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志100 仪卫5|正史

《宋史》志100 仪卫5


○绍兴卤簿 皇太后皇后卤簿 皇太子卤簿 妃附 王公以下卤簿 绍兴卤簿。宋初,大驾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万六十一人。 建炎初,裁定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绍兴初,用宋初之数,十六年以后,遂用一万五 千五十人;明堂三分省一,用一万一十五人,孝宗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用三 千三百十九人。以后,并用孝宗之数。 绍兴用象六、副象一。 乾道用象一,淳熙用象六而不设副,绍熙如乾道,庆元 后不设。

六引。第一引,清道二人; 孝宗省之。 幰弩一人,骑;方伞一,杂花扇 二,曲盖一;外仗青衣二人,车辐棒二,告止、传教、信幡各二,戟十。第二引, 清道二人; 孝宗省之。 幰弩一人,骑;鼓一,钲一,大鼓十;节一,槊二,皆 骑;方伞一,杂花扇四, 孝宗省为二。 曲盖一,幢一,麾一,皆骑;大角四, 铙一,箫二,笳二,横吹二,笛一,箫一,觱栗一,笳一;外仗青衣四人, 孝宗省 为二。 车辐棒四, 孝宗省为二。 告止、传教、信幡各二,仪刀十,戟二十, 弓矢二十, 孝宗皆省为十六。 刀盾二十,槊二十。 孝宗并省。 第三、第 四、第五、第六引,并同第二引。内花扇、大角各二,青衣二人。 孝宗朝,第三、 第四、第五、第六引内大角省为二,余并同第二引已省之数。

金吾纛槊队。纛十二, 孝宗省为六。 押纛二人, 孝宗省为一。 押衙 四人, 孝宗省为二。 上将军四人,将军四人, 孝宗省之。 大将军二人, 孝宗省为一。 犦槊十二,并骑。 孝宗省为八。 朱雀队。朱雀旗一,牜暴 槊二,弩四,队前后引、押各天武都指挥使一人,骑。龙旗队。引旗一,风师、雨 师、雷旗、电旗各一,五星旗五,摄提旗二,北斗旗一,护旗一,左右卫大将军一 人。金吾引驾骑,神勇都指挥使;次弩、弓矢、槊各四,并骑。 太常前部鼓吹。鼓吹令二,府史四人,管辖指挥使一人,帅兵官三十六人, 孝 宗省作十四人。 鼓十二,金钲十二, 孝宗鼓、钲并省为十。 大鼓六十, 孝宗省作二十四。 小鼓六十, 孝宗省作三十。 节鼓一,铙鼓六,羽葆鼓 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 孝宗歌工、管并省为十八。 箫、笳各三十六, 孝宗朝,箫十八、笳二十四。 长鸣六十,中鸣六十, 孝宗朝,并省为十八。 大横吹六十, 孝宗省为二十四。 笛十二, 孝宗增为十八。 觱栗十二,桃皮觱栗十二。 持鈒前队。骁骑都指挥使一人,将军二人,军使四人,并骑。称长一人,灵芝 旗二,瑞瓜旗二,双莲花旗二,太平瑞木旗二,朱雀旗一,甘露旗二,嘉禾旗二, 芝草旗二。绛引幡一, 孝宗省之。 黄麾幡一,青龙、白虎幢各一,金节十二, 罕、毕各一,叉一,鈒戟五十。 孝宗省为四十八。

六军仪仗。第一队,军将二,卒长二,骑。熊虎旗二,赤豹旗二,吏兵旗、力 士旗二,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五十。平列旗二十,在仗外分夹旗枪。 第二队,军将二,卒长二,骑。龙君旗、虎君旗各三,黄熊旗四,赤豹旗二,吏兵 旗、力士旗各一,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四十。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 第三队,军将二,卒长二,骑。通直官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熊虎旗二,龙君 旗、虎君旗各一,天王旗四,十二辰旗各一,戈六,矛、戟、钺各四,白柯枪三十。 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 孝宗朝,第一队,军将、卒长各一,龙虎旗、赤豹旗、吏 兵旗、力士旗各二,矛四、戈四、戟二、钺二、白柯枪三十,平列旗十四,余同。 第二队军将、卒长各一,龙君、虎君、黄熊、赤豹旗同。戟六、钺六、戈四、矛四、 白柯枪二十。第三队,军将、卒长各一,吏兵、力士、熊虎、龙君、虎君、天王旗 并同,十二辰旗十二,通直官二,白柯枪十,平列旗十二。

龙墀旗队。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将二人夹之;五方龙旗各一, 为三重。 赤在前,黄在中,黑在后,青左、白右。次金鸾旗一,左,金凤旗一,右;狮子旗 二;君王万岁旗一;日旗一,左,月旗一,右。御马十匹,分左右,为五重。中道 队。左右卫大将军一人检校,骑。日月合璧旗一,庆云旗二,五星连珠旗一,祥光 旗、长寿幢各一。 金吾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次监门使臣六,分左右,骑。 孝宗省旗为二,监 门为三。 金吾细仗。青龙旗一,左,白虎旗一,右;五岳神旗五,分前、中、 后、左、右,为三列;五方神旗五,陈列亦如之。五方龙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 每队赤前、黄中、黑后、青左、白右。五方凤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陈列亦如之。 五岳旗在左,五方旗在右;五龙旗在左,五凤旗在右;四渎旗,江、淮在左,河、 济在右;押二人,分左右,骑。 孝宗五龙、五凤旗止各一队,共省四十旗,余同。

八宝舆。镇国神宝左,受命之宝右;皇帝之宝左,天子之宝右;皇帝信宝左, 天子信宝右;皇帝行宝左,天子行宝右,为四列。每宝一舆,每舆一香案,舆、案 前烛罩三十二。引宝职掌八人,侍宝官一人,内外符宝郎各二人,扈卫一百人。碧 襕二十人,夹扈卫之外。 孝宗省碧襕为十二,余同。

殿中伞扇、舆辇。方伞二, 孝宗省一。 朱团扇四, 孝宗省二。 金吾 四色官六人, 孝宗省为二。 押仗二人,骑,金甲二人,执钺,进马官四人,骑, 千牛卫大将军一人, 孝宗省之。 千牛卫将军八人, 孝宗省为二。 金吾引 驾官二人,导驾官四人,并骑导。大伞二, 孝宗省一。 凤扇四, 孝宗省二。 夹伞而行。 前同。 腰舆一,凤扇十六,夹舆。 孝宗省为四。 华盖二, 排列官一人,香镫一,火燎一,小舆一,逍遥子,平辇。 驾前诸班直。驾头、鸣鞭、诞马、烛罩三百三十人。 孝宗省为二百一十人。 前驱都下亲从官一百五十人, 孝宗省为四十五人。 东西班六人, 孝宗省为 二十二人约拦。 殿前指挥使四十人,东第三班长入祗候五十二人,班直主首九 人, 孝宗省为三人。 茶酒新旧班一百六人, 孝宗省为四十四人。 开道旗 一,纛一十二,钧容直二百七十人, 架回则作乐。孝宗乾道元年省之,乾道六年以 后再用。 吉利旗五,五方龙旗五,龙旗二十, 孝宗省之。 门旗六十, 孝 宗省为三十。 殿前指挥使、引驾骨朵子直四十人。 分左右,夹门旗外。 驾 头,驾头下天武官二十二人, 孝宗省为十七人。 都下亲从一十六人, 孝宗省 为八人。 茶酒班执从物殿侍二十二人,又都下亲从二十二人, 孝宗省为十七人。 剑六人, 孝宗省为三人。 麋旗一,人员一, 孝宗省之。 殿前指挥使、 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 孝宗增为一十四人。 次御龙直百二十人, 孝宗 省为八十六人。 快行五十人,日、月、麟、凤旗各一,青龙、白龙、赤龙、黑 龙旗四,人员二,引驾千牛上将军一人。 玉辂奉宸队。分左右,充禁卫,围子八重:崇政殿亲从围子二百人,为第一重; 从里数出。 御龙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二重;崇政殿亲从外围子二百五十人,为 第三重;御龙直、骨朵子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四重;御龙弓箭直二百五十人,为第 五重;御龙弩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六重;禁卫天武二百五十人,为第七重;都下亲 从围子三百人,为第八重。 孝宗以上并同。 天武约拦二百人, 孝宗省作百八 十八人。 在禁卫围子外,编排禁卫行子二十一人,快行五十九人, 孝宗省为四 十二。 管押相视御龙四直八人, 孝宗省为四人。 照管行子御龙四直二十四 人, 孝宗省为八人。 天武六人, 孝宗省之。 禁卫内拦前崇政殿亲从三十 二人。 孝宗省作二十五人。

驾后部。扇筤,大黄龙旗一。驾后乐:东西班三十六人,钧容直三十一人,并 骑。 孝宗此下增招箭班三十四人。 扇筤,扇筤下天武二十二人, 孝宗省作一 十七人。 都下亲从十六人, 孝宗省作八人。 茶酒班执从物五十人,骑。 孝宗省为三十人。

大辇。辇下应奉并人员合六百一十四人,分五番; 孝宗乾道元年省之,六年以 后复设。 御马十疋,为五重。 持鈒后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骑,重轮旗二人,大伞二, 孝宗省为一。 朱团扇八, 孝宗省为四。 凤扇二,小雉扇二十二, 孝宗省凤扇,而减雉扇为 六。 华盖二, 孝宗省为一。 俾倪十二, 孝宗省为六。 御刀六,玄武幢一,绛麾二,叉、细槊十二, 孝宗省为六。 骁骑都指挥使 一人,骑, 总领大角。 大角四十。 孝宗省为二十。

太常后部鼓吹。鼓吹丞二人,典吏四人, 孝宗省为三人。 管辖指挥使一人, 羽葆鼓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十二,箫三十六,笳二十四,铙鼓六,小横吹六十, 笛十二,觱栗十二,帅兵官十人。 孝宗歌工十八,拱宸管十二,箫十八,笳二十四, 铙鼓六,笛十八,节鼓一,小横吹三十,觱栗十八,桃皮觱栗十二,羽葆鼓吹六, 帅兵官八人。

黄麾幡一, 中道。 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各一,每辂诞马各六在辂前, 驾士各百五十四人。 乾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后复用。 掩后队。 中道。 宣 武都指挥使二人,大戟、刀盾、弓矢、槊各十五。 金吾牙门第二门。 中道。 牙门旗四,分左右, 孝宗省之。 监门使臣 六,分左右,骑。 孝宗省为三。 玄武队。 并骑。中道。 虎翼都指挥使一 人,犦槊二,玄武旗一,槊、弓矢各十, 孝宗并省为五。 弩五。外仗。 分左 右道,以夹中道仪仗。 清游队。 并骑。 白泽旗二,捧日指挥使二,弩四, 弓矢十,槊十六。左、右金吾十六,骑。天武都头二人,弩八,弓矢十二,槊十二。 孝宗弩、弓矢、槊并省为六。 佽飞队。 并骑。 拱圣指挥使二,虞候佽飞二十,铁甲佽飞十二。前队殳仗。都头六人, 骑,殳、叉六十。后队殳仗。都头四人,骑,殳、叉四十。 前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角、斗、亢、牛旗各一,弩四,弓矢 十,槊八;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氐、女、房、虚旗各一,弩、弓矢、槊如 第一队;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二人,心、危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二队;第 四队,天武都指挥使二人,尾、室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三队;第五队,拱圣 指挥使二人,箕、壁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四队;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二人, 奎、井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五队;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娄、鬼旗各 一,弩、弓矢、槊如第六队;第八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胃、柳旗各一,弩、弓 矢、槊如第七队;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二人,昴、星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 八队;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二人,毕、张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九队;第十 一队,虎翼都指挥使二人,觜、翼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十队;第十二队,广 勇都指挥使二人,参、轸旗各一,弩、弓矢、槊如第十一队。 孝宗省为七队,二十 八宿旗每队四,弓矢、槊每队六,余同。

步甲前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都头各二人,骑, 下同。 鹖鸡旗二,青 鍪甲、刀盾二十; 孝宗刀盾省为十二,下并同。 第二队,捧日指挥使、都头, 貔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队,天武指挥使、都头,万年连理木旗,黄鍪甲、刀盾; 第四队,天武指挥使、都头,芝禾并秀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队,拱圣指挥使、 都头,祥鹤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黄鍪甲、刀盾。 孝宗改黄鍪甲为青鍪甲,余并同。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 孝宗旗省 为二,使臣省为四人。 步甲前队第七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鹖鸡旗,青鍪甲、 刀盾;第八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麟旗,朱鍪甲、刀盾;第九队,骁骑指挥使、 都头,白狼旗,黄鍪甲、刀盾;第十队,骁骑指挥使、都头,苍乌旗,次白鍪甲、 刀盾;第十一队,虎翼指挥使、都头,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十二队,广勇指 挥使、都头,太平旗,黄鍪甲、刀盾。自二至十二队,人、旗、刀盾,数列如第一 队。 孝宗内去鹖鸡旗、麟旗而用庆云旗、瑞麦旗。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二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 孝宗旗省 为二,监门省为四人。

前部黄麾仗。第一部,殿中侍御史二员,骑, 下同。 绛引幡二十, 孝宗 省为十。 犦槊二,捧日指挥使二,都头五,并骑, 下同。 黄氅五十, 孝 宗省为二十。 鼓四,斧十,戟、弓矢二十,槊三十, 孝宗省为二十。 弩十; 第二部,殿中侍御史,天武指挥使、都头,青氅,鼓,斧,戟、弓矢,槊,弩;第 三部,殿中御史,拱圣指挥使、都头,绯氅,鼓,斧,戟、弓矢,槊,弩; 孝宗省 作三部。 第四部,殿中御史,神勇指挥使、都头,黄氅,鼓,斧,戟、弓矢, 槊,弩;第五部,殿中御史,骁骑指挥使、都头,白氅,鼓,斧,戟,弓矢,槊, 弩;第六部,殿中御史,广勇指挥使、都头,黑氅,鼓,斧,戟、弓矢,槊,弩。 自二至六部,数列并如初部。 青龙白虎队。 并骑。 青龙旗一,白虎旗一,虎翼都指挥使二,弩四,弓矢 十,槊八。 班剑、仪刀队。 并骑。 武卫将军二人,捧日、天武、拱圣、神勇指挥使各 二人,班剑六十,仪刀六十。次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班剑六十, 仪刀六十。 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并骑。中卫郎四人,翊卫郎二人,亲卫郎二人,卫 兵四十,甲骑四十在卫兵外。左右骁卫、翊卫三队。并骑。第一队,左右骁卫大将 军二人,双莲花旗二,弩四,弓矢十, 孝宗减弓矢为六,下同。 槊十六; 孝宗减槊为八,下同。 第二队,广勇指挥使二人,吉利旗,弩、 弓矢、槊数如初队。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三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八人,并骑。 孝宗旗减为二, 监门减为四人。 捧日队三十四队。左右各十七队, 孝宗减为十队,左右各五队。 每队引一人,押一人,旗三人,枪五人,弓箭二十人。 后部黄麾仗。凡六部,第一部至六部,并同前部黄麾仗,惟无绛引幡、犦槊。 孝宗减为三部,仗数亦同前部黄麾已减之数,并去犦槊、绛引幡。 绛引幡二十。 孝宗减为十。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四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 骑。 孝宗旗减为二,监门减 为四人。

步甲后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都头各二人,骑,鹖旗、鹖鸡旗各二,青鍪 甲、刀盾二十; 孝宗减刀盾为十六,逐队并同。 第二队,天武指挥使、都头, 芝禾并秀旗、万年连理木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 鹤旗,黄鍪甲、刀盾;第四队,神武指挥使、都头,苍乌旗、白狼旗,白鍪甲、刀 盾;第五队,骁骑指挥使、都头,天下太平旗、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队, 虎翼指挥使、都头,鹖鸡旗、鹍旗,黄鍪甲、刀盾。自二至六队,数列并如初队。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五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骑。 孝宗减旗为二,减监门为 四。

后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角端旗二,弩四,弓矢十,槊十六; 孝 宗弓矢减为六,槊减为八。 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 孝宗更用天武。 赤熊 旗,弩、弓矢、槊;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 孝宗更用拱圣。 兕旗,弩、弓矢、槊;第四队,天武指挥使, 孝宗时更神勇。 天下太平旗, 弩、弓矢、槊;第五队,拱圣都指挥使,犀旗, 孝宗用龙马旗。 弩、弓矢、槊; 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芝禾并秀旗, 孝宗用金牛旗。 弩、弓矢、槊;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万年连理旗,弩、弓矢、槊;第八队, 神勇都指挥使,驺牙旗,弩、弓矢、槊;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苍乌旗,弩、弓 矢、槊;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白狼旗,弩、弓矢、槊;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 使,龙马旗,弩、弓矢、槊;第十二队,广勇都指挥使,金牛旗,弩、弓矢、槊。 自二至十二队,数列并如初队。 皇太后、皇后卤簿,皆如礼令。徽宗政和元年,诏皇后受册排黄麾仗及重翟车, 陈小驾卤簿。后谦避,于是诏延福宫受册仍旧;而小驾卤簿、端礼门外黄麾仗、紫 宸殿臣僚称贺上礼,并罢。其景灵宫朝谒,则依近例。三年,议礼局上皇后卤簿之 制。 清游队。旗一。 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并骑。 金吾卫折冲都尉一员, 骑, 执犦槊二人夹。 领四十骑,执槊二十人,弩四人,横刀一十六人。次虞候 佽飞二十八,骑。次内仆、内仆丞各一员。 各书令史二人,并骑。

