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左丘明,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 周语| 儒家经典

《国语》周语06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原文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古者,太史顺时覛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

"先时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

"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裸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太牢,班尝之,庶人终食。

"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诚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用民?"

王不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初吉:农历每月的朔日(初一),一说指初一至初七、八。阳官:指负责祭祀的官员。祓(fú):除灾祈福的仪式。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官员。司空:掌管工程营造的官员。农用:农耕用具。斋宫:举行祭祀仪式前斋戒的场所。醴:甜酒。郁人:掌管酒器的官员。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牺人:负责供应酒醴的官员。裸(guàn):酌酒灌地的祭礼。膳夫:负责供应王饮食的官员。太师:负责军事的高级武官,一说是辅弼国君的高级官员。宰夫:负责调制食品的官员。膳宰:掌管膳食的长官。太牢: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宴品。风土:韦昭注谓"风土,以音律省土风,风气和则土气养也。"廪:粮仓。东南:古人以东南方为生长的方位,所以把粮仓建于此。阴阳分布:指日夜等长,即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出滞: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即据此命名。司寇:负责刑法的官员。太保:辅弼国君的高级官员。宗伯:掌管礼仪的官员。镈(bó):翻土的农具。三时:指春、夏、秋三季。下文的"一时",指冬季。姜氏之戎:当时活动于周西部边地的少数民族之一。

译文

周宣王即位后,不去行天子耕籍田一千亩之礼。虢文公劝谏说:"不能这样。民众的大事在于农耕,天帝的祭品靠它出产,民众的繁衍靠它生养,国事的供应靠它保障,和睦的局面由此形成,财务的增长由此奠基,强大的国力由此维持,因此稷是很重要的官职。古时候,太史按时令察看土情,当阳气积聚充足,土气开始活动,房星在中晨见于南天,日月都出现于营室,这时土地便可耕耘了。

"开耕前九天,太史告诉稷说:'从现在到月朔,阳气全部上升,土地润泽萌动。若没有动静、没有变化,那就是地脉郁结错乱,作物便不能生长。'稷据此上报天子说:'太史带领农官通知我的下属说:开耕还有九天,土地都已润动。请陛下恭行祓仪,督促农务不致荒废。'于是天子派司徒一一告诫公卿、百吏和庶民百姓,司空在籍田上修治土台,并命令农大夫准备好农具。

"开耕前五天,乐师报告有当令的和风吹来,天子莅临斋宫,百官各有其职,都一齐斋戒三天。天子还要沐浴饮醴酒,届时,郁人进献香酒,牺人进献甜酒,天子以酒灌地行礼,然后饮醴酒,众吏、庶民都随从参加。到籍田时,稷负责监察,膳夫、农正安排籍礼,太史在前引导,天子恭敬地跟在后面。天子耕一下,百官依次每人耕三下,轮到庶民就耕完了整片籍田。然后由稷检查质量,太师负责监察;司徒检查民众的耕土,太师负责监察。结束之后,宰夫陈设宴席,膳宰负责监察。膳夫在前引导,天子享用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百官依次品尝,庶民最后进食。

"这一天,乐师带领他的属官审听土风。粮仓建于籍田东南,作物集中收藏在里面,按时令分发作种子。稷就一一告诫百姓要协力耕耘,说:'日夜均等,春雷惊动了蛰伏的虫豸。田地不全部翻遍,将由司寇治罪。'于是命令众人道:'开始干。'农师第一,农正第二,后稷第三,司空第四,司

徒第五,太保第六,太师第七,太史第八,宗伯第九,然后天子履行亲耕仪式。收获时也如此。农具都动用起来了,大家都勤奋地从事耕作,整治田界,天天拿着锄具,不错过农时,国家的财物因此而不缺乏,百姓因此而和睦相处。

"当时,天子的事务只注重于农耕,从不要求自己的官员干别的事而妨碍农务,春、夏、秋三季务农而在冬季演习武功,因此征伐则有斗志、守备则有财力。像这样,才能取悦于神灵而得到民众拥戴,祭祀能按时供应而国家用度充裕。

"现在陛下打算继承先王的事业而废弃那最重要的事情,使供神的祭品匮乏而阻塞民众的财路,以后靠什么向神祈福、役使民众呢?"

宣王不听劝谏。三十九年后,在千亩发生战争,王室的军队被姜氏之戎打败。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国语作者:左丘明
《国语》左丘明,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 周语| 儒家经典

《国语》周语08 穆仲论鲁侯孝


原文

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诸侯从是而不睦。宣王欲得国子之能导训诸侯者,樊穆仲曰:"鲁侯孝。"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肃恭明神而敬事耈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咨。"王曰:"然则能训治其民矣。"乃命鲁孝公于夷宫。

译文

三十二年春天,宣王讨伐鲁国,立鲁孝公,诸侯从此与宣王不亲近了。宣王想找个能为表率的诸侯来充当伯主,樊穆仲说:"鲁君有恭顺的德行。"宣王说:"你怎么知道的呢?"樊穆仲回答说:"他诚信聪明而敬奉长老,颁令行罚必定请教先王的遗训并查询过去的成例,使它不触犯遗训,不违背成例。"宣王说:"这样他便能教导和治理自己的民众了。"于是在夷宫任命了鲁孝公。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国语作者:左丘明
《国语》左丘明,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 周语| 儒家经典

《国语》周语10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原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译文

