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呼吸

太极拳的呼吸

    关于的呼吸问题,由于各人理解不同,看法很不一致。特别是有的人,把动作配合呼吸,说得过分神秘,故弄玄虚。有的人受了这种影响,总以为如果练拳不配合呼吸,好像就不能起健身的作用。这种观点,很有点近似"左毒",流传极广。特别是有些因病而来学拳的人,求效的心切,更是一天到晚都在打听动作配合呼吸的"妙法"。如果你的回答和他的想法不一样,不是说你"见外",定会说你保守。     殊不知,练拳不配合呼吸,并不等于没有呼吸。动作缓慢,呼吸自然会深长,所以有人称之为"天然"。关键是拳架要合格,拳理要合法。拳架练得有基础了,呼吸自然会去配合上。个别动作配合不上的,可以适当多作一次呼吸加以调节即可。这本来是极自然的事情,是一点也不玄虚,不神秘的。     事实上,初学完全可以不管呼吸。这样一心一意去学好拳架,进步更快些,也更为有益。在各家著作中,我以为周稔丰著《拳健身实践》一书,其中谈呼吸的一章,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供学者参考。扼要摘录如下:     "加强呼吸动作,如果不是因为对氧的相应的需要而引起的话,只能对身体起到有害的作用,至低限度也会使呼吸肌迅速产生疲劳。呼吸过浅也是有害的,因为它不能使肺部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充分交换。因此,有些人在拳运动中,主张自然呼吸是颇有道理的,但这种自然呼吸,与平常不运动时的自然呼吸不同,与一般剧烈运动时的呼吸更不一样,其妙处则在于全身极轻松和缓、协调自然,动作活泼而严肃,在安详中兼带全神贯注。在这种动中有静、精神极其镇定的状态下,匀缓动作则呼吸自然地变得深长。这与睡眠时呼吸变得自然深长是有些类似的。     太极拳中这种自然深呼吸,适合于初学太极拳的人,和以医病、健身为目的的人采用。事实上,经过长期锻炼后,这种自然深呼吸,是在肢体运动的影响下,胸、膈都参与的完全呼吸。     有不少的人,主张练太极拳时采取所谓腹式逆呼吸法,即缓缓深吸气时,脐下小腹逐渐内收;缓缓呼气,则小腹逐渐外突。一些练太极拳的人和太极拳著作中,错误地形容这种逆呼吸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而在呼气时,则膈肌下降'。这样的提法,反而增加了胸式呼吸的成份。为了对这种所谓腹式逆呼吸,作进一步探讨,作者同陕西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有关医师在X光透视中,进行了观察,在呼吸的时候,无论是正常的顺式呼吸,或所谓的腹式逆呼吸,吸气时膈肌都是下降的,呼气时膈肌都是上升的。除非是有膈疝或腹压过高、膈肌麻痹等患者有相反的现象,正常人是少有的。因而,我们认为那些形容逆呼吸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而在呼气时,膈肌下降'的提法,是不符合解剖生理的。仅仅是一种错误的感觉而已。     我们在X 光透视下,观察到:腹式逆呼吸在极力深呼吸的情况下,较顺式深呼吸的膈肌运动,反而减少半厘米。为了进一步探讨,作者用肺活量测量两种不同深呼吸,在20名的观察中,发现仅有一例腹式逆呼吸较顺式深呼吸稍大外,其余多减少约100-150毫升。根据膈肌下降一厘米,能使胸腔容积增加250-300毫升计算,在X光透视下,逆式深呼吸法膈肌活动度,较顺式深呼吸法减少半厘米,肺活量应减少100~150毫升,是基本吻合的。即使在X光透视下,肺活量测量的深呼吸与练拳时的深呼吸,不完全一样,但这种现象提示了我们,对逆呼吸法到底有什么好的健身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种逆呼吸法,适宜于有逆呼吸习惯的人采用,有些以发展技击为主的人,也喜欢采用。此外,对胃下垂患者,采取此种呼吸或自然呼吸较好。     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不能过于机械,因为太极拳不是呼吸体操。它是运动套路,全套的编排结构、姿势衔接、前后连贯、攻防意识等,并不是完全从配合呼吸出发而编制的。    这样就不可能和呼吸处处合拍。因而对于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必须密切配合的提法,我们认为不够妥当。这样的提法,对太极拳的普及,十分不利。意识、动作和呼吸要不要结合?我们认为有些式子是能够自然结合的,就结合。这样动作影响呼吸而使之更完善,呼吸又能促使动作的轻灵沉实变换,也有利于意识引导动作和呼吸三者的协调鼓荡作用。但是,不能自然配合的动作,不要勉强配合,要以不破坏自然为原则。如此,则呼吸既是自然的,又是积极的。如果练一套拳,能够使动作与呼吸结合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很好,也可以收到较好的作用。如果一定要使意识、动作、呼吸三者机械的结合,只能使自然深呼吸,受到不自然的干涉,或是使拳势动作支离破碎。对于初学拳的人,只能要求精神集中、专心记忆动作,可不必注意呼吸。动作记住以后,就要求边想边作,把注意力用在各个动作和细节上去。不仅要照顾到全身各部动作的虚实变化,而且要把意念和动作结合起来。有的人姿势还不够熟练,就强行使动作与呼吸配合,这样会顾此失彼,徒劳无益,反而增加精神紧张。姿势和呼吸都不容易练好。因为任何紧张现象,都会妨碍和破坏呼吸的自然深长。     我们认为太极拳的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基本规律是,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击出时呼气,起吸落呼。人在空气中呼吸与在水中呼吸的道理是一样,也可以使身体有变轻或沉重的感觉。吸气时变轻,有助于动作轻灵,呼气时变重,有助于沉着、稳重。     另外,呼气时肌肉的力量较大,吸气时肌肉的力量较小。了解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呼则自然能沉得下'、'在呼气时击人不狠亦狠'等等,是很有道理的。"     在推手发劲、或打散手的教学中,雅轩老师还喜欢在发劲的同时,大喊"哼"、"嗨"等不同的声音。因为双方在对恃之时,都在专心致志于避实击虚,战斗的气氛,可能很紧张,战场却反而极宁静。在进攻的同时,骤然大吼一声,在精神上给对方以惊恐。中医古籍上说,"惊则气乱"、"恐伤肾"、"肾主作强"。气既乱,则重心上浮,根力不固;肾气既伤,力量必减。战斗时的稳定性和力量都同时削弱了。再加上发哼、嗨等声时,有助于气沉丹田,使发劲的反坐力更大,威力倍增。气既乱于内,力复弱于外,又遭到强大威力的打击,哪还有不败的道理。     这就是呼吸在技击上的应用。     大吼一声,不过是"耳听为虚",作用倒不可小看,还真有点心理、生理上的依据。这也是精神变物质的一例吧!     在前面的引文中,周稔丰君谈到了发劲时呼气,肌肉的力量较大。这利于取胜。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在推手化劲的时候吸气。 

