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82章


蒙面少卒只将黝黑皮盾一挺,短剑便结结实实砍在皮盾之上。只听嘭地一声大响,蒙面少卒岿然不动,少年嬴政却钉在了原地无法连番再击。

原来,久经战阵的秦军老皮盾都是皮质蓬松,日每风吹雨打矛戈交击,三层牛皮几乎膨胀得两寸多厚,短剑猛击如砍进树干一般被猛然夹住,未经战场者不明就里一时发懵,才有这短暂僵持。便在这瞬息之间,少年嬴政一步退后右手趁力一带,短剑脱开皮盾夹裹的同时人已凌空跃起,盾牌左砸短剑右刺猛攻当头。蒙面少卒皮盾上扬短剑斜出,盾击盾剑迎剑,嘭锵两声大响,少年嬴政便重重跌翻!

便在全场雷动喝彩之际,少年嬴政大吼一声掠地而来,短剑横砍盾牌翻滚直攻下路!蒙面少卒大出意料,原地一个纵跃短剑拦下的同时,双脚也被滚地而来的盾牌砸中,未及跃开便踉跄倒地

"停!"蒙骜怒声大喝,"校武有回合,不许偷袭!"

"上将军请勿责难公子。"蒙面少卒拄剑站起肃然一躬,"公子虽失校武节制,实战却是猛士上乘战法!公子既视校武为实战,不许我以其伤让其兵,便当以实战较量待之。战场搏杀,秦军锐士轻兵哪个不是带伤死战?此合小卒输得心服!"

"敢问足下,"少年嬴政一拱手,"盾夹剑时为何不反击?"

"实不相瞒,"蒙面少卒也是一拱手,"盾迎短剑,是试公子力量。我见公子并非神力,又想试公子应变之能。寻常新手,盾但夹剑便不知所以。公子能于瞬息之间趁力脱剑再行猛攻,实非我所料。"

"那是说,你若当即出盾反击,我便没有当头攻杀之机?"

"正是。"

"既然如此,嬴政输得心服!"

"敢请指教。"

"我原以为足下迟钝不识战机,既是有意考量,自然服膺!"

蒙骜哈哈大笑:"迟钝不识战机?你以为他是蠢猪宋襄公么?"说罢大手一挥,"还有一合如何比?公子自己说!"

"角觝如何?"

"小卒奉陪!"

蒙骜点头,中军司马一声宣示,场中便山呼海啸般欢呼呐喊起来。

角觝者,后世之摔跤也,相扑也。战国之世,角觝是各国民间最为风行的搏击游戏,称谓说法也各自不同。山东六国的雅言叫做"角抵",庶民百姓却呼为"胡跤",说得是此等搏击术原是匈奴胡人传入。秦国也有文野两种叫法,雅言叫做"角觝",其音其意与六国雅言"角抵"相同,语意本源却是不一。山东之"抵",取人徒手相搏之象。秦语之"觝",却取兕牛以角觝觸之象。《淮南子说山》云:"熊罴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觸。"一字之差,见其本源语意。秦国山野庶民却直呼为"撂跤"或"绊跤",取其手脚并用看谁能将谁撂倒绊倒之象。西汉转而称为"角抵戏",大约自此成为可以进入宫廷的观赏游戏。后世宋元时称之为"相扑"或"争跤"。秦灭之后,嬴氏后裔辗转逃之东瀛,角觝得以"相扑"之名风行日本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老角觝术的活化石。此乃后话。

赵秦两国胡风最重,两个大国中都有许多戎狄匈奴部族化入,徒手搏击的角觝之风更是浓烈,老少男女耕夫走卒尽皆以之为强身之法。这生于赵国其母又是赵女的王子嬴政既要与蒙面少卒比试角觝,在赵必是胡跤高手无疑!秦军将士中更是盛行角觝撂跤,这蒙面少卒也未必不是一流斗士。若是兵器较量,许多人还须得内行解说才能清楚。这角觝撂跤却有一样好处:热闹好看,谁撂倒谁谁绊倒谁谁压住谁不得动弹,一目了然虽三岁小儿也看得明白。正因了如此,万千人众比看骑射兵器大是亢奋!

"角觝开始!三合两胜!"中军司马令旗劈下鼓声大作。

少年嬴政与蒙面少卒已经尽去甲胄,人各光膀子赤脚,惟腰间一根板带勒住一条宽大短的本色布裤进入场中相对伫立。鼓声一起,两人便扑成了一团。一个翻滚起来,蒙面少卒箍住了少年嬴政后腰,只要发力,一举撂倒少年无疑。便在此时,只见少年身形似侧似滑,两手后抓对方衣领,蹲身拱腰一步前跨,猛然发力大喝一声,蒙面少卒竟一只口袋般被重重摔到身前!

"撂倒!王子政万岁--!"全场声浪铺天盖地。

"再来!"蒙面少卒一声大吼,间不容发地一个翻滚两手抱住少年嬴政两腿猛然一带,嬴政仰面跌翻在地。蒙面少卒随身扑上,两手死死压住对手两只胳膊,少年嬴政三次滚身竟无法脱开!

"撂倒压住!少卒万岁--!"

中军司马一声呼喝,两人重新站起。少年嬴政俨然一个老练的胡人跤手,踮着步子向蒙面少卒逼近。便在嬴政一扑之时,蒙面少卒两手闪电般一翻扣住了对手两只手腕猛力侧向一带,少年嬴政前仆一步身形未稳之时,蒙面少卒一个随身滑步搂定少年后腰,接连大吼发力,少年嬴政被结结实实摔到地上,一口鲜血喷出身前黄土竟染成鲜红!

"啊--!"全场一声惊呼齐刷刷站起。

蒙骜始料不及,一时愕然不知所措。便在中军司马带着太医飞步赶到时,少年嬴政却已经翻身跃起,衣袖拭着鲜血,非但毫无惧色,反倒步态稳健目光凌厉地踮着步子又逼近了蒙面少卒。刚刚站起的蒙面少卒立即扎好架势肃然相对,竟是如临大敌一般。已经大步过来的蒙骜横在中间便是一声断喝:"校武停止!王子政退场疗伤!"少年嬴政一时愣怔却终是悻悻站定,对着蒙面少卒一个长躬,甩开围过来的两个太医便赳赳去了,竟全无丝毫伤痛模样。

"王子政万岁--!"万千人众的呐喊骤然淹没了校武场。

一番诸般善后忙碌,校武场终于在午后散了。随着淙淙人流弥散聚合,王子嬴政的神奇故事风传市井山野官署宫廷,也随着六国使节商旅的车马传遍了山东六国。无论人们如何多方褒贬挑剔,却都要在议论评点之后结结实实撂下一句话:"无论如何,王子有本事是真!"战国大争之世,人们最看重的便是实扎扎的才能本领,其时口碑最丰者是"能臣"二字,而不是后世的"忠臣"二字。凡是那些愚忠愚孝复古守旧的迂腐学问迂腐做派,其时一概被天下潮流嗤之以鼻。如孔子孟子与一班门徒者,满腹学问而被列国弃如撇履不用,庶民百姓更是敬而远之不待见,非孔孟无学也,实孔孟学问远世而无实在本事也!当其时,一个十二岁的少年王子能被天下人说一句有本事,可谓亘古未有之最高口碑了。

各种消息议论汇聚咸阳王城,秦国君臣振奋感慨之余却也不无疑虑。在议决册立太子的朝会上,太史令太庙令两位老臣先后说话,提出了一个已经被所有议论重复过的担心:王子嬴政的秉性不无偏颇,见之少年可谓刚烈,若到成年加冠之后,只怕两位老臣对"只怕"之后的推测踌躇吞吐再三,终是没有出口。秦王嬴异人大皱眉头,大臣们也是纷纷窃窃。

"老臣有说!"纲成君蔡泽的公鸭嗓呷呷荡了起来,"两位老大人以及议论疑虑者,无非有二:其一,王子政言行作派与其年龄大不相称,主见笃定甚于成人,学识武功多有新奇;其二,较武场有好勇斗狠之象,拼命战法活似秦军轻兵。所谓只怕,说到底,便是怕王子政成为殷纣王一般有才有能的昏君暴君。老夫代言,可算公允?"

"然也然也,我心可诛!"两颗白头连点额头汗水都渗了出来。

"纲成君,莫得老是替人说话。"老廷尉冷冷插得一句。

"老夫自然有主张!"蔡泽一拍案索性从座案前站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位但想,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子,寓处富贵而不甘堕落,奋发自励刻苦打磨,已然人中英杰也!若无此等方刚血性,只怕湮没者不知几多?如此少年纵是稍失偏颇,亦是在所难免。然王子政最为可贵者,在于有主见有学识,虽刚不斜,刚正兼具!太史令执掌史笔,青史之上,几曾有过如此以正道为立身之本的少年王子?譬如殷纣有才无学,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虽少有搏击之勇,然更有渔色淫乐之能!而王子嬴政者,所学所言所为无不堂堂正正,不近酒色不恋奢华,只一心关注学问国事。此等王子,虽有缺失,亦必成明君!若善加教诲诱导,粗砺偏颇打磨圆润,未必不能超迈昭襄王而成秦国大业也!"

"纲成君大是!"蒙骜慨然拍案,"丞相吕不韦柔韧宽厚,学问心胸皆大,最善化人。老臣建言:若能使丞相兼领太子傅,将王子政交其教诲,必能成得大器也!"

"臣等赞同!"举殿大臣异口同声。

"好"王座上一声好字未了,秦王嬴异人便颓然栽倒案前。左右太医一齐过来扶住,连忙便拿出吕不韦曾经交给的丹药施救。举殿大臣一时默然,见吕不韦挥了挥手,便心事重重地散去了。

五月大忙之后,秦国在咸阳太庙举行了册立太子大典,王子嬴政被立为太子。秦王同时颁发特诏:罢黜教习拘泥的太子傅,改由丞相吕不韦兼领太子傅。旬日之内秦王诏书抵达各郡县,朝野老秦人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秋高气爽的八月,咸阳王城却是一片阴沉窒息。 

方士的丹药越来越没有了效力,卧榻之上的秦王嬴异人肝火大做,喘咻咻拒服任何药石,只叫嚷着看上天要将他如何。吕不韦闻讯连夜入宫劝慰,偏偏都逢嬴异人神志昏昏无视无听。吕不韦大急,严令太医令务必使秦王醒转几日,否则罪无可赦!见素来一团春风的吕不韦如此严厉,太医令大是惶恐,当即召来最有资望的几名老医反复参酌,开出了一个强本固元的大方,每剂药量足足两斤有余。药方呈报丞相府,吕不韦细细看罢喟然一叹:"病入膏肓者虽扁鹊难医,固本培元终是无错,只看天意也!"太医馆立即将药配齐交各方会同验过,连夜送入王城寝宫。太医令亲自监督着药工将一剂重药煎好,内侍老总管便唤来最利落的一个有爵侍女服侍奄奄卧榻的秦王用药。这个中年侍女果真干练,偎身扶住昏昏秦王靠上山枕,左手揽住秦王肩头,右手便轻轻拍开了秦王毫无血色的嘴唇,圆润小嘴从药工捧着的大药碗中吸得一口,便轻柔地吮上秦王嘴唇注将进去,片刻之间一大碗温热的汤药喂完竟是点滴未洒。白头太医令直是目瞪口呆!

