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 西安事变前后山城堡战斗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促成中 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西安事变发生了。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九一八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激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积 极倡导并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是加强对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工作的结 果。在中国共产党内,这项工作是由毛泽东直接领导的。 瓦窖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时,由于蒋介石还没有明确的抗日表示 并且正继续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军事"追剿",所以中共中央提出的方 针是"抗日反蒋",而把工作重点放在有可能联合的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方面。经 过几个月的工作,包括释放东北军团长高福源回洛川等,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初 步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秘密协议,开始形成互不侵犯、互相通商、互派 代表的新格局。 这时,南京政府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同中共接触,他们的代表来到陕北。毛泽 东、张闻天等向他们提出了五项要求:"一、停止一切内战,全国武装不分红白, 一致抗日;二、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三、容许全国主力红军迅速集中河北, 首先抵御日寇迈进;四、释放政治犯,容许人民政治自由;五、内政与经济上实行 初步与必要的改革。"① 一九三六年三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专门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问 题。毛泽东作报告。他指出:在全国民众要求抗日的形势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 已发生分化。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是: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下,对民族 反革命派采取各个击破,对民族革命派采取各个争取;争取民族改良主义者同民族 革命派的左翼建立坚固的同盟。他特别指出:"东北军之特点:失掉土地,因此其 抗日情绪高,愿与我们合作。"对张学良要实行互不侵犯,共同抗日,可以派出全 权代表同张学良直接谈。不管任何派别,都可以同他们进行谈判,而在基本原则上 不能让步。报告提出,军事谈判集中于军委,政党谈判集中于中央常委,全部由常 委指挥。②会议一致通过毛泽东的报告。会议决定派周恩来为中共全权代表赴延安 同张学良会谈。 随着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在逐渐张闻天、毛泽东、彭德 怀给博古转周继吾的信,1936年3月4日。发生变化。四月九日晚,毛泽东、彭德怀 致电张闻天提出:"目前不应发布讨蒋令,而应发布告人民书与通电。""我们的 旗帜是讨日令,在停止内战旗帜下实行一致抗日","中心口号在停止内战"。③ 现在保存下来的电稿后面有一个注:"此电刚发,接到洛甫来电,所说立场同意"。 就在同一个夜晚,周恩来在延安同张学良会谈。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见。当张 学良提出"假如我们能够联合抗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蒋介石"时,周恩来首先说 明共产党过去是主张抗日反蒋的,不过现在愿意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表示愿意听一 听张学良的意见。张学良根据这两年同蒋的不断接触和多方观察,觉得蒋还是有抗 日的可能和存心的,蒋的错处在于他坚持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目前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设法把蒋这个错误政策扭转过来,真正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周恩来听完后,对他提出的逼蒋抗日或联蒋抗日的主张表示同意,并表示这是一个 重要的方针政策问题,愿意把这个意见带回去,提请党中央郑重考虑以后,再作最 后答复。张学良高兴地说:"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我们对蒋介石来个内外 夹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转过来。"④可见双方在新形势下对这个问题已有了大体相 同的认识。 红军东征胜利回师,五月五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府和各党派、各团 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 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 ⑤通电没有再提"讨蒋"、"反蒋"的口号,专谈"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且 将旧称"蒋贼"改为"蒋氏",这一字之改在全国社会各界产生巨大反响。五月二 十八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作军事报告讨论的结论时,再次强调:"东北军工 作要加紧做","东北军工作首先是政治上团结。"⑥ 不久,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联合提出要求南京政府对日宣战, 并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将粤、桂军改称"抗日救国军",出兵湖南,被称为 两广事变。毛泽东在六月八日向《红色中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西南抗日反蒋 的军事行动,客观上是革命的与进步的行动。虽然这中间还不免有个别分子夹杂有 权位、地盘等不正当的动机。"⑦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时局发展到新的阶 段":日军入侵华北,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华北,中国内部整个起了很大变化。 "我们说重心是抗日,请蒋出兵。"⑧ 红军东征回师后,毛泽东找东征中俘获的阎锡山部团长郭登瀛谈话,要他带信 给阎锡山,表示红军愿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接着,又派彭雪枫等作为中共中央 代表去山西太原同阎锡山联络。 他还分别写信给国民党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绥远省政府主席傅 作义等,争取和他们实行合作抗日。 毛泽东倾注了更大精力的是对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的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中指出:"由于东北军现在所处的特 殊的政治绝路的地位(亡国奴的地位),由于红军对于东北军的革命的影响,东北 军有极大可能转变为抗日的革命的军队。"我们在东北军中的工作目标,不是瓦解、 分裂,也不是把东北军变为红军,而是要使东北军变为红军的友军,使东北军实行 彻底抗日的纲领。超出这个范围的一切言论与行动,均在排除之列。⑨根据这个原 则,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我们与东北军关系现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七八两月须注 大力于该军、师、团三级的工作,派较得力的人分途去见军、师、团长,根据他们 的思想程度与接受可能,向他们解释合作抗日的道理。他特别指出,"这个中层乃 是枢纽,目前最为重要"⑩。 七月二十七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报告了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毛泽东在会上称赞周恩来领导的这项工作"可为很好的模范"。并且提出:过去我 们的工作方针,第一在西边建立根据地,第二在东边开展游击战争,第三建立抗日 联合战线。"以后的工作方针还是以前的三个,但次序要变更,第一是联合战线的 扩大,应放在第一位"。