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章 霹雳一声暴动 | 毛泽东传 | 共和国人物

07章 霹雳一声暴动 | 毛泽东传 | 共和国人物

07章 霹雳一声暴动


在七月四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毛泽东还说过一句话:"不保存武力,则 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这句话是针对着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而 说的。他们在这样紧急的局势面前,依然忽视掌握军队,没有研究如何应付武汉政 府随时可能背叛的严重局面,一旦突然事变发生,必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果然,只过了十一天,标志着大革命失败的全局性事变发生了--汪精卫控制 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中国共产党从合法变成非法,由地上被迫转 入地下。历史的进程,陡然发生逆转。

这种逆转的到来,而且来得那样快,许多共产党员根本没有精神准备。到处在 搜捕,到处在屠杀。党内思想相当混乱,在大革命时期习惯于公开或半公开活动的 各级党组织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剧变的局势,不知道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

刚刚经过改组的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李维汉五人组成的临时 政治局常委,在这个关头断然决定了三件事:将中国共产党所掌握或影响的部队向 南昌集中,准备起义;在秋收季节,组织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召集中央会议, 讨论决定新时期的新政策。①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这个重大课题,提到了中国共产党议事日程上来。在国民党 已经实行极端残酷的屠杀政策时,不这样做,就等于坐以待毙。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率领国 民革命军贺龙、叶挺部两万多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李 立三在两年多后说:"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 路的时候,全国树出新的革命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②但这次起义也有深刻 的教训:没有直接到当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 地,而是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南下广东,夺取海口,准备在取得外援后攻打大城 市,结果失败了。

毛泽东这时仍隐蔽在环境极其险恶的武汉。中共中央实行紧急疏散时曾准备派 他到四川去,他要求仍回自己更熟悉、并且武装起义条件正趋成熟的湖南。中央就 把他暂时留在武汉,指导湖南省委的工作,并受中央委托研究湖南军事形势和农民 运动状况,筹划湖南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最初把准备发动起义的重点放在湘南。那时,彭湃领导的广东农民武装 约有千人驻在湘粤边境的汝城县,正在南下的南昌起义军有可能调出一部分兵力开 赴汝城支援,浏阳、平江一带的农民武装也可以向这一带集中。八月初,毛泽东向 中央提出《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要点是:"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县为中心,由 此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 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与长沙之唐政府对抗,与湘西之反唐部队取连络。" ③他要求从南昌起义军中抽调的一个团开赴汝城作为中坚,这样至少有占领五县以 上的把握。这个计划,经中共中央常委通过后转发湖南省委。

八月三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提出: "中国革命正转向一个新的前途--工农德谟克拉西独裁(即工农民主专政--引 者注),土地革命将占最重要的过程。"要求四省以农会为中心,号召一切接近农 民的社会力量团结在它的周围,实行暴动,宣布农会为当地的政府;由农会通告, 对一切公地及五十亩以上的大地主一律不缴租,对五十亩以下的地主实行减租,自 耕农土地不没收;农民协会组织土地委员会决定土地的分配。并要求全党"勇往直 前的领导秋收的暴动"。中共中央这个大纲对湖南秋收暴动的部署,依照毛泽东起 草的《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中的意见,规定:"准备于不久时期内在湘南计划一 湘南政府,建设革命政权及一切革命团体,在广东革命委员会指挥之下。现即须组 织湘南特别委员会,受省委指挥,于交通不灵通时得有独立指挥此委员会所能活动 的地方工作。特委:夏曦、郭亮、泽东、卓宣(书记泽东)。"④

八月七日,毛泽东出席在汉口秘密举行的中央紧急会议,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会议在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总结大革命失败的 经验教训,坚决批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以亲身经历,从国共合作时不坚持政治上独立性、党中 央不倾听下级和群众意见、抑制农民革命、放弃军事领导权等四个方面批评陈独秀 的右倾错误,并对会议确定的总方针的两个方面提出有独到见解的看法。

关于军事工作,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 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指蒋介石、唐生智--引者注)都 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这实际上提出了要把军事运动和民众运动相结 合的思想,反对专做军事运动或专做民众运动这两种各走极端的做法。他着重强调: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 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论断。毛泽东对中共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 坚决概念"提出批评,建议"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 来注意此问题"⑤。