次正道黄麾一。 执一人,夹二人,并骑。 次左右厢黄麾仗,厢各三行,行 一百人:第一行,短戟、五色氅;第二行,戈、五色氅;第三行,仪锽、五色幡。 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等各三行,行二十人, 各帅兵官六人领,内左右领军卫帅兵官各三人,各果毅都尉一员检校, 各一人步从。 左右领军卫绛引旗,引前、掩后各六。 次内谒者监四人,给事、内常侍、内侍各二人,并骑。 内给使各一人,步从。 次内给使一百二十人。次偏扇、团扇、方扇各二十四。次香镫一。次执擎内给 使四人。 在重翟车前。

次重翟车。驾青马六,驾士二十四人,行障六、坐障三,夹车,并宫人执。次 内寺伯二人,骑,领寺人六人,分左右夹重翟车。 次腰舆一, 舆士八人。 团雉尾扇二,夹舆。次大伞四,大雉尾扇八,锦花 盖二,小雉尾扇、朱画团扇各十二,锦曲盖二十,锦六柱八扇。 自腰舆以下,并内 给使执。 次宫人车。次绛麾二。 各一人执。

次正道后黄麾一。 执一人,夹二人,并骑。 次供奉宫人。次厌翟车驾赤骝, 翟车驾黄骝,安车驾赤骝,各四,驾士各二十四人。四望车、金根车、各驾牛三, 驾士各一十二人。 次左右厢各置牙门二。 每门执二人,夹四人,一在前黄麾前,一在后黄麾后。 次左右领军卫,每厢各一百五十人执殳,帅兵官四人检校。次左右领军卫折冲 都尉各一员,检校殳仗。 各一人骑从。

次后殳仗。内正道置牙门一。每门监门校尉二人,骑;每厢各巡检校尉一员, 骑,来往检校。 前后部鼓吹。金钲、鼓、大鼓、长鸣、中鸣、铙吹、羽葆、鼓吹、节鼓、御 马,并减大驾之半。 皇太子卤簿。礼令,三师、詹事、率更令、家令各用本品卤簿前导。太宗至道 中,真宗升储,事多谦抑,谒庙日止用东宫卤簿,六引官,但乘车而不设仪仗。天 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亦依此制。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太子卤簿之制。 家令、率更令、詹事各乘辂车,太保、太傅、太师乘辂,各正道,威仪、卤簿 依本品。次清游队旗, 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 并正道。清道率府折冲都尉 一员,领二十骑,执槊一十八人,弓矢九人,弩三人,二人骑从折冲。次左、右清 道率府率各一员,领清道直荡及检校清游队龙旗等,执犦槊各二人。次外清道直荡 二十四人,骑。 次正道龙旗各六, 执一人,前二人引,后二人护。 副竿二。 执各一人, 骑。 次正道细仗引。为六重,每重二人,自龙旗后均布至细仗,槊与弓箭相间, 并骑;每厢各果毅都尉一员领。次率更丞一员。 次正道前部鼓吹。府史二人领鼓吹,并骑。鼓、金钲各二, 执各一人,夹二 人,以下准此。 帅兵官二人;次大鼓三十六,横行, 长鸣以下准此。 帅兵 官八人;长鸣三十六,帅兵官二人;铙吹一部,铙鼓二, 各执一人,夹二人,后部 铙节鼓准此。 箫、笳各六,帅兵官二人;鼓、金钲各二,帅兵官二人;次小 鼓三十六,帅兵官四人;中鸣三十六,帅兵官二人。以上并骑。 次诞马十, 每匹二人控,余准此。 厩牧令、丞各一员。 各府史二人骑从。 次左、右翊府郎将各一员,领班剑,左右翊卫执班剑二十四人,通事舍人四人, 司直二人,文学四人,洗马、司议郎、太子舍人、中允、中舍、左右谕德各二人, 左、右庶子四人,并骑。 自通事舍人以后,各步从一人。

次左、右卫率府副率各一员,步从,亲、勋、翊卫每厢各中郎将、郎将一员, 并领六行仪刀:第一行,亲卫二十三人,曲折三人;第二行,亲卫二十五人,曲折 四人;第三行,勋卫二十七人,曲折五人;第四行,勋卫二十九人,曲折六人;第 五行,翊卫三十一人,曲折七人;第六行,翊卫三十三人,曲折八人。 曲折人并部 后门。 以上三卫并骑。 次三卫一十八人,骑;中郎将二人夹辂,在六行仪刀仗内。金辂,驾马四,仆 寺仆驭,左右率府率一员,驾士二十二人。夹辂左、右卫率府率各一员。 各步从一 人。

次左、右内率府率各一员,副率各一员,并骑。 各步从一人。 次千牛骑, 执细刀、弓矢,三卫仪刀仗,后开牙门。次左右监门率府直长各六人,监后门。 并 骑。 次左右卫率府每厢各翊卫二队。 并骑。 次厌角队各三十人,执旗一人。 引二人,夹二人。 执槊一十五人,弓矢七人,弩三人,每队各郎将一员领。 次正道伞二,雉尾扇四,夹伞。次腰舆一,舆士八人,团雉尾扇二、小方雉尾 扇八夹。 执各一人。 次内直郎、令史各二人骑从检校。次诞马十,典乘二人, 府史二人骑从。 次左右司御率府校尉各一人, 并骑从。 领团扇、曲盖。次朱团扇、紫曲盖 各六。 执各一人。 次诸司供奉官人。 次左右清道率府校尉各一人, 并骑。 领大角三十六。铙鼓二,箫、笳各六, 帅兵官二人;横吹十,节鼓一,笛、箫、觱栗五,帅兵官二人。 并骑。 次管辖 指挥使二人检校。 次副辂,驾四马,驾士二十人。轺车,驾一马,驾士十四人。四望车,驾一马, 驾士一十人。 次左右厢步队凡十六,每队各果毅都尉一人领, 并骑。 队三十人,执旗一 人, 引二人,夹二人,并带弓矢,骑。 步二十五人。前一队执槊,一队带弓矢, 以次相间。 左右司御率府、左右卫率府厢各四队,二在前,二在后。 次左右司 御率府副率各一员检校,步队各二人,执犦槊骑从。 次仪仗。左右厢各六色,色九行,行六人。前第一行,戟、赤氅;第二行,弓 矢;第三行,仪鋋并毦;第四行,刀盾;第五行,仪锽、五色幡;第六行,油戟。 次前仗首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司御率府各一员,果毅都尉各一员, 帅兵官各六人领。次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左、右卫率府副率各一员, 果毅都尉各一员,帅兵官各六人领。次尽后卤簿左右厢各六色,色三行,行六人, 左右司御率府副率各一员, 各一人步从。 果毅都尉各一人,帅兵官各六人领,左右司御率府率兵官各六人护后,并骑。每厢 各绛引幡十二, 执各一人,引前旗六,引后旗六。 揭鼓十二。 揭鼓左右司御 率府四重,左右卫率府二重。

次左右厢殳。各一百五十人, 左右司御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卫率府各六十四 人。 并分前后,在步队仪仗外、马队内,前接六旗,后尽卤簿,曲折至门,每 厢各司御率府果毅都尉一员检校,各一人从,每厢各帅兵官七人。 并骑,左右司御率府各四人,左右率府各三人。

次马队。左右厢各十队,每队帅兵官以下三十一人,旗一, 执一人,引二人, 夹二人。 执槊十六人,弓矢七人,弩三人。前第一队,左右清道率府果毅都尉 各一员领;第二、第三、第四队,左右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五、第六、 第七队,左右卫率府果毅都尉各一员领;第八、第九、第十队,左右司御率府果毅 都尉各一员领。次后拒队。 旗一,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 清道率府果毅都 尉一员领四十骑,执槊二十人,弓矢十六人,弩四人。叉二人,骑从。 次后拒队前当正道殳仗行内开牙门。次左右厢各开牙门三:前第一门,左右司 御率府步队后,左右率府步队前;第二门,左右卫率府步队后,司御率府仪仗前; 第三门,左右司御率府仪仗后,左右卫率府步队前。 每开牙门,执旗二人,夹四人, 并骑。

监门率府直长各二人,并骑;次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各一员,骑;来往检校诸门, 各一人骑从。次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三人,仗内检校并纠察,各一人骑从。次少师、 少傅、少保,正道乘辂,威仪、卤簿各依本品,次文武官以次陪从。 皇太子妃卤簿之制。政和三年,议礼局上。清道率府校尉六人,骑。次青衣十 人。次导客舍人四人,内给使六十人,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八, 并宫人执。 行障四,坐障二,夹车, 宫人执。 典内二人,骑,厌翟车,驾三马,驾士十 四人。次阁帅二人,领内给使十八人,夹车,六柱二扇,内给使执。次供奉内人, 乘犊车。次伞一,正道。雉尾扇二,团扇四,曲盖二。 执伞、扇各内给使一人。 次戟九十。 宋制,臣子无卤簿名,遇升储则草具仪注。《政和礼》虽创具卤簿,然未及行 也。南渡后,虽尝讨论,然皇太子皆氵中挹不受,朝谒宫庙及陪祀及常朝,皆乘马, 止以宫僚导从,有伞、扇而无围子。用三接青罗伞一,紫罗障扇四人从,指使二人, 直省官二人,客司四人,亲事官二十人,辇官二十人,翰林司四人,仪鸾司四人, 厨子六人,教骏四人,背印二人,步军司宣效一十人,步司兵级七十八人,防警兵 士四人。朝位在三公上,扈从在驾后方围子内。 皇太子妃,政和亦有卤簿,南渡后亦省之。妃出入惟乘檐子,三接青罗伞一, 黄红罗障扇四人从。以皇太子府亲事官充辇官,前执从物,檐子前小殿侍一人,抱 涂金香球。先驱,则教骏兵士呵止。 王公以下卤簿。凡大驾六引,用本品卤簿,奉册、充使及诏葬皆给之。亲王用 一品之制,加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二,其葬日,用六引内仪仗。真宗咸平二年, 王承衍出葬日,在禁乐,礼官请卤簿鼓吹备而不作,从之。景德二年,南郊卤簿使 王钦若言:"郓王欑日所给卤簿,与南郊仪仗吉凶相参。望依令别制王公车辂,所 有鼓吹、仪仗,亦请增置,以备拜官、朝会、婚葬之用。"从之。于是仪服悉以画, 其葬日在途,以革车代辂。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王公卤簿之制:中道清道六人。次幰弩一骑。次大晟 府前部鼓吹。令及职掌、局长、院官各一人,鼓、金钲各一,大鼓、长鸣各一十 八,鼓、金钲各一。次引乐官二人,小鼓、中鸣各一十。次麾、幢各一,节一, 夹槊二,诞马八, 每匹,控马各二人。 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 散扇十,方伞二,朱团扇四夹方伞,曲盖二。次大角八。次后部鼓吹,丞一员,录 事一人。次铙鼓一,箫四,笳四,大横吹六,节鼓一,夹色二,笛、箫、觱栗、笳 各四。次外仗。青衣十二,车辐棒十二,戟九十,绛引幡六,刀盾、槊、弓矢各八 十,仪刀十八,信幡八,告止幡、传教幡各四,仪鋋二,仪锽斧挂五色幡六,油戟 十八,仪槊十二,细槊十二。次左右卫尉寺押当职掌一十一人,骑;部辖步兵、部 辖骑兵、太仆寺部押人员各一人,教马官一人。押当职掌四人,骑。 公主卤簿。惟葬日给之。秦国成圣继明夫人葬日,亦给外命妇一品卤簿,自余 未尝用。 一品卤簿。 命妇同。 中道清道四人。幰弩一,骑。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 职掌一人,局长、院官各一人。鼓、金钲各一,大鼓、长鸣各一十六,麾、幢、 节各一,槊二,诞马六。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 命妇厌翟车,驾 士二十三人,二品、三品准此。 散扇八, 二品减四,三品减六,命妇散扇五十, 行障五,行于车前,二品、三品准此。 方伞二,朱团扇四,曲盖二,大角八。 命妇属车六,驾黄牛十八,驾士五十九人,行大角前,二品、三品准此。 次后 部鼓吹。丞一员,录事一人,引乐官二员。铙鼓一,箫、笳、大横吹各四,节鼓一, 笛、箫、觱栗、笳各四。外仗。青衣十人,车辐棒十,戟九十,刀盾、槊各八十, 弓矢六十,仪刀三十,信幡八,告止幡、传教幡、仪锽斧挂五色幡各四。次卫尉寺 排列、押当职掌一十一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员、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 四人。 命妇加二人。

二品卤簿。 命妇同。 中道清道二人。幰弩一。大晟府前部鼓吹。令一,及 职掌、局长、院官各一人。鼓、金钲各一,大鼓十四,麾、幢、节各一,夹槊二, 诞马四。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四,方伞、朱团扇、曲盖各 二。次大角八。次后部鼓吹。丞一,录事、引乐官各一人。铙鼓一,箫、笳各二, 大横吹四,笛、箫、觱栗、笳各二。外仗。青衣八人,车辐棒八,戟七十,刀盾、 槊、弓矢各六十,仪刀十四,信幡四,告止、传教幡各二。次卫尉排列、押当职掌 九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员、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 命妇加二人。

三品卤簿。 命妇同。 中道清道二。幰弩一。麾、幢各一,节一,夹槊二, 诞马四。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散扇二,方伞二,曲盖一,大角 四。外仗。青衣八人,车辐棒六,戟六十,刀盾、槊、弓矢各五十,仪刀十二,信 幡四,告止、传教幡各二。次卫尉排列、押当职掌七人,部辖人员、太仆寺部押人 员、教马官各一人。押当职掌四人。 命妇加二人。

以上皆政和所定也。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101 仪卫6|正史

《宋史》志101 仪卫6


○卤簿仪服。

卤簿仪服。自汉卤簿,象最在前。晋平吴后,南越献驯象,作大车驾之,以载 黄门鼓吹数十人,使越人骑之以试桥梁。宋卤簿,以象居先,设木莲花坐,金蕉盘, 紫罗绣幨络脑,当胸、后鞦并设铜铃杏叶,红犛牛尾拂,跋尘。每象,南越军一人 跨其上,四人引,并花脚幞头、绯绣窄衣、银带。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两庄养象所 奏,诏以象十于南郊引驾,开宝九年南郊时,其象止在六引前排列。诏卤簿使领其 事。

旗,皆错采为之,漆竿、钅首、纛头、锦带腰、火焰脚。白泽、摄提、金鸾、 金凤、师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万岁、仙童、螣蛇、神龟,及在步甲前后队、 后马队三队、六军仪仗内,并以赤。日、月及合璧、连珠、风、雨、雷、电、五星、 二十八宿、祥云,并以青。北斗以黑。五岳、四渎、五方、四神、十二辰、五龙、 五凤、龙虎君,并以方色。天王以赤、黄二色。排拦以黄、紫、赤三色。

元丰三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卤簿,前用二十八宿、五星、摄提旗, 有司乃取方士之说,绘为人形,于礼无据。伏请改制,各著其象,以则天文。从之。 元祐七年,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摄提旗,按《卤簿图》画人形及牛虎 头、妇人、小儿之类,于礼无据。元丰三年,礼文所上言乞改制,各著其象,以则 天文。后有司循旧仪,未曾改正,今欲改造。"从之。

元符二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黄裳言:"南郊大驾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号 外,余因时事取名。伏见近者玺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轮,太上老君眉间发红光, 武夷君庙有仙鹤,臣请制为旗号,曰宝符,曰重轮,曰祥光,曰瑞鹤。"从之。

政和四年,礼制局言:"卤簿,大黄龙负图旗画八卦,乞改画九、一、三、七、 二、四、六、八、五之数。仙童、网子、大神三旗无所经见,乞除去。"从之。初, 大观三年,西京颍阳县大庆观圣祖殿东,有嘉禾、芝草并生。其嘉禾一本四穗,芝 草叶圆而重起。至是,诏制芝禾并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黄戴气; 后,日下生青、赤、黄承气,诏制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君庙有仙鹤迎诏, 政和二年延福宫宴辅臣,有群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上,及奏大晟乐而翔鹤屡 至,诏制瑞鹤旗。

八年,礼部侍郎张邦昌奏:"太祖时,甘露降于江陵者十日,瑞麦秀于濮阳者 六歧,获金鹦鹉于陇坻,得三玉兔于郓封,驯象至而五岭平,琼管族而白鹿出,皆 命制为旗章陈之。望诏有司取自崇、观至今,凡中外所上瑞应,悉掇其尤殊者,增 制旗物,上以丕承天贶,下以耸动民瞻。"从之。

初,宋制旗物尢盛,中兴后惟务简约,虽参用旧制,然亦不无因革。其太常, 青质夹罗,惟绣日、月、星而无龙,下有网须谓之茀,而竿头为龙首,衔青结绶, 垂青旄緌十二,谓之旒。盖幅下无斿,而竿首垂旒,抑又取古者"注旄及羽于竿首" 之遗制。竿用椆木,护以剖竹,胶以髹,饰以藻,玉辂建之。大旂,黄质九幅,每 幅绣升龙一,侧幅二,下垂黄丝网緌九,金辂建之。太赤,朱质七幅,每幅绣鸟隼 二,侧幅如之,下垂朱丝网緌七,象辂建之。大白,素质五幅,每幅绣熊一、虎一, 侧幅如之,下垂浅黄丝网緌五,革辂建之。大麾,皂质四幅,每幅绣五采龟蛇一, 侧幅绣龟二,下垂皂丝网緌四,木辂建之。

其黄龙负图旗,建隆初创为大制。有架,旗力重,以百九十人维之,今用七十 人。其君王万岁、天下太平、日月、五星、北斗、招摇、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等十旗,皆以十七人维之。其祥瑞旗八,绍兴二十五年所制也。是岁,适当郊祀, 而太庙生灵芝九茎,赣州进太平瑞木,道州连理木,遂宁府嘉禾,镇江府瑞瓜,南 安军双莲花,严州兜率寺、信州玉山芝草,黎州甘露,礼部侍郎王珉等请绘之华旗, 以纪盛美焉。

