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杂阿含经》| 佛经

白话《杂阿含经》| 佛经

白话《杂阿含经》卷第三


五十九、生灭经:

本经乃叙述色等之五阴之集,和五阴之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等受阴是。应观察此五受阴是有生灭之法。所谓此为色,此为色之集。此为色之灭。此为受、想、行、识,此为识之集,此为识之灭。

甚么叫做色之集?甚么叫做色之灭?甚么叫做受、想、行、识之集?甚么叫做受、想、行、识之灭呢?所谓爱喜之集,即是色之味,爱喜如果灭,即是色之灭。触之集,就是受、想、行、识之集,触之灭,就是受、想、行之灭。名色之集,就是识之集,名色之灭,就是识之灭。比丘们!像如是之色集、色灭,就是色之集,色之灭。像如是的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即是为之受、想、行、识之集,受、想、行、识之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十、不乐经:

本经叙述如不喜乐与赞叹五受阴,不取、不着,就能得到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等受阴是。善哉!比丘们!你们应不喜乐于色,不赞叹于色,不取于色,不执着于色!善哉!比丘!不应喜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于识,不取于识,不执着于识!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比丘,不喜乐于色,不赞叹于色,不取于色,不执着于色的话,即对于色,就会不喜乐,而心就会得解脱!像这样的不喜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于识,不取于识,不执着于识的话,则对于识,就会不喜乐,而心就会得解脱。如果比丘,不喜乐于色的话,心就会得解脱。像如是的不喜乐于受、想、行、识,而心得解脱的话,就会不灭、不生,会住于平等之舍,会得正念正智!

比丘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即能俱见前际,而永尽无余。前际均俱见而永尽无余后,就会俱见后际,也是永尽无余。后际均俱见而永尽无余后,即前后际均会俱见,而永尽无余,而无所封着(无所执着)。无所封着的话,则对于诸世间就不会有所取。无所取的话,也就不会有所求。无所求的话,就会自觉涅槃。所谓我生已尽,清净的梵行已立,所应作的都已作完,自知已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十一、分别经:

本经乃将五受阴之一一,分别说明,提示为无常、苦,而有变易之法,故应舍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甚么叫做色受阴呢?凡所有之色,也就是那些一切的四大,以及由四大所造之色,就名叫做色受阴。又次,那些色,均为是无常、苦,是会变易之法。如果那些色受阴永断而无余的话,即能究竟舍离灭尽,离欲而寂没,其余的色受阴,更不会再相续而不起不出的话,就名叫做妙,就名叫做寂静,就名叫做舍离。所谓一切的有余爱已尽,已无欲、灭尽,而涅槃。

甚么叫做受受阴呢?所谓六受身(身就是集)是。那六种呢?所谓眼之触而生受,耳、鼻、舌、身、意之触,而生受,就名叫做受受阴。又次,那些受受阴,乃为无常、苦,是变易之法,乃至灭尽而涅槃(都如上述)。

甚么叫做想受阴呢?所谓六想身(集)是。那六种呢?所谓眼触,而生想,乃至意触,而生想,就名叫做想受阴。又次,那些想受阴,乃为无常、苦,是变易之法,乃至灭尽,而涅槃(都如上述)。

甚么叫做行受阴呢?所谓六思身(集)是。那六种呢?所谓眼触而生思,乃至意触,而生思,就名叫做行受阴。又次,那些行受阴,乃为无常、苦,是变易之法,乃至灭尽,而涅槃(都如上述)。

甚么叫做识受阴呢?所谓六识身是。那六种呢?所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就名叫做识受阴。又次,那些识受阴,乃为无常、苦,是变易之法。乃至灭尽,而涅槃(都如上述)。

比丘们!如果对于此法,能以智慧去思惟,去观察,去分别,去忍住(认可)的话,就名叫做随信行(随顺而修行之人。一般都谓见道位中之钝根者)。能超升而离生,而越过凡夫之地。虽然未得须陀洹果,然而不会在此中间死亡,必定会得须陀洹果(预流。预入圣者之流,为初果的阿罗汉)。

比丘们比如果对于此法,能以增上的智慧,而思惟观察,而忍住(认可)的话,就名叫做随法行(以增上智慧随顺教法而修行的人,是见道位中的利根者)。能超升而离生,而越过凡夫地。虽然未得须陀洹果,然而不会在此申间死亡,必定会得须陀洹果的。

比丘们!如果对于此法,能以如实的正慧而等见的话,就能得三结尽断之知。三结就是所谓身见(见有我,也就是我见)、戒取见(执取而行邪戒)、疑(疑惑正理)。(结就是烦恼。所谓结缚众生,不得解脱,而在生死中流转)。

比丘们!这就是名叫须陀洹果,已不堕于恶道,必定会正趣于三菩提(等觉,完全之觉悟),最长为再更七次往返于天人当中,然后究竟苦恼的边际(解除一切生死的苦恼)。

比丘们!如果对于此法,以如实正慧而等见,而不起心漏的话,就名叫做阿罗汉。到这境地,乃谓诸漏已尽,所作已作,已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而心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十二、分别经:

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智慧,没有利明,都在于五受阴生系着。多闻的圣弟子则不然。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受阴。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愚痴无闻的凡夫们,因为没有智慧,没有利明,都在于五受阴生起我见,而系着,使心系着,而生贪欲。比丘们!多闻的圣弟子们,因为有智慧,有利明之故,在此五受阴当中,不会看见为我而系着,其心不会被结缚,不会生起贪欲。

甚么叫做愚痴无闻的凡夫,没有慧,没有明,而在于五受阴中,见为我而系着,使心被结缚,而生贪欲呢?比丘们!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没有慧,没有明之故,见色,而误认为是我,认为是异于我(他之我),认为是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像这样的见到受想行识,也误认为是我,是异我,是彼此相在。像如是的,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没有慧,没有明之故,对于五受阴,述说为是我,而系着,使心被结缚,而生贪欲之念。

比丘们!甚么叫做圣弟子有慧、有明,而不述说为我,不被系着,不使心结缚,不生起贪欲呢?因为圣弟子不认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之故。像如是的,多闻的圣弟子,因为有智慧,有利明,而对于五受阴,不认见为我,不系着,不使结缚于心而起贪欲等。那些所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都正确的观察其一切,均为是无常。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都正观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是无常!」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十三、分别经:

本经乃叙述愚痴无闻的凡夫之计我-我执之次第。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受阴。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比丘啊!如果沙门、婆罗门,执计为有我的话,则一切均为对于此五受阴而执计为有我的(我执)。那五种呢?诸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认见为是我,是异我(他之我),是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如是这般,也认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像这样的愚痴无闻的凡夫,都执计有我,而以无明去分别,去作如是的观察,而不离我所。不离我所的话,就会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后,诸会生触,就会被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之而生苦乐,从此而生这些事,以及其它诸事。所谓有六触身是。那六种呢?所谓眼之触入处,耳、鼻、舌、身、意之触入处是。

比丘们!有意界、法界、无明界。凡夫都被无明之触所触。因此,愚痴无闻的凡夫,都说为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非无。说我为最胜,说我为相似,说我知、我见等。

又次,比丘们!多闻的圣弟子,虽住于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而能生明。这些圣者,对于无明,而能离欲,而能生明之故,都知见为不有、不无,非有非无,非不有无。也认知识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非有我知、我见。这些圣者作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后,则从前所起的无明触,会自消灭,后面所显发之明之触,会集起!」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十四、优陀那经:

本经叙述如果解脱我、我所的话,则断五下分结。识就没有所住而离欲,而涅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东园鹿子母讲堂。

这时,世尊在于晡时(下午三至五点),从禅定中出定,而到讲堂,在堂阴之中之大众前面,敷座而坐。这时,世尊,以优陀那之偈(感兴而咏叹之颂),赞叹而说: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诸法乃没有吾我的。也并没有我所有的。我既然并不是应当有,即我所将从何而生起呢?一位比丘,如将此解脱的话,就能断除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见结、疑结。对于上二界而说为下分界,也就是欲界之烦恼。法就是五阴〕。)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站起,偏袒其右肩,右膝着在于地上,合起双掌,而仰白佛说:「世尊!甚么叫做没有吾我?也没有我所?甚么叫做吾我既然不是当有,即我所要从甚么地方而生?而比丘如能从这里解脱的话,则能断灭五下分结?」(等于偈颂的语译,是 以疑问述说耳。)

佛陀告诉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都执计(推理想象)谓:色是我,是异我(他之我),是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如果是多闻的圣弟子的话,则不认为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认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也不是知者,也不是见者。此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色是苦的,受想行识也是苦的。色是无我,受想行识,也是无我的。此色乃非当为有,受想行识,也非当为有。此色为有坏,受想行识,也是有坏之故,非为我、非我所,我、我所都非当为有!如能这样的解脱的话,就能断灭五下分结!」

这时,那位比丘,又向佛请问说:「世尊!断五下分结后,为甚么会漏尽(结,烦恼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呢?同时能在现法(于此真实的人生)当中,自知已住于作证具足?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呢?」佛陀告诉比丘说:「愚痴的凡夫,无闻的众生,在于无畏之处,而生恐畏之故;愚痴的凡夫,无闻的众生,都是怖畏者(凡夫听说『无我』,就会极为不安)!要知道: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都是无我、无我所有。我与我所之二,均不应当生)。

都攀缘于四种识住。那四种呢?所谓色识住-色攀缘于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也攀缘于受想行识住,而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若有人说:『识在于这些里面,或者是来,或者是去,或者是住,或者是起,或者是灭,而增进、广大、生长。』然而作此说,乃是不对的,因为还有异法(和此不同之见解)。也就是说: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增进、广大、生长,那不过是谈谈说说而已,假若进一步的去追问其究竟的话,就说不知道,也就不能彻知其真象,唯有增加其产生愚痴而已,因为不是境界之故(不是真正的道理)。为甚么呢?因为比丘若离开色界之贪的话,则对于色之意生之缚,也会断,对于色之意生之缚,既断之后,即识之攀缘也会断,识已不会再住,同时也不会一再的增进、广大、生长。如果离开受、想、行界之贪的话,则对于受、想、行之意生之缚,也会断,受、想、行之意生之缚断后,攀缘也会断,就没有识所住之处,也没有增进、广大、生长。由于没有识所住之处,就不会增长,不增长之故,就没有为作之处,没有为作之处之故,则安住,安住之故,而知足。知足之故,就会解脱,解脱之故,则对于诺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之故,就没有所著,没有所著之故,就会自觉涅槃。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啊!我所说的识,乃不住于东方,不住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是除欲、见法,是涅槃灭尽,是寂静清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摄颂如下:

生灭以不乐 及三种分别 贪着等观察 是名优陀那

(用生灭经和不乐经,以及三种的分别经,去平等观察贪着,就名叫做优陀那经)。

六十五、受经:

本经叙述如实观察,须修禅思。如实观察就是对于五受阴之集与灭之观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大众要常常方便的修习禅思(等持,定,定心不动),要向内寂静其心。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比丘都要常恒的方便修习禅思,去内寂其心,去如实而观察!怎样如实而观察呢?要观察这就是色,这就是色之集,这就是色之灭,这就是受想行识,这就是识之集,这就是识之灭。

甚么叫做色之集,受想行识之集呢?愚癖无闻的凡夫,对于苦、乐、不苦不乐之受,并不能如实而观察此受之乐、受之灭、受之味、受之患、受之离。由于不如实而观察之故,对于受而乐着,而生执取。由于执取,而有了有,由于有而有了生,由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这般的纯大苦聚,乃由于集而生。这名叫做色之集,这名叫做受想行识之集。(不如实观察为无明。乐着为爱。执取为取,有为有。生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是老死等。此为十二缘起,也就是十二因缘之原形)。

甚么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呢?多闻的圣弟子们,受诸苦、乐、不苦不乐(舍)之受,而能如而观察受之集,受之灭,受之味,受之患,受之离。由于如实而观察之故,对于受之乐着,自会消灭,乐着消灭之故,执取就会消灭,执取消灭之故,有就会灭。有灭之故,生就会灭。生灭之故,老死忧悲恼苦就会灭。像这样的纯大苦聚,均能得以消灭。这名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因此之故,比丘们!应该要恒常的方便修习禅思,将内在之心寂静!当一位比丘,就是这样的要住于禅思(禅定,心一境处),将内在之心寂静,要精勤方便,如实去观察!」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像如是的观察一样,那些『分别』、『种种的分别』、『知』、『广知』、『种种知』、『亲近』、『亲近修习』、『入』、『触』、『证』等之十二经,也是像这样的广说(经文为二经,为十二经之略。又所列之经名,虽只十经,然而依下经而推,实为十二经)。

六十六、生经:

本经叙述愚痴无明的凡夫,对于色等生爱着,而不能解脱。多闻的圣弟子即不爱着,而能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对于诸比丘们说:「应该要恒常的方便修习禅思,将内在的心寂静。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方便的修习禅思,将内在的心寂静之后,就能如实而观察。甚么叫做如实而观察呢?要如实而观察这就是色,这就是色之集,这就是色之灭。此为受想行识,此为识之集,此为识之灭。

甚么叫做色之集?受想行识之集呢?比丘们!那些愚痴无闻的凡夫,未能如实而观察色之集、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因此之故,都喜乐于那些色,都赞叹、爱着那些色。由此,而在于未来世,仍然会一再的有色之生。受想行识也是如是的广说。那些色既又生,受想行识,又生起的话,就已不能解脱那些色,已不能解脱那些受想行识。因为是这样,我才会说他们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纯大苦聚。这名叫做色之集,受想行识之集。

甚么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呢?多闻的圣弟子们,如实而观察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而如实而知。由于如实而知之故,不会乐于色,不会赞叹色,不会乐着于色,也不会生未来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是的广说。由于色不生,受想行识不生之故,对于色,就能得解脱,对于受想行识就能得解脱。因此,我会说此人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纯大苦聚。这名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因此之故,比丘们!应该要恒常的方便修习禅思,将内在之心寂静,精勤方便,如实而观察!」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像如是的观察一样,乃至『作证』等之十二经,也应该说(如上列)

六十七、乐经:

本经叙述如实观察,进而如实而知等事,大意和前经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该要恒常的方便修习禅思,将内在的心寂静。为甚么呢?比丘们!因为方便而修习禅思,而将内在的心寂静的话,就能如实而观察之故。甚么叫做如实而观察呢?所谓如实而知道这就是色,这就是色之集,这就是色之灭。这就是受想行识,这就是识之集,这就是色之灭。

甚么叫做色之集,甚么叫做受想行识之集呢?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而知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由于不能如实而知之故,会乐着于色,会赞叹于色。由于乐着于色,赞叹于色之故,就会去执取。由于执取,而会为有。由于有,而会有生,由于生,而有了老死忧悲恼苦。如是这般,聚生纯大的苦聚。这叫做色之集,叫做受想行识之集。

甚么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呢?多闻的圣弟子,如实而知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由于如实而知之故,不乐着于色,不赞叹于色。由于不乐着于色,不赞叹色之故,爱乐就会消灭。爱乐消灭之故,执取就会灭,执取消灭之故,有就会灭,有灭之故,生就会灭,生灭之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统统都会灭。像这样的纯大苦聚就会消灭!为甚么多闻的圣弟子要如实而知受想行识,以及识之集、识之灭、识之味、识之患、识之离,为甚么要如实而知呢?因为知道这些真相之故,就不会乐着于那些识,不赞叹那些识。不会乐着赞叹之故,乐爱就会消灭,乐爱消灭之故,执取就会消灭,执取消灭之故,有就会灭,有灭之故,生就会灭,生灭之故,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灭。如是这般,纯大的苦聚就会消灭,一切的一切,皆悉得到消灭!比丘们!这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当比丘的,要恒常的方便而修习禅思,要将内在的心寂静!」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如观察之经,乃至作证等经的十二经,也是如是的广说(如上记)。