大约一个更次,昏昏酣睡的嬴异人大喊一声热死人也倏然醒转,一身大汗淋漓竟似沐浴方出一般。守侯外间的太医令惊喜过望,一面吩咐侍女立即预备汤食,一面派人飞报丞相府。及至吕不韦匆匆赶来,嬴异人已经用过了一盅麋鹿汤换了干爽被褥重新安睡了。喂药侍女说,秦王临睡时吩咐了一句,请丞相明日午后进宫。吕不韦思忖一番,到外间吩咐太医令指派几名老太医轮流上心守侯,便心事重重地去了。

秋雨濛濛,缁车辚辚,吕不韦思绪纷乱得如堕迷雾一般。

领政三年,几经顿挫,吕不韦对秦国可谓感慨万端。当初邯郸巧遇人质公子嬴异人时,吕不韦并无经邦济世大志向,实在是老辣的商人目光使他决意在这个落魄公子身上豪赌了一次。其时所求者无非光大门庭,使吕氏家族从小国商人变为锺鸣鼎食的大国贵胄,如此而已。然一旦搅入局中全力周旋,历经十年艰辛险难而拜相封侯,吕不韦的心志竟渐渐发生了自己不曾意料到的变化。光大门庭之心渐渐淡了,经邦济世之心却渐渐浓了,偶尔想起当初的光大门庭之求竟只有淡淡一笑了。功业之心的根基,一是吕不韦对秦国政事国情弊端的深切洞察,二是吕不韦内心深处日益酝酿成熟的纠弊方略。若没有这两点,吕不韦自然也就满足于封侯拜相的威赫荣耀了。至于国事,依照法度便是,自己完全可以不用操劳过甚。在事事皆有法式的秦国,做一循例丞相是太容易了。至少嬴异人一世不会罢黜他,纵是嬴异人早逝少年新君即位,自己凭着三朝元老的资望,至少也还能做得十年丞相。一生做得十三年大国丞相,已经是大富大贵之颠峰极致了,夫复何求?果能如此想头,吕不韦便不是吕不韦了。吕不韦的迷茫在于:嬴异人若果真早逝,自己治秦方略的实施便将大为艰难,如果自己的独特方略不能实施,而只做个依法处置事务的老吏,实在是味同嚼蜡,何如重回商旅再振雄风?至少,风险丛生的商旅之道使人生机勃勃,强如板着老吏面孔终老咸阳。

王子嬴政的眩目登场加深了吕不韦的忧虑迷茫。

秦国为政之难,便是不能触法。无论事大事小,只要有人提及法式之外的处置,立即便有颠覆秦法之嫌,朝野侧目而视,直将你看作孔孟复辟之徒!百余年来,秦法以其凝聚朝野的强大功效,已经成为秦人顶礼膜拜的祖宗成法,历经秦昭王铁碑勒誓,秦法更成为不可侵犯的圣典。吕不韦几次改变成法而从权处置重大国事,虽则每次都是艰难周折,然终是成功且未被秦国朝野指为坏法复辟,实在是秦国之奇迹!正是这种被视为奇迹的结局,既加深了吕不韦的忧虑,也增强了吕不韦的自信。忧虑加深者,秦国朝野求变创新之潮流已见淡薄,固守成法之定势已经大行其道,若需改变,难之难矣!自信增强者,几次特例破法实实在在证实,诸多朝臣国人并非发自内心的事事护法,变之适当化之得法,纠正秦法弊端不是没有可能的。然王子嬴政在考校中大获朝野赞许的的言论见识,却使吕不韦敏锐捕捉到了一个消息:王子政少学以《商君书》为圣典,视秦法为万世铁则,更兼其秉性刚烈大非寻常少年,完全可能成为纠正秦法弊端之未来阻力!

果真如此,吕不韦的为政功业便是大见渺茫了。然则,吕不韦并没有将少年嬴政看死,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正是好见逆反之时,见识偏执未必不能校正,若化之得法,也许正是推行掺以吕不韦方略的新秦法的得力君王。然则,如何才能化解这个自己甚为生疏的少年太子呢?心下无谱。秦王嬴异人安置后事时能给自己多大权力呢?心下也无谱。虽说嬴异人对自己信任有加,然怪疾折磨之下难保心性失常,假若生出万一又当如何

淅沥秋雨打着池中残荷,萧疏秋风摇着檐下铁马。吕不韦一夜不能成眠,晨曦之际朦胧入梦,却又莫名其妙地蓦然自醒。寝室中悄无声息,只有一个熟悉的侧影镶嵌在虚掩的门缝中,心头一闪,吕不韦霍然起身离榻。

"还未过卯时,大人再睡无妨。"莫胡轻柔地飘了进来。

"凉浴强如迷榻。"吕不韦嘟哝一句,便径自裹着大袍进了里间的沐浴室。莫胡连忙说去预备热水,却被关在了门外。两桶冰凉刺骨的清水当头浇下,浑身一片赤红的吕不韦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裹着一件长大的丝绵袍出来,早膳已经在案头摆置妥当了。

"大人,"莫胡跪坐案前边盛滚烫的牛髓汤边低声道,"西门老总事要我带为禀报:他近来似觉腿脚不便,几剂药不见好转,请允准他老去归乡。"

"何时说得?"吕不韦放下了伸出的象牙箸。

"已经三日,一直不得见大人回府。"

吕不韦起身便走。莫胡情知拦挡不住,便连忙拿起一把油布伞追了上去,张开伞也不说话,只默默跟着吕不韦到了西跨院。潇潇雨幕中,西门老总事的小庭院分外冷清。当莫胡抢先推开虚掩的正房大门时,一鼓病人特有的气息夹杂着淡淡的草药味儿便弥漫出来,走过正厅进入东开间寝室,幽暗的屋中垂着一顶布帐,幽静得没有一丝声息。

"西门老爹!"吕不韦一步冲前掀开布帐,只见西门老总事似睡非睡地仰卧在大被中,双眼似睁非睁气息若有若无,素来神采矍铄的古铜色脸膛骤然变得苍白瘦削沟壑纵横,俨然便是弥留之际!吕不韦心中大恸,扑上去抱住老人便是语不成声,"老爹吕不韦来迟也!"西门老总事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嘴角抽搐出一丝微笑:"东主,是老朽不让他们报你"吕不韦只一点头,二话不说两手一抄连带大被抱起西门老总事便走。慌得莫胡连忙抢前张伞,雨水搅着泪水在脸上横流,却紧紧咬着牙关生怕一出声便要大哭。

匆匆到得正院第三进,吕不韦径直进了自家起居庭院的南房。将西门老总事在榻上安置妥当,吕不韦便吩咐莫胡去请夫人。片刻间陈渲匆匆进来,吕不韦喘息一声道:"太医我已经吩咐去请了。自今日起,西门老爹便住在我这南房治病,不好不许搬出。夫人亲自照料。"陈渲一边点头一边过来探视,一见西门老爹奄奄一息情状不禁便哽咽拭泪:"老爹前几日还好好与我说话来,如何便"吕不韦不禁一声长叹:"老爹生性刚强,是我疏忽也!"

说话间太医已经到了。一番诊脉,太医说是操劳过度气血虚亏老疾并发,只要歇息静养百日便可能康复。吕不韦这才放心下来,坐在一旁默默看着陈渲与莫胡将汤药煎好,竟是良久无言。及至陈渲将一盅药亲自给西门老总事喂下,老人沉沉睡去,吕不韦才起身对莫胡吩咐道:"留心查勘一番旧时老人,谁在秦国有事未了立即报我。"陈渲听得一怔:"你?这是何意?"莫胡心下蓦然闪现出当年离开邯郸时吕不韦清理仆役执事们余事的情形,不禁惊讶得脱口而出:"大人!要离开秦国么?"吕不韦却一句话也没说便走了,只留下陈渲莫胡良久愣怔。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83章


午后时分,吕不韦在绵绵秋雨中进了王城。

过了王城宫殿官署区便是秦王寝宫,这里被称为内苑,朝臣们也叫做内城。依照法度,内苑的正式居住者只有秦王与王后,大臣非奉特诏不得入内。内苑在前宫殿区与嫔妃侍女后宫区的中间地带,虽然不大,却是整个王城的灵魂所在。其所以为灵魂者,在于国君除了大型朝会以及在东偏殿举行小型会商或郑重其事地会见大臣,大多时光实际上都在内苑书房处置政务。君王晚年或患病之期,更是长住内苑深居简出,这里便显出了几分神秘。自秦昭王晚年起,接连两代多病国君,这内苑便更显枢要了。

已经早早在内苑城门口迎候的老内侍将吕不韦领进了一座树木森森的独立庭院,而不是昨日那座很熟悉的秦王寝室。王城多秘密,自古皆然。吕不韦也不多问,只跟着老内侍进了林木掩映的一座大屋。进得门厅,便有一股干爽的热烘烘气息扑来,在阴冷的秋雨使节很是舒适。连入三进方入寝室,各个角落都是红彤彤的大燎炉,吕不韦脸上顿时渗出了一层细汗。

嬴异人脸上有了些许血色,靠着山枕拥着大被埋在宽大的坐榻上闭目养神。听见脚步声,嬴异人倏然睁开眼睛:"文信侯坐了。上茶!"

"臣参见我王。"吕不韦深深一躬,这才在坐榻对面案前入座。

"老霖雨烦人,外边冷么?"嬴异人淡淡问了一句闲话。

"季秋之月,寒气总至,水杀浸盛,天数使然也。"

侍女轻盈地捧来茶盅,又轻盈地去了。嬴异人默默地看着啜茶的吕不韦,吕不韦也默默地啜着滚烫的酽茶,室中一时寂然。良久,嬴异人轻轻叹息了一声:"文信侯,异人将去也!"吕不韦心下一惊脸上却是微微一笑:"我王笑谈。太医大方已见神效,我王康复无忧矣!"嬴异人摇摇头:"文信侯通晓医道,何须虚言慰我?我身我命,莫如我知,不怨天,不尤人。"

"我王"一声哽咽,吕不韦的茶盅当啷掉在了座案上。

"文信侯静心片刻再说。"嬴异人淡淡一笑,看着侍女收拾好吕不韦座案又斟了新茶飘然离去,又是淡淡漠漠一笑,"太医大方我连服三剂,为的便是今日你我一晤。文信侯笃厚信义天下皆知,今日之谈,你我便是肝胆比照,同则同之,异则异之,不得虚与周旋,文信侯以为如何?"

"吕不韦生平无虚,我王尽知"

"先生请起!"嬴异人连忙推开大被跳下坐榻扶住了大拜在地的吕不韦,又推开吕不韦要扶他上榻的双手,索性裹着大被坐在了吕不韦对面幽幽一叹,"得遇先生,异人生平之大幸也!先生之才过于白圭,更是秦国大幸也!嬴异人才德皆平,惟知人尚可,与先父孝文王差强相若。一言以蔽之:先生开异人新生,异人予先生新途,两不相负,纵不如余伯牙锺子期知音千古,也算得天下天下一奇也!"

"我王一言,吕不韦此生足矣!"

"然则,异人还有一事烦难先生。"

"我王但说,吕不韦死不旋踵!"

"既得先生一诺,拜托也!"嬴异人扑拜在地,骤然泣不成声。

"我王折杀臣也"吕不韦连忙膝行过案,不由分说抱起嬴异人放上了坐榻又用大被裹好,退后一步深深一躬,"王若再下坐榻,臣便无地自容了。"

嬴异人粗重地喘息了几声一挥手:"好!先生但坐,我便说。"待吕不韦坐定,嬴异人斟酌字句缓缓道,"我将去也,太子年少,托国先生以度艰危,以存嬴氏社稷。秦国虽有王族强将,朝中亦不乏栋梁权臣,然如先生之善处枢要周旋协调总揽全局者,却无第二人也!更有甚者,先生两度稳定新丧朝局,又与本王、王后、太子渊源深远,与各方重臣皆如笃厚至交,在朝在野资望深重,无人能出其右。此所以托先生也!"

"我王毋言臣虽万死,不负秦国!"

"先生,且听我说。"嬴异人喘息着摇摇手,"拜托之要,一在太子,二在王后。太子生于赵长于赵,九岁归秦,我为其父亦知之甚少。此子才识举佳,惟秉性刚烈,易如乖戾之途,若不经反复打磨而亲政过早,大局便难以收拾。此子亲政之前,先生务须着意使其多方锤炼,而后方可担纲也!"