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舆上刻木为牛,背插旗。错采为牛,旗竿上有小盘,盘 衣及舆衣,亦并绣牛形。舆士各四人,服绣五色牛衣。自太祖时诏用之。神宗熙宁 七年,太常寺言:"大驾卤簿羊车,本前代宫中所乘;五牛旗,盖古之五时副车也, 以木牛载旗,用人舆之,失其本制,宜省去。"从之。

牙门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今制,赤质,错采为神人象,中道前后各一门, 左右道五门,门二旗,盖取周制"树旗表门"及"天子五门"之制。

驾头,一名宝床,正衙法坐也。香木为之,四足彖山,以龙卷之。坐面用藤 织云龙,四围错采,绘走龙形,微曲。上加绯罗绣褥,裹以绯罗绣帕。每车驾出幸, 则使老内臣马上拥之,为前驱焉。不设,则以朱匣韬之。

幡,本帜也,貌幡幡然。有告止、传教、信幡,皆绛帛,错采为字,上有朱绿 小盖,四角垂罗文佩,系龙头竿上。其错采字下,告止为双凤,传教为双白虎,信 幡为双龙。又有绛引幡,制颇同此,作五色间晕,无字,两角垂佩。中兴为六角盖, 垂珠佩,下有横木板,作碾玉文。三幡,亦以错采篆书"告止"、"传教"、"信 幡"。

幢,制如节而五层,韬以袋,绣四神,随方色,朱漆柄。取《曲礼》"行前朱 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之义。王公所给幢,黑漆柄,紫绫袋。中兴,用生 色袋。

皂纛,本后魏纛头之制。唐卫尉器用,纛居其一,盖旄头之遗象。制同旗,无 文采,去钅首六脚。《后志》云:"今制,皂边皂斿,斿为火焰之形。"金吾仗 主之,每纛一人持,一人拓之。乘舆行,则陈于卤簿,左右各六。

绛麾,如幢,止三层,紫罗囊蒙之。王公麾,以紫绫袋。

黄麾,古有黄、朱、纁三色,所以指麾也。汉卤簿有前黄麾护驾御史。宋制, 绛帛为之,如幡,错采成"黄麾'字,下绣交龙;朱漆竿,金龙首,上垂朱绿小盖。 神宗元丰二年,详定朝会御殿仪注所言:

按《周礼》"木辂建大麾,以田",郑氏曰:"大麾不在九旗之中。以正色言 之,则黑,夏后氏所建。"《礼记》曰:"有虞氏之旂,夏后氏緌。"郑氏曰: "緌,谓注旄牛尾于杠首。所谓大麾,《书》曰'王右秉白旄以麾'。"孔颍达曰: "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西京杂记》,汉大驾有前黄麾。崔豹《古今注》: "麾,所以指麾,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纁。"《开元礼义纂》曰: "唐太宗法夏后之前制,取中方之正色,故制大麾,色黄。"

今礼有黄麾,其制十二幅。《开宝通礼义纂》曰:"黄,中央之色。此仗最近 车辂,故以应象,取其居中,导达四方,含光大也。"今卤簿黄麾,以夏制言之, 则状不类旗;以汉制言之,则色又不黄。伏请制大麾一:注麾于竿首,则法夏后氏 之制;其色正黄,则用汉制;以十二幅为旗,则取唐制;以一旒为之,则取今龙墀 旗之制。当元会陈仗卫,建大黄麾一于当御厢之前,以为表识。其当御厢之后,则 建黄麾幡二。

并上大黄麾、黄麾幡制度。神宗批曰:"黄麾制度,考详前志,终是可疑。今 凿而为之,植于大庭中外共瞻之地,或为博闻多识者所讥。宜且阙之,更俟讨求, 黄麾幡仍旧。"

氅,本缉鸟毛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鹅毛、鸡毛之制。《后志》云: "今制有青、绯、皂、白、黄五色,上有朱盖,下垂带,带绣禽羽,末缀金铃。青 则绣以孔雀,五角盖;绯则绣以凤,六角盖;皂则绣以鹅,六角盖;白亦以鹅,四 角盖;黄则以鸡,四角盖。每角缀垂佩,揭以朱竿,上如戟,加横木龙首以系之。"

金节,隋制也。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八层,黄绣龙袋笼之。王公以 下皆有节,制同金节,韬以碧油。

伞,古张帛避雨之制。今有方伞、大伞,皆赤质,紫表朱里,四角铜螭首。六 引内者,其制差小。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开元礼》大驾八角紫伞,王公已 下四角青伞。今《卤簿图》但引紫伞,而无青伞之文。诏改用。绍兴十三年将郊, 诏伞、扇如旧制,拂扇等不以珠饰。

盖,本黄帝时有云气为花FM之象,因而作也。宋有花盖、导盖,皆赤质,如 伞而圆,沥水绣花龙。又有曲盖,差小,惟乘舆用之。人臣则亲王或赐之,而以青 缯绣瑞草焉。

睥睨,如华盖而小。

扇筤,绯罗绣扇二,绯罗绣曲盖一,并内臣马上执之。驾头在细仗前,扇筤在 乘舆后。大驾、法驾、鸾驾,常出并用之。扇圆,径四尺二寸,柄长八尺三寸,黄 茸绣团龙,仍用金涂铜饰。扇有朱团及雉尾四等。朱团绣云凤或杂花,黑漆柄,金 铜饰。雉尾皆方,绣雉尾之状,有三等:大雉扇长五尺二寸,阔三尺七寸;中扇、 小扇递减二寸。下方上杀,以绯罗绣雉尾之状,中有双孔雀杂花,下施黑漆横木长 柄,以金涂铜饰。乘舆出入,必以前持鄣蔽。凡朔望朝贺、行册礼,皇帝升御坐, 必合扇,坐定去扇,礼毕驾退,又索扇如初。盖谓天子升降俯仰,众人皆得见之, 非肃穆之容,故必合扇以鄣焉。

罕、毕,象"毕、昴为天阶",故为前引,皆赤质,金铜饰,朱藤结网,金兽 面。罕方,上有二螭首衔红丝拂;毕圆,如扇。

香镫,唐制也。朱漆案,绯绣花龙衣,上设金涂香炉、烛台。长竿二,舆士八 人。金涂银火镣、香匙副之。

大角,黑漆画龙,紫绣龙袋。

长鸣、次鸣、大小横吹,五色衣幡,绯掌画交龙。《乐令》,三品已上,绯掌 画蹲豹。

犦槊。犦,击声也。一云象犦牛,善斗,字从牛。唐金吾将军执之。宋制,如 节有袋,上加碧油。常置朝堂,车驾卤簿出,则八枚前导;又四枚夹大将军者,名 卫司犦槊。

槊,长矛也。木刃,黑质,画云气。又有细槊,制同而差小。

戟,有枝兵也。木为刃,赤质,画云气,上垂交龙掌、五色带,带末缀铜铃。 又鈒戟,无掌,而有小横木;鈒,插也,制本插车旁。又小戟与鈒戟同。

殳、叉,戟之类。殳,无刃而短,黑饰两末。叉,青饰两末,并中白,画云气, 各缀朱丝拂。

枪,槊也。唐羽林所执,制同槊而铁刃,上缀朱丝拂。

仪锽,钺属也,秦、汉有之。唐用为仪仗,刻木如斧,涂以青,柄以黄,上缀 小锦幡、五色带。

班剑,本汉朝服带剑。晋以木代之,亦曰"象剑",取装饰斑斓之义。鞘以黄 质,紫斑文,金铜饰,紫丝绦帉錔。

御刀,晋、宋以来有之。黑鞘,金花银饰,靶轭,紫丝绦帉錔。又仪刀,制同 此,悉以银饰,王公亦给之。

刀盾。刀,本容刀也;盾,旁排也。一人分持。刀以木为之,无鞘,有环,紫 丝绦帉錔。盾,赤质,画异兽。又朱藤络盾,制悉同,唯绿藤绿质,皆持执之。

幰弩,汉京尹、司隶前驱,持弓以射窥者。宋制,每弩加箭二,有义,画云 气,仗内弩皆同。

弓箭,每弓加箭二,有义,同幰弩。

车辐,棒也,形如车轮辐。宋制,朱漆八棱白干。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车辐,以金铜钉饰。

镫杖,黑漆弩柄也。以金铜为镫及饰,其末紫丝绦系之。

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法也。内侍二人执之,鞭 鞘用红丝而渍以蜡。行幸,则前骑而鸣之,大祀礼毕还宫,亦用焉;视朝、宴会, 则用于殿庭。

诞马,散马也。加金涂银闹装鞍勒。乘舆以红绣鞯,六鞘,王公以下用紫绣及 剜花鞯。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诞马,按《卤簿图》曰:旧并施鞍鞯。景祐 五年去之。昨纳后,诞马犹施鞍鞯,今欲乞除去,仍依《卤簿图》。用缨、辔、绯 屉。"

御马鞍勒之制,有金、玉、水晶、金涂四等闹装,占鞢促结为坐龙,碾鈒镂 尘沙面、平面、洼面、方团、寸节、卷荷校具,皆垂六鞘,金银裹鞍桥、衔镫,朱 黄丝绦辔鞦,绯黄织绣或素园鞯,衤盖补用金银线织或绯黄絁,鞭用紫竹,红黄丝 鞘,缨以红、黄犛牛尾,金为鈌。每日,马五匹供奉,鞍用玉及金涂,衤盖补皆素。 行幸则十四匹,加真金、水晶之饰。太宗至道二年诏:"先是,御马以织成帊覆鞍 勒,今后以广绢代之。"

马珂之制,铜面,雕翎鼻拂,攀胸,上缀铜杏叶、红丝拂。又胸前及腹下,皆 有攀,缀铜铃;后有跋尘、锦包尾。独卤簿中金吾卫将军导驾者,皆有之。

甲骑具装,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甲以布为里,黄絁表之,青绿画为甲 文,红锦褖,青絁为下裙,绛韦为络,金铜鈌,长短至膝。前膺为人面二,自背连 膺,缠以锦螣蛇。具装,如常马甲,加珂拂于前膺及后鞦。

球杖,金涂银裹,以供奉官骑执之,分左右前导。大礼,用百人,花脚幞头、 紫绣衤癸袍袄。常出,三十人,公服,皆骑导。

鸡竿,附竿为鸡形,金饰,首衔绛幡,承以彩盘,维以绛索,揭以长竿。募卫 士先登,争得鸡者,官给以缬袄子;或取绛幡而已。大礼毕,丽正门肆赦则设之。 其义则鸡为巽神,巽主号令,故宣号令则象之。阳用事则鸡鸣,故布宣阳泽则象之。 一曰"天鸡星动为有赦",故王者以天鸡为度。金鸡事,六朝已有之,或谓起于西 京。南渡后,则自绍兴十三年始也。

大驾卤簿巾服之制: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千牛、中郎将,服花脚幞头、 抹额、紫绣袍,佩牙刀,珂马。诸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折冲、果毅、散手翊 卫,服平巾帻、紫绣袍、大口袴、锦螣蛇、银带,佩横刀,执弓箭。千牛将军,服 平巾帻、紫绣袍、大口袴、银带、靴靿,佩横刀,执弓箭,珂马。千牛,服花脚幞 头、绯绣袍、抹额、大口袴、银带、靴靿。前马队内折冲及执槊者,服锦帽、绯绣 袍、银带。监门校尉、六军押仗,服幞头、紫绣裲裆。队正,服平巾帻、绯绣袍、 大口袴。诸卫主率都尉,引驾骑,持鈒队内校尉、旅帅,执卫司殳仗犦槊,金吾十 六骑,班剑、仪刀队,亲勋翊卫,执大角人,并服平巾帻、绯绣裲裆、大口袴,佩 横刀,执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鹅帽、紫绣袍、银带,仪刀。金吾持纛者,服乌纱 帽、皂衣、袴、奚韈。金吾押纛,服幞头、皂绣衫、大口袴、银带、乌皮靴。执 金吾犦槊,服锦袍帽、臂鞲、银带、乌皮靴。

清游队、佽飞、执副仗槊,服甲骑具装、锦臂韝,佩横刀,执弓箭,白袴。朱 雀队执旗及执牙门旗,执绛引幡、黄麾幡者,并服绯绣衫、抹额、大口袴、银带。 执殳仗,前后步队、真武队执旗,前后部黄麾,执日月合璧等旗,青龙白虎队、金 吾细仗内执旗者,并服五色绣袍、抹额、行縢、银带;执白干棒人,加银褐捍腰。 执龙旗及前马队内执旗人,服五色绣袍、银带、行縢、大口袴。执弓箭、执龙旗副 竿人,服锦帽、五色绣袍、大口袴、银带。执弩、弓箭人,服锦帽、青绣袍、银带。 前后步队人,服五色鍪甲、锦臂鞲、奚韈、袴、银带。朱雀队内执弓箭、弩、槊, 虞候佽飞,执长寿幢、宝舆法物人,并服平巾帻、绯绣袍、大口袴、银带。援宝, 执绛麾、真武幢叉人,并服武弁、紫绣衫。持鈒队,殿中黄麾、伞、扇、腰舆、香 镫、华盖,指南、进贤等车驾士,相风、钟漏等舆舆士,并服武弁、绯绣衫。驾羊 车童子,服垂耳髻、青头{须巾}、青绣大袖衫、袴、勒帛、青耳履。执引驾龙墀旗、 六军旗者,服锦帽、五色绣衫、锦臂鞲、银带。引夹旗及执柯舒、镫仗者,服帖金 帽,余同上。执花凤、飞黄、吉利旗者,服银褐绣衣、抹额、银带。夹毂队,服五 色质鍪铠、锦臂鞲、白行縢、紫带、奚韈。骁卫翊卫三队,服平巾帻、绯绣袍、 大口袴、锦螣蛇。五辂、副辂、耕根车驾士,服平巾帻、青绣衫、青履韈。教马官, 服幞头、红绣抹额、紫绣衫、白袴、银带。掌辇、主辇,服武弁、黄绣衫、紫绣诞 带。拢御马者,服帖金帽、紫绣大袖衫、银带。执真武幢者,服武弁、皂绣衫、紫 绣诞带。五牛旗舆士,服武弁、五色绣衫、大口袴,银带。掩后队,服黑鍪甲、锦 臂鞲、行縢。

鼓吹令、丞,服绿袴褶冠、银褐裙、金铜革带、绯白大带、履韈。太常寺府史、 典事、司天令史,服幞头、绿衫、黄半臂。太常主帅鼓、金钲、节鼓人,服平巾 帻、绯绣袍、大口袴,抹带、锦螣蛇;歌、拱宸管、箫、笳、笛、觱栗,无螣蛇。 太常大鼓、长鸣、小鼓、中鸣,服黄雷花袍、袴、抹额、抹带。太常铙、大横吹, 服绯苣文袍、袴、抹额、抹带。太常羽葆鼓、小横吹,服青苣文袍、袴、抹额、抹 带。排列官、令史、府史,服黑介帻、绯衫、白袴、白勒帛。司辰、典事、漏刻生, 服青袴褶冠、革带。殿中少监、奉御、供奉、排列官,引驾仗内排列承直官、大将、 金吾引驾、押仗、押旗,服幞头、紫公服、乌皮靴。尚辇奉御、直长、乘黄令丞、 千牛长史、进马四色官,服幞头、绿公服、白袴、金铜带、乌皮靴。殿中职掌执伞 扇人,服幞头、碧襕、金铜带、乌皮靴。 旧衣黄,太平兴国六年,并内侍省并改服 以碧。

凡绣文:金吾卫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虎,屯卫以赤豹,武卫以瑞 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师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乐工以鸾,耕根 车驾士以凤衔嘉禾,进贤车以瑞麟,明远车以对凤,羊车以瑞羊,指南车以孔雀, 记里鼓、黄钺车以对鹅,白鹭车以翔鹭,鸾旗车以瑞鸾,崇德车以辟邪,皮轩车以 虎,属车以云鹤,豹尾车以立豹,相风乌舆以乌,五牛旗以五色牛,余皆以宝相花。

六引内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绯绣衫、革带。持幰弩、车辐棒者,服平 巾赤帻、绯绣衫、赤袴、银带。青衣,服平巾青帻、青袴褶。持戟、伞、扇、刀盾 者,服黄绣衫、抹额、行縢、银带。持幡盖者,服绣衫、抹额、大口袴、银带。内 告止幡、曲盖以绯,传教幡、信幡、绛引幡以黄。执诞马辔、仪刀、麾、幢、节、 夹槊、大角者,服平巾帻、绯绣衫、大口袴、银带。大驾卤簿内,执辔,并锦络衫 帽。持弓箭、槊者,服武弁、绯绣衫、白袴。驾士,服锦帽、绣戎服大袍、银带。 弓箭以青,槊以紫。持鼓者,服平巾帻、绯绣对凤袍、大口袴、白抹带、银螣蛇。 铙吹部内,服平巾帻、绯绣袍、白抹带、白袴,余悉同大驾前后部。

其绣衣文:清道以云鹤,幰弩以辟邪,车辐以白泽,驾士司徒以瑞马,牧以隼, 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县令以雉,乐工以鸾,余悉以宝相 花。

太祖建隆四年,范质议:按《开元礼》,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裲裆,如袖无 身,以覆其膊胳,盖掖下缝也。从肩领覆臂膊,共一尺二寸。又按《释文》、《玉 篇》相传云: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谓之"两当"。今详裲裆之制,其领连所覆膊 胳,其一当左膊,其一当右膊,故谓之"起膊"。今请兼存两说择而用之,造裲裆, 用当胸、当背之制。宣和元年,礼制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袴褶冠。"今卤 簿既除袴褶,冠名不当仍旧,请依旧记如《三礼图》"季貌冠"制。从之。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本纪15|正史