关于农民土地问题,他认为:一、应当规定大中地主的标准,建议以五十亩为 限,五十亩以上的地主土地通通没收。二、小地主问题是土地问题的中心问题,困 难在于《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规定不没收小地主土地,"如此,则有许多没有 大地主的地方,农协则要停止工作。所以要根本取消地主制,对小地主应有一定的 办法。"三、对自耕农中的富农、中农的地权应有不同的规定,要确定方向。⑥共 产国际代表没有采纳毛泽东的意见,不让大家再讨论土地问题,并且提出:"土地 的根本问题是土地国有。"⑦

恩格斯说过:"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 经验中'学习。"⑧毛泽东所以能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个重要论断,正是从大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中取得的。他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在 于:在事实的教育下,能够迅速看清问题的实质,作出合乎实际的新的理论概括, 用来改正自己原有的思想,指导今后的行动。

八七会议开完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要他到上 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 朋友。⑨在此之前,中共湖南省委也有信给中央,要求毛泽东回湖南领导武装斗争。 八月九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批评湖南省委和共产国际 赴长沙巡视员提出的"由湘南组织一师与南昌军力共同取粤"的计划。指出:"组 织一师往广东是很错误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 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 调说,湘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⑩。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中 央特派员的身分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毛泽东过去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却从来没有 做过军事工作。根据实际需要,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全新的担子。将近四十年后, 他先后同两批外国朋友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 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⑾"是什么原因使我到军队 中去的?还是帝国主义、蒋介石杀人。"⑿当然,从"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 到过要打仗"到学会打仗,这是需要经历一个不短的过程的。

他在八月十二日秘密回到长沙。投入实际工作前,他首先对正在剧烈变动中的 湖南社会情况和群众心理状态进行认真的调查。趁送家属回板仓村老家的机会,他 在杨开慧家里,邀请五位农民、一位篾匠和一位小学教师开了两天调查会,了解到 当地农民要求全盘解决土地问题的想法。回长沙城里,他又征询由湘潭韶山来省城 的五位农民的意见。经过同他们的会商,拟出土地纲领数条,包括"没收一切土地" 等。调查的另一个结果,是了解到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后,群众对他们的 看法已完全改变了。他在给中央的信中说:"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 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我在鄂时还不大觉得,到湖南来这几天,看见唐 生智的省党部是那样,而人民对之则是这样,便可以断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 ⒀这些新的认识,都是他在实地调查中获得的。

带着调查中取得的第一手材料,他从八月十八日起出席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 开的湖南省委会议。对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他都发表了重要意见。

第一,举什么旗的问题。南昌起义时,打的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子。八七会 议作出的是同样的规定。中共中央还认为,湖南国民党左派的下级党部比任何省要 有基础,更需要团结他们共同斗争。毛泽东坚决主张:湖南秋收起义时"我们应高 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不能再照八七会议规定的那样打"左派国民党旗帜"。

第二,暴动问题。当时,中共中央也好,党内普遍的看法也好,都认为暴动主 要应该依靠农工武装,军队只能起次要的作用,否则便是"军事冒险"。毛泽东明 确地提出:"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有 一两团兵力,这个就可起来,否则终归于失败。"这是中国革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 问题。面对控制着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如果单靠地方性的农民暴动,没有 一定数量的经过严格训练和有严密组织的革命军队参加,作为骨干,那些分散的农 民暴动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通常终归于失败。这已有不少惨痛的事实可以证明。 但对这个问题抱反对或怀疑态度的人不少,因此,毛泽东便以强烈的语调说:"暴 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或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 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 实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第三,土地问题。八七会议决定的是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毛泽东提出:"中 国大地主少,小地主多,若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则没有好多被没收者。被没收的 土地既少,贫农要求土地的又多,单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和 需要。要能全部抓着农民,必须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并且提到:"对被没 收土地的地主,必须有一个妥善的方法安插。"

第四,暴动的区域。当时,原定作为起义中心区域的湘南的局势已起变化。由 于唐生智部队南下,湘南同长沙事实上已被隔绝。中共中央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 动"。湖南省委经过反复讨论,认为"以党的精力及经济力量计算,只能制造湘中 四围各县的暴动,于是放弃其他几个中心。湘中的中心是长沙。"据省委书记彭公 达说:"缩小范围的暴动计划,泽东持之最坚。"⒁

