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67章 外篇.弹祢 | 抱朴子 | 道家

《抱朴子》67章 外篇.弹祢


抱朴子曰:汉末有祢衡者, 年二十有三, 孔文举齿过知命, 身居九列, 文学冠群, 少长称誉, 名位殊绝, 而友衡於布衣, 又表荐之於汉朝, 以为宜起家作台郎.

云:"惟岳降神, 异人并出. 目所一见, 辄诵於口. 耳所瞥闻, 不忘於心. 性与道合, 思若有神. '其叹之如此. 衡游许下, 自公卿国士以下, 衡初不称其官, 皆名之云阿某, 或以姓呼之为某儿, 呼孔融为大儿, 呼杨修为小儿. 荀彧犹强可与语, 过此以住, 皆木梗泥偶, 似人而无人气, 皆酒瓮饮囊耳. 百官大会, 衡时在坐, 忽颦蹙凄怆, 哀叹忼慨, 或讥之曰:"英豪乐集, 非所叹也." 衡眄历视稠众而答曰:"在此积尸列柩之间, 仁人安能不悲乎? "

曹公尝切齿欲杀之, 然复无正有入法应殆之罪, 又惜有杀儒生之名, 乃谪作鼓吏, 衡了无悔情耻色, 乃缚角於柱, 口就吹之, 乃有异声, 并摇鼓兆击鼓, 闻者不知其一人也. 而论更剧, 无所顾忌, 寻亡走投荆州牧刘表, 表欲作书与孙权, 讨逆於时已全据江东, 带甲百万, 欲结辅车之援, 与共距中国, 使诸文士立草, 尽思而不得表意. 乃示衡. 衡省之曰:"但欲使孙左右持刀儿视之者, 此可用尔, 傥令张子布见此, 大辱人也." 即摧坏投地, 表怅然有怪色, 谓衡曰:"为了不中芸锄乎? 惜之也.

"衡索纸笔, 便更书之, 众所作有十余通, 衡凡一历视之而已, 暗记书之, 毕以还表. 表以还主, 或有录所作之本也, 以比校之, 无一字错, 乃各大惊. 表乃请衡更作, 衡即作成, 手不停辍, 表甚以以为佳而施用焉.

衡骄傲转甚, 一州人士, 莫不憎恚, 而表亦不复堪, 欲杀之. 或谏以为曹公名为严酷, 犹能容忍, 衡少有虚名, 若一朝杀之, 则天下游士, 莫复拟足於荆楚者也. 表遂遣之. 衡走到夏口, 依将军黄祖, 祖待以上宾. 祖大儿黄射, 与衡偕行, 过人墓下, 俱读碑铭一过而去.

久之, 射曰:"前所视碑文大佳, 恨不写也." 衡曰:"卿存其名目耳. 我一览尚记之." 即为暗书之, 末有一字, 石缺, 乃不分明. 衡与半字, 曰:"疑此当作某字. 恐不审也." 射省可(下有缺文). 虽言行轻人, 宁愿荣显, 是以高游凤林, 不能幽翳蒿莱, 然修己驳刺, 迷而不觉, 故开口见憎, 举足蹈祸. 赍如此之伎俩, 亦何理容於天下而得其死哉? 犹枭鸣狐嚾, 从皆不喜, 音响不改, 易处何益. 许下, 人物之海也. 文举为之主任, 荷之足以至到, 於此不安, 已可知矣. 犹必死之病, 俞附越人, 所无如何. 朽木铅铤, 班输欧冶所不能匠也. 而复走投荆楚间, 终陷极害, 此乃衡懵蔽之效也. 盖欲之而不能得, 非能得而弗用者矣. 於戏才士, 可勿戒哉!

嵇生曰:"吾所惑者, 衡之虚名也;子所论者, 衡之实病也. 敢不寤寐於指南, 投杖於折中乎! "


分类:道家思想 书名:抱朴子 作者:葛洪
《抱朴子》68章 外篇.诘鲍 | 抱朴子 | 道家

《抱朴子》68章 外篇.诘鲍


鲍生敬言, 好老庄之书, 治剧辩之言, 以为古者无君, 胜於今世, 故其著论云:"儒者曰:'天生烝民而树之君. '岂其皇天谆谆然亦将欲之者为辞哉! 夫强者凌弱, 则弱者服之矣;智者诈愚, 则愚者事之矣. 服之, 故君臣之道起焉;事之, 故力寡之民制焉. 然则隶属役御, 由乎争强弱而校愚智. 彼苍天果无事也, 夫混茫以无名为贵, 群生以得意为欢. 故剥桂刻漆, 非木之愿;拔鹖裂翠, 非鸟所欲;促辔衔镳, 非马之性;荷车兀运重, 非牛之乐. 诈巧之萌, 任力违真, 伐生之根, 以饰无用, 捕飞禽以供华玩, 穿本完之鼻, 绊天放之脚, 盖非万物并生之意. 夫役彼黎烝, 养此在官, 贵者禄厚而民亦困矣. 夫死而得生, 欣喜无量, 则不如向无死也.

让爵辞禄, 以钓虚名, 则不如本无让也. 天下逆乱焉而忠义显矣, 六亲不和焉而孝慈彰矣. 曩古之世, 无君无臣, 穿井而饮, 耕田而食,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泛然不系, 恢尔自得, 不竞不营, 无荣无辱, 山无蹊径, 泽无舟梁. 川谷不通, 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 则不相攻伐. 是高巢不探, 深渊不漉, 凤鸾栖息於庭宇, 龙鳞群游於园池, 饥虎可履, 虺蛇可执, 涉泽而鸥鸟不入飞, 入林而狐兔不惊. 势利不萌, 祸乱不作, 干戈不用, 城池不设, 万物玄同, 相忘於道, 疫疠不流, 民获考终, 纯白在胸, 机心不生, 含食甫而熙, 鼓腹而游. 其言不华, 其行不饰, 安得聚敛以夺民财, 安得严刑以为坑阱!

"降及杪季, 智用巧生, 道德既衰, 尊卑有序, 繁升降损益之礼, 饰绂冕玄黄之服, 起土木於凌霄, 构丹绿於棼撩, 倾峻搜宝, 泳渊辨珠. 聚玉如林, 不足以极其变;积金成山, 不足以赡其费. 澶漫於淫荒之域, 而叛其大始之本, 去宗日远, 背朴弥增, 尚贤则民争名, 贵货则盗贼起, 见可欲则真正之心乱, 势利陈则劫夺之途开. 造剡锐之器, 长侵割之患, 弩恐不劲, 甲恐不坚, 矛恐不利, 盾恐不厚. 若无凌暴, 此皆可弃也. 故曰:白玉不毁, 孰为珪璋? 道德不废, 安取仁义? 使夫桀纣之徒, 得燔人辜谏者, 脯诸侯, 菹方伯, 剖人心, 破人胫, 穷骄淫之恶, 用炮烙之虐. 若令斯人并为匹夫, 性虽凶奢, 安得施之! 使彼肆酷恣欲, 屠割天下, 由於为君, 故得纵意也. 君臣既立, 众慝日滋, 而欲攘臂乎桎梏之间, 悉劳於涂炭之中.

