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朱子家训》原文及解读 | 蒙学 | 儒家经典
第06章 朱子家训[清]朱用纯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今天读来,依然是朗朗上口,感悟至深。 点击"解读"按钮可以收起解读部分只看原文,或者打开解读部分。 【01】解读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解读】 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清扫院落,把室内室外打扫干净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亲自检查。 一句写"勤",一句写"谨"。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日出而作、闻鸡起舞,都有一个"勤"字在。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 从礼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02】解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读】 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这是告诫子弟要知足,要认识到吃、穿、用都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时,昆山一带连年灾荒,不是旱灾,就是水涝,有一年还闹蝗灾。这两句正是柏庐先生忧民之心的体现,现今食堂的语录牌上经常引用。 【03】解读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解读】 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不要到了渴了才想起来掘井,平时就要作好防备工作以备不测之时。 这句话是说,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好房屋门窗;不要到了口渴想喝水时,这才去挖井。绸缪,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两句是告戒子弟做事情不能"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很值得我们今天处事时作借鉴。 【04】解读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解读】 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这句话是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上也不能无休无止。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专学那些挥霍的纨绔子弟。朱柏庐曾说过: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他写过一首教子诗:"四儿六岁五儿三,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无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饱饭何须酒,一箸黄韭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05】解读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解读】 如果用的器具干净整洁的话,即使是瓦做的也比金\玉为材料的要好,如果吃饭吃的少而精的话,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珍馐美味。 这是说家常用的器具,不求华美,只求质地坚实,并且经常洗刷干净。这样的话,就是瓦罐也会有超过金器、玉石。家常的菜肴,不必贪多,只要足够下饭,烹调得当,即使是园地里自己栽种的菜蔬,也比山珍海味来得好。这两句进一步强调节约。 【06】解读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解读】 不要盖奢华的房屋,不要谋取肥沃的田地 。 这句话对今天的都市人仍然有着莫大的意义。现代都市人总是感觉累,这种累不是别人加给你的,是你自己加给自己的。物质的增长永远没有贪欲的增长速度快。有了房子还想要车,有了小房子还要要大房子,永无止境的欲望才会带给自己压力。早在明代朱先生就告诉你: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下面的话隐含其中:这样你就会活得简单而快乐。 【07】解读
三姑六婆 实淫盗之媒;
【解读】 三姑六婆那些人,她们实在是荒淫和盗贼的媒人(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 【08】解读
婢美妾娇 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解读】 美丽的婢子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内的福气。童子和仆人不要选面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装艳抹 这一条道出传统中国人的思想:作什么事情都不要招摇,低调一些,实用就很好。 【09】解读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解读】 祖宗虽然距离我们遥远,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诚心.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只有我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没有间断过,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便是对祖宗的崇拜。中国人心中没有上帝,但是却有祖先。对祖宗的崇拜便是对血缘的认同,便是民族的凝聚力。 【10】解读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解读】 子孙即使是愚钝,经书也不可不读,平常做人修身一定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一定要用好的方法 两句都是写育人。也许在你的眼中你觉得你的子孙非常愚笨,但是作为他们的长辈你不能不要求他们去仔细品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所谓知书明礼。推广到现在就是你的子女虽然先天的条件不足,但是你仍然要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居身务期质朴"区别于"自奉必须俭约"是指"持身"而言,即自己的一举一动,不能欺诈,而要发自内心的待人诚信。心术要好,一言一行,循规蹈矩,勤俭安分,诚信无欺。教育子弟,一定要本乎道义,方正行事,并且要讲究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要有"义方"。今天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 【11】解读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解读】 不要贪图以外得来的财富,不要喝过量的酒。 这两句解读了对欲望与享乐的态度,如果不遏制,人对欲望与享乐在追求是无止境的。 【12】解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解读】 与那些挑着扁担做小生意的人做买卖,不要占人家的便宜.见到贫苦的亲戚或者是邻里,要多加体恤安抚 小商小贩,肩挑贸易,冒严寒酷暑,十分辛苦,资本很小,获利甚微,仅足糊口,你再占他便宜,于心何忍?因此要公平待人,不占小便宜。看见穷苦的乡亲邻里,你应该多加关心照顾,尽力救济体恤,对弱势人群应该有一颗同情怜悯之心,有助人为乐、关爱奉献之行。 【13】解读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解读】 如果为人刻薄主持这个家的话,天理是不会让你九享福气的.如果违背伦常,乖戾叛逆的话,马上就会消亡. 前半句写"为人谦和",后半句写"人伦常理"。待人接物,与人交谈,冷酷无情,过分刻薄,也不会生活得安乐、美好;违背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准则,就如父子、兄弟间的长幼关系等,就要立刻纠正。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惜我们小天地,永远充满着太平。相亲相爱同相敬,家庭才会有温馨。谦虚人人都仰慕,礼让个个受欢迎。 【14】解读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解读】 对于兄弟 叔侄,要多多安抚贫寡,长幼内外,应当家法严格
【15】解读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解读】 听从妇人的言论,溺爱骨肉,这哪里是大丈夫的作为.作为家长,一定要有主心骨,哪些话该听就听,不该听的不要听。 【16】解读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解读】 偏重钱财,不孝顺父母,不是人的子孙的行为.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17】解读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
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解读】 嫁女儿要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要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这两句话都是让后人在嫁娶时,重德而勿重财。 【18】解读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解读】 看见富贵的人就生出陷媚之心的人,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故意作出不可一世的人,是最卑贱的。 写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和层面的人所绝不应有的两种不同的心态和神态。意思是说:自身贫穷,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一副点头哈腰、奉承拍马的卑贱神态,这种向人讨好的人,是最可耻的;而富贵的人如果遇到贫穷的人,就露出一副不可一世,傲视对方的神情,这种人的人格就是最低贱的了。 【19】解读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解读】 主持家道一定要防止争吵讼告,如果 讼告会导致凶险的祸患.处世为人要戒除多说话,言多必失. 家庭成员之间,千万不能因互相争吵而引起诉讼,因为这样做,最终对家庭没有好处;待人接物,话不能过多,以免说话多了,必然会顾此失彼,或疏于考虑,有失分寸,得罪人又给自己惹上麻烦。 【20】解读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解读】 不要依仗着势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贪于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杀牲畜 前一句是写人际交往中,不应仗势欺人,尤其不能欺虐孤儿寡妇。