八月十九日,中共湖南省委将湖南秋收暴动以长沙暴动为起点的计划,报告中 共中央。第二天,毛泽东又写信给中共中央,报告了他对一些重大政策问题的不同 意见。

八七会议虽然正确地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但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实行这个总方针,还有许许多多未曾得到解决的问题,党 对处理这些新问题又十分缺乏经验。能够在这样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如此旗帜 鲜明地而又切合实际地提出和中共中央以至共产国际代表不同的意见,确实充分显 示出毛泽东的过人胆识和求实精神。难怪瞿秋白在一个多月后的一次政治局常委会 上要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⒂

中共中央收到湖南省委的秋收暴动计划和毛泽东的信件后,在八月二十二日召 开常委会研究。在讨论中,有的人指名批评毛泽东的"枪杆子中夺得政权"的论断 和中央不同,说中央才是"纯粹信任群众力量,以军事力量为帮助"⒃。二十三日, 中共中央给湖南省委复信,虽然在原则上表示以长沙为暴动起点的计划是对的,但 又批评说:暴动计划"偏重于军力,其结果只是一种军事冒险";并且提出"此时 我们仍然要以国民党名义来赞助农工的民主政权",如果就抛去国民党的旗帜、实 现苏维埃政权,"这是不对的";还主张在土地问题上"这时主要口号是'没收大 地主土地',对小地主则提出减租的口号"。这些批评和指责,显然是脱离实际情 况的,说明中央要改变已有的成见、倾听并接受毛泽东来自实践的呼声,是一件多 么不容易的事情!

毛泽东对中共中央复信采取分析的态度,对其中符合实际情况的部分贯彻执行, 对不切实际的批评给予答复。八月三十日,湖南省委给中央的信中直截了当地写道: 中央复信"指出此间两点错误,事实及理论均非如兄所说"。第一,"兄处谓此间 是军事冒险","实在是不明了此间情形,是不要注意军事又要民众武装暴动的一 个矛盾政策"。第二,"兄谓此间专注意长沙工作,而忽略各地,这并不是事实", "没有把衡阳做第二个发动点,是因为我们的力量只能做到湘中起来;各县暴动, 力量分散了,恐连湘中暴动的计划也不能实现。"

毛泽东和湖南省委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明确的暴动纲领。毛泽东一九 三六年对斯诺说:"我在那里的纲领,要求下列五点:(一)省的党组织同国民党 完全脱离关系;(二)组织工农革命军;(三)没收大地主以及中、小地主的土地 财产;(四)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力量;(五)组织工农兵苏维埃。"

形势的发展使中共中央的认识也逐渐有了变化。时隔三周,中共中央下发《关 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等两个文件,宣布"八月决议案中关 于左派国民党运动与在其旗帜下执行暴动的一条必须取消";"现在的任务不仅宣 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对于小地主的土 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⒄。然而,中央对有些问题的看法, 仍和毛泽东并不一致。

秋收起义的行动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紧迫的局势,不容许中共中央和毛 泽东等之间的争论充分发展下去。

当时,在湘赣边界存在着几支革命的武装力量:一支是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 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因为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而停留在那 一带;一支是平江、浏阳等地的工农义勇队或农民自卫军;还有一支是准备起义的 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在国民党当局加紧镇压措施的情况下,必须迅速决定行止, 不能再延搁了。

八月下旬,警卫团和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负责人,在湘赣边界的江西修水山 口镇举行会议,决定合编为一个师:警卫团为第一团,驻修水;浏阳工农义勇队为 第三团,驻铜鼓;平江工农义勇队分别补入这两个团。因为卢德铭已去武汉向中共 中央报告工作,由余洒度任师长。此外,安源铁路煤矿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安福、 莲花、萍乡、醴陵、衡山等地的农民自卫军,可以合编为一个团。这几支部队就是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的主要力量。

八月三十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接到安源市委有关湘赣边界工农武装情况的 报告后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确定湖南秋收暴动的计划。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 量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平江、浏阳、醴陵等县和安源发起暴动,进攻长沙,并成立以 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暴动的领导机构。

会议一结束,毛泽东便在第二天清晨乘火车从长沙前往安源。他走前先送杨开 慧回板仓,要她照顾好自己的母亲,管好三个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这次分手 竟成了他们的最后离别!