六十八、六入处经:

本经叙述为了如实观察五阴,解脱生死,就须修习禅思。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要恒常的方便修习禅思。要向内寂静其心,要如实而观察。要怎样如实而观察呢?要如实而知道此为色,此为色之集,此为色之灭,此是受想行识之集,此是识之灭。

甚么叫做色之集,受想行识之集呢?缘于眼,以及色,而生眼识。此三事和合而生触,缘于触而生受,缘于受而生爱,乃至生纯大的苦聚,这叫做色之集。像这样的缘于耳鼻舌身意,缘于意,以及法,而生意识。此三事和合而生触,缘触而生受,缘受而生爱。像这样的,乃至生纯大的苦聚。这叫做色之集,叫做受想行识之集。

甚么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呢?缘于眼,以及色,而生眼识。此三事和合而生触。触如果消灭,则受会消灭,乃至纯大苦聚会消灭。像如是的缘耳鼻舌身意,而缘于意,以及法,而生意识,此三事和合而生触,而触灭则受自会消灭。受如消灭,乃至纯大苦聚均会消灭。这叫做色之灭,受想行识之灭。因此之故,比丘们!应该恒常的方便而修习禅思,要向内去寂静其心!」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而欢喜奉行。

如观察之经,乃至作证之经之十二经,也如是的广说(如前记)。

摄颂如下:

受与生及乐 亦说六入处 一一十二种 禅定三昧经

(受经、生经,以及乐经。也说六入处经。一一的十二种经,均为是禅定三昧经)。

六十九、其道经:

本经叙述有身见之生与否,乃在于乐着于五阴,或厌离五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阐述有身见之集趣道(起有身见之道),以及有身见之集灭道(灭有身见之道)。甚么叫做有身集趣道呢?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而知道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由于不如实而知之故,会乐于色,会赞叹色,会着于色,会住于色。由于喜乐于色,赞叹于色,着于色,住于色之故,会爱乐而执取。缘于取,而会有,缘于有,而会生,缘于生,而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像如是的生起纯大的苦聚。像如是的,受想行识,也同样之广说。这叫做有身集趣道(起有身见之道)。比丘们!此有身集趣道,应该要晓得,即是苦集的趣道(使苦生起之道)。

甚么叫做有身集灭道呢?多闻的圣弟子,乃如实而知色、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由于如实而知道之故,对于色就不会喜乐,不会赞叹,不会执着,不会住着。由于不乐、不叹、不着、不住之故,对于那些色之爱乐会消灭。爱乐消灭的话,则执取会消灭,执取消灭之故,则有会灭,有灭之故,生就会灭,生灭之故,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纯大苦聚就会消灭。像色一样,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这叫做有身灭道迹(消灭有身见之道)。有身之灭道迹,则是苦灭道迹(消灭苦之道)。由此之故,述说有身之灭道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说有,及当知,亦如是说。

(说趣道之故,叫做『其道经』。当说之故,于此例略为『当说』。故其道经之二与三,如当说『有」(二),以及,『当知』(三),也是如是而说)。

七十、实觉经:

本经乃分别而说有身、有身集、有身灭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应当要阐说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边为分,也就是分别要说有身集,和有身灭之事)。大众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讲说。

甚么叫做有身边呢?所谓五受阴是。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这名叫做有身边。甚么叫做有身集边呢?所谓爱,当来有爱,与贪、喜俱的彼彼乐着,这就名叫有身集边。甚么叫做有身之灭边呢?将此爱、当来有之爱、与贪喜同俱之彼彼的乐着,断灭吐尽无余,而离欲、而灭、而寂、而没,这就是名叫有身的灭边。因此之故,当应阐述有身之边,有身之集边,有身的灭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当说有(二),及当知(三),亦如是说。为实觉经之二与三。

七十一、有身经:

本经叙述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而证悟有身之灭的人,就是阿罗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应说明有身、有身之集、有身之灭、有身之灭道迹。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讲说!甚么叫做有身呢?所谓五受阴走。那五种呢?所谓色之受阴,受想行识之受阴是。这叫做有身。甚么叫做有身之集呢?所谓当来会有爱、贪、喜俱,而彼彼染着,这叫做有身之集。甚么叫做有身之灭呢?所谓将当来为有之爱,贪、喜俱之彼彼乐着等,统统断灭无余,都吐尽,而离欲,而灭寂。这叫做有身之灭。甚么叫做有身之灭道迹呢?所谓入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这叫做有身之灭道迹。这些事就是我为你们当说的有身、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有身经(二)

其余的即如是而说。如有差别的话,即:「当应知道有身。当应知道断有身之集。当应知道证有身之灭。当应知道修断有身之道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如当说有(三),及当知(四),也如是之说(有为第三、当知为第四)。

罗汉经(一)

