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婆多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佛经

《萨婆多论》第三卷


妄语第四

若为利养名闻故。言我得不净观阿那波那乃至世间第一法。得向四沙门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尽波罗夷。乃至自言持戒清净淫欲不起。若不实者偷兰遮。若自言诸天龙乃至罗刹鬼来至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是事不实者波罗夷。所以得罪者。自现内有胜法能感诸天龙神。又自显断恐怖故。龙神来至我所。我无恐惧可名过人法。不名过天。佛在人中结戒故。人中有波罗提木叉戒故。又人中多入圣道多修善法。胜于天故。但胜人已胜于天。又言。但胜人得波罗夷。天故无所论。若不诵四阿含。自言诵四阿含。非阿毗昙师。自言阿毗昙师。非律师自言律师。实非坐禅作阿练。若自言我是阿练若。悉偷兰遮。大而言之。无所习诵。而言我有所诵习。悉偷兰遮。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
《萨婆多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佛经

《萨婆多论》第三卷


十三事初

与诸比丘结戒者。

问曰。一切善法不言结。何以但言结戒。

答曰。戒是万善之本。但结戒即一切结也。佛所以制此故出精戒。为令法久住故。又欲止诽谤故。若作此事。世人外道当言。沙门释子作不净行。与俗人无异。又欲生天龙善神信敬心故。若作此事。虽复私屏。天龙善神一切见之。又佛平等不问亲疏。有事则制无事则止。又诸佛法尔。淫是恶行。法应制之。僧伽婆尸沙者。秦言。僧残。是罪属僧。僧中有残。因众除灭。又云。四事无残。此虽犯有残。因僧灭罪。故曰僧残。

问曰。四篇皆是有残。何以独此戒言有残。

答曰。四篇虽是有残。不一切尽因僧灭。如三十事中。三事因僧灭。余则不因。九十事中。七事因僧。余则不因。十三事一切因僧。又犯此戒。行波利婆沙亦在僧中。摩那埵亦在僧中。出罪亦在僧中。余戒不尔。故名僧残。又此戒不共。如比丘犯得僧残。比丘尼犯得波逸提。

问曰。何以不同。

答曰。为令二众有差别故。又云。女人烦恼深重难拘难制。若与制重则罪恼众生。又云女。人要在私屏多缘多力苦乃出精。男子不尔随事能出。故不同也。若比丘作方便出精。精未出变为尼然后出。无罪。以尼无出精方便故。若比丘故出精一心即变为尼。即清净住。若比丘作六夜摩那埵未竟即变为尼。亦清净住。若行波利婆沙未竟即变为尼。亦清净住。若比丘尼变为比丘亦如是。不共戒如是。共戒云何。若比丘先作僧残。未成变为尼。然后成事。先比丘得偷兰遮。尼得僧残。以罪同故。若比丘尼变为比丘亦尔。若比丘犯僧残。一念变为尼。乃至十年五年覆藏。然后变为尼。一种十五日除罪。若比丘尼犯僧残。一念不覆藏乃至发露。行十五日法中。一日二日若变为比丘。但作六夜摩那埵。然后出罪。若先犯罪有覆藏日。即变为比丘。随本覆日。行波利婆沙。梦中出精者。有三事能发烦恼。一因缘。二方便。三境界。众生先善业故。生富贵处。但以淫欲为先。若生天上亦复如是。人天富乐是淫欲因缘也。二方便者。若见闻女色。后方便思惟。然后起欲。是名方便。三境界者。若见上妙女色即生欲心。是名境界。是比丘先富贵家子。虽得出家。以先欲因缘重故。梦中失精。复以是事因缘故。游诸聚落。或见好色。或方便思惟。以是因缘故。梦中失精。一面立者。阿难恭敬佛故不坐。

问曰。舍利弗目连深恭敬佛。何以坐耶。

答曰。此二人恭敬法故。阿难兼以俗亲故。是以不同。又云。阿难受他使故不坐。又云。诸佛法尔。凡侍比丘法不应坐。赞戒赞持戒者。为折伏破戒故。令持戒者增善根故。如佛赞多闻智慧勤精进。若破戒者。若愚痴者。若懈怠者。知佛语无二必有深利。作如是说。不持戒者勤加持戒。愚痴众生勤求智慧。懈怠众生勤加精进。是故赞持戒也。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
《萨婆多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佛经