 

 

太极拳的本质-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

太极拳的本质-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

看似具体,其实抽象,是一种特殊的软功;是专门研究省力的学问。 初学时,虽也注重姿势的正确,但紧接着就深入到抽象的内容去研究了,不老在外形上用心。研究的对象,是遍体的柔软、内劲的虚实、触觉的灵敏、全身的完整。 拳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前人发挥了高度的智慧,在巧妙地研究力学。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疲劳,或在工作 中推迟疲劳出现的时间。作事可以事半功倍,费力少而成功多。因为要做到省力,先就不能无谓地浪费自己的体力,所以它走了柔软的道路。 运用在技击上,它反对大力欺小力,不主张硬拼硬斗的力胜,而强调运用智慧与灵巧。拳在技击上的胜利,主要是一法应万法的胜利,是智慧的胜利。或者通俗地说,是聪明人对笨人的胜利。但要学到那一份智慧,必须舍去主观主义和后天的拙力。困难之多,恐怕不亚于攀登珠穆朗玛峰。 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自然深长,是自然的。动中求静,是静功。内劲节节贯串,是导引。注重虚实,是阴阳学说。对敌无定法,因人为法,反动主观制敌,符合孙子兵法。在生活领域里应用广泛,富含哲理。很难找其它的技击可与太极拳这样几乎包罗万象媲美。 只因太极这一个不常用的名词,无形中蒙上了许多玄虚神秘的色彩。使很多青年人感到不好理解。其实也简单,太极分阴阳,阴阳在拳中代表虚实。也不过说明此拳极为重视虚实变化的意思。其它的拳术,并非不讲虚实,不过不论外形上组织得如何严谨、细密,但远不如太极拳对虚实研究得深入,不如推手听劲用思想上的灵觉判断虚实更为精确也。 过去在此拳中,附会五形、八卦之说,不过是唯恐它不神秘,用以吓唬外地,自高身价罢了。我们现在懂得了牛顿定律,就老老实实地研究力学,还它的本来面目。有的人说什么"顶头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应该是太极拳的庐山真面目"。那么研究太极拳不讲五形、八卦的,倒反而是庐山假面目了?只因古人的拳谱,写得有些含浑,近两百年来,多少学者费尽心力,著书立说,在提示太极拳的本真。今天还要继续重重叠叠地给它挂些面纱,使别人永远看不见"庐山真面目"的真面目,误人八阵图一辈子出不来!如果不讲五行、八卦就学不好太极拳,那就说明上述主张的正确。可事实并不是这样,雅轩老师钻研一生,在拳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就反对五行、八卦之说。通过我自身的实践,也说明五行、八卦和太极拳并无必然联系。同时还认为用力学原理完全 可能说清楚拳中的道理。 太极拳本身并不神奇。但到了高级水平,确实又令人感到神奇,这是功夫上、认识上的差距,是太极拳原理超出一般人常 识范围的缘故。

 

 