对东北军,对杨虎城部队,对南京部队,都要建立工作委 员会。现在大家应该出马,不应该关起门来。不仅要注意上层,还应该抓紧中层的 工作。红军的行动也应该配合这一工作。⑾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这个提议。 对张学良的复杂处境,毛泽东十分关心。他在八月九日写信给张学良提醒他: 蒋介石一解决西南问题,就有极大可能进攻西北。"无论如何兄不要再去南京了, 并要十分防备蒋的暗害阴谋。"⑿ 在同杨虎城第十七路军建立联系后,毛泽东写信给杨虎城说:"先生同意联合 战线,盛情可感。""良以先生在理在势在历史均有参加抗日战线之可能。故敝方 坚持联合政策,不以先生之迟疑态度而稍变自己的方针。然为友为敌,在先生不可 无明确之表示。"⒀同一天,又写信给第十七路军总参议杜斌丞,希望他继续推动 杨虎城下决心联共抗日:"先生一言兴邦,甚望加速推动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 斡旋。救西北救华北救中国之伟大事业,愿与先生勉之"。⒁杨虎城收到毛泽东的 信后十分感动,表示诚恳地接受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救国的主张。 中共中央也和国民党直接对话,努力促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六月二十日, 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二中全会书》提出:"只要你们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和苏区,立 即动员全国对日抗战,并实现民主自由与制裁汉奸,我们和红军不独不妨害你们抗 日,而且用一切力量援助你们,并愿和你们密切合作。""我们随时都准备同贵党 任何组织任何中央委员任何军政领袖进行关于合作救国的谈判。"⒂这封信七月十 日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宣布后,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蒋介石的报告中说:"中 央对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这比他在国民党五大上所 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显然又进了一步。接着,南京政府外交部长张群同日本驻华大使谈判时,采取了强 硬的态度,这在九一八事变以来还不曾有过。 日本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也严重威胁着 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内许多人员也有相当强烈的民族 情绪。他们原来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 会能对日本实施制裁,使局势不致进一步恶化,但这些希望都落了空。华北事变的 发展,特别是日本导演的"华北自治运动"的出台,把南京政府逼到几乎无路可退 的地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政府开始考虑大幅度调整它的对日政策。 国内的局势发展得很快,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七月 底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对东北军和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 八月十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这是一次重要的决策性会议。毛泽东在 会上作了国共两党关系和统一战线等问题的报告和结论。报告中说:蒋介石对日的 基本方针,在战略上没有变,但他准备开国防会议,实行局部的对日作战,战术是 变了;战术既大变,将来有可能影响他们战略的动摇。报告说:我们三月提出谈判 的五条原则后,他们在五月答复时提出四项办法〔注:(一)欢迎共方武装部队参 加对日作战;(二)共方武装参加抗战待遇同中央军;(三)共方有何意见可向即 成立的民意机关提出;(四)共方可选择一些地区试验其政治经济理想⒃〕。从这 可以看出蒋介石有动摇的可能。他们五届二中全会来信对谈判又提出新的四条〔注: 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中称这四条是:"(一)尊奉三民主义;(二)服从蒋委 员长指挥;(三)取消红军改编为国军;(四)取消苏维埃,改为地方政府。"〕 这新四条同五月的四项办法有些变化,现在是着重统一,对红军开赴绥远抗日没有 提。"我们愿意和南京谈判,现在还是继续这个方针。"从蒋介石的态度来看: "现在总方针变了,现在是巩固他的统治。从前和我们无往来,现在有些改变了, 现在他也来谈统一战线,他可能改成国防政府,但要他统一指挥,使群众对他改变 态度,使日本退步。他想利用这一民族运动,不愿站在敌对地位。"我们应当承认 南京是一种民族运动的大力量,为要达到真正的抗日,必须要经过这样中间的过程, 我们可以和他谈判。"我们唯一的要求是真正的抗日。"⒄毛泽东还在结论中提出: 蒋介石总是说先统一后抗日,我们是要他先给抗日的民主,要看他做到怎样程度, 才同他讲统一。"我们又要抗日,又要统一。""'抗日必须反蒋',现在不适合。 现在要在统一战线下反对卖国贼。"同时也指出:要注意提高对同盟者的警戒性, 坚持党的独立自主原则。⒅ 会议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确定以国民党、蒋介石作为今后谈判的主 要对手,决定发表公开宣言和秘密文件。这次会议标志着由"抗日反蒋"向"逼蒋 抗日"过渡的结束,决定了全党实行"逼蒋抗日"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通报了这 次政治局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认定南京为进行统一战线之必要与主要的对手, 应与南京及南京以外之国民党各派,同时的分别的进行谈判";"继续停战议和请 蒋抗日的口号,目前阶段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 一面申请议和","在抗日进军路上,遇到蒋介石部队和其他部队,实行先礼后兵 政策"等。⒆ 会议决定发表的"公开宣言",就是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 书》。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主张,严 肃地批评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和它造成祖国大片河山沦丧 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肯定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有了若干进步",但仍不能满足全 国人民强烈抗日的要求。在亡国灭族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国民党大声 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 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 中。"它在最后明确提出"国共的重新合作"的建议:"关键现在是在贵党的手中"; "至于我们方面是早已准备着在任何地方与任何时候派出自己的全权代表,同贵党 的全权代表一道,开始具体实际的谈判,以期迅速订立抗日救国的具体协定,并愿 坚决的遵守这个协定。"⒇ 会议决定在党内所发的"秘密文件",就是九月一日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 问题的指示》。指示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 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指示提出:"在日帝 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之下蒋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 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我们目前中心口号依然是'停止内战一 致抗日'。"(21) 九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目前政治形势和统一战线问题, 又作了三次长篇发言,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建立民主共和国 的问题。他说:对民族反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有力量领导和 没有力量领导的问题。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同。中国是半殖民 地国家,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我们在大革命时联合了它。当前经济危机加深,日本 压迫,"使民族资产阶级又有转变到革命方面的可能"。