《萨婆多论》第三卷


第三恶语戒

此是不共戒。比丘恶语得僧残。比丘尼恶语偷兰遮。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此五篇戒各有种类。十三事中初五戒。三十事中三戒。从非亲里尼。取衣浣故衣。染羊毛。九十事中十五戒。与女人过五六语。教尼至日没时。次第后十戒。食家中前后二戒。与女人同室宿。议共道行。四悔过中第四戒。众学法中不眄视不高视。戒是淫戒种类。十三事二房舍。三十事中七戒。畜宝戒。种种用宝戒。贩卖戒。自乞缕。使织师织。还夺他比丘衣。知物向僧自回向己。九十事中三戒。藏针筒等戒。与五众衣辄还用。与贼众议共道行。四悔过中第三戒。众多学戒中。以饭覆羹净草净水。如是等戒。是盗戒种类。十三事中污他家。三十事中憍奢耶敷具。九十事中。知水有虫自浇草土若使人浇。知水有虫取用二戒。打他比丘搏他比丘二戒故夺畜生命。四悔过中初戒。众学中大塼饭净草净水。如是等戒。杀戒种类。十三事中二谤戒。破僧相助三戒。戾语戒。三十事中三戒。一二居士作衣。若王大臣遣使戒。九十事中初十戒。四悔过中第二戒。众多学一切说法戒。如是等戒。妄语戒种类。二百五十戒。以类而言。有四种类。以罪而言。罪有五差偷兰遮。十三事初房舍。

佛在阿罗毗国。此是鬼神名。此国是阿罗毗所住处。故因之为名。诸比丘者。有二种。一世谛比丘。二第一义谛比丘。住波罗提木叉戒。是世谛比丘。住无漏戒。是第一义谛比丘。大迦葉者。迦葉名多故。以大辩之。一大富贵长者所生故。二能舍大富贵豪族出家故。三能行头陀少欲知足大法故。四国王帝主天龙鬼神多知多识所供养故。五舍世间大利养。少欲知足行乞食故。如大舍利弗。成就大智慧故。如大目连。成就大神通故。以成就大功德故。兼行少欲知足头陀法故。名大迦葉。与少不足。名为多欲。得一求一。名不知足。又复得内供养无厌。名为多欲。得外利养无厌。名不知足。与诸比丘结戒。一以为法久住故。二为止诽谤故。三不恼害众生令信敬增长故。四为少欲知足行善法故。此名不共戒。比丘犯僧残。比丘尼犯偷兰。下三众犯突吉罗。是舍私作。无檀越主。自乞自作。以多缘多事恼乱在家人故。制令应量。长十二搩手内广七搩手者。佛一搩手。凡人一肘半示处者。僧应示作处。集僧已能尽往示处者益善。若不往僧应差四人示处。教应量已印封作相。若僧不教应量不示难处妨处者突吉罗。难处者。蛇窟乃至鼠穴。是名难处。齐几名无难处。但使齐房四角已还。无难处得作。又云。但使出入道径无难。名无难处妨者。是舍四边一寻内。有塔地若王地。以王来入僧房内。王或欲止息眠戏。不欲在僧房内。别结此地属王。故名王地居士者。以居士作僧房。坛越数来往僧中。止息戏笑。不欲在僧房中。故别结此地属居士。外道地者。居士有亲里外道出家。来往僧中故。别结此地属外道。比丘尼地者。居士亲里女出家作尼。来往僧房中故。别结此地属尼。大石者。若近在房。行来进止作诸恼害。或破器物故。名妨处。流水者。若近流水。或水长漂没房舍。或水流食岸毁坏不少。池水者。池水浸润不得久固。大树者。飞鸟所集有诸音声。多所恼乱兼屎尿不净。并枝折落有所伤破。深坑者。颓损崩坏。令房不得久故。不问处过量难处妨处。四事不如法。若平地时封地作相。时以得偷兰遮。从二团泥未竟已还。尽轻偷兰。余一团泥在。未竟重偷兰。竟僧残。若三事不如法。一事如法。二事不如法。二事如法。一事不如法。三事如法。从平地封地作相。乃至一团泥未竟已还。尽轻偷兰。作房竟得重偷兰。作房比丘。先自看作房处。然后集僧。集僧已从僧三乞。僧应先示处次封作相竟然后羯磨。若封相风吹雨水坏灭者。应更作相。已羯磨时相坏亦成羯磨。半已相坏亦成羯磨。若羯磨已相坏亦成羯磨。若印封作相已。不得余处作房。若异比丘不得此处作房。正应此比丘作。作房已不得嫌小更大。作房不如法。随作时得偷兰。若房主比丘死。若远行者去绝不还。随意处分。若与三宝。若随亲与。若与白衣。若自卖作钱自在随心。若卖房不得卖地。若众僧不听。众僧得罪。若房主比丘不自分处者。属四方僧。众僧次第应住。若此房上。更异比丘欲作房。不须白僧。但房主比丘听作。自在得作。不听不得作此房。亦随主自在分处。若不分处。即属四方僧。如先比丘法。若比丘作房不如法。若四方僧地不得作塔。不得作别波演。若作得罪。亦不得四方僧地中为佛法自为种殖。若僧和合。听四方僧地中作塔得作。若不和合不听不得作。若僧地中有种种花。应净人取。作次第与僧随意供养。不得私取自供养三宝。若花多众僧取不能尽。若僧和合。听随意取之。若荒饿后三宝园田无有分别。先旧比丘及以白衣。一切尽无问定无处。若众僧和合。随意分处非僧地。地应属王。若比丘作房者。应以白王然后作房。不白不得作。若僧坊中内。不得起塔作像。以近人臭秽不清净。若重阁舍。若经像在下重。不得在上住。若塔地花不得供养僧。法正应供养佛。此花亦得卖取钱以供养塔用。若属塔水以供塔用。设用有残。若致功力是塔人者。应卖此水以钱属塔。不得余用。用则计钱。若塔无人致水功力。一由僧人。残水多少善好筹量。若学问坐禅比丘各有定业。若学不根本如学问法者。取学问腊。则不清净。若禅不根本心如禅法者。取坐禅腊。则不清净。后房舍。