"臣铭刻于心"

"至于王后。"嬴异人突然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原本便是先生心上女子,掠人之美,异人之心长怀歉疚也!"

"我王此言,大是不妥"吕不韦急得满脸张红。

"先生莫急,先祖宣太后能对外邦使节谈笑卧榻之密,我等如何不能了却心结?"嬴异人坦然拍着榻栏喟然一叹,"不瞒先生,王后赵姬与我卧榻欢娱至甚,生死不能舍者,赵姬也!然则王后欲情过甚,异人实有难言处我思之再三,决意以王后与先生同权摄政当国。一则效法祖制,使王族不致疑虑先生独权;二则使先生与王后可名正言顺相处,与国事有益,更于教诲太子有益。异人苦心,先生当知也!"

""吕不韦愕然不知所对,惶恐得一个长躬伏地不起。

"先生!"嬴异人又跳下坐榻扶起了吕不韦,"方才所言,乃你我最后盟约,须得先生明白一诺。否则,嬴异人死不瞑目也!"

蓦然之间,吕不韦不禁失声痛哭:"王言如斯,臣心何堪也!"

"人之将死,言惟我心"嬴异人也不禁唏嘘拭泪。

"王为国家,夫复何言!"

"先生应我了?"

吕不韦大袖拭着泪水认真点了点头。嬴异人不禁拍案长笑:"秦有先生,真乃天意也!"一言方罢,颓然倒伏案头。吕不韦大惊,正欲抱起嬴异人上榻,守侯在外间的太医内侍已经闻声赶来。一阵针灸推拿,嬴异人气息渐见匀称然却没有醒转,只气若游丝地冬眠一般。太医令一把脉象,便将吕不韦拉到一边低声说得几句,吕不韦便匆匆去了。

出得内苑,暮色如夜大雨滂沱声声炸雷缠夹着雪亮狰狞的闪电,整个大咸阳都湮没进了无边无际的雨幕!正在此时,老长史桓砾疾步匆匆迎面赶来,顾不得当头大雨电闪雷鸣拉住吕不韦便嘶声喊得一句:"特急密报:晋阳将反!快同见君上!"吕不韦略一思忖断然高声道:"君上昏迷!急报交我处置!你守侯君上莫得离开!"老桓砾面色倏地苍白,颤索索打开怀中木匣拿出一个铜管塞给吕不韦,便消失到廊外雨幕中去了。吕不韦立即吩咐驭手独自驱车回府转告主书:全体吏员夜间当值,不许一人离开丞相府;说罢向王城将军讨得一匹骏马,翻身一跃便冲进了茫茫雨雾。

片刻之间,吕不韦便飞马到了上将军府,匆匆说得几句,蒙骜立即下令中军司马去请蔡泽。待蔡泽从雨幕中喘咻咻湿淋淋冲来,三人便聚在最机密的军令堂会商了大半个时辰。大约二更时分,蒙骜的马队出了府邸直飞蓝田大营,蔡泽车马辚辚赶往咸阳令官署,吕不韦却一马回了丞相府。

却说蔡泽抵达咸阳令官署,立即下令当值吏员飞马请来内史郡郡守与咸阳令、咸阳将军三人。此三人乃同爵大员,其执掌皆是秦国腹地最要害所在--内史郡管辖整个关中本土,咸阳令管辖都城咸阳之民治政令,咸阳将军部属五万精锐步骑专司大咸阳城防。每临危机,这三处都是最要紧所在。此三职之中,咸阳将军归属上将军管辖,内史郡郡守与咸阳令隶属丞相府管辖,蔡泽原本均无权过问。然今日却是不同,蔡泽持有丞相吕不韦授权书令与上将军令箭,又是比目下丞相与上将军爵位还高的国家一等重臣,召见两署主官自然不生政令抵触。三人到来,蔡泽沉着脸极其简约地说了朝局大势:秦王病危,有逆臣欲反,三署皆归老夫节制!说罢便是一番部署:咸阳城立即实行战时管制,所有城门早开暮关,取缔夜间开城与城内夜市;内史郡立即晓谕各县:着意盘查奸细,但有北方秦人流民逃入一律妥为安置;咸阳将军将五万步骑全数集中驻扎渭水以南山谷,随时听候调遣!一番部署三人分头忙碌去了,蔡泽又匆匆赶到了丞相府邸。

丞相府一片紧张忙碌。大雨之中,各个官署都是灯光大亮吏员匆匆进出。蔡泽做过几年丞相,一听吏员答问便知丞相府正在紧急汇集晋阳一路的各种情势,方进得书房,却见吕不韦当头便是一躬。蔡泽连忙扶住道:"晋阳反国,理当同心,丞相何须如此?"吕不韦肃然道:"纲成君明白大局,今日秦国危难不在晋阳,在王城之内也!不韦欲请纲成君坐镇丞相府总署各方急务,得使我全力周旋王城,以防不测。"

"当然!"蔡泽慨然拍案,"君王弥留,自古便是大权交接之时,丞相自当守侯寝宫!放心但去,老夫打点丞相府,也过过把总瘾也!"

"三日之内,纲成君须臾不能离开丞相府。"

"当然!老夫瘾头正大,只怕你赶也不走!"

"谢过纲成君,我便去了。"

四更时分,吕不韦冒着百年不遇的深秋暴雨又进了王城内苑。

嬴异人已经是时昏时醒的最后时刻。太子嬴政与王后赵姬已经被召来守侯在榻边,母子两人都是面色苍白失神。几年来吕不韦第一次看见赵姬,一瞥之下,便见她裹着一领雪白的貂裘依然在瑟瑟发抖,心下突然便是一阵酸热。吕不韦大步走过去深深一躬:"王后太子毋忧,秦王秦国终有天命!"低头啜泣的赵姬只轻轻点头。少年嬴政却是肃然一躬:"邦国艰危之时,嬴政拜托丞相!"吕不韦心头一颤,连忙扶住少年嬴政。正在此时,嬴异人一声惊叫倏地坐起却又颓然倒下口中兀自连喊丞相

"启禀我王:臣吕不韦在此。"

"丞相,凶梦!有谋反,杀"

"我王毋忧。"吕不韦从容拱手,"晋阳嬴奚起兵作乱,臣已于上将军、纲成君谋定对策,上将军已经连夜轻兵北上,河西十万大军足定晋阳!"

"啊,终是此人也!先父看得没错,没错!"嬴异人粗重地喘息一阵,双目骤然光亮,一伸手将少年嬴政拉了过来,"政呵,自今日始,文信侯便是儿之仲父,生当以父事之。过去拜见仲父"

少年嬴政大步趋前向吕不韦扑地拜倒:"仲父在上,受儿臣嬴政一拜。"

"太子请起!老臣何敢当此大礼也!"吕不韦惶恐地扶起了少年嬴政,待要回拜,却被少年嬴政架住了双臂低声一句,"国事奉诏,仲父辞让便是你我两难了。"吕不韦喟然一叹只得作罢。

"王后,政儿,文信侯"嬴异人将三人的手拉到了一起轻轻地拍着,一汪泪水便溢满了眼眶,不胜唏嘘地喘息着,"三人同心,好自为之也异人走了,走了"颓然垂头,便没了声息。

赵姬与少年嬴政同时一声哭喊,便要扑将过去吕不韦猛然伸手将两人拉住低声一喝:"王薨有法!莫得乱了方寸!"说罢向身后一招手,老太医令便带着两名老太医疾步趋榻。老内侍已经将秦王嬴异人扶正长卧。三老太医轮流诊脉,各自向书案前的太史令低声说了同一句话:"王薨无归。"老太史令郑重书录,肃然起身高声一宣:"秦王归天矣!不亦悲乎!"寝宫中所有人等这才随着王后吕不韦三人一齐拜倒榻前大放悲声。

"宣王遗诏--"老长史桓砾突然郑重宣呼一声。

吕不韦很清楚,此时所有自己未曾预闻的事项都是秦王临终安置好的,程式礼仪未曾推出自己,便只有听命。王后赵姬与太子嬴异人似乎也事先不知遗诏之事,一时竟惶惶不知所措,见吕不韦眼神示意,这才安静下来。

桓砾苍老颤栗的声音在哗哗雨声中如一线飘摇--

秦王嬴异人特诏:本王自知不久,本诏书做遗诏公示大臣,新王亲政

之前不得违背:本王身后,吕不韦复文信侯爵,实封洛阳百里之地,领开

府丞相总摄国政;太子嬴政即位,加冠之前不得亲政,当以仲父礼待文信

侯,听其教诲,着意锤炼;王后赵姬可预闻国事,得与文信侯商酌大计。

政事实施悉听文信侯决断。秦王嬴异人三年秋月立。

风雨声大作,一应臣子都惊愕愣怔着似乎不晓得诏书完了没有。只有小赵高轻轻扯了扯少年嬴政的衣襟。少年嬴政突然叩地高声道:"儿臣嬴政恭奉遗诏!"王后赵姬这才醒悟过来,转头看了身后吕不韦一眼,也是伏地一叩:"赵姬奉诏。"吕不韦见老桓砾向他连连晃动竹简,心知再无未知程式,便伏地一个大拜:"臣吕不韦奉诏。"

"此诏之后,王后与文信侯决事!"老桓砾高声补得一句。寝宫大臣们便肃然拱手整齐一句:"臣等奉王后文信侯号令!"虽依照法度将王后排位在先,眼睛却都看着吕不韦。吕不韦本欲立即部署诸多急务,然心念一闪却对着赵姬肃然一躬:"吕不韦悉听王后裁决!"正在忧戚拭泪的赵姬大觉突兀满面张红:"我?裁决?有甚可裁决?"少年嬴政一步过来正色一躬道:"非常之期,仲父无须顾忌虚礼。父王遗诏虽有太后并权预闻国事一说,终究只是监国之意,实际政事还得仲父铺排处置。仲父毋得疑行也!""太子明鉴!"大臣们立即异口同声地呼应一句,无疑是认同吕不韦的。赵姬长吁一声红着脸道:"政儿说得有理,你却何须作难我来?"

"事已至此,老臣奉命!"吕不韦慨然一句,转身向厅中人等一拱手高声道,"秦王新丧,目下急务有四:其一,国丧铺排;其二,新王即位大典;其三,平定晋阳之乱;其四,安定朝野人心。目下上将军已经北上全力平乱,其余事体做如下分派:其一,国丧事宜由阳泉君会同太史令太庙令主事,若有疑难,先禀明太后定夺!其二,新君即位大典由驷车庶长会同长史桓砾主事!其三,国丧期间,国尉蒙武兼署内史郡、咸阳令、咸阳将军三府,统摄秦川防务!其四,国丧期间,纲成君蔡泽暂署丞相府事务,重在政令畅通安定朝野!其五,新君即位之前,本丞相移署王城东偏殿外书房,总署各方事务!以上如无不妥,各署立即以法度行事!"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大臣们齐呼一声,领命如同大军幕府。这便是秦国传统,非常之期人人戮力同心政令如同军令文臣如同武将,共赴国难,此所谓也!