人主忧栗於庙堂之上, 百姓煎扰乎困苦之中, 闲之以礼度, 整之以刑罚, 是犹辟滔天之源, 激不测之流, 塞之以撮壤, 障之以指掌也."

抱朴子难曰:"盖闻冲昧既辟, 降浊升清, 穹隆仰焘, 旁泊俯停. 乾坤定位, 上下以形, 远取诸物, 则天尊地卑, 以著人伦之体;近取诸身, 则元首股肱, 以表君臣之序, 降杀之轨, 有自来矣. 若夫太极混沌, 两仪无质, 则未若玄黄剖判, 七耀垂象, 阴阳陶冶, 万物群分也. 由滋以言, 亦知鸟聚兽散, 巢栖穴窜, 毛血是茹, 结草斯服, 入无六亲之尊卑, 出无阶级之等威, 未若庇体广夏, 稉梁嘉旨, 黼黻绮纨, 御冬当暑, 明辟莅物, 良宰匠世, 设官分职, 宇宙穆如也. 贵贱有章, 则慕赏畏罚;势齐力均, 则争夺靡惮. 是以有圣人作, 受命自天, 或结罟以畋渔, 或瞻辰而钻燧, 或尝卉以选粒, 或构宇以仰蔽. 备物致用, 去害兴利, 百姓欣戴, 奉而尊之, 君臣之道於是乎生, 安有诈愚凌弱之理? 三五迭兴, 道教遂隆, 辩章劝沮, 德盛刑清, 明良之歌作, 荡荡之化成, 太阶既平, 七政遵度, 梧禽激响於朝阳, 麟虞觌灵而来出, 龟龙吐藻於河湄, 景老摛耀於天路, 皇风振於九域, 凶器戢乎府库, 是以礼制则君安, 乐作而刑厝也. 若夫奢淫狂暴, 由乎人己, 岂必有君, 便应尔乎? 而鲍生独举衰世之罪, 不论至治之义, 何也?

"且夫逮古质朴, 盖其未变, 民尚童蒙, 机心不动, 譬夫婴孩, 智慧未萌, 非为知而不为, 欲而忍之也. 若人与人争草莱之利, 家与家讼巢窟之地, 上无治枉之官, 下有重类之党, 则私斗过於公战, 木石锐於干戈, 交尸布野, 流血绛路, 久而无君, 噍类尽矣. 至於扰龙驯凤, 河图洛书, 或麟衔甲负, 或黄鱼波涌, 或丹禽翔授, 或回风三集, 皆在有君之世, 不出无王之时也. 夫祥瑞之徵, 指发玄极, 或以表革命之符, 或以彰至治之盛, 若令有君, 不合天意, 彼嘉应之来, 孰使之哉? 子若以混冥为美乎? 则乾坤不宜分矣;若以无名为高乎? 则八卦不当画矣. 岂造化有谬, 而太昊之暗哉? 雅论所尚, 唯贵自然, 请问夫识母忘父, 群生之性也;拜伏之敬, 世之末饰也. 然性不可任, 必尊父焉;饰不可废, 必有拜焉. 任之废之, 子安乎?

"古者生无栋宇, 死无殡葬, 川无舟楫之器, 陆无车马之用, 吞啖毒烈, 以至殒毙, 疾无医术, 枉死无限. 後世圣人, 改而垂之, 民到於今, 赖其厚惠, 机巧之利, 未易败矣. 今使子居则反巢穴之陋, 死则捐之中野, 限水则泳之游之, 山行则徒步负戴, 弃鼎铉而为生臊之食, 废针石而任自然之病. 裸以为饰, 不用衣裳;逢女为偶, 不假行媒. 吾子亦将曰:'不可也. '况於无君乎? 若令上世人如木石, 玄冰结而不寒, 资粮绝而不饥者, 可也. 衣食之情, 苟在其心, 则所争岂必金玉, 所竞岂必荣位! 橡草予可以生斗讼, 藜藿足用, 致侵夺矣. 夫有欲之性, 萌於受气之初, 厚己之情, 著於成形之日, 贼杀并兼, 起於自然, 必也不乱, 其理何居! 夫明王在上, 群後尽规, 坐以待旦, 昧朝旰食, 延诽谤以攻过, 责昵属之补察, 听舆谣以属省, 鉴履尾而夕惕, 飏清风以埽秽, 厉秋威以肃物, 制峻网密, 有犯无赦, 刑戮以惩小罪, 九伐以讨大憝, 犹豺狼之当路, 感彝伦之不叙, 忧作威之凶家, 恐奸宄之害国. 故严司鹰扬以弹违, 虎臣杖铖於方岳, 而狂狡之变, 莫世乏之, 而令放之, 使无所惮, 则盗跖将横行以掠杀, 而良善端拱以待祸, 无主所诉, 无强所凭, 而冀家为夷齐, 人皆柳惠, 何异负豕而欲无臭, 凭河而欲不濡, 无辔箧而御奔马, 弃枻橹而乘轻舟, 未见其可也."

鲍生又难曰:"夫天地之位, 二气范物, 乐阳则云飞, 好阴则川处. 承柔刚以率性, 随四八而化生, 各附所安, 本无尊卑也. 君臣既立, 而变化遂滋, 夫獭多则鱼扰, 鹰众则鸟乱, 有司设则百姓困, 奉上厚则下民贫, 壅崇宝货, 饰玩台榭, 食则方丈, 衣则龙章, 内聚旷女, 外多鳏男, 辨难得之宝, 贵奇怪之物, 造无益之器, 恣不已之欲, 非鬼非神, 财力安出哉?

夫谷帛积则民有饥寒之俭, 百官备则坐靡供奉之费, 宿卫有徒食之众, 百姓养游手之人, 民乏衣食, 自给已剧, 况加赋敛, 重以苦役, 下不堪命, 且冻且饥, 冒法斯滥, 於是乎在. 王者忧劳於上, 台鼎颦戚页於下, 临深履薄, 惧祸之及. 恐智勇之不用, 故厚爵重禄以诱之;恐奸衅之不虞, 故严城深池以备之. 而不知禄厚则民匮而臣骑, 城严则役重而攻巧. 故散鹿台之金, 发钜桥之粟, 莫不欢然;况乎本不聚金, 而不敛民粟乎? 休牛桃林, 放马华山, 载戢干戈, 载櫜弓矢, 犹以为泰;况乎本无军旅, 而不战不戍乎? 茅茨土阶, 弃织拔葵, 杂囊为帏, 濯裘布被, 妾不衣帛, 马不秣粟, 俭以率物, 以为美谈, 所谓盗跖分财, 取少为让, 陆处之鱼, 相煦以沫也.

"夫身无在公之役, 家无输调之费, 安土乐业, 顺天分地, 内足衣食之用, 外无势利之争, 操杖攻劫, 非人情也. 象刑之教, 民莫之犯, 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岂彼无利性而此专贪残, 盖我清静则民自正, 下疲怨则智巧生也. 任之自然, 犹虑凌暴, 劳之不休, 夺之无已, 田芜仓虚, 杼柚之空, 食不充口, 衣不周身, 欲令勿乱, 其可得乎? 所以救祸而祸弥深, 峻禁而禁不止也. 关梁所以禁非, 而猾吏因之以为非焉. 衡量所以检伪, 而邪人因之以为伪焉.