《宋史》本纪15


○神宗二

三年春正月癸丑,录唐李氏、周柴氏后。乙卯,诏诸路散青苗钱禁抑配。戊午, 判尚书省张方平罢知陈州。

二月壬申,以翰林学士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凡九辞,诏收还敕诰。甲戌,以河 州刺史瞎欺丁木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乙酉,韩琦罢河北安抚使,为 大名府路安抚使。

三月丙申,孙觉、吕公著、张戬、程颢、李常上疏极言新法,不听。己亥,始 策进士,罢诗、赋、论三题。戊申,李常言青苗敛散不实,有旨具析,翰林学士兼 知通进、银台司范镇封还诏书,以为不当,坐罢职,守本官。壬子,赐礼部奏名进 士、明经及第八百二十九人。乙卯,诏诸路毋有留狱。丙辰,立试刑法及详刑官。 右正言孙觉以奉诏反覆,贬知广德军。

夏四月癸亥,幸金明池观水嬉,宴射琼林苑。丙寅,辽遣耶律宽来贺同天节。 丁卯,给两浙转运司度僧牒,募民入粟。戊辰,御史中丞吕公著贬知颍州。己卯, 赵抃罢知杭州,以韩绛参知政事。监察御史里行程颢罢为京西路同提点刑狱。壬午, 右正言李常贬通判滑州,监察御史里行张戬贬知公安县,王子韶贬知上元县。癸未, 侍御史知杂事陈襄罢为同修起居注,程颢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公事,前秀州军事判 官李定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五月癸巳,诏并边州郡毋给青苗钱。太白昼见。壬寅,诏令司马光详定转对封 事。甲辰,诏罢制置三司条例归中书。辛亥,赐进士苏丕号安退处士。壬子,罢入 阁仪。丁巳,诏以审官院为东院,别置西院。

六月癸酉,日有五色云。丁丑,封宗室秦、鲁、蔡、魏、燕、陈、越七王后为 公。戊寅,诏修武成王庙。丙戌,知谏院胡宗愈贬通判真州。

秋七月辛卯,欧阳修徙知蔡州。壬辰,吕公弼罢枢密使,以知太原府冯京为枢 密副使。罢潞州交子务。戊戌,雨雹。癸丑,详定宗室袭封制度。甲寅,置三班院 主簿。

八月戊午,罢看详银台司文字所。丙寅,以旱虑囚,死罪以下递减一等,杖、 笞者释之。以卫州旱,令转运司振恤,仍蠲租赋。戊寅,诏川陕、福建、广南七路 官令转运司立格就注,具为令。遣张景宪等贺辽主生辰、正旦。己卯,夏人犯大顺 城,知庆州李复圭以方略授环庆路钤辖李信、庆州东路都巡检刘甫、监押种咏出战, 兵少取败。复圭诬信等违其节制,斩信及刘甫,种咏死于狱。是月,庆州巡检姚兕 败夏人于荔原堡。钤辖郭庆、都监高敏死之。九月戊子朔,中书置检正官。乙未, 韩绛罢为陕西宣抚使。己亥,始试法官。庚子,曾公亮罢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 节度使。辛丑,以冯京参知政事,翰林学士吴充为枢密副使。乙巳,亲策贤良方正 及武举。壬子,太白昼见。癸丑,作东、西府以居执政。司马光罢知永兴军。诏环 庆阵亡义勇余丁当刺者,悉免之。

冬十月辛酉,诏延州毋纳夏使。甲子,雨木冰。壬申,朝谒神御殿。丙子,知 庆州李复圭擅兴兵败绩,诬裨将李信、刘甫、种咏以死,御史劾之,贬保静军节度 副使。戊寅,陈升之以母忧去位。乙酉,诏罢诸场务内侍监当。

十一月戊子,振河北饥民徙京西者。己丑,官节行之士二十一人。壬辰,蠲陕 西蕃部贷粮。癸卯,授布衣王存下班殿侍、三班差使、宣抚司指挥使。甲辰,夏人 寇大顺城,都监燕达等击走之。庚戌,诏升朝官除南郊赦封赠父母外,不得以加恩 转官。乙卯,以韩绛兼河东宣抚使。梓州路转运使韩璹等以能兴利除害,赐帛有差。 十二月己未,诏立诸路更戍法,旧以他路兵杂戍者遣还。乙丑,立保甲法。丁卯, 以韩绛、王安石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珪参知政事。赐布衣陈知彦进士出身,知 县王辅同进士出身。庚午,夏人寇镇戎军三川砦,巡检赵普伏兵邀击,败之。丁丑, 增广南摄官奉。戊寅,初行免役法。赐西蕃董毡诏并衣带、鞍马。庚辰,命王安石 提举编修三司令式。壬午,辽遣萧遵道等来贺正旦。癸未,命宋敏求详定命官、使 臣过犯。是岁,振河北、陕西旱饥,除民租。交阯入贡,广源、下溪州蛮来附。

四年春正月丁亥朔,不视朝。己丑,种谔袭夏兵于啰兀北,大败之,遂城啰兀。 自是夏人日聚兵为报复计,言者以谔为稔边患不便。壬辰,王安石请鬻天下广惠仓 田为三路及京东常平仓本,从之。乙未,渝州夷贼李光吉叛,巡检李宗闵等战死, 命夔州路转运使孙构讨平之。诏详定大辟覆谳法。丁酉,朝谒太祖、太宗神御殿。 庚子,幸集禧观,宴从臣,又幸大相国寺,御宣德门观灯。韩绛等言种谔领兵入西 界,斩获甚众,诏遣使抚问。乙巳,停括牧地。丁未,立京东、河北贼盗重法。庚 戌,罢永兴军买盐钞场。甲寅,定文德殿朔望视朝仪。

二月丁巳朔,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置京东西、陕西、 河东、河北路学官,使之教导。辛酉,诏治吏沮青苗法者。戊辰,诏振河北民乏食 者。赙恤西界战死军人。庚午,于阗国来贡。壬申,进封高密郡王頵为嘉王。癸酉, 诏审官院所定人赴中书,察堪任者引见。甲戌,赐讨渝州夷贼兵特支钱。丁丑,祷 雨。诏增漳河等役兵。

三月丁亥,夏人陷抚宁堡。戊子,庆州广锐卒叛,寻讨平之。庚寅,诏给诸路 学田,增教官员。辛卯,遣使察奉行新法不职者。癸卯,减河东、陕西路囚罪一等, 徒以下释之。民缘军事科役者,蠲其租赋。丙午,种谔坐陷抚宁堡,责授汝州团练 副使、潭州安置。丁未,韩绛坐兴师败衄罢,以本官知邓州。辛亥,录唐李氏后。

夏四月丙辰朔,恤刑。辛酉,辽遣萧广等来贺同天节。壬戌,遣环庆都钤辖幵 赟以兵屯邠、泾、河中,以备西夏。癸亥,罢陕西交子法。癸酉,司马光权判西京 留台。种谔再贬贺州别驾。甲戌,诏司农寺月进诸路所上雨雪状。丙子,遣使按视 宿、亳等州灾伤,仍令修饬武备。壬午,定进士考转官。

五月甲午,右谏议大夫吕晦卒。壬寅,诏许富弼养疾西京。丙午,高丽国来贡。 辛亥,诏宗室率府副率以上,遭父母丧及嫡孙承重,并解官行服。壬子,诏恩、冀 等州灾伤,遣使振恤,蠲其税。

六月丁巳,河北饥民为盗者,减死刺配。庚申,群臣三上尊号曰绍天法古文武 仁孝皇帝,不许。甲子,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丙寅,虑囚。甲戌,富弼坐格青 苗法,徙判汝州。

秋七月戊子,层檀国来贡。甲午,振恤两浙水灾。乙未,录死事将校崔达子遇 为三班奉职。丁酉,监察御史里行刘挚罢监衡州盐仓,御史中丞杨绘贬知郑州。庚 子,诏宗室不得祀祖宗神御。丁未,诏唐、邓给流民田。

八月癸丑朔,高丽来贡。遣官体量陕西差役新法及民间利害。甲寅,诏郡县保 甲与贼斗死伤者,给钱有差。庚申,复《春秋三传》明经取士。癸酉,遣楚建中等 贺辽主生辰、正旦。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主之。

九月丙戌,河决郓州。辛卯,大飨明堂,以英宗配。赦天下,内外官进秩有差。 庚子,夏人入贡。癸卯,增选人奉。

冬十月壬子朔,罢差役法,使民出钱募役。立选人及任子出官试法。丙辰,置 枢密院检详官。戊辰,立太学生内、外、上舍法。丙子,诏罪人配流,遇冬者至中 春乃遣。

十一月壬午朔,诏凡赏功罚罪,事可惩劝者,月颁之天下。甲申,诏蠲逋租。 丁亥,作中太一宫。壬寅,开洪泽河达于淮。十二月辛亥朔,诏增赐国子监钱四千 缗。戊午,归夏俘。己未,安定郡王从式薨。甲子,封越国公世清为会稽郡王。丙 寅,省诸路厢军。乙亥,崇义公柴咏致仕,子若讷袭封。丙子,辽遣耶律纪等来贺 正旦。

五年春正月己丑,诏听降羌归国。己亥,诏太庙时飨,以宗室使相已上摄事。 置京城逻卒,察谤议时政者收罪之。

二月壬子,龟兹来贡。以两浙水,赐谷十万石振之,仍募民兴水利。壬戌,诏 罢陕西递运铜锡。癸亥,太白昼见。丙寅,以知郑州吕公弼为宣徽南院使、判秦州, 龙图阁直学士蔡挺为枢密副使。

三月甲午,李日尊卒,子乾德嗣,遣使吊赠。戊戌,富弼以司空致仕,进封韩 国公。立文武换官法。丙午,以内藏库钱置市易务。

夏四月庚戌朔,立殿前马步军春秋校试殿最法。乙卯,辽遣耶律适等来贺同天 节。己未,括闲田。置弓箭手。辛未,塞北京决河。

五月辛巳,诏以古渭砦为通远军,命王韶兼知军。行教阅法。宗室非袒免亲者 许应举。庚寅,以青唐大首领俞龙珂为西头供奉官,赐姓名包顺。壬辰,以赵尚宽 等前守唐州辟田疏水有功,增秩以劝天下。丙午,太白昼见。行保马法。

六月壬子,曾公亮以太傅致仕。癸亥,诏以四场试进士。丙寅,作京城门铜鱼 符。乙亥,置武学。

秋七月壬寅,初以文臣兼枢密都承旨。

闰月庚戌,遣中书检正官章惇察访荆湖北路。诏入内供奉官以下,已有养子, 更养次子为内侍者斩。

八月甲申,太子少师致仕欧阳修薨。秦凤路沿边安抚王韶复武胜军。丁亥,诏 求欧阳修所撰《五代史》。壬辰,以武胜军为镇洮军。癸巳,遣崔台符等贺辽主生 辰、正旦。乙未,诏侍从及诸路监司各举有才行者一人。甲辰,王韶破木征于巩令 城。颁方田均税法。

九月癸丑,许宗室试换文资。癸亥,始御便殿,旬校诸军武技。丙寅,少华山 崩,诏压死者赐钱,贫者官为葬祭。淮南分东、西路。

冬十月戊戌,升镇洮军为熙州、镇洮军节度,置熙河路。减秦凤囚罪一等。

十一月癸丑,河州首领瞎药等来降,以为内殿崇班,赐姓名包约。丁卯,贬权 监察御史里行张商英监荆南税。壬申,分陕西为永兴、秦凤路,仍置六路经略司。 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十二月丙子,赦亡命荆湖溪洞者。丁丑,诏太原置弓箭手。 戊寅,诏寺观奉圣祖及祖宗陵寝神御者免役钱。改温成庙为祠。壬午,陈升之为枢 密使。癸未,雨土。乙未,筑熙州南、北关及诸堡砦。己亥,辽遣萧瑜等来贺正旦。

六年春正月辛亥,复僖祖为太庙始祖,以配感生帝。祧顺祖于夹室。

二月辛卯,夏人寇秦州,都巡检使刘惟吉败之。丙申,永昌陵上宫东门火。王 韶复河州,获木征妻子。壬寅,以韩绛知大名府。

三月己酉,诏赠熙河死事将田琼礼宾使,录其子三人、孙一人。庚戌,亲策进 士。置经局,命王安石提举。辛亥,试明经诸科。丙辰,以四月朔日当食,自丁巳 避殿、减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己未,置诸路学官。壬戌,赐奏名进 士、诸科及第出身五百九十六人。甲子,交州来贡。丁卯,宰相上表请复膳,不许。 诏进士、诸科并试明法注官。戊辰,置刑狱检法官。庚午,封李日尊子乾德为交阯 郡王。

夏四月甲戌朔,日食,不见。乙亥,御殿复膳。西南龙蕃诸夷来贡。置律学。 丁丑,辽遣耶律宁等来贺同天节。甲午,定齐、徐等州保甲。戊戌,裁定在京吏禄。

五月癸卯朔,播州杨贵迁遣子光震来贡,以光震为三班奉职。戊申,祷雨。乙 丑,诏京东路察士人有行义者以闻。遣中书检正官熊本措置泸夷。西京左藏库副使 景思忠等攻烧遂州夷囤战殁,录其子昌符等七人,军士死者,赐其家钱帛有差。辛 未,西南龙蕃来贡。

六月己亥,置军器监。

秋七月乙巳,诏京西、淮南、两浙、江西、荆湖等六路各置铸钱监。丙午,大 食陀婆离来贡。己酉,祷雨。甲寅,录在京囚,死罪以下降一等,杖罪释之。丁巳, 诏沿边吏杀熟户以邀赏者戮之。乙丑,分河北为东、西路。丙寅夜,西北有声如硙。

八月壬申朔,遣贾昌衡等贺辽主生辰、正旦。甲申,罢简州岁贡绵。甲午, 赐熙河、泾原军士特支钱。戊戌,复比闾族党之法。

九月壬寅,置两浙和籴仓,立敛散法。戊申,诏兴水利。辛亥,策武举。戊午, 岷州首领木令征以其城降,王韶入岷州。丙寅,太白犯斗。戊辰,诏祷雨,决狱。

冬十月辛未,章惇平懿、洽州蛮。辛巳,以复熙、河、洮、岷、叠、宕等州, 御紫宸殿受群臣贺,解所服玉带赐安石。甲申,朝献景灵宫。丙戌,振两渐、江、 淮饥。壬辰,行折二钱。丁酉,遣使瘗熙河战骨。

十一月癸丑,中太一宫成,减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乙卯,亲祀太一宫。 丙寅,大雪,诏京畿收养老弱冻馁者。十二月戊子,诏决开封府囚。丙申,辽遣耶 律洞等来贺正旦。

七年春正月辛亥,赏复岷、洮等州功,西京左藏库使桑湜等迁官有差。壬子, 幸中太一宫宴从臣,又幸大相国寺,御宣德门观灯。乙卯,封皇子俊为永国公。甲 子,熊本平泸夷。

二月辛未,于阗来贡。发常平米振河阳饥民。癸未,诏三司岁会天下财用出入 之数以闻。乙丑,祷雨。辛卯,置客省、引进、四方馆、阁门使副等员。乙未,知 河州景思立等与青宜结鬼章战于踏白城,败死。废辽州。

三月壬寅,木征、鬼章寇岷州,高遵裕遣包顺等击走之。虑囚,减死罪一等, 杖以下释之。癸卯,以旱,避殿减膳。乙巳,白虹贯日。丙午,遣使分行诸路,募 武士赴熙河。庚戌,诏熙河死事者家给钱有差。罢两浙增额预置绢。令诸路监司 察留狱。癸丑,群臣表请复膳,不许。丙辰,辽遣林牙萧禧来言河东疆界,命太常 少卿刘忱议之。己未,行方田法。甲子,遣使报聘于辽。乙丑,诏以灾异求直言。

夏四月癸酉,以旱,罢方田。是日,雨。辽遣耶律永宁等来贺同天节。乙亥, 王韶破西蕃于结河川。丙子,御殿复膳。己卯,以高遵裕为岷州团练使。甲申,诏 边兵死事无子孙者,廪其亲属终身。乙酉,王韶进筑珂诺城,与蕃兵连战,破之, 斩首七千余级,焚二万余帐,木征率酋长八十余人诣军门降。雨雹。丙戌,王安石 罢知江宁府。以韩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翰林学士吕惠卿参知政事。置 沅州。丁酉,诏王韶发木征及其家赴阙。辽遣枢密副使萧素议疆界于代州境上。

五月戊戌朔,减熙河路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辛丑,诏河州瘗蕃部暴骸。壬 寅,雨雹。癸卯,大雨雹。辛亥,罢贤良方正等科。乙丑,大雨水,坏陕、平陆二 县。

六月戊寅,赐讨洮州将士特支钱。丁亥,作浑仪、浮漏。广州凤凰见。以木征 为荣州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

秋七月癸卯,群臣五上尊号曰绍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许。癸亥,诏河北两 路捕蝗。又诏开封、淮南提点、提举司检覆蝗旱。以米十五万石振河北西路灾伤。

八月丁丑,赐环庆安抚司度僧牒,以募粟振汉蕃饥民。遣张刍等贺辽主生辰、 正旦。辛卯,诏免淮南、开封府来年春夫,除放邢、洺等州秋税。癸巳,置场于南 薰、安上门,给流民米。集贤院学士宋敏求上编修《阁门仪制》。

九月戊戌,以时雨降,诏河北、京西、陕西、淮南等路劝民趋耕,有因事拘系 者释之。壬子,三司火。癸丑,置京畿、河北、京东西路三十七将。甲寅,诏枢密 院议边防。

冬十月壬申,诏韩琦、富弼、文彦博、曾公亮条代北事宜以闻。戊寅,诏浙西 路提举司出米振常、润州饥。庚辰,置三司会计司,以韩绛提举。辛巳,以河北灾 伤,减州、军文武官员。癸巳,以常平米于淮南西路易饥民所掘蝗种,又振河北东 路流民。