我们重新提出和资产阶级 联合,有苏区、红军的存在,应当由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抗日的胜利。事实证明, 也只有共产党有力量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过,这样的领导还是要争取的,现 在正在争。"我们现在要用各种办法,逼蒋抗日。"(22)他还说:加紧对南京政府 以外的各党各派的统一战线工作,更能逼蒋走到抗日。会议为适应新的形势,决定 改"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并作出《中央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 民主共和国的决议》。 会后,毛泽东草拟了《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在九月二十日前后脱稿。 协定草案共八条,其中规定:为实行对日武装抗战,实现抗日救国联合战线,建立 民主共和国,从本协定签字之日起,双方立即停止军事敌对行为。国民党方面承认: 停止进攻红军与进犯苏区,划定红军屯驻地区,改革现行政治制度,允许人民的言 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释放政治犯。共产党方面承认:红军不向国民党区 域攻击,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的言论与行动,抗日作战时,在不变更共产党人员在 红军中的组织与领导的条件下,全国军队包括红军在内实行统一指挥与统一编制。 这个协定草案的基本内容,成为后来国共谈判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各地方实 力派谈判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自从中央政治局确定了以南京政府作为主要的谈判对手以来,毛泽东在指导中 共中央代表同南京政府进行谈判外,还直接致信南京政府的军政要员宋子文、邵力 子、孙科、陈立夫和王均、朱绍良、毛炳文等,力陈抗日救国大义,主张"停战议 和,一致抗日"。他多次写信给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 器等爱国领袖,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敬佩。他还努力同地方实力派取得联系,分 别写信给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傅作义、宋哲元和各派政治势力代表冯玉祥、 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争取他们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理解与支持。 在这期间,毛泽东进一步加强了对张学良和杨虎城部的工作。九月,他派自己 的秘书张文彬到西安同杨虎城谈判,达成了互不侵犯、双方在防区内取消敌对行动、 取消经济封锁、建立军事联络等协议。张文彬作为红军代表留在西安,公开身分是 十七路军总指挥部政治处主任秘书。十月初,毛泽东等又派叶剑英到西安张学良部 作为中共中央的常驻代表,进一步开展对东北军、西北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统一战 线工作。 到一九三六年深秋,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关系进一步改善,步调更趋一 致。在西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 当然,南京政府政策的转变,走的不是一条笔直的路,中间又有不少波折。蒋 介石对共产党的疑忌实在太深了。在他看来,所谓"中共问题的解决"就是要共产 党向国民党投诚,由他们收编。这自然是办不到的。因此,如果能用武力来强行解 决,他仍认为是"上策",还要再试一试。 当"两广事变"被南京政府以政治收买和军事讨伐的办法解决后,蒋介石认为 又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对付红军和共产党了。他一面邀请周恩来在广州或香港会谈, 一面调集军队"围剿"红军,胡宗南部就是在这时又调到西北向红军进攻的,想给 红军以大的打击后再在谈判桌上讲条件。 处在从内战到抗日的转变关头,毛泽东善于运用灵活的策略,对蒋介石采取的 多种手段,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军事上,他致电驻在张学良处的刘鼎,告诉他: "蒋介石向西北进攻,我方已有相当准备,立于防御地位予以打击,促其觉悟。" 在政治上,当蒋介石邀周恩来前去会谈时,毛泽东指出:"先停战,后谈判。"蒋 介石大举进攻西北的情况,使周恩来无法前去,但中共中央仍派潘汉年到上海去同 南京方面谈判。从十月中旬至十一月十九日,他同南京政府代表陈立夫进行了三次 会谈。陈立夫根据蒋介石的指令,态度十分强硬,提出在陕北的政权必须取消,红 军只留三千,师长以上一律解职出洋等。这样,谈判只能搁浅。到十二月初,当陈 立夫得知胡宗南部在山城堡挫败后,又派人到上海找潘汉年,表示国共谈判不能中 止。 这时,毛泽东认为逼迫蒋介石停止"剿共"仍是目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中心 关键。十一月十三日,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对蒋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把握。" "然而蒋不一定是始终不变的。根据情况的变迁,有可能逼他走到与我们联合。" (23)十二月一日,他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十八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 介石,批评他调集胡宗南等部进攻红军和苏区;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 抗日。信中写道:"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 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 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24) 可是,蒋介石却视毛泽东等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 又变本加厉地调集三十万军队准备"围剿"红军,以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前敌总 司令,卫立煌为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由军政部次长陈诚驻前方"督剿"。十二月 四日,蒋介石带着这批人和其他军政要员飞抵西安,给张学良、杨虎城施加压力。 蒋介石住在临潼华清池附近的临时行辕里,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向他们提出最后 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剿共"命令,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全部开到陕 甘前线作战;(二)如不愿"剿共",就将东北军调往福建,第十七路军调往安徽, 让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张学良、杨虎城无法接受这两个方案,痛哭流涕地 向蒋介石"苦谏",反又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这就把张、杨逼到了绝境,加上 西安各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推动,终于驱使张、杨下定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 行"兵谏"。 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和陈诚、卫立煌、蒋 鼎文等十多名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立即释放上海 被捕的爱国领袖沈钧儒、邹韬奋等,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 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事先并不知道西安事变将要发生。事变发生的当天清晨,张学良致 电毛泽东、周恩来说:"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 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 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25)稍后,张学良、杨虎城又联名电邀中共中央派 人来西安共商大计。中共中央接到张学良电报后,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朱德、 张国焘等在毛泽东住的窖洞里开会,商量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周恩 来在同一天复电张学良:"提议立即将东北军主力调集西安、平凉线,十七路军主 力调集西安、潼关线。""