又再差别的话,即:「比丘正知有身,断有身之集,证有身之灭,修断有身之道。这叫做比丘之断爱欲之缚,断诸结之法。这样的修到无间等(了达、证悟)的话,就能究竟苦边。」

罗汉经(二)

又再差别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究竟边际,究竟离苦,究竟梵行,纯净的上士。」

罗汉经(三)

又再差别的话:「就叫做比丘阿罗汉之尽诸有漏。所谓所作已作,已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而心得解脱:」

罗汉经(四)

又再差别的话:「就叫做比丘之断关,而渡堑,超越境界,脱离诸防逻,建圣法之幢!」

罗汉经(五)

又再差别而说,即:「为甚么叫做断关呢?所谓断五下分结是。甚么叫做渡堑呢?所谓渡无明之深堑是。甚么叫做超越境界呢?所谓究尽无始的生死是。甚么叫做脱离诸防逻呢?所谓有、爱,都尽!甚么叫做建圣法幢呢?所谓尽我慢是!」

罗汉经(六)

又再差别而说:「这叫做比丘之断五枝(丈),而成六枝(支),守护一依、四种,弃舍诸谛,离诸求,净诸觉,身行息,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而立梵行之无上士。

摄颂如下:

其道有三种 实觉亦三种 有身四种说 罗汉有六种

(其道经有三种,实觉经也是三种。有身经即说有四种,罗汉经为六种。)

七十二、知法经:

本经叙述五阴为所知之法,调伏贪欲、断离贪欲、超越贪欲为之智。珂罗汉就是智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要为你们说所知之法,和智,以及智者。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阐说:甚么叫做所知之法呢?所谓五受阴是。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这叫做所知之法(所应得知之法)。甚么叫做智呢?能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就名叫做智。甚么叫做智者呢?所谓阿罗汉是也。阿罗汉并没有他世之死,也不是没有他世之死,并不是有无他世之死,也不是非有无他世之死。如广说的话,乃为无限量(不可算数),而诸数永灭!这叫做说所知法、智,以及智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十三、重担经:

本经叙述五阴为重担。也说明取担、舍担、担者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会为你们讲说重担、取担、舍担、担者之义。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讲说。甚么叫做重担呢?所谓五受阴是。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甚么叫做取担呢?当来会有之爱、贪、喜俱之彼彼的乐着是。甚么叫做舍担呢?假如当来会有之爱、贪、喜俱,而能永断这些彼彼的乐着,使无余存。都消灭后,都吐尽、离欲、灭没是。甚么叫做担者呢?所谓士夫是。士夫有他的如是之名,如是之出生,如是之族姓,如是之食量,如是之受苦乐,如是之长寿,如是之久住,如是之寿命的齐限。这叫做重担、取担、舍担、担者!」

这时,世尊,同时也说偈而说:

已舍于重担 不复应更取 重任为大苦 舍任为大乐

当断一切爱 则尽一切行 晓了有余境 不复转还有

(如果已舍弃重担的话,就不应一再的更取重担。重任为大苦,舍任叫做大乐。当应断除一切的爱欲,则能尽灭一切的业行。晓知有余之境的话,就不会一再的还转为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十四、往诣经:

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而知五阴,因此而被五阴系着。多闻的圣弟子则与此相反。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而知色、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由于不能如实而知之故,对于色,会喜乐、赞叹、系着,而住着。都被色所缚,被内在之缚所缚,不知根本,不知边际,不知出离。这叫做愚痴无闻的凡夫。都以缚而生,以缚而死,以缚从此世转生至于他世。在那里又以缚而生,以缚而死。这名叫做愚痴无闻的凡夫,都随着魔,而自在的入于魔之网中。随着魔所化,随着魔之缚,而被所缚,而被魔所牵引!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多闻的圣弟子,即能如实而知色,知色之集,知色之灭,知色之味,知色之患,知色之离。由于如实而知之故,不贪喜于色,不赞叹于色,不系着而住于色,不会被色缚所缚,不会被内缚所缚,知道根本,知道决济,知道出离。这叫做多闻的圣弟子,不随着缚而生,不随着魔而自在,不入魔之手,不随魔所作,不是魔所缚,解脱魔缚,离开魔所牵制。受、想、行、识,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十五、观经:

本经叙述如来与阿罗汉之差异。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等是。比丘们!对于色讨厌,离开其欲,寂灭而不起,而解脱。这叫做如来、应(应供)、等正觉。像如是的,对于受、想、行、识,而离开其欲,寂灭而不起,而解脱。这叫做如来、应、等正觉。

比丘们!如对于色讨厌,而离欲,而寂灭,就名叫做阿罗汉之慧解脱。像如是的,讨厌受想行识,而离欲,而寂灭,就为之阿罗汉之慧解脱。比丘们!如来、应、等正觉,和阿罗汉之慧解脱,有甚么差别吗?」比丘仰白佛陀说:「如来乃为法之根,乃为法之眼,乃为法之依。唯愿世尊,为了诸比丘们,广说此义!请比丘们听后,定会信受而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阐说。所谓如来、应、等正觉,就是未曾听法,而能自觉法,能通达于无上的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而为他们说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分。比丘们!这叫做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能得,未利而能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于道。又能成就诸声闻,能教授教诫声闻。阿罗汉们,都正顺如是之说,而欣乐善法。这叫做如来与阿罗汉之差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十六、欲贪经:

本经叙述五阴是无常、苦、无我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你们比丘,应当观察色阴,观察色阴后,见有我、异我(他之我)、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善哉!善哉!色乃为无我的。无我的,就是无常,无常的话,就是苦的。如果是苦的话,那些一切的一切,均非为我,非异我(不是他之我),非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当应作如是之观察。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此五受阴,都观察为非我、非我所。如是的观察后,对于世间,都没有所取。没有所取的话,则没有所著。无所著的话,就会自觉涅槃。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十七、生经:

本经叙述应对于色等五阴断除贪欲,就叫做色等之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应断除对于色之欲贪。欲贪断除后,则色就会断灭,色断灭后,就会得断知。得断知后,即根本会断,有如截断多罗树(棕梠树,一旦截断,即不再生)之头那样,未来就不会一再的受生。像如是的,对于受想行识之欲贪也断除,乃至未来世,已不会一再的更生。」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十八、生经:

本经叙述五阴生起之处,即病、死会起,五阴灭处,即老、死会般。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色之起,色之住,色之出的话,即苦恼会在此而起,病痛也会住于此,老死乃出于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是。比丘们!假如色已灭除,已休息,已消没的话,即苦恼就会于此而告消灭,病痛会于此休息,老死会于此消没!受想行识,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十九、生经:

本经叙述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未来与现在之五阴都不顾、不欣、讨厌、离欲而寂静。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去和未来之色,尚且是无常的,更何况是现在之色,怎么会不是无常呢?多闻的圣弟子,像如是的观察后,并不回顾过去之色。也不欣喜未来之色。对于现在之色,都厌离、欲灭、寂静。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比丘们!假如没有过去色的话,即多闻的圣弟子,就没必要不回顾过去之色(如没有,即无须注意其有否苦痛,和变易与否)。由于有过去色之故,多闻的圣弟子,乃不回顾过去之色(有色之故,须弃除,弃除后,等于废物,就不会一再的回顾)。假如未来色没有的话,即多闻的圣弟子们,就无须不欣乐未来之色。由于未来色确实为有之故,多闻的圣弟子们,乃不欣乐未来之色。假若没有现在之色的话,即多闻的圣弟子们,就无须对于现在之色生起厌离,也无须向于欲之灭、之尽,去努力。由于通常都会贪欲现在之色之故,多闻的圣弟子,就会对于现在之色生起厌离,会向于欲贪之灭尽去用功努力!受想行识,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经一样,苦、空、非我之三经,亦是作如是之说。

八十、法印经:

观五阴为无常、离,乐心清净解脱,为之空。而起无相等知见,叫做圣法印、知见清净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将为你们说圣法印,以及见清净等事。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假如有一位比丘,作如是之说:『我虽然对于空、三昧,还没有所得,但是我乃发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的人!』你们千万不可以发出这种语。为甚么呢?因为对于空未曾有所得的人,而说他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是没有这道理的。假如有位比丘,作如是之语而说:『我因得空,而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这就是善哉之说。为甚么呢?因为如果得空后,善能执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是有此道理之故。

其次,甚么叫做圣弟子之见清净呢?」比丘们回禀佛陀说:「佛陀乃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我们阐说。诸比丘们听佛说法后,定会如教奉行」。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假如比丘,在于空闲处的树下静坐,善能观察色之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像如是的对于受想行识,也观察为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那些阴都是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之法的话,就心会喜乐于清净解脱。这叫做空。像如是的观察的人,还不能离慢,还不能知见清净。又有正思惟三昧,以观察色相之断灭,声、香、味、触、法等相之断灭,这叫做无相。像如是的观察,犹然还未能离慢,还未能知见清净。而又有正思惟三昧,以观察断贪相、瞋恚、痴相等,这叫做无所有。像如是的观察的人,犹未离开慢,还未达到知见清净。又有正思惟三昧,以观察我和我所到底是从何而生?又有正思惟三昧,以观察我和我所,或者由见,或者由闻,或者由嗅,或者由尝,或者由触,或者由识等而生(由见闻嗅尝触识,也就是六根发六识之作用,而有我、我所)。又作此观察:或者是由于因,或者是由于缘而生识的话,即此识之因与缘,是常呢?或者为无常呢?又作此思惟:或者由于因,或者由于缘,而生识的话,即那些因,那些缘,均为是无常的。又次,那些因,那些缘,如果均为是无常的话,则由那些无常之因缘所生之识,怎么会有常呢?此无常之法,就是有为之行。从因缘而起之法,就是患之法、灭之法、离欲之法、断知之法。此名圣法印、知见清净。这叫做比丘!当为你们阐说圣法印、知见清净,要如是的广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十一、富兰那经:

本经叙述佛陀破斥富兰那外道之无因无缘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昆耶离(昆舍离,中印度)的猕猴池之侧的重阁讲堂。

