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7 讲 缘起(二)


十、四摄

四摄(cattà ro sa? gahà ),即把十二缘起支分为四类:

第一摄:无明、行;

第二摄:识、名色、六处、触、受;

第三摄:爱、取、有;

第四摄:生、老死。

这里提到无明、行的时候,爱、取、有也包括在内;提到爱、取、有的时候,无明、行也包括在内;提到生、老死的时候,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种果也包括在内。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7 讲 缘起(二)


十一、二十行相之辐

《清净之道·说慧地品》中说:

?At?te hetavo pa¤ ca, idà ni phalapa¤ cakaü ;

Idà ni hetavo pa¤ ca, àyatiü phalapa¤ cakan'ti.?

"过去因有五,现在果有五;

现在因有五,未来果有五。"(Vm.654)

这种缘起观法在上座部止观禅法中被称为"第五法" 。先修习"第五法"之后,再修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的顺序缘起就变得容易明了。

对于"过去因有五"一句, 《无碍解道》中这样教导:

"对以前的业有,痴是无明,努力是行,欲求是爱,接近是取,思是有。此五法对以前的业有,为现在结生之缘。"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过去世所造的业有而言, 对苦等的愚痴是无明, 造业之思的努力是行, 那造业者对生有果报的欲求、希望是爱, 对造业后将能于某处享乐等的接近、执著是执取,通过努力之思是有。无明、行、爱、取、有这五法对于以前所造之业来说,是带来今生结生的缘。

对于"现在果有五"一句, 《无碍解道》中这样说:

"现在的结生为识,入[胎]为名色,净[色]为处,接触为触,感受为受。此五法对现在的生有, 是以过去曾作之业为缘。"

通过连结他世而生起的识,故称为结生识, 那进入母胎中同时产生的为名色,净色(眼、耳、鼻、舌、身五依处色)为处,接触所缘而产生的为触, 与结生识或以六处为缘的触同时生起的果报受为受。 以过去曾经造作之业为缘,才能产生作为现在生有(生命)的识、名色、处、触、受这五法。

"现在因有五"一句, 《无碍解道》中这样说:

"现在已成熟的诸处,痴是无明,努力是行,欲求是爱,接近是取,思是有。此五法对现在的业有,为未来结生之缘。"

现在已成熟的诸处(六处),痴是无明,努力是行,欲求是爱,接近是取,思是有。无明、行、爱、取、有这五法对现在所造之业来说,是带来未来结生的缘。

"未来果有五"一句, 《无碍解道》中这样说:

"未来的结生为识,入[胎]为名色,净[色]为处,接触为触,感受为受。此五法对未来的生有, 是以现在所作之业为缘。"(Ps.1.47)

未来的结生为识是指投生为未来生命的结生识,未来进入母胎的为名色,未来的五净色为处,接触为触, 果报受为受。以今生所造之业为缘,才能产生未来生命的这五法。

根据圣典中的这段教导,我们来看二十行相之辐:

过去五因:无明、行、爱、取、业有

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处、触、受

现在五因:无明、行、爱、取、业有

未来五果:识、名色、六处、触、受

由于有了过去五因, 才会带来今生五果,过去的无明等五法和现在的结生识等五法是因果的关系。由于有了现在五因,才会带来未来五果,现在的无明等五法又和未来的结生识等五法构成一种因果关系。

过去五因、现在五果,现在五因、未来五果共同构成了二十行相之辐。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7 讲 缘起(二)


十三、修习缘起

记载于巴利经藏的缘起方法有五种,我们把《无碍解道》所教导的"三轮转二十行相"的方法称为"第五法"。修习缘起时, 可以先根据 "第五法" 来追查名色法之因。也就是说, 今生的识、名色、六处、触和受作为果报轮转, 它们必定有因。它们的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查找?怎样查找?根据是什么?根据《无碍解道》和《清净之道》的教导,果报轮转的因是业轮转和烦恼轮转,我们可以通过三轮转二十行相的方法,先查找到业轮转, 再寻找围绕着业轮转的烦恼轮转,然后再辨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前讲到 "死生过程"时, 提及一个人死前会体验到三种死亡之相: 业、业相、趣相。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死亡之相来寻找业。因为这些相的呈现是与其相应的业带来的影像,找到业之后,再追查所围绕的烦恼。