冰冷狂暴的秋雨依旧在继续,大臣们的车马井然有序地流出了寝宫流出了王城,消失在白茫茫雾蒙蒙的咸阳街市去了。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85章


干冷的冬夜,这支仪仗整齐的王室车马风风火火出了山谷,过了渭水,进了咸阳,大约四更时分终于进了王城。

守侯竟日的老长史桓砾实在料不到这个桀骜不驯的少年秦王竟能果然归来,不禁连呼天意,下令王城起灯!及至见到王车上抬下人事不省的吕不韦,老长史却是禁不住地老泪纵横了。此刻王城灯火齐明,所有当值臣工都聚来东偏殿外,既为秦王还位庆幸又为文信侯病情忧戚,一时便是感慨唏嘘,守在殿廊竟是久久不散

三日之后,吕不韦寒热减退精神见好,便坚执搬回了府邸。大臣吏员们闻风纷纷前来探视,吕不韦抱病周旋半日大觉困顿,便辞谢一班朝臣回到寝室昏昏睡去了。一觉醒来,已是夜半更深。吕不韦自觉清醒,见夫人陈渲与莫胡双双守在榻旁,坐起吃了些许汤羹,便问起了府中近日事务。

"夫君既问,莫胡便说了无妨。"陈渲淡淡一笑。

"是。"莫胡答应一声,转身从里间密室搬来一只铜匣打开,"大人进王城那日晚上,一个自称巴蜀盐商的老者送来此匣,说是代主家送信于大人,请大人务必留心。我问他要否大人回音,他说大人看后自会处置,便去了。"说着掀开三五层蜀锦,将出一支几乎与手掌同宽的竹简!

"绿背独简?"眼角一瞄,吕不韦便有些惊讶。这是一种寻常人极少使用的独简,宽及三寸,背面是竹板葱绿本色,正面却是黄白老色字迹清晰。灯下端详,简上刻着三行已经失传的古籀文,仔细辨认却是:"伯嬴心异,已结其势,蒙面两翼,正搜骐骥,君欲固本,吾可助力,思之思之。"最后空白处,依旧烙着那个纹线荡漾的"清"字。

"这支独简总透着些许诡异。"陈渲小声嘟哝了一句。

"夜已三更,容我好睡一觉。"吕不韦疲惫地淡淡一笑。

次日清晨,吕不韦缁车直奔国尉官署。正在忙碌晋阳粮草的蒙武很是惊讶,亲自将吕不韦迎接到正厅。屏退了左右吏员,蒙武肃然一躬:"文信侯必有急务,敢请示下。"吕不韦却淡淡一笑道:"急也不急,不急也急。想见贵公子一面,派他个差事也。"蒙武释然笑道:"文信侯笑谈了,黄口小儿做得甚事?""可是未必。"吕不韦啜着茶摇摇头,"秦王已回王城书房修习。老夫欲请蒙恬、甘罗两公子做秦王伴读,相互砥砺,亦无枯燥。否则,秦王再思山谷独居,老夫便要抓瞎也。"

"文信侯思虑缜密,在下敬服!"蒙武慨然点头,半欣然半牢骚道,"只是这小子素来粘缠大父,与我这父亲倒是隔涩。上年这小子便去了逢泽,说是要寻访大父战败秘密。在下原本不赞同,可家父却偏偏一力纵容赞赏,有甚法也!至今堪堪一年,给我连个竹片子也没有!只给家父军前带去一句话,也只是'我甚好'三个字!文信侯且说,小子成何体统也!"

"小公子如何?"

"不敢不敢!蒙毅只八岁,如何进得王城?"

"蒙恬何时可归?"

"咳!在下实难有个子丑寅卯!"

"天意也!"吕不韦叹息一声,起身径自走了。

第十二章三辕各辙

十五岁的蒙恬第一次知道了鞍马劳顿的滋味。

涉过一道大水爬上一道山梁,蓦然看见山顶耸立的"兰陵"界碑时,蒙恬高兴得大叫一声便瘫在了山坡上。他知道,身后大水叫做沂水,眼前青山叫做苍山,那座梦中学馆便隐藏在这片淡黄青绿的峰峦之中!虽是一身精湿又饥又渴,但想到不日便能见到追慕已久的大师,见到孜孜寻访的奇士,蒙恬便高兴得不能自已,跳起来将内外衣裳一齐脱下一边笑嘻嘻嚷着惭愧惭愧,一边一件件拧干搭上半人高的草丛,又从马背取下皮褡拿出一件不曾沾水的麻布宽袍裹住了自己,大带腰间一扎,兴致勃勃地在山坡采起了兰草。

兰陵者,兰草之山也。这兰陵非但是楚国名县,更是天下名县。兰陵之名两出:一则兰草,一则美酒。若论本原,兰草之名却是远远早于大于兰陵酒。兰草,花淡黄而叶淡绿,清香幽幽沁人心脾,亦草亦花亦药亦用,可人之心,足人之需,庙堂风尘无不视为心爱之物。楚人犹爱兰草,佩带兰草饰物盛于中原佩玉。屈原《离骚》云:"纫秋兰以为佩。"说得便是此等风习。兰草惠及天下,还有另一大用途,这便是兰膏之妙。兰膏是兰草练成的油脂,用来燃灯,既可生香又可驱虫;女子和油泽发,既可使秀发润泽如云,又终日香如花蕊。《离骚招魂》云:"兰膏明烛,华容备些。"兰草由此另得一名曰泽兰,此之谓也!

蒙恬少学渊博多才多艺,最好山水风物之美。此刻见苍山兰草在夕阳下绿葱葱黄幽幽随着山峦河谷伸展得无边无际,蒙恬的疲惫饥渴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采得几大把兰草,编织成一顶绿黄花冠,又编成一幅长可及膝的兰佩,头上顶起花冠,脖颈挂起兰佩,便在山坡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跳着叫着疯跑起来。

"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

蓦然之间,一阵悠长清亮的吟唱随风隐隐飘来,虽不甚辨得辞意,铿锵顿挫之韵律却分明甚是古奥。蒙恬惊喜眺望,却见山下一辆牛拉轺车向着山口而去,伞盖在长风草浪间忽隐忽现,黄牛漫走,车铃叮当,那清越吟唱便飘荡在淡淡幽香的无边兰草中。蒙恬顿时童心大起,迎着山口遥遥招手大喊:"前辈高人!好个悠闲自在--"

牛车依然叮呤哐当地散漫走着,清越地吟唱依然弥漫飘荡着。

蒙恬一口气冲到了车前:"在下敢问前辈,苍山可有一座学馆?"

大黄牛哞地一声悠然止步,车盖下一人倏忽坐起--散发布衣瘦骨棱棱,年轻明亮的眼睛深邃得有些茫然--恍然醒悟间一句吟唱:"与我说话者,足下也?"蒙恬一拱手笑道:"前辈吟诵得痴迷,在下正是求教前辈。""前辈?不,不,不敢当。"布衣瘦子猛然面红过耳口吃起来,下车一拱手却又吟唱一句,"足下何事,但说无妨。"蒙恬恍然醒悟一拱手道:"兄台语迟,方才失敬处敢请见谅。"布衣瘦子这才认真地上下打量了一眼面前少年,冷冷一笑揶揄道:"少年雅士,兰草商家,要找兰陵县令么?"蒙恬不禁笑道:"这位大哥却是有趣,我已问过,这苍山可有一座学馆?"

"学馆不管兰草买卖。"

蒙恬笑得一片烂漫:"这位兄台!非得派我做个商人?"

"商人入山皆是这般做派,一身香草!"布衣瘦子面色冰冷。

"恨商及草,兄台原是方正过甚了。"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你,你读过这《非相》篇?"冰冷的布衣瘦子惊讶了。

蒙恬顽皮地一笑:"《荀子》传扬天下,我便背不得几句么?"

"不中!《非相》篇乃大师新作,几时传扬天下了?"

"不中?"蒙恬学得一句恍然拍掌,"对也,你是韩非大哥!"

"足下何人?我并不识得。"布衣瘦子依旧冷冰冰一句。

"大哥识得鲁仲连否?"

"只说你是谁!"

"在下鲁天,齐国鲁人,游学求师。"

"原来如此,方才得罪也。"冰冷的韩非有了一丝笑容。

"如此,在下便不是商人了?"

"小兄弟可人。"韩非淡淡一笑,"要入苍山学馆?"

"正是!"

"此嘉宾也!"韩非大步走到牛车旁,拔下车中伞盖转身插到草地上,"苍山法度,凡遇求学士子,即时倾盖洗尘。这是大师车盖,我与小兄弟先饮三碗。"说罢又从牛车拿下一只胀鼓鼓的皮囊与两只嵌在车厢的木碗。蒙恬高兴得跳脚拍掌笑道:"兰陵美酒大妙!我有干肉!大哥坐了,我来!"飞跑马前拿来一支皮袋摸出两方荷叶包裹的酱干牛肉,飞步搬来一片石板摆在车前,荷叶铺开皮囊斟酒,干净利落得全然不用韩非动手便一切就绪。

"知子之来之,琼浆以报之!"

"既见君子,德音不忘!"

依着古风,两人吟诗唱和一句,大碗一碰便汩汩饮下。蒙恬面色绯红提起皮囊再次斟酒,双手捧起大碗又慨然念诗一句:"虽有兄弟,不如友生!"韩非举碗却是一句深重的叹息:"每有良朋,况也咏叹!"再碰一饮,蒙恬笑道:"韩非大哥何有良朋之叹?""时势感喟也!"韩非慨然一叹,"方今实力大争之世,朋也友也盟也约也,皆如兰草,空自弥香也!"蒙恬笑道:"兰草用途多多,绝非空自弥香,韩非大哥言重了。""人无切肤,不足道矣!"韩非骤然一脸肃杀,"鲁国若是亡在今日,小兄弟可有兰草之心哉!"蒙恬心思灵动,连忙笑着岔开话题道:"苍山学馆有稷下外馆之称,兄弟歆慕久矣!只不知大师收取门生法度如何?"

"去则自知。"韩非霍然起身冷冰冰一拱手,"我去兰陵拉酒,不能奉陪。小兄弟越过前方山头,便见苍山学馆。"说罢拔起车盖插上牛车,便咣当叮呤地径自去了。

"怪人也!"蒙恬嘟哝一句,良久回不过神来。

漫山兰草,漫天霞光,幽幽谷风,一片清凉。蒙恬亢奋的心绪被韩非的突兀发作搅得很有些沮丧。鲁仲连已经对他叙说了荀子大师的种种情形,当然也不会遗漏大师的两名高足韩非与李斯。蒙恬当时便有了主意:说动韩非李斯入秦,方算不虚此行!然今日初见韩非,还未说得几句便是这般难堪,此人实在难与也!如此看去,荀子门下必多狂狷奇崛之士,要寻觅几个正才还当真可能不是一件容易事体。离开咸阳堪堪一年,莫非果真要空手归去了?鲁仲连说,自稷下学宫大树衰微,天下名士便是落叶飘零,盛机过矣!虽则如此,可蒙恬总是忘不了王翦那句话,鼓荡之世自有风云雄杰,大才不在寻访,在遇合也!