大臣所以扶危, 而奸臣恐主之不危. 兵革所以静难, 而寇者盗之以为难. 此皆有君之所致也. 民有所利, 则有争心, 富贵之家, 所利重矣. 且夫细民之争, 不过小小, 匹夫校力, 亦何所至, 无疆土之可贪, 无城郭之可利, 无金宝之可欲, 无权柄之可竞, 势不能以合徒众, 威不足以驱异人, 孰与王赫斯怒, 陈师鞠旅, 推无雠之民, 攻无罪之国, 僵尸则动以万计, 流血则漂橹丹野. 无道之君, 无世不有, 肆其虐乱, 天下无邦, 忠良见害於内, 黎民暴骨於外, 岂徒小小争夺之患邪? 至於移父事君, 废孝为忠, 申令无君, 亦同有之耳. 古之为屋, 足以蔽风雨, 而今则被以朱紫, 饰以金玉;古之为衣, 足以掩身形, 而今则玄黄黼黻, 绵绮纨;古之为乐, 足以定人情, 而今则烦乎淫声, 惊魂伤和;古之饮食, 足以充饥虚, 而今则焚林漉渊, 宰割群生. (下有脱文. )

(以下为抱朴子驳难之辞)"岂可以事之有过而都绝之乎? 若虞在上, 稷卨赞事, 卑宫薄赋, 使民以时, 崇节俭之清风, 肃玉食之明禁. 质素简约者, 贵而显之;乱化侵民者, 黜而戮之;则颂声作而黎庶安矣. 何必虑火灾而坏屋室, 畏风波而填大川乎? "

抱朴子曰:"鲍生贵上古无君之论, 余既驳之矣. 後所答余, 文多不能尽载, 余稍条其论而牒诘之云."

鲍生曰:"人君辨难得之宝, 聚奇怪之物, 饰无益之用, 厌无已之求." 抱朴子诘曰:"请问古今帝王, 尽辨难得之宝, 聚奇怪之物乎? 有不尔者也. 余闻唐尧之为君也, 捐金於山;虞舜之禅也, 捐璧於谷. 疏食菲服, 方之监门, 其不汔渊剖珠, 倾岩刊玉, 凿石铄黄白之矿, 越海裂翡翠之羽, 网瑇瑁於绝域, 掘丹青於岷汉, 亦可知矣. 夫服章无殊, 则威重不著, 名位不同, 则礼物异数, 是以周公辨贵贱上下之异, 式宫室居处, 则有堵雉之限, 冠盖旌旗, 则有文物之饰, 车服器用, 则有多少之制, 庖厨供羞, 则有法膳之品, 年凶灾眚, 又减撤之. 无已之欲, 不在有道, 子之所云, 可以声桀纣之罪, 不足以定雅论之证也.

鲍生曰:"人君後宫三千, 岂皆天意, 谷帛积则民饥寒矣." 抱朴子诘曰:"王者妃妾之数, 圣人之所制也. 圣人, 与天地合其德者也. 其德与天地合, 岂徒异哉! 夫岂徒欲以顺情盈欲而已乎! 乃所以佐六宫, 理阴阳, 教尔崇奉祖庙, 祗承大祭, 供玄紞之服, 广本支之路, 且案周典九土之记, 及汉氏地理之书, 天下女数, 多於男焉. 王者所宗, 岂足以逼当娶者哉? 姬公思之, 似已审矣. 帝王帅百僚以藉田, 後妃将命妇以蚕织, 下及黎庶, 农课有限, 力佃有赏, 怠惰有罚, 十一而税, 以奉公用. 家有备凶之储, 国有九年之积, 各得顺天分地, 不夺其时, 调薄役希, 民无饥寒, 衣食既足, 礼让以兴. 昔文景之世, 百姓务农, 家给户丰, 官仓之米, 至腐赤不可胜计. 然而士庶犹侯服鼎食, 牛马盖泽, 由於赋敛有节, 不足损下也. 至於季世, 官失佃课之制, 私务浮末之业, 生谷之道不广, 而游食之徒滋多, 故上下同之, 而犯非者众, 鲍生乃归咎有君. 若夫讥辨择之过限, 刺农课之不实, 责牛饮之三千, 贬履亩与太半, 但使後宫依周礼, 租调不横加, 斯则可矣. 必无君乎! 夫一日晏起, 则事有失所, 即鹿无虞, 维入於林中, 安可终已. 靡所宗统, 则君子失所仰, 凶人得其志, 网疏犹漏, 可都无网乎? "

鲍生曰:"人之生也, 衣食已剧, 况又加之以敛赋, 重之以力役, 饥寒并至, 下不堪命, 冒法犯非, 於是乎生." 抱朴子诘曰:"蜘蛛张网, 蚤虱不馁, 使人智巧, 役用万物, 食口衣身, 何足剧乎? 但患富者无知止之心, 贵者有无限之用耳. 岂可以一蹶之故, 而终身不行, 以桀纣之虐, 思乎无主也. 夫言主事弥张, 赋敛之重於住古, 民力之疲於末务, 饥寒所缘, 以讥之可也. 而言有役有赋, 使国乱者, 请问唐虞升平之世, 三代有道之时, 为无赋役以相供奉, 元首股肱, 躬耕以自给邪? 鲍生乃唯知饥寒并至, 莫能固穷, 独不知衣食并足, 而民知荣辱乎! "

鲍生曰:"王者临深履尾, 不足喻危, 假寐待旦, 日昃旰食, 将何为惧祸及也? "抱朴子难曰:"审能如此, 乃圣主也. 王者所病, 在乎骄奢, 贤者不用, 用者不贤, 夏癸指天日以自喻, 秦始忧万世之同谥, 故致倾亡, 取笑将来. 若能惧危夕惕, 广纳规谏, 询草刍尧以待听, 养黄发以乞言, 何忧机事之有违, 何患百揆之不康. 夫战兢则彝伦叙, 怠荒则奸宄作, 况无君, 能无乱乎? "

鲍生曰:"王者钦想奇瑞, 引诱幽荒, 欲以崇德迈威, 厌耀未服, 白雉玉环, 何益齐民乎? "抱朴子诘曰:"夫王者德及天则有天瑞, 德及地则有地应. 若乃景星摛光, 以佐望舒之耀;冠日含辨, 以表羲和之晷. 灵禽嗈喈於阿阁, 金象焜晃乎清沼, 此岂卑辞所致, 厚币所诱哉! 王莽奸猾, 包藏祸心, 文致太平, 诳眩朝野, 贶遗外域, 使送瑞物, 岂可以此谓古皆然乎? 夫见盈丈之尾, 则知非咫尺之躯;睹寻仞之牙, 则知非肤寸之口. 故王母之遣使, 明其玄化通灵, 无远不怀也;越裳之重译, 足知惠沾殊方, 泽被无外也. 夫绝域不可以力服, 蛮貊不可以威摄, 自非至治, 焉能然哉! 何者鲍生谓为不用? 夫周室非乏玉而须王母之环以为富也, 非俭膳而渴越裳之雉以充庖也, 所以贵之者, 诚以斯物为太平. 则上无苛虐之政, 下无失所之人, 蜎飞蠕动, 咸得其欢, 有国之美, 孰多於斯! 而云不用, 无益於齐民. 源远体大, 固未易见, 鲍生之言, 不亦宜乎? "