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 保护杨式太极拳

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 保护杨式太极拳

    中国协会秘书长、中国研究院康戈武教授严肃地指出:"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再一代代转传下去,失去杨式架的'原生态'将是难免的"、杨澄甫七十多年前就明确告诫:"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康教授与杨澄甫祖师的用意是一致的。当今的"杨式拳"被任意增损、删改、编造,这个三十式、那个五十式,五花八门,都自称是"杨式拳"。甚至还要在"杨式太极拳"名字前加"传统"两个字,常此以往,杨式太极拳的原本形象将被湮没,这就是杨式太极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话还是从四十多年前讲起.顾留馨老师1965年1月20日写了一篇报导,题为"总编 '五式太极拳'和出版'太极拳研究'的经过",刊登在《上海武术》二零零四年第四期。关于杨式太极拳部分的内容要点如下:   1961年,国家体委和人民体育出版社根据国外需要,决定出版一本高质量、有权威的太极拳书,五式太极拳合编一本。国家体委备函上海市体委,指定上海市体育宫主任顾留馨负责此项工作。杨式太极拳原先确定选用已经完成的牛春明书稿,但是,据人民体育出版社的阎海先生反映;国家体委武术科的专业人员认为,杨式太极拳还是傅钟文较为规矩;北京崔毅士也不满意牛春明书稿,不愿意审稿,建议牛春明与傅钟文合作:顾留馨看了牛春明书稿后认为:牛春明架式与杨氏相距太远,理论和说明真伪杂陈,势难代表杨式。不选用牛春明书稿是坚持原则问题。   否定牛春明拳架,选择傅钟文拳架,这个决定是社会公众、权威专家和有关领导公平、公正、合理确定的,同时还给杨式太极拳制定了明确的原则和具体的技术要求;   继承传统典型风格,杨式太极拳以创造人杨澄甫拳姿为标准,杨氏拳照不足处,由傅钟文补照绘成杨澄甫体型,务求体现杨氏技术标准,用杨澄甫拳照勾绘图,力求逼真传神,动作说明结合拳论,注意劲点、眼神的说明,有助于摹练。   傅钟文1963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就是按照这样一些原则,受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编写而成的,有人把这一本书叫做杨式太极拳的国定标准。四十五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是杨式太极拳的经典。1961年的组稿出书,明确了杨式太极拳的标准,确定了杨式太极拳的形象,确立了杨式太极拳的规矩,这件事情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否定牛春明拳架,是指牛春明拳架不可以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拳架。牛春明是杨澄甫的主要弟子之一,和陈微明一样,年龄都比杨澄甫还大两岁。杨澄甫其他各弟子之间的拳架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又都与杨澄甫的拳架不一样,都不可以代表杨式太极拳。架否定弟子们的拳架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不是否定弟子们的拳架,更不是否定杨澄甫的弟子们,也不是否定弟子们对弘扬杨式太极拳作出的历史贡献。明确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不会也不应该影响杨澄甫弟子们之间的团结。杨澄甫弟子们的拳架和他们的论著都是学习、研究杨式太极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杨澄甫传授太极拳的年代,弟子们的学拳多是以技击攻防,克敌制胜为主要目的的。追求技法、绝招,赢敌为上,胜者为王。那个年代.一般不重视苦练功架基础,不追求拳架精准。对于那些练过其他拳种的弟子,常有任意改变拳架的现象,所以,同一个师父的各个徒弟拳架各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如同汉字书法,千千万万的人同临一个贴,写的字也一定是千千万万个样子。澄甫公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所谓"青出于蓝"指的是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而言的,并不是说学生都会超过老师、一般来说,老师的知识多倍于学生的知识,有的老师是他的学生穷毕生精力所不及。像杨澄甫这样的造拳人,傅钟文说:"我的拳与杨老师不好比,差远啦!"这才是实在话。应该像傅钟文老师那样,穷毕生精力六七十年,临摹杨澄甫的拳姿,终生不辍,虽不能尽杨式太极拳之玄妙,但却能近其玄妙.如澄甫公所指出:"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徒弟们学杨澄甫的拳架学不像样.就叫走样,就应该努力认真地学一下去,不应炫耀自己的什么"风格"、"模式".任此下去,"风格"、"模式"千千万万,杨澄甫的风格就会被湮没了。所以,"风格"之说是不科学的,而且是危害很大的。时代前进了,今天人们练拳主要是为了健身疗病,人们追求的是杨式太极拳的真品原样它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不可以用任意别的什么"风格'来代替。宝贵遗产就是遗产宝贵,不是遗产就不一定宝贵了。当今有拳家编拳、造拳,都属现产、新产,不但不宝贵,而且以假乱真,扰乱社会。导致真迹的湮没,造成宝贵遗产的丧失,问题还不严重吗!     选定傅钟文拳架,是指傅钟文拳架守规矩,比较接近杨澄甫的拳姿,这是社会公认的。先看看几位拳家的具体评说:王旭东说傅钟文:"拳剑各术谨守师传";陈微明说傅钟文:"得师之传授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故人称为太极拳之正宗发扬光大舍钟文其谁耶";杨振基说: "太极拳名家傅钟文先生编著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一招一式是按照老爷子过去教的架子编的,每一式的定式没有改动",保证原样不变。