后一句讲不能因为贪嘴而去无休止的残杀禽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不能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 【21】解读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解读】 性格乖僻自以为是,后悔的事情和失误肯定会多.颓废懒惰自甘现状,家道是难以成就的 乖僻的人往往是有聪明才智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趾高气昂,好胜性强,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来"治家",肯定使人望而生畏,做出许多日后要后悔的错事来。另一种人则贪图安逸,消极颓废,也很难把家治好。勤则成,惰则败,凡事都是这样。 【22】解读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解读】 与那些恶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连。屈意敬奉老练有德的人,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靠他指导或扶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23】解读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解读】 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要想象是不是别人的污蔑,应当忍耐多思考.因为事情互相争吵,要想象是不是自己的不是,要平心静气再想. 这两句格言一句写听话,一句写做事。一个人决不能急燥,不能轻信,不能意气用事,而应冷静分析,深思、三思。两句充满了辨证的思想。 【24】解读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解读】 帮助别人的事情别再整日耿耿于坏,受到别人的恩惠一定不要忘记.做什么事都要留出余地,取得成功就要适可而止 前半句是讲给别人做了好事,比如经济上接济了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一件好事,就不应该一直去记住它。否则就好象是吝啬、心痛了。相反,受了别人的周济,就应当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无力回报,也应记住人家的恩德。这是从对人、对己两方面谈施惠与受惠应有的正确态度。 后半句讲用钱不留余地必穷,用力不留余地身必病。因此,真正的聪明人,做事一定留有余地。少壮时要为暮年留余地,祖辈、父辈要为子孙留余地。今天来说,就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而当财富、事业等方面春风得意之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顺风蓬扯得过足,要"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否则,事物将走向其反面。 【25】解读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解读】 别人有了吉祥可贺的事,不可生出妒忌心理;别人有难或有了灾祸,不可生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26】解读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解读】 有善心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心.有恶心怕别人知道,这就是大恶 这是提出了衡量善恶的两条标准--欲人见、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恶,很有见地。一个人真正的做好事,是无须自己多张扬的。而恶不敢声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已成大恶,二是日渐将酿成无药可救的大恶。佛家说善恶皆由心生。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了什么,而是看他一个人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作。 【27】解读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解读】 见到美色而起淫心,报应就会在妻子女儿身上.藏匿怨心而暗箭伤人,祸患就会延及到子孙 【28】解读
家门和顺,虽饔(yong)飧(sun)不继,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即囊(nang)橐(tuo)无馀,自得至乐。 【解读】 如果家中人人关系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饭,也有高兴的事情.不欠国家的租税,即使口袋里面没有什么钱,也自得其乐 家道富厚,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和顺;家境贫苦,家庭关系往往比较紧张。朱柏庐则提出了和顺治贫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即使上顿不接下顿,也会有家庭的欢乐,有天伦之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了,苦一点也算不了什么。 "国课"是指百姓应当上缴给国家的租税。早完成国家的钱粮课赋,不欠租税,没有了思想负担,即使口袋里没有盈余,身无分文,自己也能自得其乐。这句话的要旨是告诉我们人人为要建设营造一个和顺欢乐的家庭出力;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的大家--国家,时时处处为国家着想,国家在先,要有为国家服务的争先意识,幸福感。 【29】解读
读书志在圣贤,徒非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解读】 读书是以学习圣贤为志向的,不是仅仅为了科举考试.作官的时候心里要有国君和国家,哪里仅仅计较自己的家庭 这是说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圣贤之心的高尚的人。 古人强调一个"圣人",应当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官一定要为百姓、为国家着想。这是朱柏庐先生提出的做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做圣贤,存君国。 【30】解读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解读】 守住做人的本分安于命运,顺从时令听从天意如果做人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很完美了。 通篇《朱子家训》,充满了朴素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熟读朱子家训,谨遵朱先生的教诲,你可能得不到荣华富贵,你却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的生活。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蒙学作者:(网络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增广贤文 | 蒙学 | 儒家经典
第05章 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是对儿童进行儒家教育不可多得的一本通俗课本。 【原文】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不通今古,马牛如襟裾。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在家由父,出家从夫。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堂终不如。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求财恨不得,财多害自己。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墙有逢,壁有耳。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贼是小人,知过君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晴天不肯去,只待雨淋头。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一家有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来寻死路。 生不论魂,死不认尸。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见事莫说,问事不知。 闲事休管,无事早归。 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龙生龙子,虎生豹儿。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数家之口,可以无饥矣。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时来风送腾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 饶人算人之本,输人算人之机。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路逢侠客须呈剑,不是才人莫献诗。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 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 天眼恢恢,疏而不漏。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将相胸前堪走马,公候肚里好撑船。 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世上若要人情好,赊去物件莫取钱。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 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 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日子不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人道好,千人传实。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他酒价高。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须用恶人磨。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用着衣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你急他未急,人闲心不闲。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既坠釜甑,反顾无益。 翻覆之水,收之实难。 人生知足何时足,人老偷闲且是闲。 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透长安。 见者易,学者难。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信了肚,卖了屋。 他人观花,不涉你目。 