鲍生曰:"人君恐奸衅之不虞, 故严城以备之也." 抱朴子诘曰:"侯王设险, 大易所贵, 不审严城, 何讥焉尔. 夫两仪肇辟, 万物化生, 则邪正存焉尔. 夫圣人知凶丑之自然, 下愚之难移, 犹春阳之不能荣枯朽, 炎景之不能铄金石, 冶容慢藏, 诲淫召盗, 故取法乎习坎, 备豫於未萌. 重门有击柝之敬, 治戎遏暴客之变, 而欲除之, 其理何居? 兕之角也, 凤之距也. 天实假之, 何必日用哉! 蜂虿挟毒以卫身, 智禽衔芦以捍网, 獾曲其穴, 以备径至之锋, 水牛结阵, 以却虎豹之暴, 而鲍生欲弃甲胄以遏利刃, 堕城池以止冲锋, 若令甲胄既捐而利刃不住, 城池既坏而冲锋犹集, 公输、墨翟, 犹不自全, 不审吾生, 计将安出乎? "

或曰:"苟夫可欲之物, 虽无城池之固, 敌亦不来者也." 抱朴子答曰:"夫可欲之物, 何必金玉, 锥刀之末, 愚民竞焉. 越人之大战, 由乎蚺蛇之不钧;吴楚之交兵, 起乎一株之桑叶. 饥荒之世, 人人相食, 素手裸跣(下有脱文). 远则甫侯子羔, 近则於公释之, 控情审罚, 剖毫析芒. 受戮者吞声而歌德, 则劓者没齿无怨言, 此皆非无君之时也. 昔有鳏在下而四岳不蔽, 明扬仄陋而元凯毕举, 或投屠刀而排金门, 或释版筑而蹑玉堂, 或委刍豢而登卿相, 或自亡命而为上将, 伯柳达雠人, 解狐荐怨家, 方回叩头以致士, 禽息碎首以推贤, 敢问於时, 有君否邪?

又云:"田芜廪虚, 皆由有君." "夫君非塞田之蔓草, 臣非耗仓之雀鼠也. 其芜其虚, 卒由户乙运, 水旱疫疠, 以臻凶荒, 岂在赋税, 令其然乎? 至於八政之首食, 谓之民天, 後稷躬稼, 有虞亲耕, 丰年多黍多稌, 我庾惟亿, 民食其陈, 白渠开而斥卤膏壤, 邵父起阳陵之陂而积谷为山, 叔敖创期思而家有腐粟, 赵过造三犁之巧而关右以丰, 任延教九真之佃而黔庶殷饱, 此岂无君之时乎! "


分类:道家思想 书名:抱朴子 作者:葛洪
《抱朴子》70章 外篇.自叙 | 抱朴子 | 道家

《抱朴子》70章 外篇.自叙


抱朴子者, 姓葛, 名洪, 字稚川. 丹阳句容人也. 其先葛天氏, 盖古之有天下者也. 後降为列国, 因以为姓焉. 洪曩祖为荆州刺史, 王莽之篡, 君耻事国贼, 弃官而归, 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 将以诛莽, 为莽所败, 遇赦免祸, 遂称疾自绝於世. 莽以君宗强, 虑终有变, 乃徙君於琅邪. 君之子浦庐, 起兵以佐光武, 有大功. 光武践祚, 以庐为车骑. 又迁骠骑大将军, 封下邳僮县侯, 食邑五千户.

开国初, 侯之弟文, 随侯征讨, 屡有大捷. 侯比上书为文讼功, 而官以文私从兄行, 无军名, 遂不为论. 侯曰:"弟与我同冒矢石, 疮痍周身, 伤失右眼, 不得尺寸之报. 吾乃重金累紫, 何心以安? "乃自表选取转封於弟. 书上请报, 汉朝欲成君高义, 故特听焉. 文辞, 不获已. 受爵即第, 为骠骑营立宅舍於博望里. 於今基兆石础存焉. 又分割租秩以供奉吏士, 给如二君焉. 骠骑殷勤止之而不从. 骠骑曰:"此更烦役国人, 何以为让? "乃托他行, 遂南渡江而家於句容. 子弟躬耕, 以典籍自娱. 文累使奉迎骠骑, 骠骑终不还. 又令人守护博望宅舍, 以冀骠骑之反, 至於累世无居之者.

洪祖父学无不涉, 究测精微, 文艺之高, 一时莫伦. 有经国之才, 仁吴, 历宰海盐。临安。山阴三县. 入为吏部待郎, 御史中丞, 庐陵太守, 吏部尚书, 太子少傅, 中书, 大鸿胪, 侍中, 光禄勋, 辅吴将军, 封吴寿县侯.

洪父以孝友闻, 行为士表, 方册所载, 罔不穷览. 仕吴五官郎, 中正, 建城、南昌二县令, 中书郎, 廷尉, 平中护军, 会稽太守. 未辞而晋军顺流, 西境不守, 博简秉文经武之才, 朝野之论, 佥然推君. 於是转为五郡赴警. 大都督给亲兵五千, 总统征军, 戍遏疆场. 天之所坏, 人不能支, 故主钦若, 九有同宾, 君以故官, 赴除郎中. 稍迁至大中大夫, 历位大中正, 肥乡令. 县户二万, 举州最治, 德化尤异, 恩洽刑清, 野有颂声, 路无奸迹, 不佃公田, 越界如市. 秋毫之赠, 不入於门;纸笔之用, 皆出於私财. 刑厝而禁止, 不言而化行. 以疾去官, 发诏见用为吴王郎中令. 正色弼违, 进可替不, 举善弹枉, 军国肃雍. 迁邵陵太守, 卒於官.

洪者, 君之弟三子也. 生晚, 为二亲所娇饶, 不早见督以书史. 年十有三, 而慈父见背. 夙失庭训, 饥寒困瘁, 躬执耕穑, 承星履草, 密勿畴袭. 又累遭兵火, 先人典籍荡尽. 农隙之暇无所读, 乃负笈徒步行借. 又卒於一家, 少得全部之书, 益破功日伐薪以给纸笔, 就营田园处, 以柴火写书. 坐此之故, 不得早涉艺文. 常乏纸, 每所写, 反覆有字, 人鲜能读也.