还得说大父那奇特的考校方式成就了他们。

那日,大父找他来一番叮嘱,教他做个蒙面不露相的少年司马与王子嬴政较量兵书学问。蒙恬大觉新鲜有趣,欣欣然上阵做了"少司马"考官。不料一番较量下来,蒙恬却对那个少年王子大是赞赏,立时觉得秦国就该此等王子做储君!大父一班老臣苛刻挑剔,未免太过颟顸了。及至看完王子与蒙面少卒的搏击较量,蒙恬便对王子油然生出了钦佩之心。考校之后咸阳多有流言,连大父都说这个嬴政未必是储君最佳人选。蒙恬便突兀生出一个念头:结识这个王子,说动他一起游历天下做风尘隐士!奇思一出,蒙恬便终日揣摩如何能探听得这个不居王城的王子行踪。他不想通过大父或任何官署探得王子居所,而只想自己摸索得来悄然找去与王子神不知鬼不觉离开咸阳,那才叫神来之笔,刺激也!不想一连旬日却是一无所获,蒙恬便有些悻悻然了。正在此时,却有一个内侍小童在后园的胡杨林下撞上了他,塞给他一方物事便笑嘻嘻跑了。蒙恬打开那张折叠得方正的羊皮纸,几道山水旁边一行小字:"蒙面亦知音,承蒙不弃,敢请一晤。接书次日按图索骏可也。"

次日清晨,蒙恬荡着一只小舟在渭水南岸的芦苇湾中见到了王子嬴政。两人一见如故,在飘荡的小舟上饮着老秦酒咥着酱肉干锅盔,直说到夕阳枕山还是意犹未尽。蒙恬说了他听到的种种传闻,末了慨然道:"政兄撂开!不必纠缠这太子之位,你我结伴同游天下,做个俞伯牙锺子期高山流水,岂不妙哉!"嬴政却拍着船帮笑骂一句:"太子个鸟!我是想做事!兄弟只说,大事若是可为,你果真愿意做高山流水?"蒙恬便道:"所谓做事,无非功业一途!秦国将相多有,少得你我两人么?"嬴政目光炯炯道:"兄弟所言,原是将流言看得重了。若是储君可为,兄弟又当如何?"蒙恬拍掌笑道:"政兄果真做得储君,自然是大事可为,不做高山流水也罢!"嬴政肃然道:"好!回庄说话,晚来还有一人!""是那个蒙面少卒么?"蒙恬突然脱口而出。"兄弟神异也!"嬴政哈哈大笑,与蒙恬两桨同出,片刻便到了岸边。

月上南山,一精干舍人领着一个英挺人物来了。舍人是王绾,英挺人物果然是那个蒙面少卒。不等王绾介绍,蒙恬便跳了起来:"我知道!这位大哥是王翦,秦军后起之秀!"嬴政王绾一齐大笑,敦厚的王翦倒是局促得无所适从了。谁料三碗酒一过,海阔天空之际便见了这位年轻将军的英雄本色,话语简约却是句句切中要害,大非寻常赳赳武士可比。同是评判大势,熟知权臣纠葛的蒙恬实在是心中无底。王翦却是沉稳异常:"朝野流言虽多,然终抵不得真才二字。大势所趋,秦国储君非王子莫属也!"蒙恬见王翦说得笃定,便笑问一句:"王子果为储君,当如何作为?"王翦一字一顿道:"但为储君,讷言敏行,勤学多思,以不变应万变。"

"若继大位又当如何?"蒙恬又紧追一句。

王翦依旧沉稳道:"大位在时势。时不同,势不同,方略不同。"

"三年内即位如何?"

"主少国疑,惟结权臣以度艰危。"

"十年之后即位如何?"

"遥遥之期,非此时所能谋也。"

蒙恬记得很清楚,凝神倾听的王子嬴政起身离座对着王翦拜倒:"将军乃我师也!嬴政谨受教!"慌得王翦连忙拜倒相扶:"在下只年长几岁,多了一份常人之心,何敢当王子如此大礼也!"嬴政又肃然扶住了王翦道:"将军雄正就实,不务虚妄,嬴政自当以师礼事之,将军何愧之有哉!"蒙恬过来扶住两人胳膊道:"王翦大哥先莫推辞,只说说目下我等该做何事?若是对了我也拜师!"嬴政不禁点头笑了:"好!将军便说,再收一个学生也!"

"岂敢岂敢!"王翦一做俗礼便老成敦厚如农夫,一说正事便犀利稳健如名士,直是两人倏忽变换。顽皮的蒙恬直揉着眼睛一惊一乍:"也!名士又变村夫!莫变莫变,眼花甚也!"举座哈哈大笑,王翦竟一时窘得张红了脸膛,仰头大饮了一碗老秦酒这才思忖道:"要说目下,倒是真有一事当做。"

"何事?"嬴政蒙恬异口同声。

"搜求王佐之才!"王翦慨然拍案,"大事须得远图。以秦国朝野之势,王子成为储君只在迟早之间!秦王破例考校少年王子以为太子人选,此间定有若干变数。变数之一,便是王子或可不期立储,甚或可不期即位"举座骤然屏住了气息,王翦粗重地喘息了一声,"不期之期一朝来临,王佐之才便成急务也!"

"方才不是说惟结权臣以度艰危么?"蒙恬噗地笑了。

"艰危之后又当如何?"王翦没有丝毫笑意。

"蒙恬心服,只要赖师账也!"嬴政淡淡一笑倏忽正色,"将军之言深合我心。我不居王城,原本想得便是结交由人也。若非考校之事来得突兀,我原本是要游历天下三年的只是天下茫茫,大才却到何处寻访?"

"王子但有此心可也!"王翦慨然拍案,"鼓荡之世自有风云雄杰!大才不在寻访,在遇合也!但有求才之心,终有不期遇合!"

"说得好!"蒙恬拍掌笑叫一声又倏地压低了声音,"此事惟我做得。王子离不开咸阳。王翦大哥离不开军营。只我悠哉无事,可是?我去找大名鼎鼎纵横天下之士,此人与各大学派均有关联,定然能为寻求大才指点路径!如何?"

嬴政思忖片刻恍然道:"大名鼎鼎纵横天下?鲁仲连!"

"然也!"

"你却如何识得鲁仲连?"王翦惊讶了。

"天机不可预泄也!"蒙恬不无得意地笑了。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84章


公元前二百四十七年的冬天,一场骇人的大雪冻结了秦国。

虽说国丧与新君即位两件大事都赶在大雪之前完结了,除了蒙骜一班大将尚在晋阳善后,大局可谓初定。然则便在此时,秦国朝野却更显不安。深秋暴雨接着初冬暴雪,任你如何拆解都不是好兆头。老秦人素来只奉法令不信传言,但不可能不敬畏神秘莫测的上天。天有如此异数,老秦人自然要惴惴不安地揣测议论了。依照寻常庶民也大体晓得一二的阴阳占候之说,秦庄襄王盛年猝死已经应了寒秋雷暴之兆,应了便是破了,本当无须在心;一场一夜塞门的暴雪纵然怪异骇人,也无非是预兆新君即位步履惟艰而已,在危局频发的战国之世,此等坎坷预兆实在不值得惴惴于心。真正令老秦人不安者,在于那场昼夜雷电暴雨之后旬日不散的一场弥天大雾!依据阴阳家的占候说:天地霾,君臣乖;凡大雾四合,昼昏不见人,积日不散者,政邪国破强横灭门之兆也!新君少年即位,其强悍秉性与卓绝见识却大非少年所当有,如此一个新秦王,完全可能与吕不韦这等宽严有度的摄政大臣格格不入。果真君臣乖而政风邪,秦国岂非要大乱了?秦政乱而六国复仇,老秦人岂非家家都是灭门之祸?如此想去,人人生发,各种揣测议论便在窝冬燎炉旁汇聚流淌随着商旅行人弥漫了城池山野,一时竟成"国疑"之势!

这便是君主制特有的重大政治危机之一--主少国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权力法则。不同的权力法则导致了不同的权力现象。君主制下,有两种权力现象所导致的政治危机最为严重:其一是强君暮政,其二便是主少国疑。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权力突变都发生在这两种危机时期。强君暮政之危,因暮年强君行踪神秘而导致阴谋风行,最易使奸邪丛生竖宦当道,终致身后乱政国力大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所有强势君主,无一例外地都曾经面临暮政危局,暮年清醒而能有效防止身后乱政者鲜有其人!仅以春秋战国论,赫赫霸主齐桓公姜小白,战国雄主赵武灵王、齐威王、燕昭王、秦昭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都曾经在暮政之期导致重大危机。其中惟有秦昭王在六十岁之后虽不乏神秘然终不失清醒,在外有六国反攻内有权力纷争的情势下保持了秦国的强势地位与平稳交接,诚属难能可贵也!主少国疑却是另一种危机--主少必弱,最易强臣崛起而生出逼宫之乱!自古大奸巨恶,十有八九都滋生于少主之期。自夏商周三代伊始以至春秋战国乃至其后两千余年,主少国疑之危远多于强君暮政之危。原因只有一个,强君雄主毕竟是凤毛麟角不世出,而少主即位却是频频可见且无法避免。西周初年周成王少年即位而举国流言四起,终于酿成了祸及天下的内外勾连大叛乱,是"主少国疑"危局的最早典型。正是这种反复发作的政治痼疾,沉淀成了一则令人心惊肉跳的危局箴言:"主少必有强臣出,国疑则有乱象生!"

残酷的历史结论是:强君暮政导致的危局是震荡性的,主少国疑导致的危局则是颠覆性的!就实而论,后者为害之烈远远大于前者。

如今恰是少主临朝而强臣在国,老秦人如何不惴惴惶惶?

这一切吕不韦都很清楚,清楚弥漫朝野的流言,也清楚该如何应对。

国丧完毕,新君即位大典的前三日,吕不韦便搬出了王城东偏殿的外书房,回署丞相府总理政务。老长史桓砾与中车府令一齐反对,也没能挡住吕不韦搬出。吕不韦只有一句话:"万事宜常态,非常之法不能久也!"明智勤谨的老桓砾已经做了近三十年的长史,执掌国君书房事务已伴过了三代秦王,对君臣衡平之微妙处自然入木三分,见吕不韦执意要去,叹息一声也不再反对了。及至案头收拾就绪交接完毕,老桓砾却坚持将吕不韦殷殷送到了车马场。吕不韦将要登车之时,老桓砾终是低声问了一句:"在下已见老疾,欲辞官隐去,文信侯以为可否?"吕不韦顿时愣怔,思忖片刻反问道:"新君即位而长史辞官,大人以为妥否?"老桓砾便是忧戚一叹:"老朽居中枢已久,非常态矣!"吕不韦不禁一笑随即正色道:"大人既问,恕我直言:主少国疑之时,枢要大臣宜静不宜动;只要秦王不以我等为不堪,大人便当常态居官,无思异动也!"老桓砾连忙惶恐一礼:"老朽与文信侯如何比肩?文信侯言重也!""老哥哥差矣!"吕不韦慨然一拍车轼,"同朝事国,纵事权各异,何碍戮力同心?数年之后秦王有成,换代之时我与老哥哥一同辞官如何?""文信侯!"老桓砾一声哽咽,大袖遮面竟匆匆去了。

三日之后,咸阳宫正殿举行了隆重的新君即位大典。

少年太子嬴政即位称王,成为自秦孝公之后的第六代第七任秦王。大典上正式宣示了秦庄襄王的遗诏,恢复了吕不韦的文信侯爵位;赵姬第一次走进王宫正殿,接受了太后尊号,也接受了举朝大臣的三拜贺礼;太庙告祖之后,秦王郑重地嬴政拜见了太后,拜见了仲父,登上王座后的即位明誓辞却是简约而实在:"嬴政少年即位,心志才识多有缺失,当遵父王遗诏惕厉锤炼。本王加冠亲政之前,一应国事由太后、仲父商酌处置,各署大臣无得请命本王。"大礼完毕之后,老桓砾高声宣读了太后文信侯并署的第一道摄政诏书:"新王方立,国事但以秦法常制。丧喜同期,举朝臣工俱安其位,各勤政事,怠政者依法论罪。上将军蒙骜平定晋阳有功,爵加两级晋升大庶长,其余将士战功依法度行赏晋爵。"

大典散去,朝臣们大感意外,直是一脚踩空闪得心下没了着落一般。

无论是孝文王即位还是庄襄王即位,主持大局的吕不韦都曾经推出了颇新鲜实在的几着新政,虽有争论,然总是令国人耳目一新。惟其如此,诸多朝臣便料定:这次新君开元吕不韦全权摄政必要大动干戈,全力推行其宽富新政,再度破除秦国成法!基于此等判断,诸多大臣便各怀心思做好了不同准备。廷尉、御史、司寇、国正监等一班涉法大臣的预备应对是一定要阻止文信侯再度修法,若遭文信侯拒绝,不惜贬黜下狱也要动议大朝议决!驷车庶长等一班执掌王族事务的王族大臣,则最怕吕不韦借开元之机清算因嬴奚晋阳叛乱而生出的王族纠葛,但有不慎便是后患无穷,主张将查处参与谋反事先放放再说,若吕不韦执意不从,也只有破脸以护国了。大田令、太仓令、邦司空、关市令等一班经济大臣,最怕的是吕不韦在新政开元之时大减赋税大免徭役;今年多灾,虽说减税减役也有安定民心之功效,然则主少国疑之时最易招致强敌来攻,其时官仓无粮府库无钱却是奈何?武臣将军们虽大多还在晋阳平乱,但蒙骜却也有一封紧急密书送到了国尉蒙武之手,只叮嘱一事:"文信侯若行新政,务劝其暂勿减赋,若执意不从,我当亲回力谏也。"凡此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理由:主少国疑朝野惶惶,国事以无为备乱为上!然则谁也没有想到,新君即位大典却一无出新举措,一道诏书宣读完毕,朝臣们还没回过神来便散朝了。

"走眼也!"

