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佛经

《阿毗达摩讲要》第 22 讲 业的运作(一)


二、依成熟的顺序(4)

玛莉咖夫人的故事

有一天,玛莉咖(Mallikà )夫人在浴室里洗澡,她的宠物狗跑进去趴在她的身上,玛莉咖夫人没有阻止它。她的丈夫巴谢那地(Pasenadi)王从窗口看见后责备她。 由于羞于启齿,玛莉咖夫人不但没有承认,而且还撒谎说那个窗怪怪的,经常会看到奇怪的影像。玛莉咖夫人后来经常为此事后悔莫及,临死时还惦记着这件事,因而堕落到地狱。不过,由于玛莉咖夫人经常造作强大的善业,所以七天后又投生到喜足天去。(Dhp.A.151)

这是近死业,即在临死的时候造下或忆起的善或不善业,可以直接影响到下一生的投生去处。

临终关怀

由此可见, 适当的临终关怀可以帮助一个人,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下一辈子的命运。我们来到这个人间,都有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亲戚、朋友,这些身边的人终有一天会死亡、会离开。古人把"善终"列为"五福"之一。能得善终,是人生的一大福报。即使一个人平生再风光、再威风、再幸福,若不能得善终,始终都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会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把握好临终这一关,让他们得以善始善终, 让他们能以一颗安详、平静的心接受死亡的现实, 欢喜地走完今生的生命历程,带着善业离开我们,并让他们的下一辈子都快乐幸福。 现在, 让我们来谈一谈"临终关怀" (英 hospice) 。

尽管现代医学很发达,但是对临终关怀却相当欠缺。 大部分老人、病人都是在贪恋、牵挂、执著、焦虑、烦躁、埋怨、后悔中离开此世,或者是在痛苦、恐惧、暴怒、失望、绝望、 孤独、 无助中结束生命。 更有甚者,许多临终病人在临死时还要承受插管、电击等折磨,连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并且在剧痛和愤怒中离开人世。

一个人在临终时生起不善心, 恶业成熟,必定会堕落到恶趣。因此,作为佛弟子,对亲戚朋友进行临终关怀是很重要的。 懂得临终关怀, 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驱除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可以改变他们下一生的命运。例如临终病人贪著他的儿女或财产, 要如何劝他生起善心,让他们放心, 欢喜、平静地离开这个世间呢?临终时生起的是善心,他下一辈子就能往生到好的地方。 临终时生起的是恐惧、害怕,或想起不好的事情令他感到后悔,下一世就很可能往生到痛苦的地方。一旦一个人以恶业往生了,即使再想帮他也很困难。例如往生为狗,即使你喂它美味的食物,提供舒服的狗窝给它睡,也改变不了他成为狗的事实。唯有在他这一世还活着的时候,在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才有可能改变他的下一生。这种改变的方法,是运用业果法则来进行临终关怀。

然而, 适当的临终关怀是帮助临终者投生善趣,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却是杀人; 适当的临终关怀是帮助别人,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却是害了自己。 为什么呢?这里,在讨论适当的临终关怀之前,先来谈谈不恰当的临终关怀。

在此,先引用《律藏》中佛陀为比库们制定的一条学处--"巴拉基咖(Pà ràjika)"第三条。佛陀这样说:

"若比库故意夺取人命,或为其寻找并持来杀具,或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喂,男子!为什么如此恶苦地活着?死了比活着更好。'如此之心意、心思惟,以各种方法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这也巴拉基咖,不共住。"

"巴拉基咖"是比库的极刑,比库故意违犯这一类学处即失去比库的身份,犹如一个人被砍断了头而不能复活,或如一块大石裂成两半而不能复合。 有四种行为导致比库犯巴拉基咖:

一、性行为;

二、不与取(偷盗贵重物品) ;

三、杀人;