这时,有离车族(昆舍离国之剎帝利族),名叫摩诃男。他每天都游行,也往诣于佛所。有一天,那位离车,曾作此念:「如果我早访世尊所住锡的地方的话,即世尊,以及认识我的比丘们,都在禅思中(不可打扰他们)。我现在应该往诣七庵罗树的阿耆昆外道之处才对。」(课形外道)。因此,他就往诺富兰那迦叶的住处(六师外道之一)。这时富兰那迦叶外道之众之主,乃被五百位外道围遶,都高声嚷嚷而在嬉戏,都在论说俗事。富兰那迦叶于此时,遥见离车的摩诃男,向其所住的地方来。他就叫诸眷属,叫他们要安静下来。他说:「你们要肃静,不可作声!来的人就是离车王族的摩诃男,是一位沙门瞿昙的弟子。是沙门瞿昙的白衣的弟子(在家信徒)。在昆耶离国中,乃最为上首的人物。常乐于静寂,赞叹寂静,其所参诣的地方,就是寂静之众。因此之故,你们应该要肃静!」说后之时,摩诃男已到达那些外道的群众,和富兰那的住处。

于是,就和富兰那相互合掌问讯,互相慰劳(讲客套话)问安后,就退坐在一边。这时,摩诃男向富兰那发问说:「我曾听说:富兰那!你为你的诸弟子们说法时,都说:『众生乃没有甚么因,没有甚么缘,而自会有垢秽。众生并没有因,没有缘,自会为清净。』现在世间上,有这一种论。你想想看,这些话,到底是外教的人相毁谤之言呢?而世人所撰的这些语,到底是正确之法呢?或者为非法呢?颇有世人(是否有人)共论而难问,而嫌责你的吗?」

富兰那迦叶说:「确实有此论。并不是世人之妄传,我就是立此论之人!因为这是如法之论!我所说的此法,都是顺着正法!并没有人来到此处来难问、呵责。为甚么呢?摩诃男啊!因为我乃如是而见,如是而说之故。所谓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

这时摩诃男听富兰那所说之语,心里上觉得不甚喜乐,因此,而呵骂几句后,就由座站起,脚步向着世尊所住锡的地方迈进。到后,行礼如仪(头面礼足),退坐在一边。他就将刚才和富兰那所论之事,向佛广说(详细禀明)。

佛陀听后,告诉离车族的摩诃男说:「那位富兰那所发之言,是不足记取的。像这一类的富兰那,乃为愚痴,为不辨明是非的人之故,而作此说的。所谓『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为甚么缘故,我会说他立此论为愚痴而不辨是非呢?因为有因有缘,众生才会有垢秽,有因有缘,众生才会清净的。摩诃男啊!由于甚么因,甚么缘,众生会有垢秽?何因何缘,众生会为清净呢?摩诃男啊!假如色,一向(本来)就是苦,就是不乐,不是随乐,不是乐所长养,可说就是离开乐。因此,众生不可以因此而生乐着。摩诃男啊!色并不一向就是苦,并不是非快乐,随于乐,长养乐,不离乐,因此之故,众生会对于色而染着。由于染着之故,会被系缚,系缚之故,而有烦恼。摩诃男啊!假如受想行识,一向就是苦而非乐,非随乐,非乐所长养,而是离开乐的话,众生就不应该以此而生乐着。摩诃男啊!识并不是一向就是苦,不是非乐,随于乐,乐所长养,不离开乐,因此之故,众生才会对于识,而被染着,染着之故,会系缚,系缚之故,会生烦恼。摩诃男啊!这名叫做有因有缘,众生有垢。

摩诃男啊!由于甚么因,甚么缘,众生会清净呢?摩诃男啊!如果色,一向就是乐,并不是苦,非随苦,非忧苦所长养,离开苦的话,即众生就不应因此色,而生厌离。摩诃男啊!色乃一向非乐、是苦、随苦,是忧苦之所长养,不离开苦。因此之故,众生会厌离色。由于生厌之故,就不会乐色,不乐色之故,会得解脱。摩诃男啊!如果受想行识,一向就是乐,而不是苦,非随于苦,非忧苦之所长养,是离开苦的话,即众生就不会因于识,而生厌离。摩诃男啊!由于受想行识,乃非一向为乐,是苦,是随苦,是长养忧苦,不离开苦,因此之故,众生会厌离识。由于生厌之故,就不会乐,不乐于识之故,就会解脱!摩诃男啊!这叫做有因、有缘,而众生会清净!」

这时,摩诃男,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礼佛后,离开该处。

摄颂如下:

知法及重担 往诸观欲贪 生及与略说 法印富兰那

(知法经,以及重担经,往诸经、观经、欲贪经,生经,以及略说,法印经、富兰那经)。

八十二、竹园经:

本经叙述多闻的圣弟子,见五阴为无常,为苦,为无我,而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支提(制多,灵庙)之竹园的竹园精舍。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多闻的圣弟子们!你们到底将甚么见为无常,为苦呢?」诸比丘们回答说:「世尊乃为法的根,法的眼,法之依。唯愿为我们阐说。诸比丘们听后,当会如说去奉行。」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阐说。多闻的圣弟子,对于色,见为是无常、是苦。对于受想行识,见为是无常、是苦。比丘们!你们认为色是常呢?是无常呢?」比丘们白自佛说:「是无常啊!世尊!」佛陀说:「比丘们!无常的,到底是苦与否呢?」比丘白佛说:「是苦的!世尊!」佛陀说:「比丘!如果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有变易之法。多闻的圣弟子们,宁在于此中间,见为我,为异我(他之我),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与否呢?」(异我就是对于自我而说他我之别存。相在即为自我、他我之对立共存)。

