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恐惧” 其实是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从原始社会人们恐惧野兽开始,到现在恐惧灾难、犯罪分子、死亡、衰老......恐惧的对象千变万化,但恐惧的本质却是相同的——
我们恐惧的不是某一种事物,而是恐惧本身。
如何从内心的“恐惧”中解脱呢?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有五种怖畏,如果想从五种怖畏中解脱,那么就要先进入“欢喜地”。
于是,华严经告诉了我们进入欢喜地的方法,“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
如何进入欢喜地?费勇老师的话更为直接一些,“所谓欢喜地,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这个世界再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1
有一种死亡叫“巫毒死亡”。原始部落里,巫师拿着一根骨头指向一个人,说施了什么法术,然后,那个人真的死掉了。当然,不是巫师的骨头真有什么灵异,而是那个人自己吓死了自己。
现代大都市里,满街是疲惫或焦虑的脸孔,暗里涌动的依然是原始时代的恐惧,莫名其妙地心生恐惧:不敢休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不敢拒绝别人,不敢…...
日常生活里,那些“不敢”、“害怕”、“担心”的念头,乃至“恐惧”的念头,阻碍了生命的展开和喜乐。
并非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够压垮你,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压垮了你。很多时候,你自己吓死了自己。
我们害怕一些确定的东西,也害怕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害怕。
比如,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股市下跌,等等,都是很具体的担心;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未来的生活,害怕孤独,等等,并不是很具体的东西,不过总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让自己牵挂、害怕。
2
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有五种怖畏: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
第一种不活畏,意思是总是害怕生活没有保障;
第二种恶名畏,意思是总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
第三种死畏,意思是害怕死亡;
第四种恶道畏,意思是害怕死后堕入地狱或变成畜牲或恶鬼;
第五种大众威德畏,意思是在大众面前没有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概括起来,就是又怕活,又怕死。但是,活,活在天地之间;死,也是死在天地之间。
有一个词,叫做欢天喜地。在天之前有欢,在地之前有喜;在天地之间,就要欢喜。生,有欢喜,死,有欢喜。都在欢喜的境地。
所以,佛陀说,一旦解脱了世间名利的束缚,你就成为菩萨,而菩萨首先就进入欢喜的境地,进入欢喜地,就没有了五种怖畏。
所以,欢喜的念头,并非是赚到一笔钱的那种快乐,也并非男欢女爱的那种快乐,而是不害怕,不焦虑,不恐惧,不担心。
3
华严经云:我转离世间一切境界故,生欢喜。
何谓转离?转动你的心而出离。犹如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又如鸟儿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又如戴着镣铐跳舞。
所谓欢喜心,就是无论外界怎么样,我都不会怎么样,无论外界有多少束缚,我仍然自由飞翔。
用两句诗最能说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另有两句话也有同样的韵味: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一句话,所谓欢喜地,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这个世界再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就算这个世界给你戴了一幅无法脱掉的镣铐,你照样可以按你内心的旋律跳自己的舞,在跳动里,把镣铐这个负担转化成自己的一个手段或工具。
这就是欢喜的境界,这就是欢喜心成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