哪。咱们洗脸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啊,我洗去了脏,显出了我的本来面目啊!这是禅宗的话啊!你要看到你的本来面目啊,那就成功了!

那么说到高深呢,那释迦牟尼佛在腊月初八悟道,看见星星悟道了。印度九十五种外道,都经历过了。他们所会的,释迦牟尼佛全掌握了,但这不能解决问题啊!所以释迦牟尼佛自己来。他本来的基础不错,是称为"梵"啊。现在他们欧美啊,对于印度的学问,第一是佛教,第二就是梵。原来他也有很好的基础,但是究竟"不究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看到明星就悟道了。悟道的时候,佛就说了这样两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有的众生,不光是人啊,马啊,狗啊,猪啊,蚂蚁啊,极愚蠢的东西,一切一切,他们都有啊!都有什么呢?都有和如来一样的,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相,他们都有。所以佛法的修持不是说你得什么东西,所以《心经》说"无所得",都是很重要的话呀!所以很多修行的人想得点什么,都错了!你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相。

就我刚才打的那个譬喻,煤炭工人的眉毛是本来有的,但是满脸有煤渣子的时候,就看不出眉毛来了。你一洗就清楚了,显明了他的本来面目。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相,人人都本有啊!这是释迦牟尼佛(证)到的。所说的话是:"奇哉,奇哉"说(出了)任何人没有说过的话啊,这是任何学术、任何外道、任何宗教莫测的话啊!老子很高啊,中国的老子很高,也只是恍恍惚惚地、迷迷糊糊地、弱微地这么体会了一点点啊,而佛(就)求证到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啊,所以这句话,我们要好好记住啊。

我们说,现在的修行人有一个通病,就是人人都有的病,一个通病是什么呢?

把这个假"我"估计得太高了!黄念祖是个假我啊,每个人都把他自己那个"黄念祖"评判得高于实际,把这个假我估计得太高,把那个"真我"估计得很不足啊!你有个"真我",你的"真我"是佛啊!你脑子里有没有这个,这个很重要!

所以今天我就要提醒大家,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第一句话。我们要跟佛学,你要是这句话都不学,你看多少经都是白看。佛之成佛,就是说了这样两句话。但是,大家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为什么还是这么样的糊涂,这么样的贪嗔痴缠身,这么样的烦恼?世间的一点点事情来,你就过不去,就是说,底下就答复了:"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呀,因为众生这是在打妄想,你的脑子里头想的都是妄想。妄想就是你的妄心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的妄心。你认为是你自己的这个东西,实际这个是贼!所以大家认贼作子啊,把这个当作自己了,那么妄想,还执著。"执"是什么呢?"执"就是当"拿住"讲,抓住了,抓住不放啊。一个是抓住不放,"著",到那儿就粘住了,粘住就不脱,你动弹不了了,这叫"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