九月初,毛泽东穿着农民服装赶到安源,在张家湾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八七会 议精神和湖南省委的秋收暴动计划。到会的有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安源市委负责 人宁迪卿、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等。会议讨论了军事 和农民暴动的布置,确定分为三路,从赣西修水、铜鼓和安源三地起义,进击湘东, 会攻长沙;同时布置了湘赣边界各县的农民暴动,以配合军事行动。在这三路中, 以中路为主力军。那就是驻在铜鼓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准备会合驻在修水的警卫团, 一起向浏阳进攻,"因为这路军事势力较厚,地势较险,浏阳又逼近长沙,进可以 战,退可以守"。所以,会议决定毛泽东和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在会后赶到铜鼓, 直接指挥这一路的行动。对安源工作也作了布置:以安源工人和矿警队为主力,暴 动后进攻萍乡和醴陵,对长沙取包围之势,但决不能放弃萍乡、安源,"使敌人断 绝我们的退路"⒅。

九月六日,毛泽东在安源得知留在长沙的湖南省委常委决定的暴动日期:九日 开始破坏铁路,十一日各县暴动,十五日长沙暴动。他立刻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 员会的名义,向在铜鼓的第三团下达起义计划和部署,通知他们将参加起义的部队 名称统一定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要他们立刻将这个决定和行动计划向在 修水的师部和第一团转达。

这时,国民党内两派间的宁汉对立没有结束。唐生智的主力当时还在东征前线, 湖南的兵力比较薄弱,但他们仍在加紧镇压活动。八月中旬,唐生智指令湖南省政 府代主席周斓,致电驻防萍乡的师长胡文斗,注意防范,并调集其他军队准备呼应。 九月六日,长沙卫戍司令部截获长沙市共产党组织给各支部关于中秋节举行武装起 义的密令,随即宣布:从九月八日起,"特别戒严五日,每日晚十时,即断绝交通, 并于中秋日加紧戒严,军警停止放假,日夜满街,均放步哨,以防暴动。"⒆

毛泽东在安源作好安排后,身穿白色的褂子和长裤,装作安源煤矿的采购员, 由潘心源陪同赶往铜鼓。不料,走到湖南浏阳张家坊村,被民团巡逻查房队抓住, 在押送民团总部的途中,机智地脱险。这段经历,他在三十年代曾向美国记者斯诺 谈过:

"当我正在组织军队、奔走于汉冶萍矿工和农民武装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国 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那时候,国民党的恐怖达到顶点,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嫌疑 分子被枪毙。那些民团奉命把我押到民团总部去处死。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 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佣兵,枪毙我对他们并没有特 别的好处,他们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却不允许。因此我决定设法逃跑。但 是,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二百米的地方,我才找到机会。我一下子挣脱出来, 往田野里跑。"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躲到日落。 士兵们在追踪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几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 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 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 搜寻。我马上翻山越岭,彻夜赶路。我没有穿鞋,脚底擦伤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 个友善的农民,他给我住处,后来又带领我到了邻县。我身边有七块钱,用这钱买 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当我最后安全到达农民武装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 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⒇

他于九月十日到达铜鼓的第三团(那就是原来的浏阳工农义勇队)团部,宣布 把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进发。而在这前一天,震动 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已按原定日期爆发;湖南省委组织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 岳阳和长沙至株洲的铁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在修水率第一团宣布起义,但没 有来到铜鼓同第三团会合,而是单独向平江方向推进。战斗打响前,去武汉报告工 作的卢德铭赶回部队,就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总指挥。十日深夜,安源工农武装和 矿警队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向萍乡方向前进。这就形成三路分别 向平江、浏阳、萍乡推进的态势。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21)

