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保留




 
再谈保留

  因为讲过刘庚生的罪名,就想到开口和动笔,在现在的中国,实在也很难的,要稳当,还是不响的好。要不然,就常不免反弄到自己的头上来。
  
  举几个例在这里--
  十二年前,鲁迅作的一篇《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虽然没有说明自己是否也包含在里面。然而到得今年,有几个人就用"阿Q"来称他自己了,这就是现世的恶报。
  
  八九年前,正人君子们办了一种报〔1〕,说反对者是拿了卢布的,所以在学界捣乱。然而过了四五年,正人又是教授,君子化为主任〔2〕,靠俄款〔3〕享福,听到停付,就要力争了。这虽然是现世的善报,但也总是弄到自己的头上来。
  
  不过用笔的人,即使小心,也总不免略欠周到的。最近的例,则如各报章上,"敌"呀,"逆"呀,"伪"呀,"傀儡国"呀,用得沸反盈天。不这样写,实在也不足以表示其爱国,且将为读者所不满。谁料得到"某机关通知〔4〕:御侮要重实际,逆敌一类过度刺激字面,无裨实际,后宜屏用",而且黄委员长〔5〕抵平,发表政见,竟说是"中国和战皆处被动,办法难言,国难不止一端,亟谋最后挽救"(并见十八日《大晚报》北平电)的呢?
  
  幸而还好,报上果然只看见"日机威胁北平"之类的题目,没有"过度刺激字面"了,只是"汉奸"的字样却还有。
  
  日既非敌,汉何云奸,这似乎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漏洞。好在汉人是不怕"过度刺激字面"的,就是砍下头来,挂在街头,给中外士女欣赏,也从来不会有人来说一句话。
  
  这些处所,我们是知道说话之难的。
  
  从清朝的文字狱〔6〕以后,文人不敢做野史了,如果有谁能忘了三百年前的恐怖,只要撮取报章,存其精英,就是一部不朽的大作。但自然,也不必神经过敏,豫先改称为"上国"或"天机"的。
  
  五月十七日。
  
  〔1〕 正人君子们办了一种报 指胡适、陈西滢等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在北京创办的《现代评论》周刊。陈西滢曾在该刊第七十四期(一九二六年五月八日)发表《闲话》一则,诬蔑进步人士是"直接或间接用苏俄金钱的人"。"正人君子",是当时拥护北洋政府的北京《大同晚报》对现代评论派的吹捧,见一九二五年八月七日该报。
  
  〔2〕 正人又是教授,君子化为主任 陈西滢曾任北京大学英文学系主任兼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兼教授。胡适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于一九三一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3〕 俄款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一九二四年五月中苏复交,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一九二六年初,《现代评论》曾连续刊载谈论"俄款用途"的文章,为"北京教育界"力争俄款。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以"应付国难"为名,一再停付充作教育费用的庚子赔款,曾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恐慌和抗议。
  
  〔4〕 某机关通知 指黄郛就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后,为讨好日本而发布的特别通知。
  
  〔5〕 黄委员长 即黄郛。
  
  〔6〕 清朝的文字狱 清代厉行民族压迫政策,曾不断大兴文字狱,企图用严刑峻法来消除汉族人民的反抗和民族思想,著名大狱有康熙年间庄廷桫《明书》狱;雍正年间吕留良、曾静狱;乾隆年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狱等。
    




礼〔1〕




 
礼〔1〕

  苇索
  看报,是有益的,虽然有时也沉闷。例如罢,中国是世界上国耻纪念最多的国家,到这一天,报上照例得有几块记载,几篇文章。但这事真也闹得太重叠,太长久了,就很容易千篇一律,这一回可用,下一回也可用,去年用过了,明年也许还可用,只要没有新事情。即使有了,成文恐怕也仍然可以用,因为反正总只能说这几句话。所以倘不是健忘的人,就会觉再沉闷,看不出新的启示来。
  