比丘们向佛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说:「受、想、行、识,也是和这道理一样。因此之故,比丘们!要知道!所有一切之色,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是粗、是细,是好、是丑,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也是同一原理。多闻的圣弟子们,像如是的观察,而厌色,而厌受想行识。由于讨厌之故,不会喜乐,不喜乐之故,就会解脱。解脱之故,即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十三、昆舍离经:

本经叙述多闻的圣弟子,不见五阴为我、异我、相在,故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昆耶离的猕猴池之侧的重阁讲堂。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多闻的圣弟子,到底对于甚么,见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而如是的平等正观,如实而知见的呢?」比丘白佛说:「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我们阐说。诸比丘们听后,定会如说奉行。」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阐说。多闻的圣弟子,乃对于色,见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这叫做如实正观。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为常呢?为无常呢?」比丘们回答说:「是无常啊,世尊!」佛陀又告诉比丘们说:「如果是无常的话,是苦呢?或不是苦呢?」比丘们自佛说:「是苦啊,世尊!」佛陀又说:「比丘们!如果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的圣弟子们,于此当中,宁见为我、异我、相在与否呢?」比丘们白佛说:「弗也!世尊!」佛陀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因此之故,比丘们!所有的诸色,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不是我,均不异我,均不相在。这叫做如实而正观。受、想、行、识,也是同样之理。多闻的圣弟子,如是而观察的话,就对于色,而得解脱,于受想行识,而得解脱。我会赞说这一种人,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纯大苦聚!」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十四、清净经:

圣弟子见五阴为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观察诸世间均无所取,而无所著,而得涅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是无常,无常则为是苦,苦则为非我。非我之故,那些一切的一切,都非我、非异我(不是他之我)、非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这样的如实而知,叫做正观!受、想、行、识,也是同一道理。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此五受阴,观察为非我、非我所。如是这般,观察诸世间,均没有所取。没有所取之故,就没有所著,没有所著之故,就会自觉涅槃。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十五、正观察经:

圣弟子,观察五受阴为非我、非我所,而无所取、无所著.而自觉涅系,和前经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比丘们!你们到底在于何处不见我、异我、相在呢?」比丘白佛说:.「世尊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我们阐说。诸比丘们听后,定会如说奉行!」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说明。你们是否对于色,不见有我,异我(对于自我,而说他我之别存),相在(自我、他我之对立共存)吗?对于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吗?比丘们!色是常呢?为无常呢?」比丘们白佛说:「是无常啊,世尊!」佛陀说:「比丘们!如果为无常的话,是苦与否呢?」比丘白佛说:「是苦的,世尊!」佛陀说:「比丘们!如果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的圣弟子,宁在于此中见为是我,异我、相在与否呢?」比丘们自佛说:「弗也!世尊!」

佛陀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因此之故,比丘们!所有的诸色,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比丘们!多闻的圣弟子,都观察五受阴为非我、非我所。像如是的观察的话,则对于诸世间的一切,均无所取,无所取之故,就没有所著,无所著之故,就会自觉涅槃。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十六、无常经:

本经叙述色为无常、苦、无我等,而生厌、离欲、不乐,而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无常之色,为有常的话,则那些色,就不应该会有病有苦的。也不应该对于色有所求。如:欲使其为如是,使其不为如是等事是。由于色为无常之故,这些色,当会有病有苦之发生。当然也就不能欲使其如是,或欲使其不如是的了。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佛陀继之又垂问说:「比丘们!你们觉得如何呢?到底色为常呢?为无常呢?」比丘们白佛说:「是无常啊,世尊!」佛陀又问:「比丘们!如果是无常的话,是苦与否呢?」比丘们白佛说:「是苦啊,世尊!」佛陀说:「比丘们!如果是无常、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的圣弟子,宁在其中,见为是我,是异我(他之我),是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的吗?」比丘们白佛说:「弗也!世尊!」佛陀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因此之故,比丘们!所有诸色,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非我所。要如实而知!受想行识,也是如是。多闻的圣弟子,都是这样的正观色阴,正观后,对于色,会生厌,会离欲而不喜乐,而得解脱。对于受、想、行、识,也是生厌,也离欲,也不喜乐,而得解脱。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十七、苦经:本经叙述色为苦,五阴为苦,为无常。由此观察而解脱诸苦等事,和前经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说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是苦的。如果色不是苦的话,就不应该在于色身上面会有病、有苦之发生。也不能欲使其如是,也不能令其不如是。由于色是苦之故,在于色当中,会生病,也能在于色当中,欲使其如是,不使其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佛陀又垂问说:「色为常呢?是无常呢?」比丘们白佛说:「是无常啊!世尊!」佛陀说:「比丘们!无常是苦与否呢?」比丘回禀佛陀说:「是苦的,世尊!」佛陀说:「比丘们!如果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的圣弟子,宁于此当中,见为我,为异我,为相在与否吗?」比丘们白佛说:「弗也!世尊!」佛陀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因此之故,比丘们!诸所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都像这样的如实而观察。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多闻的圣弟子们,对于色而得解脱,对于受想行识,而得解脱。我会说这些弟子们,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诸大苦聚。」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合经卷第三完


分类:佛经 书名:《杂阿含经》 作者:悟慈法师(解读)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