红军担任钳制胡(宗南)、曾(万钟)、毛(炳文)、 关(麟征)、李仙洲各军。""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如何盼复。"(26) 十二月十三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因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很突然,情况 还不很清楚,有待进一步了解和观察,会上对许多重大问题只是交换意见,需要在 进一步弄清情况后才能作出决断。毛泽东先发了言,最后又作了结论。他在发言中 提出一个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对这一事变的态度怎样?应该拥护,还是中 立,或反对?应该明白确定,是不容犹豫的。"他断言:"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 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的意义","就是在他的 自卫的出发点上也是革命的","是应该拥护的"。他说:蒋介石最近立场虽是中 间的立场,然在"剿共"一点上还是站在日本方面的。这一事变的影响很大,打破 以前完全被蒋介石控制的局面,有可能使他部下分化转到西安方面来,同时也要估 计到他的嫡系胡宗南、刘峙等进攻潼关,威胁西安。在兰州、汉中这些战略要点, 我们应立即部署兵力。他当时的设想是:"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的来领导全国,控 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影响全国,形成抗日战线的中心。"他着重提出: "我们的政治口号:召集救国大会。其他口号都是附属在这一口号下,这是中心的 一环。"(27)与会者还有九个人发了言,其中讲得最激烈的是张国焘。他说:"在 西安事件意义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内乱是不是可免?这是不可免的, 只是大小问题。""因此,打倒南京政府,建立抗日政府,应该讨论怎样来实现。" (28) 张闻天不同意这个意见,说:"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尽量争取南 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29)毛泽 东在作结论时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历史事变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前途摆着许 多通路,同时也有很多困难。敌人要争取很多人到他们方面去,我们也要争取很多 人到我们方面来。针对张国焘"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的说法,毛泽东强调: "我们不是正面的反蒋,而是具体地指出蒋的个人的错误,""又要反蒋,又不反 蒋,不把反蒋与抗日并立。"(30)当天中午,毛泽东、周恩来再次电告张学良: "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31)周恩来等先到 延安,十七日乘坐张学良专机抵达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城处理事变。 周恩来在十七日到达西安,立刻同张学良面谈,且于当夜致电毛泽东并中共中 央,报告国民党中央军刘峙部已以五个师入潼关、逼渭南。"张拟以杨部控西安, 东北军主力集渭水北备战,决战必使红军参加。"他已同张学良商定红军南下延安、 庆阳一线接防。电报中还报告说:蒋鼎文已释放,持蒋介石信令停止内战,宋子文 明日来西安。"我们商定条件:(一)停止内战,中央军全部开出潼关。(二)下 令全国援绥抗日。(三)宋子文负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四) 成立抗日联军。(五)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群众,开救国会议,先在西安 开筹备会。"(32)第二天,周恩来又两次来电报告情况:"南京亲日派目的在造成 内战,不在救蒋。宋美龄函蒋:宁抗日勿死敌手。孔祥熙企图调和,宋子文以停战 为条件来西安,汪将回国。"(33)这些都为中共中央的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情况 和建议。 在收到周恩来来电的同时,毛泽东又获悉:日本外相十七日声言,南京若与张、 杨妥协,日本将不能坐视;日本关东军发表声明,要求南京"反共防共"。他和张 闻天、博古等商定,主张有条件地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十八日, 中共中央公开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表示"为国家民族计,为蒋 氏个人计",要求国民党:"召集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救国代表大 会,决定对日抗战,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 "开放人民抗日救国运动,实行言论集会结社的民主权利,释放一切政治犯及上海 爱国领袖。"并表示:"本党相信,如贵党能实现上项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不但 国家民族从此得救,即蒋氏的安全自由当亦不成问题,否则糜烂横政,民族生存与 贵党生命均将为贵党错误的政策而断送干净也。"(34) 十二月十九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解决西安事变 的基本方针。这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面的情况已比较清楚,中共中央已有可能 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和结论。他在报告中说:"西安事 变发生后,南京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捉蒋介石问题上,动员一切力量来对付西安, 把张杨一切抗日主张都置而不问,更动员所有部队讨伐张杨,这是西安事变发生后 所引起的黑暗方面的表现,这是对于抗日不利的。"我们必须指出:"目前问题主 要是抗日问题,不是对蒋个人的问题,盲目的拥护蒋个人而不问抗日是完全不对的。" 他接着说:在另一方面,西安事变的发生是由于南京政府不立刻对日抗战、尤其是 由于蒋介石的"剿匪"政策所造成的。它"能更促进抗日(力量)与亲日(力量) 的分化,使抗日战争更为扩大,这是光明的一面"。我们应该"坚定地站在抗日的 立场,对于好的方面发扬,对于黑暗方面给以打击"。他明确地提出反对使内战扩 大,也就是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说:"我们主要是要消弭内战与不使内 战延长。"当时,苏联《真理报》两次发表评论,指责西安事变是日本人造成的。 毛泽东不同意苏联的这种说法,指出:"日本说苏联造成,苏联说日本造成,双方 对于事实的实质都有抹煞。"他坚持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表示:"我们准备 根据这样的立场发表通电,国际指示还未到,或者要隔两天再发。"(35) 会议讨论时,政治局内部的意见很一致。博古表示:"我完全赞成毛主席这个 解释。"我们应着重指出,目前的问题是抗日不抗日的问题,不是蒋个人的问题, "不采取与南京的对立"。(36)张闻天说:"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争取成为全国性 的抗日,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我们应尽量争取时间,进行和平调 解。"(37) 毛泽东作结论指出:西安事变是站在红军的侧面,受红军的影响是很大的。只 有结束内战才能抗日。"现在应估计到这次是可能使内战结束。""我们应变国内 战争为抗日战争。""我们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38) 会议通过《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提出:"反对新的内战, 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同时,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及中共中央联名向南京、西安当局发出通电,表明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由于政 治局内部意见已很一致,这个通电并没有等候共产国际的来电,就在十二月十九日 当天发表了。 为了实现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毛泽东在十九日这一天就起草并 发出十四份电报。其中,发给在西安的周恩来的电报有十一份,通报了中央的决定 并提出具体的工作部署。