四、 说了虚妄不实的上人法(例如没有禅那说自己有禅那,不是圣者说自己是圣者) 。

其中的第三条是杀人。杀人不仅包括亲自杀、教唆杀,也包括赞叹死、劝勉死等。 赞叹死亡的美好, 赞叹死后能够往生善趣,称为"赞叹死" ; 鼓励放弃生命, 称为"劝勉死" 。因此,在进行临终关怀时必须特别小心, 不应该劝导临终的病人说"你今生行善积德,多作善业,死后定能往生善趣、往生天界或往生某某世界。天界或某某世界有享不尽的自在快乐"之类的话题(在健康时说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这类话题是在赞叹死亡,赞叹死后的美好。同时,也不应该对临终的病人谈论 "生命毫无意义, 你不要执著生命"、"人生充满痛苦,你不要执著人生" 之类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是在鼓励他放弃生命,劝勉他早点死亡。 假如临终者因为你的这些赞叹或劝勉而放弃生命的话,你将难逃杀人之责。

同时具备以下五项条件即构成杀人:

一、对方是人;

二、知道对方是人;

三、想要对方死的意图;

四、付出努力,包括口头上的赞叹死、鼓励死;

五、对方因此而死。

具足这五项条件者就是杀人。 其中第三条 "想要对方死的意图" ,巴利语 mara? à dhippàya。 mara? a 是死亡, adhippàya是意图。 无论你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地死、希望对方安乐地死,还是希望对方早点死,都算是意图对方死。 佛教不会赞成安乐死,安乐死也属于杀人!因此,进行临终关怀者要很谨慎。

同时, 堕胎或鼓励他人堕胎也是杀人,因为胎儿已经有了生命,只要故意把它打掉,就是杀人。

虽然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杀人, 但大家也没必要对临终关怀望而却步。 其实,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临终关怀的。

1.劝导放下对眷属、财产等外物的执著,但不要劝勉放弃生命。

可以这样劝导: "钱财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带不去,不要执著它们。""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再为子孙操心、牵挂了。"尽可能劝他放下对身外物的贪恋执著,只要不涉及让他放弃生命就行。

2.提醒他忆起曾做过的善行。

中国古代有种做法是把自己所做的坏事、错事记下来,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这种做法的原意是好的,但弄不好却可能会导致追悔,对过错耿耿于怀。 古印度有一种很好的习俗却与此迥然不同, 即一个人做了善事之后记下来, 把昨天做的善事记下来, 今天做的善事也记下来,临终的时候请他的亲戚朋友宣读这些善事,以提醒他曾经做过的善行。 当临终者忆起他曾经做过的善业并感到高兴的话,将有可能在下一世投生到善趣。现代社会更加方便,有相机、 录影机, 可以在他平时做布施、供养僧团时记录下来,在临终的时候播放给他看, 并提醒他要为此而心生净信,这是一个很好并值得推广的办法。如果临终者因为忆起这些善业而心生净信,并以此善业和净信心去世的话,他下一生必定能投生到天界或人界。即使不是在临终的时候, 我们也应当经常把做布施、积善业等的相片或录像拿出来看,每看一遍,都为此感到欢喜,这也是随喜。 对自己曾经做过的功德善业感到欢喜也是随喜,这些善行应该多做!

特别要注意,千万不要在临终者面前提起会让他感到后悔的事情,这是在害他,他将有可能由于追悔而堕落恶趣!应当提醒他曾经做过的种种善业功德。

3.以他的名义做善事,然后让他随喜。

以临终者的名义去供养僧团,然后在他面前赞叹僧团的清净、殊胜、圣洁,使他生起净信心,同时提醒他应该对所做的功德感到高兴,这就是随喜的善业。就好像刚才提到的索纳尊者的父亲一样,他只是在临终时随喜把鲜花供养给佛塔的这一点善业便投生到天界。佛陀说过, 供养比库僧团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虽然我们所供养的物品可能很少或者价值微不足道,但是因为所供养的比库僧团是一个强大、殊胜、崇高的所缘, 我们的功德会因为所缘的殊胜而变得强大。 如此,我们可以用临终者的名义供养僧团, 以布施所缘的殊胜而使临终者的善业变得强大。不过, 替他做善业之后一定要让他知道, 提醒他并让他随喜! 无论做任何善业,都必须由善思来完成。假如替他做善业而对方却毫不知情, 那对他是没有帮助的。 以临终者的名义做善事后要告知对方,让他随喜,如果他对这种善行感到欢喜,将有可能投生到人天善趣。