这才叫传统。选定傅钟文拳架,除了社会公认的原因以外对于澄甫公所指定的要求,神文老师都是严谨遵守的,他也经常说:"杨式太极拳不可任意改动,如有可改之处,前人都已改好了"。傅钟文老师一生传授的太极拳都是以杨澄甫拳姿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他自己的拳姿为标准,也不存在有什么傅钟文风格的太极拳。傅钟文老师用澄甫公的124张拳服(包括重复的)按动作顺序制作了一幅图,叫"永年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架式",成为他一生学习的目标,教拳的依据,以此标准直接要求学生,这就叫直传,不是转传。   在傅老师去世的前几天,我去医院看他,他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筹办永年太极拳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计划活动的奖品问题;一等奖是永年太极拳社成立45周年的一本彩色纪念刊,二等奖就是那一张杨澄甫拳照图,从成本费看,一本纪念刊的价值远大于一张拳照图,奖品等级是合理的。但是,从意义上来说,杨澄甫拳照图却远大于纪念刊,本末倒置了,故取消了原计划奖品等级的方案。这件事倩说明;杨澄甫拳照图是钟文老师毕生之宝。他还经常庆幸地说:"幸好我保留了杨老师的这套拳照!"杨澄甫的这套拳厢很小每一张只有一寸照片那样大。我制作了一套杨澄甫的拳照,每一张有小四寸照片那样大,傅老师看了非常高兴,大加赞赏:"你给杨式太极拳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希望我把这套照片卖给永年太极拳社。我送给傅老师一套,后来他又向我要了一套,说要寄给永年的杨禄禅故居,这都说明了杨澄甫这套拳照在傅钟文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傅老师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共绘制了251图,其中有76幅是按杨澄甫拳照所绘,175幅是按傅钟文拳照所绘,都绘成杨澄甫的体型和杨澄甫的形象,并注明了按杨澄甫照所绘的76幅图的图号。我在跟傅老师学拳时,把书中的这76幅图下方都做了标记,表明这就是杨式太极拳的标准。以它为准,像临摹汉字书法一样去临摹杨澄甫拳架;同时,像书法描帖那样,选出一白多幅重要的拳架图反复描绘;同时,如书法读帖那样,精读杨澄甫拳架图、拳架照,把图、照熟印脑中,按图、照作动作,像钟文老师那样,力求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我教拳三十多年,从来不存在有我自己的什么风格,我的拳架只供学生参考,并允许学生用杨澄甫的拳架来核对我的拳架。     傅钟文老师的经历和性格使他有机会与澄甫公密切接触。1991年3月25日,台湾《太极会讯》载文说:"傅钟文十八岁时与赵老大妹贵珍联姻,早年常由上海去杭州,在西湖白堤与赵老同由杨公指导下练习推手,但苦于筋骨不松,辄被杨公发劲跌地之厄,后来终于兼练他拳成中外扬名的外家。"这个评说显然是真伪杂陈,但钟文老师常作为澄甫公发劲的靶子确是事实。一位国民党军统少将邓葆光先生,解放初自香港起义回来,有作家给他写了一本传记小说《少将情报官拂晓归来》。邓先生也是杨澄甫的太极拳学生,在澄甫公家常遇到傅钟文,他说:"傅钟文不但是杨澄甫的靶子,而且,杨澄甫的其他弟子,谁都可以把傅钟文当靶子。"靶子是被打的人,是推手中的副手。这是傅钟文的身份决定的,他在杨橙甫的弟子当中年龄是最小的,他比杨澄甫小25岁,又是杨澄甫的侄外孙女婿,虽属远亲,但在辈份上,毕竟是又小了一辈。如上所述,在杨澄甫的身边,有不少是军界、政界、商界、文化界、艺术界,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把傅钟文当靶子是常有的事。可是,这个"靶子"却是一个金钱难买的角色,他能够亲身感受到各人发劲的特点,能够亲身承受对手发来的各种功力,都是难得的学习、锻练机会。总之,傅钟文在澄甫公身边的学习、锻练条件是十分难得可贵的,尤其是傅钟文随杨澄甫的广州行。   1932年,杨澄甫应陈济棠、李宗仁之邀去广州教拳,傅钟文随行南下,这里有两张照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一张是1933年在广东法学院门口,共七人,傅钟文紧靠澄甫公右臂;另一张是1934年12月23日,在广州市政府国术组仝人欢迎杨澄甫先生合影,共41人,杨澄甫自然是在照片的前排中央,傅钟文依然是紧靠澄甫公的右臂,傅钟文在照片中的位置就反映了他在杨澄甫身边的地位,如人们常说的"左膀右臂"。有人说傅钟文随杨澄南去广州是护送,其实,恐怕不只是护送,而且还是护卫。如果只是护送,不可能如照片上,站在那样显要的位置上。还有人说傅钟文没有资格给杨澄甫当助教,其实,傅钟文不仅是给杨澄甫当助教,而且是直接参与教拳。因为,在教拳中,杨澄甫只是指导,动作示范多是傅钟文演示。从两个人的年龄上着,当时杨澄甫是50岁左右,傅钟文是25岁上下,完全是"父子"搭档,虽辈份差异,但毕竟是远亲。杨澄甫1931年首次公布的拳照,又是他最满意的拳架,傅钟文的演示是杨澄南所有弟子中最能让他满意的,前面众人的评说就是证明。在与对方交手时,傅钟文常多退让不敢发人,澄甫公坐在场外指挥:"钟文,我们是外来的人,让两三招就可以了。"澄甫公话音刚落,对手就被傅钟文发出场外。钟文老师虽然未让澄甫公失过面子,但却有带着伤回来的。他的阴囊肿大,使几个弟子疑惑不解,后来才知道,在与对手较量时,因发劲过猛而引发的毛病。傅钟文老师的广州行是澄甫公对傅钟文的实地锻练和培养,在澄甫公的弟子中,甚至在社会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有拳家说:"如果傅钟文没有跟杨澄甫去广州见过市面,他是不敢于1944年10月1日在上海创办'永年太极拳社'的"。在一次全国的武术家大会上,傅钟文当众说:"哪位举家能够让我后退三步,我就跪下给他磕头"。1992年,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节,大会评出三位太极拳大师,头一位就是傅钟文。  

