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卷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

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嗢拖南曰。

自性与分别  不共亦平等
作业及次第  差别最为后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所有分别应当了知。所有不共应当了知。所有平等应当了知。所有作业应当了知。所有次第应当了知。所有差别应当了知。由是七相应知如来十力略义。

云何如来十力自性。谓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云何如来十力分别。谓若略说由三分别当知无量。一者由时分分别。谓于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世一切所知。随悟入故。二者由品类分别。谓于一一诸有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三者由相续分别。谓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即由如是三种。分别如来十力。当知无量。是名如来十力分别。

云何如来十力不共。谓唯如来有此十力。不共一切声闻独觉。是名如来十力不共云何如来十力平等。谓此十力一切如来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说平等无有差别。若就如来多所安住。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谓余如来多住余力。其余如来复住余力。是名如来十力平等。

云何如来十力作业。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能现三种神变。无到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种种相违异品怨害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根胜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根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及能于彼如应如宜为说正法。如来所有种种胜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其净胜解令渐增长。不净胜解令渐舍离。如来所有种种界智力。于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于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乐如其随眠。依于彼彼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此中如来为诸声闻。依于彼彼趣入门中与正教授。如声闻地。尽一切种无间宣说显发辩了施设开示。云何如来教授一切始业初业等持资粮摄受安住欲住其心诸菩萨众。令心得住。谓诸如来为无谄曲恭敬爱重等持资粮始业初业诸菩萨众。最初施设无倒教授。如是告言。善男子来。汝当安处远离卧具独一无二于内寂静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为立名。或汝亲教轨范师等所为立名。如是思惟。我今为有离六处法自性真实。或内或外或两中间。于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设假立言说转耶。汝既如是正思惟已。当于此法都无所得。唯当如是如实了知但于客法有客想转。汝善男子。若于尔时于自己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复应在内如理思惟。于汝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谓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设。除此无有若过若增。于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且非是眼此唯有事。于中假立眼名想等。当知自性亦非是眼。何以故。非于此中远离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设。少有眼觉而能转故。若有此事体是真实。称名所说不应于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觉而转。唯应自性不由听闻。不由分别。彼所立名但于此事有眼觉转。然无如是不待名言觉转可得。是故此中唯于客法。而有其客眼名眼想眼假施设。汝既如是于其内眼如理思惟。复于眼想唯有客想当生当得。如于其眼。如是于耳鼻舌身等。广说乃至见闻觉知已得已求。若已作意随寻随伺。以要言之。普于一切诸法想中。唯有客想当生当得。如是汝于自己身中所有假想。能尽除遣勤加行道当正摄受。广说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尽除遣勤加行道当正摄受。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观察觉。普于一切诸法想中起唯客想。于一切法所有一切戏论之想。数数除遣。以无分别无相之心唯取义转。于此事中多修习住。汝若如是。当依如来妙智清净等持种性。获得无倒心一境性。如是汝等若于不净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当舍离。若于慈愍。若于缘性缘起。若于界差别。若于阿那波那念。若于初静虑。广说乃至若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量菩萨静虑神通等持等至。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当舍离。汝若如是修此菩萨无倒作意。渐次乃至当得无上正等菩提究竟出离。当知是名一切菩萨遍趣正行。过去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已正施设如是教授。未来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当正施设如是教授。现在如来亦为始业诸菩萨众。现正施设如是教授。诸声闻等于此作意勤修习时。亦能速疾得胜通慧。若能于此无倒作意如实通达。便能获得诸法现观。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舍离不出离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如来所有宿住随念智力。于其前际本事本生数数念已。为令所化诸有情类心生厌离心生净信。正为宣说。及能降伏执着常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死生智力。于诸弟子过往迁谢当所受生。能正记莂。及能降伏执着断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如来所有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一切沙门婆罗门等。是名如来十力作业。

云何如来十力次第。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即便顿得一切十力。顿证得已后时次第方现在前。谓诸如来初成佛时。先起处非处智力。观察诸法建立一切无倒因果。既观察已次起自业智力。若有希求即于欲界同分界中可爱殊胜异熟果者。方便为说令其远离诸不善业。令其现行所有善业。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若诸有情希求世间离欲法者。与其教授令彼趣向世间离欲。令彼获得如实之道。次起所余如来七力。若诸有情希求出世离欲法者。如应为说趣出世间离欲之道。谓于此中先起根胜劣智力。如实观察希求出世离欲者根。次起种种胜解智力。如实观察彼根为先所有意乐。次起种种界智力。如实观察意乐为先所有随眠。如是了知彼根意乐及随眠已。次起遍趣行智力。如其所应令于所缘趣入门中而得趣入。次起宿住随念智力及死生智力。彼由如应所缘趣入门加行。摄住心已净修行已。为说中道。令其远离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常断边执。为令永断一切烦恼。从此后起漏尽智力。若有如是正修方便奢摩他力之所任持。虽未永断一切烦恼。而由获得不现行故起不作。作增上慢者。令其舍离此增上慢。是名十力一门次第。复有异门十力次第。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最初发起处非处智力。令现在前。普于一切缘生法中。观察最胜妙法住智。即依如是妙法住智。次起自业智力。观在家分。由彼彼业种种差别。依在家分曾当现时修证差别。如是观察在家分已。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观出家分。谓于如是出家分中。为有能说出苦离苦正道者耶。为无有耶。如是观已正知都无。观诸世间无有救护无所归依。由大悲故以其佛眼如实观照一切世间。既观照已次起根胜劣智力。现前了知住在世间种种有情生在世间长在世间。或有钝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现前知已便于说法其心趣入。次后如前一切所余种种胜解智力等事次第。应知是第二门十力次第。复有异门十力次第。谓诸如来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初证得时。最初发起处非处智力。令现在前。观察一切缘生法界。次起自业智力。即于如是缘生法中。观察假立有情名想诸有情界。如是有情自造如是色类诸业。还受如是色类诸果。如实观察如是法界有情界已。次起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即为如是诸有情类解脱苦故。示现三种无倒神变而教授之。既教授已次起余力。如前次第知根等已。于其正道令趣入已。然后方便令彼有情解脱众苦。是第三门十力次第。