十一月己未,祀天地于圜丘,赦天下。十二月丙寅,省熙、河、岷三州官百四 十一员。丁卯,文武官加恩。己丑,辽遣耶律宁等来贺正旦。是岁,高丽入贡,淯 井、长宁夷十郡及武都夷内附。

八年春正月庚子,蔡挺罢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冯京罢知亳州。丙午,分京东为 东、西路。辍江南东路上供米,均给灾伤州军。丁未,御宣德门观灯。乙卯,诏出 使廷臣,所至采吏治能否以闻。雨木冰。戊午,诏所在流民愿归业者,州县赍遣之。 己未,洮西安抚司以岁旱,请为粥以食羌户饥者。

二月甲子,增陕西钱监改铸大钱。癸酉,以王安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戊寅, 诏枢密副都承旨张诚一等,以李靖营阵法教殿前马步军。乙酉,初行河北户马法。 丙戌,停京畿土功七年。

三月丁酉,振润州饥。戊戌,知河州鲜于师中乞置蕃学,教蕃酋子弟,赐田十 顷,岁给钱千缗,增解进士二人,从之。庚子,辽萧禧再来,遣韩缜往河东会议。 癸丑,知制诰沈括报聘。复振常、润饥民。戊午,太白昼见。

夏四月乙丑,诏减将作监冗官。丁卯,辽遣耶律景熙等来贺同天节。乙亥,正 僖祖禘祫东向位。戊寅,以吴充为枢密使。壬午,湖南江水溢。

闰月乙未,陈升之罢为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广源州刘纪寇邕州,归化州侬 智会败之。壬寅,沈括上《奉元历》。癸卯,以宣徽北院使张方平判永兴军。分秦 凤路兵为四将。壬子,沂州民朱唐告前余姚县主簿李逢谋反,辞连右羽林大将军世 居及河中府观察推官徐革,命御史中丞邓绾、知谏院范百禄、御史徐禧杂治之。狱 具,世居赐死,逢、革等伏诛。甲寅,录赵普后。乙卯,诏西南蕃五姓蛮五年一入 贡。

五月辛酉朔,虑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释之。甲子,分环庆兵为四将。丁丑, 雨土及黄毛。甲申,熙河路蕃官殿直顿埋谋叛,伏诛。己丑,遣使振鄜延、环庆饥。

六月乙未,日上有五色云。丙午,酾汴水入蔡河以通漕。己酉,颁王安石《诗》、 《书》、《周礼义》于学官。辛亥,以安石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戊午,太师 魏国公韩琦薨。己未,以琦配飨英宗庙庭。

秋七月甲子,虔州江水溢。戊寅,太白昼见。戊子,分泾原兵为五将。命韩缜 如河东割地。八月庚寅朔,日当食,云阴不见。癸巳,募民捕蝗易粟,苗损者偿之, 仍复其赋。丙申,遣谢景温等贺辽主生辰、正旦。减官户役钱之半。诏发运司体实 淮南、江东、两浙米价,州县所存上供米毋过百万石,减直予民,斗钱勿过八十。 庚戌,韩绛罢。发河北、京东兵及监牧卒修都城。丁巳,大阅。

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国史。立武举绝伦法。

冬十月庚寅,吕惠卿罢知陈州。乙未,彗出轸。己亥,诏以灾异数见,不御前 殿,减常膳,求直言。壬寅,赦天下。罢手实法。丁未,彗不见。丙辰,御殿复膳。

十一月戊寅,交阯陷钦州。壬午,立陕西蕃丁法。甲申,交阯陷廉州。丙戌, 渝州改南平军。十二月丙申,浚河。壬寅,以翰林学士元绛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 士曾孝宽签书枢密院事。辛亥,天章阁待制赵禼为安南道招讨使,嘉州防御使李宪 副之,以讨交阯。癸丑,辽遣耶律世通等来贺正旦。甲寅,熙河路木宗城首领结彪 谋叛,熟羌日脚族青厮扒斩其首来献,补下班殿侍。

九年春正月乙丑,雨木冰。戊辰,交阯陷邕州,知州苏缄死之。己卯,下溪州 刺史彭师晏及天赐州降。庚辰,遣使祭南岳、南海,告以南伐。辛巳,赠苏缄奉国 军节度使,谥忠勇,以其子子元为西头供奉官、阁门祗候。

二月戊子,宣徽南院使郭逵为安南道招讨使,罢李宪,以赵禼副之。诏占城、 占腊合击交阯。己丑,宗哥首领鬼章寇五牟谷,蕃官蔺毡讷支等邀击,大破之。己 亥,以出师,罢春宴。乙卯,雨雹。

三月内辰朔,进仁宗婉容周氏为妃。辛酉,御集英殿策进士。恤钦、廉、邕三 州死事家,瘗战亡士,贼所蹂践,除其田征。甲戌,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五百九 十六人。丁丑,以广西进士徐伯祥为右侍禁、钦廉白州巡检。宗哥首领鬼章寇五牟 谷,熙河钤辖韩存宝败之。庚辰,以种谔知岷州。

夏四月辛卯,辽遣耶律庶几等来贺同天节。乙未,以辽主母丧,罢同天节上寿。 戊戌,复广济河漕。癸卯,诏广南亡没士卒及百姓为贼残破者,转运、安抚司具实, 并议振恤以闻。甲辰,给空名告身付安南,以招降赏功。诏诸路募武勇赴广西。赠 广西死事将士官有差。丙午,遣王克臣等吊慰于辽。辛亥,茂州夷寇边,遣内侍押 班王中正经制。甲寅,辽遣耶律孝淳以国母丧来告,帝发哀成服,辍视朝七日。

五月丙辰朔,诏邕州沿边州峒首领来降者,周惠之。癸亥,诏试医学生。丙寅, 分两浙为东、西路。丁卯,城茂州。壬申,诏安南诸军过岭有疾者,所至护治。丙 子,大理国来贡。庚辰,静州下首领董整白等来降。

六月丁亥,诏安南将吏,视军士有疾者月以数闻。己丑,绵州都监王庆、崔昭 用、刘珪、左侍禁张乂援战茂州,死之。诏庆等子与借职,女出嫁,夫与奉职;白 丁王禹锡等二人,赐钱其家。辛卯,诏滨海富民得养蜑户,毋致为外夷所诱。己亥, 虑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释之。癸卯,以水源等洞蛮主侬贺等七人为定远、宁远 将军。

秋七月丙辰,朱崖军黎贼黄婴入寇,诏广南西路严兵备之。庚申,关以西蝗蝻、 虸蚄生。壬戌,筑下溪州,改名会溪城。癸亥,静州将杨文绪结蕃部谋叛,王中正 斩之以徇。诏广西死事官无子孙者许立后。乙丑,诏自今遇大礼推恩,官昭宪太后 族一人。是月,安南行营次桂州,郭逵遣钤辖和斌等督水军涉海自广东入,诸军自 广南入。

八月甲申朔,齐州监务左班殿直孙纪死贼,录其一子为三班借职。戊子,以文 彦博守太保兼待中,行太原尹。己丑,遣程师孟等贺辽主生辰、正旦。罢鬻祠庙钱。 丁酉,禁北边民阑出谷粟。庚子,占城来贡。

九月戊午,浚汴河。丙寅,诏罢都大制置河北河防水利司。己卯,辽遣使回谢。 诏恤岭南死事家,表将士墓。

冬十月乙酉,太白昼见。乙未,诏东南诸路教阅新军。丙午,王安石罢判江宁 府。以吴充监修国史,王珪为集贤殿大学士,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政殿学士冯 京知枢密院。辛亥,除放沅州归明人户去年倚阁秋税。

十一月乙卯,赐广南东路空名告敕,募入钱助军。辛酉,录唐相魏征后同州司 士参军道严,流内铨特免试注官。乙亥,以安南行营将士疾疫,遣同知太常礼院王 存祷南岳,遣中使建祈福道场。己卯,洮东安抚司言包顺等破鬼章兵于多移谷。壬 午,鬼章寇岷州,知州种谔等败之铁城。十二月丙戌,安南伪观察使刘纪降。置司 农丞。庚寅,子佣生。丁酉,诏岷州界经鬼章兵燹者赐钱,胁从来归者释其罪。癸 卯,郭逵败交阯于富良江,获其伪太子洪真,李乾德遣人奉表诣军门降,逵遂班师。 丁未,辽遣耶律运等来贺正旦。庚戌,诏有得鬼章、冷鸡朴首者,赏之。置威戎军。

十年春正月乙丑,御宣德门观灯。戊辰,仙韶院火,不视朝。己巳,白虹贯日 二月甲申,以崇信军节度使宗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戊子,以鬼章败,种谔等赏官 有差。辛卯,日中有黑子。甲午,诏宗室使相虽及十年,更不取旨磨勘。丁酉,诏 诸州岁以十一月给老疾贫乏者粟,尽三月乃止。己亥,以王韶知洪州。丙午,以复 广源、苏茂等州,群臣表贺,赦广州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赐行营诸军钱,民缘 征役者恤其家。以广源州为顺州,赦李乾德罪。以郭逵判潭州,赵禼知桂州。己酉, 以交阯降,赦广南东路、荆湖南路系囚,余各降一等,徒以下释之。

三月辛未,虑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释之。壬申,诏州县捕蝗。

夏四月辛巳,复置宪州。乙酉,辽遣萧仪等来贺同天节。癸巳,文州蕃贼寇边, 州兵击走之。丁酉,赐熙河路兵特支钱,战死者赐帛,免夏秋税。

五月戊午,诏修仁宗、英宗史。甲戌,太白昼见。

六月壬午,注辇国朝贡。癸巳,王安石以使相为集禧观使。丁未,置岷州铁城 堡。

秋七月甲寅,祷雨。丁巳,令诸路岁上县令课绩。辛酉,群臣五上尊号曰奉天 宪古文武仁孝皇帝,不许。乙亥,郭逵以安南失律,贬为左卫将军。丙子,河决澶 州曹村埽。

八月壬寅,诏潭州置将及增武臣一员。遣苏颂等贺辽主生辰、正旦。甲辰,诏 侍从、台谏、监司各举文臣有才行者一人。

九月庚戌,诏:"河决害民田,所属州县疏瀹,仍蠲其税,老幼疾病者振之。" 乙卯,诏:"诸传宣、内批、面谕,事无法守,并从中书、枢密覆奏。其祈恩泽规 免罪者劾之。"辛酉,诏镇戎、德顺军各置都监一员。癸酉,立义仓。甲戌,宗朴 兼侍中,封濮阳郡王。

冬十月戊寅朔,宗朴薨。癸巳,昭化军节度使宗谊封濮国公。诏濮王子以次袭 封奉祀。戊戌,太子太师张昪卒。

十一月庚午,以西蕃邈川首领董毡、都首领青宜结鬼章为廓州刺史,阿令骨为 松州刺史。甲戌,祀天地于圜丘,赦天下。十二月丁丑朔,占城国献驯象。壬午, 诏改明年为元丰。甲申,以郊祀,文武官加恩。丁亥,封子佣为均国公。辛丑,辽 遣耶律孝淳等来贺正旦。

元丰元年春正月乙卯,以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舒国公、集禧观使。戊午,命 详定郊庙礼仪。诏减陈留捧日、天武等军剩员。庚申,御宣德门,召从臣观灯。乙 丑,以太皇太后疾,驿召天下医者。

闰月辛巳,以翰林侍读学士、宝文阁学士、提点中太一宫吕公著兼端明殿学士。 己丑,诏赠尚书令韩琦依赵普故事。壬辰,枢密直学士孙固同知枢密院事。己亥, 太傅兼侍中曾公亮薨。庚子,日中有黑子。癸卯,以公亮配飨英宗庙庭。

二月庚戌,濮国公宗谊薨。甲寅,以邕州观察使宗晖为淮康军节度使,封濮国 公。戊辰,诏赦安南战棹都监杨从先等,仍论功行赏。

三月辛巳,虑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释之。御迩英阁,沈季长进讲《周礼》 八法。癸未,诏内外文武官各举堪应武举一人。广南西路经略司乞教阅峒丁,从之。 乙未,御崇政殿阅诸军。辰、沅OD贼寇边,州兵击走之。

夏四月己酉,辽遣耶律永宁等来贺同天节。丙辰,诏增置两浙路提举官。庚申, 诏除《九经》外,余书不得出界。癸亥,太白昼见。乙丑,封虢国公宗谔为豫章郡 王。戊辰,塞曹村决河,名其埽曰灵平。

五月甲戌朔,赐塞河役死家钱。乙亥,诏试中刑法官以次推恩。

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乙巳,诏以灵平功迁太常博士苗师中等各一官。

秋七月癸酉朔,命西上阁门使、忠州团练使韩存宝经制泸州纳溪夷。己亥,诏 齐州预备水灾。辛丑,夔州言甘露降。

八月癸卯,西边将讷儿温、禄尊谋反,伏诛。丁未,诏河北被水者蠲其租。甲 寅,遣黄履等贺辽主生辰、正旦。戊午,以韩绛为建雄军节度使。己巳,诏滨、棣、 沧三州被水民以常平粮贷之。庚午,诏青、齐、淄三州给流民食。

九月癸酉,交阯来贡。癸未,李乾德表乞还广源等州,诏不许。乙酉,以端明 殿学士吕公著、枢密直学士薛向并同知枢密院事。诏祀天地及配帝并用特牲。是月, 武康军嘉禾生,河中府甘露降。

冬十月庚戌,定秋试诸军赏格。侍禁仵全死事,录其弟宣为三班借职。辛亥, 韩存宝破泸夷后城十有三囤。癸亥,于阗来贡。

十一月己丑,命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等详定正旦御殿仪注。癸巳,辰州OD贼 叛,诏沅州兵讨之。乙亥,罢文武功臣号。是月,梁县嘉禾生。十二月丙午,日中 有黑子,凡十二日。辛亥,录囚,降死罪一等,杖以下释之。丙辰,诏青州民王赟 以复父仇免死,刺配邻州。戊午,置大理寺狱。己未,诏罢都大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司。甲子,以婉容邢氏为贤妃。诏罢三司推勘公事官,减军器监勾当公事,审官东 院、流内铨及将作监、三班院主簿,左右军巡判官。丙寅,辽遣耶律隆等来贺正旦。

二年春正月乙亥,罢岢岚、火山军市马。丙子,诏立高丽交易法。壬午,以容 州管内观察使、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杨遂为宁远军节度使。癸未,诏知沅州谢麟 督捕徭贼。甲申,御宣德门观灯。丁亥,诏以经义、论试宗室。甲午,京兆府学教 授蒋夔乞以十哲从祀孔子,从之。诏辰州叙浦县置龙潭堡。是月,颍州、寿州甘露 降。

二月甲寅,诏瘗汉州暴骸。日中有黑子。乙卯,以泸州夷乞弟犯边,诏王光祖 等讨之。丙辰,诏定解盐岁额。乙丑,沧州饥,发仓粟振之。

三月庚午朔,董毡遣使来贡。辛未,诏给地葬畿内寄菆之丧,无所归者官瘗之。 庚辰,亲试礼部进士。壬午,试特奏名进士及武举。癸未,试诸科明法。赐董毡缗 钱、银帛、对衣、金带等物。丙戌,诏雄州两输户南徙者谕令复业。庚寅,疏汴、 洛。

夏四月辛丑,幸金明池观水嬉,宴射琼林苑。甲辰,辽遣萧晟等来贺同天节。 丁巳,陈升之以检校太尉依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江军节度使、上柱国、秀国公 致仕。己未,陈升之卒。癸亥,定正旦御殿仪。甲子,诏增审刑院详议、详断官, 罢刑部校法官。是月,南康军甘露降,眉州生瑞竹。

五月丙子,顺州蛮叛,峒兵讨平之。庚辰,诏以濮安懿王三夫人并称王夫人, 祔濮园。辛巳,太子太师致仕赵概上所集《谏林》。甲申,元绛罢知亳州。乙酉, 诏安南军死事孤寡廪给之。戊子,御史中丞蔡确参知政事。

六月甲辰,广西捕斩侬智春,执其妻子以献。戊申,命蔡确参定编修《传法宝 录》。癸丑,诏五路帅臣、副总管军臣僚各举任将领及大使臣者二人。甲寅,清汴 成。辛酉,诏镇宁军节度使、魏国公宗懿追封舒王。是月,南康军甘露降,忠州雨 豆。

秋七月甲戌,张方平以太子少师致仕。戊寅,详定朝会仪。己卯,命中书句考 四方诏狱。庚辰,以淮康军节度使宗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亥,详定郊庙礼仪。 是月,陈州芝草生,南宾县雨豆,琼州甘露降。

八月丙申朔,夏人寇绥德城,都监李浦败之。辛丑,分泾原路兵为十一将。壬 寅,复八作司为东、西两司,各置监官,文臣一员、武臣二员。遣李清臣等贺辽主 生辰、正旦。甲寅,诏:"增太学生舍为八十斋,斋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 生三百人。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舍试,补上舍生。"以颍州为 顺昌军节度。是月,曹州生瑞谷,河阳生芝草。

九月癸未,降顺昌军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甲申,西南龙蕃来贡。丁亥,大 宴集英殿。己丑,进婕妤朱氏为昭容。壬辰,出《马步射格斗法》颁诸军。甲午, 西南罗蕃、方蕃来贡。

冬十月丙申,西南石蕃来贡。癸卯,置籍田令。诏立水居船户,五户至十户为 一甲。戊申,交阯归所掠民,诏以顺州赐之。己酉,太皇太后疾,上不视事。庚戌, 罢朝谒景灵宫,命辅臣祷于天地、宗庙、社稷。减天下囚死罪一等,流以下释之。 乙卯,太皇太后崩。戊午,诏易太皇太后园陵曰山陵。辛酉,以群臣七上表,始听 政。命王珪为山陵使。

十一月癸未,始御崇政殿。丁亥,雨土。十二月乙巳,御史中丞李定上《国子 监敕式令》并《学令》凡百四十条。丙午,复置御史六察。庚申,辽遣萧宁等来贺 正旦。是月,全州芝草生,桂州甘露降。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102 舆服1|正史

《宋史》志102 舆服1


○五辂 大辂 大辇 芳亭辇 凤辇 逍遥辇 平辇 七宝辇 小舆 腰舆耕 根车 进贤车 明远车 羊车 指南车 记里鼓车 白鹭车 鸾旗车 崇德车 皮 轩车 黄钺车 豹尾车 属车 五车 凉车 相风乌舆 行漏舆 十二神舆 钲鼓舆 钟鼓楼舆

昔者圣人作舆,轸之方以象地,盖之圆以象天。《易·传》言:"黄帝、尧、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夫舆服之制,取法天地,则圣人创物之智, 别尊卑,定上下,有大于斯二者乎!舜命禹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汝明。"《周官》之属,有巾车、典路、司常,有司服、司裘、内司服等职。以是 知舆服始于黄帝,成于唐、虞,历夏及商,而大备于周。周衰,列国肆为侈汰。秦 并之,揽上选以供服御,其次以赐百官,始有大驾、法驾之制;又自天子以至牧守, 各有卤簿焉。汉兴,乃不能监古成宪,而效秦所为。自是代有变更,志有详略。 《东汉》至《旧唐书》皆称《舆服》,《新唐书》改为《车服》,郑樵合诸代为 《通志》又为《器服》。其文虽殊,而考古制作,无以尚于三代矣。

夫三代制器,所以为百世法者,以其华质适中也。孔子答颜渊为邦之问曰: "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且《礼》谓"周人上舆",而孔子独取殷辂,是殷之质 胜于周也。又言禹"致美乎黻冕"。而论冕以周为贵,是周之文胜于夏也。盖已不 能无损益于其间焉。不知历代于秦已还,何所损益乎?