 

 

气功能治癌吗?
气功入门 >>

气功能治癌吗?

能治癌吗?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一千万人患癌症,在不少国家和地区,本病已成为第一位或第二位死亡原因,中国每年至少有六十万人死于癌症。

  关于癌症的病因,人们普遍重视理化刺激、病毒、慢性感染、药物、遗传等因素,却忽略了社会、职业、生活习惯、个性、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现代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已发现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刺激所引起的不良情绪常常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因素。对癌症患者作心理调查发现,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情绪忧伤、失望和难于解脱的悲哀会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同时,对治疗怀疑、丧失信心、焦虑者常致复发;压抑及克制情绪者,预后不良。中医学早就注意到,情志所伤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并认为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如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一书中指出,乳岩(乳腺癌)的产生是由于"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备,聚积成核,初如豆大,渐如棋子渐渐而大,始生痛疼,痛则无解,日后堆如粟名曰乳岩"。

  随着癌症研究的进展,对癌症的治疗的方法也不断增多。但基本都离不开两个方面,即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清除病灶;用中药、免疫疗法来改变机体内环境,增强抵抗力。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靠医生从外部给患者以物质的治疗方式实现的,大多忽视对患者心理因素的调整。而气功不仅重视对患者心理因素的调整,同时强调通过自我精神调节,调动人体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为人类造福的作用。因此,癌症患者如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能较好地掌握气功的要领进行锻炼,并与其它疗法相结合,对减轻症状,缓解精神紧张,消除焦虑情绪,促进食欲,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是非常有益的。心身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机体对癌症的控制和转化。从这一角度出发,气功疗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从目前关于治癌的报导来看,一些早、中、晚期的癌症患者,在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的同时,辅以气功治疗,可以使症状改善,病灶减小或消失。不少人远远超过了预想的结果。更有个别晚期患者,在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下,采用气功疗法,有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进一步加强气功治疗癌症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对太极神品图、内功心法文的感悟