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 莫把真心空计较,五行不是这题目。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 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惺惺常不足,懵懵作公卿。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欺老莫欺小,欺人心不明。 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满谢苍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相论逞英雄,家计渐渐退。 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 一人有庆,兆民咸赖。 人老心未老,人穷志莫穷。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屋漏更遭连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礼义生于富足,盗贼出于贫穷。 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君子安平,达人知命。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 有儿贫不久,无子富不长。 善必寿老,恶必早亡。 爽口食多偏作药,快心事过恐生殃。 富贵定要安本分,贫穷不必枉思量。 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 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 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 龙归晚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木香。 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 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自家心里急,他人未知忙。 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 触来莫与说,事过心清凉。 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清清之水,为土所防。 济济之士,为酒所伤。 蒿草之下,或有兰香。 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卿。 醉后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万事皆已定,浮生空白茫。 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世事明如镜,前程暗似漆。 光阴黄金难买,一世如驹过隙。 良田万倾,日食一升。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一字入公门,九牛拖不出。 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家中无才子,官从何处来。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急行慢行,前程只有多少路。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天眼恢恢,报应甚速。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人各有心,心各有见。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 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苗从地发,树向枝分。 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 官有正条,民有和约。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幸生太平无事日,恐逢年老不多时。 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 奉劝君子,各宜守己。 只此程式,万无一失。 分类:儒家经典 书名:蒙学作者:(网络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儒学经典
儒家经典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三字经》蒙学 | 儒家经典
第01章 《三字经》章炳麟增订本
《三字经》的版本比较多,我们的文字版和图片版可能不一致,是用了两个版本。我们书城也收录了较多的《三字经》,价格也比较优惠,欢迎选购。
前言: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易解: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煽凉,再请父母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易解: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易解: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个,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十二个,都是古人计算时间的符号;地支用来计算每日的时间,如:子时是指凌晨11时至1时,丑时是指1时至3时,午时是中午11至13时。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为一甲子)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易解: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土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易解:我们的国家有美丽的山河,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易解: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易解:仁、义、礼、智、信,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易解:稻米、高梁、黄豆、麦、黍(粘米)、稷(不黏米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易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 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正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碱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以及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易解: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 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易解: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易解: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易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著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易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来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 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易解: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易解: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 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易解: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13年3月2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易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易解: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老夫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 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易解: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85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46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易解: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诗经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老夫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易解: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夫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易解: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著『南华真经"属于寓言式的著作。 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4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易解: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易解: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夫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甚至连周王室都被诸侯灭亡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易解: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夺取了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易解: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易解: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字,分别为南宋、南齐、南梁、南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史上颇为有名。