云何如来十力差别。谓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处非处智力等与自业智力等。有何差别。若正了知善不善业能感所有爱非爱果。当知此由处非处智力故。若正了知诸有能造善不善业。即彼能受爱非爱果而非所余。当知此由自业智力故。若正了知诸有能修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即彼能入静虑等定而非所余。当知此由自业智力故。若正了知即依如是静虑等定。现三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应之心。当知此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故。若正分别即彼诸根软中上品种种差别。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若正照取诸根为先彼彼法中种种意乐。当知此由根胜劣智力故。若正分别即彼意乐种种差别。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即彼意乐当知分别略有六种。一者不出离意乐。谓于各别大自在天那罗延天梵世间等。起信解者所有意乐。二者出离意乐。谓于三乘起信解者所有意乐。三者远清净意乐。谓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所有意乐。四者近清净意乐。谓安住上品成熟者所有意乐。五者即于现法得涅槃意乐。谓由声闻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乐。六者于当来世得涅槃意乐。谓由大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乐。若正照取胜解所起相似种子。当知此由种种胜解智力故。若正照取即彼种子差别。分别无量品类。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又即彼界当知分别略有四种。一者本性住种子。二者先习起种子。三者可修治种子。谓有般涅槃法者所有种子。四者不可修治种子。谓无般涅槃法者所有种子。若正了知如界种类行迹趣入。当知此由种种界智力故。若正分别即彼行迹一切品类。如是行迹能令离染。如是行迹能令毕竟清净。如是行迹能令不毕竟清净。当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若如实知前际随念一切趣因前际俱行。当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若正了知如前分别种种随顺八言说句六种略行。当知此由宿住随念智力故。若正了知依于前际有情死生。当知此由宿住随念智力故。若正观见后际种种有情死生。当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于自事义未得究竟。有情后际受生相续。当知此由死生智力故。若正了知于自事义已得究竟心善解脱于现法中证得涅槃。当知此由漏尽智力故。当知是名如来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如来所有四无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于其四处。在大众中而自称叹。谓所知障永解脱故。于一切种一切法中。现等正觉不共声闻。是第一处。诸烦恼障永解脱故。证得漏尽共诸声闻。是第二处。为求解脱诸有情类超过众苦。说出离道。是第三处。即于能出道得为碍。说诸障法应当远离。是第四处。如来既于如是四处。如其实义自称叹已。次后他于自所称叹前之二处所有相违身语意业而兴谤难。复于后二自称叹处所有相违前后乖反堕非理相而兴谤难。谓于世间有眼见者无眼见者。有他心智者无他心智者。如来于此自称叹处能为对治诸谤难中。都不见有如实因相。由是因缘于此四处能自了知。坦然无畏心无怯劣。无所疑虑都无惊惧。又佛大师唯有尔所正应称叹。谓自利行及利他行俱善圆满。当知此中前二称叹自利行满。后二称叹利他行满。此中如来若自称叹。于一切法现等觉故成正等觉。当知正为等趣大乘诸菩萨故。若自称叹一切漏尽。当知正为等趣声闻及独觉乘诸有情故。若复称叹能出离道及诸障法。当知俱为等趣诸乘诸有情故。如是如来所说经句。谓我为诸菩萨声闻说出离道。乃至广说。诸结集者。于所结集声闻藏中。除菩萨言。于所结集菩萨藏中。但唯诵此菩萨之言。

如来所有三念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于其长夜有如是欲。如何当令诸有情类于我善说法毗柰耶无倒行中。如实随住。如是长夜欲乐法主化御众时。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杂染。由三念住略所显故。此三念住复由三众差别建立。云何三众。若彼一切一向正行。是第一众。若彼一切一向邪行。是第二众。若彼众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是第三众。

如来所有三不护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以要言之。于一切种鄙恶所作覆藏永断。由三不护之所显示。诸阿罗汉由忘念故。于时时间片有无记鄙恶所作。如来于此一切。一切皆无所有。是故如来于诸弟子如所立要即如自性。切切诫勖显显呵摈。时复现行率尔敦逼。于诸弟子无所防虑。所谓勿彼共住多时。知我所行三业不净。因于前事意怀不悦。由斯不顺乃事乖违。或面讥我或向他说。