发给在前线指挥军事的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有两份,命 令他们率领野战军急行军直达长武待命,并派八十一师和二十八军开赴延安接受任 务,给张杨以实际的援助。还致电在南京的潘汉年:"请向南京接洽和平解决西安 事变之可能性,及其最低限度条件,避免亡国惨祸。" 共产国际的来电,是在第二天(二十日)收到的。它的内容和中共中央已经作 出的决定基本一致。毛泽东立刻在当晚八时把它转发给周恩来。共产国际来电的全 文如下: "既然发动已成事实,当然应当顾及实际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在下列条件基础 上,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甲、用吸收几个反日运动的代表即赞成中 国统一和独立的分子参加政府的方法来改组政府。乙、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丙、 停止消灭红军政策,并与红军联合抗日。丁、与同情中国人民反抗日本进攻的国家 建立合作关系,但不要提联合苏联的口号。"(39) 潘汉年那时正住在南京宋子文公馆里。这是因为蒋介石在西安被扣后,宋美龄 急于了解中共的态度,经过宋庆龄的介绍,潘汉年从上海到南京住进了宋公馆。他 收到十二月十八日的《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立刻把它交给宋 子文转送国民党中央。他还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特殊身分,从旁支持宋 美龄等力排众议,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当他接到毛泽东十九日的密电后,又把刚 刚译出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通电》立刻交给宋子文, 并说:宋委员最了解张学良将军,他一定会热情欢迎您去西安的。宋子文认为潘汉 年这个话反映了中共的意向,就在经过同亲日派的辩论后获准"以私人资格前往西 安"。二十日上午,宋子文由顾问端纳陪同飞抵西安。张学良在见到宋子文时,坦 率地告诉他:只要蒋答应张、杨通电中的八项主张,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将一 致同意释放蒋介石。随后陪同他一起去见蒋介石。周恩来也明确转告宋子文:中共 并未参与此事,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望他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第二天,宋子 文飞回南京。 毛泽东在二十一日又致电潘汉年,提出同南京政府谈判的五项条件,要他立刻 向陈立夫等提出,并且表示:"在上述条件有相当保证时,劝告西安恢复蒋介石先 生之自由,并赞助他团结全国一致对日。"(40) 潘汉年立刻向陈立夫等提出,并且从旁促进宋美龄去西安。二十二日,宋美龄 接到张学良欢迎她前往西安的电报后,立刻在端纳、宋子文等陪同下飞赴西安。 周恩来在西安极为复杂的环境中,机智地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工作,为双方谈判创造了良好条件。谈判从二十三日上午开始,南京方面出席 的有宋子文,后来又加上宋美龄,西安方面出席的有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 判一开始,张、杨重申他们在通电中提出的八项主张,周恩来也说明中共的六项主 张。经过两天谈判,宋美龄和宋子文对谈判的一些问题都作了明确的承诺。 谈判结束后,周恩来由宋氏兄妹陪同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当面向他作了表示。 那就是周恩来当时向中共中央所报告的: "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丑、由宋、宋、张全权代 表他与我解决一切(所谈如前)。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41) 张学良以为蒋介石已经承诺了和谈条件,又怕时间久了在内部会横生枝节,经 宋子文请求,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意蒋介石离开西安。他事前没有告诉别人,连 周恩来也没有通知,下午三点多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机场。蒋介石 临行时对张、杨说:"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 今后我绝不剿共。"(42)看重义气而经验不足的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反 而遭到蒋介石的扣留和囚禁,长达半个多世纪。 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和结 论,对西安事变的意义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西安事变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 没有西安事变,转变时期也许会延长,因为一定要一种力量逼着他来转变。西安事 变的力量使国民党结束了十年的错误政策,这是客观上包含了这一意义。就内战来 说,十年的内战,以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也就 是抗战的开始。" 他进一步分析西安事变能够造成这个转变实现的原因:"西安事变这样的收获 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最高 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西安事变 是划时代转变新阶段的开始。" 他也清醒地看到,西安事变虽然取得了这样重大的收获,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已 解决了,中间还会发生障碍,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他说:"国共合作虽然说了很 久,尚未实现。联俄问题,亦在动摇中。""西安事变仍是在发展中,我们应该教 育落后(分子),更多的争取中间分子。"但他对前途是乐观的,在作结论时说: "关于内战是否结束?我们应该说基本上是结束了。至于前途,不是内战或是抗日 的问题,而是抗日迅速与迟缓问题。"(43)当事态正处在发展变动中的时候,毛泽 东就作出这样明确的判断是很及时的,也是富有预见性的。 西安事变是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发生的。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说来,它来得 很仓促,不可能在事前作准备,中间又经过不少曲折。党必须根据急速变化着的政 治局势,迅速作出判断和处置,这实在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尽管在有些问题上对情 况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不有个过程,但从大的方面说,党对事变独立作出的各项决策 是及时而恰当的,从而实现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标,为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打开 了通道。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政治上的成熟。 蒋介石在西安时虽然对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作出了重大承诺,但他回到南京后, 态度又有变化,时局的发展出现过一些曲折。这也是毛泽东已经预见到的。 一九三七年元旦,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博古并告彭德怀、任弼时,指出:南京 内部斗争甚烈,亲日派不甘心下台,有最后挣扎、扣留张学良、进攻西安的危险。 并作如下处置:与杨虎城、王以哲等商议团结对敌,秘密通令东北军、西北军紧急 动员,防御亲日派进攻,红军准备进至兴平、扶风策应,加紧晋、绥、川、桂、直、 鲁的活动,反对内战。同一天,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潘汉年,指出:共产党"赞助 国民党一切有利于救亡图存之改革",愿与陈立夫、宋子文、孙科、冯玉祥各方面 "商洽团结一致挽救危局之方法"。(44) 第二天,毛泽东针对南京政府扣留张学良后又向西安进兵、西安内部群情激愤 的事实,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进一步提出:"自从释蒋后,我们总的方针是 和平,西安亦是如此。""目前我们的方针,仍是要打击右派,争取中派,所不同 的,对军事上应有准备,对西安更要积极地帮助与团结。""现在不仅是西安问题, 而是全国问题。"(45)同一天,中革军委主席团致电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任弼时及 各军团首长:为策应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积极作好准备,反对敌人的分化孤立政策, 巩固西北抗日联合的胜利,推动时局的发展。 