宋之君臣,于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讲之甚明。至其规模制度,饰为 声明,已足粲然,虽不能尽合古制,而于后代庶无愧焉。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 盖存简俭之风,及为卤簿,又炽以旗帜,华以绣衣,亵以球杖,岂非循袭唐、五季 之习,犹未能尽去其陋邪?诒之子孙,殆有甚焉者矣。迄于徽宗,奉身之欲,奢荡 靡极,虽欲不亡得乎?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沦没于金。中兴,掇拾散逸,参酌时 宜,务从省约。凡服用锦绣,皆易以缬、以罗;旗仗用金银饰者,皆易以绘、以髹。 建炎初,有事郊报,仗内拂扇当用珠饰。高宗曰:"事天贵质,若尚华丽,非禋祀 本意也。"是以子孙世守其训,虽江介一隅,而华质适时,尚足为一代之法。其儒 臣名物度数之学,见诸论议,又有可观者焉。今取旧史所载,著于篇,作《舆服志》。

五辂。宋自神宗以降,锐意稽古,礼文之事,招延儒士,折衷同异。元丰有详 定礼文所,徽宗大观间有议礼局,政和又有礼制局。先是,元丰虽置局造辂,而五 辂及副辂,多仍唐旧。

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曰显庆辂,亲郊则乘之。制作精巧,行止安重, 后载太常舆闟戟,分左右以均轻重,世之良工,莫能为之。其制:箱上置平盘、黄 屋,四柱皆油画刻镂。左青龙,右白虎,龟文,金凤翅,杂花,龙凤,金涂银装, 间以玉饰。顶轮三层,外施银耀叶,轮衣、小带、络带并青罗绣云龙,周缀纟畏带、 罗文佩、银穗球、小铃。平盘上布黄褥,四角勾阑设圆鉴、翟羽。虚匮内贴银镂香 罨,轼匮银龙二,衔香囊,银香炉,香宝,锦带,下有障尘。青画轮辕,银毂乘叶, 三辕,银龙头,横木上有银凤十二。左建青旗,十有二旒,皆绣升龙;右载闟戟, 绣黻文,并青绣绸杠。又设青绣门帘,银饰梯一,拓叉二,推竿一,银錔头,银装 行马,青缯裹輓索。驾六青马,马有金面,插雕羽,鞶缨,攀胸铃拂,青绣屉,锦 包尾。又诞马二,在辂前,饰同驾马。 余辂及副辂皆有之。

驾士六十四人。金 辂色以赤,驾六赤马,建大旂,驾士六十四人。象辂色以浅黄,驾六赭白马,建大 赤,驾士四十人。革辂色以黄,驾六騧马,建大白,驾士四十人。木辂色以黑,驾 六黑骝马,建大麾,驾士四十人。自金辂而下,其制皆同玉辂,惟无玉饰。五副辂 并驾六马,驾士四十人,当用银饰者,皆以铜,余制如正辂。

政和三年,议礼局更上皇帝车辂之制,诏颁行。玉辂,箱上平盘、黄屋以下皆 如旧。顶轮三层,内一层素,轮顶上施金涂银山花叶及翟羽,青丝绣云龙络带二, 周缀杂色纟畏带八、铜佩八、银穗球二。平盘上布红罗绣云龙褥,曲几、扶几,上 下设银螭首二十四。四角勾阑设圆鉴一十六,青罗绣宝相花带,火珠二十八。香匮 设香炉,红罗绣宝相花带香囊,香宝,银结绶二,红罗绣云龙结绶一,红锦帜龙凤 门帘一。青画轮辕,银毂乘叶。轼匮、横辕、前辕并饰以金涂银螭首,横辕上施银 立凤一十二。左建太常,十有二旒;右载闟戟,绣黻文。杠绔一,以青绣,杠首饰 以银螭首。金涂铜钹,青犛牛尾拂,青缯裹索。驾青马六,马有铜面,插雕羽,鞶 缨,攀胸铃拂,青线织屉,红锦包尾。又踏路马二,在辂前,饰同驾马。凡大祭祀 乘之。

金辂以下,并以次列其后。若大朝会、册命皇太子诸王大臣,则设五辂于大庆 殿庭,为充庭之仪。金辂赤质,以金饰诸末,建大旂,余同玉辂,驾赤马六;凡玉 辂之饰以青者,金辂以绯。象辂浅黄质,金涂铜装,以象饰诸末,建大赤,余同玉 辂,驾赭白马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象辂以银褐。革辂黄质,鞔之以革,建大白, 余同玉辂,驾騧马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革辂以黄。木辂黑质漆之,建大麾,余 同玉辂,驾黑骝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木辂以皂。凡玉辂用金涂银装者,象辂、 革辂、木辂及五副辂,并金涂铜装。

又礼制局言:"玉辂马缨十二而无采,不应古制,欲以五采罽饰樊缨十有二就。 辂衡、轼并无鸾和,乞添置。盖弓二十有二,不应古制,乞增为二十八,以象星。 又《巾车》言'玉辂建太常'而不言色,《司常》注云:'九旗之帛皆用绛,以周 尚赤故也。'《礼记·月令》中央'天子乘大辂,载黄旂',以金、象、木、革四 辂及所建之旂,与四时所乘所载皆合。今玉辂所建之旂,以青帛十二幅连属为之, 有升龙而非交龙,又无三辰,皆非古制。如依成周以所尚之色则用赤,依《月令》 兼四代之制则当用黄,仍分縿、斿之制及绣画三辰于其上。今改制,太常其斿曳地, 当依《周官》以六人维之。又《左传》言:'毚、鸾、和、铃,昭其声也。'注: '锡在马额,铃在旂首。'今旂首无铃,乞增置。又车盖周以流苏及佩各八,无所 法象,欲各增为十二,以应天数。又辂之诸末,尽饰以玉,为称其实,而罗纹杂佩 乃用涂金,乞改为玉。又车箱两轓有金涂龟文及鹍翅,左龙右虎,乃后代之制,欲 改用蟉龙,加玉为饰。"又言:"既建太常当车之后,则自后登车有妨。《曲礼》 言:'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 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君升车亦当自右,由前而入。 今玉辂前有式匮,不应古制,恐当更易,以便登车及改式之制。又《礼记》言'车 得其式',《周官·舆人》:'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以其广之 半为之式崇。三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三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注:'立者 为轛,横者为轵。'今玉辂无式。"

诏:"玉辂用青质,轮辀络带,其色如之。四柱、平盘、虚匮则用赤,增盖弓 之数为二十八,左右建旂、常,并青。太常绣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旂上则绣以 云龙。朱杠,青縚,铃垂十有二就,流苏及佩各增十二之数。樊缨饰以五采之罽, 衡式之上又加鸾和。辂之诸末,耀叶、螭头、云龙、垂牙、鎚脚、花版、结绶、罗 纹杂佩、羽台、葱台、麻炉、香宝、压贴牌字,皆饰以玉。自后而升,式匮不去。 既成,高二丈七寸五分,阔一丈五尺。副玉辂,亦用青色,旧驾马四,增为六,色 亦以青。"

政和四年,诏改修正副辂,讨论制造金、象、革、木四辂,并依新修玉辂制度。 旂、常并建,各与辂一色。除去闟戟,改车箱两轓龟文、鹍翅、左龙、右虎之饰, 并用蟉龙。增盖弓、博山、流苏等数,轼衡加和鸾,以合于古。金辂朱质,饰以金 涂银;左右建太常、大旂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黄;龙旂九斿,如《周官》金辂 建大旂之制;驾马以騧,饰樊缨五采九就。象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并同金 辂,饰以象及金涂银铜鍮石;左右建太常、大赤,轮衣、络带等,色皆以红;大赤 绣鸟隼七斿,如《周官》象辂建大赤之制;驾马以赤,饰樊缨七就。革辂朱质,凡 制度、装缀、名物并同金辂,饰以金涂铜鍮石;左右建太常、大白及轮衣、络带等, 色皆以浅黄;大白绣熊虎六斿,如《周官》革辂建大白之制;驾马以赭白,饰樊缨 五就。木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皆同金辂,饰以金涂鍮石;左右建太常、大 麾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皂;大麾绣龟蛇四斿,如《周官》木辂建大麾之制;驾 马以乌,饰樊缨三就。四辂驾马各六。玉辂驾士六十四人,余皆四十人。

又礼制局增改雅饰诸辂:旧副玉辂色青,饰以金,改用黄而饰以玉;樊缨如正 辂之制;建太常,色黄,饰以组,象日月于縿、星辰于斿,其长曳地。旧金辂改用 青,饰以金;樊缨以五采罽而九就;建大旂,色青,饰以组,象交龙于纟参、升龙 于斿,其长齐轸。象辂改用赤,饰以象;樊缨以五采罽而七就;建大赤,色赤,饰 以组,象鸟隼于縿、斿,其长齐较。革辂改用白,饰以革;龙勒绦缨,建大白,色 白,饰以组,象熊虎于縿、斿,其长齐肩。三辂皆维以缕,削幅为之。木辂依旧色, 而饰以漆,其色黑;前樊鹄缨,建大麾,色黑,饰以组,象龟蛇于縿、斿,其长齐 首;维以缕,充幅为之。又诏玉辂身仍用红,太常、旂、络带等用黄,余常、旂、 络带,亦随其辂色。

高宗渡江,卤簿、仪仗悉毁于兵。绍兴十二年,始命工部尚书莫将、户部侍郎 张澄等以天禧、宣和《卤簿图》考究制度,及故内侍工匠省记指说,参酌制度。是 年九月,玉辂成;明年,遂作金、象、革、木四辂,副辂不设。玉辂之制,青色, 饰以玉,通高十九尺,轮高六十三寸,辐径三十九寸,轴长十五尺三寸。顶上剡为 轮三层,象天圜也。外施青玉博山八十一, 一名耀叶。

镂以金涂龙文,覆以青 罗,曰轮衣。缀垂玉佩,间以五色垂氂尾,曰流苏。 一名纟畏带。

顶四角分垂 青罗曰络带,表里绣云龙。遇雨,则油黄缯覆之。

辂之中四柱,象地方也,前柱卷龙。平盘上布锦褥,前有横轼,后垂锦软帘。 登车则自后卷帘梯级以登。四面周以阑而阙其中,以备登降。执绥官先自右升,立 于右柱下,以备顾问。阑柱头有玉蹲龙。轼前有牌,镂曰"玉辂",以玉篆之,上 有玉龙二。中设御坐,纯以黄香木为之,取其黄中之正色也。下有涂金蹲龙十六。 在平盘四围下,又有拓角云龙,金彩饰之,前后左右各二。前有辕木三,鳞体昂首 龙形。辕木上束两横竿,在前者名曰凤辕,马负之以行;次曰推辕,班直推之以助 马力。横于辕后者名曰压辕,以人压于后,欲取其平。车轮三岁一易,心用榆,圜 数尺,圈以铁,以防折裂。横贯大木以为轴,夹以两轮,轮皆彩画,此辂下饰也。 每新轮成,载铁万斤试之。

左建太常,右建龙旂,插于辂后两柱之金环前。驾青马六,马有镂锡,鞶缨, 金铃,红旄绣屉,金包,锦包尾,青缯裹索引之。驾士二百三十二人。 诞马十 二人,左右索百二十八人,入辕马十二人,龙头子二人,前后抱辕各六人,推竿四 人,捧轮四人,拓叉四人,净席四人,前拦人员一人,后拦人员一人,前拦马八人, 后拦马八人,踏道人员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烛台二人, 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员二人。鵩又有呵喝人员二人,教马官二人,捧轮将军四 人,千牛卫将军二人,推轮轴官健八人,抱太常龙旗官六人,职掌五人,专知官一 人,手分一人,库子八人,装挂工匠二人,诸作工匠十五人,盖覆仪鸾司十一人, 监官三员。

金辂黄色,饰以金涂银,制如玉辂,而高减五寸;博山、轮衣、络带、辕辐、 轴并以黄,建大旂九斿;驾黄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象辂朱色,饰以象及金涂 铜,制如金辂;博山、轮衣、络带并以朱,建大赤七斿;驾赤马六,驾士一百五十 四人。革辂浅黄白色,饰以金涂铜,制如象辂;博山、轮衣、络带并以浅黄白,建 大白六斿;驾黄白马六,驾士百五十四人。木辂黑色,饰以金涂银,制如革辂;博 山、轮衣、络带并以黑,建大麾四斿;驾黑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五辂驾士服 色:平巾帻、青绢抹额、缬绢对花凤袍、绯缬绢对花宽袖袄、罗袜绢袴、衤蔑、麻 鞋,其色各从其辂。

大辂。政和六年,徐秉哲言:"南北郊,皇帝乘玉辂以赴斋宫。自斋宫赴坛, 正当祀天祭地,乃乘大辇,疑非礼意。"下礼制局讨论。礼制局请:"造大辂如玉 辂之制,唯不饰以玉。所驾之马,其数如之,唯樊缨一就,以称尚质之义。仍建大 旂十有二旒,龙章日月,以协象天之义。至礼毕还斋宫,则御大辇,于礼无嫌。" 从之。

大辇。《周官》巾车氏有辇车,以人组挽之,宫中从容所乘。唐制,辇有七: 一曰大凤辇,二曰大芳辇,三曰仙游辇,四曰小轻辇,五曰芳亭辇,六曰大玉辇, 七曰小玉辇。

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为礼仪使,创意造为大辇:赤质,正方,油 画,金涂银叶,龙凤装。其上四面行龙云朵,火珠方鉴,银丝囊网,珠翠结绦,云 龙钿窠霞子。四角龙头衔香囊,顶轮施耀叶。中有银莲花坐龙,红绫里,碧牙压帖。 内设圆鉴,银丝香囊,银饰勾阑、台坐,红丝绦网,帉錔。中施黄褥,上置御坐, 扶几,香炉,锦结绶。几衣、轮衣、络带并绯绣压金银线。长竿四,银裹铁锔龙头, 鱼钩,锦膊褥,银装画梯,拓叉,黄罗缘席、褥、帊,梯杖褥,朱索,绯缯油帊。 主辇六十四人。亲祀南郊、谒太庙还及具鸾驾黄麾仗、省方还都,则乘之。

真宗东封,以旧辇太重,遂命别造,凡减七百余斤,后常用焉。神宗已后,其 制:赤质,正方,油画,金涂银龙凤装,朱漆天轮一,金涂银顶龙一。四面施行龙 一十六,火珠四。四角龙头四,穗球一十二。顶轮施耀叶,红罗轮衣一,缀银铃, 红罗络带二。中设御坐、曲几、锦褥等,施屏风,香炉,结绶。长竿四,饰以金涂 银龙头。祀毕,车驾还内,若不进辂,则乘大辇。

政和之制:黄质,冒以黄衣,纮以黄带。车箱四围,于桯之外,高二尺二寸。 设轼于前楹,轼高三尺二寸。建大旂于后楹,旂十二斿,其长曳地,其色黄,绘以 交龙;素帛为縿,绘以日月,以弧张幅,以韣韬弧;杠以青锦绸之,注旄于竿首, 系以铃。

国朝之辇有七,中兴后,唯存大辇、平辇、逍遥三辇而已。大辇又曰大安辇, 其制:赤质,正方,高十五尺三寸,方十一尺六寸。四柱,平盘,上覆青绿锦。上 有天轮三层,外施金涂银博山八十一。内有圆镜,金涂银顶龙一,四面行龙十六, 火珠四。轮衣以青,坠以金铃,顶有青罗十字分垂四角,曰络带。四角出龙首,衔 氂牛五色尾,曰旒绥。四面拱斗,外施方镜,九柱围以朱阑,中设御坐、曲几、屏 风、锦褥。下举以长竿四,攒竹筋胶丹漆之,竿为龙首。平盘下,四围结红丝网。 辇官服色:武弁,黄缬对凤袍,黄绢勒帛,紫生色袒带,紫绢行縢。