当知如来所有大悲一切种相。皆悉如前供养亲近无量品说。当知如是如来大悲无量无上。

云何如来无忘失法。谓诸如来常随记念。若事若处若如若时有所为作。如来即于此事此处此如此时。皆正随念。是名如来无忘失法。所谓如来普于一切所作事业。普于一切方处差别。普于一切所作方便。普于一切时分差别。念无忘失常住正念。当知是名无忘失法。

云何如来永害习气。谓诸如来或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是名如来永害习气。诸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于动转瞻视言论及安住中。而有种种似有烦恼所起作业。

云何如来一切种妙智。谓诸如来以要言之。于三聚法现等正觉。何等为三。一者能引有义聚法。二者能引无义聚法。三者非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当知此中若诸如来或于能引无义聚法。或于非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总于如是一切法中。无颠倒智。是名如来一切种智。若诸如来于其能引有义聚法一切法中。无颠倒智。当知是名如来妙智。即于此中若一切种智若妙智。总合为一。名一切种妙智。

如是一切。总名如来百四十种不共佛法。即于此中诸相随好。在菩萨位最后有中。皆已证得极善清净。若时菩萨坐菩提座住最后有。于菩萨道菩提资粮极善圆满。尔时无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刹那名无障碍智三摩地。是其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

从此无间第二刹那。顿得其余不共佛法。谓如来十力为初。一切种妙智为后。皆极清净悉为无上。由得此故普于一切所知境界。无滞无障。最极清净无垢智转依。暂发悟思惟圆满意车圆满。超过一切菩萨行菩萨地。证入一切如来行如来地。一切在肉所知障品所有粗重无余断故。得胜转依。如是转依最为无上。其余一切乃至最上成满住中菩萨转依。当知有上。

问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智等。如来智等。云何应知此二差别。答如明眼人隔于轻縠睹众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如明眼人无所障隔睹众色像。如来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如画事业圆布众彩唯后妙色未净修治。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画事业圆布众彩最后妙色已净修治。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于微闇中睹见众色。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离一切闇睹见众色。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远睹众色。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明眼人近睹众色。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轻医眼观视众色。到究竟地菩萨妙智当知亦尔。如极净眼观视众色。如来妙智当知亦尔。如处胎身。到究竟地诸菩萨身当知亦尔。如出胎身。诸如来身当知亦尔。如阿罗汉梦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萨心行当知亦尔。如阿罗汉觉时心行。如来心行当知亦尔。如昧灯体。到究竟地菩萨智体当知亦尔。如明灯体。如来智体当知亦尔。是故当知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诸菩萨众。与诸如来妙智。身心有大差别。

如是如来证菩提已。遍于十方一切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云何名为一切佛事。谓诸如来如来事业如来所作。略有十种。如是一一如来事业如来所作。能成无量利有情事。此外无有若过若增。何等为十。谓诸如来最初自现大丈夫身。欲令有情心发净信。大丈夫身于生净信为最胜故。是名如来第一作事。如是作事。诸相随好所能成办。又诸如来普为一切有情之类。起一切种教授加行。是名如来第二作事。如是作事。四一切种清净所能成办。又诸如来能作一切利有情事。能断一切所生疑惑。是名如来第三作事。如是作事。如来十力所能成办。由前所说如来十力。于能成办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有堪能故。又于如来所证十力所兴问难。唯有如来能知能见能解能了。唯有如来于彼问难能正答故。又诸如来普能降伏一切他论。普能成立一切自论。是名如来第四作事。如是作事。四无所畏所能成办。又诸如来所化有情。于佛教敕若正安住不正安住。如来于彼心无杂染。是名如来第五作事。如是作事。三种念住所能成办。又诸如来如自所言即如是作。是名如来第六作事。如是作事。三种不护所能成办。又诸如来常以佛眼于昼夜分遍观世间。是名如来第七作事。如是作事。如来大悲所能成办。又诸如来顿于一切一切作事皆无退舍。是名如来第八作事。如是作事无忘失法所能成办。又诸如来所行仪轨。如实随转无越作用。是名如来第九作事。如是作事。永害习气所能成办。又诸如来于其能引无义聚法。于不能引有义聚法亦不能引无义聚法。简择舍离。于其能引有义聚法。为众宣说开示显发。是名如来第十作事。如是作事。一切种妙智所能成办。如是如来由前所说百四十种不共佛法。能作如来一切所作一切佛事。如是佛事若广分别不易可数。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说不能尽。

如是所说诸如来住诸如来地。名为建立。何以故。依此住此希求品类。诸菩萨众。于菩萨学能正修学。亦依住此而有所证。即依住此普能成办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是故说此名为建立。又此一切所说佛法。于利他事最为随顺。一切如来是利他事之所显现。声闻独觉则不如是。是故说名不共佛法。又于如是诸佛法中自有佛法。声闻独觉一切一切皆所不得。所谓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自有佛法。虽分似得而一切种皆不圆满。如来于彼一切。一切悉皆证得。于一切种无不圆满。最极超过最极殊妙。是故皆说名为不共。