"平平无为也!"

"伸缩自如,难得也!"

朝臣们流出殿堂流进车马场,纵然听得近旁有人兀自长吁喟叹也绝不凑上去议论,谁也不看谁便匆匆走到自家车前匆匆登车而去了。毕竟秦国法度森严,大臣们此刻都蓦然明白过来:当此非常之时,各司其职为第一要务!文信侯新政无为所求者何来?还不是安定朝野但求大局稳定!诏书那句"俱安其位,各勤政事,怠政者依法论罪"说得甚?还不是怕大臣们惶惶疏政!既有此说,可知文信侯对大局已是洞若观火,全然不是我等预料。自家做好自家事为上,还叨叨个甚来?

一连旬日,吕不韦在所有报来的官文上都只批下三句话:"有法依法。无法依例。无例者主官先出裁度。"秦法原本周延,山东六国谓之"凡事皆有法式",无法可依之事寥寥无几,再加一条"无法依例",几乎便囊括了所有国事。真正无法无例可循者,百宗不得其一。便是如此罕见事端,吕不韦也要主管官署的大臣首先拿出自己的办法,到了他这里也就是会商拍案而已。如此一来,吕不韦大见超脱,每日在书房坐得两个时辰便批阅完了所有官文,剩余时光便在园囿中踏雪漫游;不裹皮裘不着皮靴,只一领本色丝绵大袍一双三层布靴,满脸被风雪打得绯红也兀自不停脚步

终于,这场一夜塞门的骇人暴雪纷纷扬扬收刹了。红日初出,彤云渐散,澄澈的碧空下终于显出了几被活埋的大咸阳。老秦人活泛了过来,不用官府督导便争相出户铲雪清道。不消三日,三尺大雪便全部变为巍巍雪人伫立在所有大街两边的沟渠旁,一条条通往城外渭水的暗渠昼夜淙淙地消解着这些庞然大物,也带走了老秦人惴惴惶惶的郁闷烦躁,官市民市开张了,百工作坊生火了,国人上街了,农夫进城了,一切又都复归了平静。

清道之日,吕不韦的缁车辚辚进了王城,径直停在了东偏殿外。进得殿中,却是空荡荡冷清清不见一人,大厅通往书房的门户也紧紧关闭着。吕不韦正在四下打量欲唤得一个内侍来问,却见老桓砾佝偻着腰身从西偏殿摇了过来,踽踽老态给空旷的王宫平添了一抹凄楚。

"老长史,秦王何在?"吕不韦匆匆下阶扶住了老人。

"一言难尽也!"老桓砾摇头一声叹息,"大典次日,秦王便搬出了王宫。坚执前去护送的老中车回来说,秦王搬到了章台近旁的一座别苑,实际上住在距别苑一里处他的一座小庄园里。老中车说,那是秦王还没做太子时自己购置的农户庄园。老朽大不放心,次日赶去晋见,欲请秦王回王城,不想"老人却摇摇头打住了。

"老长史便说无妨,不违法度。"

"惭愧惭愧,桓砾老糊涂也!"老人似乎这才醒悟过来,又是一阵长吁短叹,"秦王说,我居王城,臣工日过殿堂,见与不见皆难,徒乱仲父决政也;我出王城,一合父王遗诏着意锤炼,二使仲父领政无得滋扰,一举两得如何不妥?"

"如此,你等王室政务官吏做何处置?"

"说得是也!"老桓砾点头摇头地叹息着,"秦王说,长史吏员、中车府内侍皆归太后仲父代为节制,我有一个王绾足矣!"

"一个没留?"

"一个没留。"

"身边内侍?"

"只有一个童仆赵高。"

"军兵车驾?"

"都住在章台别苑。"

吕不韦思忖片刻断然道:"老长史立即着人整饬东偏殿,书房务使既往一般。我这便去章台请王!"

"文信侯,难亦哉!"

吕不韦再不多说,跳上殿前一辆王室中车府的双马轺车便辚辚飞出了王城,过得渭桥便直向东南。东去官道上的积雪早已经清得干净,在茫茫雪原中抽出了沉沉一线,虽说车马寥落毕竟时有可见。下得官道一拐上通往章台的支道,情形便大为不同。这里属于王室园囿,初夏之前照例封苑,路径当值内侍一律回守章台宫,无人除雪亦无人沿途接应查勘。虽经月余风吹日蚀,干雪冰凌还是严严实实掩盖着路面,冷风裹着干硬的雪粒如影随形般撕扯纠缠着车马。对于只有一顶伞盖的轺车来说,这种风搅冰凌天算是最大"路难"了。驭手抖擞精神高喊了一声:"大人扶稳伞柱!"正要上道,吕不韦却突然一跺脚沉声喊停。

"大人正当改日再去!"驭手恍然勒马。

"谁要改日?"吕不韦跳下轺车挥手下令,"卸车换马!"

"在下御车术尚可,大人登车便是。"

吕不韦揶揄地笑了:"也只在王城尚可尚可也,干雪冰凌道乃行车大忌,不知道么?"

"大人"中车府的驭手一时满脸张红。

"不打紧。卸车换马来得及。"

驭手倒是当真利落,片刻之间便卸下两马整好鞍辔,又在车旁道口划了一个硕大的箭头,便飞身上马要头前踩道。吕不韦却摇手制止道:"你没走过冰凌道,跟在后面便是。"驭手大是惶恐:"这如何使得!冰凌道何难?"吕不韦也不说话,轻轻一提马缰,走马上了露出枯干茅草的道边塄坎,却不走看似平坦如镜的大道中间。驭手随后跟着也不敢多问,一路小心翼翼,二十余里路走马一个多时辰才看到了章台别苑。下路时吕不韦笑道:"记住了:雪后冰凌道,只看草出雪,莫看土过冰。"驭手原本是王室中车府的一流能者,平日驾一辆轻便轺车在东偏殿外当值,专一预备秦王急务。今日被文信侯一路憋屈,驭手虽唯唯点头心下却是老大疑惑。眼见堪堪下路,驭手便似无意般一提马缰,踩上了一块冰雪之上的路面。不料马蹄一沾路面便倏地滑出,马身重重跌倒,驭手猝不及防竟被压在马身之下!

"蠢也!"吕不韦又气又笑心下又急,便一马飞向别苑,吩咐鹿砦营门的守卫军士出来救助驭手,自己便直奔大帐。

总领国君车驾护卫的公车司马便惶惶来见,诉说秦王行止不依法度吏员无所适从屯在这旷野园囿形同废弃物事!吕不韦也不多说,只吩咐立即整顿车驾仪仗去行宫迎接秦王。公车司马大为困惑,却也不敢多问。毕竟,章台是个伸缩太大的所在,说小是章台宫,说大便是咸阳渭水东南方圆百余里的王室园囿,这片山水中究竟有几多行宫,便是公车司马自己也未必清楚。一番紧急收拾,车驾仪仗并护卫军兵隆隆开出章台别苑向西而来,走得大约一个时辰,已经从咸阳东南到了正南,进了三面山头对峙的一片谷地。吕不韦方才下令车驾军兵短营歇马,公车司马带六名卫士随他上山。

时已冬日斜阳,山坡积雪虽化去许多,依旧是深可及膝。好在有一行极清晰扎实的脚印直达山顶,吕不韦一行倒是免去了脚下探察之苦。小半个时辰到得山头,却见草木枯竭白雪皑皑,小小山头一览无余:百余步之外一道石墙圈着一座庄院,石门关闭,炊烟袅袅,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农家庭院。吕不韦倒是听王绾说起过这座庄园,当时只想定然是秦王为王子另建了一座山居,再简朴也当于自己当年的那座城南私庄不相上下。今日身临其境,吕不韦直面粗砺简陋的庭院不禁大为感奋,一个少年能以如此所在锤炼自己,纵为秦王亦不舍弃,不亦难哉!

"这?行宫?"公车司马满脸疑云地嗫嚅着。

"诸位切记:自今日始,此山叫做鸿台!"吕不韦神色肃然地挥手吩咐,"卫士守护鸿台之外,公车司马报号请见秦王!"

"嗨!"公车司马一声领命,当即对着石门高声报号,"文信侯开府丞相吕不韦领公车司马等,晋见秦王--"回声未落,石门已经咣当拉开,一个黑衣人抢步出门便是一拜:"舍人王绾拜见文信侯!"话音未落,便听院内一阵急促脚步,一个身着黑色绣金斗篷的散发少年已经冲到了面前深深一躬:"果是仲父来也,政失远迎!"吕不韦连忙扶了少年,正欲回拜却被少年嬴政一把扶住,"仲父若要大礼,我便要乱了方寸!走,请仲父进庄说话。"说罢搀扶着吕不韦便进了石门庭院。

毕竟是少年心性,嬴政兴致勃勃地亲自领着吕不韦前后看遍了庄园。看看天色已经暮黑,王绾领着赵高与令狐大姑已经在北房正厅摆好了小宴。嬴政吩咐道:"庄内只仲父与我说话。公车司马等一班来人在庄外扎营军炊便了,那几坛老凤酒都给他们搬去!"也是吕不韦有心要看看这少年秦王如何处置这般不期而遇的事务,便一直只是听只是看却不说话,如今见这少年嬴政倒也是从容有致,心下倒是舒坦了许多。及至两人对案相坐饮得一爵,嬴政放下酒爵便道:"我不善饮,只此一爵,仲父自便了。"吕不韦喟然一叹:"老臣昔年尚可,如今也是不胜酒力,三五爵而已矣!"嬴政一拱手道:"仲父今日前来必是有事,但请明示。"

"我王可知,秦自孝公之后,几次少主即位?"

"两次。当年昭襄王十五岁即位,今日政十三岁即位。"

"两次少主即位,大势可有不同?"

"大同小异。"

"我王自思:同为少主,王与昭襄王孰难?"

嬴政目光骤然一闪坦然答道:"昭襄王难,难多矣!"

"何以见得?"

"其时,老祖宣太后与四贵当政四十二年而昭襄王终能挺得,故难。"

"昭襄王不亲政而挺得四十二年,个中因由却是何在?"

嬴政无言以对,片刻愣怔,伏地一叩:"愿闻仲父教诲!"

吕不韦轻轻叩着木案:"昭襄王挺经只在八个字:不离中枢,事事与闻。"见少年秦王凝神沉思,吕不韦从容接道,"寻常少主,但不亲政便信马由缰而去,或声色犬马日见堕落,或自甘事外远离中枢。无论何途,总归是一个心思:相信摄政之母后权臣届时必能还政于己也!殊不知,公器最吞私情。纵为父子母子,主动揖让公器者,万里无一也!纵是明慧英断如宣太后者,摄政至昭襄王五十七岁而不归其政,其情理何堪?若是寻常君王,谁个挺得四十二年?只怕二十四年便会呜呼哀哉!然恰恰是昭襄王少年便有过人处,不颓唐不回避,不轻忽秦王名分,虽不亲政却守定王城中枢;但凡国事,只要太后权臣与之会商,便坦陈主见;但凡入宫朝臣或外邦使节,只要撞到面前,秦王便参与会议申明己见,决不作壁上观;一应国家大典礼仪,凡当以秦王名分主持者,决不假手他人凡此等等,宣太后与四贵权臣也终是无法置昭襄王于全然不顾,便渐渐有了'王与闻而不决',又渐渐有了'王与闻而共决'。若非如此,昭襄王何能在亲政之后立即凝聚全力对赵大战,且始终掌控大局也!"吕不韦的喟叹夹着粗重地喘息,"王少年明事,此中关节,尽可自思也!"

