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二愿




 
中秋二愿

  白道
  
  前几天真是"悲喜交集"。刚过了国历的九一八,就是"夏历"的"中秋赏月",还有"海宁观潮"〔2〕。因为海宁,就又有人来讲"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3〕了。这一个满洲"英明之主",原来竟是中国人掉的包,好不阔气,而且福气。不折一兵,不费一矢,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
  
  中国人是尊家族,尚血统的,但一面又喜欢和不相干的人们去攀亲,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从小以来,什么"乾隆是从我们汉人的陈家悄悄的抱去的"呀,"我们元朝是征服了欧洲的"呀之类,早听的耳朵里起茧了,不料到得现在,纸烟铺子的选举中国政界伟人投票,还是列成吉思汗为其中之一人;〔4〕开发民智的报章,还在讲满洲的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儿子。〔5〕
  
  古时候,女人的确去和过番;〔6〕在演剧里,也有男人招为番邦的驸马,占了便宜,做得津津有味。就是近事,自然也还有拜侠客做干爷,给富翁当赘婿,〔7〕陡了起来的,不过这不能算是体面的事情。男子汉,大丈夫,还当别有所能,别有所志,自恃着智力和另外的体力。要不然,我真怕将来大家又大说一通日本人是徐福〔8〕的子孙。
  
  一愿: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去攀亲。
  
  但竟有人给文学也攀起亲来了,他说女人的才力,会因与男性的肉体关系而受影响,并举欧洲的几个女作家,都有文人做情人来作证据。于是又有人来驳他,说这是弗洛伊特说,不可靠。〔9〕其实这并不是弗洛伊特说,他不至于忘记梭格拉第〔10〕太太全不懂哲学,托尔斯泰太太不会做文字这些反证的。况且世界文学史上,有多少中国所谓"父子作家""夫妇作家"那些"肉麻当有趣"的人物在里面?因为文学和梅毒不同,并无霉菌,决不会由性交传给对手的。至于有"诗人"在钓一个女人,先捧之为"女诗人"〔11〕,那是一种讨好的手段,并非他真传染给她了诗才。
  
  二愿: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
  
  九月二十五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中华日报-动向》。
  
  〔2〕"海宁观潮"海宁在浙江省钱塘江下游,著名的铁塘江潮以在海宁所见最为壮观,每年中秋后三日内潮水最高时,前往观赏的人很多。
  
  〔3〕"乾隆皇帝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海宁陈阁老,即清代陈元龙(1652-1736),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关于这里所说的传说,记载很多,陈怀《清史要略》第二编第九章:"弘历(乾隆)为海宁陈氏子,非世宗(雍正)子也康熙间,雍王与陈氏尤相善,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日时皆同;王闻而喜,命抱之来,久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惧不敢辩,遂力密之。"
  
  〔4〕一九三四年九月三日上海中国华美烟公司为推销"光华牌"香烟,举办"中国历史上标准伟人选举奖学金",共列候选人二百名,分元首、圣哲、文臣、武将、文学、技艺、豪侠、女范八栏,把成吉思汗列为元首中第十三人。
  
  〔5〕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申报-春秋》"观潮特刊"上有溪南的《乾隆皇帝与海宁》一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6〕旧时汉族称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为"番"或"番邦"。汉族皇帝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把公主嫁给外族首领,称为"和亲",民间称为"和番"。
  
  〔7〕拜侠客做干爷指和上海流氓帮口头子有勾结,拜他们做"干爷"、"师傅"的市侩文人。给富翁当赘婿,指当时文人邵洵美等,邵是清末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的孙女婿。
  
  〔8〕徐福一作徐市,秦代的方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听信徐福的话,派他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数年不得。大概从汉代起,有徐福航海到日本即留日未返的传说。
  
  〔9〕关于女人的才力因与男性的关系而受影响的说法,见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天津《庸报-另外一页》发表署名山的《评日本女作家--思想转移多与生理有关系》一文,其中说:"女流作家多分地接受着丈夫的暗示。在生理学上,女人与男人交合后,女人的血液中,即存有了男人的素质,而且实际在思想上也沾染了不少的暗示。"同年九月十六日《申报-妇女园地》第三十一期发表陈君冶的《论女作家的生理影响与生活影响》一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受了弗洛伊特学说的影响,文中说:"关于女流作家未能产生如男作家的丰富的创作,决不能从弗罗伊德主义生理的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弗罗伊德主义所闹的笑话,也已经够多了!我们如欲找出女流作家不多及他们的作品不丰富的原因,我们只有拿史的唯物论来作解答的根源!"弗洛伊特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Libido),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
  