  然而我还是看。今天偶然看见北京追悼抗日英雄邓文〔2〕的记事,首先是报告,其次是演讲,最末,是"礼成,奏乐散会"。
  
  我于是得了新的启示:凡纪念,"礼"而已矣。
  
  中国原是"礼义之邦",关于礼的书,就有三大部〔3〕,连在外国也译出了,我真特别佩服《仪礼》的翻译者。事君,现在可以不谈了;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新的忌日添出来,旧的忌日就淡一点,"新鬼大,故鬼小"〔4〕也。我们的纪念日也是对于旧的几个比较的不起劲,而新的几个之归于淡漠,则只好以俟将来,和人家的拜忌辰是一样的。有人说,中国的国家以家族为基础,真是有识见。
  
  中国又原是"礼让为国"〔5〕的,既有礼,就必能让,而愈能让,礼也就愈繁了。总之,这一节不说也罢。
  
  古时候,或以黄老治天下,或以孝治天下〔6〕。现在呢,恐怕是入于以礼治天下的时期了,明乎此,就知道责备民众的对于纪念日的淡漠是错的,《礼》曰:"礼不下庶人"〔7〕;舍不得物质上的什么东西也是错的,孔子不云乎:"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8〕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静静的等着别人的"多行不义,必自毙"〔10〕,礼也。
  
  九月二十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二日《申报-自由谈》。
  
  〔2〕 邓文 当时东北军马占山部的骑兵师长,一九三三年七月三十一日在张家口被暗杀。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报纸曾载"京各界昨日追悼邓文"的消息。京,指南京。
  
  〔3〕 三部关于礼的书,指《周礼》、《仪礼》、《礼记》。《仪礼》有英国斯蒂尔(J.Steel)的英译本,一九一七年伦敦出版。
  
  〔4〕 "新鬼大,故鬼小" 见《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鲁闵公死后,由他的异母兄僖公继立;僖公死,他的儿子文公继立,依照世序,在宗庙里的位次,应该是闵先僖后;但文公二年八月祭太庙时,将他的父亲僖公置于闵公之前,说是"新鬼大,故鬼小"。意思是说死去不久的僖公是哥哥,死时年纪又大;而死了多年的闵公是弟弟,死时年纪又小,所以要"先大后小"。
  
  〔5〕 "礼让为国"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6〕 以黄老治天下 指以导源于道家而大成于法家的刑名法术治理国家。黄老,指道家奉为宗祖的黄帝和老聃。以孝治天下,指用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治理国家。
  
  〔7〕 "礼不下庶人" 语见《礼记-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8〕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语见《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据宋代朱熹注:饩羊,即活羊。诸侯每月朔日(初一)告庙听政,叫做告朔。子贡(端木赐)因见当时鲁国的国君已废去告朔之礼,想把为行礼而准备的羊也一并去掉;但孔丘以为有羊还可以在形式上保留一点礼的虚文,所以这样说。
  
  〔9〕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丘的话,语见《论语-颜渊》。
  
  〔10〕 "多行不义,必自毙" 语见《左传》隐公元年,原语为春秋时郑庄公说他弟弟共叔段的话。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答文学社问
  
  这试题很难解答。
  
  因为唐代传奇,是至今还有标本可见的,但现在之所谓六朝小说,我们所依据的只是从《新唐书艺文志》〔2〕以至清《四库书目》〔3〕的判定,有许多种,在六朝当时,却并不视为小说。例如《汉武故事》,《西京杂记》,《搜神记》,《续齐谐记》〔4〕等,直至刘的《唐书经籍志》〔5〕,还属于史部起居注和杂传类里的。那时还相信神仙和鬼神,并不以为虚造,所以所记虽有仙凡和幽明之殊,却都是史的一类。
  
  况且从晋到隋的书目,现在一种也不存在了,我们已无从知道那时所视为小说的是什么,有怎样的形式和内容。现存的惟一最早的目录只有《隋书经籍志》〔6〕,修者自谓"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也许尚存王俭〔7〕《今书七志》,阮孝绪〔8〕《七录》的痕迹罢,但所录小说二十五种中,现存的却只有《燕丹子》〔9〕和刘义庆撰《世说》合刘孝标注〔10〕两种了。此外,则《郭子》,《笑林》,殷芸《小说》,《水饰》〔11〕,及当时以为隋代已亡的《青史子》,《语林》〔12〕等,还能在唐宋类书里遇见一点遗文。
  
  单从上述这些材料来看,武断的说起来,则六朝人小说,是没有记叙神仙或鬼怪的,所写的几乎都是人事;文笔是简洁的;材料是笑柄,谈资;但好像很排斥虚构,例如《世说新语》说裴启《语林》记谢安语不实,〔13〕谢安一说,这书即大损声价云云,就是。
  
