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2 讲 业的运作(一)


二、依成熟的顺序(2)

第二,惯行业(à ci?? a kamma)

惯行业是指经常造作的善或恶的行为。

善的惯行业

a ci?? a 的意思是习惯、惯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天两天或者偶尔为之,而是经常地做, 长期形成的。 例如经常到寺院里服务、供养僧团、乐善好施,或者听闻佛法、持戒、禅修等等。 由于经常地做、反复地做, 就能养成习惯, 经常重复某些习惯, 慢慢就会形成性格。 我们常会提及某人的性格如何,性格其实就是若干行为的总和。如果我们经常行善做好事,这些反复做的善行就会形成好习惯, 于是行善也就变成很自然的思惟模式和行为方式了。反之,一个人经常为非作歹,形成坏习惯,于是作恶就变成他的思惟模式和行为方式了。以上即所谓"习惯成自然"。这些习惯性造作的行为在名色相续流中形成的潜在力量叫做惯行业。

惯行业可以在临终的时候优先成熟而带来结生。

昙弥格居士的故事

昙弥格居士(Dhammika upà saka) 是佛陀在世时的一位近事男,他是沙瓦提城(Sàvatth?)众多居士的长者。昙弥格居士生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一家人都乐善好施,经常供养、服务僧团,也持戒、禅修,修习止观一直到证得初果。他不仅自己好乐布施、持戒、禅修,还经常和家人、 朋友一起布施、持戒、禅修,造了很多强力的善业。

一天, 昙弥格居士得了一场病,卧床不起,自知寿命将要结束了。 那时他想听闻佛法, 吩咐他的亲戚到寺院去请佛陀派八位或十六位比库来向他说法,于是佛陀派那些比库来到他跟前,围绕着他的病榻坐在准备好了的座位上。

昙弥格居士请求说:"尊者们,我以后将很难再见到你们了,我现在极虚弱,请为我诵一篇经吧!"

那些比库问昙弥格居士: "近事男,你想听哪一篇经?"

他说:"我想听 一切诸佛都不 捨 弃的 《念 处 经》(Satipa??hà na sutta)!"因为佛陀在这篇经中教导了 21 种禅修业处,特别是指导如何修观。 于是那些比库开始念诵这篇经文。

那个时候, 从天界来了六辆装饰华丽、由许多天马拉着的巨大天车,坐在天车里的天人们都来到他的跟前说:"我们带领你到我们的天界,我们带领你到我们的天界!犹如打破陶罐拿金瓶, 到我们天界享乐而投生来这里吧! 到我们天界享乐而投生来这里吧! "

天人们都争着想请昙弥格居士投生到他们的天界, 但昙弥格居士不想他们干扰自己闻法,于是说:"你们等一等!你们等一等!"

那些比库们听他这么说,误认为居士中断他们诵经,于是停止诵经,默然坐着。

因为昙弥格居士即将命终了,所以这些天界的影像是他临终时出现的趣相(gati-nimitta),即他将要投生之处的趣相。但其他人都看不见这些景象,所以昙弥格居士的儿女们想:"以前我们的父亲在听闻佛法时总是不会满足,但现在请了比库们前来诵经却自己中断它,看来没有人是不害怕死亡的。 " 他们误以为父亲在临终时神智混乱而伤心地痛哭起来。那些比库见到这种场面,看来经也诵不成了,于是从座位上起来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昙弥格居士回过神来, 发现比库们都走了,儿女们都在哭泣,问道: "你们为什么在哭?"

他们回答说: "亲爱的,您邀请比库们前来诵经却自己中断它,于是我们想'看来没有人是不害怕死的'而伤心哭泣啊! "

"那些尊者在哪里呢?"

"他们看到既然经诵不成就离开了,亲爱的!"

"但我并没有对尊者们说什么呀!"

"那您在和谁一起说话?"

"从六种天界来的天人带着六辆盛装的天车站在空中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们天界很快乐!我们天界很快乐!'我在和他们说话。"

"亲爱的,哪里有天车呀?我们都看不见。"

"那有没有我结的花环呢?"

"有的,亲爱的!"

"哪个天界最快乐?"

"一切菩萨和诸佛父母居住的喜足天界(Tusitabhavana)是最快乐的,亲爱的!"

"那你们拿着花环发愿说:'愿它挂在从喜足天界来的天车上!'然后投掷上去。"

于是他们发愿后把花环往空中一抛, 那串花环落在从喜足天界来的那辆天车上并挂在空中。当时在场的大众都只见到花环,但看不见那辆车。

昙弥格居士说:"你们看见那串花环了吗?"

"是的,我们看见了!"

"它挂在从喜足天界来的天车上。我要去喜足天界了,你们不用担心我。如果你们想投生到我跟前,也要像我一直以来那样多做福德。 "说完便命终了,登上那辆天车,投生到喜足天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昙弥格居士经常做布施、持戒等种种善行,这种善的惯行业在临终时成熟并带来果报,使他投生到天界。

那些比库们回到寺院后问佛陀,昙弥格居士往生到哪里。 佛陀告诉他们,昙弥格居士往生到喜足天界。比库们奇怪地问:"尊者,他现世在这里的亲族之间享乐,从这里走后还能投生到快乐的地方?"