  〔10〕梭格拉第(Sokrates,前469-前399)通译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11〕"女诗人"指虞岫云,参看本卷第276页注〔10〕。
    




 

赠蓬子〔1〕




 
赠蓬子〔1〕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2〕
  
  三月三十一日
  
  〔1〕 《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又为蓬子书一幅云:'蓦地飞仙降碧空,。'"本诗为鲁迅应姚蓬子请求写字时的即兴记事。诗中所说是一二八上海战争时,穆木天的妻子携带儿子乘人力车去姚蓬子家寻穆木天的事。
  
  蓬子,姚蓬子(1905-1969),浙江诸暨人,作家。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三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五月发表《脱离共产党宣言》,叛变革命。
  
  〔2〕 天子 即穆天子,我国古代有《穆天子传》,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这里用作对穆木天的戏称。
    




《十月》首二节译者附记〔1〕




 
《十月》首二节译者附记〔1〕

  同是这一位作者的"非革命"的短篇《农夫》,听说就因为题目违碍,连广告都被大报馆拒绝了。这回再来译他一种中篇,观念比那《农夫》是前进一点,但还是"非革命"的,我想,它的生命,是在照着所能写的写:真实。

  我译这篇的本意,既非恐怕自己没落,也非鼓吹别人革命,不过给读者看看那时那地的情形,算是一种一时的稗史〔2〕,这是可以请有产无产文学家们大家放心的。

  我所用的底本,是日本井田孝平的译本。

  一九二九年一月二日,译者识。

  ※        ※         ※

  〔1〕本篇连同《十月》第一、二两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日《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后未印入单行本。

  〔2〕稗史 语出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后来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小说、笔记之类为稗官野史,或略作稗史。

    




敬贺新禧〔1〕




 
敬贺新禧〔1〕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过了一夜,又是一年,人既突变为新人,文也突进为新文了。多种刊物,闻又大加改革,焕然一新,内容既丰,外面更美,以在报答惠顾诸君之雅意。惟敝志原落后方,自仍故态,本卷之内,一切如常,虽能说也要突飞,但其实并无把握。为辩解起见,只好说自信未曾偷懒于旧年,所以也无从振作于新岁而已。倘读者诸君以为尚无不可,仍要看看,那是我们非常满意的,于是就要--敬贺新禧了!
  
  奔流社〔2〕同人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上海《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2〕 奔流社 即《奔流》月刊社。《奔流》,文艺刊物,鲁迅、郁达夫编辑,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日创刊于上海,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出至第二卷第五期停刊。
    




反刍〔1〕




 
反刍〔1〕

  元艮
  关于"《庄子》与《文选》"的议论,有些刊物上早不直接提起应否大家研究这问题,却拉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他们是在嘲笑那些反对《文选》的人们自己却曾做古文,看古书。
  
  这真利害。大约就是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罢--对不起,"古书"又来了!
  
  不进过牢狱的那里知道牢狱的真相。跟着阔人,或者自己原是阔人,先打电话,然后再去参观的,他只看见狱卒非常和气,犯人还可以用英语自由的谈话〔3〕。倘要知道得详细,那他一定是先前的狱卒,或者是释放的犯人。自然,他还有恶习,但他教人不要钻进牢狱去的忠告,却比什么名人说模范监狱的教育卫生,如何完备,比穷人的家里好得多等类的话,更其可信的。
  
  然而自己沾了牢狱气,据说就不能说牢狱坏,狱卒或囚犯,都是坏人,坏人就不能有好话。只有好人说牢狱好,这才是好话。读过《文选》而说它无用,不如不读《文选》而说它有用的可听。反"反《文选》"的诸君子,自然多是读过的了,但未读的也有,举一个例在这里罢--"《庄子》我四年前虽曾读过,但那时还不能完全读懂《文选》则我完全没有见过。"然而他结末说,"为了浴盘的水糟了,就连小宝宝也要倒掉,这意思是我们不敢赞同的。"〔4〕见《火炬》他要保护水中的"小宝宝",可是没有见过"浴盘的水"。
  
  五四运动的时候,保护文言者是说凡做白话文的都会做文言文,所以古文也得读。现在保护古书者是说反对古书的也在看古书,做文言,--可见主张的可笑。永远反刍,自己却不会呕吐,大约真是读透了《庄子》了。
  
  十一月四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七日《申报-自由谈》。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语出《韩菲子-难势》:"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之。'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 犯人还可以用英语自由的谈话 这是胡适说的话,参看《伪自由书-"光明所到"》。
  
  〔4〕 "为了浴盘的水糟了,就连小宝宝也要倒掉"等语,见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四日《大晚报-火炬》载何人《我的意见》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