芳亭辇,黑质,顶如幕屋,绯罗衣,裙襕、络带皆绣云凤。两面朱绿窗花版, 外施红丝网绸,金铜帉錔,前后垂帘,下设牙床、勾阑。长竿四,银龙头,银饰梯, 行马。主辇一百二十人。政和之制,帘以红罗绣鹅为额,内设御坐,长竿饰以金涂 铜螭首,横竿二。

凤辇,赤质,顶轮下有二柱,绯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云凤。顶有金凤一, 两壁刻画龟文、金凤翅。前有轼匮、香炉、香宝、结带,下有勾阑二重,内设红锦 褥。长竿二,银饰梯,行马。主辇八十人。法驾卤簿,不设凤辇。

逍遥辇,以棕榈为屋,赤质,金涂银装,朱漆扶版二,云版一,长竿二,饰以 金涂银龙头。常行幸所御。又鱼钩,帉錔,梅红绦。辇官十二人,春夏服绯罗衫, 秋冬服白师子锦袄。东封,别造辟尘逍遥辇,加窗隔,黄缯为里,赐名省方逍遥辇。 中兴之制,赤质,金涂四柱,棕屋上有走脊金龙四,中起火珠凸顶,四面不设窗障, 中有御踏子,制甚简素。祗应人员服帽子、宜男方胜缬衫。

平辇,又名平头辇,亦曰太平辇,饰如逍遥辇而无屋。辇官十二人,服同逍遥 辇。常行幸所御。东封,别造升山天平辇,施机关,赐名曰登封辇。中兴之制,赤 质,正方,形如一朱龙椅而加长竿二,饰如逍遥辇而不施棕屋,制尤简素,止施画 云版而已。

又有七宝辇,隆兴二年,为德寿宫所制也。高五十一寸,阔二十七寸,深三十 六寸。比附大辇、平辇制度为之。上施顶轮、耀叶、角龙、顶龙、滴子、铎子、结 穗球。下施梅红丝裙网,加缀七宝,中设香木御坐,引手为转身龙,告背为龙首, 告枰子织以红黄藤。舁以长竿二,竿为螭首,金涂银饰焉。初,有司言:"东都旧 制,辇饰以玉,裙网用七宝,而滴子用真珠。"帝曰:"上皇意不然,止欲简素。" 遂以涂金易玉,梅红丝结裙网,间缀七宝,而角牙易真珠。既而上皇却不受,每至 大内,多乘马,而间有行幸,则用肩舆。自是,重华、寿康两宫并不别造。

小舆,赤质,顶轮下施曲柄如盖,绯绣轮衣、络带,制如凤辇而小。下有勾阑, 牙床,绣沥水。中设方床,绯绣罗衣,锦褥。上有小案、坐床,皆绣衣。踏床绯衣。 前后长竿二,银饰梯,行马。奉舆二十四人。中兴后,去其轮盖,方四十九寸,高 三十一寸。舆上周以勾阑,施翟羽,玉照子,中为方床三级。上设御坐、曲几、踏 子,曲柄绯罗绣盖,舆下红丝结五色花裙网。舁以长竿二,竿为螭首。宫殿从容所 乘,设卤簿则陈之。

腰舆,前后长竿各二,金铜螭头,绯绣凤裙襕,上施锦褥,别设小床,绯绣花 龙衣。奉舆十六人。中兴制,赤质,方形,四面曲阑,下结绣裙网。制如小舆,惟 无翟尾、玉照子、三级床、曲柄盖,而上设方御床、曲几,舁竿无螭首,用亦同小 舆。

耕根车制,青质,盖三层,余如五辂之副。驾六青马,驾士四十人。亲祠具大 驾、法驾卤簿,并列于仗内;若耕籍则乘之。国朝之车,自耕根而下,凡十有五。 南渡所存,惟耕根车一而已,其制度并同,惟驾士七十五人。

进贤车,古安车也。太祖乾德元年改赤质,两壁纱窗,擎耳,虚匮,一辕,绯 幰衣,络带、门帘皆绣凤,红丝网。中设朱漆床,香案,紫绫案衣,绯缯裹 輓索, 朱漆行马。

凡车皆有輓索、行马。驾四马,驾士二十四人。

明远车,古四望车也,驾以牛。太祖乾德元年改,仍旧四马。赤质,制如屋, 重檐勾阑,上有金龙,四角垂铜铎,上层四面垂帘,下层周以花版,三辕。驾士四 十人,服绣对凤。

羊车,古辇车也,亦为画轮车,驾以牛。隋驾以果下马,今亦驾以二小马。赤 质,两壁画龟文、金凤翅,绯幰衣、络带、门帘皆绣瑞羊。童子十八人。

指南车,一曰司南车。赤质,两箱画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 镂拱,四角垂香囊。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 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仁宗天圣五年,工部郎中燕肃始造指南车, 肃上奏曰: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军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周成 王时,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惑失道,周公赐軿车以指南。其后,法俱亡。汉张衡、 魏马钧继作之,属世乱离,其器不存。宋武帝平长安,尝为此车,而制不精。祖冲 之亦复造之。后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弥年不就,命扶风马岳造,垂成而为善明鸩 死,其法遂绝。唐元和中,典作官金公立以其车及记里鼓上之,宪宗阅于麟德殿, 以备法驾,历五代至国朝,不闻得其制者,今创意成之。

其法:用独辕车,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于上,引臂南指。用大小轮九, 合齿一百二十。足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附足立子轮二,径二尺四寸,围七 尺二寸,出齿各二十四,齿间相去三寸。辕端横木下立小轮二,其径三寸,铁轴贯 之。左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右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 二。中心大平轮一,其径四尺八寸,围一丈四尺四寸,出齿四十八,齿间相去三寸。 中立贯心轴一,高八尺,径三寸。

上刻木为仙人,其车行,木人指南。若折而东,推辕右旋,附右足子轮顺转十 二齿,击右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左旋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东行,木人交 而南指。若折而西,推辕左旋,附左足子轮随轮顺转十二齿,击左小平轮一匝,触 中心大平轮右转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若欲北行,或东, 或西,转亦如之。

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观元年,内侍省吴德仁又献指南车、记里鼓车之制,二车成,其年宗祀大礼 始用之。其指南车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阔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车轮直径五尺 七寸,车辕一丈五寸。车箱上下为两层,中设屏风,上安仙人一执仗,左右龟鹤各 一,童子四各执缨立四角,上设关戾。卧轮一十三,各径一尺八寸五分,围五尺五 寸五分,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八分。中心轮轴随屏风贯下,下有轮一十三, 中至大平轮。其轮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四寸,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五 厘,通上左右起落。二小平轮,各有铁坠子一,皆径一尺一寸,围三尺三寸,出齿 一十七,齿间相去一寸九分。又左右附轮各一,径一尺五寸五分,围四尺六寸五分, 出齿二十四,齿间相去二寸一分。左右叠轮各二,下轮各径二尺一寸,围六尺三寸, 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一分;上轮各径一尺二寸,围三尺六寸,出齿三十二, 齿间相去一寸一分。左右车脚上各立轮一,径二尺二寸,围六尺六寸,出齿三十二, 齿间相去二寸二分五厘。左右后辕各小轮一,无齿,系竹{亶}并索在左右轴上, 遇右转使右辕小轮触落右轮,若左转使左辕小轮触落左轮。行则仙童交而指南。车 驾赤马二,铜面,插羽,鞶缨,攀胸铃拂,绯绢屉,锦包尾。

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行一里,则 上层木人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 宗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

仁宗天圣五年,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 木为人,执木槌。足轮各径六尺,围一丈八尺。足轮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 尺为步,三百步为里,用较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立轮一,附于左足, 径一尺三寸八分,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间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轮一,其 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间相去与附立轮同。立贯 心轴一,其上设铜旋风轮一,出齿三,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中立平轮一,其径四尺, 围一丈二尺,出齿百,齿间相去与旋风等。次安小平轮一,其径三寸少半寸,围一 尺,出齿十,齿间相去一寸半。上平轮一,其径三尺少半尺,围一丈,出齿百,齿 间相去与小平轮同。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 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锁,犬牙相 制,周而复始。"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观之制,车箱上下为两层,上安木人二,身各手执木槌。轮轴共四。内左壁 车脚上立轮一,安在车箱内,径二尺二寸五分,围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齿,齿间相 去三寸三分五厘。又平轮一,径四尺六寸五分,围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齿六十, 齿间相去二寸四分。上大平轮一,通轴贯上,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出齿一百, 齿间相去一寸二分。立轴一,径二寸二分,围六寸六分,出齿三,齿间相去二寸二 分。外大平轮轴上有铁拨子二。又木横轴上关戾、拨子各一。其车脚转一百遭,通 轮轴转周,木人各一击钲、鼓。

白鹭车,隋所制也,一名鼓吹车。赤质,周施花版,上有朱柱,贯五轮相重, 轮衣以绯,皂顶及绯络带,并绣飞鹭。柱杪刻木为鹭,衔鹅毛筒,红绶带。一辕。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鸾旗车,汉制,为前驱。赤质,曲壁,一辕。上载赤旗,绣鸾鸟。驾四马,驾 士十八人。

崇德车,本秦辟恶车也。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却不祥。太祖乾德元年,改赤 质,周施花版,四角刻辟恶兽,中载黄旗,亦绣此兽。太卜署令一人,在车中执旗。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政和之制,建黄罗绣崇德旗一,彩画刻木獬豸四。宣和元年, 礼制局言:"崇德车载太卜令一员,画辟恶兽于旗。《记》曰'前巫而后史', 《传》曰'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请以巫易太卜,弧矢易辟恶兽。"从之。

皮轩车,汉前驱车也。冒以虎皮为轩,取《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之 义,赤质,曲壁,上有柱,贯五轮相重,画虎文。驾四马,驾士十八人。政和之制, 用漆柱,贯朱漆皮轩五。

黄钺车,汉制,乘舆建之,在大驾后。晋卤簿有黄钺车。唐初无之,贞观后始 加。赤质,曲壁,中设金钺一,锦囊绸杠。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中执钺。驾两马, 驾士十五人。

豹尾车。古者军正建豹尾。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 贞观后,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上戴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 人执之。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属车,一曰副车,一曰贰车,一曰左车。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三十 六乘。汉法驾用三十一乘,小驾用十二乘。隋制,大驾三十六,法驾十二,小驾不 用。唐大驾唯用十二乘,宋因之。黑质,两箱CP装,前有曲阑,金铜饰,上施紫 通幰,络带、门帘皆绣云鹤,紫丝网帉錔。每乘驾三牛,驾士十人。

五车。徽宗宣和元年,礼制局言:"旧卤簿记有白鹭、鸾旗、皮轩三车,其制 非古。按《曲礼》曰:'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 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鸷兽则载貔貅。'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众也。青 旌、鸣鸢、飞鸿、貔貅乃以白鹭、鸾旗杂陈其间,未为合礼。今欲改五车相次于中 道,继之以崇德车,于是为备。"青旌车,赤质,曲壁,中载青旌,以绛帛为之, 书青鸟于其上。鸣鸢车,赤质,曲壁,中载鸣鸢旌,以绛帛为之,画鸣鸢于其上。 飞鸿车,赤质,曲壁,中载飞鸿旌,以绛帛为之,画飞鸿于其上。虎皮车,赤质, 曲壁,中载虎皮旌,以绛帛为之,缘以赤,画虎皮于上。貔貅车,赤质,曲壁,旌 以绛帛为之,缘以赤,画貔貅于上。其辕皆一。

凉车,赤质,金涂银装,龙凤五采明金,织以红黄藤,油壁,绯丝绦龙头,梅 红罗褥,银螭头,穗球,云朵踏头,莲花坐,雁钩,火珠,门沓,钅屈钺,频伽, 大小镮,驾以橐驼。省方在道及校猎回则乘之。

相风乌舆,上载长竿,竿杪刻木为乌,垂鹅毛筒,红绶带,下承以小盘,周以 绯裙,绣乌形。舆士四人。

行漏舆,隋大业行漏车也。制同钟、鼓楼而大,设刻漏如称衡。首垂铜钵,末 有铜象,漆匮贮水,渴乌注水入钵中。长竿四,舆士六十人。

十二神舆,赤质,四门旁刻十二辰神,绯绣轮衣、络带。舆士十二人。

交龙钲、鼓舆各一,皆刻木为二青龙相交,下有木台、长竿,一持画鼓,一挂 金钲,上皆有绯盖,亦绣交龙。舆士各二人。中兴后,相风、行漏、十二神、钲鼓 四舆,悉省去。

钟、鼓楼舆各一,本隋大驾钟车、鼓车也。皆刻木为屋,中置钟、鼓,下施木 台、长竿,如钲、鼓舆。舆士各二十四人。

行漏舆、十二神舆、交龙钲鼓舆、钟鼓楼,旧礼无文,皆太祖开宝定礼所增。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
《宋史》志103 舆服2|正史

《宋史》志103 舆服2


○后妃车舆 皇太子王公以下车舆 伞扇鞍勒 门戟旌节。

皇后之车,唐制六等:一曰重翟,二曰厌翟,三曰翟车,四曰安车,五曰四望 车,六曰金根车。宋因之,初用厌翟车。其制:箱上有平盘,四角曲阑,两壁纱窗, 龟文,金凤翅,前有虚匮、香炉、香宝,绯绣幰衣、络带、门帘,三辕凤首,画梯, 推竿,行马,绯缯裹索。驾六马,金铜面,缨辔,铃攀,绯屉。驾士三十人,武弁、 绯绣衫。常出止用正、副金涂银装白藤舆各一,上覆棕榈屋,饰以凤,辇官服同乘 舆平头辇之制。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后车舆之制:重翟车,青质,金饰诸末,间以五采。 轮金根朱牙。其箱饰以重翟羽,四面施云凤、孔雀,刻镂龟文。顶轮上施金立凤、 耀叶。青罗幰衣一,紫罗画云龙络带二,青丝络网二,紫罗画帷一,青罗画云龙夹 幔二。车内设红褥及坐,横辕上施立凤八。香匮设香炉、香宝,香匮饰以螭首。前 后施帘,长辕三,饰以凤头,青缯裹索。驾青马六,马有铜面,插翟羽,鞶缨,攀 胸铃拂,青屉,青包尾。若受册、谒景灵宫,则乘之。

厌翟车,赤质,其箱饰以次翟羽;紫幰衣,红丝络网,红罗画络带,夹幔锦帷, 余如重翟车。驾赤骝四。若亲蚕则乘之。翟车,黄质,其车侧饰以翟羽;黄幰衣, 黄丝络网,锦帷络带,余如重翟车。驾黄骝四。安车,赤质,金饰,间以五采,刻 镂龟文;紫幰衣,锦帷络带,红丝络网,前后施帘;车内设褥及坐,长辕三,饰以 凤头,驾赤骝四。凡驾马鞶缨之饰,并从车质。四望车,朱质,青幰衣,余同安车。 驾牛三。金根车,朱质,紫幰衣,余同安车。驾牛三。自重翟车以下,备卤簿则皆 以次陈设。藤舆,金涂银装。上覆棕榈屋,以龙饰,常行之仪则用之。

龙肩舆。一名棕檐子,一名龙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后所制也。东 都,皇后备厌翟车,常乘则白藤舆。中兴,以太后用龙舆,后惟用檐子,示有所尊 也。其制:方质,棕顶,施走脊龙四,走脊云子六,朱漆红黄藤织百花龙为障;绯 门帘、看窗帘,朱漆藤坐椅,踏子,红罗裀褥,软屏,夹幔。

隆兴二年正月,皇后受册毕,择日朝谒,有司具仪物,乞乘肩舆龙檐。制造所 受给使臣尹肇发,纳中宫金涂银叶棕榈、朱漆红黄藤织百花龙枰子、碌牙压贴、镂 金雕木腰花泥版龙檐子一乘。金涂银顶子,龙头六,走脊龙四,走脊云子六,贴络 龙四十,贴络云子三十,铎子八,插拴坐龙四,环索全,钹遮那一副,檀香龟背红 纱窗四扇,红罗缘红篸门帘一,沥水全,看窗帘二,朱漆藤面明金雕木龙头椅一, 脚踏一,红纟泉绦结一,朱漆小几二,红罗褥全,红罗缘肩膊席褥一十六,系带全, 金涂银铁胎杆鞫四,鱼钩四,火踏一,朱漆梯盘全,朱漆衣匣二,金涂铜手把叶段 拓叉二,金涂铜叉头拖泥行马二,金涂银叶杠子二,红茸匾绦四,红罗夹软屏风、 夹幔各一,衬脚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红绢十字帕一,竿袋四,鱼钩帕二, 红油十字帕、竿袋、鱼钩帕数同上,兜地帕一,围裙一。

大安辇。真宗咸平中,为万安太后制舆,上设行龙六。乾兴元年,诏皇太后御 坐檐子,名大安辇。神宗嗣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其行幸依治平元年之制。而 皇太后、皇后常出,止用副金涂银装白藤舆,覆以棕榈屋,饰以凤。辇官服同乘舆 平头辇之制。于是诏太皇太后出入所乘,如万安太后舆,上设行龙六,制饰率有加。 金铜车,礼典不载,则如旧制。

哲宗绍圣元年,议造皇太后大安辇,中书具治平、元丰中皇太后舆服仪卫以呈, 曰:"元丰中,先帝手诏,皇太后行幸仪卫,并依慈圣光献太皇太后日例,而宣仁 谦恭,不乘大安辇。"哲宗曰:"今皇太后独尊,非宣仁比。"遂诏行幸进大安辇, 已而皇太后嫌避,竟不制造。