良久默然,少年嬴政肃然起身离座对着吕不韦大拜在地:"仲父教诲,政终生铭刻在心!"一叩起身便向外招手高声下令,"王绾关闭此庄,今夜便回咸阳王城!"

"我王明断"

"文信侯!"快步进来的王绾一声惊呼,抵住了瑟瑟发抖摇摇欲倒的吕不韦,"秦王,文信侯大受风寒一身火烫!"

嬴政抢步过来,一把扯下自己斗篷包住了吕不韦身体,回身又是一声高叫:"小高子!快拿貂皮大裘来!"反手接过皮裘再将吕不韦一身大包,双手抱起边走边厉声下令,"车驾起行!燎炉搬上王车!令狐大姑小高子上车护持仲父!王绾善后!"一溜清亮急促的话音随着山风回荡间,嬴政已经抱着吕不韦大步流星地出了庄园。

庄外公车司马已经闻声下令。三声短号急促响起,山下训练有素但却极少施展的王室禁军顿时大显实力--百余名精壮甲士硬是抬着一辆王车冲上山来,待嬴政将吕不韦抱上王车安置妥当,又平稳如风地抬下了山去!嬴政厉声喝退了所有要他登车上马的内侍护卫,只跟车疾走,护持着王车寸步不离。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86章


就这样,蒙恬在去年立冬时分上路了。众所周知的理由是,齐人清明节气比秦国早,蒙恬代齐氏回归故土祭祖便要在先年冬天出发。就实说,蒙恬在来春清明时节也确实在齐国祭拜了祖先坟茔,只是祭祖之后便悄然去了东海之滨。

在故越国的一群小岛中,蒙恬终于找到了隐居多年的鲁仲连。蒙恬便拿出了一支三寸宽的独简。鲁仲连端详一番便是哈哈大笑:"天意也!二十年前一喏竟应在了今日!小子好气运,老夫认了!"蒙恬记得清楚,当鲁仲连领着他登上岛中孤峰时,山顶女子的歌声美得使他陶醉了:"齐子归来兮,报我以琼瑶。鱼猎耕稼兮,雨打蓬茅。天下乐土兮,惟我孤岛。"那白发苍苍的鲁仲连竟也对着大海长吼一声快乐得高唱起来:"山高水遥,我心陶陶。家国何在,天外孤岛--"随着歌声,草木婆娑的山道上隐约现出一个布衣长发纤细窈窕红润丰满的女子,背上一只小竹篓,手中一柄小弯锄,时而挖得几株草药丢到背篓之中,质朴得毫无雕饰,美得却如天上佳人!那时,少年蒙恬第一次在女子面前怦然心动了

小岛山根处是鲁仲连与小越女的家。一排茅草木屋,一片圆木围起来的庭院。院中一只正在打造的独木舟,还有大片正在编织的鱼网。庭院当中却是一个永远都在冒烟随时都可点燃的大大的火坑,坑中高高支着一个烧烤的吊架,浑然便是远古部族的渔猎营地。便在那座渔猎小院里,碧蓝的夜空挂着澄澈的月亮,鲁仲连燃起了篝火,吊起了硕大的陶罐,打开了一只半人高的陶瓮。小越女从吊架上取下陶罐,用一只长把木勺从罐中盛出小鱼笑吟吟盛进了蒙恬面前的陶盆,"晓得无?小海鱼用山菜山鸡一炖,再配岛山草药,清香开胃滋养元神祛湿降燥,小兄弟放开吃了。"亲切慈和得娘亲一般,蒙恬的心又一次簌簌颤栗了。

便是那个夜晚,蒙恬第一次体味了飘飘然的醉意,陪着鲁仲连一碗又一碗的干,心下竟舒展得要飞起来一般。少年的心感动不已,便说了要拜鲁仲连为师修习纵横术隐居海岛!鲁仲连哈哈大笑说,小子醉也!纵横隐居,一矛一盾!小子矛乎盾乎!蒙恬赳赳高声,先矛后盾,譬如老师!小越女不禁大是赞叹,小兄弟聪慧过人,真当今千里驹也!鲁仲连哈哈大笑眼眶溢满了泪水,老骥又见千里驹,老夫何幸哉!只可惜老夫不能使千里驹驰骋天下也!蒙恬赳赳相问。鲁仲连一阵感喟,说得一句话至今还震撼着蒙恬。鲁仲连说,而今天下时势不同,一强独大而六国沉沦,此时习纵横家之术犹刻舟求剑也!

"前辈之见,而今当习何学?"

"惟荀子之学,堪当今日天下也!"

"人言荀子步儒家后尘,前辈何有此论?"

"笑谈笑谈!"鲁仲连连连摇着白头,"老夫一生笑傲天下,未曾服膺一人!只这老荀子,老夫今日却要说得一句:当其学生,老夫犹不够格也!"

在海岛盘桓的日子里,鲁仲连每每说起荀子便是不胜感慨:"老夫当年在稷下学宫识得荀子,五十年未断交谊矣!若非老夫逃避诸侯,只怕也与老荀子凑到苍山去也!"蒙恬问荀子治学之风,鲁仲连只沉吟着说得几句:荀子学究天人,贯通古今,有儒家之根基,有法家之锐气,有墨家之爱心,有道家之超越;然又非难诸子,卓然自成一家,堪称当今天下学派之颠峰也!蒙恬却总是有些不以为然:"荀子学问果如先生所言,如何屈做一个小小县令?"鲁仲连良久默然,末了一声叹息:"造物之奥秘,生人之艰辛,非你我所能穷尽也!古往今来,治学巨子皆难见容于仕途。孔子颠沛流离,孟子漂泊终生,老子西出流沙,庄子隐迹山野。他们都曾做官,老子做过周室史官,孔子做过鲁国司寇,孟子做过稷下客卿,庄子做过漆园小吏。无论大小,皆一个'辞'字了结。此中因由,堪称一篇人生大文章也!至于荀子,为何要做一个小小县令,老夫岂能说得清楚?"

一个月后,蒙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座海岛,离开了那对永远教人铭刻在心的天生佳偶,离开了那几乎要将他征服融化的梦幻生涯,跋山涉水地寻觅到了楚国兰陵。

山坡草地上,七八个少年若即若离地簇拥着一个布衣老人漫步。老人侃侃而论,少年们时不时高声发问,老人便悠然止步从容解说,如此反复,逍遥漫游般飘到了一片谷地。

清晨灿烂的阳光下,谷中兰草弥漫出淡淡的幽香。谷地山根处一座山洞一片茅屋,竹篱竹坊圈起了一片大庭院,院中一排排石案草席错落有致又干净整洁,炊烟袅袅书声琅琅,直是一片生气勃勃的山中胜境。进得庭院布衣老人吩咐道:"你等将《不苟》篇诵得熟了,明日与师兄们一起辨析。"少年们整齐应答一声是,布衣老人便悠悠然向山洞去了。

"老师!"庭院外的山道上一声高喊,"春申君书简!"随着喊声,一个长发黄衫的年轻人飞马进了大庭院翻身下马,将一只皮袋双手捧给了布衣老人。老人打开皮袋取出了一卷竹简展开,看得片刻笑道:"李斯呵,公孙龙子要来论战,你以为如何应对?"

"既来论战,自是求之不得也!"黄衫年轻人很是亢奋。

"你可知公孙龙子何许人也?"

"名家第一辩士,我门最大公敌!"

"过也。"老人淡淡一笑,"午后聚学,老夫说说公孙龙子。"

"嗨!"李斯欣然应命,"午后韩非正可回来,酒亦齐了。"

"还有,鲁仲连飞鸽传书,说举荐一人来山,近日留意也。"

"弟子遵命!"李斯一拱手匆匆去了。

布衣老人从容进了山洞。一段曲折幽暗眼前便豁然大亮,早晨的阳光从幽深的天井洒将下来,洞中与洞外一般的明亮干燥;天井右侧一个天然石洞,洞口一方几于人高的圆石上刻着三个硕大的红字--执一坊。老人进了执一坊,便在石壁下的一排排木架上浏览起来,片刻间抽出一卷竹简凝神翻阅,不禁呵呵笑了。

布衣老人是荀子,目下战国最后一位卓然成家的大师。

荀子是战国诸子中最为特立独行的大家之一,其论战之锋锐,其学派之显赫,其行踪之淡隐,无不令天下惊叹!战国之世名动天下而节操淡泊者,惟墨子堪于荀子相提并论。当然,如果仅仅是神秘与淡泊,老子庄子等更在其上。此间关节在于,老子庄子所执无为出世之学曲高和寡,远离天下潮流,行踪惟关一己之私而已,本无所谓神秘淡泊;荀子与墨子却都是天下显学而疏离仕途,不回避论敌,不奉迎官府,一干大国徒然歆慕而无以为其所用,天下学派攻讦有加而无以失其峥嵘。两厢比较,荀子被天下关注还略胜一筹。盖墨子学派虽则独树一帜,在战国之世却是走偏,终非主流思潮,其拒绝仕途乃学派本旨使然,无论如何神龙见首不见尾,天下皆以为理所当然。荀子则不然,学居主流引导思潮,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与孔子孟子之孜孜求官俨然两途,故令天下人惊叹也!

论处世,荀子是一道悠悠自在的山溪。

论治学,荀子是一团熊熊不熄的火焰。

极端相合,水火交融,注定了荀子生命的奇幻乐章。

少年荀况走出赵国故土的时候,恰是赵武灵王鼓荡天下风雷的强赵之期。秉承了赵人的豪侠血性,在赵国已经少年成名的荀况,背着一只青布包袱与一只盛满马奶酒的皮囊来到了临淄的稷下学宫。这座学宫名士云集,没有人正眼看他这个从遥远的北方来得布衣少年。学宫为少士们确定师门时,没有一个成名大师点他入门,也没有一个锦绣少士邀他同门修学。荀况看到得是轻蔑的眼神,听到得是窃窃嘲笑:"嘻嘻,赵国只有草原蛮子,毋晓得修个甚学也!"木讷老成的少年被激怒了,当场赳赳高声宣布:"荀况不入一门,只以学宫为师,以百家之学而成我学!"学宫令驺衍大为惊奇,当即对这个赵国少士开了先例:许其自由出入各门学馆听学,任馆不得阻拦!于是,少年荀况便成了稷下学宫唯一一个没有名门老师的自由少士,愿意到那个学馆便到那个学馆,除了不能得学宫诸子的私下亲授,官课倒是鼓荡饱满。依照学宫法度,此等少士视同游士求学,三年后若不能在学宫少士论战中连胜三场,便要离开学宫,且日后不得冒学宫弟子之名。

三年后,天赋惊人的荀况在学宫少士论战中旬日不败。其渊博的学问,犀利的辩才,使昔日嘲笑他的锦绣少士们一一溃败,竟无人能与荀况辩驳得片刻辰光。由是,年轻的荀况一战成名!诸子大师纷纷点其做特拔弟子,争执到学宫令面前,驺衍便要荀况自己说话。年轻的荀况依然是昂昂一句:"荀况无门,学宫便是我师也!"

"狂傲之犹,荀况也!"

"木秀于林,堆出于岸,此子难料也!"