西安事变后几天,原来在延安的东北军就撤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 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从保安迁往延安。毛泽东也在一月十三 日一起来到延安。他们在路上走了四天时间。快进城的时候,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 延安,在陕北来说是个大地方,现在群众还不了解我们,我们一定要很好地联系群 众,要注意群众纪律,要对群众多做宣传工作。从这时起,他在延安工作和生活了 整整十年。 一月二十四日,他在延安出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报告了同国民党谈判的情 况。谈到国民党中央军继续由潼关西进时,他说:"对西安事件的分析,第一个阶 段是进兵,第二个阶段是趋向和平。所以能趋向和平,就是因红军靠近张杨。现在 已一般的趋向和平了。"(46)在讨论中,他再次发言说,对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 三中全会应该有表示,应该有新的问题。比如:说明我们要建立的不是西班牙那样 的人民阵线,而是民族阵线;说明西安事变中我们的立场是和平解决,放了蒋介石 以后我们军队开去还是为着和平;申明不待民主共和国成立,我们就愿意成为统一 的区域,苏区是特别的,但也归他管辖。 经过毛泽东、张闻天等的酝酿和起草,二月九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 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电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 证。五项要求是:"(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言论、集 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 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 改善人民的生活。"电文明确表示,如果国民党三中全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 中国共产党为了达到全国一致抗日的目的,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一)在全 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 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 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47) 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新形势下在政策上 的重大转变。这样做,需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时说: "此电发表,各方面看法是不同的:托派必说我们投降,左派怕我们上当。然而在 政治上是可以说明的,是可以表示我们真正抗日团结御侮决心的。"(48)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在第二天发出后,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 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在二月十五日召开的国民 党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十多人提出了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案。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虽然仍使用反共的语言,但所 提的谈判条件同中国共产党所提的条件在实际上是相近的。这表明以蒋介石为首的 国民党当局正在接受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后,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 施:停止了反对国民党的活动,停止了没收地主的土地,准备改红军为国民革命军, 准备在苏区用民选的政府代替苏维埃制度等。南京方面,也作出积极的反应:停止 对红军的进攻,取消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而且拨发红军作为国民革命军部队应得的 饷金的五分之三,即三十万元。 为了使国民党的政策进一步转变,从二月份起,周恩来等先后在西安、杭州、 庐山三地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谈判的焦点,集中在红军改编后的编制、人数、 设不设总指挥部,苏区地位、行政长官人选,两党合作的形式及纲领,共产党公开 活动的时间等问题上。当周恩来在杭州直接同蒋介石谈判后返回延安途中,毛泽东 曾电告彭雪枫:"与南京谈判,在红军、苏区方面以保证我们的绝对领导为原则, 在两党关系方面以保证我党独立性为原则,这些方面绝对不能让步,对方已大致承 认。"(49)由于蒋介石还缺乏足够的诚意,谈判中对许多重大问题一时还没有取得 结果。 为了推动"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毛泽东多次写信或致电给蒋介石、阎锡山、 杨虎城、孙蔚如、王以哲、宋哲元、李宗仁、白崇禧、刘湘、何香凝等,力陈抗日 救国大义。五月,他亲自布置并接待了十年来第一个担负和平使命前来苏区的国民 党中央考察团,表示要实现国共合作,打日本,救中国。 在这段时间内,毛泽东多次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向他们介绍中国共产党关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三月初,他在延安凤凰山住处会见美国进步作家和记者史沫特莱。毛泽东对她 说:我们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的,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而只是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我们要求英、美、法等国同情中国的抗日运动,至少保持善意中立。有人说 共产党倡导人民阵线,这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是民族战线,包括全 民族一切党派及一切阶级,只除汉奸在外,这比起法国或西班牙的人民阵线来广泛 得多。没有疑义的,共产党的这种步骤是对国民党一个大的让步,但这种让步是建 立在一个更大更重要的原则上面,这就是抗日救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这叫做双方 让步,互相团结,一致抗日。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诚然至今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业 已开始了它的转变,三中全会的决议,可以看到这种转变开始的证据。 关于对三民主义的态度问题,毛泽东说:我们老早就是不仅信仰共产主义,而 且同时也信仰过三民主义的。不然,我们为什么在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能够加入 国民党呢?我们党中曾经有若干人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及省党部委员,我就是其中 的一个。现在的任务是必须为真正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这就是说,对外抗 战求得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民主自由,求得建立普选国会制、民主共和国的 民权主义,与改善人民生活,求得解除大多数人民痛苦的民生主义。这样的三民主 义与我们现时政纲,并无不合,我们正在向国民党要求这些东西。至于我们还信仰 共产主义,那是不相冲突的,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曾经同意我们同时信仰共产主义。 只要当前革命政纲取得一致,即构成了团结救国的基础,即可泯除一切猜疑,走上 共赴国难的轨道。(50) 毛泽东把这次谈话的记录稿又带一份给埃德加·斯诺,附信说,这表示"我们 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请他广为"宣播";也把这个记录稿寄一份给上海《大公 报》的记者范长江,请他在可能时把它发表。 一个月后,毛泽东又在延安同美国记者韦尔斯谈话。他说:国共谈判仍在进行, 最主要的是两党的共同政治纲领,这是两党合作的基础。纲领的原则在实现民族、 民主及民生的任务。在抗日战争中阶级斗争问题应有适当的解决。我们要在正与国 民党进行谈判中的共同政治纲领里提出:给工农以集会、结社、言论的自由,普遍 的选举权;对工人必须改良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对农民应减租减税,关于土地问 题应以立法及其他适当手段解决。