佛在俱睒弥国。长老阐那者。是佛异母弟。优填王妹儿。生大豪族出家为道。多住此国。性㑦自用作种种过恶。多在此国。与诸比丘结戒者。所以因缘如上说。此是不共戒。若比丘犯僧残。若比丘尼犯偷兰。下三众罪犯突吉罗。有主者。有檀越主人。为比丘出钱作僧房。以僧房故不问量。若檀越欲作大房。语主人意小作者。则应少欲法。若檀越意为福德故。欲令容受多人故。欲作大房。欲多重作房。不应违施者意若违损他福德。若主人意。欲如耆阇崛山只桓精舍广大严净者。应好示语檀越意令开解然后小作房。律师云。后房舍。有檀越主。与比丘物为众僧作房。但以众房不限量数。自余作法如前房说。若不问僧作处难处妨处三事。不如法从平地印封作相。二团泥未竟已还。尽轻偷兰。一团泥未竟重偷兰。作房舍竟僧残。若二事不如法一事如法。若一事不如法二事如法。从平地印封作相。一团泥未竟已还。轻偷兰。作房竟重偷兰。若自物与僧作房亦如是。若僧祇物一人作僧房。不问作处难处妨处。而作房处无难无妨。作房竟突吉罗。若有难处妨处。平地印封作相。乃至二团泥未竟以还。轻偷兰。一团泥未竟以还。重偷兰。作竟僧残。若自物施主物。自物作房。如初房舍法。若初房舍若后房舍。倩他作作不如法。二俱得罪。若僧房自房。作法白僧三乞。次第如初房说。优婆塞者。秦言离恶修善。亦名亲近。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
《萨婆多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佛经