对太极神品图、内功心法文的感悟

   一、神品图妙在哪里      我在傅仁东先生大名下(《精武》2010年第1期第9页)多次凝视良久,那是吴作人先生所作被编者誉为神品的图,我想象吴先生在太极思维状态下龙飞凤舞而成的这一幅图,简直神妙得无法言说。古往今来,多少人绘制过太极图,或刻板而拘囿其形,或循规蹈矩而少了神韵。先生此图尽显太极思维之特色,将具象与抽象完美和谐地组合一起,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我试说一下它的神妙:   1、在醉梦中,在恍惚中,在混沌中,在太极圆圈里,在无水之水中两鱼互缠、互绕、互抱、互转、互衔、互对,游弋而飘动成螺旋形,运行在和谐里,转悠在朦胧中。一切显得娴静而自在。   2、两鱼如何形成?点--线--面--体。无数点,无数鱼。头尾相照相呼应,一鱼有一鱼之对拉,两鱼亦对拉。两鱼各有轻重与虚实,又形成对应的轻重虚实。各有其影,影随形转,形带影转。阳鱼有阴眼,阴鱼有阳眼。阳鱼之尾随阴,阴鱼之尾随阳。   3、头实尾虚,就实言,头大尾小,小得不得了;就虚言,头小尾大,大得不得了。这正好符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4、阴鱼随阳鱼游,阳鱼随阴鱼浮。乍看两条鱼,似乎四条鱼,又似乎八条鱼,又似乎无数条鱼。这正好合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   5、鱼有三条:阴、阳鱼,中空鱼(虚鱼)。有中空便可转游,而每条鱼也可以分成三,实鱼、影鱼、虚影鱼,而每一影鱼亦可以分成"三",实影、虚影、虚虚影,可分之无穷。这正好说明一分为三,含生合一。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此图通透老子之道。   6、两鱼似鱼非鱼。可将两鱼想象为一男一女,一龙一凤,抑或一雌一雄的虫,或水涡漩,或龙卷风,或一片白云与一片黑云,或盘古与女娲或亚当与夏娃,或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或诀别中的情侣,或二人演练太极揉手,配合默契,动静有常,感而遂通,随机顺势,进退转换,往复折叠,屈伸有致,纵横有则,轻盈如燕,威势如鹰。   7、什么也不是,极抽象的中正安舒,松静自如,和谐和美。就是一幅太极神图,道尽宇宙奥妙,藏蓄太极玄奇。      二、内功心法是什么      读了太极图,再读傅仁东先生研究太极内功的文章。回头再读按语,您会感到编者以敏锐的目光指出眼下太极时弊的同时,一语中的地提出:"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是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笔者受太极图之启发、编者之提示、傅先生大作之启迪,想就内功心法作些探讨。   内功心法四字,分四层含义:第一层内,第二层内功,第三层心,第四层心法。分述如下:内,指体内,含神经、经络、筋髓等与心意精气神等。其中,有虚象、实象。"心"则虚实合一。内功,指内劲、内力、内气,是人体第二系统,第二系统即心意精气神奇妙组合与潜能开发(身躯、四肢是第一系统)。"心"这个词似乎平常,人们熟知。"心之官则思"是孟子的提法。其实,"心法"中的"心"的含义比较宽泛。它与内功照应,包含心、意、精、气、神诸方面的内容。尽管五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我们在说"心法"一词时,"心"便包含上述五种,有时我们也用"意"、"神"、"灵"代替心。故有心意、心神、心灵的提法。傅仁东先生将心法定为"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这是心法的上乘注解。家解守德先生在语词与上述完全相同时,认为心法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心理思维的方法"(《太极内功心法》第221页),然后指出心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时不易用语诠释,"一落言诠就是错"。但我们还是要用语词假托性说明。笔者认为,心法是用心之法、用意之法、用神之法。尔后便有半用乃至不用,在不用中真用的级次。   由上可见,所谓内功心法即太极训练中运用心、意、精、气、神以提高训练潜能的途径与艺术。      三、君能牵牛鼻子吗      一头牛壮若千斤。一个七岁小童可将其轻松牵走,要其东其不敢西,要其南其不敢北。何也,牧童手中有牛绳、牛鞭。而绳子连牛鼻,牛鞭一晃,牛眼有感应。牛主动走,牧童休闲行。   太极内功心法就是练太极中牵牛的一根绳子。一头牛可牵之处很多,如拴牛脚、牛腿、牛肚、牛尾、牛角、牛耳,而祖先们通过多少年代的探索,方知牵牛鼻子是要害,最节省。太极训练者如不探索与运用心法,则等于用绳拴牛肚或牛腿、牛尾等,变得滑稽且愚拙。   然而运用内功心法,比牵牛鼻子繁杂了一百倍。它的内容丰富而精彩,每一项都可以演化出生动活泼、威武雄壮的隐形戏剧来。略举数例:形意、意气、气力、开合、虚实、运悟、快慢、吞吐、进退、动静、刚柔、松紧、直曲、纵横等。这些对应关系,都必须心领行随,意引形跟。如无心意之引领,拳必僵拙、生硬、板滞。好比"牛"脱了绳子,狂奔而不羁或怠散不受束。如引领中无开无合,无实无虚,无动无静,则便是绳子牵在手,牛鼻脱了栓,空空洞洞牛不走。   故曰:太极内功心法不过是练太极中牵牛鼻子的艺术而已。      