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5月07日,中日"和平使者"、日本电影《追捕》女主角中野良子接受晨报专访
在东京市中心一个高级住宅区里,一位日本中年妇人向我们走来,她穿着端庄的紫色套装,戴着白色的胸花和珍珠项链,对我们微微一笑:“听说你们迷路了,所以我出来接你们。”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电影《追捕》里“真由美”的扮演者中野良子。我们记忆里那个“真由美”,她今年已经58岁了。在其东京的办公室里,中野良子接受了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从1979年《追捕》在中国上映,谈到这30年来她为中日交流所做的一切,有惊喜与欢乐,也有艰辛与磨难,说到动情处,刚才还拍手欢笑的“真由美”停下来,叹口气,红了眼眶。
1979年:第一次到中国
迎接人群“像是在欢迎一位总统”
再过一个30年,恐怕中野良子也无法忘记,她第一次到中国的情形。
1979年,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引起巨大的轰动,中野良子应邀来到中国访问。一下飞机,她就被前来迎接的人群所包围,“人们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像是在欢迎一位总统”。饭店里的工作人员一听说“真由美”要来,都凑在一起为她表演舞蹈、弹奏乐器;走到大街上,到处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影迷,他们挥舞着彩旗,站在街道两旁热烈地呼唤着:真由美!真由美!
在上海,真由美发型成为时尚,甚至开出了“真由美理发店”,孩子们在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里将她包围,“真由美姐姐!真由美姐姐!”一声声呼唤像鲜花一样开放。
在欢迎活动上,中野良子用刚学会的一句汉语进行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中野良子。”满屋子的人开始热烈鼓掌,让她感到一阵激动。这时主持人凑过来,在她耳边低声说:“你要说,我是真由美。”
第一次听说需要用女主角的名字进行自我介绍,中野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过还是试着用中文说:“大家好,我是真由美。”这句话立刻点燃了全场气氛,大家欢声四起,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30年后再回忆起这一幕幕,中野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感觉到,命运已经将她和这个神奇的国家联系在一起。
1998年:第一次见胡锦涛
胡锦涛一眼就认出了“真由美”
从那时起,事业如日中天的中野渐渐从影视圈淡出,在中日两国间扮演起“和平使者”的角色。30年来,她60次访问中国,参加的文化交流活动不计其数。下一次出发是在今年6月,中野将前往青岛参加奥运比赛场馆的竣工剪彩仪式。
这30年里,“真由美”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她曾经到中国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拍摄纪实电视剧,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种下和平之树,在秦皇岛拿出200万日元的积蓄,建立了一座“中野良子小学”……
中野说,因为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她的行为经常遭遇别人的不理解。说到这里,她叹了口气,“这30年里,我花掉了拍摄100部电影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很值得。”有时候心里难过,她就在睡前听中文歌曲《大海啊故乡》。“一听到它的旋律,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平静。”
中野相信,作为一名演员,可以为中日两国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就凭这张“真由美”的脸,就可以唤起很多中国观众的认同感。
此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中野已经收到邀请,将出席8日中午的日本友好人士午餐会和8日晚上的福田康夫首相晚宴。她说,自己第一次见到胡锦涛,是1998年后者以中国国家副主席身份访日的时候。当时,中野上前与他握手。在没有进行介绍的情况下,胡锦涛一眼就认出她就是20年前那部《追捕》里的“真由美”。胡锦涛当时吃惊地“啊”了一声,接着笑了起来,说自己看过这部电影,现在看到女主角从大银幕上走下来,感觉很不一样。
说到这里,中野笑了,她以手托腮,眼珠子转啊转,仿佛变回了那个活泼俏皮的“真由美”。
“真由美”谈自己的家庭和丈夫
“在中国看到‘囍’字改变了我”
“为什么要救我,为什么?”
“因为我喜欢你。”真由美骑马救杜丘,两人在马背上的这段对话,成为很多影迷最喜欢的台词之一。勇敢表达爱情的真由美,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找了个杜丘那样酷酷的男人呢?
一听记者这样问,中野良子忍不住双手击掌,仰头大笑起来,接着又有些不好意思地坐坐正,用手遮住嘴,但仍旧笑个不停。
“是的,我的丈夫……可以说有点像杜丘吧。”只不过,“真由美”和她的“杜丘”结婚时,已经37岁了。
中野说,因为一直生活在电影的虚拟世界里,自己在寻找人生另一半时,也有过不切实际的想法,“想找一个电影男主角一样的完人”。
1982年,中野到沈阳参加电影节活动,在当地居民家的门上看到个“囍”字。中国朋友告诉她,双喜代表着结婚,“一个人结了婚,快乐就增加了一倍”。
看着眼前这个奇异的汉字,中野想,人生的快乐我只体验了一半,太遗憾了!她放弃了一定要找文艺工作者做丈夫的想法,开始对圈外的朋友们说:“如果你认识什么合适的结婚对象,请介绍给我吧!”
朋友向她介绍了一位银行职员。见面时才发现,原来他就是自己经常存钱取钱窗口的那个人。“我们俩都是理想主义者,好像一直在某处等待着对方”。
结婚这么多年,中野的丈夫跟随她一起,多次访问中国。中国影迷的热情,让这位生性内向的银行职员受宠若惊,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中野说:“每次去中国,都有让他惊喜的事情发生。看来,和我结婚,他人生的快乐不止增加了一倍!”
[记者手记]
“文化大使”的力量
30年来,通过日本的娱乐产业和大众偶像,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开始理解日本人性格的方方面面、了解日本社会的点点滴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记者这几天在东京采访期间发现,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有时候甚至偏信个别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存在错误认识。有什么办法能促进两国青年在今天相互理解与交流呢?除了政府与民间团体的不懈努力,记者认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对日本的输出是一个必要的途径。
NHK电视台几年前在黄金时间播放了韩国电视剧《冬季恋歌》,在整个日本掀起一股“韩流”。今天走在东京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以其男一号扮演者、韩国影星裴勇俊为主角的广告。东京一家语言学校的兼职中文老师赵萍告诉记者,很多本来在学习中文的日本年轻人,在“韩流”的影响下,都纷纷转去学了韩语。“很多人学习韩文,仅仅是为了给裴勇俊写封信。”
这就是“文化大使”的力量。中国每年投入巨资,拍那么多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如果能有那么一两部,可以在日本引来年轻人的争相观看和热烈讨论,那么哪怕其内容是鸡毛蒜皮的市井琐事、无关大局的风花雪月,也能为日本青年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打开一扇窗。(晨报特派记者程艳 特派首席记者周凯 5月6日东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