龙兴。皇太后所乘也。东都,皇太后多垂帘,皆抑损远嫌,不肯乘辇,止用舆 而已。哲宗既嗣位,尊朱贵妃为皇太妃,出入许乘檐子。有司请用牙鱼凤为饰,伞 用青。元祐三年,太皇太后诏有司寻绎典故,于是檐子饰以龙凤,伞用红。九年, 君臣议改檐子为舆,上设行龙五,出入由宣德东偏门。哲宗以皇太后谕旨,令太妃 坐六龙舆出入,进黄伞,由宣德正门。于是三省议,皇太妃坐龙凤舆,伞红黄兼用, 从皇太后出入,止用红。绍圣元年,礼部太常寺言:"近奉旨:'皇太后欲令皇太 妃坐六龙舆,朕常思皇太妃尊奉之礼,既不敢拟隆于皇太后,又不可不逮于中宫。' 今参以人情,再加详定,伏请供进龙凤舆。"从之。

及徽宗即位,尊太妃为圣瑞皇太妃,诏仪物除六龙舆不用,仍进龙凤舆外,余 悉增崇焉。绍兴奉迎皇太后,诏造龙舆,其制:朱质,正方,金涂银饰,四竿,竿 头螭首,赭窗红帘,上覆以棕,加走龙六,内设黄花罗帐、裀褥、朱椅、踏子、红 罗黄罗绣巾二。

皇太子车辂之制。唐制三等:一曰金辂,二曰轺车,三曰四望车。太宗至道初, 真宗为皇太子,谒太庙,乘金辂,常朝则乘马。真宗天禧中,仁宗为皇太子,亦同 此制。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皇太子车辂之制:金辂,赤质,金饰诸末。重较, 箱画苣文鸟兽;黄屋,伏鹿轼,龙辀,金凤一在轼前。设障尘。朱盖黄里。轮画朱 牙。左建旂,九旒,右载闟戟。旂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八鸾在衡,二铃在轼。 驾赤骝四,金鍐方釳,插翟尾,镂锡,鞶缨九就。从祀、谒太庙、纳妃则供之。轺 车,金饰诸末,紫油通幰,紫油纁朱里,驾马一。四望车,金饰诸末,青油通幰, 青油纁朱里,朱丝络网,驾马一。轺车、四望车以次列于卤簿仗内。皇太子妃,则 有厌翟车,驾以三马。邮入亦乘檐子,中兴简俭,惟用藤檐子,顶梁、舁杠皆饰以 玄漆,四角刻兽形,素藤织花为面,如政和之制。

亲王群臣车辂之制。唐制有四:一曰象辂,亲五及一品乘之;二曰革辂,二品、 三品乘之;三曰木辂,四品乘之;四曰轺车,五品乘之。宋亲王、一品、二品奉使 及葬,并给革辂,制同乘舆之副,惟改龙饰为螭。六引内三品以上乘革车,赤质, 制如进贤车,无案,驾四赤马,驾士二十五人。其绯幰衣、络带、旗戟、绸杠绣文: 司徒以瑞马,京牧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太常卿以凤,驾士衣亦 同。县令乘轺车,黑质,两壁纱窗,一辕,金铜饰,紫幰衣、络带并绣雉衔瑞草, 驾二马,驾士十八人。百官常朝皆乘马。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知枢密院事王钦若言:"王公车辂上并用龙装,乞下有司 检定制度。"诏下太常礼院详定。本院言:"按《卤簿令》,王公已下,象辂以象 饰诸末,朱班轮,八鸾在衡,左建旂画龙,一升一降,右载闟戟。革略以革饰诸末, 左建旃,余同象辂。木辂以漆饰之,余同革辂。轺车,曲壁,青幰碧里。诸辂皆朱 质,朱盖,朱旂旃,一品九旒,二品八旒,三品七旒,四品六旒,其鞶缨如之。"

神宗元丰三年,详定礼文所言:"《卤簿记》公卿奉引:第一开封令,乘轺车; 次开封牧,隼旗;次太常卿,凤旗;次司徒,瑞马旗;次御史大夫,獬豸旗;次兵 部尚书,虎旗,而乘革车。考之非是。谨按《周礼》巾车职曰:'孤乘夏篆,卿乘 夏缦,大夫乘墨车。'司常职曰:'孤、卿建旃,大夫建物。'请公卿已下奉引, 先开封令,乘墨车建物;次开封牧,乘墨车建旗;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 夏缦,司徒乘夏篆,并建旃。所以参备九旗之制。"诏从之。

政和议礼局上王公以下车制:象辂以象饰诸末,朱班轮,八鸾在衡,左建旗, 右载闟戟,驾马四,亲王昏则用之。革车,赤质,载闟戟,绯罗绣轮衣、帘、旗、 韬杠、络带,驾赤马四。大驾卤簿六引,法驾卤簿三引,开封牧第乘之。王公、一 品、二品、三品备卤簿,皆供革车一乘。其轮衣、帘、旗、韬杠、络带绣文:开封 牧以隼,大司乐以凤,少傅以瑞马,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书以虎。轺车,黑质, 紫幰衣、络带并绣雉,施红锦帘,香炉、香宝结带,驾赤马二。卤簿内第一引官县 令乘之,驾马皆有铜面,插羽,鞶缨,攀胸铃拂,绯绢屉,红锦包尾。

六年,礼制局言:

大观中,用大司乐代太常卿为第三引,盖以大司乐掌鼓吹之事。夫礼乐之官, 宗伯为长,宜改用礼部尚书。又第四引司徒,即用地官之长,自汉以来为三公。朝 廷近改司徒为少傅,然六引司徒乃地官之事,宜改用户部尚书。其府佐依六引诸卿 例,改为僚佐,其卤簿仪仗,依兵部尚书例给。

古之诸侯出封于外,同姓锡以金辂,异姓锡以象辂。盖出而制节,则远君而其 道伸;入而谨度,则近君而其势屈。故其入觐,则不敢乘金辂、象辂,以同于王, 当自降而乘墨车也。若公侯采地在天子县内者,则为都鄙之长,《大司马》所谓 "师都建旃"是矣。今开封牧列职于朝,与御史大夫同谓之卿可也,其在《周官》, 则卿大夫之职是矣;又无金辂、象辂之锡,而乃比于古之诸侯入觐而乘墨车,可乎?

成周上公九命,车旗以九为节,故建常九斿;侯、伯七命,车旗以七为节,故 建常七斿;子、男五命,车旗以五为节,故建常五斿;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车 旗亦各眡其命之数。则卿之建旃当用六斿,大夫建物当用四斿,至于三斿则上士所 建也。其开封令,宜乘墨车而建物四斿;开封牧、御史大夫、户部兵部礼部尚书皆 卿也,宜乘夏缦而建旃六斿。

其年,详定官蔡攸又言:

六引,开封令乘轺车居前,开封牧、大司乐、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革 车次之。开封牧建绣隼旗,太常卿建绣凤旗,司徒绣瑞马旗,御史大夫绣以獬豸, 兵部尚书绣以虎,皆副之以闟戟。其先后之序,所乘之车,所建之旗,揆古则不合, 验今则有戾。且大驾之出,自汉光武时始有三引:先河南尹,次执金吾,次洛阳令, 先尊而后卑也。后魏亦三引:先平城令,次司隶校尉,次丞相,先卑而后尊也。唐 兼用六引,五代减为三,后周复增为六。本朝因之,以开封令居前,终以兵部尚书。 然以前为尊,则大司乐不当次令、牧;以后为尊,则兵部尚书不当继御史大夫,此 先后之序未正也。

轺车非县令宜驾,革车非公卿宜用,是所乘之车未称也。凤马之绣,无所经见, 闟戟之设,尤为讹谬,是所建之旗未宜也。司徒,三公论道之官,车徒非其所任, 户部主之可也。奉常掌礼,司乐典乐,皆专于一事,礼乐之容,非其所兼,礼部总 之宜也。请改司徒用户部尚书,改大司乐用礼部尚书,其僚佐仪制视兵部尚书。御 史大夫,位亚三少,秩从二品,又尊于六尚书。其行,宜以兵部次令、牧,礼部、 户部又次之,终以御史大夫,则先后之序正矣。

夏篆者,篆其车而五采画之也,夏缦则五采画之而不篆,墨车则漆之而不画。 孤宜乘夏篆,象其文质之备;卿宜乘夏缦,象其文采而不足于篆。开封令秩比大夫, 开封牧古之诸侯,其乘皆宜墨车。其驾之马,令以三,牧以四,御史大夫以六,尚 书,卿之任也,其驾亦四,则所乘之车称矣。《司常》曰:"孤、卿建旃,大夫、 士建物,师都建旗。"盖通帛为旃,其色纯赤;杂帛为物,其色赤白;物为三斿, 旃亦如之。开封令秩视大夫,故宜建以物;开封牧率王畿之众而卫上,师都之任也, 故宜建以旗;尚书、御史大夫,古之卿也,故宜建以旃。

从之。

七年,礼制局言:"昨讨论大驾六引,开封牧乘墨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户部尚书、御史大夫乘夏缦。已经冬祀陈设讫,所有驾士衣服,尚循旧六引之制, 宜行改正,况天子五辂,驾士之服,各随其辂之色,则六引驾士之服,当亦如之。 请墨车驾士衣皂,夏缦驾士皂质绣五色团花,于礼为称。"从之。

肩舆。神宗优待宗室老疾不能骑者,出入听肩舆。熙宁五年,太宗正司请宗室 以病肩舆者,踏引、笼烛不得过两对。中兴后,人臣无乘车之制,从祀则以马,常 朝则以轿。旧制,舆檐有禁。中兴东征西伐,以道路阻险,诏许百官乘轿,王公以 下通乘之。其制:正方,饰有黄、黑二等,凸盖无梁,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前 施帘,舁以长竿二,名曰竹轿子,亦曰竹舆。

内外命妇之车。唐制有厌翟车、翟车、安车、白铜饰犊车,而幰网有降差。宋 制,银装白藤舆檐,内命妇皇亲所乘;白藤舆檐、金铜犊车、漆犊车,或覆以毡, 或覆以棕,内外命妇通乘。

伞。人臣通用,以青绢为之。宋初,京城内独亲王得用。太宗太平兴国中,宰 相、枢密使始用之。其后,近臣及内命妇出入皆用。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诏除宗室 外,其余悉禁。明年,复许中书、枢密院用焉。京城外,则庶官通用。神宗熙宁之 制,非品官禁用青盖,京城惟执政官及宗室许用。哲宗绍圣二年,诏在京官不得用 凉扇。徽宗政和三年,以燕、越二王出入,百官不避,乃赐三接青罗伞一,紫罗大 掌扇二,涂金花鞍鞯,茶燎等物皆用涂金,遂为故事。八年,诏民庶享神,不得造 红黄伞、扇及彩绘,以为祀神之物。宣和初,又诏诸路奉天神,许用红黄伞、扇, 余祠庙并禁。其画壁、塑像仪仗用龙饰者易之。建炎中,初驻跸杭州,执政张澄言: "群臣扈从兵间,权免张盖,俟回銮仍旧。"诏前宰相到阙,许张盖。

鞍勒之制。宋以赐群臣,其非赐者皆有令式,而不敢逾越焉。金涂银闹装牡丹 花校具八十两,紫罗绣宝相花雉子方鞯,油画鞍,白银衔镫,以赐宰相,亲王,枢 密使带使相,曾任宰相观文殿大学士宫观使,殿前马军步军都指挥使。金涂银闹装 太平花校具七十两,紫罗绣瑞草方鞯,油画鞍,陷银衔镫,以赐使相,枢密副使, 参和政事,宣徽使,节度使,宫观使,殿前马军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候。 四厢都 指挥使,鞯以紫罗剜花。

若出使,则加红犛牛缨,金涂银钹。使相在外,加红 织成鞍衤复。 步军都虞候以上赐带甲马者,加红皮鞦辔校具七十两,青毡圆鞯,陷 银衔镫。

金涂银闹装麻叶校具五十两,紫罗剜花方鞯,油画鞍,陷银衔镫,以 赐三司使,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殿、端明 殿、翰林侍读侍讲,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直学士,御史中丞,两使留后,观 察、防御使,军厢都指挥使。 军厢都指挥使初出授团练使、刺史者,赐亦同。曾任 中书、枢密院后为学士、中丞者,七十两,鞯以绣瑞草。

见任中书、枢密院、 宣徽使、使相、节度使出使,曾任中书、枢密院充诸路都总管、安抚使,朝辞日, 赐亦如之。金涂银三环宝相花校具二十五两,紫罗圆鞯,乌漆鞍,衔镫,以赐团练 使、刺史。金涂银促结洛州花校具三十两,紫罗圆鞯,以赐诸路承受。白成十五两, 以赐诸王宫僚、翰林侍读侍书;金涂银宝相花校具四十两,蛮云校具十五两,以赐 诸班押班、殿前指挥使以上;白成洼面校具十二两,以赐诸班,皆蓝黄絁圆鞯。

其皇亲婚嫁,皆给蓝黄罗绣方鞯,金涂银花鞍,金涂银校具自八十两至十二两, 有六等。宗室女婿系亲,皆赐紫罗绣瑞草方鞯,校具自七十两至五十两,有二等。 其赐契丹使,则金涂银太平花校具七十两,紫罗绣宝相花雉子方鞯;副使则槲叶校 具五十两,紫罗绣合子地圆鞯,皆油画鞍。 射弓则使银装,副使银棱。

赐诸蕃 进奉大使,则如刺史而用青绦鞯;副使则如宫僚。凡京官三品以上外任者,皆许马 以缨饰。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翰林学士承旨李昉言:"准诏详定车服制度,请升朝官许 乘银装绦子鞍勒,六品以下不得闹装,其鞯皆不得刺绣、金皮饰。余官及工商庶人, 许并乘乌漆素鞍,不得用狨毛暖坐。其蓝黄绦子,非宫禁不得乘。士庶、军校乘白 皮鞯勒者,悉禁断。"从之。八年,诏京朝知录事参军及知县者,所乘马并不得饰 缨,后复许带缨。端拱二年,诏内职诸班押班、禁军指挥使、厢军都虞候,并许乘 银装绦子鞍勒。京官任知州、通判,许依六品朝官。真宗咸平二年,西京留台上言: "留府群官、使臣乘马,不得带缨。"从之。大中祥符五年,诏绣鞯及闹装校具, 除宗室及恩赐外,悉禁。天禧元年,令两省谏舍、宗室将军以上,许乘狨毛暖坐, 余悉禁。凡京官,三班已上外任者,皆许马以缨饰。

仁宗景祐三年,诏官非五品以上,毋得乘闹装银鞍,其乘金涂银装绦子促结鞍 辔者,自文武升朝官及内职、禁军指挥使、诸班押班、厢军都虞候、防团副使以上, 听之;仍毋得以蓝黄为绦、白皮为鞯辔。民庶止许以毡皮絁为鞯。京官为通判以 上职任者,许权依升朝例。神宗熙宁间,文武升朝官、禁军都指挥使以上,涂金银 装盘绦促结;五品以上,复许银鞍闹装。若开花绣鞯,惟恩赐乃得乘。余官及民庶, 仍禁银饰。旧制,诸王视宰相,用绣鞍鞯。政和三年,始赐金花鞍鞯,诸王不施狨 坐。宣和末始赐,中兴因之。乾道九年,重修仪制。权侍郎、太中大夫以上及学士、 待制,经恩赐,许乘狨坐。三衙、节度使曾任执政官,亦如之。先是,建炎初,驻 跸杭州,诏扈从臣僚合设狨坐者,权宜撤去。故事,宰执、侍从自八月朔搭坐。绍 兴元年,以江、浙地燠,改为九月朔,著为例。乾道元年,乃诏三衙乘马,赐狨坐。

门戟。木为之而无刃,门设架而列之,谓之棨戟。天子宫殿门左右各十二,应 天数也。宗庙门亦如之。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亦赐焉,惟武成王庙左右各八。 臣下则诸州公门设焉,私门则府第恩赐者许之。太宗淳化二年,诏诸道州、府、军、 监奏乞鼓角戟槊,如令文合赐,即下三司指挥。仁宗天圣四年,太常礼院言:"准 批状,详定知广安军范宗古奏,本军乞降槊。检会令文,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 府、都护门十四戟,若中都督、上都护门十二戟,下都督、诸州门各十戟,并官给。 所有军、监门不载,伏请不行。"神宗元丰之制,凡门列戟者,官司则开封、河南、 应天、大名、大都督府皆十四,中都督皆十二,下都督皆十。品官恩赐者,正一品 十六,二品以上十四。中兴仍旧制。

旌节。唐天宝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行即建节,府树六纛。 宋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旗以 红缯九幅,上设耀篦、铁钻、髹杠、绯纛。旌用涂金铜螭头,髹杠,绸以红缯,画 白虎,顶设髹木盘,周用涂金饰。节亦用髹杠,饰以金涂铜叶,上设髹圆盘三层, 以红绿装钉为旄,并绸以紫绫衤复囊,又加碧油绢袋。麾枪设髹木盘,绸以紫缯衤 复囊,又加碧油绢袋。豹尾,制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神宗熙宁五年,诏新建节并移镇,并降敕太常寺排比旌节,下左右金吾街仗司、 骐骥院,给执擎人员、鞍马。中兴因之。建炎三年,表韩世忠之旗曰"忠勇"。绍 兴三年,表岳飞之旗曰"精忠"。孝宗诏以其藩邸旌节,迎置天章阁。淳熙中,光 宗亦诏奉东宫旌节。其后,宁宗践祚,有司言安奉皇帝藩邸旌节,宜有推饰。今用 朱漆青地金字牌二:其一题曰"太上皇帝藩邸旌节",其一曰"今上皇帝藩邸旌节。" 盖袭用元丰延安故事云。


分类:正史 书名:宋史 作者:脱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