《萨婆多论》第三卷


第二摩捉戒

迦留陀夷持户钩在门间立。此人淫欲偏多。伺见女人共语笑抱捉。解释欲心。

问曰。若欲心多者。何不作大事破戒。

答曰。此人根熟应得漏尽故。又应度此舍卫城中具足千家正少一人。是故不作大事。诸女人何以来看。一以世间多事多诸匆务。出家人所住处寂静安乐故。二亲近善知识。欲闻法故。三众僧房中种种严饰。采画房舍床榻卧具。触目可乐。是故来看。何故正食后来。又言。无有定义。若食前来。复当言。何以不食后来。进退有疑耳。又云。俗人食前多事多缘。或作饮食分处奴婢。夫婿儿子各随缘已。然后共相依。随登山游泽或诣僧坊。又云。所以至僧坊者。为欲亲近善人乐闻法故。若食前来。诸比丘各乞食。随缘不在僧坊。是故食后来。诸女人何以随比丘入房舍中。

答曰。谓出家之人断欲清净。信敬故随入无疑。有善者默然。

问曰。何故有默有不默者。有云。欲心多者默然。欲心少者不默然。有云。若知识者默然。非知识者不默然。不相错故。有云。人性不同。有乐覆罪过者默然。有不乐藏过者不默。有云。无有父母兄弟夫婿儿女。无所畏难故默然。有父母兄弟夫婿儿女者。有畏难故不默然。诸比丘为诸女人说法者。为说佛法众僧是良祐福田可信可敬。莫以小缘故自破善根。又云。赞叹迦留陀夷种种功德智慧。当得漏尽度千家作大利益。莫见小因缘故自失敬信也。佛所以结此摩捉女人戒。一以出家之人飘然无所依止。今结此戒与之作伴。令有所依怙。二欲止斗诤故。此是诤竞根本。若捉女人则生诤乱。三息嫌疑故。若比丘设捉女人。人见不谓直捉而已。谓作大恶。是故止之。四为断大恶之源。欲是众祸之先。若摩捉女人。则开众恶门。禁微防着。五为护正念故。若亲近女人则失正念。六为增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绝欲秽。栖心事外为世揩轨。若摩捉女人。与恶人无别。则丧世人宗敬之心。此是不共戒。比丘犯僧残。比丘尼犯摩捉波罗夷。若比丘欲摩捉女人。根变作尼。变竟后捉无罪。以尼无方便心故。即清净住。若比丘已犯摩捉僧残根变作尼。即清净住。若尼犯摩捉波罗夷。根变作比丘。即清净住。若比丘捉女人。未着女人。即变为男子。手着时非女人。不得僧残。得先方便偷兰遮。捉已变得僧残。若尼欲捉男子。手未捉根变为女。变为女竟捉不得波罗夷。得先方便偷兰遮。未变捉。捉竟变得重。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
《萨婆多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佛经

《萨婆多论》第三卷


第八无根谤戒

佛在王舍城者。迦维罗长养色身。摩竭提国长养法身。是故佛多在王舍城。陀骠力士子成就五法故。僧羯磨作知卧具人。

问曰。五法成就者多。何以正差陀骠。

答曰。以陀骠旧住王舍城瞻待客比丘故。又云。为满本愿。过去迦葉佛时。亦为众僧作知卧具人。称可僧意。尔时作愿愿我将来亦为众僧作知卧具人。及在彼世时。亦知卧具称悦时人。是以今佛还知卧具。佛所以令德行具足者使知卧具。现无吝法故。外道法。凡有所知见。尽不与弟子。恐弟子德行与己齐等。无师相承故。佛法不尔。一切无惜。随弟子优劣随事称差。又欲现长幼智德阶差。知卧具者其德如是。况受用者。又欲庄严将来弥勒佛法故。如今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足第一。迦旃延解契经第一。富楼那四辩第一。阿难总持第一。五百弟子各为第一。陀骠知卧具第一。时人见佛弟子各称第一。皆发胜愿自誓立行。愿我于当来佛法中。亦得第一如是。佛出世庄严未来。五百佛法随所应与。阿练若阿练若共。持律持律共。说法说法共。读修妒路读修妒路共。