  唐代传奇文可就大两样了:神仙人鬼妖物,都可以随便驱使;文笔是精细,曲折的,至于被崇尚简古者所诟病;所叙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澜,不止一点断片的谈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显示着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想象的才能了。
  
  但六朝人也并非不能想象和描写,不过他不用于小说,这类文章,那时也不谓之小说。例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陶潜的《桃花源记》〔14〕,其实倒和后来的唐代传奇文相近;就是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15〕(今仅有辑本),葛洪的《神仙传》〔16〕,也可以看作唐人传奇文的祖师的。李公佐作《南柯太守传》,李肇为之赞〔17〕,这就是嵇康的《高士传》法;陈鸿《长恨传》置白居易的长歌之前〔18〕,元稹的《莺莺传》既录《会真诗》,又举李公垂《莺莺歌》之名作结〔19〕,也令人不能不想到《桃花源记》。
  
  至于他们之所以著作,那是无论六朝或唐人,都是有所为的。《隋书经籍志》抄《汉书艺文志》〔20〕说,以著录小说,比之"询于刍荛",就是以为虽然小说,也有所为的明证。不过在实际上,这有所为的范围却缩小了。晋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言,立致通显,所以那时的小说,多是记载畸行隽语的《世说》一类,其实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门书。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诗文既滥,人不欲观,有的就用传奇文,来希图一新耳目,获得特效了,于是那时的传奇文,也就和"敲门砖"很有关系。但自然,只被风气所推,无所为而作者,却也并非没有的。
  
  五月三日。
  
  〔1〕本篇最初印入《文学百题》一书。
  
  文学社,即《文学》月刊社。《文学》月刊,傅东华、郑振铎编,一九三三年七月创刊,一九三六年七月第七卷起由王统照接编,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上海生活书店出版。该社曾拟定有关文学的问题一百个,分别约人撰稿,编成《文学百题》,于一九三五年七月由生活书店出版。
  
  〔2〕《新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系宋代欧阳修等撰。其中《艺文志》四卷,是古代到唐代的书籍的目录。
  
  〔3〕《四库书目》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参看本卷第59页注〔11〕、第139页注〔3〕。
  
  〔4〕《汉武故事》一卷,相传为汉代班固或南朝齐王俭著,所记多系关于汉武帝的传说。《西京杂记》,六卷,相传为汉代刘歆或晋代葛洪所著,所记都是汉武帝时杂事。《搜神记》,二十卷,相传为晋代干宝著,内容都是神怪故事。《续齐谐记》,一卷,南朝梁吴均著,内容也是神怪故事。(按"齐谐"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5〕刘(887-946)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雄县)人,后晋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所监修的《唐书》,通称《旧唐书》,共二百卷。其中《经籍志》二卷,是从古代到唐代书籍的目录,内容较《新唐书-艺文志》简略。
  
  〔6〕《隋书-经籍志》《隋书》,唐代魏征等撰。其中"十志"部分,题长孙无忌撰。《经籍志》,四卷,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当时所存的著作以外,还附载一些已亡佚的书,并论述学术的源流。它采用经史子集四部的图书分类法,一直沿用到清代。"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是《隋书-经籍志》引论中的话。
  
  〔7〕王俭(452-489)字仲宝,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目录学家。他在南朝宋明帝时任秘书丞,依刘歆《七略》撰《七志》四十卷,记录古今图书,分经典、诸子、文翰、军书、阴阳、术艺、图谱七类,道、佛附见。此书已失传。
  
  〔8〕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南朝梁目录学家。《七录》是他所辑录的古今书籍的目录,共十二卷,分内外两篇:内篇为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技术五录;外篇为佛法、仙道二录。现仅存序言和分类总目,载在唐释道宣编撰的《广弘明集》一书中。
  
  〔9〕《燕丹子》《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不著撰人。内容是关于战国燕太子丹的故事,大都系辑录古书中有关燕丹和荆轲的文字而成。
  
  〔10〕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为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所撰《世说》,即《世说新语》,参看本卷第173页注〔3〕。刘孝标(462-521),名峻,平原(今属山东)人,南朝梁文学家。他为《世说新语》所作注释,征引广博,为世所重。
  