民主制度是对日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非它不可。 没有广大人民的要求与推动民主运动,则民主政治不会实现。全国各界各党各派应 团结起来为争取民主权而斗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实际上接受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 政策,标志着"联蒋抗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及时提出新阶段的任务。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一日,在中央政治局听取博 古关于西安事变经过的报告后,毛泽东说:"我们过去最大部分的工作是用在西北, 现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全国工作的布置更为需要。"他说:我们致国民党三中 全会通电是大的让步,是带原则性的让步,为着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为着抗日。对 于土地问题,在大阶段来说是不放松的,但在目前阶段是应停止没收土地的。苏维 埃制度过去十年的斗争是对的,现在改变也是对的。"应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有解释清楚的责任"。(51) 这时,一个惨痛的损失是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失败。他们自一九三六年十月下 旬渡过黄河以西,到一九三七年三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四个月,歼敌 二万多人,表现了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 央同南京政府交涉,要他们下令正在河西走廊不断攻击西路军的马步芳部停战让防, 又派人去青海同马步芳谈判,要他们停止攻击。由于他们毫无诚意,谈判没有取得 结果。三月五日,由刘伯承、张浩率领的援西军出发西进。不久,因西路军在敌众 我寡的情况下失败,援西军停止西进。 三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 任务。毛泽东在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中日矛盾与中国国内矛盾问题。他说:有许多原则有进一步明确的 必要。(一)中日矛盾是主要的,国内矛盾降到次要的地位。对国内阶级关系发生 变化,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会议决议是估计到了,但对蒋介石的变化没估计到。中日 矛盾是基本的主要的,在政治事变中证实了这一估计,国民党三中全会就是一个明 证。我们的政策的变化,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主要的根据就是这一主要矛盾。 (二)三民主义的革命的方面,与我们现时的政纲不是相冲突的,我们应当拿起这 一武器。三民主义在理论上也要改一改。(三)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 劳资两方面都要如此,采取协商办法,这种改良是革命的。土地革命现在不是主导 的地位。(四)国民党的三中全会开始了国民党政策上的转变,从通过的决议看, 是从妥协到抗战、从独裁到民主。这一转变,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抗日派的扩大与 我们的政治影响。从开始转变到彻底转变还要经过一些时期,还会有很多曲折。 第二,关于过渡阶段问题。他说:第一阶段争取和平已经达到了;从西安事变 到抗日开始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民主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不是主要口 号,"立即抗日"也不是主要口号,主要口号是"准备抗日"。为了抗日要争取民 主,是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这次政治局会议的主要议事日程。 第三,关于领导权问题。他说:资产阶级从来都是想使无产阶级服从它,做它 的尾巴,这是应当着重说明的,并加紧对群众的教育。目前形势对我们更有利,政 治攻势都在我们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运动、民主运动,都是我们创始的。 (52)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还讨论了张国焘的错误。毛泽东在发言中说:张国焘路线 毫无疑义是全部错误的。张国焘的哲学,一言以蔽之是混乱,其中主要的东西是机 械论和经验论。他只承认看得到的东西,因此他的思想是反理论反原则的。他只看 到局部而看不到全体,只知有今天而不知有明天。由于进行科学的分析,所以我们 能预见运动的法则,在军事上即是有战略的头脑,这正是张国焘所缺乏的。会合后, 中央要迅速北上,他按兵不动。他要用枪杆子审查中央的路线,干涉中央的成分和 路线,这是完全不对的,根本失去了组织原则。张国焘在分裂红军问题上做出了最 大的污点和罪恶。张国焘入党以来,还曾有若干阶段是在党的路线下工作的,但他 的机会主义历史问题是必须要指出来的。我们应该用诚恳的态度要求张国焘转变, 抛弃他的错误,今后从头干起。(53)三十一日,会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 同志错误的决议》。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后,为了迎接全民族抗日的新形势,中共中央于一九三七年 五月在延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苏区、国民党统治区和红军 中的党的正式代表二百十八人,列席的有六十四人。这是一次人数众多、代表性广 泛、意义重大的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政治 报告,并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作了《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 斗争》的结论。 毛泽东在政治报告和结论中,着重论述了三个问题。 首先,他从分析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关系的变化状况出发,由 此确定党的任务和方针。他说:"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 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 发展阶段。"他敏锐地指出:"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 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 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我们的统 一战线是包括资产阶级及一切同意保卫祖国的人们的,是举国一致对外的。"他又 冷静地估计到:国内矛盾虽已变为次要和服从的东西,但依然存在,需要适当地调 整,这就是还要提出民主政治、改良生活等方针的由来。从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 开始的中国革命新时期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内和平;从一九三七年二月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民主。这些都是走上全国性 对日武装抗战的过渡阶段。在结论中,他批评了那种由于片面地或表面地看问题而 形成的否认国民党已开始转变的"左"倾观点,指出这种观点看不见旧阶段的结束 和新阶段的开始,因而不敢提出新任务,不敢前进一步。 其次,他提出并阐明目前阶段的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的任 务。他说:和平已实现,但并不巩固,也不等于抗战已经实现。为了巩固和平,实 现抗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的条件,即争取民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结论不是 回到"停止内战"或"争取和平"的旧口号,而是前进一步,提出"争取民主"的 新口号,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平,才能实现抗战。他批评那种认为"强调民主是错 误,仅仅应该强调抗战"的看法,指出:"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 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 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动员。""