当知此中独一有义。是不共义。如是圆满显示一切菩萨学道及学道果。名菩萨地。具说一切菩萨学道及学道果。一切种教实依处故。又此菩萨地亦名菩萨藏摩怛理迦。亦名摄大乘。亦名开示坏不坏路。亦名无障智净根本。若诸所有天人世间。或天或人。若诸沙门婆罗门等。于此所说菩萨地中起坚信解。乐闻受持精勤修学广为他说。下至书持供养恭敬深心爱重。所得福聚以要言之。如薄伽梵于菩萨藏所摄一切微妙经典。乐闻等业宣说显了分别施设开示称赞所获福聚。等无有异。何以故。此菩萨地显示一切菩萨藏中略标广释诸门摄故。于此地中能广开示法毗柰耶。乃至众多所化有情。于此正法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安住增长广大胜进。于尔所时像似正法不得兴盛正法不灭。若于尔时像似正法当得兴盛。即于尔时能引实义所有正法当速灭没。是故于此菩萨地中起坚信解。乐闻受持乃至广说。所得福聚无量无边。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卷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

如是已说菩萨地义。云何应知此中次第。

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性。乃能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无杂染故得无厌倦方便。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于诸善根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无杂染方便。无厌倦方便。善根增长方便。得大菩提中。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访求正法。求正法已广为他说。亦于正行自能成办。于成办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即由此于此为此而行。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福德智慧增长。所应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生死方便能正修行。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自乐行无著行。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无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无厌倦行。由于生死无厌倦故。能正访求种种异论。于一切论得无所畏。善知论已复能了知所应为说所可宣说应如是说。由此智故善知世间。

如是菩萨善知诸论及世间已。复能如理访求正法。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转增长。福德资粮渐得圆满。令自智慧亦转增长。智慧资粮渐得圆满。二种资粮既圆满已。于谛行相菩提分法无倒修中能勤修行。于修方便能正了知。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声闻及独觉乘般涅槃果。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于一切菩萨语言听闻受持。依修力故。于昔未闻所有诸法一切种相皆能辨了。于陀罗尼无碍辩才皆得圆满。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即于此中正修行时。为断自他一切颠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于一切种相。正行圆满。如是正行得圆满已。于一切有情及声闻独觉皆为殊胜。所谓正行功德殊胜。及可称赞功德殊胜。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声闻独觉则不如是。由诸菩萨用利他事为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报。菩萨如是勤修行时。常于有情发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乐。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当知是名展转引发正行功德殊胜。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声闻亦非独觉。得授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如是坚固无忘失法。诸佛菩萨施设。在于一切有情最上施设。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于未得退亦无退失。无退失时恒常无间一切善法运运增长如明分月。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菩萨尔时得名真实不名相似。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于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从此寻求于此寻求由此寻求。既寻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于诸安立得善巧故。

复于教授能得善巧。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获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说正法种种行相。说正法时皆有胜果。能于大乘究竟出离。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萨同共。此名一切世间诸佛菩萨皆共安立皆共称叹。当知是名所可称赞功德殊胜。由得如是殊胜名故。当知获得诸菩萨相。诸相所相成就其相如是。正行一切种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能成办。于二分中能成办已。正行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如是意乐或在家品所应摄受。或出家品所应摄受。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从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诸有生。于彼生处常得值遇诸佛菩萨。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恒常无间蒙佛菩萨无倒教授。任持善品领受殊胜证得分位。由领受故于可称赞摄受殊胜证得分位。能正安处如己舍宅。住此位已能于后后殊胜分位一切种相。觉慧升进。渐次乃至到于究竟。于其中间不生喜足。如是升进证得究竟。从此不求其余上地。已到究竟极边际故名得无上。

是名菩萨地义次第。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卷


本地分中无余依地第十七

如是已说有余依地。云何无余依地。当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设安立。二者寂灭施设安立。三者寂灭异门安立。

云何地施设安立。谓先所除五地一分。当知即此无余依地所摄。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

云何寂灭施设安立。谓由二种寂灭。施设安立如是无余依地。一由寂静寂灭故。二由无损恼寂灭故。云何寂静寂灭。谓先于有余依地。获得触证四种寂静。今无余依涅槃界中。亦有最胜四种寂静。一数教寂静。二一切依寂静。三依依苦寂静。四依依苦生疑虑寂静。如说。

由无下劣心  能忍受勤苦
彼所趣解脱  譬如灯尽灭

云何无损恼寂灭。谓与一切依不相应。违背一切烦恼诸苦流转生起。转依所显真无漏界。如说苾刍永寂灭名真安乐住。又如说言实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为有等生起。若当无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等生起。我终不说有生有起有作有为有等生起有永出离。由实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等生起。是故我说有生有起有作有为有等生起有永出离。世尊依此密意说言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是谓寂灭。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难了知故名为甚深。极宽博故名为广大。无穷尽故名为无量。数不能数无二说故名为无数。云何此中数不能数。谓有非有不可说故。即色离色不可说故。即受离受不可说故。即想离想不可说故。即行离行不可说故。即识离识不可说故。所以者何。由此清净真如所显一向无垢。是名无损恼寂灭。如是二种。总说为一寂灭施设安立。

