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2 讲 业的运作(一)


二、依成熟的顺序(1)

业依成熟的顺序来分也有四种,分别是:

1.重业(garuka kamma);

2.惯行业(à ci?? a kamma);

3.近死业(à sanna kamma);

4.已作业(ka?attà kamma)。

这里的"成熟"特指一个众生临终时,首先成熟并使他投生的业。首先成熟的是重业, 如果没有重业, 惯行业就会优先成熟, 或者是近死业, 如果前面三种业都没有成熟,则曾经做过的已作业会成熟而带来结生。

第一,重业(garuka kamma)

重业是指很重的业。重业又可以分为两类:不善重业和善重业。

不善重业有六种:

1. 弒母:杀害亲生母亲。

2. 弒父:杀害亲生父亲。

3. 弒阿拉汉:杀害完全断尽一切烦恼的阿拉汉圣者。

4. 出佛身血:恶心使活着的佛陀身上流血。

5. 分裂僧团:分裂和合的僧团。

6. 定邪见:否定轮回或业报的顽固邪见。

这里的"定"是决定性的,意即顽固的、固执的。 "邪见" 特指断灭见,即否定因果、否定业报, 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过去世、未来世,行善、 作恶不会有任何结果。 如果一个人在临终时还不肯放弃这类邪见,称为"定邪见"。

前五种业也叫做"五逆罪"或者"五无间罪" ,是五种极重的不善业,因为这五种恶业极重,他的果报是确定的,下一世必定堕落到地狱。同时,这个人在今生不可能再证得禅那,更不要说涅槃了。

例如迭瓦达答造了恶心出佛身血、分裂僧团这两种重恶业,所以还没有寿终就直接堕入无间地狱。 无间地狱以无间断地受苦而得名。今生不会有任何其他更重的业可以阻碍他堕入无间地狱,这种恶业必定先成熟。

还有一个例子是未生怨王,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佛陀向他开示了《沙门果经》(Sà ma¤ ¤ aphala sutta)。事后佛陀说: "诸比库,这位国王根绝[自己]。诸比库,这位国王毁了[自己]。诸比库,假如这位国王没有杀死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他将即于此座中生起远尘离垢之法眼。"也即是说,假如他没有杀死自己的父王的话,将在这个座位上听佛陀说法就可以证得入流道果,但是由于他弑父的恶业,阻碍他不能证悟圣道圣果。

现在未生怨王在哪里?在地狱中!

未生怨王听了佛陀的开示后, 他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强烈的信心, 他的信心是超越一切凡夫的。他极力支持佛教,因此也造了很多善业,佛陀般涅槃当年举行的第一次圣典结集就是由他做外护护持的。再者,他向佛陀发露了他的罪过,从此改变了他残暴的性格, 也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根据历史记载,他最后还是被他的儿子伍达亚跋达(Udayabhadda)杀死。这个王朝一共延续了五代,可每一代国王都是通过弑父篡位的,或许这也是果报吧! 虽然他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造了无间恶业, 本来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受极漫长的苦, 但由于他后来亲近如来、皈依三宝, 因为佛陀教法的伟大,就像被判处死刑的人通过交罚金而解脱,他死后只需堕落到"铜锅地狱"受苦六万年,然后就能从地狱中解脱出来。 因为未生怨王后来造了很强的善业, 在很久以后的未来将成为名叫"胜利"(Vijitàv?)的独觉佛,然后般涅槃。只是由于他杀父的极重恶业,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

这是造不善重业的另外一个例子。

在这六种不善业当中,有哪些是现代社会还有可能造的?弒母、 弒父,还有定邪见!现在报纸新闻时常能看到杀害父母这一类的报道,那些人既愚痴又很可怜。弒阿拉汉、出佛身血和分裂僧团现在几乎不可能发生了,因为现在要遇到一位阿拉汉都很困难,更别说杀害!佛陀已经般涅槃了,所以也不可能以恶心让佛陀流血。 至于分裂僧团, 只有在同一住处、同一界场内的比库僧团分成两派,双方人数都达到四人或以上,并且分别宣读甘马语(kammavà cà )才有可能造成分裂,现在也很难发生。但是,定邪见在现代却很普遍。

善的极重业--证得禅那至临终不退失。

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证得禅那以后,不是还要修观吗?修观为什么不是极重的善业?在佛陀的教法中, 并不把修观视为极重的善业。因为修观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而不是为了投生。此处的善业是指能够导致投生的业,唯有夹杂着无明、爱、取这些烦恼而造作的业才能够带来投生。 修观并不是为了投生, 其目标是为了断除无明、断除爱、断除取、断除一切烦恼,所以为了断除烦恼的修行称为巴拉密(pà ram?),即解脱的资粮。这里讲到的禅那是善业,特别是有一些人成就禅那是为了投生到梵天,或者他们认为禅那就是解脱,就是至上的清净。 这时他的禅那就成为极重的善业力,使他在临终时没有其他任何小的善业可以与它相提并论,这个修定得定的人就能投生到梵天界。

隐士黑天的故事

我们来看看黑天(Kà ?adevila)隐士的故事。黑天还有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叫阿西德(Asita), 他是菩萨刚刚出世时帮菩萨看相的那位隐士。当菩萨出世的时候,这位黑天隐士看到很多三十三天的天人身穿洁净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向沙咖天帝(Sakka devà naminda)祝贺。他好奇地问道:

"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以前和阿苏罗打仗, 打败了阿苏罗都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兴,你们为什么欢呼高兴?"