  〔11〕《郭子》东晋郭澄之著,《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笑林》,三国魏邯郸淳著,《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殷芸(471-529),字灌蔬,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文学家。所著《小说》,《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水饰》,隋杜宝著,《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不著撰人。这四种书唐以后失传,鲁迅《古小说钩沉》中各有辑本。
  
  〔12〕《青史子》周青史子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七篇,《隋书-经籍志》中已无此书。《语林》,东晋裴启著,《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类附注:"《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这两种书鲁迅《古小说钩沉》中各有辑本。
  
  〔13〕关于裴启《语林》记谢安语不实一事见《世说新语-轻诋》:"庾道季(和)诧谢公(安)曰:'裴郎(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谢公云:'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解耳。'庾意甚不以为好。因陈东亭(王)《经酒垆下赋》,读毕都不下赏裁,直云:'君乃复作裴氏学。'于此《语林》遂废。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复谢语。"
  
  〔14〕阮籍参看本卷第173页注〔4〕。《大人先生传》见于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四十六。陶潜,参看本卷第173页注〔5〕。《桃花源记》是他的一首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并记》的前记部分。
  
  〔15〕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e(今安徽宿县)人,裙菏恕*他的《圣贤高士传赞》一书,据其兄嵇喜所作《嵇康传》说:"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都有此书辑本。
  
  〔16〕葛洪(约283-363)字稚川,东晋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好神仙导养及炼丹之术,著有《抱朴子》等。《神仙传》,十卷,记古代传说中八十四个神仙的故事。
  
  〔17〕李公佐(约770-约850)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唐代小说家。《南柯太守传》是他所作的传奇小说,篇末有"前华州参军李肇"的赞四句。李肇,唐文学家。唐宪宗时任左司郎中,翰林学士。著有《翰林志》、《唐国史补》等。
  
  〔18〕陈鸿字大亮,唐德宗时人,小说家。《长恨传》是他所作的传奇小说,篇末说:"乐天因为《长恨歌》歌既成,使鸿传焉。"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
  
  〔19〕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莺莺传》是他所作传奇小说,其中说:"河南元稹亦续生(张生)《会真诗》三十韵。"结末又说:"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李公垂(772-846),名绅,无锡(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20〕《汉书-艺文志》《汉书》,东汉班固等撰,其中《艺文志》一卷,是古代到汉代的书籍的目录。它在"小说十五家"的篇目之后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隋书-经籍志》也在子部小说类的篇目之后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询于刍荛"一语,见于《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即砍柴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民间采访。
    




趋时和复古




 
趋时和复古

  康伯度
  
  半农先生一去世,也如朱湘庐隐〔2〕两位作家一样,很使有些刊物热闹了一番。这情形,会延得多么长久呢,现在也无从推测。但这一死,作用却好像比那两位大得多:他已经快要被封为复古的先贤,可用他的神主来打"趋时"〔3〕的人们了。
  
  这一打是有力的,因为他既是作古的名人,又是先前的新党,以新打新,就如以毒攻毒,胜于搬出生锈的古董来。然而笑话也就埋伏在这里面。为什么呢?就为了半农先生先就是一位以"趋时"而出名的人。
  
  古之青年,心目中有了刘半农三个字,原因并不在他擅长音韵学,或是常做打油诗〔4〕,是在他跳出鸳蝴派〔5〕,骂倒王敬轩〔6〕,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然而那时有一部分人,却毁之为"趋时"。时代到底好像有些前进,光阴流过去,渐渐将这谥号洗掉了,自己爬上了一点,也就随和一些,于是终于成为干干净净的名人。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他这时也要成为包起来作为医治新的"趋时"病的药料了。这并不是半农先生独个的苦境,旧例着实有。广东举人多得很,为什么康有为〔7〕独独那么有名呢,因为他是公车上书的头儿,戊戌政变的主角,趋时;留英学生也不希罕,严复〔8〕的姓名还没有消失,就在他先前认真的译过好几部鬼子书,趋时;清末,治朴学〔9〕的不止太炎〔10〕先生一个人,而他的声名,远在孙诒让〔11〕之上者,其实是为了他提倡种族革命,趋时,而且还"造反"。后来"时"也"趋"了过来,他们就成为活的纯正的先贤。但是,晦气也夹屁股跟到,康有为永定为复辟的祖师,袁皇帝要严复劝进,孙传芳〔12〕大帅也来请太炎先生投壶了。原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这回还是请他拉,拉还是拉,然而是拉车屁股向后,这里只好用古文,"呜呼哀哉,尚飨"〔13〕了。
  