云何寂灭异门施设安立。当知此中寂灭异门有无量种。谓名为常亦名为恒。亦名久住亦名无变。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护。亦名归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隐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无转亦名无垢。亦名难见亦名甘露。亦名无忧亦名无没。亦名无炽亦名无热。亦名无病亦名无动。亦名涅槃亦名永绝一切戏论。如是等类应知说名寂灭异门。是名寂灭异门施设安立。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五十卷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

如是已说菩萨地。云何有余依地。当知此地有三种相。一者地施设安立。二者寂静施设安立。三者依施设安立。

云何地施设安立。谓有余依地。除五地一分。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除一地全。谓无余依地。所余诸地名有余依地。是名地施设安立。

云何寂静施设安立。谓由四种寂静。施设安立有余依地。一由苦寂静故。二由烦恼寂静故。三由不损恼有情寂静故。四由舍寂静故。云何苦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所有当来后有众苦皆悉永断。已得遍知。如多罗树断截根顶不复现前。由得当来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静。云何烦恼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由得毕竟不生法故。是名烦恼寂静。云何不损恼有情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皆悉永尽。不造诸恶修习诸善。是名不损恼有情寂静。云何舍寂静。谓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于六恒住。恒常无间多分安住。谓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是名舍寂静。即依如是四种寂静说有余依地。最极寂静最极清凉。是名寂静施设安立。

云何依施设安立。谓有八种依。一施设依。二摄受依。三住持依。四流转依。五障碍依。六苦恼依。七适悦依。八后边依。云何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意生儒童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及依此故。施设如是名字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量边际等诸想等想。假用言说。云何摄受依。谓七摄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七摄受事。如前意地已广分别。依此了知诸有情类有所摄受。云何住持依。谓四种食。即叚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摄养诸求有者。云何流转依。谓四种识住及十二缘起。即色趣识住。受趣识住。想趣识住。行趣识住。及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生缘老死。由依此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生死随顺流转。云何障碍依。谓诸天魔随有彼彼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云何苦恼依。谓一切欲界皆名苦恼依。由依此故令诸有情领受忧苦。云何适悦依。谓静虑等至乐名适悦依。由依此故。诸有情类若即于此现入彼定。若生于彼长夜领受静虑等至所有适悦。云何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由依此故说诸阿罗汉任持最后身。问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住有余依地。当言与几种依共相应耶。答当言与一种依一向相应。谓后边依。与六摄受事不共相应。与流转依与障碍依。一向全不相应。与所余依非相应非不相应。是名依施设安立。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
《瑜伽师地论》,佛经

《瑜伽师地论》第五十一卷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

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今当先说五识身地意地决择。

问前说种子依。谓阿赖耶识。而未说有有之因缘广分别义。何故不说。何缘知有广分别义。云何应知。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记。是故不说。如世尊言。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复次嗢拖南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有明了性不应道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由五因故。何等为五。谓阿赖耶识先世所造业行为因。眼等转识于现在世众缘为因。如说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识身无覆无记异熟所摄类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于彼彼依彼彼识转。即彼所依应有执受。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设许执受亦不应理。识远离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识于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第五因。如是先业及现在缘以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异熟种类不可得故。各别所依诸识转故。数数执受依止过故。不应道理。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谓有难言。若决定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俱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何以故。容有二识俱时转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知。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由彼尔时作意无别。根境亦尔。以何因缘识不俱转。

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与眼等识同行意识。明了体性不可得耶。谓或有时忆念过去曾所受境。尔时意识行不明了。非于现境意现行时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许意识无明了性。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有种子性不应道理。谓六识身展转异故。所以者何。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复善性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有种子性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不应相续长时流转。是故此亦不应道理。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业用差别不应道理。谓若略说有四种业。一了别器业。二了别依业。三了别我业。四了别境业。此诸了别刹那刹那俱转可得。是故一识于一刹那。有如是等业用差别不应道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身受差别不应道理。谓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或无思虑或随寻伺。或处定心或不在定。尔时于身诸领受。起非一众多种种差别。彼应无有然现可得。是故定有阿赖耶识。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处无心定不应道理。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应如舍命识离于身。非不离身。如世尊说当于尔时识不离身故。

何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时识不应道理。谓临终时或从上身分。识渐舍离冷触渐起。或从下身分。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此若舍离。即于身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意识不尔。是故若无阿赖耶识不应道理。

复次嗢拖南曰。

所缘若相应  更互为缘性
与识等俱转  杂染污还灭

若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云何四相建立流转。当知建立所缘转故。建立相应转故。建立互为缘性转故。建立识等俱转转故。云何一相建立还灭。谓由建立杂染转故。及由建立彼还灭故。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此于有色界。若在无色。唯有习气执受了别。了别外无分别器相者。谓能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赖耶识故。于一切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譬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如是阿赖耶识缘内执受缘外器相。生起道理应知亦尔。

复次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

复次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转故复次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一非常。复次阿赖耶识。当言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中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于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于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如是了别二种所缘故。于所缘境微细了别故。相似了别故。刹那了别故。了别狭小执受所缘故。了别广大执受所缘故。了别无量执受所缘故。了别微细执受所缘故。了别极微细执受所缘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所缘转相。

