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论内丹功法
关于张三丰其人,历来传说很多,姑且不论,但他对内丹功造诣很深,确有据可查。兹根据气功古籍,综述如下。
一、张三丰论炼己功夫
《玄机直讲》中说:“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
1.练已的涵义
炼己是内丹功法最基本的要求,贯彻于整个过程中,不可须臾或离,所以也称炼己筑基。所说筑基,一是指“炼己”阶段,或指内丹功法第一步炼精化气小周天,是强调炼己这步功法的重要性。
什么叫炼,明代伍冲虚《天仙正理》上说:“谓炼者,即古所谓:苦行其当行之时曰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之时亦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这是要求排除外界联系、爱好,要诚心,下苦功夫。所以取其炼字,是取外丹冶炼、洗炼之意。
什么叫己,己是己土,是心意,是意念。这是从易经“纳甲法”来的。所谓纳甲就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大干与《周易》上的八卦;乾、坤、良、兑、坎、离、震、巽配合起来,如“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已纳离”等,而“心为离”,故己即指人心,正如清代柳华阳《金仙证论》中说:“己即我心中之念耳”。在五行中己属中央戊己脾土,为此又称己土;土为黄色,在内丹功法中又称“黄婆”,名称虽不同,实际只是指意念。
综合上述,炼己这步功夫,就是指如何集中意念,不断排除杂念。宋代张伯端《悟真篇》中说:“若要修成九转,必须炼已持心”。张三丰《玄要篇》中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所说的持心、炼性、修心,都是对炼己的要求。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进一步指出:“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2.正念与杂念
炼己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建立正念,扫除杂念,《玄机直讲》中说:“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所以正念是指在练功过程中不断排除杂念保持清醒的、集中精力练功的意念。正如元代陈虚白在《规中指南》中指出过的:“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此无念即指无杂念。较正念更胜一筹的,张三丰称之为“真神”。他在《道言浅近》中说:“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能做到这样,应该是已达到较高的炼己要求了。
与正念相对的是杂念,杂念的根源是情缘。杂念是指练功过程中,各种杂乱的念头纷至沓来或此起彼伏,以致意念不能集中到练功上来,又称散乱。正如张三丰《玄要篇》中说的:“初下手时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按散乱原是佛教用语,指贪嗔等烦恼,使心思分散的那种心理过程。古代练功人土常喻喻为心猿意马,认为是练功的主要障碍之一。一般的练功中杂念,大都是原来于工作中、生活中遇到或考虑到的问题;有些是原来不曾想到,或很久前的事情,在练功中反映出来,影响了练功的正常进行。亦有在练功中胡思乱想,想到一些使人气愤、懊丧、恐惧、恼怒之类的事情,以致情绪激动,心神不宁,这称为恶念。在练功中某些杂念,是基于练功者不纯正的思想意识,不正常的欲望发展而来的,则称为邪念。上述产生杂念、恶念、邪念的思想、事物,即为缘。在练功中出现邪念、恶念时要停止练静功而只做动功。
在练功中不断出现杂念,这是止常现象,不可能要求一功中不出现些杂念,实际上也不会一功中都是杂念。只要情绪乐观,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专心在练功上,杂念就自然减少。对待杂念,既不能讨厌,又不能硬驱,而是要在出现时能及时警觉,能比较顺利地排除它,这问样可以收到练功效果。当然,“人杂念少者,得丹早;杂念多者,得丹迟”(《玄机直讲》)。这里的得丹,是指练功效果。
张三丰所说的昏沉,则是指练功中用意不及,以致忘记了原来的练功要求,而出现昏昏沉沉的状态。如隋代智在《童蒙止观》中所描述的:“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着,头好低垂”,其甚者“觉心志散慢,身体逶迤,或口中流涎,或时暗晦”。发现此类情况,必须及时纠正,否则功夫下长进,也收不到应有的效益。
3.凝神调息
炼己的方法,就是凝神调息。张三丰《道言浅近》中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什么是凝神。他又说:“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所以凝神是指已排除杂念,精神安宁,意念专一的炼功状态。明代陆潜虚在《玄肤论》进一步说:“凝神之要,莫先澄神;澄神之要,莫先遣欲。《清静经》曰: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又说:“所谓凝者.非诀然不动之谓也,乃以神入于气穴之中,与之相守而不离也”。所谓气穴,《玄肤论》中又说:“夫气穴者,乃吾人胎元受气之初,所禀父母精气乃成者,即吾人各具之太极也。其名不一,曰气海,曰关元,曰灵谷,曰下田,曰天根,曰命蒂,曰归根窍复命关,即一处也”。这许多名称,都是指几下丹田。下丹田的具体位置,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指出是脐下一寸三分,也即规中,也即玄关。由于凝神入气穴重要,所以被视为内丹功的诀窍之一。正如《还丹复命篇》中说:“昔日遇师亲口授,只要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与现在的用语“意守下丹田”基本相似。如何凝,才算掌握得比较好呢,《天仙道程宝则》中说:“所谓凝也,先以目光注所凝处,微以意敛真气 氤氲回归”。这里要用“观照”,即“回光返照”。张三丰在《注百字碑》中还指出:“眼口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决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关于调息,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古仙云“调息要调其真息”。真息是指练功者在心情非常安静状态下,所出现的柔匀、深长、细缓的一种呼吸形态。但是这种呼吸又不是硬做出来的,而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正如《道言浅近》中说的:“凝神凋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内丹功法还强调要炼先天气.但是先天气还是通过后天呼吸之气而进行调练的。《道言浅近》中对这个问题也讲得很清楚:“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大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大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因为通过以上的锻炼,“心静则息凋,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散,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