周幽王二年,泾水、渭水、洛水域都发生地震。伯阳父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地之气,不能错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错乱了应有的位置,民众就会大乱。阳气滞留在内不能出来,阴气受到压制不能散发,于是便会发生地震。现在三条河流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压制了阴气。阳气失位而处于阴气的位置,河流的源头一定会阻塞,水源被堵塞,国家必定灭亡。水流畅通、土地湿润才能生长万物为民取用。水流不畅、土地干枯,百姓就缺乏财用,国家不灭亡还能怎的?过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灭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现在周的国运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头又被堵塞,源头堵塞水流必定枯竭。立国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这是败亡的征兆。河流枯竭,山岭一定会崩塌。这样的国家不超过十年便会灭亡,这是数的极限。凡是被上天厌弃的,是不会超过这个极限的。"这一年,泾水、洛水、渭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十一年,幽王被杀,周都因而东迁。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国语作者:左丘明
《国语》左丘明,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 周语| 儒家经典

《国语》周语09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原文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废灭。

译文

周宣王丧失了南方的军队后,就在太原查点百姓。仲山父劝谏说:"百姓是不能查点的!古时候不查点就能知道百姓有多少,司民核计年老病死者,司商核计出生受姓者,司徒掌握能征调的兵员,司寇掌握受惩的罪犯,牧人管理从事畜牧的民数,百工之官管理从事手艺的人数,场人敛藏收获的谷物,廪人出纳需用的物资,因此百姓的多少、死生、出入、往来都可知道。同时又在日常政务中审察,天子在藉田上督促农耕,春闲时田猎,锄草、收割时仍去藉田督促,秋收和冬季农事完毕后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这些都是在熟悉了解百姓数目,何必还要查点呢?不说百姓少,却去大事查点,正显示了百姓减少、政事败坏。掌管国政而百姓减少,诸侯就会躲避疏远;治理民众而政事败坏,法令就无法推行。况且无故查点百姓,是上天所憎厌的,既危害政事又不利于子孙后代。"宣王最终还是查点了百姓,到幽王时西周便灭亡了。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国语作者:左丘明
《国语》左丘明,惠公杀丕郑 | 晋语| 儒家经典

《国语》晋语22 惠公杀丕郑


原文

惠公既即位,乃背秦赂。使丕郑聘于秦,且谢之。而杀里克,曰:"子杀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郤称、冀芮而止之,以师奉公子重耳,臣之属内作,晋君必出。"穆公使泠至报问,且召三大夫。郑也与客将行事,冀芮曰:"郑之使薄而报厚,其言我与秦也,必使诱我。弗杀,必作难。"是故杀丕郑及七舆大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皆里、丕之党也。丕豹出奔秦。

丕郑之自秦反也,闻里克死,见共华曰:"可以入乎?"共华曰:"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子使于秦,可哉!"丕郑入,君杀之。共赐谓共华曰:"子行乎?其及也!"共华曰:"夫子之入,吾谋也,将待也。"赐曰:"孰知之?"共华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任大恶三,行将安入?子其行矣,我姑待死。"

丕郑之子曰豹,出奔秦,谓穆公曰:"晋君大失其众,背君赂,杀里克,而忌处者,众固不说。今又杀臣之父及七舆大夫,此其党半国矣。君若伐之,其君必出。"穆公曰:"失众安能杀人?且夫祸唯无毙,足者不处,处者不足,胜败若化。以祸为违,孰能出君?尔俟我!"

译文

晋惠公继承君位后,就违背了给秦国赂地的诺言。他派丕郑到秦国访问,向秦君致歉。同时他又杀了里克,说:"你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做你的国君,不是太难吗?"

丕郑到秦国对不能如期奉上城邑表示歉意,然后对穆公说:"您派人用厚礼把吕甥、郤称、冀芮骗到秦国拘留起来。然后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我们的人在国内举事策应,这样晋君必定会逃出晋国。"穆公于是派泠至回访晋国,同时召请吕甥、郤称和冀芮三位大夫。丕郑和泠至将要按计划行动,冀芮对惠公说:"丕郑出使秦国时带去的礼品菲薄,可是秦国回赠的礼品却很丰厚,大概他在秦国说了我们什么,一定是让秦国来引诱我们。不杀丕郑,肯定会发难。"所以就杀了丕郑和七舆大夫,他们是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这些人都是和里克、丕郑一党的。丕郑的儿子丕豹出逃到秦国。

丕郑从秦国回来的途中,听说里克被杀,见到共华问他说:"我可以回

国吗?"共华说:"我们几个在国内都没有被株连,你是出使秦国的,可以回来。"丕郑回国后,惠公杀了他。共赐对共华说:"你逃走吗?快要轮到你了!"共华说:"丕郑回来,是我的主意,我将等待遭难。"共赐说:"有谁知道这是你的主意?"共华说:"那也不行。自己知道内疚却昧着良心是不信,为人谋划却使人遭了厄难是不智,害了别人自己却怕死是不勇。我背着这三项恶名,又有什么地方可去?你走吧,我姑且在这里等待死亡。"

丕郑的儿子叫豹,出逃到了秦国,对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大失民心了。他背信不给你城邑,杀死里克,忌恨周围的人,大家本来就不满意。如今他又杀死我的父亲和七舆大夫,他的支持者在国内只剩一半了。您如果讨伐他,他必定会被驱逐出晋国。"穆公说:"失掉民众怎么还能杀这么多人?况且他的罪还不到死的地步,民众就不会造反。罪足以死的人,不会留在晋国。留在晋国的人,罪还不足死。胜败变化无常,有杀身之祸的人都离开了晋国,谁还能把晋君赶出国呢?你还是等我从长计议吧!"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国语作者: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