年十六, 始读《教经》、《论语》、《诗》、《易》. 贫乏无以远寻师友, 孤陋寡闻, 明浅思短, 大义多所不能通, 但贪广览, 於众书乃无不暗诵精持. 曾所披涉, 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 下至短杂文章, 近万卷. 既性暗善忘, 又少文, 意志不专, 所识者甚薄, 亦不免惑, 而著述时犹得有所引用, 竟不成纯儒, 不中为传授之师. 其河洛图纬, 一视便止, 不得留意也. 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属, 了不从焉. 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

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 六壬太一之法, 粗知其旨, 又不研精. 亦计此辈率是为人用之事, 同出身情, 无急以此自劳役, 不如省子书之有益, 遂又废焉. 案《别录》《艺文志》, 众有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卷, 而魏代以来, 群文滋长, 倍於往者, 乃自知所未见之多也. 江表书籍, 通同不具, 昔欲诣京师索奇异, 而正值大乱, 半道而还. 每自叹恨. 今齿近不惑, 素志衰颓, 但念损之又损, 为乎无为, 偶耕薮泽, 苟存性命耳. 博涉之业, 於是日沮矣.

洪之为人也, (有脱文)而騃野, 性钝口讷, 形貌丑陋, 而终不辩自矜饰也. 冠履垢弊, 衣或褴褛, 而或不耻焉. 俗之服用, 俾而屡改, 或忽广领而大带, 或促身而修袖, 或长裾曳地, 或短不蔽脚. 洪期於守常, 不随世变. 言则率实, 杜绝嘲戏, 不得其人, 终日默然. 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 是以洪著书, 因以自号焉.

洪禀性尪羸, 兼之多疾, 贫无车马, 不堪徒行, 行亦性所不好. 又患弊俗, 舍本逐末, 交游过差, 故遂抚笔闲居, 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至於权豪之徒, 虽在密迹, 而莫或相识焉. 衣不辟寒, 室不免漏, 食不充虚, 名不出户, 不能忧也. 贫无僮仆, 篱落顿决, 荆棘丛於庭宇, 蓬莠塞乎阶雨留, 披榛出门, 排草入室, 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 其乏役也. 不晓谒(有脱文)以故初不修见官长. 至於吊大丧, 省困疾, 乃心欲自勉, 强令无不必至, 而居疾少健. 恒复不周, 每见讥责於论者. 洪引咎而不恤也. 意苟无余, 而病使心违, 顾不愧己而已, 亦何理於人之不见亮乎? 唯明鉴之士, 乃恕其信抱朴, 非以养高也. 世人多慕豫亲之好, 推暗室之密, 洪以为知人甚未易, 上圣之所难. 浮杂之交, 口合神离, 无益有损. 虽不能如朱公叔一切绝之, 且必须清澄详悉, 乃处意焉. 又为此见憎者甚众而不改也. 驰逐苟达, 侧立势门者, 又共疾洪之异於己, 而见疵毁, 谓洪为傲物轻俗. 而洪之为人, 信心而行, 毁誉皆置於不闻.

至患近人, 或恃其所长而轻人所短, 洪忝为儒者之末, 每与人言, 常度其所知而论之, 不强引之以造彼所不闻也. 及与学士有所辩识, 每举纲领. 若值惜短, 难解心义, 但粗说意之与向, 使足以发寤而已, 不致苦理, 使彼率不得自还也. 彼静心者, 存详而思之, 则多自觉而得之者焉. 度不可与言者, 虽或有问, 常辞以不知, 以免辞费之过也. 洪性深不好干烦官长, 自少及长, 曾救知己之抑者数人, 不得已, 有言於在位者, 然其人皆不知洪之恤也. 不忍见其陷於非理, 密自营之耳. 其余虽亲至者, 在事秉势, 与洪无惜者, 终不以片言半字, 少累之也. 至於粮用穷匮急, 合汤药则唤求朋类, 或见济, 亦不让也. 受人之施, 必皆久久渐有以报之, 不令觉也. 非类则不妄受其馈致焉. 洪所食有旬日之储, 则分以济人之乏;若殊自不足, 亦不割己也. 不为皎皎之细行, 不治察察之小廉. 村里凡人之谓良守善者, 用时, 或赍酒肴候洪, 虽非俦匹, 亦不拒也. 後有以答之, 亦不登时也. 洪尝谓史云不食於昆弟, 华生治洁於昵客, 盖邀名之伪行, 非廊庙之远量也.

洪尤疾无义之人, 不勤农桑之本业, 而慕非义之奸利. 持乡论者, 则卖选举以取谢;有威势者, 则解符疏以索财. 或有罪人之赂, 或枉有理之家. 或为逋逃之薮, 而飨亡命之人;或挟使民丁, 以妨公役;或强收钱物, 以求贵价;或占锢市肆, 夺百姓之利;或割人田地, 劫孤弱之业. 惚恫官府之间, 以窥掊克之益, 内以夸妻妾, 外以钓名位. 其如此者, 不与交焉. 由是俗人憎洪疾己, 自然疏绝, 故巷无车马之迹, 堂无异志之宾, 庭可设雀罗, 而几筵积尘焉.

洪自有识以逮将老, 口不及人之非, 不说人之私, 乃自然也. 虽仆竖有其所短, 所羞之事, 不以戏之也. 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 不喜诃谴人交之好恶. 或为尊长所逼问, 辞不获已, 其论人也, 则独举彼体中之胜事而已. 其论文也, 则撮其所得之佳者, 而不指摘其病累, 故无毁誉之怨. 贵人时或问官吏民, 甲乙何如. 其清高闲能者, 洪指说其快事;其贪暴暗塞者, 对以偶不识悉. 洪由此颇见讥责, 以顾护太多, 不能明辩臧否, 使皂白区分, 而洪终不敢改也. 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 比方伦匹, 未必当允, 而褒贬与夺, 或失准格. 见誉者自谓己分, 未必信德也;见侵者则恨之入骨, 剧於血雠. 洪益以为戒, 遂不复言及士人矣. 虽门宗子弟, 其称两皆以付邦族, 不为轻乎其价数也.

或以讥洪, 洪答曰:"我身在我者也, 法当易知. 设令有人问我, 使自比古人, 及同时令我自求辈, 则我实不能自知, 可与谁为匹也. 况非我, 安可为取而评定之耶? 汉末俗弊, 朋党分部, 许子将之徒, 以口舌取戒. 争讼论议, 门宗成雠. 故汝南人士无复定价而有月旦之评. 魏武帝深亦疾之, 欲取其首, 尔乃奔波亡走, 殆至屠灭. 前鉴不远, 可以得师矣. 且人之未易知也, 虽父兄不必尽子弟也, 同乎我者遽是乎? 异於我者遽非乎? 或有始无卒, 唐尧、公旦、仲尼、季札, 皆有不全得之恨, 无以近人信其喽喽管见荧烛之明, 而轻评人物. 是皆卖彼上圣大贤乎? "

昔大安中, 石冰作乱, 六州之地, 柯振叶靡, 违正党逆. 义军大都督邀洪为将兵都尉, 累见敦迫, 既桑梓恐虏, 祸深忧大. 古人有急疾之义, 又畏军法, 不敢任志, 遂募合数百人, 与诸军旅进. 曾攻贼之别将, 破之日, 钱帛山积, 珍玩蔽地, 诸军莫不放兵收拾财物, 继毂连担. 洪独约令所领, 不得妄离行陈. 士有摭得众者, 洪即斩之以徇. 於是无敢委杖, 而果有伏贼数百, 出伤诸军. 诸军悉发, 无部队, 皆人马负重, 无复战心. 遂致惊乱, 死伤狼藉, 殆欲不振. 独洪军整齐毂张, 无所损伤. 以救诸军之大崩, 洪有力焉. 後别战斩贼小帅, 多获甲首, 而献捷幕府. 於是大都督加洪伏波将军, 例给布百匹. 诸将多封闭之, 或送还家, 而洪分赐将士, 及施知故之贫者, 余之十匹, 又径以市肉酤酒, 以飨将吏. 於时窃擅一日之美谈焉.