4.教导他禅修业处,如佛随念、入出息念、修习慈心(mettà -bhàvanà )等。

一般临终者的心是很弱的, 此时许多过去的不善业会像翻旧账一样趁机成熟, 此时给他一个能让内心平静的所缘是很有必要的。 你可以把佛陀像安放在他面前, 并提醒他看着佛像。所有的佛陀像必定是安详、寂静的,只要他看到佛像能心生欢喜, 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此时你可以在他面前赞叹佛陀的功德,例如念诵:

? 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 , sammà sambuddho, vijjà cara? a-sampanno, sugato, lokavid? , anuttaro purisadammasà rathi, satthà devamanussà naü , buddho, bhagavà 'ti.?

"那位跋嘎瓦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跋嘎瓦。"

念诵完再作解释, 或者讲一些佛陀的故事,让他对佛陀生起净信心,让他的心忆念着佛陀,就像前面所说的精致耳环一样。 即使像那只青蛙,只是听取佛陀的声相也都可以投生到天界,更不用说作为人了。 如果临终的时候忆念起佛陀,即使不能出声了,只是静静地看着佛像, 也都是很好的! 因为佛陀是极可爱所缘, 所以哪怕只是看着佛陀像,内心都可以很快得到平静。对于临终者来说,他的心更需要平静,把佛像放在他面前, 提醒他看着佛陀,忆念着佛陀的功德,让他平静、欢喜地去世。

如果你还懂得其他的禅修方法, 也可以教教他,例如教他专注呼吸、散播慈爱、专注三十二身分等。 假如临终者的身心太虚弱,纯粹教他用意门去思惟不一定管用,此时教他修佛随念也许会更容易操作一些。你可以借助佛陀的图像,同时用音声赞叹佛陀的功德, 通过色声所缘对眼门、耳门的撞击来强化他的内心。

教导临终者禅修业处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在修行当中去世,他下一生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所缘都是禅修业处。 如果一个人在禅修当中去世, 他在下一生将有机会继续修行佛法,而且想要证得禅那、圣道、圣果都容易。 为什么呢?因为取禅修业处为所缘的心通常是三因善心。一个人在禅修中去世,他的临死速行心也是三因善心, 而下一生的结生心则是三因果报心。以三因果报心结生,可以使他在下一生中修行容易成就。 因此, 报父母恩的办法除了让他们今生丰衣足食之外,更好的方法是能让他们下一辈子幸福快乐。父母健在的时候, 应该以他们的名义替他做善事,然后记得让他随喜。 当然, 在他们去世之后, 还是可以继续以他们的名义做功德、布施等,然后回向给他们。

5.诵经、说法等。

可以请僧众来为临终者诵经,例如念诵《护卫经》《大念处经》等,或者为临终者说法开示,让其心生欢喜。 有很多临终者会昏迷不醒、 神志不清, 或者情绪波动、精神恍惚等,此时可以在其旁边或房间内播放《护卫经》等的录音,让周遭的气氛变得详和,让患者的内心获得平静。

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快乐,希望他们放心、安心的话,在他们临终时和去世后嚎啕大哭是没有用的。作为孝顺的儿女, 当然希望父母晚年衣食无忧。然而, 即使你现在很孝顺,每个月给他们几千元、 几万元, 让他们安享天伦,但这样能维持他们多少年的幸福快乐?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生最后关头的临门一脚。 通过适当的临终关怀,能够让他们投生天界,他们不再需要那么辛苦地工作, 不需要奔波劳碌,都能居住宽广的宫殿,享用美味的食物,过着快乐的生活,而且容颜美丽光明,寿命极为漫长。 这是更殊胜的孝顺和报恩。

虽然临终关怀很重要,但是总有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的意味。 更好的办法是在健康的时候确立对三宝的信仰,相信三世轮回,相信业果法则,多思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面、积极的人生观,接受有生必有死的现实,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断灭,而是迎接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要随时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另外, 平时更需要多做善事, 习惯禅修, 积累强大的、善的惯行业,为未来的生命旅途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是关于临终关怀。


分类:佛经 书名:《阿毗达摩讲要》 作者:玛欣德比库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