佛陀肯定地说: "是的,诸比库,不放逸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在一切处都快乐! "(Dhp.A.1 6)

这是一个因惯行业成就而投生到天界的例子。

恶的惯行业

经常做的恶业、 不善业。例如经常杀生、习惯偷盗、玩弄异性、 沉迷赌博等等。 作恶本身就是不善业、恶业,经常这样做并已养成习惯就形成惯行业。例如故意模仿口吃的人说话结结巴巴,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说话结结巴巴。 好的习惯难养成,坏的习惯却很容易形成。一个人有了坏的行为习惯, 在他临终时, 由于心力很弱、 意志很弱,正念也弱,这种习惯的力量、 恶的业力就会占上风, 获得优先成熟的机会,使他堕落到恶趣。

屠夫准得的故事

准得屠夫(Cundas? karika)住在王舍城的竹林(Ve?uvana)附近,他为了维持生计而从事杀猪行业,把猪屠宰后用来吃和拿去卖。 他有一个恶习,喜欢在杀猪前虐待那些猪。 例如为了让猪肉看上去比较肥大结实, 他先把猪绑在木桩上,再用四方形的棍子殴打。又如他用棍子把猪嘴巴撑开,把沸腾的开水倒进去,开水进入肚子并变成热粪从肛门冲出,只要还有少许粪便他就不罢手。 他还把剩馀的开水倒在猪背上使黑皮剥落。他用干草火把猪毛烧掉后, 再用利刀把猪头砍下,用盆子装流出来的血,把肉混了血后煮来吃,剩下的拿去卖掉。他以这样的方式过日子超过五十五年。 虽然佛陀就住在附近的竹林,但准得却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从来不曾布施过哪怕一枝花、一勺饭,也不曾做过任何的善业福德。

有一天, 准得得了一种怪病, 全身就像以前烫猪时所造的业一样炽热难耐, 在家中发出像猪一样的号叫,膝盖着地到处乱爬。 他的家里人把他牢牢抓住后封他的嘴巴,但业报的成熟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得了的,他依然号叫和到处乱爬,附近七户人家都被吵得不能睡好觉。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的家人为了阻止他跑到外面,把所有的家门都锁住了。 他就这样在屋子里像被地狱之火燃烧一样,连续号叫和乱爬了七天,在第八天死后堕落到无间地狱中。

当时住在竹林的比库们经过他家门时听到了号叫声,以为那是猪的号叫,回到寺院后问佛陀: "尊者,屠夫准得的家门紧闭,发出杀猪的声音到今天已经第七天了,他家是不是要准备什么宴会?尊者,他在杀猪时连一丁点的慈心或悲心都没有,我们以前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残酷、暴戾的人!"

佛陀解释说: "诸比库,他在这七天中并不是杀猪,而是他以前所做的恶业的果报已经成熟了, 他命终后将堕落到无间大地狱中。他这样被燃烧了七天,发出猪一般的号叫,在家中乱爬,今天死后就投生到无间地狱中去。 "

比库们说:"尊者,在今世这样悲哀后还要投生到更悲哀的地方。"佛陀肯定地说:"是的,诸比库,放逸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在两处都悲哀!"(Dhp.A.15)

这是一个因经常造作恶的惯行业而堕入地狱的例子。

因此,佛陀在《法句》第 15-16 偈中说:

? Idha socati pecca socati, pà pakà r? ubhayattha socati;

So socati so viha¤ ¤ ati, disvà kammakili??hamattano.

Idha modati pecca modati, katapu¤ ¤ o ubhayattha modati;

So modati so pamodati, disvà kammavisuddhimattano.?

"此悲死后悲,作恶两处悲;
见自业污染,他悲他苦恼。
此喜死后喜,作福两处喜;
见自业清净,他喜他喜悦。"

意思是在这一世他感到很悲伤、悲痛,死后更加悲痛,作恶的人在今世和后世都感到悲痛。 他在今世看到自己造了恶业而感到悲痛、 苦恼, 临终时感到后悔、懊恼。由于恶果报的成熟,死后他在下一生会更加悲哀、痛苦。

他今生欢喜,死后也欢喜、快乐,经常造功德福业的人在今生和后世都很快乐。 今生他见到自己的行为清净、所做的功德福业成就而问心无愧, 感到满意、 快乐。由于善果报的成熟,死后他在下一生会更加快乐与喜悦。

造恶的人往往很胆小, 经常疑神疑鬼,怕这怕那。俗话说: "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身正不怕影斜。 "我们经常做善事的话,即使在今生也都能得到快乐的福报、果报。做善事并非希望他人回报,而是因为我们做了好事,内心会感到满意、快乐, 或者叫做"助人为乐" 吧! 当这些善业成熟时,所带来的果报能让我们体验到更加殊胜的快乐。

反观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名利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快乐的。虽然他们都希望快乐,也在追求快乐,认为有钱就有快乐,有名有利就有快乐,但是当他们钱财到手时,是不是就很快乐呢?他们名声显赫时就很满足了吗?很难说!在金钱和名利背后往往不是快乐,而是担心、害怕、内疚。而以上这些还是次要的,当所做的这些恶业成熟时,他将会遭受更大的痛苦,将要承受自己恶业带来的果报。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