事平, 洪投戈释甲, 径诣洛阳, 欲广寻异书, 了不论战功. 窃慕鲁连不受聊城之金, 包胥不纳存楚之赏, 成功不处之义焉. 正遇上国大乱, 北道不通. 而陈敏又反於江东, 归途隔塞. 会有故人谯国嵇君道, 见用为广州刺史. 乃表请洪为叁军. 虽非所乐, 然利可避地於南, 故黾勉就焉. 见遣先行催兵, 而君道於後遇害, 遂停广州. 频为节将见邀用, 皆不就. 永惟富贵可以渐得而不可顿合, 其间屑屑, 亦足以劳人. 且荣位势利, 譬如寄客, 既非常物, 又其去不可得留也. 隆隆者绝, 赫赫者灭, 有若春华, 须臾凋落, 得之不喜, 失之安悲? 悔吝百端, 忧惧兢战, 不可胜言. 不可为也. 且自度性笃懒而才至短, 以笃懒而御短才, 虽翕肩屈膝, 趋走风尘, 犹必不办大致名位而免患累, 况不能乎? 未若修松乔之道, 在我而已, 不由於人焉. 将登名山, 服食养性. 非有废也, 事不兼济, 自非绝弃世务, 则曷缘修习玄静哉? 且知之诚难, 亦不得惜问而与人议也. 是以车马之迹, 不经贵势之域;片字之书, 不交在位之家. 又士林之中, 虽不可出, 而见造之宾, 意不能拒, 妨人所作, 不得专一, 乃叹曰:"山林之中无道也. 而古之修道者, 必入山林者, 诚欲以违远讙哗, 使心不乱也. 今将遂本志, 委桑梓, 适嵩岳, 以寻方平梁公之轨."

先所作子书内、外篇, 幸已用功夫, 聊复撰次, 以示将来云尔. 洪年十五、六时, 所作诗赋杂文, 当时自谓可行於代, 至於弱冠, 更详省之, 殊多不称意. 天才未必为增也, 直所览差广, 而觉妍媸之别. 於是大有所制, 弃十不存一. 今除所作子书, 但杂尚余百所卷, 犹未尽损益之理, 而多惨愤, 不遑复料护之. 他人文成, 便呼快意, 余才钝思迟, 实不能尔. 作文章每一更字, 辄自转胜, 但患懒, 又所作多不能数省之耳. 洪年二十余, 乃计作细碎小文, 妨弃功日, 未若立一家之言, 乃草创子书. 会遇兵乱, 流离播越, 有所亡失, 连在道路, 不复投笔十余年, 至建武中, 乃定凡著《内篇》二十卷, 《外篇》五十卷, 碑颂诗赋百卷,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 又撰俗所不列者, 为《神仙传》十卷, 又撰高尚不仕者, 为《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 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 别有目录. 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 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 世事臧否, 属儒家. 洪见魏文帝《典论》自叙, 未及弹棋击剑之事, 有意於略说所知, 而实不数少所便能, 不可虚自称扬. 今将具言, 所不闲焉.

洪体纯性驽, 寡所玩好, 自总发垂髫, (有脱文)又掷瓦手抟, 不及儿童之群, 未曾斗鸡鹜, 走狗马, 见人博戏, 了不目眄. 或强牵引观之, 殊不入神, 有若昼睡. 是以至今不知棋局上有几道樗蒲齿名. 亦念此辈末伎, 乱意思而妨日月, 在位有损政事, 儒者则废讲诵, 凡民则忘稼穑, 商人则失货财. 至於胜负未分, 交争都市, 心热於中, 颜愁於外, 名之为乐, 而实煎悴, 丧廉耻之操, 兴争竞之端, 相取重货, 密结怨隙. 昔宋闵公、吴太子致碎首之祸, 生叛乱之变, 覆灭七国, 几倾天朝. 作戒百代, 其鉴明矣. 每观戏者, 渐恚交集, 手足相及, 丑詈相加, 绝交坏友, 往往有焉. 怨不在大, 亦不在小, 多召悔吝, 不足为也. 仲尼虽有昼寝之戒, 以洪较之, 洪实未许其贤於昼寝. 何则? 昼寝但无益而未有怨恨之忧, 斗讼之变, 圣者犹韦编三绝, 以勤经业, 凡才近人, 安得兼修, 惟诸戏尽不如示一尺之书, 故因本不喜而不为, 盖此俗人所亲焉.

少尝学射, 但力少不能挽强, 若颜高之弓耳. 意为射既在六艺, 又可以御寇辟劫, 及取鸟兽, 是以习之. 昔在军旅, 曾手射追骑, 应弦而倒, 杀二贼一马, 遂以得免死. 又曾受刀盾及单刀双戟, 皆有口诀要术, 以侍取人, 乃有秘法, 其巧入神. 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 便可以当全独胜, 所向无前矣. 晚又学七尺杖术, 可以入白刃, 取大戟, 然亦是不急之末学. 知之譬如麟角凤距, 何必用之? 过此已往, 未之或知.

洪少有定志, 决不出身, 每览巢许、子州、北人石户、二姜、两袁、法真、子龙之传, 尝废书前席, 慕其为人. 念精治五经, 著一部子书, 令後世知其为文儒而已. 後州郡及车骑大将军辟, 皆不就. 荐名琅邪王丞相府, 昔起义兵, 贼平之後, 了不修名诣府, 论功主者, 永无赏报之冀. 晋王应天顺人, 拨乱反正, 结皇纲於垂绝, 修宗庙之废祀, 念先朝之滞赏, 并无报以劝来. 洪随例就彼, 庚寅, 诏书赐爵关中侯, 食句容之邑二百户. 窃谓讨贼以救桑梓, 劳不足录, 金紫之命, 非其始愿. 本欲远慕鲁连, 近引田畴, 上书固辞, 以遂微志. 适有大例, 同不见许. 昔仲由让应受赐而沮为善, 丑虏未夷, 天下多事, 国家方欲明赏必罚, 以彰宪典, 小子岂敢苟洁区区懦志, 而距私通之大制? 故遂息意而恭承诏命焉.