四、君能做到一念不起吗      一念不起或一丝不挂是拳家们提倡的一种心理状态,指心地澄明、透亮,没有尘染,没有障碍,空空荡荡,悠然自得。笔者曾经试图一丝不挂、一念不起境界的出现,然终于不达。于是,我便怀疑是自己心志不专。在经过数千次调控练习后,我发现一念不起的提法是一个理想境界的提法,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人能在睡眠中一念不起吗?不能。既然睡眠尚不能,行拳又何以能?王芗斋是意拳(大成拳)开山祖师,他强调拳中的"用意"的原则或许借鉴太极拳的用意,在阐释意念时,提供经验性一法,叫做听之任之,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设想我身似海,杂念似波,风平浪静,水自无波。佛门道家的修炼者们脱离红尘、超越世外,提出排除魔障的若干方法。其中较普遍的一法名以一念代万念。像王芗斋这样的意拳大师与佛道修炼家们尚且不易做到,我等生活于俗世者练拳可超越吗?   这里找一下原因:人越入静、体越松,心意越灵敏。静谧的心态里,脑细胞很活跃,沉睡已久的知识或许会醒过来,或许要进行新组合、新调整,这便是人越入静越聪明的原因。有人专题研究过梦境。从历代科学家、发明家与创作家的思维过程看,不乏在梦境中得到或在睡前、醒后得到思维创新的事例。有人夜梦魔鬼的笛音,醒来稍一记录整理便成世界名曲,有人夜梦某一物质的精微的原子结构,记录下来,被实验所证。至于文学创作里,因梦境得来灵感,也不胜枚举。以醉态写诗作画、运书,往往有神来之笔的事例也很多。最典型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武界有醉拳、醉打似梦游、下意识之说。这可说明在醉梦态下一部分脑细胞受抑制,而另一部分特兴奋,故思维较为活跃。上述给我们的启示是进入醉梦意境,以一念代万念,运拳的效果必定好些。这种醉梦态意境,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恍恍惚惚的意境。而此意境通过意识调控比"一念不起、一丝不挂"要容易操作些。      五、"草木有本心"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名句,历经千年而令人咀嚼。它道出了玄奥,一草一世界、一木一天地与万物皆有"心",心者,性也,根也,因缘也,自在也。联系运作太极,是本具神灵,明心见性,即自性、真性。太极训练本性、根性、本心是什么呢?是太极思维。是编者所言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   那么太极思维有何特征呢?我想可以提炼为以下四点:   1、自然本具性。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与体现,都是对立面派对、流转的形式与结果,自然本具是"道"之精魂。   2、天、我、拳三者和谐统一。三者靠太极思维找到契合点。没有太极思维,三者不能统一。   3、一分为三,含三合一是太极思维的另一特色,没有三,绝对不行。太极神品图已作提示。   4、静松空的心理特征是太极思维的侧重面,是其特点。没有侧重则没特点,没有特点,则不能通道达真。      六、太极能治病吗      太极能治病,许多训练者均有所验,已成定论。不过治病需要条件保证。除了修性的要求,还要考虑病因病状。世上没有灵丹妙药,要是太极是灵丹妙药,百病皆消,世上的医院可关门,医生必失业。这可能吗?但却又有若干病,医药无法,太极有法的事实。这里暂不谈其医理与训练前提,如社会环境、个人习惯等,只谈太极运作的治病条件。   笔者将运作治病之有效概述为心智运作与太极实行的"四窍六门"。说白了,便是体现神品太极图展现的神髓。现简述"四窍"如下:   1、醉梦态之窍。运行太极,要自始至终让自体意识处于醉梦态境界。欲达此境,必须采取多种"有为"修炼法。如一条线(让中脉通畅)、两轻灵(身子、心灵)、三调(身、心、息)、五法(口诀法、观想法、景观法、止观法、虚拟法(如虚拟自己处于温泉中行拳)、七松(头、肩、肘、手、胯、膝、足)。运拳处于醉梦态,必定有效。   2、太极圆圈意会窍。圆圈性(含半圆、椭圆、螺旋圆、缠丝圆、绞索圆等)是太极画弧走圈中的主要倾向,万变不离圆。   3、水性意识之窍。水性柔弱藏刚猛,内涵丰富变万千。其要点为,动作要打出流体性,且具波浪起伏的韵律与威势,逐步使身体变成松柔之体,运行有沉重感与飘浮量,转换时有沉劲与浮劲,让甜液自生口中等。   4、转丹田之窍。一般的训练方法有左右转、前后翻、日月照、内视丹田如火,返观丹田如漩涡等。如说丹田是虚,那么丹田后依腰脊则是实。转丹田是以虚带实,以实促虚。转丹田使"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得到落实。   下面简述"六门":   1、"不用力"为第一门。吴先生太极图里活生生的两条鱼用力了吗?没有。太极实行中尽量避免僵硬之劲,死板之力。   2、点线面体为第二门。即任何行动都必须是点--线--面--体的始--中--终--转,如此才有利于人体经络与血脉的和畅。而且还应体会点中点,即每一小点亦有点线面体的过渡与转换,具有层次性与循环性。   3、自然性的对拉拔长为第三门。指肢体上下左右前后对应肌骨部分的弹簧似的拉扯与拔节。对拉拔长有分节练与整体练两种形式。以手为例,掌根、掌心、掌指三节可形成对拉拔长,以掌心为中节,形成掌根、掌指的外膨力与向心力。手的运动以肩臂为后盾,肩臂又以腰胯、膝、足为后盾。