云何建立相应转相。谓阿赖耶识。与五遍行心相应所恒共相应。谓作意触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异熟所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亦常一类缘境而转。又阿赖耶识相应受。一向不苦不乐无记性摄。当知余心法行相亦尔。如是遍行心所相应故。异熟一类相应故。极微细转相应故。恒常一类缘境而转相应故。不苦不乐相应故。一向无记相应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相应转相。

云何建立互为缘性转相。谓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作二缘性。一为彼种子故。二为彼所依故。为种子者。谓所有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一切皆用阿赖耶识为种子故。为所依者。谓由阿赖耶识执受色根。五种识身依之而转。非无执受。又由有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识身转。非无五根。意识亦尔非无意根。复次诸转识。与阿赖耶识作二缘性。一于现法中。能长养彼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殖彼种子故。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者。谓如依止阿赖耶识善不善无记转识转时。如是如是于一依止同生同灭。熏习阿赖耶识。由此因缘后后转识善不善无记性转。更增长转更炽盛转更明了而转。于后法中为彼得生摄殖彼种子者。谓彼熏习种类。能引摄当来异熟无记。阿赖耶识如是为彼种子故。为彼所依故。长养种子故。摄殖种子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性转相。云何建立阿赖耶识与转识等俱转转相。谓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常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或于一时与二俱转。谓末那及意识。或于一时与三俱转。谓五识身随一转时。或于一时与四俱转。谓五识身随二转时。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又复意识染污末那以为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又复意识能缘他境及缘自境。缘他境者。谓缘五识身所缘境界或顿不顿缘自境者。谓缘法境。

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俱时而转。此受与转识相应依彼而起。谓于人中若欲界天。若于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乐受与转识相应。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相杂俱转。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夺。不苦不乐受与纯苦。无杂受俱时而转。当知此受被映夺故难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转。如是于下三静虑地。一向乐受俱转。于第四静虑地乃至有顶。一向不苦不乐受俱转。

复次阿赖耶识。或于一时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所俱时而转。

如是阿赖耶识。虽与转识俱时而转。亦与客受客善不善无记心所俱时而转。然不应说与彼相应。何以故。由不与彼同缘转故。如眼识虽与眼根俱转然不相应。此亦如是。应知此中依少分相似道理故得为喻。又如诸心所虽心所性无有差别。然相异故于一身中一时俱转互不相违。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身中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又如于一瀑流有多波浪一时而转互不相违。又如于一清净镜面有多影像一时而转互不相违。如是于一阿赖耶识。有多转识一时俱转。当知更互亦不相违。又如一眼识于一时间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色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色相。如眼识于众色。如是耳识于众声。鼻识于众香。舌识于众味亦尔。又如身识或于一时于一事境唯取一类无异触相。或于一时顿取非一种种触相。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种种境相。当知道理亦不相违。又前说末那恒与阿赖耶识俱转乃至未断。当知常与俱生任运四种烦恼一时相应。谓萨迦耶见。我慢。我爱。及与无明。此四烦恼。若在定地若不定地。当知恒行不与善等相违。是有覆无记性。如是阿赖耶识。与转识俱转故。与诸受俱转故。与善等俱转故。应知建立阿赖耶识俱转转相。

云何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时。不生苦乐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当知有情界互为增上缘。又即此阿赖耶识。能持一切法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亦是未来苦谛生因。又是现在集谛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间故。能生器世间故。是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复次阿赖耶识所摄持顺解脱分。及顺决择分等善法种子。此非集谛因。由顺解脱分等善根与流转相违故。所余世间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转更明盛。由此因缘彼所摄受自类种子。转有功能转有势力。增长种子速得成立。复由此种子故彼诸善法转明盛生。又复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复次依此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故。薄伽梵说。有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识界。由于阿赖耶识中有种种界故。又如经说恶叉聚喻。由于阿赖耶识中有多界故。

复次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修善法故方得转灭。此修善法若诸异生。以缘转识为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圣谛现观。非未见谛者于诸谛中。未得法眼。便能通达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此未见谛者修如是行已。或入声闻正性离生。或入菩萨正性离生。达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达阿赖耶识。当于尔时能总观察自内所有一切杂染。亦能了知自身外为相缚所缚。内为粗重缚所缚。

复次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又阿赖耶识。恒为一切粗重所随。转依究竟远离一切所有粗重。又阿赖耶识。是烦恼转因。圣道不转因。转依是烦恼不转因。圣道转因。应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又阿赖耶识。令于善净无记法中不得自在。转依令于一切善净无记法中得大自在。又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由此识正断灭故舍二种取。其身虽住犹如变化。所以者何。当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当来后有之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永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一切粗重永远离故。唯有命缘暂时得住。由有此故契经中言。尔时但受身边际受命边际受。广说乃至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

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当知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

如是已依胜义道理。建立心意识名义差别。由此道理。于三界等诸心意识一切杂染清净道理。应随决了。余处所显心意识理。但随所化有情差别。为婴儿慧所化。权说方便令彼易得入故。