洪既著"自叙"之篇, 或人难曰:"昔王充年在耳顺, 道穷望绝, 惧身名之偕灭, 故自纪终篇. 先生以始立之盛, 值乎有道之运, 方将解申公之束帛, 登穆生之蒲轮, 耀藻九五, 绝声昆吾, 何憾芬芳之不扬, 而务老生之彼务? "洪答曰:"夫二仪弥邈, 而人居若寓, 以朝菌之耀秀, 不移晷而殄瘁, 类春华之暂荣, 未改旬而凋坠. 虽飞飙之经霄, 激电之乍照, 未必速也. 夫期赜犹奔星之腾烟, 黄发如激箭之过隙. 况或未萌而殒箨, 逆秋而雾瘁者哉? 故项子有含穗之叹, 扬乌有夙折之哀, 历览远古, 逸伦之士, 或以文艺而龙跃, 或以武功而虎踞, 高勋著於盟府, 德音被乎管弦, 形器虽沈, 铄於渊壤, 美谈飘飘而日载, 故虽千百代, 犹穆如也. 余以庸陋, 沈抑婆婆, 用不合时, 行舛於世, 发音则响与俗乖, 抗足则迹与众迕. 内无金张之援, 外乏弹冠之友. 循途虽坦, 而足无骐驎;六虚虽旷, 而翼非大鹏. 上不能鹰扬匡国, 下无以显亲垂名. 美不寄於良史,声不附乎锺鼎. 故因著述之余,而为自叙之篇,虽无补於穷达,亦赖将来之有述焉!


分类:道家思想 书名:抱朴子 作者:葛洪
《抱朴子》69章 外篇.知止 | 抱朴子 | 道家

《抱朴子》69章 外篇.知止


抱朴子曰:祝莫大於无足, 福莫厚乎知止. 抱盈居冲者, 必全之算也;宴安盛满者, 难保之危也. 若夫善卷巢许管胡之徒, 咸蹈云物以高骛, 依龙凤以竦迹, 觇韬锋於香饵之中, 寤覆车乎来轫之路, 违险途以遐济, 故能免詹何之钓缗, 可谓善料微景於形外, 觌坚冰於未霜, 徙薪曲突於方炽之火, 纚舟弭楫於冲风之前, 瞻九牛害而深沈, 望密蔚而曾逝, 不托巢於苇苕之末, 不偃寝乎崩山之崖者也. 斯皆器大量弘, 审机识致, 凌侪独往, 不牵常欲, 神叁造化, 心遗万物, 可欲不能虿介其纯粹, 近理不能耗滑其清澄. 苟无若人之自然, 诚难企及乎绝轨也. 徒令知功成者身退, 处劳大者不赏, 狡兔死则知猎犬之不用, 高鸟尽则觉良弓之将弃. 鉴彭韩之明镜, 而念抽簪之术;睹越种之暗机, 则识金象之贵. 若范公泛艘以绝景, 薛生逊乱以全洁, 二疏投印於方盈, 田豫释绂於漏尽, 进脱亢悔之咎, 退无濡尾之吝, 清风足以扬千载之尘, 德音足以祛将来之惑. 方之陈宝, 不亦邈乎!

或智小败於谋大, 或辕弱折於载重, 或独是陷於众非, 或尽忠讦於兼会, 或倡高算而受晁错之祸, 或竭心力而遭吴起之害. 故有口止局高口止脊厚, 犹不免焉. 公旦之放, 仲尼之行, 贾生逊摈於下士, 子长熏肾乎无辜, 乐毅平齐, 伍员破楚, 白起以百胜拓疆, 文子以九术霸越, 韩信功盖於天下, 黥布灭家以佐命, 荣不移晷, 辱已及之. 不避其祸, 岂智者哉! 为臣不易, 岂将一途, 要而言之, 决在择主. 我不足赖, 其验如此. 告退避贤, 洁而且安, 美名厚实, 福莫大焉. 能修此术, 万未有一. 吉凶由人, 可勿思乎! 逆耳之言, 乐之者希, 献纳期荣, 将速身祸, 救诽谤其不暇, 何信受之可必哉!

夫矢曾缴纷纭则鸳雏徊翮, 坑阱充蹊则麟虞敛迹. 情不可极, 欲不可满, 达人以道制情, 以计遣欲, 为谋者犹宜使忠, 况自为策而不详哉! 盖知足者常足也, 不知足者无足也. 常足者, 福之所赴也;无足者, 祸之所锺也. 生生之厚, 杀哉生矣, 宋氏引苗, 郢人张革, 诚欲其快, 而实速萎裂, 知进忘退, 斯之谓乎?

夫筴奔而不止者, 鲜不倾坠;凌波而无休者, 希不沈溺;弄刃不息者, 伤刺之由也;斫击不辍者, 缺毁之原也. 盈则有损, 自然之理, 周庙之器, 岂欺我哉? 故养由之射, 行人识以驰弦, 东野之御, 颜子知其方败, 成功之下, 未易久处也. 夫饮酒者不必尽乱, 而乱者多焉;富贵者岂其皆危, 而危者有焉. 智者料事於倚伏之表, 伐木於毫末之初, 吐高言不於累棋之际, 议治裘不於群狐之中, 古人佯狂为愚, 岂所乐哉! 时之宜然, 不获已也. 亦有深逃而陆遭波涛, 幽遁而水被焚烧, 若龚胜之绝粒以殒命, 李业煎蹙以吞鸩, 由乎迹之有朕, 景之不灭也. 若使行如蹈冰, 身如居阴, 动无遗踪可寻, 静与无为为一, 岂有斯患乎! 又况乎揭日月以隐形骸, 击建鼓以徇利器者哉! 夫值明时则优於济四海, 遇险世则劣於保一身, 为此永慨, 非一士也.

吾闻无炽不灭, 靡溢不损, 焕赫有委灰之兆, 春草为秋瘁之端, 日中则昃, 月盈则蚀, 四时之序, 成功者退. 远取诸物, 则构高崇峻之无限, 则颓坏惟忧矣;近取诸身, 则嘉膳旨酒之不节, 则结疾伤性矣. 况乎其高概云霄而积之犹不止, 其威震人主而加崇, 又不息者乎! 蚊虻堕山, 适足翱翔;兕虎之坠, 碎而为齑. 此言大物, 不可失所也. 且夫正色弹违, 直道而行, 打扑干纪, 不虑雠隟, 则怨深恨积. 若舍法容非, 属托如响, 吐刚茹柔, 委曲绳墨, 则忠□丧败, 居此地者, 不变劳乎? 是以身名并全者甚希, 而折足覆食束者不乏也. 然而入则兰房窈窕, 朱帷组帐, 文茵兼舒於华第, 艳容粲烂於左右, 轻体柔声, 清歌妙舞, 宋蔡之巧, 阳阿之妍, 口吐辨菱延露之曲, 足蹑渌水七槃之节, 知音悦耳, 冶姿娱心, 密宴继集, 醽醁不撤, 仰登绮阁, 俯映清渊, 游果林之丹翠, 戏蕙囿之芬馥, 文鳞瀺灂, 朱习颉颃, 飞缴堕云鸿, 沈纶引鲂鲤, 远珍不索而交集, 玩弄纷华而自至. 出则朱轮耀路, 高盖接轸, 丹旗云蔚, 麾节翕赫, 金口嘈口献, 戈甲璀错, 得意托於後乘, 嘉旨盈乎属车, 穷游观之娱, 极畋渔之欢. 圣明之誉, 满耳而入;谄悦之言, 异口同辞. 於时眇然, 意蔑古人, 谓伊吕管晏, 不足算也.

