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论太极拳与内外兼修-养生防老之道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劲由"松"中求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气功与针灸临床有何关系?
与针灸临床有何关系?
气功和针灸是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都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功方法还可给针灸带来一些帮助。有人研究发现,气功入静能大大提高经络感传现象和经络敏感人的出现率。这种现象向人们作了这样的提示:如果能将气功与针灸临床结合起来,有可能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把气功应用于针灸临床的具体方法。如要求针灸医生应"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对待病人要平心静气,说话和蔼舒缓,以便使病人消除紧张畏惧情绪,很好地与医生配合。医生在针刺时精神集中,巧妙灵活地施行针刺手法。还要求针灸医生有很强的治神能力,指出"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说明针刺得气后医者应聚精汇神,意念如一,细心体察针下的微细变化,及时调整针刺手法。同时还要求患者"治神",指出:"针石者,道也,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愈"。有些病人接受针灸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是精神外越,志意涣散,神不内守。因而要求患者"制其神,令气易行","必清必静,则槟气衰去",使精神清静,气血安定。在此基础上,医生还可以适当的暗示诱导,"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通过患者的自我暗示,使得气的针感更易于向病灶传导,达到"气至病所",取得良好的疗效。《黄帝内经》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是要求针灸医生与病人都尽量处于气功入静状态,同时利用"以意领气,意到气到"的气功原理,促进"气至病所",来提高针灸疗效。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注意到气功与针灸的密切关系,开始重新研究并提出了"无极针灸"、"意气行针法"等将与针灸临床相结合的独特针刺方法,论述了针灸医生应进行的气功锻炼和针灸时医生如何守神调气。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按照《黄帝内经》所述的方法,医生精神集中,意念如一,并要求患者精神安定、全身放松,甚至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刺并应用暗示诱导方法,使患者处于气功意守状态,促进气至病所,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一、太极拳讲究内劲。通俗比喻,小腹丹田部位象发动机,它的转动带动躯体和四肢运动,产生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内劲,不论养生或技击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操则是外在的肢体运动。
二、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左右旋转,带动周身运动,拳论讲:"太极拳主宰于腰,转换在肩,形于手指,发于足根。"所以说练太极拳关键是练腰。 太极操则是四肢运动,腰很少动,太极行家叫做"板儿",上体僵直,不能运化来力,与人交手必败无疑。
三、太极拳要求周身放松、动作柔顺,要在放松上下,使骨节筋腱松开,两臂运动如风吹杨柳,活泼无滞,但要有绵里藏针之感,防止漂浮。 太极操则是耸肩架肘、上身僵硬、横气填胸、多用拙力。
四、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达到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太极操则是动作分解,时有停顿、意不连贯、棱角突出。
五、太极拳要求圆活轻灵,螺旋缠绕,动作呈弧形,以气运身,调和气血,达到祛病强身。在技击上通过螺旋缠绕,达到引进落空,借力而击。 太极操则是呆板僵硬、直进直出,缺少折叠劲。
六、太极拳要求虚实分明,两手两足处处分阴阳、处处有虚实,迈步如猫行,踏实后方可转换重心。 太极操则是不分虚实,上步落地即实,处处是双重步,步伐呆滞转换不灵。
以上只是太极拳的初步浅显的比较,通过抛砖引玉,唤起更多人都关心太极拳的发展,不断提高太极拳水平,使太极拳爱好者早入太极拳之门,进而登堂入室,为发扬光大太极拳,并为太极拳推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 Details
- Category: 练习气功
太极拳发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