问若成就阿赖耶识亦成就转识耶。设成就转识亦成就阿赖耶识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成就阿赖耶识非转识。谓无心睡眠无心闷绝。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或有成就转识非阿赖耶识。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住有心位。或有俱成就。谓余有情住有心位。或有俱不成就。谓阿罗汉若诸独觉不退菩萨及诸如来。入灭尽定处无余依般涅槃界。

问内外诸法自性各别各住自相。何因缘故十八界中唯六识界自性建立。所余诸界为彼所依所缘助伴而建立耶。答由六识界于彼彼念。瞬息须臾日夜等位速疾转变。托彼彼缘依眼等根缘色等境。用诸心所以为助伴。非一众多种种生起。由彼彼依之所生故得彼彼名。如火依附彼彼缘故而得烧然尔时便得彼彼名数。由诸草木牛粪糠札等为缘故。火方得然。尔时便数名为草火乃至札火。如是眼色以为缘故眼识得生数名眼识。如是乃至数名意识。广说应知。余眼等界若彼自性从初生已。即彼自性相似生起。展转相续究竟随转。又一识类藉彼彼缘种种差别自性生起。是故识界自性建立。所余诸界为彼所依所缘助伴而得建立。

复次当辩识身遍知。问心清净行苾刍。由几种相遍知其心。答若略说由三种相。一杂染爱乐相。二杂染过患相。三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

云何心清净行苾刍遍知自心杂染爱乐相。谓心清净行苾刍作如是念。今我此心于诸杂染长夜爱乐。自知爱乐诸杂染已。便从有贪性出。于离贪性安止其心。尔时其心于离贪性。不能安住亦不爱乐。更无异缘唯有速疾还来趣入流散驰骋有贪性中。如从有贪性如是。从有嗔有痴下劣掉举不寂静散乱性出。广说乃至从放逸爱乐住性出。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安止其心。尔时其心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不能安住亦不爱乐。更无异缘唯有速疾还来趣入流散驰骋乃至放逸爱乐性中。如是名为心清净行苾刍遍知自心杂染爱乐相。

如是遍知自心杂染爱乐相已。此心清净行苾刍。复能遍知自心杂染过患相。谓作是念。今我此有贪心。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能生现法罪能生后法罪能生现法后法罪。又能为缘生彼所生身心忧苦。如于有贪性如是。乃至于放逸爱乐性。当知亦尔。复作是念。此有贪心乃至放逸爱乐心。有过患故有疫有横有灾有恼。

如是遍知自心杂染过患相已。复能遍知自心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谓我今不应随自杂染有诸过患有疫有横有灾有恼。心自在转。必令自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彼既如是了知。我今不应随顺自心而转。当令自心随我转。已数数思择。令有贪心舍有贪性。无贪性中安住爱乐。又复于彼见胜功德。如是乃至令舍放逸爱乐住性。乃至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安住爱乐。又复于彼见胜功德彼多安住。如是行已尔时其心不由思择。于常勤修习诸善法中自然安住爱乐。于前杂染爱乐性中深生厌责。由此因缘心清净行苾刍。如实了知自心杂染爱乐。速疾回转无譬喻性。又能善知如是杂染心有过患性。又能善知如是杂染心还灭方便。由如是故心清净行苾刍。速能证得无上心清净性。所谓诸漏永尽。

复次当辩心善巧差别及心转善巧差别。谓依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心善巧差别。依依他起自性。当知心转善巧差别。

复次若能善巧熏修心者得二胜利。一于果时触证安乐。二于因时自在而转复次心混浊者有三过失。一不如理作意过失。二随眠过失。三起缠过失。

问如世尊言。唯当于心深善勇猛如理观察。念住中说。要当于身住身循观乃至于法住法循观。此何密意。答为显四念住唯观察心故。谓观心执受观心领纳观心了别观心染净。唯为观察心所执受心所领纳心了别境心染净故。说四念住。

复次有诸苾刍。住三种住行六正行。于大师教多有所作。谓住解脱住。住解脱门住。及住能引解脱门法住。行无间行。行善受思惟行。行修所引善根生起行。行离诸爱味简择谛行。行即于此无增上慢行。行正清净受用行。复次有二种舍施。一受者舍施。二施者舍施。施果亦有二种。一得大财富。二得此等流受用胜解。