问曰。若如是随同者。共不有所偏私耶。

答曰不尔。众僧先已自唱随同业者。共以业同故。不相扰乱得安乐住。

问曰。是四人其业各异。何以常不相离。

答曰。阿练若。禅法有所疑滞。咨问有处。兼欲数闻说法增修。是以相近。持律者。凡欲知戒相轻重。决了罪过断解僧法。是以相近。法师者。义论说法称扬三宝。能增长善根。契经者。诵诸大经多知广见随事能答。故相亲近。若僧坊中房鲜少。若有四房。先唱与阿练若。次第唱与。若别波演有四房。亦次第唱与。若舍有四重。亦次第唱与。若无四房。随宜分处。不须灯烛者。凡光明神力要入定心。若分卧具必出定心。云何不定心中而有光明。

答曰。诸佛不可思议。禅定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业报不可思议。又云。此人利根。禅定亦利。当分卧具时。或入定心。或出定心。其间駃速谓但是散心。如击鼓人手自击鼓口并叫唤。击鼓心非缘叫唤心。二心各异。但以其駃疾故。谓是一心。又如浮人手捉浮瓠脚并蹋水。捉浮瓠心脚蹋水心。二心各异亦复如是。又云。先入定心手出光明。出光明已然后出定。以入定势力故。虽在不定心中。光明不灭。犹如陶师转轮作器。以一转力故。十匝五匝。势故不尽。此亦复尔。一定力故光明久住。如过去燃灯佛。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时世众生乐着世乐。懈怠慢恣不受佛法。定光如来。以神通力化作一城。庄严清净。其中人民富乐充溢五欲自恣。如是经由十二年中。定光如来亦十二年常在禅定。过是以后。大水忽至漂没此城。城中人民一切散灭。时世人民乐着富乐者。或悟无常。我不久亦当如是。定光如来即从定起。踊在虚空作种种神变。从虚空来下为众说法。时会众生。或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或种辟支佛道因缘。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无量众生大得法利。以神通力常得停住。十二年中以定力故。光明暂住。何足为难。

问曰。佛法。罪当发露功德覆藏。陀骠何故常放光明自显功德。

答曰。自显功德凡有二种。一为利养名闻。二为佛法众生故。若为佛法众生。随时自在无所障碍。陀骠所以放光明者。正为止诽谤故。如佛为婆罗门女所谤故。作师子吼。自说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以表清净。如舍利弗目连。为瞿迦离所谤。作师子吼。我有七觉意宝。如长者家其库藏中有种种衣服种种器仗自在取用。我有七觉意宝。亦随意取用之。以表清净。目连亦作师子吼。自说我生已尽不复当生。所作已办梵行已成。以表清净。阿那律为人所谤。自说我入智慧楼观自在游戏。以表清净。如莎伽陀为人所谤言其饮酒。自言我禅定能令从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满其中火。以表清净。如输毗陀为人所谤。自说一念能知五百劫事。以表清净。陀骠为慈地所谤故。常放光明。以表清净。复次除轻毁心故。如学问比丘轻毁坐禅劝佐众事比丘。坐禅比丘亦轻毁二业比丘。劝佐众事比丘亦轻毁坐禅学问比丘。是故陀骠。以坐禅力常现光明。兼知卧具劝佐众事。灭相轻毁胜负心故。三为折伏山林树下比丘高慢心故。常谓城傍比丘在散乱心中多言多事行道修业无所能成。自谓静处无能过者。是故陀骠。虽在事乱得大神力。手放光明。以分卧具。伏彼高心。四为现精进果报。以精进力得此神通。以激励懈怠诸慢恣者。五为檀越施主增长善根。六为现不退法。陀骠先德行纯备。后为慈地所谤。时人疑谓其退故放光明。明实不退。七欲现众僧大威德故。分卧具比丘神德犹尔。况余大德名闻高远者。八为爱惜正业不令虚缺。常在定心兼分卧具。令僧事得办。而不废禅业。以是因缘故。常放光明。众僧羯磨作差会人。作差会人故。为慈地所谤。然后作知卧具人。以被谤故。手出光明。令诸众生灭诸恶法。以知卧具事亦胜故。移令在前。差会在后。慈地比丘所以常得粗恶食者。先业力故。又此人日夜无清净心。天龙鬼神与作因缘。令其所作事不如意。世尊知我者。以实清净故。不得言尔。以本业力故。不得言不。佛何故不说陀骠清净。一以佛平等心无亲无爱故。不即言一是一非。二以陀骠本业果熟故。过去迦葉佛时作知食人。