但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已走向低潮,反动军事力量在各处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 从湘赣边界来说,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本来就很薄弱的兵力又分散使用,各自 为战,行动并不统一,进攻目标却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这个计划本来是难以实 现的。当起义军师部和第一团在十一日到达平江东郊金坪时,由于起义前夕收编的 黔军邱国轩团突然叛变并从背后袭击,部队受到巨大损失。第三团也在十四日进攻 浏阳东门市时因力弱而失利。第二团出师后最初发展顺利,在十二日和十六日先后 攻克醴陵、浏阳县城,但因国民党正规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攻,几乎全部溃散。中共 中央派任弼时到湖南去调查时,夏明翰告诉他:"这次我军所到之地农民并未起来, 远不及北伐军到时农民的踊跃。大多数农民甚恐慌不敢行动,恐怕军队失败大祸临 来的心理充满了农民的脑筋。"(22)毛泽东看到这种实际情况,当机立断,改变原 有部署,下令各路起义部队停止进攻,先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这时,工农革命军 第一师已由原来的五千人锐减到一千五百余人,受到严重挫折。九月十五日晚,中 共湖南省委决定停止原来准备在第二天发动的长沙暴动。

在湘赣边界起义的原定计划严重受挫的情况下,起义军立刻需要作出抉择:是 继续进攻还是实行退却?如果退却的话,向哪里退却?继续进攻长沙,是中共中央 原来的决定,不这样做会被加上"逃跑"的罪名。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方面,以 往也只有过向城市进攻的经验。但在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情况下,这样做只会 导致全军覆没。面对如此两难的抉择时,这个决心是很不好下的。

九月十九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 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 洒度仍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这是符合中共中央的主张的,起义部队中也有不 少人抱有这种情绪。毛泽东清醒地对客观形势作出判断,认定当地农民起义并没有 形成巨大声势,单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强固设防的长沙, 湖南省委原来的计划已无法实现,断然主张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 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提出这个 主张,在当时是需要有极大勇气的。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在总指挥卢德铭等支持下 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议决退往湘南"(23)。

对初创时期的弱小的革命军队来说,为了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 决战,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进军方向转向农村,特别是 转向两省或数省交界的山区。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历 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这个决定,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后退,其实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它既符合当时 中国的具体情况,也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一九七八年在谈到中 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时说道:列宁曾经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帝国主义世界 的薄弱环节俄国搞革命取得胜利,我们中国军阀分割,先到敌人控制薄弱地区搞革 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24),不过,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

就在中共前敌委员会作出这个决定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驻长沙代 表马也尔的报告,又作出要求湖南省委再攻长沙城市的决议。决议指责中央特派员 和湖南省委停止长沙暴动和放任株洲、醴陵、平江、浏阳农军退走是"临阵脱逃"; 责令湖南省委"应一面命令萍、浏、江一带工农军进攻长沙,一面立即爆发长沙的 暴动"。中央这个决议送到湖南时,秋收起义军早已开拔南下,无法执行了。

起义军前敌委员会会议结束,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向 全师指战员宣布改变行动方向的决定。他满怀信心地说:现代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 不行,有枪杆子才能打倒反动派。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 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 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 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 水缸!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

当时,南下的路途上也充满险情。在这前后,湖南省国民党当局已调兵到浏阳 一带"追剿";江西当局也派兵到铜鼓、萍乡一带"堵击"。周斓获悉起义军"系 全国著名共产党首领毛泽东在主持"后,"立即加派第八军一团车炳谦营长于二十 四日全部赴浏阳协剿,一面通令各军,如获毛逆者,赏洋五千元"。这给工农革命 军的转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起义军在文家市住了两夜,便沿湘赣边界南下。因为湘军战斗力强,赣军战斗 力较弱,工农革命军便沿江西一侧前进。这一带都是山区,道路难行,疾病蔓延, 还有国民党军队不时围追堵击。毛泽东头戴竹笠,走在战士行列中,同战士交谈, 鼓励战士们勇敢向前。行军途中,接到宋任穷从江西省委带回的信件,得知罗霄山 脉中段的宁冈有一支我党所领导的武装,有几十支枪。这以前,毛泽东在安源张家 湾会议上曾听王兴亚谈到过这个情况,现在又得到了证实。但详细的情况还不清楚。