复次当辨证成道理。问依何道理。应知宣说唯从未来非实非有诸行相生。答若未来法行相实有而得生者。此法为转而说生耶。谓从未来世处转向现在世处。为死生耶。谓未来世死生现在世。为彼为缘而得生耶。谓于未来法住不变用彼为缘于现在世有余法生。为有业用而说生耶。谓于未来本无业用至现在世方有业用。为圆满相而说生耶。谓于未来相未圆满至现在世相乃圆满。为由异相而说生耶。谓于未来有未来分及有因分。由此二种其相有异。来至现在有现在分及有果分。由此二种其相有异。如是六种诸法生起皆不应理。何以故。非无方无处。法有从异方转趣异方义。亦非未生未已生法而有死义。若彼为缘而得生者。便异法生非未来生。此于未来便为未有。又一切法第一义中无作用故。业用离相异不可得。唯即于相而假建立。设有异者。未来现在同实有相。唯说现在独有业用。理不可得。又此业用。便应本无而今得生。又与世尊微妙言说即成相违。如说诸行非常非恒汝显诸行业用无常。由此义故行应是常又等于一相。若相异分得是有者。相之异分何故不有。又相异分本无今有。相之异分何故不成本无今有。又离色等一切行相。余未来分必不可得。又应未来无有果相现在方有果相生起。如是已辨证成道理。依此道理应知。宣说未来诸法一切行相非实非有本无今有。如于未来如是。过去随其所应。由此道理当知。宣说非实非有。复次过去行云何。谓相已灭没自性已舍。现在行云何。谓相未灭没自性未舍生时暂住。未来行云何。谓因现有自相未生未得自性。问若彼诸行未来本无而得生者。空华兔角石女儿等何故不生。答由空华等无生因故。一切诸行各各差别定有生因。问若一切行各各差别有生因者。何因缘故诸行俱时不顿生耶。答诸行虽有各别生因。然必待缘方得生起。若彼彼行生缘现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是故诸行虽现有因。然无俱时顿生起过。

复次此中云何名诸行因。何等名缘。谓薄伽梵说。诸行生缘略有四种。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之三种唯缘非因。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所等种子。若随逐识有一切识种子及余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余色法种子。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是名因缘。

复次若诸色根及自大种。非心心所种子所随逐者。入灭尽定入无想定生无想天。后时不应识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心心所种子随逐色根。以此为缘彼得更生。

复次若诸识非色种子所随逐者。生无色界异生。从彼寿尽业尽没已还生下时。色无种子应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诸色种子随逐于识。以此为缘色法更生复次若诸异生由世间道入初静虑。若得生彼尔时欲界诸染污法。及余欲界诸法种子。但被损伏不能永害。何以故。由此异生从彼定退欲界染法复现前故。从初静虑没已。复还生欲界故。

复次损伏略有三种。一远离损伏。二厌患损伏。三奢摩他损伏。云何远离损伏。谓如有一弃舍家法趣于非家。远离种种受用欲具。受持禁戒。于所受持远离禁戒。亲近修习若多修习。由亲近修习多修习相续不断故。于诸欲具心不趣入。心不流散。心不安住。心不爱乐。亦不发起彼增上力缘彼境界所起烦恼。如是名为远离损伏。云何厌患损伏。谓如有一或由过患想。或由不净想。或由青瘀等想。或由随一如理作意。如是如是厌患诸欲。离未离欲然于诸欲修厌逆故。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如是名为厌患损伏。云何奢摩他损伏。谓如有一由世间道。得离欲界欲或离色界欲。彼由奢摩他任持心相续故。于欲色中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如是名为奢摩他损伏。若圣弟子由出世道离欲界欲。乃至具得离三界欲。尔时一切三界染污诸法种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圣弟子于现法中不复堪任从离欲退更起下地烦恼现前。或生上地。亦不堪任从彼没已还生下地。如谷麦等诸外种子安置空迥或于干器。虽不生芽非不种子。若火所损尔时毕竟不成种子。内法种子损伏永害道理亦尔。若圣弟子将入无余涅槃界时。所有一切善及无记诸法种子皆被损害。由染污法种子灭故。不复能感当来异熟果。亦不复能生自类果。当知是名第四损伏。所谓永害助伴损伏。

复次具缚者所有心起。若乐俱行或苦俱行。或不苦不乐俱行。此一切心。皆乐种子。苦种子。不苦不乐种子之所随逐。若起善心或染污心或无记心。此一切心。皆善种子染污种子无记种子之所随逐。又诸有学不具缚者所有心生。若世间善心或出世心。或染污心或无记心。此一切心。皆为一切修道所断烦恼种子之所随逐。由未断故有时得生。亦为所余诸法种子之所随逐。又诸无学一切烦恼已永断者所有心生。若世间善心。若出世心。若无记心。此一切心。皆已永离染法种子。但为一切善无记法种子随逐相续而生。复次此所建立种子道理。当知且依未建立阿赖耶识圣教而说。若已建立阿赖耶识。当知略说诸法种子。一切皆依阿赖耶识。又彼诸法若未永断。若非所断。随其所应所有种子随逐应知。

问如世尊言。我说阿罗汉苾刍于四种增上心法现法安乐住中随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污种子皆已永害。云何复起下地烦恼。若不复起彼云何退。答退有二种。一者断退。二者住退。言断退者唯是异生。言住退者。是诸圣者亦是异生。若世间道断诸烦恼复起现前。当知尔时断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断烦恼已心营世务。不专修习如理作意。由此不能于其中间。现法乐住数起现前如先所得后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断烦恼不复现前。如是名为住退故退。非是断退。又若已断一切烦恼成阿罗汉。而彼一切染法种子未永害者。云何名为心善解脱阿罗汉果诸漏永尽。若已永害。于相续中永无一切染法种子。尚不应起不正思惟。况诸烦恼。是故当知由出世道断烦恼者。定无有退。


分类:佛经 书名:《瑜伽师地论》 作者:(唐)玄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