  我并不在讥刺半农先生曾经"趋时",我这里所用的是普通所谓"趋时"中的一部分:"前驱"的意思。他虽然自认"没落"〔14〕,其实是战斗过来的,只要敬爱他的人,多发挥这一点,不要七手八脚,专门把他拖进自己所喜欢的油或泥里去做金字招牌就好了。
  
  八月十三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申报-自由谈》。
  
  〔2〕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诗人。曾任安徽大学英文文学系主任。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因生活窘困投江自尽。著有诗集《草莽集》、《石门集》等。庐隐(1898-1934),本名黄英,福建闽侯人,女作家。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三日死于难产。著有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灵海潮汐》等。
  
  〔3〕"趋时"这是林语堂讥笑进步人士的话,见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日《人间世》第八期《时代与人》一文:"所以趋时虽然要紧,保持人的本位也一样要紧。"
  
  〔4〕刘半农从一九三三年九月《论语》第二十五期开始连续发表打油诗《桐花芝豆堂诗集》,在《自序》中称自己"喜为打油之诗"。
  
  〔5〕鸳蝴派即鸳鸯蝴蝶派,参看本卷第107页注〔9〕。刘半农早期曾以"半侬"笔名为这一派刊物写稿。
  
  〔6〕骂倒王敬轩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为了推动文学革命运动,开展对复古派的斗争,曾由编者之一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把当时社会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论调集中起来,摹仿封建复古派的口吻写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又由刘半农写了一封回信痛加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在当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7〕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维新运动的领袖。一八九五年,他联合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要求"变法维新",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史称"公车上书"(汉代用公家的车子递送应征进京的士人,后来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一八九八年(戊戌)六月,他和谭嗣同、梁启超等受光绪皇帝任用,参预政事,试行变法。同年九月,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所镇压,维新运动遂告失败。以后康有为在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又联络军阀张勋扶植清废帝溥仪复辟。
  
  〔8〕严复曾留学英国海军学校。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后,他主张变法维新,致力于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科学思想的介绍,翻译过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穆勒《名学》和孟德斯鸠《法意》等,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辛亥革命后,他思想逐渐倒退。一九一五年参加"筹安会",拥护袁世凯称帝。
  
  〔9〕朴学语出《汉书-儒林传》:"(倪)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后来称汉儒考据训诂之学为朴学,也称汉学。清代学者继承汉儒朴学,并有所发展。
  
  〔10〕太炎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和学者。早期积极参加反对清王朝的斗争,是"光复会"的重要成员之一。辛亥革命以后,逐渐脱离现实斗争,思想趋向消沉。著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等。
  
  〔11〕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清末朴学家。著有《周礼正义》、《墨子闲诂》等。
  
  〔12〕孙传芳(1885-1935)山东历城人,北洋直系军阀。他盘踞东南五省时,为了提倡复古,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六日在南京举行投壶仪式,曾邀请章太炎主持,但章未去。投壶,古代宴会时的一种娱乐,宾主依次把箭投入壶中,负者饮酒。
  
  〔13〕"呜呼哀哉,尚飨"这是旧时祭文中常用的结束语。用在这里表示完结的意思。
  
  〔14〕刘半农自认"没落"的话,见《半农杂文自序》(载一九三四年六月五日《人间世》第五期):"要是有人根据了我文章中的某某数点而斥我为'落伍',为'没落',我是乐于承受的。"
    




 

悼 丁 君〔1〕




 
悼丁君〔1〕

  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2〕
  
  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六月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三十日《涛声》周刊第二卷第三十八期。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本诗是书赠陶轩的;诗中"夜气"作"遥夜","压"作"拥","瑶"作"湘"。
  
  丁君 指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中篇小说《水》等。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在上海被捕,六月间盛传她在南京遇害,鲁迅因作本诗。
  
  〔2〕 剪柳春风 唐代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