故练手的同时也训练了肢体。手臂、腿胯乃至整体,必定都相应对拉拔长。   4、"五空三顶"之门。"五空",即手、足、胸,腋下、腹股沟,"三顶",即百会上顶,舌向上轻顶颚,膝微屈前顶。以此利于中正安舒,松静自如。   5、循经行气之门。须明确人体主要穴位与主要经脉走向。即常言之十八丹田、六阴经六阳经等。懂与不懂大不一样。   6、返观内听之门。一般内外听视比例为1比10。拳家们提倡内外视听比例为7比3。达到这一步较难,需要通过长时间训练,初练者可用"鸣天鼓"法、"白骨禅"观想法、祖窍穴内视法提高返观内听能力,提高内感与外感的比值。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检验。您运拳如果感觉不到自身穿衣的束缚,似乎服饰空空又能听到体内清晰如虫鸣如琴声的妙音,则证明返观内听能力已提高不少。如上述感觉很明显,证明内感大幅度上升。   上述"四窍六门"是训练内功心法的内容,并非训练顺序,有意者可用单一训练、主辅结合训练或一体化训练掌控其技艺。   是否掌控其艺,亦有一个简单检验办法:如果您感觉对任何一个太极动作都有浓厚的趣味,胜过佳肴美酒;如果您稍一出手,手便有热、麻、胀之感,十宣穴抑或中冲穴有跳跃之感,则证明您已基本得其窍要,您的某些慢性病如"三高"、便秘、神经衰弱、神经官能、风湿等症定会得到治疗或者起码得到控制,与此同时,还将会产生精力旺、消化良、灵气显等效益。      七、太极有致病危险吗      有。不遵太极内功心法必致病。下列几种打法是其表现:   1、盲目引入散打功、铁布衫功、铁砂掌功及不适当的等,造成气滞胸闷,损骨伤筋,淤气阻血等。   2、不注意精气神的涵养、蓄养、保养、护养,追求刚猛发力与高难动作的形似,而造成内脏伤害,经脉阻滞。   3、用意执着,过分注意呼吸,造成动作死板、僵化。   4、运动量过大,运动时间过长且没有结合自身体质与运动环境实情,造成身心两方受伤害。   5、没有循序渐进,片面追求形似,片面模仿架势,片面求抖弹发力、爆炸力,震脚、跳腾,贪多求快。忽略内功心法的致病根因是多因一果多表征,主要表征是缺一个"养"字,缺"养"即没有"反求诸己",离开了自身的神经与经络。如不离"养",则不会致病。这里以"养"举一个正面事例。笔者几年前遇一按摩师,当年已七十开外,面色红润,神清气爽。问其经历,乃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因患肺结核被休学(当时此病尚无治疗方法),只好回农村等死。一天,一道士与其深谈,劝其出家。其不从,道士便赠予其一副中药方子,嘱其服药如喝茶,注意"养",喝一年,养两年。此后,此生两年时间一言不发,凡表意均以体语相代。原来,药方并不奇特,不过所有中医开的肺痨常用几味中药,而两年不语以养气养肺才是真正的秘方。可见一个"养"在病上有多大的正面作用。      八、松柔之根在哪里      拳家们大都主张大松大柔。解守德先生将太极松柔分五境界,即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每一松均有大块文章。傅仁东先生将太极拳分为三阶段十层功夫,认为每一层对松柔要求不同。笔者此前也阅读多本谈松柔问题的著作。尽管其主张正确,但总觉其有一个共同的不足,这便是对松柔的对立面避而不谈,还是令学者难解难行的。   松柔能孤立存在吗?不能,尽管松柔是太极的灵魂与真谛,松柔是太极的主要侧重点、主要特色,但松柔是有根的。许多拳家忽略了这一点。但也有特异一些的,现摘录于志钧先生(北京某大学教授,吴图南弟子,有多本研究太极拳的著作问世)的一段话:有些教授太极拳者,一味要求习练太极拳者松,一"松"到底结果,从始到终,松松懈懈,久而久之形成驼背、腹肌松弛,大腹便便,并认为"太极拳只松不紧,有悖乾坤成列"之易理(《太极拳理论之源》第13页)。家李紫剑先生在《太极拳杂谈》中也对单一"松"、"柔"观持反对意见。这里就其"松"、"柔"之根作一思辨:   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同理松紧互根,刚柔互根。天高地必厚。人站在地球上,天多高,地多厚。头上是天,地下是地。地超越地球,天也成了地。天象是这样,自然松柔亦是。松总是与紧对应,柔与刚应和。有多少紧,便有多少松,有多少柔,便有多少刚。松离紧不独立,柔离刚不存在。紧是松之根,刚是柔之根。在实训中表现比比皆是,观陈小旺年轻时演练闪通背连续十余个动作迅如闪电,威如雷霆,你能说只松不紧?武氏传人演练武禹襄54式仅两分钟,郑子演练杨式108式仅七分钟,应该说既松且紧,既柔且刚,表现是很明显的。故松紧互成,刚柔互济。那么太极训练中松与柔之根是怎么对应、呼应、相济的呢?杨氏太极第五代传人李正先生在谈"太极内功"的光碟中,用了一根橡皮筋作实物演示,讲明在一定范围内,松了便有紧力,紧了便有松劲,超过了范围便懈了。可见不懈怠是松的底线,不疲沓是柔的底线。故松而不懈,柔而不疲是一个正确的理解,在具体操作中,形松是与什么对应的?结论是形松意必紧,但意又如何紧呢?意紧会不会造成执著于意呢?故拳打无有中,刚柔虚实转便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窍要。   王芗斋先生提出"形松意紧"、庞鹤鸣先生提出"形松意充"、"神意照体",他们都是名家,提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钥匙,笔者此议当否?姑且存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