想修习缘起先须熟练地辨识名色法, 如果没办法辨识究竟名法与色法,将很难辨识自己过去世的名色法。为什么呢?因为缘摄受智并不是宿住随念智, 宿住随念智属于神通的范畴,它可以直接把心投向过去, 并能知道过去生的许多细节。 但是缘摄受智属于观智之一,观智的所缘是究竟色法与名法。也就是说,先要修色业处和名业处以培育名色限定智,在此基础上才培育缘摄受智。

禅修者应该先进入自己熟练的根本业处,例如入出息念,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借助明亮晃耀的智慧之光,逐一地辨识六门的色法:眼门 63 色、耳门 63 色、鼻门 63 色、舌门 63 色、身门 53 色和心处 63 色;再辨识生起于六门心路的名法:眼门善、不善心路,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善、不善心路的名法。必须如此一再地辨识内在和外在的名色法,因为辨识过去的名色法和辨识外在的名色相似。

能够这样辨识之后, 则应尝试如此辨识最近的过去名色法,例如前来禅坐时的名色法, 成功后,再往更远的过去逆推,推到一个小时之前, 推到一天之前、两天之前、一个月之前、两个月之前、一年前、两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 不断地用名色法的方法往前逆推, 一直追溯到今生的第一个心识刹那--结生识和相应的名色法。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今生的第一个心识刹那是结生识,是十二缘起支的第三支,也是今生果报轮转的第一项。和结生识俱生的相应名色法是十二缘起支的第四支,也是今生果报轮转的第二项。 辨识今生的结生识和相应名色法后,再尝试突破死生的屏障,逆推到过去世。

死生的屏障是前一世的死心和今生的结生。 禅修者突破此屏障后,将能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或者见到过去世临死心路的所缘--业、 业相或趣相。假如死和生没有连结的话,或者死生之间还有间隔的话, 那将无法辨识到过去世,也就无法修习缘起了。正因为死生之间是没有中断的,而且它们之间的连结是依照缘起法则来运作的,所以见到过去世时,总能看到一些影像。 这些影像并非无缘无故地呈现,它们和过去所造作并且即将成熟的业有关。 不管禅修者看到的是业、 业相或趣相,他都应依此来辨识前一世临死心路的名色法。因为影像的呈现是令生业即将成熟的缘故, 所以体验这些影像的临死心路的名法和当年造令生业时的名法是相同的。 禅修者能够辨识临死心路的名法,即可以知道是哪种业成熟并带来结生的,也有能力辨识当年造业时的名法。

除非是由近死业成熟而造成结生者,否则, 临死心路所体验的往往不是正在造作的业,而是即将成熟的过去业。这些过去业通常是在很久以前造的,甚至是好几世、几十世之前造的。 辨识临死心路的名法后, 则需再辨识这种令生业是在什么时候造的。

此时,禅修者应把观智往前一世逆推,查找在临死时成熟的令生业是不是在上一辈子造的, 检查造业时的名法在哪个时候生起。假如在前一世查不到, 则需再往前面的过去世继续查找,一直到查找到为止。

查找到之后, 禅修者应检查当年造业时的名法和临死心路的名法能否对应, 然后再检查临死心路的名法和今生结生的名法能否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就如同今天回忆起昨天、去年或十年前曾做过的某件事情一样。

禅修者应辨识当年所造的是什么业,是布施、持戒、禅修,还是恭敬、服务业; 当年造业时生起的是什么心,是悦俱心还是捨俱心,是智相应还是智不相应心。

布施、持戒等的善思是福行,善心中的思心所是业有。辨识到引生今生果报诸蕴的业轮转后,接着再辨识烦恼轮转。因为行和业有只有烦恼的支助下才能带来结生。

以今生投生为女人为例,禅修者应查找过去世因何烦恼轮转而导致今生投生为女人, 例如喜欢做女人,希望来生投生为女人等。希望成为女人、 对女人生命的贪爱属于贪根心。在这种贪根心中,错知有女人是无明,即痴心所;对女人生命的贪爱是爱;执著女人的生命是取。如此, 辨识在这种贪根心中的无明、爱、取,找到今生投生为女人的生命原动力。于是,禅修者找出造成今生投生为女人的过去因是无明、爱、取、行和业有。