他们回答说:"无与伦比的至宝菩萨为了人世间的利益,已经降生在释迦村的伦比尼地方,所以我们非常高兴。 "

当他听到菩萨降生的消息, 立刻到释迦国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见净饭王(Suddhodana)。他看到菩萨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 知道这位王子今后非同凡响。 具足三十二相的人必定只有两种可能:如果在家的话,他将会成为转轮王,用法来统治世界的帝王;如果出家的话,他将会成为拥有一切知智的佛陀。他再细心观察后,他知道这一个小孩子以后必定出家转动无上的法轮, 于是很高兴地笑了,并且预言说:

"这是无上者,是两足(人)中的最上者!"

当他笑了一会儿后又哭了。净饭王看到他老泪纵横的样子很担心,以为是不是他的这个宝贝儿子有什么不测。 黑天隐士说:"这位王子并不会遇到灾祸,他将证得最高的正觉,见到究竟清净,转动法轮,怜悯众人。 他的梵行将广为传扬!但我在这世上的寿命不长了,在此期间就会死去,不能听到这位无比的先导者之法,为此我感到伤心难过。 "(Sn.3.11)

黑天隐士证得的最高成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假如他证得较低的定, 例如色界禅那,那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梵天。色界梵天人还可以前来听闻佛法,但是他成就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定,死后必定只投生到那里,没有选择的馀地。投生到那里的有情没有耳朵, 没办法听闻, 该处有情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大劫。一个大劫多久?等于一个太阳系从形成到毁坏的过程,他要在那里待八万四千大劫那么漫长的时间,没有机会听闻佛陀说法,所以他老泪纵横。

菩萨禅定老师的故事

我们的菩萨在出家后,曾拜会两位禅定老师,跟这两位禅定老师学习禅定,一位叫做阿腊拉·咖喇马(a ?à ra Kà là ma)这位禅定老师教他一直修到无所有处定。当他成就无所有处定时, 他已经享受了很寂静、 清凉、殊胜的境界,但是他发现内心的烦恼还是没有被去除掉。于是他明白这种禅定只是一种内心很高的境界,但还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不能断烦恼。于是,他前去拜访另外一位叫做伍达咖·拉马子(Udaka Rà maputta)的禅定老师,这位老师又教导他更高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很快地,我们的悉达多菩萨成就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他发现这种定还是不能断除烦恼。

此后,菩萨来到伍卢韦喇(Uruvela)苦行林修苦行六年,后来发现苦行也是没有用,只是摧残自己、折磨自己而已,于是他放弃了苦行,接受苏迦答(Sujà tà )供养的食物,然后坐在菩提树下。当天晚上,菩萨在初夜时分证得了宿住随念智(pubbenivà sà nussati-¤ à ? a) ,中夜时分证得了有情死生智(sattà naü cut? papà ta-¤ à ? a) ,后夜时分证得了漏尽智(à savakkhaya-¤ à ? a)。 这一天相当于阳历 5 月的月圆日--韦萨卡节(Vesà kha),我们的菩萨证得了无上正自觉,从此成为佛陀。当他证悟后,享受了 49 天的解脱之乐,后来由于大梵天萨汉巴帝(Sahampati)的祈请, 我们的佛陀才同意宣说他所证悟的深奥的法。佛陀想:"我首先要向谁说法,他将能很快地了知此法呢?"他想到此前的两位禅定老师阿腊拉·咖喇马和伍达咖·拉马子。 但是很不幸,阿腊拉·咖喇马在七天前去世,伍达咖·拉马子也在前一天晚上去世了。这两位禅定老师虽然成就了很高的禅定,但是他们没得选择,死后分别投生到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

为什么他们没得选择呢?因为在佛陀的教法时期之外,还是有人能够证得禅那,有人能够证得很高的禅定,但是他们不明白缘起,不明白业还需要有无明(avijjà )、爱(ta? hà )、取(upà dà na)的支助才能够导致投生,他们认为高深的定境就是解脱,所以他们别无选择, 死后只能随着自己极重的善业投生到和他所成就的最高之定相应的地方。

佛陀发现了投生的规律,并把它宣说出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依照佛陀教导的法来实践。根据佛陀的教导, 如果明白了缘起,明白了业果法则,即使证得禅那和无色界定,我们还是可以自己选择投生的去处。发现投生法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而是佛陀教导给我们的。

现在有很多禅修者也证得了禅那。一般而言,修到缘起的禅修者通常都拥有八定,即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定。在他们准备修缘起时,可以选择要投生的去处。可选择下一世继续投生为人, 或者投生为欲界天人、梵天人。 我们依照佛陀的教法可以做这样选择,但是那些不懂佛法的苦行僧就没有这种选择,他们只能随着自己的业去投生。

这是极重的善业(garuka kusala kamma)。

如果我们没有证得禅那,那么还不算是极重的善业。但是如果懂得选择的话,这种重善业也并非必定导致投生的。我们可以把这种重善业作为定觉支(samà dhisambojjha? ga),以禅定作为证悟正觉的因素、条件,所以修定的目的不是为了投生到梵天界,而是为了觉悟,所以称为定觉支。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