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易解: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中国),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为了与前面的朝代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 赵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易解: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统一。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皇帝建国家,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于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轻文治),只传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易解: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为明,订年号为洪武,在南京建都。 等到明成祖的时候,将国都迁往燕京(北京),又传了十六代,到崇祯皇帝时就结束了。明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太监弄权政治腐败,加上税赋重,人民负担不起,于是盗匪流寇四起,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李自成,自称闯王,率兵直闯北京,崇祯眼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易解:清世祖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使天下恢复安定。清世祖是满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后来传位给康熙,雍正历经乾隆、嘉庆,一百多年间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富裕,都是由于政治清明,治理的绩效良好所致,外族统治能够文武并重,实在值得赞赏。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易解: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国势逐渐衰弱,内忧外患纷纷而起,内乱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外患则是英法两国为了通商问题,时常来骚扰侵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掌权,政治伦理荡然,加上无能又专断,宠信宦官且听信小人谗言,朝政大乱,种下清朝沦亡的祸因。(英商在福建、广东沿海省份贩卖鸦片,引诱中国人吸毒,因为林则徐的禁烟,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同治光绪皇帝之后,更由于列强入侵,清廷无能,屡战屡败,频频割地赔款,传到第九位皇帝宣统,国势更是积弱不堪,国父孙中山先生,为救亡图存起来革命,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易解: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东南亚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制订五权宪法,建立中华民国。 古往今来所发生的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共有廿五个朝代全在这里。从各朝代的治乱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兴衰的原因,我们应当记取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易解:史书虽然繁多,研读时仍需依照次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读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四,这四种书号称'四史'内容最为精要允当,同时还要寻求其他的经书来证实,并参考资治通鉴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盖全。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易解:研读历史的人,必须要考察记载历史事实的资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如此才能真正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就如同亲眼目睹一样。(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易解: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才能熟记不忘。(读书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易解:从前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益。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圣贤,还这样不耻下问,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宋朝赵普(曾任中书令后任宰相)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赵普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祖赵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宗治天下,辅佐两朝国君施政皆以论语,可见论语之殊胜可贵。)。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易解:西汉时的温舒,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利用牧羊时编织蒲草,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还有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们虽然无钱买书,却能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 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动自发奋发图强的。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易解: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档读书,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诵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为人放牛,却仍一心向学,常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为了工作谋生虽然身体劳苦,依然坚苦卓绝的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易解:宋朝的文学家苏洵,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易解:五代时,后宋的梁灏,八十二岁还能考中进士,而且在朝廷的殿试中对答如流,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像梁灏年纪虽大(记忆力已经不如年轻人很多)还在用功,大家都称赞他不平凡,你们这些年轻学子,应该立定志向及早用功。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易解:北齐的祖莹,自幼好学,八岁就能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时即能以棋为题作赋。他们的聪明才智,人人称奇,你们应当能从小努力,以他们为模范,好好的学习效法。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易解: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蔡邕的女儿),从小便能分辨琴声的好坏,(可以从琴声分辨出吉凶之兆。)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他们这些女孩子,既聪明又敏捷,你们这些男生应当自我警惕,好好努力,不分男女,只要是好榜样就要学习。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易解:唐朝的刘晏,七岁时就饱读诗书,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作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他虽然年纪幼小,却已经任职做官,你们从小就知道学习,只要勤勉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个有志气的人,只要肯努力,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万古流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易解: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如果不能善用秉赋,不知道上进,只是苟且度日,哪还有什么资格做人?蚕能吐丝,供给人类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岂不是连这些小昆虫都不如吗?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易解: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就要努力求学,长大后,应该力行实践所学到的学问,对上能辅佐长官(协助领导者)报效国家,对下能造福社会人民。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好名声,使父母觉得光荣、欣慰,更能光宗耀祖,对后代子孙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典范,一种真正的庇荫。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易解: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我却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要肯勤劳努力的学习,一定会有成果,如果只是嬉戏,游玩不肯上进,对自己对父母师长,都是没有益处,要时常警惕,好好努力。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蒙学作者:(网络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儒学经典
儒家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