工农革命军的行军路线几乎是直线向南的,当进到江西省萍乡县上栗村时,得 知萍乡县城驻有国民党的重兵,不能通过,便改道在芦溪宿营。第二天清晨,向莲 花方向前进,因为侦察不力,情况不明,后卫遭到国民党军队袭击,仓促应战,造 成人枪各损失三百。总指挥卢德铭为了掩护后卫部队撤退而英勇牺牲,只有二十三 岁。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毛泽东十分痛惜这位年轻将才的牺牲,愤怒地斥责侦察 不力、指挥错误的第三团团长苏先俊:"还我卢德铭!"这已是九月二十五日了。

当天,工农革命军到莲花县甘家村。由于一挫再挫,总指挥牺牲,部队情绪十 分低落。这时,莲花县党组织派人前来联络。工农革命军得知莲花县农民自卫军前 几天攻城失败,被关押的有九十多人,而国民党在莲花城的守兵只有一些保安队, 战斗力不强。毛泽东召开前委会,一致决定攻打莲花县城。第二天清晨,工农革命 军冒雨奔袭,在当地工农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克县城。砸开牢房,救出被押的共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一百多人;打开县政府粮仓,将粮食分发给贫苦群众。这是从文家 市南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使连连受挫的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又兴奋起来。

这时,起义军领导层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的余 洒度,原来并不归湖南省委领导,也没有把毛泽东任书记的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真 正放在眼里。前委从安源通知他率第一团到铜鼓和第三团会合进攻浏阳时,他没有 理睬,却自行下令进攻平江,遭受严重损失。以后,只是"因情形不明,不得已, 乃将部队回头,跟着三团退"(25)。到文家市后,他又主张经浏阳进攻长沙,同毛 泽东发生严重争执,但原来是他上级而又坚决支持前委的总指挥卢德铭已回部队, 对他还有约束作用。卢德铭牺牲后,他对前委领导不尊重的态度便越来越明显起来。 进莲花县城后,毛泽东去参加他召集的军事会议,得知他警惕性不高,将抓获的县 保安队长放走,严厉地批评他:县保安队离城里只有几公里,我们这些人的生命都 交在你手上了,你还开什么会?余洒度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轻蔑地说:"什么! 你怕死吗?我可以担保,你若死了,我抵你的命。"工农革命军从莲花开拔,朝永 新方向前进,因为天色尚早,毛泽东提议再往前走十里后宿营。余洒度私下又十分 不满地说:"我当什么师长,连十里路的指挥权都没有了。"

行军途中十分艰苦。毛泽东的脚被草鞋绳擦破,步履艰难。战士们临时捆了一 副竹竿担架,要抬他走,他坚决不肯。同他一起行军的谭希林回忆道:"他拒绝说, 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赢就慢慢跟着走。他忍着疼痛,一边走 一边同战士们亲切交谈。毛泽东同志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非常感动。"这 使他同战士们的关系十分融洽。

当时的局势依然是严峻的。起义军转兵南下以来,一路艰苦战斗,指挥员牺牲, 伤员增加;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有些人因为怕艰苦不辞而别;疟疾流行,病员增 多,一些人掉了队,少数伤病员因缺医短药死在路旁。一些长官还存在打骂士兵的 旧军队习气,党组织也不健全。在这支队伍里行进的赖毅回忆说:"那时,逃跑变 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这 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26)这些问题不解决,部队的战斗力就无法保持,很难继 续前进。

起义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三湾的。九月二十九日,部队翻过山口,来到永 新县三湾村宿营。这里群山环抱,追敌已被摆脱,又没有地方反动武装,比较安全。 部队在村里住了五天。这是工农革命军自秋收起义以来第一次得到从容休整的机会。 进村的当晚,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 现状及其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把已经不足一千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由陈浩担任,实际上取消了余洒度对军队的 指挥权(而余洒度这时对起义已因悲观失望而灰心丧气了);下辖一、三两个营, 还有特务连、卫生队、军官队、辎重队各一个,共有七百多支枪;改编时,毛泽东 宣布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第二,在部队内部实行民 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自由,连 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 理,官长要受它的监督。第三,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 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 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这三项措施开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是一个需要有极大 魄力才能实行的了不起的改革。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人民 军队的建军史上有重大意义。