成名诸子们大为扫兴,对荀况的议论评点便日益地微妙起来。荀况初为人敌,很不喜欢这等使人无可辩驳的"人言"流风,一气离开稷下学宫到列国游历去了。二十余年游历,荀子寻访了所有不在稷下学宫的名士大家,坦诚磋商争鸣论战相互打磨,不期然沧桑变幻,竟成就了一代蜚声天下的大家!

便在这时,齐襄王闻荀子大名,派特使邀荀子重入稷下学宫做学宫祭酒。已经五十岁的荀子一番思忖,终于没有推辞,生平第一次做了学官。齐国君臣没有料到的是,荀子做了相当于上大夫的学宫祭酒,却全然没有做官的模样,依然是醉心治学孜孜论战,丝毫不将为齐国网罗士林人心的大事放在心上,惹得许多大师都不愿再来齐国了。

这便是荀子,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论战治学之风,不屈不挠,不断创新,遂开法家新学,鼓荡大潮浩浩前行,独领战国后期之风骚!

大略数来,荀子的学问大战有过四次:

第一战,在稷下学宫与孟子"人性善说"做空前论战,独创"人性恶说"。后来,荀子将论战辩驳写成了《性恶》篇,一举奠定了法家人性说之根基。也就是说,只有在荀子之后,法家学说才有了真正的人性论基础。此说之要害在于:法律立足于"人性恶"而产生,遏制人性之恶乃是法制正义之所在!两千余年后,西方法学以现代哲学的方式论证法律产生的正义性的时候,荀子学说依然是整个人类法学的人性论基础。这是后话了。

第二次大战,是讨伐天下言行不一的伪善名士。其时也,诸子为左右治国学说之趋势,纷纷对法家学说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大多不顾自己的根基学问而对法家恣意曲解。荀子愤然作《非十二子》篇,开篇便慷慨宣战:"于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谲诡委琐,使天下浑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其下汪洋恣肆,逐一批驳了天下十二名家的六种治国邪说:环渊、魏牟被荀子指斥为"纵情性,安恣雎,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陈仲、史鰌被荀子指斥为"苟以分异人为高(只求于别人不同而自鸣清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足以欺惑愚众!"墨子、宋鈃被荀子驳斥为"不知一天下、建国家之权称(法度),不容辨异悬殊君臣之分(不允许有任何待遇差别及君臣等级)。然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慎到、田骈被荀子驳斥为"尚法而无法,听于上,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倜然无所归宿(疏阔不切实际),不可以经国定分!"惠施、邓析被荀子指斥为"好治怪说,玩奇辞,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子思(孔子的孙子)、孟子被荀子驳斥为"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才具志大闻见杂博幽隐而无说(神秘而无不知所云),闭约而无解(晦涩而不能理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兹厚于后世,子思、孟轲之罪也!"荀子将上述十二家逐一批驳,其立足点便是指斥这些名家的言行与其倡导的学说相背离--自己尚且言行不一,何以使天下人信服也!用后人的话说,荀子所斥责者正是名士们的人格分裂!

"天下诸子善为人敌者,莫如荀子也!"

"一口骂尽天下者,其心必诛!"

稷下学宫议论蜂起,纷纷以指斥荀子为能事。议论风靡之时,齐国君臣也对荀子冷眼相待了。齐襄王竟说荀子如张仪,利口无敌而有失刻薄。此说传开,齐人诟病荀子便成了朝野风尚,全然忘记了当初对荀子的斐然赞誉。当年荀子重回稷下,齐国人以荀子的锋芒为稷下学宫的荣耀,齐人有颂歌云:"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说得便是荀子论战的赫赫功绩!"谈天衍",指得是赫赫阴阳家驺衍,其人开口便是天事,故有"谈天衍"之号;"雕龙奭",指得是另一个阴阳家驺奭,此人将阴阳学派的"五德终始说"阐发得淋漓尽致,文章雕饰得如古奥龙文,故得"雕龙奭"名号。便是如此两个专好神秘之学的大师,却被荀子在几次大论战中批驳得张口结舌!后来,又有杂家辩士淳于髡挑战荀子,又被驳得体无完肤。齐人嘲笑淳于髡的才学是"炙毂之油"(涂车轴的膏油),遇见荀子这把烈火便被烤干了(炙毂)。"炙毂过髡"便是"过髡如炙毂"也!惟其有此盛名,才有了荀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然则,今日却因向十二子开战而被齐人诟病,荀子便是万般感慨,愤然辞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漂泊。

漂泊归漂泊,艰辛岁月却丝毫没有钝化荀子的治学锋芒。

这次,荀子沉下心来着意清算了最善口舌官司的儒家,直接对老仲尼宣战了。这便是荀子的第三次大论战,堪称正本清源之战。

荀子治学,素来不拘一门博采众长,或论战或著文素来旁征博引,从来不因人废言。对儒家大师孔子的言论,荀子更是引述多多,甚或不乏在诸多场合将孔子与上古圣贤并列。而对于自己一力推崇的法家,荀子也是如实批驳其短处,从来不无端维护。有了这两个由头,一班反对儒家也反对荀子的论敌,便硬生生将荀子说成了儒家。久而久之竟是众口铄金,连明知荀子新法家精要的一班法家名士,都将荀子说成了"亦儒亦法"。便是赞同荀子学说的诸多士子,也将荀子看作"师儒崇法"。总而言之,自成一家的荀子竟硬生生被说成了师承孔子的儒家,不是法家,更不是新法家!若仅仅是师源偏见,荀子倒不会去认真计较。偏偏是此等说法每每扭曲荀子学说的本意,气息奄奄的儒家士子们更是将荀子抬出来做挡箭牌,动辄便说荀子"师法仲尼,隆仁政,实乃我儒家后学之大师也!"

荀子平心静气地抛出了《儒效》篇,犹如庖丁解牛,对儒家做出了冷静而细致地独特清算,又恰如其分地将自己与儒家的最大区别勾勒出来。《儒效》篇将儒家之士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种:俗儒者,"逢衣浅带(穿着宽袍束着阔带),蟹堁其冠(戴着蟹壳般中间高两边低的高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粗浅地嚷嚷些法先王的老说辞以乱人心),术谬学杂,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也!"雅儒者,"隆礼仪而杀诗书,明不能济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内不自诬,外不自欺,尊贤畏法而不怠傲。"大儒者,"法先王,统礼仪,一制度,以古持今,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白别黑!"三种儒家之士,俗儒装腔作势,徒然乱世害人;雅儒学问不足以弥补法教,实际不过一群老实人而已;大儒,也就是儒家的大师级人物,其为政学说则完全是"法先王"老一套,便是混在鸟兽之中也是黑白可辨!与大儒之"法先王"相比,荀子一再重申了自己的为政主张--"法后王,一制度,不二后王!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这是荀子以最简洁的方式向天下昌明:儒家法先王(效法古制),自己法后王(效法当世变法潮流),荀况与孔子之儒家迥然有别也!

从此之后,荀子成了天下士林的孤家寡人。

后来,荀子从赵国漂泊到秦国,又从秦国漂泊到楚国,最后终于在兰陵扎下了根基。那是在秦赵长平大战之后,信陵君客居邯郸,与平原君共邀荀子留邯郸创建学宫。荀子对六国士风已经深为失望,便一再地婉言推却了。信陵君一生多受猜忌诋毁,对荀子心境深有体味,非但不再相劝,反倒设身处地为荀子计,将荀子郑重举荐给了春申君。依着信陵君说法,楚国广袤,有隐人纳士之风,春申君风雅敬贤不强人意,实在是荀子这般大师的晚境育人之地。荀子饱经沧桑,信陵君所言深合心意,便当即南下了。

权倾朝野的春申君亲自郊迎荀子进入郢都。洗尘接风之后啜茶叙谈,春申君问荀子心志在官在学?荀子悠然笑道:"晚学育人,惟求一方山水做得学馆,终老可也!"春申君颇感意外,思忖片刻笑道:"噢呀,我已向楚王举荐先生为上卿,这却如何是好了?"荀子慨然笑道:"天下可为上卿者多矣!可为老夫者毕竟一人耳!君自斟酌是也。"春申君哈哈大笑:"噢呀是了!楚国已经有三个上卿,各拿虚名禄米了!原本也想让先生挂个上卿,好在郢都安居了!"笑得一阵春申君思忖道:"今闻先生之言,庙堂官府却是龌龊所在。不说了,黄歇只给先生一个好去处便是!"

三日后,春申君陪着荀子到了自己的北楚封地兰陵,在县城先会了县令,又辚辚到了苍山。转悠一日,荀子对清幽美丽的苍山欣然赞叹不已。春申君欣然大笑:"噢呀!先生喜欢苍山,苍山便是先生学馆了!"转身便对随来县令吩咐,"自今日始,先生便是兰陵县令,你为县丞了。"荀子连忙辞谢,说若做县令便只有离开楚国。春申君诙谐笑道:"噢呀先生,这官府龌龊处,上天也是无奈了。先生不兼个职事,沟坎多得你不胜其烦,想治学也难。先生只虚领县令便是,一应事务尽有县丞,决不扰先生学馆了!"

于是,荀子破天荒地做了兰陵县令。

春申君给县丞明确了法度:兰陵县务必在半年之内建成苍山学馆,其后兰陵赋税一半归苍山学馆;荀子禄米从国府支出,不占拨付学馆之赋税。荀子感喟有加,也不再与春申君推辞,便实实在在地住了下来,开起了苍山学馆。令荀子想不到的是,学馆在建时便有少士学子纷纷来投,开馆之日竟有了二百余名学子前来就学。荀子情知这是几位战国大公子在助力,便给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分别致函,坦诚剖明心志:"荀况晚境治学,志在得英才而育之,非徒取势也。仲尼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仅七十七人,足以载道者三两人耳!为今之世学风已开,官学之外诸子私学多有,开启蒙昧之学大有所在也。老夫所求,采撷精华矣!谚云:'求以其道则无不得,为以其时则无不成。'育人非养士,养士多多益善,育人则精益求精。惟流水自然之势,荀况所愿也!"从此,汹汹求学之势方渐渐收敛。荀子又将已经入馆的二百余名少士一一做了考辨,大多举荐给了楚国官学,只在苍山学馆留下了三十余人。光阴荏苒,倏忽十年,苍山学馆名闻天下,被天下士子们誉为"苍山若稷下,非精英不得入也!"

本欲专心育才的荀子,却又不得已大战了一次。

这最后一次大论战的敌手,便是名家大师公孙龙子。

午后,韩非回到了学馆。

李斯、陈嚣高声呼唤弟子们在林下石案前聚学大讲。弟子们一听老师要大讲便分外兴奋,聚在林下纷纷相互询问大讲题目。李斯正要说话,却被站在身边的韩非拽了一下衣襟。李斯回头,韩非便向竹篱外一指:"远客来也!"李斯顺势看去,便见一个红衣少年正牵着马从山道走来。李斯略一思忖,便吩咐陈嚣去请老师,自己迎出了小城楼般的竹坊。

"在下鲁天,见过大师兄!"红衣少年当头一躬。

"你识得我?"李斯不禁惊讶了。

"荀门李、陈、韩,求学士子谁个不晓得?"

"足下可是从故鲁国来?"

"在下从秦国来。"

"噢?秦人求学,未尝闻也!"

"在下从秦国来,便定是秦人么?"

"呵,自然未必了。"李斯淡淡一笑一拱手,"敢请足下先到办事房歇息用膳,夫子大讲后再行初考了。"

"初考?新规矩么?"红衣少年似乎有些惊讶。

李斯点点头:"夫子近年新法:凡少士入苍山学馆,必得受少学弟子先行考问,以免蒙学未启根基未立。足下可于歇息时先自预备一番。初考一过,在下便分派足下起居所在。"

"多谢大师兄关照。"

"无妨。回头还得相烦足下说说秦国了。这边请。"李斯领着红衣少年进了竹坊又进了庭院一间茅屋,片刻间便匆匆出来了。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