岂觉崇替之相为首尾, 哀乐之相为朝暮, 肯谢贵盛, 乞骸骨, 背朱门而反丘园哉! 若乃圣明在上, 大贤赞事, 百揆非我则不叙, 兆民非我则不济, 高而不以危为忧, 满而不以溢为虑者, 所不论也. 穷达

或问:"一流之才, 而或穷或达, 其故何也? 俊逸絷滞, 其有憾乎? " 抱朴子答曰:"夫器业不异, 而有抑有扬者, 无知己也. 故否泰时也, 通塞命也. 审时者何怨於沈潜, 知命者何恨於卑瘁乎! 故沈闾渟钧, 精劲之良也, 而不以击, 则朝菌不能断焉;珧华黎绿, 连城之宝也, 委之泥泞, 则瓦砾积其上焉. 故可珍而不必见珍也, 可用而不必见用也. 庸俗之夫, 暗於别物, 不分朱紫, 不辩菽麦, 唯以达者为贤, 而不知侥求者之所达也;唯以穷者为劣, 而不详守道者之所穷也. 且夫悬象不丽天, 则不能扬大明灼无外, 嵩岱不托地, 则不能竦峻极概云霄. 兔足因夷途以聘迅, 龙艘泛激流以效速, 离光非燧人不炽, 楚金非欧冶不剡, 丰华俟发春而表艳, 栖鸿待冲飙而轻戾, 四岳不明扬, 则有鳏不登庸, 叔牙不推贤, 则夷吾不式厚, 穰苴赖平仲以超踔, 淮阴因萧公以鹰扬, 隽生由胜之之谈, 曲逆缘无知之荐, 元直起龙萦之孔明, 公瑾贡虎卧之兴霸, 故能美名垂於帝籍, 弘勋著於当世也.

"汉之末年, 吴之季世, 则不然焉. 举士也, 必附己者为前;取人也, 必多党者为决;而附己者不必足进之器也, 同乎我, 故不能遗焉;而多党者不必逸群之才也, 信众口, 故谓其可焉. 或信此之庸猥, 而不能遣所念之近情;或识彼之英异, 而不能平心於至公. 於是释铨衡, 而以疏数为轻重矣;弃度量, 而以纶集为多少矣. 於时之所谓雅人高韵, 秉国之钧, 黜陟决己, 褒贬由口者, 鲜哉免乎斯累也. 又况於胸中率有憎独立, 疾非党, 忌胜己, 忽寒素者乎? 悲夫! 邈俗之士, 不群之人, 所以比肩不遇, 不可胜计, 或抑顿於薮泽, 或立朝而斥退也.

盖修德而道不行, 藏器而时不会, 或俟河清而齿已没, 或竭忠勤而不见知, 远行不骋於一世, 勋泽不加於生民. 席上之珍, 郁於泥泞, 济物之才, 终於无施, 操筑而不值武丁, 抱竿而不遇西伯, 自曩迄今, 将有何限? 而独悲之, 不亦陋哉! 瞻径路之远, 而耻由之;知大道之否, 而不改之. 齐通塞於一途, 付荣辱於自然者, 岂怀悒闷於知希, 兴永叹於川逝乎! 疑其有憾, 是未识至人之用心也. 小年之不知大年, 井蛙之不晓沧海, 自有来矣. 重言

抱朴子曰:余友人玄泊先生者, 齿在志学, 固已穷览六略, 旁综河洛, 昼竞羲和之末景, 夕照望舒之余辉, 道靡远而不究, 言无微而不测, 以儒墨为城池, 以机神为干戈, 故谈者莫不望尘而衔璧, 文士寅目而格笔. 俄而寤智者之不言, 觉寸一之无咎, 意得则齐荃蹄之可弃, 道乖则觉唱高而和寡, 於是奉老氏多败之戒, 思金人三缄之义, 括锋颖而如讷韬, 修翰於彤管, 含金怀玉, 抑谧华辩, 终日弥夕, 或无一言.

门人进曰:"先生默然, 小子胡述? 且与庸夫无殊焉. 窃谓锺不鸣, 则不异於积铜;浮磬息音, 则未别乎聚石也." 玄泊先生答曰:"吾特收远名於万代, 求知己於将来, 岂能竞见知於今日, 标格於一时乎? 陶甄以盛酒, 虽美不见酣;身卑而言高, 虽是不见信. 徒卷舌而竭声, 将何救於流遁? 古人六十笑五十九, 不远迷复, 乃觉有以也. 夫玉之坚也, 金之刚也, 冰之冷也, 火之热也, 岂须自言, 然後明哉! 且八音九奏, 不能无长短之病, 养由百发不能止, 将有一失之疏, 玩凭河者, 数溺於水;好剧谈者, 多漏於口. 伯牙谨於操弦, 故终无烦手之累;儒者敬其辞令, 故终无枢机之辱. 浅近之徒, 则不然焉. 辩虚无之不急, 争细事以费言, 论广修坚白无用之说, 诵诸子非圣过正之书, 损教益惑, 谓之深远, 委弃正经, 竞治邪学. 或与暗见者较唇吻之胜负, 为不识者吐清商之谈对, 非敌力之人, 旁无赏解之客, 何异奏雅乐於木梗之侧, 陈玄黄於土偶之前哉! 徒口枯气乏, 椎杭抵掌, 斤斧缺坏而盘节不破, 勃然战色而乖忤愈远, 致令恚容表颜, 丑言自口, 偷薄之变, 生乎其间, 既玷之谬, 不可救磨. 未若希声不全大音, 约说以俟识者矣.


分类:道家思想 书名:抱朴子 作者:葛洪
《抱朴子》葛洪著| 道家|道家思想

抱朴子

 
作者:葛洪
内篇
01章 畅玄 02章 论仙 03章 对俗 04章 金丹
05章 至理 06章 微旨 07章 塞难 08章 释滞
09章 道意 10章 明本 11章 仙药 12章 辨问
13章 极言 14章 勤求 15章 杂应 16章 黄白
17章 登涉 18章 地真 19章 遐览 20章 袪惑
外篇
21章 嘉遁 22章 逸民 23章 勖学 24章 崇教
25章 君道 26章 臣节 27章 良规 28章 时难
29章 官理 30章 务正 31章 贵贤 32章 任能
33章 钦士 34章 用刑 35章 审举 36章 交际
37章 备阙 38章 擢才 39章 任命 40章 名实
41章 清鉴 42章 行品 43章 弭讼 44章 酒诫
45章 疾谬 46章 讥惑 47章 刺骄 48章 百里
49章 接疏 50章 钧世 51章 省烦 52章 尚博
53章 汉过 54章 吴失 55章 守塉 56章 安贫
57章 仁明 58章 博喻 59章 广譬 60章 辞义
61章 循本 62章 应嘲 63章 喻蔽 64章 百家
65章 文行 66章 正郭 67章 弹祢 68章 诘鲍
69章 知止 70章 自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