对于投生为男人也是相同的道理。

找出过去五因后,必须进一步辨识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业有和今生的果报名色法之间的关系。

以结生为例子, 在结生那一刹那已经具备了五蕴。禅修者应当辨识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业和今生结生五蕴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对于结生受蕴,禅修者需要这样辨识:

1. 由于过去的无明生起,结生受蕴生起; 无明是因,结生受蕴是果。

2. 由于爱生起,结生受蕴生起; 爱是因,结生受蕴是果。

3. 由于取生起,结生受蕴生起; 取是因,结生受蕴是果。

4. 由于行生起,结生受蕴生起; 行是因,结生受蕴是果。

5. 由于业生起,结生受蕴生起; 业是因,结生受蕴是果。

6. 由于所缘(业或业相或趣相)生起,结生受蕴生起;所缘是因,结生受蕴是果。

7. 由于依处生起,结生受蕴生起; 依处是因, 结生受蕴是果。

8. 由于触(俱生相应心所)生起,结生受蕴生起;触是因,结生受蕴是果。

禅修者应当如此辨识结生受蕴的八种因果关系。其中五因是过去因,三因是现在因。对于色蕴、 想蕴、行蕴和识蕴,同样如此辨识。

辨识了结生五蕴的因果关系, 接着辨识有分和死心五蕴的因果关系。 此后,对五门心路中的每一心识的五蕴: 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的五蕴,都要这样辨识它们的因果关系。如果是果报五蕴,如眼识、领受、推度、彼所缘,则包括过去因和现在因;如果是唯作或善、不善速行的五蕴,除了业生色蕴有过去因和现在因之外,四名蕴只有现在因。 用这种方法系统地辨识六门心路第一心识刹那的五蕴的因果关系。

辨识了今生果报和过去第一世五因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禅修者还应继续查找造成过去第一世结生的五因,接着再辨识过去五因和过去第一世果报五蕴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此,尽自己的能力辨识过去第二世和过去第一世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世和过去第二世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世和过去第三世之间的因果关系

当禅修者有能力以"第五法"辨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还应根据佛陀在诸经典中教导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的方法来修习"第一法",明了佛陀教导缘起的方法和本意。

欲修习"第一法"者,先需了解上面所解释的诸缘起支的含义,并清楚各项缘起支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根据在修"第五法"时已经辨识的无明、爱、取、行、业有等的实际情况。 例如无明、爱、取是发愿投生为人,行和业有是拥有 34 个名法的悦俱智相应善心中的布施福行,来辨识"无明缘行"--由于过去世的无明而造作了福行;"行缘识" --这种福行在过去世临死时成熟,带来了今生的结生识;"识缘名色"--过去世的业识带来了今生的果报名法和业生色; 今生的果报识与相应名法、心生色一同生起

禅修者应如此系统地修习缘起。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7 讲 缘起(二)


十二、三轮转

二十行相又可归纳为三轮转(tiva??a):两个因轮转和一个果轮转,分别是:

1.烦恼轮转(kilesava??a):无明、爱、取

2.业轮转(kammava??a):行、业有

3.果报轮转(vipà kava??a):识、名色、六处、触、受

无明是愚痴,爱和取都是贪,这些都是烦恼,称为烦恼轮转,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是生命的原动力。因为无明等烦恼, 会造作种种行与业, 称为业轮转,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是行为留下的能量流。行与业有包括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在无明、爱和取的支助下, 行与业遇到因缘成熟会带来果报,果报是结生识、名色、六处、触与受。众生体验到果报之后,又产生无明、贪爱和执取,于是又开始新的轮转。轮转的意思是一环套一环、接连进行--有了烦恼就会造业,造业就要受果报

有三种层次的烦恼:

1.违犯性烦恼:已经表现在身门、语门的不善业。

2.困扰性烦恼:表现在意门的烦恼。

3.潜伏性烦恼: 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烦恼。这种以潜伏状态存在的烦恼,也称为随眠(anusaya)。

在许多情况下,烦恼并不会表现出来,例如进入色界或无色界禅那。 然而,此时烦恼还没有被根除, 它们只是暂时被定力镇伏而处于潜伏状态而已。如果禅修者不如理作意,贪瞋痴烦恼还是会产生,这也就是许多得禅者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许多烦恼的原因。 犹如被大石头压住的草一样,虽然草暂时长不起来,但只要根还没有被拔掉,有因缘它们还是会生长出来。