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及其任务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主改革: 第一,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 作的民主政体;第二,保障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包括释放政治犯、开放 党禁等。 再次,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教训,阐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他尖锐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 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 命成败的关键。"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 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无产阶级怎样通过它的政党实现政治 领导呢?毛泽东提出了四个条件:第一,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 和为实现政治口号的动员口号,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第二,无产阶 级及其政党发挥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第 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巩固和发展与同盟者的关系;第四, 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最后,他号召全党不断提高马 列主义理论水平,尽速造就德才兼备干部,增强党内团结,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批准了毛泽东的报告和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的政治路线。这 次会议和中共中央接着召开的白区代表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政治上、 思想上和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 ①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6年3月27日。 ②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6年3月27日。 ③ 毛泽东、彭德怀给张闻天的电报,1936年4月9日。 ④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34、35页。 ⑤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21页。 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结论的记录,1936年5月28日。 ⑦ 毛泽东:《关于西南事变的谈话》,1936年6月8日。 ⑧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6月12日。 ⑨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30- 31页。 ⑩ 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1936年7月1日。 ⑾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7月27日。 ⑿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毛泽东联名写给张学良的信,1936年8月9日。 ⒀毛泽东写给杨虎城的信,1936年8月13日。 ⒁毛泽东写给杜斌丞的信,1936年8月13日。 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44、4 6页。 ⒃谌小岑:《西安事变前一年国共两党联合抗日问题的一段接触》,《文史资 料选辑》第71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报告的记录,1936年8月10日。 ⒅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结论的记录,1936年8月10日。 ⒆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1936年8月12日。 ⒇《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77、8 7、89页。 (2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77、 87、89页。 (22)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9月15日。 (23)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6年11月13日。 (24)毛泽东、朱德等给蒋介石的信,1936年12月1日。 (25)张学良给毛泽东、周恩来的电报,1936年12月12日。 (26)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电,1936年12月12日。 (27)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12月13日。 (28)张国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12月13日。 (29)张闻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12月13日。 (30)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12月13日。 (31)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的电报,1936年12月13日。 (32)周恩来致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电报,1936年12月17日。 (33)周恩来致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电报,1936年12月18日。 (34)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1936年12月18日。 (35)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6年12月19日。 (36)博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12月19日。 (37)张闻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年12月19日。 (38)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结论记录,1936年12月19日。 (39)毛泽东致周恩来电,1936年12月20日。 (40)毛泽东给潘汉年的电报,1936年12月21日。 (41)《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73页。 (42)《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73页。 (43)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和结论的记录,1936年12月27日。 (44)毛泽东、周恩来给潘汉年的电报,1937年1月1日。 (45)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1月2日。 (46)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1月24日。 (4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57、 158页。 (48)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2月9日。 (49)毛泽东致彭雪枫电,1937年4月1日。 (50)毛泽东会见美国作家、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1937年3月1日。 (51)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2月11日。 (52)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3月23日。 (53)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7年3月30日。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