在三湾,毛泽东还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和地方结合起来,要取得地方的 支持,一方面我们把伤病员交给他们,他们可以把我们的伤病员安置好;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发枪给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打垮。(27)这多 少已提出了武装斗争要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的思想。他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 介绍,派人同宁冈县党组织和驻在井冈山北麓宁冈茅坪的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

十月三日,毛泽东在部队离三湾出发前,对刚刚进行了改编的部队全体指战员 作动员。他说:敌人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 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 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七百多条枪,还怕干不起来吗?(28)这些 话,在部队处境艰难、不少人情绪消沉的情况下是很能鼓舞人心的。在继续行军途 中人们纷纷议论:"毛委员不怕,我们还怕什么?""贺龙两把菜刀能够起家,我 们几百人还不能起家吗?"

起义军当天到达宁冈县古城。宁冈是一个深山中的偏僻小县,古城曾是县城所 在,这时已很荒凉,人口稀少。在这里,召开了两天前委扩大会议,参加的还有前 来联络的宁冈县委(当时称区委)书记龙超清和袁文才部文书陈慕平(他原是武昌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会议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总结了湘赣边界秋收起 义以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人少了,但是很精干,大有希望。会议 着重研究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落脚点和开展游击战争问题,认为在井冈山落脚是 理想的场所。对原在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地方武装要从政治上军事上对他 们进行团结和改造,并尽快先在茅坪设立后方留守处和部队医院。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 争的新时期。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拿起武器,展开武装斗争?这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愿所决 定,而是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是在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下不得不作出的反应。 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主动地选择要走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只是在国民党对它使用 武器后才不得不拿起武器的。毛泽东后来曾多次对外国朋友谈到过自己的亲身体会。 他说:"有了共产党以后,就进行了革命战争。那也不是我们要打,是帝国主义、 国民党要打。一九二一年,中国成立了共产党,我就变成了共产党员了。那时候, 我们也没有准备打仗。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 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 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29)他又说:"他 要打,我就打。这个方法就是从反动派那里学来的。我们就是从蒋介石那里学来的。 蒋介石打我,我就打他。他可以打我,难道我就不能打他呀?"(30)这就把事情说 得很清楚了。

这里所讲的"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对毛泽东自己来说,便是在秋 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实行了"枪杆子"与"民众运动"的结合。

①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2 1页。

② 李立三:《党史报告》(1930年2月1日),《中共党史报告选编》,中共中 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267页。

③ 《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湘南运动的大纲》,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资料 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27页。

④ 《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中央档案馆编:《秋收 起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3页。

⑤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记录,1927年8月7日。

⑥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记录,1927年8月7日。

⑦ 中共中央八七会议记录,1927年8月7日。

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58页。

⑨ 谭震林:《回顾井冈山斗争历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 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0页。

⑩ 毛泽东在中共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27年8月9日。

⑾毛泽东同叙利亚访华友好代表团谈话记录,1965年3月23日。

⑿毛泽东会见参加第十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后访华外宾的谈话记录,19 64年8月22日。

⒀《中共湖南省委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央通讯》第3期。

⒁彭公达:《关于湖南秋暴经过的报告》,《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96、97、100、101页。

⒂瞿秋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27年9月28日。

⒃中共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记录,1927年8月22日。

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370、3 72页。

⒅潘心源:《秋收暴动之始末》,《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 87年8月版,第121页。

⒆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9月13日。

⒇《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第52、53 页。

(21)这首词,作者后来作过修改,将其中的"修铜"、"便"、"平浏"、 "沉",分别改为"匡庐"、"要"、"潇湘"和"愁"。

(22)《任弼时报告》,1927年9月27日,《中央政治通讯》第12期。

(23)《苏先俊报告》,1927年9月17日,《中央政治通讯》第12期。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126-127页。

(25)《余洒度报告》,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 党校出版社1982年3月版,第133页。

(26)赖毅:《毛泽东同志在连队发展党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76页。

(27)《熊寿祺关于秋收起义的几次回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153页。

(28)谭政:《三湾改编前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 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41页。

(29)毛泽东同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的谈话记录,1964年6月23日。

(30)毛泽东同出席第二次亚洲经济讨论会的一些国家与地区代表的谈话记录, 1964年7月9日。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