时有一冢间比丘。是阿罗汉。仪容端政在路而行。有一女人见生染爱。随观不舍。时主食人见其如是。谓先与交通。寻作是言。是比丘必与此女人共作恶法。以谤贤圣故。堕在地狱。罪毕得出。以本善业值佛得道。残业力故。受此恶报。是弥多罗比丘尼自说作罪故。应与灭羯磨。自言罪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自言作罪。若不改悔。应与灭羯磨。若不与灭羯磨。但直尔驱出。若改悔者得偷兰遮。若不改悔者突吉罗。若比丘犯戒内烂。举众共知。不须自言。直尔遣出。若与羯磨使四远同闻。折伏罪恶得作无过。凡五众自言作重罪。若一人前自说。若多人前说。尽应遣出。比丘比丘尼应现前。三众不现前。陀骠比丘与忆念毗尼。如七灭诤中。灭羯磨法者。不得众共作一切僧事百一羯磨。皆不得同众。众僧自恣腊面门腊。皆不得与。若死。众僧不得羯磨取物。应与所亲白衣。自不得从他受法。亦不得教前人法。不得受他礼拜供养。说戒及一切羯磨。不得与欲清净。有三种人。必堕地狱罪。因诽谤故。兼说二人堕地狱罪。佛不欲面称人恶。众中有此恶者。是故佛因事说过。令诸罪人摧伏恶心深心惭愧。夫人生世间。斧在口中生。此中佛自说本缘。过去不可计劫有佛出世。名阿梨罗。彼佛法中有兄弟二人。出家作比丘。兄坐禅故。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弟学通三藏阐扬佛法。时世四辈宗奉二人。但兄以圣道故。利养偏胜。时檀越持一端氎。与兄不与弟。凡饮食衣服病瘦医药。皆偏不同。其弟比丘生恼疾心。欲毁害诽谤。时檀越遣一女。至三藏比丘所。比丘语女言。汝与我谤彼比丘。女言。此是圣人。云何谤之。此比丘以种种方便诱惑其心。女人即可之。比丘言。我当索取彼㲲。持以与汝以证其罪。但言。与我行淫即索与之。女即还归家。问其意故。何以经久。即言。彼处比丘留我戏弄。是故经久。复言。与我此㲲。于时世人咸生疑惑。罗汉比丘。见此二人作大罪恶。即避异方。佛言。时弟比丘者。则我身是。女人者。孙陀利是。以我前世谤漏尽无学人故。今漏尽在无学地。还被诽谤。与诸比丘结戒者。为法久住故。为止谤毁令梵行安乐住不妨读经行道故。此是共戒。比丘犯得僧残。比丘尼犯亦得僧残。下三众犯得突吉罗。无根波罗夷者。无根谤有四种。一以无根波罗夷法谤得僧残。二以无根僧残谤得波逸提。三以无根出佛身血破僧谤得偷兰。四以无根波逸提谤得突吉罗。说他粗罪有三种。一说他波罗夷僧残。得波逸提。说他出佛身血破僧偷兰。说波逸提突吉罗。覆他粗罪有三种。一覆藏他波罗夷僧残。得波逸提。二覆藏他出佛身血破僧偷兰遮。覆波逸提突吉罗。轻呵戒唯有一种。轻呵五篇戒。尽波逸提。乃至轻呵最后一篇。亦波逸提。无根谤。说他粗罪。轻呵戒。是三事诤乱法故。覆藏他粗罪。匿藏罪恶染污佛法故。复次无根谤说他粗罪。妨废读经行道故。轻呵戒。破佛法身故。覆粗罪。令佛法不清净。长养恶法故。无根者。有三种根本。一见二闻三疑。依此三种。名为有根。不见不闻不疑。是名无根。云疑不成根。眼根者。必使清净无病。见事审谛可依可信。唯听肉眼不听天眼。以有天眼者不说人恶。复次若听天眼说过者。人谁无过。但有大小天眼。无往不见。若听说过者。则妨乱事多。耳根者。必使清净无谬审谛可信。亦不可听天耳。事同天眼。疑不可依。若说罪过为说定相。疑者。非是决定。或谓犯罪。或谓不犯或不可依。故不得为根。


分类:佛经 书名:萨婆多论 作者: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