只要还有烦恼,哪怕它们只是处于潜伏性的状态,众生就还会造善或不善之业。 所造之业遇到因缘成熟, 就会带来果报。善业带来的是善的果报,恶业带来的是不善的果报。只要不如理作意, 体验到善果报时心生乐受,产生贪爱;体验到不善果报时心生忧受,产生排斥,产生瞋恚, 于是再造新的业。就这样,烦恼、业和果报不断循环着,互相纠缠着,使众生一直都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7 讲 缘起(二)


十四、缘起甚深

大家知道, 阿难尊者在他出家的第一个雨安居即已证得初果。后来,他有机会成为佛陀的侍者,做了 25 年之久,一直到佛陀般涅槃为止。在佛陀般涅槃当年的雨安居,他才证悟阿拉汉道果。也就是说,在他出家达上后的 44 年间,他只是初果圣者。

有一次,阿难尊者对佛陀说:

"尊者,稀有啊! 尊者,未曾有啊!尊者, 此缘起深奥,显得深奥,但是在我看来好像浅显易懂。"

佛陀立刻纠正说:

? Mà hevaü , à nanda, avaca, mà hevaü , à nanda, avaca.Gambh?ro càyaü , à nanda, pa?iccasamuppà do gambh?ràvabhà soca. Etassa cà nanda, dhammassa ananubodhà appa?ivedhà evamayaü pajà tantà kulakajà tà gulà gu? ?hikajà tàmu¤ japabbajabh? tà apàyaü duggatiü vinipà taü saü sà raünà tivattat?'ti. ?

"阿难, 不能这样说!阿难, 不能这样说!阿难, 此缘起深奥, 显得深奥! 阿难,对此法不随觉、不通达,这样的人就如打结的线球,如谷喇鸟巢,如萱草、灯心草,不能超越苦界、恶趣、堕处、轮回。"(D.2.95; S.2.60)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阿难! 你不应该这样说, 不要认为缘起对于你来说好像浅显易懂。 这缘起非常深奥,也确实非常深奥难解! 阿难, 如果一个人不能以知遍知随觉缘起,不能以审察遍知和断遍知来证知缘起的话,⒀这个人就好像打了结的线球,犹如谷喇鸟巢(gulà gu? ?hikajà tà ),犹如萱草与灯芯草般纠缠着,不能超越苦界、恶趣、堕处与轮回。

换而言之, 不修习、 不随觉、不通达缘起者,就不可能超越轮回。唯有遍知缘起、证知缘起,才有可能解脱生死、出离轮回。 不了解因果,不明白生命之因, 就没办法解开生死之结,没办法挣脱因果之网。因此, 《分别[论]义注》和《清净之道》在解释"缘起甚深"时这样说:

? ¥ à ? à sinà samà dhipavarasilàyaü sunisitena, Bhavacak kamapadà letvà , asanivicakkamiva niccanimmathanaü ; Saü sà rabhayamat?to, na koci supinantarepyatthi.?

"除非用殊胜定石磨利的智剑,斩断难破的有轮,否则无人能超越轮回的怖畏,即使在梦中也不可能! " (Vbh.A.242; Vm.661)

"用殊胜定石磨利的智剑" 比喻在强有力的禅定基础上培育起来的观智。犹如杀敌需要在砺石上磨锋利的剑,有了定和慧才能斩断难破的有轮(bhavacakka,即生死之轮)。不修习止观、 不了解缘起,没有人能够超越轮回的怖畏, 即使做梦也不可能!

有些人整天叫嚷着要解脱、要成佛, 可是连缘起都不懂,不要说想成佛、想解脱,就连做梦都梦不到。不了解缘起,不辨识因果关系,怎么有可能了解生命的真相呢?

尽管缘起很深奥,尽管修习缘起很复杂,但它对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来说是必要的!

⒀ Ananubodhà ti ¤ à tapari¤ ¤ àvasena ananubujjhanà . Appañivedhà ti tãraõ appahà napari¤ ¤ àvasena appañivijjhanà . (D.A.2.95)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